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认知隐喻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认知隐喻范文(精选12篇)

认知隐喻 第1篇

隐喻十分普遍, 英国修辞学家里查兹 (I.A.Richards) 曾经说:“我们日常会话中, 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束定芳, 2000:99) 对隐喻 (metaphor) 的研究, 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纵观西方隐喻研究的历史, 它经历了一个从狭义到广义、从单视角到多视角、从修辞到认知的不断发展演变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在语言上的隐喻操作也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意图、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方式。然而传统修辞学和语义学未能揭示隐喻的准确理解机制, 笔者将从语用的角度阐释隐喻的理解机制。

2.隐喻的语用研究

Levinson (1983:148) 认为传统的隐喻观是从语义的角度研究隐喻, 而这种语义方法未能对隐喻现象给出充分的解释。因此, 隐喻研究有必要诉诸语用之道, Levinson (1983:156) 还认为从语用的角度研究隐喻应以此为基础:话语隐喻意义的获得不依赖语义解释的原则;语义学提供隐喻表达的字面意义或常规意义, 而语用学和语境将提供其隐喻意义。总之, 隐喻是语用的, 而不是语义的。

2.1 Grice的隐喻观:违反质原则

Grice (1975) 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和会话含义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 前者是人们言语交际顺利进行所体现的总原则, 而在实际交际中, 人们往往违反该原则从而产生会话含义 (孙亚, 2008:73) 。“话语的含意不仅仅是其字面意义。当说话人明示地或故意地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一原则时, 就可能产生会话含义” (何自然、冉永平, 2002:89) 。

Grice认为, 说话人使用隐喻是违反了合作原则的质准则 (Quality Maxim) 的第一条次则, 即“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当说话人故意说一些不符合事实的话时, 听话这一方必须根据当时的语境推导出话语的隐含义。例如, 当母亲对孩子说句 (1) , 孩子会推导出母亲并非表达字面意义, 即“孩子是小猪”这种不符合事实的意义, 母亲要暗含的是“孩子身上好脏”。

(1) You are a piglet.

尽管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对隐喻的阐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首先该理论强调隐喻的产生是由说话者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准则所引起的。但是隐喻并不总是虚假的。如句 (2) 既可以是真的又可以当作隐喻来理解, 并且有时交际语境并不一定能为听话人提供充分的线索使他明确应该按哪一种方式去理解话语。

(2) Freud lived here. (何兆熊, 1989:162)

众所周知, Freud是德国的心理学家。假如句中的here是指China, 则听者不难对它作出隐喻性的判断:Freud的学术思想曾在此一度盛行。但假如句中的here是指德国的某个地方, 听者就一时难以判断说话人说这句话时是想传达隐喻意义还是直接陈述一种事实。这样, 隐喻的识别就取决于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 如果交际一方对语境事实并不明确, 就很难对它作出隐喻式的解读。因此, Grice的理论只能对那些明显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喻作出解释, 而对那些既可以作字面理解又可以作隐喻理解的句子则缺乏解释力。另外, 违反合作原则可以作为识别隐喻的一个参考标准, 但不是唯一的。因为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会话含义的情况不止隐喻一种, 还可能产生其他的辞格。所以Grice并未揭示隐喻的本质。

2.2 Searle的隐喻观

语用学者Searle也对隐喻做过详细的论述。他的理论重点在于解释隐喻是如何工作又是如何被理解的。Searle (1982) 区分了两种意义:单词或句子意义 (word or sentence meaning) 和说话人的话语意义 (speaker’s utterance meaning) , 而“隐喻意义总是说话人的话语意义”。

在字面话语中, 说话人意义和句子意义是一样的, 听话人只需要关于语言规则的知识、话语产生的条件的意识及共享的背景假设就能理解该话语。然而, 隐喻话语的句子意义和说话人意义是不同的, 听话人要理解该话语, 除了具备上述知识外, 还需要另外的原则或信息, 从而获得这样的情况:当说话人说“S is P”, 他的意思是“S is R”。

Searle归纳了理解隐喻的原则:

(1) 必须有交际双方共享的策略使得听话人意识到说话人不表达字面意义。因为如果按字面意义理解, 该话语是明显有语义错误的。

(2) 必须有交际双方共享的原则使得P的意义或真值条件与R的交际价值相关。

(3) 必须有交际双方共享的策略使得交际双方能将R的可能价值缩小至R的实际价值 (孙亚, 2008:74, 75) 。

尽管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对隐喻的理解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但不免存在缺陷。该理论知识对隐喻的识别起到关键作用, 而对隐喻的产生和工作机制并没有给出圆满的回答。

3.隐喻的认知语用研究

由上文可知, 早期Grice和Searle对隐喻的语用研究多少存在不足之处, 于是, Sperber&Wilson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下提出了关联理论, 用这一理论更有力地解释和理解我们生活中的隐喻。隐喻是基于事物间的相似性而产生的, 而相似性的获得, 受语境、人的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寻求隐喻相似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求事物关联性的过程, 因为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性的, 所以任何隐喻都可以找到其关联, 从而可以得到解释。接下来我们可以看看如何运用关联理论来解释隐喻这一语言现象。

3.1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的核心

Sperber&Wilson在补充和修正Grice的合作原则的基础上, 于1986年在其专著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了以关联为原则, 以明示推理为理解模式的关联理论, 而该理论正是在认知语用框架下讨论和研究的。他们试图以关联原则统辖合作原则的四准则。关联理论认为:“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话语与语境关联的过程。人们通过不同程度的努力, 根据话语提供的词语信息、逻辑信息和人们本身具备的百科信息, 在推理中选择最合适的语境, 并寻求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从而正确认识和理解自然语言。” (何自然, 1995:19) 即成功的言语交际在于从话语与语境之间寻找一种最佳关联, 来推导出说话人想要传达的全部意图。而关联理论中的语境指的是语境假设, 该理论将语境看作是在互动的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的假设, 不是事先知道的, 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动态的。所以听话者要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为每一个话语构建新的语境。关联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 交际之根本 (也是认知之根本) 是追求关联 (何自然, 2006:454) 。人类认知活动的目的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 达到最大关联。但在言语交际活动中, 人们期待的是获取话语与语境效果之间的最佳关联, 即在话语理解时以一定的认知努力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

3.2关联理论对隐喻的认知解释

Sperber&Wilson认为隐喻并非是偏离正常语言的形式或者是违反交际的原则和准则的结果。“隐喻的含义属于语体学上的形象表达, 是一种随意言谈 (loose talk) , 并没有违反任何的交际准则” (何自然、冉永平, 2002:222) 。关联理论之所以能够对隐喻作出阐释主要就是因为其将隐喻作为极其普遍的语言现象来研究, 它们和“随意言谈”一样都表达了说话人的某种思想。最佳关联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隐喻作为一种间接性话语, 听话人理解时得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关联理论的启示之一便是额外的努力意味着额外的效果。例如:

(3) John is a lion.

