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日语省略表达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日语省略表达范文(精选4篇)

日语省略表达 第1篇

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 也直接体现着人的思想和心理, 自然也与社会历史文化紧密相连。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 自然环境相对孤立, 于是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同一性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这使得日本人之间, 特别是家人朋友之间可以以“心领神会”的方式进行交流。同时, 日本人在与人交流时, 擅于使用婉转间接的方式, 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意见或传递信息。日本人的对于枯淡和精炼之美的追求以及集团意识的存在, 日本人对集团的依赖性, 使得日本人在语言表达中尽量不突出自我, 为了不破坏集团的“和”, 也尽量避免和他人冲突, 因此, 日语表达中出现许多省略的现象。省略表达展现了日本人的性格、思维习惯、以及审美观。虽然各个国家的语言表达中都含有省略表达, 但日语省略表达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别国。

而在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 这种省略表达就难免产生歧义。中国虽然与日本一衣带水, 且都使用汉字, 但是, 中日的文化、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促进两国交流, 加深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 翻译的作用则日益重要。孔繁明在其《日汉翻译要义》一书中将翻译阐释为:“翻译是用一种通顺、贴切的语言文字, 忠实而完美地传达另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真实意义和丰姿。”由此可见,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相互转化, 而且要求译文在整体上与原文相对等值, 同时要传递出原文的真实的思想感情。因此, 将日语中的省略表达的准确翻译成汉语, 并使之符合中国人表达习惯, 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促进两国交流和理解的重要环节之一。综述所述, 本文将从日语句子成分的省略和话语内容的省略两方面的翻译进行论述。

二、句子成分的省略

句子成分的省略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并不陌生根据1955年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的数据调查, 日语中省略主语的频率为:会话文74%;书面语37%;小说20%。另外, 根据近期一项“Mister of corpus”的实验1结果, 日语表达中的省略频率平均为:主语省略68.7%, 宾语省略40.1%。由此可见, 日语中的省略表达出现频率相当之高, 除了主语宾语之外, 日语中的谓语成分有时也会省略。这些情况在日语表达中是十分常见的, 但将其译成汉语之时, 则需要将省略的成分再现出来。宾语省略现象与中文较为相似, 一般有上下文对应, 上文中提到过的事物可以在下文中省略, 比如:

・――あなたは猫が好きですか。/喜欢猫吗?

・――好きです。/喜欢 (猫) 。

这类现象在翻译过程可以不译或者加译上文中出现过的宾语就可。因而, 本文主要从句子的基本组成成分主语、谓语的省略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1、主语的省略

由于日语中有接头词“お”和授受动词、敬谦等原因, 主语的省略现象在日语表达中十分频繁。在文章写作中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但是, 汉语的表达习惯在这一点上却与日语有着十分大的区别, 如果省略掉主语, 就会让人不知所云, 产生误解。因此, 在面对日语中句子的主语省略掉的表达时, 一般需要添加主语来进行翻译。比如:

(1) 駅に荷物が三個あるのですが取ってき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我有三件行李在车站, 您可以给我去来吗?

(2) 君に英語を教えてやろう。/我教你英语吧。

(3) 心まで暖まってくる思いがする。/我觉得心里暖暖的。

(4) 私の手紙をご覧になりましたか。/您看打我的信了吗?

(5) 時計をお待ちでしょうか。/您带着手表吗?

(6) 一人で夜道を歩くのはこわい。/我害怕晚上一个人走路。

(7) 君にも行かせたい。/我也想让你去。

(8) お中がすいてきた。ご飯にしよう。/我饿了。咱们吃点饭吧。

从以上八个例句中可以看出日语中的主语省略现象十分频繁。上述 (1) 、 (2) 两句, 属于授受关系的例句, 日语中的“やる、上げる、差し上げる、くださる、もらう、いただく”等表示授受关西的动词本身就含有人称和方向性, 与汉语中的给有很大差别, 因此, 再将此译成汉语时, 需进行主语补充。而例 (3) 与例 (6) 两句属于表达感觉和感情的例句, 由于日语中表达感觉和感情的词, 诸如“思う、気がする、うれしい、悲しい”等词, 多表示第一人称的感情, 因此在译文中必须加入主语“我”, 才能符合以汉语作为母语的人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而 (4) (5) 两句是日语中的敬语表达, 日语敬语可以分为尊敬语、谦逊语、郑重语三种, 因而表达形式本身就已经包含有人称, 而现代汉语的敬语体系并没有日语那么发达, 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加入主语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翻译日语中表示希望、意志以及劝诱等句子是也许加入主语。由于日语中“たい、う、よう”等助动词常用来表达第一人称的希望、意志, 因此一般加译第一人称代词“我”或者“我们”。如例 (7) 和例 (8) 所示。

