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多发伤范文
并多发伤范文(精选11篇)
并多发伤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多发伤病人采用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评分法[1],ISS大于25分,共23 例。男16 例,女7 例;年龄15~56 岁,平均32.7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4 例,压砸伤3 例,高处坠落伤6 例。其中开放性骨折8 例,合并重型颅脑外伤5 例,肝破裂2 例,膈疝2 例,脾破裂1 例,胸部外伤合并血、气胸2 例,骨盆骨折4 例,锁骨骨折3 例,多发性肋骨骨折6 例,脊柱骨折3 例(合并骨折脱位1 例),肱骨骨折3 例(开放性1 例),尺桡骨骨折3 例,股骨骨折15 例(开放性2 例),胫(腓)骨骨折17 例(开放性5 例),创伤性休克19 例,右侧腹股沟以下到踝部碾轧并皮肤脱套右下肢严重毁损伤1 例,全臂丛损伤1 例。
1.2 治疗方法
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重要脏器损伤及活动性出血,开放伤急诊清创、止血,内脏损伤急诊手术修补或肝脾切除。其中1 例骨盆骨折严重移位并髂血管损伤伴活动性出血给予介入治疗成功栓塞止血,另1 例右侧腹股沟以下到踝部碾轧并皮肤脱套右下肢严重毁损伤予以急诊髋关节离断术。骨折肢体可先行骨牵引、石膏托或外支架固定。其中骨牵引13 例、外支架固定1 例,石膏固定7 例,ICU重症监护5 例,并监测各项生理指标,待病情初步稳定后再进行骨折内固定等治疗。
2 结果
全部病例按伤害控制原则治疗,19 例创伤性休克全部得到纠正,骨折肢体均行初步固定或牵引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予以开放或闭合复位并内固定或外支架固定治疗。受伤至正式手术骨折固定时间2~26 d,平均11.5 d,1 例35 岁男性患者右膝右小腿严重毁损伤急诊清创骨牵引保肢术后3个月因骨缺损感染骨髓炎而作大腿截肢。另1 例膈疝及四肢骨折合并T12椎体骨折脱位伴不全瘫的37 岁女性患者术后3年随访截瘫未完全恢复,其余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经9~62个月,平均29.6个月的随访,全组病例各部位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肢体功能恢复满意。
3 讨论
多发性伤致伤外力大,伤情重,失血量多,各损伤器官的功能发生紊乱并相互影响,因而较单一部位的创伤复杂危重得多,伤员随时都有丧失生命的危险。早期处理,应采取简单有效的措施,迅速处理足以危及生命的伤情,从而为进一步救治创造条件。挽救生命、减少伤残仍是多发伤救治的基本观点,合并颅脑及胸腹等脏器损伤的多发性伤首先是救命,骨折和肢体复杂创面覆盖可延期处理。
Rotondo等[2]提出伤害控制外科学,其要点是:简化手术、ICU恢复和正式手术[3]。强调即使损伤器官没有得到最终的正规治疗,也必须在不可逆性阶段发生前终止手术,避免“二次打击”对病人的进一步伤害。
对于一般病人,骨折的早期全面治疗(early total care,ETC)可明显减少ARDS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但多发伤病人,由于病情不稳定,不宜进行长时间的手术,要采取伤害控制性治疗,从而提出“伤害控制骨科学(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DCO)”的观点[4]。其策略如下:全面评价其外伤程度;危重患者仅予止血、临时固定、控制进一步污染,监测各项生理指标;限期在各项生理指标稳定时施行骨折内固定术,在这样一个亚急诊状态下既避免“二次打击”使病情加重,又争取到尽快恢复患者体能,从而减少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发生。
Pape 等[5]根据ISS将合并骨折的多发伤病人分为一般多发伤病人、临界病人及病情不稳定病人。一般多发伤病人主张ETC;临界病人可以在严密监测下ETC,如术中病情恶化,应立即改为伤害控制治疗;对病情不稳定病人要进行伤害控制治疗,以抢救生命为第一原则。其认为,ISS大于20分,合并有胸部、腹部或骨盆损伤,失血性休克,初始收缩压小于90 mmHg;双肺挫伤,平均肺动脉压大于24 mmHg;置放髓内钉时肺动脉压升高大于6 mmHg等上述情况时应视为“多发伤临界病人”[5]。当ISS大于等于25分时,要采取伤害控制性治疗,早期手术要尽量简化,合并严重毁损性损伤或肢体离断者,必须果断截肢或残端处理以挽救生命[6]。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对于合并骨盆骨折的严重多发伤病人,骨折的正式内固定手术时机选择在伤后1~2周较为合 适[7]。
多发伤合并有单纯性股骨干骨折,无肺损伤的病人,如果病情稳定仍可接受ETC。血液动力学稳定,氧饱和度稳定,体温正常,无凝血障碍,尿量大于1 mLkg-1h-1,24 h内进行正式骨折固定手术是安全的。对临界病人,仍可接受ETC,但整个手术过程要极其小心。为减少手术创伤,应该使用非扩髓髓内钉固定股骨。术中医生应该高度警觉,如果手术过程中任何时间发生病情恶化,手术应该立即改为伤害控制[4]。对多发伤合并严重脑损伤,或病情不稳定的病人,应该应用伤害控制方法。此时,任何外科操作必须是救命性质的,且是简单、快速、易操作,从而减轻病人的第二次打击。
本组受伤至全面正式手术骨折固定时间平均11.5 d,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经平均29.6个月的随访,全部病例骨折均达到骨愈合并恢复了满意的肢体功能,体现了伤害控制策略在合并严重多发伤及多发性骨折病人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总结严重多发伤合并多发性骨折病人的救治和应用伤害控制策略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大于25分的23例严重多发伤合并多发性骨折的病人应用伤害控制策略进行救治,并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死亡率及骨折愈合情况,尤其是肢体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除1例右下肢严重毁损伤急诊清创骨牵引保肢术后3个月因骨缺损感染骨髓炎而作大腿截肢外,全部病例骨折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对严重多发伤合并多发性骨折的病人应用伤害控制策略治疗,效果满意。
关键词:伤害控制,多发伤,多发性骨折,治疗
参考文献
[1]Baker SP,O′Neill B,Haddon W Jr,et al.The injuryseverity score:a method for describing patients withmultiple injuries and evaluating emergency care[J].JTrauma,1974,14(3):187-196.
[2]Rotondo MF,Schwab CW,McGonigal MD,et al.“Damag control”:an approuch for improved survivalin exsanguinating penetrating abdominal injury[J].JTrauma,1993,35(3):375-383.
[3]朱立军,顾立强,裴国献.伤害控制骨科学一多发伤治疗最新观点[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4):439-442.
[4]Scalea TM,Boswell SA,Scott JD,et al.External fix-ation as a bridge to 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juries and with femur frac-tures: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J].J Trauma,2000,48(4):613-623.
[5]Pape HC,Giannoudis P,Krettek C.The timing offracture treatment in polytrauma patiemts:relevanceof 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 surgery[J].Am JSurg,2002,183(6):622-629.
[6]屈燕铭,彭昌贵,陈王景昆,等.复合伤中四肢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J].实用骨科杂志,2008,14(3):174-176.
