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杜甫范文
兵车行杜甫范文(精选8篇)
兵车行杜甫 第1篇
《
兵车行》 教案
张培霞
教学目标:
在多次重复的诵读中体悟出作者的情感。
感受杜甫浓郁深沉的爱国之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那种深沉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提问:我们接触了相当一部分的杜甫的诗歌,杜甫对我们而言,已不再陌生,谁来给咱们做个杜甫的简单介绍?
2、提问:为什么称杜甫为现实主义诗人呢?
杜甫生于唐代由盛转衰的乱离之年,说他是现实主义诗人,是说他诗中反映最多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这在同时期诗人中是无人能与之相比的。
二、整体感知:
1、生齐读课文。
(希望学生对诗歌有个初步的印象,明确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歌。)
2、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简而言之,也就是“知人论世”。
杜甫首先是一个胸襟博大而开阔的人。他与众不同的是那“以天下为己任”的自然天性,在“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情况下所关注的还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是“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一生中亲见自己国都长安的几次沦陷。有的人爱国是因为祖国繁荣富强才爱,而有的人却在祖国灾难深重时倍加关注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杜甫正是后者。
杜甫自己说从他的远祖以来一直都是“奉儒守官”,也就是说他们家一直尊奉的是儒家传统,一直是为朝廷服务的。所以杜甫的诗中写到过自己的志意,他说“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窃是私下,杜甫自比的是稷与契。“稷”是后稷,在舜时教人民稼穑,使得天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吃饱。“契”也是舜的大臣,是掌管民治的,他使天下每一个人都能够安居乐业。杜甫还说他要“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
可谁又知道杜甫,曾几何时,生活是那样的裘马轻狂,与李白、高适等人云游齐、赵、吴、越,赋诗纵情。与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情,过着“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游”的浪漫而放荡的生活,歌一曲《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一首《画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然而短短十余年的“壮游”在杜甫的生命中如同昙花一现,而立之年,先有安史之乱,后有吐蕃之侵,军阀之叛。所以他贫寒落魄到只能“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他也曾“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满目尽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这样,也不能改变他那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爱国心。
这就是杜甫,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就是写出中国“诗史”的伟大“诗圣”杜甫,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欣赏知名朗诵家张家声先生诵读的杜甫的诗歌《兵车行》,感受他澎湃的激情。
3、放录音。
(要求:诵读过程中,注意诵读者语调的起伏与停顿,体悟作者诗歌中的情感。)
4、生再读。
(要求:放慢语速,注意情感的把握。)
三、内容解读
明确:第一段写作者“见”到的场景是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给第二段的倾诉苦衷做了渲染铺垫。
(生读背第一自然段)
第二段写作者“听”到的长篇叙言,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感情强烈,诗文前后辉映,互相补充。
(生读背第二、三自然段)
四、鉴赏学习
提问:找出《兵车行》中的句子来咀嚼一番,看看哪些地方给你一些特别深刻的感受?
明确:《毛诗 大序》中写到作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读了诗歌后也就有了一种自己的情感,所以也可以形成为我们自己的语言,希望能多读多悟,有更多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
《兵车行》是杜甫的名篇,为历代推崇。他揭露了唐玄宗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兵车行杜甫 第2篇
【作者】:杜甫《兵车行》
【内容】: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释:
题解:玄宗天宝十(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征伐南诏,结果大败,侍御史杨国忠掩盖真相,反说他有功,再募兵补充军力。百姓不肯应募,杨国忠下令捕人从军,造成妻离子散、哭声震天的凄惨情景。
妻子:妻和子女。
干:犯,冲。
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
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这里举其成数。
县官:指官府。
赏析: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 杜甫《兵车行》
