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安全水分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82

安全水分范文(精选9篇)

安全水分 第1篇

关键词:过磷酸钙,异常,标准安全

贵州省黔南州的福泉、瓮安是贵州省最重要的磷化工基地, 有“亚洲磷都”之称。现黔南州的福泉、瓮安已经建有磷化工企业近两百家, 有规模相当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大企业;也有大量生产磷肥 (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 小企业, 磷肥产品中又以过磷酸钙生产企业最多;因为过磷酸钙生产工艺比较简单, 投资少, 技术要求不高。而这些小生产企业因为技术落后、设备落后或老化、人员素质差、管理不善, 生产的磷肥质量隐患多, 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加上近年来市场竞争激烈, 直接导至产品质量下降, 参杂使假、成为质量重灾区。

2013年以来, 贵州省质量监督部门对肥料产品进行监督已经从原来的定期监督检验改变为监督抽查, 由国家划拨监督抽查经费替代了向企业收费, 一方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也更加保证了监督抽查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在近期的监督抽查检验中, 我们发现几例过磷酸钙的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情况, 经过检验验证, 认为应该是添加其他物料的结果。

1 五例过磷酸钙水分检测结果

我们收到不同企业的过磷酸钙样品5份, 发现检验的结果异常, 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检验结果看, 过磷酸钙的有效磷含量相对于过磷酸钙标准GB20413-2006[1]相对应级别是符合的, 但是游离酸几乎没有, 水分全部超过标准规定不合格。这和一般的过磷酸钙产品的特性不符合。

为了寻找原因, 我们又对以上样品进行了水溶有效磷以及砷、铬、铅、镉、汞的检测, 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结果看, 水溶磷占有效磷百分率为36.4%~50.8%, 平均值43.04%;砷含量19.9~417.5 mg/kg, 平均值151.3 mg/kg;铅含量48.67~77.38 mg/kg, 平均值59.53 mg/kg;铬含量91.4~285.5 mg/kg, 平均值191.2 mg/kg;镉含量1.43~15.52 mg/kg, 平均值7.88 mg/kg;汞含量0.74~18.61 mg/kg, 平均值5.90 mg/kg。

因磷肥标准没有制定砷、铬、铅、镉、汞的标准含量, 为了确定这些肥料的安全性, 我们比较了国家标准: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GB18877-2009) [2]和农业部标准:有机肥料 (NY525-2011) [3]对砷、铬、铅、镉、汞的技术要求, 如表3。

2 结果分析

从检测结果表1来看, 有效磷含量12.6%~18.7%, 从合格品到优等品, 以往的过磷酸钙肥料检测, 游离酸多少都会有, 这一次却几乎没有、最高就是0.1%, 样品从生产到检验时间有8~13天, 按照一般规律, 游离酸含量应该不少, 也有可能还会超过5.5%标准;水分应该在15%以下, 这一次都超标, 最高达到37.3%, 连优等品的水分都达到24.3%。是什么原因导至这样的结果呢, 经过调查, 答案只有一个, 这些产品都不同程度掺入了磷石膏;当地称呼“白肥”, 是一种提取磷酸以后剩下的的下脚料, 这些下脚料有的提取不彻底, 还含有一定量的枸溶性磷, 因为水分含量太高, 不好处理, 另外还有可能含有一些有害物质;这些大企业就作为废料低价卖给这些小企业, 这些小企业就添加进自己生产的过磷酸钙产品中, 就出现了表1的检验结果。为了进一步确认是否添加了磷石膏, 我们进行了水溶有效磷以及砷、铬、铅、镉、汞的检测, 见表二。结果表明, 水溶性磷含量36.4%~50.8%, 平均值43.04%, 与当地正常过磷酸钙产品中水溶性磷含量在80%以上不符合。砷、铬、铅、镉、汞的含量远超有机肥料 (NY525-2011) 标准要求, 砷、汞的含量也超过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GB18877-2009) 的规定, 这样的肥料施用在农田中, 就会对农作物安全产生危害, 给食品带来了安全隐患。

3 肥料污染的危害

(1) 砷、铬、铅、镉、汞对人体的危害:

①镉会对人体呼吸道产生刺激, 长期摄入会造成嗅觉丧失症、牙龈黄斑或渐成黄圈;镉化合物不易被肠道吸收, 但可经呼吸被体内吸收, 积存于肝或肾脏造成危害。

②铅可在人体内蓄积, 并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肾脏等造成损伤, 甚至致癌, 还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 砷侵入人体后, 除由尿液、消化道、唾液、乳腺中排泄外, 就蓄积于骨质疏松部、肝、肾、脾、肌肉、头发、指甲等部位。

③砷作用于神经系统、刺激造血器官医`学教育网整理, 长时期的少量侵入人体, 对红血球生成有刺激影响, 长期接触砷会引发细胞中毒和毛细管中毒, 还有可能诱发恶性肿瘤。

④汞对人体的损害与进入体内的汞量有关。汞对人体的危害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肾脏, 此外对呼吸系统、皮肤、血液及眼睛也有一定的影响。

(2) 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损害了下游企业和农民的利益。

4 建议

近年来, 我国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2012年底发生的广州镉大米事故, 事后调查显示是大米是来自湖南省攸县, 那是镉污染地区, 根据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10年发布的《我国稻米质量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称, 我国五分之一的耕地受到了重金属污染, 其中镉污染的耕地涉及11个省25个地区。在湖南、江西等长江以南地带, 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南方省份土壤中重金属本来底值就偏高, 加之多年来经济结构偏重于重化工业, 大量工业“三废”排放加剧了土壤重金属污染形成。对贵州省来说, 铜仁市的万山特区是汞污染区域, 黔南州的独山县是砷污染区域, 目前, 我国土壤污染呈日趋加剧的态势, 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化肥的污染也十分严重, 大量含有重金属的化肥的施用, 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因此如何防治监管是当务之急, 笔者建议:

(1) 制 (修) 定化肥产品质量标准时增加化肥的质量安全标准, 要制定化肥的污染物限量, 达到从根本上防止肥料污染的目的。

(2) 能否对过磷酸钙标准GB20413-2006进行修订, 按照每个区域磷矿的品位特点增加水溶性磷指标, 如贵州省是多少, 四川省是多少;其次增加污染物的含量限定要求等等。或者贵州省先行制定磷肥安全地方标准, 保证我省磷肥安全, 因为贵州是磷肥生产大省。

(3) 在现行过磷酸钙标准没有修订的情况下, 对于在区域性存在的的问题 (如黔南州磷肥企业添加磷石膏) , 由质监、工商等部门加强监督抽查, 对故意添加而且检测不合格企业给予重罚, 使其不敢再犯。

参考文献

[1]GB20413-2006过磷酸钙[S].2006.

