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英语教学案例
八年级上英语教学案例(精选8篇)
八年级上英语教学案例 第1篇
教学案例分析:八年级《思想品德》(上)
第八课
竞争合作求双赢
第二节
合作!竞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2)明确在合作中竞争的目的以及在竞争中合作的真谛。3)理解在竞争中合作需要形成团队精神。
2.能力目标:
1)大胆自信、敢于竞争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的能力。2)正确处理与竞争对手关系的能力;辩证看待竞争中胜于败的能力。
3)为自己的集体作出贡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促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敢于竞争、善于竞争、享受竞争。2)尝试在竞争中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享受合作。3)在学习如何竞争和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做高尚的人。
教学重点:
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把握在合作中竞争和在竞争中合作的技能。
教学难点:
在学习如何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参与学习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代表团共获得多少个
活动四:考考你 1.多媒体展示问题:
有人说:竞争对手就是我们的“眼中钉,肉中刺”,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在一次马拉松比赛中,当最后一名运动员跑到终点时,观众们为他长久的鼓掌。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问题。3.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说明在合作中竞争应注意的问题。
(二)在竞争中合作
活动五:出谋划策(P97心理试验活动材料)1.学生阅读材料,感知情境,明确活动目的。2.学生分组讨论材料中提出的问题。3.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说明竞争中需要合作;合作应体验“双赢”原则。活动六:智力闯关 1.多媒体展示问题:
4x100接力赛中,世界纪录的的成绩大于4人100米速度的相加,为什么?
在NBA上一个赛季的季前赛中,火箭队有着得分王迈克格雷迪和最有希望的中锋姚明“MM”超级组合,却接连输给苦苦挣扎的老鹰、猛龙和尼克斯这样的弱旅。为什么? 一个四肢健全的瞎子和一个眼睛明亮的跛子被大火围在一座楼房里,怎么办?
2.学生分组讨论问题。3.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说明在竞争中合作应注意的问题。5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P98) 团队精神的含义及核心(P99)
体教学课件。由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因此,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把握在合作中竞争和在竞争中合作的技能。难点是:在学习如何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采取了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体验教学法、参与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知识、增长了能力、培养了情感,较好地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如,本课时在开始和结尾以较近的重大时政视频创设情境,材料新颖而富有吸引力。中间以感悟、体验、训练、讨论、阅读、朗诵等活动方式教学,环环相扣,层层相连,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合作和竞争的意识和情感。
本课时的不足在于,在个别问题的讨论中,学生讨论不充分。
八年级上英语教学案例 第2篇
【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以来,英语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它强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用英语做事,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跨文化意识,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针对问题】
1、如何调动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如何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突破性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材分析】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Can you come to my party?主要围绕邀请的话题展开,提供了若干简短的小对话,并配以彩图,供学生了解人物所交谈的方式及一些活动,此外还提供了请柬,E-mail及日程表。
【学生分析】 1.八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好的语言交际能力,能较完整地进行对话练习。
2.动笔能力较强,能够写出比较有思想性的文章。
【案例描述】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前我精心设计制作了56张样式精美的生日邀请卡。一进入教室,我就微笑地发给学生邀请卡,并告诉学生我将邀请他们参加一个私人的生日聚会,学生拿到卡后很兴奋,议论纷纷。见同学们进入状态后,我让英语科代表带全班同学一起用英文唱“祝你生日快乐”歌。(这首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给了同学们生日的美好回忆。)接着我问Hello,Zhang Feng , can you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 Sure , I’d love to./ Hi, Li Jun , can you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
Sorry, I can’t.I’m going to Qiyang to visit my grandmother.……
利用以上所学来向对方提出或拒绝或接受邀请,这样一来学生在使用目标语中慢慢掌握了本节课重点内容。两人对话、分组练习或一起讨论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提高了学习效率。
任务一 设计日程表
为了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我问 How many students have ever held a birthday or a barbecue party ?
问题刚落,学生们积极举手回答,唯恐别人不知,但大多是父母包办的,亲自举办的却很少。我趁势说Imagine you are on vacation.Write everything you have to do during the week on the calendar.Let’s see whose plan is the most interesting.不到几分钟,有的学生便设计完了自己的日程安排表,我发现了一位学生的日程表很有特色,便拿到讲台前展示。
August(10th –16th)plan 1.Read newspaper every day 2.Running at 6:00 a.m every day
Sunday(10th)Fishing with cousin the whole day
Monday(11th)Basketball with the school team at 5:30 p.m Tuesday(12th)Computer lesson at 9:00 a.m
Wednesday(13th)Grandpa’s 69th birthday Thursday(14th)Help mum clean the house Friday(15th)Math lesson at 7:30 p.m
Saturday(16th)Swimming with father at 5:00 p.m 通过这次展示,不但表扬了这位同学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羡慕的眼光。
任务二 制作邀请卡
这次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力。抓住学生思维敏捷,爱表现特点,首先让学生学会制作邀请卡。我说If you want to hold a party.First you should send a card to your friends.Now try to make an inviting-card。Let’s see whose card is the best.不一会儿,一张张精美的邀请卡诞生了,在大家的参与中最后评出了几张设计最得体、美观而且信息较完整的邀请卡。并展示了一张英文邀请卡。
It’s a Birthday Party For whom: Peter
Time: Friday, June 30, at four thirty Place: Peter’s house, 8th Street
Come and have fun!
