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认知恢复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认知恢复范文(精选7篇)

认知恢复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1月因脑卒中致认知障碍的神经内科患者94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其中观察组男31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55.4±2.6岁,平均病程为8.6±1.5个月;对照组男32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54.7±3.4岁,平均病程为9.4±2.3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训练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含肢体姿势的摆放、异常姿势的控制、体位的变换转移、站立姿势训练、平衡能力训练、四肢功能训练及日常生活功能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认知康复训练:①注意力训练。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由简单到复杂的分级训练过程,在其过程中要对患者注意力的稳定性、转移性及选择性等进行系统训练。②记忆力训练:通过调整自身因素和借助他人帮助以弥补患者记忆缺陷的部分,可对患者进行提示性记忆,或使用概括性语言及记忆辅助工具等,尽可能对患者的记忆起到唤醒和提示作用,最终起到加强记忆的作用[2,3]。③计算力训练。训练内容涵盖患者对数字的概念、算术概念及算术法则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算、估算及生活理财计算能力的训练。④思维能力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做一些简单的分析、推理及判断问题的训练,合理安排患者的用脑时间,有针对性地训练患者的思维能力[4]。⑤知觉障碍训练。加强患者对躯体方位感、空间感、失认和失用等方面的训练,强化对躯体方位的记忆和辨别,增强患者对空间立体感在大脑中的构建,通过故事情节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失认和失用训练,促使患者对失认和失用的事物有直观了解,并加强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与使用[5,6]。

1.3 观察指标

1.3.1 评价标准

采用中文版NCSE评测表,其中包括8个方面的评定:①意识水平15分;②注意力10分;③语言能力15分;④记忆能力15分;⑤推理能力15分;⑥定向能力10分;⑦计算能力10分;⑧空间结构能力10分;总分为100分,<65分可评定患者存在认知障碍。根据治疗后评定的分值评价恢复效果、拟定评价标准:65~74分为效果不佳;75~89分为效果良好;>90分为效果显著[7,8]。

1.3.2 满意度

采用自拟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及家属康复训练效果的满意程度,共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并将非常满意、满意纳入满意率的计算。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恢复效果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率为91.49%,对照组满意率为76.60%;两组满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近年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患者的大脑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及完整的重组功能,大脑的可塑性理论基础为脑卒中患者后期的康复训练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依据,康复训练也为大脑的再学习创造了机会[9]。认知障碍康复训练可以影响神经细胞再生,使断开的神经形成新的联系,从而形成新的神经反射活动,其康复机制是恢复大脑皮层的损伤区域和大脑的营养供应,在此基础上加强大脑皮层的活动能力,改善神经系统的反应性及兴奋性,以此促进脑组织损伤后的功能重建[10]。

总之,认知康复训练可不同程度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及认知能力,由于在训练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及得到的鼓励使患者对自身康复的信心增强,来自病痛的不良情绪得到了极大改善,精神障碍亦一一缓解,因此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康复训练,并主动坚持训练与复习,从而使患者病情得到更进一步的好转,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故在得到患者配合的同时也获得了家属的支持,最终促进了患者的全面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恢复效果。方法:将94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肢体姿势摆放、异常姿势控制、体位变换转移、站立姿势训练、平衡能力训练、四肢功能训练、日常生活功能训练),观察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认知康复训练,采用NCSE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恢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恢复,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认知障碍,认知康复训练,效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蔡雨龙,陈立典.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康复研究现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6):62-63.

[2]安霞娟.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1):185-186.

[3]张芳,程晓荣.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9):722-723.

[4]郑琳,李贞兰,邢影,等.早期功能训练和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康复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3,34(8):1505-1506.

[5]陈建伟,许红梅,陈晓琳,等.早期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康复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01-203.

[6]李群.早期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康复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4,(17):318-319.

[7]刘书芳,倪朝民,韩瑞,等.认知干预对社区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12):814-817.

[8]李雨峰,郑靖洁,彭博,等.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5):33-35.

[9]李芙英.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与康复新进展[J].中国康复,2012,27(5):379-381.

