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教案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教案(精选13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是重点;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 [投影1-6]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二、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AC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1)注意: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顶点C所对的边AB可用c 表示,顶点B所对的边AC可用b表示,顶点A所对的边BC可用a表示.

三、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

探究:[投影7]任意画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为什么?

有两条路线:(1)从BC,(2)从BAC;不一样, AB+AC>BC ①;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同样地有 AC+BC>AB ②

AB+BC>AC ③

由式子①②③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三角形的分类

我们知道,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我们把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统称为斜三角形。

按角分类:

三角形  直角三角形   斜三角形  锐角三角形 

钝角三角形

那么三角形按边如何进行分类呢?请你按“有几条边相等”将三角形分类。

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

显然,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按边分类: 底角 底角 底边 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五、例题

例 用一条长为18㎝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的长是多少?(2)能围成有一边长为4㎝的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

分析:(1)等腰三角形三边的长是多少?若设底边长为x㎝,则腰长是多少?(2)“边长为4㎝”是什么意思?

解:(1)设底边长为x㎝,则腰长2 x㎝。

x+2x+2x=18

解得x=3.6

所以,三边长分别为3.6㎝,7.2㎝,7.2㎝.

(2)如果长为4㎝的边为底边,设腰长为x㎝,则

4+2x=18

解得x=7

如果长为4㎝的边为腰,设底边长为x㎝,则

24+x=18

解得x=10

因为4+4<10,出现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不能围成腰长是4㎝的等腰三角形。 由以上讨论可知,可以围成底边长是4㎝的等腰三角形。

五、课堂练习

课本4頁练习1、2题。

六、课堂小结

1、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2、三角形的分类;

3、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及应用。

作业:

课本8頁1、2、6;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教案 第2篇

①通过实例理解全等形的概念和特征,并能识别图形的全等.

②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能正确地找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掌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③能运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④通过两个重合的三角形变换其中一个的位置,使它们呈现各种不同位置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了解并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动态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难点:理解全等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设计

问题情境

1.展现生活中的大量图片.

片断1:图案.

片断2:教科书第90页的3幅图案.

2.学生讨论:

(1)从上面的片断中你有什么感受?

(2)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类似例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探究

1.上面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有人用“全等形”一词描述上面的图形,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 教师明晰。建立模型

1.给出“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2.列举反例,强调定义的条件.

3.提出问题“你能构造一对全等三角形”吗?你是如何构造的,与同伴交流.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性质:教师结合手中的教具说明对应元素(顶点、边、角)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观察全等三角形中对应元素的关系,发现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教师启发学生根据“重合”来说明道理).

解析、应用与拓广

1.以图13.1-1中的两个三角形为例,介绍对应边、对应角以及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符号表示、读法、写法,并说出图13.1—2、图13.1—3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写出相等的边和角(解释“≌”的含义和读法,并强调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

2.总结寻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渗透全等变换的思想.

3.学生运用自制的两块全等三角形模板,用平移、翻折、旋转等方法,先独立拼出教科书92~93页中的5个图形,说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再与同伴交流,你还能拼出其他图形吗?

拓展与延伸

1.例1 已知△ABC≌△DFE,∠A=96°,∠B=25°,DF=10cm.求∠E的度数及AB的长.

随堂练习

注: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1.全等用符号__表示.读作__.

2.△ABC全等于三角形△DEF,用式子表示为__.

3.△ABC≌△DEF,∠A的对应角是∠D,∠B的对应角∠E,则∠C与__是对应角;AB与__是对应边,BC与__是对应边,AC与__是对应边.

4.判断题: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 )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 )

(3)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 )

(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 )

5.找出由七巧板拼成的图案中的全等三角形.

小结提高

1.回忆这节课:在自己动手实际操作中,得到了全等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注: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给予肯定的评价.

2.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注意挖掘图形中隐含的条件,如公共元素、对顶角等,但公共顶点不一定是对应顶点;

3.在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时应注意规范书写格式.

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92页习题13.1第1题,第2题,第3题.

