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背阔肌皮瓣修复术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背阔肌皮瓣修复术(精选4篇)

背阔肌皮瓣修复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1年4月2011年9月共接收小腿严重创伤患者37例, 其中男21例, 女16例;年龄在7岁~34岁, 平均年龄为21岁;小腿皮肤创伤范围分布在17 cm19 cm~21 cm27 cm, 平均面积为19.5 cm2~23.0 cm2;12例患者的小腿创伤由交通事故引起, 耕田机损伤患者3例, 工地机械擦伤患者2例, 开水烫伤患者6例, 烧伤患者13例, 毒蛇咬伤患者1例;损伤部位:足跟后侧合并小腿后外侧皮肤、腓肠肌及跟腱不同程度缺损;3例患者腓骨骨折, 6例患者入院时损伤部位伴有不同程度的感染。

1.2 治疗方法

首先对入院患者进行全面体检确认有无感染以及有无骨损伤, 实施清创术, 若患者伴有骨损伤则进一步固定骨折部位, 3 d~5 d后再次清洗 (具体时间依患者的恢复情况而定) , 并同时实施背阔肌皮瓣修复术。第2次清洗伤口要彻底去除坏死皮组织、死骨皮质及失活感染组织, 之后根据患者的胖瘦、年龄、创面大小、形状、深度、及其受损部位肌肉的发达程度来设计背阔肌皮瓣布样, 取皮一般要比损伤部位面积大3 cm~5cm以保证后期吻合度较高。若患处伴有神经、血管等组织的断裂, 分别选择胫后动、静脉, 腓动、静脉与胸背动、静脉吻合, 背阔肌桥接腓肠肌, 胸背神经与胫神经腓肠肌支缝合。术后要用抗菌药及生理盐水对手术部位连续清洗5 d~7 d, 以避免后期愈合过程中发生感染。

1.3 疗效评价标准

我院根据患者术后愈合情况将背阔肌皮瓣修复术治疗小腿创伤的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4个等级, 若患者术后移植背阔肌皮瓣均成活, 无任何血管危象及溃疡, 且小腿功能恢复正常则视为痊愈;若患者术后移植背阔肌皮瓣均成活, 无任何血管危象及溃疡, 但手术部位稍有红热感, 小腿功能恢复正常所需时间较前者长则视为显效;若患者术后移植背阔肌皮瓣均成活率高于90%, 无任何血管危象及溃疡, 但损伤部位伴有较轻的感染现象则视为有效;若患者术后移植背阔肌皮瓣均成活率低于50%, 则视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本组37例小腿严重创伤患者, 均采用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术进行修复,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见表1。

如表1所示:男性患者总有效率为85.71%, 女性患者总有效率为93.75%, 本组合计总有效率为89.16%, 初步显示了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术修复小腿创伤的临床疗效好。同时无任何不良反应出现, 且治疗简单, 用药安全无毒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在本次试验中以耕田机损伤小腿患者的病情最严重, 若不选择好治疗手术方案则致残率很高[1], 修复方法不当也易导致下肢坏死而不得不截肢[2], 可见该技术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背阔肌皮瓣移植修复术易发生感染, 术后防治感染至关重要, 轻者会延长治疗时间以及降低手术疗效, 重者可导致手术失败[3]。术后要格外注意患者有无血管危象, 移植皮肤的温度、色泽、疼痛以及组织血管充盈是否正常[4], 若有坏死组织应立即清理以免扩散, 修复时要将相应的血管及神经吻合到位, 避免术后出现并发症[5]。背阔肌皮瓣是目前临床最常选用的皮瓣供区之一, 皮瓣质地好, 血管解剖位置恒定[6], 其手术操作简单、安全, 无任何不良反应出现,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参考文献

[1]肖春凌, 李宗军, 洒海涛, 等.小儿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肢严重损伤的远期疗效[J].中华创伤杂志, 2009, 25 (5) :442-445.

[2]刘莉, 李叶萍, 汪利辉, 等.游离肌皮瓣转移联合VSD修复小腿软组织缺失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27) :774-775.

[3]罗晓华.搭桥供血与背阔肌肌皮瓣移植重建小腿功能的围术期护理[J].西南国防医药, 2009, 19 (12) :1261-1262.

[4]王彦生, 辛畅泰, 翟希, 等.部分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臂背侧组织缺损并重建伸指功能[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9, 25 (5) :291-293.

