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长期借款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长期借款范文(精选8篇)

长期借款 第1篇

一、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差异较小的情况

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差异较小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合同利率计算确定利息费用。当企业借入长期借款时, 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长期借款本金”;在资产负债表日, 按借款本金和合同利率计算确定的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 借记“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研发支出”等科目, 按合同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 贷记“应付利息”科目。

例1:A企业2005年1月1日从银行借入30万元, 期限为3年, 年利率为9%, 利息于次年的1月1日支付。所借款项存入银行, 该企业于当日购买一台不需要安装的设备, 价款29万元, 运费及保险等费用1万元。设备于当日投入使用。其会计核算应为:

2005年1月1日借入款项时:借:银行存款30万元;贷:长期借款本金30万元。购入设备时:借:固定资产 30万元;贷:银行存款30万元。

为了简化, 利息费用假设按年计算, 那么在资产负债表日即2005年12月31日, 计算应付未付的利息费用=309%=2.7 (万元) , 借:财务费用2.7万元;贷:应付利息 2.7万元。

2006年1月1日实际支付利息时:借:应付利息 2.7万元;贷:银行存款2.7万元。

2008年1月1日借款到期时, 应归还借款本金和第三年的利息费用共计32.7万元, 借:长期借款本金30万元, 应付利息2.7万元;贷:银行存款32.7万元。

二、实际利率和合同利率差异较大的情况

在实际利率和合同利率差异较大的情况下, 当企业借入长期借款时, 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长期借款本金”, 两者的差额计入“长期借款利息调整”科目;在资产负债表日, 按借款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 借记“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研发支出”等科目, 按合同利率计算确定应付未付利息, 贷记“应付利息”科目, 按其差额, 计入“长期借款利息调整”。

例2:B企业于2006年1月1日从银行借入40万元, 期限3年, 年利率8%, 利息每年 (1月1日) 支付一次, 实际收到借款39万元。借入的资金用于生产某项产品, 产品的生产期为2年。经过测试计算, 该笔借款的实际利率约为8.98%。

2006年1月1日, 收到借款时:借:银行存款39万元, 长期借款利息调整1万元;贷:长期借款本金40万元。

2006年12月31日, 企业应负担的利息费用=长期借款的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40-1) 8.98%=3.502 2 (万元) ;应付未付利息=408%=3.2 (万元) 。借:制造费用3.502 2万元;贷:应付利息3.2万元, 长期借款利息调整0.302 2万元。

2007年1月1日, 支付利息时:借:应付利息 3.2万元;贷:银行存款3.2万元。

2007年12月31日, 企业负担的利息费用= (40-1+0.302 2) 8.98%=3.529 3 (万元) 。借:制造费用3.529 3万元;贷:应付利息3.2万元, 长期借款利息调整0.329 3万元。

2008年1月1日, 支付利息时:借:应付利息 3.2万元;贷:银行存款3.2万元。

2008年12月31日, 利息调整的金额采用倒挤方法计算, 利息调整金额=1-0.302 2-0.329 3=0.368 5 (万元) 。所以企业应负担的利息费用=3.2+0.368 5=3.568 5 (万元) 。借:财务费用3.568 5万元;贷:应付利息3.2万元, 长期借款利息调整0.368 5万元。

2009年1月1日, 借款到期归还本金和最后一期利息费用时:借:长期借款本金40万元, 应付利息3.2万元;贷:银行存款43.2万元。

三、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借款

以上两种情况的长期借款的会计核算, 是针对于长期借款利息费用的支付方式为分期付息方式。而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中, 并没有对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借款的利息核算方法进行规范。同时应用指南附录中对于“应付利息”会计科目也规定了它的核算范围, 即“应付利息”用于核算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 包括吸收存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企业债券等应支付的利息。

也就是说对于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借款的利息是不能通过“应付利息”进行会计核算的。那么涉及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借款的利息应通过什么会计科目呢?笔者认为应该增设“长期借款应计利息”明细科目进行反映。

例3:C企业于2005年1月1日借入50万元, 购买一办公楼, 办公楼于当日投入使用。借款年利率10%, 期限3年, 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合同利率与实际利率差异较小) 。其会计核算应为:

2005年1月1日借入款项时:借:银行存款50万元;贷:长期借款本金50万元。

2005年12月31日, 计算本期的利息费用=5010%=5 (万元) 。借:财务费用5万元;贷:长期借款应计利息5万元。

其他资产负债表日同上。

2008年1月1日借款到期时, 本金和利息之和为 (50+53) 65万元。用银行存款归还借款本金时:借:长期借款本金50万元, 应计利息15万元;贷:银行存款65万元。

例4:同例2,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 利息归还方式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经过测试计算, 该笔借款的实际利率约为8.35%。

2006年1月1日, 收到借款时:借:银行存款39万元, 长期借款利息调整1万元;贷:长期借款本金40万元。

2006年12月31日, 企业应负担的利息费用=长期借款的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40-1) 8.35%=3.256 5 (万元) ;应付未付利息=408%=3.2 (万元) 。借:制造费用3.256 5万元;贷:长期借款应计利息3.2万元, 长期借款利息调整0.056 5万元。

2007年12月31日, 企业负担的利息费用= (40-1+3.2+0.056 5) 8.35%=3.528 4 (万元) 。借:制造费用3.528 4万元;贷:长期借款应计利息3.2万元, 长期借款利息调整0.328 4万元。

2008年12月31日, 利息调整金额采用倒挤方法计算, 利息调整金额=1-0.056 5-0.328 4=0.615 1 (万元) 。所以企业应负担的利息费用=3.2+0.651 5=3.851 5 (万元) 。借:财务费用3.568 5万元;贷:长期借款应计利息 (或应付利息) 3.2万元, 长期借款利息调整0.651 5万元。

2009年1月1日, 借款到期归还本金和利息费用时:借:长期借款本金40万元, 长期借款应计利息9.6万元;贷:银行存款49.6万元。或者, 借:长期借款本金40万元, 长期借款应计利息6.4万元, 应付利息3.2万元;贷:银行存款49.6万元。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2006.

