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城市低碳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城市低碳建设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环境更好了,800万南京人民持之以恒的绿色追求,生动诠释了即将在这里召开的上海世博会第四场分论坛的主题--环境保护与城市责任。

千年古都 层林尽染

夏日清晨,伴着优美的旋律,南京河西新城区名仕嘉园小区油锯 http:///

广场上,65岁的王青云与几位同样年过花甲的老人们正惬意地晨练。王青云告诉记者,以往晨练都要去公园,现在省事多了,小区内、广场上处处都有绿地花木,是老百姓舒展身心的好场所。

浓荫蔽日的行道树是绿都南京的鲜明油锯 http:///

特征,如今,这条绿色隧道已由城市主干道向街巷社区、郊县农村、河道公路、铁路沿线延伸,并拓展出数以百计的市民广场、街心公园和公共绿地,形成覆盖全市、多层次的绿化网络。

金陵新绿满眼春,得益于2002年油锯 http:///

起实施的绿色南京战略。据南京市园林部门介绍,随着近年城市与人口的迅速扩张,一些新建道路与小区出现了绿化的空白点。为彰显城市个性特色,营造优良人居环境,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南京,实施纵贯全城的绿色通道、绿化新油锯 http:///

村、荒山覆绿、江河防护林、城市生态林和工业防污林等造林工程。8年来,全市新增造林11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5.2%提高到2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6平方米,均居国内前列。

油锯 http:///

绿色南京建设显著改善了全市的生态环境。被誉为城市绿肺的中山陵园风景区经5年综合整治,退耕还林、清淤还湖、荒地覆绿,新增绿地7000余亩。经专家评估,整治后的景区生态功能从净化空气、制氧固碳、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油锯 http:///

方面得到充分释放。这片面积达31平方公里的城中园林,让更多的城里人享用天然氧吧的乐趣。

爱绿、植绿、护绿,增强了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年逾八旬的柴乾岳老人十多年坚持在紫金山上义务捡垃圾,成为市民学习的油锯 http:///

榜样。在老人的带动下,全市涌现出小红帽护绿队等一大批志愿者服务团体,呵护母亲山、建设绿色家园,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自觉行动。

历史名河 碧波重现

营造绿色家园提升了南京市民对优良油锯 http:///

生态环境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曾经藏污纳垢的秦淮河经多年治理,重现碧波,联合国人居环境署官员称之为政府财力、公共资源成功用于环境治理的样板。

未整治前的外秦淮河水乌黑一片,不能吃、不能用,枯水季节油锯 http:///

成了臭河沟、垃圾场,难闻的气味使沿河老百姓夏天不敢开窗,两岸的房子也都是背河而建。南京大学包浩生教授表示,秦淮文化是南京人民的骄傲,但遭受污染的秦淮河却成了南京市民心中的痛!8年前,为呼吁整治秦淮河,包浩生与南京大油锯 http:///

学10多位院士、教授联名向市政府提出建议。许多南京市民也通过市长信箱、两会提案等多种形式,为治理秦淮河建言献策。

面对群众的呼声与期盼,南京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多渠道筹资30多亿元,实施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和油锯 http:///

风光带建设。这项整治工程得到市民的拥护和支持,18.1公里岸线顺利搬迁6000余户居民和近百家工企单位、清淤200万方、截流排污口550个、种植绿地100万平方米,维修明城墙和中华门城堡等一批历史遗址和文化景点。油锯 http:///

碧波荡漾的秦淮河,每年吸引2000万人次在此休闲娱乐。

联合国人居署官员经实地考察认为,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生动展现了南京综合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危旧房改造、城市绿化、历史文化保护和新城建设等工程造福百姓的油锯 http:///

成效,显示了南京市政府成功实施人居环境改善的成就。据此典型案例,南京在2008年被授予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

秦淮河整治效应现已在南京进一步放大提升。综合治理水环境使城市主要河湖水质显著改善,全市城市油锯 http:///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近年实施的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明城墙风光带建设,长江路、朝天宫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惠及上百万市民的老城改造安居工程,赢得百姓赞许。

低碳城市 不懈油锯 http:///

追求

正在建设中的京沪高铁南京南站,是京沪高铁的关键枢纽,也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站房工程和南京未来的新地标。整个南站站房大面积采用了绿色节能设计--8万平方米的主站房屋面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油锯 http:///

地板由地源热泵系统供暖,幕墙采用敞开式循环体系呼吸通风,雨水则通过虹吸技术在站房内循环使用。

创新绿色技术、发展绿色产业、打造低碳城市,是南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新路径。

油锯 http:///

依据新一轮发展规划,南京近年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宗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绿色新能源、电力自动化及智能电网、现代通讯、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型,油锯 http:///

经济增长动力由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型,产业发展由高耗能高排放向节能减排、节能减碳转型。十一五期间,南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7.7%,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了12.12%和7.44%。

油锯 http:///

成功申办4年后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青年奥运会,成为南京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最佳试验田。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汪扬介绍,正在筹建的青奥城将采取世界先进节能标准,包括使用电动汽车和天然气汽车等绿色油锯 http:///

交通工具;采用低碳电力作为列车动力的2条轻轨交通线;所有建筑使用太阳能和风能,并采集地热和江水能源,实现建筑的恒温恒湿。

关注生态环境、倡导低碳生活已在南京市民中蔚成新风。离家拔插头少开空调选油锯 http:///

择公交出行分类回收垃圾低碳生活方式得到了人们普遍认同和仿效,全力打造低碳城市正成为南京市民的绿色新追求

城市低碳建设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在当前, 低碳城市成为了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的能源也不断地枯竭, 自然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低碳城市的发展正符合当前的城市运行状况。但是,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转变为低碳城市, 会受到很多的阻碍, 其中产生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此情况下, 如何解决低碳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一个话题。在此, 就应该做好相关低碳城市的规划和设计, 把低碳城市发展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

一、低碳城市概念分析

低碳经济主要就是把低能源消耗、低污染和低废物排放作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同时, 也成为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发展变革方式。总的来说, 低碳经济就是在技术和制度层面进行创新, 并对发展理念进行重点转变。从本质角度出发, 低碳经济就是在减少碳排放量的一个重要过程。这样就可以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在不断加强经济利用效率的过程中, 也可以进行低碳经济的有效转型, 这成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市是人们在生活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形式。在工业和商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城市也随之进行高速的发展。城市生态系统中涉及了生物和非生物。这些因素在进行流动的过程中, 会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通常情况下, 城市的发展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存在很大的联系。在此, 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低碳城市主要就是对那些低碳的经济、生产和消费进行着重发展和运行。这样就能够保证城市的相关功能、结构和物质等展现出低碳化的特点。这能够保证碳排放量的持续降低。

二、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

(一)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总的来说, 低碳城市在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会比较多, 其中涵盖了经济、人口和资源等多个内容。但是, 这个系统是比较复杂的,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的运行发展机制, 通过驱动力进行重要支撑。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 我国的低碳城市发展机制还处于初级阶段, 没有十分明确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与此同时, 我国的不同城市和城市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此情况下, 低碳城市建设就应该以城市的具体特点和性质进行规划和建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低碳城市发展要迎合我国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二) 低碳城市评估定量

对碳的排放量进行准确的计算, 就能够更加具体地对城市碳排放量进行一个全面的控制。在此情况下, 要创建完善的城市碳排放计算机体系。这样, 才能够对碳排放量进行量化, 最终结合城市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审计, 以此保证低碳经济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建立低碳城市评估体系的过程中, 就应该集合城市的碳排放进行核算, 搜集城市中的碳排放相关数据, 以此形成碳排放数据库。同时, 低碳城市评估体系也应该涉及城市交通、能源和建筑等多个方面。这样, 才能够为城市低碳规划建设提供有力的发展基础。

三、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问题

(一) 关注城市空间布局

为了防止出现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 就必须要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重点建立, 保证城市结构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这样的情况下, 就会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最终, 也会更好地达到城市内部能源消耗水平降低等目的。在现阶段, 我国城市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必须要重点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与配置。在此基础上, 就可以把组团式作为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这样, 才会保证城市中的高密度人力得到有效的疏散, 城市的集中作用也会得到有效的展现。在对城市空间的体系进行合理规划的情况下, 就会更加有效地遏制大城市的膨胀问题。以此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

