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次北固山下作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次北固山下作文(精选16篇)

次北固山下作文 第1篇

改写次北固山下作文

我是王湾,一位唐代诗人。

19岁那年我考取了进士,离开了我的家乡――美丽的洛阳,作为一个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我深深地被江南的秀丽山水所倾倒。

冬末春初的一天,我们的`船停迫在北固山,在江边,远眺北固山,石壁嵯峨,山势险固,也是因为这几个原因,此山才有了“北固山”这个称号。

我们的船行在旅人前行的水路上,向左边看是刚刚萌发出绿色的北固山,向右边看是一片又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地,春天蓝蓝的天空映衬在镇江的水面,水一下子就变成了湖蓝色,给人一种畅快,愉悦的感觉!

路过岸边,我惊奇的发现,潮水竟然跟岸边平齐,这潮水一点也不往外溢,是刚刚好的。

放眼望去,镇江的水更为开阔,抬眼望向高高挂起的船帆,竟然没有被风吹歪,这说明大家终于不用再感受冬天那凛冽的大风了,春天的气息向四面八方蔓延开来。

在江边走了一会儿,夜渐渐来了,一轮皎洁的明月冉冉升起,月光像一匹银色的柔纱,从窗口垂落下来。

我躺在床上,回忆着江南美丽的景色,不禁想起,为什么这祖国的大好河山,江南美丽的风景却不能与父母,亲人一起欣赏呢?我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

随着思绪我开始越发想念,父亲在池塘里养的鱼儿,我时常把它捞起来放在地上,那鱼在地上随意摆动,不一会儿就死了,为这事还不少被父亲打呢!当然还有家乡下的大雪,母亲为我织的衣裳,隔壁邻居家的小伙伴

夜渐渐深了,我不知不觉睡着了,梦到回到了家乡,我高兴极了。

梦醒时,那片天空还是那片天空,我起身,打开窗户,天空中隐约几颗星星在向我眨眼睛,有点黑漆漆的天空,一轮红日却悄悄露出了头,这炽热的大火球,像极了我对家乡思念的炙热的心。

旧的一年还没过去,新的春意已经加快脚步赶来了,像是要迫不及待换掉旧年,迎接新年。

这时,几只大雁在红日前飞过,我便把我思念故乡的家书“系”在了它们身上,送到洛阳,送给我的父母亲人,此刻的我,感慨万千,便提笔写下了这首: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写完后,我登上了船,开始了我再一次的游荡之路!

