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引导范文
任务引导范文(精选10篇)
任务引导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英语阅读,任务型阅读,阅读探知
新课标明确规定, 高中生的阅读量要达到25万字以上, 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的阅读多限于教材中的对话和英语文章, 而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头戏, 直接影响着听力、说、写作等的发展, 因此, 阅读教学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实际教学中, 阅读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偏差, 如注重文章的理解层面以及单词、短语、句子、语法等方面的讲解层面, 也就是说阅读多采用的是块块教学, “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通病普遍存在。那么, 如何对阅读教学进行纠偏, 如何有效阅读, 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一稿学生的阅读能力, 笔者认为, 任务型阅读是重中之重, 教学中通过任务型阅读有效指导学生阅读探知, 从而实现有效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本文以牛津英语必修三Unit2的Reading为例, 以P-W-P为主要阅读模式 (Before reading、while reading和postreading) , 谈谈如何突出任务引导, 指导阅读探知的实践。
一、课前阅读, 预习任务突出
Reading的预习, 传统的预习任务是扫除单词障碍关, 即主要布置学生预习单词和短语, 为课堂上阅读扫除拦路虎。新课标下, 要求把学生的兴趣的培养放在首位, 为此, Reading的预习任务以培养学习兴趣, 形成自主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宗旨。而如果布置仅仅布置学生预习单词, 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 甚至兴趣全无, 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想而知。而如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新课标的主旨为依据, 精心布置预习任务, 让学生全身心投入, 效果会好得多。
如对于English and its history这篇文章, 如果在布置预习作业时, 是写单词、画短语、找不懂的地方, 学生会无兴趣可言, 不用布置, 学生也知道这么布置, 那么作业的效果自不待言。而如果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走出常规的单词、短语、句子的做法, 而是让学生借助于有关资料或上网查询The history ofEnglish, 并简单做以整理, 上课时交流所查询到的结果, 那么, 这样的作业和预习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学生会乐在其中。并且, 这个任务更与教材密切相关, 因为reading就是要学习的“英语的历史”, 通过阅读文章, 让学生了解The historyof the English language, 这样的预习任务更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文章的概要, 降低阅读的难度。
二、阅读中, 任务设计突出阅读方法
如果说课前阅读 (before reading) 是预知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先整体把握的话, 那么while-reading是阅读的中心部分和关键所在, 是训练各种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的主体部分。因此, 这个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巧妙设计问题和任务, 以突出阅读的兴趣、方法为根本宗旨。
1 . 设计问题, 激发阅读兴趣。这篇文章以“英语的发展史”为中心内容, 而“历史”尤其是“语言的发展历史”读起来会倍感枯燥, 那么,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无疑是首要前提。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What do you think is themost difficult part of English——pronunciation, grammar, vocabulary or something else?Do you think English has stayedthe same?等激发学生对“English and its history”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阅读才可能投入, 谈有效阅读才有意义, 否则, 有效教学不过是纸上谈兵的空话。
2.设计利于训练阅读技巧的任务。众所周知, Reading是教学的重头戏, 是英语教学的中心任务和重中之重。如何进行Reading的有效教学, 在英语教育教学界也是百花争鸣、百花齐放, 但归根到底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理当是reading的最根本环节。
(1) Skimming.Skimming是快速阅读之意, 这一环节可以设计类似于What is the article about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从文章捕捉问题的答案, 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 Scanning.Scanning是细读、精读之意, 所谓精读, 就是读得细致入微, 从具体细节上把握课文的内容, 如通过阅读文章, 了解9th、10th、14th、15th、16th century的英语的发展史情况, 包括old English、Middle English and modernEnglish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以及重点把握英语的词汇和语音仍然在发展变化, 让学生明白, 英语和世上的万事万物一样, 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 学习英语也应该站在发展的角度, 灵活学习、灵活运用。
三、阅读后, 任务注重实践性原则
常规的阅读后的课外作业是背诵课文, 而背诵课文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利用晚自习时间, 或者English party, 开展一个以“the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为主题的交流会, 让学生将英语的发展按历史时间的先后顺序整理成提纲的形式, 以便交流时使用。这样, 在不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又不离开课文的基础上, 这样的作业灵活性、舒展性强, 学生务必关注英语变化的时间和事件的关联性, 使课内外完美统一。
总之, 英语阅读时初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 如何进行有效阅读教学, 教师们可以因人而异、因Reading的题材、体裁而异, 以新课标的“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宗旨, 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以任务带动阅读、以任务促进阅读、以任务引领阅读, 突出任务引领, 指导阅读探知是不变的主题, 是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贵丽萍.以评判性阅读提升阅读层次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 , 2011 (7) .
