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治疗范文
丙肝治疗范文(精选12篇)
丙肝治疗 第1篇
如果你生于1945年至1965年之间,健康专家建议你进行丙型肝炎病毒 (HCV) 感染检查。根据数据统计,婴儿潮时代出生的人比其他成年人更有可能感染HCV。病毒可在肝脏寄居几十年,而不引起症状,它造成的损害可进展为致命肝衰竭或癌症。
但直到最近,仍很难让男性进行HCV感染筛查。丙肝治疗需要每周注射一种药物,以及口服一种或两种其他药物,治疗可能需要近一年,使用注射药物 (聚乙二醇干扰素) 引起副作用,如抑郁、焦虑、易怒、贫血、疲劳。
“现有疗法几乎与疾病本身一样令人担心。”Raymond Chung博士说道,他是马萨诸塞州总医院肝病科主任以及哈佛医学院医学副教授。
于2014年4月24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两项研究标志着HCV检查与治疗的最新进展。两种新的口服药物组合可将大多数患者的病毒清除95%或以上,而较老的治疗方案只有50%至60%,并且新组合治疗不需要注射干扰素。新组合治疗仅持续12周,而较老方案持续48周。此外,大多数患者对口服药物耐受良好。最常见的副作用为中度头痛、恶心、疲劳。
但是,筛查仍有一些缺点。HCV并不一定进展为肝脏损伤,因此根据检查得出的诊断可能为不会引起严重损害的感染。
需普遍筛查的情况
HCV通过血液传播。从未注射毒品的男性仍然可能通过输血感染HCV。有多个性伴侣的男性感染HCV的风险更高。
HCV感染:会发生什么?
大多数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男性不会进展为肝衰竭或癌症,但小部分感染者可发生进展。在每一百个感染病毒的人中,未来20至30年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下:
* 20个感染者的病毒通过自身免疫防御清除。
* 80个感染者发 展成肝脏长期(慢性) 感染。
* 20个感染者肝脏形成瘢痕 (肝硬化),肝功能下降。
* 最终,最初100个感染者中有1至5个死于肝衰竭或肝癌。
HCV留在肝脏的时间越长,感染者越有可能发展成不可逆肝脏瘢痕(肝硬化)、肝衰竭 (需要移植) 或肝癌。对婴儿潮时代出生的人进行筛查可锁定长期 (慢性) 感染风险最大的群体。对于一个生于1945年的男性,病毒可能已隐匿50年以上。
筛查的利弊
全面检查婴儿潮时代出生的人可大大增加可能受益于新口服药物的患者数量。“这项策略可收集患病风险最大的群体。”Chung博士说道。但需意识到选择HCV检查存在利弊。
进行检查的弊端:
* 检查可让你意识到感染,但这种感染可能不会造成伤害,即使你从来不知道它的存在。100个最初感染者中有20个在未来20年至30年出现肝脏损害,5个死于肝衰竭或癌症。还有大部分不会进展为严重疾病。
* 诊断出HCV可能令人感到苦恼。因为病毒可能与注射毒品有关,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通过这种途径感染。HCV阳性可能影响参与人身保险的资格。
进行检查的益处:
* 虽然慢性感染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但仍可能传染其他人,如医护工作人员。
* 一旦感染者进展为肝硬化或显著肝脏损伤,清除病毒降低肝脏疾病终生风险的幅度不及较早治疗。
Chung博士认为利大于弊。“可获得治愈的益处超过查出阳性结果的弊端。”
价格仍是个障碍
目前,在美国口服HCV药物的治疗费用高达80000美金。“我们已经克服了HCV的科学难题,但是,患者获得药物却成了瓶颈。”Chung博士说道。
丙肝的治疗方法 第2篇
2、可改用复合干扰素。复合干扰素是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对干扰素各种亚型进行重组而得到的非天然干扰素,它比原来的α干扰素的抗丙肝病毒作用至少大5倍,不良反应为轻到中度,与其他类型干扰素相似。丙肝病人使用其他类型干扰素无效时,可改用复合干扰素,每次皮下注射9微克,每周3次,6~12个月为一疗程。此药国内市场上有售,上海等地已应用于临床,效果较好。
3、联合用药。目前推荐的方案是干扰素联合病毒唑(利巴韦林),还可应用干扰素联合胸腺肽(Tα1),后者每次1.6毫克皮下注射,每周应用2~3次。新近研究,国产中药氧化苦参碱注射剂除有抗乙肝病毒作用外,还有抗丙肝病毒作用,有人应用于临床,每次200毫克肌注,每日2次,疗效很好,不逊于干扰素。可和干扰素联合应用治疗丙肝。
4、丙肝治不好还要分析原因。一般如果丙肝合并肝硬化、脂肪肝、糖尿病、心脏病、胆道感染、HIV感染等,都难以治疗。此时对于合并症也应适当治疗,否则不会收到满意效果。还有研究发现,许多难治性丙肝病人血清铁较高,肝细胞内含铁也多,影响疗效。有人给丙肝患者应用乳铁蛋白,使其结合过多的铁,排出体外。乳铁蛋白是一种转铁蛋白,同时有免疫调节作用。
5、治疗适应症问题也很重要。有的丙肝病毒感染者不是治疗适应症患者,或者不是应用干扰素治疗的适应症患者。病人血清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即原GPT)水平正常者不是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患者;无纤维化(FO期)或轻微肝纤维化(F1期)也不一定需要抗病毒治疗。肝硬化及肝功能失代偿患者通常不给予目前的抗病毒治疗,因为治疗无效。专家们建议,丙肝的肝纤维化F2期和F3期是抗病毒(干扰素)治疗的最佳适应症,肝硬化早期可考虑抗病毒治疗。丙肝病毒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也有关系。所以,慢性丙肝病人应争取进行肝
活检和丙肝病毒基因型及病毒载量的测定,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丙肝肝硬化可否用干扰素治疗 第3篇
丙肝的发展比较缓慢,而且具有“沉默性”的特点。很多丙肝患者在患病的早期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直至发生了丙肝肝硬化(甚至到了肝硬化晚期)后,其病情才得到确诊。与治疗乙肝相同的是,在治疗丙肝时也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但可治疗丙肝的抗病毒药物比较少,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联合应用干扰素(包括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病毒唑)的方法进行治疗。单用病毒唑对丙肝是无效的,其他中西药物在治疗此病方面也没有显著的疗效。因此,干扰素成为治疗丙肝的必用药之一。但肝硬化是使用干扰素的相对禁忌症,所以医生在使用干扰素治疗丙肝肝硬化时往往十分慎重。
肝硬化可分为两类,即代偿性肝硬化和失代偿性肝硬化。代偿性肝硬化患者没有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的合并症,没有或仅有轻微的食道静脉曲张症状。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已经出现了食道静脉曲张(而且这些曲张的静脉发生破裂出血的几率较大),并可发生腹水、自发性腹膜炎等合并症,甚至可发生肝性脑病。对于丙肝代偿性肝硬化患者来说,只要其体内的丙肝病毒复制活跃,一般是可以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的(但在使用此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而失代偿丙肝肝硬化患者则应根据有经验的专科医生的建议来决定是否使用干扰素。一般来说,血小板指数不少于6万,没有出现明显的黄疸,并能承受干扰素不良反应的此类患者可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在使用干扰素时,应从小剂量开始,然后再逐渐增加用量,以免发生危险。在注射干扰素前,此类患者应积极预防细菌感染,并防治白细胞减少症、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细胞减少症。同时,此类患者还应输注白蛋白,并进行营养加强等支持治疗。