(二) 重视产业的规划

通常情况下, 产业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 低碳城市就要求产业拥有比较严格的规范和标准。一般来说, 在城市的碳物质排放源中, 城市的基础性产业占据的比例比较大。在这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工业污染。在这样的情况下, 低碳城市就应该对那些碳物质排放量比较高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督和管理。比如, 可以增设过滤设备, 并制定出合理的标准, 对企业的碳物质排放进行约束, 最终迈向低碳城市。

(三) 合理进行交通规划

我们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角度出发, 交通成为了污染比较严重的因素之一。比如, 在城市内部就会出现比较多的尾气排放。对其产生原因进行重点分析, 这并不是因为汽车数量的增加, 主要是因为汽车尾气处理不够合理和科学。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汽车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这样, 改变交通使用的能源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关键。现阶段, 我国的原油质量比较差, 就会产生比较严重的污染。在进行汽车尾气处理的过程中, 就会出现监管不力等问题。在处罚力度低的情况下, 就会形成交通行业的恶性循环。因此, 我国应该运用新进的新型能源, 以此提升低碳城市的标准。

结论:

综上所述, 当前低碳城市发展成为了重要的趋势。但是, 怎样更好地进行低碳城市规划和设计成为了人们应该重点考虑和分析的问题。现阶段的市场资源并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要求。低碳城市在发展和运行中必然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此, 应该制定出完善的解决方案, 为低碳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基础。

摘要:在最近几年中, 我国越来越倡导低碳城市的发展。低碳城市也成为了我国城市体系建设过程中比较关键和重要的内容。但是, 也存在一些城市在建设和规划的初始阶段, 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低碳问题。这样, 就加大了城市转变为低碳城市的难度。同时, 也会难以形成合理的低碳城市规划标准。严重阻碍了低碳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基于此, 本文重点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角度出发, 重点论述了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建设,难点,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汉玲.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及其问题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 2017, 44 (03) :155-156.

[2] 张少红.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与关键问题[A].《智能城市》杂志社、美中期刊学术交流协会.2016智能城市与信息化建设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III[C].《智能城市》杂志社、美中期刊学术交流协会:, 2016:1.

城市低碳建设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建筑 发展促进 低碳经济

1 发展低碳建筑的目的与意义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方式和手段达到社会有限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其主要指导理念是可持续发展。通过各种创新理念,尽可能地减少石油、煤炭等一次性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构建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低碳能源一般是指像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等。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建筑的结构体和居住体完全分离,建筑的结构体具有很长的耐久性,在建筑的内部空间和设备所组成的居住体则以其灵活性和可变性为主。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建筑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个具有“时尚”感的概念,其内涵和绿色建筑、节能建筑是相辅相成的。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低碳建筑还尚未进行统一的定义,结合低碳经济、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等相关概念,应用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理论,在建设期间应合理选择施工方案,加强施工管理,降低其对环境的压力;同时还要注重维护保养和灵活改造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拆除建筑时,要分类拆除以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的效率,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还要尽可能实现低碳;在处理阶段,要做到材料分离和有效处理,尽量保证使用过的材料还可以用于其它地方或再生利用。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中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大趋势。煤炭和石油的消耗给各国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使得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成为共识。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在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会议的目的为更深层次使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在本届会议的最后领导人会议上。我国总理温家宝同志以“言必行、行必果”的决心向全世界宣布。我国将坚定不移地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而在此之前的8月份,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曾指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

2 如何推广低碳建筑促使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建筑的前提是要激活城市低碳建筑的市场需求,从而促进城市低碳经济的大力发展,最终以低碳经济来引领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激活城市低碳经济市场的需求需要城市管理层在政策制定、城市规划等方面有精心的谋划。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 加强低碳建筑的支持与推广

与非节能型老式建筑相比较而言,低碳建筑的设计、建筑材料及工艺在成本上有明显增加。因此,相对非节能性老式建筑而言,开发商和建筑商为了节省成本、增加利润,肯定不会主动提出开发低碳建筑产品。因为,建设成本高、质量好的低碳建筑与成本低、质量劣的老式建筑同时进行销售,相对价格肯定要高出许多,而这将制约开发商的销售量。因此,只有通过制定相对扶持的政策,使得低碳建筑产品的价格回归到老百姓认可的、买得起的价格。使老百姓自身参与到除低碳建筑以外的其他低碳经济发展中来,为节能减排做更大的贡献。

制定相对扶持的政策,具体来说是低碳建筑由低碳材料、低碳结构、低碳运营等多方面构成,将形成低碳住宅技术规范后向全国推广。为了这个研究得以顺利进行,还将在海投资一个生产轻钢构架、特种模板等建筑新材料的企业,建城低碳城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引导社会资金向低碳建筑.通过引导社会资金向低碳经济集中配置,给企业更多出头做大的机会。促进一批具有实力,能够代表未来建筑发展方向的建筑企业。

着力宣传应用低碳建筑,提倡发展低碳城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降低温室效应为目的低碳计划势在必行,发展低碳经济是刻不容缓的。

在经济上给予鼓励资助,提供给低碳建筑开发企业和用户更多的补助,促使更好的开发使用低碳建筑。可以从贷款贴息、设立低碳建筑使用奖励基金、税收优惠等等政策。同时,在各项低碳标准上统一,出台低碳建筑标准,加大对低碳建筑的检查力度和信息公开,让企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希望能为我国发展低碳建筑认清障碍。

2.2 通过科技进步促进低碳建筑发展

依托科技的进步促进低碳建筑的发展,进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反战。通过政府的引导,企业参与,城市共享的原则,集中政府资源的优势和社会资本,大力提倡发展建筑低碳节能技术。相反,提倡低碳生活,低碳建筑要依托科技进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高效参与、全民共享”的原则,集中社会资本和政府资源优势,提倡大力发展低碳节能技术。低碳建筑和低碳生活主要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不需要我们回到原始生活,也不需要我们省吃俭用、放弃舒适和健康的现代生活。譬如森德康舒地源热泵产品,在很短的周期内就被拆除,为了满足使用需求,就必须要新建建筑,这样势必会消耗很多的资源。拆毁建筑物又会产生很多垃圾,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在保证空气新鲜的同时,降低了居室能耗,以很低的成本实现健康舒适的生活。通过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就可以延长重建的循环周期,那么用于新建建筑的材料消耗和能源消耗就能减低,也有益于节省资源和能源。

2.3 突出低碳建筑的综合属性,培养低碳生活习惯

在建筑界与一个共识,就是在整个建筑的能量损失中,约50%是在门窗幕墙上的能量损失。我国的城市化步伐正在加快,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一方面建筑物的规模持续增大;另一方面我国建筑物的碳排放普遍较高。低碳建筑是建筑内各个功能系统的汇总,包括供冷供热系统、给排水系统、保温系统、空气循环、照明以及管理等系统的综合体。从建筑物的设计、建设以及使用和拆除、报废的全生命过程中,采用低碳技术,使用低碳材料,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并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清洁能源,满足了建筑物内部资源封闭循环的使用,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最大限度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能效、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低碳建筑除了要全面运用低碳节能技术,构建有机统一的节能系统,使用建筑的人更是低碳建筑成败关键因素。加强宣传节能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人们的自觉使用低碳产品和服务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低碳生活。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建筑属于绿色建筑,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

2.4 低碳建筑需要科学的城市规划

为将来发展预留必要的空间,低碳建筑需要采用低碳技术和理念,还需要保证正常的使用周期。最大限度发挥低碳建筑的设计功能,减少碳排放,节能资源和保护环境,增加发展的协调性,从而也使得城市热岛效应得以降低。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以组团布局为主要形态,构建各组团有机衔接、功能定位清晰完善的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

