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病案例分析
尘肺病案例分析(精选8篇)
尘肺病案例分析 第1篇
尘肺病案例:
一个尘肺矿工的“还债”之路
35岁的巴东农民刘启勇正在为他自己的身体“还债”,3年的申诉路上,他的尘肺病情还在不断加重。而与远安两家煤矿签订的一纸“买断”协议补偿书,用23万元将他的半辈子牢牢的与这个目前无法根治的疾病绑在了一起。
不是在申诉,就是在去申诉的路上。
刘启勇随身携带的一个黑色的小布包内,装着几年来的工伤认定书,劳动仲裁书和向各个部门写的求助信。这个巴东农民经常去找的几个单位,连门卫都已经认识了他。
3年来,他从巴东跑到远安,又从远安跑到宜昌。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被认定为工伤,要曾工作过的煤矿给他一个满意的补偿。
有时候,在途中简陋的小旅馆落脚时,实在喘不过气的刘启勇会用手按着胸前,想想在家务农的妻子和两个孩子。这使他更有一种紧迫感。
“有些人觉得我不厌其烦的找他们,很会闹,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时间真的不多了。”说这话的时候,这个壮年男人,有种和年龄并不相称的苍凉感。
和众多患上尘肺病的职业矿工一样,他的肺叶正在渐渐纤维化。2011年3月10日,他在宜昌疾控中心做了检查,尘肺Ⅲ期。两年前,检查结论还是Ⅱ期。他读过与尘肺病相关的医疗书籍,“这种恶化状况不可逆转。”
他曾紧迫的去找曾工作过的这家煤矿,甚至会躺在矿上办公室的门口,给所有能够想到的人打求助电话。
“从2009年到现在,我没有回家过年。”刘启勇说,现在虽然养不了家,也不能去拖累还带着两个孩子艰难谋生的老婆。有过去的工友会给他支援一点钱,让刘启勇先找地方吃饭。但再困难的时候,宁可露宿街头,刘启勇也会努力保证自己的手机畅通。因为,刘启勇总觉得,也许某天会意外接到一个电话,让他的申诉出现转机。
9年井下的代价
1998年,22岁的刘启勇从巴东官渡村来到远安白云煤矿。“那时还没有什么职业病检测这些,经过别人介绍后,就直接到矿上上班了。”在煤矿,井下掘进工一般都能拿到较高的工资,但当时并没有很多人能够意识到,弥漫在矿井通道内的粉尘对人身体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刘启勇在煤矿一干就是9年。直到2006年9月,因“感冒”回家休养的刘启勇返回了老家。“从回家以后,就经常感觉到喘气无力,咳嗽。”刘启勇到巴东的医院看病,医生问到他有矿下工作史后,告诉他,可能是尘肺病。
2009年8月,刘启勇赶到宜昌,做了第一次职业病诊断,尘肺Ⅱ期。此时的宜昌,关于职业尘肺病的诊断检验都有了明确的标准,他找到劳动部门咨询,被建议先通过劳动仲裁确立劳动关系,随后再进行工伤认定。
由于在1998年进入矿上工作,直至2006年离矿时,刘启勇都没有进行过职业病诊断。在找到曾经工作过的煤矿后,对方否认了刘启勇的尘肺病是因在该矿工作而造成。争议由此开始。
协议“买断”后半生
在接到刘启勇的伤残补助要求后,这家煤矿立即派员进行了调查,称刘启勇在2006年至2009年间,还曾去多家煤矿工作过。
“我这几年一直在家务农,哪里都没有去。”刘启勇翻开他的包,拿出一叠文件。分别有老家村委会的盖章,当地民政局的盖章,只证明一件事。
“村民刘启勇于2006年10月务工回家,2007年在家种植烟叶,2008年在家修葺房屋,2009年在家种田。”
但在记者找白云煤矿负责人核实此事时,他强调经过专人调查,刘启勇在此期间的确在当地一家已关闭的庙岗煤矿短暂工作过。
在相关部门的斡旋下,白云煤矿、庙岗煤矿、刘启勇三方签订了一份协议。
主要内容为,三方一致承认庙岗煤矿是刘启勇最后的用人单位,但由于庙岗煤矿在远安的经营场所已经关停,无法履行对刘启勇的工伤保险待遇给付义务。但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白云煤矿和庙岗煤矿一次性补偿刘启勇23万元。最后特别注明,刘启勇获得补偿后,与两家煤矿再无劳动关系,刘启勇自愿放弃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以及劳动仲裁。今后刘启勇不论生、老、病死均不再为此事向两家煤矿主张其他任何权利。
思考再三,刘启勇签了字。他强调说,他签这份协议的主要原因是再也拖不起。“为了治病,家里借了几万元的债,而后面还要继续花钱,老婆让我赶紧先拿钱救命。” 白云煤矿的负责人承认,这笔补偿数额,“在当时看来,也只是属于中等”。
案例分析
尘肺病是头号职业病,占所有职业病的80%以上,而煤矿尘肺病又居首。尘肺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它的发病和病变程度与肺内粉尘蓄积量有关,粉尘浓度越高,分散度越大,接尘工龄越长,防护措施越差,吸入并蓄积在肺内的粉尘量就会越大,病情也就会越严重。患上尘肺病,会使呼吸系统的清除和防御机能受到严重损害,患者的抵抗力明显减低,故尘肺病患者常发生各种不同的并发症。在尘肺病患者死因构成中,呼吸系统并发症占首位,其中主要是肺结核、肺部感染性疾病和气胸;心血管疾病占第二位,主要是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尘肺病病为何如此高发?专家分析,防护装备技术落后是主要原因。此外,防护措施不健全,防护服、呼吸防护器、头部、听力、眼睛及面部防护、脚部和腿防护等防护用品的使用率低,也使职工身体健康受到直接或潜在的危害。这其中,既有企业不重视的问题,也有职工自身不了解、不知情,或不知如何防护等因素。
同时,不少企业在组织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时,为减少体检费用,往往只安排部分员工或只安排接触最严重的人员进行体检。
其次是政府监管环节失能。目前,县一级的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对于地方上的一些职业危害严重的利税大户,根本无从行使监管职责。除了能力上管不住外,部分地区还存在为了保护利税大户,主观上不愿意管,并配合隐瞒、包庇等行为。
“在各地唯GDP论的情况下,一起群体性的职业病事件就可能对当地的利税大户造成巨大的影响,这也是他们为什么选择包庇的原因”专家表示。