多发伤急救应急演习总结 第2篇
为检验和提高我院应对多发伤急救的组织协调和处置能力,于9月7日9时组织多发伤急救演练。
患者9:10转送到医院后,9:01急诊科医生、护士完成了患者基础生命体征检测。9:02医生询问受伤时间、受伤机制及现场情况,为病人进行体格检查。9:17护士建立两组静脉通路,抽血进行各项检查。9:20请胸外科、骨科医生进行紧急会诊,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医生对患者做出初步诊断,并给予外科固定、包扎、压迫止血。9:23各科会诊医生抵达急诊科抢救室,了解病情,各自进行检查查体,共同协商检查,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进行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输血、CT检查。10:10护士及会诊医生将病人送至CT室进行检查,得出CT诊断。经多科会诊后综合意见,准备去手术室行剖胸探查手术。10:45麻醉科医生会诊,向家属交代病情。同时为患者进行各种术前准备。11:00由急诊护士、手术科室医生及麻醉师共同送病人到手术室。应急演练结束。
11:00演练结束,随后考评组对模拟演练进行点评,从演练总体运行、抢救处理流程、急诊科医务人员抢救应对、各科室配合等方面进行详细评价,同时指出了演练过程中暴露的细节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
宋宏志副院长现场给予点评,对于此次应急演练给予肯定,从病人的接诊,检查治疗,会诊抢救,绿色通道的畅通等方面给予点评,各相关科室密切配合。整个演练场面逼真感人,演练过程医护人员严肃认真、反应迅速、沟通协调各环节衔接紧密,并指出对于多发伤的抢救,不仅仅是医疗护理人员配合,同时还应包括外科、检验科、放射线等科室的密切配合。院长认为本次演习与要求还有差距,逐个就急救场面进行分析,找出不足提出要求,要求各急救环节能够更加细化,更加有序。此次模拟案例演练,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处置多发伤急救应急能力和救援水平,增强了全院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能力,基本实现了完整的急救生命链的无缝衔接。
下面就此次演习中存在的不足,医疗、护理、感控给予点评,总结如下:
1.在演练中,实际操作欠熟练,体格检查顺序应按照多发伤查体顺序进行。
2.患者在体格检查后身体暴露时间过长,人文关怀不足。
3.应及时建立静脉通道,且多组同时建立,根据患者病情随时调整输液速度,注意补液量及针头型号。
4.抢救时对于医生的口头医嘱,护士应及时记录。5.沟通时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尽量少用医学术语。
多发伤的救治 第3篇
关键词:院内救护;院前救护;休克;严重多发伤;伤员转移
【中图分类号】R8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13-01
生命健康三大杀手:1创伤,2肿瘤,3心血管疾病,多发伤是居首位的,多发伤指在同一致伤因素下造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脏器的损伤,其中之一处可危及生命或肢体者,多发伤的严重程度是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而定,大于16则定为严重多发伤,单一解剖部位的多处损伤不应该称为多发伤,创伤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嚴重创伤涉及多部位,多脏器?伤情严重而复杂,如果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多发伤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创伤,是致死?致残和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初误诊?漏诊率高,多发伤早期多因大出血?休克而死亡,感染和脏器功能衰竭是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黄金时间内确定性止血,骨折固定,血肿清除等原发性损伤,随后更需要积极防治MODS,凝血功能紊乱,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
1多发伤临床特点
(1)休克发生率高: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脓毒症休克?
(2)严重低氧血症发生率高:呼吸困难型,隐蔽性?
(3)感染发生率高:免疫功能抑制,肠源性感染?
(4)伤死率高:涉及2个部位的多发伤,伤死率为49%,涉及3-5个部位的多发伤 ,伤死率高达60%,多发伤与疾病不同,严重多发伤救治必须争分夺秒,接触患者后首要问题是紧急救治生命,在控制气道,呼吸循环功能稳定后才涉及问题?
在不影响结局的前提下尽快确诊,是多发伤伤情评估的基本原则,应根据不同时间,地点,等重要地进行评估,借助影像学技术评估,最终建立标准化,高效率的评估策略是提高多发伤救治时成功的关键?
2 多发伤救治进展及方法
院外救治:尽管院前急救是暂时的,应急的,但对一些特重患者,如未在院前急救过程中争取到分分秒秒,院内设施再好,医术再高明,也难以起到已死回生?
与院内急救相比情况更为复杂,不同的地点,时间,及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等,需要快捷,果断处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包括2部分:现场急救和将伤员转移,烦躁不安的患者会影响转运,可根据病情,予以镇静或约束带处理;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常并发有颅脑损伤,有呼吸困难和缺氧症状的患者,常并发有胸部外伤[1]?胸部损伤者应保持平卧位,头部稍后仰,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是抢救过程中进行抗休克和复苏的重要措施之一[2]?腹部损伤者平卧位,重度休克患者头部抬高15?,下肢抬高30?,以增加回心血量;颅脑患者头偏向一侧,脊柱损伤者卧硬板床?伤情评估,本着先复苏后固定,先止血后包扎,先重后轻,紧急救命处理ABC法的原则,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呼吸,血压的变化,对休克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开放性的损伤,都应考虑腹腔内有实质性脏器破裂或大器官的损伤?当遇到大批量多发伤时如车祸,塌方等,可使群众和患者参与救治,协助转运?2005年11月世界安全联盟成立了患者参与安全工作室,使患者参与安全管理已逐渐被广泛认可并受重视[3]?大批量伤员采用珀思分类佩戴腕带,可分为4块:
红色—重病人,随时有生命危险者,黄色—需要尽快接受治疗者,绿色—在红色及黄色处理完后再处理者,黑色—已经死亡者;
多发伤院内整体救治 有多科外科医生,急诊医生,麻醉医生组成的团队全程负责急诊,团队配合要默契,体现准,急,快,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有无意识,瞳孔大小,监测血压,脉搏,观看面色,呼吸节律,伤口位置,四肢活动情况,做好呼吸道管理,迅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以恢复有效血容量,再次评估,有重点的检查如CT?B 超?穿刺等,早期预防ARDS?在救治中,立即完成VIPC,V指通气,处理多发伤患者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I指静脉输液,防止休克,P指监测,监测心电图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C指控制出血,实施复苏,紧急手术,ICU复苏,稳定后的确定性手术?边抢救,边诊断,边治疗?
[结果] 在黄金时间实施救治,有多科医生组成的团队负责急救,医技科室的配合,有效的防止误诊,漏诊,使抢救成功率有很大的提高,
[结论] 多发伤死亡率高,需要一个高素质的医护集体,多科配合,重视每个救治环节,多发伤以青少年居多,约占2/3;男大于女,已婚者约占2/3,农业人口及城市供热居多,,每年高温炎热季节创伤占66%,已具世界首位,并以闭合性损伤居多?20%的多发伤死于现场,30%的多发伤死于创伤早期,
多发伤最常见的损伤为颅脑损伤,其次为胸部及腹部,骨关节损伤亦是临床最常见损伤类型,Regel等报道多发伤患者69%伴有颅脑损伤,62%伴有胸部损伤,36%伴有腹部损伤,86%伴有骨折?严重的致死伤主要是颅脑损伤和大出血?多发伤检查方法多采用“CRASHPLAN”法:C(心脏及循环系统)R(胸部及呼吸系统)A(腹部脏器)S(脊柱)H(颅脑)P(骨盆)L(四肢)A(外周动脉)N(周围神经)?多发伤病情变化快,1小时内为最佳抢救时间,评估迅速,准确,有效的救护很关键,在心,脑,肺,肾等器官损坏之前及时扩容,逆转休克?
参考文献
[1] 刘玉仁,罗素琴,吕传柱,等.严重多发伤救治一体化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2):121
[2] 江基尧,朱诚. 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书出版社,2002:9-13.