[2]GB18877-2009有机—无机复混肥料[S].2009.

安全水分 第2篇

对4种不同水分梯度下18个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二因素裂区设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雨养条件下,农大108、丹玉86、中玉9号、东单60号、沈玉18号5个基因型品种抗旱性强、水分利用效率(WUE)高,经济系数亦高;在补灌60,100,160 mm条件下,先玉335号和郑单958两个基因型品种在各种补灌条件下均表现高产,而且WUE和经济系数均高;从补灌水增产值的WUE角度看,随补灌水量的.增加,增产值的WUE在下降,说明实行节水灌溉(非充分灌溉)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补灌水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大的是每穗结实粒数.

作 者:樊修武 池宝亮 黄学芳 张健 FAN Xiu-wu CHI Bao-liang HUANG Xue-fang ZHANG Jian 作者单位:樊修武,FAN Xiu-wu(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1)

池宝亮,黄学芳,张健,CHI Bao-liang,HUANG Xue-fang,ZHANG Jian(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31)

安全水分 第3篇

关键词:存储期,变温状态,小麦,安全水分,微生物

存储是保存小麦的重要方式, 但是存储过程中外界温度的变化是人力无法控制的, 同时外界温度还会影响到微生物的活动。为此, 为了保证小麦的质量, 应当充分了解存储过程中变温状态对小麦安全水分及微生物活动的影响, 并以此为基础, 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提升小麦的质量, 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试验材料主要选用新近收割的小麦。试验仪器主要有恒温恒湿箱、电子天平、粉碎机、电热恒温水浴锅、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等。

1.2 试验方法

试验方法主要包括培养基的制备方法、霉菌菌相检测方法、水分测定方法、小麦样品水分调节方法、粮食储藏保湿剂配制方法、粮仓模拟存储方法和粮仓温度测定方法。其中, 制备培养基主要就是将小麦所需的各种矿物元素和葡萄糖等制成定量、不同编号的培养基, 并进行高压高温杀菌。而进行霉菌菌相检测则需要依据国家相关标准, 如《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GB 4789.15—2010) ;水分测定需要依据GB/B 5479—1985标准, 主要流程包括定温、烘干铝盒、称取试样、烘干试样、计算。在进行小麦样品水分调节时依据公式:预加水量=样品质量× (预调水分-原始水分) ×A/100-y预调水分。另外, 在进行保湿剂配制时, 以甘油、氯化钠、蒸馏水为原料;进行粮仓模式存储时, 利用纱布、保鲜袋、皮筋和恒温恒湿箱进行模拟。之后进行温度测定时需要设置多个监测点, 并进行标号, 每周进行1次大气温度和各点温度测定[1,2]。

另外, 在进行微生物活动的试验时, 可以按照预热、菌悬液制备、检测活动值3个步骤进行测定。一般在预热时, 需要在微生物活性检测仪的反应室加入自来水, 之后再接通电源。而在制备菌悬液时需要选择适当的小麦样品和自来水比例, 并将其混合后倒入量筒中进行振荡、混合、量取, 最终达到试验用量。最后, 检测活性值是关键的步骤。在进行检测时需要加热, 保证反应时温度达到检测标准温度, 然后再加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迅速进行检测。检测时间为10 min, 读取活性值[3,4]。超过10 min则读数无效。

2 结果与分析

据试验数据反映, 在每1 min的时间试验环境下, 温度在15~35℃之间变化时, 温度变化速率在14.5%以下都能够保证小麦的安全存储, 当温度变化速率在15%时, 小麦的安全存储期为14 d;当温度变化速率在15.5%时, 小麦的安全存储期就会降为10 d。在温度从35℃降到15℃过程中, 温度变化速率在14.0%以下小麦能够安全存储, 当温度变化速率在14.5%时, 小麦的安全存储期为10 d;而当温度变化速率在15.0%时, 小麦的安全存储期为5 d, 之后安全存储期均小于5 d。从多组数据中能够看出, 当温度速率不断提升时, 小麦的安全存储期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在时间间隔变长的试验环境下, 小麦的安全存储期降低得更快。

此外, 小型粮仓在存储3个月内, 不同位点的小麦样品随大气温度变化的总带菌量变化比较明显, 且4个位点的总带菌量在储藏2个月后开始出现霉变, 霉变发生后的霉菌总数会以每周增加1个数量级的速度增长, 1个月后会达到105数量级, 也就是说小麦会整体发霉[5]。另外, 当外界气温回升时, 粮食容易发生霉变。此时, 工作人员要注意保持粮仓的通风、干燥和降温。与此同时, 粮仓中的优势菌灰绿曲霉菌落数量也会达到105数量级。这表明粮仓底层温度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总体来说, 温度变化的速率和模式是影响小麦安全水分值变化的关键因素。升温模式下, 水分值比降温模式下高出0.5%;在降温模式下, 小麦比升温模式更容易发生霉变。这就意味着工作人员应当根据试验数据, 采取有利的措施, 保证变温环境下小麦的安全存储[6]。

3 结论

综上所述, 在贮藏小麦时要根据小麦所含水分的多少和温度的变化及时进行晾晒和通风, 要特别注意降温以后对小麦的仓贮管理。试验证明:在变温状态下, 3 d/℃的温度变化速率与恒温储藏的安全水分最接近。在降温模式下, 小麦更容易发生霉变[1]。在降温过程中, 温度变化1℃的时间每增加1 min, 则霉变小麦的安全存储期限会延长21 min。

参考文献

[1]许化琰.变温状态对小麦安全水分和微生物活动的影响[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 2013.

[2]蔡静平, 许化琰, 黄淑霞.变温储藏对粮食霉菌活动的影响[J].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3 (4) :19-22.

[3]戴剑, 冯俊良, 龚大龙, 等.快速变温与缓慢变温对几种作物种子发芽的影响[J].种子, 2004 (5) :21-23.

[4]宋洪远, 张恒春, 李婕, 等.中国粮食产后损失问题研究:以河南省小麦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4) :1-6.

[5]范延彬, 王超.小麦仓储环境监控研究[J].中国市场, 2015 (28) :40-41.

