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鉴赏
白居易诗歌鉴赏(精选6篇)
白居易诗歌鉴赏 第1篇
白居易诗歌鉴赏大全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以下是“白居易诗歌鉴赏”,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1]古道,晴翠[2]接荒城。
又送王孙[3]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远芳:向远方蔓延的芳苹。侵:蔓延。
[2]晴翠:指芳草被阳光映照得更翠绿。
[3]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指出门远去的人。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繁盛一次枯萎一次。野火如何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远处的芳草向古道蔓延,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在此又送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赏析】
这是白居易传唱极广的一首作品,也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
首联两句开篇点题,用平淡的语言点出了古原上草木繁荣与枯败的自然规律。“离离”,形容草生长繁茂的样子。“一岁一枯荣”,先说“枯”后说“荣”,意在强调后者,体现“古原草”生命力之强大,为下文展开描绘埋下伏笔。颔联两句形成巧妙的对仗,在精练的语言中,引出发人深省的道理。颈联转而写“古原”。“古道”、“荒城”紧扣“古原”而来,又分别与“远芳”、“晴翠”相互映衬。此处,“送别”的题意也一点一点引了出来。尾联借用古诗回应主题,揭示送别之意。这两句诗借鉴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原句意思是看见繁茂的青草心中思念远方的.游子,这里诗人稍作变动,改为萋萋芳草亦充满离情之意,无形中给人增添了一丝送别的忧愁。“王孙”,本指贵族子弟,此指所送之人。“萋萋”,指青草繁盛纷乱的样子。该诗对仗工整,语言自然流畅,字中有情,言外有意,堪称千古绝唱。
《李白墓[1]》
采石江边李白墓,绕田无限草连云[2]。
可怜荒垅穷泉[3]骨,曾有惊天动地文[4]。
但是[5]诗人多薄命,就中[6]沦落不过君。
渚苹溪藻犹堪荐,大雅遗风已不闻。
【注释】
[1]李白墓:在安徽省当涂县采石江边。
[2]草连云:形容墓地荒草丛生,一片荒凉。
[3]荒垅:荒坟。穷泉:黄泉、九泉。
[4]惊天动地文:极言李白诗文声势浩大,使天地都为之震动。
[5]但是:凡是,只要是。
[6]就中:其中,当中。
【译文】
采石江边的荒芜的田野里,野草向着天边肆意地蔓延。一代诗仙李白的坟墓,就孤独地掩没在其间。可怜“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伟大诗人,如今竟凄凉地埋葬在这荒野。但凡杰出的诗人,大多命运多舛,可又有哪一个的命运,像李白一般坎坷悲惨?虽然现在也有一些尚可称为佳作的诗文面世,但像李诗那样继承了《诗经》正声的杰作,却再也见不到了。
【赏析】
李白墓在采石江边只是一个传说,相传李白曾身着宫锦袍,醉酒采石矶,因跃入江中捉月而逝,渔人得其衣冠下葬。现在马鞍山市江心洲的宫锦村和采石的李白衣冠冢都是托此传说而得名。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在采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其中尤以白居易的这首诗最为有名。
诗的首联通过对李白墓周边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一片萧索悲凉的气氛。颔联通过“可怜”、“曾有”这样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鲜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诗文的伟大和一代诗仙死后墓地凄凉这一矛盾,直接地表达出了诗人强烈的悲愤之情。随后的两联,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通过所处时代文坛的凋敝和李白辉煌艺术成就的对比,表达了“大雅遗风已不闻”的叹惋,也从侧面再次赞颂了李白的伟大。
全诗用李白杰出的成就,与李白坎坷的命运、死后墓地荒凉和后世文坛的暗淡组成了多重对比,从而赋予了作品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
《望月有感》
(序: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1]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2],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3],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
[1]羁旅:漂泊流离。
[2]寥落:冷落。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3]千里雁:大雁行列整齐,古人常以雁行比喻兄弟。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赏析】
这首抒情诗是作者考中进士后东归省亲时所作,意在写经乱之后对兄弟姐妹的怀念,表达了与家人离别的痛苦之情。前两联诗人自述所经历的战乱不断、家园荒废、亲人失散等由战争带来的苦难生活。“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诗人把离散的兄弟姐妹比作千里孤雁、九秋断蓬,将骨肉分离的惨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也使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被刻画了出来,给人一种孤苦凄凉之感。