长期借款成本与合同 第2篇

长期借款的利息率通常高于短期借款,但信誉好或抵押品流动性强的借款企业,仍然可以争取到较低的长期借款利率。长期借款利率有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种。浮动利率通常有最高、最低限,并在借款合同中明确。对于借款企业来讲,若预测市场利率将上升,应与银行签订固定利率合同;反之,则应签订浮动利率合同。

除了利息之外,银行还会向借款企业收取其他费用,如实行周转信贷协定所收取的承诺费、要求借款企业在本银行中保持补偿余额所形成的间接费用。这些费用会增大长期借款的成本。

对企业中长期借款的探讨 第3篇

一、对企业中长期借款的概述

企业中长期借款是企业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 (不含一年) 的借款, 包括基本建设借款、项目借款、房地产借款等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投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 为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 长期资产需要长期资金来源予以保证, 而企业长期资金来源包括中长期借款与所有者权益, 由于中长期借款的资金成本小于所有者权益, 并且能够带来财务杠杆效应。企业中长期借款资金具有稳定性, 能够保证筹集到的资金投入到收益率较高、风险相对较大的长期资产中去, 并且相对发行股票而言, 借款较为容易, 发行股票需要层层审批, 各种限制条件, 相对而言中长期借款筹集的限制较少, 但是在资金的使用上, 发行股票一般没有太大限制, 而采取中长期借款融资方式时, 债权人对企业经营具有较大的限制。

二、企业中长期借款与优序融资理论

中长期借款是企业的一种融资方式, 企业在进行融资时, 一般遵循优序融资理论。优序融资理论是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 并考虑交易成本的存在, 认为权益融资会传递对企业经营不利的的负面信息, 而且外部融资需要支付较多的融资成本, 因而企业融资一般遵循的顺序为:内源融资、债务融资及权益融资。

(一) 企业中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

企业在融资时一般倾向于优先以融资成本较低的融资方式进行筹集资金, 因此, 较中长期借款而言, 企业偏好于短期借款。但是由于短期借款给企业带来的还债压力, 企业需要随时准备充足的资金以支付到期债务, 而企业资金的收益性与流动性一般成反比, 这样会降低企业资金的收益性, 而企业中长期借款就克服短期借款的这种弊端, 便于企业将筹集的资金投资到收益率较高的项目中去。因此, 企业中长期借款与企业短期借款相比, 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但是降低企业到期偿还本金的压力, 企业可以集中资金投资于收益率较高的项目中去, 提高企业资金的收益率, 企业应当权衡资产的收益性与流动性选择合适的债务融资方式。

(二) 企业中长期借款与股权融资

企业融资方式可以分为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 由于债务的抵税效应, 利息费用可以税前扣除, 降低了债务的实际成本, 而股权融资属于税后支付, 没有抵税效应, 并且股权属于剩余权益, 因此股东所要求的报酬率大于债权人所要求的报酬率, 企业中长期借款的资金成本小于股权融资的资金成本, 根据融资偏好理论, 相对于股权融资而言, 企业偏好于中长期借款融资。企业的股权融资没有到期期限, 并且股权属于剩余权益, 当企业本期没有盈余的时候可以不予分配, 然而中长期借款需要到期偿还利息, 并且有定期偿还利息费用的压力, 因此在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或者企业盈利性较差时, 还款压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这就要求企业在权衡收益性与风险性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总之, 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中长期借款融资方式与短期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融资方式的区别, 充分发挥中长期借款融资方式的优势, 降低企业资金使用成本及财务风险,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充分发挥中长期借款的抵税效应及资金的稳定性, 实现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

三、企业中长期借款与财务风险战略

企业风险主要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融资方式所决定的, 负债融资比例越大, 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 企业流动负债占资产比例越高, 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 企业在决定中长期借款额时, 应当考虑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采取合适的财务风险战略。

(一) 企业中长期借款与企业融资策略

通过表1可以看出, 企业资产的所有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三种方式:流动负债、中长期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而流动负债是企业短期资金来源, 中长期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是企业的长期资金来源。企业的融资策略也可以分为三种:激进型融资策略、适中型融资策略与保守型融资策略, 激进型融资策略就是企业的全部长期资产有一部分通过流动负债来筹资, 适中型融资策略是指企业的流动资产用短期资金来源方式进行筹集, 企业的长期资产用长期资金来源方式进行筹集, 保守型融资策略是指企业的流动资产有一部分需要长期资金来源进行筹集。不同企业的风险偏好不同, 激进型融资策略的财务风险要高于保守融资策略和适中型融资策略, 适中型融资策略的财务风险居于二者之间, 而三者的收益性则与风险性相反, 企业在权衡收益和风险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筹资策略, 利用适量的中长期负债进行筹资。