[5]商冠宁, 孙平, 邢浩, 等.分区背阔肌皮瓣在躯干部软组织肉瘤修复重建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医药, 2011, 51 (40) :33-34.

背阔肌皮瓣修复术 第2篇

【关键词】腓肠肌皮瓣修复术;跟腱损伤;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72-01

跟腱是人体的所有肌腱中是最为粗大的,主要是足跖屈和屈小腿的功能,由于其解剖以及运动力学的特点,临床上跟腱受损主要原因为运动和外伤。腓肠肌皮瓣修复术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种手术方式,它不但可以修复受损的皮肤,而且还可以通过应用和跟腱相同的组织重建跟腱的功能,是修复跟腱受损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法[1]。本研究对小腿跟腱损伤的患者进行腓肠肌皮瓣修复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小腿跟腱损伤患者4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7例,年龄16~50岁,平均年龄(32.46±4.15)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龄17~48岁,平均年龄(31.85±3.77)岁,运动损伤11例,车祸损伤6例,切割伤3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16~50岁,平均年龄(32.92±4.64)岁,运动损伤12例,车祸损伤5例,切割伤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1.2.1对照组 用传统的手术方法治疗,清创,使跟腱的断端充分暴露,适当地修齐创面边缘,用改良的Kessler法缝合跟腱,然后沿腱束方向间断缝合,缝合完成后,把橡胶引流条埋置皮下,24小时之后拔掉。

1.2.2观察组 采用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术治疗[2],术前进行硬膜外麻醉,清创,选取皮瓣:皮瓣上界为腘窝下方,下至创伤面边缘跟腱的近侧,胫骨内侧和腓骨外缘为两侧的界限。在皮瓣的上方做切口,露出腓肠肌外缘,钝性分离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由近到远在皮瓣的外侧、远侧、内侧作切口,把皮瓣掀起,“Z”字形延长腓肠肌外缘肌腱性部分,把腓肠肌内外侧头的神经束、血管游离到腘动静脉和胫神经部位,然后行V-Y推进,修复缺损的跟腱。

所有患者术后均用长腿石膏使踝关节固定,在6周后复诊,随诊12个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手术时间、跟腱的一期愈合率、膝和髁关节正常活动率、感染率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手术时间比较采用t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33.48±3.8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7.26±4.99)min,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 X±s)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观察组2033.48±3.86对照组2047.26±4.99注:经t检验,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一期愈合率、关节正常活动率、感染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一期愈合率和关节正常活动率均为100%,且术后无1例感染的发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一期愈合率、关节正常活动率、感染率比较(%)

组别例数一期愈合率关节正常活动率感染率观察组2020(100.00%)20(100.00%)0对照组2017(85.00%)15(75.00%)3(15.00%)注:经卡方检验,P<0.05。

3讨论

小腿跟腱主要是由肌腱周围组织及其连接处来供血,因此跟腱部位的血供相对较差,发生损伤时不容易恢复,且容易导致感染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本病的治疗方式一般为手术治疗,但是传统的手术创伤较大,操作非常复杂,往往需要分期手术,增加了手术的风险,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上带来很多痛苦,并且,传统手术肌腱在移植后活动强度小,恢复的过程非常缓慢,感染的发生率比较高。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术是一种新兴的手术方法,目前临床操作也已经相当熟练,腓肠肌皮瓣修复术术中解剖位置相对固定,操作起来更容易、方便,可以同时对缺损跟腱以及创面进行修复,且移植手术后,对患者的肌力及肌腱部位的血运没有影响,达到一次性修复成功,无需进行第二次手术。在手术中应该注意的是,腓肠肌动脉血供由于具有多样性,血管分布可能会所不同,在游离时要确认所有的分支,在游离皮瓣时,注意保留小隐静脉,以保证皮瓣顺利回流[3]。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33.48±3.8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7.26±4.99)min,观察组患者的一期愈合率和关节正常活动率均为100%,且术后无1例感染的发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腓肠肌皮瓣修复术治疗小腿跟腱损伤疗效显著,具有手术方法简单、血运及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且术后感染率低。

参考文献

[1]郑煦光,刘会仁,曲家富.双蒂腓肠肌皮瓣在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J].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395-3397.

[2] 贺慈.双蒂腓肠肌皮瓣修复跟腱及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J]. 大家健康,2014,8(16):124-126.