认知恢复 第2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均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首发病例, 且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和肢体障碍。其中男46例, 女34例;年龄8~71岁, 平均 (46±3.3) 岁。

2 方法

2.1 分组与治疗

将80例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方面大体相似。两出入院时均采用Loewenstein认知评定量表 (LOTCA) 、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平衡量表对其认知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和平衡功能障碍进行评定。两组均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相应治疗后进行康复训练。

2.2 护理方法

2.2.1 常规护理

2.2.1. 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感知觉、记忆力、注意力、言语、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患者的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生命体征变化等, 做好动态记录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严加防范有认知障碍伴精神症状的患者, 因各种原因出现自杀、自伤、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2.2.1.2安全与生活护理病室环境保持安静、舒适、安全、光线柔和。嘱家属保持患者生活的规律性,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护理人员鼓励病情轻者生活自理。行走不便者应搀扶, 防止跌倒。认知障碍严重者多伴有精神症状, 对情绪躁动、兴奋型患者, 应专人看护, 加床栏, 必要时应用保护性约束带, 约束带使用前向家属说明目的和注意事项, 征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保持患者肢体于功能位, 松紧适宜, 定时放松, 注意观察约束部位的皮肤颜色, 以防血液循环受阻。加强生活护理, 每天做好患者口腔、皮肤的护理。保持床单整洁, 帮助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1次, 按摩受压部位和骨突处。

2.2.1. 3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多与患者交流, 专心倾听并用通俗语言解释其提出的问题, 情感上给予支持和同情, 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进行行为矫正疗法, 鼓励其面对现实, 学会放松, 逐步消除恐惧、焦虑及抑郁等心理。

2.2.1. 4 早期训练护理因听觉是大脑皮质功能恢复的

信号, 为尽早恢复听觉, 意识不清者给予轻音乐6~8小时/天, 并嘱家属经常呼唤患者姓名、讲述往事等。经常到病房用手电光观察瞳孔, 利用光线刺激促进其视力恢复。用温水擦拭患者皮肤2~3次/天, 嘱家属多抚摸其皮肤。

2.2.2 康复训练

2.2.2. 1 记忆力训练

训练原则为患者每次需记的内容要少, 信息呈现的时间要长, 两种信息出现的间隔时间要长些, 可采用P Q R S T法和编故事法。护理人员通常将要记住的内容按照患者的习惯或爱好编成一个小故事, 也可用辅助物如日记、记事本鼓励患者将家庭地址、常用电话号码记录上。嘱患者携带记事本, 经常查阅。每次训练时间要短, 利用视、听、触、嗅、运动等多种感觉输入来配合训练, 从简到繁、从部分到全部。训练过程中细声慢语地提问, 耐心等待回答, 回答正确予以鼓励。

2.2.2. 2 注意力训练

让患者删除指定的符号或数字, 其大小、颜色、重复率以及难度都可变化。猜测游戏, 即取两个透明玻璃杯和一个弹球, 在患者注视下将一玻璃杯覆盖在弹球上, 让患者指出杯中是否有弹球。反复数次, 患者猜测无误后改用两个不透明的杯子, 操作同上, 以后逐渐增加杯子数量。

2.2.2. 3 感知力训练

采用积木拼图练习和推理、联想训练, 采用一对一的训练方式, 1次/天, 45分钟/次。鼓励家属参与训练, 以了解患者的情况, 并在非记录时间内加强对患者指导。

2.2.2. 4 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对数字感兴趣的患者采用排列数字计算训练。还有物品分类训练, 即让患者识别和记忆的物品, 根据其共性进行家具类、食物类、衣服类等分类。如果患者有困难, 可给予帮助训练, 成功后增加难度。按规定分为植物、动物、奶类、豆制品等, 并进行分类放置。

对于康复期的训练, 护理人员要细心, 还需有爱心、耐心、恒心。坚持鼓励和指导家属共同参与训练, 相互配合, 保证患者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训练。

3 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 入院时两组各项评分差别不大;出院时研究组B a r t h e l指数评分、L O T C A评分和F u g 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强于对照组、认知障碍和平衡功能障碍轻于对照组。出院时各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入院时, 表明出院时两组病情较入院时均有明显好转。