最后两句诗人以真挚的情思,描画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来:深夜,饱受离别之苦的诗人难以入眠,抬头遥望高悬夜空的明月,不由得想到天各一方的兄弟姐妹。如果此时大家都和自己一样远望这轮明月,应该也会黯然落泪吧!这一夜之中,分布于不同地方的兄弟们的思乡之情,也都是相同的。诗人用这样的画面收尾,意境淳朴真切,引人共鸣。
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饱经战乱的人们所共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像诗人这样用白描的手法表达出来。全诗语言清丽,没有任何修饰,像话家常一般,但却紧紧地扣住了主题,情真意切,意味深长。
白居易诗歌鉴赏 第2篇
A.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B.局促一室之内(拘谨不自然)
C.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D.泉而茗者(煮茶喝)
2.选出下面各组中加粗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游人虽未盛风力虽尚劲
B.红装而蹇者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罍而歌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局促一室之内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3.从两篇诗文中各选出两个最能体现初春季节特点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从《钱塘湖春行》中找到一句与“余寒犹厉”有类似感受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说你对《满井游记》最后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3.早莺 新燕 渐欲 浅草 才能
微润 始解 乍明 新开 始掠 将舒未舒浅鬣(前后分别各选2个即可)
4.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5.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诗歌与日本平安朝文学 第3篇
日本人之所以广泛接受白居易, 一是, 白诗的通俗性、平民性和现实性决定了它易于理解。白居易善于吸收民间语言, 其诗词通俗易懂。汉语对日本人来说在理解运用上有一定难度, 但通俗易懂的白诗易于日本人理解, 成为日本文人模仿的对象是非常合理的。第二, 白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日本的平安时代非常相似。在日本的平安朝, 天皇的权力逐渐减弱而武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到了其末期, 王朝贵族从兴盛走向衰亡, 素来沉溺于荣华的上层贵族产生了失落感, 社会动荡与白居易所处的安史之乱的社会有着极其相似之处。于是, 白诗中体现出的“闲适”“感伤”的佛道思想和审美情趣就会引起文人的共鸣。第三, 白居易的性格与平安时代典型日本人的性格相似, 白诗的审美意识也与平安时代的审美意识有相通之处。白居易的作品中, 闲适、感伤诗所占比例很大, 在这些诗中, 体现出一种追求心物一体、与自然融合的精神, 对季节的变迁把握细腻, 充满了忧郁伤感的情调。这与重视自然美, 纤细地感知事物, 讲究“幽玄”的平安文人的个性相符, 也和“物哀”“风雅”这些平安时代的审美情趣十分契合, 因此被平安时代的文人广泛接受和模仿。第四, 《白氏文集》是一部大型的文学辞典。当时的日本文坛极其尊崇汉诗文, 《白氏文集》的取材范围基本涵盖了唐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且与他们当时的文化背景相似。当时的日本文坛尊崇汉诗文, 对于初学者来说, 没有参考资料, 很难写出优秀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 流传的《白氏文集》, 成为模仿的范本是很自然的事。
自白居易诗歌开始进入日本, 便在当时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冈田正之在《日本汉文学史》曾说过:“诗人文士, 靡然凤向, 弃齐梁文选之旧, 趋清新泼刺之风。”日本著名诗人具平亲王也曾作诗称赞道:“古今词客得名多, 白氏拔群足咏歌。思任天然沈极底, 心从造化动同波。”白居易的作品不仅在日本的评价极高, 而且还引领了日本人学习白诗的热潮。
说到《白氏文集》对日本平安时代的影响, 最应该提及的就是汉诗文。因为在平安时代初期, 日本文学是以汉诗文的繁荣为标志。特别是在嵯峨天皇时, 汉诗文迎来了最盛期。文人集会时, 经常通过做汉诗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平安朝的汉诗人吸取最多的, 就是白居易的诗歌。最早进行白诗排律模仿的诗人算是菅原道真, 他的《寒早十首》就与白居易的《春深二十首》非常相似。在这一时期问世的《枕草子》《源氏物语》等作品中, 也处处可见对白诗的灵活运用。
其次影响深远的当属和歌了。“和歌”作为最能表现日本民族心声的艺术样式, 也孕育了一大批歌人。在以小野小町、原业平、文屋康秀等为代表的优秀歌人中, 也将以白诗为主体的中国唐诗的意境和美学加入到和歌创作中。唐诗与和歌结合的代表产物就是“句题和歌”。它以一句唐诗佳句为题, 然后将该句的内容化为和歌。最著名的是大江千里所作的《句题和歌》, 在其所作的句题和歌中, 绝大部分以白居易的诗句为题。可见唐诗为和歌的发展也作出一定贡献。
论白居易诗歌中的女性观 第4篇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女性观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62-02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如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氓》中被抛弃的妇女,《伯兮》中思念远戍的丈夫的妇女,《静女》恋爱中的女子等。唐代是诗歌一个繁盛的时代,杜甫、李白也写过许多有关女性问题的诗篇,但无论数量还是深广度都不如白居易。白居易关注各阶层的女性生活,有描写农妇、弃妇、宫女、妓女等诗篇。从他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看,整体上白居易还是有着比较进步的女性观,他对那些遭遇不幸的妇女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一、对不幸农妇深切同情