次北固山下作文 第2篇

做客异乡,只有身旁的青山微微相映,放舟江上鱼儿们窜上跳下好一番折腾,扑通扑通的水声之间,小舟映绿了池水,稻花飘香了两岸,闻得秋潮都醉了,两岸越发开阔。

一片叶子的凋落你怎知不是明春有一片叶子的新绿?正如旭日在夜之将尽时生于海潮之上,今年的早春带着上年未化的冰花出现在人们身旁。

天边远飞的大雁啊,只有你能带给我春的希望,替我捎一封家书,在洛阳河畔,我的家乡。

《次北固山下》逐句之比较欣赏 第3篇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是写驿道向青山外伸延,我在碧波荡漾的江上乘船向前。此对偶,工丽跳脱,写客路青山、行舟绿水,暗含奔波之意,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羁旅情怀。后来欧阳修的《踏莎行》后两句有:“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却是说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首词上片写离愁, 下片是遥想,写思妇别恨。全词含蓄地写出了“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情思,有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最后两句是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不见君的情景。那楼头一往情深的思妇,凝眸远望、神驰天外正越过春山,伴渐行渐远的征人直至海角天涯,情意深长、哀婉欲绝。但是否受到“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的启发,还有待研究。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春潮涨涌,两岸江面更显得空阔无边;顺风行进,有一帆高悬。这是写船上所见。潮平岸阔而风正帆悬,诗人扬帆东下,眼前是江水涨涌平阔的情景,恢宏阔大而意象丰富。“潮平”更显“两岸阔”“风正”方能“一帆悬”。写景而寓理,耐人寻味。这一句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及“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可谓同工异曲。前者是杜甫《旅夜书怀》之名句,写代宗永泰元年(765年)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所见。诗人独坐舟中,星垂野阔,月涌江流,孤独凄怆,四顾茫然。他先是写“旅夜”情景, 而后“书怀”,用形单影孤的沙鸥以寄托功业未成的慨叹,表达了漂泊无依的苦闷伤感。与王湾句对比相似,又同是写空阔,羁旅漂泊。但“潮平两岸”与“星垂平野”昼夜不同,基调有异。杜甫是用雄浑阔大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风格沉郁,使人感受其心情如奔涌江流澎湃难平。《四溟诗话》评此诗句法森严,“涌”字尤奇。而“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渡荆门送别》中的一句,是李白出蜀漫游途中所作。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书写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这里写山逐渐消失,眼前的原野平旷无际;长江一泻千里,流入大荒之地。这是岸边所见,抒写喜悦开朗的心情。也是写空阔,与王湾、杜甫诗句相似,意境却迥然不同。但三人的诗句是各有千秋、不分伯仲。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写潮平岸阔而江中日早。红日升起,于残夜未退之时;暖春早到,在旧年将尽之际。这是既写景而又点出时令。海,古诗中也以海指江。还有人认为:海,有四海之内意;江,可指大江南北是互文见义,也不无道理,如此意象更雄浑开阔。毕竟时过境迁,我非古人,意会其所想也不能武断地非此即彼呀。这第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工稳而隐含哲理,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日生残夜”“春入旧年”,时序交替,岁月匆匆,而离家日久,怎不叫人顿生乡思?这里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景象:残夜未尽而红日早升,旧岁未除而春意萌动,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遐想,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给人以鼓舞与希望。与诗人同时代的“燕许大手笔”燕公张说将此联“手题政事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誉其“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晚唐诗人郑谷在《卷末偶题三首》中又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钦羡激赏之情溢于言表,真可谓传诵当时而蜚声后世。与此相似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的诗句则较早一点,出自初唐诗人杜审言(约645年~708年)的《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全诗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春景,历历如画。这是说太阳升起于海面,云霞升腾初染,曙光乍现;梅红柳绿,仿佛春色渡过长江一般。云霞海曙,梅柳江春, 意象更明丽。但此诗抒写的却是诗人宦游他乡,晓天春色而不能归省的伤感。由“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一句可知。二人诗句皆对仗工整而字字锤炼,章法细密而格律谨严,境界阔大而意象雄浑,挫江海天地于笔端,可称妙绝。

尾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写家书将何处寄达?烦劳北归的鸿雁捎到洛阳那边。讲见雁思亲,望归雁传书,全篇笼罩的是淡淡的乡思愁绪,不像杜审言“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那样的伤感,也不像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自叹飘零。

《次北固山下》再解读 第4篇

次北固山下的改写作文 第5篇

我家住河南洛阳城,本月我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

于是,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江水浩淼,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就要驶入天际。我来到江南,正是冬末腊月,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往往不能入睡,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轮橘红色的太阳冲破黑暗,从东边海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这里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寒冷的旧年还没过去,春意就来到了长江边上。

唉!江南虽好,却不是我的家乡。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该写一封家信了。家信写好了,该怎么寄呢?古人说鸿雁能够传递书信,那就托归雁捎信到洛阳去吧!

次北固山下扩写作文 第6篇

扩写是对原文进行扩展和充实,把简略的原文扩展成符合题意要求的文章。扩写需要充分放开思路,展开想象,进行合理的创造,可以训练发散性思维能力。

次北固山下扩写一:

船家摇橹的声音将我吵醒,睡眼朦胧地瞧了瞧远方的景象,江面上一层薄雾使远处的青山忽隐忽现。山好似那样的遥远,甚至看不清那本有的青黑色,而我路途终点可能还在山那边的那边。

山的倒影拉的好长,小舟悄悄地在翠绿色的明镜似的`湖面上行驶,好像生怕把什么惊醒似的。晚霞映照着湖面,一切都成了火红色。这一些好像都变得太快,水里的鱼儿也好奇地把头露出来瞧个明白。

潮水这时已涨了起来,江面显得更为宽阔,此刻长江之上只有我一叶孤舟。我站在船头,江水不停地拍打船身。看着这宽阔的江面,望着那火红的天空,有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之感。