严重多发伤救治体会 第4篇
临床资料
2012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严重多发伤患者78例,男58例,女20例,年龄6~72岁,以青壮年为主;车祸伤37例,高处坠落伤26例,重物砸伤12例,刀刺伤3例;颅脑伤合并胸部损伤(多发肋骨骨折、肺挫伤或血气胸)18例,颅脑伤合并腹部损伤(肝破裂、脾破裂或空腔脏器损伤)28例,腹部损伤(肝破裂、脾破裂或空腔脏器损伤)合并四肢骨折、脊柱骨折或骨盆骨折12例,胸部损伤(多发肋骨骨折、肺挫伤或血气胸)合并四肢骨折、脊柱骨折或骨盆骨折20例。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均达到重度创伤≥16分的标准[2]。
结果
非手术治疗7例,手术治疗71例。治愈61例,治愈率78.2%,其中遗留不同程度残疾11例,死亡17例,死亡率21.8%。
死因:胸、腹腔脏器损伤并骨盆骨折、休克4例,重型颅脑损伤伴休克9例,感染休克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
讨论
严重多发伤的主要临床特点:①早期是多发伤救治的关键: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和平时全面、系统的培训,配置先进的医疗设备,能独立开展气管插管、电击除颤、血气胸的紧急处理、四肢骨折临时固定、创口包扎止血等熟练技能操作和规范急救程序及医务人员稳定的心理状态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显得尤为重要,并有利于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②多发伤生理紊乱严重,死亡率高:严重多发伤的伤情复杂,多伴随着一系列复杂的全身应激反应,相互影响,相互加重。主要致死原因是严重颅脑外伤和胸部外伤;③伤势重,休克发生率高:多发伤失血量大,损伤广而严重,休克发生率高。由胸部外伤、创伤性心肌梗死、心包堵塞、心肌挫伤所致的心源性休克与低血容量休克重叠存在,救治时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及时处理;④多发伤存在严重的低氧血症:临床上呼吸困难、缺氧征象较明显,易于发现,但也有临床缺氧征象不明显、仅有躁动不安者;如不注意低氧血症,给予强止痛剂,患者会发生呼吸停止;⑤多发伤诊断困难,漏诊率高:多发伤损伤部位多,闭合损伤与开放损伤并存,多部位、多系统的创伤同时存在,多数伤员又不能自诉伤情,故容易发生漏诊;⑥多发伤的处理矛盾多:有时几处创伤都很严重,在处理顺序上就可能发生矛盾,或需要同时进行,但往往容易顾此失彼;⑦并发症多,感染发生率高:多发伤伤情重、休克时间长、广泛软组织损伤和坏死、机体防御机能下降、严重感染、内脏破裂、伤口初期处理不当、监测和治疗用的各种导管多,均是促使发生创伤严重感染的原因。
严重多发伤的诊断:遵循边抢救、边诊断、边治疗的原则,严重多发伤的诊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①检诊程序:及早、准确判断及正确处理多发伤,是降低多发伤死亡率的关键。在危重情况及不耽误必要抢救的前提下,尽量少搬动伤员,最短时间内明确脑、胸、腹是否存在致命性损伤,诊断方法要求简便。详细询问病史和系统的体格检查可暂缓进行。于抢救的同时了解伤因、伤情及其演变和已给予的处理措施等。了解有无致命伤是多发伤早期检诊的主要项目。首先要明确呼吸道是否通畅、出血、休克。为了不遗漏重要伤情,能快速且有效地判断危及生命的损伤。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是一看(面部、呼吸情况、结膜颜色、瞳孔大小、伤部情况)、二摸(反跳痛、异常活动、脉搏、皮肤、气管、压痛)、三穿刺(怀疑胸腹损伤,需行诊断性胸腹腔穿刺)。②行特殊或重点检查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严重腹部挤压伤应注意检查有无膈肌损伤;对一时难以确诊的损伤,应严密注意伤情变化,以免漏诊;骨盆骨折时行腹腔穿刺,以排除腹腔内脏损伤,行常规尿液检查,以排除泌尿系损伤;颌面和颅脑外伤常合并颈椎骨折或脱位,昏迷或截瘫时应注意检查腹腔内有无损伤,CT检查或X线摄片应注意颈椎有无骨折和脱位;胸部外伤,尤其是血气胸、左侧多发性肋骨骨折,注意有无外伤性心肌梗死、心包填塞征及心肌挫伤等,需常规行胸部X线检查及心电监测。
处理:必须迅速、准确、有效地处置严重多发伤。把抢救伤员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要有一套对严重多发伤抢救的预案。在临床抢救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①保持呼吸道通畅:现场急救的首要任务是解除呼吸道阻塞、保持呼吸道通畅。口腔和咽部有血凝块、黏液、呕吐物和泥土等异物时,可用手指予以清除;当下颌骨双侧骨折时,可用手将下颌骨向前托起,以解除窒息;当伤员处于昏迷状态时,存在舌根后坠、抽搐、反常呼吸、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常规行气管内插管,并给氧与心电监护,必要时予以机械通气,辅助呼吸。②及时止血,防止休克加重:对肢体外出血,行之有效的止血方法是覆盖敷料、加压包扎;对四肢伤口出血,亦可用止血带止血,同时要注意保暖。③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多发伤伤员多伴休克,纠正缺氧的同时应迅速建立2条或2条以上静脉通道输液并尽早输血,在代谢功能丧失前迅速补充血容量。④多发伤的抢救,往往是分秒必争,应积极实施急救手术。但伤员有两个以上受伤部位时,需要手术处理,这就出现了手术顺序问题。如何正确处理手术问题?必须根据具体的伤情做出决定。颅脑损伤(颅内血肿、广泛的脑挫裂伤等)伴有其他脏器损伤(胸、腹腔内大出血),二者均需要紧急手术,为免延误抢救时机、缩短手术时间,可分组同时进行;颅脑损伤重(广泛的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其他脏器损伤轻的患者,手术重点应放在颅脑伤上,轻伤可待后处理;合并伤重、颅脑伤轻的患者,可不急于手术治疗颅脑损伤或不需手术治疗,其他脏器伤因有严重内出血,如肝脾破裂,则应先剖腹探查。心包填塞、急性心脏外伤;胸壁外伤后缺损及开放性气胸;膈肌破裂,发生膈疝压迫肺部,造成呼吸困难者,均应优先立即进行手术处理;开放性持续性胸腔大出血或连续性大量漏气,疑有大气管断裂或胸腔大血管损伤者。胸腹联合伤:若腹腔内出血,最好同台分组进行开胸及剖腹探查术;如腹腔出血凶猛,则应先行剖腹探查术,迅速控制出血,再行胸部手术;如腹部伤情况允许,可先开胸解除呼吸循环障碍,稍后行剖腹探查术。腹部外伤伴有其他脏器损伤:腹部外伤若因大血管损伤及肝脾破裂所致严重大出血,则需优先进行手术探查;空腔脏器破裂,可待其他危及生命的创伤处理后再进行处理;腹、背或臀部同时受伤,如背、臀部有活动性出血,可先迅速行背、臀部止血处理,然后再进行剖腹探查术;如腹腔内出血严重,不容耽误,则应先作腹部手术,待全身情况稳定后,再为背、臀部做手术处理。多发伤伴有四肢长骨干骨折处理的要点:越是严重的多发伤,越应争取时间,尽早施行骨折复位及内固定。其优点是术后易于变动体位,肢体可早期活动,便于护理;可明显降低肺部并发症、ARDS和脂肪栓塞的发生率。但前提是,一定要先处理好危及生命的损伤。
总之,严重多发伤的诊治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参与,对于二级以下的基层医院,只有加强首诊负责、绿色通道和科学协作精神,配备相应急救器材和经过专业培训并熟练各种器械操作的专科医师,才能提高严重多发伤的成功率,也有助于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救治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严重多发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手术治疗7例,手术治疗71例。治愈率78.2%,死亡率21.8%。结论:严重多发伤需要及早诊治,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多发伤,休克,诊治
参考文献
[1]王亦璁.创伤早期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7.