而后是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个别企业存在侥幸心理钻法律的空子。2002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已经滞后于当前职业病防治现实的需要。专家们分析,其存在的核心问题是防治体系与防治现状相脱节,造成防不住、治不了的局面。
此外,尘肺病难以治愈,医疗费用较高,有些企业为节约成本,往往选择逃避。
尘肺1例鉴定分析及体会 第2篇
1 诊断调查
基本情况:患者, 男, 1971年出生。职业史:2003年3月-2007年8月为某大型国有煤矿掘进准备队工人, 从事风钻打眼工作, 2005年10月在该矿所属集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粉尘作业的职业健康相关项目体检时, 所查项目一切正常。2007年8月离岗体检时, 肺部X线胸片显示两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不排除) 。接到此报告后, 该患者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同年12月辗转至省医科大第二附属医院职业病科, 该单位具有职业病诊断资质, 向该患者提供有关职业病诊断用空白表格一套, 并根据职业史和系列的胸片资料, 结合临床检查资料诊断为Ⅱ+期煤工尘肺。2008年2月, 该市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收到企业要求进行职业病鉴定的书面申请, 其鉴定理由为该矿井下防尘工作一直做得比较好, 而且能够按时为接触粉尘的作业者发放合格的3M防尘口罩并且督促其在上岗时正确佩带和使用, 王某在此工作期间不足4年不可能发生如此严重的尘肺病。
2 鉴定经过
受理了要求进行职业病鉴定的申请后, 我单位于2007年2月派监督员陪同患者及单位代表核实患者身份后, 到第三方有职业健康体检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了粉尘相关项目的职业性体检, 并且到市级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了肺结核方面的相关检查, 按照程序到卫生厅监督处抽取了参加鉴定专家的名单, 调查阅读了患者的系列胸片, 核实并获取了患者的职业史证明材料, 调阅了职业病诊断的书面材料, 调取了患者在此期间工作场所的粉尘作业现场的测尘资料, 所使用的测尘仪器为矿用粉尘测试仪器, 呼吸带高度, 流量10 L/min, 采样15 min, 滤膜称重法, 浓度 (PC-STEL) 分别为3.0~6 mg/m3, 符合6 mg/m3标准[1]。患者在第三方有职业健康体检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自觉症状以疲乏无力、上楼梯后气喘为重, 一般情况良好, 血压、内科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 血、尿常规化验、肝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肺功能检查异常。高千伏X线胸片显示:两肺二级密集度小阴影超过4个肺区, 右上有聚集。
调查完毕后, 组织召开了由职业病鉴定专家、厂方代表、患者本人及家属参加的职业病诊断鉴定会。在会上, 通过了解和仔细阅读系列胸片, 专家认为, 2005年患者的胸片不是其本人的胸片, 但是依据职业史、对照标准胸片、阅读患者的系列胸片, 结合实验室的检查和患者的自觉症状、体征, 没有证据否认职业病危害因素与患者临床表现之间具有必然联系, 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后, 5位专家一致同意Ⅱ+期煤工尘肺的结论。
3 讨论
职业病鉴定工作与职工个人、企业的利益密切相关。客观、真实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是进行职业病鉴定必不可少的条件, 也是职业病诊断工作中的一个难点。本例中, 患者临床症状、X线胸片特征等均符合Ⅱ+期煤工尘肺的诊断, 但是患者接触粉尘时间不到4年, 现场粉尘浓度不超标, 同岗位 (工龄比患者长) 及企业其他职工无患者类似症状, 这些情况又与患者临床症状相左, 多家临床医院对患者的诊断也排除了其患有肺结核的可能, 因此, 有理由怀疑患者可能隐瞒了其他职业史。可见, 确切的职业史证明在职业病的诊断鉴定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本案例中在职业病的鉴定过程中, 由监督部门的2位监督员到用人单位的人事劳资部门查阅了相关人事档案后取得书面职业史证明材料并加盖单位公章后确认, 并得到患者本人的认可。
本案例中患者2003年3月开始在该矿从事粉尘作业, 但是企业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条的要求, 组织该患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 引发患者和企业之间的严重纠纷。2005年10月, 由于用工制度的变化, 该患者由原来多经公司人员的身份变为某人力公司派往该企业从事粉尘作业的人员, 因此, 该企业委托具有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医疗单位对患者等同期上岗人员进行了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但是在健康检查时, 未核实上岗人员的身份, 只是按照程序进行了相关项目的检查并拍摄了X线胸片。实际上, 拍摄X线胸片的并不是患者本人, 患者本人可能在到此企业之前就是职业病患者, 只是没有作出确切的诊断结论而已。