任务引导,“驱动”学生学习潜力 第2篇
一、目标灵动,尊重生本差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尊重学生,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点拨,让学生能够轻松而又自信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我在制订目标时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身心发展,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对不同学生分别进行目标的差异定制。
如《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新文人诗,教学中要求学生体验徐志摩的情感方式和个人情思。这是一篇比较灵动的诗歌,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对诗中深藏的感情和体验也不尽相同。在讲课过程中,针对这一类情感诗歌,我非常尊重学生的理解,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其自由地进行体验:“离别往往会使许多东西变得非常美好。”“在诗中,徐志摩用金柳来形容柳树,将柳树赋予了一层金灿灿的光辉,由此可以看出柳树在徐志摩心 中极其重要的地位。”
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会进行指导和点拨:“同学们,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本来很一般的景色,为什么在徐志摩的眼中是那样的美好?”“因为这些景物能够表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满满的爱。”尽管有些时候学生的理解并不尽善尽美,但就阅读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尊重,才能使学生在语文之海中尽情遨游。
学习目标是短期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制定目标要灵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使得制定的目标对学生不仅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助力。在这样的目标驱动下,学生能够信心满满,自主地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
二、强化过程,引导小组协作
在教学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再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偏向于多组织学生互动,使之能够独立与他人合作,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协作探究。
如《孔雀东南飞》教学,要求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做斗争的情操。在教学中,为了充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同时培养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在讲解过后,我组织学生对人物的对话进行改写。学生两个人一组,合作对这篇叙事诗进行改写,可以改写一部分内容或者整体内容,同时可有针对性地对人物添加自身的感情色彩。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我在一旁细心观察,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同时对于好的典型进行表扬,使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信心满满地进行自我锻炼和提升。
在高中学习阶段,学习更加注重过程。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纠正,同时在大体方向上进行引导和指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有能力应对各种挑战,全面提升其语文学习能力。
三、注重应用,升华学科素养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实际应用,在应用中,学生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修正和完善,不断地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自主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应用训炼。语文学习的应用有很大一部分是写作上的应用。在教学中,我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写作实践训练,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地利用。
如在高二语文必修三中,写作训练内容有一节是希望学生在写议论文时能够多角度思考,从新颖的角度出发,表达自身的独特观点。而在议论文中,学生对论点的掌握总是表现得很单一,为了能够丰富学生的思维,我在讲课时选取立意和角度比较新颖的文章来进行讲解,如《祝福》《项链》等比较经典的文章,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阅读:“同学们,下面大家思考一下,在《祝福》和《项链》这两篇文章中,选取主题的角度还能从什么方向出发?”学生在我的设问下开始进行思考,并很快给出了答案:“《项链》一课中,我们还能够感受到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悬殊。”“很好,这种写作的角度,大家研究后可以自己仿写一段这样的故事。”学生通过分析、仿写生发出自己的独特观点,从而将所学真正进行了应用。
高中阶段语文知识应用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分别定制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语文教学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够综合性地提升语文素养。
任务引导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任务型教学,探究能力
在英语课程教学中, 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曾一度主宰英语课堂, 其特点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 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阻碍了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这种模式已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取代。为顺应时代要求, 英语教师应积极学习并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 在“自主、探究、合作”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英语学习活动。而开展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和实施任务型教学, 则是“自主、探究、合作”这一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一、实施任务型教学,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任务型教学强调“在做中学”、“用语言做事”,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任务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在运用中学, 而且为了运用而学, 即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做事来使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为了突出任务的真实性, 务必要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相联系,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学生乐于投入活动。在我市教研室组织的一次英语课堂教学观摩课上, 一位教师教学牛津初中英语7A第三单元Integrated skills Part B Which is your favorite day?这一教学内容, 下面是两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及家庭作业的内容。
本课的教学材料是一篇对话。在真实的情景交际中学习和掌握“wh-”疑问句的应用, 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执教者从封闭走向开放, 由“操练”变为“完成交际任务”的教学设计, 让听课老师耳目一新。执教者紧密联系教学内容选准切入点, 并借助学生课外的生活经验, 以“完成任务”为目标, 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 形成新能力。课堂教学中听力测试、角色扮演、问答竞赛、汇报表演等活动,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观察、思考、想象等能力。执教者源于学生生活的任务设计, 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及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 使得教学效果尤为显著。
二、引领学生参与探究, 构建英语知识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 其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强化动机与兴趣, 鼓励交流与合作;营造多元的学习环境, 实现资源共享;关注学习过程, 丰富学习体验。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和鼓励者, 其任务是激发生的参与热情, 营造探究氛围,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探究式课堂教学要努力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 其基本操作流程是:激发兴趣, 自学探究解疑点拨, 合作探究明理强化, 实践探究激励评价, 拓展探究。例如, 教学“英语常见词that”这一内容时, 笔者结合单元教材, 首先让全班同学列举了football, hotel, disco等一些大家较为熟悉的单词;然后听一段录音, 听完之后让学生将列举的单词作一比较;最后将学生围绕短文内容进行交流时出现的含有that的短语和短句, 尝试按照that出现的位置或代表的意思来分类, 结果有学生归纳出以下的句子:
在这项学习活动中, 笔者引领学生亲自参与探究, 构建英语知识。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列举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英语单词或短语;再然后听听这些语言形式在真实情景下的使用情况, 并从整体上理解这些话语的意思;再指导学生对对话中的某一个语言点进行专门的观察、分析和归类;最后将该语言形式最常见的用法总结出来。其实, 学生很早就接触到了这个词, 也记得英语最简单的句型是“This is...”或“That is...”, 却不知道这个句型在现实生活中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而且that除了用在“That is...”中, 还有很多更常见的、更容易上口的形式, 学生并没有注意, 如How about that?What about that?Get that.等。
该活动的最后一步 (即给that短语或短句分类) 的结果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 包括有意识地注意语言形式, 寻找语言形式的特征, 以及将不同特征进行系统的归类、排列, 等等。这些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型教学与探究式学习为英语教学注入了活力。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自由、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 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01) .