干扰素治疗丙肝的临床护理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80例丙肝患者, 男43例, 女37例, 年龄 (34.26±7.62) 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年西安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关于丙肝的判断标准, 其中55例有输血史, 35例患者无特殊感染途径, 其中乙、丙肝重叠感染6例, 所有患者经甲状腺功能、血常规、尿常规、血糖常规、肝肾功能等检验, 心率正常、甲状腺等均正常, 排除精神疾病、肝脏失代偿表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妊娠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治疗方法:皮下注射派罗欣 (生产公司:F.Hoffmann-La Roche Ltd, 注射证号:BS20040007) 180μg, 1次/周;静脉注射利巴韦林 (生产公司:上海华氏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03099) , 3次/d, 连续接受0.5~1年治疗。
护理方法:参考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不接受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丙肝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 而疾病的可传染性使得患者在与人交往中极易出现自卑情绪, 同时担心疾病恶化引起的肝癌、肝硬化等使其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 长期治疗带来的较大经济负担等均使患者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在治疗中, 医护人员要真诚对待患者, 减轻其心理负担, 对于担心治疗结果者, 可将疾病相关知识告知, 并举一些成功病例, 争取其主动配合。对于经济负担较大患者可尽可能的通过多方面为其减少经济负担, 减轻其心理负担, 顺利治疗。
1.2.2 并发症护理
(1) 疾病初期患者可出现感冒样症状, 出现寒战、发热、肌肉痛、头痛等, 患者生活质量及工作受到较大影响, 因此在注射前, 将药物可引起的副作用告知患者, 使其做好心理准备。首次注射完成后, 患者在休息室内呆上一段时间, 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给予相应处理。 (2)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中患者常出现脱发现象, 治疗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及安抚, 同时将减轻脱发、促进生发方法告知患者, 如洗发水尽量采用纯天然洗发液, 多用护发素, 减少染发烫发等, 同时坚持服用何首乌、维生素E, 多食黑芝麻、黑豆等食物, 促进生发。 (3) 患者治疗期间消化道受到较大刺激, 可出现厌食、呕吐、恶心、食欲下降等, 为患者提供营养食谱, 如牛奶、鱼类、瘦肉、鸡蛋等优质蛋白食物可多食, 多进食新鲜果蔬, 严禁食用辛辣、生冷等刺激食物, 戒烟酒, 从而减少胃部刺激;尽量减少从事重体力工作。 (4) 出现血小板、白细胞下降等, 极易出现感染现象, 因此在治疗期间, 引导患者定期接受血常规检查, 同时观察一旦出现鼻、注射部位瘀斑, 牙龈出血, 立即给予相应药物治疗。遵医嘱口服鲨肝醇口利血生、维生素B4等, 尽量避开人群密集区, 多食红枣、花生等食物。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2.2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 明显大于参考组治疗总有效率67.5%,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2。
3 讨论
丙肝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病, 严重威胁患者健康, 干扰素治疗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 从而对病毒进行抵抗, 同时干扰素可显著提高人体细胞活性, 具有较强的吞噬病毒能力, 促进细胞免疫力的提高[2], 可促进患者康复。然而在治疗中, 药物毒副作用较大, 极易出现多种并发症, 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因此在治疗期间有效的护理干预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治疗期间, 医护人员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并发症发生, 同时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 提高临床治疗的依从性[3], 从而促进患者康复。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 同时治疗效果优于参考组 (P<0.05) , 由此可知, 在治疗期间,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 患者生活质量能够明显提高, 并发症减少, 促进患者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干扰素治疗丙肝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将本院近两年收治的80例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0例, 观察组患者治疗同时接受优质护理干预, 参考组患者不接受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参考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5%,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87.5%, 参考组护理总有效率为67.5%,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干扰素治疗丙肝同时给予有效护理干预有助于避免并发症发生, 提高临床治愈率, 效果显著。
关键词:干扰素,丙肝,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詹宝丰.α-干扰素治疗丙肝的临床效果观察与评估.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7) :178.