由于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疏忽和不严谨, 导致有职业损害或有职业禁忌证的王某进一步从事了接触粉尘的作业, 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了严重的职业病, 不仅给患者个人带来了不可挽回的健康损害, 而且给企业增添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由于用人单位用工制度的多样化和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的流动性、不稳定性, 给用人单位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的要求, 用人单位应严格依法办事, 并要仔细核实人员身份, 杜绝冒名顶替现象的发生, 维护企业和职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加强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管理, 加强对用人单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的宣传、培训教育工作, 提高他们的职业病防治意识。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要妥善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个人资料。
用人单位是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 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大监督执法检查力度, 促使企业进一步遵守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要求。同时要加强对职业病诊断机构等职业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普及医务人员的职业病诊断知识, 按照规定进行职业病诊断, 尽量减少职业病诊断争议的发生。
参考文献
15例尘肺患者特点分析 第3篇
【关键词】 尘肺;临床特点;临床分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18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19-01
尘肺(Silicon pneumoconiosis 是粉尘作业人群的主要疾病[1],是由于患者长期大量吸入游离二氧化硅(Free silica)[2],沉积于肺部导致的一种疾病,是煤矿工人、石矿采掘工人、水泥制造工人等常见的职业病[3],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了家庭的幸福,为探讨尘肺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尘肺的诊断经验,进一步提高尘肺的诊断水平,本文收集近3年来诊断的15例尘肺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近3年来诊断的15例尘肺患者,均符合《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2),1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5-82岁,其中煤矿工人9例,石矿采掘工人4例,水泥制造工人2例,从事该行业时间2-44年,平均15.2年。
1.2 对15例尘肺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
2 结 果
2.1 15例患者接触粉尘时间与临床分期 其中5年以下1例,占6.7%,6-10年2例,占13.3%,11-15年3例,占20.0%,16-20年4例,占26.7%,20年以上5例,占33.3%,临床分期:Ⅰ期7例,占46.7%,Ⅱ期6例,占40.0%,Ⅲ期2例,占13.3%,见表1。
3 讨 论
在我国,尘肺是危害接尘作业工人健康的最重要的疾病,在我国危害最大的是矽肺和煤工尘肺,占尘肺总数的79.47%[4]。在所有新发尘肺职工中Ⅰ期尘肺患者最多,从表1接尘工龄与分期来看,接尘时间越长,尘肺发病人数越多,与有关报道一致[5-6]。接尘工龄超过10年,检出的尘肺患者人数增多,接尘工龄超过20年,检出的尘肺患者人数明显增多。因此,接尘时间超过10年的接尘工人即应进行健康体检,尤其是大规模普查工作最迟应在接尘20年开始。尘肺病是一种进展性病变,亦应该定期进行胸片检查,以便早期进行临床干预。虽然作业面都采取了煤层注水、喷洒水雾等措施降尘,但粉尘浓度仍很难降到理想水平,建议有条件的煤矿企业推广应用国内已经研制出的煤矿井下机掘工作面的高效除尘器和在注水过程中使用的煤尘抑制剂等新的防尘措施。
总之,尘肺的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绝不能放松,随着职业卫生监督力度的加强,相信尘肺的发病率会越来越低。
参考文献
[1] 孙旦,蒋建章,周维新.江阴市乡镇采矿厂444例初诊尘肺病例的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2,29(13):66-67.
[2] 樊知勇,张小霞,刘爱民,等.某煤矿尘肺发病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1,28(3):65-66.
[3] 薛育红,纪永社,商利明,等.金矿工人矽肺螺旋CT 检查应用(附20例报告)[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4):125-128.
[4] 张勤.1153例煤矿尘肺病例调查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04,31(3):57-58.
[5] 梁友信,孙贵范.劳动卫生与职业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8.