★ 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 杜甫
★ 杜甫是什么朝代
★ 《日暮》杜甫
★ 杜甫经典诗词
★ 杜甫之死
★ 杜甫《白帝》
★ 杜甫诗三首
杜甫《兵车行》的新闻性解读 第3篇
关键词:杜甫,《兵车行》,新闻性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也是一位目光卓异, 思想深邃, 具有敏锐社会洞察力的唐代“名记”。诗人以现代职业新闻记者的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及时捕捉时事热点, 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这个转折时期的社会生活, 有着较高的新闻价值和史料价值。唐末孟棨说:“杜逢禄山之难, 流离陇、蜀, 毕陈于诗, 推见至隐, 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1]宋陈岩肖也说:“杜少陵子美诗, 多记当时事, 皆有依据, 古号诗史’。”[2]杜甫诗歌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也正源于对时事的记录, 并因此获得了“诗史”的美誉。从这个意义上讲, 与其说杜甫是诗人, 不如说杜甫是记者。本文试以诗人的《兵车行》为例, 对其体现的新闻特质作一简单的解读。
车辚辚, 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35岁左右, 怀抱“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宏愿踏入长安。诗人困守长安十年, 目睹了唐玄宗后期现实的黑暗, 朝政的污浊, 开始拿起诗笔, 直面现实人生。《兵车行》就是诗人作于天宝中的第一首为民呼吁的现实主义诗歌。天宝年间, 穷兵黩武的拓边战争频繁。且屡屡失败, 士卒伤亡惨重。据史书记载, 天宝十年 (751年) 四月, “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 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 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 仍叙战功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 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 未战, 士卒死者十八九, 莫肯应募。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 连枷送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 所在哭声振野。”[3]杜甫目睹了官吏抓兵的场面, 敏锐地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深刻地揭示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 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它所具备的新闻特质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新闻时事的报道。一则新闻时事的报道, 必须具备五个基本要素。即新闻的5个W。分别为何时 (when) 、何地 (where) 、何事 (what) 、何因 (why) 、何人 (who) 。这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五个方面, 被视为新闻学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杜甫通过实地采访, 实录时事, 以新闻报道的手法记录了这个重要的事件。诗中详细报道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事件起因。“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首先指明了事件的发生“点行频”, 即官吏频繁地按名册征召百姓入伍。直接把眼前发生的事件推到我们面前。“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既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今年冬天, 也指出了其中的人物关西士卒。关西, 指函谷关以西的秦地。史载:“关西游弈使王难得击吐蕃, 克五桥, 拔树墩城。”[4]这些被征调的士卒, 他们面临的将是无休止的征战。“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既指明了时间发生的具体地点咸阳桥畔, 也点出了送别亲人上路的送行者。“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指出了事件的起因因战败而征兵。新闻中的五要素在此都已具备, 让读者感到实实在在, 可感可信。
第二、新闻现场的设置。新闻现场集中了丰富的新闻信息, 在提供新闻事实、触发新闻敏感方面发挥极其着重要的作用。事件、环境、气氛、出现的人物及其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表情等, 这些真实、具体、生动的第一手材料, 大多取自于新闻现场。如果说新闻事实是“米面”, 那么新闻现场无疑就是“粮仓”了。因此新闻报道必须注重现场画面的设置或再现。惟其如此, 才能使受众有身临其境的可信之感, 便于唤起相应的感发。杜甫深入现实生活, 走进事件现场, 成为许多事件的目击者。《兵车行》一诗, 首先在读者面前展现出的是一幅让人撕心裂肺的送别场面:“车辚辚, 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车声辚辚, 战马嘶鸣, 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 被迫换上了戎装, 佩上了弓箭, 在官吏的押送下, 奔赴前线。送别的人扯着亲人的衣衫, 顿足捶胸, 哭别之声直冲云霄。尘埃漫漫, 人流车马, 杂以送行者的奔走呼号、哭天抢地, 如此声色描写, 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刺激, 具有强烈的现场感, 从而生动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带给百姓的沉重灾难。