带蒂背阔肌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 第3篇

前臂至上臂包括皮肤在内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深层肌腱、骨及重要神经血管外露, 在临床至使暴露部位组织坏死、感染、功能障碍等不良。笔者自2005年至2011年采用带蒂背阔肌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12例, 而且一并重建屈、伸指、屈肘功能,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 女5例, 男7例;年龄18~55岁, 平均31.5岁。急诊手术5例, 择期手术7例。致伤原因:玉米扒皮机3例、三轮、四轮车皮带轮4例均为绞伤, 交通造事伤3例, 碾压烫伤2例, 均造成上臂、肘部及前壁软组织缺损;其中3例前臂屈、伸指肌腱大部分缺失, 5例合并骨折, 2例肱动脉部分缺损, 2例肱二头肌缺失。最大缺损面积20cm×12cm, 最小缺损面积12cm×10cm。

1.2 修复部位

前臂4例, 肘部3例, 上臂5例。

1.3 手术方法

1.3.1 首先视伤情决定麻醉方法, 组织损伤、污染较重、或组织坏死

界线不清, 不适合一期行带蒂背阔肌皮瓣修复, 可采用臂丛麻醉, 否则需全麻。清理创面;如合并骨折、肌腱、神经血管损伤, 视创面损伤、污染程度决定骨折内固定、肌腱、神经吻合, 但是应注意主要动脉损伤, 肢体远端无血供, 必需动脉重建。创面清理后动脉外露无组织覆盖, 要短期内行带蒂背阔肌皮瓣修复, 否则暴露的动脉易破裂, 出血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危及生命。

1.3.2 肌皮瓣设计与切取

患者取侧卧或俯卧位, 患肢置于手术桌上, 充分暴露患侧腋窝及背阔肌, 用龙胆紫从腋后皱襞的前缘至髂后上嵴正中, 沿背阔肌前缘画一条线。在肩胛下角处做标记 (胸背动静脉) , 背阔肌皮瓣外形, 根据受区创面大小及长短, 设计切取的肌皮瓣要大于缺损面积2~3cm的梭形岛状瓣, 以肩胛骨下角为中心, 按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显露大圆肌与背阔肌, 钝性分离大圆肌与背阔肌之肌间隙, 将背阔肌拉向外侧, 大圆肌拉向内侧, 在背阔肌近端前外侧与小圆肌浅面分离、显露出胸背动、静脉, 切勿损伤, 从两旁向远端进行游离, 然后将肌皮瓣的周边切开至背阔肌下, 在筋膜与肌肉间钝性分离, 确认血管包括在肌皮瓣内, 注意筋膜与皮肤不能分离, 可用缝线临时缝在一起。若需重建屈伸指肌腱及肱二头肌功能, 切取皮瓣时应尽可能切取背阔肌腱性部分 (起点) 。在切断肌皮瓣远端前, 观察皮瓣的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反、边缘渗血及胸背血动脉搏动情况。继续向近端游离血管蒂部, 沿胸背动静、神经向上, 血管蒂需保留一定宽度的深筋膜组织, 沿肩胛下动静脉继续游离至腋血管鞘处, 将肩胛下动静脉与伴行的胸背神经分离开防止损伤神经。若修复肘或前臂的软组织缺损, 可在上臂至腋窝做皮下遂道, 引出背阔肌皮瓣, 遂道要通畅, 防止血管蒂部受压;若修复上臂可直接纵行切开与上臂缺损处相通, 若要重建屈伸指、及屈肘功能, 将背阔肌腱性部分代替缺失的屈伸指肌腱一并、肱二头肌缝合。

1.4 术后处理

1.4.1 在皮瓣下放置负压引流24~48h, 有助于预防积液或血肿, 使皮瓣水肿及感染形成, 引起皮瓣张力过大造成血管危象;

皮瓣尖端开窗注意观察的因大指标:皮肤颜色、皮温、毛细血管充盈反应, 及时发现和处理血管危象;因皮瓣远端血管逐渐变细, 但极少发生供血不足, 静脉回流依靠2条伴行静脉, 早期可能出现静脉回流问题, 应针对雎体情况早期发现并予以做相应处理。

1.4.2 患肢体位性制动使血管处于松弛状态, 避免血管蒂受到牵拉及在隧道中张力过大压迫血管蒂。

1.4.3 室内保温, 应用抗凝剂、血管扩张剂治疗7~10d, 防止血管发生痉挛。

1.4.4 预防感染治疗, 以广谱抗生素为首选。

如果创面感染时应根据细菌培养各药敏试验决定抗生素的种类、用量及使用时间。

2 结果

本组12例旋转皮瓣全部成活, 仅2例大面积皮瓣远端皮下脂肪液化经换药愈合;2例感染, 经抗生素治疗愈合。重建肱二头肌功能患者1月后开始肘关节伸功能锻炼, 3个月后肌力达4级;3例屈伸指肌腱重建, 肌力达到2~3级, 经一年以上随访, 皮瓣外形及上肢功能恢复理想。