2.选做题:教科书92页习题13.1第4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教案 第3篇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than my sister. 中的Section B 1a—1e. 本节课是 一节听说课, 从整体上看, 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 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 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 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 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 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 对角度的挖掘,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 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 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 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 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 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 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 a k e t h e s t u d e n t s g r a s p t h e n e w w o r d s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教案 第4篇

1.经历析纸,画图等实践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通过画图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及所在直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等都交于一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 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

难点:

1.三角形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区别,三角形的高与垂线的区别.

2.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3.不同的三角形三条高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把下面图表投影出来: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1-72的课文.

2.仔细观察投影表中的内容,并回答下面问题.

(1)什么叫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与垂线有何区别和联系? 三角形的高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而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这条垂线是直线.

(2)什么叫三角形的中线?连结两点的线段与过两点的直线有何区别和联系?

三角形的中线是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 而过两点的直线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代表的是线段,另一个却是直线.

(3)什么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平分线有何区别和联系?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 这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而角平分线指的是一条射线.

3.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代表线段还是代表射线或直线?

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都代表线段, 这些线段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上.

二、做一做

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三角形,并在这个三角形中画出它的三条高.( 如果他们所画的是锐角三角形,接着提出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哪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那里?)观察这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的位置有何关系?

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锐角三角形三条高交点在直角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三条高线交点在直角三角形顶点,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三角形,并在这个三角形中画出它的三条中线.( 如果他们所画的是锐角三角形,接着让他们画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看看这些三角形的中线在哪里)?观察这三条中线的位置有何关系?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它们交于一点,这个交点在三角形内.

3.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这三角形中画出它的三条角平分线,观察这三条角平分线的位置有何关系?

无论是锐角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它们的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内,并且交于一点.

三、议一议

通过以上观察和操作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并加以总结且与同伴交流.

四、练习

1.课本P5,练习1.2.

2.画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

五、作业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教案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3)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4)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 2.过程与方法:

养成查阅资料和汇总信息的好习惯,体验个人总结的愉悦心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了解生物圈的组成 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以及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3)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4)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

四、教学难点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3)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4)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过渡】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在一定程度上,环境因素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生物也表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二)讲授新课

1.水、阳光、空气、温度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水

水是构成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一切生物都需要水来维持生命 阳光

阳光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光照时间影响花期 空气

大多数生物需要氧气维持生命,人在无氧的环境中只能活几分钟。陆地上进行光和作用的植物需要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

温度

生物生存于一个狭窄的温度范围。不同生物以及同一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能够忍受的温度范围差别很大。温度也限制生物分布,温度影响生物行为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在一定程度上,环境因素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生物也表现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1)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很多生物在外形上都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2)生物从形态,结构,生理,行为4个方面适应环境(1)结构上的适应: 很多生长在沙漠的植物,它们的根十分发达,叶子却很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从结构上适应环境的例子。(2)功能上的适应: 植物可以在很短的生长季节里完成它的生长周期,是一种功能上的适应性。(3)颜色的适应性 : 生物在颜色上适应环境共有三种类型:警戒色,保护色,模仿色。(4)行为上的适应性: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如昆虫、北极狐、北极熊;雷鸟、蝗虫; 比目鱼、变色龙作用: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对于躲避敌害或捕猎其他动物有利。

3.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池塘、一条河流都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一 块农田、城市的一片绿地等都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还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又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组成

自然的或人工的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构成的。非生物环境部分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和无机盐等,阳光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能源

4.保护自然资源 防治环境污染

防治环境污染需要从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废弃物的排放入手。同时建立监测站,对大气和水质进行定期检查,垃圾要分类处理,凡可回收的应重新利用,以减少垃圾的产量,对有危害的废弃物一定要进行专门处理,如医院的废弃物。

保护生物资源

我国特产的珍稀动植物资源

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麋鹿 植物:银杉、金钱松、珙(gong)桐

(三)重难点精讲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3)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

(四)归纳小结

1.阳光、空气、温度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生物对环境具有适应性:(1)适应的普遍性:普遍性: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这就是适应的普遍性(2)适应的相对性:相对性:每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就是适应的相对性.3.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态系统还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又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自然的或人工的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构成的。非生物环境部分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和无机盐等,阳光是一切生物生存的根本能源

