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雍和宫范文
北京雍和宫范文(精选5篇)
北京雍和宫 第1篇
一、雍和宫皇家藏传佛教寺庙
雍和宫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 (1694年) , 康熙帝建造府邸, 赐予四皇子胤禛, 取名“贝勒府”。康熙四十八年 (1709) , 胤禛晋升为“和硕雍亲王”, “贝勒府”也随之升为“雍亲王府”。康熙六十一年 (1722年) , 康熙皇帝驾崩, 四皇子胤禛继承皇位, 改年号雍正, 雍正皇帝随即迁入宫中。雍正三年 (1725年) , 将王府扩建为行宫, 并赐名“雍和宫”。雍正十三年 (1735年) , 雍正皇帝驾崩, 曾于此停放灵柩。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 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 成了“龙潜福地”, 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 与紫禁城皇宫同样规格。
乾隆皇帝为了纪念雍正皇帝, 更是为了“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需要, 于乾隆九年 (1744) , 命三世章嘉活佛将雍和宫改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从此, 雍和宫不仅是皇家第一寺庙, 而且还是连接清政府与蒙古、西藏的纽带。
乾隆时期, 雍和宫作为皇家宗教活动场所, 成为蒙古、西藏及内地高僧大德与皇权间往来及酬谢馈赠最频繁时期的重要地点。
乾隆十五年 (1750年) , 雍和宫供奉了由七世达赖喇嘛进献的白檀巨木雕凿成的强巴佛, 并修建万福阁, 同时还建造了配阁永康阁和延绥阁。乾隆四十五年 (1780年) , 乾隆皇帝特建戒台楼供六世班禅讲经说法, 将药师殿建为“班禅楼”供其居住。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 , 清政府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 于雍和宫内, 亦设一金钵巴瓶, 在清政府参与活佛转世过程以及安邦定边中都起了重要作用。
清末至民国年间, 雍和宫已不是皇家寺院, 国民政府也无力支付雍和宫的开支, 最后只能依靠微薄的门票收入, 还有供养人提供的功德维持着寺院。
建国以后, 北京市政府对雍和宫进行了修复工程。1961年, 雍和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雍和宫对外开放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1981年2月, 雍和宫对外开放, 它具有宗教活动场所、博物馆、旅游景点三合一的特性。
雍和宫是北京的宗教活动场所之一。雍和宫的僧众们按照藏传佛教的仪轨晨钟暮鼓, 诵经礼佛。僧人们每天早课;每月农历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法会;每年还有“大愿祈祷法会”、“千供法会”、“纪念关公法会”、“释迦牟尼重返人间日法会”、纪念宗喀巴大师的“上师供法会”、“大威德金刚坛城法会”等。
另外, 雍和宫还是博物馆和旅游景点。雍和宫具有独特而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和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其中拥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文物就有900余件, 包括佛像、法器法物、唐卡等。从寺庙建筑上讲, 雍和宫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其建筑形式按照南北中轴线建造, 相互对称, 由南至北逐渐升高。建筑群体由牌坊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 另外还有东西配殿, 整体规模巍峨壮观, 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建筑特色。班禅楼和戒台楼内成为文物展室, 陈列有佛像、法物、法器、宗教乐器、服装等文物。