2、谓语的省略

日语中谓语省略, 不仅包括动词性谓语, 也包括形容词、形容动词谓语, 以及与用言各种活用形接续的接续助词、助动词的省略。日语中谓语不仅可以省略, 而且省略的形式多种多样, 在文章中包括各种体裁, 如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等当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谓语的省略。谓语省略在翻译过程中也是一个十分困难的环节, 必须根据语境以及两国文化背景差异进行翻译。例如:

(1) 子供が池に落ちたんですよ。今人工呼吸をしていますがね、助かるかどうか。/小孩落水了。现在正在进行人工呼吸, 不知道会不会有帮助。

(2) たとえ自分が失敗しても。/即便是失败我也想试一试。

(3) 太郎が春子を、次郎が夏を、三郎が秋子をぶった。/太郎打春子, 二郎打夏子, 三郎打秋子。

诸如以上两例中, 在日语表达时都省略了谓语。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分别进行了加译, 例如在例 (1) 中加入了“不知道”, 在例 (2) 中加入了“想试一试”这些成分。这样更有益于读者理解。但是由于这些例子是单纯的句子, 并无语境, 因此此处加译是否妥当仍需考证。而如例 (3) 句意十分明了, 为了避免重复而省略了谓语“ぶった”, 翻译时可以将其补充完整。而在日语中, 谓语省略现象出现最为频繁的当属新闻之中。这也是新闻日语自身较为明显的特点之一。比如:

(4) 日本の造船業界は一九七〇年代後半以降、旧運輸省の主導で二度にわたり大規模な設備減少を実施/日本造船业界在1970年以后, 以旧运输省为主导实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设备减少。

(5) 財務官は「為替は主要議題にならない」と表明/财务官表明“汇兑不是主要议题”。

(6) 調査は景気を肌で感じやすい小売店などで働く人ら約二千人が対象。/调查以在可以亲身体会市场状况的小卖店工作的大约两千人为对象。

日语新闻中的谓语省略现象主要有:省略“だ、である”型, 省略“する”型、有省略动词以及动词不定型的类型。这些省略表达可以软化句子语气, 使句子表达婉转化, 同时避免了招致对方反感, 并导致对方激烈抨击的情况。但是, 在中文翻译过程中, 需要采取补充的手法进行翻译。例如例 (1) 和例 (2) 分别省略了“した”, 但我们不难看出其表达的是一种断定的语气。例 (3) 省略了“にされた”, 我们在翻译时也应进行加译。

综上所述, 在翻译省略掉主语、谓语的日语句子的时候, 大多时候采用加译的方法进行翻译, 已达到准确的传达本意的目的。同时, 由于日语中主谓语省略现象频繁,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不能疏忽此类问题。并且, 在翻译时也需根据语境作出具体的分析。

三、内容的省略

日语的省略表达不仅体现在句子成分上, 在日常会话以及文学作品中也极大地使用省略表达。这与其他国家虽有相通之处, 但日语中的省略更加普遍, 有时仅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意愿。笔者将日语中的有关内容的省略表达总结为两点。以下逐一进行论述。

1、暗示型省略

省略表达在很多时候是将自己的内心想法省略, 而让对方通过自己的言语表达揣测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一省略现象十分频繁, 笔者将其称为暗示型省略。日语中这类的省略现象, 很多时候是通过终助词或副词等来表达的。在翻译这类省略现象时有时需要加译, 但也可以根据具体语境不翻译出来。例如:

(1) 七時のバスで来ないとすると、後は終列車だが… (川端康成《结婚纪念日》) /不乘7点的公交来的话, 就只有末班车了 (那样他肯定不来了) 。

(2) あんなにお頼みしておいたのに…/我都那样的拜托你了……

(3) それはお困りでしょう。でも家も何かとものいりで…/那么, 您可够困难的。可我们家开销也很大, (真没有富余的钱能借给您) 。

(4) A:一緒に映画を見に行きませんか。/一起去看电影吗?

B:今日はちょっと…/今天 (有点事儿可能去不了) 。

例 (1) 和例 (2) 都属于暗示型省略, 从日文表达中可以看出例 (1) 的句末用了「が」来暗示期待的人一定不会来, 此处笔者在翻译的时候加译了 (那样他肯定不来了) , 这样才能使汉语语者准确的把握原文的信息。例 (2) 用「のに」一词这暗示出自己对对方的不满和失望的心情, 在译文中可以不进行加译, 也可以根据具体语境进行补充, 有时需要译者进行再创作。例 (3) 则省略了直接拒绝借钱给对方的话语, 这样可以舒缓语气, 但是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意思不容易理解, 因而在翻译时加译了真没有富余的钱能借给您。例 (4) 则是日本人常用的拒绝对方的方式, 这类表达在日语中十分普遍, 在翻译时我们需要补充其省略内容, 这样才符合中国人表达习惯。王克友在《翻译过程与译文的演生》一书中写到:“如果创作和阅读是‘自然——作者——意境——原文符号’的过程和逆过程, 翻译则是在阅读这个逆向过程的基础上, 增加了一个‘自然——译者意境——译文符号’的二度创造过程。”由此可见, 就读者与作者在文本意义的理解方面所允许的差异范围之内, 进行再创作并不违背翻译中“信”、“忠实”的原则, 是被允许的。