[2]王永林.α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不良反应及分析.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2) :99.
丙肝常见的症状 第5篇
2.丙肝的传播途径跟乙肝的传播途径相似,主要是通过输血或者血制品、肾移植、静脉注射毒品、血透析、单采血浆还输血球、性传播、母婴传播等传染引起的。
3.丙肝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如果这些症状同时出现,就要引起重视。丙肝的早期症状表现在流感;食欲不振,吃东西不香;恶心、呕吐;出现黄疸;少数患者出现肾衰竭。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跟一般肝炎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有急性和慢性两种,以慢性最多见。
丙肝治疗 第6篇
2006年10月~2008年2月,我科应用自体淋巴细胞活化的细胞(LAK)回输疗法用于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慢乙肝重叠丙肝感染者进行了治疗,并随访了病者的一部分,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病例选择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均为住院病人,男54例,女6例;年龄20~55岁。据1990年全国肝炎会议诊断标准,确诊为慢性乙肝、丙肝。该组全部病例的HBsAg、HBeAg、抗一HBc三项均为阳性,抗~Hcv阳性2月以上。
1.2 分组:将符合上述选例标准者60例,随机分为二组。
(1)自体LAK细胞回输组30例,其中慢活肝(cAH)18例,慢迁肝(CPH)2例,丙肝5例,慢乙型与丙肝重叠5例。
(2)对照组30例,在年龄、性别、疗程及体征,AlT与HBV血清标记物等方面均有可比性。
1.3 治疗及观察方法:
(1)自体LAK细胞回输组:自体LAK细胞提取方法:取病人全血50ml(肝素抗凝)分离淋巴细胞,加入基因工程白细胞介素Ⅱ(IL一2)5000u,放入37℃、5%二氧化碳孵箱中培养3小时后取出与自体细胞混合后从病人静脉中回输,一般为一周2次,12次为一疗程。
(2)对照组:一般保肝疗法,不用抗病毒药物。
各组病人治疗前后2周查一次肝功能,乙肝五项。定期查IIBV-DNA,抗-Hcv,免疫球蛋白,蛋白电泳、血及尿常规、B超等检查。
2 结果
2.1 自体LAK细胞组疗程结束时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与ALT复常率,见表1。
表1中可以看出LAK治疗组HBe阴转率为60%与对照组16%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
抗-HBe阳转率、AcT复常率二组相比无差异性(P>0.1)
2.2 5例慢乙肝重叠丙肝感染者,在LAK细胞治疗结束时,抗-Hcv无阴性,但AcT复常率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2.3 副反应:自体LAK细胞回输疗法,按体外实验,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在全部回输过程中从未发生输液反应,未见有发热,神经毒性及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3 讨论
自体LAK细胞回输作为一种选择性免疫治疗方法,于80年代初用于数种恶性肿瘤的治疗。近年来国内学者在体外实验研究中发现,慢乙肝患者血内IL-2水平下降,且伴有LAK活性降低。推测提高LAK细胞活性,对慢乙肝患者HBV复制可能有抑制作用。因而从1987年以来,国内相继开展了自体LAK细胞回输治疗慢乙肝的临床应用。
本文的临床观察显示,LAK组HBeAg阴转率达到60%,而对照组为16%有显著差异性(P<0.05),取得满意疗效。LAK细胞治疗后期和疗程结束时,对HBeAg尚未转阴者加用其他抗病毒疗法,两者治疗有协同作用。对LAK细胞组6例患者进行随访,有3例HBeAg分别在治疗结束后3、4、11个月时阴转,抗-HBe阳转。LAK组近期HBeAg总阴转率为60%,说明自体LAK细胞停止治疗后,HBeAg仍可继续转阴,而且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转阴率会不断提高,这一点明显优于其他抗病毒疗法。但回随访人数少,故LAK细胞回输的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例如HBsAg的转阴,抗-HBaAg的转阳,HBV-DNA的转阴等各项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但从近期的效果来看,HBeAg的阴转,抗-HBeAg的阳转,证明病人的病情已向好的方面转化,病毒复制受到抑制,其传染性大大降低,在治疗上如能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如重组干扰素治疗,及其他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增强机体免疫力药物治疗,其近期治疗效果必定是优异的。从LAK细胞的治疗效果看,对于防止慢性肝病的复发阻止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是有其独特的效果的。
在治疗结束时ALT复常率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其可能原因是:①自体杀伤细胞活性增强。NK细胞的活性与肝组织损伤有一定关系,NK细胞对肝细胞有溶解破坏作用。②虽然HBV的复制受到抑制,但肝组织病变的完全修复尚需一定时间。
参考文献
[1] 李毓智.慢性乙型肝炎的某些治疗进展 [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2] 申红连,彭满珍,林辉.丙肝研究进展 [J].中国医师杂志,1997年11期
[3] 袁海宁,罗光汉,吴继周.异体LAK细胞联合IL-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观察 [J].广西预防医学,1999年04期