4.如何保护生物圈

(1)控制人口增长(2)防治环境污染(3)保护生物资源

六、板书设计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3.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组成 4.学习怎样保护生物圈

七、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册

八、教学反思

通过分组讨论、表达交流、分组实验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等都得到提高,课堂的教学过程丰富方法多样。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教案 第6篇

特殊三角形

2.2

等腰三角形

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2.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3.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推理说明

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标出字母,问: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在△ABC中,如果有两边AB=AC,那么它是等腰三角形。

2.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等腰三角形的形象?

1.指出△ABC的腰、顶角、底角。

相等的两边AB、AC都叫做腰,另外一边BC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BAC,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ABC,∠ACB叫做底角。

2.实验。

现在请同学们做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画出它的顶角平分线AD所在的直线,把纸片对折,如图,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

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

3.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如图,在△ABC中,AB=AC,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D=AE,AP是△ABC的角平分线,点D,E关于AP对称吗?DE与BC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A

B

C

D

E

P

本题较难,可先由师生共同分析,(1)将等腰三角形ABC沿顶角平分线折叠时,线段AD与AE能重合吗?为什么?边AB与AC呢?

(2)AD与AE重合,AB与AC重合,说明点D与点E,点B与点C分别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轴对称图形有什么性质?由此可推出AP与DE,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那么DE与BC呢?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解题过程。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教案 第7篇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 1米。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1000m= 10m; 1dm= 0.1m=10 m; 1cm= 0.01m=10 m;

1mm= 0.001m=10 m 1μm= 0.000001m=10 m; 1nm= 0.000000001m=10 m

3.阅读课文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5.学生分组实验。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1(卡尺法):如左图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右图,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 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лd 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2(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

方法3(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4(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为10 -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

(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3-6-93-1-2

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 。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教案 第8篇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姓名: 班级:

一、课前预习

1.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3)实验探究:刻度尺的使用 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1. 看 2.放 3.读 4.记

(4)特殊测量方法 ①测硬币直径 ②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③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2.时间的测量

3.误差:

(1)定义 (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是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的观察总会有偏差造成的,是

总会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

是不遵循仪器使用规则、读书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的

(3)怎样减小误差?

二、例题讲做

例1 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中学生的身高1700 ; (2)一个墨水瓶的高为0.65 ; 例2

例3

例4

三、当堂达标检测

1. 一名粗心学生的测量记录中忘记了写单位,请你替他补上:

(1)窗户的高度是 (2)圆珠笔的直径为

(3)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

2. 用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如图所示。利用A刻度尺测得物体长为 cm,利用B刻度尺测得物体长为,

造成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不同。

A B

3. 某同学百米赛跑的时间是。某校一节课45min= s。中学生10次脉搏的时间大约为。

4. 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 )

(A) 0.25千米 (B) 25分米 (C) 25米 (D)25厘米

5. 对于测量中的误差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发生的错误叫做误差; (B)只要认真测量就不会发生误差;

(C)多次

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D)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D)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6. 用刻度尺测量铁棒长度,记录数据为21.15厘米,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

(A)米 (B)分米 (C)厘米 (D)毫米

7.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

测量的结果是( )

A.1.25cm B.3.25cm

C.0.225mm D.2.25cm

8. 下列单位变换中,正确的是( )

(A)3.5米=3.5100=350厘米 (B)3.5米=3.5米100=350厘米

(C)3.5米=3.5米100厘米=350厘米 (D)3.5米=3.5100厘米=350厘米

9. 用软尺测物体的长度,如果把尺拉得太紧,测得的结果将( )。

(A)偏小 (B)偏大 (C)不变 (D)无法判定

1.2 运动的描述

姓名: 班级:

一、课前预习

1、在物理学中,把 叫做机械运动

2、自学教材P17“参照物”的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参照物?

(2)对某一运动状态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态一定相同吗?