第三、新闻的实地访谈。新闻写作中的访谈, 指的是记者对当事人或知情者进行的了解、观察、询问和记录等活动, 旨在弄清楚事实的真相, 这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访谈内容一般都是在双方的对话中进行的。杜甫时事诗中不乏人物的对话访谈。周啸天教授分析过, 杜甫“诗中的人物对话, 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物对话, 由于杜甫进行时事诗写作时, 久已养成实地采访的写作习惯, 因而其中相当数量的人物对话, 实际上是诗中融入的访谈内容。这一点, 的确是杜诗的独创。”[5]《兵车行》诗中的“道旁过者”分明就是诗人自己, 诗人也是这一现场的目击者。上面的悲惨场面, 是诗人的目之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 也是诗人的耳之所闻。“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通过诗人的询问, 自然就引出了“行人”的长篇怨诉。“点行频”三字,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事实的真相, 即行役频仍, 征召频繁。接着以行役地域之广、任务之重、时间之久来具体说明“点行频”。“行人”控诉至此, “道旁过者”亦即诗人不禁要问:如此的“点行频”, 百姓如何忍受?于是, 又引出行人更为深沉的诉怨, 进一步指斥兵役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 以谈话的语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血流成海的边庭移到开阔的内地。通过“行人”之口, 具体描述民生凋敝之景。曾经千村万落的田野沃土, 如今已人烟稀少, 满目萧条。听至此, 自然引起了诗人对拓边战争的极大愤慨和对“行人”的深切同情, 接着又问及租税。“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直接点明是因诗人问而所得。民不聊生, 生灵涂炭, 如何应对租税?如今, 青海岸边的战场上, 只见白骨蔽野, 只闻鬼哭凄厉, 只觉阴风瑟瑟。这些都是“开边未已”导致的恶果。正因为诗人访谈的具体深入, 让事件中的人物自陈其事、自言其心, 大大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征役频仍给底层百姓带来的骨肉分离、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
第四、新闻的客观记叙。新闻的生命是事实。尊重客观事实, 忠于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杜甫时事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让事实说话, 通过客观的描写, 把复杂的社会现象浓缩在凝练的诗歌形式里, 把主观感情融化在客观的描写中, 显示出强烈的客观报道倾向。《兵车行》一诗采用的就是客观陈述的方法。诗人克制着自己的情绪, 扮演着一个不动声色的记录者的角色, 把事件现场镜头推到我们面前, 让事件中的人物自陈其事, 其中的是非曲直, 不待言表。寓主观情感于客观叙事中, 意在言外, 更能震撼人心。
唐代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媒体和新闻工作者, 但杜甫确为当时一位合格的、伟大的新闻记者。诗人长期深入生活, 许多触目惊心的事件就发生在诗人面前, 他随时随地捕捉生活热点, 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许多新闻事件。其《兵车行》等大量纪实性诗歌, 全面、真实、深刻、生动地展现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信息, 是当时出色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孟棨.本事诗[M]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 1983.15.
[2]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M]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167.
[3][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6[M].北京。中华书局, 1956.
《兵车行》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重点〕对本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培养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对本诗艺术手法的鉴赏。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下自读、分析、讨论。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提起唐诗,自然想起李白想起杜甫,想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想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另一首著名的诗歌《兵车行》。
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作者杜甫,是我们熟悉的诗人,对照大屏幕,我们共同回忆一下有关他的主要内容。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是“沉郁顿挫”。人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等,他被后人称作“诗圣”,他的诗歌被后人称作“诗史”。
三、讲析内容
鉴赏古诗,我们常常先看什么?(题目)“兵车行”是说“兵车行走”吗?(不是)谁愿意为大家解读一下题目?(“行”,不是行走,而是一种诗歌体裁。)我们学过这种文体吗?(学过,如《琵琶行》、《短歌行》)
这种文体属于古体诗,古体诗与律诗有何区别?