微风吹来,船帆满起。小舟奋力向前驶去。耳旁鸟、虫的鸣叫时高时低,时缓时急。躺下来尽情享受大自然带给我的一切。

再次醒来时已是黎明,但月亮仍还在天空挂了半边。昨晚的一切都显现在眼前。再看看那初生的太阳,心中不禁感到黑暗过后便是黎明,一种希望之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突然想起新年将至,想起家中老母、妻儿,想起家中黄牛、黑狗,想起往年此时已全家团圆、互敬祝福。而此时自己却孤身在外,不能与亲人团聚,心中不免有些悲伤,但一想到自己正为国家而奔波、忙碌,悲伤之感也就渐渐淡下。

每当这时,就会动手写一封家书。此时家书已写了好几封了,只是不知怎样寄回给家乡。

大雁正好北归,书信带我情回。只请大雁送信归。

“儿远行在外,望母勿恐儿不归。大雁南飞家在北,儿我远行不久归。”

次北固山下扩写二:

提到北固山,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山,我便开始了爬山之旅。北固山虽没有峨眉山那么热,也没有泰山那么出名,更没有黄山那么秀丽。但它有独特的地方,那就是静。这里称不上寂静,在爬山的过程中,总会听见鸟儿悦耳的歌声以及虫儿们个性化的伴奏,但那绝不是噪音,它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让人倍感清新,身心放松。

爬完山,该游水了。北固山下临长江,是个观景的好地方。先进行了四个小时的有氧运动,再来体验飘荡的感觉吧!从长江上往山上看,一片郁郁葱葱,赏心悦目;而长江也是蓝绿的降水。刚划一段时间,就开始涨潮了,涨潮时两旁的岸边显得异常广阔,一望无际,而我这一只小船,独自在江中摇曳着。虽孤单,但也平添了不少不一样的气氛。到了傍晚,月亮也值起了夜班,抬眼望月,不禁想到宋朝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等到半夜时,天空中又多了满天繁星,它们的加入,仿佛又是在提醒我鹊桥相会之美:“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望着望着,天就快亮了,这是我第一次在船上看日出,这种感觉一定不亚于海上观日的震撼。虽然现在还处于季冬,但江南却有了一番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风韵。

江边总能看见孩童在嬉戏,每当这时,我便会想起儿时和小伙伴在河边玩耍时的情景。是的,我想家了。我写了一封信,但无法寄出,不过,我希望能有一只大雁飞过,把我的思绪带回洛阳......

次北固山下扩写三:

旅途正从青青的北固山间向远方伸展,我正乘着小船在这碧绿的江水中逐浪向前。

江面上,水波荡漾,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变得十分宽阔起来,一阵阵风迎面吹来,使高悬的船帆鼓了起来,我站在船头,注视着远方,心情十分舒坦。

夜色马上就要退去了,天就要亮了,一轮红日从大海上冉冉升起,啊,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出春意。岁月匆匆,时光流逝,旧的事物必然将会被新鲜的事物所取代。

次北固山下作文 第7篇

王湾,一个读书人,正乘舟游在绿江上。他不知道这是哪儿,但这儿离家乡很远,很远

看着那渐渐涌起的浪潮,他不禁思起故乡,故乡也有那么一条江!小时候他经常在那里摸鱼捉虾。江给了他太多的欢乐,可有一天,他却走了。如今又行舟在碧水之上,不禁触景生情。唉,不知家乡的人怎么样了,母亲肯定天天都盼着他回家,他这次把事赶完了,就一定要回家看看父母!

次北固山下作文 第8篇

一、极美极真的场景描写

将情感融入眼前的景物,是表达个人感情的一种常用手法,这是采用比拟手法,赋予事物人格化特点,不仅仅能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直观地表达出来,具有极为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手法在唐代的诗歌中,被诗人广泛应用,例如杜甫《春望》中的那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种手法要求作者要对景物有一种极为精准的把握,对事物的性质,包括色彩、形态,都能有很好的运用能力。

这种能力在本诗作者身上就有突出的体现。细读本诗,会发现前三句都是在描写景物。但是描写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第一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是给诗文描写的场景设定了一个大的框架。青山绿水,在天地间呈现出一片宽阔浩然的景象。同时,又用“客”“行”交代了作者自身的境况。一个旅客乘船行驶于宽阔的青山绿水间。而一个“客”字,又为后文写思乡奠定了行文和情感基调。