4 讨论

认知功能属于大脑皮层高级活动范畴, 包括感觉、知觉、判断等方面能力, 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全面感知。认知障碍是脑损伤最常见的功能障碍, 表现为意识不清, 逆行性遗忘、顺行性遗忘, 虚构、错构, 专注力和注意力易分散, 知觉混乱、丧失自我意识, 交流障碍, 感知障碍。本文结果显示, 通过对患者及早介入认知评估, 进行视、听、触、注意力、记忆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训练, 有利于协助患者最大限度发挥各项潜能, 提高其自控能力和生存质量。医护人员帮助其恢复功能由“替代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逐步实现自我照顾, 独立生活[1]。

参考文献

认知恢复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1)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慢性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2) 无药物过敏史; (3) 无脑部器质性疾病、躯体严重疾病、酒精药物依赖等; (4) 在了解试验过程后表示知情同意。按照随机数表法, 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接受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患者、接受Orem自护模式的观察组患者, 每组各64例。观察组中, 男性35例, 女性29例, 年龄18~69岁, 平均 (35.37±6.23) 岁, 病程2~8年, 平均 (3.43±1.21) 年;对照组中, 男性33例, 女性31例, 年龄19~68岁, 平均 (36.43±6.21) 岁, 病程1~7年, 平均 (3.24±1.16) 年。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常规干预方式, 除监督定时定量服药以外, 注意增加与患者的互动与交流, 了解其真实想法并及时疏导, 改变其错误偏执的观念。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及鼓励, 使其感受家庭的温暖。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干预方式之外, 给予针对性的认知行为干预, 具体如下: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时与其进行亲切的交流, 建立良好协作的治疗性关系, 全面了解患者的家庭、工作、学历、生活经历等背景资料;采用EPQ简式问卷了解患者的个性特点及自我评价、自我接纳情况;运用绘画、拼图、写日记等方式, 了解患者的真实思维方式, 定期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对其思维进行引导, 使其正视自我、逐步摒弃非理想信念, 增强自我接纳意识[3]。为患者讲解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 使其正视自身病情, 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其中, 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支持, 激发其治疗疾病并回归社会的渴望。认知行为干预每周进行1次, 每次40~60min, 根据病情可酌情增减次数, 每个患者不少于6次。

1.3 观察指标

1.3.1 社会功能

采用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缺陷量表 (SSPI) 及护士观察量表对患者的干预后社会功能进行评价, 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缺陷量表的分值越低, 社会功能越好;护士观察量表包括总积极因素分、总消极因素分和病情总分, 第1项分值越高, 社会功能越好, 后两项分值越低, 社会功能越好。

1.3.2 精神病症状评分

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 (PANSS量表) 对患者接受干预后的精神病严重程度进行评分, 包括总分、阳性量表分、阴性量表分三项, 分值越高、病情越严重。

1.3.3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

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 (ITAQ) 对患者接受干预前后各个时间点 (入院前、出院时、出院后6个月、出院后1年) 的自知力及治疗态度进行评价, 分值越高、病情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 检验标准:P<0.05。

2 结果

2.1 社会功能

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评分、护士观察病情总分及总消极因素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护士观察量表总积极因素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精神病症状评分

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后, 观察组患者的精神病症状总分、阳性量表分、阴性量表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自知力与治疗态度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ITAQ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接受干预后观察组的各个时间点ITAQ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为一类临床严重、持续性的精神障碍性疾病, 终生患病率较高、患者自杀自残率逐年递增, 是临床治疗难点[4]。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精神分裂症研究发现, 其最主要症状为慢性自知力缺失 (97%) , 目前自知力缺失已经成为各国诊断精神分裂症的一致性标准[5]。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 过去集中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维持, 对于认知行为干预存在较大的盲点。王长虹在其研究中就指出, 单纯进行药物治疗而忽视对患者的认知干预可能是导致其病情迁延不愈甚至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逐步深入, 我们对导致该病发生发展的因素了解更全面, 对患者认知行为干预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以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思维贫乏、行为懒散、意志缺乏为主要症状者居多, 而抗精神病药物对此类症状疗效甚微[6,7]。鉴于此, 认知干预疗法最初在英国开展, 其为建立在患者自我康复基础上的一种治疗方式, 采用绘图、泥塑、拼图等投射患者真实想法, 使其反思过去并激发其获得帮助的期望, 为其提供释放内心受困情绪的渠道, 通过纠正患者不合理的想法、思维, 结合一定的行为训练, 最终达到改变其情绪及行为、改善病情的目的[8]。