任务三 发出邀请
此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整个活动中我充当一名引导员,引导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掌握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除了本单元的语言结构外,还引导他们利用所学过的语言结构丰富自己的活动内容,以及解决一些他们想要表达的新内容。同时我还是一名记录员,记录下能来参加他的活动的学生,看谁邀请到的人最多。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不断向其他学生发出邀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时进入了高潮阶段。最后,经过我的点拔与筛选,让一对学生在课堂上表演。
A: Hi, Amy, can you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 ?(递邀请卡)
B: Oh, your birthday party!(惊喜万分)When is it ? A: It’s on Saturday, August 15 at eight p.m.B: Oh, let me see(查看日程表)Sure, I’d love to.But I’m
having a computer lesson in the afternoon.After class,I have to see my grandma at seven.Because she is ill.Can I go a little later?
A: Of course!
B: Thank you for your invitation.创建了一种和谐的语言活动氛围,产生了浸润性的效果,让学生愉快地沉浸在英语的氛围中。由于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学生非常踊跃参与,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案例反思】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任务:先让学生安排日程,制作邀请卡,发出邀请进而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围绕着教学任务,我放手让学生做、学生说、学生演、学生评,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教学步骤及环节设计精心,安排合理,水到渠成。重视体验参与,重视语言运用,把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愉快度过,完成教学目标。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八年级上英语教学案例 第3篇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单词、词汇和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并掌握各种野生动物的名称,能用英语表达对动物的喜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野生动物的名称及其食物,了解动物、关爱动物。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牛津版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Welcome to the unit”,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开设目的是巩固所学的词汇并引出相关题材,因此教学内容往往以听说为主,口语操练十分频繁。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关于动物的名词和表示动物特点的形容词,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为了课上能尽快参与到各种训练中,学生在上课前可运用头脑风暴(brainstorm)的方法搜索相关词汇和语境,并在课堂上与同伴们合作分享。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将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好必备的知识储备。
【教学重点】
掌握描述动物的单词、词汇和句子。
【教学难点】
能用流利的英语来描述野生动物的特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把全班学生分为10组(3~4人一组,各组成员前后座,每组选一位组长),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入小组竞争机制,把各个组名依次写在黑板上,根据各组表现颁奖,获奖最多的小组为“优秀小组”,当堂颁发“优秀小组”奖品。该竞争机制可使各小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中。
二、问题呈现、合作探究
Step1.Warming-up
教师依次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如monkey、elephant、pig、snake等),问:“Do you know the animals?”图片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们回答“Yes”时,教师可再展示多张关于动物的图片并抛出问题:“Let’s play a game,guess what they are and describe the animals.”然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同学们猜动物,并在3分钟内列出尽可能多的单词、短语、句子来描述猜出的这些动物,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各组每个成员都能真正融入小组中,参与并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3分钟后,让各个小组以读的方式展示他们合作学习的成果。在小组交流时,不能滥竽充数,先是2人小组交流,把两个人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到4人小组交流中去,有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到6人小组,但一般情况下,以3人小组、4人小组为宜,尽量不采用6人小组。教师要时刻指导、评价各个小组的表现,及时给予他们激励的话语和掌声。
Step2.Language input
指导学生阅读Unit5 B1,理解并完成所需内容。
Step3.Language output
教师抛出话题:Work in four in your group and practice the following dialogue.
A:What wild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B:I like…
A:Why?
B:Because…Which wild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A:I like…
B:Why?
