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止血方式范文
不同止血方式范文(精选9篇)
不同止血方式 第1篇
关键词:腹腔镜,卵巢囊肿,止血,卵巢功能
卵巢囊肿是常见的妇科肿瘤,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对于年轻、单侧卵巢肿瘤, 其主要治疗手段是肿瘤剥除术, 手术方式可以选择传统的开腹手术及腹腔镜手术。由于卵巢囊肿剥除创面极易出血, 术中常采用能量外科工具对其进行止血, 然而这些器械的应用可能会对残留卵巢组织造成热辐射和电损伤。甚至有研究认为, 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采用电凝止血方式可对其卵巢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导致患者卵巢功能丧失[1]。为进一步研究电凝止血方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现以本院近年来收治的良性卵巢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中电凝止血方式, 与开腹手术缝合止血方法相比, 取得的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近2年收治的110例卵巢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17~45岁。110例患者均为单侧病变, 肿瘤直径4~8 cm。肿物均为单侧良性囊肿, 术前月经均正常, 无不规则阴道流血史, 无口服激素类药物史, 无合并其他内、外科及全身性疾病史,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57例, 对照组53例。两组的手术方式不同。两组患者在年龄、体征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实施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 采用电凝止血方式对卵巢创面进行止血;对照组实施开腹手术方式, 采取传统缝合止血方法。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实施开腹手术治疗, 锐性与钝性分离相结合方法剥离瘤体, 瘤体剥除后用1-0丝线间断或连续缝合止血。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 术中锐性与钝性相结合的方法分离瘤体, 剥离创面止血方式选用双极电凝止血法。
1.3 观察指标
(1) 卵巢功能: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E2、FSH、LH水平进行比较分析。 (2) 月经情况:周期延长、经期延长、经量减少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卵巢功能情况
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FSH、LH、E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均出现FSH、LH升高, E2下降的情况,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2.2 术后恢复及月经改变情况
患者进行出院后为期6个月的回访。观察组中月经正常的患者52例, 月经减少5例。对照组中有3例出现月经减少, 其余50例月经正常。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1, P>0.05) 。
3 讨论
卵巢具有生殖和内分泌功能, 是女性的性腺器官。经研究表明, 要想使卵巢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和内分泌功能, 一定要避免或减轻对卵巢组织及血运的损伤[2]。也就是说, 卵巢皮质被过多破坏, 卵泡数量减少明显和卵巢血管损伤导致卵巢血供障碍, 均可影响卵巢合成和分泌激素[3]。因此, 恰当、合理的选用止血方式, 最大限度地保护卵巢正常组织是需要技巧的。有学者认为[4], 反复过度的电凝止血损伤残留的卵泡及卵巢皮质, 破坏卵巢血供, 影响其术后卵巢功能恢复。还有学者认为[5], 术中电凝止血与缝合止血相比, 前者卵巢功能下降更加明显。有关卵巢良性囊肿剥除术中的创面止血方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还是存在争议的。而刘雪琴[6]认为高频电刀不会加重卵巢近期功能的损害。而本文中描述的止血方法是采取能量较小的双极电凝或应用超声刀, 每次电凝时间严格控制在3 s左右, 功率控制在35 W左右。结果证明, 术中在确保充分止血的前提下, 并不会对患者卵巢组织造成过度损伤。两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后均出现FSH、LH升高, E2下降的情况。其术后3个月激素水平测定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患者术后回访进行到6个月, 观察组中患者月经正常52例, 对照组月经正常50例。由此可见, 在选择电凝止血过程中, 只要做到科学掌握电凝时间和强度, 在确保无明显出、渗血的前提下, 对患者卵巢组织不会造成过度损伤。同时, 在手术过程中, 一并剥除的黏附在囊肿壁上的正常卵巢组织可导致正常卵巢组织的丢失, 继而影响卵巢功能[7]。因此要仔细辨别解剖层次, 减少正常卵巢组织丢失的同时, 该止血方式安全可靠, 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艳艳, 冷金花, 郎景和, 等.腹腔镜下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后卵巢功能早衰二例报告及文献复习.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7, 42 (11) :774-775.
[2]刘玉娟, 周洪贵, 谌伦华, 等.腹腔镜下电凝和缝合止血对残留卵巢储备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2, 28 (6) :441-443.
[3]孙彦, 周淑娟, 董丽娟.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序贯式止血法对卵巢功能的影响.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 16 (10) :791-793.
[4]王扬, 卞美璐, 梁静.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后卵巢创面出血的处理.中国内镜杂志, 2001, 8 (7) :39-41.
[5]张军, 周应芳, 李斌, 等.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不同止血方法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9, 44 (8) :583-587.
[6]刘雪琴.腹腔镜良性卵巢囊肿剔除术对卵巢功能的近期影响.中国当代医学, 2007, 6 (8) :24.
冬季养生 不同阶段不同方式进补 第2篇
一、初冬
【玉竹百合瘦肉汤】
配料:玉竹、百合各30g,猪瘦肉500g,生姜3-5片。
做法:玉竹、百合用清水洗净,稍浸泡;猪瘦肉亦用清水洗净,整块不用刀切;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8~10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2.5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少许生油便可。猪瘦肉可捞起拌入酱油供佐餐用。
功效:滋阴润燥调和五脏。
【萝卜排骨汤】(4-5人份量)
配料:排骨250-300g,萝卜400-500g,红枣5-6颗,枸杞30g,生姜5-8片,盐、胡椒粉、八角适量。
做法:萝卜去皮,切块备用;排骨汆水备用。把汆过水的排骨、八角、姜片放入锅中,加入适量净水,大火煮沸2-3分钟后改小火慢炖半小时后加入萝卜、枸杞、红枣,大火煮沸后改中火煮到萝卜软糯为止,加入适量盐、胡椒粉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俗语说,秋后萝卜赛人参。萝卜性味甘、辛、平、微寒,不仅营养丰富,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能增强免疫力,有较高食疗价值。排骨除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外,还含有大量磷酸钙、骨胶原、骨黏蛋白等,具有滋阴壮阳、益精补血功效。
【黑芝麻糊】
配料:黑芝麻100-150g,红糖少许。
做法:黑芝麻炒热研末备用,加水及红糖适量,小火煮糊即可。
功效:补益肝肾,滋养五脏。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以“滋补”为主
二、仲冬
【猪蹄花生汤】
配料:猪蹄1只,花生50-100g,红枣8颗,枸杞20g,黄芪15g,生姜3-5片,盐适量、醋少许、料酒适量。
做法:冷水焯猪蹄,去掉黑沫;加入净水、花生、红枣、枸杞、黄芪、姜、醋(少许)、料酒;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焖大约两小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阴阳调配、气血双补。猪脚富含大量胶原蛋白,可以增强皮肤弹性,改善皮肤的水分,加上花生、红枣、枸杞、黄芪,阴阳调配、气血双补,具有很高的养生保健价值。