α-干扰素治疗丙肝的临床效果观察 第7篇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丙肝患者78例, 男42例, 女36例, 年龄24~71岁, 平均 (40.61±19.34) 岁, 处于24~34年龄段的丙肝患者17例, 处于35~44年龄段的丙肝患者26例, 处于45~54年龄段的丙肝患者13例, 处于55以上年龄段的丙肝患者22例。按年龄阶段的不同分4个组, 组间病情的严重程度、病程、性别、年龄、病理分期等方面, 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进行对比、分析。
所有的研究对象均符合纳入标准: (1) 符合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2) 同意加入本研究, 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 排除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史的患者; (2) 排除具有重心、脑、肺、肾等严重原发病的患者; (3) 排除对药物过敏的患者; (4) 排除处于哺乳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的患者。
治疗方法:应用α-干扰素 (500 000U/支) 对4组患者进行治疗, 疗程1年。在丙肝患者接受治疗的前2个月, 用法为肌内注射, 用量为1支/次, 3次/周;在丙肝患者接受治疗的第3~4个月, 用量改变为1支/次, 2次/周;在丙肝患者接受治疗的第5个月及以后, 用量改变为1支/次, 1次/周。
疗效评价:临床对丙肝的疗效评价主要是根据ALT的变化水平, 可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种情况[2]: (1) 显效:是指患者在接受α-干扰素治疗后, 在6个月的时间内ALT的水平即恢复至正常, 且这种正常状态维持超过6个月; (2) 有效:是指患者在接受α-干扰素治疗后, ALT的水平有所下降, 不超过ALT正常水平的2倍; (3) 无效:是指患者在接受α-干扰素治疗后, ALT的水平未下降, 甚至反升不降。临床治疗的总有效数=有效例数+显效例数。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n, %) 表示, 并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不同年龄段丙肝患者应用α-干扰素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24~34岁总有效率94.1%, 35~44岁总有效率84.6%, 45~55岁总有效率30.7%, 55岁以上总有效率22.7%, 年龄越大应用α-干扰素治疗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越低, 组间进行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丙肝患者的不同病理分期的临床疗效比较:丙肝患者的病理分期不同, 对应用α-干扰素的临床疗效也有所影响, 病理分期越重, 临床有效率越差, 见表2。
讨论
干扰素是目前临床治疗丙肝的推荐用药, 有α-干扰素、β-干扰素、γ-干扰素3种类型, α-干扰素、β-干扰素的临床疗效较好[3]。干扰素治疗丙肝的作用机制有两方面: (1) 干扰素可以影响病毒的复制, 抑制病毒的增殖, 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2) 干扰素可以对人体细胞的活性产生影响, 使活性提高, 吞噬病毒的能力增强, 强化细胞的免疫力, 对机体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4]。丙肝是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 原因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具有传染性, 主要是由于应用血液制品、输血等原因引起, 属血源性传播[5]。与乙型肝炎相比较, 丙型肝炎多为无黄疸亚临床型, 实验室检查常见ALT单项的升高, 可出现反复波动或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 持续出现黄疸症状的时间相对较短[6]。但对于病情较重型, 临床与乙型肝炎较难区别。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 24~34岁总有效率94.1%, 35~44岁总有效率84.6%, 45~55岁总有效率30.7%, 55岁以上总有效率22.7%, 年龄越大应用α-干扰素治疗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越低, 组间进行比较,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丙肝患者的病理分期不同, 对应用α-干扰素的临床疗效也有所影响, 一般病理分期越重, 临床有效率越差。因此患者的年龄大小、病理分期的轻重都会影响α-干扰素治疗丙肝的临床效果, 及时、尽早地明确丙肝诊断后积极应用治疗α-干扰素, 对临床有效率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Lim YS, Hwang SB.Hepatitis C virus NS5Aprotein interacts with phosphatidylinositol4-kinase type IIIalpha and regulates viral propagation[J].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11, 286 (13) :11290-11298.
[2]詹宝丰.α-干扰素治疗丙肝的临床效果观察与评估[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7) :178-179.
[3]贾梦山.α-干扰素治疗丙肝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21) :122-123.
[4]刘欣.分析a-干扰素治疗丙肝的临床护理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 (80) :232.
[5]刘雪梅.干扰素治疗老年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3) :3033-3035.
