常用术语及公式
常用术语及公式(精选9篇)
常用术语及公式 第1篇
1相关计算公式
建成区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km2)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100% 2建成区面积(km)
评价要求:1)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应包括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还应包括屋顶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以及零星树木的垂直投影面积;
2)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能重复计算
2建成区绿地率应按下式计算:
建成区各类城市绿地面积(km2)建成区绿地率(%)= X100% 建成区面积(km2)
评价要求:1)历史文化街区面积超过建成区面积50%以上的城市,评价时绿地率评价标准可下调2个百分点;
2)纳入绿地率统计的“其他绿地”应在城市建成区内并且与城市建设用地毗邻;
3)纳入绿地率统计的“其他绿地”的面积不应超过建设用地内各类城市绿地总面积的20%
4)建设用地外的河流、湖泊等水体面积不应计入绿地面积
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公园绿地面积(m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人)= 建成区内的城区人口数量(人)2
评价要求:1)建成区内历史文化街区面积占建成区面积50%以上的城市,评价时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可下调0.5m2/人;
2)公园绿地中被纳入建设用地的水面面积应计入公园绿地面积统计;
3)建设用地外的河流、湖泊不应计入公园绿地面积
4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率(%)建成区乔、灌木的垂直投影面积(hm2)= X100% 建成区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hm2)
评价要求:1)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应包括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还应包括屋顶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以及零星树木的垂直投影面积;
2)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能重复计算
3)对于处于高原高寒植被区域的城市,本项评价无论数值多少均可视为满足评价要求
5城市各城区绿地率最低值中城市各城区绿地率应按下式计算:
城市各城区的建成区各类城市绿地面积(km2)城市各城区绿地率(%)= X100% 2城市各城区的建成区面积(km)
1)未设区城市应按建成区绿地率进行评价;
2)历史文化街区可不计入各城区面积和各城区绿地面积统计范围;
3)历史文化街区面积超过所在城区面积50%以上的城区可不纳入城市各城区绿地率最低值评价
6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中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人)城市各城区公园绿地面积(m2)= 城市各城区建成区内的城区人口数量(人)
评价要求:1)未设区城市应按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评价;
2)历史文化街区面积超过所在城区面积50%以上的城区可不纳入城市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评价
7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的居住用地面积(hm2)= X100% 2居住用地总面积(hm)
评价要求:1)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应以公园各边界起算;
2)建成区内的非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应采用大于或等于5000m2的城市公园绿地按照500m的服务半径覆盖居住用地面积的百分比进行评价;
3)建成区内的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应采用大于或等于1000m2的城市公园绿地按照300m的服务半径覆盖居住用地面积的百分比进行评价
8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综合公园总数(个)建成区内的城区人口数量(万人)
评价要求:1)纳入统计的综合公园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的2.0.4的规定;
2)人口的数量统计应与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人口数量统计一致
9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道路两旁种植有行道树的城市道路长度(km)X100% 城市道路总长度(km)
评价要求:1)道路红线外的行道树不应计入统计;
2)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道路可不计入统计
已建成的城市防护绿地面积(hm2)10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 X100% 2城市防护绿地规划总面积(hm)
评价要求:1)防护绿地规划总面积应包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的现状建成区内防护绿地面积;
2)已建成防护绿地面积应以现状建成区内的防护绿地面积为准
生产绿地面积(hm2)11生产绿地占建成区面积比率(%)= X100% 2建成区面积(hm)
评价要求:1)在建成区之外但在城市规划区之内的生产绿地可纳入生产绿地的面积统计
12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绿地达标的城市道路长度(km)X100% 城市道路总长度(km)
评价要求:1)纳入绿地达标统计的城市道路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中3.1.2道路绿地率的规定;
2)道路红线宽度小于12m的城市道路(支路)和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可不计入评价统计
林荫停车场面积(m2)13林荫停车场推广率(%)= X100% 停车场总面积(m2)
评价要求:1)纳入统计的停车场应包括社会停车场库用地内的机动车公共停车场
2)室内停车场、地下停车场、机械式停车场不应计入统计