寒气袭人,以“温补”为主
三、季冬
【山药当归羊肉汤】
配料:羊肉1000克,鲜山药100克,当归10克,肉桂5克,生姜、葱、胡椒、料酒适量。
做法:羊肉洗净切块,入沸水锅中,焯去血水;姜葱洗净用刀拍破备用;淮山切块清水洗净,与当归、肉桂羊肉一起置入锅中,放入适量清水,将其他配料一同投入锅中,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炖至熟烂,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食用。
不同止血方式 第3篇
【摘 要】 目的:探讨乌纠的止血活性部位,为其止血活性成分的筛选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用60%乙醇对乌纠原药材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回收乙醇,然后依次用石油醚、正丁醇、乙酸乙酯对醇浸膏进行萃取,分别制得相应的部分和水部分。然后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出血时间和血小板计数(PLC)等方法考察其活各部分的止血效果。结果:石油醚部分、正丁醇部分、乙酸乙酯部分和水部分均有止血作用,乌纠中石油醚提取物的止血效果最佳。
【关键词】 乌纠;出血;活性部位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1-0001-02
苗药乌纠系铁角蕨科铁角蕨属植物变异铁角蕨(Asplenium varians Wall.ex Hook.et Grev.)的全草,又名九倒生、铁郎鸡、地柏枝,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至山西等地,是贵州苗族居住地区传统的民间药物,其性凉,味微苦,具有活血消肿、止血生肌的作用[1]。目前,铁角蕨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已有相关报道[2],但关于苗药乌纠化学成分及止血活性部位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在对乌纠进行分段提取的基础上,考察乌纠的石油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小鼠止血活性的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其止血活性成分及止血机制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材 乌纠:产地贵州黔南、黔东南苗族地区,经贵阳中医学院孙庆文教授鉴定为铁角蕨科铁角蕨属植物变异铁角蕨(Asplenium varians Wall.ex Hook.etGrev.)的全草;云南白药(瓶装)(批号:ZL13022,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2 动物 昆明种小鼠,清洁级,体重(20±2)g,雌雄各半,由贵阳医学院试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黔)2002-0001。
1.3 试剂 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醇均为分析纯。
1.4 实验方法
1.4.1 供试液的制备 取干燥乌纠,粉碎,过20目筛,称取1000g,于10L圆底烧瓶,用 60%乙醇,80℃下回流提取2.5h,抽滤,平行提取3次,合并抽滤液,滤液经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到乌纠粗提取物。然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回收有机溶剂,真空干燥(60℃),制成干浸膏[3],分别得到石油醚提取物部位、正丁醇提取物部位、乙酸乙酯提取物部位和水提取物部位浸膏,并称定各提取物,临用前,用0.1% -CMC配成适宜浓度的溶液。
1.4.2 出血时间(BT)的测定(断尾法) 取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云南白药组(即阳性对照组,0.5g/kg)和石油醚组、乙酸乙酯组、正丁醇组及水提物组4个给药组(提取物),试验小鼠每个给药组10只,雌雄各半。称取一定量的提取物用0.1% -CMC配成3g/kg药剂,分别灌胃给药1次/d,连续7d。末次给药后30min,小鼠夹固定,将小鼠尾尖0.5cm处横向切断,当血液自动流出时开始计时,每隔30s用滤纸吸去血滴1次,到血液不再流出为止(滤纸吸时无血)[4-5],以人工创面形成到出血停止所用时间作为出血时间。
1.4.3 凝血时间(CT)测定 取小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分组给药均与1.4.2方法相同,末次给药后30min,用眼科弯镊迅速摘去一侧眼球即有血液流出,用棉球擦去第一滴血,再于载玻片两端各滴1滴血,血滴直径约为5mm,立即记时,每隔30s用清洁大头针自血滴边缘向里轻轻挑动1次,并观察有无血丝挑起。从采血开始至挑起血丝止所需时间即为凝血时间。
1.4.4 小鼠血小板计数(PLC) 取小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分组给药均与1.4.2方法相同,末次给药后30min,用毛细取血管在小鼠眼内眦球采血10μL用血小板稀释液稀释100倍,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计数(PLC)。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数据以(x[TX-*3]±s)表示,对数据进行双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小鼠出血(BT)时间的影响 与空白生理盐水组比较,乌纠的石油醚提取部位、乙酸乙酯提取部位、水提取部位和云南白药组均能显著缩短小鼠出血时间,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水提取部位的效果最佳,出血时间为(93.75±37.39)S。
2.2 对小鼠凝血时间(CT)的影响 和空白生理盐水组对比,石油醚提取部位、正丁醇提取能明显缩短小鼠凝血时间,并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乙酸乙酯提取物部分对小鼠凝血时间效果不明显。小鼠凝血时间见表2。
2.3 对小鼠血小板计数(PLC)的影响 由表3可见,与空白生理盐水组比较,乌纠的石油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均能显著加快血小板的凝聚作用,其促凝作用最大的为乙酸乙酯部位,其中水提取物部分的效果最佳。
3 讨论
小鼠断尾出血时间和玻片凝血时间由于方法直观,操作简便,广泛用于止血中药活性的筛选。出血时间是指皮肤受特殊刺破后出血并自动停止所需的时间,常用于评价皮肤毛细管的止血能力,也是观察受试药物对凝血机制有无影响的第一步[8]。实验结果表明,乌纠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和水提取部位均能显著缩短小鼠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是指血液离开机体后到完全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它的长短反映血液中参与凝血的各种凝血因子的含量以及它们的功能,其中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以及毛细血管功能是决定性因素,在凝血时间的实验中,只有乙酸乙酯部位对小鼠凝血效果不明显,石油醚、正丁醇和水提取物均对小鼠凝血效果明显,且能有效降低小鼠的血小板数量。石油醚部位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与云南白药的实验数据接近,说明乌纠提取物中石油醚部位的止血效果最好,其凝血活性成分、凝血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根据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实验结果发现,乌纠的石油醚部位和水提取部位具有良好的止血和凝血活性,证明了苗药乌纠是一味止血良药,也为进一步探究苗药乌纠的止血活性成分分析及止血机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玲,何兆荣.药用蕨类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6,3(10):25-26.
[2]于永明.披针观音座莲和半边铁角蕨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21-38.
[3]王树松,王晓岚.柿叶止血成分的实验研究[J].河北中医,2005,27(1):6-68.
[4]石磊,李昌勤,廉婷婷,等.见血飞对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0,21(47):2243-2244.
[5]吴久健,孟岳良,邹丽华,等.白及不同提取部位对小鼠止血活性实验[J].药学实践杂志,2011,29(3):206-208.
[6]刘晨,柳佳,郑传柱,等.侧柏炭止血作用活性部位筛选[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6):2152-2157.
[7]石朗,杜冰,张婷婷,等.鸡冠花不同提取部位止血作用研究[J].医药导报,2013,32(9):1122-1124.
[8]梅兴国,万国晖,周国强,等.火棘提取物对血液凝固的影响[J].中药材,2001,24(12):874-875.