中唐时战争频繁,老百姓兵役、徭役等都比较沉重,老百姓的生活比较困苦,特别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她们有的饱受战乱困扰,离乡背井,家破人亡;有的为生活所迫而不得去做妓女。唐代很多诗人都十分关注劳动妇女的疾苦,给予了深切的人道主义同情,写出了很多同情劳动妇女的诗篇,如李白的《长门怨》,杜甫的《新婚别》等。白居易亦如此,他关心民瘼,写了很多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名篇,其中也有部分专门写贫苦农妇的。如: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观刈麦》)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述了一位贫苦农妇的形象,揭露了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给劳动妇女所造成的深重灾难。作者对自己不事农桑、岁有余粮的感慨,更加深了我们对这位不幸农妇的同情。在《策林》、《缭绫》、《红线毯》等作品中,都描写了农妇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她们深深的同情。
还有关于女性婚姻、嫁娶方面的作品。由于在唐代男子娶妻十分看重女方门第,豪门、富于家庭的子女好出嫁,而家境贫寒女子的婚姻却面临很多困难。
……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红楼富家女,金缕秀罗。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荆钗不直钱,衣上无真珠。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蜘躇……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贫家女难嫁,嫁晚孝于姑。闻君欲娶妇,娶妇意何如?(《议婚》)
在《议婚》中,作者对当时崇尚的婚姻观作了一番评论,对当时受门第观念影响重财轻人、攀附达官显贵的恶俗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劝人们娶妻宁择不易嫁出的贫家女,并对难于出嫁的贫家女寄予了同情。由此可见,当时有些劳动妇女因为贫困嫁不出去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二、对弃妇的不幸命运寄予深切同情
在重男轻女的男权社会里,妇女被遗弃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存在着不平等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贵族妇女,有时也摆脱不了年轻时被玩弄、人老色衰被遗弃的悲惨命运。妇女要遵从“三从四德”,从一而终,而对男性却没有什么约束,抛弃不满意的妻妾并不会受到过多的谴责。唐代诗人对被丈夫抛弃的妇女是十分的同情,《全唐诗》中题目带有“弃妇”、“弃妾”字样的诗共有十多首。白居易的《太行路》就是这样一首诗:
太行之路能推车,若比人心是坦途……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再如《母别子》: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苦声苦……迎亲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路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在《太行路》中,诗人以少妇的口吻,倾诉了妇女被遗弃的苦难,道出:“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余由他人。”这两句话道尽了封建时代广大妇女人格上处于依附地位的黑暗社会生活现实。①“生而为人,实在不要作女儿身。女人可怜,一生中的苦乐,全由男子安排,多悲哀,少欢乐”。这两句诗是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广大妇女命运的高度概括,体现了诗人对当时妇女问题的总体认识。
《母别子》描写了骠骑大将军因为战功获得二百万金钱的奖赏,在洛阳娶了如花似玉的新人,于是将原来的妻子抛弃了。弃妇哭诉道:“迎亲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路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同时还有《井底引银瓶》、《琵琶行》、《妇人苦》、《续古诗十七首之七》等作品,都对负心人予以谴责。《井底引银瓶》中叙述妇女为了爱情私奔,结果却无处可去的不幸,并劝诫痴情女:“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妇人苦》批评了在婚姻上男女的不平等,男子可以喜新厌旧,女子却从一而终,女子丧夫要终生守寡,男子丧妻却可以很快续娶,诗人对女子的地位和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三、对宫女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宫女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宫里特有的现象,尤以唐代为最。宫女实际上就是皇帝的性奴隶,她们没有人身自由,皇帝可以随意把她们作为物品一般赏赐给他人,甚至处死。这就决定了很大一部分宫女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她们的命运也引起诗人们的注意,《全唐诗》中涉及宫女的诗就有800多首,如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以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苦……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日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诗人并没有罗列众多宫女的种种遭遇,而是通过描写一位上阳宫女长达40余年的幽禁遭遇,重点叙写了她的垂老之年的绝望之情,揭示了“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悲惨命运,对封建帝王强制征选民间女子以满足自己淫欲的罪恶行径进行了控诉。这位悲苦的女性竟还是当年“同时采择百余人”里的唯一幸存者,那么广大宫女的悲惨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再如《陵园妾》:endprint