14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恢复率(%)经过生态与景观恢复的受损弃置地面积(hm2)= X100% 2受损弃置地总面积(hm)
评价要求:1)纳入统计的受损弃置地范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中的E类的范围规定
15节约型绿地建设率(%)
应用节约型园林技术的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面积之和(hm2)= X100% 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总面积(hm2)
评价要求:公园绿地、道路绿地中采用以下技术之一,井达到相关标准的均可成为应用节约型园林技术;
①采用微喷、滴灌、渗灌和其他节水技术的灌溉面积大于等于总灌溉面积的80%; ②
采用透水材料和透水结构铺装面积超过铺装总面积的80%
③设置有雨洪利用措施;
④采用再生水或自然水等非传统水源进行灌溉和造景,其年用水量大于等于总灌溉和造景年用水量的805
⑤对植物因自然生长或养护要求而产生的枝、叶等废弃物单独或区域性集中处理,生产肥料或作为生物质进行材料利用或能源利用
⑥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其能源消耗量大于或等于能源消耗总量的25%;
⑦保护并合理利用了被相关专业部门认定为具有较高景观、生态、历史、文化价值的建构筑物、地形、水体、植被以及其他自然、历史文化遗址等基址资源
二、术语及说明
1.城市绿线管理
城市绿线是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包括现状绿线和规划绿线。现状绿线是一个保护线,现状绿线范围内不得进行非绿化建设;规划绿线是一个控制线,规划绿线范围内将按照规划进行绿化建设或改造。
城市绿线管理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绿地系统详细规划实施的基本保障。目前,随意侵占绿地、改变绿地属性的行为在城市建设中还较为常见,是各地园林管理部门在管理中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加强绿线管理才能保证城市具有合理的规模,保障人民的公众利益不受侵犯。
2.城市蓝线管理
城市蓝线是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水体保护对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的作用十分重要。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对水害的防治认识到位,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控制和利用情况却不甚理想,致使这些水体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景观、生态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以及相关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环境的评价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现行行业标准《城市绿地
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3.0.6要求“城市绿化覆盖率应作为绿地建设的考核指标”
城市建成区在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的术语中解释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在《城乡规划法》中第二条将建成区纳入到规划区的阐述:“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的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乡规划法》第十七条中要求:“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建成区范围是指建成区外轮廓线所能包括的地区,也就是城市实际建设用地所达到的范围。绿化覆盖面积是指城市中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包括屋顶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以及零星树木的垂直投影面积,乔木树冠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不应能重复计算。
4.建成区绿地率
建成区绿地率是考核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以及相关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环境的评价中,建成区绿地均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现行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对绿地率计算做了这样的解释:“一般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和无特指的情况下,均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为用地统计范围”。按这样的解释,其他绿地不应纳入绿地率的统计。而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统计的是建成区绿地率。一般来说,城市的建成区范围要大于建设用地范围,或者说建成区内的城市绿地包括建设用地外的“其他绿地”,而事实上该部分绿地不论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居民游憩场地,还是城市自然景观方面,都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本标准在建成区绿地率统计中允许纳入建成区内、建设用地外的部分“其他绿地”面积,同时为了避免因统计“其他绿地”而削弱了对城市建设用地内绿地建设面积的控制,对纳入统计的“其他绿地”面积,规定不应超过建设用地内各类城市绿地总面积的20%;且纳入统计的“其他绿地”应与城市建设用地相毗邻。
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考核城市发展规模与公园绿地建设是否配套的重要指标。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以及相关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环境的评价中,人均公园绿地均作为重要评价指标