不同止血方式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临床诊断明确, 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治疗。患者对治疗方法知情同意, 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会同意。排除恶性肿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缝合组、电凝1组和电凝2组, 各30例。缝合组年龄22~43岁, 平均年龄 (32.3±7.1) 岁;电凝1组年龄22~44岁, 平均年龄 (33.2±8.8) 岁;电凝2组年龄24~41岁, 平均年龄 (32.8±6.9) 岁。三组患者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及准备, 腹腔镜下型卵巢囊肿剔除术治疗。患者平卧, 行连续硬膜外麻醉联合气管插管全麻。缝合组术中采用镜下缝合止血;电凝1组术中采用镜下单极电凝止血;电凝2组术中采用镜下双极电凝止血。术后患者常规预防感染等治疗。
1.3 评价指标
分别检测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卵巢功能, 于月经周期第2~4天, 采集晨起静脉血检测。检测项目:卵泡刺激素 (FSH) , 促黄体生成素 (LH) , 孕酮 (P) , 雌二醇 (E2) 以及睾酮 (T) 。检测方法:化学发光法。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采用阴式彩超检测患者卵巢窦部的卵泡数。随访3个月, 观察患者的月经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时间点三组性激素水平
术后1个月, 三组LH、FSH较术前均显著升高, E2显著下降, 电凝1组变化更明显, 与缝合组及电凝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3个月, 三组LH、FSH水平较术后1个月下降, E2水平上升, 但电凝1组患者LH、FSH仍然高于缝合组和电凝2组, 而E2水平低于缝合组及电凝2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术前术后P及T变化不明显 (P>0.05) 。见表1。
2.2 三组不同时间点卵泡数比较
术后1个月, 3组患者卵泡数均有显著下降,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3个月, 缝合组卵泡数恢复至术前水平, 电凝1组及电凝2组仍显著低于术前, 缝合组与电凝1组及电凝2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随访月经情况
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月经情况。缝合组患者月经无明显变化。电凝1组患者出现月经量增加2例, 出现月经周期延长3例, 出现月经量减少1例, 出现月经周期延长并月经量增加1例。电凝2组患者月经周期延长4例, 月经量减少1例。
3 讨论
卵巢巧克力囊肿是卵巢囊肿的常见类型, 卵巢囊肿剔除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术中尽量保留正常卵巢组织对术后患者卵巢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可以发现, 术中采用缝合的方法止血的患者卵巢功能在术后3个月基本能恢复正常, 卵泡数也能在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 无月经异常变化的患者。双极电凝止血的患者在术后卵巢变化虽然较缝合止血的方法显著, 但是在术后3个月, 可基本恢复正常, 但患者在术后3个月卵巢数未能恢复至术前水平, 并且显著低于缝合组患者, 部分患者发生月经周期延长或者月经量减少。而单极电凝止血的患者术后卵巢功能变化最明显, 并且在术后3个月, 也未能恢复至术前水平, 而卵巢数而也显著低于缝合组的患者, 出现月经异常的比例也高于缝合组患者以及双极电凝止血的患者。单极电凝止血是通过高频电流小面积解除结题组织, 产生热效应, 在止血时可发生想远处扩散, 导致周围正常组织热损伤的情况发生[3,4]。而双极电凝是对两个电极之间的组织产生破坏, 对组织的损伤相对较为局限。而缝合止血并不损伤周围的症状组织, 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卵巢正常组织。
综上所述, 腹腔镜卵巢巧克力囊肿剔除术中, 采用缝合止血能够最大程度保留卵巢功能, 建议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萍, 罗璇.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中不同止血方式对卵巢女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 (电子版) , 2016, 3 (3) :75-76.
[2]王宇晗, 张丽丽, 孙志戬, 等.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止血方式对卵巢功能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25 (2) :174-175.
[3]蓝碧容.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中不同止血方式的选择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 (7) :90-91.
不同止血方式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6例卵巢囊肿患者术前均经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体征、病史情况诊断为良性肿瘤。已排除术前月经周期不规律、半年内有内分泌紊乱及使用过激素类药物的患者。年龄19~41 (31.7±5.3) 岁, 肿瘤直径3.4~9.7 (5.26±0.87) cm, 病程1~4 (2.7±0.4) 年, 月经周期29~31 (29.68±5.02) d。其中卵巢巧克力囊肿57例, 卵巢畸胎瘤48例, 卵巢黏液性囊腺瘤10例, 卵巢浆液性囊腺瘤6例, 黄体囊肿5例。126例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表示配合研究, 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 2组患者在年龄、肿瘤直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电凝止血:将患者创面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后, 采用双极电凝方法对渗血及出血的部位进行止血, 功率为30W左右, 时长0.5~1.0s, 囊肿剥离后将剩余的卵巢组织用薇乔线缝合成卵巢的形态。观察组采用镜下缝合法止血:将肿瘤剥离后在剥离面上放一块纱布压迫止血, 时长4~6min, 在镜下将创面用2-0薇乔线行8字缝合, 进针位置为卵巢创面最低处, 将剥离创面闭合, 使卵巢外观成形。
1.3 观察指标
(1) 血清雌二醇 (E2) 、促卵泡激素 (FSH) 、促黄体生成素 (LH) 的测定:抽取患者静脉血5ml, 3000r/min离心10min, 将上层血清分离后在-20°C冰箱中保存备用。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E2、FSH、LH, 操作时严格参照说明书, 检测时间为术前月经周期第3~5天, 术后第1、6个月月经周期第3天。 (2) 卵巢间质血流收缩期峰值 (PSV) 、卵巢窦卵泡数:术侧PSV及卵巢窦卵泡数均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检测时间为患者术前月经周期、术后第1、6个月月经周期第5天。 (3) 以下条件符合任意一项即可判断为卵巢储备功能降低:基础FSH>15U/L或FSH/LH>3.6。基础FSH>40U/L即可判断为卵巢功能衰竭。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不同时间E2、FSH、LH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E2、FSH、L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1个月2组患者E2水平明显低于术前, FSH水平明显高于术前, 但是对照组降低或升高的程度明显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组L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6个月观察组E2、FSH、LH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术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 #P<0.05
2.2 2组患者不同时间PSV及卵巢卵泡数比较
2组术前PSV及卵巢窦卵泡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1个月2组患者PSV及卵巢窦卵泡数明显低于术前, 但是对照组降低的程度明显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术后6个月PSV及卵巢窦卵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术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 #P<0.05
3 讨论