任务引导 第4篇
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工厂供电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实际的专业技术技能,具备独立完成任务的职业素养。
工厂供电是高职电气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要是培养从事企事业单位降压变电所运行维护安装,车间动力设备控制维修安装,民用建筑供电及电气设备安装调试,高低压开关柜安装调试,照明系统安装维修岗位的高级技能性人才。
一、课程改革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工厂供电属于强电类课程,实验相对困难,特别是高压部分。以往我们采用的是在教室讲授课程内容,带领学生参观现场,做简单的实验,最后进行两周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将学过的各个章节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供电系统概念。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在按部就班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的是系统的分析、理论的讲解及复杂的计算,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缺乏实践环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也不符合高职的培养目标。另外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生源的减少,使高职学生的素质、文化课基础差别较大,对于这些有着不同个性、不同目的、不同爱好的教学对象,怎样组织教学,怎样使他们成才,也是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法的实施
随着我院示范院校的建设,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在工厂供电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原来工厂供电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通过将工程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项目引入新知识。在设计项目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实施过程,把项目划分成为几个具体的、较容易掌握的任务,将知识点含在每个任务中,以完成每个具体的任务来组织课堂教学。
1.项目、任务的设计
选择合适的项目是课程改革的关键,项目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因此在项目选择上我们把握住了以下几点:项目内容要基本包涵课程的大部分知识点,而且最好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项目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深度适宜,既不能太简单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太难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分配不同的项目任务。因此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我们选择学校相关的供电系统的设计作为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项目。根据知识的前后逻辑和项目的实施过程,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将情境与任务同步结合起来,共设计了5个教学情境,8个任务,如表1所示。
2.项目、任务实施过程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根据任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以情境1(工厂供配电系统的认识)中的两个任务(机加工实训车间的负荷计算、纺织实训车间负荷计算)为例,按照以下步骤完成工作任务。
相关知识学习。学习本情境的理论知识,包括电力系统和变电所的基本知识、电力负荷的计算和功率因数的补偿、电力系统的中性点等基础知识。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结合项目任务,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观看、板书、到学校的实训工厂参观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上对供配电系统有一个充分的理解。
计划实施。根据任务分组,每组3~4人,确定小组负责人,布置工作任务,两个不同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小组,小组负责人带领小组完成任务,教师在几个小组之间进行指导。
检查评价。检查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及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估,包括负荷计算的过程及结果与实际情况的比较、学生学习态度、团队合作情况等进行评价,最后给出本任务的分数,每一次分数和评价汇总在一起,就是该生的整个项目的成绩。
三、结语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利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使用工具查阅资料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管理能力等认知能力。
总之,课程的项目化改革是一种新教学法的尝试,是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在课程项目化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有的任务的实施缺乏实训设备,项目的设置覆盖面不广,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还有一些脱节。我们在项目的实施过程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项目贯穿整个课程,通过完成任务让学生获得理论知识、提升各種实践能力,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7.23-128.