1)公园绿地的统计方式应以现行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为主要依据,不得超出该标准中公园绿地的范畴,不得将建设用地之外的绿地纳入公园绿地面积统计。一些城市利用河滩地、山地进行开发建设,确实起到了部分公园绿地的作用,但若纳入公园绿地统计可能造成公园绿地用地的边缘化,削弱了园林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作用。
关于水面的统计,本项评价明确规定:公园绿地中纳入到城市建设用地内的水面计入公园绿地统计,未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水面不应计入公园绿地统计。
6.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率
城市园林绿地中应提倡植物种类和配置层次的丰富,这是体现绿地生态价值和构建节约型园林的重要内容。本项评价旨在控制园林中单纯草坪的种植比例,提高单位面积绿地的生态功能。
根据研究,绿地中保持乔灌木覆盖率不低于70%,有利于发挥绿地更高的生态作用。本项评价的园林绿化Ⅰ级标准为70%,Ⅱ级、Ⅲ级、Ⅳ级适当放低。处于高原高寒植被区域的城市,如处于青藏高原的城市,因其特殊的自然条件,植物立地条件较为特殊,故本项评价内容无论数值多少均可视为满足要求。
7.城市各城区绿地率最低值
城市内部绿地分布不均是目前大多数城市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尽管很多城市绿地总量达到较高的水平,但就某些城市区域而言,其绿化状况却不尽人意,而这些城市区域又恰恰是人口稠密、建筑密集的老城区或中心城区,绿地需求量大。无论是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角度,还是从提供居民游憩场所角度,该地区只有保证一定的绿地面积,才能真正发挥绿地的综合功能。基于上述目的设置了本项评价内容。
原建设部在2006年修订的《国家园林城市评价标准》有关绿化建设的内容中,提出“各城区间的绿化指标差距逐年缩小,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相差在5个百分点以内、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差距在2m2以内”。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进行多个数据的比较计算。为方便起见,本标准提出对城区的绿地率最低值进行控制。评价标准数值是根据我国660个设市城市及国家园林城市相关统计数据综合考虑而确定。
8.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公园绿地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安全、舒适、优美的休闲游憩环境,居民利用的公平性和可达性是评价公园绿地布局是否合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公园绿地的布局应尽可能实现居住用地范围内500m服务半径的全覆盖。
本项评价内容的确定,主要依据:(1)我国各地公园绿地建设的实践和国内外相关理论表明,居民步行至公园绿地的距离不超过500m是符合方便性和可达性原则的。(2)《国家园林城市评价标准》中有“城市公共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服务半径达到500m(1000m2以上公共绿地)的要求”。
本评价中公园绿地的内涵与现行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的公园绿地相一致,其中社区公园包括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小区游园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第2.2.9条要求面积不宜小于0.5hm2,考虑到500m服务半径可能的居住人口数量,本评价要求将公园绿地的最小规模设在5000m2。而对于城市中已被确定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域,考虑到该类型地段是以保护原有历史风貌为重点,而绿地建设是在不破坏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进行,其表现特征为小型而分散,因此,针对该类地区,绿地规模可下调制1000m2,服务半径可缩小至300m。
常用术语及公式 第2篇
1、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的,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2、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3、安全生产工作机制
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
4、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基本原则
坚持安全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监管;坚持源头防范;坚持系统治理。
5、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
“党政同责”,是指各级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都负有领导责任,其班子成员按照职责分工分别承担相应的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一岗双责”,是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履行岗位业务工作职责的同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
“齐抓共管”是指党委、政府全面负责,安监部门综合况全覆监管、其他行业部门直接监管、乡镇政府属地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全社会参与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失职追责”,是指对党政主要负责人和有关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职责不力,依法依纪予以问责,承担相应安全生产责任。
6、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法规建立的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岗位责任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中最基本的一项安全制度,也是企业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管理制度的核心。
7、四管四必须
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管安全生产必须管职业卫生。
8、五落实、五到位