因此, 企业中长期借款兼具流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二者的优势, 克服流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融资方式的缺点。同流动负债相比, 中长期借款兼具流动负债资金成本较低的优点, 并且所筹集的资金期限较长, 短期内进行偿债压力较小, 资金来源较为稳定, 同所有者权益相比, 中长期借款兼具所有者权益资金来源较为稳定的优点, 并且资金成本较低。中长期借款是企业一个较为重要的融资方式, 筹集适量的中长期借款对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企业中长期借款与企业发展阶段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筹资策略, 企业对债务融资及股权融资的偏好不同, 同时在进行债务融资时, 对短期借款与中长期借款偏好不同。在起步阶段, 企业的经营风险较高, 应当采取较低的财务风险战略, 企业应当采取权益融资, 避免使用负债融资, 并且使用负债融资时, 长期负债融资好于短期负债融资, 这是由于企业在该阶段经营现金流较少, 投资现金流出较多, 企业没有多余的现金用于偿还短期负债;在成长阶段, 企业的经营风险有所降低, 但是仍然维持较高水平, 不宜增加较多的负债融资, 并且同起步阶段相似, 企业在该阶段需要较多的资金用于企业发展, 没有充足的资金偿还到期负债, 同短期债务相比企业偏好于中长期借款融资;在成熟阶段, 企业经营较为稳定, 企业在该阶段不断扩大负债融资比例, 并且企业在该阶段保持较为稳定的资本结构, 因此企业一般同比例的增加短期借款与中长期借款的融资比例;在衰退阶段, 企业应当设法进一步提高负债筹资比例, 以获得利息抵税效应的好处, 并且在该阶段企业营运资金不断收回, 企业现金流较为充裕, 企业偏好于短期负债。

四、加强中长期借款管理, 提高企业经营业绩

中长期借款融资方式是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融资方式, 对中长期借款的管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对中长期借款利息费用的管理, 另外一个的是对借款额的管理。

(一) 加强中长期借款额的管理

企业应当根据全面预算适量的筹集中长期借款资金, 在可以接受的风险水平内尽可能的使用流动负债代替中长期借款融资, 以降低企业财务费用, 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另外, 企业应当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充分利用负债融资, 以发挥财务杠杆效应。企业还应当重视企业信用对企业借款的影响, 建立良好的偿债信誉, 以使得企业在需要时能够及时的进行中长期借款融资。总之, 企业在利用中长期借款融资方式时, 应当综合权衡企业收益性与风险性, 制定合适的融资策略, 筹集适量的中长期借款额, 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 加强中长期借款利率的管理

企业需要每期准备充足的现金流量用于支付利息, 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利息可能会引起企业声誉的下降, 严重的还可能导致企业破产。众所周知, 大部分的企业破产并不是因为企业资不抵债, 而是由于企业现金流不足, 不能偿还到期的本金及利息, 因此企业应当加强中长期借款利息费用的管理, 减少财务风险。企业应当充分考虑企业资产投资报酬率与债务资金成本率, 当企业资产投资报酬率大于中长期借款资金成本率时, 中长期借款的使用能够增加股东财富, 提高企业价值, 当企业资产投资报酬率低于中长期借款资金成本率时, 中长期借款的使用不仅不会发挥抵税效应, 还会减损企业价值, 降低股东财富。

长期借款业务的会计处理(二) 第4篇

①借入长期借款:

借:银行存款 8000000(us$10000008.00)

贷:长期借款 8000000

②购建生产线:

借:在建工程 8000000

贷:银行存款 8000000

③1993年末,计提应计利息并结转汇总损失:

应计利息=us$10000005%8.10=405000(元)

汇总损益=us$1000000(8.10–8.00)=100000(元)

借:在建工程 505000

贷:长期借款应计利息 405000

汇兑损益 100000

④1994年末,计提应计利息并结转汇兑损失:

应计利息=[us$1000000(1+5%)]5%8.20=430500(元)

汇兑损益=(us$1000000+us$50000)(8.20–8.10)=105000(元)

借:在建工程 535500

贷:长期借款应计利息 430500

汇兑损益 105000

⑤1995年5月,生产线通过验收:

固定资产成本=8000000+505000+535000=9040000(元)

借:固定资产 9040000

长期借款 第5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在高校中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提高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成为教师的关注点。Excel的计算功能与函数辅助工具, 可以使一些复杂计算简单地加以实现。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临时修改或输入某些数据, 运用Excel可以随时改变单元格的内容而不影响其计算过程, 这是其他教学常用软件难以实现的, 所以在财务管理教学课程上应注重对excel的使用。如何构造一个方便使用、节省不必要操作过程的动态模型来提高教学效果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下面以长期借款的还款模型为例说明如何运用VBA编程技术建立一个基于年限的动态变化模型。

二、长期借款还款模型的设计实例

(一) 模型建立

构造一个长期借款还款模型来分析在不同年利率、贷款额、贷款期限及还款方式下每年应付利息、欠款总额、支付金额、尚欠款额的变化。构建模型如图1所示。

还款方式为四种:每年只付利息, 本金最后一年年末一次偿还;每年年末等额还本金及当年全部利息;每年均匀偿还全部本利和;本息最后一年年末一次偿还。

该分析结果的表格会随着贷款期限或是还款方式的不同而动态的改变, 克服了传统模型中建立的表格行数、列数的限制, 即假如模型建立时只考虑了期限为5年的贷款, 则当要分析其他期限的贷款时就须重新设计表格, 而利用VBA编程可以实现只要改变还款方式则结果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也会随之改变。

(二) 主要的程序代码

四、结束语

Excel强大的计算及图表功能为财务管理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动态模型的建立不仅可以节省教师备课时需要建立模型与多个表格的麻烦, 也方便在课堂上演示, 清晰地展示分析过程,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吸收。

参考文献

[1]肖文锋, 肖莉.对财务管理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 2010 (5) :118-119.