卵巢囊肿是女性生殖道的常见肿瘤, 20~50岁女性为好发人群[5]。卵巢囊肿多采用手术治疗, 切除病灶的同时不损伤卵巢功能为手术的目的, 卵巢囊肿剥除术为传统的保护卵巢功能常用的一种妇科术式, 而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腹腔镜技术的不断进步, 由于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 患者能快速恢复、易于接受等优点而在临床广泛应用。随着妇科常见手术中电工作站的广泛应用, 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电器械对组织过度凝固是否会对组织功能造成损害。有报道表明, 电凝出血部位会对卵巢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6]。
由于卵巢是激素产生、代谢的一个重要器官, 其正常内分泌功能对女性的生活质量有直接的影响[7]。卵巢储备功能是指卵巢皮质区卵泡生长发育形成可受精卵母细胞的能力, 反应女性生育能力, 该能力取决于卵巢内存留卵泡的数量及质量[8], 被动检测及诱发性检测为卵巢储备功能的常用检测方法, 其中年龄、E2、FSH、LH、PSV及卵巢窦卵泡数等为常用的评估卵巢储备功能的指标[9、10]。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E2水平、PSV及卵巢窦卵泡数明显低于术前, FSH水平明显高于术前, 但是对照组降低或升高的程度明显高于观察组 (P<0.05) , 观察组术后6个月E2、FSH、LH水平、PSV及卵巢窦卵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中使用电凝止血时可能使部分卵巢组织和血液供应受到热损失及热传导的破坏, 使残留卵巢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采用缝合止血无能量的使用, 损伤残留卵巢组织及血管程度均较轻微, 虽然卵巢组织的部分血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但仅仅是出现一过性的变化[11], 术后6个月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 因而保护了卵巢功能, 使残留的卵巢组织及窦卵泡能够继续分泌性激素, 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
综上所述, 采用镜下缝合法止血对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明显小于电凝止血, 在最大程度保护了卵巢的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采用不同方式止血对残留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1月-2013年8月该院收治的126例卵巢囊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 对照组采用电凝止血, 观察组采用镜下缝合法止血, 比较2组血清雌二醇 (E2) 、促卵泡激素 (FSH) 、促黄体生成素 (LH) 、卵巢间质血流收缩期峰值 (PSV) 及卵巢窦卵泡数。结果 2组术后1个月E2水平、PSV及卵巢窦卵泡数明显低于术前, FSH水平明显高于术前, 但是对照组降低或升高的程度明显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术后6个月E2、FSH、LH水平、PSV及卵巢窦卵泡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镜下缝合法止血对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明显小于电凝止血。
不同止血方式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治疗的单侧卵巢囊肿患者, 均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 所有病例均由同一组手术医师操作完成。纳入标准:20~39岁患者月经规律, 性激素检测正常, 术前半年内无激素类药物使用史, 无影响卵巢功能的疾病, 无卵巢或输卵管手术史, 查体或超声检出卵巢囊肿。排除标准: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提示恶性肿瘤或有恶性高危者, 合并其他内分泌疾病或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经过筛选后共入组110例患者, 将入组患者通过住院号奇、偶数随机分为腹腔镜下双极电凝止血组 (实验组) 和缝合止血组 (对照组) 。其中实验组55例, 年龄 (31.9±5.1) 岁, 术前卵巢囊肿直径 (7.1±1.8) cm;对照组50例, 年龄 (29.6±6.3) 岁, 术前囊肿直径 (6.8±2.2) cm, 两组患者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前E2、FSH、LH及窦状卵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见表1) 。术前向患者说明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前后卵巢储备功能检查项目及随访要求, 征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全身麻醉下使用德国STORZ腹腔镜, 脐轮处切开皮肤1 cm, 穿刺建立人工气腹, 压力维持12~14 mm Hg, 置镜探查腹腔后, 在左中、下腹行第二、三穿刺孔, 分别放入5 mm套管, 插入手术器械操作。在距卵巢门约4 cm卵巢皮质较厚、无血管处剪开卵巢皮质, 剥离囊肿。对卵巢囊肿剥离创面分别使用双极电凝和镜下缝合法止血。对照组采用3~0薇乔缝线连续缝合卵巢创面, 进针、出针紧靠卵巢皮质下, 不穿透卵巢表层。患者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来我院接受随访, 了解月经变化及临床症状。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于术前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月经周期第3天早上采集静脉血5 ml, 采用英国Biosouce公司生产试剂盒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 检测雌二醇 (E2) 、黄体生成素 (LH) 、卵泡刺激素 (FSH) 。术前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经干净后2天经阴道超声测两组患者患侧卵巢窦状卵泡数。随访期间观察月经异常 (包括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 经期延长) 发生情况[2,3,4,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手术, 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
2.2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卵巢功能的比较
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较术前均出现E2及患侧卵巢窦状卵泡数下降和FSH、LH增高, 其中术后3月时两组分别与术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6个月时与术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的E2、FSH、LH及患侧卵巢窦状卵泡数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的E2、FSH、LH及患侧卵巢窦状卵泡数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3个月两组E2、FSH、LH及窦状卵泡数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术后6个月两组E2、FSH、LH及窦状卵泡数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2。
注:*表示每组与术前比较均P<0.05;△表示每组术后6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均P<0.05;☆表示两组间术后3个月比较均P<0.05。
2.3 两组患者月经异常率比较
实验组随访期间共有5例发生月经改变, 对照组共有3例发生月经改变, 两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传统开腹卵巢囊肿剥除手术时采用单纯缝合止血而不用电凝止血, 止血确切, 对卵巢损伤小, 同时可以修复残留卵巢形态, 减少术后粘连, 也起到保护卵巢功能的作用。但是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相比, 其缺点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慢, 而腹腔镜手术为微创手术, 其优点如创伤小、恢复快等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青睐。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开展及成熟, 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切除术中创面出血可采用电凝和缝合方法止血, 由于镜下缝合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且花费时间较多, 镜下电凝创面止血往往受到许多术者的青睐。但电凝时产生的热损伤和热传导会破坏更多的卵巢组织及血液供应。特别是当遇到位置深且体积较大的囊肿时, 囊肿切除中可能损伤重要的卵巢血管, 往往需要长时间和大范围的电凝才能更好的止血, 而过度电凝会使卵巢组织的破坏和损伤变得不可逆。电凝创面止血是否对卵巢功能造成影响, 尤其是年轻未生育患者, 所以对医务工作者来说术中如何保护患者卵巢功能就显得更为重要。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本身也会对卵巢储备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12]。根据以往研究, 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手术对卵巢储备功能损坏的原因有以下3点: (1) 术中无意的去除了部分正常卵巢组织。 (2) 卵巢囊肿剥除过程中撕拉囊肿壁时容易损伤卵巢门部供应卵巢血供的血管, 同时炎症介导的正常组织破坏也会使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3) 手术中的有创操作导致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双极电凝热损伤周围正常卵巢组织, 并且其热损伤的范围广。缝合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是由于缝合后卵巢缺血情况所致[6]。