(4) a.John is brave.

b.John is brave in the way a lion is brave.

传统的隐喻观会认为句 (3) 表达的意义是句 (4) a。而关联理论则不这么认为, 如果上述二者是替代关系, 或者说说话人只是要表达“约翰很勇敢”, 为何不用直接表达而选择了间接表达呢?间接表达使得听话人得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 也就是说说话人想使听话人获得更多的语境效果。因此, 当说话人说句 (3) 时意味着句 (4) b, 要传达的交际意图为“约翰不仅勇敢, 而且和狮子的勇敢方式一样的, 即约翰的勇气是体力方面的勇气而非智力方面的”。隐喻的使用只不过是为了选择不直接解释说话人思想的话语的结果, 是为了寻求最佳关联而采取的一种方式。隐喻的使用与理解都是受关联原则支配的 (匡方涛、文旭, 2002) 。例如, 你看到小文每天埋头苦读, 你对她说句 (5)

(5) You are a bookworm.

这一约定俗成的隐喻使小文很容易具有这样的一个百科知识图式:书虫每天不厌其倦地啃书吃。根据关联性假设, 小文能获得你在赞扬她爱读书这一含义。最佳关联性期望小文搜寻更多的含义, 例如你是不是在说她过于用功, 说她看书方法不对, 在死读书, 或说她脑子像书虫一样笨。很明显如果你的话没有这些含义, 隐喻的使用就不可能是适当的、合理的。小文理解该隐喻话语的额外加工将会被这些语境效应所弥补。因此, 隐喻并不需要特殊的解释能力或过程, 它只是言语交际所常用的一般能力和过程的自然结果。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隐喻的理解跟其他话语理解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由此, 关联理论提出隐喻不是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而是一种随意交谈, 跟其它话语一样, 需要听话人结合认知语境付出一定的认知努力获得最佳关联。

4.结语

近年来, 隐喻研究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 一跃成为哲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教育学等领域研究的中心议题。笔者对隐喻的认知语用研究作了以上探讨, 首先论述并评价了早期语用学对隐喻的研究, 然后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下, 用关联理论对隐喻的理解进行了分析, 得出隐喻推理是语言解码的结果, 是语言意义和激活的最佳相关认知语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对隐喻的理解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 借助语境寻找最佳关联, 最大程度地挖掘话语的隐喻义。关联理论以动态的方式来考察隐喻的工作机制, 为隐喻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运用认知科学的其它理论来阐释隐喻的研究仍需加强, 如运用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隐喻意义的建构过程等。

摘要:本文在回顾早期语用学对隐喻研究的基础上, 以关联理论为支点, 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下分析隐喻理解的语用推理机制, 通过分析得出要正确理解隐喻需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 借助语境寻找最佳关联,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话语的隐喻义。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用学,关联理论

参考文献

[1]Stephen C.Levinson.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83.

[2]George Yule.Pragmatic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4]何自然, 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5]何自然.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6]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8]孙亚.语用和认知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9]匡方涛, 文旭.隐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 2002, (4) .

认知隐喻理论再研究 第2篇

认知隐喻理论再研究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认知现象.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理解抽象概念最重要的.手段.George Lakoff等学者对诗歌、政治、哲学和数学领域的分析为此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作 者:刘云红 LIU Yunhong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河南洛阳,471003刊 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年,卷(期):“”(8)分类号:H0关键词:认知 隐喻理论 应用

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对比初探 第3篇

关键词: 修辞隐喻 认知隐喻 对比异同

1.引言

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将隐喻归为修辞学的范畴。传统上,隐喻就被看做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是语言的装饰手段,属于文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自此,语言学家及哲学家们就试图对“隐喻”这种现象加以合理的解释。学者们对隐喻进行了修辞学、语义学,以及多学科等多角度、跨范围、多层次的研究,说明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隐喻逐渐从一种修辞手段转变为一种认知手段,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1]。本文对研究隐喻过程中的代表观点进行简要归纳分析,阐述修辞隐喻、认知隐喻的根本特征,探讨其相互关系。

2.修辞隐喻

在《诗学》和《论修辞》这两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是:“将属于另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某一事物。”此区分了隐喻的四类转义方式:1.从物类到物种;2.从物种到物类;3.从甲物种到乙物种;4.类比。他认为,1、2、3的隐喻是简单的隐喻,类比型隐喻费解且迷人,其内涵与现代修辞学的隐喻最接近。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能够为平易的文体增加魅力和特色。并且亚里士多德强调,隐喻只能局限于诗歌领域使用,并且只能严格遵守浅显易懂的原则[4]。

公元1世纪的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指出,隐喻实际上是一个词来替代一个词的现象,如:John is a lion.(约翰是一头狮子。)其中,用“lion”来代替“courageous man”(勇士)。他还指出隐喻的装饰性作用,并认为隐喻是文体的最高级装饰物[6]。综上,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论”与昆提良的“替代论”都认为修辞隐喻为词汇隐喻,即词汇层次上的修辞手段。修辞隐喻属于语用现象,修辞隐喻的出现不是因为词汇的缺乏,而是为了更好地修饰语言。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起到装饰作用,是一种附属物。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观点为后来的修辞学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理论性的基础。

3.认知隐喻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修辞不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现象,是理解抽象概念的最重要的手段。最早从认知的角度理解隐喻的是英国诗人雪莱。19世纪初,雪莱在《诗之辩护》中阐释了有关隐喻的认知特征,即隐喻不是游离于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物,而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5]。理查兹也对隐喻的认知特征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描述。在《修辞哲学》中,理查兹认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并指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头交际中每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7]。就此,理查茲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G.& Johnson,M.)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写道:“我们已经发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它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维和行动中。我们进行思考和行动所依赖的日常概念系统,就本质而言基本上是隐喻性的。”[3]因此,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类事物。

认知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隐喻不是一种语言结构,而是种概念结构,隐喻语言只是概念隐喻的表层表现。(2)在语言表达上,隐喻是一种正常表达方式,而非对正常表达的偏离。(3)隐喻表达的不是相似性,而是跨域映射: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前者通常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后者往往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抽象概念,通过将源域映射在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4)意义不一定是字面的,所以隐喻可以有真值。(5)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它是身体、大脑、心智、生活经验的产物,因此不具有任意性。(6)隐喻具有系统性,这种系统性表现在语言和概念两个层次上。在语言层次上,由同一概念隐喻派生出的不同的隐喻表达方式具有系统性;在概念层次上,存在着概念隐喻内部的系统性和概念隐喻之间的系统性。(7)隐喻具有层次性[6]。