3、举例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例题讲做

例一、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A.划破夜空的流星的运动 B.奔驰的骏马的运动

C.植物开花结果 D.地球绕太阳公转

例二、甲、乙两个同学并排骑车,如果选择甲同学为参照物,乙同学是 的,如果选择楼房为参照物,甲同学是 的,乙同学是 的。 例三、小船在河水中逆流而上,船上坐着乘客,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岸为参照物,河水是运动的 B.以河水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C.以小船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D.以人为参照物,河水是静止的

例四、人们生活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这是因为( )。

A.地球根本没有运动

B.我们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地球运动很慢,我们感觉不到

三、当堂达标检测

1、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择 。选择不同的 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所以说,运动和静止具有 性。

2、坐在运动着的直升飞机中的人,看到楼房顶部竖直向上运动,此时这人是以 为参照物来描述运动的.若以地面为参照物,飞机做的是 的运动(填“向上”或“向下”)。

3、我国研制并自行发射的同步通信卫星,是无线电波传播的中继站,这类卫星虽然绕地心转动,但是我们却觉得它在空中静止不动,这是因为观察者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太阳 B.月亮 C.地球 D.宇宙飞船

4、小骑自行车在沱江河堤上沿河岸向下游行驶,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此时的风向是( )

A.向下游 B.向上游 C.向河对岸 D.从对岸吹过来

5、在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先 后离开车站向东行驶,甲车速度最大,乙、丙两车速

度相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5、在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先 后离开车站向东行驶,甲车速度最大,乙、丙两车速度相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

B.以甲车为参照物,乙、丙两车都向西行驶

C.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东,丙车向西行驶

D.以丙车为参照物,乙车静止,甲车向东行驶

6、甲、乙两车并排停在车站.后来,坐在甲车内的小张看到窗外的树木向西移动;坐在乙车内的小李看到小张不动,那么由此可知( )

A.甲车向东开动,乙车不动

B.甲、乙两车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向西开动

C.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时是以大地为参照物的

D.甲、乙两车以相同的速度向东开动,且小李观察小张时是以他自己为参照物的

7、某人在公路上由北向南行走,一辆汽车由他身后向他前进的方向疾驶而过,那么这个人相对汽车的运动是( )。

A.向南运动 B.向北运动 C.由北向南运动 D.无法判断

1.3 运动的快慢

姓名: 班级:

一、课前预习

1.(结合“想想议议”)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怎样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2.阅读教材P19 –P20相关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物理学中用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它等于 。

(2)公式 单位换算:1m/s= km/h

3.自学教材 P20-21“匀速直线运动”回答一下问题:

(1)结合教材图1.3--3 的“闪光摄影”,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2) 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二、例题讲做

例一、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是表示物体通过路程长短的物理量

B.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D.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一定相等

例二、由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可知道( )

A 速度跟路程成正比 B 速度跟时间成反比

C 路程跟时间成正比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例三、某飞机在5s内匀速飞行了1000m,它飞行的速度为 m/s,合 Km/h,人步行的速度约为 m/s。

例四、一汽车作匀速直线运动,在2min内通过的路程是0.6Km,那么汽车在通过300m处的速度

是 m/s。

三、当堂达标检测

1、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比乙的速度大,说明( )

A.运动时甲比乙用的时间短

B. 运动时甲比乙通过的路程长

C.通过相同的路程甲比乙所用的时间短

D. 在相同的时间内甲比乙通过的路程长

2、小丁的家距学校600m,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为1.5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路程,他上学的平均速度为( )

A.1.2m/s B. 1.25m/s C. 2m/s D. 2.5m/s

3、如果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它前2s内的速度是( )

A.20m/s B.10m/s C.5m/s D.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的频闪照片,由图可知,

甲物体做的是 运动,

乙物体做的是 运动。

5、汽车以25 m/s的速度行驶了2 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km; 如果以这个速度行驶,要通过135 km路程需要______h

6、甲、乙两辆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是6∶5,它们运动的时间之比是4∶3;两车运动速度之比是______

7、一辆火车的运动速度是72 km/h;燕子飞行速度可达48 m/s.燕子比火车运动的______.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章) 第9篇

1、什么叫平移?