无论是雍和宫的建筑文化, 还是精美的佛像、丰富的文物, 其核心内容是北京的藏传佛教文化, 这是吸引国内外游客源源不断地来到雍和宫的基础和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 到雍和宫礼佛参观的人数逐年增加, 游客从1981年的40万人次, 达到2002年的180多万人次;境外游客从1981年的8万人次, 增至2002年的90多万人次。不仅如此, 雍和宫还接待各国的政府首脑及各界宗教人士。如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菲律宾副总统劳雷尔、韩国前总统全斗焕、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老布什等。
三、雍和宫旅游开发的状况
目前, 旅游热潮的持续升温和大批海内外游客的蜂拥而至, 使雍和宫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尤其在春节和农历的每月初一和十五, 敬香的善男信女倍增, 使其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 高峰期:雍和宫旅游状况
据雍和宫内工作人员介绍, 目前, 到雍和宫烧香已经成为信徒还愿、消灾增福的一个活动。每逢农历的每月初一、十五、大年初一或有重大的佛事法事等佛教活动日期, 前来烧香拜佛的信徒非常的多。
据《新京报》报道:“2010年2月15日 (春节正月初一) , 北京6万市民到雍和宫烧香。”据《北京晚报》报道:“2011年2月3日 (2011年正月初一) , 不到上午10时, 雍和宫就已售出万余张门票。据雍和宫管委会工作人员称, 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在大年初一来上香, 近三年每年增长1万人, 今天预计将有超过6万人前来进香。”像这样的高峰时期, 造成北京雍和宫地区的交通拥堵。交管部门不得不在雍和宫大街上进行交通管制。如2011年正月初一, 雍和宫大街及周边胡同从早6点至下午3点采取临时交通管控, 地铁2号线、5号线雍和宫站不停。雍和宫大街数百名警察沿途站岗, 指引前来上香的游客绕行。
在这样的高峰期, 香客及游客突然大量增加, 雍和宫的旅游容量相对变小, 雍和宫不能满足所有的香客及游客的需求。
(二) 平时:雍和宫旅游状况
雍和宫不仅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 其辉煌壮观的皇家建筑与悠久的佛教文化历史相得益彰, 而且还是传播丰富佛教文化的博物馆。总的来说, 游客在游览观光之中, 即能体验皇家寺院的庄严, 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浓郁气息。
但是, 据调查, 有些游客反映, 他们对雍和宫内的佛像艺术、法器法物、唐卡等文物的文化内涵并不了解, 景区没有专人进行讲解, 因此, 雍和宫作为博物馆的性质体现的不充分。例如:法轮殿中的五百罗汉山、万福阁里的白檀木雕迈达拉佛像、照佛楼里的木佛龛, 被誉为雍和宫的木雕三绝, 都是国家级文物, 但了解其佛教文化及文物价值的人并不多。
法轮殿中的“五百罗汉山”:关于五百罗汉, 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参加第一次结集或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二是常随释迦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在佛经中, “五百”往往作为众多的约数, 未必有具体的指称。法轮殿中的“五百罗汉山”, 由紫檀木细雕而成, 山间有五百罗汉, 他们神态各异, 层层叠叠, 造型逼真。“五百罗汉山”是雍和宫的木雕三绝之一, 它不仅具有佛教文化的含意, 也具有重要文物价值。
笔者对游客随机调查表明:一些游客认为, “五百罗汉山”与游客的距离太远, 而且外有玻璃罩子, 根本看不清, 也不明白罗汉山的宗教文化
万福阁的檀木大佛:万福阁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 (弥勒佛) , 高18米, 地下埋入8米, 佛身宽8米。由六世达赖喇嘛进贡, 用一整棵白檀香木雕刻而成。这尊大佛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笔者对游客随机调查表明:一些游客认为, “万福阁的檀木大佛”气势雄伟, 难得一见。可惜大佛太高, 尤其是人多的时候, 不能看清楚, 也不能拍照, 不明白大佛的历史和宗教文化含意, 游客们只能在殿外烧香祈福。
照佛楼内楠木佛龛:在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 有名金丝楠木佛龛, 采用透雕手法, 共有99条云龙, 条条栩栩如生。
笔者对游客进行随机调查表明:游客不理解照佛楼内楠木佛龛的宗教文化含义及历史意义。同样以殿外烧香方式或以磕头的方式祈福平安。