五落实:一是必须落实“党政同责”要求,董事长、党组织书记、总经理对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共同承担领导责任。二是必须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所有领导班子成员对分管范围内安全生产工作承担相应职责。三是必须落实安全生产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由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主任。四是必须落实安全管理力量,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齐配强注册安全工程师等专业安全管理
人员。五是必须落实安全生产报告制度,定期向董事会、业绩考核部门报告安全生产情况,并向社会公示。
五到位:必须做到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
9、隐患治理“五到位”
隐患治理五到位是指: 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到位”。
10、安全生产“三同时”
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常说的“三同时”还包括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和防治污染措施三同时。
11、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七进”活动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
12、四不放过
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13、四个一律
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和经停产整顿仍未达到要求的,一律关闭取缔;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一律按规定上限予以经济处罚;对存在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单位,一律责令停产整顿,并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对触犯法律的有关单位和人员,一律依法严格追究
14、安全管理“四全” 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15、12350
安全生产举报投诉特服电话。
16、三品
易爆品、易燃品、危险化学品。
17、三违
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
18、三超
超人员、超能力、超强度组织生产。
19、三级安全教育
三级安全教育是指对新工人进行的入厂教育、车间教育和班组教育。20、安全“三宝” 安全帽、安全带和安全网。
21、三源
重大危险源、伤害源、隐患源。
22、四不伤害
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
23、道路交通安全“五不两确保”
不超速、不超员、不疲劳驾驶、不接打手机、不关闭动态监控系统,确保戴好安全带,确保乘客生命安全。
24、安全生产“五要素”
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
25、安全管理“九个到位”
领导责任到位;教育培训到位;安管人员到位;规章执行到位;技术技能到位;防范措施到位;检查力度到位;整改处罚到位;全员意识到位。
26、安全生产月 从2002 年开始,我国将安全生产周改为安全生产月。200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部委结合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形势,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确定2002年6月份开展首次安全生产月活动,将安全生产周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延伸。
27、本质安全
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包括“失误安全”功能(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和“故障——安全”功能(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者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两个部分。
28、重大危险源
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品,且危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29、安全评价
安全评价是指运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建设项目或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包括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和专项安全评价四个方面。
30、安全生产标准化
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是企业基础工作和基层工作,是全员、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
31、应急救援预案
应急救援预案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32、事故隐患
就是与安全法规、安全制度、安全标准、安全操作规程相违背,相抵触的人的行为和物的状态。简单地说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33、事故
是由于物体、物质、人或环境的作用或反作用,使人员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之外的、失去控制的事件。
34、事故等级划分
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
35、特别重大事故
造成30 人以上死亡,或者100 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6、重大事故
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 人以下面价5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37、较大事故