20例陶工尘肺患者的X射线分析 第4篇
关键词:陶工,尘肺,X射线
陶工尘肺是一种因长时间参与陶瓷工业生产过程而经常接触到一定数量的粉尘引起的尘肺病。目前, 陶工作业的场所多事硅酸盐和石英混合粉尘, 价值陶工作业流程复杂及使用原材料不同, 不同区域及不同工种的作业工人接触到的粉尘及游离二氧化硅量不同, 所以陶工尘肺患者X射线表现特征也不尽相同[1]。随着目前我国陶瓷业的快速发展, 陶工尘肺患者也越来越多, 现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该院收治的陶工尘肺患者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讨其X射线的表现特征及并发症情况, 为日后诊断和防治治疗陶工粉尘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2例陶工尘肺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入院后进行胸片检查, 经确诊12例患者均为陶工尘肺患者。其中, 男8例, 女4例;年龄31~58岁, 平均年龄41.3岁;接触粉尘工龄3~12年, 平均7.5年;接尘工种一般是陶瓷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粉碎、制坯成型、配料、干燥、焙烧, 为干式手工操作。12例陶工尘肺患者Ⅰ期10例, 占83%, Ⅱ期2例, 占17%;7例患者为T/q影, 占58%, 3例患者为S/q影, 占25%, 2例患者为U影, 占17%。
1.2 临床表现
陶工尘肺的不同时期临床表现不同, 但总得来说临床表现比较轻。尘肺早期临床症状有少量咳痰和轻度咳嗽, 一些没有并发症的一期或二期陶工尘肺多呼吸轻松, 但是患者进行体力劳动或者在爬坡过程中会明显地有气短和胸闷的感觉, 若患者合并有阻塞性肺气肿, 那么就算是一期尘肺患者, 也会明显感到呼吸困难。而晚期尘肺患者因为肺组织存在广泛的纤维化, 从而致使肺循环的阻力增加, 这时患者不能处于平卧状态, 否则会出现心慌、紫绀、以及明显的呼吸困难[2]。多数的陶工尘肺患者临床表现无阳性体征。
1.3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需符合以下: (1) 无尘肺 (0) :0:胸片X射线显示没有尘肺病的临床症状表现;0+:胸片X射线表现不足以确诊I期。 (2) 一期尘肺 (Ⅰ) :Ⅰ:总体密集度达到1级的小阴影分布在至少两个肺区的范围内;Ⅰ+: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在4个肺区范围或者总体密集度为2级的小阴影, 分布在4个肺区的范围内。 (3) 二期尘肺 (Ⅱ) :Ⅱ:总体密集度为2级的小阴影, 分布在4个肺区的范围内;或者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在4个肺区的范围内;Ⅱ+: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超过4个肺区或者有大阴影、小阴影聚集, 但还不足以确诊为Ⅲ[3]。
1.4 方法
根据国家胸片X射线检查的要求, 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体征以及尘肺接触史分析患者胸片X射线变现特征以及病变的情况。
1.5 统计方法
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
2 结果
2.1 患者小阴影的形态特征
观察胸片X射线可以发现, 当不规则的小阴影在双侧的中下肺部时呈现蜂窝状影或者是交叉的网状影, 同时会伴有密度不高、清晰度不够的q影。当胸片X射线呈现T影为主的时候, 在两个上肺区的中外带可以看到几个类似圆形的较大的小阴影。该研究中, 20例患者中7例患者为T/q影, 占58%, 3例患者为S/q影, 占25%, 2例患者为U影, 占17%。且发现, 类似圆形的小阴影随着期别的增高数量逐渐增多, 最后融合成大阴影, 大阴影胸廓和长轴相互垂直, 同时大阴影的边缘会出现气肿带[4]。
2.2 小阴影的分布
12例患者中, 5例患者的小阴影位于中上肺区, 占42%, 且较多地出现与期别高的患者中;6例患者小阴影出现在双肺, 占50%;有1例患者小阴影以左侧为主。
2.3 陶工尘肺患者的临床症状
20例患者临床均有轻度咳嗽和少量咳痰, 症状表现较轻, 且患者临床无阳性特征。
2.4 尘肺患者临床并发症
12例尘肺患者中, 1例合并肺结核, 占8%;2例代偿性肺气肿, 占17%, 且属于Ⅱ期尘肺;1例多发性肺大泡, 占8%, 且属于Ⅰ期尘肺。
3讨论
陶工尘肺的预防措施: (1) 制陶行业在原料加工的过程中会产生的较多的粉尘, 要最大限度地控制原料加工过程中的粉尘。主要有以下解决措施:粗碎、粉碎应采用机械联动作业, 集中控制;隔离控制区和粉尘作业区;物料运转点、加料口以及卸料点要设置吸风罩。矿石粗碎的加工应要采取湿式作业, 这样可以避免矿石在粗碎、混合、粉磨以及干燥过程中能够密闭防止粉尘的逸出。 (2) 保持制陶良好的作业环境, 保持设备清洁, 尽可能的减少压坯之后的余泥。作业中多余的泥料要在置于收集箱中处理, 另外, 干燥设备时要保护设备清洁, 修坯时采用湿式作业。干法作业的之前要在作业点设置吸风罩。上釉喷雾的时候, 要在通风柜及吸风罩里面进行。清底釉用湿式作业, 干法作业时应设置吸风罩。精坯清灰应设置吸风罩, 采用风枪等机械清灰, 禁止用嘴吹灰。坯体粘接、钻孔用湿式作业, 若用干法作业, 要设置吸风罩。坯体砂轮切割、打磨、刷坯应设置吸风罩[5]。 (3) 在烧制陶瓷的过程中要采用间歇式的大型台车窑或者隧道窑, 传统的人工在窑内作业的炉窑要及时淘汰。在进行装坯作业的过程中, 制陶工作人员要处于自然通风或者机械通风的上风侧, 匣钵内需要用垫层, 禁止使用糠粉或者石英粉作垫层。待烧的坯体及时装入匣内, 避免粉尘污染;焙烧加煤口需设置吸风罩, 清理煤灰加水润湿。
陶工尘肺常见于制陶行业。制陶行业中常见的制陶原料有高岭土、瓷土、瓷石、粘土、着色剂、石灰釉、青花料以及石灰碱釉等, 总的来说, 分为瓷土矿、瓷石矿两类。瓷土为粘土矿物质, 是一种硅酸盐;瓷石含一定量二氧化硅。制陶过程中陶瓷原料准备过程包括原料破碎、过筛、粉碎、出料、下料、拌料、烘干、成型、装运以及烧炼等工序, 这些过程不可避免地都要接触粉尘。制陶作业的过程造成了尘肺疾病的发生。按照制陶接触原料的不同, 尘肺病者可分为硅酸盐尘肺、陶工尘肺、矽肺、以及混合尘肺等, 上述这些统称为陶工尘肺。一般来说, 陶工尘肺的潜伏期很长、肺功能的受损程度较轻, 且病情发展较缓慢慢。