卵巢储备功能是卵巢内存留卵泡的数量和质量, 也是女性生育功能的重要指标[14], 两者水平的下降可导致生育潜能下降。虽然临床上用于预测卵巢储备功能的方法有多种, 但目前尚无100%预测卵巢储备能力的方法, 现阶段多联合多项指标对卵巢储备功能进行预测, 以预达到更为准确的结果.由于基础性激素测定和超声检查比较经济方便实用, 较易被患者接受。基础性激素水平是衡量卵巢功能的重要指标, 一般选择月经周期第2~4天检测。FSH是检测卵巢功能的常用指标, 随着FSH水平的升高, 卵巢储备功能会明显下降[15,16]。窦状卵泡 (B超下直径<10mm的卵泡) 是成熟卵泡的前体, 其数目能够很好地反映卵泡池中剩余的原始卵泡数。
目前已有研究报道提示各种止血方式对卵巢功能均有一定的影响, 但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后的止血方式是双极电凝好还是缝合好尚没有得到一致的意见[19]。国内葛静等通过对134例患者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的研究发现腹腔镜手术过程中电凝止血法对卵巢功能影响较大, 临床应尽量避免使用, 应选择镜下缝合或者合理地使用超声刀进行止血[7]。肖超和林忠等[6,10]的Meta分析结果也提示电凝止血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明显高于缝合组止血, 且持续时间久, 缝合止血在卵巢囊肿剥除术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止血措施。而Takashima等研究结论认为电凝对保护卵巢储备功能更加有益[8]。罗红艳等研究发现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双极电凝与缝合止血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认为在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中应用双极电凝止血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5]。正因为各种研究结论不一致, 如何尽可能保护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卵巢功能成为临床医生探讨的重点课题之一[18,20], 故进行研究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双极电凝与缝合止血法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利用卵巢储备功能指标FSH、LH、E2和超声检测卵巢储备功能指标窦状卵泡数来比较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双极电凝和缝合这两种止血方式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通过本研究发现双极电凝和缝合这两种止血方式对卵巢储备功能均有一定的影响, 双极电凝比缝合止血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大, 与既往文献[4,13,17]的研究结果一致;两组的月经异常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与罗红艳[5]等研究结果一致, 而与刘丹[11]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刘玉娟等研究认为保护残留卵巢功能, 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离后的创面出血采用何种止血方式与囊肿的解剖位置有关。对于囊肿位于卵巢门部位外的, 双极电凝简便易行, 对残留卵巢功能影响小;而对于囊肿位于卵巢门部位的, 应尽量采用缝合止血的方法, 并注意缝合的深度[9]。因此, 造成本研究结果与以往部分研究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研究中未对患者卵巢囊肿部位进行分析, 忽略了囊肿生长位置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总之, 通过本研究发现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创面采用电凝或缝合止血均会对卵巢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 而使用镜下缝合止血可更好地保留其功能, 对卵巢组织及血管损伤较小, 术后6个月血清性激素水平、窦状卵泡数可趋于正常, 减少了对残余卵巢功能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对临床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创面止血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研究病例数较少, 因此还有待更大规模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论证。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不同止血方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住院的110例行腹腔镜单侧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55例, 实验组为双极电凝组, 对照组为镜下缝合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血E2、FSH、LH及窦状卵泡数, 同时对两组患者月经异常率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2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较术前均出现E2及患侧卵巢窦状卵泡数下降和FSH、LH增高, 其中术后3月时两组分别与术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两组的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3个月两组E2、FSH、LH及窦状卵泡数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月经异常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创面采用电凝或缝合止血均会对卵巢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 而使用镜下缝合止血可更好地保留其功能。
不同止血方式 第7篇
1 TR-Band桡动脉止血绑带
1.1 TR-Band桡动脉止血绑带的使用方法
常规体位经右桡动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结束后,先退出血管鞘管撤回2~3厘米,应用TR-Band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日本Terumo公司生产)包扎术区,使位于压缩大球囊中心的绿色标记对准穿刺部位上方0.5厘米[3],并使“TERUMO”的LOGO标志在病人小指一侧,且用可调节锁扣把带子固定在手腕上,拿掉放风帽,用专用注射器通过附带记号Air的导管注射空气12~15ml直到出血停止,使球囊膨胀,再取出全部鞘管并确定刺破点是否出血。如果观察到出血,注射一些空气直到停止出血,但不要超过(18毫升)的总量,压迫一小时后使用专用注射器抽出2ml空气,以后减压放气时间每隔1小时放气2ml,直至气囊气体全部抽出,根据穿刺点出血情况一般持续压迫4-6小时,若有出血可适当延长1-2小时,解除压迫装置后24小时内穿刺点若无出血就视为有效。
1.2 优点
麻木、青紫现象减少,血管并发症减少,安全性高[4];易控制压迫强度,方便调节腕带松紧度;能清楚观察出血情况;只适用于压迫桡动脉;一次性使用;病人有很好的舒适度;特配针筒,不会导致差错。
1.3 缺点
使用者需掌握放气时间,每小时放气;根据穿刺处的出血情况控制充气量;对于压迫过紧容易发生水泡。
1.4 穿刺点及术肢观察
观察穿刺侧手掌有无苍白、青紫、疼痛、麻木及异样感觉,触摸手指皮肤温度及动脉搏动,有无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形成及皮肤破溃感染[5],若患者诉手部发麻,手指皮肤颜色青紫,手部肿胀,提示压迫过紧,可适当减压,以既不出现穿刺点渗血又不引起手部血液循环障碍为宜。
1.5 使用后体会