描写景物,一般都要采用一定的描写顺序,如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内及外,由表及里等等。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就是采用由近及远的描写的典型诗句。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给人一种越来越心旷神怡的开阔感。而本诗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的描写顺序。第二联就是描写由远及近的青山绿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是对绿水的描写,“一帆悬”,是对行舟的描写,这种手法,就像画一幅水墨,一点点勾勒,一笔笔细化。同时,更能给读者一种递进的美感和层次的逻辑感。到此刻,仅仅是两句空间的场景描写,就已经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引人入胜。

空间与事件是物体运动的两个维度,缺一不可,所以,要想把事物完整地呈现出来,就必须把时间与空间同时勾画出来。本诗尤其注重突显这一点。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独特的地方,来展现本诗的时空统一感。

本诗第三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日”与“夜”是一对反义词,“春”与“旧年”又是一对在时间上有承接关系的词。但这两对词,要想完美地承接在一起,不生硬,很灵活而且要将静的景物写活,就要用两个动词来连接。于是,作者用了“生”“入”两个动词。仔细研究这两个字会发现,“生”与“入”是两个表示递进承接意思的字。太阳从黑暗的大海上冉冉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出生那样,所以,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至极。“生”和“入”,都有主体和次体,缺一不可。所以,这两句含有深深的哲理意味。通过描写时空的交替的景物,来暗示岁月时光的渐渐流逝,蕴含人生哲理。需要提到的是,本诗仅仅通过三句景色的描写,就将一位异地游子乘船归乡所看到的的景物,极美极真,又蕴含哲理地表达出来。

二、极浓极厚的情感抒发

再美的场景描写也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感情。如果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场景描写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而本诗在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为了强调自己的感情,还用了一句设问。“乡书何处达?”一种深深的思虑和担忧,由这五个字真切地展现了出来。这种感情,并不只是在最后一句说出来,更在前几句时空交错的景物描写中就已经体现出来。颈联对时间流逝的感叹更是基于一种物是人非、岁月如梭的感叹。春天已经到来了,可是作者还在异乡飘荡,无法回到家乡。这种时空交错显现,让人平添几多伤感。但是作者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在这初春的江上,独自感叹,愿借鸿雁的一双翅膀,传去对家人、故乡的祝福和思念。

鸿雁,在历代诗人眼里就是一个思念的代名词,是一个能够传递情感的信使。鸿雁传书,更是被历代文人墨客给予了情感的物象。本诗用鸿雁这个被大众所熟知的意象来传递情感,因为鸿雁是一种候鸟,这样就能产生一种替人传书的意象,能更好地引起读者共鸣,体会到诗人的真挚情怀。

古代的交通极其的不便利,游子在外远行,由此产生的思念之情的诗就有很多种。但是能像作者这样,把景物写得不仅美,更含有哲理感的则少之又少。古诗的伟大就在于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能有不同的感受,如品茶,每一口的味道都不一样。作者笔下的景物,就呈现出一种精致的美感,这种美感,来源于对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的把握,呈现了一种立体的、全维度的场景,让人置身其中,流连忘返。在解读这首诗时,只有把握了这个时空交错的角度,才能真切看到:一个美丽的清晨,青山绿水间,一个游子站在船头,看两岸潮水平阔,桅杆上风帆高高悬浮,满脸的思乡愁容。更会被那幅画卷里蕴含的浓厚的情感所打动,历经千年,久久不能忘怀。

王湾《次北固山下》背诵教学片段 第9篇

教学目标:通过《次北固山下》教会学生古诗词背诵技巧,提高背诵效率

教学准备:每生计时器(秒表、手表等)一只

课堂呈现:

师: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五言律诗。如何将这首诗快速准确地背下来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诗歌背诵的技巧。在背诵之前,首先要读,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首诗,时间2分钟。(生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既准确又流利。大家看看,如何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呢?1分钟!(生读,划层次)

生:这首诗分为两层:前三句都是写景,最后一句抒发情感。

师:你这种划分是可以的。前三句是写景,这些景色是同一个地方的吗?有没有更细致的划分?