3 推广低碳建筑引领低碳经济

节能减排设计是为了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其本质就是为了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把混凝土、玻璃、木材等混合在一起的话,就很难再用于其它用途,再利用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而如果能实现分类回收,假如还是混凝土、玻璃、木材这些东西,分类回收之后,混凝土可以作为路基材料,玻璃可以溶化后再度利用,资源利用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建筑垃圾的数量也会大大地减少。由于不正确的使用方法而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从而增加了完全可以避免的碳排放量冬季室内温度过高,而夏季温度过低,经常出现“冬天开着暖气吹风扇、夏天开着空调”,这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不利于人体健康。

3.1 建筑是城市的主体结构,有效发展城市低碳建筑提升城市经济发展

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造就了城市的诞生,城市的劳动力水平高低由这座城市的文明发展程度决定,同时还决定了这座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基础设施、楼宇和厂房是城市物质结构最显著的代表。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跨越发展,发展及实际应用为指导,运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低碳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因素,大力推广低碳建筑。

低碳城市是指建筑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系统,包括建筑使用效率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低的建筑结构体系。低碳建筑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在于碳的减排,主要核心是节约能耗。此外,低碳建筑还包括降低水资源使用消耗、排放对环境的冲击;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设计规划。因此,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建设低碳建筑体系规划,从而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3.2 低投资、高回报的低碳建筑,有效提升城市经济发展

低碳建筑是通过提升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实现,现代科技有效支撑低碳经济的发展。但现代科技并不表示就需要高投入、高能耗,相反正是通过科技的进步,促使建筑成本和能耗的节约。低碳建筑的成本增加5%,就可以减少大约50%的碳排放。让人们都能够住上冬暖夏凉、高舒适度、低能耗的住宅。

3.3 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集中使用形成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包括了楼宇的低能耗建筑材料、低碳空调系统和低碳电器等材料的使用和日常产品的使用。同时,还包括了城市的交通、道路规划、供排水系统和城市景观等公共设施。它是集合了一切低碳产品及延伸产品的使用。低碳建筑是一切低碳经济的最总产品形式,决定了必须以低碳建筑引领低碳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低碳建筑的市场需求,激活各种低碳产品和服务的广大市场消费,对低碳建筑的广泛消费需求会促进社会大量的低碳产品生产,低碳建筑的开发是个系统工程,建筑物的前期规划设计、项目建设、使用以及拆除处理等各阶段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将低碳理论融入到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才能真正实现低碳建筑的建设。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源向低碳经济集中,从而丰富低碳产品和提高服务水平,低碳需求与供给达到良性循环。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壮大,努力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城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增强全民对低碳生活的认同度和责任感,支持低碳技术的创新,加快了低碳技术的研发及成果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周海滨,吴春威.低碳经济艰难起步,发改委专家透露 中国开征碳税无时间表[J].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9(25).

[2] 崔俊奎,赵军光.电幕墙技术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中的应用研究[J].新能源与环境,2008(8).

[3] 粟庆.“低碳住宅”建筑实践案例解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4).

[4] 晓武.可再生能源能否担起能源供应大任[J].节能与环保,2006(2).

[5] 吴怀志.以低碳建筑引领低碳经济促进武汉跨越发展[J].长江论坛,2011(5).

城市低碳建设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实现从高碳城市模式向低碳城市模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而推进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资源和能源利用、生活消费等多方面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城市

王家庭(1974—),男,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土地与房地产经济等方面研究。(天津300071)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重约束下‘低成本,集约型’城镇化模式构建——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07CJY023)的阶段性成果。

以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以及今后长时期内人类将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环境与发展挑战。2006年,英国《卫报》刊登的升温危害显示:气温升高2摄氏度会使世界15%到40%的物种灭绝;升高4摄氏度会严重影响世界粮食产量;而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也会对海洋鱼类的基因库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正逐步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2008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问题与处理全球金融危机共同成为年会上的首要问题。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逐渐认识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切断经济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建立一种低碳型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东京议定书》的缔约国,具有保护全球气候的义务。我国又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减缓气候变化之间寻求平衡点,也是我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基于此,在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探索从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现行城市发展模式——“高碳”模式向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模式——“低碳”模式转变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

低碳经济是一个在国际和国内都比较新的提法,低碳经济是实现循环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模式分析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 2003),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概念,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内涵看,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经济,意味着要在能源利用转型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种理念不能排斥发展和产出最大化,也不排斥长期经济增长。

低碳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形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旨在建立新的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派生新的技术标准。具体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新经济模式,即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实施节能减排为发展主要手段,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分析

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我国不能再走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必须选择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双赢”的目标。而发展低碳经济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

1.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始终未摆脱资源、能源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的粗放程度未得到根本性转变,甚至主要是依赖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拉动的。目前,我国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造成对国际资源、能源市场的严重依赖,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逐步减弱,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高碳模式造成的资源耗费和环境问题,使整个社会在生产、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都遭受了很大损失。并且,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位于产业链的低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占较大比例。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限制我国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因此,如果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出现资源和能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载、社会难以接受的困境。而发展低碳经济,从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则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有效路径。

2.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推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调整。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是一系列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以清洁发展机制(CDM)市场的发展为例,2006年全球碳交易和CDM的碳交易市场达到300亿美元。截至2008年2月,中国的CDM项目涉及核证减排信用达到3 637万t,占全球的31.33%,如果CDM机制被充分利用,预计将有1 000亿美元的资金从发达国家投向发展中国家。前已述及,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能源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调整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将意味着推进各类能源技术的研发和采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对于合理调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促进我国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核心思想是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最终推动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与发展低碳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基于当前全球最为重要的能量来源化石燃料和未来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以及全球大气环境中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容量来考虑的。发展低碳经济旨在针对包括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内的资源要素,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体制下,通过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实现能耗降低、能效提高、低碳排放甚至碳捕获与封存,进而推动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4.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使得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低碳技术不断涌现并广泛采用。目前,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尤其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关键技术以及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的能源利用效率上。因此,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以及再创新技术和政策,有助于实现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于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索:低碳城市模式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既给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同时也给其资源、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十五”期间,我国城市化率由36%上升至43%,而同期的能源消费量则增长了70%,许多城市正面临着贫困、住房短缺、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环境退化以及由大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与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现行城市发展模式,即“高碳”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居住消费行为是最大的能源密集型行为,占城镇居民生活行为能源消费的45.1%;直接生活用能占26.43%;食品占11.6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占8.37%;四者共占91.56%。而这些行为也是较大的碳排放密集行为,分别占城镇居民生活行为CO2排放的43.82%、24.47%、12.85%、9.74%,共占90.88%。因此,为了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推行低碳城市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城市模式的概念界定

基于已有对低碳经济的研究,结合我国城市低碳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认为,所谓低碳城市模式,就是指在城市空间地域范围内和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通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步形成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和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城市模式的基本内涵

低碳城市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以城市中各主体的行为为主导,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支撑,在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低碳城市模式包括以下内涵:

1.低碳化的城市能源供给方式。该方式是指从源头上改变城市能源供给,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彻底实现城市的低碳和零碳发展。其实现路径是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步提高新能源在城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同时,加强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大力开发适用于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部门的低碳能源。

2.低碳化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该方式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低碳生产。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要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并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尽可能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从而间接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清洁生产是从资源开采、产品生产、产品使用到废弃物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从而间接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2)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控制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能耗强度为第一产业的五倍多,为第三产业的四倍多。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全部消费量的50%以上。可见,城市产业结构影响城市能源消耗总量和城市经济能耗强度。为了降低城市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必须加快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控制高能耗、高碳排放产业的发展,逐步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高效、低碳发展。

3.低碳化的城市生活消费方式。该方式主要是指改变城市居民以往的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和生活消费方式。其实现路径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严格限制小汽车使用的增长速度,推行紧凑型的城市布局,鼓励居民消费低碳产品,提倡居住低碳建筑和公共住宅,来降低城市的能源需求和实现城市居民消费的低碳发展。

(三)低碳城市模式的主要特征

具体而言,低碳城市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经济特征。低碳城市模式的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最小化的资源和能源投入,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即经济的高效发展和集约发展。可见,从这个意义上讲,低碳不仅是发展压力,更是发展机遇。