任务引导 第5篇
现在的教学基本上仍沿用传统模式, 注重理论基础而忽略实践, 课程设置保守, 无法与岗位需求同步, 导致个别学生不愿学、不会学, 部分学生想学而学不会的局面。我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并提出了“案例引导,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二、“案例引导,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含义
(一) 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情景的典型化处理, 引导学生对这一具体情景进行思考分析和决断,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 学中做”的形式, 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和规则。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精选个案材料, 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 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 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
(二)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 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 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 哪些是新知识,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2]。
(三) “案例引导, 任务驱动”教学法。
“案例引导,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以章为单元精心设计典型案例,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案例, 思考处理案例的所需知识和具体方案, 然后教师将案例以节为单元分解成若干个任务, 将各节的知识点融入分解的具体任务中, 再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通过任务的思考、解析和完成, 掌握各节的知识点, 最终通过案例的实现完成各章知识的学习。
二、“案例引导,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应用
“案例引导,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Office办公软件的学习。下面以Excel软件的学习为例, 介绍“案例引导,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具体设计与应用。
Excel单元中各节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分别是: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功能、启动和退出;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创建、输入、编辑、保存等基本操作;工作表中公式与常用函数的使用和输入;工作表数据库的概念, 记录的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图表的建立及相应的操作。
(一) 案例的设计与分析。
设计案例:用Excel软件实现班级人员信息管理。班级人员信息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和成绩信息两部分:基本信息包括学生的姓名、学号、籍贯、出生日期、入党 (团) 日期和原单位的职务等信息, 成绩信息包括各个科目的考试成绩。
(二) 任务的设计与解析。
任务1:基本信息组建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以班级为单位分别建立工作簿, 分别以基本信息、训练信息和成绩信息建立工作表, 在基本信息表中录入学生的姓名、学号、籍贯、出生日期、入党 (团) 日期和原单位的职务等信息, 在成绩信息表中录入学生姓名、学号和开设课程的名称等信息。通过任务1体验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功能、启动和退出, 掌握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创建、输入、编辑和保存等基本操作。
任务2:成绩信息管理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在学生成绩表中利用公式统计学生的平均成绩、单科的平均成绩等, 利用函数统计单科的最高和最低成绩, 学生的成绩排名等。通过任务2掌握公式和函数的组成和运用。
任务3:综合信息处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使用记录单管理学生基本信息表, 对学生成绩信息表的数据进行筛选、分类汇总和制作数据透视表, 对各班级的信息制作图表, 利用图表统计分析班级的情况。通过任务3理解数据清单、数据筛选, 分类汇总和数据透视表的概念, 掌握利用记录单管理数据清单, 数据排序, 数据筛选, 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和图表的操作方法。
(三) 教学方法的实施。
教师提出案例用Excel软件实现班级人员信息管理, 讲解案例并将案例分解为基本信息组建、成绩信息管理和综合信息处理三个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三个任务, 查找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知识点,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辅导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然后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任务来检验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指导学生将这三个任务整合在一起, 完成案例, 最终掌握本章知识的学习。
三、结语
“案例引导,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将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周旭.案例教学法在成人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中国市场, 2010, (39) :173-174.
任务引导 第6篇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不同, 它主要提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 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在对本节课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学习目标进行制定时, 先结合课标中给出的“让学生分组合作将多台计算机同时接入因特网”活动建议、教材的内容地位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情况, 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掌握无线路由器接入因特网的技术方法”, 再依据该教学目标, 转化成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1. 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 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及问题解决的思路。
2. 通过观看微课资源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实验, 掌握无线路由器将多台计算机及多个移动设备接入因特网的技术方法, 学会应用接入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这两个“学习目标”都采用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 完成什么样的学习任务, 学会什么”的表达方式, 学生通过阅读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在制定学习目标时首先要认清目标的主体。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 诸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什么培养学生什么”等表述其实是教师的任务, 并没有把学生的地位放在第一位, 学习目标应该使用“通过什么样的方式, 能怎么样, 学会什么”等表明学生主体地位的表述方式。
二、预告课堂学习形式, 使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无线路由器将多个设备同时接入因特网”整节课教师组织过程包括课前自主学习、课内合作探究实验、汇报展示和拓展应用四个教学环节, 其中前两个环节是学生需要借助自主学习任务单来完成的。为了让学生能把当前的学习与后面的课堂学习形式联系起来, 自觉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给出了以下的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三、明确学习方法指导, 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序有效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和微课配套使用的学习资源, 使用的对象是学生, 然而学生在课前20分钟利用“自主学习任务单”小组自主合作完成探究实验的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两个问题: (1) 很难处理好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的使用及接入实验的操作, 不知道如何利用微课和自主学习任务单帮助小组完成路由器接入探究实验; (2) 小组成员间缺乏分工合作意识。因此给出了以下的学习方法指导:
1.根据所演示的内容, 小组在完成“通过无线路由器将多台设备接入因特网”的接入实验时要处理好分工合作。
2.观看微课资源时, 当需要思考、讨论和完成接入实验时, 请及时暂停播放视频。
3.微课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 并将未解决的问题记录在“困惑与建议”中。
教师提供学习方法指导的主要目的是:提示没有处理好分工合作的小组, 把探究实验过程中播放暂停微课、记录讨论交流结果、接入实验操作、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和汇报交流五个重要的工作任务分配给小组每个成员, 做到人人有事做。在大家的分工合作下, 有序高效完成探究实验, 逐步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对于遇到问题的小组可以在“困惑和建议”中反馈自主学习的困惑和建设性的意见, 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
四、设计问题引领的学习任务,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任务单依据学习目标, 以问题为导向, 围绕“发现问题———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应用提升”的主线展开。巧妙地把知识点转化为层层递进的问题和任务提出来, 注重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为此, 本任务单中设计了六大板块的学习任务,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 达成学习目标。
1. 储备知识, 奠定基础。
考虑到学生在后期完成的“问题的生成”和“问题解决”时, 都将应用到常见的网络连接设备 (交换机、路由器) 的特点及其各接口的作用等知识。为此, 在课前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是“网络查找并自学常见的网络连接设备 (交换机、路由器) 的特点及其各接口的作用。”为后面的路由器接入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任务的设计从学生身边的实际需求出发, 让学生从“高二 (1) 班家里有两种以上设备有上网需求”的调查结果中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从调查结果中发现生活中“将多台电脑及移动设备同时接入因特网, 已成为各个家庭急需解决的问题”, 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3. 大胆猜想, 提出方案。
在前面“问题发现”任务中, 学生已经发现了“将多台电脑及移动设备同时接入因特网, 已成为各个家庭急需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并没有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给出以下学习任务:
根据“李老师家里只有一个由学校分配的可上网的IP地址, 但多个设备都有上网需求, 那么如何解决将多台电脑及移动设备同时接入因特网的问题呢?”
