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精选12篇)
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第1篇
自1978年以来, 我国逐渐进入加速上升期。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指标。正确评价我国城市现有的发展水平多层次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前人对这一问题也做出了许多的研究,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选取上, 华中、牛慧恩以深圳市特区外地区为例, 分别采用了“复合指标法”、“各态历经假说法”和“指标比较法”, 测度了特区外地区城市化的实际发展水平。吴永保构建了城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并将该指标体系用来对几个城市的对比分析。本文是通过主成分模型选取7个指标, 对36个省会和直辖市做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排名, 同时给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1 指标的选取
由于国内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权威的评价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对于部分虽有价值但无法统计或难以取得数据资料的指标, 暂不纳入指标体系。本文选了36个城市和7个指标, 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x1:旅客运输量 (万人) ;x2:邮政局数 (所) ;x3:固定电话用户数 (万户) ;x4: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 (万人) ;x5:执业医生数 (万人) ;x6:影剧院数 (个) ;x7:开发区新高技术企业数 (个) 。
2 主成分分析
先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消除量纲的影响。调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的检验所选取的数据适合作主成分分析。然后, 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计算, 在降低指标位数上, 计算可知前3个特征根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85%, 也就是说3个主成分已经基本可以代替所选择的7个指标的内容, 同时损失的信息又很少。因此, 本文选取前三个主成分作为降维以后模型评价的核心指标。其次, 使用旋转因子方法, 得出第一主成分在旅客运输量、邮政局数、固定电话用户和数执业医生数的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 主要是生活中的一些基本设施, 可以命名为基础设施因子;第二主成分在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影剧院数的指标上载荷较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对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命名为经济发展因子;第二主成分在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的指标上载荷较大, 教育与素质密切相关, 命名为人文素质因子。
在得到3个主成分之后, 设第一主成分为Y1 (基础设施因子) , 第二主成分为Y2 (经济发展因子) , 第三主成分为Y3 (人文素质因子) ,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得到主成分的表达式;然后, 分别计算36个城市公因子的得分, 从而可以构造综合得分函数Y=0.73527Y1+0.13770Y2+0.12703Y3。就可计算出样本在各个主成分上的得分情况和综合得分。
3 分析与结论
不同城市在基础设施因子、经济因子、人文素质因子及综合得分的表现各不相同, 投资者可以从不同的侧重点做出不同的决策。
基础设施因子比较靠前的是上海、重庆、深圳、北京。它们的基础设施非常完善, 为城市化的顺利推进奠定了硬件基础。排在后面的为兰州、南昌、呼和浩特、拉萨。这些西部地区, 由于区位优势欠缺, 经济基础薄弱以及政策支持不够等原因。造成电话用户数、邮政局数、执业医生数等指标排在后列, 导致总体发展水平落后, 基础设施因子得分很低。由于第一主成分权重较大,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综合排名的结果, 所以这也是东部整体排名靠前, 中西部排名靠后的最重要的原因。
至于经济发展因子北京的得分为5.46把其他地区远远甩在后面, 由于它是我国的首都, 所以, 北京的高新技术企业非常多, 影剧院数也非常多。而武汉的得分是0.62309处在第二位, 这与这几年的中原崛起政策有关, 可见武汉是一个发展潜力很大的城市。而上海, 重庆得分分别为-0.96、-1.18, 排在最后。这个主要是因为第二主成分中邮政局数、固定电话用户数、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的指标为负的系数, 而标准化后的数据中上海的邮政局数为4.51084, 固定电话用户数为3.15024,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为0.36673, 而旅客运输量为-0.58372, 这就造成了上海的经济发展因子排在倒数第二, 而重庆排在倒数第一是由于邮政局数为2.74514, 固定电话用户数为1.45561,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为0.73349, 而且影剧院数、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的指标系数分别为0.467、0.745但是影剧院数为0.24363, 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为-0.3174。这就造就了重庆排在最后一名。重庆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是很多, 它以后的发展不会太迅速。
从人文素质因子上看, 武汉, 广州, 南京, 郑州排在前四, 虽然上述五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与北京, 上海, 但教育水平远远超过一线城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南京高校云集, 人才供给充足, 人们素质也能相对提高, 城市化发展潜力巨大。排在最后的是银川、西宁、拉萨和深圳。深圳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前列, 但由于高校数量较少, 教育水平落后, 以较为明显的劣势排在最后一名。其他大部分西部城市不仅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其教育水平和高校数量也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城市。
最后, 从综合得分来看上海、重庆、北京位列城市化综合排名的前三甲, 深圳、成都、广州紧随其后。相对而言, 中西部城市排名靠后, 城市化发展水平非常滞后。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概念, 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为此需结合多个视角制定一整套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方案。对于传统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其外延式增长潜力已经得到充分的挖掘, 进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后期应注意改善在第二、三主成分上的得分。对于这些比较有优势的城市。如成都、武汉、南京等, 不必走北京等城市发展的旧的道路, 可结合自身优势, 扬长避短。通过打造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达到全方位的发展, 如杭州为旅游城市, 武汉、南京为高级人才中心, 成都可打造宜居城市吸引人才、投资的进入。对于大多数中西部城市, 基础设施薄弱,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三个因子得分均排名靠后, 无任何优势可言。因此, 继续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 缩小区域结构性发展不平衡, 提高整体城市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在制度上通过户籍改革, 健全社保体系, 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等, 以刺激城市化的推进, 缩小与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距, 最终达到相对平衡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2]熊婷燕.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在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 2006 (02) :129-131.
[3]陈述云, 张崇甫.多数指标综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方法的改进[J].统计究, 1999, 63 (1) :35-38.
[4]都沁军, 于开宁.城市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1 (3) .
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第2篇
一、高度重视政府门户网站建设
为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建立健全政府与社会交流沟通的渠道,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市政府于2006年12月开通了丹江口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网站开通以来,本着 “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的宗旨,市政府充分发挥政府网站桥梁与纽带的作用,通过“政务公开、法律法规、投资指南、水都旅游、部门动态、政策解答、公示公告”等栏目,及时发布政务工作情况,以便让广大市民了解政府政务活动、政策法规、重大决策等关键信息,掌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态,更好地监督政府工作,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增高。
为了更好地接受社会公众监督,鼓励群众参政议政,市政府网站开通了“市长电子信箱、参政议政”等栏目。2008年政府网站通过“市长电子信箱”栏目共受理、回复市民电子信件482件;2009年受理、回复市民电子信件355件,针对市民提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2008年市政府网站回复市民针对教育、住房、医疗、交通、市政建设、社会治安、经济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提出的投诉、咨询、建议、批评、意见共239件;2009年共回复513件,相比2008年增幅达115%。回复件增幅如此之大,说明政府网站及“参政议政”栏目作为政府与市民互动的平台,体现了政务公开,自觉接受公众监督的初衷,充分调动了公众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积极性,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认真办理建设提案及十件实事
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建议、意见和批评,是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同时也是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市政府严格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工作的规定》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对全市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2008年市政府办理人大议案1件、建议91件、政协提案122件,共计214件,涉及市政府46个承办单位;2009年办理人大议案1件、建议64件、政协提案93件,共计158件涉及市政府48个承办单位。2008年以来,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答复完毕,实现了办结率100%,见面率100%,代表、委员满意和基本满意率95%以上的预期办理目标。
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但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进一步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市政府十件实事办理工作的宗旨。为了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十件实事办理情况,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市政府每年年初通过政府网站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十件实事工作方案,并先后在市电视台、广播电台、丹江口通讯等新闻媒体上,对各承办单位推进和落实实事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报道,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的良好工作氛围。市长助理明岩松就十件实事工作完成情况
专门答记者问,详细介绍并回答了各媒体记者关于十件实事征集、办理措施及完成情况的问题。2008年以来,《市人民政府关于为民办好十件实事工作情况的报告》都顺利通过了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
三、市政府各职能部门接受新闻舆论及社会公众监督情况
为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政务公开承诺,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及社会公众监督,市国土资源局、市工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环保局、市物价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交通局等单位,从服务事项办理时限、部门审批、办理程序以及监督措施等方面着手,根据自身职责和政务公开的要求,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如市物价局,一是将全市所有收费项目和标准在丹江口水都网站公布,要求各收费单位严格按照《收费许可证》中的项目和标准进行公示,按章收费;二是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12358电话保持24小时畅通,对群众举报在最短时间内给予答复;三是积极参加舆论监督直播节目“行风热线”,倾听百姓声音,向群众宣传物价政策,接受群众的热线电话举报。
2008年以来,市财政局通过《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和《丹江口市财政局公众信息网》累计公开财政专项资金7.89亿元,政策法规、职责、指南等3000余条。利用报刊、网站、墙体广告、短信等载体,引导群众利用政务公开网对各项财政资金分配、人员编制等情况进行监督,共收到群众网上咨询、投诉和建议852条,按照规定的程序,全部在规定的时间给予答复。
市国土资源局将工作职责和承诺在水都网水都资询中向全市网民公开,征求大家对国土资源的意见和建议。对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和咨询,明确专人及时解答。
市教育局将教育法律法规、收费标准、学籍管理等工作内容在教育网站政务公开栏目全部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开设网上咨询投诉专栏,对群众咨询、投诉及建设、意见,认真组织相关科室给予答复。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空间综合测评 第3篇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综合测评体系;主成分分析;空间差异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人们可以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判断或解释其经济发展的状况。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空间差异现象,这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区域整体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建立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定量测评方法来衡量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克服传统单一指标衡量的片面性,全面地反映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状况,清楚地认识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缺陷,提出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一、城市化水平测评体系与模型
(一)综合测评体系
根据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一套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综合测评指标体系最终确定了12个指标。经济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GDP;社会指标: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口指标: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城镇人口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生活环境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用水普及率。
(二)主成分分析模型
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本文选取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城市化水平测评模型,考虑到以下两点:第一,主成分分析客观性比较强。传统的来说,城市化水平的评价大都采用主观定性评价方法,先赋予综合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虽然主观赋值法简单便捷,但由于它的主观性,没有考虑到指标间的关联性等缺陷,体系评价的准确性受到质疑,测评结果会使人难以信服。而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客观赋权的评价方法,克服了这一缺点。第二,数据收集比较容易。各种指标数据基本上都可以从历年的统计年鉴中所获得。所以,本文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二、实证分析
(一)选择主成分
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除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提取主成分,所得3个主成分保留了原有指标83.812%的信息,其累计贡献率已超过80%,所以它们可以代替12个指标的信息,并且大体上可以反映出我国31个省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
(二)计算各主成分载荷
根据各主成分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到:第一,第一主成分在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等指标中的载荷较高,我们可以把这些指标看作“城市生活质量因素”,它对我国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影响最大。第二,对于第二主成分,载荷较高的指标有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等,称为“产业结构因素”。第三,在第三主成分表示的主要指标中,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用水普及率相关性较大,称作“基础设施因素”。综合得出,城市生活质量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基础设施因素是影响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三)计算各省市综合得分
在计算31个省市各主成分得分的基础上,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出各省市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及排名(见表1)。上海以1.576的综合得分排名第一,是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首都北京的城市化综合水平居全国第二;在全国31个省市中,贵州的综合排名最低。综合得分大于0,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水平小于0,城市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得分值的正负,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有明显的差异。整体看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三、城市化综合水平区域划分