2.区域特征。低碳城市模式的区域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发展目标之一应该是形成一种城市化区域,即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格局——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整个城市化区域的低碳化。

3.动态特征。低碳城市模式的动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低碳目标不是固定的,而是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而且,低碳目标的动态性使得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居民消费模式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以满足低碳目标的发展需要。

三、推进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为了推进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我们必须努力解决提高能源和资源效率,提倡能源和资源节约,千方百计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体来讲,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城市规划决定着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布局、功能、规模、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资源利用和交通等,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国外低碳城市的规划经验表明,通过编制和实施“零排放”城市或区域规划,可以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因此,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必须要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首先要了解影响城市低碳发展的无形因素,如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其次,要关注城市规划引出的有关社会贫富分布、公平等问题。因为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城市的能源、资源的使用和分配。再次,在编制城市规划的资源分配时,应设置明确的、可定量的目标,以便于评估城市低碳发展的效果。

(二)不断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产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普遍存在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经济增长仍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经济仍旧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尚发展不够。在工业结构方面,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比重过高。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推进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1)按照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少的原则,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化”;(2)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3)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4)建立产业分工引导机制,制定和实施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流动指南,组建城市产业发展基金、工业担保公司,引导投资方向;(5)建立产业转移的利益共享和补偿机制;(6)综合运用财税、土地、信贷等政策,建立发展低碳产业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大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这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而且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废渣废尘对环境的污染,并且研究表明,我国资源、能源消耗程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根据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需求,将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城市燃料供应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扩大石油和天然气消费,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类城市的气化水平和高质量燃料供应。注重新一代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封存,可再生能源等的研究与开发。

(四)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

公交车、轨道交通、小汽车、出租车、自行车和步行,已经构成了目前中国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在所有的机动交通工具中,公共交通是最为节能的方式。以小汽车每百公里的平均能耗为1计算,公共汽车是8.4%,无轨电车为4.4%,有轨电车为3.4%,地铁为5%。可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对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措施有:(1)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立大运量的快速公交系统;(2)实施紧凑型城市空间规划,尽量减少交通需求量;(3)加大交通科技研发力度,降低单耗水平,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

(五)积极开发和建设绿色环保建筑

绿色建筑倡导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既是对建筑节能的有力带动,也是引领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具体措施有:(1)加快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步伐。研究表明,当建筑、空调、照明等方面采用先进技术,可以使新建大型公共建筑降低电耗60%以上,如果对空调系统、照明等采取全面的改进措施,则既有建筑的电耗也有可能降低30%;(2)实施城市民用供暖节能改造。通过更换供暖方式、改善管网系统的调节、提高热源效率等,可将既有建筑的供暖能耗在目前水平上减低30%;(3)降低除供暖外的城市住宅能耗(照明、炊事、生活热水、家电、空调等);(4)推行绿色新建公共建筑,打造住宅新模式。规模化推广和应用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建立绿色建筑新理念,实现城市低碳发展。

(六)尽快转变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生活行为对能源消费和CO2排放影响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CO2减排的有效方式是消费理念和行为的转变,即由奢侈型消费向节约型消费转变。因此,必须引导城市居民尽快转变消费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具体措施有:(1)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居民消费行为,在国内形成一种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减少C02排放的良好氛围;(2)对节能产品采取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鼓励消费者购买,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能耗;(3)制定人均住房面积标准,引导城市居民购买适度面积的房子,减少对取暖、采冷、照明等热能和电能的需求,进而减少CO2的排放量;(4)提倡选乘公交车、骑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5)鼓励城市居民对初级食品的消费,引导居民形成直接消费天然绿色食品的行为模式,同时提高居民膳食质量和营养构成,降低食品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2]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王凤武.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和谐城镇交通体系[J].城市交通,2007,(6).

[6]汪晓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求索,2009,(7).

【责任编辑:叶萍】

城市低碳建设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低碳城市空间形态是低碳城市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基于城市中碳流动和影响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中介要素之间的关系搭建了分析框架,详细探讨了其中的城市碳源、碳汇、热岛、城市规模、土地利用强度和混合度、交通出行方式、建筑群空间关系、低碳政策及其影响评估等要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总结现有研究结论和争论的基础上粗略地提出了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原则,并结合中国城市的特点从城市发展阶段、形态特征和制度要素三个方面展望了中国低碳城市空间形态优化路径的优势与挑战。

[关键词]低碳;城市空间形态;中西方城市

1 引 言

最新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自20世纪中叶以来,大部分已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升高很可能(90%以上)是观测到的人为温室气体浓度(主要是CO2)增加所致。城市是人类活动强度最大的区域,其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75%[1]。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CO2排放量占中国总量的58.84%,统计到城镇更高达80%以上[2]。发展低碳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和我国城市发展的共识。

建设低碳城市的前提是找到城市碳排放的构成、影响要素及其影响机制。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碳排放主要源于交通和建筑耗能(纽约、东京、伦敦等全球城市的能源消费中建筑和交通的比值占到近90%[3]),而建筑、交通碳排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形态,因此西方国家的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十分丰富;而我国城市碳排放主要取决于城市的能源构成和产业结构,因此我国低碳城市研究多侧重于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转变、低碳技术应用等方面[4][5][6]。

随着我国低碳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减排潜力将日益凸显,通过合理规划、设计、营运和物业管理,城市甚至可以减少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7]。

2 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要素与研究框架

当前研究发现,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并不存在直接的关系,而是通过中介要素与碳排放产生关联[8],相关的中介要素包括城市规模[9]、能源传输[10]、城市用地(密度与土地混合利用度等)[11]、气候与城市热岛效应[10-11][12]、交通能耗[13]、碳汇和碳捕捉等[14]。总结相关学者对城市中碳流动的分析[15],本文基于上述中介要素与碳排放的相互关系构建城市低碳空间形态优化框架如下页图所示:

3 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各中介要素的作用机制

3.1 城市碳源、碳汇与热岛效应的影响暨相互关系

由于城市能源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基于碳源的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主要探讨城市空间形态对能源供给效率的影响,尤其是集中式供给和分散式供给的比较研究。集中式供给主要是靠近生产者而远离城市的大型发电站,其能源生产效率高(含传输损失可达到50%),但余热往往无法充分利用,且可能因污染集中而导致生态问题;分散式供给主要是靠近使用者的小型热电厂,其能源生产效率大约只有30%,但通过热电联产等综合利用后总效率可以达到80%,如果以城市废弃物为燃料可进一步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16]。将微型热电联产系统与城市电网(集中式供电)相结合,既能有效利用能源,还能平滑能源的波峰波谷需求曲线,提升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并更好的保障城市能源安全[17]。

广义的城市碳源还包括交通和跨界交通,以及城市必需品(食物、燃油、水和建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基于美国8城市的混合型生命周期碳足迹模型研究发现,跨界温室气体排放(即跨界交通和必需物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占总排放的47%,使用绿色建材,倡导减少肉类比重的饮食结构将显著降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18]。反映到城市空间形态则应保持城市农业用地,并考虑在城市中的空地、公园等地区种植农产品[19]。

城市碳汇主要依靠城市绿地系统。数据监测表明,1公顷阔叶林年净供氧量为12吨,但草坪的碳汇能力仅为其1/8~1/4,因此城市绿化应以乡土乔灌草结合的复合防护林系统为主,合理种树面积应不少于绿化面积的70%以上[20]。此外,我国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也具有很大的固碳能力和潜力[21]。

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框架图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微气候中最重要的一种,主要影响城市夏季的制冷能耗(同时也减少了冬季供热能耗),其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是城市规模(建成区面积和人口规模)和当地气候(主要是风速)[22][23][24],城市规模扩张带来的城市不透水表面的增加,也是增强热岛效应的重要原因[12],但也有学者指出地表反射率每提高0.01,相当于减排CO22.5kg/m2,而改进地表材料可以使城市地区的净反照率增加10%左右[25]。