(律诗一般是四联八句,每句或五言或七言,重在写景。古体诗在句数、字数、格律等方面都比较自由,尤其侧重于叙事。)那么本文叙的是什么事呢?(从题目上“兵”、“车”可以看出,讲的是有关战争的事。)
想一想:课文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送别场面。既然是送别,谁送谁?(亲人送行人)
写“行人”一方选了哪些意象?(“车”、“马”、“弓箭”。)可以看出这是一批什么样的人?(这是一批整装待发、准备奔赴前线的战士。)
“亲人”一方写了哪些人?(爷、娘、妻、子)该来的都来了。这些人是怎么来的?(跑来的。因为文中有一个“走”,即“跑”的意思。)除了“走”之外,写他们的动词还有哪些?(“牵”、“顿”、“拦”、“哭”。)请简作分析。(“牵”着行人的手,不想让你走,说明什么感情?(眷恋)“顿”,人在什么情况下捶胸顿足?(悲怆)拦是拦不住的,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上战场去牺牲,剩下的只有“哭”了,说明他们已经到了绝望的边缘。其中最能表现亲人心情的是哪一个?(“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说明哭声大、哭者多,受战争之害的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 哪一句还能够看得出?(“尘埃不见咸阳桥”)为什么“哭声震天”?(生离死别)
第二段写的是什么呢?(征夫控诉。)为什么要用“控诉”一词?(因为征夫要陈述受害的经过。)征夫控诉了哪些内容?(先让一个学生朗读,再找学生回答)(①自己长期服役。②田园一片荒芜。③换来非人待遇。
齐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写什么?(厌恶战争。)何以见得?(先找诗句、讨论后归纳)(因战争而抓丁,造成劳力缺乏、田园荒芜,而租税依旧;因战争而重女轻男,改变了人的传统心理;因战争而尸骨遍野,鬼哭更阴森更可怕。)
四、分析写法
1.前后照应。
找出代表句子,并加以分析。
(如:第一段中的“牵衣顿足拦道哭”,说明生离死别;第二段中的“边庭流血成海水”和第三段中的“生男埋没随百草”,加以照应,点出此去决难生还。)
2.层层递进。
从行人的话中体会这一写法。(第2段谈他的过去,第3段谈他的现在。现在同过去一样,而且变本加厉。)
(①由“点行频”到“北防河”、“西营田”,再到“武皇开边意未已”,这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②因“点行频”造成田地荒芜,可租税依旧要缴要出,更显官吏残暴。③“点行频”不仅造成征夫肉体上受折磨,而且在精神上改变了人们生男生女的传统心理。④“人哭”本已撕心裂肺,“鬼哭”更是阴森可怕。)
3.场面描写(开头、结尾;设置悬念、渲染气氛)
对话描写(第2段、第3段;叙事实、揭根源)
4.三、五、七言杂用
七言句:感情深沉哀怨、节奏舒缓;
三、五言句:感情强烈激愤、节奏急促。
五、名句赏析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艺术地再现了扩边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的苦难。)
2.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去时”、“归来”两相对照。从本应受保护的孩子、老人服役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3.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杜甫《兵车行》 第5篇
改写兵车行1000字作文:掩面哭泣
今天天气很好啊,秋高气爽,万里无云,是出门的好日子。只是远处尘雾弥漫,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吵闹声。“出去看看?还是别去了,见了也是心有而力不足,反而更难过,还是看看吧!”
杜甫走出房子,朝远处的咸阳桥走去。这时,车轮声,马叫车震天动地,原来是大队伍在行军,士兵们的弓箭都挂在腰间,手里拿着刀刀枪枪。部队后面跟来了一大群人,都是士兵的父母和妻子儿女。又一阵尘埃覆盖了整座咸阳桥,只看到人们跺着脚,听到人们哭着,喊着,声音悲伤极了。杜甫心如刀绞,站立不安。
士兵们过来了,个个萎迷不振,很痛苦的样子。杜甫拦住一个士兵问:“你们远征是为了保卫国家,家人为什么哭的那么伤心?”那个士兵说:“征兵没完没了,战士们全都战死沙场了。”别一个士兵愤愤的说:“有的士兵15岁就被征去打仗了。有时活着回来已有四五十岁了,还要被征去到西面屯田。老了也不能回家。大多数男丁都走了,家里靠谁呀?”
杜甫听了痛苦欲绝,想:“边境的战士们死得死,伤的伤,血流成河了,可皇帝还是开拓边疆没完没了。”
“老人家,您不知吧,”一个妇女说,“华山以东那么大地方,到处长满了杂草,偶尔有一两个健壮的妇女们下地去耕田锄地,可庄稼长得很不景气,更何况关中人打仗能吃苦,多次征兵都像驱赶鸡狗一样啊。”
另一个士兵说:“老人家虽关心我们,我们又怎么敢说呢?这群官吏根本不把我们当人啊。今年冬天,就没有让士兵们休息。家里,县官们还急着收租催税。家里没有劳动力,让我们怎么弄这租税呢?”
