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读后感800字高中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800字高中(精选4篇)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800字高中 第1篇
阅《儒林外史》有感
自古以来,不同的人对官场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吴敬梓老先生的《儒林外史》写透了古代官场的勾心斗角,可谓是封建社会的“照妖镜”。
《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少有的巨著,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讽刺小说。鲁迅有云:“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土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足称讽刺之书。”全书56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功名禄利的不同表现。一方面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吏治,科举,礼教进行批评;另一方面歌颂少数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存了作者的理想。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极其细腻,采用了高超的讽刺手法,被称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本书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全书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范进中举的故事了。范进原先是一个穷书生,遭到了街坊四邻以及自己老丈人胡屠户的讥笑嘲讽。为了考取功名不惜让自己的妻子母亲饿着肚子,终于,在范进的努力下考到了举人,让大家刮目相看,但是因为不相信这个令人兴奋得消息。
范进竟然神经错乱疯了起来,最终被胡屠户一巴掌打醒,恢复正常。后来大家包括自己的老丈人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讥笑嘲讽到奉承恭维。说明了当时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
这个故事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而疯的形象,用岳丈等人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表现,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阴势热衷仕途的社会风气。
这本书告诉我们若读书只为名利,那又怎会有人专心去做学问。人有自己的欲望,追求物质并无错误,但若头脑贫瘠,思想浅薄,便会陷入名利的旋涡,失其本心,人们的精神世界必不可埋没。
追求功名禄利,古来有之。历史上无数先人告诫我们应淡泊名利,然而人们却始终无法走出功名富贵的怪圈,在追求功名禄利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我们是中国少年,我们应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思想,不可过分追求功名禄利,迷入自我,成为一个深陷富贵圈的“俗人”。少年强,则国强。唯有每个少年不慕名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民族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方能早日实现。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使中国强大起来,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800字高中 第2篇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能够废寝忘食地读书,能够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到达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正因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一样,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这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读后感2《儒林外史》把锋芒射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而且是客观的、写实的,此刻读来,仍感叹不已。
在当时认为举业高于一切,于是读书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认为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于是隐藏在这种心理背后的丑态被折射了出来,君不见那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
但是当他们考取了功名,真正为老百姓做事,当一个好官的又有几人呢?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能够通融;之后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但与他们相比开头出现的王冕,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他们全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构成鲜明对照。
而那些有钱的财主们却又为富不仁。贡生严致中是横行乡里的恶棍。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这林林总总的丑态也正说明了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
《儒林外史》读后感3这本书被视为我国讽刺文学的经典之作,因为这本书是用一则则平实又深刻的故事,让我们知道科举制度对中华民族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着多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在对知识的追求上,造成了多么严重的伤害。十八世纪,吴敬梓在南京完成这部杰作,留下他对懦弱学子的感叹。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勤学苦读的王冕、爱财胜命的严大育、骗吃骗喝的张铁臂、坐吃山空的权勿用、还有知情达理的戏子鲍文卿……作家吴敬梓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仿佛就发生在我身边一样。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戏子鲍文卿,他帮助了一位知县,保住了知县的乌纱帽,知县感谢他,让他在身旁坐下,但鲍文卿不肯,知县请他吃饭,鲍文卿还却直摇头,直到管家陪他吃饭,他才欢欢喜喜地说笑起来。一位戏子都这么知礼守义,我们真应该学习他这种精神。我比较佩服王冕的身处诱惑时表现出来的坚定,唾弃权勿用、牛浦郎、张铁臂等人的不知廉耻。
这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考试弊端百出,既可以请人考试,又可以行贿,还可以冒名顶替。当安东升为安庆知府他去考察童生时,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恶形恶状,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口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从隋朝开始科举制度的出现,给了天下所有读书人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因为它不分贫贱富贵,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能凭借真才实学进入仕途,为国效力。但随着岁月流逝却慢慢变了质。至使到了清朝这样的环境下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官吏,而在这种环境下演生出一批批各种使诈耍滑的官员,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千秋万代呢。
《儒林外史》给我了许多思考,不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所以我更加喜欢这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我感触万千,知道了什么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 第3篇
自小对范进中举的印象,就是这人为了考进士疯掉了,对其嗤之以鼻,甚为不屑。可谁曾知读完书后,方才晓得人家后来不仅中了进士,还当了大官,官阶、学问俱长,甚至被钦点为山东学道,心生佩服,而由此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进一步明白了读书的好处,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被大方之家笑话。
2 翻身之道
自古以来,穷苦人家翻身,读书都是条明路,如此说法,定遭人驳斥,但自有其道理。一则人会说除读书外,经商、从军,皆为坦途,读书无用,但我认为说读书无用之人,大部分都是未曾好好读书的人,不曾享受过读书带来的快乐和益处,又见他人未曾读过多少书,便在外发迹,心生嫉妒,欲走捷径,此投机心理万万要不得,殊不知人与人各不相同,谁曾见:成大事者,几人是书读得不多的?
3 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是亘古不变之理,匡超人家庭条件如此之恶劣,但仍捧书夜读,终成一代名家,感动颇深。无论家道如何,个人天资几分,只要认真坚持做好一件事,无论富贵贫穷,无论风霜雨雪,付出总会有回报!匡超人连饭都吃不起,父亲病重卧床,仍在照顾之余,日日捧书细读,深夜被路过县官发现,由此发迹,常言道:越努力越幸运,此话不假!