铜铸须弥山:须弥山位于殿堂之外, 椭圆形汉白玉石座上的石池中, 有座高达1.5米的青铜“须弥山”。佛经认为, 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 佛祖释迦牟尼经常在此讲经说法。铜铸须弥山同样也是国家级文物。
据调查, 游客们常把硬币投在须弥山上, 以为这样做能得到好运气, 他们不仅没有保护文物的理念, 也不理解须弥山的文化含意。
碑刻喇嘛说:雍和宫正殿前有一座四体文的御碑亭, 内刻有乾隆所作《喇嘛说》碑文, 碑体呈四方柱形, 碑文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刻于碑的四周, 因此称“四体碑”。《喇嘛说》是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 撰写的, 碑文中首先讲了西藏佛教的来源和发展, 然后谈到目前西藏蒙古地区活佛转世的弊端, 最后提出金瓶掣签制度以及安邦定边的政策和策略,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
游客难以靠近石碑, 更难以辨认石碑上的字迹, 有些游人投掷硬币入碑亭之中。对于碑文, 大多数游人一无所知。
四、雍和宫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一) 高峰时期:采取分流的方法
春节时节, 可以采取委托进香的方式。比如, 提前预定春节进香, 委托雍和宫的喇嘛们在正月初一诵经并进香, 然后把香客们许的愿望刻在木牌上挂于雍和宫内;或是以网络的方式预定进香。
可以开放一些其他的知名寺院作为春节进香场所, 如可以去白塔寺或去其他寺院祈福, 以减少雍和宫的人流。白塔寺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 是北京现存最早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它始建于元代初年, 历经七百多年, 至今仍保留存完好, 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而且是北京城中最古老的藏传佛教遗迹, 也是藏传佛教在北京传布遗存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二) 增加雍和宫藏传佛教文化的介绍, 提高旅游者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自觉性
进入雍和宫参观的旅游者和信众大多数为非藏传佛教信徒, 他们对于雍和宫中的文物及碑刻、及法器法物了解不多或者一无所知。根据调查, 游客们希望寺院能够提供较多的文字介绍, 或以电视大屏幕的形式展示其宗教文化, 或在遇到问题时, 喇嘛们能担任讲解员, 讲授相关历史及佛教文化。
笔者建议:殿堂外或对重要文物及碑刻的文字介绍应该有所增加;雍和宫殿堂内可以由喇嘛担任讲解员;加强对雍和宫藏传佛教文化、皇家行宫、佛教音乐及藏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和介绍, 增加出售有关书籍和影像资料, 使得旅游者或香客在参观游览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其文化, 也可以增强他们保护文物的意识, 能自觉遵守各项规定, 保护雍和宫内的文物。
(三) 建立交流平台, 达到双赢目的
在雍和宫管理处、雍和宫喇嘛与游客之间建立交流平台, 可以用留言方式, 也可以用网络方式, 回答旅游者的各种问题, 以及旅游者对雍和宫的需求及建议。这样, 旅游者的需求或建议可以随时被雍和宫管理处了解, 并能理处的旅游者要求。同时, 管理处也可以提出保护原则及实施细则, 以网络或其他方式通告旅游者, 使其遵守其规定。这样就可以缓解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综上所述, 雍和宫这座北京保存完好的藏传佛教寺庙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和宗教意义, 而且还饱含重要的文物价值。相对它所行使的宗教和旅游功能, 博物馆功能显得欠缺。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就应该加强游客及善男信女对雍和宫宗教文化及历史文物的了解, 以便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 对缓解旅游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国才.鸡足山镇沙址佛教文化生态村的保护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6) .
[2]马兰, 李立祥.雍和宫[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4.