长期借款 第6篇

一、PMT函数简介

Excel拥有PMT函数, PMT函数是一个已知现值求年金的函数。可以求解固定利率及等额分期付款。比如企业的长期借款按固定期限等额偿还, 个人的房屋贷款分期等额偿还等。PMT函数的书写格式为:PMT (rate, nper, pv, fv, type) , 返回值 (即计算的结果) 为“投资或贷款的每期 (月) 偿还额”。

Rate指的是每一期的利率。若已知年利率, 可根据情况计算为月利率、季度利率等。Nper是指一笔贷款的还款期数。可以是月份表示, 也可以是年数表示。Pv是指现在的价值, 即现值, 也就是借款金额。以上三项在该函数中必须键入。Fv指未来某一时点的价值即终值。如果省略, 缺省值为0。Type是表示还款的时间点在到期时的期初还是期末, 比如在到期的期初还款标注1, 在期末还款标注0, 或不标注。假设在到期的期末还款。以上两项可根据情况填列。

为了简化操作, 可以把PMT函数简化为:PMT (贷款利率、还款期数、贷款本金) , 返回值为投资或贷款的每期 (月) 偿还额。为了研究方便, 现作如下说明:

第一, PMT的计算结果包含借款的本金和利息。

第二, 应保证贷款利率和还款期数单位的一致性。即利率为年利率, 那么还款期数应为年度单位。

第三, 为了保证还款金额为正数, 在PMT函数前加求绝对值函数ABS。

二、建立长期借款的基本模型

将长期借款的基本内容键入Excel表格中, 利用excel的函数工具, 对长期借款的金额、利率、期限、还款方式等进行各种测算, 选择比较合适的借款方案。

建立长期借款分期偿还工作表。在Excel环境下, 建立一张工作表, 键入相关长期借款各要素。

明朗公司预从工商银行借入10年期借款2000000元, 用于开发新技术, 年利率5%, 每年还款一次, 试求每年还款金额。

这属于已知现值求年金的问题, 先建立Excel工作表, 利用年金函数求解, 输入相应的公式, 如下图:

计算结果如下图:

经过计算, 可以得出这样一笔借款每期偿还的金额是1282942.575元, 该公司可以根据不同的借款, 分别测算还款金额。具体做法是:根据不同借款提供的借款要素, 在已建好的模型中更改相应数据即可。如借款每年偿还一次, 只要将C6单元格改为1即可, 其他数据自动计算结果。

三、长期借款双因素分析模型的设计

在实际工作中, 长期借款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借款期长, 利率可能会高, 利率变动又会影响到借款的偿还。财务人员希望同时控制两个要素, 以便作出更好的选择。Excel表格能够完成这样的工作, 即列示两个要素不同值组合下的分析结果。

下面以某购房人房贷为例来说明问题。对购房者来说, 买房时要考虑房款的总价、贷款年限、每月汇款金额等。当然重要的一点是还要考虑个人的还款能力。假设该人可供选择的房价及可供选择的按揭方案见下表:

该人收入不高, 每月还款额在2000元至3000元之间, 银行贷款年利率为6%。现用双因素分析模拟运算作出选择。

第一, 建立新的工作表, 在B3单元格键入总价700000元。在B4单元格键入利率:6%/12=0.05%。在B5单元格键入5年贷款的还款期数60个月。在B7单元格键入年金函数公式:=ABS (PMT (B4, B5, B3) ) , 按回车键。显示计算结果为13532.96元, 即每月还款额是13532.96元。

第二, 在C7:H7键入各种总房价, 在B8:B13区域输入各种还款月份数。

第三, 首先选中C7:B13之间的区域, 以建立模拟运算表。其次在工作表菜单中选择“数据”选项“模拟运算表”选项, 打开“模拟运算表”对话框。指定$B$3为“引用行的单元格” (即行变量) , $B$5为“引用列的单元格” (即列变量) 如下图:

确定后, 列示计算结果如下图:

说明每种不同房价总额及还款期限下每月还款额度是不同的, 购房人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做出选择。例如表中可以看出在贷款额为400000元时, 还款期限300期 (即25年) 每月还款额是2577.21元, 适合该人的还款能力。

企业遇到类似的问题同样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比如可以将长期借款金额与借款利率设为两个变量, 以选择不同组合的借款。

结束语:市场经济的存在, 使得筹资成为日常经济活动, 但筹资计算比较复杂。利用Excel中的PMT函数计算快捷方便准确, 为决策提供相应的支持。PMT函数只是Excel工具中的一个函数, 其他函数还有很多。投资方面、筹资方面、企业运营等方面的都有。但现实情况是许多企业个人对Excel的实际应用并不普遍。希望通过该篇论文中的模型设计引导大家, 积极学习Excel的各项功能, 为投资理财、企业运营、利润分配等经济业务服务。

摘要:长期借款是筹资的重要方式, 但筹资计算比较复杂。从投资理财、企业运营利润分配等经济业务服务上构建模型设计方案, 需要精细筹划, 在借款金额、期限、利率、偿通方式等相关要素间需做出最佳选择。借助于Excel工具中的PMT函数来解决数据问题, 既快捷方便准确, 又能为决策提供相应的支持, 易于操作, 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Excel,长期借款,筹资决策,模型设计

参考文献

[1].张瑞君.计算机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04

长期借款 第7篇

《企业会计会计准则讲解》中规定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确认的基本原则是: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 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构建或者生产的, 应当予以资本化, 计入相关资产等成本;其他借款费用, 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的损益。并对资本化的开始的时点做了详细的规定, 准则对资本化的条件做了比较灵活的规定。

1、专门借款或一般借款:即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 专门借款通常有明确的用途, 就是为了购建或者生产某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的, 并通常应当具有标明该用途的借款合同。占用一般借款发生的借款费用也应予以资本化。

2、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其中相当长的时间通常为一年以上。但是, 如果某公司借款用于固定资产的建造, 由于固定资产的建造时间较短, 不属于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资产, 因此, 所发生的借款费用不应予以资本化计入在建工程成本, 而应当根据发生额计入当期的财务费用。在现实中由于人为或者故意等非正常因素导致资产等购建或者生产时间相当长的, 该资产不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3、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必须在资产支出已经发生的情况下。资产支出包括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和承担带息债务形式所发生的支出。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是指企业已经发生了因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款项的借款费用或者所占有的一般借款的费用。

4、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销售状态所必须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比如主体设备的安装、厂房的实际开工建造等。不包括仅仅持有资产、但没有发生为改变资产形态而进行的实质上的建造或生产活动。