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上5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 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8、一般事故
造成3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9、事故调查处理的原则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按照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40、事故构成四要素 人、机、环境、管理。
41、职业病
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42、职业禁忌症
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43、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
44、安全生产“三化”建设
政府监管网格化、企业管理精细化、行业直管专业化。
45、劳动防护用品
由生产经营单位为从业人员配备的,使其在劳动过程中免源或省城轻事放伤害及职业病 的个人防护装备。
46、职业病防治工作方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47、特种设备
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这八大类设备。
48、特种作业
是指容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的生命健康及周围设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作业。直接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称为特种作业人员。
49、施工动火“三不准”
没有用火批准单不准动火;没有防火措施不准动火;没有指定专人现场监督不准动火。
50、有限空间
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51、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煤矿及非煤矿矿山: 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信联络系统。
52、六 条 禁 令
(1)严禁特种作业无有效操作证人员上岗操作;(2)严禁违返操作规程操作;(3)严禁无票从事危险作业;(4)严禁脱岗、睡岗和酒后上岗;
(5)严禁违返规定运输民爆物品、放射源和危险化学品;(6)严禁违章指挥、强令他人违章操作。
53、防火防爆十大禁令
(1)严禁在生产装置内吸烟及携带火种和易燃、易爆、有毒、易腐蚀物品进入生产厂区内。
(2)严禁未按规定办理用火手续,在生产厂区内进行施工用火或生活用火。
(3)严禁穿易产生静电的服装进入油气区内工作。
(4)严禁穿带铁钉的鞋进入油气区及易燃、易爆区工作。
(5)严禁用汽油、易挥发性溶剂油擦洗设备、衣物、工具及地面
(6)严禁未经批准的各种机动车辆进入生产装置区、罐区及易燃易爆区。
(7)严禁就地排入易燃、易爆物料及化学危险品。
(8)严禁在油气区内用黑色金属或易产生火花的工具敲打、撞击和作业。
(9)严禁堵塞消防通道及随意挪用或损坏消防设施。
初中电学常用公式及解读 第3篇
一、电学常用公式
2. 电阻定律:
3. 欧姆定律:
4. 对于任何电路都有:分电阻变大, 总电阻变大;分电阻变小, 总电阻变小。
5. 电功、电功率公式:
6. W总=W1+W2 (对于任何电路) (任何电路中, 总功都等于电流在各个用电器上做的功之和)
7. P总=P1+P2 (对于任何电路) (任何电路中, 总功率都等于电流在各个用电器上的功率之和)
二、串联电路的特点
1. 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 各处电流都相等。
2. 电压:U=U1+U2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 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3. 电阻:R=R1+R2R串=n R0
(1) 串联电路中, 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2) 几个电阻串联, 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长度, 所以总电阻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大。 (3) 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 (R0) 串联, 总电阻等于n R0
三、并联电路的特点
1. 电流:I=I1+I2并联电路中, 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2. 电压:U=U1=U2并联电路中, 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且等于电源电压。
以上仅是个人在教学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一些观点, 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 请指正。
参考文献
[1]上海科技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第4篇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有音、味中有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等等。
2.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的想象部分,想象与实际描写互相辉映。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等等。 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还有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等。
3.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穷形尽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腻生动。 诗情画意:富有艺术性。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洗练:语言简练利落。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还有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明白如话,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词藻华丽 、明白通畅、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悲凉,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等。