(1) 小组讨论交流后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并说出理由。
(2) 分析所提出来解决问题方案的基本思路?
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实现了第一个学习目标。
4. 探究实验, 解决问题。
这一板块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为了较好地突破这一重难点, 先让学生利用课内前20分钟, 各小组借助微课资源和自主学习任务单, 自主合作完成通过无线路由器将多台设备接入因特网的探究实验。具体的学习任务如下:
在探究实验中, 学生自主合作经历硬件连接、配置您的计算机、访问和配置无线路由器、应用无线网络上网四个将多个设备同时接入因特网的过程, 解决了前面提出的生活实际问题, 掌握了通过无线路由器将多台计算机及多个移动设备接入因特网的技术方法, 实现了本节课的第二个学习目标。
5. 成果汇报, 分享交流。
探究实验完成后, 教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自主学习成果, 使学生在全班交流中得到提升, 并解决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 拓展应用, 学以致用。
学生通过前面的接入实验, 已经掌握了技术方法, 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刚掌握的接入方法解决三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若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6台台式电脑, 又如何实现同时接入因特网呢? (2) 家里采用的是ADSL接入, 在原来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同时接入因特网? (3) 如何利用360随身wifi, 将多个无线设备同时接入因特网?做到学以致用, 实践提高, 最终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借助“自主学习任务单”, 学生能够自主的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自主完成探究实验过程中, 掌握操作过程和发展技术思维;能够在讨论交流和小组分工合作中, 提高合作学习能力;能够在成果汇报中互相学习, 互相提高, 最终把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资源、教师活动及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有效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高效进行自主学习,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自主学习任务单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点拨要相辅相成。在“问题解决”和“应用提升”教学环节中, 各小组先利用教师提供的微课、自主学习任务单等助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最后再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展示, 针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及疑惑适当给予指导和点拨, 真正把“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贯穿到教学的始终。
2.发展操作能力与发展技术思维要并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 而是既要知道怎样操作, 更要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从而发展学生高级思维能力, 使得操作能力和技术思维同时得到提升。
摘要:“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借助“自主学习任务单”, 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本文结合《通过无线路由器将多个设备同时接入因特网》一课教学实践经验, 从学习目标的制定、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任务的设计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借助“自主学习任务单”, 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徐俊芬.如何实现信息技术高效课堂[J].新疆教育, 2012 (9) .
[2]金陵.如何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 [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 (7) .
[3]黄燕青.翻转课堂中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 2013 (6) .
任务引导 第7篇
第一部曲教师引导。教师的引导对整个堂课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供了思路,使他们了解了大概应该做什么(操作学习目的)怎样去做(操作过程)。
教师的引导并不等于一般性的陈述和演示,在引导时多采用置疑,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答案。如果学生不能够得出,从侧面引导让其自然得到答案。例如:在学习用烽火台来表示信息时,提问:两个烽火台可以传递几种信息呢?学生不能回答,我就从侧面提问引导,现在我手中有两个可以显示十进制的电子牌子,每个牌子都可以显示0~9中间的任意个数,两个牌子合起来每显示一组数字时就可以传递一种信息,那它们一共可以传递多少种信息,(在黑板上描出两个电子牌图)学生回答100种(00~99),现在将这两个十进制牌子换成二进制牌子,每个牌子只能显示0或1,如果用它们来传递信息,一共可以传递多少种信息呢?学生回答4种(00,01,10,11),在黑板上写出四组数字。同样的3个牌子呢?学生回答8种。怎么得到的?学生回答2的3次方,现在将这两个二进制牌子都换成烽火台它们一起可以传递多少种信息(在黑板上将二进制牌子改成烽火台)。学生回答4种。如果是3个烽火台呢?学生回答8种。学生现在这个问题能够回答说明他们很自然地将烽火台类比成二进制电子牌,进而联想到二进制数。
第二部曲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是落实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经过教师的一翻引导,掌握的情况怎样由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检验,来巩固。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任务设计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一般说来,任务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a.“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培养他们能力的同时也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例如:在学习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时,让他们搜索自己喜欢的明星图片,或者感兴趣的科技图片,并保存到自己新建的文件夹中。
b.布置的任务须能巩固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存储容量的单位时,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给他们布置一个“查看文件(如文本文件,图像文件,mp3文件,视频文件)大小、磁盘容量大小”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了该任务后,就会对容量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对各种常见的媒体文件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c.“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完成的“任务”,要注重讲清思路,理清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d.“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时,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创新,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多媒体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如Word、WPS、PowerPoint、FrontPage等)制作出具有个性特色的多媒体作品。
第三部曲小组协作。小组协作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前,对班上学生进行分组(一般在学生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安排好,最好不要变动),组内人数定在5~6个左右,他们之间的距离尽量安排最近,便于语言沟通。
任务引导 第8篇
《孔子拜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通过对孔子和老子的语言、心理和动作的描写, 突出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本组教材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 通过学习, 学生能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增强民族自豪感。
设计理念:
为了实现“为学生的学而教”, 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本课教学拟突出学生自主学习,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拜老子为师”和“老子诲人不倦”这两条线索, 用心品读重点词句, 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单的方式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会写12个生字。理解“远近闻名、风尘仆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激发对孔子谦虚好学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激发对孔子谦虚好学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扣题质疑
1.师:同学们, 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组课文, 就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今天, 我们要走进这扇门, 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现在就让我们跨越时空, 走近伟人, 去寻找“孔子拜师”的足迹。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
2.读了课题,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预设:孔子为什么拜师?向谁拜师?到哪里拜师?怎样拜师?)
