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味儿范文
北京的味儿范文(精选4篇)
北京的味儿 第1篇
上世纪50年代初, 我正值童年时期, 已基本懂事儿了, 经常和胡同内及周围的一些小铺打交道。那时北京城里, 与人们吃穿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店铺还是以个体形式经营着。这些小店铺的人是以此挣钱维持生活的, 多挣钱, 生活条件就好, 所以在经营方法和理念上必须抓住顾客之心, 抓住了人心也就抓住了“衣食父母”。这既容易, 也不容易。凭着儿时的经历和记忆, 现在回过头来分析这些小店铺的经营招数, 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他们的“人情味儿”, 这些招数颇可以和西方现代营销学里面的“关系营销 (relationship marketing) ”媲美呢。
试举几个小例子, 作为大家茶余饭后的一点儿消遣, 但愿也能对经营同类生意的老板有点儿启发。
其一:“老爷子 (读zei) , 我给您送去!”
从我家所住的胡同东口左拐, 路西有一家小饭馆, 每天早晨经营早点, 午、晚饭经营面条儿、米饭炒菜等家常饭菜。别看这一间门脸儿的小饭铺面积不大, 屋内只有五六张饭桌, 但每天生意非常火, 总是食客不断。究其原因, 当然和气和服务周到是一方面, 仔细观察, 我发现这家掌柜的老两口经营的人情味儿特浓, 有一些做法使人深受感动。
记得当时夏末秋初之际, 我们胡同内总会有一两个卖蟋蟀的老人来摆摊儿。老人背着装着蟋蟀罐儿的包袱和装着很多蟋蟀的竹篓儿, 每天上午九点多钟就来到胡同内较宽的位置, 靠墙在地上铺开一块粗布, 把一只只蟋蟀从篓儿里用罩子取出, 放在一个个瓦罐儿里卖。当时这买卖很受孩子们和一些喜欢斗、养蟋蟀的大人的欢迎。卖蟋蟀的几个钱在当时那个年代已够老人维持生活。老人每天中午要吃饭, 这家小饭馆儿距老人卖蟋蟀的地摊只有五十米左右。老人到这小饭馆儿来买饭的第一天, 我正在那儿吃饭。老人一进门儿, 我就看见饭铺女老板 (因常打交道, 我们附近这些小孩子都叫她“大妈”) 迎上前说:“哟, 老爷子您吃点儿什么?”老人说:“我从今儿起就在这胡同里卖蛐蛐儿, 您给来碗面就成了, 您快点儿, 我这托付别人帮我看摊儿呐!”这时只听大妈说:“老爷子, 好说!以后咱们就是邻居了, 您到我这儿吃饭就只当在家吃, 您这么大岁数了天天自己来也不方便, 不就在胡同里吗, 老爷子我每天到点儿给您送去, 您就踏踏实实卖您的蛐蛐儿吧, 别的您什么都甭管了!”说着, 大妈就叫老人回去了。不一会儿, 我看见大妈用一个大海碗 (一种能装很多饭的粗瓷大碗, 当时饭量大的男人才用这种碗) 盛了满满一碗炸酱面, 里面放了很多面码儿, 上面还放着一根洗净的新鲜黄瓜。大妈一手端碗面, 一手还端碗面汤, 亲自送到老人面前, 感动得老人连声说“谢谢”!以后, 每天到中午, 大妈或亲自或托人把饭送到老人那里, 很多人是自愿帮助送, 应该是受了感动而为吧。大妈可能是考虑到老人的牙口不好, 吃面比较合适, 把面条儿煮得很软, 还每天变换面的浇料, 炸酱面、打卤面、芝麻酱面, 花样翻新, 总之替老人想得十分周到。如果老人想吃米饭炒菜, 大妈一定会问老人想吃什么菜, 要是没有老人想吃的那种菜, 也不嫌麻烦去买。
一碗面在当时也就一角钱左右, 可谓小生意, 老人与大妈又非亲非故, 但正是大妈两口子对老人像子女对待自己父母一样的孝顺行为和出自真心的关切, 深深感动了每天来此吃饭的其他顾客, 包括我们这些小孩子。小孩回家跟大人学舌, 使小铺周围的住户更认同这家饭馆主人浓厚的人情味儿, 所以每天的早点或午饭、晚饭需在外边吃的, 大家都来这家小饭铺, 图的是亲切、和睦。而且, 老人摆摊旁边的院子里的人也主动帮老人到饭铺里取饭, 在这里形成了老人的“一个家”和周围助人为乐的人越来越多的小小局面。
人心换人心, 八两对半斤, 举一反三, 您说人情味儿这样浓的小饭馆能没人缘吗!人缘好, 用餐的客人多, 自然就有财源了!
