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日记:盛大的节日春节
春节日记:盛大的节日春节(精选6篇)
春节日记:盛大的节日春节 第1篇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春节!
春节的到来,让大家都忙碌了起来。只见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门前贴着春联,阳台挂着红灯,温馨幸福。平日里,难得相聚在一起的一家人,在这春节相聚,当一大家子人围坐在餐桌旁时,这种幸福就在不言中慢慢地酝酿着,一年不见的亲人总会有说不完的嘘寒问暖。亲戚们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举杯敬酒祝福以后工作顺利、学习进步、合家欢乐!一句句关心的问候,被春节的幸福和美满围绕着。
过春节对于我们孩子而言是最值得期待的。除了可以跟着爸爸妈妈走亲戚以外,还可以逛新春庙会。
今年大年初三,我就跟着爸爸妈妈去逛了武汉新天地的新春庙会。来到那里,一下子就被那里的气氛所感染。它让我体会到了武汉过新年的热闹景象。今年的庙会邀请了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来到武汉新天地,为我们大家展现了我们现在平时很少能够看到的天门糠塑、孝感剪纸、草编、泥塑、蛋画、汉绣、皮影表演等。看着这一件件巧夺天工的作品,让我不禁感叹我国民间艺术的多姿多彩,人见人爱。这次逛庙会还让我体会了爸爸妈妈童年时的游戏项目:打弹珠、踢毽子、滚铁圈等。
过春节,逛新春庙会不仅带我欣赏到了2千年以前的民俗文化,而且还让我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闻。
[
春节日记:盛大的节日春节
春节日记:盛大的节日春节 第2篇
爸爸正在门口忙着贴对联,我凑过去问:“爸爸,需要我帮忙吗?”
“这里有一个人就行了,你去问问爷爷吧。”
爷爷此时正在挂灯笼,看到我走过来,摆摆手说“你还太矮了,够不到。”我只好失望地走开了。妈妈发现了我的不开心,笑着说“昱同,妈妈一个人忙不过来,你来帮妈妈包饺子吧。”“好啊!”我欢呼雀跃。
我们来到了厨房,妈妈拿出了一个面团和一碗肉馅,她把面团揉成长条然后揪成一个个小面团,再用擀面杖将小面团擀扁,小面团被擀成了一个圆圆的小面皮,妈妈把小面皮放在我的手上,再把肉馅放在面皮上,叮嘱我说:“把小饼的两边捏好就行了。”“嗯。”我照妈妈说的做了一遍,但是没有成功,馅漏了出来,我不放弃又做了一次,这次成功了。然后接连我又包了好几个饺子,看着这一个个元宝似的饺子,我太高兴了,这时,奶奶也过来帮我们包饺子。很快,我们就包出了满满一桌饺子。
午饭时间到了。爸爸贴好了对联,爷爷挂完了灯笼,妈妈也煮好了饺子,我们要吃团圆饭啦。
春节日记:盛大的节日春节 第3篇
1934年, 鲁迅在致青年木刻家陈烟桥的一封信中, 曾经这样提到, “现在的文学也一样, 有地方色彩的, 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去, 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后来, 这句话被收录到《鲁迅全集》第12卷, 后人将这句话演绎为“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的确如此, 在璀璨的历史天穹中, 中华民族强有力的脉动催生出耀眼的光芒, 先辈们一路披荆斩棘, 得以将具有民族特色的珍贵文化遗产延续至今。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 中国传统节日亦承载着民俗和历史的诸多内容。
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产生、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 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原始社会时“山中无历日, 寒暑不知年”, 人们眼中的世界复杂严峻, 图腾崇拜、天地崇拜、祖先崇拜等都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岁时节日的形成是各种复杂文化因素互动的结果, 长期稳定的农耕经济结构与家族组织积淀出岁时节日文化, 使岁时节日得以发挥其功能。”[1]在潜移默化、节奏缓慢的发展过程中, 节日渗入了历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细微末节, 表现出一定时代人们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与人生通过仪式类似, 节日是人们的社会时间的通过仪式, 是民俗传统在时间上周期性出现”, “传统节日不断地重温家庭与社会的文化历史, 中国人的伦理感与历史感因此也显得浓厚与突出。”[2]从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到火树银花的除夕之夜, 传统节日不仅适应了大众定期精神调整的需要, 而且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中华民俗需要持续焕发出当代活力。
二、以春节、中秋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
从“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到“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文人墨客们为传统节日谱写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使中国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 春节。
如《汉书》所言“正月朔岁首立春, 四时之始”, 以年终岁首为时间基础的春节, 悠久而活态, 被视为研究中华民族品格和历史的活化石。《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 以辟山臊恶鬼。”[3]元者, 首也, 开始之意。在这里, 农历的正月初一, 即大年初一, 亦称“元日”、“元旦”, 而“三元”意即这一天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
“中国地大物博, 虽说千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但全国各地在过春节时, 除了细节有异, 却基本相同, 主要都是除旧布新, 感恩追始。”[4]在这个新旧交替、欢乐祥和的节日里, 人们无论是拜年、办年货、放爆竹, 还是熬年守岁、送压岁钱、吃饺子或年糕, 抑或是贴春联和福字、以及贴门神和窗花……, 所有要进行的节俗活动均寄寓了美好的愿望。
因为新岁开端, 人们希冀吉祥和瑞的气氛:在“团圆”的基调下欢聚酣饮, 在“五谷丰登”、“五福捧寿”窗花所映衬的喜色喜气中观看春晚, 一家老小共同品尝取“相聚”、“更岁交子”之意的饺子或象征新年“甜蜜蜜”、“步步高”的年糕, 是普罗大众对于春节最完美过法的集体认知。