目前, 我国的陶瓷企业多为半人工、半机械的操作过程, 在作业过程中会直接地接触粉尘, 然而, 陶瓷生产过程中的粉尘对身体危害较大, 为了能有效地控制陶瓷行业粉尘带给人们的危害, 企业应严格执行行业职业病防治规范, 同时要完善作业过程中的防护措施, 对员工进行卫生安全培训, 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劳动者身心健康。该试验结果充分表明, 陶工尘肺患者经过X射线可有效的判断出患者S影、q影等阴影, 12例患者经过X射线Ⅰ期10例, Ⅱ期2例, 应适时有效的防护措施, 降低陶工尘肺费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林新国, 王晓旭, 胡安娜.陶工尘肺16例X射线胸片探讨[J].职业与健康, 2008, 24 (18) :34.
[2]刘前桂, 赵双燕, 郑曦, 等.尘肺患者的多学科合作呼吸康复治疗效果观察[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9 (11) :45-47.
[3]邹伟明.尘肺的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职业医学, 2005 (3) :165-166.
[4]陈立章, 薛静.长沙市1956-2010年尘肺患者的生存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1) :32-33.
40例妊娠合并心衰的病案分析 第5篇
【关键词】妊娠合并心衰;治疗分析
妊娠合并心衰是目前在临床当中对妇婴的生命安全最大的威胁,占妇婴死亡原因的第一位[1],造成孕妇心脏功能不全的原因有很多,其结果均会导致母婴的血液供应问题难以解决,往往会造成孕妇死亡或是出现早产,升高了围生儿的死亡率[2]。下面就通过对40例妊娠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报告进行分析,力争解决这一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2月到2013年2月,在本医院就诊妊娠合并心衰患者40例,他们的年龄在20到34之间,平均年龄为29岁,40例当中,初产妇和经产妇各占20例,另外这40例患者入院时孕周最少的是25周。
1.2方法
探究方法主要是对病例进行回顾分析,40例妊娠合并患者均按照纽约心脏协会标准,在诊断上依据发病史、彩超观察、心电图观察以及心电监护等指标。
1.3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主要依据统计学原理,综合回顾分析,将患者的发病情况以及临床表现进行分组归纳,并且加以比较分析,得出结果并总结出结论。
2结果
在这40例患者当中,有36例(90%)患者健康出院,4例(10%)患者死亡。其中有2例妊娠合并心衰患者是在入院后的三小时死亡的,一名患者在入院前的12周进行了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妊娠时剧烈疼痛,又产生电解质紊乱,而死亡。一名患者在入院前的5周也做了同样的手术,病发严重入院三小时抢救无效而死亡。另外死亡的2例,是在30孕周剖宫产并且进行了心脏换瓣的手术,两位患者在术后前兩周一切都恢复正常,当到第三周时病症并发导致二人死亡。与此同时,在这40例的妊娠合并心衰患者中,剖宫产的患者有24例,占60%,在这24例剖宫产的妊娠合并心衰患者中,有6例(25%)是在治疗过程中无法控制他们的心衰,而进行剖宫产,并且又做了心脏换瓣的手术。另外,在这24例剖宫产的妊娠合并心衰患者中,还有6例(25)患者为阴道分娩,在这6例当中,还有3例(50%)患者用到了阴道产钳助产。分娩了36例,10例早产(30%),并且这些早产的均为医源性的早产。与此同时,在新生儿当中,因窒息死亡的有4例,其中有一个婴儿是全麻剖宫产早产。另外三个是婴儿早产重度窒息,家属放弃对其抢救,而死亡。并且还有,这些妊娠合并心衰患者心衰发生平均在32周到37周,早产率为30%,新生儿四例体重小于两千克。
3讨论
40例妊娠合并心衰患者中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性患者32例(80%),另外,肺动脉瓣狭窄的有2例(5%),风湿性的心脏病患者有2例(5%),先天性的心脏病患者4例(10%)。这些结果均与临床资料报道的发病率相符。另外,这40例妊娠合并心衰患者中,有一个极特殊的甲亢患者,这个甲亢患者发生合并心衰,并未意识到甲亢这一症状,心功能二级时未引起重视,没有给与相应的处理,当出现心衰时才开始治疗。对于甲亢患者,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高动力学循环改变,导致输出代偿,进而又导致了代谢率的增加,发生了心衰。
总的来说,妊娠合并心衰现象是产科经常面对的格外重要的问题,妊娠心衰严重的危及到了母亲和孩子的生命健康,由此,碰到这类问题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产科大夫和内科的大夫天衣无缝的配合,进行综合的治疗,并且在密切配合的基础上,产科大夫对于妊娠合并心衰症状的诊断能力和治疗水准都要有大幅度的提高,对合并症时出现的心衰现象的可能要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经验[3]。每一位产科大夫都要根据自己所在亿元的具体情况严格掌握妊娠的发展状况,并能做出合适的处理,通常是将怀孕母亲的安全作为首选进行治疗。做好宣传工作,推进孕期保健教育,极大地降低妊娠合并心衰的发病机会,另外,对于那些有心脏病史或是心衰史的孕妇,要积极的做好保健护理,一旦出现并发症状及时的进行诊治[4],同时,孕期要严格加强患者的监护工作,对待患者,多叮嘱,多帮助,引导患者进行休息,并且,积极的预防各种感染,以此来预防妊娠合并心衰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如果出现心衰,要根据响应的情况及时治疗,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终止妊娠。
参考文献:
[1] 尹利荣、宋殿荣,郭尚宏,刘映鳞.妊娠合并心衰的处理和分娩方式的选择[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02(10):03-05