水分调节机制 第4篇

水分调节机制

摘要:从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一种单细胞物质起,这种细胞就必须分解、分解、再分解,一直分解千百万次,最终成为一种新的形态,将自身同子宫内壁紧紧结合起来.当它成长为一个可以分娩的胎儿时,细胞分解的次数,将会达到1万多亿次!要想实现如此惊人的分解次数,母亲需要严格执行有规律的饮水规则.记住:每一种新形成的细胞都必须装满足够多的水.所以,母亲必须喝下更多的水,才能够满足胎儿不断增长的`需求.即使是在孩子出生后,母亲也必须通过乳汁来满足婴儿对水的需要.母乳既是孩子的一种水源,也是食物的一种来源.作 者:F・巴特曼 作者单位:期 刊:中国三峡建设(人文版) Journal:CHINA THREE GORGES年,卷(期):2010,“”(2)分类号:

安全水分 第5篇

目前测定水分的方法主要有热干燥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红外快速水分测定法等,各种方法各具优劣,在选用时要充分考虑其方便性与实用性[4,5]。本研究以水浮莲为研究对象,比较热干燥法与红外快速水分测定法测定水分含量的优劣,为快速准确测定水浮莲中水分含量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水浮莲,采自西南林业大学高原湿地中心水池,采割时间为4月份。

1.2 实验仪器

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PHG-9240A型),上海一恒;快速水分测定仪(MB-45),瑞士奥豪斯。

1.3 实验方法

1.3.1 干燥时间及干燥温度对烘箱法测定样品中含水量的影响

分别准确称取1 g左右的水浮莲于已恒重的称量瓶中(n=5),将样品放在烘箱中,分别设置干燥时间为5 h,6 h、7 h、8 h、9 h;干燥温度为95 ℃、100 ℃、105 ℃、110 ℃、115 ℃,干燥完成后,取出样品精确称重。

1.3.2 称样量对烘箱法测定样品中含水量的影响(n=5)

设置烘箱温度为100 ℃,时间为6 h,测定称样量为0.25 g、0.5 g、1 g、1.5 g、2 g、2.5 g、3 g的水浮莲含水率。

1.3.3 干燥时间及干燥温度对快速红外干燥法测定样品中含水量的影响

分别准确称取1 g左右的水浮莲于干燥盘中(n=5),分别设置干燥时间为7 min、8 min、9 min、10 min、11 min,干燥温度为95 ℃、100 ℃、105 ℃、110 ℃、115 ℃,测定含水率。

1.3.4 称样量对快速红外干燥法测定样品中含水量的影响(n=5)

设置快速测水仪的温度为105 ℃、时间为9 min,水浮莲的称样量分别为0.25 g、0.5 g、1 g、1.5 g、2 g、2.5 g、3 g,测定水浮莲的含水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间和温度对水浮莲含水率测定的影响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不同温度、不同时间水浮莲的含水率测定值具有差异,表明温度和时间是影响水浮莲含水率测定的影响因素。在温度为100 ℃、105 ℃、110 ℃及115 ℃时,当测定时间为6 h后,水浮莲的含水率没有明显的差异,值为91%左右。在温度为95 ℃时,测定时间为8 h,水浮莲的含水率测定值才达到稳定为90%左右。因此,利用烘箱法测定水浮莲含水率时其最佳温度及时间为100 ℃、6 h。

从图2中可以看出,利用红外法测定水浮莲的含水率时,时间和温度同样影响测定结果。在温度为95 ℃、100 ℃时,测定时间为10 min,水浮莲的含水率测定值才稳定在87%左右,温度为105 ℃、110 ℃及115 ℃时,测定时间为9 min水浮莲的含水率测定值就稳定在87%左右。因此,利用红外法测定水浮莲含水率时其最佳温度及时间为105 ℃、9 min。

2.2 不同称样量对水浮莲含水率测定的影响

图3显示了烘箱法测定条件为温度100 ℃、时间6 h及红外法测定条件为105 ℃、9 min下,称样量对测定水浮莲中水分含量的影响。水在植物细胞中主要以自由水和束缚水形式的存在,在干燥过程中自由水较束缚水更容易脱离。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称样量在0.25~1.0 g的范围内两种测定方法自由水和束缚水均能较好的脱离,水浮莲的含水率也稳定,当称样量逐渐从1.0 g增加到2.5 g的范围内,可能水浮莲内的束缚水未能较好的脱离,因此造成水浮莲含水率测定值的降低,而当称样量从2.5 g增加到3.0 g的范围内,烘箱法可能束缚水几乎不能脱离,因此,水浮莲含水率的测定值也稳定在88%左右,而红外法可能在这个称样范围自由水也未能完全脱离,从而造成含水率测定值的偏低。因此,当称样量为1.0 g时两种方法均能较为准确的测定水浮莲的含水率。

3 结 论

(1)通过烘箱法和快速测定仪法对水浮莲含水率测定分析得知:不同的称样量、测定温度、测定时间下水浮莲的含水率是不同的,因此在测定植物水分时选择合适的条件是很有必要的[6]。烘箱法测定水浮莲含水率的最佳条件是称样量1 g、温度100 ℃、时间6 h,含水率为(91.1±0.2)%;快速测水仪测定的最佳条件是称样量为1 g、温度105 ℃、时间9 min,含水率为(87.3±0.3)%。红外法测定结果偏低是因为样品中的束缚水在短时间内未能完全脱离。

(2)烘箱法测定的最大标准偏差为0.3%,而快速测水仪的最大标准偏差为0.5%,说明快速测水仪的精密度低于烘箱,测定时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快速测水仪虽然操作简便,测定速度快,效率高,但相对标准偏差较烘箱法大,测定数据不稳定,因此在植物水分测定工作中,可以先用快速测水仪进行含水量初步估算,再用烘箱法进行校正。

参考文献

[1]范润珍,宋文东.水浮莲叶挥发性化学成分的GC/MS法分析[J].福建分析测试,2006,15(2):8-11.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667.

[3]全国中草药汇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44.

[4]陈卢亮,玉柱.微波炉测定水浮莲含水量的研究[J].草地学报,2007,15(5):465-468.

[5]文友先,刘俭英,肖银良,等.水浮莲干燥特性试验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1997(12):18-20.