其二:馒头铺的“边角料儿”
过去, 老北京城里有不少经营普通的馒头、豆馅蒸饼、枣儿馒头等主食的小店铺, 人称“馒头铺”。用现在的眼光看, 您大概会问:“卖这能赚钱吗?”我个人的童年经历可以回答您:“能, 而且我看买卖还很红火!”
那时这类铺子里所卖的食品中, 有一种直径约40多厘米的红小豆馅儿的发面大蒸饼。每当蒸熟后, 打开笼屉就闻到一股豆香味儿, 那掺有白糖、桂花等料的豆馅儿, 孩子们都爱吃。蒸饼尺寸大, 一般人买不了一整个儿, 所以店家用刀将蒸饼切成大小形状不同, 但分量几乎一点儿不差的小块儿来卖。这样, 就难免剩下一些零星小块儿, 我们就用“边角料儿”这个词儿来定位吧。大概有人会想到:“八成这些边角料儿要论斤卖吧?”这您就错了。那么这种边角料儿究竟干什么用呢?
一次, 我母亲带我去买蒸饼和枣儿馒头。到了这家小铺, 正好蒸饼等还没熟, 而嘴馋的我却耐不住馋瘾, 非喊着“我要吃蒸饼!”这时, 掌柜的过来, 拿起一块豆馅蒸饼的边角料儿说:“来, 孩子, 先吃一块, 正好还是热乎儿的!”我伸手就要接, 母亲却不让要, 说:“小孩子, 别随便要人家东西!”这下子掌柜的“不爱听了”, 似乎有点儿埋怨地说:“大嫂子, 您这就见外了!咱们街里街坊的, 又不是外人, 还不过这块儿蒸饼吗!您这可就有点儿瞧不起我了。小孩子, 不懂事儿, 就是他每天找我要蒸饼吃, 也是应该的, 谁叫我是大爷辈儿呢!”说着, 就把这块蒸饼硬放在我手里。母亲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只得说:“快谢谢大爷!”自此, 我还真一见面就管这家小铺的男主人叫“大爷”了, 女主人自然就是“大妈”了。待蒸饼熟了, 母亲自然要还人家的人情, 于是说:“得, 既然孩子爱吃, 大爷多给我们来点儿吧!”结果, 那天母亲买的蒸饼几乎比欲买的多了一倍。开了这个例, 以后自然也不能少买了, 否则怕人家看不起。
您看, 掌柜的紧紧抓住大人疼爱自己孩子的心理, 用关心孩子的人情味儿, 增加了销量, 对我家如此, 对别的人家大概也如此吧?看来这些边角料儿, 简直就是“人情弹”, 掌柜的用它们“打”起人来真是百发百中, 既赢得了人心, 又增加了销售额。您说, 这不是有了“人缘”就有了“财源”吗!
其三:“快, 给这孩子换身儿衣服!”