2、平移有哪些性质?

3、决定平移的两大要素是什么? 2.探究新知:经过平移,线段 AB 的端点移到了点 D,你能作出线段 AB平移后的图形吗? A D

B 3.例题讲解 例 1:如图,经过平移,△ABC 的顶点 A 移到了点 D,请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作法:

1、分别过点 B、C 沿 AD 方向作线段 BE、CF,使它们与 AD平行且相等 则△DEF 即为所求。

2、顺次连结 D、E、F

例 2 将字母 A 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 3 厘米,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A

B

C

D

E

如图,已知 Rt△ABC 中,∠C=90°,BC=4,AC=4,现将△ABC 沿 CB 方向平移到△A’B’C’的位置。(1)若平移距离为 3,求△ABC 与△A’B’C’的重叠部分的面积;(2)若平移距离为 x(),求△ABC 与△A’B’C’的重叠部分的面积 y,并写出 y 与 x 的关系式。3.3 生活中的旋转 学习过 学习过程 1.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circumrotate).这个定点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circumrotate).这个定点 在平面内(circumrotate).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注意: “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意味着图形上的每个点同时都按相同的方式转动相同的角度.... .............. 在物体绕着一个定点转动时,它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因此,旋转具有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的特征。........... 2.由旋转的定义

总结决定旋转的三要素: 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3.旋转角的定义: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 4.旋转的基本性质 经过旋转,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旋转角相等.旋转的基本性质:经过旋转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旋转角相等.本性质 经过旋转,1.2 点整、7 点整,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分别为几度? 2.3 点 12 分,3 点 40 分时,时针与分针所成角各为多大?

分时,其中,析: n 点 m 分时,两针所成的角为 | n × 30° + m × 0.5° − m × 6° |。其中,时针每小时转动 30°,时针每分钟转 动

30° = 0.5 °。60
3.4 简单的旋转作图 3.4 简单的旋转作图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基本掌握了作图的一个要点:(1)定好旋转中心,认准旋转方向,确定旋转角度。(2)找图形的关键点。讲授新课 我们通过一例题来说明简单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作法 例 1:如图,△ABC 绕 O 点旋转后,顶点 A 的对应点为点 D,试确定顶点 B、C 对应点的位置,以及旋转后的三角形.

分析:一般作图题,在分析如何求作时,都要先假设已经把所求作的图形作出来,然后再根据性质,确定如何操作.假设顶点 B、C 的对应点分别为点 E、点 F,则∠BOE、∠COF、∠AOD 都是旋转角.△DEF 就是△ABC 绕点 O 旋转后的三角形。根据旋转的性质知道:经过旋转,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 转动了相同的角度,即旋转角相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则∠BOE=∠COF=∠AOD,OE=OB,OF=OC,这样即可求作 出旋转后的图形。使用直尺和圆规,把这一旋转后的图形作出来,要注意把痕迹保留下来.解:(1)连接 OA、OD、OB、OC.(2)如下图,分别以 OB、OC 为一边作∠BOM、∠CON,使得∠BOM=∠CON=∠AOD.(3)分别在射线 OM、ON 上截取 OE=OB、OF=OC.(4)连接 EF、ED、FD.

△DEF,就是△ABC 绕 O 点旋转后的图形.

确定一个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的条件为:(1)三角形原来的位置;(2)旋转中心 ;(3)旋转方向;(4)旋转角。确定一个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的条件为

(三)课堂练习解:如下图,先确定字母 N 的四个端点绕它右下侧的顶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90°后的位置,然后连线.

3.5 3.5 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图形的平移、旋转,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是图形变换中最基本的三种变换方式

1、利用“想一想”你能将图 3—5—2 的左图

图,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右图吗?

图 3—5—2 例1 怎样将图 3—5—3 中的甲图变成乙图案?