一个老者说:“我现在才知道生女儿好,女儿嫁到邻村,还能见面。若是儿子,难免要战死沙场,到最后尸体也见不到,您没见过荒草丛生的青海边,白骨累累没有人收拾,冤魂饿鬼数也数不清,凄惨悲壮,使人伤心。”老者说着时,好几个战士都掩面哭泣了。
杜甫唐诗兵车行 第6篇
《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兵车行》
作者: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解】
1.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西宁西南)一役,死数万人。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这是一首乐府诗。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2.辚(lín)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3.萧萧:马嘶叫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4.行(xí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5.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6.走:奔跑。
7.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8.干(gān):冲。
10.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11.但云:只说
12.点行( xíng )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13.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
14.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
15.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16.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17.裹头:男子成丁,就裹头巾,犹古之加冠。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18.边庭:边疆。
19.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
20.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21.汉家: 汉朝。这里借指唐。
22.山东:崤山或华山以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外,统称山东。
23.荆杞(qǐ ):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24.陇(lǒng)亩:田地。陇,通“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田埂,中间种植农作物。
25.无东西:不分东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齐。
26.况复:更何况。
27.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耐苦战--能顽强苦战。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28.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30.役夫:行役的人。
31.敢:岂敢,怎么敢。
32.且如:就如。
33.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34.县官:官府。
35.比邻:近邻。
36.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37.烦冤:愁烦冤屈。
38.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翻译】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横跨渭水的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岁到西部边疆去种田。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况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讲解】
题解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诗人以满腔悲悯之情,含蓄而深刻地揭露了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寄寓着对苦难的强烈同情,充满非战色彩。
它的写作时间,有天宝七载(748)、八载、九载、十载、十一载等多种说法。其实唐朝战争十分频繁,抽丁拉夫、生离死别的情形并不少见。因此,这首诗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不一定为某一具体历史事实所局限。清代浦起龙的《读杜心解》编入天宝五载至十三载,其间杜甫都在长安。
句解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战车隆隆地响过,战马不停地嘶鸣;出征的士兵,都把弓箭佩挂在了腰上。诗一开篇即展现了兵车队伍出征时的情形,场面真实,语言流畅,声韵铿锵有力。 “辚辚”,车行的轧压声。“萧萧”,战马嘶鸣声。“行人”,指兵士。相对于下文的“役夫”(从军多年的征戍军人)而言,这里是指行经咸阳桥的新征军士。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四句写军队开拔时送行的悲惨场面,从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中,集中表现了当时众多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爹娘、妻子和儿女跑着为被征的亲人送行,踏起来的尘土遮住了咸阳桥。他们有的扯住亲人衣裳,有的因情绪激动而以脚跺地,拦堵着京郊大道放声哭嚎,哭声一直冲上了九重云霄。