从规定中不难看出, 之所以要把符合资本化条件借款费用资本化, 就是因为这部分资金从企业的生产经营中退出, 而且是相当长间的, 资金在长时间内不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此期间对企业的损益没有贡献。这部分借款费用在今后通过建造的固定资产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折旧的形式或转让资产获得收益影响企业的损益。

这样做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成本费用确认两大原则:一是可靠性原则,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计入相关资产成本, 保证了企业当期的资产、费用、利润真实可靠;二是符合成本费用相互配比原则, 当期的损益与当期的经营资产配比。

二、为投资而发生的专门借款利息费用成本化的可行性

企业用于长期投资而取得的专门借款能否比照购建或生产固定资产借款费用条件予以成本化呢?通过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20X8年A公司投资B公司新建一条营运用铁路线, 投资额5亿元占B公司全部股份的30%, 采用权益法核算, 其中, 自有资金1亿元, 从银行借款4亿元, 年利率5.26%。该项目预计工期4年, 按合同要求资金分2次投入, 第一次在项目开工时投资2亿元, 1年后投入剩余的3亿元。20X8年1月1日A公司与银行签订专门贷款合同, 从银行贷款1亿元用于铁路项目建设, 铁路项目随即动工修建。A公司2 0 X 8年的利润总额为10000 (含借款利息费用) 万元, 假定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所得税税率25%, 所得税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A公司按新会计准则进行如下账务处理

(1) 收到银行借款

借:银行存款1亿

贷:长期借款-本金1亿

(2) 投资支付给B公司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成本) 2亿

贷:银行存款2亿

(3) 假设在12月末支付利息

借:财务费用526万元

贷:长期借款-应付利息526万元

(4) 支付利息费用时

借:长期借款-应付利息526万元

贷:银行存款526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等于资产的计税基础不产生时间性差异, A公司20X8年应缴所得税为2500万。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A公司的用于投资贷款取得的资金与A公司当期的实际经营分离, 但是却要在当年确认利息费用526万元, 影响了当年及今后建设期的经营成果。此种投资类型不同于在资本市场投资或在二级市场直接购买被投资企业的股份, 有可能在当年就取得回报。因此对类似于上述新建项目工期较长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 为投资新建项目发生的借款费用应予以成本化, 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依据如下:

1、长期股权投资属非流动资产, 具有回收期长收益不确定性等特点, 投资收益的确认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的份额, 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并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收益。

2、为长期股权投资而专门借款具有专门用途, 专款专用, 发生的借款费用能非常清晰的与流动资金借款利息费用区别开来。计入投资成本符合前述配比原则,

3、长期股权投资目开工建设后, 在借款费用符合确认时点时, 该借款费用应该比照购建或生产固定资产项目记入投资成本, 长期投资项目通常工期较长, 短期内不会给企业带来效益, 而且发生的借款费用数额较大, 记入财务费用会影响当期的损益, 不符合会计计量的可靠性原则。

三、长期股权投资借款费用成本化会计核算

1、在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下设三级科目“借款费用”, 实际发生借款费用记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2、上例A公司20X8年发生借款费用时账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借款费用526万元

贷:长期借款-应付利息526万元

支付利息分录略。A公司年终计算应缴所得税: (1 0 0 0 0+5 2 6) *25%=2631.50万元, 会计分录略。

3、长期股权投资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或销售状态时, 借款费用应当停止成本化。如果所购建或生产的资产分别建造、分别完工的, 企业应当区别情况界定借款费用停止成本化的时点。成本化的借款费用, 在长期股权投资项目的使用年限内平均摊销税前扣除, 转让长期股权投资时, 成本化借款费用余额一次性摊销。

摘要:《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确认的条件, 有助于企业如实反映企业的资金成本, 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用于固定资产构建而专门发生的借款利息规定了资本化的条件, 但对用于投资而借款发生的利息费用却要计入当期的财务费用, 影响当期的损益, 本文就长期股权投资借款发生的利息费用资本化的可行性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借款费用,成本化

参考文献

[1]、《会计》2007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教材

长期借款 第8篇

在银行与企业的借贷交易中,企业通过一种或者多种渠道建立与银行的亲密关系而达到增加贷款数额或者降低贷款价格等某一目的时,就形成了关系(relationship),如企业与银行在长期借贷交易中达成的重复借贷行为。这种在长期借贷交易中形成的银企关系对银行的贷款决策和企业的借款决策均有较大的影响。Fama (1985)指出,银行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影响了企业筹集资本的能力,不管是在银行内部,还是其他的非银行渠道。其推理如下:每当银行和企业更新借贷契约时,这种更新行为就被看作是一种信号显示机制,显示企业归还银行债务的能力得到了某种保证或者鉴定。这种更新产生了两种正的外部性,一方面使得其他资金的提供者不需要复制银行的审查程序就能获取该企业偿还能力的情况,这样就节省了成本;另一方面,能够保证企业在将来有压力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来偿还其固定的债务,否则企业就失去了声誉。

对于银行来说,长期借贷关系可能使得银行在获取有关企业的信息方面具有优势。在长期的交往和合作过程中,银行可以获得他人所无法获取的私有信息(Berger and Udell,1995)。Sharpe (1990)考虑了一个在逆向选择下企业重复借款的模型,并认为通过重复的借贷,贷款人获取了借款人质量的内部信息,这种内部信息使得原有贷款人在再融资阶段比其他贷款人具有信息优势,因此降低了事后的竞争。Bharath et al. (2007) 从关系贷款人的角度实证分析了关系对贷款人的收益,发现相对于非关系贷款人来说,关系贷款人具有信息优势,这会使得关系贷款人更可能在未来提供贷款。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关系贷款人提供未来贷款的可能性是42%,而非关系贷款人的可能性是3%。他们还发现,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严重的借款人更可能从他们的关系贷款人那里获得未来的贷款。