A:Because…
给学生3分钟时间,开展小组讨论,并给每一小组发一张汇总表,让他们把想到的短语或句子写下来,时间到后,各组都停止讨论。讨论过程中,教师可照顾获奖相对较少的组,若他们举手,就把机会先给他们。为了保证课堂活动不乱,也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习惯,教师除了奖励“优秀小组”之外还可特意设立一个“文明小组”。当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仍然要充分使用积极性的评价语言,不断地肯定、表扬学生们的表现,激励各小组加油,同时继续奖励。活动时,教师可适时渗透德育内容,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品质,不仅要教学生将这些品质活学活用在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学习中,还要让学生学会给别人提一些如何保护野生动物的建议。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教师还可设计一个小组pk环节,展示两张老虎的图片(一只在野外,一只被关在笼子里)并抛出问题:“1.Which tiger is happier?2.Which tiger is safer?说出理由。”给学生4分钟时间进行组内交流、探究,再进行小组比拼,从而把小组合作再次推向高潮,使课堂效率有质的飞越。
Step4.Language points
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后,在剩余的时间里,重点解决学导单上的探究案,由于探究案上的知识点是书本上重点知识的扩展和迁移,所以,此时小组合作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由小组长组织成员对照探究案开展合作、探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让学生猜动物并讨论,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当中,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把本节课需要掌握的新词汇都熟悉一遍。让学生用给出的短语、句型讨论“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对基本句型的操练与掌握作了很好的铺垫。通过最后小组比赛讨论活动,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描述野生动物的词汇,最重要的是加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实现了教学的情感目标:Protecting animals means protecting ourselves)
三、课堂小结
小组内,对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选一个学生代表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其他小组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使总结更为全面。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的知识作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练习巩固
教师当堂投放和评讲训练案。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作一回顾,并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以便课后进行查漏补缺)
【课后反思】
这节课,小组合作学习贯穿始终,但没有出现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的弊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规则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合作学习,不知道自己在合作学习中担任的角色。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规则。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目标、方法、步骤、意义和任务分工,知道学什么、该如何学、达到怎样的标准,只有在小组成员明白了指令和合作的任务后才能开始活动。采用合作学习,切忌在指令不明确、不清晰的情况下进行小组活动,看似热闹,其实效率低下,而且也冲淡了小组活动的意义,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节课,我对学生分工明确,每一组都确定好小组长,再由组长确定每次活动的参与对象,按照组员学习能力的大小、演讲能力的强弱,确定组员在小组内担当的角色,使小组合作能够在组长的组织下有效进行。并且在合作过程中,组长会不时地提醒组员,遵循活动规则,从而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质量和实效性。
二、小组活动应具有目标性
小组合作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能否有效地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难度要适中,难度过高会使学生们无从下手,从而丧失合作学习的信心;难度过低,必然造成学生在活动中虽然看似热闹、学习的热情高涨,但却毫无意义,没有实际效果。所以设计的小组活动要具有一定目标性。“目标性”即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准确而适度,使教学环节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可以达到的接受范围里,从而使学生不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并使之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完善,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本课中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有可操作性。这样的小组合作才有真实的意义,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三、教师应适当指导和点拨
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需要精心组织,避免学生在漫无目的的讨论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跟踪、点拨和指导,引导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学会判断,学会归纳整理。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效。
四、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我校“G-E-T”学研型课堂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我校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形成了“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提升转向小组合作共同进步。本节课中每次活动结束后,我都引导学生对小组学习各个环节的情况进行评价。对表现优异的小组进行表扬,对暂时落后的小组进行鼓励,并给予其更多的表现机会,还对小组合作中个人的表现进行评价,达到了既重视对小组的评价,也重视对个人的激励,帮助学生有效调控了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培养了合作探究精神,真正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八年级上英语教学案例 第4篇
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与图形是分不开的,轴对称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之后要学习的等腰三角形和各种其他基本图形。在学习轴对称之前,学生已经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有简单的了解,学过这节课程之后,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辨别之前学过的图形。同时,轴对称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的,学好轴对称这一课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以后学习过程中对图形更敏感。
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就是轴对称,重点教授的概念是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如何辨别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的对称性。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讲解对称轴和对称点的概念;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同时分辨出两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帮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对称的不同和关联之处。
2.能力目标。
通过在课堂上现场演示折叠和剪纸的教学方式,帮助同学建立空间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动手演示提高空间想象力,能在以后迅速判断出轴对称现象;通过讲解帮助同学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不同辨别方法。
3.情感目标。
在学习轴对称这一课的过程当中,给学生介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轴对称图形,帮助学生了解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四、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概念。
难点:帮助同学准确区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和关联。
五、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引入概念。
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会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现实生活中能看到的事物外形、图标、大型建筑物等,让同学仔细观察课件上的每个图形,说出这些图形在数学课堂上分别叫什么名字,以此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之后我会继续播放课前制作的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动图。看过课件后让同学们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进而引出图形的对称轴和图形成轴对称两个概念。
2.动手实践,讲解概念。
第一步: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提出轴对称这一概念之后,我会让同学们继续说说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还会遇到哪些比较规则的图片,和课件中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说出这些图片的共性。
[教学说明:通过思考,得出这些规则图形对折后能重合的事实]
第二步:要求学生动手实践。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分别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白纸,从正方形的中间对折,之后把对折好的纸张撕成自己想要的形状,撕好之后把纸张展开,让学生观察思考折痕两边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教学说明: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撕好的形状折痕两侧是相同的]
第三步:引出数学概念。
由之前的思考和实践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同时对比分析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第四步:对概念进行针对性练习。
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方式对学习概念进行练习,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比如:图中的轴对称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是哪几条?(课件演示)请同学们思考学过的图形都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几条?