3 讨论

3.1 皮瓣的解剖特点及切取部位

背阔肌起于胸背筋膜、髂嵴和下三个肋骨, 覆盖后背下部的大部分区域, 行向外侧, 止于肱骨二头肌沟的下部。背阔肌的主要血供来自肩胛下动脉的胸背支及其伴行静脉。胸背动脉紧贴背阔肌前缘的深面走行, 在背阔肌深面、距其止点8~12cm处进入该肌。若在旋肩胛动脉动下方切取胸背动脉, 其直径为1.5~3mm。次要的血管供应来自腰动脉和肋间动脉的穿支, 从内侧进入皮瓣。胸背神经伴随动脉, 含2~3个神经支, 直径约2mm。全部肌肉及其表面覆盖的大部分皮肤可随血管神经束移植。本组有2例近腕关节软组织缺损, 皮瓣转移后全部成活, 血管蒂部长约12cm。我们观察到从背阔肌穿入的胸背动脉有2条粗大的皮支向上方走行, 只要把这2条皮支完整切取下来皮瓣的远端就不会发生缺血。一般宁长勿短以免有张力, 并影响屈腕、伸指及屈肘功能。本组无1例发生此功能障碍。

3.2 肌皮瓣的血供及静脉回流

该皮瓣的血供是通过胸背动脉走行于背阔肌并分布其上皮肤供血。本组12例术后均无供血障碍, 静脉回流有2条伴行静脉回流完成。三组有3例早期手术未带浅静脉者, 术后发生轻度淤血, 未做任何处理皮瓣全部成活。在切取血管束时反周边软组织及浅静脉均带下来, 术后皮瓣则不会发生回流差[1,2]。

3.3 肌皮瓣的优点及适应证

该皮瓣的最大优点是修复缺损面积大且可同时重建屈伸指、屈肘功能, 质地好, 厚薄适度, 血管恒定解剖变异小, 操作简便, 安全可靠, 成功率高。适用修复前臂、肘部、上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并可同时重建屈、伸指及屈肘功能。若游离带神经血管背阔肌皮瓣可胫前、后、足背动脉吻合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

参考文献

[1]朱盛修, 朱家恺, 张涤生.现代显微外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11.

背阔肌皮瓣修复术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共开展中央乳腺癌保乳手术即刻整形修复30例, 其中背阔肌皮瓣转位修复整形18例, 均为女性;年龄20岁~60岁, 平均40岁;绝经前13例, 绝经后5例;5例病人肿瘤距离乳头乳晕区1 cm~2 cm, 4例小于1 cm, 9例位于乳头乳晕下;肿瘤直径0.5 cm~2.0 cm, 平均1.2 cm±0.4 cm;肿瘤位于左侧10例, 右侧8例;根据AJCC分期系统, Ⅰ期8例, Ⅱa期6例, Ⅱb期4例;术后病理类型:导管原位癌4例, 浸润性导管癌14例;前哨淋巴结阳性行腋窝清扫7例, 前哨淋巴结阴性未行腋窝淋巴结清扫11例。

1.2 手术方法

1.2.1 切口的选择

根据肿瘤的位置来选择, 对于保留乳头乳晕者选择沿乳晕切口, 不保留乳头乳晕者选择乳头乳晕外圆切口或者肿瘤与乳头为长轴的梭形切口。腋窝淋巴结清扫则另行选择切口, 一般为腋褶线下1 cm~2 cm的平行切口, 前至胸大肌外缘, 后至背阔肌前缘。

1.2.2 乳腺肿瘤手术

按照保乳手术的原则, 取上述切口切除肿瘤周围至少1 cm的正常乳腺组织, 靠近乳头乳晕下位置, 不必强求切缘距离, 但所有病人术中需标记肿瘤的内外上下基底切缘, 送冰冻切片检查, 明确各切缘是否残留肿瘤。若阳性则扩大切除范围, 如果无法扩大, 则不予保留乳头乳晕区。临床有可见的乳头乳晕区的浸润, 则一律不予保留, 行圆柱状腺体切除。