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及护理体会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8月~2011年9月院前救治了96例多发伤患者,男56例,女40例,年龄9个月~7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72例,坠落伤14例,施工塌方伤8例,其他2例。
1.2诊断标准 多发伤为同一致伤因素引起的两处或两处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的损伤,且其中至少有一处损伤是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或并发创伤性休克。[1]
2 救治体会
2.1接诊
接到“120”求救电话后医务人员应指导患者及家属采取必要的急救方法,并迅速赶到现场,快速安全地使伤员脱离危险环境,将伤员转移到通风、安全的地方进行急救。但搬运伤员时动作要轻稳,切忌将伤肢从重物下硬拉出,避免再度损伤或继发性损伤。
2.2 根据病情对症处理
2.2.1 确保气道通畅,充分供氧 呼吸道梗阻或窒息是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损伤特点要及时确保气道通畅,维持足够的通气量。昏迷和呕吐者取侧卧位,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的异物、血块、分泌物及呕吐物,并查找呼吸困难的原因。颅脑损伤而有深昏迷及舌后坠的伤员,可牵出后坠的舌,下颌向前拖起;喉部损伤所致呼吸不畅者,可用大号针头作环甲膜穿刺;心搏骤停者在心肺复苏的同时应尽快做气管插管,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及充分供氧。
2.2.2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休克是多发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立即使用留置针建立2-3条静脉通路,补充有效循环血量,使循环血压能够维持基本的组织灌流(收缩压:80-90mmHg)[2]。
2.2.3 控制明显的外出血 最有效的紧急止血法是手指按压出血伤口或肢体近端的主要血管,然后用敷料在伤口处加压包扎,并将伤部抬高,以控制出血;对出血不止的四肢大血管破裂可应用止血带,用止血带之前可用纱布、毛巾或衣服等衬垫保护受伤皮肤,记录用止血带时间、部位。上肢在上臂中上1/3处,下肢在大腿上1/3处。30分钟~1小时松解一次,每次2~3分钟, 松解止血带时要用力按压出血部位,以防大出血造成休克。
2.2.4 处理创伤性气胸 对张力性气胸伤员,应尽快于伤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插入穿刺针排气减压,能迅速改善危象;对于胸部有创口造成的开放性气胸,应尽快使用无菌敷料垫封闭开放伤口。
2.2.5 伤口处理、骨折固定 伤口内异物不要随意取除;创面中有外露的骨折断端、肌肉、内脏,严禁将其回纳入伤口;有骨折时夹板固定;怀疑有颈椎损伤,应用颈托固定好颈部。
2.2.6 保护好离断肢体 伤员断离的肢体应用无菌包或干净的布包好, 切忌将断肢浸泡在任何液体中。断肢应随同伤员送往医院,以备再植。[3]
2.3快速安全转运
2.3.1 运送条件 保证途中抢救工作不中断。途中应平稳行驶,车速不宜太快,避免突然刹车。
2.3.2 伤员体位 一般创伤伤员取仰卧位;颅脑伤应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胸部伤取半卧位,减轻呼吸困难;腹部损伤取仰卧位,膝下垫高使腹壁松弛;脊柱骨折的伤员应用配有木板或其它硬物板的担架搬运,取仰卧或俯卧位,搬运时应3~4人一起搬动,保持脊柱相对平直,以防造成继发性脊髓损伤。
2.3.3 严密监护 转运途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同时根据某些外伤的特点密切观察。如:胸部外伤观察有无皮下血肿、气管是否偏位、左右胸廓运动是否对称、左右呼吸音有无差别、有无捻发音;颅脑外伤观察其意识状态和变化情况,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有无脑脊液耳漏鼻漏。总之,随车护士应密切配合医生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病情,如发现变化及时处理,防止途中患者发生意外。为争取抢救时间,途中与医院电话联系,组织相关科室、人员做好急救准备。
3 护理体会
3.1 争取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对于多发伤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医护人员应争分夺秒,尽量缩短现场急救时间,采取紧急措施后,迅速转运至有手术条件,设备更好的医院。
3.2 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心理护理 因遭受突然的意外伤害,患者毫无思想准备,加之各种疼痛,因此常表现出惊慌失措,恐惧不安,又面临着肢体伤残、外貌损伤甚至生命危险,患者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承受着严重创伤。患者家属的心情也非常焦急,迫切希望得到及时的治疗,甚至有的家属出现嚎啕大哭的失控行为,这更加剧了患者的恐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护士应保持镇定,认真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慰、耐心解释病情、稳定其情绪、给予安慰性语言,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并以高度的同情心、责任心、熟练的技术得到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3.3 提高护士自身素质 多发伤患者由于伤情重、发展快,需要护士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以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敏锐的观察力。抢救此类患者要全方位开展工作,要有整体性,多人参加,力求迅速、有效,听从统一指挥。护士要有预见性,主动采取相应措施。这就需要护士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苦练各种急救技术,了解急救知识的动态发展,提高自己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庸晋.急救护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219.
[2] 谢菲.失血性休克的研究与治疗进展[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7,4(2):1788-1790.
严重多发伤早期急救护理 第6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90例, 其中男性62例, 女性28例, 年龄最大76岁, 最小4岁, 平均44岁。车祸伤50例, 坠落伤20例, 刀砍伤15例, 机器绞压伤5例。受损部位以四肢骨折、颅脑损伤、肝脾破裂、肺损伤、血气胸、五官损伤、泌尿系统损伤等为主。就诊时心跳呼吸停止者6例, 处于濒死状态者12例, 其余均处于休克状态, 在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5例, 其余经抢救处理后住院继续治疗。
2 急救护理
2.1 评估伤情
患者入急诊科后, 由分诊护士负责, 根据伤员的神志、瞳孔、对光反射、呼吸、脉搏、血压、末梢循环、肢体活动、有无畸形、活动性出血等做出伤情的初步判断, 明确处理重点, 通知外科值班医师, 同时准备急救物品、药品, 配合医师进行急救处理。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重多发伤患者多伴有呼吸道梗阻以致窒息, 应迅速清除呼吸道异物, 及时用吸痰器吸引或用手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呕吐物、血块、泥沙、假牙等, 给予面罩吸氧, 氧流量4~6L/min。本组18例行气管插管, 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其中5例因伤情严重抢救无效死亡, 其余1 3例送I C U继续救治, 治愈出院。
2.3 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补充血容量, 加快补充有效血容量是抢救严重多发伤休克的重要措施。根据休克程度建立2~3条静脉通道, 宜选用上腔静脉系统大血管, 采用18~22号静脉留置针, 以便快速输入大量液体, 补充有效循环血量。其中1条静脉通道用输血器为输血作准备。首先输入平衡液, 并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随时调节滴速。
2.4 及时控制出血
严重多发伤的开放性伤, 出血快, 失血多, 在短时间内可造成患者血容量锐减而导致休克死亡。因此对伤口有出血者, 立即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 四肢损伤出血者, 伤口包扎后将伤肢抬高可减少出血, 合并骨折者, 应给予夹板固定, 怀疑颈椎损伤者要给予颈托固定。
2.5 用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电图、脉搏、呼吸、血压、血氧
饱和度, 留置导尿管, 记每小时尿量, 根据监测结果, 及时采取相应抢救措施。
2.6 术前准备
对有紧急手术指征的患者, 及时做好采血、配血、备皮、剃头、皮试等术前准备, 通知手术室、麻醉科, 做好相应准备, 护送患者进手术室, 并与手术室护士作详细交接。
3 护理体会
3.1 规范急救流程