图 3—5—3 练习:

1、2、是由三个正三角形拼成的,它可以看做由其中一个三角形经过怎样的变换而得到?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一.填空题.和,只改变图形的。1.平移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决定。2.平移不改变图形的 3.钟表的分针匀速旋转一周需要 60 分,它的旋转中心是___________,经过 20 分,分针旋转__________度。4 . 如 图 四 边 形 ABCD 是 旋 转 对 称 图 形 , 点 __________ 是 旋 转 中 心 , 旋 转 了 _________ 度 后 能 与 自 身 重 合 , 则 AD=__________,AO=__________,BO=_____________。
A O B D

A1

A

C

B1

C1

B

C


5.△

A1 B1C1 是△ ABC平移后得到的三角形,则△ A1 B1C1 ≌△ ABC,理由是
旋转 度可得到△BCD.

6.△ABC 和△DCE 是等边三角形,则在此图中,△ACE 绕着 c 点

第七题 E O 7.如图,四边形 AOBC,它绕着 O 点旋转到四边形 DOEF 位置,在这个旋转过程中: 旋转中心是_________,旋转角是_____经过旋 转点 A 转到______,点 C 转到______,点 B 转到_____线段 OA 与线段_____,线段 OB 与线段________,线段 BC 与线段________ 是对应线段。四边形 OACB 与四边形 ODFE 的形状、大小__________。8.如图,图案绕中心旋转_______度(填最小度数)二.选择题: 次和原来图案互相重合.

第 六 题 B

A D C E
A D B F

1.下列图形中,是由(1)仅通过平移得到的是(2.在以下现象中,① 温度计中,液柱的上升或下降;

)④ 传送带上,瓶装饮料的

② 打气筒打气时,活塞的运动; ③ 钟摆的摆动;

移动

属于平移的是(

)(C)②,③(D)②,④)

(A)①,②

(B)①,③

3.将长度为 5cm 的线段向上平移 10cm 所得线段长度是((A)10cm(B)5cm(C)0cm(D)无法确定 4.如图可以看作正△OAB 绕点 O 通过(A.3 次 B.4 次 C.5 次 5.下列运动是属于旋转的是()A.滾动过程中的篮球的滚动 C.气球升空的运动 A C C B(a)C B A)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B.钟表的钟摆的摆动)旋转所得到的 D.6 次

D.一个图形沿某直线对折过程); A A C B B C

6.ΔABC 是直角三角形,如图(a),先将它以 AB 为对称轴作出它的轴对称图形,然后再平移得到的图形应该是(

A.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而旋转则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B.平移和旋转的共同点是改变图形的位置 C.图形可以向某方向平移一定距离,也可以向某方向旋转一定距离 D.由平移得到的图形也一定可由旋转得到 8.将图形按顺时 针方向旋转 900 后的图形是()

A

B

C

D

;三,解答题;1.经过平移,图中左边图形上 A 点移到 E 点,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A

B

C

D

E

2,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章测试题 第10篇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则下列结论一定成立的是()

A、AB//CD B、AD//BC C、D、2、如图,直线a , b 被直线c所截,在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a//b的一组条件是()A.B.C.D.3.根据下列条件判断,以a,b,c为边的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A.a=3 ,b=4 ,c=5 B.a=30, b=40, c=45

C.a=1, b= , c= D.a:b:c=5:12:13 4.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若C=90,D是BC边上的一点,且AD=2CD,则ADB的度数是()

A.30 B.60 C.120 D.150

5.在△ABC中, A的相邻外角是110,要使△ABC为等腰三角形,则底角B为()

A.70 B.55 C.70 或 55 D.60

6、若△ABC的三边a、b、c满足 那么△ABC的形状是()

A、等腰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锐角三角形

7.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o,则顶角的度数为()

(A)60o.(B)120o.(C)60o或150o.(D)60o或120o.8.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5cm,且其中两边长都等于第三边的2倍,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短边为()

A 1cm B 2cm C 3cm D 4cm

9.如图,CD是 斜边AB上的高,将 BCD沿CD折叠,B点恰好落在AB的中点E处,则 A等于()