1.2.3 腋窝淋巴结处理

所有病人在手术前一律采用美兰示踪法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前哨淋巴结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 如果为阳性, 则行LevelⅠ、LevelⅡ淋巴结清扫, 如果为阴性则不做腋窝淋巴结处理。

1.2.4 背阔肌皮瓣修复整形

对于乳腺缺损, 行背阔肌肌皮瓣整形修复, 即根据缺损大小由前往后、由上往下切取部分背阔肌肌瓣或者肌皮瓣, 切断背阔肌止点, 使肌皮瓣足够的游离, 通过皮下隧道将肌瓣或者肌皮瓣转位至缺损区, 与乳腺组织自然对接塑形。

1.3 手术配合

1.3.1 术前准备

1.3.1.1 病人准备

有文献报道, 焦虑是乳腺癌手术病人主要的心理反应[3], 病人既想接受保乳手术治疗, 又担心手术是否成功, 对术后身体外观的变化、手术后进一步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等普遍存在恐惧、紧张。巡回护士术前1 d去病房探望病人, 主动接触病人, 用真诚、和蔼的语言关心和体贴病人, 根据其年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方式与病人沟通, 以缩短与病人的心理距离, 积极倾听其陈述, 了解焦虑的原因和心理需求, 针对其病因进行心理护理;教会病人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 引导正视病情, 帮助树立控制疾病发展的信心;同时向病人和家属介绍手术及其他治疗方法、效果, 消除疑虑, 以取得家属的配合, 提醒家属不可在病人面前流露悲伤情绪, 避免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

1.3.1.2 物品的准备

乳房根治的手术器械包, 取带蒂肌皮瓣的器械包, 电刀两把, 吸引器两套, 记号笔, 体位垫等, 另备血管吻合器械一套。

1.3.1.3 环境的准备

提前30 min开启净化系统, 户外温度20℃以上手术室间控制在22 ℃~24 ℃, 户外温度20℃以下手术室间控制在23 ℃~25 ℃, 湿度50%~60%, 通过术前访视了解病人对音乐的爱好调节好乐曲。

1.3.1.4 麻醉准备

病人进入手术室后, 麻醉医生、主刀医生、巡回护士三方核对病人信息无误后, 连接心电监护, 开放静脉通路, 协助麻醉医生诱导、插气管导管。

1.3.2 术中配合

1.3.2.1 体位的安置及安全管理

①遵循手术体位摆放原则, 按手术需要准确摆放体位。行乳腺癌肿瘤切除加前哨淋巴结清扫时需取平卧位, 患侧肩下垫软枕, 上肢外展, 健侧自然伸展;行背阔肌皮瓣切取时采取健侧半侧卧位, 健侧腋下垫软枕, 腹部、后腰部垫海绵垫固定, 两膝关节间垫头圈。无论何种体位均应保证病人舒适、不受压, 各关节处于功能位。②电刀的负极板应粘贴在与手术野同侧的腓肠肌上, 确保病人身体与金属不发生接触, 防止烧灼伤。

1.3.2.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手术应选择在百级或千级手术间进行, 手术前1 h禁止人员出入, 手术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除了保证自己做好外, 还要监督手术人员的无菌操作情况, 如有违反要立即指出, 并重新更换无菌物品;还要监督手术间参观人数, 手术开始关闭手术间大门, 术前备齐所需物品, 尽量避免人员随意出入。

1.3.2.3 器械护士配合

术前15 min洗手, 检查所用器械是否到位、灭菌是否合格, 整理手术器械并保持手术台清洁、干燥、整齐,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协助医生消毒皮肤, 铺无菌手术单, 妥善固定电刀和吸引器。器械护士应熟悉手术步骤, 了解手术医生的器械使用习惯。在切开皮肤之前, 递装有亚甲蓝1 mL的注射器通过乳头注入腺体。①递23号刀片, 按照保乳手术的原则, 取切口切除肿瘤周围至少1 cm的正常乳腺组织, 标记好肿瘤的内外上下基底切缘, 送冰冻切片检查, 明确各切缘是否残留肿瘤。若阳性则扩大切除范围, 如果无法扩大, 则不予保留乳头乳晕区。无菌蒸馏水冲洗伤口, 止血, 湿纱布保护胸部伤口。所有手术者更换无菌手套, 另取一套器械, 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送病理切片, 根据病理结果决定做淋巴结清扫。②更换器械, 行背阔肌肌皮瓣整形修复, 在背部沿标志线做横梭形切口, 皮瓣宽约7 cm, 于皮瓣下在背阔肌筋膜表面分离, 确认血管走行, 根据缺损大小由前往后、由上往下切取部分背阔肌肌瓣或者肌皮瓣, 切断背阔肌止点, 使肌皮瓣足够的游离, 通过皮下隧道将肌瓣或者肌皮瓣转位至缺损区, 暂时固定。背部放置负压引流管, 直接拉拢皮肤缝合。再将肌皮瓣与乳腺组织自然对接塑形, 伤口放置负压引流, 缝合切口。