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 根据创伤患者多、抢救任务重的特点, 制定了A B C制护士抢救配合分工程序图。即抢救中A护士负责呼吸道管理, B护士负责循环系统、生命体征监测的管理, C护士负责对外联系作术前准备、补充物品药品。通过规范化、程序化的抢救合理分工制度, 确保抢救工作急而有序, 行之有效, 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生命。
3.2 熟练的业务技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护士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抢救技能是确保抢救成功的基础。在抢救中护士及时配合医师解除呼吸道梗阻确保了呼吸道通畅, 对病情做到严密观察,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对提高医疗工作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3.3 重视心理护理
在抢救过程中同时安慰患者, 因车祸致伤患者对遭受突然的意外伤害毫无思想准备, 因此常表现出惊慌失措, 恐惧不安, 又面临着外貌损伤, 肢体伤残乃至生命危险, 患者在心理上也承受着极大创伤, 所以在救护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急”的疾病, 还要重视“急”的心情, 护士应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 以从容镇静的态度, 熟练技术, 整洁仪表, 稳重姿态, 给予患者信任与安全感, 同时注意环境对患者的影响, 并应同情关心患者家属, 主动与其沟通, 及时提供抢救信息, 力求减轻家属心里负担, 取得理解与支持。
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急诊科收治的60例, 其中男性43例, 女性17例;年龄9~69岁, 平均年龄 (25.8±10.2) 岁。车祸致伤41例, 刀刺致伤9例, 坠落致伤7例, 挤压致伤3例。合并2处损伤49例, 3处损伤7例, 4处及4处以上损伤4例。颅脑损伤为主要伤害患者32例, 胸部损伤为主要伤害患者22例, 腹部损伤为主要伤害患者6例。
1.2 急救护理方法
1.2.1 迅速开展伤情评估与身体检查:
在接收到患者后迅速检测其意识、脉搏、呼吸、血压、肢体活动等情况, 及时判断伤情, 正确指导急救对策。存在部分患者出现昏迷甚至休克, 无法主诉具体症状, 需护理人员认真对患者全身情况开展检查, 准确详细的总结全身损伤情况。
1.2.2 确保呼吸道的畅通:
多发伤患者会发生呕吐情况, 由于体内的损伤会使呕吐物中混入血块等物质, 造成呼吸困难, 进而头部产生缺氧反应。在收治患者后, 及时将其头部侧偏, 将口腔、鼻腔及呼吸道内的异物取出, 存在假牙的患者及时摘除,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供氧量做好输氧工作, 防止氧中毒。如患者存在颅脑或胸腹的损伤, 持续昏迷, 应开展气管插管, 保证无菌的环境, 做好消毒、吸痰管及时更换等工作。观察患者的痰液情况, 给予湿化液药物并雾化吸入。经常对患者翻身, 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 保证呼吸的通畅性。
1.2.3 保证有效的体内循环:
造成多发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体内出血, 在伤后24 h是大出血致死的最危险阶段。患者血压发生下降会使静脉萎缩而影响穿刺的开展, 当患者入院后, 有效建立2~3条静脉通道开展706代血浆与林格液的静脉滴注, 防止患者出现休克或血压下降等情况。存在颅脑损伤患者需给予甘露醇的静脉滴注, 保证血流的合理灌注量, 在输液过程中控制速度避免发生全身循环功能的衰竭。
1.2.4 及时处理活动性出血, 及时控制出血:
因多发伤患者多为开放性损伤, 伤情比较严重、失血量多, 若不及时对伤口进行包扎止血, 则会造成大量血液在短时间内流失, 使血容量锐减而直接导致患者休克甚至死亡, 所以及时控制出血是减少多发伤患者死亡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活动性出血、较浅血管破裂者可以直接钳夹结扎止血, 创伤面广泛出血者可用无菌纱布覆盖或填塞后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对于四肢开放性骨折、活动性出血患者, 要立即使用加压板固定和无菌纱布加压包扎止血, 并抬高损伤部位的肢体[2];腹部损伤并有内脏外露者, 应先用无菌敷料覆盖, 再用盆盖住, 以防受压, 外用绷带固定包扎;胸部损伤并有气胸者, 应先使用加厚无菌敷料覆盖, 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固定, 使开放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 再穿刺胸膜腔拍气减压, 并尽快转运至医院救治;对于伤口出血呈喷射样涌出者必须立即进行止血, 尽快找到动、静脉活性出血点, 给予结扎和无菌纱布包扎止血, 并补充血容量, 护送手术室手术。
1.2.5 开展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
利用心电监护仪检测患者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一旦生命体征发生变化, 及时上报医师给予有效措施。应用微量泵保证升压药物的使用速度, 患者血压趋于正常后可停止升压药物。观察患者的四肢活动情况, 检查是否存在肢体骨折。抢救室留置尿管, 并观察尿液量、颜色等情况, 并开展备皮、剃头、备血等工作。
1.2.6 严格开展管道护理工作:
由于多发伤患者的特殊性, 所需要开展的管道护理工作较多, 包括气管切开管、胸腔闭式引流管、CVP管、双腹腔引流管、尿管、胃管等, 在护理过程中, 保证各种管道工作开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并密切观察引流液的情况。如发现患者的引流液颜色等发生异常, 及时上报给予相应处理。在管道的接头处需利用无菌纱块进行保护, 每天更换敷料, 在体位变化时还要注意避免拉扯情况。
1.2.7 有效开展转运护理:
患者经过临床抢救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后, 须转入手术室或观察病房, 在转运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全程陪护, 避免发生意外引起病情恶化, 需要严格确保患者的呼吸畅通, 保证各种管道的固定与通畅, 待进入病房后仔细开展交接工作, 防止发生遗漏情况。
2 结果
60例患者经急救护理后, 痊愈38例 (63.3%) , 病情缓解并中轻度伤残10例 (16.7%) , 重度伤残8例 (13.3%) , 死亡4例 (6.7%) 。
3 讨论
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 多发伤的发生率日益升高, 在多发伤患者的急救中关键的一点是要抓紧伤后“黄金1h”内的紧急救治[3]。多发伤患者急救护理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抢救工作开展的时间与效率, 所以在急救护理中建立科学规范的具体措施是抢救工作的根本保证, 对于急诊科的护理工作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准确的判断力, 在急救过程中要做到快速、敏捷,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给予处理, 通过自身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结合快速的应变能力来保证患者抢救的成功。另外, 急救护理过程中还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 以镇定的态度、亲和的言语缓解患者和家属的紧张情绪, 使其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急诊室护理人员需要开展更深入的学习与积累, 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 对于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关键在于对抢救时间与效率的保证, 需要急诊科护士具备专业的职业素质和全面的抢救知识, 保证有效的开展各项操作, 及时缓解患者的不良情况, 将病死率与致残率降至最低。
摘要:目的 探讨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护理对策。方法 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60例多发伤患者开展合理的急救护理措施, 观察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经急救护理后, 痊愈38例 (63.3%) , 病情缓解并中轻度伤残10例 (16.7%) , 重度伤残8例 (13.3%) , 死亡4例 (6.7%) 。结论 在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中, 关键在于对保证抢救的时间与效率, 需要急诊科护士具备专业的职业素质与全面的抢救知识, 及时准确的开展急救护理措施保证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关键词:多发伤,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黄秀兰.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15) :287
[2]刘娅萍, 杨逢升.吕静娜.3 6例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J].西南军医, 2010, 12 (6) :1240-1241.