TR-Bank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是由两个特殊设计的球囊组成,对穿刺点进行准确定位压迫,作用力相对集中于穿刺点,而不接触尺动脉侧皮肤,环绕的支撑板可确保足够的静脉回流,减少病人的痛苦,止血压力可以通过使用独特设计的注射器注入气囊的气体量来调整,并且通过透明止血带和气囊可以十分方便地直视观察穿刺点的止血效果,如果穿刺点再出血,只需通过增加气体量,即可达到止血效果,不需重新用绷带包扎,配有专有的注射器,做到专人专用,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可靠,现都为一次性物品,不会发生因消毒不严而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可明显减轻医生工作量,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6]。患者的舒适度更高,故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7]。
2 沃克桡动脉压迫板
2.1 沃克桡动脉压迫板的使用方法
将预先准备好的杭州山友医疗器械生产的止血压迫板套入手腕部,将压板上的旋转螺钉对准穿刺点,并使用两边的粘贴带初步固定压迫板的位置,然后操作者左手拇指和食指用力压迫压迫板,右手缓缓拔出动脉鞘管,调节腕带松紧度,在鞘管退出皮肤的瞬间左手拇指和食指用力压迫压迫板,右手在鞘管完全退出的瞬间加速拧紧螺杆,达无渗血后再顺时针拧半圈。根据有无渗血及患者手掌肿胀的程度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加压螺杆以调整压力。询问病人的感受,并观察末梢循环,之后每两个小时将螺旋器放松半圈,根据出血情况在4-6小时撤除止血器。止血器拆除后应进行穿刺处血管听诊,如可闻及血管杂音应怀疑可能有假性动脉瘤并及时处置。同时对穿刺点消毒并敷贴上输液贴等以保护穿刺部位,尤其应注意穿刺点消毒灭菌以避免感染[8]。
2.2 优点
解决动脉压迫止血繁杂、不安全的原有止血方法,现使用方便简洁;压迫止血垫采用螺旋滑块,可微调压迫压力(可随时增加或减少压迫力量);全透明的设计能方便医护人员观察动脉穿刺点的出血情况;较易控制压迫松紧度;腕带易调易调节;悬空支架式设计,能有效避免静脉回流受阻。
2.3 缺点
不易观察出血情况;螺旋设计,易豁口;病人使用时间长,会有强烈的疼痛感。
2.4 穿刺点及术肢观察
应用止血器后对肢端颜色、温度、感觉、肿胀情况进行观察,询问患者有无疼痛、麻木感,手掌肿胀度及压迫处局部皮肤缺血坏死情况,并让患者适当活动手指以判断其手指活动度。
2.5 使用后体会
此压迫器压迫穿刺部位是一螺旋滑块,作用力相对集中,能直视穿刺点的止血效果,两侧的粘贴带也可随意调节,但对穿刺失败需要多次穿刺的患者,由于螺旋滑块有限容易豁口,止血效果可能不是最好。如果穿刺点再出血,只需拧松螺旋栓定好位重新压迫再拧紧螺旋栓,即可达到止血效果,不需重新绷带包扎。此压迫方法患者诉有不舒适感主要为穿刺处的压迫痛,可能与腕带过紧或压迫板弹性欠佳有关[9],需通过提前减压防止其发生,根据其情况调整止血器。
3 常规绑带
3.1 常规绑带的使用方法
绑带是我科自制的,长为20厘米,宽为5厘米的弹性绷带,拔鞘前以裹紧的纱布条置于桡动脉上,其头端在皮肤切口处,以食指和中指加压,其中食指受力点为鞘入血管处,在拔出鞘瞬间加压,以穿刺点不出血为标准。其后压迫5-30分钟,并观察桡动脉搏动,以松开手指不出血为标准,在纱布条上加4层或5层纱布,以绷带加压绕2圈-4圈,嘱患者活动掌指关节,一小时后逐渐减压,以后每隔一小时减压一次,无出血者6小时后可去除绷带[10]。
3.2 优点
压迫器和手腕在同一水平面,不易移位,能有效的止血。
3.3 缺点
操作耗时长;松紧不易调节,减压程度不易控制;耗时长;松紧不易调节,减压程度不易控制;压迫止血后手掌末端肿胀明显。
3.4 穿刺点及术肢观察
包扎后观察桡动脉搏动情况及局部有无渗血、嘱患者活动手指以判断桡动脉搏动情况及局部有无渗血、嘱患者活动手指以判断压迫松紧。若手指颜色发紫、并诉手部麻木,提示压迫过紧,影响静脉血液循环;若局部渗血,提示压迫不到位或过松,均须重新加压包扎[11]。
3.5 使用后体会
绑带包扎覆盖了穿刺点,压迫垫非透明,而且压迫时加了四块纱布,不能直视穿刺口,对局部的压力难以控制,给术后观察带来不便,病人术侧肢体活动过度,绑带容易发生移位;常规绑带易因皮肤没有擦干或胶带反复黏贴而没有粘性,容易松脱;每小时为病人减压时无减压尺度,不能掌握绑带减压时的程度;再者用此种方法压迫止血后手掌容易造成患者手部肿胀、疼痛、出血及皮肤破损等并发症。如使用后发现患者穿刺处渗血,需解开绑带重新压迫止血,容易发生手部血肿、手部瘀血等情况。此方法存在包扎松紧度不容易控制,不能很好掌握减压的程度,影响静脉回流等缺点,从而引起手术肢端麻木、术肢肿胀、手部淤血等不适,故不主张在临床应用。
4 心得
自Andreas Gruentzlig首次开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以来,经过34年的发展历程,桡动脉位置表浅、局部缺少重要结构,良好的尺动脉侧枝循环和浅表位置提示这种操作将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12],并且出血容易控制、术后易于压迫止血,具有创伤小、局部包扎方便、并发症少、病人痛苦小、恢复快[13]等,从而避免了排尿困难、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14],因此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而今由于介入治疗的患者数量过多,而医师数量相对不足,如何提高介入效率已成了一个常见问题,其中如何能更好的压迫止血已成为医护人员的研究目标和方向[15]。
据研究表明,压迫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装置[16]。它是利用体外压迫方法促进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生理性止血的目的[17],所以在提高止血效果、减少人力、提高手术效率方面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18]。
5 小结
综上所述,几种压迫器操作简单方便,均可有效控制出血及并发症的出现并减轻手掌的肿胀程度,各有利弊,所以冠脉介入医生应该总结经验,术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个体化、最优化为原则选择动脉止血压迫器止血。
摘要:本文对三种经桡动脉压迫止血器的优缺点、用后观察、使用体会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而今由于介入治疗的患者数量过多,而医师数量相对不足,如何提高介入效率已成了一个常见问题,其中如何能更好的压迫止血已成为医护人员的研究目标和方向。
不同止血方式 第8篇
关键词:卵巢囊肿剥除术,止血方法,卵巢功能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已成为治疗育龄妇女卵巢良性肿瘤的首选手术方法[1]。卵巢作为女性的第二生命,手术解除疾患的同时保留卵巢正常功能是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术中不同止血方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尚存在争论[2,3]。本文对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的患者术中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探讨实施不同的止血方式对卵巢功能恢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本院收治的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的育龄妇女患者69例,均经痛经史、妇科检查、B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单侧卵巢囊肿。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三组,其中A组23例,年龄23~40岁,平均(29.5±5.3)岁,肿瘤直径3~8 cm,平均(5.2±1.1)cm;B组23例,年龄22~38岁,平均(28.7±4.5)岁,肿瘤直径3~9 cm,平均(5.6±1.2)cm;C组23例,年龄21~43岁,平均(30.4±4.9)岁,肿瘤直径2~10 cm,平均(5.5±1.0)cm。三组患者术前均月经正常,无激素类药物治疗史、内分泌及其它恶性疾病。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头低臀高膀胱截石位,建立气腹,行常规卵巢囊肿剥除术钝性剥离囊肿,手术剥离后剩余卵巢体积基本为正常卵巢大小。对于剥离面渗血及出血,A组采用单纯电凝止血,B组采用单纯羊肠线缝合,C组采用简单电凝止血后再羊肠线缝合。所有手术均由两位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操作。
1.3 观察指标
选择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及阴道超声探测窦状卵泡F0数作为判断卵巢储备功能状态的指标,同时观察月经变化情况。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第3个月的月经周期第3天上午抽取静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FSH、LH、E2,试剂盒为德国罗氏公司。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激素及窦状卵泡F0数的比较