精选北京雍和宫导游词 第2篇
向北穿过200米的辇道便进入了寺庙的大门“昭泰门”,各殿门楣上的匾额都是乾隆皇帝亲笔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昭”意为显杨,“泰”指平安、安定,也解释为参拜天子之威仪。所以昭泰门实际是指国家统一安定之门。雍和宫“雍”是大方和谐之意,我国古代有九州,雍州是其中之一,指青海、甘肃及以西一带。所以雍和门也好,雍和宫也好,都是指这里是京城与西部边陲和谐统一的所在。另外,满语和藏语称雍和宫为“兜率壮丽洲”。“兜率”是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弥勒菩萨的住所,弥勒菩萨是未来佛,当弥勒降世时,个种苦难均已湮灭,那是世间是无限美好幸福的。因此,不论从文字的内涵上讲,还是从佛经法理上讲,雍和宫这座寺庙都象征着国家统一、团结、安定、美满。乾隆皇帝82岁高龄是亲自撰写了《喇嘛说》,而且刻碑立在雍和宫中轴线上,以昭示天下。
《喇嘛说》灌注了乾隆皇帝对藏传佛教独具慧眼的见解和务实的管理政策。文中“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安藏辑藩,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等话直接阐述了乾隆皇帝要把宗教引到有利于巩固朝政方向的意图。乾隆皇帝对**转世也看得入木三分,文中写到“佛本无生,岂有转世?但使今无转世之呼图克图,则数万番僧吾所皈依,不得不如此耳.”这段话说明乾隆皇帝深谙**转世实际上就是产生佛教领袖的一种手段。所以他指定了**转世必须进行“金瓶掣签”的制度,即朝廷制两个金瓶,一个送往西藏大昭寺,一个放在雍和宫内。雍和宫是青海、蒙古等地喇嘛教大**转世金瓶掣签的场所。把所有转世灵童的名字都写在签上放于瓶中,掣签来定。这样可避免权贵营私舞弊,不仅符合民意,而且使“教权”稳稳地被直接控制在“皇权”之下。
汉藏文华融汇是雍和宫又一主要特征。雍和宫中路建筑的前半部分,无论是布局和造像,均与汉族禅宗寺院相似,但不少的方又表现了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如第一进殿堂天王殿中,四大天王造像采用了禅宗寺院形制,但其方位的排列却相反,东方持国天王像不在东方,而在西方位置上,反映了藏族寺庙中西为大,以右为上的思想。四大天王所持的法器琵琶、宝剑、青蛇、宝伞随与汉族寺庙中天王手里的法器相同,但并不是汉族民俗中所解释的代表风、调、雨、顺,藏传佛教认为这四种法器是造成万物的四种元素,即:地、水、火、风的象征。每尊天王脚下踏有两名鬼怪,在汉地寺院中代表每个天王所率的两部鬼众,而这里所代表的却是修身过程中需要克服的贪、嗔、痴、爱、杀、盗、淫、妄八种俗念。雍和宫大殿是第二进殿堂,相当于禅寺的大雄宝殿,供奉的也是汉族寺庙中的竖三世佛,即过去世佛-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但两侧山墙下的十八罗汉却已改汉族寺庙中服饰、表情、肤色都很相近的塑法,有意塑造了几尊肤色不同,饰物不一的罗汉像。他们有的面色黝黑,耳系金环;有的肤色赤红,须发卷曲,体现了古印度人和西藏人的相貌特征。永佑殿是第三进殿堂,正中供奉的是无量寿佛,相当于汉族寺庙中的阿弥陀佛。在汉族寺庙中,阿弥陀佛像与释迦牟尼佛像的特征基本相同,属出加像,它的左右常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而永佑殿中的无量寿佛却是头戴无佛冠的菩萨装,完全采用了藏传佛教的表现形式。它的西侧变成了药师佛,东侧变成了狮吼佛。狮吼佛是汉族寺庙中没有的,它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师宗喀巴的化身。传说宗喀巴圆寂后,曾五次现身于弟子前面,其中一次为骑狮说法像,而且声音洪亮如狮吼,可以镇伏阻碍修持的惑障。第四进殿堂法轮殿正中供奉的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师宗喀巴像,他头戴黄色尖顶僧帽,身披黄色僧袍,手中捻的是两只缠绕的莲花,显示出的是藏传佛教大师独有的风采.藏传佛教认为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的转世,所以这尊塑像右肩莲花上的智慧剑和左肩莲花上的宝箧又于汉族寺庙中文殊菩萨的标识完全相同.第五进殿堂是万福阁,须弥座上是18米高的弥勒佛像.弥勒佛是未来世界的佛祖,内地寺院多是青发、肉髻、身披袈裟、结跏趺坐坐在莲花宝座上的身相。而这里采用的是菩萨装的站立恣态,形象高大,突出了藏传佛教对弥勒佛独有的偏爱,反映了喇嘛们对未来世界的追求和向往。雍和宫中路殿堂的佛像形成了一个独有的特征,即在汉族寺庙显宗造像的基础上,又融进了藏传佛教某些固有的特征,充分体现了汉、藏文化的融合,同时也表达了朝廷与蒙、藏民族感情的融合。