3.2 城市规模、密度、用地混合度与城市交通出行的相关性研究 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所以城市空间形态扩张也应存在限制[26]。但基于碳排放的研究发现城市规模越大,其环境绩效越好[27],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城市规模越大,其土地利用强度越高,而土地利用强度与碳排放强度有明显的负相关性。Newman等发现城市人口密度与人均汽油消耗之间存在负幂指数关系[28],随后Mindalia基于同一数据的进一步研究认为两者的负幂指数关系仅在CBD和内城有效,在外城没有明显的统计关系[29]。Glaeser[9]、Kennedy[30]等人的研究在证实这一负幂指数关系的同时也指出,气候、资源可获取程度、废弃物处理等对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也很大。

从碳排放的构成来看,交通碳排放是狭义城市碳排放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公共汽车、无轨电车和轨道交通的百千米人均能耗仅分别为小汽车的11.9%、10%、6.2%[31],步行与骑车几乎为零,因此调整交通出行方式,尤其是减少小汽车出行是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重点领域[32]。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与文化有关[33],也与公共交通的竞争力有关[34],还与城市密度有直接的关系[35]。Frank等对美国华盛顿州人口普查区的研究发现,人口密度达到每英亩13人,或就业密度在每英亩20~75人及125人以上时,小汽车出行将会减少[36],Levtnson对美国百万人口以上大都市区的研究发现小汽车出行与人口密度的反比关系只有在人口密度低于7500人/平方英里时成立[37]。当然密度也并非唯一的空间要素,土地利用混合度也十分重要。英国4社区的比较研究发现高密度和土地混合使用相结合的社区比低密度单一功能的社区减少70%的小汽车出行和75%的非工作用途交通出行距离[35],美国59个大型郊区发展项目的研究也证实了每增加20%的零售和商业活动面积,会引起小巴共乘或公交的出行比例增加4.5%[38]。此外,区域的步行氛围和整体的自然活跃度也很重要[39],更细致的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公交可达性指标、居住区商业指标、步行可达性指标、每亩公交日行距离、十字交叉路口密度、尽端路口密度、街道穿越难易度、步道连续度、地区街道特征、高差平坦度[15],以及公交衔接、自行车路权等影响因素[40]。

当然目前的研究也证明,社会经济要素[41][42][43][44][45]对出行方式的影响超过了城市空间形态,居民出行的自我选择强化[46]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

3.3 理想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及建筑群布局

尽管现有的研究大多指向紧凑的城市形态是较好的低碳城市形态,但对其的争论一直不断。不少学者相信通过城市群策略,走廊城市(corridor city)和边缘城市(edge city)同样也可以获得与紧凑城市类似甚至更好的效果[35][47]。紧凑城市理论也开始倾向于这种“分散化集中”模式,即以公共轨道交通系统相联系的城市群模式,以城市为核心进行高密度、高强度发展[48],但这种紧凑布局的高强度中心只有与更大尺度的城市空间组构良好联结时,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49]。且研究也已经证实多样性是不亚于紧凑性的重要指标[50]。笔者还认为这也要充分考虑到走廊城市和边缘城市的规模。国内形成的中国都市区低碳发展模式共识也与之类似,即以绿楔间隔的公共交通走廊型的城市空间扩张,将新的开发集中于公共交通枢纽[38][51][52]。

在社区尺度,新城市主义者早就提出了以DPZ倡导的TND模式和以Calthorpe为代表倡导的TOD模式两种理想城市空间形态[53][54][55],但现有的研究还仅为理论推导,并没有控制其它变量而对不同社区形态低碳绩效的实证比较研究。

目前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群空间布局对气候的适应性,尤其是热环境的模拟,这将影响到城市和建筑的能耗,进而影响碳排放。这其中有草坪屋面[56]、绿化树种及其种植密度[57]、各种建筑布局形式(如行列式、错列式、斜列式、围合式等)的风环境[58][59]对建筑群和街区的单因子影响研究;也有综合考察建筑密度、容积率、空间组合、道路结构和绿化水体等影响因素的多因子分析[60][61][62][63][64]。但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不一样,上述研究一般只能指导特定地区的小范围城市社区、街区布局。

3.4 政策研究与评估

国内外不少城市已经制定了低碳城市发展政策,但主要集中于新能源开发与应用[65][66]、建筑节能[67]、碳税[65]等,对与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紧密相关的土地利用、用地强度、交通出行等大多通过价格和相关政策[4][68]、城市规划师技能要求[69][70]等间接手段进行调节和影响。

由于低碳城市发展时间较短,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全面的低碳城市政策评估。这一点远远落后于对精明增长相关法案的评估研究。且近年来对精明增长法案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包括遏制城市蔓延的[71],还包括人均交通里程、税收与财政支出、人口与就业岗位以及房价涨幅等多个方面[72],并深入探讨了其实施时遇到的阻力,如政府财政能力不足、“NIMBY”运动[73]、联邦政府对城市工业污染用地再开发过高的清理污染费用门槛、对汽车使用者的事实上的隐性补贴[19],以及各种利益集团的阻挠[74]等,值得未来低碳城市政策评估研究借鉴。

3.5 小结: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共识与争论

当前,学界对低碳城市形态的研究已经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但仍有不少争论。

从城市的碳基能源的供给方式上来看,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已经得到认可,今后城市需要在提升生产工艺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条件下,大力发展与社区规模相适应,与主干电网相配套的小微型热电联产设施;

从城市碳汇的角度来看,在城市中及周边形成良好的以本地树种(阔叶林为佳)为主的复合防护林体系,并重新恢复城市农业,既能有助于扩大城市碳汇,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因为农产品和建材等输入造成的间接碳排放;

从城市规模上看,尽管城市规模与热岛效应的关系明显,但大城市的碳排放强度往往远远小于中小城市。这主要是因为大城市的人口密度一般远大于中小城市,而城市人口密度和碳排放强度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但城市密度究竟多高为宜则尚无统一结论。虽然较高的城市密度可以容纳更多的城市发展活动,从而保护郊区开敞空间,缩短交通距离,保障公交系统的利用效率[35][75],提高基础设施效率[76],从而降低能耗;紧凑的住宅还能减少建筑能耗(但也有学者认为1980年后独栋住房和多家庭住房之间的能耗差异越来越小[77])。但高密度城市也会导致市内开放空间减少[78],以及中心区严重的交通拥堵等问题[75]。事实上,密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各城市对于高密度的可承受能力也各不相同。

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碳排放中最重要中介要素——交通出行碳排放的影响机制也并未完全廓清,一般认为虽然高的密度和用地混合度有助于减少出行距离和小汽车出行(也有学者认为其对出行方式的影响甚小[77]),但社会经济要素对于出行方式的影响要远大于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密度和混合度也并非城市空间形态中唯一的影响因素,还需要良好的公共交通系统和交通换乘系统,以及较好的非机动车出行环境(包括路网、路权等)。

总的来说,低碳城市空间形态一般应符合以下特征:较大的城市规模;较高的人口和用地密度;公交导向的、紧凑而多样化的城市用地布局;各个子系统(能源、公共设施等)均能形成有效的网络化空间结构;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适宜于非机动出行的城市道路系统和出行环境、以及良好的驳接、换乘系统;良好的城市防护林体系及一定程度的城市农业;与气候相适应的路网与建筑群布局形式。

但这一低碳城市空间形态是否可行也被广泛争论,目前还没有完善的遏制城市低密度蔓延措施。基于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发现在一个封闭的经济系统中,只有当不同的城市增长产生相同的外部性[79],且政府对人口分布进行行政干预[80]时,控制城市蔓延的政策才可能实现。

4 我国低碳城市空间形态路径优化的优势与挑战 截至2006年年底,我国已建成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58个,省级试验区90多个[81],并选择了五省八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许多城市已经编制了城市低碳发展规划[82]。随着中国城市化的继续发展,未来还将形成若干容纳数百万人口的低碳新城和低碳新区。但是我国城市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有着显著的不同,其空间形态的优化路径也有独特的优势和挑战。