4.文章结构类
作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
5.其他
常用术语及公式 第5篇
第一章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概要
一.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总要求: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有其独具的风格、特性,而这种所谓风格特性,也就是中国古典舞这 门艺术的神韵特征之所在。中国古典舞训练的总要求就是要围绕着形、神、劲、律进行的整体而系统的训练。它是中国古典舞的神韵特征的突出表现。
形——指的是外形。它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外部形态特征。除人体共性的舞蹈所需要的直立形态外,中国古典舞的外形特点是在拧、倾、圆、曲基础上的各种舞姿造型和相应的技术技巧,以及动势过程的展现。
神——民族的神韵、神态和气质。这是古典舞的内涵。
劲——劲头儿,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节奏特点,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慢和快、松和紧、开与合等等对比的方法,也称做反衬法,中国古典舞所要求的劲头儿,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寸劲儿”,它是中国古典舞特有的用力方法。
律——韵律及运动规律,平圆、立圆、8字圆是构成中国古典舞动势的精髓。留下身、走上身,或者留上身、走下身是中国古典舞的动势规律。欲左先右、欲上先下、闪展腾挪是中国古典舞从外形到内在的审美要求。
由此决定了形、神、劲、律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四大要素,离开了它们就没有了真正的古典舞精髓,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自身民族的风格特性及神韵特征,从而其训练的价值及意义也必将荡然无存。
二.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的任务及特点
根据中国古典舞舞种的特性需要,以中国古典舞审美意识为基点,在明确中国古典舞基训 课的属性的原则下,确定训练的目的和手段,培养既有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又有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具有全面能力的演员,是我们的训练特点和最终任务,为此我们应当认识和了解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并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取得新鲜的认识和发展。
(一)中国古典舞训练上的特点
1、外形的特点
(1)除直立外,拧、倾、圆、曲的外形特点是区别于其他训练的外部特征。
(2)以躯干为核心的重要特征,是完成中国古典舞舞姿以及古典舞技术技巧的重要环节。
(3)各类舞姿在规格、要求上的特殊性构成的中国古典舞鲜明的风格性。
2、素质能力需要的特点
由于外形特点以及技术技巧的需要中国古典舞需要大幅度的软开能力(柔韧性)和全面的素质能力,它对头、颈、肩、胸、腰、髋、上肢、下肢各个部位的回旋幅度要求很大,同时所需要的不仅是软开度而且还要求具备力量,因此刚柔并济是中国古典舞素质能力需要的特点和训练上追求的目标。
3、中国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运动意识的特点
以腰为轴,以胯为本,以脚为根是中国古典舞的发力方法和运动意识,缺少或根本没有这种用力方法和运动意识就不会达到中国古典舞的审美要求。
4、中国古典舞的连接特点
平圆、立圆、8字圆是中国古典舞所有连接特点,而8字圆又是各种转换连接中的必然过程,是转换的衔接点,在运用过程中有时是局部的,在审美上它是一个弧线,离开了弧线也就没有了圆,没有圆就没有了动势,而缺少了动势的动作变化就是相加的,是生硬的,就会不顺、不圆、不流畅自如。
5、中国古典舞的节奏特点
平铺直叙不是中国古典舞所要的节奏,也达不到古典舞的审美要求,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则是古典舞所要的节奏特征的总的概括,无论从外部形态的要求标准,到内在意识的发掘阐释,都是对中国古典舞风格特性的恰当比喻。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底蕴,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审美特征,如:中国的书法、绘画、雕塑、壁画,体现出静中有动的神韵和节奏,而舞蹈就是活动起来的书法和雕塑,流动中的画圈,因此中国古典舞的运动节奏是中国古典舞基本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这种节奏特征的训练就会缺少中国古典舞的神韵要求。
(二)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风格、规格及动势特点
1、转的技法动势与身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翻身技巧的民族性是体现在上身在倾斜状态上的技术技巧,它的闪光点在于它的节奏上的闪展和灵巧。
3、跳类技巧的形成和发力方法有着古典舞自己的特点。
第二章 舞蹈教学常用术语及动作图示
一、常用舞蹈术语
[八个方位——1—8点] 是用以规范舞蹈者面向、走向的专业术语。即:场地正前为第一分位—— “1点”;右前、右旁、右后为第二、三、四方位—— “2、3、4点”;正后为第五方位——“5点”;左后、左旁、左前为第六、七、八方位—— “6、7、8点”(见图)
[扶把训练] 即学员手扶把杆做舞蹈练习。分“单手扶把”和“双手扶把”(见图)。
[中间训练] 即站在训练场地中间做练习。是相对“扶把训练”(因把杆多设在场地四周)而言。
[对称动作] 指左、右相对的同一动作。如“右按手”的对称动作即“左按手”;“左转身”的对称动作即“右转身”。
[动作的左与右] 单一舞蹈动作一般都分左、右两面,通常是以动作腿(或动作臂)来区分。如左腿向前踢腿即“左前踢腿”;右手做“盘手”即称“左盘手”。舞蹈训练中常称“左虚步”、“右端腿”、“左托掌”、“右摇臂”等,即表示用左或右肢做该动作。
[动作的单与双] 有些动作以单臂(或腿)做动作时多称左或右(见上条);以双臂(或双腿)做时即标以“双”字.如“双山膀”、“双摇臂”、“双起双落”等。
[面向、视向] 身体正面所朝的方向称面向;“眼看几点(即视向)”时,一般也包括脸的朝向,如“眼看8点”,即脸和视线均朝8点。
[亮相] 源于中国古典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技法:即在某舞蹈段落最后,以一个加强节奏感的动作塑造该舞姿“造型”。通过这个舞姿动作顿挫到位,或甩头、凝视等使表达的神情更明朗、强烈,此种造型即亮相。