安全水分 第6篇

目前国内外研究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较多,Lewin[1,2]认为小麦生长季根系主要活动区在0~90 cm,该层土壤水分变化率与土壤贮水量近似呈线性关系,据此利用实测数据得出土壤含水量预报的经验模型。Blanchard等[3]指出,利用每天测定的地表温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可以推测10 cm以内地表土壤含水量的季节性变化。国内土壤水分的研究与土壤学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张静等[4]对不同湿润条件下稻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环海军等[5]基于大面积土壤水分自动站对土壤水分优先流进行了研究,孙占祥等[6,7,8,9,10]对不同下垫面、不同降水、不同作物等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但利用大范围农田逐日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对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的学者较少,该文利用农田土壤水分自动站逐时观测的土壤水分资料对鲁中地区土壤水分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及日常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有较强的实际业务运行价值,为土壤水分监测预警提供决策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土壤水分资料来源于鲁中地区自南而北的3 个山区、5个平原地区由上海长望气象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安装的DZN1 型农田土壤水分自动站2010—2013 年逐时观测体积含水量资料,各观测站所在地段种植作物均为冬小麦—夏玉米,传感器按0~60 cm每10 cm一个土壤水分传感器,80、100 cm各一个土壤水分传感器设置,气象资料来源于土壤水分自动站附近10 km范围内对应时次的气象站资料。

1.2 资料处理分析方法

土壤水分体积含水率缺测3 h以内的用内插法补齐,60~70、80~90 cm数据由内插得出,以20:00 为日界,整理筛选出每天20:00 的土壤水分资料。对整理出的20:00 可疑土壤水分资料(土壤体积含水率小于10 mm或者大于50mm的资料) 结合当天是否降水灌溉和前后1 h是否发生突变进行筛选删除,得到准确的20:00 土壤水分体积含水率日序列。数据的处理及分析采用Excel 2010、Spass 13.0 和vb编程实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区各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年变化规律

鲁中地区不同地形、不同地下水位0~100 cm土壤水分体积含水率年变化规律和0~50 cm基本一致(图1),而50~100cm体积含水率年变化幅度较小,说明鲁中地区土壤水分年变化主要集中在0~50 cm范围内,这与小麦玉米的根系耗水相吻合。由图1a、c可知,地下水位深度对土壤水分体积含水率年变化趋势影响不大,但影响0~50、0~100 cm年变化幅度;高青地区0~50 cm主要为砂壤,其他平原地区为黏壤,故高青地区0~50 cm土壤水分体积含水率与其他地区量级一致,但波动幅度较大,符合其土壤特性。由图1a、b可知,除1—3月以外,平原和山区2 种地形0~50 cm土壤水分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6 月是体积含水率最低的月份,8 月是最高的月份,这是由于鲁中地区春夏之交降水偏少,气温回升快,小麦灌浆和玉米出苗耗水量大等一系列原因所致,而7—8月是鲁中地区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故8 月土壤水分含水率最高。3—6月土壤水分下降幅度为全年最大,鲁中地区近几年春季和初夏频繁出现干旱,对小麦产量形成影响很大,本文着重对4—6 月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和预报进行研究。鲁中平原地区全年0~100 cm平均土壤体积含水率为283.6 mm,山区为316.6 mm。

2.2 不同地区土壤体积含水率季间变化规律

由图2 可知,鲁中地区土壤水分体积含水率季间变化幅度不大,0~50 cm与0~100 cm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自春季至秋季土壤水分体积含水率呈上升趋势,冬季略有下降,平原下降幅度较山区大,0~5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秋季平原最大,为141 mm,山区为151 mm。

2.3 不同地区土壤体积含水率月际变化规律

由表1 可知,鲁中地区0~5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月变化接近于正态分布,坡度较平缓,方差较大,这与土壤水分主要消耗和活动集中在0~50 cm有关,方差最高出现在6月,说明6 月土壤水分月变化最为激烈,5 月、7 月次之,最低出现在10 月,变化近似余弦波动,和年变化规律相反,山区方差整体小于平原地区。

2.4 不同地区土壤体积含水率旬际变化规律

由图3 可知,鲁中地区0~50、0~10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旬际变化规律一致,与年变化规律结论相同。平原地区0~50cm土壤体积含水率旬际波动较山区频繁,均在6 月中旬至8 月中旬持续上升,在8 月中旬达到一年的最高值,这与鲁中地区的雨季基本一致,故该阶段的土壤墒情基础对后期小麦播种影响较大。平原地区1 月中旬为全年最低值,5 月下旬为次低值,山区最低值出现在6 月上旬,是对降水、作物耗水等综合的反应,故5 月至6 月上旬为鲁中地区干旱的易发期,应及时结合墒情进行灌溉,确保冬小麦的灌浆需水。

2.5 不同降水强度的入渗变化规律及实际应用分析

按叶面积指数将作物生长阶段分为冬小麦旺盛生长期(4—6 月)、 夏玉米旺盛生长期(7—9 月)、 冬小麦越冬前后(10—11 月、3 月)3 个阶段,分析不同降水强度下的土壤水分日入渗规律,其中0~10 cm日变化规律见图4。可以看出,同一降水强度下,0~10 cm初始土壤体积含水率越小,日增幅越大,其中冬小麦旺盛生长期增幅最大,故在土壤水分亏缺严重阶段,降水灌溉对改善墒情效果明显。在0~10 cm同一初始体积含水率条件下,日增幅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前期增幅变化较为密集。当土壤初始体积含水率<23 mm,<5 mm日降水量对0~1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影响不大。10~50 cm其他4 层随日降水量的增幅规律基本与0~10 cm一致,不同降水量、不同初始体积含水率影响降水量的入渗深度和入渗量。

图4d为张店区自建站以来土壤水分体积含水率的0~10 cm日变化图,横坐标为以2010 年1 月1 日为起点的日序。可以看出,该地区土壤水分体积含水率多年平均最低值为15.0 mm,多年平均最高值为35.0 mm,转化为重量含水率(实测0~10 cm容重为1.3 g/m3) 分别为11.5% 、26.9% ,较实测凋萎湿度(6.3)、田间持水量(23.7)略高,属于合理范围,故可作为日常土壤水分异常值监测的阈值,也可作为凋萎湿度、田间持水量和容重测量结果是否合理的判断依据。

3 结论与讨论

(1)鲁中平原和山区0~50、0~100 cm土壤水分体积含水率年、季、月、旬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60~100 cm体积含水率波动较小。年土壤水分年最低值出现在6 月,最高值均出现在8 月。鲁中地区土壤体积含水率年降幅最大出现在3—6 月,易发生干旱。