4.1 中西方城市发展阶段不同,中国低碳城市空间形态中介要素研究需要更多地考虑工业化城市的特点 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碳排放是主因,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相对较小。即便在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研究领域,其影响机制和应对策略也很不同。西方城市的低密度蔓延是在较高城市化水平下市场经济自发作用的结果[83],其交通出行CO2排放受居民收入影响显著,小汽车出行距离一般与建成区面积正相关。而我国城市扩张的根本原因是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住户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和农用地征地补偿最高限价的综合作用结果[84],我国交通CO2排放与人均收入相关性很低,与各省GDP相关性却较高,小汽车行驶里程和城市建成区面积也呈现负相关关系,这说明我国城市的扩张密度较高,且交通碳排放还是主要集中于货运和公务商务用车上[3]。上海市的实证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对外交通是交通运输碳排放的主因;另外才是郊区化导致的郊区人口出行量的增加[85]。

4.2 中西方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不同,中国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具有紧凑优势,但中心体系不明显 发达国家城市虽然在1960—1970年经历了郊区化浪潮,但一般中心性较好;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往往受到全球分工(FDI)、农村快速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突出地表现为紧凑度高但复合性较低、中心性最低的特点[86]。此外,我国城市还存在着各类园区开发失控,区域性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占地过大,独立工矿和小城镇建设用地快速增长,郊区土地以租代征造成建成事实等特点[87],各城市间形态和结构差异极大。这种城市空间形态差异虽然有利于建设紧凑的低碳城市,但在研究交通出行规律、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方面则更难把握,有学者就认为增加密度并不能显著降低我国城市交通的能源消耗[32]。

4.3 中西方土地制度等外部制度条件不同,中国低碳城市空间形态政策研究的影响力更大 政府是应对气候变化、低碳转型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国际上的低碳城市建设大多从税收、规划体系、基金、社区等间接手段入手,我国也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财政补贴、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的财政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资本金注入、种子基金等,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补贴、北方地区热改、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与监测等政策[2]。但我国实行的土地公有制有助于政府采取更强有力的土地利用策略对低碳城市空间形态产生即刻和显著的影响[88]。

5 结 论

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不断完善,已经在城市碳源、碳汇、热岛等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在城市规模、城市密度、交通出行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不少争论。我国当前的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虽有创新,但大多还处于在国外研究的本土化阶段,且我国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机理、发展阶段、制度环境等均与国外显著不同,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低碳城市仅仅是可持续城市、生态城市的一种量化概念,只关注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这一个问题[89]。要应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需要建立更综合的可持续发展观。从这一角度而言,低碳城市空间形态只是一个过程而远非结果。

参考文献:

[1]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R].2007.

[2]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8):1-6.

[3]蔡博峰.低碳城市规划[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5-9.

[5]顾朝林,谭纵波,刘宛,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45.

[6]李迅,曹广忠,徐文珍,等.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32-39.

[7]叶祖达.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J].城市规划,2009,33(9):31-37,51.

[8]杨磊,李贵才,林姚宇,等.城市空间形态与碳排放关系研究进展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2):12-17,81.

[9]Glaeser E L,Kahn M.The greenness of cities: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urban development[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8,38(1):650-655.

[10]Ewing R,Rong F.The Impact of Urban Form on U.S. Residential Energy Use[J].Housing Policy Debate,2008,19(1):1-30.

[11]Newman P W G,Kenworthy J R.The land use-transport connection an overview[J].Land use policy,1996,13(1):1-22.

[12]Stone B,Rodgers M O.Urban Form and Thermal Efficiency:How the Design of Cities Influences 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J].Journal of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2001,67(2):186-198.

[13]Randolph J.Comment on Reid Ewing and Fan Rong’ s “The impact of urban form on U.S.residential energy use”[J].Housing Policy Debate,2008,19(1):45-52.

[14]赵宏宇,郭湘闽,褚筠.“碳足迹”视角下的低碳城市规划[J].规划师,2010,26(5):9-15.

[15]秦波,邵然.低碳城市与空间结构优化:理念、实证和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11,26(3):72-77.

[16]姚润明,昆·斯蒂摩司,李百战.可持续城市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63.

[17]Everett R.Domestic Micro-CHP and the Greenhouse Effect[D].Energy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Unit,Open University,Milton Keynes,1992.

[18]Hillman T,Ramaswami A.Greenhouse Gas Emission Footprints and Energy Use Benchmarks for Eight U.S.Cities[J].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2010,44(6):1902-1910.

[19]赫伯特·吉拉尔德特. 城市·人·星球:城市发展与气候变化[M].2版.薛彩荣,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0]王永安,恭映壁.计算城市绿化面积的碳氧平衡法[J].生态经济,2002(3):62-63.

[21]韩冰,王效科,逯非,等.中国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J].生态学报,2008,28(2):612-619.

[22]马明敏,姜晓艳,刘树华,等.近47年城市化发展对沈阳区域局地气候的影响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7,2(2):1-7.

[23]张恩洁,赵昕奕,张晶晶.近50年深圳气候变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4):535-541.

[24]孙亚东,邓斌,魏春璇,等.合肥城市化进程对气候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11484-11486.

[25]Akbari H,Menon S,Rosenfeld A.Global cooling:increasing world-wide urban albedos to offset CO2[J].Climatic Change,2009,94(3-4):275-286.

[26]Beatley T.Planning and Sustainability:The Elements of a New (Improved?) Paradigm[J].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1995,9(4):383-395.

[27]吕斌,曹娜.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环境绩效评价[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7):38-46.

[28]Newman P W G,Kenworthy J R.Gasoline Consumption and Cities:A Comparison of U.S.Cities with a Global Survey[J].Journal of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89,55(1):24-47.

[29]Mindalia O,Ravehb A,Salomon I.Urban density and energy consumption:a new look at old statistic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2004,38(2):143-162.

[30]Kennedy C,Steinberger J,Gasson B,Hansen Y,Hillman T,Havranek M,Pataki D,Phdungsilp A,Ramaswami O,Mendez G V.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Global Cities[J].Environment Science & Technology,2009,43(19):7297-7302.

[31]黄鹤群.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促进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7(2):42-43.

[32]姚胜永,潘海啸.基于交通能耗的城市空间和交通模式宏观分析及对我国城市的启发[J].城市规划学刊,2009(3):46-52.

[33]Newman P.The Compact City: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J].Built Environment.1992,18:285-300.

[34]刘贤腾,潘海啸.提高公共交通竞争力的措施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9(2):44-49.

[35]Katie Williams,Elizabeth Burton,Mike Jenks.Achieving Sustainable Urban Form.London and New York:E&FN Spon,2000:46-53,64-73,84-96,242-250.

[36]Frank L D,Pivo G.Impacts of mixed use and density on utilization of three modes of travel:single-occupant vehicle,transit,and walking[R].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466,1994:44-52.

[37]Levtnson D M,Kumar A.Density and the Journey to Work[J].Growth and Change,1997,28(2):147-172.

[38]潘海啸,汤湯,吴锦瑜,等.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6):57-64.

[39]Forsyth A,Michael O J,Schmitz K H,Hearst M.Does Residential Density Increase Walking and Other Physical Activity[J].Urban Studies,2007,44(4):679-697.

[40]龚迪嘉.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在上海和长沙的应用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1]Hanson S,Susan.The Determinants of Daily Travel-Activity Patterns:Relative Location and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J].Urban Geography,1982(3):179-202.

[42]Kitamura R,Mokhtarian P L,Laidet L.A Micro-analysis of Land Use and Travel in Five Neighborhoods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J].Transportation,1997,24(2):125-158.

[43]潘海啸,刘贤腾,John Zacllarias,等.街区设计特征与绿色交通的选择——以上海市康健、卢湾、中原、八佰伴四个街区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3(6):42-48.

[44]潘海啸,沈青,张明.城市形态对居民出行的影响——上海实例研究[J].城市交通,2009,7(6):28-32,49.

[45]马静,柴彦威,刘志林.基于居民出行行为的北京市交通碳排放影响机理[J].地理学报,2011,66(8):1023-1032.

[46]Cao X,Mokhtarian P L,Handy S L.Examining the Impacts of Residential Self-Selectionon Travel Behaviour:A Focus on Empirical Findings[J].Transport Reviews,2009,29(3):359-395.