认知隐喻理论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语义现象。认知隐喻的比喻意义早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意义,成为词典中的词条或是词条的义项。所以说,认知隐喻的产生是为了填补语言中本来没有某种表达的空白,用来创造新词或增加词的义项。

4.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异同

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词汇与词汇之间的意义转换,也就是都属于词汇隐喻。根据上文所述,两种隐喻观点相异的根本原因是两类研究者的观察视角不同。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如下几点:

(1)修辞隐喻从词格上进行研究,是语言系统内部的一种表面上的研究,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其研究的层次主要以词为中心,而不是句子或语篇,有些资料也称其为词汇隐喻的前期阶段。而认知隐喻则是明确地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现象,语言中的隐喻是这种认知的反映和手段之一,这种认知隐喻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语言,而且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概念形成、思维过程、认知发展及行为。

(2)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存在方式稍有不同,修辞隐喻通常认为隐喻仅仅出现在诗歌领域,而认知隐喻却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3)修辞隐喻不创造相似性,只是描述相似性,是一种相对来讲较为模糊的描述,而认知隐喻不只是描述相似性,而且可以创造相似性,具有明晰的特点。

(4)修辞隐喻表达的是临时意义,本来就有表达这个意义的词,为了修饰的需要,所以用了另外的词语来进行描述。认知隐喻是本来没有表达某个意义的词,为了表达,借用原来已经存在的词,最终创造出新的词条,或创造出某个词条的新义项。

5.结语

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对于隐喻的研究持续了两千多年。修辞隐喻的研究从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就已经开始,而对于认知隐喻的研究时间不长,但在当今的学术界,对于认知隐喻的研究却充满了生命力。修辞隐喻是一种语言系统内部的修辞现象,而认知修辞理论则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理解事物的手段和方法。在各个角度、各个层次上,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都有很多异同之处,我们可以认为,隐喻是我们创造性的修辞语言的源泉,也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的工具。这两个角度的研究必定互相借鉴、相互补充,为隐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5]严世清.隐喻理论史探[J].外国语,1995(5).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Richards 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UT,1936.

[8]王彩丽.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关系探讨[M].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5).

网络新词的隐喻认知 第4篇

1 隐喻认知理论

隐喻的研究, 起初主要研究其作为一种比较常见并且重要的修辞手段。传统的隐喻研究一般把隐喻当作一种普通的修辞手段。现代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 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 (刘丽2004) 。著名学者汪榕培认为隐喻是人们用一个领域的经历的用语来表达另一个领域的经历。经常是用日常生活领域的用语来表达抽象的或者新的经历 (汪榕培2003) 。网络中出现的很多新词语就是这样产生并被人们接受的。学者赵艳芳也认为, 语言深深扎根于认知结构中。而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模式, 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 (赵艳芳2000, cited in刘丽2004) 。隐喻创造了新的现实, 隐喻把这种现实限定在语言之内, 从而使运用语言的人易于接受 (刘丽2004) 。如3Q为"Thank you!", B4/BS说成是“鄙视”, RPWT意为“人品问题”, BH意思是“彪悍”, HC意思为“花痴”, 等等。

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人类使用隐喻, 可以分为被动与主动两种情况。被动就是人类在认识事物时的限制, 或者由于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而不得不用的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其结果就是隐喻。所谓主动使用隐喻的情况, 就是使用者事实上已经认识到两种事物的差别, 或者语言中存在着现成的词语或表达式, 但为了更好地表达他的意思, 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他选择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束定芳2000, cited in刘丽2004) 。

2 隐喻与网络新词

英国语言学家帕特里其奇说过:“词本无意, 人赋予之。”这就引出了词形和词义的问题。词形就像人的身体, 而词义就像人的灵魂 (朱红雷2008) 。

下面我们看个例子, 英语中的"snail-mail"这个词, 由"snail"和"mail"组成, 两词之间有何相干呢?蜗牛与邮箱似乎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仔细想想就可发现蜗牛的特点之一是行动非常缓慢, 蜗牛有行动速度, 邮箱有传送速度, "snail-mail"就通过将蜗牛的速度映射到邮箱的传送速度, 说明此邮箱传送速度的极慢。这个词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出现了快速传送的电子邮箱 (E-mail) 后才产生的, 人们用它来形容传统的邮箱 (李丽2008) 。了解了这一点, 我们对电子邮件"E-mail"这个词语的认识深刻了。

最近流行的词语“山寨”也很能说明这个道理。翻开报纸、打开网站到处可以看到所谓的“山寨”文化, 如山寨手机、山寨张柏芝、等等, 人们的口头语言中也慢慢开始使用“山寨”, 可以说“山寨”文化是在网络虚拟世界以及现实生活中是无孔不入。"山寨"的意思本为在山林中设有防守的栅栏的地方或有寨子的山区村庄;也可以指我国部分少数民族聚居之地, 如云南侗族山寨等等;在现在社会中“山寨”还有地理位置偏远隐蔽、政府难以管理的隐含意思。因此, 根据“山寨”的隐含意思, 人们就把那些地处偏僻而政府工商部门很难管理、生产规模较小、没有营业牌照的小工厂称为“山寨”工厂。“山寨”工厂生产的手机外形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很神似, 但他们没有比较正式的品牌, 于是, “山寨”就有了仿冒、仿造等等意思。“山寨”的这种意思被人们所接受并应用于各个领域, 于是出现了“山寨张柏芝”、“山寨版诺贝尔奖”、“山寨版”品牌产品等等。正如前文提到的著名学者汪榕培认为隐喻是人们用一个领域的经历的用语来表达另一个领域的经历。经常是用日常生活领域的用语来表达抽象的或者新的经历 (汪榕培2003) 。网络中出现的很多新词语就是这样产生并被人们接受的。“山寨”文化的出现可以说就是这样的。“山寨”首先因聚居地偏僻难管的特点与地下工厂发生相似联系, 于是“山寨”工厂指代那些偏僻隐蔽难以被政府部门查封的工厂;“山寨”手机最初只是“山寨”工厂生产的产品, 由于这种产品与三无产品的“防伪”特性发生相似联系, “山寨”的词义发生了二次隐喻, 产生仿冒、伪造的新义项。“山寨”经过无数反复的使用和联想, 其仿冒、伪造意义逐渐巩固并约定俗成, 完成了从言语词向语言词的转型, 并为人们所接受 (孟凡启, 赵海燕2009) 。于是也就产生了所谓的诸如“山寨”张柏芝等等之类的词语。其实正如孟凡启、赵海燕在其文章中所说的:语言深深扎根于认知结构之中。词的多义在本质上源于词的隐喻性表达, 而且是普遍的。词义的变化总体上遵循从一个领域或逻辑的意象进入另一个领域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是建立在人的隐喻或转喻认知方式之上的 (孟凡启, 赵海燕2009) 。