生1:第一句是过渡,从山外引到水前;第二、三句写作者在船上看到的景色;最后一句是作者抒发的情感。

生2:第一句是说作者从陆路改成水路,第二句是作者白天在船上看到的景色,第三句是作者凌晨在船上看到的景色,最后一句是作者抒发的情感。

师:这两种划分老师认为都很好!后一种划分更细致,条理更加清晰。这就是背诵的第一步(板书:划分层次)。具体地看每一层又该如何背诵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抓关键词语(板书)。我们先试试第一句也就是首联。大家齐读一下。

(生齐读)

师:抓关键词语,我们可以选择句中的景物——青山、绿水。用什么方式通往青山,用什么方式通往绿水呢?

生: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师:第二句也就是颔联,写白天在船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选择的景物是——

生:潮、岸、风、帆。

师:潮和岸什么关系,风和帆什么关系?大家尝试背出来。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师:非常好。我们看第三句也就是颈联。我们可以选择的景物是——

生:海日、江春。

师:凌晨时分,作者在船头看到海日和江春怎样的景象?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师:尾联是作者的感慨,我们可以抓住的关键词语是——乡书、归雁。古代就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就让大雁带去我对家乡的问候吧。齐背!

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这首借景抒情的诗写作者沿途中所看的景色,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我们在背诵时,要划分层次,再抓住关键词语。这些词语主要是景物,同学们可以先把这些景物写在空白页上,再尝试背诵。时间3分钟,之后老师抽查。

(生背诵)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也很用心,掌握得也很牢靠。划分层次再抓关键词语,化繁为简,让复杂的诗变得容易起来。如果只是单纯性地去朗读,去理解背诵,我想花的时间再多,大家也未必能够这么快就背诵出来。为了巩固成果,老师准备了崔颢的《黄鹤楼》这首七言律诗,大家看投影仪,字数比《次北固山下》多16个字,有没有信心将这首诗背完呢?

生:有!

师: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这首诗,注意某些字词的读音。(师读学生听)

师:需要注意的字是“萋”“鹦鹉”。同学们大声朗读这首诗,力求读得准确、流利。时间4分钟。

师:哪名同学示范一下?

(生读)

师:完全正确。大家再读读这首诗,想想看这首诗该怎样划分层次?思考之后,同桌间交流一下。

师:请同学们发表见解。

生:一、二句是叙事,写黄鹤楼的传说,第三句写作者登上黄鹤楼看到的景色,第四句是作者登楼之后的感慨。

师:有没有别的见解?

生:第一句是写黄鹤楼的传说,第二句是作者根据这个传说抒发的感慨,黄鹤楼如今没有仙人只有白云飘荡,第三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看到的景色,第四句是作者抒发的感慨。

师:两名同学的见解老师认为都合情合理。我们划分层次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背诵的难度,方便我们背诵。我们采用第一种说法来背背看。一、二两句我们可以抓住的关键词语是什么呢?

生:黄鹤、白云。

师:黄鹤一共出现了三次,“黄鹤去”“黄鹤楼”“黄鹤一去”,把这个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串联了起来,如今只留下一年又一年悠悠地飘荡的白云。同学们齐读一、二两句。

(生齐读)

师:看着老师,大家齐背一下。

(生齐背“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师:第三句就是颈联。白天阳光明媚,作者登上黄鹤楼看到的景物是什么呢?

生1:汉阳树、鹦鹉洲。

生2:晴川、芳草。

师:有川,有树,有草,有洲,在白天这些都看得历历在目。我們齐背一下。

(生齐背“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师: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时分,什么让作者忧愁?

生:烟波浩渺的长江。

师:烟波浩渺的长江让作者看不清楚故乡在哪里。抓住“乡关”“烟波”,一问一答,我们齐背一下。

(生齐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这首诗初步背诵已经完成,剩下的时间我们还需要整合一下,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自由准备,之后全班齐背。

(生自由地读背)

师:声音不是很整齐噢!不过没关系,时间还很充裕,我建议大家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利用你们身边的秒表,比比谁背得又快又准。

(生拿出秒表比赛,师巡视)

师:不知不觉要下课了,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借景抒情类的诗歌的背诵方法。可以概括为两个步骤:一是划分层次,二是抓关键词语,在抓关键词语时,我们抓住的是景物。以后遇到这类诗大家不妨试一试,练一练,久而久之,背诵能力就会提高。

