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专业影评
入殓师专业影评(精选6篇)
入殓师专业影评 第1篇
让我们真正去爱,去活着
——《入殓师》
一看完这部影片,我只想说,太耐人寻味了,那大提琴的声音久久萦绕在耳边不能逝去,在影片的不同阶段,导演用大悟演奏大提琴来表现他内心的活动,那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这部影片是穿插着各种矛盾和冲突的,而这些矛盾冲突又在人们面对死亡时被爱化解,而贯穿影片的则是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大悟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失落、绝望”到“重新拾起希望”再到“抗拒,退缩,犹豫,挣扎”到最后的“释然”。现在我们从这几个不同的阶段来说明这部影片。
影片中的男主角大悟原本是一个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大提琴演奏家,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交响乐团解散了,大悟遭到了无情的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难以承受,导演在这里应用镜头俯视的手法让大悟那惊愕的表情,孤独的身影与周围的环境和迅速离去的众人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份工作对他和对其他人不一样,这是他的理想,他甚至还为此去银行贷款买了自己根本负担不起的大提琴,现在理想远去了,成为了过去,大悟也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不知所措。在这里,导演给了夕阳一个镜头,人生来了一个大转折,从影片开始到这里,各种场景还是暖色调,接下来就转入冷色调了。
被狠狠摔回现实的大悟也在那条章鱼的命运看清了现实,这把高贵的大提琴根本不属于他,他一直以来追求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镜头中大悟那无奈的表情和眼神深深的流露出他内心的不舍却又无可奈何,放弃吧,他最终做出了这样的决定,然而卖琴之后,他却感受到了自己获得了解放,原来自己一直被这根本不存在的理想束缚者。
昏暗的灯光,古朴的气息,大悟的山形老家是给人一种怀旧的味道,然而大悟却对这里却没有什么回忆,他对他爸有外遇,抛弃她们母子而跟别的女人走了却记忆犹新,这里就对大悟跟他父亲的矛盾定下了基调,虽然交响乐团解散了,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大悟在DK代理找到了工作,却误解了这份工作的内容,结果当他得知这份工作是跟死人打交道时,他有点不知所措,从乐团的大提琴演奏者沦落到做纳棺的工作,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然而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现实。可是在心里,大悟还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从回到山形老家开始,影片一直是冷色调,环境一直是阴郁的,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小林大悟现在的内心世界是阴郁的,死亡是阴郁的,家具等一切似乎都是阴郁的。
接着是小林大悟第一次去纳棺,零乱的房间,发臭腐烂的食物,腐烂的尸体让他难以接受,在回来的车上,他身上的臭味被几个女学生发现,他感到羞愧极了,在回去的路上他路过了小时候的澡堂,虽然已经过去了那么久,很多东西已经物是人非,但是澡堂还是没变,澡堂里小林大悟在澡堂疯狂地搓香皂洗澡,每一个毛孔都不放过,好几次香皂都滑出手,他只想尽快地摆脱那种死人的味道。
澡堂老板娘和他儿子山下的矛盾也在这里展开,澡堂老板娘坚持将澡堂一直经营下去,而山下则坚持要母亲把澡堂卖了,两人的关系闹得很僵,当他们看到小林大悟时,澡堂老板娘觉得小林大悟出息了,小林大悟在这时也没有说出事实,他看重身边的人对自己的看法,也不想身边的人知道自己现在从事纳棺的工作,更不想让自己的妻子知道,然而越是这样,他的内心就越来越矛盾。
然后导演又给了一个夕阳的镜头,相应的是小林大悟的内心也暗了下来,在这里导演设置了小林大悟在二楼楼梯口的场景,这狭小幽暗的空间很好的表现
了小林大悟封闭而又充满矛盾的内心,映衬着他那阴郁的表情和深深的叹息就这样,内心不堪负担的大悟拿出了尘封已久的小时的大提琴,这时的大提琴成了他唯一能抒发情感的对象。
社长来找小林大悟,小林却像遇到瘟神一样,避之不及,他退缩了。然而
当他再次跟社长去纳棺,看到社长如何让死者再次鲜活地活在世上,如何让原本冷言冷语的主人在最后面对妻子时痛哭流涕,小林大悟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神圣和意义,人都会被表面的东西蒙骗,死去人在没有进行化妆之前,让人感觉是那样冷冰冰,然而纳棺却唤起了人们内心的爱,这深藏心底的爱我们平时或者根本没有发觉,或者根本没有在意,这次小林大悟真心笑了,他感到原来纳棺的工作可以这样,他的状态好了很多。