(2)0~50 cm秋季体积含水率为一年中最高,自春季至秋季呈逐步上升的趋势;0~50 cm土壤水分月变化近似符合正态分布,山区变化幅度小于平原;平原旬土壤体积含水率最低值出现在1 月中旬,次低值出现在5 月下旬,山区最低值出现在6 月上旬,故5 月上旬前后的降水和灌浆水对鲁中地区小麦灌浆期间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和产量十分重要。

(3)0~50 cm土壤体积含水率日增幅随着初始土壤体积含水率增大而减小,随着降水强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少,应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墒情抓住时机进行灌溉和制定灌溉量以及速度。

(4)土壤水分体积含水率多年分布图可用于自动站的警报阈值确定以及土壤水文常数测定值的检验,确保土壤水分自动站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准确。

(5)本文利用土壤水分自动站多年资料对鲁中地区土壤水分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以及资料在降水入渗和日常应用方面的研究,对土壤水分自动站资料实际应用有一定指导价值,但仍需结合更长时间序列的资料对不同层次灌溉、降水入渗进行更多深层次研究,以及结合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土壤水分预报研究,达到土壤水分自动站资料在农业生产中的精细化运用。

参考文献

[1]LEWIN J.A simple soil water simulation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irrigation requirements of wheat[J].Israel J Agric Res,1972,22(4):201-213.

[2]LEWIN J,LOMAS J.A comparison of statistical and soil moisture modeling techniques in a long-term study of wheat yield performance under semiarid conditions[J].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1974,11(3):1081-1090.

[3]BLANCHARD M B,GREELY R,GOETTELMAN R.Use of visible,near infrared and thermal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to study soil moisture[R].NASA-TM-X-62343,1974.

[4]张静,刘娟,陈浩,等.干湿交替条件下稻田土壤氧气和水分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22(4):408-413.

[5]环海军,夏福华,张晓丽,等.基于大范围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的优先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160-165.

[6]孙占祥,冯良山,杜桂娟,等.玉米灌溉田土壤水分变化及其耗水规律研究[J].玉米科学2010,18(1):99-102.

[7]张科利,彭文英,王龙,等.东北黑土区土壤剖面地温和水分变化规律[J].地理研究,2007,26(2):314-320.

[8]蒲金涌,姚小英,贾海源,等.甘肃陇西黄土高原旱作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有效利用程度研究[J].土壤通报,2005,36(4):483-486.

[9]张步翀,李凤民,成自勇.集雨限量补灌条件下带田玉米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4,23(2):49-51.

安全水分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按照检验规程规定的程序将种子样品在烘箱内烘干, 用失去水分重量占供检原始样品重量的百分率来表示种子水分, 本次实验采用高温烘干法 (130℃) 。

1.1 使用样品与仪器

(1) 样品:2007年、2008年生产的硬粒型郝育12号、粉质型郝育21号、半硬粒型郝育98号种子, 以上品种均已测试净度合格。

(2) 仪器:北京和信昌吉科技有限公司经销PM8188型电容式水分测量仪、直径4.5 cm和8.0 cm两种铝盒、千分之一天平、粉碎机、干燥剂、玻璃磨口瓶、手套、干燥箱等。

1.2 试验方法

采用标准法和测水仪分别对同一不同类型, 不同年份、不同水分段的玉米种子样品进行水分测量。试验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 不同类型的玉米种子在使用两种方法测量水分时, 测量结果相差不大。

2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⑴粉质型、角质型、半角质型玉米种子使用同一测水仪测量结果准确, 误差可忽略不计;玉米种子类型的不同, 对使用同一测水仪测量没有影响。

⑵使用同一测水仪测量不同水分段的玉米种子结果准确;玉米种子水分段的不同对使用同一测水仪测量没有影响。

⑶不同年份的玉米种子在使用同一测水仪测量时结果准确;玉米种子年份的不同对使用同一测水仪测量没有影响。

⑷在使用测水仪测量不同年度、不同品质的玉米种子时, 使用标准法校正测水仪时只用一种类型玉米种子即可。

3 测水仪使用讨论

3.1 电容式水分速测仪的测定原理

电容器的电容量与其两极间介质的介电常数ε成正比。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介电常数, 在干燥状态下, 许多物质 (如纤维、纸张、本材、谷物等) 的介质常数都较低, 约为1~5;而纯水的介质电常数则很高, 为80左右。因此, 当介质中含有水分时, 其介电常数会大大提高, 从而引起电容器电容量的增加。电容式水分快速测定仪就是利用电容量的变化来换算出电容极板间物质的含水量的。

3.2 PM8188型电容式水分测量仪构造

由电容传感器、称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漏斗、电容参量高频转换放大输出电路、单片机、按健、LCD显示屏、仪器外壳、料杯等组成。

3.3 校正时注意事项

测水仪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进行校正, 误差值在0.5%以内符合要求, 不需校正, 因为测水仪本身有0.5%的误差。校正后的样品可用密闭的玻璃瓶存放在冰箱冷藏室内, 作为以后校正用的标准样品, 但在校正时要注意使标准样品与仪器温度一致。

3.4 使用测水仪的注意事项

⑴冬季在室外扦完批量的样品要在室内存放一段时间, 当种子温度与室内温度一致时再测量, 以减少误差。

⑵重复测量时不能随意增减、更换因为倒取料杯而散掉的种子颗粒, 即使是同等重量的种子。

⑶不能及时测量的样品要放在低温处存放, 以免样品水分散失。

⑷在加工现场操作时应选择在无风、无振动的水平面上使用。投料时尽量使样品表面呈水平状态, 料斗中的样品要刮平。样品多少或人为振动样品杯会使样品相对重量有变化而增加误差。同一料杯中的重复性误差超过0.5%时要重新测量或再次混分样品后测定。

⑸检测的样品最好是做完净度分析后的样品, 因为大小不一的种子在一定条件下含水量、降水速度不同, 粒与粒之间水分有差异, 如果样品混和不匀就会在测量时产生重复性误差大的情况。

⑹企业的种子检验员不仅要测定成品种子水分, 还要测量半成品甚至“毛货”种子水分, 只有尽可能排除一切干扰因素才能提高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⑺在长时间贮藏条件不好的仓库内检测种子水分时, 应对各点扦取的原始小样测定, 以观察各点水分变化。如果只对各小样组成的原始样品混合后测量, 则检查不出某一点种子水分的变化, 而往往是某点的水分升高会引起局部发霉, 进而随时间推移影响整个批 (垛) 次的质量。