药物结合认知行为干预的治疗方式在国外已经获得广泛认可, 相关的临床实践报道也较多[9]。Piyabhan[10]研究了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后的自知力情况后发现, 相较于单纯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 接受认知治疗组患者的自知力显著增高且可持续较长时间;Wong[11]在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后复发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 在药物治疗基础之上, 加入认知行为干预可以降低患者出院后各个时间点的复发率。在国外的研究报道中, 认知行为干预为精神疾病患者带来了普遍的正面影响, 有望成为大幅提高精神类疾病治疗效果的全新方式。反观目前国内的治疗情况, 我们对于认知行为干预也有一个基础的认识, 已有部分学者将其应用于临床研究中, 如周保慧[12]的研究中显示认知行为干预对于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积极的作用, 可提高其社会功能。但是此类研究目前开展范围仍较小, 研究的深度不足, 某种程度限制了认知行为干预在国内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普及应用。

从以上已经得到的结果中, 我们可以知道:观察组患者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后, 社会功能缺陷评分、护士观察病情总分及总消极因素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护士观察量表总积极因素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可见对患者的认知纠正及行为影响, 有助于逆转其消极情绪、提高出院回归社会后的社会功能;观察组患者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后的精神病症状总分、阳性量表分、阴性量表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可见相较于以往单纯的药物治疗, 结合认知行为干预后对患者的精神症状具有正面的导向作用, 降低各类症状严重程度;观察组接受干预后, 出院后各个时间点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可见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患者出院后的病情稳定, 对降低复发率也有正面的意义。

认知恢复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3 月~2015 年6 月本院治疗的87 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87 例患者均与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颁布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诊断标准相符合[1], 且存在轻度记忆、语言、思维和注意力等障碍。其中, 男47 例, 女40 例, 年龄56~77 岁, 平均年龄 (62.9±4.5) 岁;排除合并脑出血、出血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以及对本组所用药物过敏患者。将87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43 例) 和对照组 (44 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综合治疗, 包括神经营养、脱水、活血化瘀等;观察组则以对照组治疗为基础, 同时应用奥拉西坦 ( 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131520, 规格:0.4 g×24 粒) 口服治疗, 2 粒/ 次, 2~3 次/d。两组患者均坚持治疗3 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 3. 1 参照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颁布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2],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统计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幅度。①基本痊愈:经治疗,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原来基础上降低91%~100%, 且生活能力状态恢复至发病前;②显著进步:经治疗,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原来基础上降低46%~90%, 患者能够生活自理, 或者部分活动能自理, 其余依赖人帮助;③进步:经治疗,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原来基础上降低18%~45% ;④无变化:经治疗,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原来基础上降低≤ 17% ;⑤恶化:经治疗,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原来基础上未减少或者增加18% 及以上;⑥死亡。治疗总有效率= ( 基本痊愈+ 显著进步+ 进步) / 总例数 ×100%。

1.3.2应用MMSE[3]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记忆力、智力等障碍程度。其中, 总分为30分, 其分值越高表示其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 反之越轻。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患者中, 基本痊愈32 例, 显著进步9 例, 进步1 例, 无变化1 例, 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7.7% ;对照组患者中, 基本痊愈11 例, 显著进步12 例, 进步14 例, 无变化6 例, 恶化1 例, 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4.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对比治疗前, 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为 (22.1±2.4) 分, 对照组患者MMSE评分为 (22.3±2.2) 分,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为 (28.1±1.5) 分, 对照组MMSE评分为 (25.7±1.9) 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好发于老年人群。近几年来, 伴随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脑梗死发病率表现为显著提升的趋势。而血管性认知障碍, 则是由高危因素 ( 比如高血脂、糖尿病和高血压等) 、明显脑血管疾病 ( 比如脑出血、脑梗死等) 以及不明显脑血管疾病 ( 如慢性脑缺血、白质疏松) 等诱发的由轻度认知障碍至痴呆的一类综合征。依据大量临床经验可知, 当前急性脑梗死恢复期的认知障碍发生率较高, 需采取安全而高效的治疗方法恢复患者神经功能, 改善其认知障碍, 从而能早日恢复健康。