小林大悟喜欢了这份工作,接下来他跟公司里尚春小姐的那段谈话给我留下
了很深的印象,真的,社会中整日忙于生活的我们越来越多地失去自己内心那些最真的情感。
好景不长,在遇到山下后,小林大悟又一次陷入矛盾,回到家,看到妻子美
香在看纳棺的DVD,小林大悟发现周围人都不理解他,都认为这份工作不正常,朋友的不解和妻子的离去再一次让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中,在后一次的纳棺仪式中,他又受到了那家人家属的嘲讽,不被身边的人认可接受,这在小林大悟的心里设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
他决定辞职,然而社长的话震动了他,人活于世总是要吃的,总是要工作的,做纳棺的工作没什么不同,为了生存而已。
大雾天气,看不清道路,小林开着车在大雾中摸索着缓缓前行,道路渐渐清
晰,这不就是大悟的心境吗,在做入殓师这条道路上,他就像行走在大雾中,看不清前方是什么,然而那浓重的雾正在散去。
圣诞节来临,社长,小林和尚春小姐三人一起大口地吃鸡腿,小林开始演奏
大提琴,在歌声中,三人都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里,那是对亲人深深的的思念和爱啊,接着是一个个家庭送走亲人的充满爱的场景,小林大悟完全爱上了这份工作,电影画面的色彩开始变得柔和。
美香也回来了,还怀着孩子,但他们之间的隔阂还是没有消除,新旧生命的交替是那样的自然,为什么人们不能正视纳棺的工作呢?
澡堂的老奶奶去世了,这时山下还是没法消除对小林大悟的偏见,在完整地看了小林大悟给母亲纳棺的过程后,山下渐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妻子美香的内心也有了动摇。
火化澡堂老奶奶,这时在大叔的诉说下,山下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是这么不了
解自己的母亲,当大叔按下点火开关时他痛哭流涕,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美丽的樱花,画面变得阳光、灿烂,父亲的死讯也到来了。这使已经归于平
淡的大悟从心理上从事实上都无法承受的消息,甚至无法理智的思考。他以拒绝去探望拒绝着父亲的死讯,秘书小姐背后的故事也呼之欲出,大悟终于明白原来爱也可以成为负担,重到让父亲几十年来都不敢来看他。
最后当父亲手中滑落那颗圆滑的石子时,他才感受到父亲对他那深深的爱,矛盾在泪水中化去,留下的只有对父亲那无尽的爱,大悟转过头,跟美香四目相对,眼中都噙满泪水,那目光中是对妻子,对未出世的孩子的爱。
最后,我只想说,让我们走进自己的内心,去真正地爱吧!
入殓师专业影评 第2篇
死亡,是一个禁忌,我们是惧怕死亡的,更不愿意理解死亡。当小林的妻子明白了他工作的资料后那撕心裂肺的叫喊“别碰我,肮脏!”更是表达了生者对死亡的不理解与惧怕。是的,对冰冷尸体的寒噤,对腐烂肉体的恶心,对已逝的死者的恐惧无不影响着我们对于生与死的正确认识。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一开始偷偷地背着妻子从事着这份工作。直到之后,妻子亲眼目睹他为邻居浴室老板娘入殓,她才深深地尊敬这个职业。入殓师在为往生者送行,进行纳棺仪式的时候,他们的恭敬,虔诚,那完美的动作,将逝者最后一刻的美化为了永恒。这于生者是巨大的安慰,于死者是最大的尊重。因为入殓师,这个本就应是灰暗、阴沉、甚至略带点狰狞地时刻,有了一丝光亮,温馨。他们让生离死别这生硬地悲怆变得舒缓和柔美。
如果葬礼是一扇门,那么入殓师就是那个转动门把手的人。葬礼表面上是送别亡者,象征着其走向下一程的仪式,但其实,这一切更多的是为生者而做它给生者最后尽孝,表达爱或者赎罪的机会。生者在举办葬礼时所挑选的形式和用具等,其实都是跟从自己的意愿,而入殓师就是帮忙生者完成他们意愿的人。一个好的入殓师必须会将对于死亡的恐惧置之度外,他会以虔诚的心为死者整理衣容,将死者再一次活现,给予生者心灵最后的慰藉并融化牵绊在死者与生者之间的障碍,使之将人类情感全部表达,再无顾虑。一个成熟的入殓师要经历多少次的生离死别才会坦然平淡地应对死亡?一个成熟的入殓师要经历多少精神上的压力才会让亲朋好友理解他的职业?一个成熟的入殓师要以怎样的心态才会用温柔的心对待每一为死者?我钦佩入殓师的平凡,而同时,我有敬佩他们的不平凡。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那里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向死而生,但是死亡的原因各有不同,入殓师只是人生通向死亡道路上的一个过客,他做的只是让活着的人记住死去的人。但是,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就应记住入殓师?因为,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死者才获得了最后的尊严。
生命的顿悟——《入殓师》解读 第3篇