3 结束语

可以看出, 不管人们是主动还是被动地使用隐喻, 隐喻对网络新词的出现都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可以说隐喻这一认知方式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创造了新的事物和现实;反过来, 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方式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和接受网络新词语的产生和发展, 为我们语言的发展贡献很大。

认知隐喻对词语的产生、演变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隐喻的认知性质赋予了语言极强的生命力, 新词的产生包含了一定的隐喻思维, 新词的产生暗含了很多文化色彩 (李丽2008) 。许多网络新词语的出现不仅体现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 还充分体现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等等。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有助于理解英语词汇, 在研究英语词汇的时候只有敢于超越过去的认识, 甚至否定自己过去的一些结论, 不断吸取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才能逐渐深化对英语词汇的理解, 使自己的研究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汪榕培2003) 。总之, 我们可以认识到认知语言学对于词汇学和传统隐喻研究提供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以及网络新词是如何经过隐喻产生新的意义, 这对于我们做研究工作以及传播我们的文化所做的翻译工作都提出了新要求。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更新, 网络新词更是层出不穷。隐喻作为一种思维现象, 被广泛应用于网络语言中。该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中隐喻的运用, 阐释隐喻和词语发展的关系, 以便对隐喻和认知语言学有更深的了解, 并加强对新词语的理解。

关键词:网络新词,隐喻,认知

参考文献

[1]李丽.网络新词.隐喻.文化翻译[J].邢台学院学报, 2008 (23) :105-107.

[2]刘丽.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134-137.

[3]孟凡启, 赵海燕.“山寨”版语言新词的隐喻认知[J].江南论坛, 2009 (1) :38-39.

[4]汪榕培.英语新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漫谈英语中的“911”词汇[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3) :40-43.

认知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第5篇

认知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

作者/吕梦菲 贾蕃

摘 要: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流行,隐喻被认为是一个好的学习词汇方式,并给英语词汇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隐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词汇之间的关系,试图找到一种运用隐喻来进行词汇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隐喻;词汇教学;认知

词汇是语言的载体,也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的.重要认知工具,隐喻也是语言和思想的组成部分。本文将分析隐喻对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

作用。

一、隐喻与词汇之间的关系

隐喻理论对研究英语词汇教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隐喻是词汇产生、语义扩张和语言应用的重要源泉。因此,提高隐喻意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应用隐喻理论进行英语词汇教学

解释新单词时,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该词的隐喻意。解释多义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多个含义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知道,隐喻是词汇产生和词义扩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具体的教学策略包括:意义记忆策略、比较记忆策略、联想记忆策略和语境记忆策略。

1.意义记忆策略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起源于基本范畴。人们首先掌握一些基本范畴词汇,然后通过“范畴化”来扩大词汇量。而隐喻是人类使用熟悉的事物和概念表达那些陌生的事物和概念的过程。人们用来表达熟悉事物的词汇属于基本范畴词汇。词汇习得恰恰基于基本范畴词汇。因此,人们通过范畴化,用隐喻性思维扩大词汇。

隐喻是形成多义词的主要路径。在词汇教学过程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总是迷惑语言学习者。通过这种具体分析,将会使学生清晰了解单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从而形成更加灵活深刻的记忆。

2.比较记忆策略

当然,由于东西方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巨大差异,两种语言在词汇上并不总是一一对应。因此,中英词汇存在差异。如,中国的词汇,如“馒头、包子、汤圆、粽子”,在英文里没有相应的单词。同样,“cafe,hamburg,salad”的音译“咖啡、汉堡包、沙拉”变成中文词汇的一部分。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通过文化的对比,语言学习者能掌握更多的词,增强使用的精确度,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3.联想记忆策略

联想记忆策略是通过分析词汇间发音或拼写的一致或相似,形成长期记忆。联想的方法是基于个体不同的认知经验,因此,联想策略因人而异。联想记忆策略也可以应用在同义词、同音异义词等方面的学习。所以,联想记忆法可以大大简化记忆过程和避免词汇混淆和误用。

4.语境记忆策略

在学习词汇时,许多英语学习者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尽管已经记住大量单词,但在翻译、写作或沟通时却不能自如使用。所以,英语教师应教导学生发挥其对词汇的认知能力,结合特定语境掌握词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可以灵活使用词汇,教师应采用结合语境教学的方法。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毋庸置疑,传统词汇教学在记忆词汇方面有其积极影响,但在长期记忆和词汇的灵活应用方面效果甚微。因此,如果教师能遵循人类认知模式并且注重培养学生隐喻意识,学生就可以更加容易、迅速地掌握词汇,最终达到词汇教学“活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oers F.Metaphor Awarenessand Vocabulary Retention[J]。Applied Linguistics,21(4):553-571.

[2]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4):51-59.

认知模型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 第6篇

【关键词】认知模型 自洽 隐喻 翻译

一、引言

隐喻的理论已经从一种修辞方法变成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隐喻的理论包括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映射论和概念合成理论。后三者是认知的。它们构成了认知隐喻学理论。认知模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缩影。它以经验哲学和范畴理论作为基础,包括认知模型,理想化认知模型和心理空间或融合理论。理想化认知模型有许多认知模型组成,是被普遍接受的固定系统。心理空间理论注重个体差异,它可以代替可能世界。许多学者用认知模型理论研究语言,如:多义词现象、语篇连接、语篇理解和隐喻。认知模型理论表达普通知识过程系统,该系统描述了信息如何从外界情景存储到永久记忆中。这个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与认知过程相似。过去30年许多学者将隐喻作为研究的重点。隐喻在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教育学等领域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主题。而在语言学界,认知隐喻学已经成为了系统的学科。

认知模型理论、认知语言学和SNP阐述了隐喻构建与解读的过程和影响。这三个理论可以表达人们思维的过程和认识世界和语言的过程。隐喻的翻译可以表达受不同认知模型影响的这一过程。翻译的过程也可以是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的过程。翻译必须符合目标语的认知模型。源语言的认知模型与目标语的认知模型应该互相符合。否则,就要找到适合的认知模型。

二、认知模型与隐喻的构建与解读

Lakoff在经验哲学和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模型理论,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完形性、内在性、开放性、选择性、关联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包括基本认知模型和复杂认知模型。认知模型(CM)“就是人们在认识事体、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其间的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理想化认知模型(ICM)是“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是一种具有格式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CM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后形成简单的概念(concept),ICM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被大众普遍接受的一种CM的集合,是一种复杂的完形结构。CM可以与现实世界相一致,也可能有一些差别。CM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有时还可能相互矛盾,或违背了一些常识。