二、初读课文, 借助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读完后完成学习任务单的第1题:
我不仅读准了生字的字音, 还会写。
2.检查反馈。
3.默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单的第2题:
通过读书, 我知道了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 () , 就离开家乡曲阜, 去 () 拜大思想家 () 为师。
4.利用词语, 练习概括课文内容。
通过认真读书, 刚才已经解决了“为什么拜师?向谁拜师?到哪里拜师?”3个问题。现在读学习任务单上的词语, 完成第3题:
(1) 读一读词语:远近闻名、日夜兼程、毫无保留、传授、品行、渊博、风餐露宿 (2) 结合上下文, 或者是查字典, 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3) 用上这些词语, 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孔子年轻时, 已经是 () 的老师, 但他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 () , 于是他 () 、 () 到洛阳拜老子为师。老子把知识 () 地 () 给孔子。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 () 。
三、小结
同学们在这节课上不仅自己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 而且还利用学习任务单自己解决了其中3个问题, 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共同解决“怎样拜师”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请说说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2.上节课, 同学们提出了“孔子怎样拜师”这个问题, 这节课我们将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二、细读课文, 品味拜师的不易
1.请同学们默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是怎样写孔子拜师的?找出相关句子, 用波浪线勾画下来。
出示: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 孔子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几个月后, 终于走到了洛阳。
(1) 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语最让你感动?
(2) 相机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意思。
2.2000多年以前, 没有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 只能坐马车或步行。请大家想象一下, 孔子在拜师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3.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单第1题。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 孔子饿了, 就__________;孔子累了, 就__________________;天黑了, 孔子还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这样几个月, 孔子终于走到了洛阳。
4.交流反馈。
5.足足几个月, 孔子才走到洛阳, 书中的哪个词语说明孔子真不容易?
6.从中我们看出孔子有什么样的品质?
7.指导朗读。
三、精读课文, 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1.历尽千辛万苦, 孔子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怎么说, 怎么做的呢?默读课文, 勾画句子, 写写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感受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
出示句子: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问道:“老人家, 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从“上前行礼”一词体会孔子的有礼貌。)
出示句子: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 特地来拜见老师, 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抓住“特地”、“请”两词理解孔子的谦逊有礼。)
(1) 抓“?”“!”“。”三个标点符号启发学生体会不同的语气所表现的孔子当时的心情。 (2) 将“拜见”一词换为“拜访”, 体会“拜见”的含义;文中“拜访”、“拜见”互换, 品味词语间的细微差别。
出示句子:孔子听了再次行礼, 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 跟您学习, 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 你能联系生活实际,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2) 孔子认为“学无止境”, 孔子是怎么做的, 完成学习任务单第2题。
选择下列词语写句子, 也可以用其他词语。
远近闻名、渊博、学无止境、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孔子 () , 拜老子为师。
过渡:学无止境, 这就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 也是孔子拜师学习的一个根本原因。我们继续看孔子拜师后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从此, 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 随时请教。
(1) “左右”指什么? (2) “随时请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优秀品质?