千百年来, 大多数华夏子孙持久不变的就是希望过一个充满温馨、阖家团圆的中国年。“春节这一集各种民间习俗、信仰、礼仪、文学、艺术之大成的节日, 名为过年, 实际却是一年一度大规模的全民性的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品行记忆的一种强化与普及。”[5]可以说, 春节负载着最为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 其背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聚合。
在如此沉浸着融融春意的节日中, 春节通过过年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对民族群体发出内聚的号召力, 从而产生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的凝聚力, 让更多的人们产生对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感。
(二) 中秋节。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 农历八月十五日, 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 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 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 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 故中秋又称为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据传中秋节的来历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中记载有:“天子春朝日, 秋夕月。朝日以朝, 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周礼》有:‘中春, 昼击土鼓, 吹豳诗以逆暑;中秋, 夜迎寒, 亦如之。’此为‘中秋’起源最早之说。”[4]
从祭月敬月到赏月玩月, 从庆祝秋季丰收到合家团圆, 从以吃月饼、赏桂花为代表的节俗活动到斑驳陆离的美丽传说, 中秋节的每一方面似乎都与月亮有关。在中国, 月亮历来是人们寄托美好希望的象征, 月中蟾蜍、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传说勾起人们对于月宫世界的丰富想象。中国古代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 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 林黛玉曾经在《红楼梦》第九回对贾宝玉笑言:“这一去, 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 以此来比喻科场得意, 亦反映了古代人对月亮的美好向往。明代陶宗仪的《西湖游览志余》提到, “八月十五日谓中秋节, 民间以月饼相遗, 取团圆之意。”[5]“团圆”二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价值观, “花好, 月圆, 人长寿”是中秋节亘古不变的节日主题, 每个华夏子孙此时都会想念亲人, 祈求团圆有时。
在春节和中秋节中, “团圆”的主题同时以浓重的形态有所体现, 可见, 这种渴望团圆幸福美满生活的节日心理, 是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它潜藏在中国民俗文化的底蕴深处, 并且根深蒂固、流传甚广, 成为中国民俗中极富有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 更是生发和集结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巨大价值体现。
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
纵观中国传统节日, 无论是在植物符号方面、礼品食物符号方面, 还是居室装饰和衣物配饰符号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丰富的内涵凸显出其自身的社会功能。“一是缅怀先人, 借以寄托自己的思念。二是节日的饮食是饮食文化的精华, 是中国古代烹调技术的集中表现。三是通过节日活动可以防病去灾。四是节日期间所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如踩高跷、耍龙灯、划龙船等, 其初衷虽是为了悦神, 但后来逐渐发展为民间娱乐活动, 对于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重要作用。”[6]毋庸置疑, 这些传统节日都各自在适当的时间、适宜的场合, 运用节日中的各项活动, 来适时地调节和协调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也就是协调着“天、地、人三才”的关系, 以期达到人人和谐的社会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宋代著名哲学家程颢亦有诗句“四时佳兴与人同”, 就意在说明岁时习俗的生命力在于“天人合一”。
的确, 在这些文化事象中, 传统节日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民族的符号象征, 体现出祖先崇拜的人文倾向、以及天人合一的万物圆融的文化特质。“一种以情义为中心、以家庭伦理关系为基础的感性文化”, “以人为本、观感化物、中道和谐和天人合一”[7]为底蕴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得以一一印证。
四、作为传承与保护的节俗文化进行推广
在文化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 如何以传承与保护的形式促使节俗文化在当代的推广, 维系并建构中国传统的当代传承, 成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生态的传承与保护、与自然生态的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在当下, 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舶来节日冲击着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中国传统节日, 一方面, 中国青年一代盲目追求着外来文化, 另一方面, 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的关注度日渐式微, 传统民族价值认同体系日趋淡化。对于当代中国来说, 民族传统节日几乎沦落为“文物”, 是亟待抢救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历史的文化陈迹, 节日规定着一个人的文化身份, 并以仪式化的方法维系着人与传统的关系。传统节日具有重人伦、重亲情、重礼仪、重和谐的特点, 显著体现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伦理和礼俗, 几千年来已经成为维系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感情纽带。“可以说, 中国节就是‘中国结’的表现。而作为文化象征的中国传统节日, 我以为它还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 这就是追寻家族和族群的共处与和谐, 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处与和谐。”[8]