“metaphor”在古希腊语的意思是“transform”(转化)。根据词源学,“meta”是指“change”(变化),“pherein”是指“contain” or “possess”(拥有)。语言的本质是隐喻的,隐喻的本质是概念化。隐喻的构建与解读是两个空间的映射过程,即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媒介与方法,隐喻的构建与解读最大的影响因素来自于人们自身,在隐喻的构建与解读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主体的自洽。隐喻的构建与解读的自洽原则是:“隐喻构建与解读的总体自洽原则:若主体欲构建或解读一个隐喻,他就须要自我核定A与B至少在外在或内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点具有相容性。若相容性这一条件能得到满足,那么他对这一隐喻的构建或解读便会自我允准,否则,便会自我否定。”隐喻的构建与解读都要经过主体的“冲洗”、“连接”与“合流”阶段。构建隐喻时,主体根据自身具有的知识、经验、记忆与创造,用自己的观点将两个事物的背景知识进行“冲洗”,得到符合隐喻构建的新的CM,找到A、B两事物的相同点、相似性,将这一相同点、相似性“连接”起来进行“合流”得到主体想要表达的隐喻。反之亦是,在解读隐喻时,主体接受到隐喻语言是,首先将自身具有的知识、经验、记忆中的有关两事物的背景知识进行“冲洗”, 如果能得到符合隐喻构建的新的CM,主体能找到A、B两事物的相同点、相似性,则将相同点、相似性“连接”起来进行“合流”达到隐喻的解读;否则,没有找到A、B两事物的相同点、相似性,就无法“连接”从而进行“合流”,这一隐喻将不能被解读。

三、认知模型与隐喻的翻译

隐喻的翻译有两种基本方法,即直译和意译。当源语言的CM对应的目标语的CM,通常使用直译法。当源语言的CM不符合目标语的CM,通常使用意译法。

3.1直译法

人们的认知方式与方法在本质上有这隐喻这一共性,而科技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汉语与英语的CM会有许多的相同之处,这是隐喻的翻译可以用直译法。如:[1] He is a dinosaur, very stubborn.

[2] 他是一个老古董,十分固执。

在[1]中“dinosaur”与[2]的“老古董”都用来指行事处世方式古板、不合时宜的人。在翻译这两个句子的时候可以用直译法,翻译为:“他是一只恐龙,十分固执。”与“He is an antique, very stubborn.”,因为两者的CM有相似性和共同点。两者都是年代久远的,与当今的时代格格不入的事物。

3.2 意译法

当英语与汉语的CM不一致时,就要用意译法找到相对应的其他CM来翻译隐喻。如:“dog eat dog”与“狗咬狗”这两个短语。在英语中“dog eat dog”的隐喻意思是表示人们在竞争中互相伤害、争权夺利的情况;而汉语中“狗咬狗”的隐喻意义是描述坏人之间的互相残杀。虽然两者的字母意义相同,但因为在这一短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所用的“狗”的CM的侧重点不同,造成了隐喻意义的不同。

中国以和为贵,认为“狗咬狗”的这种行为是低等人、坏人之间的行为,带有贬义,汉语注重行为主体“狗”的这一低等的动物;而西方提倡物竞天择,认为竞争是人类生存的法则,所以西方人更看重的是“狗咬狗”所体现的这一竞争行为。在翻译时应将“dog eat dog”译为“人吃人”。在汉语中“人吃人”的认知模型与英语“dog eat dog”的认知模型相对应,都表示竞争中互相伤害、争权夺利的情况。

四、结论

本论文的目的是提出一个新的观点,研究人们认知世界的过程。人类因为有了隐喻这一认知行为可将不同的学科联系起来,从而得到一些新的认识和信息。隐喻连接了语言和认知科学,连接了外部世界的'人类的思维过程。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文斌. 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王文斌. 论隐喻构建的主体自洽[J] . 《外语教学》第1期,2007a

[4]王文斌. 受喻者的主体性及主体自洽[J] . 《外国语》第6期,2006d

[5]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 王寅. 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J] .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2003

[7]Fauconnier.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概念隐喻的初步认知 第7篇

隐喻是一种比喻, 是用一种事物暗示另一种事物, 那么怎么暗示呢?人们通常会首先对事物有感官上的感知体验, 然后转化为想象理解等思想活动, 最后从已知的其他事物中找出另一种与之部分相似的事物来进行暗示活动,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隐喻。虽然隐喻的产生我们可以分为几个步骤, 看似很费时费力,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隐喻的产生往往是在瞬间完成的, 甚至很多隐喻都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用语中的固定搭配, 如果不去仔细地分析研究, 可能这些隐喻也就被埋藏了起来。

其实对隐喻分类的研究也是很多学者感兴趣的话题, 可是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出现一个统一的划分标准。有的学者将隐喻分为“显性隐喻 (明喻) 和隐性隐喻”、“根隐喻与派生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隐喻”。这个分类交叉性太强, 也没有涉及隐喻在各种不同的具体文化形态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也有学者把隐喻分为“语言隐喻”与“非语言隐喻” (如绘画、音乐、宗教) 两种, 这两种分法过于简略, 并且它淡化了一项重要的事实, 即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 而且也存在于思维与日常行为之中, 因为“我们赖以思维、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有些学者尽管指出隐喻并不限于语法, 甚至也不限于语言, 但实际上对隐喻的存在形式的分析依然停留在语言范畴, 并没有对隐喻的“不限于语言”的具体存在形式予以说明。

美国语言学家雷可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对概念隐喻作了深入的研究。他们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方式, 即概念隐喻 (conceptua metaphor) 。他们指出,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和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 形成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概念隐喻理论的革命性观点促进了认知语义学的整体发展。概念隐喻通常分为时间和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这两个概念分属不同的认知域, 但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也就是说, 结构隐喻是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特征的词语用语谈论另一概念, 而这些概念通常都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例如将“进攻、防守、输赢”这些本来描写战争或者比赛的词语用来描写语言上的辩论、思想上的争论、激烈的商场争夺甚至爱情双方的关系等。

时间和空间 (方向) 隐喻——指的是用方位性的词语来表达时间空间上的变化。空间方位概念包括上下、前后、左右、深浅、中心-边缘等, 它来源于人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 是人们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因此这些方位词语也被广泛运用到了人的情绪变化、身体状况变化、社会地位变化等等抽象的概念中。例如:开心是“上” (cheer up开心) , 不开心是“下” (He is really low these days.他这几天情绪非常低落) ;数量多是“上” (Объёмсбытаэтогомесяцаочевидноподнимается.这个月的销售额明显上升) , 数量少是“下” (Мойбаллнаэкзаменнижечемтвой.我这次考试分数比你低) ;感情好是“深、厚” (深情厚谊、情深似海) , 感情不好是“浅、薄” (厚此薄彼、薄待) ;时间早为“前” (前天, 前阵子) , 时间晚为“后” (后来, 最后) 等等。而这些隐喻都不是任意产生的, 它一方面基于人类共有的身体及物质经验, 另一方面也受特定社会中文化的影响。