比如德田秋生的小说《缩图》中有一段典型的暗示省略。中年丧妻的均平, 这一天见到了, 一直寄养在亲戚家的女儿三世子, 均平激动不已。为了让女儿重温母爱, 便带女儿到旅馆来见自己的情妇银子。银子与三世子一见如故, 没有叫醒因过于劳累而睡去的均平, 便一同到街上闲逛, 并在冷饮店吃喝, 十分愉快。分手时, 二世子虽想再到旅馆见见父亲, 但又不忍打搅父亲与情人间的幸福和宁静, 执意就此告辞。均平见银子只身返回, 不禁神色凄然。这时银子说道:“ (5) 帰るというものをして引っ張ってきても悪いとおもったから。富士屋でソーダ水飲んだり何かして。”从例 (5) 中可以看出在“とおもったから”后省略了“娘をここまで引っ張ってくることをやめた”, 在“水飲んだり”之后省略了“お菓子を食べたり、いろんな面白い話をしたり”等。因此在翻译是应进行补充, 也就是上述所谓的根据原文的意思进行再创作。笔者将其翻译为“我觉得硬把她拉到这来也不好于是就没有强留, 但是我们在富士屋喝了苏打水, 吃了点心, 聊的很愉快。”这样才能使句意完整, 便于读者理解。

再如小林多喜二的《党生活者》一书中的一段对话:

(6) 電車路の雑踏に出てから、私は須山に追いついた。彼は鼻をこすりながら、何気ない風に四囲を見廻し、それから、「どうもおかしんだ…」と言う。

私は須山の口元を見た。

「上田がヒゲと切れたんだ…」

「何時だ?」私が云った。

译文 (尚永清译, 《一切为党的人》) :走进了电车路上人群里以后, 我追上了须山。他揉了揉鼻子, 无所谓的样子向周围望了望, 说:

“有点不对头……”

我看了一下须山的嘴。

“上田跟‘胡子’断了联系……”

“什么时候?”我问。

这段对话中有两处省略, 但是无论是日文还是原文, 都可以从其对话中了解到它省略的是什么。在“有点不对头”后省略了“还有某些不好的迹象”, 在“上田跟‘胡子’断了联系”后边省略了“可能出事了”。这种省略, 根据原文大意可以看出, 因而在翻译过程出也无需加译。这样做还保持了原文的风貌。

因此, 在面对暗示型省略时, 有时需要译者根据原文大意进行补译, 在具体语境之下, 也可以不议。

2、不可知型省略

除了上述的暗示型省略之外, 日语中还存有一种省略现象, 即不可知类型省略。对于暗示型省略, 可以根据上下文以及具体语境进行补译, 同时也可以保持原文风貌而不进行翻译。但是, 不可知型省略却与之不同, 这类省略往往语义不是十分清晰, 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某种感情, 因此, 加译的翻译方法在面对此类现象的翻译时则不能运用。不过, 此类省略现象大多出现于文学作品或者文章之中。比如:

(1) 地主は小作科の代わりに、今相場が高くって、百姓の生活を支える唯一の手だてになっている豚を差押えようとしていた。それに対して、百姓達は押えに来た際、豚を柵から出して野に放とう、そして地主を分からなくしよう、こう会合できめたのであった。会の時には一人の反対者もなかった。それがあとになって、自分の利益や、地主との個人的関係などから寝返りを打とうとする者が二三出て来たのであった。……黒島伝治『豚群』

译文:地主想把先下行市很好, 成了农民维持生活的唯一手段的猪扣押下来, 顶替地租。对此, 农民们聚会商定了:当他们来查封时, 大家就把猪从圈里赶出一齐放到野地去, 让他们分不清养主来。聚会时没有一个人反对。可是到了后来有的由于个人利益, 有的由于跟地主的个人关系等, 出现了两三个想要叛变的人。……宁天平译《猪群》

(2) 節子:法律がいくら許したって、お父さんから祝福されない結婚じゃ英子だって、本当に仕合わせにはなれませんわ。ねえ、お父さん、そうでしょう?