根据各省市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对全国31个省市进行区域划分。为了使区域划分更加直观清楚,使用MapInfo软件得到图1。
(一)31个省市区域分类
第一,第一类地区:上海、北京、天津堪称为城市化高水平地区。北京、上海是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地。与其他省市相比,这三个直辖市的发展优势十分明显,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较成熟阶段。第二,第二类地区:城市化较高水平地区,包括浙江、江苏、山东等七省区。这类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均比较发达、但是比第一类地区的水平低,仍然呈现出“二·三·一”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经济、人口、环境等城市化水平较高,整体上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后期阶段。第三,第三类地区:包括山西、湖北、陕西等,属于城市化中等水平地区。该类地区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水平一般,各方面指标处于全国中等水平。这类地区的产业结构也是呈现“二·三·一”结构,但整体水平不及二类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第四,第四类地区:青海、宁夏、吉林等11个省区属于城市化较低水平地区。这类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发展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大多数指标比较低,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发展城市化。第五,第五类地区:云南、西藏、甘肃、海南、贵州,属于城市化低水平地区。这几个省区均处于边远地区,经济、社会、医疗、教育水平等非常落后。农业在该类地区中占绝对优势,农业人口就业比重最大,城市化水平很低,与其他省市的差距明显。
(二)我国城市化空间差异的特点
我国的城市化空间差异性有两点:第一,我国各省市城市化水平存在两极分化。各省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差悬殊,两极分化明显,特别是北京、上海、天津的与贵州、海南、甘肃等省区的综合得分相差很大。第二,东中西城市化差异明显。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省市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基本趋势是越靠近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越低,内陆边远地区是城市化水平最低地区。这种城市化区域差异性严重影响了中、西部各省市城市化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因此,为了推动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应采取相应对策措施,改变现状,促进城市化发展。
四、积极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快落后省份的城市化进程
根据城市化发展影响因素的总结,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快落后省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1、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除了上海、北京等少数几个省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大部分省市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需要进一步的调整与升级。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加强工业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2、积极推动医疗卫生、教育等关系民生事业的发展。调整医疗机构的布局,提高医疗队伍的服务质量与能力,扩大服务范围,引领健康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教育,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高等教育机制等。
3、注重改善城市环境。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省市城市生活环境保护规划;二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改善城市环境;三要依靠科学技术降低工业污染。
(二)加大北京、上海的吸引和辐射力度
北京作为首都,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吸引力,不断完善自身的城市化发展。在此基础上,提高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特别是对城市发展落后省份的辐射力度,如内蒙古、山西、河北等省份。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其城市化发展水平更是高居榜首,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利用其经济优势,使辐射力度往内陆城市化水平低的地区延伸,带动安徽等省份城市化的发展。
(三)加强地区间的合作,协调发展
加强地区间的合作,特别是城市化高水平地区和低水平地区之间的合作,增加内部联系、外部吸引的力度。东部加强与中、西部地区横向合作,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进行帮扶,投资建厂,对口支援等。消除地区间的市场壁垒,扩大开放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地区间人才、资源、資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各种优惠政策的适度倾斜,扶持中西部省份,促进城市化低水平地区的开发和建设,加强地区间的协调发展,缩小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差距。
参考文献:
1、康洪刚,孙希华.山东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评[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2、赵中强.主成分分析法在城市化发展评价体系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9(1).
3、侯学英.中国城市化进程时空差异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魏剑锋.中西部地区城市化问题研究[J].城市问题,2008(7).
安徽省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第4篇
物流活动历史悠久,从人类社会开始有经济活动以来就存在物流活动,但是作为一门研究学科,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美国的管理学者又将其运用到商业活动中并取得了成功。美国物流管理协会(The 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将其定义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美日等少数发达国家物流经济发展的时间较长,物流研究水平较高,总体发展呈现出:物流信息化的兴起、物流企业向集约化与协同化方向发展、物流服务的优质化和全球化、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以及绿色物流的兴起。发展中国家物流研究和物流经济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物流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物流研究的理论探讨、物流中心与物流产业规划的研究、传统性的运输研究、物流管理体制及相关政策研究等。
现代物流(Logistics)发端于早期的实物配送(Physical Distribution,PD),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重要的第三利润源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城市物流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物流,同时也是比较重要的物流。城市是区域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交通和信息发达,物流设施和基础设施齐全,消费集中且需求量大,区域的中心城市担负着区域物流中心的角色。城市作为现代物流的汇聚地,在区域发展中起到“中心地”或“增长极”的作用,城市物流中心的发展必然会辐射带动腹地经济的发展。城市物流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衔接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在促进城市各种经济要素协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力发展城市物流对于改进和提高城市经济运行质量,完善城市化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城市物流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此背景之下,本文拟通过安徽省城市物流现状的分析,对其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完善城市物流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1 安徽省城市物流发展现状
安徽省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在中国发展战略重心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安徽省处于中国水路空立体交通网较为有利的位置,公路、铁路、水路运输都比较发达。铁路陇海线和长江通道,分别横贯其北部和南部,铁路津浦、京九两条干线南北纵贯全省。近年来安徽经济发展较快,GDP总量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达5 375.84亿元,同比增长11.8%,经济布局日益合理,形成了较有特色的工业体系,拥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业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公路及高速公路网,在全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交通网中占据重要位置。这都给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促进了与物流相关产业的较快发展。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安徽作为东部和西部物流桥梁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纵观目前安徽省城市物流业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安徽省现代物流业虽然刚开始起步,但发展较快
近年来,安徽省物流业开始蓬勃兴起,很多行业和部门均开始涉足现代物流业,有的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比如邮政物流、烟草物流等,还有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涉足第三方物流,比如招商局集团等。“十五”期间,安徽省物流总产值年均增长保持在20%左右,全省物流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2 物流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物流需要
安徽省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近年来发展较快,公路、铁路等级和通车里程都在不断提高,水运航道等级也在不断提升,航空运输发展迅猛。近年来各种交通工具数量增长较快,但是其专用载货车辆、船舶等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与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货运交易市场以及物流公用信息平台缺乏,各地规划的物流园区标准不一,比较散乱,再加上缺少全省性的统一规划,导致物流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缺口。
1.3 各地市物流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安徽省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南北差异-表1)严重制约了其城市物流业的发展。皖北-沿淮地区相对落后,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为31.4%,沿江-皖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05年人均GDP为15 636.43元,是皖北沿淮地区两倍多,近乎两倍于全省平均水平,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工业总产值也占绝对优势。这就决定了安徽省物流业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基本态势。
2 安徽省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城市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系统化的形式之一,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涉及城市的物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领域,深刻影响着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城市正常运行。城市物流业是个系统的产业,对其进行评价涉及众多因素,评价指标的选取存在一定难度。
在遵循“科学性、动态性、可操作性”原则之下,力求使指标科学全面地反映城市物流发展的真实水平,并且依据指标数据的客观性和可搜集性,在此选取了反映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的特征指标:(1)城市物流区位商;(2)中心性;(3)市场繁荣度;(4)货运量比重;(5)工业总产值比重,来对目前安徽省城市物流发展的总体水平进行评价分析。其中:
城市物流区位商=(城市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从业人数/该城市总从业人数)/(全国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从业人数/全国总从业人数)。城市物流区位商反映了城市经济部门与外部区域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关系,也反映了物流的专业化程度。商值大于1,表示物流部门具有输出活动,存在基本经济活动;商值小于或等于1,表示物流部门具有净输入,全部属于非基本经济活动,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中心性=(城市电话户数/城市人口)/(全国电话户数/全国总人口)。中心性用来反映物流信息渠道通畅程度的空间差异。
市场繁荣度=城市批发零售贸易业产品销售额/该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市场繁荣度用来反映城市物流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货运量比重和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指占全国的相应比重。
这里选取安徽省17个地级市200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分别计算上述各项指标,为了便于对各个城市的物流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对以上五项指标数值运用SPSS13.0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三个公因子,得到因子载荷矩阵,同时对其进行最大方差旋转,求得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和各个公因子得分,最后用各个公因子的贡献率进行加权求出各个城市的综合得分。(表2)
注:原始数据由《2006年安徽省统计年鉴》、《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05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而得。
2.2 安徽省城市物流水平基本格局
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安徽省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的基本格局,以上述五项指标的综合得分为属性指标,运用Map Info Professional7.0、Arc View Gis 3.2进行数字化专题地图的制作(附图1),直观地反映出安徽省物流发展水平的总体分布态势。
2.2.1 合肥市城市物流水平最高
合肥市在安徽省的物流枢纽地位是毋庸质疑的,其城市物流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具有绝对优势,是唯一综合得分大于1的城市,达到1.074(图1中颜色最深的区域)。无论是中心性、市场繁荣度、货运量比重还是工业总产值比重都领先于其他城市,城市物流区位商大于1,城市基本经济活动具有比较优势,外向性服务功能突出,物流专业化程度高,这主要是由合肥市在安徽省的政治、经济地位共同决定的,也是其他城市所望尘莫及和不可比拟的。合肥市位于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安徽省主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综合性工业基地以及商贸金融、信息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GDP连续20多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其作为皖中物流区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加强,物流市场十分活跃,拥有完善的公路干线网和铁路网,物流信息渠道通畅,城市物流发展迅速,发展潜力雄厚,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物流腹地决定其在今后的的发展中物流枢纽地位会进一步强化。
2.2.2 沿江-皖南城市物流发展初具规模
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安徽省南部城市物流水平明显高于北部,而其中南部又以长江沿岸城市物流发展水平较高。该地区城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并以沿江铁路、高速公路等物流主干道为辅助,物流业发展迅速,加之经济基础雄厚(表3),因而城市物流发展水平较高。池州虽地处长江沿线,但经济发展一般,缺乏有着良好成长性的支柱产业,综合经济实力在七市当中排名靠后。
芜湖作为沿江—皖南物流区的核心城市,物流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得分达到0.796,仅次于排名第一的合肥市,各项指标均居前列。芜湖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芜湖港是长江五大港口之一,公路、铁路以及水运交通都非常发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芜湖紧紧抓住长三角地区经济崛起机遇,以大开放为主线,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和资本的转移,15年时间GDP增长5倍。曾经以粮食贸易和“傻子瓜子”闻名全国的商贸型城市,如今因为有了“奇瑞”、“海螺”等工业产品,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之一。2005年中国200座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芜湖列45位。芜湖以“向东发展、连南接北、打通周边、城乡一体”发展方针为指引,在实施东向发展的过程中,从迎接辐射到主动融入,先行对接长三角,实施交通可持续发展,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地位进一步加强,为城市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芜湖有望在以后的发展中和合肥形成安徽物流业发展的双核心格局。
2.2.3“双中心城市”联动领跑皖北物流业迅速发展
安徽省西北部城市物流业总体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图1),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实力、地理区位以及物流基础设施等等。皖西北靠近内陆,经济发展缓慢,物流资源相对薄弱,物流业发展水平较低,综合得分偏低,但其中阜阳和蚌埠比较突出,综合得分则相对较高,这与二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区位优势是密不可分的。