这样一个行军相送的场面,古今皆有,但如此仓促、混乱、悲惨,说明战争正在进行,社会处于混乱动荡之中,百姓正在遭受苦难。父母送儿、妻子送夫、儿女送爹,说明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只剩下老弱妇幼。“走”,奔跑之意,既说明不忍分别,又点出行军之急。这一走,凶多吉少,谁知道是死是活?因而家人追奔呼号,这样的.生死离别,怎不使人悲痛欲绝!“耶娘”,同“爷娘”,指父母。“咸阳桥”,在西安西北的渭河上,又称西渭桥,是唐代长安通往西域的要道。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道旁有个过路的人,向征夫询问这情景的起因。征夫们匆匆地答道:“朝廷征兵太频繁。”这样的分别场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什么。诗人故意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出场。但士卒们行色匆匆,一语作答,未及多言,大概有的也只是怨言。“傍”,同旁。“点行”,根据丁籍征发差役。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有的人从十五岁起就被北调守河右,直到四十岁又被西征去屯田。从这以下,诗人借用汉乐府常用的对话形式,将武皇开边以来人民饱受的征战之苦集中在一个老兵身上,设为“道傍过者”与他的回答之词,概括了从关中到山东,从边庭到内地,从士卒到农夫,广大人民深受兵赋徭役之害的历史和现实。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去的时候年纪小,还没有成丁,须由村长裹头巾;回来时已是满头白发,却还得应征去守边。由此可见,当时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青壮年已征光了,未成年的孩子和老年人,仍要去戍边。“里正”,唐制,百户为一里,置里正一人,管户口、赋役等事务。“裹头”,用绸或布裹在头上。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边疆上战士的鲜血汇成了大海,可皇上哪管他们的死活,扩充领土的意图还没完没了。“边庭”,这里指西部边地。“武皇”,汉武帝,这里喻指唐玄宗。诗人以汉喻唐,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您没有听说吗,华山以东二百多处州县,千千万万个村落,因连年征战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芜,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这两句从眼前之景言及全国,扩大了诗的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汉家”,此借指唐朝。“山东”,指华山以东的地方。“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有七道,二百十七州,从后文来看,诗中实际指的是关中以外的所有地区。“荆杞”,荆棘、枸杞,野生灌木。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男人都被征兵打仗去了,即便有健壮的妇女在家耕田犁地,那庄稼也是长得横七竖八,行列不整,收成怎能维持生计?是妇女种不好庄稼吗?不!是因为战争使得经济凋敝,人民负担加重,民不聊生。“无东西”,指庄稼长得杂乱不堪,行列不整,难辨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何况关中的士兵最能忍苦作战,更像被驱赶的鸡狗一般。“秦兵”,即眼前被征调的陕西一带的兵丁。因为这地方的兵丁素来耐战,所以更是无休止地被征调。他们身不由己,何曾被视为“人”,其命运跟鸡犬又有什么不同!这正应了那句痛彻至极的话:“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唉,军中地位显贵的人虽然也过问军士的生活,可那些征夫怎敢向他们申述自己的怨恨?在古文中,“长者”一般不用作自称,而用作他称,除“年长之人”、“位尊之人”这种通常意义外,“长者”还有另一种解释:“显贵的人”,这里是对军中长官的称谓。这里可能隐去了一个问句,大概是“如此悲惨,难道就没有人过问吗?”然而即使过问,还不是敢怒不敢言?其痛之深,由此可见。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就说今年吧,已经到了冬天,朝廷仍不把我们这些关西的士兵放还。县官逼命催交租,租税又从哪儿出?前面说“山东”,这里又云“关西”,可见到处都在用兵。“租税从何出”,与健妇、锄犁二语相应。兵革未止,耕夫都已出征,地都荒了,租敛又从何而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现在确实感受到,生男不如生女好。生女还能嫁近邻,生男难免战死埋荒草。在中国这样一个素有“重男轻女”传统的国家,说这样的话,并非一时愤激之语,而是为社会现实所逼。生个女儿,就算出嫁了,好歹还可以嫁给近邻,有个照应。生个儿子呢,只能被征去打战,即便活着,也让家人牵肠挂肚,担惊受怕,更何况凶多吉少。在这里,生儿生女“好”与“不好”的标准,似乎只有一个,即是否能活下来。这种异样的心态,进一步点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苦难。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您没看到吗,自古以来那青海边,遍地白骨没人收掩。旧鬼在啼哭,新鬼在诉冤,每当天阴雨湿,哭声啾啾,真是凄惨!开篇是人哭,终篇是鬼哭,悲惨的场面、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都是“开边未已”导致的恶果。诗人将眼前的生死离别与千百年来无数征人有去无回的事实相联系,使这首诗从更为高远的角度,暗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历史延续性。 “青海头”,即青海边。原为吐谷浑之地,唐高宗时为吐蕃所占,以后数十年间,和吐蕃的战争大都在这一带发生,唐军死亡很多。“烦冤”,愁闷冤枉。“啾啾”,古人想象中鬼的叫声。