⑻场地晾晒降水测量时也要注意各点之间变化, 进而观察局部场地薄厚, 翻捣间隔时间、次数都会对水分有影响, 绝不能以平均水分测定值来决定整批种子数据。各点差距大时要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局部处理。

3.5 建议

安全水分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试验于2009-2010年在塔里木大学试验站网室中进行,试验点属典型暖温带内陆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1.2℃,年均降水量45.7 mm,年均蒸发量1988.4 mm,年均相对湿度在55%以下。试验地土质为沙壤土,0cm-40cm土层土壤容重为1.32g/cm3,田间持水量23.8%(重量含水量),地下水位8.0m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1.025%,全氮0.685mg/g,碱解氮49.27mg/kg,速效磷52mg/kg,速效钾214.1mg/kg。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选用早熟矮秆品种新春22(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提供)和中早熟高秆品种新春19(石河子大学提供)为供试材料,两品种播期2009年为2月27日,2010年为3月8日。按15cm等行距播种,每6行在第3-4行之间铺放1条滴灌带,1管6行模式,种植密度为570万株/hm2。在春小麦生育的前期(出苗拔节)、中期(拔节扬花)和后期(扬花乳熟)三个阶段分别设亏缺、适宜和过量3个水平控制土壤水分含量,共6个处理(表1)。以小于设计范围下限即行滴灌,灌至设计上限为准。计划湿润层出苗拔节期为40cm,拔节扬花期为80cm,扬花乳熟期为80cm。

本试验重复3次,小区按随机区组排列,每区种植18行,面积13.5m2,小区用水表记录灌溉水量。各区之间用防渗板(PVC聚酯板)隔开,以防渗漏。试验田施基肥尿素225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拔节期每公顷随水滴施尿素90kg、KH2PO460kg,扬花灌浆期每公顷滴施尿素75kg、KH2PO460kg。拔节前每公顷喷施2,4D-丁酯900g-1500g除草。

1.3 测定方法

采用美国产Watermark土壤水分传感器(Irrometer company,INC.)监测土壤墒度,传感器安装在距滴灌带22cm处,探头埋深40cm,采用烘干法对探头读数(y)与土壤质量含水量(x)建立函数关系:y=92.065-96.95x(R2=0.9121)。土壤含水量采用土钻取土烘干称重法测定,小麦种植前、收获后以及生育期内每10 d测1次,每区分别在距离滴灌带7.5cm和37.5cm处打土钻,每钻按10cm一层分别放置,共计打10层,相同层次土样混合测定。

出苗后定期观察春小麦生育进程,各生育时期每区取有代表性植株5株,按系数法测定绿叶面积(叶面积=叶长叶宽0.78),然后分器官称鲜重后放入105℃烘箱中杀青15min,80℃烘48h至恒重称干重。成熟时每区选择3个有代表性取样点割取1m2的植株,脱粒考种计产,然后称取烘干重。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收获指数(HI)按籽粒干重占地上部总干重的比例计算。麦田耗水量(ET,mm)根据水量平衡方程ET=P+I-△W计算,式中P指该时段降水量(mm);I指灌水量(mm);△W指作物不同生育时期之间的土壤贮水变化量,即土壤贮水消耗量。土壤贮水量按W=0.lrvh计算,式中W指不同深度土壤贮水量(mm),r指土壤重量含水量(%);v指土壤平均容重(g/cm3);h指土层深度(cm);0.1为换算系数。水分利用效率按WUE=Y/ET计算,其中Y为作物产量,ET为作物整个生长季的耗水量。采用DPS 7.5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春小麦株高的影响

在不同土壤水分控制下,新春22和新春19的株高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图1),即在拔节前株高增长较慢,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株高呈指数增长趋势,直到进入开花期(5月17日)以后,植株高度增长缓慢,至籽粒形成期(5月30日左右)达到最大值后趋于稳定。由于品种特性,两个品种最终株高存在差异,矮秆品种新春22的平均株高为77.5cm,高秆品种新春19平均株高为90.9cm。不同土壤水分对株高有较大影响,两品种最终株高大小顺序为T1前期水分亏缺>后期水分亏缺,即后期受旱,对株高影响最小,前期受旱次之,中期受旱影响最大,表明拔节扬花为株高生长的水分敏感期;两品种最终株高对土壤水分反应的敏感程度不同,各处理间新春22株高变异幅度较大,变异系数达12.53%,是新春19株高变异系数的1.53倍,说明矮秆品种株高对土壤水分更敏感,水分过低,株高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个体营养体生长,水分过多,造成株高过高,失去了矮秆品种的经济生长优势,产量下降。

2.2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春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变化

两品种的LAI高峰期均出现在孕穗扬花期(5月10日前后),T3的LAI高峰值略有后移(图2)。土壤水分亏缺明显影响群体叶面积生长,T1由于持续受旱,群体叶面积始终低于其他处理,T3的土壤水分全期保持较高水平,造成群体生长旺盛,LAI最大,T2全期保持较适宜的土壤水分,麦株生长稳健,LAI虽然低于T3,但其峰值在孕穗籽粒形成期保持较高水平,后期下降缓慢,有利于同化物的合成与积累。T6和T2的LAI在孕穗期以后才开始出现明显差异,而T4生育前期的LAI小于T2,T5在生育中后期的LAI小于T2,说明干旱影响对应时期的群体LAI。从不同受旱时期对LAI影响程度上看,中期受旱>前期受旱>后期受旱。两品种群体叶面积生长对土壤水分反应不同,新春22对土壤水分更敏感(LAI变化总的变异系数CV=46%,较新春19大21.1%)。

2.3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春小麦生物量变化

干旱区春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变化特征(图3)表现为:孕穗初期(5月上旬)生物量随生育进程呈线性增加,但增长速率相对较小;孕穗开始后,生物量增长速率明显增加,至灌浆后期(6月中旬)达高峰,此时新春22的叶、茎、穗部干物质量占地上部总干重的比例分别为3.7%-6.6%、33.9%-55.3%和41%-61%,新春19的叶、茎、穗部干物质量占地上部总干重的比例分别为6.7%-17.2%、35%-50.2%和41.4%-51.5%,说明新春22的干物质向籽粒中转移效率高于新春19。成熟期T1的生物量明显小于其他处理,T2的生物量小于T3,但差异不大,不同时期受旱处理生物量均小于非水分亏缺处理,但中期受旱生物量减小更大。