阜阳市地处安徽省西北部,总人口900万,面积9 775平方公里,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城市,农村富余劳动力200多万,是全国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阜阳作为大京九的枢纽城市,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来,阜阳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经济发展软环境日趋完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综合实力逐年增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26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亿元。皖西北物流中心城市正在形成。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的淮河流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全市地处沿海向内地辐射的过渡地带,既是沿海的内陆,又是内陆的前沿,纵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的大动脉——京沪铁路和千里淮河在此交汇,是我国南北铁路运输和水运的重要枢纽,拥有华东地区一流的大型货运编组站和专业化货场,集装箱运输可直达香港,公路四通八达。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营造了蚌埠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为城市物流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是一个以加工工业为主,拥有机械、化工、电子、医药、建材、纺织、烟草、酿造等34个行业和200多个门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发展迅速,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2005年GDP达311.33亿元,同比增长18.1%,工业总产值96.48亿元,同比增幅14.9%。蚌埠市作为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和辐射作用日益显现,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物流业的发展。
2.3 安徽省城市物流发展的动态演化特征
为了纵向比较安徽省城市物流业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选取1996、2000及2005年作为三个比较层面,以同样的方法计算这三个年份各城市的综合得分,最后得到各城市物流业发展水平的变动趋势图。(图2)
从图2可以清楚地看出近十年来安徽省各个城市物流业发展水平的变动态势,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如表4。
3 安徽省城市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安徽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3.1 专业化物流服务观念滞后,发展面临市场需求约束
虽然企业内部物流服务社会化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大多数生产或流通企业经营主体或经营者对专业化物流服务发展认识粗浅,企业的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自备的物流资源自我服务,这些企业对利用第三方物流降低生产成本心存疑虑,对专业物流服务质量缺乏信心,对外包物流业务引起的企业原有物流设施闲置浪费和人员下岗问题无力解决。这就大大制约了高效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发展。
3.2 物流市场供给总量基本满足,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货运枢纽站建设滞后,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运输系统;经营主体过于分散,缺少主导市场发展的大型运输企业;集装箱车辆、厢式车辆、冷冻车辆等各种专用车辆所占比例较低;全省范围内能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的业户很少。
3.3 物流发展缺乏统一规划,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政府没有专门机构协调物流产业发展,分部门、分行业规划物流园区、物流中心或物流基地,造成布局不合理,社会资源闲置和重复建设矛盾突出。而受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影响,现有的物流中心在综合运输服务方面,没有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的合理衔接,功能较为单一,提供增值服务能力较弱,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3.4 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只有少数运输企业建立了物流信息系统,工商企业、物流企业、市场间缺乏物流信息平台,造成相互间信息数据是孤立和静态的,难以形成数据共享和实时在线交换,订单处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服务功能较弱。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投入还微乎其微,在物流人才的引进方面还缺乏有吸引力的待遇和工作环境。物流业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教育机构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企业短期培训成为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
4 提升安徽省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目前安徽省城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特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
4.1 加强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安徽城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安徽省物流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代物流业发展需求的现状,安徽省应尽快加紧完善交通网络和物流通道,加快交通物流发展,加快建设合肥、芜湖港、安庆港、蚌埠和阜阳五大物流园区及合肥新港物流中心、芜湖长江物流中心、蚌埠新港物流中心等13个物流中心;改造一批具有良好物流发展前景的货运站;建设以合肥货运交易所为中心,以16个地市货运信息中心为依托的三层次货运交易市场体系;尽快建立全省物流公用信息平台并与周边省份物流平台联网,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物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其次,信息是现代物流的灵魂,物流信息平台是开展现代物流的基础。信息平台可以有效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提高社会大量闲置物流资源的利用率,起到调整、调配社会物流资源,优化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不但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会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构建安徽省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即建立城市物流信息网络,既可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又可以通过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保持物流信息渠道的通畅。
4.2 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
鼓励工商企业分离外包业务,将采购、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物流业务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加强对传统物流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促进其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以现有发展较好的物流企业如安徽中外运、安泰物流等为重点,培育若干个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物流企业进行国家认证,形成一批符合国家物流标准的A级物流企业和若干家AAA以上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带动安徽省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4.3 搞好物流规划,加强物流园区的建设
国家、各部门和地方三者物流规划应相互协调。物流规划决定全国物流发展,部门规划则是对国家规划的具体实现,地方规划则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地区发展目标,避免因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各市要结合自身交通区位和经济发展特点,规划、建设好本市的物流园区。合肥要以建设全国性的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以公铁联运和航空运输为重点,建设好合肥现代物流园区、合肥运输物流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和航空物流园区。芜湖要以建设安徽沿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核心物流枢纽为目标,以江海联运和服务外向型经济为重点,建设好朱家桥物流园区、对非出口商品配送中心、出口加工区、裕溪口煤炭配送中心、开发区物流园区。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在合肥和芜湖设立保税物流中心,争取建设合肥、芜湖铁路集装箱物流园。
4.4 加快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物流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建立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来适应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可以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三方面制订物流人才的培养计划,采取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多渠道的方式进行。对一线实际操作人员,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以掌握相关工作的操作技能为主。同时大力发展大专和中专层次的职业教育,补充企业一线物流作业人才的不足。物流中高级人才的培养主要由本科、研究生层次来完成。
5 结论与讨论
目前,安徽省城市物流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安徽经济发展十分迫切和必要,安徽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本条件,根据安徽经济发展特点和区位、交通等条件,可考虑:建设安徽沿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在这个产业带内建设若干个物流枢纽城市和一批专业或综合物流园区,形成以马芜铜宣为中心的多层次综合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合肥全国性现代物流中心;将蚌埠、阜阳两市建设成面向皖北、服务整个淮海地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淮南、淮北(能源和重化工产品)、宿州(农副产品及加工品)、亳州(中药材原料及医药产品)、黄山(旅游商品)五个特色物流中心。
接轨长三角,参与长三角洲大物流圈的联动发展。与江浙沪共同打造现代物流发展联合体,推动长江三角洲物流按生产、流通和消费区域的合理布局,形成多式联运有机结合、流通多功能环节合理衔接、信息处理通畅快捷、现代物流园区功能互补的大物流圈体系,辐射带动自身物流业迅速发展。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成为现代物流的汇聚地。大力发展城市物流对于改进和提高城市经济运行质量,完善城市化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阐释了安徽省城市物流的发展现状,选取物流发展指标体系对安徽省城市物流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从总体上探讨了安徽省城市物流水平的基本格局,指出了安徽省城市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安徽省城市物流业的建议。
航运企业发展水平模糊综合测评研究 第5篇
本文提出了航运企业发展水平测评指标体系,运用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航运企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实例测评计算.
作 者:邱奇 吕新元 QIU Qi LV Xin-yuan 作者单位:邱奇,QIU Qi(舟山海事局,浙江,舟山,316000)
吕新元,LV Xin-yuan(辽宁工业大学,辽宁,锦州,121001)
西北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第6篇
一、相关文献回顾
关于城市化的内涵,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表述存在差异。经济学家主要从经济和城市的关系出发,认为城市化是不同等级地区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强调生产要素的流动。地理学家认为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空间变化的过程,表现为城市面积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人口学家主要从人口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化通常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主要标志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基于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认识,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将城市化的内涵概括成四个过程:一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二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三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四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对城市化水平的测量,主要有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两种。单一指标法主要指人口指标法,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比较研究中,王良健等运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研究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李文溥、陈永杰认为市镇非农业人口这一指标反映的城市化水平低于我国的现实情况,通过加上一定比例的此指标所无法反映的城市化人口,提出了测算实际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新公式。由于单一指标对城市化水平的反映存在偏差,许多学者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提出了城市化水平测度的综合模型,以全面反映城市化的真实水平。李震通过选取经济、自然环境、社会、技术等众多社会经济指标,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综合城市化水平。常春华等也选取了众多社会经济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以及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建了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关于城市化问题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城市化内涵、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模式和城市化水平的测算方面,对城市化水平的研究,多以经济地带、省际的比较为主。周一星通过对不平衡指标的计算,分析了我国城市化的区域差异,认为我国东部、内地和边远地区城市化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王茂军等通过对1982~2000年间城市化数据的分析,得出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间的城市化差异呈扩大趋势,而各区域内部的差异呈现出缩小的趋势。闫能能对我国中部六省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比较,认为中部各省城市化水平相当接近,城市化水平均不高。从已有的研究文献看,对西北地区城市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和对策方面,而专门针对西北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研究较少。石瑾对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西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策略。赵雪雁建立了西北地区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对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西北地区城市现代化水平较低,总体上刚进入初步现代化阶段,与东部及全国城市的平均现代化水平均存在较大差距。
二、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比较分析
近年来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得到较快发展,城市数量及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和扩大。截至2012年末,西北地区常住人口为9783.7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4478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5.56%,比2007年末提高了7.5个百分点,近五年城市化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同期城镇化近1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2012年西北地区大中型城市数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中非农业人口处于80万~100万区间的大城市数量增加了2个,非农业人口处于30万~50万区间的中型城市数量增加了5个。为了进一步探清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发展进程及具体状况,以下将从城市化率和城市规模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城市化率及其增长
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来测算城市化水平,即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根据西北五省2001~2012年统计年鉴以及2012年各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得到西北五省区2000~2012年的城市化率及其间的年均增长速度,结果如图1和图2。
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西北五省区城市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发展速度呈现出较大差异。2000~2012年间,西北五省区城市化率都有10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其中陕西省的城市化率从32.27%增长到50.02%;甘肃省的城市化率从24.01%增长到38.75%;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城市化率从32.54%增长到50.67%;青海省的城市化率从34.76%增长到47.4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城市化率从34.76%增长到47.44%。2012年末,西北五省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两省区的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其次是青海;新疆和甘肃分别为第四名和第五名。从年均增长率看,西北五省区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差距较大,其中,城市化水平最低的甘肃省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最快,年均增长4.10%;宁夏回族自治区次之,年均增长3.79%;陕西省位于第三位,年均增长3.73%;第四和第五分别为青海和新疆,其城市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64%和2.25%。