评解
这是一首讽世伤时的七言歌行,它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多处使用了民歌的“顶真”手法,诵读起来,累累如贯珠,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另外,还运用了对话方式和一些口语,使读者有身临现场的真切感,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其主旨,单复分析说:“此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故托汉武以讽,其辞可哀也。先言人哭,后言鬼哭,中言内郡凋弊,民不聊生,此安史之乱所由起也。吁,为人君而有穷兵黩武之心者,亦当为之恻然兴悯,惕然知戒矣。”(《唐宋诗醇》卷九)
杜甫作品《兵车行》鉴赏 第7篇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原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释:
题解:玄宗天宝十(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征伐南诏,结果大败,侍御史杨国忠掩盖真相,反说他有功,再募兵补充军力。百姓不肯应募,杨国忠下令捕人从军,造成妻离子散、哭声震天的凄惨情景。
妻子:妻和子女。
干:犯,冲。
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
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这里举其成数。
县官:指官府。
赏析: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我教《兵车行》的三个层面 第8篇
一、从“诗史”的层面来读, 读出至理
胡适曾经这样评价杜诗:“这样明白的反对时政的诗歌, 《三百篇》以后从不曾有过。确是杜甫创始的。古乐府里有些民歌如《战城南》与《十五从军征》之类, 也是写兵祸的惨酷的;但负责的明白的攻击政府, 甚至于直指皇帝说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这样的问题诗是杜甫的创体。”杜甫的诗中多次流露出敏锐的政治预感和卓越的政治才干, 而且他毕生追求“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他的理想才识常常闪烁在他的诗歌中。所以, 对于杜甫, 我们实在不能仅把他看作是一个诗人。陆游就曾慨叹:“看渠胸次隘宇宙, 惜哉千万不一施!后世但作诗人看, 使我抚几空嗟咨!”清人蒋士铨亦有同感:“先生不仅是诗人, 薄宦沉沦稷契身。”
这首诗议论切中肯綮, 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政治家本色。因此, 如果不站在“诗史”这个层面, 就不能真正读懂这首诗的深刻性和尖锐性。这个层面是最重要的, 它的达成情况关涉到后面两个层面的达成。作为“诗史”性的作品, 我们不仅要读出诗人在这首诗中记录了哪些“史实”, 还要读出诗人的“史识”。
学生读第一遍时不妨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读: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而“行”是歌行体的一种, 它以叙事为主, 多感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此诗写了什么事, 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现实。
写了什么事, 可以概括为送别征夫。当然也可以补充教参及书下注解的相关内容。但作为诗歌, 我们不可以把它当作正规的史书去读, 因为历史强调“信”, 而文学作品有高度典型性而且允许虚构, 它是客观现实在作者心灵的投影, 它反映现实但不等于是现实生活。一首诗歌可能反映的不止一件具体事件, 因此, 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对号入座这首诗反映的是攻打吐蕃还是南诏, 总之, 这首诗歌反映了统治者野心不已, 开边不止, 从而造成百姓生离死别的人为悲剧。
难能可贵的还在于, 这首诗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上很少有诗歌可以与之相比。所以, 我们可以带着学生第二次走进诗歌, 用自由品读的方法, 请学生从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讨论杜甫怎样层层深入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
首先从反映现实的广度上来看, 这首诗既有时间上的广度, 也有地域和社会领域的广度。我们可以抓住一些关键句来体会这一点。
如“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这一句:从十五到四十, 说明征人服役时间之长;北与西, 说明服役范围之广。从“十五北防河”到“四十西营田”, 一语写尽了戍卒的经历, 看似平淡无奇, 实则凄苦万分。从一个小小少年到年近不惑, 二十五年的美好时光便这样毫无痕迹地挥洒在漫漫的征战路上。人生能有几个二十五年, 更何况充满青春活力的二十五年?读到此处, 你还能以为戍卒的经历平淡无奇吗?
再看这一句“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这一句用夸张、想象的写作手法, 反映了不义战争不仅使边庭血流成海, 而且影响到广阔的内地, 鸡犬相闻、原田沃野的千村万落, 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芜、荆棘横生。诗人从军事写到生产生活, 由流血成海的边庭写到广阔的内地, 由眼前之景推及全国之景, 两相辉映, 统治阶级的罪恶昭彰, 诗人的悲愤也更为凝重强烈:悯民之悲, 柔肠寸断;痛国之恨, 怒不可遏!