父:よろしい。後の雁が先になったけれど、それは、節子の不運だ。しかし、節子、明るい気持ちを持って、これからとりかえしをつけような。わしは、わしは、お前達が二人とも仕合わせになってくれることを祈るよ。節子のその人には、お父さんはまだお目にかかれないが節子がいいと思うようなら、きっと立派なんだろう。そういう約束があってみれば、節子は、それをつらねかなけりゃいけない、な、節子……阿木翁助『長女』

译文:节子:法律就算在允许, 得不到父亲祝福的婚姻, 英子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是吧, 爸爸?

父亲:好吧。虽然是后来居上, 但那也是节子你运气不好吧。但是, 节子你一定要乐观, 今后一定可以挽回的。我, 我希望你们连个都能变得幸福。节子的对象, 虽然我还没有见过, 但节子觉得他好那他一定很优秀。既然有了那样的约定, 看来节子你也必须要坚守到底了, 是吧, 节子…… (笔者译)

以上两个例子则体现了日语中的不可知型省略现象, 例 (1) 和例 (2) 在文末均使用了省略符号, 此处亦视为是内容省略现象之一。然而, 无论例 (1) 还是例 (2) , 都只是说话者或者作者想表达的一种心理感情, 根据上下文内容, 我们也无法揣测作者真实的内心想法。因而, 在翻译时, 在译作句末也加入了省略符号, 既保持也原文的风貌, 同时也使得作者的感情思想得以保留, 给予读者更大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因而, 在进行不可知型省略的翻译时, 一般不采取加译的方法, 尽量保持原文风貌是最好的方法。

综上所述日语中有关的内容的省略可以分为:暗示型省略、不可知型省略两种。在进行这类翻译时, 对于不可知型省略, 一般采取不进行翻译的手法, 以求忠实于原作。而在对暗示型省略进行翻译时, 则要根据原文内容适当进行加以, 以便于理解, 但是, 具体语境要具体分析, 有些语句不进行加译反而更能给读者真实以及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结语

本文则是对日语中省略现象的翻译进行了浅析。省略在日语表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既可以把自己的心情感受传达给对方, 同时又维护了日本人所重视的“和”的精神。在句子中, 日本人经常会省略主语, 尤其是作为第一人称的“我”来达到缓和语气的作用, 但是这与我们汉语母语者的说话习惯迥然不同, 因而在翻译时应该进行主语的补充。其次, 日语中对于谓语的省略也屡见不鲜, 大多情况下, 需要译者补充完整以求句意通达。

除了句子成分的省略之外, 日语中内容的省略现象出现频率也高与别国。关于内容的省略的汉译, 需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有时需要译者根据原文大意进行创作, 即加译;有时由于不可知, 或者更加传神的传递作者的想法, 则不进行翻译, 尽量保持原文的风貌。

浅谈日语中的省略语 第2篇

【关键词】省略语 词汇的省略方式 特征 作用

现代生活节奏很快,在各个领域都追求效率,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出现了很多省略语。它是用少量的内容表达更多的信息,在沟通中会显得更加简洁方便、便于交流。在现代日语中有很多的省略语,如果不了解它的内容就会对沟通造成障碍。日本的『国語学研究事典』是这样定义省略语的“ある語の一部省略または簡略した形のもの。略語になっても、元の意味はそのまま保たれている”。也就是说“省略语就是把语言的一部分省略掉,但在省略之后还依然保持原有的含义。”

一、省略语的分类

1.名詞的省略语。名詞的省略在日常生活、网络、商店名、人名等社会的各个領域都很常见。

2.形容詞的省略语。形容詞比较长,通常会把中间部分省略。

例如:おつ→お疲れ様(你辛苦了);きもい→気持ち悪い(真恶心)

3.動詞的省略语。与名詞和形容詞相比动词的省略语比较少,通常年轻人当中用的比较多。

例如:かそる→髪の毛が薄くなる(把头发打薄);オケる→カラオケに行く(去唱卡拉OK)

4.外来語的省略语。外来語是指用片假名来表现外语发音的词语。完全用片假名来表现的话,单词会很长。因此在外来语当中使用省略的情况比较多。一般来说会把外来语的前两个或三个发音保留,把后面的发音省略。

例如:バイト→アルバイト(打工);スーパー→スーパーマーケット(超市)

二、省略语的特征

1.汉语词的省略语中双音节的省略语。在日语的词汇系统中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的双音节复合词比较多,因此,当汉语词进行省略的时候通常都会变成两个汉字的组合。

例如:地銀→地方銀行(4?2);現説→現地説明会(5?2)

2.三个汉字的省略语。两个汉字组成的双音节复合词再和接头词或者结尾词一起组成三字的汉字省略语。

例如:全日空→全日本空輸;伊豆急→伊豆急行

3.四个汉字的省略语。当片假名比较长的时候通常会只采用前四个字这就叫做「四字略語」,但单词的意思不变。

例如:ヤフオク→ヤフー·オークション(Yahoo里面的拍卖);メルマガ→メール·マガジン(mailmagazine是指发送方定期向想要阅读的人发送邮件并让读者来购买的一种形式)