在距我家不远的一条街上, 有一家在当时看来规模较大的饭馆。所谓“较大”, 也就是两间门脸儿、十张饭桌而已。来这儿吃饭的人, 不仅有附近居民, 也有不少过往的客人。
一次, 我们家和亲戚在这儿吃午饭, 正好邻桌四位据说是刚从“豁子外” (城外, 那时还有城墙) 来城里玩儿的一家人。这家人中最小的孩子看去只有五六岁, 吃饭时嘴急, 端起汤就喝, 不想汤太烫嘴, 孩子失手将碗掉在地上, 汤也有些洒在孩子的衣服上。那家大人看孩子把碗摔得粉碎就大声喝骂孩子, 这时, 反而是掌柜的跑过来说:“快看看, 烫着孩子没有!”说完, 他就用一块很干净的布给孩子擦洒在身上的汤菜。孩子的家长立刻感到非常不好意思, 而且有点儿感动, 连声说:“多少钱?我们赔, 我们赔!”只听掌柜的说:“哎呀!赔什么呀, 孩子又不是故意的!得, 没烫着孩子比什么都好!嗨, 一个孩子, 您别往心里去, 我再给您盛一碗, 晾凉点儿再给您端上来, 您慢慢吃着!”不一会儿, 掌柜的又端上一碗同样的汤, 并问这家客人打哪儿来, 干什么去, 聊起家常来。当他听说这家人家是从城外来城里玩儿的, 便说:“您等等!”说完掀开布帘儿进了里面的屋子。一会儿, 掌柜的出来时, 手里托着一身干净的旧衣服, 说:“大哥, 您看来在城里还得转个半天的, 可不能让孩子湿着衣服玩儿, 不舒服。正好这有身儿您侄子 (指掌柜自己的孩子, 您看掌柜的多会说话!) 穿过的旧衣服 (其实有七八成新) , 反正他穿着也小了, 您别嫌旧, 先给孩子换上吧!”那孩子换上衣服, 正好合身。孩子家长不由得说:“正好儿, 嗨, 这衣服还新着呢!”掌柜的这一举动, 感动得这家人家连声道谢, 说句过火的话:“就差磕头了”。而周围的客人, 包括我家人, 有不少冲掌柜的伸出了大拇指。
掌柜的富有人情味儿的举动, 不仅给当时在场的人留下好印象, 而且一传十, 十传百, 留下了好口碑。从此, 这家饭馆的客人越来越多了, 这大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吧!
找回北京的年味儿 第2篇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如今却没有圣诞节、情人节,甚至万圣节、感恩节等洋节来得热闹,要不是因为有国家规定的公众假期,真怕有一天我们会忙得连春节都忘了过。其实,老北京的春节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讲究自然也不少。
旧时,一切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庆典几乎都集中在除夕夜举行。
首先,全家都要换上新装一起祭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食必要丰富,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这顿被称为“年夜饭”的吃食可是贺岁中的重头戏,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
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响,谓之“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春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
除夕当晚的“守岁”是一定要的,其间的娱乐可以佐以鲜果、糖果、干果杂拌儿、温朴、炒红果、蜜饯海棠等,边吃边玩,尽情享受,直至“接神”。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家家齐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过后,就到了“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了。晚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则必给未成年的小孩儿“压岁钱”。
从老舍的“京味儿文学”看北京话 第3篇
老舍先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生在北平, 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仁茶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 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地描画它, 它是条清溪, 我每一探手, 就摸上一条活泼的鱼儿来。”老舍先生虽说是每一探手就摸上一条活泼的鱼儿来, 看似他信手拈来, 实际上也经过了长期的积累才对北京的生活有了透彻的理解。