3.做游戏,巩固概念。
刚刚学习过新知识之后,学生有可能掌握得不够牢固,容易记不清楚概念,所以讲解完本节课两个重要概念之后,要同学们一起做两个小游戏,巩固这节课新学习的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具体小游戏设置过程如下:
(1)我会随机说出英文字母表中的任意字母,让同学们抢答,迅速说出我说的字母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说明:通过判断英文字母的游戏帮助学生掌握快速判断轴对称图形的能力]
(2)我会在课前准备一下轴对称的汉字,做游戏时把这些汉字的一半写在黑板上,找同学把剩下的一半汉字补齐。
[教学说明:通过补齐汉字的游戏帮助同学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规律]
4.教学效果反馈。
我会在课程要结束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安排详细教学效果反馈过程,具体如下:
第一步:答疑阶段。
我会问同学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对我讲解的概念有什么地方不理解,有没有同学不会判断轴对称图形等。对同学的疑问进行简单解答,共性问题在课堂上解答,问题大的同学课后继续单独讲解。
第二步:当堂测试。
我会问同学们一些关于对称轴和轴对称的问题。比如:下面几个图形有哪几个是轴对称图形,请选择?(课件显示)下面几个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课件显示)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第三步:布置课后作业。
让同学在课后把书上的练习题认真完成。
六、教学反思
八年级英语写作教学案例 第5篇
上传: 廖志群
更新时间:2012-5-28
10:32:10
八年级英语写作教学案例 安源区教育局教研室 廖志群
一.教学内容
本课以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的Section B 3a 部分为范文,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以How do students around China get to school 为题写一篇短文。此次写作训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写作训练帮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语言知识写作,使学生逐步获得组织素材、划文章结构、列出提纲、组织语言、修改文章等写作的技巧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套用范文结构的写作教学,引导学生收集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储备充足的素材,为写作做准备。情感目标
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对写作的畏难心理,激发写作兴趣,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从知识层面上看,写作训练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帮助学生谋篇布局,用文章框架填充信息进行写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的步骤。2.从能力层面上看,写作训练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组织素材的能力、适当地模仿或创造性地运用好词好句并进行自我修改的能力。
3从情感态度层面看,写作训练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帮助分学困生克服写作时的畏难情绪,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教学过程
stepⅠPre-reading 1.Warming up: Sing a song(Lead-in: Watch a cartoon and answer :What kinds of transportation can you see ? then present different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with picture : train、plan、bike、car、school bus、boat.同时补充 ship ,motorbike, electricbike, subway等交通工具。通过有趣的迪斯尼动画再次激活学生大脑中的相关词汇,同时以旧引新,自然引出新词汇。)3 look and answer:How do they get to school ? T: There are some people in the picture.How do they get to school ?First, let”s look at the boy.How far is it from his home to school?(呈现步行上学的动画)How does he get to school?(He walks to school =He gets to school on foot.)(用 同样的方式呈现各人上学的不同方式,分别用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Picture 1 : She lives 2 kilometers from school.She rides a bike to school.She gets to school by bike.She gets to school on her bike.用超级链接增加一幅图:They ride the bikes to school.They get to school by bike.Picture 2: He lives 15 kilometers from school.He drives to school.He gets to school by car.Picture 3 : He lives 8 kilometers from school.He takes a bus to school.He gets to school.by bus.用超级链接增加一幅图:They take school buses to school.They get to school by school bus.Picture 4: He lives 4 kilometers from school.He rides a motorbike to school.He gets to school by motorbike.(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transportation?)That must be a lot more dangerous than riding a bike.(T:A lot more means much more than……)
T: They live in different places and go to school in different ways.It depends on where they live.(设计说明:用幻灯片中的 图片和动画设计创设了一个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复习section A 学过的各种交通方式的表达法,特别是把几种不同的方式罗列出来进行对比,为课文中的表达作语言铺垫。句子的灵活使用也为后面的阅读和写作做好了准备。)
4.: Do a survey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T: Do you live near to school or far from school? How do you get there ? S: I live near to school , so I walk here.T: How many students get to school on foot? Hands up!用同样的方式调查骑自行车、乘公交车等来校的学生数后总结:Walking to school is popular in our school.Riding bikes is more popular.Buses are the most popular means of transportation.设计说明:活跃气氛,在歌曲中复习各种交通方式的表达,导入主题.(设计说明:从创设的情境中走出来,走进学生的生活,引出新的表达:more popular, the most popular,同时也为自然过渡到课文做准备。)
StepⅡ While-reading T: Do you want to know how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get to school ? Present the map of the world and point out: North America and South America.T: Look at the map of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parts in the world.It’s North America, this is South America.(设计说明:引入课文主题,用世界地图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解决部分生词:part、North America
(设计说明:地点的列出使文章框架结构一目了然,用流程图能给学生更清晰、深刻的印象。谋篇布局是写作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只有华丽的辞藻,而无篇章之层次、脉络,文章就犹如一盘散沙。而多数学生只关注语法有无错误,篇章意识非常淡薄。所以,这一步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Reading carefully and find more information.(设计说明:在抓篇章结构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更多的信息,把骨架填充饱满,也 给学生一种具体的写作策略:根据骨架填充信息。)3 Read again and write “T” or“F”.(1)In North America, not all students take the bus to school.(2)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are different from the Unite states(3)In Japan , the three most popular ways of getting to school are bus, train and bike.(4)In china , bikes and buses are the most popular.(5)Students in Hongshanhu and kaishandao have to take a boat to get to school.(设计说明:通过细读关注文章细节。)
StepⅢ Post –reading 1.Listen and read aloud.(设计说明:朗读可以增强语感。学生在 朗读过程中能够感悟英语语言的习惯表达,形成写作的英语思维定势,它使口头与能力结合在一起,语言的形式与所表达的意义结合在一起。)Retell the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words and pictures.(设计说明:课文复述是 学生对语言材料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复述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创新。它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巩固和积累,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系统、连贯的言语能力。复述是阅读通向写作的一座桥梁。)
StepⅣ Write an article : How do students around China get to school?