本体隐喻——始源域是具体的物质或物体, 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此派生出了“本体隐喻”。由此, 人们可理解那些抽象的、模糊的感情、思想、心理活动、状态等, 即将他们看作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 对其进行谈论、量化, 识别其特征及形成原因。例如:月色是容器 (我们沉浸在这醉人的月色中) ;愤怒是火焰 (пламяненависти) ;时间是流水 (时光悄然流逝) ;在英语中我们也可以见到类似的隐喻 (Time flies.时光飞逝) ;思想是精神食粮需要消化;理论是建筑物需要建设;情绪是酒需要酝酿等等。其实这些隐喻中实体化的东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因为这些抽象的事物具有各种各样的特征, 我们只需抓住其中以个特征就可以进行暗示进行实体化隐喻, 例如:人生可以是一种容器 (My life is full of happiness.我的一生充满了幸福) ;人生也可以是一杯酒 (我们应当学会品味人生) ;人生还可以是一幅画 (用画笔描绘出一个多彩的人生) , 所以只要我们准确的定位需要凸显的特征, 我们就能够准确的找出与之对应的实物进行隐喻。

我们得日常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概念隐喻其实有着惊人的数量, 据统计, 普通生活语言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都是源于概念隐喻。其实我们对隐喻的研究也是为了使我们更多的重视这样一种语言现象或者说是更多的重视我们整个的语言思维模式, 所以我认为隐喻怎样分类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意识到了隐喻的存在、隐喻的普遍和隐喻的重要性。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关注焦点之一具有研究价值和研究潜力的。让我们在隐喻的带领下感受更加美妙的丰富的多彩的充满魅力的语言世界吧!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文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51-59.[1]束定芳.隐喻文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51-59.

[2]张沛.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5.[2]张沛.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5.

[3]季广袤.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1719.[3]季广袤.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1719.

隐喻的语用认知探析 第8篇

一、不同视角的隐喻解读

面对隐喻的多视角研究, 以下仅从最初的传统修辞学角度、研究字面意思的纯语义角度、探寻言语意义的语用角度、当代广泛进行的认知科学角度观察隐喻这一语言现象, 以对词汇层面、语言层面、话语层面、以及认知思维层面对隐喻的研究有个大致的了解。

1、传统修辞学对隐喻的解释

在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 亚里士多德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他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 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饰作用。除此之外, 公元1世纪的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提出了“替代论”。昆提良认为, 所谓隐喻实际上就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 如“John is a lion.”中, “lion”是用来替代“a courageous man”这一直接说法的。无论是亚氏的“对比论”, 还是昆提良的“替代论”, 都将隐喻看做是词语层次上的一种修辞方式 (ibid:2-3) 。

2、从纯语义角度对隐喻的解释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 隐喻中涉及到的两个主词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别, 因而将它们用系词 (通常是be) 联结起来实际上构成了一种逻辑错误, 或称“范畴错置”, 例如“John is a tiger.”, John和tiger虽同是名词, 但属于不同的逻辑语义范畴, 因而把它们等同起来是一种逻辑错误。另外一些人认为隐喻是一种语义规则的违反, 如上例中, John与tiger的义素+Human与-Human有冲突, 因此这个句子是一个隐喻句 (ibid:12) 。

3、格莱斯 (Grice) 对隐喻的解释

根据Grice, 隐喻是违反了合作原则 (使你的话语, 在其所发生的阶段, 符合你参与的谈话所公认的目标或方向) 的第一质量准则 (质量准则:设法使你的话语真实。1.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比如“You are the cream in my coffee.”这样的句子, 犯了分类错误, 其反义才是正确的。但因为这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 反义肯定不是说话人在此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性最大的是, 说话人认为他的听话人有一些特性跟他所提到的物体有相像的地方。因此听话人可以得出隐喻解释“You are my pride and joy.” (姜望琪:65) 。

4、莱考夫&约翰逊 (Lakoff&Johnson) 对隐喻的解释

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所谓概念隐喻, 指的是一种能以明显的或隐秘的方式支配概念形成和运作的思维机制。比如:“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就是用“战争”概念构建“争论”概念。人们通过战争来理解争论。隐喻由此被界定为人类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 是人类形成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他们把隐喻分成三种: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向隐喻 (朱永生:144-145) 。

二、以上隐喻解释的局限性

传统修辞学对隐喻的解释着重在隐喻所具有的修辞功能, 修辞学本身也是艺术。而纯语义角度下的隐喻解释, 对隐喻的辨认起到了积极作用。Grice对隐喻的解释属于话语层次, 超越了隐喻传统修辞学解释所局限的词的层次, 也关注到纯语义视角没有触及到的语言实际使用因素。他考虑到了隐喻的社会功能, 分析了隐喻的生成机制, 及隐喻意义的获得。Lakoff&Johnson则将隐喻提到了认知方式的高度, 指出语言中的隐喻反映了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尽管以上四种隐喻解释视角各具优点,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传统修辞学对隐喻解释的局限性

传统修辞学仅仅把隐喻看作是词语层次上的修辞方式, 可隐喻不仅出现在词汇层次, 还出现在语言的各个层次, 包括句子、篇章、风格等 (利科, 1997) (束定芳:23) 。而且利科认为隐喻的修辞学解释中有许多隐含的假设在起作用, 比如, “替换假设”:借用词的比喻义用于替代某一缺席的词 (本来就不存在或不愿用在此地) 。又如, “可穷尽假设”:解释或理解一个辞格应该遵循辞格的理据来寻找缺席的本义词, 也就是恢复被非本义词所取代的本义词。原则上讲, 这种恢复性的解释是可穷尽的。所以替换和恢复之和为零。再如, “无新信息假设”:词汇的比喻用法不产生任何新信息。如果恢复可以取消替代, 如果隐喻可以作穷尽性解释, 那么隐喻就没有产生新信息 (ibid:27-28) 。但是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 隐喻的主要语义特征之一, 便是“不可穷尽性”, 隐喻的功能之一, 便是“新奇与启发” (ibid:83&114) 。