2.城市规模结构
在同一地区,城市用地规模、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往往存在正相关关系,从而通常采用城市人口来反映城市规模的大小。按照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来划分,我国制定的城市规模等级划分标准是:城市非农业人口达到或超过200万人的城市为超大型城市;100万~200万的为特大城市;50万~100万人的为大城市;20万~50万的为中等城市;20万人以下的为小城市。西北地区不同规模城市数量及人口规模见表1,由表1可知,西北地区城市规模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nlc202309042133
(1)城市数量较少,尤其是大型规模以上的城市。全国大型及以上规模的城市共159个,西北地区只有9个,占总数的5.7%;中等城市西北地区22个,占全国的9%;小城市及县城291个,占全国的15.5%。从各省区来看,陕西是西北地区唯一一个具有超大城市的省份,但缺少特大城市;甘肃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数各1个,有中等城市2个;宁夏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各有1个;青海缺少中等城市,只有西宁1个大城市;新疆中等城市数量较多,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均只有1个。
(2)各类规模结构的城市比例不协调,各省区城市等级分布存在断层。从城市数量结构看,西北地区超大、特大以及大、中、小城市的数量比为1:2:6:22:291。其中,陕西省超大以及大、中、小城市的数量比为1:2:11:79,缺特大城市;甘肃省特大、大、中、小城市数量比为1:1:2:77;宁夏回族自治区大、中、小城市数量比为1:l:17,青海大、小城市数量比为1:39,中间缺少中等城市;新疆特大、大、中、小城市数量比为1:1:8:79。西北五省区超大、特大、大、中、小城市数量结构混乱,呈现出大小相间无序排列的特征。
(3)各等级规模城市的人口分布相对不平衡。从非农业人口比重看,中等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城市非农业人口总数比例较少,各省首位城市非农业人口比重较大。西北地区大型城市(包括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人口比重为33.41%:1 8.08%:48.51%,其中陕西为37.01%:22%:40.99%、甘肃为35.28%:7.18%:56.91%、宁夏为33.43%:14.97%:51.6%、青海为40.52%:0%:59.48%,新疆为25.35%:24.54%:50.09%。
在首位城市中。除新疆首位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省区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为19.32%外,西北其他省区首位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比均超过了25%。青海省最高接近41%。
三、西北地区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实证研究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发展的综合反映。关于城市化质量的内涵与外延、指标的选择问题,学术界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多学者认为城市化质量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反映城市化进程中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状况;二是推进城市化系统发展的动力,即经济发展水平质量;三是城市化发展协调性,不仅包括体现城市化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等领域内在机理和结构的“协调性”,还包括城市发展的“公平性”,即包括城乡一体化程度。
1.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关于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叶裕民做了些开创性的研究,认为城市化质量的研究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城市化核心载体——城市的发展质量,即城市现代化问题;二是城市化域面载体——区域的发展质量,即城乡一体化问题。从而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也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二是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
根据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由如下6个类型的25个指标构建。第一类:经济发展质量指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城市化水平4个指标;第二类:生活质量指数,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平均预期寿命、恩格尔系数和万人拥有私家汽车数量5个指标;第三类:社会发展质量指数,包括社会保障普及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十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4个指标;第四类:基础设施质量指数,包括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城市燃气普及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和移动电话普及率5个指标;第五类: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包括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城市绿化覆盖率、万元GDP综合能耗、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个指标;第六类: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指数,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和城乡二元反差指数3个指标。以上六项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了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
(2)城市化质量的评价方法。在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后,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出城市化质量指数。评价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目标值及权重的确定、指标值的计算等。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各个指标的城市化质量目标值。以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上海与北京的平均值为基准,同时参考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的相关阶段性标准,确定相应的目标值。
第二步,赋予各指标权重。在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存在差异,从而各指标的权重也要求不一样以体现重要程度的差异。本文根据各个指标的重要性,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第三步,利用指数法进行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Si=Pi/Mi
式中,Si表示城市化第i项指标的得分数;Pi、Mi分别表示城市第i项指标的实际值和目标值。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等指标的目标值与实际值的比值越小越好,因而个体指标的得分数以其各自对应的目标值与实际值的比值(Mi/Pi)计算得到。
2.西北地区城市化质量分析
根据前面确定的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对西北五省区城市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见表2。从评价结果看,西北五省区城市化质量水平不高,城市化水平发展在各个领域呈现出不平衡,各省区的城市化质量也存在较大差距。
(1)从总体看,西北地区城市化质量层次明显,省际间差距较大。从城市化质量总指数看,西北地区城市化质量水平比较低,西北五省区有四个省区城市化质量指数低于70%。从城市化质量总指数的得分高低看,处于第一层级的是陕西省,城市化质量总指数为70.85%,超过70%;处于第二层级的是宁夏、新疆和青海三个省区,城市化质量总指数分别为65.45%、62.80%和60.17%;处于第三层级的是甘肃省,城市化质量总指数为55.34%,低于60%的水平。处于第一层级的陕西和第三层级的甘肃,两省城市化质量总指数相差15.5个百分点,表明西北地区城市化质量差异较大,甘肃省城市化质量明显偏低。
nlc202309042133
(2)从具体指标看,城市化水平在各个领域发展不平衡。西北地区社会发展质量指数和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指数相对较低,五省区之间的生活质量指数与基础设施质量指数差别较少,而经济发展质量指数与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省际差距较明显。
经济实力是城市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动力。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城市化质量也越高。从评价结果看: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在西北五省区中得分最高,为72%,最低为甘肃省,仅为49%,两者相差23个百分点。从排序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质量指数与城市化质量综合指标在西北五省中的排序基本一致,也就是说经济发展质量高,相应的城市化质量指数也高。
生活质量是城市化质量成果的具体表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推进城市化的核心内容。从评价结果看,西北五省区生活质量指数相差不大,五省区的生活质量指数都在70%以上,最高的宁夏与最低的青海相差不足9个百分点,说明西北地区城市化过程中比较重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社会发展质量是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标志,社会发展质量指数主要由社会保障和科教水平两方面决定。从评价结果看:西北各省区社会发展质量指数较低,均在45%以下,具体指数陕西为44.02%,新疆为36.67%,宁夏为34.53%,青海为32.88%,甘肃为32.63%。说明西北地区社会保障普及和科教水平比较落后,与东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基础设施质量反映城市化质量的根本要求,从评价结果看:西北地区基础设施质量具有一定的层次特征,西北地区基础设施质量最好的为陕西,其基础设施质量指数得分为77.73%,其次是新疆,为71.3%,青海为68.52%,宁夏为66.88%,最低的是甘肃,为63.7%。五省区基础设施质量指数均在60%以上,说明西北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生态环境质量是衡量城市化发展成败的最终决定因素,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生命力的具体体现。从评价结果看,陕西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93.03%,新疆为77.77%,青海为75。02%,宁夏为74.08%,甘肃为62.55%,从指标看,西北地区各省区生态环境质量层次较明显,基本和城市化质量层级相一致。西北各省区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中的得分较高,这与选取的指标以及其目标值的确定有一定关系,不能完全说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了较高标准。单从万元GDP能耗看,西北地区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西北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仍须加大节能减排等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
统筹城乡与地区协调发展是城市化质量要求的终极目标,具体表现在城乡一体化程度上。从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指数的得分情况看,宁夏为53.12%,陕西为52.36%,甘肃为48.82%,新疆为41.20%,青海为40.39%,统筹城乡与地区协调发展指数在40%~55%间,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由此可见,西北地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差距较大,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西北地区推动城市化过程中,需着重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总结
城市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本文基于统筹西部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对西北地区城市化率、城市化规模结构和城市化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以上的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一是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省际间发展速度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二是西北地区城市人口规模省际差距较大,大、中、小型城市结构构成不合理,省内各规模城市出现断层。三是西北地区城市化质量指数得分不高,具有层级特征,体现出城市化质量的各个领域发展不平衡,省际差距较大,与东部的上海及北京相比,西北各省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质量以及统筹城乡与地区协调发展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在西北地区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城市结构的合理规划,还须注重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提升,尤其要注重经济实力、社会保障与科教水平、统筹城乡与地区协调发展能力的提升。
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第7篇
一、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区域及资料来源。
选取湖北省沿江港口城市作为研究区域, 包括武汉市、黄石市、荆州市和宜昌市。从港口发展水平来看, 这些港口城市皆为年货物吞吐量在600万吨以上的现代港口;从城市级别来看, 武汉为副省级城市, 其余皆为地级城市。数据分别来源于2014年《中国港口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相关统计公报。
(二) 熵值法取权重。
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鉴于前人研究的经验, 本文采取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对各项指标分别赋权, 加和后得到该省各沿江港口城市综合发展水平u:
(1) 为了使指标在单位上统一, 在赋权之前对每项指标数据进行预处理:
式中, xij为第i个样本、第j项指标的原始数据, yij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 xjmin和xjmax分别为第j项指标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2) 计算在第j项指标下, 第i城市占该项指标的比重 (pij) :
Zij=yij+1 (单位平移)
(3)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ej) :
(4) 计算差异化系数 (gj) :gj=1-ej
(5) 计算第j项指标权重
(6) 分别计算第i港口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
二、建立指标体系
港口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包括城市发展和港口发展两个方面, 因此本文建立了如表1所示的沿江港口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表1)
其中, 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反映了港口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外贸吞吐量反映了港口的对外贸易水平;码头泊位数反映了港口基础设施水平;GDP总额反映了港口城市的经济总量;工业总产值反映了港口城市的工业发展水平;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反映了港口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了港口城市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规模状况;全社会资产投资额反映了港口城市的投资水平及经济规模;年末总人口反映了港口城市的规模大小;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反映了港口城市交通状况, 从而代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普通高学数量代表着港口城市的教育及科研水平。
注:表中权重为计算所得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计算, 各指标得分及总分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可以看出, 省会武汉市的得分最高, 显然为该省港口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 其次为宜昌市、荆州市和黄石市。
武汉港是长江中上游首个“亿吨大港”, 也是湖北的省会, 港口水平和城市建设水平都较高。从指标上看, 武汉市的大多指标都处于领先地位, 但因为人口众多, 达到821万, 导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仅为9.94平方米, 落后于黄石市。今后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使之与庞大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
宜昌市的得分位列第二名, 并在码头泊位数、全社会资产投资额、GDP总量、工业总产值指标上得分较高, 说明该市的港口及城市经济发展上水平较高。但是, 其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较低, 仅为27.5%, 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也低于武汉市和荆州市, 仅为5所。今后应着重于调整产业结构, 加大教育投资。
荆州市和黄石市的港口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落后于其他两市, 荆州市的货物吞吐量、工业生产总值及人均道路面积指标最为落后, 而黄石市的人口规模小, GDP总量及社会投资总额较少。今后两市应积极发展港口经济, 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健全物流体系, 以港口经济带动城市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增加二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完善城市建设, 增加道路等基础设施投入;增强科技研发与高等教育的投入, 将产、研、学相结合。
摘要:在构建港口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对湖北省各沿江重要港口城市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研究, 并给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湖北省,沿江港口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郑弘毅.港口城市探索[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1.