T: This is my pen pal from America ,Ted.He wants to know how students around China get to school.That’s a big problem for me.How can I make a survey in such a country ?(Ss: Surf the Internet)Good idea!So, yesterday I surfed the Internet and got some information from .do you want to know the result?(学生迫不及待地说yes)接着呈现图二,让学生先口头作为,在落实到笔头。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当堂展示,其他同学在纸上写。几分钟后,教师和
八年级历史教学案例 第6篇
一:背景介绍
本次所上班级为八(1)班,该班级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清楚,有的甚至是一张白纸。比如:第一次统一中国,建立秦朝的是谁?班上居然有好些学生都不知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非常的被动,要老师不断的去催促。课堂氛围不活泼,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有的时候,个别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课堂上睡觉。也有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强,学习主观能动性高,是班上的积极份子,能够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二:情景描述
本课我在导入的过程中,播放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曲,随着悲惨的音乐声,和着一张张悲惨的图片,渐渐把大家带入了那个时代的场景:东三省的人民在凛冽的寒风中,在泞泥不堪的道路上,艰难的前行。歌曲放完,我问学生:他们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很多学生都义愤填膺地说:老师,因为他们的家乡被日本鬼子占领了。然后请学生预习课文的第一部分:“九一八事变”,请学生将该事变的时间,地点,起因,结果,影响等一一表述。关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的政策”,为什么?我让学生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很多学生都说蒋介石是卖国贼,不抗日等,这说明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朱格丹同学的回答:老师我认为蒋介石不抵抗的原因是他要把军队调去打共产党,然后再去抗日。这个学生的回答很有见解。实际上这也是蒋介石不抵抗的根本原因,即“攘外必先安内”,“攘外”就是抗日,“安内”就是剿共,蒋介石要先剿灭共产党,然后再抗日,学生就很清楚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全境沦陷,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第二部分的学习,即“西安事变”,这个事件发生的背景同学们都很熟悉,因为前面已经讲了“九一八”事变,但是讨论问题:捉住蒋介石后,是该杀还是该放?这个问题一提出来,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激烈争论,有的说杀,有的说放,有的说先软禁,然后再考虑是杀还是放。课堂气氛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答案,在于他们的出发点不同。最后王思媛同学进行总结:蒋介石不能杀,杀了她,就会再一次引起军阀混战,导致中国的混乱,对中国的抗日不利,只会让日本人坐收渔人之利,最好的办法是让他同意抗日,一致对外!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共产党和国民党再次携手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很多学生都表示非常的愤怒,这是个喜欢侵略别国,尤其是中国,军国主义泛滥的国家。近代以来,日本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全面侵华战争等,所以我们要时刻防备日本,再次侵略中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三:教学设想
我本次上的内容为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本来的设想为:通过对“九一八”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同时联系近代以来日本参加对华所有的战争,如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说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蓄谋已久的。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西安事变的背景是怎样的,就是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张学良,杨虎城为全民族的利益,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国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中学生,目前还不能为国家做点事情,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四: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我感受颇深的是:部分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和拓展方面非常的有见解,有些是课本上没有的,需要他们来进行总结,这就需要他们运用非常熟练的知识,流利的语言,以及独具匠心的个人见解,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学生对音乐,视频教学,很感兴趣,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后要多运用。对于和课本内容有关,但课本上没有的故事,学生非常地喜欢听,比如在讲“西安事变”的时候,我就和他们讲蒋介石是如何被捉住的,华清池,捉蒋亭等,学生听的很认真,很入迷。因此,今后的教学,还是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多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
徐福海
八年级历史教学案例 第7篇
李智荣
一、案例标题: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学科:初中历史
年级:八年级
二、案例内容: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设计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非常重要,它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重点: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难点: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面貌,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国。所以,学生能很好的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意义。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内容、结果及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从课文和插图、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再现五四爱国运动的时代背景,探索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从五四爱国运动的传单、口号分析其性质,理解其精神;从中共一大、二大的召开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当继承光荣传统,奋发学习,矢志完成民主复兴大业。
(五)、教学方法:探索
理解
记忆
(六)、教学程序: 导入:
讨论回答问题:新文化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
讲授:就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过程中,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从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开始,到1935年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今天大家要探究第10课的内容,它可以告诉大家青年节的由来,“七一”建党纪念日的由来等重要历史知识。(布置学生阅读45——49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五四爱国运动1、2、3、4、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五四爱国运动中的青年学生提出了哪些主张?