α-干扰素治疗丙肝的临床护理分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12 月~2015 年6 月本院收治的72 例丙肝患者, 均与中国肝病学会[1]中丙肝诊断标准相符;未合并肝癌、肝硬化、肝衰竭等恶性疾病;排除其他感染、凝血机制障碍者;精神正常、认知清晰, 无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其中男51 例, 女21 例;年龄24~70 岁, 平均年龄 (41.3±5.2) 岁。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及时向患者介绍 α- 干扰素治疗的重要性、有效性, 提高患者治疗主动性及积极性。密切注意患者用药期间反应, 观察病情变化, 若出现异常情况需立即处理。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接受综合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 (1)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 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及情绪变化, 耐心听取患者主诉, 尊重、体贴、关怀患者, 真诚对待患者, 给予患者一定的支持和鼓励, 使患者能够积极面对治疗。向患者基本介绍 α- 干扰素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以此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2) 基本护理。护理人员针对患者治疗期间营养情况, 提供饮食指导, 以高蛋白质、丰富维生素食物为主, 必要时食用快速营养早餐、高热量布丁等, 维持患者营养所需。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适当运动, 提高机体免疫力。由于用药期间可能会出现脱发等情况, 应指导患者洗发时避免使用洗发液, 梳发时尽量轻柔, 以免伤害头发。注意自身清洁卫生, 饭后及时漱口、勤换内衣裤、及时清洁下体, 以免发生泌尿系感染。 (3) 不良反应护理。感冒症状:患者第一次注射 α- 干扰素3~6 h会出现寒战、发热、头痛、肌肉痛等症状, 护士注射前应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 注射后在休息室观察一段时间, 注意发生程度, 若无法耐受需给予对症处理。通常坚持注射症状则会消失, 但不可中断治疗, 否则症状会反复发作。脱发:告知患者脱发是治疗期间常见反应, 但停药后则会改善。期间指导患者减少脱发方法, 使用纯天然洗发液, 轻柔缓慢揉搓, 可遵医嘱服用维生素E、何首乌等, 多吃黑豆、黑芝麻等黑色食物。 (4) 消化道护理。患者注射后则会出现恶心呕吐、厌食、食欲降低等轻微消化系统不适症状, 因此鼓励患者摄入易消化的优质蛋白质, 少吃多餐, 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戒烟忌酒, 注意休息, 避免劳累。白细胞、血小板降低:患者 α- 干扰素治疗期间, 感染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原因, 护士需向患者讲解血常规检测方法, 定时监测体温, 观察牙龈、鼻腔是否出血, 给予维生素B4、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等处理。叮嘱患者减少公共场所的次数, 注意个人卫生, 预防感冒。
1. 3 评价标准采取SAS[2]评分量表评价患者焦虑情绪, 以百分制计算, 分数越高其焦虑情绪越严重。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情绪变化比较护理后, 两组患者SAS评分较护理前降低, 且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 (8/36) , 其中2 例感冒, 3 例脱发, 3 例恶心呕吐;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3% (21/36) , 其中8 例感冒, 6 例脱发, 5 例恶心呕吐, 1 例血小板下降, 1 例白细胞降低,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丙肝是世界卫生组织重点关注传染性疾病, 其病情呈进行性发展, 若治疗不及时则会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肝癌等,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α- 干扰素治疗丙肝时, 通过对病毒DNA复制的抑制, 以此抵抗病毒, 提高机体细胞活性, 增强细胞吞噬病毒能力及细胞免疫力[3], 促进患者康复。但 α- 干扰素治疗丙肝期间, 患者不良情绪的出现, 则会影响患者治疗效果, 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因此在 α- 干扰素治疗丙肝期间采取综合护理干预, 重视患者治疗期间各项护理措施。观察患者情绪变化, 采取必要心理护理干预缓解患者负性情绪, 使患者可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重视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加强患者日常生活指导及不良反应预防措施, 因此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在此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 低于对照组的58.3% (P<0.05) 。提示在 α-干扰素治疗丙肝期间采取综合护理干预, 可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并通过各种预防措施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总之, 丙肝患者经 α- 干扰素治疗时, 采取综合护理干预, 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缓解患者负面情绪, 临床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徐玮.透析护理干预对干扰素治疗尿毒症伴丙肝病毒感染患者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 (10) :35.
[2]孙艳伏.聚乙二醇化重组集成干扰素变异体治疗丙肝患者致精神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与心理干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17) :2005.
丙肝治疗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间, 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7例慢性丙肝患者进行治疗对比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34例) 和对照组 (33例) 。实验组中, 男21例, 女13例, 年龄21~52岁, 平均年龄 (31.5±4.7) 岁, 病程0.8~5.9年, 平均病程 (2.3±1.6) 年。实验组中, 男22例, 女11例, 年龄20~54岁, 平均年龄 (30.9±5.2) 岁, 病程0.9~6.1年, 平均病程 (2.5±1.4)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肌内注射100万U干扰素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国药准字S19990059) , 3次/周, 口服900~1200 mg/d利巴韦林 (苏州弘森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9438) , 治疗3个月后, 干扰素改为300万U, 3次/周[1]。
1.2.2 实验组
皮下注射180μg派罗欣, 1次/周, 口服利巴韦林900~1200 mg/d。两组患者的治疗总疗程均为12个月[2]。
1.3疗效评价指标
在同时治疗12个月后, 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早期应答:治疗12周, 患者谷丙转氨酶 (ALT) 正常, HCV RNA转阴。完全应答:治疗结束后, 患者的患者ALT正常, HCV RNA转阴。部分应答:停止治疗后26周, 患者的患者ALT正常, HCV RNA转阴。无效:治疗结束之后和随访期间, 均没有达到上述的标准。总应答率= (早期应答+完全应答+部分应答)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临床治疗研究主要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的34例患者中, 早期应答的患者为9例, 完全应答的患者为17例, 部分应答的患者为7例, 无效为1例, 总应答率97.06%。对照组的33例患者中, 早期应答的患者为15例, 完全应答的患者为12例, 部分应答的患者为3例, 无效为3例, 总应答率90.91%。
采用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的实验组患者相较于采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的患者, 具有更高的治愈率和有效率, 实验组患者病情的应答率显著提升, 无效率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丙肝没有显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 但是随着患者病情的逐渐严重, 患者会出现乏力、尿黄以及腹痛等临床症状, 患者时常伴有肝病面容, 白蛋白下降或者A/G比值异常[3]。如果不加以及时的治疗和干预, 将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
派罗欣、利巴韦林等均为治疗慢性丙肝的有效治疗药物, 能够产生抑制丙肝病毒复制以及降低肝硬化发生率等作用, 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4]。
在本次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临床疗效研究中, 采用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的实验组患者相较于采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的患者, 具有更高的总应答率,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慢性丙肝患者, 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的应答率能够明显提升, 无效率显著下降, 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付万智, 杨丽, 曾韬.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西部医学, 2012, 24 (12) :2345-2346.