目前, 临床上对于脑梗死恢复期存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 主要采取神经营养、脱水、活血化瘀等治疗, 但疗效一般, 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不明显。奥拉西坦属于皮拉西坦类似物, 是新型环 γ- 氨基丁酸衍生物, 容易透过患者血脑脊液屏障, 从而激活其机体内腺苷酸激酶, 增强腺苷酸激酶对于胆碱的亲和力, 从而促进磷酰乙醇胺和磷酰胆碱的合成, 显著提升患者脑部内三磷酸腺苷/ 二磷酸腺苷比值, 同时增加其大脑中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另外, 奥拉西坦还可促进患者脑组织内局部代谢能力, 提升其脑内梗死部位组织对于葡萄糖、氧的摄入, 激活、修复并保护患者脑部神经细胞, 对于缺氧性损伤脑组织也有确切的保护作用。另外, 奥拉西坦还能够提升患者大脑海马区内蛋白激酶C活性, 而蛋白激酶C可影响患者学习功能, 因而该药物具有提高患者记忆力、改善其思维能力、增强其学习能力的作用。本研究中, 与采用常规综合治疗的对照组相比, 以常规综合治疗为基础同时应用奥拉西坦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 远高于对照组的84.1% (P<0.05) 。同时,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MMSE评分为 (28.1±1.5)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25.7±1.9) 分 (P<0.05) , 证实了奥拉西坦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轻度认知障碍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 奥拉西坦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临床治疗中效果满意, 其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障碍方面有积极作用,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会欣, 赵灵敏, 牛立红.尼莫地平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2012, 19 (6) :382-384.

[2]李鑫, 海英.眼针联合舒血宁与奥拉西坦治疗中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4 (6) :161-163.

认知恢复 第5篇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盐酸多奈派齐片(安理申),蒙特利尔认知估量表,Fugl-Meyer运动量表,Barthel指数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根据卫生部统计数据,脑血管病已经成为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脑卒中死亡率为20%~ 30% ,预计到2030年,脑卒中年死亡人数将多达400万。脑卒中常常造成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的神经细胞变性、软化和萎缩等,从而引起大脑功能的障碍[1,2]。早在20世纪20年代,人们就认识到脑血管损害后患者常伴随行为和心理障碍。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PSD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躯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医疗负担。国内外目前关于PSD的研究较多,对其认知功能和生活能力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所在[3]。盐酸多奈派齐片(安理申)是一种选择性中枢神经系统胆碱酯酶抑制剂,造成乙酰胆碱经突触后膜释放后在神经突触间隙浓度积累,增加神经突触间隙乙酰胆碱的浓度,增加大脑神经的传导功能,改善大脑学习、记忆的能力。本研究对2011年10月—2013年9月接诊的43例脑卒中患者采用安理申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9月接诊的PSD患者86例。男48例,女38例,年龄44岁~81岁(66.3岁±14.8岁);脑梗死50例,脑出血36例;文化程度:大学11例,中学及以下75例;受教育年限7年~14年(8.2年±5.9年)。纳入标准:1符合卒中的典型症状和体征;2经过CT或MRI证实;3均有肢体偏瘫症状;4至少两周内未服用抗抑郁药;5既往无精神疾病,未合并严重心、肾、肺疾病及影响治疗的疾病;6小学及以上学历;7受试者及监护人知情同意并配合本研究。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5岁~80岁(64.8岁±15.9岁);脑梗死24例,脑出血19例;受教育年限8年~14年(9.4年±6.0年)。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45岁~88岁(68.4岁±12.8岁);脑梗死24例,脑出血19例;受教育年限8年~14年(9.5年± 5.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卒中类型以及受教育年限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根据患者症状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控制血糖、血压水平。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坐位平衡治疗、站立平衡治疗、转移治疗、步态治疗以及作业治疗等治疗方案。1注意力治疗:通过在计算机上显示随机排列的0~20数字,要求患者尽快并准确的从小到大找出,患者能顺利完成后提高难度至0~ 30或0~50;2定向力治疗:将患者亲属及友人照片集中至一个相册内,让患者对照片进行反复辨认,逐渐缩短辨认时间;3计算力治疗:设计一些生活中用到常规数字计算的情景,如对菜市场买菜,换零钱等场景进行模拟,逐渐治疗患者的计算能力,并利用计算机上的纸牌游戏等进行治疗;4记忆力治疗:建立规律性的日常活动,嘱患者遵循时间,主动参与治疗。利用听觉、视觉、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官协同治疗,如吃早餐时强调早餐内容,并在吃完早餐后让患者对早餐内容进行复述,看完电视后半小时让患者讲述剧情梗概,按照计划的作息时间,考察患者何时应该做什么等;5执行力治疗:安排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让患者独立解决,如穿衣、 切分蛋糕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晚睡前服用安理申(贵州圣济堂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751)2片共10mg,服药期间停用其他抗抑郁药。