46页插图《还我青岛》反映学生什么样的心态和要求? 理解什么是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
5、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共一大”的基本知识
参加者
内容
性质
意义
2、中共一大的代表来自哪些地方?
3、根据插图《“一大”会址嘉兴南湖游船》说明“一大”原来在什么地方召开?(上海)教师总结、归纳 学生巩固记忆
(七)、教学评价设计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景,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法
4、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
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李智荣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一般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偏科现象,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发挥。
由这些年的经验得知,八年级学生学习科目多,学生在课外基本没有花时间在历史科目上;识记量太大,要学好不太容易。况且如今的学生学习心里疲劳,相当多的学生厌学、不学,像历史这样的边缘学科、需要大量记忆学习,很难保证大部分学生及格。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教科书由主题和课组成。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7个主题,共二十二课。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学习与探究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学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六化”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我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运用
李智荣
历史教学比较法,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人类社会的历史虽然漫长,但始终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制约和促进下有规律地延续。如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改革变法造就繁荣盛世。历史的发生虽然是不可预料的且无法挽回,但又反复再现着惊人相似的历史现象,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乱世出英雄,治世有明君”。因此,引导学生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通过比较发现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于学好历史实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比较呢?常用的历史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把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发生的,但是有一定关联的历史事件加以比较。例如,中国近代的两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但是其发生时间不同,发动战争的列强不同,带来的破坏和影响也不同。而经过比较,还可以对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对圆明园的劫掠等内容加以强调。
二、概念的比较。学习历史时,有一些学生们不容易弄懂,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例如,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奴隶与农奴;农奴与农民;经过比较,会使学生对其有清晰的认识。
以上通过对比较方法的阐述,说明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拿来比较的内容必须具有可比性。同时,要进行比较,还必须要经过比较而解决一些问题,就是说比较的目的性要明确。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运用比较法的目的有哪些。
一、通过比较,区别异同。区别各种历史现象的异同是运用比较法的基本目的。如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学生常常会忽略二月革命,或误以为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通过比较则一目了然。这是俄国革命的两个阶段,前者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后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其背景、任务、结果都不相同。
二、通过比较,找到规律。历史是错综复杂的,尤其是世界历史呈现出许多与中国历史不尽相同的地方。但在相异的历史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是客观历史规律。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复辟----袁世凯和张勋复辟,都以失败告终,说明当时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已经成为历史不可阻挡的潮流。谁要逆潮流而动,必将被历史所遗弃。
三、通过比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比较可以让学生拓宽思维,从多个角度去看问题,可以辩证地一分为二看问题,更可以在比较不同观点和评价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比较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教师可启发学生先找共同点(都有无产阶级的政党、杰出人物领导,都要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都采用暴力革命武装斗争的手段,都获得了胜利),再比较其不同点,强调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俄国能够中心城市起义成功,中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漫长道路,树立各国革命一定要在马列主义思想指导下与各国世界情况相结合的历史观点。
历史的学习是一个由感知到积累到理解的过程,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改变被动、死记的学习方式,敢于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新课改中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历史课堂教学心得
李智荣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和推进,我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自己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使历史课堂教学中既活泼又严肃,学生既乐学和好学历史,又能学好历史,真正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也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教育心得,现总结如下:
一.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导向,贯穿历史课堂教学始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部分。每一历史单元都有言简意赅的导言,并附上这一单元的内容标准,这就成为指导我们历史教师上好每一堂历史课的指挥棒。因此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应认真研读《课标》,使它成为指导我们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件最得心应手的“法宝”。