代理成本假说认为短期债务能够迫使经营者提供有利于投资者决策的信息,从而缓解资产替代效应(Barnes, Haugen and Subnet,1980)和投资不足(Myers,1977)的问题,对企业经营者的行为产生有效的监督,因此短期债务比长期债务能够更加有效地缓解股东-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基于对该代理成本假说的认识,本文通过检验基于长期借贷的银企关系对借款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来验证不同债务期限是否具有不同的债务治理功能。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分析

根据西方的银行关系理论,保持长期借贷关系通常意味着银行和借款人企业都愿意为了获取未来的利益而在短期内做出一定的牺牲。比如,银行可能在长期借贷关系的前期向借款人提供较低的利率来吸引客户,但希望在长期借贷关系的后期对这些客户收取较高的利率来弥补前期低利率的损失。相反,如果银行能够承诺在长期借贷关系的后期向借款人企业提供较低利率的话,借款人可能会愿意在长期借贷关系的前期接受较高利率的贷款。因此,银企关系的预期持续时间会影响银行对贷款的定价决策。就银行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需求来说,长期借贷银企关系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稳健性。

首先,长期借贷银企关系使银行获取了监督企业的信息优势,从而会降低银行对该企业会计信息的稳健性需求。在长期的银企合作关系中,银行有机会观察、了解到客户的私有信息,并可能在缔结合约、确定合约和实施合约方面利用这些私有信息,使合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根据Fama (1985)的推断,银行通过存款服务来获取有关客户的私有信息。Fama (1985)还认识到,当银行在贷款前审查借款人时,长期的银企关系能够使银行获取企业的大量信息,有能力在整个贷款过程中严密监督企业管理层的行为,甚至影响管理层的决策。银行有如此多的获取长期客户私有信息的渠道,Fama (1985)因此把银行叫做内部债权人(inside debtholder)。因此,在银行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中,银行在搜集企业信息和监督企业方面就会具有竞争优势,降低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应地也会减少银行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需求。

其次,长期借贷银企关系通常意味着借款人在按时偿还借款方面具有良好声誉。这种良好的声誉使银行放松了对借款人违约风险的关注,降低了对借款人会计信息稳健性的需求。从一家银行取得重复贷款或者长期贷款可能会提供企业可信的偿还贷款能力的保证,因此,借款人为了获得及时归还贷款声誉的考虑而与银行建立长期的借贷关系。对声誉的考虑因此而影响企业的借款决策和银行的贷款决策。银行会认为能够从银行取得长期借款的企业实际上传递的是这样一种信息,即借款人有及时偿还借款的可信保证,是高质量的借款人。对于高质量的借款人,银行会放松对借款人违约风险的关注,从而减少了对其稳健性会计信息的需求。

再次,我国政府对长期借贷关系实施过多的干预,降低了银行对长期借贷关系借款人的监督力,从而降低了对会计信息稳健性的需求。银行对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的监督视角是有差别的(胡亦明、谢诗蕾,2005)。企业取得短期借款的目的一般是为了解决流动性资金缺乏的问题,因此短期借贷关系使银行面临着较大的还本付息的压力,一旦借款人的现金流量紧张状况出现,银行就会面临着无法收回贷款的风险。因此,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银行会对短期借贷关系的借款人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督,提高对借款人稳健性会计信息的需求。虽然长期借贷关系增加了借款人未来的不确定性,但由于政府干预、法律环境、企业声誉等外部履约机制在长期借贷关系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刘运国等,2010),而在我国政府干预的借款往往是长期借款,袁淳等(2010)提供的证据表明,我国政府对信贷行为的干预会影响银行的监督效率。因此,银行会对长期借贷关系的借款人实施较为宽松的监督和约束,对会计信息稳健性的要求也会有所降低。

(二)研究假设

从以上的理论分析中可以看出,银行之所以会对借款人的稳健性信息有需求,一方面是因为稳健的会计信息可以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是因为稳健性能够解决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代理冲突,降低代理成本。长期借贷关系不仅可以使银行获取监督企业的信息优势,而且还传递出企业能够及时归还贷款的一种信号,因此能够降低银行对长期借贷关系借款人的监督力,从而减少对其会计稳健性信息的需求。此外,我国的长期借贷关系容易受到政府的干预,降低了银行的监督力,减少了银行对这类借款人会计信息稳健性的需求。因此,长期借贷关系与企业的会计信息稳健性成负向关系,具体来说,企业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的比例越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越不稳健,由此提出假设1:

H1:企业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的比例越高,会计信息越不稳健。

此外,研究表明,国有控股企业的长期借款更容易受到政府的干预,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干预(黎凯、叶建芳,2007)。袁淳等(2010)提供的证据表明,由于政府的干预,国有公司可以获得更多的长期贷款。因此,在企业的产权由政府控制的环境下,长期借款的监督力和约束力更弱。企业国有控股的产权性质进一步弱化了银行对长期借款的监督和约束效果,由此导致了在长期的借贷关系中,相对于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银行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需求更少,即在国有产权控股企业中,长期借贷关系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不如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长期借贷关系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显著,由此得到假设2:

H2: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所占的比例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弱。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和样本

本文研究所需要的数据来自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CSMAR),主要是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股东研究数据库,有关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信息的数据则来自色诺芬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库(CCER)。在选取样本的过程中,本文剔除了在计算模型中的现金流量和应计金额缺失数据的样本、没有最终控制人和最终控制人性质不能够确定的样本、金融类上市公司和没有贷款余额的样本观测值,最后还剔除了异常值的样本观测值,在对样本进行处理后共得到4 038个样本观测值。

(二)模型与变量

本文使用Ball and Shivakumar(2005,2006)的应计-现金流模型来估计样本企业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并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模型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改进。由于本文是研究基于长期借贷形成的银企关系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因此,在模型中加入了度量长期借贷银企关系的变量,改进后的模型为:

ACCt=φ0+φ1DCFOt+φ2CFOt+φ3DCFOtCFOt+φ4LLOANt+φ5LLOANtDCFOt

+φ6LLOANtCFOt+φ7LLOANtDCFOtCFOt+φ8SIZEtDCFOtCFOt

+φ9LEVtDCFOtCFOt+φ10MBtDCFOtCFOt+εt 模型(I)

ACCt=φ0+φ1DCFOt+φ2CFOt+φ3DCFOtCFOt+φ4DLLOANt+φ5DLLOANtDCFOt

+φ6DLLOANtCFOt+φ7DLLOANtDCFOtCFOt+φ8SIZEtDCFOtCFOt

+φ9LEVtDCFOtCFOt+φ10MBtDCFOtCFOt+εt 模型(II)

以上模型中各变量的定义和度量如表1所示。

用模型(I)和模型(II)来检验本文的假设1。根据Dechow(1994)的研究,当期的应计和当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负相关,因此φ2预期为负。如果稳健性存在,φ3预期为正。如果长期借款比例高的企业的会计稳健性较低,那么φ7预期为负。即如果假设1成立,那么两个模型中φ7的值预期为负。同样也可以使用上述模型(I)和模型(II)来检验假设2,所使用的方法是分样本分别对国有企业组和非国有企业组进行检验。如果假设2成立,即相对于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所占的比例与会计稳健性的负向关系更加不明显,那么国有企业组的DLLOANDCFOCFO和LLOANDCFOCFO的系数φ7比非国有企业组的DLLOANDCFOCFO和LLOANDCFOCFO的系数会更大。

实际上,对假设2的检验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即在模型(I)和模型(II)中分别加入一个4项交互变量,即SOELLOANDCFOCFO和SOEDLLOANDCFOCFOChen et al. (2010)的21.41的规模基本一致。负债水平的均值是0.245,稍低于Chen et al. (2010)的0.321的负债水平。市场-账面价值比的均值是3.02,同样稍低于Chen et al. (2010)的3.554的市场-账面价值比均值。对企业规模、负债水平、市场-账面价值比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平均来说,样本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是良好的。

表2的Panel B部分分别报告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结果显示,国有企业的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所占的比重(15.2%)比非国有企业的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所占的比重(12.6%)要大一些,这也符合袁淳等(2010)的研究结论,即由于政府的干预,国有公司可以获得更多的长期贷款。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规模更大(21.774 vs. 20.848),负债水平更低(0.217 vs. 0.285),因此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比非国有企业要低。我们在表5-1 Panel B的第三栏又对国有企业组和非国有企业组进行了曼-怀氏(Mann-Whitney)z检验,检验国有企业组和非国有企业组的各变量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检验结果表明,除了应计项目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之外,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其他各项均存在较显著的差异。

(二)假设1的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注:*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

注:*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

模型I:

ACCt=φ0+φ1DCFOt+φ2CFOt+φ3DCFOtCFOt+φ4LLOANt+φ5LLOANtDCFOt

+φ6 LLOANtCFOt+φ7LLOANtDCFOtCFOt+φ8SIZEtDCFOtCFOt

+φ9LEVtDCFOtCFOt+φ10MBtDCFOtCFOt+εt

模型II:

ACCt=φ0+φ1DCFOt+φ2CFOt+φ3DCFOtCFOt+φ4DLLOANt+φ5DLLOANtDCFOt

+φ6DLLOANtCFOt+φ7DLLOANtDCFOtCFOt+φ8SIZEtDCFOtCFOt

+φ9LEVtDCFOtCFOt+φ10MBtDCFOtCFOt+εt

在表3中列示了假设1的主要检验结果,其中,Panel A是使用模型(I)进行检验的回归分析结果,Panel B是使用模型(II)进行检验的回归分析结果。之所以使用两个模型来检验假设1,主要是考虑到代表我国上市公司的样本企业的长期借贷关系不是企业最主要的借款来源,企业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所占比例平均只有14.2%(见表1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因此,为了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使用了两个不同的模型来检验假设1,当这两个模型的结论相互印证时,结论就会有更强的说服力。在使用每个模型进行检验时,同时列出了不加控制变量和加入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并将其进行比较。

首先看Panel A中使用模型(I)的回归分析结果。在无控制变量的模型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CFO的系数显著为负(φ2=-1.008,t=-63.31),这个结果与应计能够缓和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噪音是一致的。DCFOCFO的系数显著为正(φ3=0.109,t=6.45),表明企业通过应计确认未实现损失比确认未实现收益更为及时,即样本企业存在会计稳健性。LLOANDCFOCFO的系数显著为负(φ7=-0.146,t=-3.46),说明企业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的比例越高,企业通过应计确认未实现损失比确认未实现收益更为及时的程度更低一些,即表明企业的会计稳健性程度更差一些,长期借贷关系降低了企业的会计稳健性,假设1得以验证。当在模型中加入控制变量之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CFO的系数仍然显著为负(φ2=-1.006,t=-64.12),DCFOCFO的系数仍然显著为正(φ3=0.096,t=5.76),LLOANDCFOCFO的系数仍然显著为负(φ7=-0.103,t=-2.48),即长期借贷关系降低了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控制变量的结果是企业规模与会计稳健性呈反向关系(φ8=-0.001,t=-7.34),负债水平与会计稳健性呈正向关系(φ9=0.017,t=12.35),市场-账面价值比率与会计稳健性之间却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关系(φ10=0.012,t=5.31)。