A、25 B、30

C、45 D、60

10.如图(3),分别以三角形三边为直径向外作三个半圆,如果较小的两个半圆面积积之和等于较大的半圆面积,则这个三角形为()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1.现用火柴棒摆一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用了7根、24根长度相同的火柴棒,则斜边需要用______根.12.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0,底边长为12,则其底边上的高为______.13.在等腰三角形中,设底角为x,顶角为y,则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得y=

14.如图,若,与 分别相交于点 , 与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且,度.15.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B=700,BD=CF,则EDF=。

16.在直线l上依次摆放着七个正方形(如图所示)。已知斜放置的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2、3,正放置的四个正方形的面积依次是S1、S2、S3、S4,则S1+S2+S3+S4=。

17.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均为整数且它的周长为10 cm,那么它的三边为

18.一颗树因雪灾于A处折断,如图所示,测得树梢触地点B到树根点C处的距离为5米,ABC约450,树干AC垂直于地面,那么此树在未折断之前的高度约为 米

19.一副三角板,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则图中的度数是

20.如图(10),点A是55网格图形中的一个格点(小正方形的顶点),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以A为其中的一个顶点,面积等于2的格点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是格点)的个数是.三、简答题:

21、如下图所示,已知,BD平分,与 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22、(9分)已知在Rt△ABC中,C=Rt,AB=c,BC=a,AC=b

(1)如果a=1,b=3,求c

(2)如果a=3,c=5,求b

(3)如果c=26,a:b=5:12,求a,b

23.如图,滑杆在机械槽内运动,ACB为直角,已知滑杆AB 长2.5米,顶端A在AC 上运动,量得滑杆下端B距C点的距离为1.5米,当端点B向右移动0.5米时,求滑杆顶端A下滑多少米?

24.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BAC=90,D是BC上一点,ECBC,EC=BD,DF=FE.求证(1)△ABD≌△ACE;(2)AFDE.25.如图,在△ABC中,AB=AC,AD和BE是高,它们相交于点H,且AE=BE.求证:AH =2BD.26.如图,已知:在等边三角形ABC中,D、E分别在AB和AC上,且AD=CE,BE和CD相交于点P。

(1)说明△ADC≌△CEB

(2)求:BPC 的度数.27.在ABC中,AB=AC

(1),如图1,如果BAD=30,AD是BC上的高,AD=AE,则EDC=__________

(2),如图2,如果BAD=40,AD是BC上的高,AD=AE,则EDC=__________

(3),思考:通过以上两题,你发现BAD与EDC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用式子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3,如果AD不是BC上的高,AD=AE,是否仍有上述关系?如有,请你写出来,并说明理由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教案 第11篇

1.知道声音的三大特征;

2.了解影响弦乐器的音调的因素;

3.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速度不同;

4.回声的利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声音的响度、音色;

2.区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不同.

3.回声

三.教学过程

1.上节复习

(1).作业部分讲解

(2).概念检查.

2.导入新课:

为什么用口琴、长笛或电子琴等演奏美妙动听的乐曲不一样呢?

3.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1).响度和振动幅度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2).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幅度的关系

活动一:拿出大鼓,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怎样才能使鼓面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同学们很容易想到应该使鼓面振动的幅度更大些,关键是设计一种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大小的方法。如在鼓面上撒些纸屑,通过纸屑向上跳的高低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也可以将鼓侧放,然后将细线悬吊泡沫塑料小球与鼓面接触,通过泡沫小球向外弹的远近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你还能设计出哪些方案?

活动二:一个同学讲话,另一个同学分别在距离第一个同学5m、7m、9m处听,感觉声音大小.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声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4.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音调与频率的定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为赫

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

(2).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活动:将一根钢皮尺放在桌边上,一头伸出桌面,一只手压紧放在桌面上的部

分,另一只手拨动伸出桌外部分(尺的弯曲程度相同),尺子就会振动并发出声音。改变伸出桌面尺子的长度,一次伸出四分之三,另一次伸出四分之一长,看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尺子发出声音的高低,比较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关系.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

越高.

5.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

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有三;(1)弦的长短; (2)弦的粗细; (3)弦的松紧.