1.3评价标准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及4个月,采用蒙特利尔认识估量表(MoCA)、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及Barthel(BI)分别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认知功能利用MoCA量表统一进行评估,包括记忆功能、视空间功能、执行功能、注意力、计算力、语言功能、时间定向力和地点定向力等8个认知领域,总分0分~30分,得分≥26分为认知正常。运动功能利用FMA量表统一进行评估,包括上下肢,共50项,每项得分0分~2分,最高累积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运动能力越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利用BI指数统一进行评估,包括大便、小便、吃饭、移动、装饰、活动、洗澡、上下楼梯、穿衣等10项,每项0分~10分,最高累积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MoCA量表、FMA量表及BI得分比较治疗前两组3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8周、16周观察组MoCA、FMA及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详见表1。

2.2安全性评价在干预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有7例在服用安理申后出现恶心症状,2例出现头晕症状,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继续服药未发现上述症状反复出现,部分患者症状能消失,无死亡及不良事件发生。治疗后的第8、16周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情况。

3讨论

PSD可发生于卒中急性期、数月甚至(1~2)年, 以卒中发生后(3~6)个月为最高,国外报道的PSD发生率在30%~50%[4]。PSD是脑部病灶直接作用的结果,其主要表现为兴趣减少,缺乏主动性,情绪低落, 烦躁,悲观厌世以及乏力等症状,导致患者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速度下降,生活质量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 甚至可导致患者自残、自杀。发病机制可能是脑部血管阻塞或者破裂直接损伤了与情绪调节有关的神经通路,脑干部位分布着丰富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胞体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胞体,胞体轴突经过基底神经节和丘脑延伸至额叶皮质,脑卒中损伤上述部位均可能造成抑郁[5]。不同类型的脑血管意外均可能造成大脑发生器质性或者功能性改变,导致患者智能下降并伴随不同程度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比具有相同缺损水平的其他疾病更易发生抑郁,所以PSD被公认是一种高度流行并且可以预防的综合征[6]。目前有关PSD发生的相关因素研究较多, 主要研究方向有大脑半球的对称性、损伤容积、损伤前界距额极的距离、皮质或皮质下损伤、脑萎缩等[5-7]。

近年来研究表明,认知功能的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其在记忆力、理解力以及注意力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8]。因此,常规的康复治疗效果有限,临床上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物主要通过增强胆碱能神经功能、降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抗氧化、抑制β-样淀粉样蛋白的生成和激活神经细胞代谢等途径而发生作用[9,10]。安理申为第二个获FDA批准的可逆性AChE抑制剂,其选择性强,在脑内主要作用于皮质和海马[11-13]。该药能明显增强中枢胆碱能神经活性,并能增加脑血流量,减轻淀粉样蛋白的神经毒性作用及自由基对神经元的损伤。口服初始剂量为一日1次5 mg,治疗1月可酌情增至一日10 mg。本品主要经肝脏代谢,不良反应较小,包括恶心、 呕吐、腹泻或便秘等,大多于给药初始阶段出现,维持治疗期减轻或消退,尚无肝脏毒性报告[14,15]。

