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范文
《病梅馆记》范文(精选4篇)
《病梅馆记》 第1篇
龚自珍所处的时代, 正是“桐城派”在文坛上大行其道的时候, 正所谓“家家桐城, 人人方姚”。“桐城派”在文学理论上竭力树立正统观念, 维护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其义理、考据、辞章的写作主张后来造成的流弊和科举应考中的八股文一样, 形成了文学思想和诗文创作的公式化和模式化, 特别表现在议论、说理方面的迂腐和苍白, 成了桐城派文章中的致命弱点。和龚自珍同期或稍后的桐城子弟, 因为生活在社会变革的前夜, 有人还亲眼目睹了外国列强入侵中国, 而“天朝上国”是如何屈服于“夷人”的现实, 因此产生过改革虚伪文风的想法, 不过由于他们缺乏桐城派开创者的胸襟与才气, 因袭的包袱过于沉重, 最后使得他们无力在文学理论和写作上寻找到一条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新路。
龚自珍承担起了改变当时文风的重任, 其文学主张要求摆脱“桐城派”在文学思想上业已形成的正统性与保守性, 从而在诗文创作中充分表现作家的个性与独创性。龚自珍在《书汤海秋诗集后》这篇文章中说道:“唐大家李、杜、韩及昌谷、玉溪, 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 当代吴娄东, 皆诗与人为一, 人外无诗, 诗外无人, 其面目也完。”什么是“完”?《病梅馆记》中解释道:江、浙之人种梅, 往往喜欢斫直、删密、锄正, 以欹、疏、曲为美, 实际上, 这些经过人力加工的梅花, “皆病者, 无一完者”。所以, 龚自珍认为的“完”就是要保全梅花的天然生机, 让梅花顺着自己的本性自由生长。即作为个人来说, 要求突破传统思想的藩篱, 展现出个性;对于诗文写作, 则要求解除公式化和模式化的束缚, 具有独创性, 由此做到诗文与人为一。
个性解放作为龚自珍文学主张的核心,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诗文写作中倡导求“真”, 即直、正、密。这和龚自珍在写诗作文中追求“童心”是一脉相承的。所谓“童心”, 就是要抒写自己的所想所思, 不转弯抹角, 直接表述自己的思想。“不似怀人不似禅, 梦回清泪一潸然。瓶花帖妥炉香定, 觅我童心廿六年。” (《午梦初觉, 怅然诗成》) 写“真”是龚自珍一生追求的目标。他反对空谈, 实质也就是反对当时的科举制度、八股文以及文字狱对人们思想的严重束缚以及由此造成的危害, 认为只有冲破思想束缚的牢笼, 求得个性的解放, 诗文才能写出真意。而且龚自珍认为, 求“真”应根植于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之中, 只是沿用几个文章大家所规定的写作套路去模拟, 不可能写出“真”, 所以要“纵之顺之, 毁其盆, 悉埋于地, 解其棕缚”, 这样的“真”的文字才是有生机的文字。
二是在诗文写作中摒弃功利主义的文风, 崇尚自然本色。“曲”“欹”“疏”作为某些“文人画士”的审美趣味, 本也无可厚非, 但决不应该大肆宣传, 更不能因此作为唯一的审美标准, 从而使残缺美成为审美观念的主流, 并以此苛求天下的梅, 使自然之梅都非正常、非健康地生长, 最后变成了病梅。龚自珍反对这种遏制、扭曲植物天然生气的做法, 他“誓疗之”, “必复之全之”。具体来说, 就是在写作中打破死抱住桐城“义法”不放的教条, 不迎合世俗, 使所写的文字内容上有生气, 形式上多变化, 不是那种“明道义, 维风俗”的说教。“文不中律, 便于放言” (刘师培语) 虽是带着贬义来评论龚自珍改变文风造成的影响, 却是如实地反映了龚自珍的努力带来的结果。