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从教材内容出发,课堂教学初期根据《课标》的内容标准给一课加上“副标题”,以示重要。比如:八年级(上)给“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四课分别加“器物之变”、“制度之变”、“观念之变”的副标题;再如:九年级(上)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加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副标题。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后期巩固阶段,把部分课的目录进行重新整理,再次突出《课标》中重点的内容标准,让学生在复习阶段能直接从目录中知道本课的“精华”所在。如:九年级历史(上)第12课“美国独立战争”,可把复习课题改为“华盛顿与独立战争”、“《独立宣言》与诞生”、“国家独立促发展”。这样,就把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主要历史活动和《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及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的内容标准用言简意赅的“子目录”落实到位,又能便于学生识记,以达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原始教材进行整合,针对授课内容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课型,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只要我们不违背教材和课标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实际情况,教师就可以因地制宜的对“原版教材”部分内容进行适当“处理”和“整合”。在我本人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对教材的处理和整合大致分成两类:
其一,教师可根据课标的单元要求的详略以及班级实际情况,把几课时合为一课时或把一课时分成几课时进行“板快教学”。比如:我在教学中把九年级(上)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的17课的内容进行整合,把三课时压缩成一课时,并分成两大板快“西方侵略国家”和“被侵略国家”,再把“西方侵略国家”分为“国外罪恶的三角贸易”和“国内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两个小板快,这样课标对三课的内容标准就贯彻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板快教学”中,既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又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历史课堂效率,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其二,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不同的历史教学授课内容设计成不同的课型。对“原版教材”部分内容进行适当“整合”。比如:我把七年级(下)“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和单元活动课整合起来,选择“主题活动型”的课堂教学设计。通过为《清明上河图》配文字说明的活动,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再通过一幅幅图,并配有音乐,展示了北宋都城东京城郊,汴河河道和热闹繁华的街景,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达到《课标》要求的本单元的内容标准之一“了解北宋时期社会生活的概况”。又如:对“朝代更替和兴亡”的有关内容,采取“教师主讲式”课型,设计精彩的导入语,讲解时注意语言的跌宕起伏,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既能保证知识结构清晰、连贯、一气呵成,又能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对每一单元的“文化课”的有关内容,我针对这些内容主要是通过展示中国优秀文化成果,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向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等学习的特点,采取“导问式”课型——采用电视综艺节目的形式,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把重点知识做成问题卡片,教师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并设“课冠军”,最后教师做“画龙点睛”的汇总。这样既体现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又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就在身边”,充满亲切感。
三.灵活使用历史教材中文字图表资料,充分发挥教材中“动脑筋”,“活动与探究”以及“自由阅读卡”的教学辅助功能。
“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材最大特点是教材中文字资料过于言简意赅,但同时附有形式多样“动脑筋”、“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等教辅材料。我就在备课时巧妙自然的把它们设计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或采取“学习小组讨论式”,或采取“学生辩论式”,或采取“课后报告式”等形式,总之,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量体裁衣。既升华了教学中的重点知识,又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辨别真伪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端正学生的历史考试态度,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考试,实现考试成功和能力提升的“双赢”
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把学习空间留给学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新知、自主生成新知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考试中应用自如,所以在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行中,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备教材、备学生——在课堂上坚定不移的以学生为主体,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成功,才能真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家访手记 李志荣
按照家访计划,10月28号的中午,我来到了黄龙庙13组的张志行同学家。张志行妈在家他们和我还沾点亲呢,看到我的来访,她们很高兴,硬是要弄饭吃,反复推辞才罢休。
坐下后,我们开始交流对张志行的看法,她妈妈说:“志行在家最喜欢做的就是看电视了,一看就连饭都不想吃,你一定要替我多说说他”。我说:“孩子喜欢看电视,这要一分为二的看,看电视可以学到很多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教给他的知识,开阔他的视野;但是他如果过分沉迷于电视,又会影响心智的健康,所以我们做老师家长的要互相配合,我在学校里多说说,你在家里控制好他看电视的时间,还要干涉他看的节目,不要放任自流。”他妈妈说:“你的建议真好!”
家访手记
(二)走访了张志行家,我来到了付堤4组余恩眼同学家。
可是余恩言的父母都不在家,邻居说,她们前几天都走了,到深圳开厂去了。我前些日子都还在剅河街上看到过她妈妈呢,怎么这么不凑巧啊?
好在我有余恩言爸爸的电话,我们在电话上进行了简单的交流,约定他回家后就及时的家访。
家访手记
(三)刘远航是付堤八组的人,我很快就到了刘家。
她奶奶告诉我,刘远航的妈妈在电器超市打工,平时基本不在家。他回家都是和奶奶一起生活,她们母女二人感情很淡漠,因为她妈妈生下她后就做了输卵管手术,不能再生育了,心理上产生了严重的障碍。
听了刘奶奶的话,我的心情很沉重。刘远航平时在校的确是沉默寡言,我还以为是她的性格不开朗呢,原来如此。真是不走访好多东西都不知道,以后再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要对刘远航多花点心思了!