术前各组患者3种激素水平及窦状卵泡F0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FSH值和LH值A组>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2值和窦状卵泡F0数C组>B组>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3个月C组的FSH值、LH值、窦状卵泡F0数与术前,B组的E2值与术前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组各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与B组比较,P<0.05;#与C组比较,P<0.05;△与术前比较,P<0.05
2.2 患者的月经变化情况
经3个月的随访,发现A组中有5例患者出现月经异常,其中2例出现经量减少,1例经量增多,1例周期延长,1例经量减少伴淋漓不尽;B组有4例患者出现月经异常,其中1例出现经量增多,1例经期延长,1例周期延长,1例经量增多伴经期延长;C组中只有1例出现月经异常,其中1例经量增多。C组的月经异常比例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且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例(%)
*与C组比较,P<0.05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率低和恢复快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各种外科手术。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切除的卵巢组织极少,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极小,能最大的保留卵巢功能[4,5]。卵巢是女性重要的内分泌和性腺器官,一旦受损,易出现月经异常改变,卵泡数量减少,卵母细胞质量降低,从而导致生育能力降低,称为卵巢储备能力降低,进一步发展会导致卵巢功能衰竭[6,7]。因此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中对卵巢组织最小的损伤和最大程度地保留卵巢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通常卵巢囊肿壁常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也与卵巢皮质粘连紧密,由于粘连部分结缔组织致密,分离囊肿过程中易造成卵巢创面出现广泛出血、渗血。手术创伤、炎症感染、术后粘连及局部瘢痕化均影响卵巢的血液供给,易影响卵巢皮质区内的卵泡生长、发育、成熟、排卵及黄体形成等任何一个或多个环节,使卵巢储备功能下降[8]。因此术中止血方式非常关键,既要彻底止血又要保护卵巢组织避免过多损伤。缝合止血作为常规的止血方式,止血牢固,较少损伤到残余卵巢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卵巢功能。由于腹腔镜下缝合技术要求具有较好的操作基本功和手术技巧,因此多采用电凝止血。通过利用高频电流对组织产生热效应,使组织细胞局部温度升高产生电凝,达到止血和分离的作用[9]。但长时间广泛的电灼易增加新的出血创面,反复过度的电灼易导致残留卵巢皮质的损伤,破坏残留的卵泡及皮质的血供[10]。随着近年腹腔镜技术的提高,镜下缝合操作已不再成为手术的限制,然而对于术中选择哪种止血方式更有优势目前暂无定论。本研究中,在术中对三组患者分别采用单纯电凝,羊肠线缝合及先简单电凝后再羊肠线缝合三种止血方式。
目前研究认为,FSH、LH、E2及阴道B超测定窦卵泡数都是评价卵巢储备功能比较敏感的指标。随着卵巢功能的下降,FSH和LH均升高,FSH升高早于LH,而E2是降低。窦卵泡数是成熟卵泡的前体,B超影像上一般表现为直径<10 mm的卵泡,正常人每个切面的窦状卵泡数为6~7个,如窦状卵泡数<4个,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A组的FSH和LH值>B组>C组,E2值C组>B组>A组,窦状卵泡个数C组>B组>A组,这些说明单纯电凝止血方式可致卵巢功能的下降;羊肠线缝合止血方式对卵巢功能影响不明显;先简单电凝后再羊肠线缝合止血方式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卵巢功能。此外,有研究认为月经过少也是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先兆,笔者比较了三组患者的月经变化情况,发现C组的月经异常比例明显低于A组和B组,且只有A组出现3例经量减少病例,这进一步证实了单纯电凝止血方式可致卵巢储备功能的下降。
因此,在实施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时,可采取先简单电凝后再羊肠线缝合止血方式进行止血,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卵巢储备功能。但由于本研究例数过少,卵巢个体差异,手术操作差异,并且未能对其术后受孕情况进行长期随访等影响,故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术后卵巢远期功能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光仪.实用妇科腹腔镜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5.
[2]Cai W,Xu J,Zheng M,et al.Combined 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initial experience of a single center[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12,59(116):986-989.
[3]郝凤英.不同止血方法对卵巢囊肿术后性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41(1):91-92.
[4]Ke K,Kim W K,Sul O J,et al.Elevation of fibrinogen due to loss of ovarian function enhances actin ring formation and leads to increased bone resorption[J].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2012,303(11):E1296-303.
[5]陈梦香,王春兰.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剥出术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0):1421-1423.
[6]Li J,Yu Y X,Sun C Y,et al.Surgical high ligation of the ovarian vein and preservation of ovarian function for twisted ovarian tumors[J].Chin Med J(Engl),2012,125(20):3744-3746.
[7]简萍,李斌,张军,等.腹腔镜卵巢巧克力囊肿剥出术电凝止血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25(11):664-666.
[8]刘开江,崔丽青,刘青,等.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中不同止血方式对卵巢女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1,11(1):38-41.
[9]王丽娜,崔月梅,梁珊.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中采用缝合止血和单极电凝止血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0,32(8):929-930.
不同止血方式 第9篇
血气分析是抢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临床监测指标, 也是护士临床工作中较常规和重要的操作[1]。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标本时由于桡动脉位置表浅, 易触及搏动, 不暴露隐私, 患者易于接受而被常常选用[2]。动脉血气标本采集后穿刺点按压止血时间通常为5~10 min[3], 如遇凝血功能障碍则需延长, 造成了护理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临床上, 一般按压至针眼不出血为止, 但仍有部分患者穿刺部位发生出血、血肿和皮下出血等并发症。临床中需要一款可以在穿刺点保持持续均匀有效的压力值, 且节约护士操作时间的止血装置, 故本课题组自行设计了一款一次性多功能上肢加压止血器, 应用于前臂动静脉采血后的按压。其特点之一是压力指示卡的设计, 即在压力指示卡上设计某一压力区间, 操作中护士只需将压力充至该区间即可达到止血效果。本试验对患者桡动脉采血后采取不同的按压时间及按压压强, 观察和统计其并发症的发生, 探索最佳的按压时间及按压压强, 为压力指示卡的设计提供依据。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7月至9月在我院重症监护室和心胸外科桡动脉穿刺采血的住院患者350例, 其中男243例、女107例, 年龄17~86岁, 平均年龄63.26岁。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意识清醒可正确表达, 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聚集率均正常。将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成7组, 每组50例, 在桡动脉采血后, 使用一次性多功能上肢加压止血器加压止血, 设定不同的止血压强和止血时间, 见表1。7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血管条件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1.2.1 物品准备