[2]李欣欣, 林春敏, 田淑舫.医院健康教育对中老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用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依从性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15) :2866-2867.
[3]付贤云, 张立新, 涂立锐.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早期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8) :67-68.
丙肝治疗 第10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派罗欣,丙型肝炎,不良反应
丙型肝炎 (丙肝) 是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进展较慢的传染病, 是较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部分患者可发展成肝硬化, 甚至肝癌, 所以应用抗病毒治疗缓解病情非常重要[1]。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已成为慢性丙肝治疗的金标准。但派罗欣有较多的临床不良反应, 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笔者对50例丙肝患者使用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做好各种不良反应护理的同时加强健康教育,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均符合使用派罗欣的一般适应症, 其中男23例, 女27例;年龄27~75岁;既往1例有甲亢病史, 1例有牛皮癣病史;除外均无心血管、精神、神经及血液系统等方面疾病。
1.2 方法
治疗前详细对患者进行认知教育和解释, 说明治疗的目的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 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治疗中严密监测和护理患者的不良反应, 制订随访计划, 定期随访, 增加患者信心。治疗过程中处理好各种不良反应, 包括必要时减量、对症处理或终止治疗, 向患者讲解完成治疗的成功病例及前景, 减少患者疑虑, 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结果与分析
1例患者因在治疗过程中连续发热治疗中断, 1例患者因在治疗过程中牛皮癣加重停止治疗, 2例患者因在治疗过程中转氨酶出现异常治疗中断, 其他46例患者均建立了良好的用药依从性, 其中6例患者1周后丙型肝炎病毒 (HCV) RNA恢复正常;41例16周丙型肝炎病毒 (HCV) RNA恢复正常,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2.1 精神症状
本组使用派罗欣患者中有10例出现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 使用者出现了抑郁、焦躁、易怒、失眠等症状。在为患者加服黛力新片同时, 为患者举实例、与其家属沟通接受并帮助患者, 结果10例患者均完成了治疗。
2.2 流感样症状
使用派罗欣前护士均及时告知患者此药的发热反应。告诉患者会出现体温升高, 浑身酸痛, 给予心理指导, 并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 指导其多饮水, 平衡膳食, 多吃水果、蔬菜, 体温达38.5℃时可给予乙酰氨基酚或其它解热镇痛药物进行降温。本组使用派罗欣50例患者第一天应用后发热, 第二天好转并适应者有48例, 1例连续发热2周好转并适应, 1例连续发热而中断治疗。2.3头痛指导患者尽量避免强光和噪声, 不饮酒、少食富含苯丙氨酸的食物, 限制咖啡因的摄入, 保证每日足够的睡眠及充足的水分, 必要时服用镇痛药, 本组使用派罗欣患者中有1例出现头疼, 但能耐受。
2.4 乏力
可指导患者利用双休日第一天注射药物, 回家充分休息, 睡前热水泡脚。本组使用派罗欣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 但均能耐受。
2.5 失眠或兴奋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睡眠及卫生习惯, 规律的作息时间, 睡前保持放松状态, 有睡意时才睡觉, 限制午睡时间;定期进行锻炼, 限制咖啡因和乙醇的摄入。本组使用派罗欣患者中有3例失眠, 无1例兴奋。
2.6 脱发
指导患者避免使用损发产品、电吹风机和每日洗发;使用柔和的洗发剂和护发剂;避免染发和烫发, 可留短发或戴假发, 并告知患者停用此药物后, 脱发症状会及时恢复正常, 本组使用派罗欣患者中有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 但均能接受。2.7注射局部反应注射前冰敷注射部位至产生麻木感;注射部位消毒, 待乙醇干燥后再注射;药物达到室温后注射, 以45°~90°进针;不要搓揉注射部位;交替部位注射药物。本组使用派罗欣患者中无1例出现注射局部反应。
2.8 血液系统
治疗前和治疗中定期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出现中性粒细胞计数小于1500个/mm3和血小板计数小于75000个/mm3或血红蛋白小于10g/dl (贫血) 时要慎用[2], 治疗过程中加服地榆升白片, 必要时加用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针注射以提高中性粒细胞计数, 指导患者可多食红枣、桂圆、枸杞、花生、山药等食物。本组使用派罗欣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 但均能耐受坚持。
2.9 肝功能异常
治疗前和治疗中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 肝功能异常时应及时指导患者加用保肝治疗, 如无改善, 需终止。本组使用派罗欣患者中有2例出现肝功能异常保肝治疗无效而终止继续治疗。
3 体会