本研究对43例脑卒中患者采用安理申进行治疗, 治疗8周后、16周后,认知功能、运功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均较未接受CFT的患者明显改善。安理申在增强PSD患者大脑神经传导功能,增强大脑信息的处理能力上的效果是明显的。本研究中,观察组有7例患者在服用安理申后出现恶心症状,2例出现头晕症状, 但是不能确定服用安理申与恶心、头晕症状有直接关系,采取对症治疗症状消失,继续服药未出现反复,可能的情况为恶心、头晕症状为一过性的不良反应,或恶心、头晕症状与服用安理申无关。本研究观察的样本量较小,临床观察时间不足,不能对其不良反应做出全面评价,有待进行后续研究进一步证实。

认知恢复 第6篇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并接受头颅CT或MRI确诊。男18例, 女32例, 年龄40~78 (56.6±9.7) 岁, 体质量50~78 kg。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8例, 女17例;年龄42~75 (55.8±9.5) 岁, 体质量60~78 kg;对照组:男10例, 女15例, 年龄40~78 (55.3±10.1) 岁, 体质量57~76 kg。两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所有被研究者均为颅脑创伤后72 h内接受治疗的患者, 同时排除患有其他严重并发症者, 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及无语言能力者。治疗方案均获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 允许使用降压、降脂、降糖药物及各种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等。观察组:茴拉西坦片 (山东强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0.2 g, 3次/d。21 d为1个疗程;对照组:服用安慰剂 (空白片) 。在用药前, 用药21 d后2个时间点对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MSE) 和巴氏指数 (BI) 评分。

1.3 疗效评定

评分:MMSE总分0~30分, <27分为异常, 其中24~27分为轻度认知障碍;19~23分为中度认知障碍;0~18分为重度认知障碍。巴氏指数评分:总分0~105分, 其中0~20分为极严重日常活动能力缺陷;25~45分为严重缺陷;50~70分为中度缺陷;75~95分为轻度缺陷;>100分为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结果用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和BI评分的变化见表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aP<0.05, bP<0.01

由表1可见, 观察组 (加用茴拉西坦治疗) 治疗后MMSE评分和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MMSE评分和BI评分无明显变化。提示茴拉西坦在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大脑认知功能, 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效果。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共计3例。其中头痛1例, 嗜睡1例, 呕吐1例。症状轻微短暂, 主要发生在剂量增加过程中, 所有患者未发现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不良反应。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常遗留大脑认知功能障碍, 出现智力减退, 智能低下, 计算力、定向力、判断力、自制力和理解力减退, 人格改变, 严重可导致日常生活能力的减退, 严重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1]。

茴拉西坦属于γ-氨基丁酸的环化衍生物。为脑代谢改善药, 具有激活、保护和修复大脑神经细胞的作用, 能促使脑内ADP转化为ATP, 改善脑内代谢和能量供应状况。它影响胆碱能神经元兴奋传递, 促进Ach合成, 改善学习、记忆和回忆能力, 可以抵抗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所致的脑功能损害[2]。

本研究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 应用茴拉西坦21 d后, 发现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和BI评分显著改善, 优于常规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表明茴拉西坦在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大脑认知功能, 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效果。仅3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 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 可见其安全性。茴拉西坦对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有效且非常安全。作为康复治疗的辅助用药,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评价茴拉西坦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记忆与智障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例总数5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 (加用茴拉西坦治疗) 和对照组各25例。运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MSE) 和巴氏指数 (Barthelindex, BI) 给治疗前后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评分。结果观察组经过茴拉西坦治疗, MMSE分值和BI值明显增加, 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茴拉西坦是一个可以用于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大脑认知功能的安全有效药物。

关键词:茴拉西坦,高血压脑出血,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1]陈士东.高血压壳核性出血分型与短期康复预后的关系.现代预防医学, 2005, 32 (9) :1200-1204.