[2]徐永健, 阎小培, 许学强.现代港口多功能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2001.21.2.
[3]高小真.港、市关系与港城经济发展探析——以我国北方海港城市为例[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所, 1988.4.3.
[4]姜丽丽, 王士君, 刘志虹.港口与城市规模关系的评价与比较——以辽宁省港口城市为例[J].地理科学, 2011.31.12.
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第8篇
1 文献回顾
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 如胡惠林、刘吉发、顾江等学者从定性研究的角度回顾了西方国家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完善了文化产业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体系。
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定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对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测度至今主要有四种模型:“钻石”模型 (迈克尔波特;祁述裕;杨沂;等) 、“层次”模型 (花建;王岚;赵国杰;等) 、“二维结构”模型 (王颖等) 和“分叉树”模型 (顾乃华;李宜春;叶丽君;李琳;徐萍;赵彦云;等) [1]。花建研究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和结构, 提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四大能力和七大内容。马彪、卢华等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赵彦云等构建了竞争力七个要素组成的指标体系。王岚等从三大模块、八个竞争面构建了我国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ANP方法计算了各个指标的权重[2]。
目前大多数学者研究的重点都在于国内各大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 缺少对省内不同城市之间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另外,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产业特色, 文化产业的统计口径相互不一致, 在指标体系上难以统一。本文以陕西省为例, 结合以往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以及相关评价理论, 海选出所有相关评价指标, 基于全面性、可观测性原则, 确定可以量化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其次, 通过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筛选, 构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 结合因子分析结果和AHP方法实现主客观赋权, 建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考核模型。
2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印度提出的思路以及波特的钻石理论, 基于全面性和可观测性原则选取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筛选指标, 构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1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评价指标初步筛选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评价指标在海选过程中通常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导致评价信息重复使用, 这里通过计算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来剔除显著性相关的部分指标。
2.1.1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采用标准差标准化公式, 式中:xij为原指标数值;为该项指标的均值;Sj为该项指标的标准差[3]。
2.1.2 计算评价指标间的相关系数r
式中:Xi为第i个指标原值;为第i个指标平均值;Xj为第j个指标原值;为第j个指标平均值。
2.1.3 筛选指标
理论上, 相关系数介于0.8和1之间为高度相关, 但是由于是初次筛选, 为了给下一步筛选保留更多的信息, 选取临界值为0.9。当相关系数高于0.9时, 根据钻石理论模型和文化产业管理相关理论删除其中一个。
2.2 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筛选
2.2.1 因子分析的指标筛选步骤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经过相关分析初步筛选后, 保留m个原始指标X1, X2Xm, 设最终确定的公共因子为y1, y2, ym。原有指标与公共因子的关系为:
e1、e2, em为只对一个原始变量起作用的个性因子[4]。
(1) 求解因子负荷。因子负荷bij为第i个原有变量Xi和第j个因子变量yj的相关系数, 特征值大于1作为选取因子的原则。
(2) 因子旋转。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公共因子不相关, 但因子对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弱, 不容易解释和命名。通过对因子模型的旋转变换, 可以得到比较容易解释的因子。
(3) 计算因子得分。使用因子表示原有评价指标, 要知道因子和原有评价指标之间的线性关系, 需要计算因子得分为下一步分析奠定基础。这里选用回归法。
2.2.2 基于因子分析的陕西省城市文化产业评价指标筛选
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超过85%即可描述所需信息。提取公共因子后, 需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并据此进行指标筛选。这里设置临界值为0.8, 当某一指标对所有因子的载荷量均低于0.8时, 表明这一评价指标对各公共因子的影响都不大, 因此应删除这一指标。
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因其原理简单、结构清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特点, 被广泛运用于区域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估和发展评价等领域。
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一般决策系统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为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准则层为评价指标综合体现的内容, 如文化产业发展规模、政府投入等;方案层为城市文化产业评价具体指标。
3.2 构造判断矩阵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1~9标度 (如表1) 最符合人们比较判断时的心理习惯, 从而形成数值判断矩阵, 使判断定量化。
根据上述判断, 可以给各要素打分, 从而构造出各要素重要性的对比表, 然后将其直接转化为两两判断矩阵[5]。
3.3 确定指标权重
对于已经构造出的判断矩阵, 用和法求解出它的特征向量, 特征向量的各分量就是该层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
(1) 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向量归一化:
aij为矩阵中的第i行、第j列元素, 为元素aij经列向量归一化后的结果, 表示对矩阵第j列所有元素求和。
(2) 将每一列经归一化后的判断矩阵按行求和:
表示对按行求和后矩阵的第i行元素。
计算得出的即为所求特征向量。
3.4 进行一致性检验
根据计算所得的矩阵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1) 计算一致性检验指标CI:
其中:。当矩阵完全一致时, CI=0;CI值越大, 不一致性越严重。
(2) 计算一致性比例CR:
RI为一致性指标值。对于1~10阶判断矩阵, RI值如表2所示。
根据计算结果, 若CR<0.10, 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则可以根据上层初始权重向量归一化后作为单排序权重向量[6]。
4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4.1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为了不同指标之间可以加权求和, 需要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即无量纲化处理。经过标准化所得的指标数值在0到1之间。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采用极差标准化公式:
式中:x'ij为第i个城市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指标数值, 即无量纲化指标数值;xij为第i个城市第j项指标原指标数值;minxij为第j项指标的极小值;maxxij为第j项指标的极大值。
4.2 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
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建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
Y表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n是指标总个数, 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值。
公式中, 权重Wj为因子分析结果中的方差贡献率和AHP法确定的权重加权求和:Wj=α1Aj+α2Bj, α1、α20, α1+α2=1, Aj和Bj分别表示因子分析中各指标的方差贡献率和AHP计算所得权重, 这里取α1=α2=0.5。
5 实证分析
5.1 陕西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 本文所选取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中, 总量指标全部来自陕西文化统计年鉴、陕西省各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告以及陕西统计年鉴。目前陕西省文化产业已涵盖了国家文化产业统计体系的所有方面。根据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及文化产业管理相关理论, 共海选出反映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49个评价指标。
(2) 基于相关分析筛除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导致评价信息重复使用的有8个评价指标。
(3) 基于因子分析进一步进行筛选, 根据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 (如表3) , 提取前4个因子可描述所需信息。由于第一公共因子包含指标较多、较难解释, 因此在确定评价指标类别时将其分为三类, 最终构建由产业规模、政府投入、产业资源和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水平、相关产业以及产业发展潜力共6类20个指标构成的陕西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5) 。
5.2 陕西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请数位文化产业领域的专家按照1~9标度 (如表1) 对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赋值, 综合专家打分的结果得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然后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以及方案层相对于准则层的权重、一致性检验指标CI和一致性比例CR通过matlab软件计算, 结果如表4所示。
从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所有一致性比例均小于0.1, 因此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总权重 (如表5) 为方差贡献率和AHP所求权重加权求和并归一化处理后的结果。
注:固定资产原值为艺术表演团体、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2009年末固定资产原值之和
5.3 计算陕西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得分
首先采用极差标准化公式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然后根据加权求和方法计算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得分及排名结果如表6所示。
5.4 结论
(1) 陕西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受产业规模、政府投入、经济发展水平、科技人才、文化资源储备等多重因素影响。
(2) 产业规模、政府投入、产业资源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水平、相关产业以及产业发展潜力等6个因子对陕西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影响较大。陕西省文化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 具有众多历史文化品牌、民俗文化品牌、宗教文化品牌以及现代文化品牌。陕西省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规模, 整合文化产业资源,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统筹规划, 增加政府投入, 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充分整合陕西省优势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 对符合规划的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之道, 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3) 评价结果与陕西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基本一致, 说明该方法适用于进行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评价。西安市2010年人均GDP突破5 000美元大关, 文化消费需求旺盛, 市场增长潜力大, 这些有利因素使西安成为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延安革命圣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使延安的红色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宝鸡是周秦文化发祥地, 自然景观得天独厚, 地域文化特色鲜明, 经过不断努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有许多优点, 如综合考虑两种方法实现主客观赋权可以避免主观确定权重的偏差;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可以得到比较科学、客观、准确的评价结果;选取指标过程可以因地制宜。可以将这种评价方法推广到其他省份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过程, 计算结果可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傅利平.近年来文化产业竞争力及其评价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 2010 (6) :169
[2]郭国峰.我国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评价与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9 (12) :76
[3]刘宏.镇江市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11) :5815
[4]倪雪梅.精通SPSS统计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253
[5]李淑娟.基于AHP的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体系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11) :43
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第9篇
文章在指标的确定上, 从经济社会、城市规模、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并遵循指标确立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确定指标如下:
1.1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指标
X1:工业总产值 (万元) , X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 X3: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 (万元) , X4:地方政府一般预算内收入 (万元) 。
1.2 城市规模指标
X5:货运总量 (万吨) , X6:客运总量 (万人) , X7:年平均人口 (万人) , X8:在岗职工人数 (万人) , X9: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万元) , X10: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数 (万人) 。
1.3 城市公共设施指标
X11:人均居住面积 (平方米) , X12: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 (辆) , X13:人均城市道路面积 (平方米) , X14:人均绿地面积 (平方米) 。
以上14个指标能够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文章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整理的相关数据。
2 本文因子分析的主要步骤
(1)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为了克服由于指标量纲不同对结果带来的影响, 从而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以消除单位﹑数据大小不一致等的影响。
(2) 确定待分析的指标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采用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检验方法来确定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
(3) 求解公共因子及因子成分矩阵。利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 根据特征值>1的原则和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 (一般方差的累计贡献率应在80%以上) 来选择因子的个数, 得到因子成分矩阵。
(4) 因子旋转。对所得的因子成分矩阵进行旋转, 得到旋转成分矩阵, 从而更好地确定和解释公共因子。
(5) 因子得分。
(6) 根据步骤5的因子得分计算出综合得分及排名, 对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
3 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因子分析
(1) KMO检验。通过利用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得出KMO值为0.686, 适合作因子分析。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 小于显著性水平0.05, 因此拒绝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零假设, 认为适合作因子分析。