其次看Panel B中使用模型(II)的回归分析结果。同使用模型(I)的回归结果一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CFO的系数仍显著为负,加入控制变量前后均显著为-1.06,DCFOCFO的系数仍显著为正,加入控制变量前后均显著为0.184,表明存在会计稳健性。DLLOANDCFOCFO的系数在加入控制变量前后均显著为负,加入控制变量前显著为-0.05,加入控制变量之后显著为-0.04,表明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所占比例高的企业和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所占比例低的企业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如果用数字表示,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所占比例低的企业的会计稳健性为0.184,那么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所占比例高的企业的会计稳健性就是0.144(0.184-0.04),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所占比例低的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更高,长期借贷关系降低了企业的会计稳健性。该结果印证了模型(I)的回归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设1,即企业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的比例越高,会计信息越不稳健。另外,控制变量企业规模与会计稳健性呈反向关系(φ8=-0.0004,t=-2.37),负债水平与会计稳健性呈正向关系(φ9=0.013,t=8.96),而市场-账面价值比率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却不显著。

总之,使用Ball and Shivakumar (2005, 2006)的应计现金流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支持了假设1,即企业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的比例越高,会计信息越不稳健,长期借贷关系降低了企业的会计稳健性。

(三)假设2的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模型I:

ACCt=φ0+φ1DCFOt+φ2CFOt+φ3DCFOtCFOt+φ4LLOANt+φ5LLOANtDCFOt+φ6LLOANtCFOt+φ7LLOANtDCFOtCFOt+φ8SIZEtDCFOtCFOt+φ9LEVtDCFOtCFOt+φ10MBtDCFOtCFOt+εt

模型II:

ACCt=φ0+φ1DCFOt+φ2CFOt+φ3DCFOtCFOt+φ4DLLOANt+φ5DLLOANtDCFOt+φ6DLLOANtCFOt+φ7DLLOANtDCFOtCFOt+φ8SIZEtDCFOtCFOt+φ9LEVtDCFOtCFOt+φ10MBtDCFOtCFOt+εt

在表4中列示了假设2的主要检验结果,其中,Panel A是使用模型(I)进行检验的回归分析结果,Panel B是使用模型(II)进行检验的回归分析结果。之所以使用两个模型来检验假设2,同样还是考虑到代表我国上市公司的样本企业的长期借贷关系不是企业最主要的借款来源,企业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所占比例平均只有14.2%(见表1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因此,为了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使用了两个不同的模型来检验假设2,当这两个模型的结论相互印证时,结论就会有更强的说服力。在检验假设2时,主要是将国有企业组和非国有企业组分样本进行检验。

首先看Panel A中使用模型(I)的回归分析结果。检验结果显示,国有企业样本组和非国有企业样本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CFO)的系数均是仍然显著为负,国有企业组显著是-0.983,非国有企业组显著是-1.016;交互变量DCFOCFO的系数均是仍然显著为正,国有企业组显著是0.049,非国有企业组显著是0.12。交互变量LLOAN DCFOCFO的系数也都显著为负,但不同的是,国有企业组的显著是-0.107,非国有企业组的显著是-0.14,国有企业组明显大于非国有企业组,说明虽然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所占比例越高,会计信息越不稳健性对两个样本组都成立,但是对国有企业样本来说,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所占比例与会计稳健性的负向关系的程度更低,我们的假设2得以验证。

其次看Panel B中使用模型(II)的回归分析结果。检验结果显示,国有企业样本组和非国有企业样本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CFO)的系数均是仍然显著为负,国有企业组显著是-0.993,非国有企业组显著是-1.1;国有企业组交互变量DCFOCFO的系数不显著,而非国有企业组交互变量DCFOCFO的系数显著为0.236。交互变量DLLOAN DCFOCFO的系数是在假设2中关注的重点,国有企业组的该系数不显著,而非国有企业组的该系数显著为-0.09,说明对于国有企业组来说,长期借款较多或者较少对企业的会计稳健性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长期借贷关系不影响国有企业的会计稳健性,但长期借贷关系却会影响非国有企业的会计稳健性,长期借贷关系会降低银行对企业的会计稳健性需求。该结果印证了模型(I)的回归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假设2,即相对于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所占的比例与会计稳健性的负向关系更加不明显。最后,对于国有企业组和非国有企业组来说,控制变量企业规模与会计稳健性呈反向关系。

注:*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

(四)稳健性检验

在这一部分,使用会计稳健性的其他两种度量方法评价了结果的可靠程度,即Basu (1997)的盈余-股价回报关系计量模型和检查盈余变化的时间序列特征。检验结果表明,不管采用哪一种稳健性计量模型,其结果均与上述主检验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没有在文中列出使用这两个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的主要结果。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银行与企业之间形成的长期借贷关系出发,检验了这种长期借贷关系如何影响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稳健性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的比例越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越不稳健,说明长期借贷关系降低了企业的会计稳健性,在加入控制变量之后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此外,研究还发现,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所占的比例与会计稳健性的负相关关系更弱,说明长期借贷关系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治理作用受到国家所有权安排的影响和制约。另外,由于政府的干预,国有公司可以获得更多的长期贷款。因此,本文认为,为了增强银行借款对借款企业会计稳健性的积极影响,政府应当减少对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的贷款行为的干预,增强银行贷款决策的独立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可以通过改革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和转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来缓解政府对银行贷款决策的干预。

摘要:代理成本假说认为短期债务比长期债务能够更加有效地缓解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基于对该假说的认识,本文从银行与企业之间形成的长期借贷关系出发,检验了长期借贷关系如何影响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稳健性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的比例越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越不稳健,说明长期借贷关系降低了企业的会计稳健性,在加入控制变量之后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此外,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长期借款在外部借款中所占的比例与会计稳健性的负相关关系更弱,说明长期借贷关系对企业会计稳健性的治理作用受到所有权安排的影响和制约。

长期借款范文

长期借款范文(精选8篇)长期借款 第1篇一、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差异较小的情况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差异较小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合同利率计...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