3.引导品悟老子的品行。
出示句子: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 听说你要来, 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 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从“迎候”一词体会老子的谦和、知礼和热情, 后一句体现老子的谦虚。)
出示句子: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1) 孔子随时随地向老子请教, 你认为老子会怎么说? (2) 当孔子“打破砂锅问到底”时, 老子又会怎么对待? (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讲。) (3) 这种不知疲倦, 有耐心地把知识传授给别人, 就叫“诲人不倦”。
4.小结:学习课文, 我们知道了两个成语:学无止境、诲人不倦。
四、联系实际, 升华情感
1.课文学到这, 你能说说老子、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完成学习任务单第3题:通过学习, 我认为老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俩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3.师: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 (生读)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 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五、拓展实践, 课外延伸
1.《孔子拜师》的故事流传至今, 对人们影响很大。孔子的弟子还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 编成了《论语》。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 扮演孔子“三千弟子”的演员们手持竹简, 神采飞扬地诵读着的也正是《论语》中的句子。他们也正是通过孔子、通过《论语》向世界人民传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你能说说你都知道哪些孔子的名言吗? (学生交流孔子名言。教师相机投影课后“选做题”这是我找到的孔子名言。)
任务引导 第9篇
关键词:空间教学;案例引导式任务教学法;内科护理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58-03
《内科护理学》内容繁杂,传统教学中,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极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教学压力大。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教学领域。“世界大学城”是 2010 年5 月由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厅等多家单位共同完成的“以用户空间为基础的资源共享型网络服务平台——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1]从此引发了网络空间教学革命。目前,对空间教学的研究集中在对课程的总体建设方面,[2] [3]对具体教学方法在空间的应用报导较少,案例教学和任务教学法在传统教学中报导较多,空间教学很多情况下亦采取任务引导型教学方式。本研究依托于世界大学城云空间,将案例引导式任务教学法应用于《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为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从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护理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2个班共11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另抽取2个班共115名学生为对照,实验组采用基于空间教学的案例引导下的任务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PPT教学法。
2.方法
(1)案例引导式任务教学法空间教学的实施过程
设计任务:教师将精心设计的任务交给学生。以临床案例为基础,创造真实生动的专业问题情境,设计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与临床护理程序(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配合的教学任务。
分析任务:指导教师介绍相关教学资源(网络交互学习平台、动态教学过程),完成必要的知识讲授,明确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
完成任务:在完成空间任务时,学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发布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与其他同学共享,按照已有的分组情况,每组在本组群内进行交流讨论,学生讨论时,教师加入其中鼓励,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并随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总结评价:各小组在班级群组中汇报自己的结论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任务教学法不只是让学生完成任务,而且要让他们理解任务背后的关系和机制。教师在班级群组中点评每个小组的完成方案。在课堂上,选择2个小组作现场汇报,并顺势利导,总结完成任务所需要用到的知识,提炼出本次课的知识点和考点。
指导并监测学生完成空间布置的作业(主要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习题)。
(2)调查方法
参考文献报导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调查,[4][5] 问卷包括对教学内容、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自主性、学习效果等的评价。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内科护理学课程考试成绩。
(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6软件包作统计学处理,对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
二、结果
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见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内科护理学课程成绩比较见表2。
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内科护理学课程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理论和实践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三、讨论
1.网络空间平台改变了学习环境,丰富了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平台为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改变了学习方式,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时间,更利于个性化学习。内科护理新知识和新技术在网络空间教学中能得到及时反映,教学资料齐全、实用,实践教学内容实用知识较多,课程内容及设计体现了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作业能覆盖相关知识范围,有助于强化知识点。
2.基于空间教学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提高学习自主性
信息化空间教学能扭转教学枯燥乏味的状况,减轻教师教学的压力。在空间创建课程讨论群组和班级教学群組,完成任务时,学生可以在空间与教师互动,也可以在空间与同学互动,不但促使教师加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同时能使学习交流变得更主动,使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成为课题教学过程主体的目标。[6]
3.基于空间教学的案例引导式任务教学法提高了教学效果
有典型的病例为服务对象,有明确的任务要完成,学生就有了具体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加强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能从空间随时掌握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在空间建立学生联系表,对学生个人空间进行超链接,定期布置空间作业,并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追踪、评价和监督,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4.基于空间教学的案例引导式任务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空间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7] 案例引导式任务教学法融合了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的优点,以真实的临床案例为基础,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作为任务,以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获得职业能力。小组协作学习有利于互帮互助,发挥各自的特长与优势,能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完成任务的实践中摸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促进学习能力的培养。
5.空间评价考核有助于监控学习过程,多元考核评价更客观地反应真实学习水平
考核贯穿于学习过程中,考核项目包括团队完成任务情况、团队演示的成绩、学生参与群组讨论的情况及作业完成情况等,多阶段、多角度的考评方式使评价更加全面、公正。
参考文献:
[1]关健华.PBL教学法在大学城空间教学中的运用[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3(2):225.
[2]余滢.工学结合的空间课程包的开发——基于云平台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3):85-86.
[3]李红.高职《使用UML进行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课程空间教学的应用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2(10):143.
[4]康丹,谢丽琴.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护理课程学习活动设计研究——以“护理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9(4):125-127.
[5]王芳.基于网络空间教学平台的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改革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0(1):95-97.
[6]杨升平.运用空间教学探索信息化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3):71-73.
[7]吴名星.基于“职教新干线”的空间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12(19):157-158.