[2] 施君,狄文,洪素英.87例妊娠合并心衰的临床分析[J].首届沪浙妇产科学术论坛暨2006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6、06(11):04-05
[3] 罗莉.妊娠合并心衰剖宫产术53例围手术期处理[J].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产科会场(产科学组、妊高症学组)论文汇编;2012、11(11):01-03
尘肺病案例分析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诊断符合《尘肺诊断标准》 (按诊断时间分别对应GB5906-1986、GBZ70-2002、GBZ70-2009) 及Framing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均为男性, 年龄62~94岁, 平均年龄74岁, 3期尘肺38例、2期尘肺46例、1期尘肺16例。合并基础疾病肺源性心脏病56例、COPD39例、冠心病3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6例、糖尿病23例、呼吸衰竭20例、心律失常1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9例。多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并存情况。心力衰竭诱因为肺部感染61例、心律失常为24、心肌缺血18例、血压增高15例、静脉输液快速2例、其他6例。有时诱因存在多种。
1.2 临床表现
几乎所有病例均有气急、心悸症状;咳嗽、咳痰较平素加重72例, 其中咳粉红色泡沫痰3例;呼吸困难67例, 其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15例, 伴有紫绀29例;腹胀、食欲不振38例, 下肢对称性水肿42例。
1.3 治疗及疗效
常规吸氧, 休息;治疗原发病与并发症;积极抗感染, 纠正心律失常, 抗高血压, 以及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利尿剂选用速尿联合安体舒通;扩血管药选用多巴胺、硝酸甘油、ACEI等;合并心房颤动, 室上性心动过速选用洋地黄药物, 快速室性心律失常静脉胺碘酮或利多卡因;β受体阻滞剂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左心衰或合并有呼吸衰竭。判断疗效依据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标准[3], 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或2级以上;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无效:心功能无改善。结果:显效54例, 有效37例, 无效7例, 死亡2例, 有效率91%。
2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肺部感染、心律失常仍为心力衰竭常见诱因, 二者占心力衰竭诱因的大多数;心力衰竭病因前3位的是: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故积极预防及控制肺部感染和心律失常, 是煤工尘肺合并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环节。病因治疗针对肺源性心脏病, 控制肺部感染, 改善通换气功能, 解除缺氧状态是关键。煤工尘肺患者两肺进行性弥漫性间质纤维化、肺气肿和肺不张, 造成肺组织、肺毛细血管床的严重破坏, 肺循环阻力增高, 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煤工尘肺患者心脏病理变化主要是右心室肥厚和扩张尤为突出[3]。同时煤工尘肺极易并发肺部感染、COPD、肺结核等呼吸系统疾病, 促进肺心病心衰的发生、发展及死亡, 加重其他心力衰竭病因。
本研究平均年龄74岁, 基础疾病多, 心衰临床症状不典型, 多种病因并存。体现了老年多病因心力衰竭特点:。老年多病因心力衰竭特点为: (1) 多种疾病共存, 相互协同导致心力衰竭; (2) 心脏老化与诸多疾病共存; (3) 老年发病率高, 病情不稳定、反复发作; (4) 对治疗依从性差[4]。 (5) 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或严重的呼吸道疾病时, 则呼吸困难明显。所以针对临床诊治的复杂性, 控制诱因、病因治疗及防治并发症尤为重要, 同时注意合理用药。尤其是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治疗时注意: (1) β受体阻滞剂易导致支气管痉挛, 加重呼吸系统疾病; (2) 因呼吸系统基础疾病, 易发生缺氧导致洋地黄中毒; (3) 利尿剂致哮喘患者进一步脱水, 痰栓形成; (4) 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合并心力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起重要的治疗作用[5,6]。
摘要:目的 分析煤工尘肺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特点。方法 对煤工尘肺合并心力衰竭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基础疾病以肺源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及高血压性心脏病病常见, 诱因以肺部感染、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增高为主, 而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 用控制肺部感染、利尿剂、血管药物扩张剂、强心剂等治疗有效。结论 煤工尘肺合并的心力衰竭认识存在不足, 临床上应充分重视, 进行病因治疗, 做到合理用药。
关键词:煤工尘肺,心力衰竭
参考文献
[1]李德鸿.全国职业病医师培训考核指定教材尘肺病[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33.