认知恢复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择期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2例, 根据ASA美国麻醉协会标准进行分级均为Ⅰ、Ⅱ级, 排除术前存在精神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 排除手术时间在4h以上、初中文化以下、无法完成认知功能测试的患者, 排除严重听力与视觉障碍以及MMSE简易精神状态评分在17分以下者。患者中男28例, 女34例;年龄61~78 (65.4±7.3) 岁;体重62~87 (63.8±10.6) kg;身高148~179 (162.1±7.8) cm。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麻醉方式为单纯全麻, 观察组麻醉方式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统计学软件分析,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 以500ml复方乳酸钠连接后, 静脉滴注10mg地塞米松、0.5mg阿托品。对照组患者行面罩给氧, 以0.1~0.2mg/kg咪达唑仑、1.5~2.0mg/kg丙泊酚、2~4μg/kg芬太尼、0.06~0.08/kg维库溴铵行麻醉诱导, 之后以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行气管表面麻醉, 气管插管。固定好导管后与麻醉机连接。术中麻醉维持为持续吸入浓度为1.3%~2.0%的异氟醚, 持续泵入丙泊酚, 剂量为每小时每千克体重2~4mg, 间断追加总量为4~6μg/kg芬太尼。观察组在L1~L2穿刺, 向头侧4~5cm置管, 固定好导管后注入5ml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 确定导管位置后, 注入10ml浓度为0.5%。调整麻醉平面, 确定患者不存在不良反应后行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在60min后以1mg吗啡与6ml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硬膜外注射至手术完毕。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完成后吞咽反应的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完全清醒的时间, 并记录患者术后3d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

1.4 认知功能障碍评价标准[2]

以MMSE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分, 最高分值为30分, 最低分值为0分。重度认知障碍为0~18分, 中度认知障碍为19~23分, 轻度认知障碍为24~7分。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苏醒过程指标

两组患者术后吞咽反应、拔管与完全清醒时间统计结果, 见表1。观察组患者术后吞咽反应时间、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相比对照组均显著缩短 (P<0.05) 。

2.2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两组患者术后3d内的认知功能障碍情况, 见表2。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2d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第3d两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0.05) 。

3 讨论

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 年老和虚弱的患者可以耐受越来越复杂的手术, 而主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风险并不增加。然而麻醉和手术似乎和认知功能的改变有关, 而且比麻醉药或镇痛药以及炎症和康复反应的影响更长久[3]。许多研究描述了认知改变对生活质量影响的重要性, 这些研究表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研究表明生活质量和围手术期认知减退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甚至是当其他身体或心理因素被考虑在内时, 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4]。除了年龄和手术因素之外, 许多疾病也会引起认知功能改变, 尤其是在高危的老龄人中。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 全麻下做大手术, 手术1w内POCD的发生率为25%, POCD与年龄增长、麻醉维持时间、教育水平、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和感染持续增加有明显的相关性;术后3个月POCD的发生率为9.9%[5]。区域麻醉与全身麻醉术后POCD的发生率无差别。本次临床研究中,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相比单纯全身麻醉能够明显缩短术后苏醒时间, 改善认知功能的恢复情况。可能由于复合麻醉方式能够有效降低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 使得患者体内全麻药物的含量降低, 减少了呼吸抑制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改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硬膜外麻醉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与不适, 辅助意识的平稳恢复。同时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全身麻醉患者, 可能与全麻药物用量降低有关, 也可能由于复合麻醉方式同时阻滞外周脊神经与中枢交感神经, 降低了患者应激反应的发生, 对认知功能的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综上所述, 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能够明显缩短患者苏醒时间与术后拔管时间, 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在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苏醒时间及认知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择期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2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 观察组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 分析患者术后苏醒时间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吞咽反应、拔管与完全清醒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术后前2d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膝关节置换术中能够明显缩短患者术后苏醒时间, 改善认知功能恢复情况,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麻醉方式,老年膝关节置换术,苏醒时间,认知恢复

参考文献

[1]黄志莲, 李军, 连庆泉, 等.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分析[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8, 28 (3) :201-204.

[2]刘沁爽, 李淮安, 梁淑娟, 等.全麻及硬膜外麻醉对骨科大手术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11, 51 (26) :68-69.

[3]徐云, 陈跃波, 李江, 等.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 2012, 14 (12) :1642-1644.

[4]宁俊平.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D].遵义医学院, 2011.

认知恢复范文

认知恢复范文(精选7篇)认知恢复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4年11月因脑卒中致认知障碍的神经内科患者94例,并随...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