(2) 基于特征值﹥1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在80%以上的原则和计算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文章提取了前四个因子, 前四个因子的特征值都>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8.601%, 说明了前四个因子提供了原始指标数据的足够数据。
(3) 由旋转成分矩阵得出:因子1在变量X1, X2, X3, X4, X6, X8, X9, X10, X12上的载荷值都在0.647以上, 其中X1反映了城市工业发展规模;X6、X8、X9是反映城市规模的指标;X10反映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 X2、X3、X4反映了城市国民收入水平;X12是反映城市公共设施水平的指标;因此因子1为反映城市经济﹑规模及公共设施的公共因子, 在这个因子上的得分越高,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规模越大、公共设施越加完善;公共因子2在反映变量X12﹑X13﹑X14上的载荷值比较大, X11﹑X12﹑X13是反映城市公共设施的综合指标, 所以因子2为反映城市公共设施的因子;因子3在反映变量X5﹑X6、X7上的载荷值都很大, 并且X5、X6、X7为反映城市规模的指标, 所以因子3为反映城市规模的综合因子;因子4在X11上的载荷值达到了0.953, 因此4为反映城市居住条件的公共因子。
(4) 评价模型。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根据各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和各个因子的载荷值构建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
undefined
式中:Fi (i=1, 2, , 20) 表示城市i的综合发展水平, F1i, F2i, F3i, F4i为城市i在因子1、2、3、4上的得分。
4 结果分析及对策
由因子1、2、3、4的得分, 求出了各个城市的综合得分F及排名 (如下表所示) , 由综合得分就可以综合评价城市的发展水平。根据各个城市的综合得分F及排名, 把区内的20个城市分为三类, 得分大于0的城市为第一组, 得分在0~-0.5的城市为第二组, 得分在-0.5以下的城市为第三组。
第一组是得分大于0的城市, 泉州﹑福州﹑厦门﹑温州﹑汕头这五个城市在区内的综合发展水平是最好的。泉州在城市经济﹑规模﹑公共设施方面均位于前列, 可见泉州已经成为中心城市;第二的福州在城市经济﹑规模﹑公共设施上得分都很高, 但是在人均居住面积指标上的得分为负值, 作为省会城市的福州需要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建设;厦门在因子1、2、4上得分都很大, 尤其在因子2上, 这说明厦门的公共设施水平在海峡西岸经济区里是最完善的, 但是城市规模因子3的值为负, 可见厦门要提高整体的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就必须扩大城市规模;第四的温州在因子1、3上的得分都显著靠前, 而2、4均为负值, 这总体说明虽然温州的经济发达, 但是城市公共设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温州可以依托其经济及地理优势, 发展城市公共设施;第五的汕头在因子3、4上的得分为正, 而1、2为负, 说明汕头市的经济需要发展, 以提高其综合实力, 从而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第二组是得分在0~-0.5的城市, 赣州﹑上饶﹑漳州﹑衢州﹑三明﹑丽水﹑龙岩。这七个城市在经济因子1和居住条件因子4上的得分都为负值, 说明这七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且城市居住条件较差, 要提高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 首先要发展经济。赣州可以凭借当地的矿产资源和脐橙资源优势, 发展当地经济;上饶可以依托其交通枢纽的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发展当地经济;漳州可以依托其后发优势及区位优势 (地处厦门和泉州之间) 来发展当地经济;衢州是以农业为主的城市, 柑橘﹑油茶等农业资源丰富, 但发展水平不高, 在新形势下可以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化水平;三明应大力发展工业企业, 淘汰落后企业, 促进工业企业产业结构升级, 来发展当地经济;丽水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城市化水平;龙岩应发挥其资源优势来发展经济, 形成产业集聚, 发展循环特色经济, 提高其在区内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
第三组是得分在-0.5以下的城市, 莆田﹑鹰潭﹑梅州﹑宁德﹑南平﹑潮州﹑抚州﹑揭阳这八个城市的综合得分排在后面, 说明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在区内是处于落后的。这些城市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大多数为负值, 并且在经济因子F1上均为负, 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只有经济提高上去了, 城市的公共设施及规模才能跟得上去, 所以对于区内落后地区, 各地应充分发挥其资源﹑区位优势, 发展当地经济,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比如:莆田市应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鹰潭应发展旅游和矿产经济;梅州应发展现代农业和提高其工业基础;宁德应发展工业及贸易;南平应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纺织服装、汽车及配件、纸及纸制品、电线电缆、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等七大产业;潮州应发展特色陶瓷经济;抚州应依托向莆的建设发展有色金属资源经济;揭阳应发展玉器、五金、能源产业。
由结果说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城市发展的极其不平衡性, 沿海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比内陆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高很多。而海峡西岸经济区要想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首先区内经济必须协调发展, 提高区内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 但是鉴于发展的不平衡性, 落后地区可以发挥其后发优势, 依托区内发达城市的辐射作用, 来发展经济。并且泉州﹑福州﹑厦门﹑温州﹑汕头这五个城市与区内其他城市毗邻, 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可以以泉州﹑福州﹑厦门﹑温州﹑汕头这五个城市为中心城市, 带动区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例如福建正在建设厦漳泉和福莆宁同城化, 可以凭借其经济优势, 向外辐射带动福建的其他城市和江西的赣州﹑抚州﹑鹰潭的发展;温州可以依托其经济优势带动衢州﹑丽水和上饶的经济发展;汕头同样可以依托其地理和经济优势, 带动梅州﹑潮州﹑揭阳的经济发展。
总之, 海峡西岸经济区要想协调发展, 各个城市就必须发挥各自优势。区内发达地区可以依托其经济优势来发展壮大;落后地区可以依托其资源优势和区内发达地区的辐射优势来发展其经济, 促使区内城市的协调发展。
摘要:文章通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研究发现除泉州﹑福州﹑厦门﹑温州﹑汕头这五个城市外, 其他城市的得分都为负值, 说明区内城市发展极其不平衡, 各地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促进相关地区经济发展, 缩小区域城市发展差距, 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第10篇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它的核心内涵是节约资源以及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绿色物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在业界目前并未有一个统一的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中提及的绿色物流更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物流,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时除考虑了物流的运输、装卸搬运、储存、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功能要素外,还需考虑城市、区域的产业布局、人口布局与减少物流活动、降低物流总量间的关系;环境友好的物流技术,规范的物流企业与抑制物流对环境影响间的关系;发展废弃物物流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间的关系。
1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绿色物流水平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两型社会、区域协调发展、绿色物流等都是当代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刘翔等构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株潭城市群2006年~2008年的经验数据进行综合评价[1]。陈黎明等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的特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构建了一套涵盖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4个因子的指标体系[2]。严双侧重于对企业绿色物流的研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绩效评价模型,为企业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3]。龚曙明等提出了一个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4大评价模块和40个主要评价指标的“两型社会”综合监测评价体系[4]。杜道华[5,6]、陈瑜[7]、王刚[8]等构建了适于两型社会的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学者们先前的研究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初始调查问卷。然后,将初始调查问卷交于专家组(专家组成员主要是高校从事物流研究的教师以及物流企业主管)进行评价分析,同时,将初始问卷在某物流企业小范围试发放进行前测,发现了一些问题。综合了专家组与前测中发现的问题,删除并修改调查问卷的部分条目,形成了最终的调查问卷。由于本研究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具有很强的地域针对性和行业专业性,主要面向长沙、株洲、湘潭三地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发放时间从2012年3月开始截止到2012年6月,发放的群体主要为物流从业人员、高校物流相关知识研究人员及物流服务对象,从而保证了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发放问卷总计340份,最终回收问卷313份,回收比率为92.1%,对回收后问卷进行检测,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01份,有效率为88.5%,数据真实有效。根据调查问卷的内容及笔者自身的理解和提炼,提出如表1所示的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绿色物流水平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
针对上述指标集利用语义学标度分为4个等级,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2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绿色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
叶文忠[9]、王茜茜[10]、郭玲霞[11]、曹立军[12]等分别基于粗糙集理论、投影寻踪法、系统动力学等方法对两型社会发展进行了评价,构建确定评价模型。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绿色物流发展水平评价问题具有模糊性,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将综合评价方法具体应用到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绿色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中,根据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绿色物流发展水平评价系统的若干个指标,建立因子集、评价集、隶属函数和权重集,实现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绿色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2.1 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建立
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建立具体步骤如下[13]:
步骤一、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对象所包含的评价因素集
p为评价对象,评价因素集为u={u1,u2,,up}。
步骤二、确定评价因素的评语集
v={v1,v2,,vp},即等级集合。每一个等级可对应一个模糊子集。
步骤三、建立模糊评判矩阵R
在构造了等级模糊子集后,要逐个对被评事物从每个因素ui(i=1,2,,p)上进行量化,即确定从单因素来看被评事物对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R|ui),进而得到模糊关系矩阵:
矩阵R中第i行第j列元素rij,表示某个被评事物从因素ui来看对vj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一个被评事物在某个因素ui方面的表现,是通过模糊向量(R|ui)=(ri1ri2 rim)来刻画的。
步骤四、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向量
在模糊综合评价中,确定评价因素的权向量:W=(w1,w2,,wp)。权向量A中的元素wi本质上是因素ui对模糊子{对被评事物重要的因素}的隶属度。
步骤五、 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利用合适的算子将W与各被评事物的R进行合成,得到各被评事物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S。即:
其中s1是由W与R的第j列运算得到的,它表示被评事物从整体上看对vj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
步骤六、对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进行分析
实际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最大隶属度原则。但在某些情况下使用会有些很勉强,损失信息很多,甚至得出不合理的评价结果。提出使用加权平均求隶属等级的方法,对于多个被评事物并可以依据其等级位置进行排序。
本文提出的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绿色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P=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绿色物流发展水平,准则层的评价因素集为u={B1,B2,B3,B4}={国家物流政策及配套, 绿色物流经济性, 绿色物流资源节约性, 绿色物流环境友好性},而准层则的每一个因素又由指标层的多个因素所决定,对于准则层指标B1,其评价因素集为B1={C1,C2, C3, C4, C5, C6} ={与物流业相关的国家政策,各类交通服务及配套设施水平,物流装备的先进性水平,物流信息收集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物流从业人员教育、认知等各方面素质水平,城市、区域的产业、人口布局对物流的影响度};对于准则层指标B2,其评价因素集为B2={C7,C8, C9, C10, C11, C12} ={绿色物流平均交通运输效率,绿色物流平均仓储与保管效率,绿色物流平均装卸搬运效率,绿色物流平均包装效率,绿色物流平均流通加工效率,绿色供应链绩效率};对于准则层指标B3,其评价因素集为B3={C13,C14,C15,C16}={新型能源开发与利用率,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率,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可循环使用材料的比率};对于准则层指标B4,其评价因素集为B4={C18,C19,C20,C21,C22}={无污染或低污染物流技术使用率,污染物(包括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废液污染)排放总量下降率,少污染与低损耗的物流产业结构调整率,物流环境生态化改造率}。
当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绿色物流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时,首先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准则层指标B1,B2,B3,B4进行一级评价,计算出综合评价向量,再计算二级指标层评价,求出综合评价结果向量。最后使用加权平均求隶属等级的方法得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绿色物流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给指标赋权可以区分不同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决策分析的方法,它结合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并把定性分析的结果量化。其具体步骤如下[14]:
步骤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将决策问题分为3个或多个层次。
步骤二、构造判断矩阵
通过1~9标度法构造出判断矩阵A=(uij)pp。
步骤三、判断矩阵求解
具体计算是:对于判断矩阵A,计算满足AW=λmaxW的特征根与特征向量。式中λmax为 的最大特征根,W为对应于λmax的正规化的特征向量,W的分量wi即是相应元素单排序的权值。
步骤四、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第一步,计算一致性指标C.I.,具体公式为:
第二步,查表确定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第三步,计算一致性比例C.R.并进行判断。具体计算公式为:
步骤五、方案总排序
总排序是指每一个判断矩阵各因素针对目标层(最上层)的相对权重。这一权重的计算采用从上而下的方法,逐层合成。
3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绿色物流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1)经专家全面分析每个因素的地位和作用,再填写咨询表并进行统计,通过1~9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A,如表3所示。
将矩阵中每一列做归一化处理
(2)进行判断矩阵A的求解
计算
(3)判断矩阵A的一致性检验
计算一致性指标C.I.。
查表确定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9
计算一致性比例C.R.。
(4)按照综合评价法建立模糊评判矩阵R
本文中确定的评价等级v={v1,v2,v3,v4}={优秀,良好,一般,差},按照问卷调查所得到的单因素评价集构造矩阵如下:
按照综合评价法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向量,由权重表6知:
W1=[0.1355,0.4291,0.0648,0.2625,0.0316,0.0765]
W2=[0.4491,0.1590,0.0380,0.0719,0.0790,0.2030]
W3=[0.1789,0.3546,0.2688,0.1977]