雍和宫随想 第3篇
我的身心便一下子清净了起来。总会情不自禁地双手合十,去顶礼佛法的庄严和慈悲,去感受那瞬间涌上心头的这一缕清宁与那清晨柔柔的暖意。
陡然间,如阳光般的佛法,仿佛随着远处隐约间颂唱的六字真言弥散开来,我的人也恍如鲜花般,在这阳光的滋润下豁然盛开了。
经常会信步于这座皇家寺庙中,看着香烟渺渺,如梦如幻。
2500多年前,伟大的佛陀释迦牟尼发现了客观存在的宇宙真理,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宗教——佛教,是佛陀让我们知道了今天諸多的苦和明天的希望。
望着佛前顶礼膜拜的善男信女,我不禁感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成为了佛教的重要理念和宗旨。当众生焚香而立、顶礼膜拜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在遵循这个简单的但却很难遵循的道理呢?
佛家有云:“礼佛一拜,福增无量;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故,礼佛、念佛是人修福报的一个过程了,佛教徒们以这样的方式来培养思想、道德,来开发自己的智慧。勤于灌溉清净佛法的甘露,拔除贪、謓、痴的杂草,使信心的田园生长出慈悲般的丰硕果实。故,应常以佛为导师,法为良药,化贪欲为喜舍、化謓怒为慈悲、化愚痴为智慧。才可渐入佛界也。
当下,人们的心态都很浮躁。以开车为例,开车就是很好的修行。如同念经一般,也不能有散乱心,也得三密相应,你才能开好车。车要修理,人要修行。懂得善让,其实给别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也就是此意了。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曾在诗中这样写道:“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众生孜孜以求的最终是通往极乐世界的秘径,而人世的苦修不正是启迪大智慧的过程吗?
只有不断修养自己,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众生,对待周围的万事万物,人才可能修成未来的佛。因为大众成就“我”的存在。当今许多人不论什么事情,只要对自己有利就说“我的”!其实仔细想想没有了“他”,那也就没有了“我”的存在,所以佛教讲的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此要感恩跟你有缘或无缘的人和宇宙万物。
北京雍和宫详细导游词讲解 第4篇
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内主要供奉的是三时佛(又名竖三世佛)。中间供奉的是“现在世”释迦牟尼佛,西边是“过去世”燃灯佛(或迦叶佛),东边是“未来世”弥勒佛。这三时佛的排序与汉地佛寺是相反的。
中间“现在世”释迦牟尼佛的两侧,西为阿难,东为迦叶,他们是释迦牟尼最出众的两大弟子。佛像前陈列着景泰蓝的“五供”和“七珍八宝”。
五供指,中间是香炉,两侧是烛台和花瓶各一对。七珍又称“七宝”,金轮宝、主藏宝、大臣宝、玉女宝、白象宝、胜马宝和将军宝。八宝又称“八吉祥”,法轮、宝伞、盘长、法螺、莲花、宝瓶、金鱼和宝盖。
穿过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我们看到的是永佑殿。这里又名“正寝殿”是雍正皇帝胤禛在登基前,作为亲王,住在这里起居生活的地方。雍正皇帝驾崩后,这里曾经停放雍正皇帝的棺椁,那时这殿叫“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乾隆皇帝将其改称为“永佑殿”。
永佑殿内供奉着无量寿佛、药师佛和狮吼佛,三尊佛像。白檀木雕,表面贴金。中间的是无量寿佛,汉地佛教称他为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西侧是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东侧是狮吼佛,汉地佛教中没有狮吼佛。
殿内东西墙上挂着两幅绣像,“白度母”和“绿度母”。度母又称救度母或多罗母,据说是观世菩萨救苦救难的“化身像”。这里的“绿度母”是乾隆皇帝母亲“孝圣皇太后钮钴禄氏”亲手绣的,共用了4000多块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绸子,采用“堆绣”和“补绣”工艺绣成的。