为什么日本人这么执着于“四文字”呢?从传统的文学形式来看,和歌、俳句等都是七五调。虽然从国外引进了一些看起来很时髦的词语,但是在转换成日语的时候还是逃不脱七五调的束缚,对于一些还没有听习惯的新词语以及新的概念等还是会倾向于转换成自己习惯的语言,并且这样才会在说话的时候觉得没有不和谐的感觉。

4.地名、人名等固有名词以及专用语中的省略语较多。地名、人名等固有名词以及专用语中很容易产生省略语,原因是固有名词和专用语较长,记忆比较麻烦,所以必须要简化。

三、省略语的作用

1.简洁性。单词省略之后它的音节和文字显著减少,交流起来更加便利,书写起来也更简单。在新闻报道中国家以及团体的名字几乎都会被省略。例如「英」(英国)、「独」(德国)、「仏」(法国)等,对于读者来说也容易理解。同时,有时候会用到两个汉字来表示国家的名字,「日韓」、「米中」(美中)。还有像「在日」(在日本)、「来日」(来日本)、「親日」(亲日)等,只看字面意思一下就能理解了。不仅是在新闻报道中,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省略语,如:東名坂→東京·名古屋·大阪;主婦連→主婦連合会等。

2.自我保护。省略语从使用对象来看,在IT业、传媒业、年轻人当中使用的较多。不仅仅是使用方便,还有排他性,自我保护、特权意识等含义。例如学生们就会使用省略语来互相交流一些不愿意让大人知道的事情。BF→ボーイフレンド?(男朋友),GF→ガールフレンド(女朋友)。

3.表达尊敬或者亲密关系。为了使语言更加优雅和委婉有时候会把词语加以变化,其中的一个形式就是把单词省略化。在室町時代的贵族女性们认为直接说事物的名称很粗野,于是在宫廷内生活的女性们会把事物的名称省略。例如:なすび→なす(茄子);ちまき→まき(粽子);蒟蒻(こんにゃく)→にゃく(魔芋)。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日语中,省略语的数量也逐渐增多,新的省略语也不断产生,省略方式也多种多样。不论是哪种形式,通常都是把不重要的部分省略然后突出重要的部分。但是,只要知道单词的内外变化规则,仍然可以把省略的部分复原然后再推测出原意。了解省略语的特征也有助于更深的理解省略语。

在日常生活中省略语的使用频率很高,其中由汉语而来的省略语数量也不少。省略语是为了减轻人们的记忆负担而批量产生的。但是,如果省略语被误用的话反而还会增加学习和认知的负担,所以,对省略语的研究,对促进日语学习以及文化交流都有很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殿芳李殷焕赵德义.日本語の縮略語辞典[M].北京商务印書館,1991.

浅析日语省略表达的文化内涵 第3篇

在日语表达中, 省略诸如「誰が?誰に?何を?」这样的主语、宾语等的情况特别多。然而这并不影响句意的正确表达, 以及听众或读者对句意的理解。比如以下三个例句:

1) 「母が出かけたら掃除する」誰が掃除するの?

答「母が/○誰かが」

2) 「弟は来ると思う」誰が思うの?

答「弟が/○私が」

3) 「妻に話すと、同意してくれた」誰が話し、誰が同意?

答「私が私の妻に話すと、私の妻は私に同意してくれた」

例如例句 (1) “妈妈出门以后就打扫卫生”中, “打扫卫生”的是谁。答案肯定不是“妈妈”而是其他的人。根据上下文, 如果是“小王的妈妈”那么“打扫卫生”就应该是“小王”。再如例句 (2) “估计弟弟马上就来了”中, 到底是谁“估计”的。答案肯定不是“弟弟”而是“说话人”。例句 (3) “和妻子说了之后, 同意了”, 谁“和妻子说了”, 又是谁“同意了”。通过上下文, 我们即可知道“我和我的妻子说了之后, 我的妻子同意了我的意见”。像这样既省略主语、宾语的句子, 在日语表达中, 却是极为自然的。

二、省略表达的文化内涵

在任何一门语言中, 为了避免累赘, 对于同一事物、同一事件都有省略的表达习惯。但是, 日语中的省略表达却尤为显著。

根据1955年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的数据调查, 省略主语的频率为:会话文74%;书面语37%, 小说20%。另外, 根据近期一项“Mister Ocorpus”的实验1结果, 日语表达中的省略频率平均为:主语省略68.7%, 宾语省略40.1%;而英语表达中的省略频率为:主语省略15.4%, 宾语省略8.0%。由此可见, 与英语表达中的省略表达比起来, 日语的省略表达要多很多。

