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人生的追问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人生的追问范文(精选3篇)

人生的追问 第1篇

一、“追问”的魅力———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中, 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的话题与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有机整合, 进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发问, 使课堂教学流程严密而富有节奏, 就是“追问”。它使师生对话富有实效、使过程与方法相互连通、使言语生命得以养护、使教师由“主宰者”变为“主导者”, 使学生建立起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意识。

写作中, 除了知识、情感的积累外, 善不善于“追问”是能否成功的关键。因为, 追问是思维的开始, 是文章展开的引擎。“追问”能对看似平淡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诘问, 从而使其丰富起来。“追问”不仅可解决无物可写、无事可言、无情可抒的问题, 还能使文章由浅显转为深刻。

可见, “追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课堂对话”精彩而深刻, 使课堂教学真实而有成效;“追问”是实现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桥梁, 让学生由感性走向理性, 有照亮课堂智慧之窗的魅力。

二、如何“追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追问”如此重要, 如何“追问”才能使课堂富有成效?常见的“追问”有:顺向式“追问”, 即顺着学生思维追问, 发现其思考的不足或错误后再次发问,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学习《行道树》时, 在预习基础上可先提出问题:作者笔下是一列怎样的行道树?学生轻松找到结论 (一列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 后顺向追问:它们为什么“忧愁”, 又为什么“快乐”?深入思考和讨论后学生能得出结论。逆向式“追问”, 即逆着学生思维或知识发生过程追问, 对学生已作出的正确回答给予肯定性评价后, 反过来问理由, 是对思考和理解过程的追问, 在人物赏析中常用。学生评价过人物后, 教师进一步追问评价的依据。这是目前教学中两种最基本的, 也是较有效的“追问”方式。

顺势迁移型“追问”, 即学生研讨过基本问题后, 顺势抛出新问题以激发学生更深层更全面更多元的解读, 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如讲《再塑生命》时, 通过几个基础问题整体感知文意后, 我顺势抛出新问题:从莎莉文对海伦的教育中, 如何评价莎莉文?引发学生对教育方式的思考。又问:海伦的传奇人生离不开老师的教育, 更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她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这样实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总之, 有效的“追问”能强化阅读氛围, 让学生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之中, 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 成为“乐之者”;有效的“追问”能搭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舞台, 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 在探索中顿悟, 使之“柳暗花明”;有效的“追问”能引领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展开思维的翅膀, 使之“一览众山”。

三、对“追问”的“追问”

“追问”方式固然重要, 但如何把握“追问”需要我们对课堂“追问”本身进行“追问”和“反思”。首先, 对教师自身的“追问”。“追问”的成功运用, 首先需要教师有强烈的主导意识和追问意识, 要用心倾听, 能敏锐捕捉学生答问的倾向与不足, 机智地作出反应, 组织整合新问题。这个过程几乎在瞬间完成, 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挑战。其次, 对“原则”的“追问”。课堂“追问”是否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掌握知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问题设置也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课堂上是否“追问有度”?这要备学生, 对不同程度的同学, 提出相应难度的问题。是否让学生学会了追问?培养学生的追问意识, 才是“追问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和回答, 是“追问式”教学成功的前提。最后, 对“追问”方法的“追问”。“追问”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追”意识。在“追问”方法上, 如何在“关键之处”进行“追问”?下面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1) 在粗浅处追问———深化; (2) 在矛盾处追问———催化; (3) 在错误处追问———点化; (4) 在意外处追问———激化; (5) 在寻常处追问———转化。把握好这几种方法才是成功的“追问式”教学。

总之, 通过投石击水“巧追问”, 可点化学生的兴趣;顺水推舟“奇追问”, 可催化学生的心灵;水到渠成“妙追问”, 可深化学生的思维。最终把课堂“追问”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追问”, 并将“追问”培养为一种习惯。

摘要:在国家倡导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背景下, “追问式”教学成为当前教学模式探索和创新的理论和实践诉求。课堂“追问”方式多样, 只有通过对教师自身、“追问”原则和“追问”方法等的“追问”, 才能真正实现“追问式”教学。

冯友兰追问人生读后感 第2篇

看着《冯友兰追问人生》一书,随着文字,跟随冯友兰先生的目光探寻人生四部曲。本书45篇文章,从人生真相起笔,到人生境界等,最后落笔于人生的漫谈,四部曲层层递进,演绎人生之旅。

书中帮助人们在欲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构筑精神的理想境界,在受到过不公平的批判,他从不垂头丧气,也未影响他的生活节奏。把哲学境界贯彻到日常生活中,赋予他的学问长久的生命力,具有垂范当世稀缺的人格精神。有关人生的哲学,是每个人在每一天都会有所渗透和应用。