[平圆、立圆] 与地面平行的圆圈运动路线(通称“划圆”)即“平圆”;与地面垂直的圆圈运动路线即“立圆”:
[划弧] 指在“划圆”轨道上的某一段路线,如手臂划“上弧线”,即手臂做立圆的上半圆,如右后腿划“右半弧”至前,即右腿做平圆的右半圆。
[留头、甩头] 身体开始转动而头仍留向原方位不动,称“留头”:头从一方位迅速转向只一方位称“甩头”。例如“转圈”、“翻身”动作,开始转体时“留头”,当身体转动约180度时,再迅速甩头360度,以控制旋转方向、增强动力。甩头也是亮相时的常用动作。
[涮头] 以颈为轴.头在肩上方做平圆动作。
[环动] 多指腿部以髋关节为轴的划圆动作。有时也泛指其他关节为轴的划圆运动。
[控制] 此处专指舞蹈训练课目的一种。即使舞姿静止在一个动作上,训练肢体的控制力量和能力。
[双起双落]、[双起单落] 跳跃动作的术语。即双脚同时跳起再同时落下,称“双起双落”;如双脚跳起,单脚落下着地,称”双起单落”:以此类推还有“单起双落”、“单起单落”(落下时不换脚)等。
[身韵] 即舞蹈的“身法和韵律”。其基本的动作元素有“提”、“沉”、“冲”、“靠”、“含”、“展”、“移”等(详见本教材“第七单元”)。它是中国古典舞蹈中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技法,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蹈风格的将征。
[起法儿] 正式动作以前,从力量或动作上做准备,称“起法儿”:一般在正式动作前的半拍时间,做起法儿动作。
二、常用及主要图示
手型与手臂动作。
二、常用及主要图示
手型与手臂动作
脚型与下肢动作
医学论文中常用统计符号及术语 第6篇
符号 术语
样本均数
总体均数
样本标准差
总体标准差
样本方差
总体方差
极差
中位数
第X百分位数
四分位数间距
事件A发生的概率
样本大小、样本含量
自由度
标准正态变量或U、Z 检验计算的检验统计量 S s2 2 R M PX Q P(A)N U、Z
2
F
T 2分布或2检验计算的检验统计量 F分布或F检验计算的检验统计量 T分布或T检验计算的检验统计量
R 检验水准 样本相关系数
常用术语及公式 第7篇
common terms for bird flu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beijing municipal animal epidemic prevention centre 北京市动物流行病防治中心
bird flu / avian flu / avian influenza / fowl plague / 禽流感,又称真性鸡瘟、欧洲鸡瘟
outbreak 爆发
suspected cases 疑似疫情
confirmed cases 诊断疫情
test positive 检测为阳性
highly pathogenic suspected cases高致病性禽流感疫区
poultry farms 家禽农场
disease-affected areas 疾病感染地区
disposal of animal wastes 动物粪便的处理
disinfection 消毒
inactive virus 非活性病毒
circulate 传播,流传
contagious 接触传染性的
outbreak 爆发
vaccinate 注射疫苗
influenza pandemic 流感流行
infection 传染病
virulent 剧毒的;致命的
strain (身心的)紧张状态
populous 人口众多的,人口稠密的
trigger 触发,引起
respiratory symptom 呼吸道症状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人与人之间的传染
within-family transmission 家庭成员间的传染
pathogen 病原体
mortality rate 死亡率
fever 感冒
cough 咳嗽
sore throat 喉咙疼痛发炎
pneumonia肺炎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急性的呼吸道疾病
常用国际贸易术语的异同 第8篇
2010年9月27日公布了《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是国际商会根据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对《2000通则》的修订, 简称《2010通则》, 于2011年1月1日实施。
《2010通则》共有11种贸易术语, 按照所适用的运输方式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组: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的术语七种:EXW、FCA、CPT、CIP、DAT;第二组: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的术语四种:FAS、FOB、CFR、CIF。
与《2000年通则》相比, 《2010年通则》更准确地标明了各方承担货物运输风险和费用的责任条款。《2010年通则》的主要修改《2010年通则》在以下两大方面进行了五个方面实质性的修改。
(一) 贸易术语结构上的变化
贸易术语由l3种减少为11种, 贸易术语根据运输方式分为2组。《2010年通则》删掉了4个D组术语:DAF、DES、DEQ和DDU, 新增2个D组术语:DAT和DAP。
(二) 术语义务项目上的变化
《2010年通则》中每种术语项下卖方在每一项目中的具体义务不再“对应”买方在同一项目中相应的义务, 而是改为分别描述, 并且各项目内容也有所调整。其中, 第一项和第十项改动较大, 尤其是第十项要求卖方和买方分别要帮助对方提供包括与安全有关的信息和单据, 因而向受助方索偿因此而发生的费用。
(三) 新增DAT和DAP两个术语
《2010年通则》增加了DAT和DAP两个全新的术语, DAT下卖方需要承担把货物由目的地 (港) 运输工具上卸下的费用, DAP下卖方只需在指定目的地把货物处于买方控制之下, 而无须承担卸货费。这有助船舶管理公司理解货物买卖双方支付各种收费时的角色, 弄清码头处理费的责任方, 有助避免现时经常出现的码头处理费纠纷。
(四) “船舷”的变化
《2010年通则》取消了“船舷”的概念, 不再设定“船舷”的界限, 只强调卖方承担货物装上船为止的一切风险, 买方承担货物自装运港装上船开始起的一切风险。此次修订最终删除了“船舷”的规定, 强调在FOB、CFR和CIF下买卖双方的风险以货物在装运港口被装上船时为界, 而不再规定一个明确的风险临界点。
(五) 关于连环贸易的补充
大宗货物买卖中, 货物常在一笔连环贸易下的运输期间被多次买卖, 即连环贸易。着眼于贸易术语在这种贸易中的应用, 《2010年通则》对此连环贸易模式下卖方的交付义务做了细分, 在相关术语中同时规定了“设法获取已装船货物”和将货物装船的义务, 弥补了以前版本中在此问题上未能反映的不足。
二、常用术语的比较