在一定程度上, 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大众身心健康的调节器、情感的寄托与释放点, 人们借助这个契机调整休息身心, 通过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得到愉悦和满足;而且也是大众情感的重要寄托点, 它为亲人团聚、共享天伦、礼尚往来以及凭吊先人提供了依托;更重要的是, 在传统节日中, 大众和自己的民族历史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和情感的沟通, 它是民族成员情感、知识、智慧、伦理规范的凝聚。
可见, 重视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保持、保护与挖掘, 依据时代的诉求而改变节日文化活动的模式, 使传统节日中的现实价值凸显出来;同时, 强调与提倡民族节日中礼仪的、象征性的、微细而温情的文化事象, 汲取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大众的文化心理, 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进行当代传承时可以为之推广的维度。这对于增强民族文化传统的记忆, 凝聚民族性格、民族精神, 建构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价值体系, 至关重要。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背景下, 立此存照丰富悠远的民俗传统, 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随时代的诉求推广中国传统节日的节俗文化, 使优秀传统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于当代人而言, 任重而道远。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智慧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仪式中的文化元素及所承载的象征意义, 如何随时代诉求而持续传承, 对于中华民族集体价值体系的文化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追溯民族节日的意义, 以春节、中秋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特质与人文精神、作为传承与保护的节俗文化推广四方面, 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当代传承。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当代传承,节日习俗
参考文献
[1]常建华.古代社会生活图记:岁时节日里的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2]杨琳.节日中国:重阳[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3]聂鑫森.走进中国老节日[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
[4]盖国梁.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节庆趣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5]郑一民, 武哗卿.春节[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
[6]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7]季鸿崑.岁时佳节古今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春节警惕“节日病” 第4篇
莫言
随着春节长假的到来,人们出行聚会逐渐增多,不少市民由于休息不足、情绪激动而易患上了“节日病”。
“节日病”最常见的是惠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心肌梗塞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由于过度劳累、情绪激动、过多饮酒等,可能引起原有疾病的发作。
此外,不注意饮食规律和饮食卫生,则可引起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急性胰腺炎、胃穿孔等疾病。特别是儿童自控能力差,很容易造成急性胃扩张,导致胃肠负担过重、消化不良,形成“伤食”症。
为了预防节日病,我们给大家支了三招:
第一,饮食要有节制,不要暴饮暴食,尤其是老年人要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第二,作息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宜过度疲劳,还要坚持适当的户外锻炼;注意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年老体弱的人和儿童尽可能少去空气不流通、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第三,注意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
“漂白蘑菇”引发的尴尬
阿华
日前,11岁的北京小学生张皓,因为妈妈告诉他有媒体披露部分蘑菇含荧光增白剂而禁止他吃蘑菇,喜欢探究科学的张皓受到启发,在妈妈和老师的帮助下,他决定自己调查探寻真相。“蘑菇检测”结果显示,16个样本中有12个发现了荧光增白剂,张皓据此做出了“荧光增白剂在鲜蘑菇中可能普遍存在”的推断。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此信息见报后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首先是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公布了北京市场销售食用菌荧光增白物质专项监测情况,称在13家超市、市场共抽取132个样本,合格率为97 73%;工商局工作人员称“小学生的检测不科学”;中国食用菌协会表示“不相信小学生的实验结果”,然而,让肩负食品安全管理和检测的权威部门尴尬的是,在一家网站发起的投票中,1100多票选择“相信小学生”,只有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小学生的数据和官方的数据几乎截然相反,其中必然有一个数据违背了事实,人们该相信谁呢?