《入殓师》在八十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荣膺最佳外语片, 仿佛一夜之间从默默无闻的片海之中走进了观众的视野。颁奖典礼上的熠熠星光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退, 而电影带给我们的精彩却定格在了人们的脑海中。整部电影宛若主人公小林大悟那优雅的琴声, 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成为人生这首感人乐曲的鲜活音符, 或低吟浅唱, 或雄浑壮阔。而小林大悟仿佛一名优雅的乐队指挥, 生命之歌在这里炫出了最美的华彩。影片保持了日本电影里常见的细腻和委婉, 倒叙和插叙手法的运用让整部电影节奏连贯而又别具匠心, 电影情节的掌控恰到好处。影片的主题看似平淡无奇, 却通过巧妙地节奏掌控带给人深深的触动。
影片中有两个普通的物品成为整部电影情节贯穿的主线, 那就是大悟的那把大提琴和那块小小的石头。从一开场便通过一场演奏会将情节的主线引出, 紧接着乐团解散, 主人公失落沮丧地和未婚妻回到了山形的老家。刚开始接触这份工作时小林脸上的诧异表情告诉我们, 他是不能接受这样的工作的。但生活要求他必须去面对, 必须去尝试, 这个时候主人公的内心已经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了。随后大提琴再次出现的时候, 已是小林大悟的妻子无法接受他的工作现状而离他而去, 他和社长及助理在公司用餐的时候。这次演奏是影片的一个小的高潮, 也是剧情的转折, 在大悟的琴声中, 周围的人也开始了对生命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这个场面和小林在旷野独自拉琴的影像交替出现, 大气舒缓而又略带忧伤的琴声再次引领观影者对人性和生命进行深入思考。而关于那块小石头的记忆, 出现的两次都是小林和父亲交换的情景, 而影片最后大悟在给父亲入殓时, 从父亲指尖滑落的那块小石头再次让大悟在泪水中记起父亲昔日的面容。大悟怀着复杂的心情给父亲整理遗容, 以一个礼仪师的身份送别了父亲最后一程, 影片再次达到高潮。影片细节的处理上非常有特色, 如入殓师在为死者入殓时的动作和投入的面部表情的特写, 每次都会让凄凉的情景生出几分暖暖的温情。此外, 逝者家属的前后态度的变化也是影片避重就轻的巧妙细节处理, 无论是不屑还是侮辱的态度, 在入殓工作结束时, 逝者家属总是态度转变得十分明显, 这样的细节处理给观众思想上一个缓慢的冲击过程, 虽然没有形式上明显的张力, 但却更能丝丝入扣地将观影者的心理和剧情融为一体, 带给人别样的感动。
二、永恒的温存与静谧
《入殓师》这部电影在讲述一个个人生故事的同时, 引领我们去重新审视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浓重的抒情色彩通过小林大悟平凡的生活经历和细腻的内心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涉及了众多与死亡有关的情节, 往往取材于此类内容的电影总是呈现出一种沉重的话题气氛。影片的片名“入殓师”其实也是一种略带文化含义的翻译, 其实它的日语原文“おくりびと”从字面意思上看其含义就是“送行的人”, 所以才有关于这部电影的诸如“送行人”、“礼仪师之奏鸣曲”、“为逝者送行的人”这些译名。不管怎么说, 这些字面意思上的差异丝毫不影响我们对电影的整体认识, 而电影的男一号演员本木雅弘则通过自己的细致入微的演绎, 让整部电影的外在表现和主题内涵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影片虽然涉及了死亡这个看起来十分沉重的话题, 但是在导演泷田洋二郎高超的电影语言艺术下, 我们所感受到的是涤荡心灵的静谧和那份永远停留在心中的温暖情怀。中日文化的渊源让我们似乎比较容易日本文化中的死亡主题。人的一生是一个很奇特的生命历程, 现实中的人们为了各自的目标在努力地奋斗着, 抗争着, 但是对于人生来说最重要的出生和死亡却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自己选择的。入殓师这一特殊身份仿佛就是人生的送行者, 漫漫人生路终将走到尽头, 在生命弥留之际人的态度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微妙的变化, 入殓师仿佛两个世界之间使者, 在人生的最有一个驿站上, 入殓师通过自己的特殊照顾, 让逝去的人在默默的温情中走完最后一程, 死亡在这里变的没那么沉重, 而死亡在入殓师的手下也不再是生命的终结, 虽然死亡是形式上的一种结束, 但也在此被赋予了新的理解和内涵, 成为一个新的开端。
日本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特质便是注重细节, 这也许与日本海洋岛国的地理环境有关, 日本独特的岛国文化处处都透露着精致细腻的特征。从小林大悟为逝者化妆的细节刻画上, 我们就能深切地体会到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特别是在入殓这种特殊的场合, 每一个细节的刻画、每一个准确体贴的动作都会让人油然生出一种感动, 甚至让人对生命和死亡产生一种崇高的敬畏, 也对入殓师所奏响的非凡乐章肃然起敬。死亡在这里不再是让人感到沉重和压抑的恐怖现象, 它可以变得比生更优雅和超脱。电影始终没有离开生和死的主题, 从小林放生的章鱼意外地在水中死去, 到小林在桥头静看逆流而上的鱼而引发对生命的重新思考, 电影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死亡, 抒发对生和死的终极人文关怀。这似乎也是日本电影的一个传统, 但在《入殓师》中却被发挥到了极致。