在现代的贸易中尤其是集装箱运输的广泛运用实现了整箱货的门到门运输。买卖双方的风险界限、责任、费用的划分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于是出现了与集装箱多式联运相对应的常用的国际贸易价格术语FCA、CPT、CIP。而FCA、CPT、CIP三种贸易术语是分别从FOB、CFR、CIF三种传统贸易术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买卖双方责任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都是象征性交货, 属于装运合同性质。第二, 均由卖方负责办理出口清关手续, 买方负责进口报关。
两组贸易术语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适用的运输方式不同
FOB、CFR和CIF术语只适用于海洋运输和内河航运, 其承运人一般仅限于船公司;而FCA、CPT和CIP术语则适用于包括海洋运输在内的各种运输方式以及多式联运方式, 其承运人可以是船公司、航空公司或多式联运的联合运输经营人。
(二) 风险转移地点不同
FOB、CFR和CIF三种贸易术语的风险转移点在《2010年通则》为只强调卖方承担货物装上船为止的一切风险, 买方承担货物自装运港装上船开始起的一切风险。而FCA、CPT和CIP术语的风险自货物交付给承运人接管时转移。承运人接管货物的地点可以在其提供的运输工具上, 也可以为约定的运输站或收货站。
(三) 装卸费用负担不同
采用程租船运输时, FOB术语下需要明确装船费用由何方负责, 在CFR和CIF两种术语下需要规定卸货费用由何方负担。而FCA、CPT和CIP术语同样采用程租船时, 卖方将货物交付承运人时所支付的运费 (CPT和CIP) , 或由买方支付的运费 (FCA) , 已经包含了承运人接管货物后在转运港的装船费用和在目的港的卸货费用, 所以买卖双方一般不需要在合同中规定装卸费用的负担问题。
(四) 运输单据不同
FOB、CFR和CIF三种贸易术语下, 卖方应提供与海洋运输有关的运输单据, 如可转让的海运提单、不可转让的海运单或内河运单等;而FCA、CPT和CIP术语, 卖方向买方提供的运输单据由运输方式定。除在海运和内河航运方式提交与FOB、CFR和CIF术语相同的单据外, 在铁路、公路、航空运输或多式联运方式下, 则应该分别向买方提交铁路运单、公路运单、航空运单或多式联运单据。
三、贸易术语的选用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 按何种贸易术语成交, 买卖双方应考虑到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要体现平等和互利和自愿的原则, 也应该考虑贸易术语适用的国际贸易惯例及其版本, 从而防止不必要的贸易纠纷与争议。此外, 合理选用贸易术语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考虑运输条件, 如果货物是以集装箱船、滚装船或多式联运方式运输的, 应采用FCA、CPT或CIP术语。
考虑发展本国的运输业和保险业, 在国际贸易, 各国为了保护和发展本国的运输业和保险业, 无不鼓励本国进出口商进口采用FOB和FCA术语, 出口采用CIF和CIP术语。
考虑运费因素, 货物运费是商品价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承运大宗货物时, 运费在价格中所占的比重更大。因此, 选用贸易术语时, 应考虑货物经由路线的运费收支情况和运费变动趋势。一般说, 当运费上涨时, 为避免承担运费上涨的风险, 可以选用对方安排运输的贸易术语。例如, 出口采用F组贸易术语, 进口采用C组贸易术语。
考虑支付方式, 不同支付方式下, 选用合适的贸易术语有利于资金融通和周转。例如, 如果使用即期信用证或即期付款交单, 我方作为进口商, 宜选用FOB术语, 因为运费到付, 可以减少开证金额和有关费用。如果使用远期信用证或远期付款交单, 宜采用CIF和CIP术语, 以为运费由卖方负担, 有利于资金融通。
FCA、CPT和CIP这组贸易术语比FOB、CFR和CIF术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尤其在出口的业务中, 以集装箱船、滚装船或多式联运方式运输货物的情形下:一是减少了卖方承担的风险范围;二是提前获得运输单据, 从而提前了卖方交单结汇的时间, 有利于卖方的资金周转。因此, 随着集装箱运输和国际多式联运的广泛运用和发展, FCA、CPT和CIP三种贸易术语将会替代FOB、CFR和CIF三种传统的贸易术语。
参考文献
常用中药经验鉴别术语注释 第9篇
1 菊花心:药材断面细密的放射状纹理,形如开放的菊花。如:甘草、黄芪、赤芍、木香等。
2 锦纹:药材横切面上有多数星点及黄色或棕色的横纹。如:大黄。
3 粉性:药材富含淀粉粒,折断时有粉尘。如:天花粉、山药、贝母、防己、白芷。
4 连珠状(串珠状):根类药材状似串联起来的珠子。如:甘遂。
5 过桥(过江枝):有些根茎类药材的中段细瘦光滑,如:雅连。
6 车轮纹:药材横断面上有较稀疏的放射状车轮样同心纹理。如:广防己、关木通。
7 同心环:药材断面可见由纤维及导管所形成的同心性环层。如:苦参
8 芦头:根类药材顶端带有盘节状短根茎。如:人参、党参。
9 芦碗:芦头上有数个圆形或半圆形似窝状茎痕,类似小碗状。如:人参、桔梗。
10 枣核丁:参类药材附在芦头上的不定根。一般短粗,两头细,形如枣核,如人参。
11 珍珠点:山参须根上面的疣状突起。
12 皮尾须:指山参的清疏细长有弹性的须根
13 铜皮铁骨:专指三七,表面呈亮黄色,似铜皮;中心呈棕黑色,质坚硬,似铁骨。
14 朱砂点:药材断面上棕红色油点,色如朱砂。如:苍术
15 罗盘纹:药材断面上数轮同心排列的环纹,有的环纹呈波浪状,如:商陆;
16 狮子头(狮子盘头):药材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头。如:党参
17 蚯蚓头:根类药材头部密集的横向环纹,状如蚯蚓。如:防风
18 扫帚头:根类药材顶端纤维状毛,形拟扫帚。如漏芦。
19 角质样:含大量淀粉的药材经蒸、煮、加工后糊化,呈半透明状,且质地坚硬。如:郁金、天麻
20 怀中抱月:川贝母外层鳞叶两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21 虎皮斑:炉贝鳞叶上的棕色斑点。
22 鹦哥嘴:天麻一端的红棕色干枯芽苞。
23 肚脐眼:天麻自母体上脱落后留下的圆脐形疤痕。
24 金包头:知母顶端钝圆,有时残有毛茸状物呈黄棕色。
25 连三朵:专指款冬花花蕾2~3个花序连生。
26 通天眼:羚羊角迎光可以透见直通角尖的细孔。
27 水波纹:羚羊角除角尖部分外,有十个到二十个隆起的波状环纹。
28 天沟:暹罗角(犀角)前面近底部的纵沟凹陷。
29 地岗:暹罗角(犀角)与“天沟”相对的底面上的脊状隆起。
30 马牙边:暹罗角(犀角)基部周边凹凸的部分。
31 方胜纹:靳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棕色组成的菱形大斑纹二十四个,由菱形的顶端在背中线上相接形成的纹理。
32 乌金衣:牛黄外部挂有的黑色光亮薄膜。
33 挂甲(透甲):取牛黄少许用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并经久不褪,并有清凉感透入指头。
34 单门、莲花、三叉、四又:马鹿茸具有一个侧枝者习称单门;两个侧枝者习称莲花;三个侧枝者习称三叉;四个侧枝者习称四又。
常用术语及公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