笔者以为,“相信小学生”的民意选择绝非草率赌气之举,而是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是一种社会信任度的反映。小学生的检测尽管不具权威性,但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高瑞芳亲自指导了张皓,张皓的实验在技术上应该不会遇到太大障碍,最为关键的是,小学生的实验具有“童言无忌”的特性,没有任何功利性,也就最容易得出客观公正的结果。
据了解,荧光增白剂是一类精细化工产品,严禁在食品加工中使用,长期食用被荧光增白剂污染的蘑菇将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同时,媒体也屡有报道在我国一些地方,监管部门曾多次发现食用菌中含有荧光增白剂问题,并进行过查处。在北京市场上,鲜蘑菇是否存在被荧光增白剂污染问题,监管部门负有及时查处、防范并给公众以消费提示的职责。而轻易否认、敷衍、冷淡、拿捏官腔的做法,只会令公众反感。
是谁造就“恐归族”
段红彪
新年临近,在外奔波一年的人们开始陆续返乡与亲人团聚。然而,有些人却由于种种原因,对回家这个本是温馨的词汇产生了恐惧,父母询问归期的电话、路边商家的红灯笼、甚至似乎等不急而提早响起的鞭炮声,都让他们感到焦虑和烦躁,这就是最近引起人们热议的“恐归族”。
说到恐归,首先是春运压力,买票难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为买回家的车票,不惜冒着严寒连夜排队,而买到票只是第一步,如何在汹涌的人潮里挤上车,甚至从车窗爬上车,考验的是各人的身手。上车后在无处立脚的车厢里度过一个拥挤而漫长的旅程,考验的则是耐力。
经济压力更是恐归的重要因素,大城市里挣得多、开销也大,辛苦一年攒下的钱,回家过一次年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亲戚朋友的红包不说,请客吃饭娱乐哪一样都需要经济支撑。一些收入不高的年轻人,一个春节几乎将一年积攒下的钱消耗殆尽,恐归自然可以理解。
相对于外因来说,“恐归族”们自己的心理因素,才是产生恐归现象的主要因素。在外面混得不好,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是很多“恐归族”的心理症结所在。另外,“恐归族”大多数还都是单身族,害怕父母春节期间逼婚,也是恐归的一个原因。
不可否认,由于以上种种,“恐归族”的春节确实要面对很多困难。然而,春节本来就是回家团聚的日子,或许可以转换一下我们看待生活的眼光,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压力和矛盾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惟一应做的就是不让自己被它们叫停。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何不让自己放下包袱重新上路?
也许我们的经济条件还不是很理想,那么我们尽可以在春节期间量力而行,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要相信你只是暂时还未成功而已。如果你连正视自己的勇气都没有,又何谈理想?
盛大的节日春节作文 第5篇
过年可以每天睡到自然醒,不用担心上学迟到,不用做作业,可以无忧无虑的玩耍。
大年三十,爸爸在门的两旁挂上了灯笼,预示了来年红红火火,我和爷爷一起贴福字和春联,奶奶忙着丰盛的年夜饭,有海鲜、蔬菜、牛肉、水果还有意味着“年年有余”的鱼。我还去超市买了准备吃年夜饭的橙汁、啤酒。
“吃年夜饭喽”随着奶奶一喊,全家人围坐在桌旁,大家先端起手中的杯子,互相祝福,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事事如意,身体健康!接着大家敞开肚皮,尽情享受美味佳肴,大家肚子吃得圆鼓鼓的,这些美食让人回味无穷呀!
酒足饭饱,我们等着下一个环节看春节晚会,一家人守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小品把我们逗的人仰马翻,相声让我们听得捧腹大笑,魔术让我们看得啧啧称奇这个时候心里是那么的幸福和兴奋,心情总是那么高涨。
正月初一阳光普照,天气暖和,我们一家人出去玩,街上处处挂着灯笼和彩旗,真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路人都三五成群,穿着新衣服,脸上都喜气洋洋,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一切都是那么喜庆。小孩们用钱来买鞭炮、玩具、零食等,处处留下欢声笑语,开心极了!
盛大的节日春节作文 第6篇
大年三十这一天,我问爸爸妈妈:“为什么春节都是红色的呢?”爸爸回答道:“传说,古时候,有一只年兽每到过年的时候,便会下山来吃人。有一天,一个乞丐来到了村子里乞讨,村民给他一些吃的粮食。为了报答村民们,乞丐说:“你们不用害怕,对付年兽,我有办法!”说完,他就让村里人拿两张红色的纸,一块红布。把红纸贴在门上和床上,把红布披在身上。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年兽害怕红色的东西,这样他就不敢靠近人类了!”果然,从此以后,年兽再也不敢到村子里来了。”关于过年贴春联、贴窗花、放炮仗等,还有这么一个有趣的传说呢!
我的家乡在山东。我们过年的时候有吃年夜饭、拜年、发红包、放爆竹和做饺子等习俗活动。其中,我最期待每年过年的时候做饺子了。我看着奶奶,先把一些面团拿擀面杖来擀成薄薄的饺子皮,然后用调羹舀上一大勺肉放上去,最后两只手一合一按,一只白白胖胖的漂亮的饺子就完成了!看着简单,做起来可难了。我试了好几次,不是肉太多,“撑”破了肚子,就是肉太少,变成了一只瘦子饺子,“站”都站不起来。在奶奶的耐心指导下,尝试了十次后,我终于做出了一只还算可以的饺子。年夜饭时,吃着热气腾腾的自己包的饺子,那味道别提有多美味了!
春节日记:盛大的节日春节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