老舍曾说过:“我很爱文学, 很爱用北京方言写作, 我的大部分长篇小说都是用北京方言写的, 当然是经过加工提炼过的北京口语。”老舍的作品几乎都是来源于北京市民生活, 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 运用的市民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儿”来。老舍认为只有熟练地掌握地方语言, 熟悉地方的一切事物和各阶层人物的语言, 才能得心应手。老舍非常欣赏《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和贾母的一段对话。“这两个老人的对话都是用地地道道的北京话, 没有雕琢, 没有棱角, 但在表面的平易之中却把两个人的思想、性格、阶级都鲜明地表现出来了。”这都源于运用了方言。老舍的作品也正是因为具有这种特点, 使他能通过简单的对话而表现出人物的特征。
提到“北京话”, 首先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北京话中的“儿化”。老舍作品中出现的儿化数不胜数。在《茶馆》中, 唐铁嘴说:“我没抽白面儿’啦大英帝国的烟, 日本的白面儿’”。在《龙须沟》中, 儿化最为常见, 如赵老说:“做官儿的坏”, 大妈常说的“哪儿呀”等等。北京话和普通话最大的区别就是北京话里有许多词儿化, 而普通话里就不儿化。如普通话的“干劲”北京话叫“干劲儿”、“馅”北京话叫“馅儿”等等。在北京话的口语中常出现儿化。如“好家伙儿”等。这种儿化都通常指一些大或小的事物, 但是大多儿化都指小的事物, 其中也包含着喜欢的意思, 就像唐铁嘴亲切地管鸦片叫“白面儿”。
北京话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轻声”。如在作品《龙须沟》中, 赵老头说:“咱们老实”中的“老实”在北京话里是轻声。还有“来了多少人”中, 北京人常把“少”读成轻声。普通话的轻声要比北京话的轻声少得多。
北京话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客气”。客气是北京话的标志。老舍的所有作品中都有体现老北京人的客气。在戏剧《茶馆》的第一幕中, 王利发说:“我有不周到的地方, 都肯包涵, 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上混饭吃, 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 多说好话, 多请按, 讨人喜欢, 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 我给您沏碗小茶叶去!”这些话把老北京的事态人情描写的淋漓尽致。在《龙须沟》、《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作品里也多用“您”。这个字眼在北京话中最为常见, 使用的相当频繁。如四嫂称同院邻居赵老头为“您”, 松二爷称他头次相识的二德子用“您”, 这是讲究礼仪的北京人对人的尊称。只有北京人才对称谓如此泾渭分明。此外, 称有身份的长者为“爷”, 小姑娘为“妞子”, 大姑娘为“姑娘”或“丫头”, 都是老舍剧作中常听到的北京人的典型称谓, 不仅体现出北京话的客气, 还能彰显出北京的文化习俗。
第四就是北京话在语法上的特点。北京话在语法上与普通话截然不同。北京话常常语序倒置, 如“吃了吗, 您呐?”“别逗了, 大妈!”。在《龙须沟》里, 大妈常说:“可说的是呢”。北京话中的“们”偶尔也用作单数, 《龙须沟》里, 丁四骂丁嫂“娘们儿”就是指一个人。北京话中有一些特别的词头和词尾, 如“甭”、“多咱”、“得慌”、“着哪”等等, 这在老舍的作品中体现得最多, 《龙须沟》里的程疯子常说:“甭管”、“心里堵得慌”、“多咱才给修呢”等等。
最后要提的是北京话中的诙谐幽默。《龙须沟》里程疯子的拿手数来宝, 《茶馆》中的快板, 还有就是惯用的俗语。北京人常说些俏皮话和歇后语。如王大妈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小流氓冯狗子威胁赵老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等等。
北京话与方言比较起来, 北京话具有清亮、高扬、舒缓、柔和的特征。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虽然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但北京话与普通话有很多差异。北京话只是一种方言, 并不是普通话。所以侯宝林说:“我们说的北京话, 接近普通话, 是精炼的北京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北京话起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政治文化中心, 中国的礼仪和文化在这里有突出的体现, 而最好的表现方式使用语言来体现这一地域的风土习俗。从老舍的“京味儿文学”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北京话的奥妙。