4 风花雪月
每每看及古人登高为乐、临湖对诗,颇觉文雅。虽当今摄影、绘画亦为一乐,却总觉得少些雅趣,不知为何。而自己荒芜诗歌,深感自责。而如今芸芸众生,忙于奔走生计,亦多感慨:莫让柴米油盐,冷落了风花雪月。
借诗云:交游添气色,又结婚姻;文字发光芒,更将进取。
5 人心难测
匡超人,曾经感天动地之孝子,看至半部,却因贪图富贵走上邪门歪道,令人心痛!虽说此后仍被万历授予进士,但人生之污点难以抹去,可悲可叹。由此愈发佩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很多事情作为旁观者可能觉得无所谓,但真正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过去那道德先生的态度也许会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所以说人生如戏,但比戏更精彩!
6 恃才傲物
作为读书人,偶尔也痛恨读书人。自古以来,读书人常好风雅,不愿俗流为伍,自恃读了几本破书,便装腔作势,卖弄风采,殊不知与青楼女子无异,人凭几分姿色卖弄风骚,你也靠几本学究书附弄风雅,看起来是在叫人可恨!虽无甚么才气,但留予自省,莫变成自己曾厌恶的人。
7 君子之腹
杜少卿真乃古之风流人物,人言七傻,却不知其所乐。世人读书,无非为考取功名,以为生计。又或者著书立说,流芳百世,唯有杜少卿其人,散尽万贯家财,只为助人为乐,此为真乐矣。而其读书为好读书之乐,有官做,却力辞不就,不是他傻,而是时人不懂其乐罢了。有时,我们往往以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判其他人的是非对错,常常是杞人忧天,抑或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由此想到唐伯虎的一句诗: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8 学优致仕
学而优则仕,无论是科举制兴起之后,还是当代中国,都是读书人乐于进取之路,但有些人反不以此为向上之道。庄绍光进京面圣,世人皆以为其仕途坦荡,谁曾想他却婉拒这一升官发财之道,被世人称赞!由此思考:读书人到底是以读书为手段,达到做官的目的,还是将读书做学问作为此生追求,直到如今也难以思辨。似庄绍光辈,实在至雅之极!
9 百善孝为先
自古忠、孝为人称道,古时24孝子,似匡超人、郭孝子等其言其行,皆感天动地,当然如今社会,也有不少孝子,但古往今来,对待孝子的方式却有些不同。《儒林外史》中县父母知其孝知其难,往往直接捐助其钱财,授予其官职,一表天下。但当今社会,孝子总被媒体所消费,善行被放大,孝子压力更大,而被消费之后,往往又被爆出生活仍旧困苦不堪,世人只知其为孝子,却不知其能得到多少来自官府的实际援助,是否能改善生活,实在惹人可怜。
10 温润如玉
古人言语说话,或书本文字,读来皆温润如玉,似谦谦君子,仿佛唇齿留香,虽偶有过誉夸张之嫌,但也不流于粗俗,值得多听多看,耳濡目染,以正清气,无怪乎《离骚》中皆以香草比喻君子,或许正是此意。
11 阴阳风水
古人常好迁葬,以荫后世,此风明清较为盛行,但颇多风水邪气,扰人心智,杜少卿一法,着实令人钦佩。
先让风水算好棺材上几尺水,几斗几升蚁,交由官府,若的确则罢,若不确,则以子孙谋杀祖父之律,立刻凌迟。再好不过,以镇歪风!
12 天理人欲
“存天理 灭人欲”,此前一直觉得是个笑话,如今在《儒林外史》中,看的真真切切,不禁毛骨悚然。王玉辉呆腐之气,令人痛恨。女婿虽死,怎好让女儿随他去了呢?人偶有悲伤过度,想法不同平时,凡夫俗子都知劝解,而作为父亲却呆腐至此,可见吃人的礼教害人不浅,想到如今女子不嫁被催婚,实是封建余毒。
13 书生无情
小时候有位老师曾说:做老师带学习好的学生还不如带成绩稍差些的好。当初不明其意,以为其胡言乱语,殊不知人情有时真是如此。万中书落难,平日好友如施御史、秦中书等都生怕自己有了干系,害怕不已,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真是一方有难,八方皆散,唯有善使拳脚的风四老爷心好,不枉相与了这一回,千里迢迢,千方百计救回万中书,还落得个真中书的官衔,交友当如凤四爷,施御史、秦中书之辈实在可恨、可恨!
14 测字算命
“上年都是我们没眼的算命,这些年,睁眼的都来算命,把我们挤坏了”,读至此处,又好气又好笑。想到如今社会乞讨之风盛行,尤其是以往都是缺胳膊断腿的乞求施舍,以改善生活,而如今好手好脚的青壮年都来要钱,惹得寻常百姓一阵烦恼,反使得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没了来处,可见古往今来,贱人之贱,从未改变!
15 凤止高梧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治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徉。凤止高梧,虫吟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今以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初三 第4篇
范进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范进年级已老大不小,家境清贫,历经磨难终于中了举人。起初,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后来竟高兴到了发疯。“多亏”岳父胡屠夫的一巴掌,才清醒过来。在中举人之前,没人看得起他,他的岳父甚至不愿给他考金。而中举之后,街坊邻居一下全变了。他们争先恐后地赶来祝贺,连从未有过交集的乡绅张静斋都来嘘寒问暖,套热乎。原来十分寒酸冷清的屋子,变得喜气洋洋。在这个精彩的篇章里,范进懦弱迂腐,胡屠夫趋炎附势、尖酸刻薄,还有邻居们势利虚伪的表现,都被吴敬梓刻画得入木三分。
吴敬梓笔下如范进这样可笑可怜,又可气可悲的人物不在少数,众多的形形色色的儒生相,无不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世态炎凉,鞭挞了那个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读完全书之后,我不由得为那些读书人感到悲哀。他们大多家境平寒,一心指望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小时候,也一定是胸怀远大理想抱负的,但迫于现实的压力和残酷的竞争,他们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梦想渐行渐远,最终沦为一个又一个“范进”。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800字高中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