法轮殿位于永佑殿的北侧,是雍和宫内最大的殿堂。它的平面呈“十”字形,仿故宫雨花阁的形制建造。殿顶建有西藏风格的5座天窗和5座鎏金宝塔。5座天窗代表“五明”,5座宝塔代表“五方五佛”。法轮殿,具有浓厚的藏传佛教建筑特色,是汉藏建筑艺术的结晶。
法轮殿在雍亲王府时,是福晋居住的地方,改成雍和宫后,这里是喇嘛们集中诵经和做法事的地方。
殿内正中,端坐在“一朵巨大莲花台上的”佛像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
宗喀巴原名罗桑扎巴,青海湟中人。公元14,宗喀巴在西藏拉萨北郊建立甘丹寺,标志着藏传佛教中格鲁派的形成, 格鲁派的喇嘛们身穿黄衣、黄帽,所以又称作黄教。宗喀巴圆寂后,他的两大弟子“根敦珠巴”和“克珠杰”担任首领,后人将“根敦珠巴”和“克珠杰”视为历代转世__喇嘛和**大师的鼻祖。
北京雍和宫 第5篇
雍和宫,坐落于北京东城区的东北面,北倚二环路,南靠北新桥大街,西临孔庙、国子监,东邻柏林寺。雍和宫应该是北京市区里香火最旺的寺庙,再遇上节假日,满眼望去,很多虔诚的香客,人山人海。到过雍和宫的人,无不被它辉煌的皇家园林建筑以及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所吸引。
在由南至北约400米长的雍和宫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纵横有别、大小不等、高低各异的七进院落与六座主殿。整个雍和宫占地面积宏大,约六万六千平方米。仔细介绍能编成厚厚一本书,咱们这回只去看可以请愿祈福的地方。
祈福 雍和宫五大殿
雍和门
天王殿又称雍和门,原是雍亲王府的大门。两碑亭之间,便是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匾额,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天王殿。殿前的青铜狮子,造型生动;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塑像;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天王脚踏鬼怪,表明天王镇压邪魔、慈护天下的职责和功德。
雍和宫大殿
出雍和门,便可进入主殿雍和宫。主殿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官员的场所,改建成喇嘛庙后,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
殿内正北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三世佛像有两组:一组是中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世界药师佛,右为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这是空间世界的三世佛,表示到处皆有佛,空间为横向,所以又叫横三世佛。各地大雄宝殿供三世佛的,多为横三世佛。
雍和宫大殿的三世佛则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流程,说明无时不有佛,即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为过去佛燃灯佛,右为未来佛弥勒佛。空间为宇,时间为宙,意为宇宙无处不佛。正殿东北角供铜观世音立像;西北角供铜弥勒立像;两面山墙前的宝座上端坐着十八罗汉。
永佑殿
出雍和宫大殿,便是永佑殿,外面看是五间房子,实际上是两个五间合并在一起改建而成的。永佑殿在王府时代,是雍亲王的书房和寝殿,后成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永佑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之意。
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三尊高2.35米的佛像,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出永佑殿,便到法轮殿。
法轮殿
法轮殿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法轮殿平面呈十字形,殿顶上建有5座天窗式的暗楼,有5座铜质鎏金宝塔,为藏族传统建筑形式。