三是在诗文写作中力主叛逆性与独创性。“予本非文人画士, 甘受诟厉”体现的就是一种叛逆精神。龚自珍欣赏的文人是庄周、屈原、陶渊明、李白等, 这些人的思想行为都是与当时的世风格格不入的。庄子、李白的不受世俗的束缚, 屈原、陶渊明的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 都对龚自珍产生深刻的影响。“呜呼!予欲慕古人之能创兮, 予命弗丁其时!予欲因今人之所因兮, 予荍然而耻之。” (《文体箴》) 龚自珍说:“如其胸臆本无所欲言, 其才武又未能达于言, 强之使言, 茫茫然不知将为何等言;不得已, 则又使之姑效他人之言;效他人之种种言, 实不知其所以言。” (《述思古子议》) 这是科举八股造成的弊端, 而且这种流毒已危害到下一代, “夫童子未有感慨, 何必强之为若言?然则天下之子弟, 心术坏而义理锢者, 天下之父兄为之” (《述思古子议》) 。这种因循守旧的写作怎么可能造就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才?这也就是“病梅”越来越多的原因, 这也就是诗文缺乏“生气”的原因。故此, 龚自珍大声疾呼, 要“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以恢复诗文写作中的叛逆性与独创性。
龚自珍不仅在创作主张上大声疾呼突出自我, 强调自由, 同时也在创作中努力实践自己的主张。他的文字重视思想内容, 抒发自我感慨, 不同于一般的世俗文章。由于龚自珍的写作理念异于世俗, 因而他的文章自有一种特立独行的风格。就像他的《病梅馆记》, 袒露出来的要求自由、回归自然的大胆思想, 和当时社会流行的观念大相径庭。当然, 这并不是说龚自珍就不关心文学作品的形式与技巧, 他的这篇散文和其他一些文章, 就有着曲而中、肆而隐的表达方式以及辞文旨远的鲜明特色。
《病梅馆记》 第2篇
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梅树并不是天然的野生梅树, 正是文章中所提到的经过人工栽植、剪斫、删夭的“盆梅”。
其实龚翁并不是以一位美学家的视角来审视盆梅的, 而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基础上, 以一位社会学家、思想家的眼光, 来思考社会问题。龚翁呼唤的是思想解放、人才解放, 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拘一格育人才。盆梅只是作者感发的媒介, 这也符合中国文学托物言志的传统。在这一点上, 我们没有必要轻率否定“人才解放”的主题和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
但是, 我们更应该珍视审美直觉给我们带来的感受。为什么龚翁所提到的这些“病梅”会展示出如此的魅力呢?笔者认为, 不能简单地断之以“中国封建士大夫病态的审美观”这样的结论。
以曲为美
中国艺术讲究“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虽然一切艺术品都是由人做出来的, 但力求达到自然的秩序, 不漏任何人工痕迹, 此所谓“巧夺天工”。梅枝天生屈曲, 植梅者“锄其直”, 看似“遏其生气”, 有伤物性, 实则正是顺应了梅枝虬曲的天性。
曲, 是天地间万物的天然形态。草萌花发是“曲”, 波舒澜卷是“曲”, 云烟缱绻是“曲”, “从物质的本来形态来说, 曲才是基本的原生态, 曲是生命所葆有的存在方式”。只有当生命不存在时, 才会变得僵直。道法自然, 作为艺术品的盆梅其实是在艺术化地呈现生命的真实形态, 老干遒劲, 小枝蟠曲, 貌虽龙钟, 但神如龙蛇, 盘曲之中, 透射出内在奔涌的活力。“飞舞的线条永远是追踪超越形式的中国艺术的命脉”。