1.4 乳房外观评价方法

运用放射治疗联合中心 (joint center for radiation therapy, JCRT) 标准[4], 优:术后患侧乳房与健侧乳房大小基本相等, 位置对称, 病人非常满意;良:手术后患侧乳房与健侧乳房大小基本相等, 位置较对侧稍高, 着装后双侧无明显区别, 病人比较满意;一般:双侧乳房明显不对称, 着装后双乳差别明显, 病人不满意;差:手术后患侧乳房严重变形。

2 结果

本组18例病人均成功实施保乳手术, 其中行保留乳头乳晕区的保乳手术3例, 切除乳头乳晕区的保乳手术15例。所有病人均行术后即刻背阔肌皮瓣转位修复整形, 取得良好的效果, 全部病例皮瓣成活, 无淋巴漏, 术后1例病人出现背部皮下积液, 经抽吸加压治疗后好转。尤其术中全体医务人员密切配合, 病人没有因为感染或其他等造成不良后果, 病人及家属都感到满意。所有病人于术后1周按JCRT标准行乳房外观评价, 优8例, 良好8例, 一般2例, 差0例, 优良率达88.9%。行放射治疗后对乳房外观再评价, 结果与术后1周评价一致。

3 讨论

保乳手术的优点是病人不必经历失去乳房的痛苦, 既不影响体形, 又不影响美观, 且不用经历二次乳房重建手术的煎熬, 又能减轻经济负担。但手术尚未广泛开展, 且手术范围广、损伤大、时间长, 因此, 中央区乳腺癌既往曾被认为是保乳手术的禁忌证[5]。手术是否能顺利进行除了依赖医生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外, 其手术配合及术后护理也不可忽视。手术室护士术前要做好心理护理, 使病人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乳房再造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术后感染[6], 器械护士必须熟悉手术器械、手术步骤、配合特点, 及时准确地传递术中所需物品和器械, 坚持无菌操作原则;切除肿瘤后要重新更换器械、血垫, 防止癌细胞种植, 做到无瘤操作[7]。本研究18例病人中, 除1例出现背部皮下积液外, 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而且病人术后的患侧乳房与对侧基本对称, 按JCRT标准, 乳房外观优良率达88.9% (16/18) 。

摘要:[目的]探讨中央区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即刻背阔肌皮瓣修复整形的临床疗效及手术配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18例Ⅰ期、Ⅱ期中央区乳腺癌实施保乳手术后即刻背阔肌皮瓣修复整形的临床资料、手术配合, 观察术后乳房外观及并发症, 并进行随访。[结果]18例中央区乳腺癌均成功实施保乳手术后即刻背阔肌皮瓣修复整形,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术后1周按放射治疗联合中心标准进行乳房外观评价, 优良率为88.9% (16/18) 。[结论]良好的手术配合能使中央区乳腺癌保乳术后即刻背阔肌皮瓣修复整形手术顺利, 并发症少。

关键词:乳腺肿瘤,保乳手术,即刻乳房重建,背阔肌皮瓣,手术配合

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92.

[2]Gajdos C, Tartter PI, Bleiweiss IJ.Subareolar breast cancers[J].Am J Surg, 2000, 180 (3) :67-70.

[3]李世英.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焦虑状态调查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2) :326-327.

[4]Georg P, Georg D, Van Limbergen E.The use of the source-skindistance measuring bridge indeed reduces skin teleangiectasia afterinterstitial boost in breast conserving therapy[J].Radiother On-col, 2005, 74 (3) :323-330.

[5]Pezzi CM, Kukora JS, Audet IM, et al.Breast conservation surgeryusing nipple-areolar resection for central breast cancers[J].ArchSurg, 2004, 139 (1) :32-33.

[6]石松魁, 郎义方.乳腺癌术后即时乳房再造[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95, 11 (4) :253.

背阔肌皮瓣修复术

背阔肌皮瓣修复术(精选4篇)背阔肌皮瓣修复术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01年4月2011年9月共接收小腿严重创伤患者37例, 其...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