除了简洁的原因, 日语的省略表达如此之多, 是与日本文化脱离不开关系的。

(一) 礼貌的请求

在日本的电车上, 随处可见很多标语牌。比如其中之一, 「リュックは前に」, 这句标语是没有动词的, 但是如果翻译成中文“请将您的背包放在前面”, 却需要将“放”和“您的”明确说明。但是如果日语也像中文那样「あなたのリュックを前に持ってください」一字不漏的表达的话, 就会给人强加于人命令的感觉。所以, 点到为止, 由乘客自己揣度决定才更能体现出礼貌客气。

除了标语牌, 电车里的广播也同样能感觉出这种礼貌的请求表达。比如「大きなお荷物をお持ちのお客様は、まわりのお客様のご迷惑にならないよう、ご協力お願いいたします。」这样的广播也是经常听到。作为请求的表达方式, 在日语课上学到的是「~ください」, 但这种表示直接请求的句型, 在实际生活中却不常使用。「~ください」由于太过直接, 给人一种带有命令的感觉, 所以当对客人等表达请求的时候, 常使用「お願いします。」等其他的婉转表达。「~ください」一般只是用于像「ここに判を押してください」这种政府处理公务时, 或是像「どうぞお取りください」劝说客人多吃点的情况。

(二) 感恩意识

日本人如果受到了别人的恩惠, 会一直记得。为了表示自己将来会有所回报, 还会用语言表达出来这种感激之情。这种寒暄语在日语中也不少, 从中也不难发现省略表达。

比如, 碰到一位之前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人, 一定会说「先日は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前些日子十分感谢您”这时候几乎不会说感谢对方什么。再如作为「ご家族のみなさん、お元気ですか」“您家里一切都好吧”的回答「おかげさまで」“托您的福”也是同理。

日本人在去别人家拜访的时候, 一定会带点礼物, 送礼物的时候, 会客气地说「つまらない物ですが、」“一点小意思, ”。也许有人认为, 既然是“一点小意思”那就不要送了。但是从重视“回报恩惠”的日式思维角度考虑的话, 可以理解为:正是因为是“一点小意思”, 所以请不用有“回报”的顾虑。因此, 「つまらない物ですが、」后半部分省略的部分, 才是最想表达的。

再如, 「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 (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 」, “粗茶淡饭, (请吃吧) ”如果字面上看的话, “粗茶淡饭”的话, 还怎么吃呀。但实际上, 这是「何も賞賛していただけるようなものはございませんが、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的省略表达, 含有“不需要有回报的顾虑”的谦虚表达。

(三) “沉默是金”视为美德

正如谚语「言わぬが花」“少说为好”、「能ある鷹は爪を隠す」“雄鹰藏起爪, 真人不露相”、「1を聞いて10を知る」“闻一以知十”所言, 日本人将“沉默是金”视为美德。雄辩的说话方式, 容易让对方感觉“好像为了掩饰什么, 而不值得信赖。”

日本人的思考方式以及日语的表达方式与欧美语言比起来, 具有两个特点:日本人受孔子思想的影响, 认为“做”比“说”重要;日本人喜欢间接婉转的表达方式, 欧美人喜欢直接的表达方式。

究其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国家的历史发展有关。欧美的国家是多民族聚集生活, 使用多种语言, 而且历史上的受外来侵略比较多, 为了沟通方便, 更喜欢使用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而日本是个岛国, 受外来侵略, 特别是长期的侵略很少。除此之外, 江户时代的更是长达200年之久, 因此, 日本人几乎只在本国国民间进行交流。而且家里人之间、夫妻这样亲密的人之间可以以“心领神会”的方式进行交流, 同时, 注重理解对方的理念也对交流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总结

日本人在与人交流的时候, 说话人是通过婉转间接的方式, 向对方表达意见或传递意图;而听话人正是在这种“含糊不清”中, 来揣度说话人的真正想法。这种婉转而玄妙的交流方式, 正是省略表达发展起来的基础。

摘要:主要从日本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日语省略表达的高频率。从而得出, 礼貌的请求表达、日本人的感恩意识、以及视为美德的“沉默是金”处事原则都是其文化内涵的体现。日本人在与人交流的时候, 说话人是通过婉转间接的方式, 向对方表达意见或传递意图;而听话人正是在这种“语意模糊”中, 来揣度说话人的真正想法。这种婉转而玄妙的交流方式, 正是省略表达发展起来的基础。

关键词:日语表达,省略,交流,婉转,语意模糊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日本人の言語表現、講談社現代新書.1975.

[2]金田一春彦.日本語のこころ、「英語で話す日本の文化」の第一章、講談社バイリンガルブックス.1997.

[3]奥津敬一郎.「ボクハウナギだ」の文法-ダとノー、くろしお出版, 1978.