[47]王朝晖.关于可持续城市形态的探讨——介绍《设计城市——迈向一种更加可持续的城市形态》[J].国外城市规划,2001(2):41-45.

[48]Jenks M,Burgess R.Compact Cities:Sustainable Urban Form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M].London:Spon Press,2002.

[49]杨滔.从空间句法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J].北京规划建设,2008(7):93-100.

[50]沈清基,徐溯源.城市多样性与紧凑性:状态表征及关系辨析[J].城市规划,2009(10):25-34,59.

[51]潘海啸.城市轨道交通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交通,2008,6(4):35-39.

[52]顾大治,周国艳.低碳导向下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0(11):52-56.

[53]彼得·卡尔索普,威廉·富尔顿.区域城市:终结蔓延的规划[M].叶齐茂,倪晓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4]刘昌寿,沈清基.“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2(1):55-58.

[55]邹兵.“新城市主义”与美国社区设计的新动向[J].国外城市规划,2000(2):36-38.

[56]唐鸣放,白雪莲.城市屋面绿化生态热效应[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13(4):9-10.

[57]赵敬源,刘加平.绿化对城市街谷热环境影响的模拟比较[C].2007全国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学术会议,2007:29-35.

[58]王珍吾,高云飞,孟庆林,等.建筑群布局与自然通风关系的研究[J].建筑科学,2007,23(6):24-27,75.

[59]廖威,唐静.低碳视角下城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以宁波梅山保税港城国际商贸区为例[J].规划师,2010,26(12):54-58.

[60]柳孝图,陈恩水,余德敏,等.城市热环境及其微热环境的改善[J].环境科学,1997,18(1):54-58.

[61]赵敬源,刘加平.城市街谷热环境数值模拟及规划设计对策[J].建筑学报,2007(3):37-39.

[62]王振.夏热冬冷地区基于城市微气候的街区层峡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63]黄媛.夏热冬冷地区基于节能的气候适应性街区城市设计方法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64]金建伟.街区尺度室外热环境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5]Tokyo Metropolitan Government.Tokyo Climate Change Strategy——A Basic Policy for the 10-Year Project for a Carbon-Minus Tokyo[R].Tokyo,2007.

[66]叶祖达.低碳经济:城市规划如何应对气候变化[C].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

[67]The City of Vancouver.Vancouver Eco-density Charter[R].Vancouver,2008.www.vancouver.ca.

[68]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6):3-4.

[69]APA.Policy Guide on Planning&Climate Change[R].2008.www.planning.org.

[70]CIP.Climate Change Policy Paper[R].2008.www.cip-icu.ca.

[71]Anthony J.Do State Growth Management Regulations Reduce Sprawl?[J].Urban Affairs Review,2004,39(3):376-397.

[72]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Evaluating Smart Growth:State and Local Policy Outcomes[R].2009.

[73]谷凯.北美的城市蔓延与规划对策及其启示[J].城市规划,2002,26(12):67-69.

[74]Filion P,McSpurren K.Smar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Reality:The Difficult Coordination of Land Use and Transport Objectives[J].Urban Studies,2007,44(3):501-523.

[75]迈克·詹克斯,伊丽莎白·伯顿,凯蒂·威廉姆斯.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M].周玉鹏,龙洋,楚先锋,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8-47,57-69,212-223.

[76]McLaren D.Compact or Dispersed? Dilution Is No Solution[J].Built Environment,1992,18(4):268-284.

[77]Holden E,Norland I T.Three Challenges for the Compact City as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Household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Transport in Eight Residential Areas in the Greater Olso Region[J].Urban Studies,2005(42):2145-2166.

[78]Pauleit S,Golding Y.The Spatial Impact of Urban Compaction:A fine-scale investigation based on Merseyside[J].Town Planning Review,2005,76(2):143-166.

[79]Engle R,Navarro P,Carson R.On the theory of growth control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2(32):269-283.

[80]Sakashita N.An economic theory of urban growth control[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5 (25):427-434.

[81]徐俊.县域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协调性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9):90-93.

[82]梁本凡,周跃云,朱守先,等.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规划特点与最新进展[J].经济,2010(11):90-96.

[83]张庭伟.控制城市用地蔓延:一个全球的问题[J].城市规划,1999(8):46.

[84]李强,杨开忠.城市蔓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48-149.

[85]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0):71-79.

[86]Huang J,Lu X,Sellers J M.A glob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rban form:Applying spatial metrics and remote sensing[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7,82:184-197.

[87]仇保兴.紧凑度和多样性——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J].城市规划,2006,30(11):18-24.

[88]Shen Q.Urban transportation in Shanghai China:problems and planning implic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7,21(4):589-606.

[89]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0(5):48-57.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城市空间增长的低碳化形态模式研究》(编号41171130)的资助。

[作者简介]黄斌(1983—),男,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低碳城市规划;吕斌(1950—),男,教授。研究方向:低碳城市形态与城市可持续再生。

城市低碳建设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高校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组织,应在低碳社会建设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高校建设低碳校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策略是建立低碳责任制度、营造低碳环境氛围、建设低碳基础设施、推行低碳科学管理、引导学生参与低碳行动等。

关键词:高校;低碳校园;实施策略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政府、企业和公众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在当前传统能源日益紧缺、气候状况逐渐恶化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将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作为迅速崛起的经济实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中国也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严峻挑战,并正在积极地做出回应。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实施低碳教育来培养全民的低碳意识来完成。时下,“低碳”这一新生态名词,带着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追求,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

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和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社会组织,应基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的功能和优势,以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着力提高建设低碳校园的思想意识,积极探索建设低碳校园的方法和途径,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到低碳校园的建设之中,营造低碳、生态的校园环境,做践行节能环保、降碳增效的先锋。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建设低碳校园的思路与意义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这一概念最早是英国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低碳经济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组织方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追求绿色GDP,其核心是能源开发和碳减排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低碳经济是指经济增长与石化能源消耗脱钩的经济,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来实现尽可能多的产出。低碳经济的到来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是从石化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文明的一次大跨越。

基于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基本思路是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高校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找准新型节能产品、技术及材料推广应用的切入点,改善校园能源使用结构;找准自身资源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提高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夯实建立低碳教育体系的基础,推广低碳行为理念;以科学管理、厉行节约为关键点,增强内部管理实效,最终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高校运行和管理模式,以更好地履行高校的社会责任,在低碳社会建设中发挥引领性、示范性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1]。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积极推进先进文化、先进理念的传播;要自觉承担引领人类文明、提升公众低碳意识的高尚责任。因此,高校建设低碳校园是响应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行为,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和自身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1.建设低碳校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还较为薄弱。在技术方面,以重工业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形成了我国资源消耗强度大、低碳产业比重低的现实;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我国在碳减排技术领域落后于发达国家,并因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容易受制于人。在思想观念方面,由于受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低碳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还没有在举国上下建立起统一的低碳价值观,低碳业绩观、低碳执政观、低碳消费观还没有真正树立。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于2010年5月在“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到2020年我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这不仅是中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自主行动,是我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要措施,而且也是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难题、实现和平发展和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高校作为科研和社会活动最为活跃的场所,具有学科门类齐全、高层次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能为低碳科技的创新培养人才;具有产学研一体的自主创新模式,是低碳科技创新链上的重要环节,高校的大量低碳科技原创成果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进而推进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产业化进程;具有推行低碳生活理念的宣传辐射作用,通过自身功能、作用和资源优势的发挥,便于将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推广到社会。因此,高校建设低碳校园顺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