陵园妾,颜色如花命如叶。命如叶薄将奈何?一奉寝宫年月多。年月多,时光换,春愁秋思知何限?青丝发落从鬓疏,红玉肤消系裙慢。忆昔宫中被妒猜,因馋得罪配陵来,老母啼呼趁车别,中宫监送锁门回。山宫一闭无日开,未死此身不令出……三千人,我尔军恩何厚薄?愿令轮转直陵园,三岁一来均苦乐。
唐代法律规定,凡遇皇帝皇后死亡,宫人没有生子的,全部发配到先皇陵墓守陵。这是十分残忍的,《陵园妾》就描写了这样一个群体。
此外还有描写宫女悲惨命运的,如《请拣放后宫内人》:“上则虚给衣食,有供亿糜费之烦;下则离隔亲族,有幽闭怨旷之苦。”
四、对妓女的矛盾心态
白居易所生活的中唐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歌妓大行其道,唐代官员、地主阶级、富商大贾都普遍拥有家妓,蓄妓的风气非常盛行。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把这些当作是“风流韵事”,产生了很多描写妓女的诗篇,《全唐诗》中描写妓女的诗就有1000多首。199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第七册,白居易妓女题材的诗歌就有85首。作为一个封建文人士大夫,白居易也有很多家妓,并写了许多相关的诗篇。从他写的妓女的诗来看,白居易对妓女的认识并没有超出当时建士大夫多少,而且看到他对妓女的态度是很矛盾、复杂的,有时表现出对妓女的同情和宽厚,有时则不然,如《感旧石上字》:
闲拨船行寻旧池,幽情往事复谁知?太湖石上镌三字,十五年前陈结之。
再如《不能忘情吟》:
鬻骆马兮放杨柳枝,掩翠黛兮顿金羁。马不能言兮长鸣而却相顾,杨柳之再拜长跪而致辞。辞曰:“主乘此骆五年,凡千有百日,衔橛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凡三千有六百日,无违无失。今素貌岁丑,未至衰催……吾疾虽作,年虽颓,幸未及项籍之将死,何必一日之内,弃骓兮而别虞兮。”
白居易将家妓的名字刻于石碑上,可以看出他对家妓还是比较尊重的。细细品味《不能忘情吟》这首诗,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多情”。但是《不能忘情吟·序》中说道:“乐天既老,又病疾,乃录家事,会经费,去长物……籍在经费中,将放之。”诗人在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的身份正式退休,这样他的俸禄就会减少,不得不节省开支。可见,白居易“弃骓兮而别虞兮”是出于无奈,但多少还是有些绝情。还有《听催七妓筝》,诗人从弦筝的哀愁中,体会出这名妓女痛苦的内心世界,使他头发都白了,不忍再听下去。白居易85首妓女诗中,也有相当诗篇在对待妓女的态度上表现出冷漠的一面,如《江楼宴别》:
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缥缈楚风罗绮薄,铮鏦越调管弦高。寒流带月澄如镜,夕吹和霜利似刀。樽酒未空欢未尽,舞腰歌袖莫辞劳。
妓女们在寒冷的冬天穿着薄薄的舞衣歌袖,作者也明知道这种天气寒冷,却因为“樽酒未空欢未尽”,力劝“舞腰歌袖莫辞劳”。由此看出,这是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妓女们的痛苦之上。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白居易所秉持的女性观有其进步的一面,他对农妇、弃妇、宫女寄予的深深的同情还是值得肯定的,有人抨击白居易对女性残忍、伪善,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注 释:
①王汝弼.白居易选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7.
参考文献:
〔1〕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王汝弼.白居易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蹇长春.白居易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汤华泉.白居易诗选[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5〕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高世瑜.唐代妇女.[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7〕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0.
〔9〕张浩.试论白居易妇女诗的思想意义[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7,(2).
白居易《歌舞》诗歌鉴赏 第5篇
此诗是《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九首,作于元和五年前后,当时诗人在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前蜀韦榖编《才调集》收此诗,题作伤阌乡县囚。
这首诗与《秦中吟十首》中的《轻肥》一诗思想内容相近,表现手法基本相同;都是把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不同生活境遇加以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白居易《村夜》诗歌鉴赏 第6篇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白居易诗歌鉴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