王湾——《次北固山下》 第10篇

【作者】:王湾《次北固山下》

【内容】: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人。他的诗当时很著名,多有佳篇。

【注释】:

次:住宿,这里指船停泊。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临江,形势险固,因以为名。

【赏析】:

次北固山下教案 第11篇

1、有节奏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诗歌思乡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把握诗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3、领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进取精神。

一、导入

讲《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

这就是著名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的故事。同学们注意到“甘露寺”,这座寺庙坐落在某座山上,这座山,可以说是三国山,充满着英雄豪气,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这座山叫做“北固山”,这座山,还成就了一位诗人,他就是王湾。

王湾是唐代诗人,他流传至今最有名的诗歌就是《次北固山下》,相传这首诗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到底《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怎样的诗歌,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题解

同学们看题目,北固山我们知道是一座山名,这个次字怎么理解呢?(是量词一次两次呢,还是说是“仅次”呢还是“次品”的次呢?)我们还知道哪些题目中饱含景点的古诗词啊?(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这里的望、登都是作动词解释,所以,次也可能是动词解释,看注释,对,是动词“停靠”的意思。

解了题目,我们进入诗歌的内容。请同学们对照注释,读懂诗歌的内容。有不懂的请做好记录。

同学们,遇到难题了吗?请提出来。

(请学生回答,老师辅助)

并补充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三、朗读

1、凭印象初读:请同学们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体会。

同学们读完了,你能说说你刚才读的时候,是用怎么样的情感去朗读的?并说说原因。

2、教师范读:老师也想以朗诵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请同学们听听,给老师点评点评。(教师除了要注意情感部分,更要突出语气语速停顿重音等等)

学生点评:

1、节奏韵律

2、情感表达

3、教师指导:既然大家都觉得老师读得好,那我就把我的小窍门告诉大家。

4、领会后再读:同学们琢磨了几分钟,一定有所收获了吧!不如来展示展示,谁愿意?

5、全班齐读: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四、分析

同学们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到了诗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想之情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激发出来的呢?作者传达的是单一的乡愁吗?我们对诗歌进行分析理解,找到答案。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诗人为什么要写他的道路还在青山之外呢?

提示: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提示:和风吹拂,春意融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两岸之间的水面显得很宽阔。和顺的风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清代的王夫之赞这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觉得它写出了什么样的大景?

提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置身在青山绿水中,眼见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诗人此时该是怎样的心情?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提示: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语调要深沉舒缓。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的不仅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请听老师读,注意声调、重音。强调生,入。为什么不用“升”?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提示: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提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

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提示: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

提示:想家中妻儿父母;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

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提示: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五、小结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千古流传,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他深深的思乡之情,还有他乐观积极的情绪,每当我们处于低谷的事情,不要气馁,想想王湾告诉我们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下课。

六、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首联:羁旅

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颈联:理

尾联:情

【教学总结】

这节课为了体现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主要围绕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进行设计,全面考虑了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接受的教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次北固山下 赏析 第12篇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客路”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此联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尾联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次北固山下教案 第13篇

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

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串讲:

1、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2、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3、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4、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5、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6、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学生练习背诵。(略)

整体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三、总结

次北固山下教案 第14篇

“诗以言志,歌从心起。”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学过很多绝句,如《春晓》、《静夜思》等,也学了《观沧海》这首乐府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律诗,那什么是律诗呢?(介绍律诗小知识)

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时期,至初唐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六律、七律。通常的律诗每首8句,每2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律诗还要求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相关知识,了解有关王湾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通过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朗读诗歌,并背诵。

三、作者简介

王湾(约公元693~751),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公元7进士,开元初年任荥阳主薄,又参与编纂《群书四部录》,后任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

四、品读欣赏

(1)听录音

(2)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朗读。

(4)学生齐读。

五、释词明义

出示疑难词语,学生思考后投影,让学生根据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1)次:诗人途经镇江,在北固山下过夜,“次”应当理解为“停泊”。

(2)客路:指驿道,是陆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3)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4)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5)残夜:夜将尽未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6)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时令上指残冬腊月。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7)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古人说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据《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汉使要求放归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六、对比阅读