日语省略表达 第4篇

关键词:日语,人称代词,语言,集团主义,间人主义

不论是英语、汉语还是日语, 人称代词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英语中的“I”“you”“he/she”, 汉语中的“我、你、他/她”, 日语的“私、あなた、彼/彼女”, 都是作为常用的人称代词。但是就其使用频率来说, 日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要低于英语和汉语人称代词的使用。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本文试图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来探讨

一、日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及其特点

1. 人称代词的定义。

所谓的人称代词是指在语法上反映出人称区别的代词。而人称是指反映句中的代词或者是名词究竟是属于说话人还是听话人, 抑或是这两者之外的第三方。根据离说话人的距离顺序一般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另外人称代词中有单数、复数、性、格等的差别。

2. 日语人称代词的使用。

日语人称代词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 目前为止也没有确切的结论。正如铃木孝夫在《ことばと文化》一书中指出的那样, “与欧洲各种语言中人称代词已经拥有数千年的历史这一特点相对照, 日语中人称代词的历史是相当短暂的, 且这一历史也很难追溯到古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指称自己的代词和指称对方的代词是频繁相互交替着的。”[1]

日语中人称代词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 每一类人称代词之中又包含着各自不同的称呼。

例如第一人称代词中有:わたし、わたくし、あたし、あたい、ぼく、おれ、われ、自分、こちら、当方、手前、わし、我 (5。第二人称代词中有:あなた、あなたさま、きみ、おまえ、おたく、てめえ、きさま、諸君、そちら、そっち。第三人称代词中有:かれ、彼女、あいつ、あの方、あちら、あの人、そちら、そいつ、あれ。

可以说日语中人称代词的数量非常多, 但是在日常会话中, 经常使用人名或者指人的人称代词的用法上与英语和汉语相比较它的频率却很少。可以说, 在日本人对话时, 存在着尽量有意识地少用人称代词的倾向。下面对日语中人称代词的具体使用情况作简单的考察。

首先, 关于第一人称的使用, 日本著名的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在《日本语》一书中对第一人称的使用做了一番陈述。日本人在日常会话中, 有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的倾向。如果经常把“わたしが”挂在嘴边, 会给对方过于强调自己的不好印象。要是碰到不得不使用第一人称的场合, 日本人也会根据具体的场所和对象来选择合适的自称词, 仍然选择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其缘由与日本长久以来形成的集团观念密不可分, 即在集团中尽量不突出自己与他人尽量保持一致。

其次, 关于第二人称的使用, 如果对方是长辈或上司的时候, 第二人称的使用要尤其谨慎。第二人称的使用之所以越来越小心, 主要是由于日语中用来指称第二人称的代词其内在品格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所以直接用人称代词来称呼对方是非常不礼貌的。举“あなた”为例, 昭和初期它作为尊敬语是用来称呼长辈、上司或者同辈的, 但现在它所包含的敬意日趋减弱, 用来称呼同辈或后辈的场合也在逐渐减少, 现在基本上是用于妻子称呼丈夫的特定用语。

而关于第三人称的使用情况, 原本在日语中本来不存在第三人称代词的。现在作为第三人称使用的“彼”实际上是古代的远称指示词。而“彼女”也是明治以后, 在翻译英语的“she”时, 匆忙造出来的词语。可以说“彼”和“彼女”是历史非常短的两个词语。

3. 日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

根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进行的语言调查报告《現代雑誌九十種の用語用字》的「第2表使用率順語彙表 (全体) 」, 选取三个比较常用常见的人称代词“わたくし”、“かれ”、“あなた”做比较的话, 发现这三个词在日语词汇中的地位分别排在第24位、第58位和第136位[3]。

根据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大规模的词频统计与分析并通过国家鉴定的〈现代汉语三千常用词表〉, 在依据使用频度降序排列的该词表中, “我”、“他”、“你”分别排在了现代汉语中的第6位、第8位和第22位。可以说“我”、“他”、“你”这几个人称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使用频度最高的名词类词语了。

比较日语和汉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 可以明显看出日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远远不及汉语人称代词。

二、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造成日语人称代词省略使用的原因

第一点, 日语中有授受动词和授受补助动词, 所以省略掉人称代词也不会影响意思的理解。例如:ちょっと部屋にきてもらいたいですが/今日は助力してくださいまし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这两个句子即使没有人称代词出现, 也不会产生误解。再比如:弟は剃刀を抜いてくれたら、死なれるだろうから、抜いてくれと言った。それを抜いてやって、死なせたのだ、殺したのだとは言われた[4]。这里只出现了一个“弟”, 句子的语意关系基本上都是依靠授受动词或授受补助动词来实现, 所以可以顺利地理解它的意思, 但是如果是汉语的话, 如果不使用人称代词, 想必是没有办法说清楚的。