W4=[0.1847,0.5370,0.1783,0.1000]
由Bi=Wi*Ri,得到:
同理得到 B2=W2*R2=[0.3890,0.3521,0.2235,0.0354]
B3=W3*R3=[0.3089,0.3467,0.2623,0.0821]
B4=W4*R4=[0.3637,0.2722,0.2363,0.1278]
由上述结果得到模糊评判矩阵R为:
(5)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S
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S=[0.3500,0.3090,0.2419,0.0991]
(6)对综合评价结果向量进行分析
本文中采用加权平均原则对综合评价结果向量进行分析,假设评价等级α=(4,3,2,1),综合评价结果向量S=[0.3500,0.3090,0.2419,0.0991],由公式
4 结论
发展绿色物流和循环经济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构建了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绿色物流水平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并使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求解,得到良好的评价结果,说明长株潭城市群近年来在绿色物流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绿色物流政策还要进一步推进,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加强物流管理,提高物流绿色化水平。
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第11篇
关键词: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F32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358-05
收稿日期:2013-07-11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编号:2011B156);河南省重点软科学招标项目(编号:12240041002)。
作者简介:张全红(1970—),男,河南唐河人,硕士,副教授,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Tel:(010)62193884;E-mail:hnzzzqh@163.com。农业现代化是河南省农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加快河南现代农业发展,首先要认清当前河南农业发展现状、所处阶段、面临的现实障碍与制约因素,然后才能根据国内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提出符合河南省实际情况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与实现途径。因此,正确理解农业现代化内涵、合理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准确判断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就非常必要。
1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比较的概念,所谓现代农业就是指发达国家的发达农业,而农业现代化就是落后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过程的终结就意味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1-3]。所以,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传统农业在其生产率方面的革命,不仅指土地生产率,更主要的是指农民劳动生产率的革命。笔者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是落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赶超先进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的过程。达到同时代发达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就可以认为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应该能够反映出农业的经济效益,其具体方面应包括农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农民的生产力水平、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1.2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上述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界定,本研究提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与具体指标,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2.1构建原则科学合理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应具有特定范围内的可比性、发展上的动态性、涉及内容的系统性、标准的一致性、指标内涵的直观性和数据的可得性等。具体地讲,指标的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1)前瞻性和导向性。指标的设定既要对以往农业发展效果检验的需要,又要对未来发展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对实践起指导和辅助决策的作用,从而引导农业不断向前发展,这是研究并设置评价指标的基本宗旨[4]。(2)系统性与综合性。把最能反映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作为考察指标,既突出重点,又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且不能相互重复或高度相关,通过指标的系统和综合,全面、重点地衡量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3)特色性与可比性。所设置的评价指标既要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特色,反映各地区不同时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又要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使得在全国各地区之间以及各地区不同时期和发展阶段上也具有可比性。可比性還包括指标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及有量纲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等。(4)数据易获性与权威性。对于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尽量选用现有统计资料中相对成熟和公认的指标,保证指标含义清晰,涉及统计范围明确,便于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判断。对于不能量化或者需要赋予主观权重的指标,则应采用专家评价法等科学决策方法,根据专家咨询和实践检验,形成较客观的评分标准和权重。
1.2.2指标选择与说明依据上述农业现代化内涵和评价指标设置原则,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经过多位国内专家论证,最终确定4项准则指标和12项分项指标(表1)[5],以此来评价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这12个分项指标反映了农业现代化的不同方面,整个指标体系则综合反映了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各指标的逻辑层次如表1所示。
2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本研究采用多指标综合测定法来评价农业现代化发展整体水平(图1),模型中各指标及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因素决策分析方法,存在适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必要数据缺乏或指标难以量化、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多等问题。其基本原理是:首先确定待分析问题的诸多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归类,建立该问题的层次结构,确定各因素相对上一个层级的重要性即权重,借此进行综合判断。大致步骤包括建立递进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含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综合评价四部分。
2.1递进层次结构的建立
首先,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确定为目标层A,将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各项指标(表1)按属性分成4组,形成4个准则层,即农业投入水平B1、农业产出水平B2、农村社会发展水平B3、农业可持续发展B4,每一准则层下的指标构成措施层C(图1)。
2.2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的构造
层次分析法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判断本层因素对于上层的重要程度,用1~9比例标度法对重要程度进行赋值:1代表同样重要;3代表稍微重要;5代表明显重要;7代表强烈重要;9代表极端重要;2、4、6、8代表上述判断的中值。
nlc202309040835
运用1~9比例标度法对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进行比较,这样显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对主观性进行量化需要相关专家根据经验来确定,这难免会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因此,通过对有关管理部门、专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德尔菲法
收集国内权威专家意见,对信息综合整理,形成构造判断矩阵的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比对和统计模拟,构造出目标层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和准则层两两比较判断矩阵B1、B2如下所示:
2.3进行一致性检验
2.3.1最大特征值的近似值λmax和特征向量本研究用方根法求最大特征值的近似值λmax。设两两权重比较矩阵A的判断矩阵为:
2.3.2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及各层次指标权重向量的确定若A与A完全一致,则λmax=n,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考虑到判断矩阵维数n对CI 的影响,引入修正值RI,取更为合理的CR=CI/RI作为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指标。若CR=0,则完全一致;若CR≠0,则不一致;一般对当CR≤01,则认可为一致[6]。对判断矩阵A 、B1、B2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2.4组合权重系数
由于准则层相对于总目标层、4个措施层相对于各自的准则层排序均有效,就可计算出措施层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向量(表1)。组合权重系数分别为wA1,wA2,wA3,wA4,则:
3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为了客观评价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首先要构建测定模型,并对各指标的实测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再进行综合评价。
3.1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根据已经确定出的各项指标及指标对总目标的相对权重,本研究采用多指标综合测定法,构建测评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5,7-8]:
其中:A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值,B1至B4为准则层指标值;wij为措施层组合权重,Cij为措施层指标观测值cij经标准化后的值,i表示所属准则层, j表示所属准则层的第j个观测指标。
3.2数据来源、标准化处理、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划分
3.2.1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官方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作为评价用基础数据。这些数据来自1980—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中国国土资源年鉴》《全国农村统计资料》《河南统计年鉴》《河南农村统计年鉴》《河南农业年鉴》《河南调查年鉴》《河南国土资源年鉴》《河南农村统计资料》等。基础数据经过笔者计算整理成为评价指标原始值。
3.2.2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由于上述12个指标的基础数据量纲不同,无法进行综合比较,需要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研究采用比值法,即先选取一个评价基数值,再用指标的原始值与基数值相比,就可得到各指标的无量纲值。消除了量纲差异后,就可以作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的评价值。正向指标标准化数值:Cij=cij/cmax;负向指标标准化数值:Cij=cmin/cij。其中,cij为措施层指标原始观测值,cmin、cmax 为第i项准则层对应的第j个评价指标基准数据的界限值,这2个值是被公认的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阈值。比如,负向指标恩格尔系数低于40%是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表现之一,那么表1 中恩格尔系数就取最大值40%作为阈值;正向指标有效灌溉率高于85%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的标志,那么表3 中有效灌溉率的最小值就取85%作为阈值等。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参照中等发达国家农业的相关指标值和我国农业发达省份的情况,确定cmin、cmax 等2个临界值。在计算中,若某项指标达到或超过了临界值,则该项指标评价值Cij直接取1,Cij越接近于1,则说明这项指标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反之,则结果相反。各项指标的界限值见表1最后一列“农业现代化成熟阶段”中的数值。
3.3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划分
根据表1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及评价指标基准数据的界限值,运用上述综合评价模型就可计算出不同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值A,即农业现代化起步阶段为A<04,发展阶段为0.4≤A≤0.8,成熟阶段为A>0.8。
3.4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与趋势评价
根据上述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采集1980—2010年河南农业相关指标的实际统计数据,对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总体评价,测定结果见图2。用同样方法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评,以便于和河南进行分析比较。
根据河南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值(图2)可知,1980—2010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增长,并一直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更高于西部地区,几乎和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同时(2000年左右)由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跨入发展阶段。但是,河南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并不是很高,并且在2000—2003年处于低位徘徊,甚至出现了绝对量上的倒退,和东部地区相比出现差距;直到2004年,其水平才又稳步提高,但和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却更大了,其综合值由原来高于全国平均值变成接近全国平均值,发展速度趋缓,这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和北京、上海等农业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已经达0.7以上,接近农业现代化的成熟阶段,而河南2010年的水平只有047,只是进入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前期,差距十分明显。
4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具体指标分析
综合指数具有综合性、直观性、易于判断的优点,能够反映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状况,但不能反映农业现代化所涉及的某些具体问题,特别是一些核心指标所体现出来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往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还有必要对一分项指标进行具体研究。下面就河南省农业的投入水平、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等4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nlc202309040835
4.1农业投入水平
劳均农业资金投入最能反映农业的投入水平。由表3可知,2010年河南劳均农业资金投入为1 512.0元/人,全国平均1 757.6元/人,北京为1 562.9元/人。说明河南农业投入水平并不低于农业发达地区,甚至比上海、广州还要高很多。2010年河南农业、 林业、水利设施等方面的总支出为399.19亿元,高于北京(158.64亿元),表明劳均农业资金投入并非制约河南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是反映农业投入的一个重要指标。2010年河南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0.08%,全国为0.06%,低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可能是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与农业现代化最发达的北京、上海相比,河南省在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单位耕地面积上机械总动力数、有效灌溉率等方面并无太大差距(表3),说明这些指标并不是阻碍河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2农业产出水平
河南省农业发展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农业产出和发达地区存在巨大差异。2010年河南省农业人均GDP为1 93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 174元),更低于北京(4 518元)。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方面也表现出同样的特征,河南省农业劳动生产率几乎相当于北京的1/5。这是因为北京地区经济发达,外在经济环境远好于河南,且无粮食安全压力,有更多的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有更多的土地可用于非粮食种植,收益远高于传统种植业,所以,按农村人口平均的农业产值就高于河南。北京农业从业人员在所有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也远低于河南,所以其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远高于河南。相比而言,河南外部经济环境差、从事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从而拉低了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