家访手记
(四)10月28日的中午,我按计划来到位于李楼二组的高锋同学家。可是他的家门紧闭,我吃了闭门羹,只好下次再来了。
11月2号的中午,我吸取上次走访失败的教训,事先给高锋的奶奶打了电话,然后我很快就到了距学校3里路的高锋家。
高锋的奶奶正在家里等我。这是一栋新建不久的的农家,堂屋当中还堆着新收的粮食和棉花,在洋溢着粮棉清香的环境中我和李奶奶开始了对话。
“我们家高锋的爸爸和妈妈在外面打工,只有过年才回家,他基本上是我们两老在照看,我们没有文化,不知道怎么管他,他回家了总是说作业都在学校里做了,您说,他说的是真的吗?”
“每个星期的双休日,我们基本都会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有时他可能在学校里做了,有时他肯定没有做,在哄你们。因为我们检查家庭作业时多次发现他没有完成。”
“那怎么办呢?”
“只有我们在学校多督促了,你们在家里也要督促他做,就说和老师打电话了的。”
八年级上英语教学案例 第8篇
长期以来, 教师总是抱怨学生的脑子笨, 学习思想政治课不用功, 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有学生把政治课看作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 有些学生因不堪重负而采取逃学拒学, 昔日的好学生行为变得怪异, 情绪变得焦躁冷漠, 因而造成课堂教学效益低下。冥思苦想, 认真反思, 我觉得出这些问题的出现与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理念不是没有关系。例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教师对每个知识点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重技术教育, 轻素质教育, 忽视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忽视概念教学, 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概念, 准确把握概念, 不会灵活运用概念, 导致教学与学生思维错位或脱节。
无序的知识灌入学生的心田, 输入学生的脑海中, 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辛苦, 效果却大不如人意, 导致了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教师在讲课时只按教材编写的内容和顺序照本宣科, 不注意前后联系, 使学生感觉不到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 这样的教学显得既空洞又呆板, 学生记忆在头脑里的不是生动的丰满的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问题, 而是一些干巴巴的理论和教条, 教学效果必然不佳。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教学效率, 就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 面对自己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能力, 把思想政治课每个单元的教学环节加以重新整合, 充分利用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 做到精讲多练, 使得教学内容容易学习并掌握, 从而杜绝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满堂讲、满堂灌、教案搬上屏幕的现象, 既增强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又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
二、主题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理念,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 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是教师积极转换角色, 转变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这样的教学行为中, 教材仅是“范例”, 只是通过一个例题解决问题的模式, 是可供人们解读的“文本”。因此, 我想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本校学生的培养目标,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完成学科任务, 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案例描述
粤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策第六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的第二课题有关维护人格尊严“的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规律和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 设计了节情境导入、各抒己见、案例研讨、真情表白等环节, 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 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
1. 情境导入:
内容:广州一家韩国公司女老板, 为了惩罚迟到的中方雇员, 竟令中方雇员向她下跪, 以满足她的虐待淫威心理。 (1) 你听到过或经历过类似这样的事件吗? (2) 如果有, 请谈谈你的感受如何?设计目的:通过生活事例, 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 营造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2. 各抒己见。
你认为这样的事件背后体现出人格尊严维护问题了吗?依据是什么。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侵犯人格尊严的现象?危害?我们的人格尊严是不容侵犯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屡屡发生, 到底什么是人格尊严?老师归纳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内容及与人格权的关系, 并进一步说明“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的道理。 (我们作为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 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能够正确区分哪些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荣誉权的行为。
事实说明:尊重他人是人生的一门学问, 是人生的一片风景, 尊人优雅。人与人之间最难得的是尊重与被尊重, 理解与被理解, 感动与被感动。尊重可以使人悔过, 唤醒人的良知, 从而产生无法估量的教育效应。只有我们时时、处处保持谦虚的态度, 确立“三人行, 必有我师”的处世哲学, 我们就学会了尊重他人, 虚心地向他人学习, 取长补短, 进而丰富和发展自己。设计目的: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 深化和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案例研讨。
引用教材个案研讨“报社侵犯了小陆的肖像权吗?” (根据教材P37个案研讨的内容) 并分组讨论“报社侵犯了小陆的肖像权吗?为什么?”经过讨论, 使学生明确保护肖像权的法律含义, 对一些并非属于侵犯肖像权的行为能有正确认识, 进而在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的同时能依法律己, 懂得自尊、自律。教师归纳:只有真正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 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因为自己的狂妄自大而伤害到了别人的自尊心, 就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尊重自己的前提是尊重别人, 我们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
4. 真情表白。
当我们的人格尊严权受到侵犯时, 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来维护自身权利?
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思考, 体现本课的整体设计思路: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侵犯人格尊严的事件, 使学生学会依法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权利, 并能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不做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事情。
四、案例评析
八年级上英语教学案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