并多发伤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 男性19例, 女性8例, 年龄11~81岁, 平均42.5岁。ISS评分20~44分, 平均25.5分。受伤原因:交通事故21例, 高处坠落伤3例, 其他原因3例。其中闭合性骨折15例, 开放性骨折12例, 其中GustiloⅠ度3例, GustiloⅡ度5例, GustiloⅢ度4例。合并颅脑外伤8例, 合并腹部外伤7例, 合并胸部外伤7例, 合并尿道损伤2例, 同时合并颅脑胸腹部外伤2处或2处以上3例, 合并骨盆骨折8例, 合并脊柱骨折7例, 入院时已有休克的16例, ISS评分≥40分者共2例, ISS评分<40分者共25例。
1.2 治疗方法
本例全部患者均遵循骨科损害控制理论分三阶段进行治疗。第一阶段:抗休克、积极控制出血、及时行颅脑、胸腹部重要脏器损伤的损害控制手术, 对4例不稳定骨盆骨折行外固定架临时固定, 单侧髂内动脉结扎1例;对2例脊柱不稳定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行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 1例行颅骨牵引, 1例行颈椎行头环背心固定;1例小腿毁损伤行小腿高位截肢;1例股骨髁上骨折伴股动脉断裂行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股动脉吻合术, 1例肱骨髁上骨折伴肱动脉断裂行行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肱动脉吻合术, 2例胫腓骨骨折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予切开减压, 开放性骨折彻底清创和外固定架临时固定, 并视伤口情况予缝合、简单包扎或VSD负压引流;四肢闭合性骨折予外固定架、石膏、骨牵引等临时固定。第二阶段:术后进入ICU复苏, 纠正“致死三联症”:代谢性酸中毒、低温、凝血紊乱, 解除通气障碍并做必要的呼吸支持。第三阶段: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氧饱和度稳定、体温正常、无凝血障碍、尿量>1 mL/kg后再行Ⅱ期确定性手术。本组27例患者共32处股骨骨折中15处行股骨髓髓内钉固定, 9例行LISS内固定, 4处行DHS内固定, 2处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 2处行空心钉内固定;45处胫腓骨骨折17处行胫骨髓内钉内固定, 13处行LISS内固定, 12处行LCP有限切开、闭合复位内固定, 3处胫腓骨稳定性骨折仅予石膏固定;足部骨折4例行钢板内固定, 3例行克氏针内固定, 5例行石膏托外固定;3例软组织损伤严重行转移皮瓣修复术, 5例行植皮术;4例髂骨骨折、2例髋臼骨折、1例耻骨联合分离均行钢板内固定;2例颈椎骨折用前路钢板固定, 3例胸腰椎骨折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
2 结果
本组25例救治成功并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10~26个月, 患者确定性手术后恢复良好。1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 1例出现骨不连予再次手术治疗, 术后10个月骨折愈合, 2例开放性骨折出现创面感染, 1例出现深部感染, 经过抗感染、VSD负压引流、积极处理伤口后治愈。2例膝关节周围骨折及1例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活动受限。1例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 使用呼吸机支持治疗后治愈, 肺部感染1例, 予抗感染、支持治疗后治愈。未出现DIC、脂肪栓塞等并发症。死亡2例, 其中因失血性休克死亡1例, 死于入院后1小时, 该患者ISS评分44分, 另外1例术后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 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ISS评分41分。死亡组ISS平均值42.5分, 病死率7.4%。
3 讨论
3.1 骨科损伤控制 (DCO)
由于各种高能量损伤的增加及医疗水平的提高, 20世纪发展起来的早期全面处理 (early total care, ETC) 理论得以发展, 但在处理严重多发伤过程中发现过多的外科干预并未能使患者受益, 反而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并发症、病死率增加。20世纪80年代Stone[2]提出严重外伤患者分步手术的治疗方案, 开始损害控制的探索。1993年Rotondo[3]首次在腹部外科中提出“损害控制手术” (dmage control surgery, DCS) 概念, 并明确操作步骤, 即在患者生理潜能不可逆级段发生前仅行简单手术, 进入ICU恢复至生理状况允许后才作确定性手术, 目的是避免长时间复杂的手术对机体造成第二次打击, 打破“致命三联症”即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凝血障碍, 避免造成患者生理负荷崩溃。随后损害控制理论逐渐发展到其他外科, 在创伤骨科中骨科损害控制 (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 DCO) 也应运而生, DCO是指早期予抗休克、控制大出血, 实施颅脑、胸腹部重要器官的损害控制手术, 应用外固定架、骨牵引、石膏外固定等简单、有效的方法临时固定骨折, 处理开放伤口, 接着进入ICU进行复苏, 恢复患者内环境稳定, 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全身情况允许后再行确定性手术。
近年来对严重多发伤在分子水平的研究也印证了严重多发伤实施损害控制的必要性。Reikerås研究表明严重多发伤患者损伤后免疫系统还可能处于高反应状态,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与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的失衡导致人体更加容易受到感染。而且由于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8等的共同作用, 可能造成器官的损害加重为ARDS或MODS[4]。Keel等也认为必须保证炎性反应和抗炎反应平衡才能使机体免受进一步的损伤[5]。
3.2 长骨骨折临时固定
严重多发伤患者病情危重, 早期临时固定选择创伤小的方式, 如骨牵引、石膏外固定、外固定架固定等。其中外固定架的使用最为广泛。长骨骨折特别是长骨骨干骨折早期使用外固定架, 操作简单易行, 能对骨折进行有效固定, 即使未能解剖复位, 也可防止短缩, 避免行确定手术时复位困难, 同时可以防止骨折再移位, 避免骨折端损伤血管神经, 避免加重周围软组织损伤, 减轻疼痛刺激, 减少骨折端再出血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 而且可以避免骨牵引、石膏外固定由于无法活动关节造成的关节僵硬, 同时方便护理执行, 减少褥疮等发生。但是外固定架和骨牵引都是有创操作, 可能增加感染机率。相对而言, 石膏外固定是无创操作, 可以避免钉道感染机会, 对于闭合性骨折, 特别是膝踝关节周围骨折, 亦有其优势。
3.3 确定性手术方式的选择
长骨骨折确定性手术同样选择损伤较小的手术方式。股骨干及胫骨干骨折可选用髓内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选用DHS, 股骨颈骨折可选用空心钉, 膝关节周围骨折可选用LISS, 胫骨中下段骨折也可选用锁定加压钢板 (LCP) 使用微创钢板接骨术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sthesis, MIPO) 技术有限切开、间接复位, 避免对骨折端周围软组织、血运的干扰, 不剥离骨膜, 保留了骨折块的血运, 而且减少了手术创伤及伤口感染机率。对于髓内钉固定, 选择扩髓还是不扩髓, 目前依然存在争议。扩髓后患者具有更好的机械稳定性, 可以早期下地负重, 有利于存进骨折愈合。但是在扩髓过程中, 或在髓内针打入的过程可能导致髓腔内脂肪进入血液而产生脂肪栓塞综合征或引起肺动脉压升高, 增加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Hildebrand F等研究表明肺挫伤患者在使用髓内钉术中扩髓会导致炎性因子及凝血参数的持续升高[6], 所以, 对于合并胸部外伤特别是肺挫伤的长骨骨干骨折患者, 笔者建议使用LISS或者LCP, 对于有经验的骨科医生可选用不扩髓髓内钉, 从而避免肺栓塞的出现。本组股骨干骨折合并肺挫伤2例, 1例予不扩髓髓内钉固定, 1例予LISS钢板固定, 胫骨骨折合并肺挫伤3例, 1例予LISS钢板固定, 2例予LCP有限切开、间接复位, 术后无发生肺栓塞。
3.4 确定性手术时机
对于Ⅱ期确定性手术时机, 目前还有存在争议。Johnson等[7]认为在Ⅰ期救命手术后24~48小时是实施Ⅱ期确定性手术的最佳时机。Harwood等[8]研究发现当外固定转Ⅱ期髓内钉固定之间的时间>2周时, 局部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 建议DCO治疗患者外固定转Ⅱ期髓内钉固定尽早进行。王爱民等[1]认为严重多发伤损伤后2~3 d为过渡炎症期, 损伤后10~21 d为免疫抑制期, 均不主张进行手术治疗, 在损伤后第5~10天之间有一个免疫观察期, 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比较安全地进行确定性手术。病情不稳定患者可推迟至伤后3周, 此时为免疫恢复期, 可安排Ⅱ期重建手术。笔者认为时间只是决定因素之一, 最重要的是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稳定, 纠正了代谢性酸中毒、低温、凝血紊乱, 待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氧饱和度稳定, 体温正常, 无凝血障碍, 患者全身情况稳定后再行Ⅱ期确定性手术。本组所有患者大部分在损害控制手术后5天到10天行确定性手术, 个别患者安排在损害控制术后3~4d或者21d后。
损害控制骨折是一门较新的理论, 对于哪些多发伤需要应用损害控制理论进行治疗, 其适应征是什么, 目前还没有具体标准。但是, 在以骨关节为主的严重多发伤中, 骨科损害控制的应用, 对于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另外, 急救创伤中心模式的建立, 整合了医院的急救资源, 能够更加有效的缩短进院抢救、简单临时固定到进入ICU的时间, 争取宝贵的“黄金1h”, 是一种新的有效模式。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骨科损害控制理论治疗下肢多发骨折为主严重多发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27例下肢多发骨折为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 探索骨科损害控制的方法和经验。结果 25例获得10~26个月随访, 骨折均愈合, 其中延迟愈合1例, 骨不连1例, 经再次手术后10个月骨折愈合。1例小腿严重毁损伤行截肢术, 2例有膝活动受限, 1例踝关节关节活动受限。开放性骨折出现创面感染2例、深部感染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及肺部感染各1例, 经相关治疗后均治愈。死亡2例, 死亡组ISS平均值42.5分, 病死率7.4%。结论 骨科损害控制理论治疗下肢多发性骨折为主严重多发伤, 能有效抢救生命, 减低病死率, 减少并发症及致残率。
关键词:损害控制,骨科损害控制,多发伤,多发骨折,下肢
参考文献
[1]王爱民, 蒋耀光.以骨关节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性损伤的救治[J].创伤外科杂志, 2006, 8 (4) :382-385.
[2]Stone HH, Strom PR, Mullins RJ.Management of themajor coagulopathy with onset during laparotomy[J].Ann Surg, 1983, 197 (5) :532-535.