治疗盘内备无菌治疗巾、无菌棉签、安尔碘、输液贴;采血用BD公司生产的3 m L血气针, 该血气针具有喷雾态钙平衡肝素锂和先进的孔石装置, 采血时自动充盈, 空气自动排出[4];一次性多功能上肢加压止血器、气压表、计时器。将一次性多功能上肢加压止血器的压力指示卡换为气压表, 充气后检查密闭良好无漏气。
注:1 mm Hg=133.322 Pa
1.2.2 患者准备
操作前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 签署知情同意书, 与患者达成有效的沟通。
1.2.3 人员准备
采血人员固定为5名具有4 a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穿刺技术熟练的护士, 统一操作程序, 培训评价标准。
1.2.4 穿刺采血
患者采血侧上肢外展, 手掌自然下压, 操作者以桡骨茎突为基点, 向尺侧移动, 触及动脉搏动处为穿刺点。将一次性加压止血器弹力绷带部分置于手腕下方, 穿刺点皮肤及左手食指和中指常规消毒, 左手固定搏动点, 右手持一次性血气针, 以15~30°向心方向进针, 见回血后停止穿刺, 待采血量足够后拔针。同时取无菌输液贴覆盖穿刺点, 迅速缠绕止血器, 按压充气气囊至气压表显示所需压强, 标注止血器使用时间, 到达所需时间后, 撤下止血器, 观察效果。
1.3 观察指标
(1) 出血情况:观察按压停止后穿刺点有无血液渗出; (2) 皮下瘀血:24 h内观察有无瘀斑, 瘀斑直径为5 mm以上[5]; (3) 患者主诉:按压期间患者有无不舒适主诉, 如手部发胀、麻木。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第7组患者采用40 mm Hg按压5 min的止血效果
其中27例患者在3~4 min时主诉手部发胀, 8例患者在3.5~4 min时主诉手部麻木感, 立即降低压强至30 mm Hg (1 mm Hg=133.322 Pa) , 5 min后观察止血效果。本组50例患者均未发生再次出血及瘀血, 对发生不适的患者观察10 min后不适症状均消失。
2.2 相同时间不同按压压强的止血效果比较
具体结果见表2。 (1) 在压迫时间为5 min的情况下, 采用20 mm Hg压强和30 mm Hg压强的止血效果比较,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0 mm Hg压强在5 min内的止血效果优于20 mm Hg压强, 且2组均未出现不舒适主诉; (2) 在压迫时间为10 min的情况下, 采用20 mm Hg压强和30 mm Hg压强的止血效果比较, P>0.05,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0 min内两者止血效果相同且无不适主诉; (3) 在压迫时间为15 min的情况下, 2组均未发生出血及瘀血, 但共有3例在12~13.5 min期间有手部发胀主诉, 考虑与较长时间手部不活动有关, 嘱其轻度活动手指, 3~5 min后缓解。
注:1 mm Hg=133.322 Pa
2.3 相同压力不同按压时间的止血效果比较
具体结果见表3。 (1) 20 mm Hg压强在按压5 min和10 min后的止血效果比较, 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20 mm Hg压强下按压10 min的止血效果优于5 min; (2) 30 mm Hg压强按压5 min和10 min的止血效果比较, P>0.05,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两者止血效果相同。
注:1 mm Hg=133.322 Pa
3 讨论
(1) 动脉血气分析是危重病抢救过程中常规的监测手段, 其结果在指导氧疗、调节呼吸机各项参数以及纠正酸碱失衡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重症监护病房 (ICU) 作为现代化医院集中收治急危重症患者的特殊科室, 工作性质决定了任何护理操作都要求稳、准、快[6], ICU危重患者往往需多次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检验。采血后需一名护士在床旁为患者按压穿刺点长达10 min以上, 如果同时有多位患者需采集动脉血, 对于护士而言则耗时过长, 因此节约按压时间也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次性多功能上肢加压止血器在桡动脉采血中的使用可显著节省护理人员操作时间, 在使用止血器压迫的时间内, 护士可以进行其他护理治疗工作, 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有效的按压方法可以减少护理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
(2) 动脉采血后的传统按压方法是无菌棉签按压及指压法, 这2种方法力度依靠操作者主观掌握, 存在个体差异。无菌棉签按压过程中, 由于患者可能会肢体移动、护士因疲劳导致按压过程中换手、棉签体积小不易于覆盖穿刺点等原因, 准确按压穿刺点的要求较难掌握, 按压过程中棉签易偏移皮肤穿刺点而致出血[6]。指压法由于指压面积小, 力度不易掌握, 并且按压时间较长, 手指在按压过程中易发生按压重心移动, 未按压住血管针眼处, 使血液沿血管针眼渗入皮下形成瘀血或瘀斑, 或未按压住皮肤针眼处, 出现针眼出血造成患者恐慌和紧张[7]。并发症的发生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降低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 其对血管造成的影响也会干扰下次采血。一次性多功能上肢加压止血器是基于临床中对动静脉采血后按压方式、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相关问题的思考而产生的设计灵感, 旨在消除患者痛苦、减少临床护士工作量[8]。一次性多功能上肢加压止血器的使用可以保持按压压强恒定, 按压位置固定, 做到准确按压。
(3) 本研究表明, 使用40 mm Hg压强按压会在较短时间内引起患者手部发胀及麻木感, 考虑其影响患侧静脉回流, 故不宜采用。30和20 mm Hg压强在5~15 min的按压时间内止血效果比较, 仅20 mm Hg按压5 min的止血效果与其他组相比有差异, 止血效果不佳, 不宜采用。20 mm Hg按压10 min和30 mm Hg按压5 min也有一定比例的出血和瘀血发生。所以, 止血效果最佳的应该是20 mm Hg按压15 min, 30 mm Hg按压10~15 min。按压超过10 min后, 个别患者会有手部发胀的感觉, 在操作前可与患者沟通, 指导患者在按压过程中尽量放松肢体, 做缓慢握拳动作, 促进静脉回流。
4 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是目前冠状动脉介入领域中蓬勃发展的新技术[9]。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应用TR-Band止血气囊压迫止血, 效果确切, 方便可靠, 可明显减少医生的工作量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0]。虽然TR-Band止血气囊的应用已渐趋成熟, 但临床鲜有对桡动脉采血穿刺后按压方式的研究。由于使用传统按压方式存在延长护理人员工作时间的问题及发生护理并发症的风险, 故而需要寻找一种持续、安全、有效的按压方式。利用一次性多功能上肢加压止血器, 对桡动脉采血后的穿刺点进行按压, 可明确按压压强, 保持有效按压时间, 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本次试验, 将一次性多功能上肢加压止血器的压力指示卡中设置20~30 mm Hg的压强区间, 对凝血无异常的患者按压时间满足15 min, 可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临床实际使用中, 还需结合患者出凝血时间、主诉等适当调节。
参考文献
[1]孟春明, 金雪梅.ABG动脉血气针与塑料注射器抽取动脉血效果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 (10) :1 068-1 069.
[2]陈锦凤.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新方法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7) :106.
[3]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419.
[4]连素娜, 唐晟, 李雪丹, 等.BD预设型采血器与传统注射器采血在护理流程管理中应用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7) :74-76.
[5]邓长生.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6]赵华.动脉止血器在抗凝治疗患者桡动脉采血局部加压止血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4) :38-39.
[7]曹英, 曾亚红.全棉自粘性绷带在单采血小板拔针后加压止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输血杂志, 2010, 11 (23) :960-961.
[8]贾晓颖, 宋丽萍, 马静.一次性多功能上肢加压止血器的研制[J].医疗卫生装备, 2014, 35 (2) :101-103.
[9]周世群, 罗仕兰.经桡动脉介入诊疗后局部压迫方法的选择[J].重庆医学, 2013, 42 (27) :3 321-3 322.
不同止血方式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