日本电影似乎更乐于探索诸如生和死、爱与恨这样的永恒命题, 但是它的格调却总是充满了温暖。《入殓师》这部电影的名字甚至有些让人生畏, 而且影片自始至终的格调也是以冷色为主, 但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却用沉静、平和的基调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更深刻的思考。这种清新从容、唯美优雅的风格似乎也是日本影片的一贯风格, 从岩井俊二的《情书》, 到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从佐藤纯弥的《追捕》再到冲田修一的《南极料理人》, 日本电影总能在从容与唯美中触发我们心灵深处的温情感动。
三、生命的顿悟与超越
文学艺术作品中死亡从来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往往无法坦然而冷静地面对生命的死亡这样一个事实。在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上, 如何使人从忧伤和困顿的姿态中抽离, 让人从对死的接受中引发对生的思考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而《入殓师》这部电影则通过生者对死亡的尊重, 来宣扬一种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爱, 并通过这种爱与死的情感交融引发我们队生命的顿悟和超越。
影片中入殓师与逝去的人的关系其实就是生和死的鲜明比照。入殓师温柔而崇敬地为逝者整理遗容, 帮助他们完成最后一段宁静和美的历程, 这个过程本身就透射着每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 面对死亡的态度是一个沉重而又严肃的话题。生命的终结和消逝必然带给我们无尽的伤感与悲怆。但是在《入殓师》这部电影中, 生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死亡似乎成了生的一种另外的形式而被延续。生和死之间并不是用不交汇的两个世界, 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二者之间的情感而变得超越了一切外在形式。这段特殊的旅程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带走有质的行李, 而唯独有爱可以随逝者而去并与生者同在。入殓也是逝者在这个世界上最后享有爱的过程, 它也给生时所有的恨与爱一个和解的机会, 让恨最终转化为了爱。小林大悟本身的经历就是如此, 从小便被自己的父亲抛弃, 以至于长大成人的小林甚至回忆不起父亲的容貌, 对于父亲小林大悟是怀着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但是得知父亲临终时是孤独一人, 他最终选择了用入殓师的方式送父亲最后一程。也正是通过最后一次父子的这种特殊的经历, 小林也明白其实父亲是一直牵挂着自己的。
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在《入殓师》中成为最后一次爱与情感的机会, 而且这种爱不仅仅存在于亲人之间, 因为生命逝去而令人涌出的同情和自怜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超越了家庭的范围局限。小林在期初接触到入殓师的工作时, 表现出极度的不适与低处, 作为生活在现实中的人, 在感受到死亡的冰冷与恐惧后, 他急切地需要从现实中感受生命的温度,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他对生命也有了重新的思考, 对生命也有了追求与热爱。影片中入殓师的每一个动作都细致入微、小心翼翼, 仿佛在呵护出生的婴儿一般倾注了极度的安静与轻柔。中日文化都强调入土为安, 逝者最后一程走得安详也是圆满人生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就像影片中反复穿插的小林在旷野拉奏大提琴的片段, 在悠扬的琴声中孤独的个体与广袤的大自然进行着充分的交融, 人类本身就是广阔天地的一部分, 从生到死的历程就如同季节的自然更替一样, 自然安静而又美好。影片为我们展现了七位不同的逝者, 仿佛七个动人的故事, 每一个都表达着理解宽容和珍视情感的主题。七个故事各有侧重却在入殓师的相同的大背景下殊途同归, 向我们讲述着与生命和死亡有关的深刻哲理。
总之, 《入殓师》这部电影用散文式的结构, 通过环境与心理的侧重表现来营造营造意境感染观众。通过人生存的不同层面, 揭示人存在的不同状况。影片用看似缥缈的虚无意境将人类自身永恒的哲学命题——死亡带入我们现实的生活。并在充满美感与诗意的镜头语言中让我们重新领悟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 影片通过艺术家般的入殓师的双手, 让我们在一种静谧和厚重中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立川昭二, 日本人的生死观[M], 东京:筑摩书房, 1998年
[2]、凌洁, 入殓师:因生命最初的热度而感动, 观察与思考, 2009年第13期.