[3]Rotondo MF, Schwab CW, McGonigalMD, et al.Damage control:an approach for improved survival in exsanguinating penetrating abdominal injury[J].Trauma, 1993, 35 (3) :375-382
[4]Reiker s O.Immune depression in musculoskeletal trauma[J].Inflamm Res, 2010, 59 (6) :409-414.
[5]Keel M, Trentz O.Pathophysiology of polytrauma[J].Injury, 2005, 36 (6) :691-709.
[6]Hildebrand F, Giannoudis P, Van Griensvena M, et al.Secondary effects of femoral instrumentation on pulmonary physiology in a standardized sheep model:what is the effect of lung contusion and reaming?[J].Injury, 2005, 36 (4) :544-555.
[7]Johns on JW, Gracias VH, Schwab CW, et al.Evolution in damage control for exsanguinating penetrating abdominal injury[J].J Trauma, 2001, 51 (2) :264-271.
严重多发伤院前急救的探讨 第9篇
1 临床资料
2009年6月~11月,院前急救严重多发伤患者149例,男性98例,女性51例;交通伤79例,建筑坠落、塌方47例,刀伤9例,其他14例;其中,闭合性伤口57例,开放性伤口92例;颅脑外伤合并四肢骨折77例,合并脊柱损伤14例,合并脏器损伤19例,胸腹联合伤32例,严重骨盆骨折7例;心跳呼吸停止5例,昏迷2例;多发伤休克38例;伤情按AIS-ISS(90)评分标准评定,>16分为严重创伤,本组ISS评分(35±7)分;昏迷:(8±5分)。
2 院前急救
2.1 准确记录多发伤事故地址,快速出动救护车
遵循急救“黄金1小时”的原则,时间就是生命,15 min到现场,1 h所有的初期急救措施到位,争分夺秒,本组病例院前急救时间20~52 min,平均36分。
2.2 迅速准确实施评估-检查-救治
多发伤病情重、复杂,院前急救的评估-检查-救治必须同时进行[2]。到达现场迅速评估环境,让伤者脱离危险环境,避免二次损伤,注意保暖和保护病人的隐私。同时,按AIS-ISS(90)评分标准检查评估伤情,伤者多时,伤情要分类标记:绿色(轻伤)、黄色(中度)、红色(中度)及黑色(死亡)。根据先重后轻的急救原则,有条不稳救治伤员。
2.3 科学处理伤情,准确实施初期救治
多发伤早期低氧血症高达90%,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2]。取出伤者假牙,清除口鼻分泌物及血液,开放气道,确保呼吸道通畅,给予面罩吸氧。笔者通常随身备用有简易呼吸机,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术,改善呼吸困难;头偏于一侧。同时,选择上肢、颈外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等大血管,采用BD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并接三通,确保及时有效地补充血容量和急救药物的给予。无意识、无心跳及无呼吸病人就地平卧行心肺复苏术;骨折伤者,应用夹板固定;开放性伤口迅速包扎止血;大血管损伤者,在损伤血管的近心端扎止血带,力度以阻断动静脉血液通过为宜,并标记时间,定期放松。颅脑外伤者注意保护好头部;脏器脱出的,用无菌巾覆盖,不要将污染的组织还纳。木头、铁棍插入体内不能拔出者,待医院手术取出,以防大出血;闭合性气胸,立即行穿刺排气;胸壁浮动的用无菌棉垫填充后加压包扎,无法填充时,让患者卧于浮侧,限制反常呼吸。本组多发伤并休克38例,及时改善36例;呼吸衰竭16例,气管插管12例,气管切开2例;心肺复苏7例,死亡3例(ISS>40.5分,昏迷指数>7分),成功4例;伤情都及时得到了初期救治。
2.4 安全转运
遵循“先转运伤情重后转远伤情轻患者”的原则。搬运病人动作应轻柔,保持科学的体位:一般转运患者,头应朝前;疑有脊柱损伤者,应采用平易法,保持整个躯干处于同一水平线;呕吐者,用侧卧位;昏迷病人去枕平卧,头偏一侧;扎止血带患者,转运途中及时放松;下肢水肿者,适当抬高,有利于患肢的血液回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生命体征、神智、瞳孔及伤口出血情况等;确保氧气,静脉通路及基础急救措施正常;电话通知医院急诊室迎接伤员。
2.5 心里护理
多发伤事件,往往事发突然,病情重且复杂,家属和患者100%都有焦虑和恐惧情绪[3]。急救处理时要熟练运用抢救程序,技术要精湛,沉着冷静,有条不紊,不随便讨论病情的愈后,让患者及家属有安全感,积极配合急救和转运,对救治充满信心。
3 结果
急救149例严重多发伤患者,死亡病例3例,ISS>40.5分,昏迷指数>7分;心肺复苏成功4例;气管插管12例,气管切开2例;成功救治了146例患者。
4 讨论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机动车量快速增加,而人口多交通拥挤和公民行车安全意识不够,道路交通事故伤占外伤首位[4];其次,随着城市基础建设的加快,由建筑工程引起的外伤也在增加。所以,院前急救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医学课题。严重多发伤病情重且复杂,死亡率致残率高,只有快速、及时且科学有效地现场初期急救,才能为病人的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据报道,严重多发伤中早期低氧血症高达90%,休克发生率50%[2]。院前急救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有效的氧疗,及时建立静脉通路,保证大量液体的快速输入是提高抢救率的前提。笔者采用BD留置针并接三通,能同时保证3条静脉通道。选择大血管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方法简单,易固定且不易脱落,本组149例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高达98%,转运中无一例脱落。另外,合理处置伤情,安全迅速转运患者是院前急救的关键。由于现场抢救设施及条件有限,所以只局限于施行必要的初期急救处理,并快速转运到医院急诊室进行高级急救[1,2,5],能为病人后继救治创造更好的条件。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急诊医学也必将会面临更多更深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张英泽.创伤急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2):705-706.[1]ZHANG YZ.Problems in trauma care and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J].Journal of Trauma,2004,20(12):705-706.Chinese
[2]罗莉,黄公澎.多发伤病人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5,3(5),592-593.[2]LUO L,HUANG GP.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with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experience[J].Guide to Chinese Medicine,2005,3(5):592-593.Chinese
[3]余志华,何满红,黎小群.等.优化急诊接诊程序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96.[3]YU ZH,HE MH,LI XQ,et al.To optimize emergency admis-sions procedure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trauma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Nursing,2005,40(4):296.Chinese
[4]LU HH,SHI Z,LIU B.189cases of traffic accident injury pa-tients in first aid application catheter[J].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2005,26(1):60-61.Chinese
[5]徐芳.中国与法国院前急救的比较研究[J].临床急诊医学,2008,9(5):321-322.[5]XU F.China and France,First ai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lini-cal emergency medicine[J].Journal of Energency Medicine,2008,9(5):321-322.Chinese
并多发伤 第10篇
【关键词】 严重多发伤早期救护
近几年交通事故频发,导致的创伤发生率也是逐年上升,据有关数据统计,在医院的急诊人数中,创伤发生率几乎占到了人数的一半,针对这一现状,作为医院如何更好的、更加及时的抢救伤员的生命,这一课题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所以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难题,尽早的对救护过程中进一步探讨,我院结合多发伤患者115例和大家探讨。
1 患者资料
1.1 选取患者的病例共有115例,男性83例,女性32例,年龄11-65岁,平均36.5岁。
1.2 依据伤情情况 交通伤68例,坠落伤17例,重物砸伤11例,挤压伤6例,刀刺伤5例,其他8例。所有伤员损伤严重度评分均大于21。
1.3 救治措施及预后 所有伤员到达急诊后进立即进行抗休克治疗,在急诊实施确定性抢救手术后立即转入急诊监护室继续治疗。
2 对患者进行急救