使用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地榆升白片治疗丙型肝炎, 病程长副作用大而明显, 患者很难坚持到最后, 我科在治疗中加强了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 重点是健康教育, 最大限度的减轻了副作用,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完成治疗疗程, 从而治愈丙型肝炎患者, 取得了患者及社会的信任及满意。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如何早期发现丙肝 第11篇
早期发现丙肝既容易也困难。容易的是,丙肝诊断十分简单,到医院抽点血一化验便知;困难的是,丙肝感染在早期阶段几乎没有什么异常表现,大多数人根本想不到要查丙肝。最近报道,德国估计有90%以上丙肝感染者没有得到及时诊断;同样处于欧洲的波兰,这个数字甚至接近98%。我们国家没有这方面的具体数字,但随着公众对丙肝了解的增加,全国发现并报告的病例数逐年增多:2003年我国报告丙肝新发病例21100多例,2004年为37 700多例,2005年增加到52 000多例,2006年已经超过7万例。这说明我们周围的丙肝感染者并不少见,只是多数没有发现而已。
如何才能早期发现丙肝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要提高公众对丙肝防范的意识。这将会对丙肝防治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就是一个证明,由于政府倡导的各项活动,使法国国民的肝炎意识明显增强。目前,有56%的感染者已经知道自己感染了丙肝病毒,而1994年这一比例仅为24%。
丙肝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我们生活周围时刻会碰到丙肝患者。因此,防范丙肝,单靠个人讲究卫生习惯是不够的。我们不可能保证一生中不注射、不手术、不输液输血。丙肝有其特殊传播途径及传播规律,有些情况特别要注意,如避免接受消毒不严的修脚、补牙、纹身手术;而有的情况则并无大碍,例如一起吃饭、就餐、旅游等。丙肝早期治疗效果多数很好,而晚期则后果严重。及时发现丙肝并采取一些措施,不仅会保护我们自己,还有助于保护家人及其他人。丙肝的宣传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还需要新闻媒体、学术组织、医务人员等的努力,更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
第二,高危人群一定要及时化验检查。高危人群包括输过血及血液制品的人,静脉毒瘾者,家庭成员中有丙肝并与其密切接触者,丙肝抗体阳性的妈妈所生所养的婴幼儿,同性恋及不洁性行为者,接受脏器移植者,长期血液透析者,有在消毒不严的场所进行过牙科手术、肌肉或经脉注射、针灸、修脚、纹身、耳朵打孔、美容等的人,以及艾滋病病毒阳性者。我们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或家人是否属于上述情况,如果是,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丙肝化验检查。
第三,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乏力、胃口不好、恶心、面色发暗、右上腹不适、转氨酶异常、肝脾肿大、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时,要注意检查丙肝。虽然早期丙肝常没有典型症状,但一部分患者还是会出现异常表现的,尤其是病情活动的时候。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乙肝、酒精性肝病等相当多见,所以许多人一旦有症状或肝功异常,首先想到是乙肝或饮酒引起,而忽视了丙肝。乙肝阳性者也是丙肝的高危人群,两者有类似的传播途径。
第四,完善丙肝的检测方法。丙型肝炎的主要检查方法包括血清生化学检测、丙肝抗体检测、丙肝病毒RNA检测、超声及肝脏病理学检查。丙肝抗体检测是诊断丙肝的最重要手段,适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查,也可以用于丙肝感染者的初次筛查。如果检测结果是丙肝抗体阳性而丙肝病毒RNA阴性,说明曾经感染过丙肝,机体已经清除了病毒或者病毒滴度低,不需要特殊抗病毒治疗,只要定期随访观察即可。如果丙肝抗体和丙肝病毒RNA检测均为阳性,则可明确是丙肝患者,需要积极进行治疗。B超检查有助于排除肝、胆、胰腺等其他疾病。个别患者为了明确肝脏病变程度,需要进行肝脏病理检查。
丙肝治疗 第12篇
关键词:长效干扰素,病毒性丙型肝炎,护理
丙型肝炎病毒 (HCV) 的感染是一个隐匿的过程, 约85%的病例表现为慢性感染, 如不及时有效地治疗, 大多数患者在20~25 年后可发展为肝硬化, 甚至发展为肝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估计全球约1.7 亿人感染了HCV,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将近4 千万[1]。目前治疗慢性丙肝的首选方法是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是聚乙二醇 (PEG) 与重组干扰素 α-2a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 可调节多种生物效应, 包括抑制感染细胞内的病毒复制, 抑制细胞增殖, 并且有免疫调节作用。我科采用长效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并对治疗阶段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观察对象本组21 例, 为2014 年3 月至2015年3 月本科住院病历。其中男15 例, 女6 例, 年龄22~55 岁, 均为慢性丙型肝炎。符合慢性丙肝抗病毒标准。①血清HCV-RNA阳性。②血清胆红素小于正常值上限2 倍。③无失代偿期表现。④无自身免疫性疾病。⑤无重要器官病变 (严重心、肾疾病, 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以及精神异常等) 。
1.2 注射方法长效干扰素剂型 α-2a分为135 μg/180μg, 剂量0.5 ml/支, 包装为预冲式注射器, 腹部或大腿皮下注射每周一次。此药剂量少且价格较贵。为注射时避免浪费药液, 先不排气泡, 而是将针头向下, 使气泡浮在药液的最上面, 然后30~40°角皮下注入药液, 小气泡留在注射器乳头内, 药液全部注入体内, 以保证达到准确的用药剂量。
1.3 保存方法密闭避光, 2~8 ℃在原包装中保存, 勿冷冻。