从文化的角度考察, “曲”一直受中国文人喜爱, 特别是在中国园林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中也是常见的, 山无起伏, 便是顽山, 水无潆洄, 便是死水, 斗折的回廊, 起伏的云墙, 蜿蜒的画桥, 袅袅余香, 曲岸风荷无不是“曲”的艺术。
曲之美, 是一种真实之美, 展现了生命的元初本真形态, 生机活力正在“屈曲”之中
以欹为美
高大的白杨树, 枝桠一律向上, 绝不旁逸斜出, 而梅枝恰恰相反, 越老越生成横出的姿态。飞枝下探, 如神龙入海;虬干腾空, 似鹰隼试飞。中国艺术讲究动静结合, 在均衡之中求动势, 在动势之中求均衡, 迎风而立, 欹而不倒, 营造了一个最有张力的空间, “狡兔暴骇, 将奔未驰”, 这是最有包蕴性的时刻, 所以也最扣人心弦。
俗世的生活一再要求生命中规中矩, 这里偏偏给它来个或醉、或痴、如癫、如狂, 打破生活的常式, 改写生命的单调, 展示出一种卓荦不羁, 飘洒萧逸的精神风貌, 投射出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再者, 漫漫人生路上, 我们总是小心翼翼, 自以为步步为营, 稳操胜券, 可是世事难料, 难免阴沟里翻船, 身陷绝境。就在我们一头雾水, 不知何去何从之时, 总有些“不经意的生机”, 在“旁边”默默吐绽着芬芳和绿意。生命就是这样, 需要旁逸斜出, 需要打破既往的成见, 走出僵滞的程式。相信在生命的拐角处, 必定“柳暗花明”。
这正是梅树的“以欹为美”活泼的生命需要旁逸斜出。
以疏为美
“删其密, 夭其稚枝”, “以疏为美, 密则无态”。一提到“疏”, 自然会想到“疏朗”“疏放”“疏落”“疏淡”“疏阔”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气疏则纵, 密则拘;神疏则逸, 密则劳;疏则生, 密则死。”这里虽然是对古代散文的评价, 但透露出“以疏为美”的审美风尚。“以疏为美”, 源自中国的“气化”哲学:“天地万物由一气派生, 一气相联, 世界就是一个庞大的气场, 万物沉浮于一气之中, 天地自然为一大生命, 一流动欢快之大全体, 天地之间的一切无不有气荡乎其间, 生命之间彼此互荡, 由此构成一生机勃勃的空间。”[4]疏, 有“通”、“导”之意, “疏”则“流动欢快”, “疏”则“彼此互荡”, “疏”则气韵流荡, 风神晔晔。和疏相对的是“密”, 密则实, 实则不通透, 不通灵, 密不透风, 则死气沉沉了。
“疏”之为美, 美在虚灵空阔, 美在活络通畅。
疏影横斜, 风神舒畅, 超脱透彻, 最宜虚灵空阔的心灵栖息。澹澹然、悠悠然, 让人“对俗世悲欢扰攘, 不再有动于衷”, “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人世当中有太多的“执着”, 有太多无法抽身的羁绊, 萧疏淡泊之心最为可贵。
结语
梅之曲, 展现的是生命的元初形态, 生机活力正在“屈曲”之中;梅之欹, 是旁逸斜出, 改写了生命的单调, 还生命以千姿百态、丰盈灵动;梅之疏, 美在活络通畅、萧疏虚灵、超拔脱俗。“病梅”不“病”, “病”梅之美, 美在生命精神的呈现。
《病梅馆记》 设计1 第3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并认识其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人才的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强烈愿望。
2. 理解文言词语“以”、 “则”、 “之”、“其”、“夭”、“病”、“泣”、“顺”。
3. 理解本文内容,体会其“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和文章的寓意。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有一首诗几乎人人能背诵,这就是《己亥杂诗》。大家能不能齐声背一背这首诗?