[3]、王勇, 日本文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3月.
[4]、土居健郎, 日本人的心理结构,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年6月.
夫妻“入殓师” 第4篇
在上海,一对同为殡仪师的80后夫妻,用他们对逝者的温情、对生命的尊重,演绎了一部真实版的《入殓师》。
有你的爱同行,我愿做殡葬业第一线女工
2001年,18岁的上海女孩金培吉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做出了一个令家人和同学都大吃一惊的决定,报考长沙民政学院现代殡仪管理与服务系。
当时,全家人都反对她,父亲苦口婆心地劝女儿:“你学什么都好,就是不能学这个专业,到时你整天与死人打交道,就知道这份工作为什么没有人去做。”但从小性格独立的金培吉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我觉得殡葬业就业相对稳定,毕业以后不担心找不到工作。”最后,在父母“女儿怕是嫁不出去了”的担心中,金培吉来到了长沙求学。
在学校时,外系的男生一般是不敢追求殡仪系女生的。用他们的话来说:“那是一群跟死人打交道的人”,所以大家都敬而远之。但在大二时,一个叫孟凡涛的同班同学走进了金培吉的心中。
孟凡涛是东北男孩,文文静静的,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很出色,在班里格外惹人注目,是所有女生喜欢的对象。让金培吉没料到的是,孟凡涛竟会喜欢上她。孟凡涛非常执着,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都定时出现在等她的路上。金培吉不想过早地谈恋爱,就想尽一切办法躲着他。但每次都躲不了。久而久之,她竟被孟凡涛的执着感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孟凡涛终于走进了金培吉的生活。每天早晨,孟凡涛都要写一首诗封在信封里送到学校的传达室。金培吉就回他一篇学习心得,有时也写几句安慰的话。星期天,孟凡涛带金培吉坐公交车去湘江玩。一路上,他们谈理想,谈婚姻,谈生活。他们一同商定:这一辈子都做殡葬工。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很快出现在面前。2003年,金培吉回到上海,在义善殡仪馆进行了两周的实习,尸体、运尸袋、推尸车、冰库、火化炉……无所不在的死亡气氛让金培吉经常感到喘不过气来,从小就不敢走夜路的她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恐惧。每天晚上她都要开着电视睡觉,有时候需要吃安定片才能睡着,空闲下来就要找人唱歌、聊天来发泄压力。当时她就想:这工作给我多少钱也不干了!
这时,在另一家殡仪馆实习的孟凡涛知道金培吉的想法后,就给她打电话:“如果这时候改行,大学不是白读了?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有人做,如果我们不来做,多少逝者将带着缺憾离开,他们的家属也会感到不安,我们所做的是最后一个‘临终关怀’。累点苦点怕什么,到时候就会习惯的。如果这个时候你放弃自己的理想,别人会怎么看你?”
在男友的鼓励和劝说下,金培吉打消了改行的念头,皎着牙在实习的过程中学习工作经验。
2004年,临近毕业,班里没有一个女生愿意去一线上班,许多同学转做了墓地销售。而金培吉和孟凡涛毅然谢绝了家人朋友介绍的“更加体面”的工作,奔走于各个殡仪馆找工作。他们当初辛辛苦苦考的证书,在用工单位面前根本不被承认。几次碰壁后,上海市阂行区殡仪馆终于接收了金培吉。她成为当年同班同学中惟一一个选择在殡葬业第一线工作的女生。孟凡涛也进了上海一家殡仪馆工作。
金培吉被分配到炉化组工作,冷藏、化妆、火化,都是直接和死人“零距离”的工作,而老天爷也似乎存心“考验”她。才进殡仪馆第3天,就来了一具因恶性交通事故死亡的尸体,死者的头颅完全被压扁了,五官严重错位。这具尸体要先进行特殊处理,然后再正常化妆。站在尸体面前,金培吉的手在发抖,眼睛不敢看尸体,过了许久,她才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为死者清洗后,她微颤着双手用小麦穗针脚一针针细密地缝。缝完腿又缝头、脸……足足缝了数百针。七八个小时后,遗体总算恢复人模样了,而金培吉成了一个水人,全身衣服被汗水湿透了。
那天晚上,金培吉回到家里,吃了饭后,一想到死者的情形,她就全吐了出来。妈妈看到她这样,心疼地责怪道:“现在知道这份工作是怎样的了吗?”面对母亲的埋怨,金培吉也不好说什么,路是自己选的,怎么能对母亲诉苦呢?