1.4 结果本组21 例患者使用该干扰素后, 除2 例因反应较重, 被迫停止治疗, 1 例因去外地工作无法继续治疗外, 其余18 例均达到了丙肝病毒基因型为Ⅰ型坚持48 周以上, II型24 周以上的疗程, 疗效达到预期目标, 获得了持续应答。
2 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
2.1 心理护理丙肝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患者自卑心理很强, 抗病毒治疗疗程长且价格较贵。我们要积极关心患者, 向患者宣传要抑制病毒复制, 降低复发率, 必须接受正规的抗病毒治疗。通过护理干预能够更好地调节患者恐慌等负性情绪, 使其心理活动区域平衡, 更好地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2]。
2.2流感样症状应用长效干扰素的患者绝大多数均可出现, 本病例发生12例。其机制使干扰素作为致热源, 激活免疫系统的一些细胞使其合成、分泌某些致热性细胞因子, 后者作用于体温中枢引起发热。表现为发热、面色潮红、全身乏力、关节酸痛。反应随治疗次数增加逐渐减轻。发热多在注射后2~4 h出现, 4~6 h达峰值, 体温在37.5℃以下自觉症状较轻, 可不予处理。37.5~38.5℃可给予温水或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超过38.5℃自觉症状重者可给予布洛芬混悬液等解热镇痛药。降温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嘱患者多饮水, 卧床休息。降温后及时更换内衣防止着凉, 并注意保暖。同时做好口腔、皮肤护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关节酸痛、全身乏力等在数日内自行消失, 不需用止痛药。
2.3胃肠道异常本组8例出现了不同程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厌食等消化道症状。用药3个月后, 体重下降4例。对较轻症状的无需特殊处理。症状严重者可给予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10 mg肌内注射缓解症状。嘱进食低脂肪、优质蛋白质及足够热量的适合自己口味的色、香、味俱全的易消化食物, 以保证营养摄入。禁止生冷、辛辣等对消化系统有刺激性及产气食物。经饮食调理后, 患者均能保持营养平衡, 坚持治疗。
2.4 脱发每个人的体质不同, 少数不掉头发, 大多数在干扰素治疗一个月之后发生掉发, 5~6 个月之后略好转。本组4 例患者掉发严重。告知患者应用干扰素引起的脱发是可逆的, 不需停药, 待治疗终止后可好转, 且可以长出新的头发。患者不必过于焦虑、紧张。指导患者可使用柔和的洗发剂和护发素, 避免染发和烫发, 尽量不用损发产品, 电吹风机、束发带等, 必要时可留短发或戴假发。
2.5 药物对注射部位的反应应用长效干扰素选择腹部或大腿皮下注射, 因为腹部及大腿注射血流速度快,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作用, 提高生物利用度。长效干扰素疗程长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缓慢推注可减或避免轻局触痛性红斑, 本组21例均有注射部位轻微发红, 不需处理, 避免按压及刺激, 药物会慢慢地被组织吸收而消散, 其中有5例出现红肿硬结, 可用生马铃薯洗净去皮, 切成略大于红肿边缘约2 mm厚的薄片敷于红肿处, 马铃薯的大小略大于红肿边缘, 用保鲜膜覆盖固定, 30 min更换一次, 每次2 h左右, 2次/。3~4 d红肿硬结可逐渐变小直至消散。
2.6 精神和神经系统异常丙肝的隔离治疗久治不愈, 使每个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记忆力障碍、感觉异常、情绪改变、性欲减退、嗜睡等, 需密切观察, 无需减量或停药。当抑郁症状严重时需停药。因此, 在用药时做好心理护理, 使患者在用药时能正确对待疾病, 避免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耐心听取患者的感受, 关心和体贴患者, 给患者营造一个宽松的治疗环境, 必要时给予放松训练, 辅助治疗。在本组中除一例患者出现抑郁而终止治疗, 其余患者均无严重精神神经症状, 能够积极配合, 顺利完成治疗。
2.7 骨髓抑制应用干扰素可引起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停药后可自行恢复。当中性粒细胞计数小于750个/mm3, 或血小板计数小于50 000 个/mm3时, 应减量, 中性粒细胞计数小于500 个/mm3和或血小板计数低于25 000 个/mm3时, 则应停药。本组5 例患者, 经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150 μg皮下注射后, 其中一例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仍小于500个/mm3 而被迫停药外, 其余患者经对症处理及护理后均未中断治疗。当粒细胞及血小板下降时, 防止受凉感冒, 要做好消毒隔离, 预防感染, 限制探视。防止受凉感冒。注意饮食卫生, 做好口腔护理, 刷牙时动作要轻柔, 选用软毛牙刷, 减少出血及感染的危险。
3 讨论
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患者通过联合应用聚乙二醇长效干扰素、利巴韦林获得持续的病毒应答。在治疗过程中, 药物毒副作用大, 极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 使患者生命质量下降严重。因此, 在治疗期间, 有效的护理对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治疗期间, 医护人员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同时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干预, 提高临床治疗的依从性,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这是本组18例患者坚持完成这一长期治疗过程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 12:193-193.
丙肝治疗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