[2]陈灏珠, 主译.Braunwald心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407.
[3]侯红梅, 彭俊华.煤工尘肺肺源性心脏病的心脏病理学改变[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4, 22 (6) 472.
[4]王士雯, 吴海云.老年人多病因心力衰竭:多种病因和合并疾病在老年人心力衰竭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7, 6 (6) :373-376.
[5]张黎瑛, 朱蕾.无创机械通气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2005, 25 (12) :926-928.
尘肺合并曲菌病引发的思考1例 第7篇
患者,男,51岁。煤矿工人,职业史明确,2006年当地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为煤1期尘肺。无结核病史,影像报告结论是:尘肺[1]。该患者咳嗽气喘3年,加重6个月,有盗汗消瘦无低热,当地矿医院以尘肺,结核并感染收治,治疗1个月后病情无明显改善,2011年3月入我院,入院查体:T 36.7℃,P 102次/分,R 23次/分,BP 110/70mmHg,发育营养差,双肺听诊呼吸音低,干、湿性口啰音,心率快,实验室检查:血WBC 10.27×10.9/L,N 77.2%,L 11.5%,PLT 306×10.9/L,Hb 1.35g/L,ESR 83mm/小时,PPD(-)。肺功能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ECG示“窦性心律过速”,112次/分,高千伏胸片示:双肺中下肺野稍高密度Q型结节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肺纹理增粗结构紊乱,右肺尖不均质浸润改变,可见小透亮隙,中下肺野肺组织透光增强。结论:尘肺;结核;肺气肿。建议胸部CT检查。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右肺尖段见一不规则厚壁空腔,大小52mm×35mm,内含软组织密度孤立球形灶,边缘光滑,密度欠均匀,长径36mm,CT值42HU,空腔内可见“空气半月征”,肺纹理稍紊乱,双肺野散在细小结节影;双肺下叶纹理稀疏透光增强。随行腹卧位CT平扫,空腔内球形灶处于低位。CT意见:尘肺;肺曲菌病(曲菌球);肺气肿。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痰涂片菌丝(+)。血清沉淀素试验阳性,曲菌抗原皮内试验阳性,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IgE升高、临床诊断为尘肺合并曲菌感染。经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两个月余,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各项指标趋于正常,并于2011年6月出院。
讨论
肺曲菌病为肺部最常见的真菌病,主要致病菌为烟曲菌。曲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大量吸入可引起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或肺炎,曲菌也常寄生在人体上呼吸道,但很少使健康人致病,只有在慢性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时才入侵肺部发生肺曲菌病[1]。尘肺病患者,机体长期处于慢性营养消耗状态,免疫功能低下,易继发真菌感染,尘肺病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率37.03%,易感因素有基础疾病尘肺、反复使用抗生素、长期反复使用激素[2]。肺曲菌病以曲菌球最具特征,X线表现为位于肺部空洞或空腔内的圆形或类圆形致密阴影,CT表现为薄壁空洞或空腔内的孤立球形灶,边缘光滑锐利,通常可见空气半月征[3],改变体位,曲菌球位置发生相应变动。“新月征”“气环征”以及球形病灶随体位改变可作为肺曲菌球的影像学特征[4]。尘肺病患者影像学检查以高千伏胸部X线平片检查为主,X线平片曲菌病与结核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而两种疾病在临床表现相似,容易误诊。肺结核是尘肺常见的并发症,高达20%~50%,并且随着随着尘肺病期的进展而增加,Ⅰ~Ⅱ期并发肺结核10%~30%,Ⅲ期达50%~90%以上[5]。尘肺病患者常规高千伏平片摄影检查当发现类似于结核影像时,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能轻易诊断为结核,尤其是PPD(-)的患者,为明确诊断,合理应用CT检查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以及辅以必要地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减少误诊,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解除患者的病痛。
参考文献
1吴恩惠,主编.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9.
2李光杰,等.主编.当代尘肺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34.
3刘林祥,主編.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5.
4陈绿娇,陈义雄,夏俊.肺曲菌球的影像检查技术及影像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5:487-489.