2.1 医护人员在接受患者后,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氧气治疗,保证病患呼吸通道的畅通,在紧急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气管插管,这样让伤者得到呼吸机的辅助呼吸可以大大的提高伤者的生还率。
2.2 在伤者来到急诊室后要迅速的输入500ml的平衡液与500ml的代血浆,并且尽快的给伤者输入新鲜的血液,让伤者在30分钟之内恢复血容量,保证生命。要建立2条快速有效的静脉通道,早期留置疏导尿液,并且随时观察并记录尿量的变化,除此之外,要对伤者的呼吸、血压和血氧的饱和度的变化,针对实际的情况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伤者进行抢救。
2.3 在创伤救治中紧急控制出血是抢救的关键,在接触过的案例中有13例伤者出现了大量出血的情况,伤者的大血管被损伤,当时医护人员采用敷料加压包扎并配合医生进行缝合出血,这就为伤者赢得了时间。在抢救的过程中,如果伤者没出现严重的颅脑损伤或者是呼吸困难的,面对伤者因为疼痛休克,此时可以针对当时的情况对伤者进行50-100mg的杜冷丁。
3 讨 论
3.1 坚持统一指挥,部门的协调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在多次的抢救过程中,我们发现快速的为伤者建立一条生命的绿色通道可以为伤者争取更多是时间,我们在多次的抢救经验中总结了一条经验,就是几人协调,一人负责测定伤者的最初的生命体征,用最快的速度向急救室提供病情数据,并且实时的记录伤者的变化的和抢救的过程。第二人进行后续工作的各项治疗,用最短的时间放置导尿管,建立多条静脉流通的通道。第三个人对设备进行监测,协助第二个人对患者进行针刺,这样的密切配合有利于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条不紊的进行。
3.2 伤者在到达医院后的最短时间内,医护人员要在最短的时间呢对伤者的病情进行并作出评估,并尽快的启动抢救救护程序。因为尽快的恢复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基础。医护人员要以最快的速度对伤者进行输液和输血,有效的使用药物对患者进行急救。在伤者的早期救治中要尽量的保证伤员的原始状态,在保证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床旁B超、X线检查,对一些特殊检查如CT、血管造影等,除非抢救的需要,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进行。
3.3 早期实施紧急确定性抢救手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对濒死和危重伤员原则上急诊科早期进行“救命性”手术,以避免出现伤亡的情况。目前认为92%以上危重伤员需早期实施确定性抢救措施。包括综合复苏和各种“救命性”手术。把抢救由二线手术室推到一线急诊科,对于危重的创伤病人,在抢救的同时迅速进行术前准备。把手术黄金1小时作为抢救的中心,调动一切因素,创造一切条件,保证手术尽快开展并顺利完成。此时,抢救护士要对病人实施快、准、细的抢救,实施有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如伤员来院后即将皮试、备皮、导尿、插胃管等术前准备工作与抢救工作同时进行。护士在静脉穿刺的同时,采集血液标本,及时与血库联系,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输上新鲜血液,同时固定专人提血、认真执行各项医嘱、细致地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保证“紧急救命性手术”顺利进行,使伤员的生命得以维持,为后续治疗打下基础。本组115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在综合复苏的同时,早期积极实施各种救命性手术83例,成活率达60.2%。
3.4 重要脏器的功能监测是抢救成功的保证。多发伤救治过程中,应尽早将伤员转入EICU密切监护,其中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神志监测、心电监测、中心静脉压及尿量监测、呼吸系统监测及呼吸机运行情况、定期血气结果分析等。当检测指标发生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予以治疗,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处置,不失时机地抢救生命,正确维护治疗平衡,以减少对其他器官所产生的连锁反应。
3.5 心理护理 处在抢救过程中的伤者在此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是非常复杂的,实施相应的医疗护理工作计划,因为此时的患者不仅是患有疾病躯体的人,而且是一個伴随着复杂心理活动的人。由于创伤、出血、疼痛、肢体缺损及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使伤员受到强烈的心理刺激,所以更要保证护理的质量,避免伤者产生绝望与轻生的念头。医护人员要将心理护理贯穿在整个急救护理中。对于早期的伤者,因为此时伤者处于神志不清的状态,所以要耐心的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帮助伤员脱离死亡的威胁,使家属和单位同事感到欣慰,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对于中期伤者,此时的伤情已经逐渐平衡,并且有医院去关心自己的伤势,但是不要和伤者说明伤势,以免让伤者有更多的顾虑。针对后期的伤者:此时伤者差不多已经了解了自己的病情,此时医护人员要了解伤者的处境,对伤者宽容,并且对伤者进行心理辅导,使得伤者情绪稳定。
4 小 结
通过对伤员的救护工作,我们认为紧急的救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掌握一定的急救技术和熟练的保护措施,也要有统一并且迅速的指挥,这样可以尽最大的可能使得重病伤员脱离生命危险。同时要注意抢救的最关键的步骤,医护人员在平时也要做好演习工作,这样在出现了紧急情况时可以确保伤者的气道是顺畅的,在伤者出现休克时也要能及时的进行快速的输血,这样就为伤者提供了
多发伤的急救护理体会 第11篇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 共收治多发伤患者230例, 其中2个部位损伤112例, 3个部位损伤86例, 4个部位损伤3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多发伤诊断标准。
2 急救护理措施
2.1 快速评估伤情
配合医师尽快实施—问、二看、三测、四摸、五穿刺的五步检诊程序, 及早明确诊断。
一问:问外伤史、外力的方向、受伤部位、伤后表现和初步处理。如患者不能主诉受伤情况, 应尽可能询问目击者或陪送人员;二看:看面色、呼吸、结膜、瞳孔、伤部情况;三测:测血压, 初步判断是否处于休克状态;四摸:检查脉搏、皮肤的温湿度、气管的位置、腹部压痛及反跳痛、四肢有无异常活动;五穿刺:对疑有胸腹腔损伤应立即进行诊断性胸腹腔穿刺。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严重多发伤患者常伴有呼吸道阻塞以致窒息, 导致呼吸道阻塞的原因多数为异物、血块、分泌物等, 必须及时清理。用手向前托起下颌, 把舌拉出来, 将头转向一侧, 窒息可以很快解除。有舌后坠者常规放置口咽导管;呼吸衰竭者行气管插管, 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快、呼吸困难的患者立即给以氧气吸入。
2.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补充血容量
多发伤患者大多存在血容量不足和微循环障碍。常因休克未能纠正而死亡, 故应立即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道路, 以便迅速大量补液, 本组病例中均使用留置针置管于上肢大静脉内, 以保证快速大量输液, 但避免置管于伤侧肢体, 以免输入的液体由损伤部位破裂的静脉溢出或流出体外或加重肢体肿胀, 同时液体亦未能进入有效的循环血量中。
2.4 及时处理活动性出血
创伤引起的活动性出血, 可使患者在短时间内丧失大量血液, 正确处理控制出血量是早期急救护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主要方法有:压迫出血伤口或肢体近端主要血管, 及时用加厚敷料加压包扎伤口, 简单夹板固定, 抬高伤肢, 等病情稳定后进一步处理。
2.5 观察伤情变化
观察记录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尿量、出血量及伤情变化等, 有助于判断伤情、估计出血量和指导治疗。
2.6 做好术前准备
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 护士及时抽取血标本, 交叉配血, 尽快补充全血。导尿、留置尿管, 记录每小时尿量。对伴有血气胸者及时配合医师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观察是否有进行性血胸存在, 一旦明确诊断, 即行开胸探查止血。
2.7 心理护理
多发伤患者无论伤情轻重, 均存在恐惧及对生存期盼的心理, 所以护士应该热情接待, 精心照料、安慰患者, 以消除其恐惧心理, 用友好、关切、理智的语言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护患关系使其消除心理障碍, 增强自信心, 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3 护理体会
3.1 规范化、程序化护理措施, 简明扼要, 易于掌握, 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 为抢救患者赢得了时间。
3.2 护士具备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 敏锐的观察力, 准确无误地实施各项技术操作, 是提高抢救效果的根本保证。
3.3 抢救药品、用物做到“四定”, 抢救完好率保持100%, 才能使抢救工作得心应手, 提高抢救成功率。
3.4 提高早期诊断能力, 及时将生命体征监测结果与患者全身状况结合起来, 作综合评估与分析。为抢救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并多发伤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