2、从纯语义角度对隐喻解释的局限性

有观点认为从纯语义角度对隐喻进行解释, 面临的一个明显的问题是:有的句子, 既可以是隐喻句, 也可以是非隐喻句。比如“The old rock is becoming brittle with age.”, 这个句子是个语义正常的句子, 完全可以按字面意思理解。但在特定的场合, 如在谈论一位已退休的老教授时, 也可以是隐喻句 (ibid:12) 。又如“Early birds catch the worm.”, 此句既可以按字面意思理解为对自然界现象的描述, 也可以按隐喻理解为在谈及人的勤劳与收获的关系。再看一下我国宋代朱熹的《读书》一诗: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由源头活水来。按字面意思理解, 诗中两句话描写的是水塘的景色和其中水为何清如许的原因, 但结合诗的标题“读书”来看, 却是一种典型的通过一类事物来说明另一类事物的隐喻 (ibid:37-38) 。

3、格莱斯 (Grice) 对隐喻解释的局限性

Grice把隐喻当做一种语用现象, 从交际原则的视角对其进行了解释。但是, 他对隐喻的解释仍然有一些局限。根据Grice, “You are the cream in my coffee.”犯了分类错误, 其反义“You are not the cream in my coffee.”才是正确的。但因为这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 反义肯定不是说话人在此要表达的意思。结合相似性考虑, 由此听话人得出隐喻解释“You are my pride and joy.” (姜望琪:65) 。那么, 这里就存在问题, 根据相似性, “You are the cream in my coffee.”的意义是不是就仅仅从好的方面推断为“You are my pride and joy.”, 还有没有别的意义呢?毕竟, 就cream这种物质, 有的人喜欢, 而有的人不喜欢, 有的人觉得尚可。而且相似性, 既有物体间客观上的相似, 也有人主观上进行联想、想象而产生的相似 (束定芳:172-173) 。

4、莱考夫&约翰逊 (Lakoff&Johnson) 对隐喻解释的局限性

Lakoff&Johnson对隐喻的定义是比较宽泛的。他们认为隐喻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从根本上讲,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 (ibid:11) 。隐喻就是概念映射,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隐喻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 (朱永生:145&147) 。但对隐喻过于宽泛的定义对人们识别隐喻和研究隐喻的结构特点构成了困难 (束定芳:11) 。

而且概念隐喻理论强调了人类认知过程中概念的抽象性和普遍性,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隐喻的特殊性。有些隐喻涉及的概念是普遍存在的或者说是泛文化的, 因而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都比较容易理解;而有些隐喻涉及的概念则属于个别文化所特有, 因而对于不熟悉这个概念的人而言就比较难理解 (朱永生:155-156) 。由此可见, 要对隐喻做出贴切的解释, 除了研究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认知机制, 还必须考虑社会文化因素。

三、隐喻的语用认知解释

以上谈论的各视角对隐喻的解释都存在局限性, 那么结合语用与认知视角对隐喻进行解释, 能不能解决上述问题呢? (既是交际语用理论也是广义的认知理论的) 关联理论认为一个有创意的佳喻是那种可以从中保留许多语境效果并将其理解为言者弱寓谓意义的隐喻, 寓义为语句的字面义所隐含的, 由听者顺向推理得出的命题 (斯珀波, 威尔逊著;蒋严译, 译者前言:5) 。在最丰富最成功的隐喻例子里, 听者或读者可以超越囿于即时语境所涉概念的理解探索, 转而多方调用知识信息扩展语境, 其结果是一幅颇为复杂的语义图景。成功的创意隐喻通过凝聚感带来了惊叹和美感:单凭一个语焉不详的用词就能确定一系列内容分布极广的合乎情理的弱寓义 (斯珀波, 威尔逊著;蒋严译:316-317) 。以上关联理论对隐喻的论述解释了隐喻语义特征的“不可穷尽性”及隐喻功能的“新奇与启发”。

关联理论中提到的语境是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涵盖了 (传统语境的) 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它是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抽象化形式 (许葵花:18) , 是人对语言使用的有关知识, 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或图示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 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 (具体场合) 、语言上下文知识 (工作记忆) 和背景知识 (知识结构) 三个语用范畴, 也包括社会团体所共有的集体意识, 即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 集体意识以“社会表征” (social representation) 的方式, 储存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 使个人的语言行为适合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熊学亮:115-116) 。认知语境是一个动态语境, 为了理解新的语句, 受讯者 (the audience) 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语境, 包括加入其它既有定识 (assumption s) , 会层层扩大以搜寻语境效果 (斯珀波, 威尔逊著;蒋严译, 译者前言:13&15-16) 。

上文中涉及到隐喻理解的问题可以在认知语境中得到解释。朱熹《读书》一诗单看诗句本身, 就是字面义, 但结合标题, 人们不难对该诗进行隐喻解读, 辨认出这么一个隐喻“Education i running water”。再如“The old rock is becoming brittle with age.”, 这个句子如果是高山上的一个人指着岩石对另一人说的话, 就得字面解读, 但用来谈论一位已退休的老教授, 就得隐喻解读, 辨认出隐喻“The old professor is an rock.”。上文中还提到“Earl birds catch the worm.”, 如果这句话是一位母亲对着睡懒觉的儿子说的, 听者肯定会把这句话当隐喻理解:Human beings are birds。因为语言使用时, 交际者根据交际场合的需要, 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激活有关的认知语境内容, 使之投入使用 (熊学亮:115) 。那么人们之所以能从朱熹《读书》一诗中辨认出隐喻, 是因为激活了认知语境中的上下文知识 (结合标题和诗句本身) 。能从“The old rock is becoming brittle with age.”、“Early birds catch th worm.”中辨认出隐喻, 是因为激活了认知语境中的情景知识。

再如“You are the cream in my coffee.”, 根据对言者的了解, 如果听者调用认知语境中的背景知识言者非常喜欢奶油的口味, 那么就从好的方向进行推理得出是对听者的肯定;如果了解到言者不喜欢奶油的腻感, 就会从不好的方向进行推理得出是对听者的否定;再如听者知道言者的习惯是咖啡中可加奶油, 也可不加奶油, 推理可得出:听者对言者是可有可无的、言者不在乎听者。但是, 如果听者根本就不知道言者对奶油的感受, 而是结合自身的认识进行推理, 比如调取背景知识里很多人喜欢奶油的定识, 从而得出言者是在夸自己, 但若言者却是不喜欢奶油的, 那听者得出的寓义就不对。再如, 若这句话发生的场景是:当时食用的奶油不好吃, 随着交际的进行, 言者说到“You are the cream in my coffee.”, 那听者就可推理得出言者对自己的否定。