本书让人回归内心的宁静。在一遍又一遍的解读中,攀升人生的新境界;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历久弥新。人生是一个宏观的理论,冯友兰先生从微观的角度,阐述这个宏观概念,我喜欢听他娓娓道来,讲授一个个哲学命题,传授哲思,人生成功之因素,他讲解只有才力命三种因素结合,才可以成功,《伤仲永》中讲述的神童仲永,天姿聪颖,后来自己不要学习,沦落为一个普通人,就是没有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所以古人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只有努力才能在某个专业取得成功,但是要想有大的作为,就像诗人能成为大家,或名家,就要靠他的才来决定。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人人体内都藏着一个天才”,他指出天才不是靠天资,而是训练出来的,莫扎特、贝多芬都是小小年纪开始训练,坚持不懈,才获得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恒心和毅力是制胜的法宝,戴维.申克先生在书中强调后天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我不完全赞同戴维.申克先生的观点,我赞同冯友兰先生和爱迪生的观点,没有天资,你即使再努力,也不一定能成为大家、名家。

思考与追问:白银杀手的悲剧人生 第3篇

魔的累积

高承勇家共姊妹七人,弟兄两人。高承勇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亲生他时已经四十多岁。因为家里穷,高承勇的各种要求常常无法被满足,他也渐渐不再向大人索要玩具或零食,转而变得沉默寡言。

高考时,平时成绩不算太差的高承勇却名落孙山,对一心想光宗耀祖的他来说打击沉重。对他寄予厚望的父母也唉声叹气,但还是决定让他再复读一年。但第二年高承勇再次败北,他还曾参加过飞行员选拔,虽已经入围,仍以落选告终。在这么多挫折面前,高承勇看似表面平静,他似乎接受了命运,开始和家里大人一起下地干农活,但心里却埋下了一颗灰色的种子。

高承勇归案后,有心理专家分析,像他这样生活在一个正常家庭的人,之所以会形成扭曲的心理,这要追溯到他12岁到18岁的青春期。他既缺乏内向的好的人格特点,也缺乏外向的与别人建立关系的能力,这注定他会非常孤独,这种孤独生活令他更容易沉浸在可怕的幻想中,导致最后的变态,而那个时代又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他的扭曲心理随着年龄增加非但没有减弱,还在不断加深。

20岁时,高承勇发现贩卖管制刀具有利可图,便瞒着家人从新疆买来管制刀具,再拿到青城镇或者只有一河之隔的白银市卖,因此他了解了各种刀的类型款式和锋利程度,也熟悉如何用刀。

高承勇在白银的甘肃稀土公司打工结识了张清凤,并在第二年与其结婚。婚后不久,高承勇的父亲突然离世,分家时大部分家产被哥哥拿走,张清凤看不过去,便骂丈夫窝囊,夫妻俩因此经常吵架。

高承勇在挫折和受欺压的环境下生活,内向的性格导致他更加孤独,他能与人建立的关系模式是仇恨、冷漠和敌对,这也导致了他的性变态更加严重。

妻子怀孕,家里添丁增口,负担又要加重。高承勇没有即将为人父的喜悦,而是心中更加烦躁。他的性格内向、抑郁、冷漠,不善交际,没有朋友倾诉,也没有亲朋好友来帮他化解困局。他变得颓废、自暴自弃,家里的土地弃之不顾,还学会了赌博。此时,他的心里对整个世界都充满忌恨,和自己的哥哥绝交,对怀孕的妻子不管不顾,经常消失一段时间,他正是在这个时期走上了一条邪恶的不归路。

变态无底线

1988年5月,24岁的高承勇和妻子大吵一架后犯下首案,在白银市永丰街平房内用极其残忍与变态的手段虐杀了白银某公司23岁的女职工,受害人上身共有26处刀伤。

高承勇归案后,公众对他新婚后还变态杀人的做法不解,心理专家解释说,结婚并不能缓解变态,因为正常的生活满足不了他,他有的是一种特殊的需要,一旦需要上来就压抑不住。

1994年7月27日,高承勇将白银供电局年轻女性石某杀害于其单身宿舍内,被害人当时只有19岁,颈部被切开,上身共有36处刀伤;1998年1月16日,白银市29岁的女青年杨某被害于自己家中,受害人颈部被切开,全身赤裸,上身共有16处刀伤,双耳及头顶部有皮肉组织缺失。

变态杀手又在白银出现!白银警方立刻调动大量警力进行侦察,但这个案子还没眉目,仅仅三天后,高承勇又犯下一案!家住白银区水川路的女青年邓某被害于家中,死状极其惨烈。

频繁的作案导致人心惶惶,白银警方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更令人发指的案子还在后面。