任务引导 第10篇
一、高中英语读写任务的引导性教学模式
1.模式内容。高中英语读写任务的引导性教学模式的提出,主要是针对高中英语作文教学难点而设计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解决当前高中英语材料阅读后,完成写作的教学难点。其实,当前的高中英语材料阅读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求高中生能够根据所给英文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特点是要求高中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因此也称之为“Material composition”。简单地来讲,就是要通过这种读写的任务引导,让学生能够明白怎样根据一段阅读内容,开展英文写作。这一教学模式的提出是有着理论与实践基础的:理论基础是考虑到任务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时效教学理论等内容,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实践基础是考虑到高中英语教学的读写训练基础,以所给的英文阅读材料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按照题目各个要点的具体要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从而形成一篇既有阅读体会,又有个人感悟和经历描写的英语写作。
2.模式程序。高中英语读写任务的引导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包括:第一步,阅读了解。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能力,在阅读短文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快速阅读,通过限时训练,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略读了解大意,捕捉具体信息。同时快速找到关键信息所在,一般来讲记叙文中的关键信息就是我们常说的“六要素”。第二步,概要写作。这部分要将找到的关键词整理起来,依照原文内容,将关键词扩展成完整的句子。接下来,用适当的连接性词语,将上述体现文章要点的句子连接起来,完成本篇读写任务的第一步,概要写作。第三步,构思主体。完成阅读材料的概要写作以后,根据读写任务题目要求,一般有几个写作要求,就写几个段落,段落结构以一个主题句加若干支撑句的模式展开。第四步,加工润色。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通过充分利用自身积累的语法知识、词汇、句型、谚语等对文章进行润色加工,提升表达力,使上下文更具连贯性。第五步,初稿评改。学生对初稿进行文字推敲和修改。主要学习活动有自我修改和同伴互改,学生修改的重点一般是Vocabulary、Grammar、Structure等。
二、高中英语读写任务的引导性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1.立意分析。为了更好地推动这种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指导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材料内容的立意分析指导。首先,教师要进行专门的短文阅读训练。具体的做法:第一步,出示阅读材料,让学生独立完成阅读,获取关键信息。第二步,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生分组讨论;组长将本组有代表性的立意写于黑板上;各组间互评;老师分析小结。案例:
(1)教师出示材料(2014年广东高考读写任务)
Oseola Mc Carty spent more than 75 years washing and ironing other people's clothes.As a laundrywoman,she was paid only a few dollars each time.Certainly nobody would consider her rich,so they were all amazed when Miss Mc Carty decided to donate $ 150,000 to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Mississippi.
The money was in fact her life savings.She could save such a large amount of money because she lived a very simple life.She never learned to drive,and when she wanted to go somewhere,she just walked.She never flew to anywhere till the donation,and in 50 years she had been out of the South only once.The house in which she lived was also a rather modest one her last uncle left her.Only after she became known in America did she begin to travel all over the country.Since then,she had been the subject of many interviews and articles and was even invited to the White House.
Her donation was for students who clearly needed financial help.She herself left school in the sixth grade and had never married or had children.She said to the reporters that the idea of helping somebody's child go to college gave her much pleasure.
[写作内容 ]
用约30个词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用约120个词就Miss Mc Carty的捐助谈谈你的想法,内容包括:你如何看待她的捐助行为;
你认为她的捐助对受惠学生有哪些影响;
如果你自己要捐助,你会选择哪个群体并陈述理由。
(2)学生独立阅读,提出立意方向
以你如何看待她的捐助行为为例,提出立意方向。如:
值得赞扬,无私奉献。
值得学习,乐于助人。
快乐自己,影响他人。
(3)教师小结。读完这则材料要抓住这些关键词“Oseola Mc Carty,laundrywoman,earned a few dollars ,donated $150,000 ,help”,Oseola Mc Carty作为一个洗衣工,收入微薄,但坚持捐助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很显然是正能量的传递,因此我们要抓住“赞扬,学习,传播正能量”来立意。
总之,读写任务的教学要求重视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抓住关键词,关键信息。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发现立意方向,并在多方面立意中找到最恰当,贴合题目要求的,同时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的角度来立意。
2.发散思维。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任何物化产品形成前都有一种思维在活动。高中英语读写任务的引导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在读写任务教学中的发散思维,就是不要让学生感受到写作中生搬硬套,要从多方面进行发散式思维引导,让学生充分地动用他们的大脑,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虽然材料作文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们更多的还是要考虑到学生的“意”,教师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这种“意”。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对材料有深刻的、带有情感化的理解,没有预设的是非前提,高中生可根据自己支持的观点,选择自己的角度写作,也可以从创新、创造的角度切入都可以,在发挥平台扩大的情况下,他们会真正地爱上英语写作。
3.推陈出新。高中生的英语写作要推陈出新,要保证所写的内容联系材料,同时又高于材料本身。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写作的内容要联系材料观点,也要联系实际生活,指导作文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更需要亲切的关怀。其次,要力求出新。在文章观点无误的前提下,展开多角度的思考,突破思维定势,克服从众心理,独辟蹊径,力求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摄人心魄的好文章。
任务引导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