回到房间,全身无力的金培吉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最后,她只好下楼去买了两片安定。吃下后,到深夜12点还是没睡着,她只好爬起床给孟凡涛打电话。话还没说,她就哭了起来。得知原由后,孟凡涛安慰了她很久,她还是睡不着。直到凌晨3点,她才迷迷糊糊睡去。但只睡了不到4个小时,她又得赶早去上班。
由于夜里没有睡好,一整天,金培吉都神情恍惚,没有一点精神。下班后,孟凡涛跑过来,见她满脸憔悴,心疼地把她抱在怀中。然后,他带她去一家名为“灵异空间”的“鬼屋”玩。亲历了“鬼屋”的恐怖经历后,她的精神压力得到了缓解。回到家里,她想:世界上本来就没有鬼,就算有鬼,看我对他们这么好,也不会来害我的。这么一想自己也乐了,坦然进入梦乡。
从这以后,金培吉消除了对死者的恐惧。为死者服务时,她的手再也没有抖过,并在《工作日志》的扉页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9个字。
2005年,金培吉因工作成绩出色,被评为“可爱的闵行人”。不久,金培吉当上了闵行区殡仪馆炉化组副组长。具体的工作虽然还是一样,但她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
祝贺你成为“上海版老公”,丈夫给了我最大的理解与包容
2006年2月,金培吉和孟凡涛在两边父母的催促下,举行了婚礼。
两人结婚后住到了金培吉家里。对于孟凡涛这个外来女婿,岳父母从来不把他当作外人来看。而孟凡涛也特别孝敬岳父母。以前,都是岳父母做家务,他和金培吉结婚后,这个从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东北男生努力向上海主“夫”转型,主动把家务承担下来,为了提高厨艺,竟然利用晚上的时间去一家厨师学校学厨艺。
那些天,孟凡涛吃了晚饭就跑出去,为了赶时间,他买了一辆自行车。在厨校老师的指导下,孟凡涛从刀法、配方到制作,很快就能独自掌勺了。从此,他在家里炒菜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让金培吉大开胃口。每餐吃完后她总不忘表扬丈夫。男人是经不住表扬的,孟凡涛的斗志空前的高涨,精神状况也出奇地好。
从厨校结业那天,孟凡涛买了很多菜准备表演厨艺。不到一个小时,他就把丰盛的菜摆在桌上。而且,他很细心,岳父母不吃芥末,需要芥末调味的菜他把它分开来。吃饭时,岳父母吃得眉开眼笑。
那天晚上,孟凡涛抱着金培吉,故意问:“老婆,我现在的厨艺怎么样了?”看到丈夫脸上似乎还带着一丝认真,她赶紧说:“看到你由一个什么都不会的男人变成自强自立的‘主夫’,我真的很感动,祝贺你成为一个上海版好老公。老公万岁!”孟凡涛哈哈大笑:“还不是老婆调教得好。”
有了丈夫的全力支持,金培吉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作为一名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金培吉除了掌握一套专业技术外,最与众不同的是她能从文化和哲学的层面理解死亡。她认识到,传统殡葬观只是运用各种手段来处理尸体,而现代殡葬观则认为,殡葬过程是对一个人的终点服务,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有了这种对死亡的深刻理解,金培吉更是以一丝不苟的责任心对待这项特殊的事业。假如是为女尸换衣服,她一定会把灵床推到屏风后面,在隐秘的位置操作,维护女性的尊严。整容化妆时,她都要先仔细观察死者的肤色和脸形,然后铺底、描眉、勾唇线、抹口红,严格按规定完成每一道工序,直到家属满意为止。
金培吉用她精湛的技术、周到的服务赢得了许多死者亲属的赞誉和感激。一位老太太过世,她的子女希望按照当地风俗给他们的母亲穿上“七领三腰”,本没有义务这么做的金培吉一丝不苟地照做。灵车推出,当死者家属发现母亲整整齐齐地穿上了“七领三腰”,感激地握住金培吉的双手连声道谢。
虽然金培吉总是尽力让每一具遗体以最美好的形象与亲友告别,但因痛失亲人而变得不太理智的家属有时会异常苛刻。因此化好的妆因为无法通过死者家属的验收,而从头再来是常有的事。
2006年11月的一天,金培吉为一位死者做了整容后,死者的家属却认为金培吉把死者的口红化得太浓了,并且死者生前特别讨厌口红,说金培吉污辱了死者,对她大骂起来。给死者涂上口红,其实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遗体化妆师都是这样做的,除非家属事先提出要求。面对家属的无理取闹,金培吉委屈得哭了起来。后来,她还是按照家属的要求,为死者重新化了妆。