1998年7月30日,高承勇将年仅8岁的女孩苗苗杀害,受害人颈部系有皮带。女孩被害前还给高承勇倒过一杯水,因为这杯水,警方还一度怀疑是熟人作案。他竟然对一个与自己儿子年龄相仿,对他如此友善的单纯孩子下手。

接到报案后,白银警方震怒了,他们调集了全部的警力进行侦察、走访……可是高承勇仍没有被发现,而他依旧没有停下犯罪的脚步。

1998年11月30日,白承勇将白银某公司女青年崔某在家中杀害,受害人颈部被切开,上身有22处刀伤;2000年11月20日,白银棉纺厂女工罗某被害,受害人颈部被切开,双手缺失……

2001年3月,高承勇的大儿子读初一时,班主任在一周内曾开过两次家长会,老师反复要求家长必须到,高承勇罕见地来给儿子开家长会。家长会内容就是在变态杀手频频作案的当下,学生该如何自我保护。老师讲的那些案情都是高承勇犯下的,老师讲的提防变态杀人狂,就是坐在教室里的高承勇!高承勇归案后,很多当年和他一起开家长会的人想想都后怕。

家长会后仅仅两个月,高承勇又犯下一案,将白银市28岁女护士张某在其家中奸杀;第二年2月又将白银市朱姓女子奸杀……

所有这些案件,高承勇作案后都表现出极度的冷静,在一个时段发泄之后收敛得很快,躲藏得也很快,过了风口又继续作案。他表现出的心理素质超乎常人,一而再再而三不动声色地犯案。

白银警方对此案极为重视,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在白银小城的外来流动人口极少,因而警方认定是极为熟悉环境的当地人作案,几次大规模排查都针对有白银市户口的人群进行,所以,身为兰州青城古镇农民的高承勇继续逍遥法外。

隐匿的二十八年

2002年,高承勇读初二的大儿子考了全镇第一,这给曾经两次高考落榜的他带来震动,嗜赌的他之后打牌收敛了许多,一般都适可而止。

2006年,大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一所知名大学。同一年,高承勇一家搬到白银棉纺厂小区,而这里就是2000年他杀害罗某的小区。两年后高承勇的小儿子也考上了重点大学,随后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研究生,两个儿子成了这个家庭的希望。就这样,高承勇在自己曾经犯下案的小区稳稳当当地住了六年。

2012年3月,张清凤在白银工业学校盘下一间小卖部,夫妻俩共同经营。此时的高承勇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厚道的中年人,待人和气,举止斯文。他喜欢用手机上网,玩微信,有时和妻子一起去跳舞……

归案后,心理专家分析说,一般的性变态犯罪者都能维持家庭正常生活,能在家庭中表现得尽职尽责。比如高承勇有时候出没不定,但大体还是保持稳定,能够照顾到家庭,跟作案一样,他在生活中也做得很到位,冷静、节制。像他这样的性变态者,认知正常,和普通人没区别,行为是在自我意识清醒的情况下,而且作案之后他非常明白自己的行为,只是他有和常人不同的特殊需求,不属于精神有问题,所以,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以常态示人。

2016年3月,公安部展开疑难命案积案攻坚行动,高承勇从网上看到这个新闻后就变得深入简出,还有几次彻夜失眠,翻来覆去无法入睡。

8月15日,有警察来到小卖部,给高承勇抽了血,说是要去做DNA对比。高承勇有些慌张,但还是默默配合了警方的工作。抽血后,高承勇一直心不在焉,晚上吃饭时手有点抖,杀人恶魔终于感到害怕了。8月26日,高承勇在自家小卖部被抓获。

原来,高承勇因为远房堂叔“行贿”被警方采到了血样,在将其DNA样本输入到违法犯罪人员数据库中,立刻发现他与白银连环杀人案嫌疑人有相同的Y染色体遗传,是同一家族的男性成员。此后,警方查询了高氏家族所有的男性成员,经筛查分析,确认高承勇具备作案条件……高承勇归案后,他的指纹和DNA与案发现场指纹和DNA检验对比,确认来自同一个体。经审讯,高承勇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同时还承认了内蒙古包头市两起强奸杀人案也是他所为……至此,距离白银杀人案第一次案发已经过去二十八年,很多参与此案侦查的老刑警在退休的时候都没能看到破案的那一天,带着自责的心情脱下警服。而他们的后辈,在二十八年里,克服无数的艰难险阻,面对无数的非议责难从来没有放弃。他们相信:正义的审判,可能会迟到,但终将会到来!

人生的追问范文

人生的追问范文(精选3篇)人生的追问 第1篇一、“追问”的魅力———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 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的话题与课堂生成的问题...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