2.4 不同土壤水分处理春小麦产量构成及水分利用特征

表2表明,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最终小麦籽粒产量有较大影响,两品种均以T2最高,新春22和新春19分别达到6588.7kg/hm2和6407.6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其次是T3和T4,其处理间差异不明显,T6和T5的产量显著高于T1,但仍然明显低于T3和T4(p<0.05),T1全期受旱,产量最低。春小麦不同时期受旱均能影响产量,其影响的程度为前期受旱<后期受旱<中期受旱。从产量结构上看,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土壤水分减少而下降,T1最低,T2最高,T3由于全期的过多水分造成根系分布较浅、前期麦株营养生长过旺,后期群体郁闭倒伏严重,千粒重和穗粒数下降,但与T2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时期干旱对产量构成因子影响不同,前期受旱,主要影响有效分蘖,导致收获穗数下降造成一定程度的减产;中期受旱严重影响穗分化造成穗粒数显著下降(p<0.05),对产量影响仅次于全期受旱,而后期受旱主要影响灌浆速率使粒重下降。品种间对土壤水分的反应有所不同,新春22的千粒重(灌浆期为主要形成期)的处理间变异系数(CV)大于新春19,而新春19的穗粒数和生物量(拔节扬花期为主要形成期)的CV较大,说明新春22在灌浆期而新春19在拔节扬花期对土壤水分更敏感,其对产量的影响最终反应在收获指数上,新春22的平均收获指数、处理间收获指数和耗水量的CV均大于新春19,说明矮秆品种新春22对滴灌土壤适宜水分要求更高。但从新春19的WUE小于新春22的试验结果来看,相同产量条件下高杆品种新春19需要更高的土壤水分,是个耗水相对较多的品种。

注: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

2.5 耗水量与产量、水分利用率(WUE)和产量的关系

耗水量(x)与产量、WUE、收获指数和生物量等指标(y)之间的关系均符合二次方程y=ax2+bx+c的抛物线变化(表3),即这些指标随着耗水量的增加而增大,超过一定阈值后,则随耗水量的增加,这些指标反而下降。新春22在获得较高的产量等指标所消耗水量较新春19号小,说明新春22的WUE较高。对曲线的拟合方程分别求导,得出新春22和新春19的产量(Y)、WUE、收获指数(HI)和生物量(B)等指标达到最大时的耗水量(ET)阈值。可以看出,在达到最高Y、最大WUE、最大HI和最大B时的田间耗水量并不一致,表现为ETB>ETY>ETHI,新春22达到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时的耗水量明显小于获得最高产量时的耗水量,而新春19则达到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时的耗水量较大,甚至超过了获得最大生物量时的耗水量,说明要获得高产,新春22的田间耗水量小于新春19,即新春22为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种。另外,本试验表明,春小麦耗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呈线性变化,可用y=0.8209x-24.137(R2=0.9189**)表示,其中y为灌溉量(mm),x为耗水量(mm)。由此可以计算出实现春小麦节水、高生产效率和高产相统一的适宜滴灌量范围应在:矮秆品种为318.86 mm-368.72mm,高杆品种为394.52 mm-458.14mm。

注:*、**分别表示0.05和0.01显著水平。

3 讨论

土壤水分含量对作物生长、产量形成以及耗水特性有显著的影响。土壤水分严重亏缺,会抑制作物地上部器官生长,降低作物生物量、产量和收获指数[7,8]。本研究表明,在春小麦生育期内持续干旱(T1),其株高、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以及产量均明显低于非亏缺处理;随着土壤水分条件改善,小麦生长状况好转,产量、收获指数等指标明显增加。但过多的土壤水分(T3)会对小麦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容易产生“奢侈蒸腾”现象[9],同时造成小麦生长过旺,过量滴灌供水又使得根层上移[10],造成小麦后期倒伏严重,收获指数下降。

不同时期土壤水分亏缺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显著,拔节期为小麦株高生长的敏感期,任何程度的水分胁迫均不利于小麦株高生长[11],而分蘖拔节阶段水分亏缺对株高影响最大[12]。本试验表明,拔节扬花期土壤水分对株高生长影响最大,水分亏缺显著抑制株高的增长;小麦光合面积和冠重对土壤水分反应敏感,轻微的水分胁迫即使叶片扩展受到明显的限制[13],随胁迫加剧,小麦冠重也开始受到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光合产物用于渗透调节所消耗的能量明显小于转化为新的生物量[14],当土壤水分胁迫时首先表现为作物叶片渗透调节能力的减弱,对叶片扩展生长和冠层的同化物供应减少,叶面积和冠层生物量下降。本试验中,叶面积的增加与株高有一致性,叶面积指数和冠部生物量对土壤水分的反应强弱主要在拔节扬花期,说明保证此期适宜土壤水分是滴灌春小麦良好生长的关键。

一般认为[15],土壤水分含量与小麦生物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而与产量呈单峰曲线关系;水分胁迫对产量构成因子中的千粒重影响最大[16]。本试验中,T3的生物量最高,但T2的产量最高,其余受旱处理产量均低于T2。从各处理产量因子上看,水分胁迫对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总体上表现为负效应,其中,水分胁迫对穗粒数的影响大于粒重,这可能是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分布较浅,春小麦表层根系生长较多,滴灌控水加剧了对根系吸收功能的影响,造成水分亏缺危害前移,对幼穗分化和小花数影响增大,使穗粒数下降。

关于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耗水量关系研究结果不尽一致,贾秀领等[17]认为,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与总耗水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耗水量与产量和收获指数之间存在极不稳定的线性关系;张忠学等[18]认为供水量越多,耗水量越大,水分利用率随着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多逐渐减小。本研究结果表明,耗水量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收获指数和生物量等指标之间均呈二次曲线关系,且达到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值的耗水量与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最大值的含水量并不一致,而是在此之间某一点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收获指数之间会有一个最佳的组合,从而实现高产与节水的统一[19]。

4 结论

(1)土壤水分过少和过多均对春小麦生长不利,T3处理的小麦营养体生长过旺,光合同化物向籽粒中的转移效率低下,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且后期易产生倒伏;T1处理持续的缺水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地上部分早衰现象严重。T2处理由于水分适宜,小麦的个体发育合理,产量形成期间功能叶面积持续时间长,同化物的有效转化率高,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产量最高。