4.3农村社会发展
以农业劳动力在整个社会劳动力中的占比为例,2010年河南省为4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7%),更高于北京市水平(6.0%)。按照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一个落后经济向发达经济转换的过程,就是一个农民逐渐减少、农业产值表32010年河南、北京、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
指标河南省指标值所处阶段全国
平均值北京指标值所处阶段农业现代化不同阶段的标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劳均农业资金投入(元/人)1 512.0起步1 757.61 562.9起步<5 0005 000~7 500>7 500农业科技投入水平(%)0.08起步0.061.00发展<0.80.8~1.21.4~2.4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78.5成熟69.885.3成熟<3030~6060~90单位耕地总动力数(kW/hm2)14.16发展7.6211.90发展<99~1818~36有效灌溉率(%)70.55发展49.5771.20发展<6969~85>85农业人均GDP(元/人)1 931起步2 1744 518起步<9 1009 100~15 000>15 000劳动生产率(元/人)4 380起步5 22420 260发展<12 00012 000~25 000>25 500土地生产率(元/ hm2)16 409起步11 98653 620成熟<37 50037 500~52 500>52 50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2004起步2 1304 800发展<4 8004 800~9 600>9 600恩格尔系数(%)37.0成熟41.130.9成熟>5555~40<40农业劳动力就业率(%)44.9起步36.76.0成熟>4545~20<20森林覆盖率(%)20.2发展20.3637.0成熟<1515~25>25注:货币值均已折算为以2000年为基期的实际值。
占比下降的过程。那么,农民减少到什么程度算是实现了现代化呢?国际上有一基本认可的标准,即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例低于20%。目前,北京已经降到10%以下,接近经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河南还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这是河南省的基本情况,也是制约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4.4农业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历年的森林覆盖率并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河南省在这个方面有自己的优势。河南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比较适宜农耕,农业生产稳定,自古就是华夏文明中心和全国经济中心,素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可持续发展潜力很大,但这并不是说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就不存在问题,相反,问题还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环境的严重破坏。
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
河南农业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30年来逐步增长,并且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经由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跨入发展阶段,但自2000年后与先进地区的距离越来越大。河南省森林覆盖率、劳动力文化程度、农村恩格尔系数等社会发展指标都表现很好。河南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
5.2影响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5.2.1农业投入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是河南省农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农业投入资金不足,生产经营资金匮乏,农业科技投入较低,科技转化能力较弱;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粮食生产补偿不足,“以工补农,以城补乡”的机制远未形成。而务农效益低,又导致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
5.2.2农业产出方面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滞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业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等都比较低。
5.2.3可持续发展方面耕地刚性需求减少,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增产更难;淡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经营方式粗放,产业结构类同。这些现实不利条件都不同程度地制约河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5.3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思路与政策建议
5.3.1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实现河南农业现代化,首要前提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生产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特别是做好耕地保护,维护耕地质量安全。首要任务是搞好粮食主产区建设,稳定播种面积,提高河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5.3.2河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转出农业剩余劳动力,适度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经营方式宜采用资本-劳动双密集型的家庭农场,这可能是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适宜模式。
5.3.3政策建议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投入,培育具有现代技能的创业型农民。改革当前农村投融资体制,改善农村融资环境,加大农村资金供给,以促进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M]. 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67-175.
[2]罗伯特·K·G·坦普尔. 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M]. 陈养生,译.北京:21世纪出版社,1995:47.
[3]张全红. 论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农业现代化[J]. 农业经济,2012(6):16-18.
[4]谭爱花,李万明,谢芳. 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0):7-14.
[5]蒋和平,辛岭,尤飞,等.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47-48.
[6]运筹学[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57.
[7]蒋和平,黄德林.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87-91.
[8]辛岭,蒋和平.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646-650.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空间综合测评 第12篇
一、城市化水平测评体系与模型
(一) 综合测评体系
根据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 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 构建一套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综合测评指标体系最终确定了12个指标。经济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GDP;社会指标: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口指标: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城镇人口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生活环境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用水普及率。
(二) 主成分分析模型
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从数学角度来看, 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本文选取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城市化水平测评模型, 考虑到以下两点:第一, 主成分分析客观性比较强。传统的来说, 城市化水平的评价大都采用主观定性评价方法, 先赋予综合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虽然主观赋值法简单便捷, 但由于它的主观性, 没有考虑到指标间的关联性等缺陷, 体系评价的准确性受到质疑, 测评结果会使人难以信服。而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客观赋权的评价方法, 克服了这一缺点。第二, 数据收集比较容易。各种指标数据基本上都可以从历年的统计年鉴中所获得。所以, 本文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二、实证分析
(一) 选择主成分
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8) 》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 (除香港、澳门和台湾) 的各项指标数据, 进行了主成分分析, 提取主成分, 所得3个主成分保留了原有指标83.812%的信息, 其累计贡献率已超过80%, 所以它们可以代替12个指标的信息, 并且大体上可以反映出我国31个省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
(二) 计算各主成分载荷
根据各主成分的计算结果, 可以得到:第一, 第一主成分在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等指标中的载荷较高, 我们可以把这些指标看作“城市生活质量因素”, 它对我国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影响最大。第二, 对于第二主成分, 载荷较高的指标有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等, 称为“产业结构因素”。第三, 在第三主成分表示的主要指标中, 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用水普及率相关性较大, 称作“基础设施因素”。综合得出, 城市生活质量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基础设施因素是影响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三) 计算各省市综合得分
在计算31个省市各主成分得分的基础上, 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 计算出各省市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及排名 (见表1) 。上海以1.576的综合得分排名第一, 是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首都北京的城市化综合水平居全国第二;在全国31个省市中, 贵州的综合排名最低。综合得分大于0, 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水平小于0, 城市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得分值的正负, 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有明显的差异。整体看来, 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三、城市化综合水平区域划分
根据各省市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 对全国31个省市进行区域划分。为了使区域划分更加直观清楚, 使用MapInfo软件得到图1。
(一) 31个省市区域分类
第一, 第一类地区:上海、北京、天津堪称为城市化高水平地区。北京、上海是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地。与其他省市相比, 这三个直辖市的发展优势十分明显, 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较成熟阶段。第二, 第二类地区:城市化较高水平地区, 包括浙江、江苏、山东等七省区。这类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均比较发达、但是比第一类地区的水平低, 仍然呈现出“二三一”结构, 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经济、人口、环境等城市化水平较高, 整体上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后期阶段。第三, 第三类地区:包括山西、湖北、陕西等, 属于城市化中等水平地区。该类地区位于我国中部地区, 城市发展水平一般, 各方面指标处于全国中等水平。这类地区的产业结构也是呈现“二三一”结构, 但整体水平不及二类地区, 城市化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第四, 第四类地区:青海、宁夏、吉林等11个省区属于城市化较低水平地区。这类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经济发展以第一、二产业为主, 大多数指标比较低, 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发展城市化。第五, 第五类地区:云南、西藏、甘肃、海南、贵州, 属于城市化低水平地区。这几个省区均处于边远地区, 经济、社会、医疗、教育水平等非常落后。农业在该类地区中占绝对优势, 农业人口就业比重最大, 城市化水平很低, 与其他省市的差距明显。
(二) 我国城市化空间差异的特点
我国的城市化空间差异性有两点:第一, 我国各省市城市化水平存在两极分化。各省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差悬殊, 两极分化明显, 特别是北京、上海、天津的与贵州、海南、甘肃等省区的综合得分相差很大。第二, 东中西城市化差异明显。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省市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基本趋势是越靠近中西部地区, 城市化水平越低, 内陆边远地区是城市化水平最低地区。这种城市化区域差异性严重影响了中、西部各省市城市化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因此, 为了推动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应采取相应对策措施, 改变现状, 促进城市化发展。
四、积极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 加快落后省份的城市化进程
根据城市化发展影响因素的总结, 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快落后省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1、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除了上海、北京等少数几个省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 大部分省市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需要进一步的调整与升级。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 加强工业的主导作用, 进一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2、积极推动医疗卫生、教育等关系民生事业的发展。
调整医疗机构的布局, 提高医疗队伍的服务质量与能力, 扩大服务范围, 引领健康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教育,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完善高等教育机制等。
3、注重改善城市环境。
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省市城市生活环境保护规划;二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注重改善城市环境;三要依靠科学技术降低工业污染。
(二) 加大北京、上海的吸引和辐射力度
北京作为首都, 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 也是经济中心。利用自身优势, 进一步加强吸引力, 不断完善自身的城市化发展。在此基础上, 提高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 特别是对城市发展落后省份的辐射力度, 如内蒙古、山西、河北等省份。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 其城市化发展水平更是高居榜首, 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 利用其经济优势, 使辐射力度往内陆城市化水平低的地区延伸, 带动安徽等省份城市化的发展。
(三) 加强地区间的合作, 协调发展
加强地区间的合作, 特别是城市化高水平地区和低水平地区之间的合作, 增加内部联系、外部吸引的力度。东部加强与中、西部地区横向合作, 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进行帮扶, 投资建厂, 对口支援等。消除地区间的市场壁垒, 扩大开放力度, 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地区间人才、资源、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各种优惠政策的适度倾斜, 扶持中西部省份, 促进城市化低水平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加强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缩小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差距。
参考文献
[1]、康洪刚, 孙希华.山东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评[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 .
[2]、赵中强.主成分分析法在城市化发展评价体系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 2009 (1) .
[3]、侯学英.中国城市化进程时空差异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