第二点, 日语中丰富的敬语词汇以及敬语的接头词, 在这些词汇内部本身就包含了清楚的人称指示关系, 所以即使省略人称代词也可以。例如:いつ日本にいらっしゃいましたか。ちょっとお伺いしたいですが。日本語がお上手ですね。再比如有关的亲属词汇, 如果要区分内外关系的话, 日语中诸如“夫”、“ご主人”“妻”、“奥さん”不同的词就可以表示清楚, 但是在汉语来说, 一定需要通过附加人称词来区分内外。诸如“你丈夫”、“你太太”等等。

第三点, 通过被动和使役态的使用, 省略人称代词也是可行的。例如:そう聞かれたら恥ずかしいですが。もう子供じゃないから、すきなようにさせよう。而在汉语中虽然也有被动和使役的用法, 诸如“把”、“被”之类的词, 但离开人称代词很难把意思表达清楚。

第四点, 日语中的感情形容词和形容动词本身就包含有一定的人称属性, 所以可省略掉人称代词。例如:涙がこぼれるほど悲しい。カメラがほしい。李さんと話したい。再比如像“うれしい、寂しい、楽しい”等词, 只能是第一人称的说话者。而汉语来说的话, 一般都必须加上人称代词来明示出来。譬如说:我很开心。

第五点, 在日常寒暄语的使用上, 日语也会尽量省略掉人称代词。例如:どうぞおかまいなく。ご迷惑をかけて、真にすみません。而在汉语中, 日常寒暄的时候, 譬如:你好。对不起, 给您添麻烦之类的寒暄语中, 时时都会有人称代词的出现。

第六点, 在日常会话中人称代词通常省略掉, 或者通过称呼对方的姓名抑或是对方的职务名称。尽量避免使用人称代词。例如:母:断りなしに他人の部屋に入ってしまっては迷惑だよ。息子:別にいいよ。よく知っている友達だから。王:あした、李さんも会議に行きますか。李:行きます。

三、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日语人称代词的省略使用以及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心理

正如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区别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提出:“每一个人, 不管使用什么语言, 都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特殊世界观的承担者。世界观本身的形成要通过语言这一手段才能实现。每种语言中都会有各自的世界观。”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自不必待言, 语言的使用习惯一定和本国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以及民族心理等等文化要素是紧密地相互关联在一起的。语言和文化某种程度来说是一体的, 两者不可分。

“间人主义”是日本著名教授滨口惠俊提出的概念。“所谓的间人主义是指人们在说话办事时, 充分考虑到他人或所属部门的立场、情态及相互关系, 强调相互间的依赖、和睦和尊重。”[5]社会并不由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组成, 人们必须时刻意识到自己生存在社会当中, 并以此作为自己一切言行举止的基础。日本作为一个单一民族, 使用的语言是统一的, 生活在这样社会环境下的日本人无论是思维还是行动方式, 还是生活习惯或者风土人情等等, 都拥有很强的同一性。

所以, 日本人在称呼对方时, 经常使用“さん”、“様”、“君”之类的接尾词, 或者“お”、“御”这样的接头词来表示敬意。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认为直接称呼对方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通过添加接头或接尾词, 形成一定的言语缓冲, 来保持自己和对方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避免对对方造成任何失礼的表现[6]。所以在日语中尽管有大量的人称代词存在, 但日本人更多是经常使用敬语等其他的言语表达方式而省略人称代词, 这可以说也是“间意识”的一个典型表现。

正是由于“间意识”的存在, 为了维护自己独立的空间, 日本人在同其他人交往时,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绝对不会和对方形成非常亲密的状态的。所以正由于此, 亲切地称呼对方, 在很短时间内就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在这一点上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人称代词的省略或者有时候出现零称呼现象的时候也似乎可以理解了。

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间人意识”和作为现代日本的普遍意识或精神, 通贯在整个日本社会的“集团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生存在集团社会中的日本人, 始终把集团放在第一位, 同时在这个集团社会中存在着严格的年资制度和上下关系, 所以在集团中过于强调自己是一种禁忌, 处于集团中的人们必须时刻注意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行动[7]。可以说这种强烈的集团主义以及间人意识主导着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言行举止。

参考文献

[1]铃木孝夫.ことばと文化[M].岩波新书, 1984:140.

[2]金田一春彦.日本語の特質[M].日本放送出版协会, 1981.

[3]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中日比较文化论集, 1990.

[4]森田良行.日本語をみがく小辞典[K].讲谈社, 1987.

[5]祝大鸣“.间人主义”与日语的委婉表达[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7, (3) .

[6]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M].金城出版社, 2005.

日语省略表达范文

日语省略表达范文(精选4篇)日语省略表达 第1篇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 也直接体现着人的思想和心理, 自然也与社会历史文化紧密相连...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