再从反映现实的深度来读这首诗, 诗人的目光是深邃的, 他超越了此时此地生离死别的这一幕, 我们可以抓住另一些关键句来体会这一点。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敢”即不敢或岂敢, 反问语气深切表现出征夫在毫无言论自由的环境中敢怒而不敢言, 战争不仅给百姓带来身体上的折磨, 同时也带来精神上的摧残。
最深刻的莫过于“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这一句了, 在中国男尊女卑的观念由来已久, 而杜甫却在这首诗中写出了极反常的一种观念反是生女好, 因为“生女犹得嫁比邻”, 但真的好吗?生女有比邻之男可嫁吗?就算嫁了, 丈夫一样得出征, 一样成为“无定河边骨”, 无非又多一幕新婚别的悲剧。残酷的战争不仅伤害了人们的身体, 而且竟然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
作为诗史, 不仅在反映现实方面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而且也要有远见卓识, 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杜甫在本诗中流露出了哪些可贵的史识?我以为至少有两点:
其一, 大胆批判了不义的开边战争。“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诗人秉笔直书, 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一针见血, 锋芒毕露。正是唐玄宗的“开边”和边疆将领的“邀功”, 使当年的“开元全盛日”一去不返, 使社会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危机。知识分子是时代的良心, 为万民呼喊, 但直接怒斥最高统治者需要莫大的勇气, 有时候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其二, 敢为人民鼓与呼。这是站在百姓一边, 敢于为民请命的诗篇, 诗中表现了一位具有儒家仁者之心的诗人对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和对人民苦难的悲悯情怀。杜甫借送别的场面, 为民呼喊, 说出人民敢怒不敢言的心里话。所以, 我们说《兵车行》不仅仅记述了当时征兵服役的一个告别场面, 还是史书记载的一个佐证, 是反战情绪的生动传达, 发出了那个时代人民反战的强音。
二、从“诗歌”的层面来读, 读出深情
诗歌毕竟不同于历史, 它不仅靠记录现实来彰显价值, 更重要的是用文字来承载深情, 感染读者。而且杜甫是将自己的生命融入诗歌来创作的, 他是一个充满博爱精神, 感情非常浓郁、深沉的诗人, 梁启超就曾经称杜甫为“情圣”。“他的眼光常常注视到社会最下层”, “对于下层社会的痛苦看得真切”, “常把他们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这一层的可怜人那些状况, 别人看不出, 他都看出;他们的情绪, 别人传不出, 他都传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 极真实的, 极深刻的;他的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 能鞭辟到最深处, 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 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 没有人比得上他, 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因此, 在理性解读诗歌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再次深入品读诗歌, 将品读重点放在情感上, 抓住咸阳桥头送别图和青海头鬼哭图, 引导学生从描写角度、动词的运用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品味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情感, 再通过反复吟读, 把诗歌真正读到心里。
开头的咸阳桥头送别图之精妙已有很多文章赏析, 不再赘言。对“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这几句, 可以让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摹一下。在偏远的青海古战场, 平沙茫茫, 阴霾密布, 阴风阵阵, 苦雨凄凄, 白骨累累散落于漫山遍野。那荒草中的森森白骨向着家的方向眺望着、哀号着让人情何以堪!
从开头的“惨别图”到结尾的“鬼哭图”, 我们听到了一个相同的声音:哭声!开头的人哭, 直冲云霄, 结尾的鬼哭, 哀怨凄厉。人鬼同哭, 首尾照应。昨日的人哭成为今天的鬼哭, 而今日的人哭未尝不是明日的鬼哭。首尾呼应, 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 不由人不感叹杜甫抒情方式的高妙和杜甫感情之浓郁。
三、从“诗圣”的层面来读, 读出钦敬
在前面两个环节之后, 学生应该可以读懂杜甫的思想情感了, 但未必已经读透,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 我又适当提升, 引导他们从杜甫作为“诗圣”比其他诗人襟怀更宽广, 感情更纯净、浓郁的高度再读《兵车行》。
儒家提倡“神于天, 圣于地”, “神”和“仙”是一种天赋的资质, 而“圣”则是一种人格的崇高。诗仙李白写战争, 只“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他“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太清”, 高高在上, 俯视众生。而杜甫则将他深广的同情投向整个大地上痛苦挣扎的人民, 尽管自己饱经磨难, 小儿子饿死, 身居茅屋, 甚至流离失所, 却能超越一己之悲哀, “位卑未敢忘忧国”。写《兵车行》时, 他用含泪的双眼细观天下苍生, 用颤抖的双手细描生离死别。他抒发的不是个人的啼饥号寒, 不是一个旁观者居高临下的怜悯, 而是字字含泪、字字流血地展现出一幅真实、深刻、形象的时代画卷。
鲁迅先生曾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 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 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 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传承不绝的是心系天下苍生的圣者情怀。这种情怀超越功利, 超越时代, 一直到今天仍然让人无比钦佩、景仰。杜甫的诗歌体现了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良心。立身群众中, 与百姓同忧乐, 替戍卒呼号, 为黎庶请命, 在这方面他是当之无愧的圣者, 是中国知识分子永久的楷模。读杜甫的诗歌如果读不到这样的层面, 那是远远不够的。
正如闻一多先生在《杜甫》一文里赞扬的那样, 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 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让人无比钦敬。
参考文献
[1].胡适《白话文学史》, 台北远流出版公司。
兵车行杜甫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