由于经常碰到这类事情,金培吉的心情有时特别失落,脾气不好时,她回到家就把不快发泄到丈夫身上。孟凡涛知道妻子在工作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总是好言好语地安慰她,直到妻子安静下来。
以后,再碰到这类事情,金培吉开始理解家属的心情,只要重做能够对痛失亲人者带来些许安慰,她认为值。让死者仪容好看一点,让亲人都觉得死者走得很安详,她就很满足了。
成为上海人大代表,我的成功也是你的成功
金培吉以超人的毅力战胜了“死人关”,然而,这还不是最难的}因为殡葬工没什么朋友,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几乎和社会脱节。金培吉每天就是两点一线,除了单位同事,基本不和人交往。外界的人不想和殡葬工接触是一方面,在这个环境时间一长,金培吉自己都不愿意和人家交往,怕看到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一个好端端的大学生,干吗不好,偏要做遗体化妆师,晦气一辈子!
一次,金培吉去一位亲戚家玩。一进门,亲戚就让她先到厨房洗掉“不干净的东西”,吃过饭后,亲戚当着她的面,把她用过的碗筷都扔了,怕她带去不吉利。这种“礼遇”让金培吉尴尬得赶紧从亲戚家走了出来。
还有一次,金培吉因为有急事打的士去单位,司机听说她是殡葬工后,掉头就走。
这样的事一多,金培吉干脆就哪里也不去,不交朋友,下班就回家!久而久之,金培吉很少与人打交道,有时到外面去买东西,一看到别人,她也显得特别紧张,生怕别人知道她是一个殡葬工。
而作为同是殡葬工的孟凡涛,面对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的偏见,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要高得多。他主动与别人握手;不管别人乐意不乐意,他也主动走亲访友。时间一长,他乐观的态度感染了别人,不再嫌弃他是殡葬工,都愿意与他交往。
看到妻子封闭了自己,孟凡涛心里很焦急,怕这样下去,妻子会闹出什么心理病症来。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又咨询了一些医生,认为她是由职业引起的“社交恐惧症”。针对金培吉在别人面前难以“舒展”的状况,孟凡涛“对症下药”,采取了以下举措:只要有空,就拉着金培吉到人多的地方去,给来来往往的行人以微笑;把金培吉介绍给自己的朋友,让她融入到自己的朋友圈内,鼓励妻子多同他们交流。在丈夫的帮助下,金培吉终于从自己是殡葬工的“自卑心理”里走了出来。一有机会,她就参与社会活动,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
2009年初,金培吉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人生感动了万千上海市民,在上海市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她以高票当选市人大代表。在市人代会小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金培吉发言呼吁进一步改进现行殡葬制度,“给予逝者更好的终极关怀”。“在人生走向终点的地方,我的工作就是帮助每个人画好人生的句号,我要尽力为每一个逝去的生命体现他(她)生前的价值。”金培吉动情的述说,让人们对殡葬行业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工作五年,金培吉每年平均要处理4208具遗体。遇到业务高峰期,忙时一天要处理30多具遗体,早上八时上班一直干到下班,连坐的时间都没有。每天为一些人送行,听死者亲人撕心裂肺的哭喊。金培吉和丈夫常常想,如果有一天,他们至亲至爱的人离开人世时,又该如何面对?
“那就好好地珍惜现在,不要到将来后悔。”金培吉说。
“要好好对待生养自己的父母,让彼此都不要留下永远的遗憾!”孟凡涛说。
因此,金培吉和孟凡涛夫妻俩每天下班后,都要陪父母聊天、散步。对于公公婆婆,金培吉每天也要给他们打一个电话,嘘寒问暖。她和丈夫计划,过两年换套稍大些的房子,把公公婆婆也接到上海安度晚年。
笔者采访时,金培吉说:“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生与死,其实人生不过在睁眼与闭眼间徘徊。生而有爱,离别必然也有哀伤,就让我们用爱为逝者送行,用爱提醒生者,人活着,就应该懂得珍惜生命!”