2.建设低碳校园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几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建设规模、学生人数以及耗能设备急剧增加,能源消费开支逐年加速上升。既有土地、建筑基础设施等发展性消费,也有交通、水、电、暖等维持运转性的消费,还有饮食、文体、图书、医疗卫生与生活用品等生活性消费,其中不合理消耗占相当大的比重,这不仅成为高校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严重影响办学效益,直接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低碳校园,可以有效节约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满足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目前,不少高校对低碳校园建设十分关注和重视,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为我们在低碳校园建设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这里,笔者仅以北京大学为例。该校在管理层面出台了《北京大学用电暂行管理办法》、《北京大学节约用水暂行管理办法》、《北京大学水电费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大学学生宿舍用电管理办法》等,对水、电采取定额管理、计量收费的方式,近年来回收水电费约4500万元。在技术层面上,该校先后投资80万元,实现全校自备井的自动化控制;在教学楼、宿舍等建筑中安装陶瓷芯龙头,每年可节水10万立方米;完成了校园绿地节水喷灌工程;对全校地下综合管网进行了详细勘察并建立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集中供暖控制系统,及时调节供暖温度;将单层钢窗改为双层塑钢窗,降低室内热能的耗散率[3]。这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改革措施,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低碳校园建设。由此可见,高校建设低碳校园,有助于积极构建资源配置科学、低碳、高效运行的科学发展模式,适应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3.建设低碳校园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大学生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掌握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丰富、完善自身的精神世界,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和低碳生活方式。当前,高校存在着重视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教育的倾向,导致大学生危机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薄弱。在高校校园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度消费、奢侈消费、高碳消费的不良现象。这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呈现出滞后于其知识能力发展的倾向,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培养。其实,消费问题也是道德问题。从根本上讲,提倡低碳消费并不是要降低生活标准,而是要提倡一种环保、人本、和谐的道德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合乎时代潮流,顺乎社情民意,是一种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教育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和传播文明的有效途径。建设低碳校园的主要依靠对象是广大学生,他们是建设低碳校园的一支生力军。高校不仅需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低碳意识、拥有低碳知识与技能、自觉实践低碳行动的高素质人才,而且还要发挥他们宣传低碳生活理念、普及低碳生活知识的作用。

二、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基本策略

1.建立低碳责任制度

高校是前沿理论的发源地,是最新技术的孵化地。低碳校园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取决于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各个高校应专门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学校领导具体分管节能减排工作,切实把低碳校园建设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召开专题会议,统筹协调校内各学院、机关部处和直属单位的资源使用,研究制定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行政办公、公共服务、科研和后勤等各个方面的具体节能减排规划。一要对各部门实行目标管理,即根据各部门性质、规模等实际情况,核定该部门的水、电和材料的具体指标,实行分类量化、经费包干的管理制度,把建设低碳校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二要把节能减排工作和实际成效纳入中层干部考核体系之中,做到年初有目标、年底有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管理机制,实行低碳校园建设监督、评估和考核问责制;三要对各部门的低碳措施的落实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评比,及时进行奖惩,促使各部门主动严格执行相关管理规定。

2.营造低碳环境氛围

高校建设低碳校园最终要依靠全体师生。应充分利用广播、校园网络、校园电视台、校报和宣传栏等校内宣传阵地,宣传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强调建立低碳生活理念、建设低碳校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形成人人关心资源节约、人人身体力行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让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生活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使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广大师生期待的生活方式。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发放低碳生活倡议书,举行低碳生活学术报告会,开展以建设低碳校园为主题的班会、党日活动、演讲比赛、征文竞赛以及评选“校园低碳先锋”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低碳生活理念,让低碳生活理念深深扎根于广大师生心中,教育和引导师生懂得低碳环保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更是每个公民的一种社会责任,从而使师生自觉地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成为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者、践行者和监督者。

3.建设低碳基础设施

建设低碳设施是高校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低碳校园的关键。高校应将节电、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等理念融入改造、完善校园基础设施的工作之中,合理规划校园功能和布局,建立节能减排的示范与推广机制,建设科技含量高、碳排放低、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校园。在校园建筑中,应坚持“更新、可还原使用、重复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原则,尽量利用自然通风采光,推广使用沼气、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校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依赖,并尽可能减少因建筑活动造成的对大气、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将校园建成节能环保型建筑的试点区和示范区;在学习、生活设施建设中,推广使用LED等节能灯具、节能电器产品,选用节能环保型取暖和制冷系统以减少碳排放量;在供水设施建设中,采用无负压供水设备,节约能源和防止水质的二次污染;在水处理与循环设施建设中,采用中水循环利用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校内市政管线设施建设中,对道路修建与水、电、气、网等管线改造实施统一规划和并网管理;在校园绿化环境建设中,要科学合理地引进本地植物种,增加校园内部物种多样性,确保一定数量的植被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以保障校园内的碳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

4.推行低碳科学管理

根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05年对45所高校的能耗和水消费的数据统计测算得知,高校人均用水量是145.2吨,是全国人均生活用水量的1.95倍;人均年能耗0.775吨标准煤,是全国人均生活用能的4.32倍。如果我国高校能源消耗生均降低15%、水消耗生均降低15%,以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144.7万人测算,全国高校每年可以节能249.3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一个76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全年生活用能总量;全国高校每年节水4.671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500万人口城市全年生活用水总量[4]。由此可见,高校节能节水潜力巨大,建设节约型、环保型校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社会价值。实施低碳科学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切实需要,是建设低碳校园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低碳校园建设监督和考核长效机制,有效保障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建立智能化、数字化、科学化管理体系,以推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为切入点,稳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统筹机构、人员、财务、教学和科研等各个方面的配套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促使办学效益最大化;强化成本管理机制,加大对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管理力度,加强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工作等各项工作的管理,改善对公车、水、电、气、医疗和维修等各项后勤服务的管理,实现管理的精细化、高效化,提升节能降耗能力;健全电子公文及无纸化办公系统,减少对纸张的使用,以节约森林资源。

5.引导学生参与低碳行动

大学生是建设低碳校园的生力军,要通过对其进行低碳生活观念教育,促使其自觉参与低碳行动。一是将低碳教育融入课程体系。要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强化低碳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渗透与结合。例如,在环境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中应加大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教学力度;提高与低碳经济相关的课程的比例,讲授一些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有关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着力培养发展低碳经济所需的各类实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为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环境方面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像“环境概念”、“环境与持续发展”、“能源与环境”等课程,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环境知识基础,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自觉践行“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的理念。二是引导学生把低碳生活理念变为具体行为。学生掌握的低碳知识再多,如果没有真正树立低碳生活理念,没有真正把低碳生活理念落实在具体行动上,那么低碳生活仍然离他们很远。因此,笔者认为,低碳生活应从学生的“衣食住学行”五个方面,围绕学生力所能及的细节一一展开。在穿衣方面,倡导旧衣赠与他人、军训服装届届相传、不要频繁购买衣物等行为习惯;在饮食方面,倡导拒绝食用野生动物、饮食适量、剩余打包、自备水壶和少喝饮料等行为习惯;在居住方面,倡导随手关灯、充电适度、宿舍少装饰、随身携带购物袋和少使用塑料制品等行为习惯;在学习方面,倡导使用环保铅笔、集中上自习以充分利用教室资源、电脑屏保尽量选择节电模式的黑色和打印资料时缩小字号、行距等行为习惯;在出行方面,倡导少打车、多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尽量就近游玩和远行选择火车等行为习惯。上述这些内容涵盖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举手之劳,简单可行。只要从这些细微处抓起、做起,“低碳”一词在高校校园里就会成为一种使命、一种习惯、一种潮流。三是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环保社会实践活动。高校作为推动和服务低碳经济发展的基地和载体,应组织学生志愿者深入中小学、农村、企业、街道和社区,开展“低碳生活”进校园、进企业、进乡镇、进景区宣传活动,宣讲低碳消费、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倡导低碳生活理念,普及低碳生活知识,提高全民生态素质,引导人们“过低碳生活、做绿色公民”,积极为构建低碳社会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中国教育报,2010-07-30.

[2]李克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复苏和可持续发展[N].光明日报,2010-05-10.

[3]赵晶.国际低碳校园建设之于中国高校的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0(2).

[4]施建军.以绿色校园理念创建低碳校园[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责任编辑:吕子燕〕

城市低碳建设毕业论文范文

城市低碳建设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环境更好了,800万南京人民持之以恒的绿色追求,生动诠释了即将在这里召开的上海世博会第四场分论坛的主题--...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