(2)拔节扬花是春小麦生长的最关键时期,是水分敏感期,此期受旱将显著影响小麦株高、生物量、叶面积和产量形成。生育后期受旱会导致灌浆持续时间缩短,灌浆速率偏低,使籽粒产量下降。生育前期受旱,促进根系生长,对中后期的生育影响较小,产量较T2处理仅下降13.8%-18.2%,水分利用效率、收获指数、穗粒数和粒重与T2处理差异不显著,在调亏灌溉中此处理是经济可行性的。

水分摄入应对高温 第9篇

美国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局 (OHSA) 规定, “雇主要为员工提供维持身体健康、满足身体所需的充足的饮用水。”水不仅可以解渴, 还是维持身体各项机能的必需品。水通过消化、循环和输送营养维持体液平衡, 保持体温。细胞内液体若出现失衡或电解质紊乱, 会导致肌肉疲劳。

美国国家医学院建议的成年男士每日水摄入量为13杯, 成年女士为9杯。2013年, 研究人员发现, 员工在进行脑力劳动前最少喝568 m L水, 能让他们的反应速度变快, 比没补充水分的员工快14%。

使用带有刻度线的派热克斯水杯是测量员工饮水量的绝佳方法。在较为炎热的月份里, 确保员工每天摄入足够的水显得尤为重要。热应激和中暑是高温导致的2种最常见的伤害, 但员工只需在工作日内抽出数分钟补充水分, 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水分摄入不足对健康的影响

苏打水和果汁会掺杂添加剂, 难以像水一样滋养身体。这些成分甚至会对身体产生有害影响。

水分摄入不足有许多不良的影响。它可导致疲劳、头疼和肌肉痉挛, 这也许是最具危害性的, 这3者都有可能在工作中对员工造成严重伤害。失水症状恶化很快。工人若出现口腔干燥、呼吸困难、头疼头晕症状后, 水分缺失继续, 员工身体就会出现其他症状, 例如心跳加速, 意识模糊和痢疾。

在很多工作领域内, 雇员们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也要注意同事们的安危。给员工提供充足的水和饮水时间是十分重要, 比手头上的工作重要得多。

水质的重要性

一些自来水系统的水因为含有各种各样的细菌, 饮用后会出现水源性传染病。其中常见的菌种有:大肠杆菌, 霍乱弧菌, 沙门氏菌和原生动物。因此, 使用合适的滤膜处理饮用水, 则不失为过滤污染物的好方法。

据美国环保局 (US-EPA) 介绍, 氯气消毒是一种现行的给水消毒的方法, 可防止饮用水中出现致病的微生物或病原体。尽管人们使用氯气对水进行消毒, 目的是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 但有人猜测如果长期使用氯会导致癌症。水体的消毒十分复杂, 因为某些微生物, 例如隐孢子虫, 对氯化作用和其他一些消毒方法有很强的抵抗力。另外, 用于消毒的化学物质会和水中的细菌发生副反应, 产生酸和其他有害化学成分。

净水方法

越来越多的公司会选择有较少残留物, 并可供人们长期安全饮用的方法。先进的膜处理系统便是其中之一, 它可以为全世界提供干净、安全的商业、家庭用水。另外, Accupure公司也一直致力于通过消除每杯水中的污染物和气味以提高饮用水口感, 且该公司是经美国国家公共卫生基金会认证的。除了活性炭过滤技术, 反渗透膜技术是净化饮用水的另一种方法。它使用半透膜来把水与矿物质、盐、金属和其他杂质分离。美国康丽根水处理系统便是例证。它是经EPA能源之星 (EPA Energy Star) 认证的。该系统不仅可以节约公司资金, 而且不会污染环境。他们的水冷却系统可以通过回收废物和节约能源, 实现公司的绿色倡议。

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只是保护员工工作的一部分。美国工人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超过了标准设定的40 h, 因此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且干净的水系统非常重要。更多的新兴科技在蓬勃发展, 饮用水的质量标准会逐步提升, 最终更多人可以享受到安全干净的饮用水。在接下来的几年内, 自动贩卖机公司将摈弃垃圾食品和高糖饮料, 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合适的选择。

保证员工水分摄入充足, 可让他们有更高的工作效率。购买一个高质量的过滤水系统对一个成功公司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美国相关法律法规

加利福尼亚州和华盛顿州颁布了他们自己的高温相关疾病的标准, 并且各自的标准都遵循联邦OSHA的一般责任条款。

加利福尼亚州的标准规定, 雇主需要就应对高温相关疾病, 对员工及监管人员进行培训;为员工提供足够的、干净的饮用水, 保证其每小时至少饮用0.95 L水;提供阴凉处, 并鼓励员工每小时至少在阴凉处歇息5 min;写下书面规定并贯彻、遵循这个标准。该标准适用于所有的室外工作, 并对在高热环境如农业、建筑业、环卫、油气开采和运输重型货物的行业有额外的规定。

该标准的修正案在2015年5月1日实施。它规定了员工有权免费饮用新鲜、干净、温度适宜的水, 并且这些取水点应当设置在工作位置附近;如果工作环境温度大于26.7℃, 必须设置阴凉处供工人休息。阴凉处的大小应当可以供25%的工人同时使用, 使得所有工人可以交替休息。

华盛顿州劳动和工业部的《室外热暴露规定》 (Outdoor Heat Exposure Rule) , 适用于每年的5月1日至9月30日, 适用人群为所有在特定温度之上工作的室外员工。当员工穿着影响呼吸的衣服, 包括蒸汽防护服或者防化服 (PPE) 时, 这个特定温度为11℃。当员工穿双层编织服, 包括连衣裤、夹克衫和卫衣时, 这个温度为25℃。当员工穿其他衣服时, 这个温度为31℃。但该标准不适用于由突发情况导致的高温暴露。该规定明确了雇主必须确保员工在任何时间可以喝到足量饮用水, 并每小时至少引用0.95 L (标准规定饮用水必须像商品一样包装, 电解质饮料不能含有咖啡因) 。

OSHA的一般责任条款属于1970年颁布的《职业安全健康法》。它规定, 雇主需要给员工提供一个可以“远离会导致或者可能导致死亡或严重危害的工作环境。”而法令中的“危险”包括了与高温相关疾病的危害。

安全水分范文

安全水分范文(精选9篇)安全水分 第1篇关键词:过磷酸钙,异常,标准安全贵州省黔南州的福泉、瓮安是贵州省最重要的磷化工基地, 有“亚洲...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已经是第一篇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