入殓师影评 第5篇
这部电影的基调,如同许多日本的纯情电影一样:缓慢的叙事结构、简单平实的人物和不紧不徐的台词。但是,也就是在这白开水一样平平淡淡的剧情发展中却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们也与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齐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终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主人公小林大悟作为一名大提琴演奏者,并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他热爱音乐也似乎喜欢这个职业。当他所在的乐团被解散后,当他从一个颇具文艺的小资情怀的主角向着一个看似卑微到草根的入殓师职业过渡时,他心中的不安和困惑是强烈的,因为入殓师这个职业与他的大提琴演奏师的职业实在是太不搭界了。
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彻底颠覆了小林大悟的职业观的殡葬社的“社长”。“社长”的语言十分少,不管是录用小林大悟这个情节还是在之后一次次“入殓”过程中,社长和小林大悟都没有太多的沟通,社长对小林大悟的深远影响都是在于他的“身教”。社长明白小林大悟内心的挣扎,他没有一次次去“说服”小林大悟,他只是在一次次应对不同的死亡面前静静地去“做”,他是“做服”了主人公小林大悟的。
小林从电影开始就是一个矛盾的人物,最开始他是因为殡葬社的广告误导而去面试的,一开始他是无法理解这一份他内心也瞧不起的“工作”的,虽然迫于生计他勉强决定“走着瞧”。但是,当他第一次经历了应对一个死者的入殓过程的时候,他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片中有这样一幕场景,小林大悟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回到家中,应对着桌子上已经死去的家禽,开始呕吐反胃,继而在妻子的身上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床头回忆起了自己的过去,他想到了已经死去的母亲、看到了父亲模糊的脸。导演在那里对于入殓师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动拿捏得十分精湛他内心的斗争是十分激烈的。但是,随着一次次经历应对死亡的过程,小林体会到怎样去对于死者的尊重和对于生命的珍惜。到最后,小林真正地喜欢了这一份职业,即使他周围的人无法理解。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小林站在桥上看到那些鱼逆流而上,纵使死亡也毫无畏惧,最初他以为这些鱼很傻明知终有一死为什么还要那么努力?但是之后,小林很快就在入殓师这个职业中感受到:生与死没有什么区别,对死者而言,“死亡是一个新的开始”,而入殓师就是要给他们的新旅程拉开序幕的人,所以,他对每一位死者的遗体都努力把他(她)们打扮得漂亮,“让死者能够体面地踏上新的旅程”,因为,他最终明白,生命的终结也就是新的开始。
入殓师影评 第6篇
入殓师,如老社长所言,是一个送死者踏上旅程的职业。他们要满足逝者生前的心愿,要让逝者留在人世的躯体享受到最后一刻的动人。这群人是生者对死者表达最后一份尊重的媒介,是生者欲透过其实现自己对死者一份心愿的媒介。人们对入殓师的要求不同,折射出的便是人们对待死亡不同的态度。
死亡,这是古往今来争论不休的主题。在《入殓师》中,导演用一种平淡的基调缓缓地诠释出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就如那个焚烧炉前的老人所说的:“死是一道门,生命走到尽头,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片中,止夫在生命凋零后得以遂愿正大光明地穿上女装,止夫的父亲在眼泪中呐喊着:“他是我的儿子。”所以,死亡于生者而言未必是一种痛苦,于死者而言也未必不是一种解脱。
当身边的生命逝去时,有些人在痛苦中挣扎、沦陷、绝望,无法自拔;有些人却默默的拭掉泪水,给那逝去的亡灵献上最后的亲吻,感谢他存在过,为生者留下过完美的回忆。与前者相比,后者承受的难过更大,但却更勇敢,更能坦然地应对自己的人生,更能用心地为逝去的人们留下一份尊重。相较于让逝者在死后都得不到安宁,他们做得显然更人道,更懂得如何爱别人。
我突然很羡慕那些死后有入殓师帮忙下葬的逝者们,他们至少在留在人世的最后一刻得到了尊重和安宁,他们至少能够死得安详,平静。而此刻,更多的中国人却要讲究排场,在亲人过世后鸣哀乐,敲锣打鼓,更有甚者亲戚朋友游行,将泪水与哽咽落给别人看。反倒是逝者的躯体被人如片中两个欲抬大悟父亲的蓝衣中年那般草草对待。耳边响起了久石让的主题曲,同样的旋律在此刻听来不知怎的更让人神伤
入殓师专业影评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