尘肺病案例分析 第8篇
关键词:煤工尘肺,肝、肾囊肿
本文观察尘肺患者和同年龄组健康人群肝、肾囊肿的合并情况,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 年5 月-2014 年6 月收治尘肺患者291 例, 其中87 例合并肝、肾囊肿为观察组, 年龄50~91 岁, 平均68.37岁, 按不同年龄分为4 组, 50~59 岁33例, 60~69 岁122 例, 70~79 岁99 例, 80 岁以上37 例。按尘肺期别分为3 组, Ⅰ期211 例, Ⅱ期68 例, Ⅲ期12 例。选择无粉尘接触的离退休健康体检者412例, 其中53 例合并肝、肾囊肿为对照组, 年龄50~92 岁, 平均69.38 岁, 按不同年龄分为4 组, 50~59 岁84 例, 60~69 岁159 例, 70~79 岁145 例, 80岁以上24例。两组患者均为男性。
仪器设备:应用日本东芝纳米XG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 MHz。受检者检查前需空腹8~12 h, 取仰卧位、左侧卧位, 沿右侧第6、7 肋间及右季肋下肝区做斜切、横切扫查。取仰卧位、俯卧位或取右前斜位、左前斜位, 分别在左、右肾区做冠状切、纵切、横切扫查。
诊断标准:尘肺依据尘肺诊断标准 (GBZ70-2002) [1], 由京煤集团尘肺病诊断组诊断。肝肾囊肿通过腹部B超检查诊断。诊断标准:①肝囊肿[2]: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 大小差别很大的单个或多个, 囊壁薄, 轮廓光滑整齐, 内部呈无回声区, 两侧壁可出现“回声失落”现象, 即侧壁声影, 囊肿后可产生增强效应。②肾囊肿:形态呈圆球形或椭圆球形, 位于肾皮质部, 往往向肾的表面隆起、突出, 囊壁菲薄, 光滑整齐, 内部呈无回声区, 后方回声明显增强, 两侧的后方会出现细狭声影, 即边界效应;无囊肿的肾实质部回声, 完全与正常肾相同。
统计学分析:本文均为行×列表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肝、肾囊肿的检出情况:70岁以上组检出率明显高于50~69 岁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9) , 60 岁以上肝、肾囊肿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 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对照组肝、肾囊肿的检出情况:80岁以上组检出率明显高于50~79 岁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两组肝、 肾囊肿发病情况比较:50~59 岁组两组比较, 肝、肾囊肿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60~69岁组、70~79 岁组、≥80 岁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不同尘肺期别肝、肾囊肿的合并情况:随着尘肺期别进展, 肝、肾囊肿合并率增加 (P<0.05) , 见表3。
两组肝、肾囊肿的分布情况:观察组检出的87 例肝、肾囊肿患者中, 肝囊肿53 例 (60.92%) , 以肝右叶多见, 其中孤立性肝囊肿21 例 (39.62%) , 多发性肝囊肿例32 (60.38% ) 。 肾囊肿34 例 (39.08% ) , 其中孤立性肾囊肿20 例 (58.82%) , 多发性肾囊肿14 例 (41.18%) , 肾囊肿以单侧多见。肝、肾均有囊肿8例 (9.20%) 。对照组检出的53例肝肾囊肿患者中, 肝囊肿35 例 (66.04%) , 以肝右叶多见, 其中孤立性肝囊肿13 例 (37.14%) , 多发性肝囊肿22 例 (63.86%) 。肾囊肿12 例 (22.64%) , 其中孤立性肾囊肿7 例 (58.33% ) , 多发性肾囊肿5 例 (41.67%) , 肾囊肿以单侧多见。肝、肾均有囊肿6例 (11.32%) 。
讨论
肝、肾囊肿是中老年人中的常见疾病。本文观察组291 例患者中, 检出肝、肾囊肿87例, 总检出率29.90%, 与以往有关文献报道的煤工尘肺合并肝、肾囊肿的患病率11.38%比较明显增高[3]。其中50~69岁组检出率16.13%, 70岁以上检出率45.59%;对照组412 例患者中, 检出有肝、肾囊肿者53 例, 总检出率12.86% , 其中50~69 岁组检出率7.82%, 70 岁以上检出率20.12%。观察组在70 岁以上、对照组在80 岁以上肝、 肾囊肿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升高, 显示肝、肾囊肿与增龄有关, 表现出观察组肝、肾囊肿合并率增高呈年龄提前趋势。 肝肾囊肿的发病原因, 过去有人认为肝囊肿、肾囊肿为先天性疾病[4,5], 近来提出可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两类。获得性囊肿多由梗阻性或潴留因素所致, 病因有炎症、水肿、结石、瘢痕、肿瘤、透析等。也有人认为单纯性肾囊肿可能与老年期的动脉硬化或纤维化有关。随着年龄增长, 肾脏内肾小管与远端肾小管数量增加, 更容易形成肾囊肿。
观察组与对照组50~59 岁组比较, 肝肾囊肿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60~69岁、70~79岁、≥8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观察组肝肾囊肿的合并率与尘肺期别的进展有关, 考虑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随着年龄的增长, 机体免疫力逐渐降低, 器官功能逐渐衰老。②Koler对重度矽肺病45~58岁死亡的45例尸检做肾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 23 例 (51.5%) 有明显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增厚, 并见到肾小球系膜细胞呈灶状增生, 但这些病例肾组织中未见到粉尘。说明尘肺见到的肾小球变化是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由此可见, 尘肺患者肝肾囊肿合并率增高是否为尘肺纤维化病变的全身反应, 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尽管肝肾囊肿生长缓慢, 是一种较常见的良性疾病, 可能长期或终生无症状, 但是对于肝、肾囊肿患者, 尤其是高龄者仍应该定期复查, 并注意肝肾功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马骏.实用尘肺病临床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7:196.
[2]周永昌, 郭万学.超生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775-1123.
[3]田占鹏, 蔡淑琪, 曹香府, 等.571例煤工尘肺疾病谱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 2010, 37 (3) :260.
[4]上海医科大学编委会.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尘肺病案例分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