《病梅馆记》 第4篇
关键词:《病梅馆记》,新课程改革,教育观,教学实践
众所周知, 《病梅馆记》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晚年所写的一篇政治小品文。该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通过全面地阐述了梅的病况和致病原因, 含蓄地揭露了清代统治者束缚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第一次读它, 是在高中语文课本里, 而现在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教育工作者, 重读此文, 我不禁想到, 在跨越了近两个世纪中之后的今天, 早已摆脱了封建阶级统治的我们,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为什么仍在升学率、优分率、及格率、达标率等重重桎梏下举步维艰呢?新课改的实施在我们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新课改的理念应该如何真正体现在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呢?因此, 本文通过从教育观的角度重读《病梅馆记》, 以古为鉴用之于今, 浅谈新课改视域下的教育观在教学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旨在致力于拉近教学实践活动中理想和现实的距离。
在《病梅馆记》一文中, 作者首先提出了“正常健康”的梅的状态是“直、正、密”;而病梅的状态则是“曲、欹、疏”。但世人却弃正常健康的梅的“直、正、密”, 而取病梅的“曲、欹、疏”。造成此种“审美趣味”取舍的是当时一班所谓“文人画士”的特殊的“孤癖之隐”, 那就是以病为美, 以变态为美, 以不正常不健康为美, 以丧失天然生气为美。回顾现实, 由于种种原因, 长期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几乎完全变成了应试教育, 传统的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课程, 以“传递接受”的教学方式为主。但由于它过分强调教师的外在诱导和灌输, 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客体, 过分突出接受和掌握,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冷落了发现和探究。学生的实际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所学的知识是否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等问题, 似乎就不是大家关心的了。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沦为考试工具, 学生被淹没在大量的题海里, 寻找和记忆标准答案, 而无从谈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创造的培养。于是, 国家精心培养的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 在学业的重负下, 学生就像《病梅馆记》中被人们“斫其正, 养其旁条, 删其密, 夭其稚枝, 锄其直, 遏其生气, 以求重价”的“梅”一样, 失去了自身纯洁美好的天性, 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学习行为被严重异化, 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能动性, 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病梅馆记》中, 作者为病梅“泣之三日”, “辟病梅之馆”“纵之, 顺之解其棕缚”, 愿望付诸行动, 破除对人才的扼杀、束缚, 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的才能能够获得自由发展、追求个性解放、解除精神压迫的迫切愿望。古人尚能如此, 更何况今人。其实, 早在1997年9月, 叶澜教授在《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 就触及了教育的基础性和原点性问题。“从具体实践的角度看, 教育是直面人、通过人和为了人的一种独特的社会事业, 人既是教育的直接对象, 又是教育过程的重要构成, 还是教育成效的终极体现”。[1]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到, 她认为教育的前提是视学生为“人”。所以,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有怎样的“人”的观念, 就会有怎样的教育观。
于是, 在饱尝了多年的应试教育带来的诸多弊端之后,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 从2001年, 我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毫无疑问, 这是将理想变成现实的一道桥梁。“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培养模式,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当然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 但它把课程本身的引人入胜之处、课程的个性发展价值视为根本, 让每一个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去健康地接受社会的选拔和其他挑战”。[2]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 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譬如,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因此,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作为教师, 特别是一线教育工作者, 不仅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 还必须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在教学中坚定不移地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 走进新课程。以前, 教师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 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 眼睛盯着知识点, 强求的是标准答案, 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而如今,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要在新型的教育理念驱使下, 解放思想, 引导学生全程思考, 着力组织、激发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刺激学生的发现欲, 教学方式也应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 教学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 使我们的教育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 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将学生打造成真正的有用、可用之才。顾明远教授曾指出, 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既然是“伙伴”, 我们的教师就不应该是教学者, 而应该是助学者, 其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促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其树立未来的主人翁感, 为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个性的张扬创设氛围, 提供条件帮助他们为将来的生活、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是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颁布, 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那么, 怎样将这些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我们的教学实践当中去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 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后现代主义强调课程的生成性, 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因此我们认为,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互动交流过程中, 切不可仅仅停留在表面或现象上, 教师要善于把这种“互动和交流”引向纵深, 使课堂上有思维的碰撞和交锋, 在“碰撞和交锋”中产生新的问题, 力求使学生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
在《病梅馆记》的最后一部分, 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 闲田不多, 疗梅的力量有限, 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现实。我想, 这是因为作者处于自身与历史的局限中, 而我们的新课改正在稳步进行中, 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还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上更新改革, 还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讨和总结。总之, 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
参考文献
[1]叶澜.中国社会科学, 2003, (1) .
《病梅馆记》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