参考文献
[1]老舍:《三年写作自述》, 抗战文艺七卷一期, 1941年。
[2]孙钧政:《漫谈老舍的文学语言》, 原载《北京文艺》1979年第四期。
[3]老舍:《语言、人物、戏剧》, 选自《老舍论剧》,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4]《戏园与方言》, 载《传统相声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版。
[1]老舍:《老舍选集》第四卷,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年版。
语文味儿,快乐的味儿 第4篇
一、 教材之乐读出来
我想:如果同学们在课堂上能大声地、美美地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那他就有了自己的体验,有了体验就会牢记于心。在教学苏教版小语教材《天鹅的故事》一文时,我让同学们先自己读读文中出现的三处天鹅的叫声,体会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能说出不同,但一读,就成了一个调。我随即问道:“这样读,能体现出不同吗?”同学们摇摇头。于是,我身体力行,边做动作,边发出这三种声调不同的声音,紧接着问:“听出来了吗?”有个学生立即举手:“老师,我明白了,我也想读。”于是,我请了他,没想到他读得比我还好。接着,更多的同学加入了朗读的行列中,有的读给同座听,有的读给小组听,还有的主动要求读给我听,同学们脸上洋溢着快乐。我想:此刻,他们体验到了朗读的快乐,而对课文的理解,也潜移默化地渗入他们的心田。
二、 实践之乐玩出来
语文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何不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呢?我常常会拿出一节课的时间,专门让同学们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一次口语交际课,让同学们开个义卖会,我提前让同学们从家里带来自己的二手物品。第二天,我刚走进教室,就看见桌子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说完要求后,我一声令下:“今天,就让我们的课堂做一回自由交易市场吧!”同学们立即炸开锅了。我观察:同学之间正在进行激烈的舌战,卖者想着如何高价卖出,而买者则极尽全力压低价格,还真有点做生意的范儿。我走近一个女孩身边,俯听她是如何将自己的笔卖出去的,只听她自信地说:“这笔外观好看,功能多样,我买来时,花了整整10元,现在五折卖给你,就一元吧!”我一听乐了,这折打得……周围的几个学生也笑她,她这才恍然大悟,开怀地笑了。我想:以后她再也不会算错账了。
还有一次习作教学,要求同学们记一次体验活动,可以是当一回盲人,做一回老师等。我突然想到那次参加学校的暑期团队合作拓展训练时,有一个活动正好符合要求,何不将它搬进课堂,让同学们也体验一回。于是,我让同学们戴上红领巾,随我来到操场。我让同桌中的一位同学,将另一位同学的眼睛用毛巾蒙上,当一回盲人。另一位同学不允许说话,当一回哑人。两个人必须合作走完我设计的一段路程,当然,这条路上还有我精心设计的“埋伏”。同学们一开始很兴奋,可没走多久,哑人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不能让身边的盲人受伤。而盲人也很无助地将自己的安全完全托付给身边的哑人。同学们越来越认真,还不断总结经验,变换策略,最后,顺利到达目的地。在欢呼雀跃的同时,同学们也深深感叹:做一个健康人是多么幸福啊!
三、 课余之乐亮出来
进入四年级之后,我将儿童诗引入课堂,学生能从中找到更多的童趣。的确,当我第一次将《爸爸的鼾声》这首诗映示在大屏幕上时,有学生偷偷地在底下笑,可能觉得幼稚。一个男同学问我:“老师,这是你家宝宝读的诗吧。”我肯定地点点头,并说:“她和你们一样天真可爱,我相信你们也会和她一样爱上这些诗的。”果然一个学生小声地在底下念起来。我说:“读一读吧!”同学们放声读诗。读完后,他们笑了。我问:“说说为什么笑了?”一个女同学说:“他让我想起了我老爸打呼噜的声音,嘿嘿!”我笑着说:“你将这首诗读到心里去了。”其他同学也纷纷举手要求发表观点。讨论结束后,我说:“还想再读读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想!”我说:“那就快乐地读出来吧!”这样的体验是课文中没有的。
北京的味儿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