6.辨别声音

活动:让后排的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前排的同学不看后排,辨识刚才是哪一位同学

在朗读。

通过上述活动,体验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感悟音色的含义。

7.声音的传播速度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的传播快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

8.回声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教案 第12篇

(1)设装运甲种土特产的车辆数为x,装运乙种土特产的车辆数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装运每种土特产的车辆都不少于3辆,那么车辆的安排方案有几种?并写出每种安排方案。

(3)若要使此次销售获利最大,应采用(2)中哪种安排方案?并求出最大利润的值。

分析:

(1) 装运甲种土特产的车辆数为x,装运乙种土特产的车辆数为y,共20辆车,可得装运丙种土特产的车辆数为(20-x-y)辆。可得8x+6y+5(20-x-y)=120。整理成函数形式即可

(2) 由装运每种土特产的车辆都不少于3辆,可得

甲: x≥3 乙:y≥3 丙:(20-x-y)≥3

把第(1)的结论代入消去y,再解不等式即可。

(3)列出利润(因变量)与装运甲种土特产的车辆数x(自变量)的函数关系,根据函数图象的性质即可解出 解:

(1)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20―3x

(2)由甲: x≥3 乙:y≥3 丙:(20-x-y)≥3

把y=20―3x代人

可得x≥3,y=20-3x≥3, 20―x―(20―3x)≥3 可得3x52 3

又∵x为正整数 ∴ x=3,4,5

故车辆的安排有三种方案,即:

方案一:甲种3辆 乙种11辆 丙种6辆

方案二:甲种4辆 乙种8辆 丙种8辆

方案三:甲种5辆 乙种5辆 丙种10辆

(3)设此次销售利润为W元,

W=8x12+6(20-3x)16+5[20-x-(20-3x)]10

=-92x+1920

∵W随x的增大而减小 又x=3,4,5

∴ 当x=3时,W最大=1644(百元)=16.44万元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教案 第13篇

[复习内容与目标要求]

一、复习内容:八年级《生物》第17章,本章包括“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和“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两节内容。

二、目标要求:

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2、举例说动物的社群行为对生存生殖的意义

3、举例说明和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动物的后天性行为 [知识重点与复习难点]

一、知识重点

1、列举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2、举例说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动物的后天性行为

3、理解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二、复习难点

1、动物行为的含义及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

2、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动物的后天性行为

3、理解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复习方法与教学过程]

一、复习方法 问答式、讲练结合

二、教学过程

1、什么是动物行为?

答:在自然界中,动物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以及动物的体态、发声和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知识巩固:

(1)下列成语中,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A、老马识途 B、井底之蛙 C、飞鸽传书 D、蜻蜓点水(2)下列是动物行为的是:()

A、猫看见了鱼就抓去 B、蚂蚁有蚁后,雄蚁或兵蚁 C、家鸽心脏不停跳动 D、小牛逐渐长大成牛

用心

爱心

专心 觅食行为:(基本行为)

2、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防御行为:保护自己,防御敌害

生殖行为:与生殖有关的行为

3、其它动物行为: 迁徙行为(鸟类)、洄游行为(鱼类)

节律行为(蟑螂)、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之间的争斗)

社群行为(1)定义:是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的行为(白蚁)(2)特点: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

4、动物行为的意义:

(1)动物行为是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2)动物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群繁衍是十分重要的 知识巩固:

(1)在紧急情况下,会发生蜥蜴断尾,螃蟹弃足,海参抛出内脏等现象。这些属于动物什么行为()

A、觅食行为 B、防御行为 C、攻击行为 D、生殖行为

(2)诗句“穿花蝴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描述了蜻蜓的哪种行为()A、防御行为 B、生殖行为 C、觅食行为 D、节律行为(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动物行为的哪种()A、觅食行为 B、防御行为 C、生殖行为 D、社群行为(4)下列动物中没有社群行为的是()

A、狒狒 B、蜜蜂 C、青蛙 D、蚂蚁(5)动物的社群行为不包括()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4-

4、社群行为是什么?

5、分类:(1)(2)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教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教案(精选13篇)八年级上册数学第14章教案 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