(1)出示王湾《江南意》,朗读。

江南意

王湾

江南新意多,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2)简单解释个别词语。

伺:趁着。从来:向来。惟:只有。偏:独特。

八、课堂小结

诗人在相同的时令,不同的境况之下来到北固山,同样的景色却引发诗人不同的感受。初游江南,一切都是新奇而独特的,他眼界大开、心情舒畅,诗中流露出诗人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怀;第二次来到镇江,却是因故久不能归,看到江南的春景,竟引起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中华上下五千年,留给我们的是数之不尽的文化瑰宝,而诗歌,是情感最真实的表达,是“我手写我心”最好的诠释。

九、作业安排

(1)堂上作业—背诵《次北固山下》。

(2)课外延伸:请你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改写成一段话。

(3)示例:请用描写和抒情的方式把“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改写成一段话。

《次北固山下》 第15篇

(学生读书,老师板书题目。)

生:我对第一句的意思不太懂。

师:我们先弄清“客路’、“青山”的含义。

生:客路是旅途的意思,青山指北固山,就是“外”这个字不大理解。

师:不懂不要紧,读后一句就可以有些眉目了。诗人这时在旅途中是步行,还是乘什么交通工具?

生:诗人是乘船在江中,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师:很精当,读懂了诗的意思,而且也理清了诗的特殊的结构形式。而且把“外”和“前”的意思也说清楚了。我有一问题不懂,想请问一下同学们,诗人的家乡在何方?

生:是洛阳人,课文下面的注释已经说明了。

生:(补充)老师,其实诗中就有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看来对一个问题可以从多个途径去解决。看注释,是学会查资料的方法;读诗句,是学会深读课文的方法。孤身一人在南方,远离家乡,你们能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因为与“乡书”、“归雁”遥相响应。

师:感悟颇深,说出了诗中的妙处。我想问一下,诗人行船江上,又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读一下诗吧!

(学生读诗,并且讨论。)

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风平浪静,帆端端正正地挂在桅杆上。

师:说得多么有诗意,同学们能指出这两句诗中哪几个字用得好?

生:我想有这四个字:平、阔、正、悬。因为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文章注意动词的使用。

师:我们知道了船行江上的情景,诗人行舟又是什么时间呢?

(学生读诗讨论。)

生:有些糊涂,里面点了几个表时间的字:日、夜、春、旧年。好像有些矛盾,不好回答。

师:我们先疏通一下几个词。“海日”和“残夜”是什么意思?

生:“海日”是海上的太阳;“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际。

师:那么,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生:夜将尽未尽之时而东力海日已经冉冉升起,当旧的一年还没有逝去而江上已呈露出春意了。

师:对于刚才不懂的表时间的词,我们应该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了。同学们能从这两句诗感受出代表美好的事物吗?

生:过年。因为诗人是在年夜里行舟到天明。

师:有道理,不过谁还有自己的看法?

生:准确地说,应该是这两个字:“日”和“春”,它们才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人”两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意志和情思。其实,诗人并不是太苦闷,而是乐观的积极的。

师: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行驶。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人。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下面我们学习一点读诗的知识。五言律诗按音节划分,形成“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奏。

(老师板书,听录音范读,教师指导划分音节,找韵脚。)

《次北固山下》教案 第16篇

《次北固山下》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 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

(三)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播放:欣赏配乐朗诵诗flash动画《静夜诗》。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设想: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与观点,然后请几位同学登台讲述。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

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4.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作答,参考理解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拓展达理

1.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投影: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内容表述: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诗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自由问答: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2.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现在我想让大家先欣赏一首著名诗人于光中先生写的现代诗,题目叫做《乡愁》

投影:

乡愁

于光中

小时候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由莲山课件提供http:/// 资源全部免费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插播于光中的《乡愁》朗诵)

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如果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乡愁》诗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讨论:信息社会中的我们还拥有乡愁吗?

教师的理解: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放大一点,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再放大一点,它同人类的家园也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作为地球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乡愁依然存在我们现代人的心中,只不过不像古代那样,由于条件的限制,而变得单纯、狭窄和浓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一员,我觉得应该要树立“大家乡”意识,树立全球意识,树立人类意识,甚至树立宇宙意识,让乡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博大,更加宏伟。

次北固山下作文

次北固山下作文(精选16篇)次北固山下作文 第1篇改写次北固山下作文我是王湾,一位唐代诗人。19岁那年我考取了进士,离开了我的家乡――...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