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这尊铜像塑于1924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两年才完成。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全部由紫檀木精细雕镂而成。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万福阁
出法轮殿,便是高25米,飞檐三重的万福阁。两旁是永康阁和延绥阁。两座楼阁有飞廊连接,宛如仙宫楼阙,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万福阁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是由七世达赖喇嘛的进贡礼品,用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成。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并且载入了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
历史 雍和宫的沿革
清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这座昔日的“贝勒府”真正发生历史性改变,则是到了康熙六十一年雍正继位,皇帝迁入宫中,但对曾经居住过三十余年的府邸已有了很深的感情,于是,将这里改为自己的行宫,正式赐名“雍和宫”。雍和宫作为帝王行宫的历史便由此开始。
从皇四子府邸到行宫
雍和宫改为行宫后,雍正皇帝并没有对这里进行大规模改建,只是对东花园进行了修缮。早在“禛贝勒府”时期,宅院东侧就辟有一小院,内有亭、台、廊、室,栽种着各种树木花草,供贝勒王胤禛读书阅典、贝勒王福晋赏花观月之用。往后,随着胤禛爵位的升迁,这里得以不断扩建和修缮。雍和宫改为行宫后,东书院又在原来基础上增添了许多亭、台、楼、阁。乾隆以后的各位皇帝,必须按“定制”每年最少来雍和宫礼佛三次。
从行宫到藏传佛教寺庙
雍正皇帝驾崩后,乾隆皇帝一改清朝旧制,于同年九月将父亲梓棺安放雍和宫,雍和宫也因此结束了它整整十年的帝王行宫历史。期间,为迎棺椁,雍和宫主要建筑在十五天内将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雍正灵柩就安放在他当年的寝宫(今永佑殿)。乾隆元年十月十一日,移棺易州西陵,此后,永佑殿则常年供奉雍正影象。实际上,在雍和宫没有真正改为藏传佛教寺庙之前的近十年时间里,宫内大部分殿堂已成为藏传佛教黄教喇嘛颂经的地方。
乾隆九年,雍和宫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庙,即喇嘛庙。从此,雍和宫开始了它既为皇家第一寺庙又为连接中国历届中央政府与蒙古、西藏地方纽带作用的辉煌历史。
佛事 迎新年大法会
正月初一日,标志着新的一年开始。在清代,每年此时,清宫要从雍和宫派36名僧人,在中正殿诵《迎新年喜经》。如今,正月初一日凌晨两点,僧人们就起来到殿上,诵《大威德金刚经》、《吉祥天母回供经》直到天明。初一早晨,僧人们又伴着浑厚、深沉的钟声,穿过一道道院落至法轮殿,诵《永保护法》等经文,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一年风调雨顺。
当日到雍和宫礼佛的人特别多,信众们虔诚礼佛、燃香、转经。从他们静静祈愿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对未来充满着信心与希望。
雍和宫祈福相关提示
开放时间
冬季:每年11月1日—3月31日9:00—16:00
交通线路
公交:13、117、44、800、684、18、909 雍和宫站
地铁:2号线、5号线 雍和宫站
烧香拜佛注意事项
1、香不能叫“买”而应该叫“请”。
2、在寺庙内有很多菩萨,如果你愿意,可以一尊一尊的拜过去。自己请自己的香,不能由别人付香火钱。
3、最好用自己的火点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烧)。
4、上香时先上香后礼拜,焚三支清香,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敬在一个炉中即可,“万佛一炉”然后经过每一座佛堂时,合掌拜三下就可。把香举至额头一般高,闭眼许愿:然后三拜(举香的高度不得底于下身)。
5、拜完后即可将香插到香炉内,注意:应该用左手燃香,因为右手杀生,左手相对来说要平和,不可往香炉内一丢了之。
北京雍和宫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