上文提到有些隐喻涉及的概念属于个别文化所特有, 对不熟悉这个概念的人而言就比较难理解, 这同样可以从语用认知视角进行解释。根据关联理论, 要实现言传与理解的顺畅, 言者与听者需共享互有认知语境[mutual cognitive environment (Sperber&Wilson, 见熊学亮:88) ], 即认知语境中的定识, 对交际双方是互显[mutual manifestness (ibid:91) ]的。有的隐喻涉及到文化因素。如果听者不熟悉隐喻中涉及的相关概念所携带的文化信息, 那么有关文化信息的定识就难以对其显现, 也就是言者与听者的认知语境难以实现互显。那么这种情况要想实现成功的理解, 就必须补充相关文化知识。

四、结语

隐喻的修辞学研究、语义学研究、多学科研究, 历时久远、视角多维、理论丰富, 拓宽、深化了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但有的视角不能辨认所有的隐喻实例, 有的视角没能揭示隐喻的运作实质, 有的视角对隐喻的界定过广。而结合语用与认知视角研究隐喻, 能对隐喻传统修辞学研究、纯语义研究、语用研究、认知研究不能解释的问题:隐喻的诗学功能、隐喻的辨认、隐喻意义的获得进行合理解释。也即是既考虑语言实际使用中的因素, 也考虑语言使用者认知个体, 这样的视角切入去研究隐喻, 具有解释力。

摘要:隐喻的传统修辞学研究、纯语义研究、语用研究、认知研究对隐喻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但在隐喻的诗学功能、隐喻的辨认、隐喻意义获取的阐明问题上存在不足, 而从语用认知视角对隐喻进行研究, 能解释这些问题。隐喻的理解是隐喻研究的重要方面, 隐喻的理解通过在认知语境中进行推理来实现。

关键词:隐喻,语用,认知,认知语境,推理

参考文献

[1]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法]斯珀波 (Sperber, D.) , [英]威尔逊 (Wilson, D.) , 著.关联:交际与认知[M].蒋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4]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5]许葵花.认知语境语义阐释功能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隐喻认知与英语词汇教学 第9篇

Lakoff &Johnson在 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 提出了认知隐喻理论, 主张隐喻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认为语言就其本质来说是隐喻的, 隐喻的结构是由“源域”和“目的域”两项构成, 前者为人们较为熟悉、具体的概念, 后者一般为人们不太熟悉、抽象的概念, 其运作机制是把词语在“源域”的各个部分特征映射到“目的域”中, 用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建另一种概念, 使两种概念相叠加, 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 这也是一词多义现象所产生的原因。隐喻的本质就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一个词不同义项之间的语义联系是隐喻性的, 这为我们创造新的表达以便更好地理解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工具。

事实上, 隐喻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并对多义词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客观世界复杂纷繁, 因此人类往往以自身以及熟悉的事物来认识世界, 反映到语言中就是多义词。认知语言学认为, 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具有相互联系的意义。从不同义项之间的相关性可以看出:多义词不仅仅是语言经济原则的结果, 更是隐喻认知的产物。隐喻以一种有理有据的方式, 作为一种认知结构促进了词汇的变化, 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一词多义和词义变化的钥匙。

二、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的关系

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的积极指导作用, 在于“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过程, 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 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相互关系” (束定芳、汤本庆, 2002) 。另外, 当今词汇教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就是使所学词汇意象化和具体化, 而隐喻的工作机制就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 即从一个人们比较熟悉且易于理解的、具体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熟悉或较难理解的、抽象的目标域, 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目标域的目的, 因此隐喻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重要认知工具。从这一层面理解, 我们可以说隐喻应是词汇教学中使抽象概念具体化的一种手段。

三、词语的隐喻性

隐喻理论表明, 隐喻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需要, 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隐喻对人类认识事物、形成概念、发展词汇均起了重要作用。

词语发展的隐喻性是指“词汇的多义性得益于隐喻”。隐喻是词义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由于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出现了新事物, 人们用已有的词语来命名各新事物, 这时词义的范畴延伸了, 但这种延伸不是任意的, 是建立在人的隐喻或转喻认知方式上的。这种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来实现词义的扩展或词义的改变, 在英语中是很常见的手段。因此, 词义的延伸是从一个具体的、熟知的概念域向未知的、抽象的概念域映射的结果。尽管有些扩展词义已被人们广为接受并得到普遍运用, 已失去了隐喻的特征 (即死隐喻) , 但最初使用时仍具有隐喻的特征, 因为词义形成的过程就是隐喻形成的过程, 是人类隐喻性思维的过程, 反映了人类对事物相似的认知心理过程。

四、隐喻式词汇教学策略

隐喻是词义发展和延伸的重要手段。我们不难发现, 在英汉词典中每一个词条下罗列的词义都有一定的联系, 最基本的是中心义项, 其他义项则是由中心义项通过隐喻产生的, 有的已经成为该词的“字面词义”, 有的仍保留明显的隐喻色彩。因此, 在多义词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隐喻来理解、记忆英语多义词。以head为例, 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 head作为名词的释义就多达十余项。从词义的相互关系来看, 词的意思是从中心意义向外引申的。

头的中心意义是身体的一部分, 下面, 我们从这一定义入手, 来分析由其引发的扩展意义: (2) 硬币的正面, 也就是有头像的一面; (7) (量度单位) 一头之长; (8) 脓包 (尤指快要出头的) 或黑头; (5) 顶端。 (10) 头是人的肢体的一部分所引发的语义扩展与借代相关: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未遭受困难。

头是进行思考的工具, 这一特征引起了一系列的语义扩展: (1) 智力, 想象力, 理解力以及与此相关的很多成语和俗语:an old head on a young shoulder.少年老成。put sth into one’s head, put sth. out of one’s head.使……想起某事或忘记某事。Put one’s head together:集思广益。

通过对“head”一词的语义扩展分析, 我们确认:一词多义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 这是一词多义产生的内在认知基础和规律。一个词的意义不是词本身所固有的, 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意义是源于我们在不同语境中对它的利用, 而这种利用当然不是随意的、无规律的, 它来源于在众多的释义中, 最基本的是中心义项, 其他的义项由于和中心义项有着某种联系而成为这一单词的其他义项。这些义项都是通过转喻或隐喻的方式增加。隐喻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式。

五、结论

隐喻是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英语不仅词汇丰富, 而且几乎每个单词都有许多词义, 学生如果机械记忆这些意义将是非常困难的, 然而如果仔细研究多义词不同义项之间的隐喻性联系, 对词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将自然得到提高。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在词汇学习过程中隐喻是一种“常被忽略的联系一词多义的重要资源”, 学生往往对词汇学习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 没能认识到隐喻在思维中所起的作用, 从而将许多规律性、系统性很强的语言表达方式归于需要死记的一类。这种没有理解的无意义记忆自然导致记而不牢, 用而不活。为了使这种现状得以改善, 在教学过程中, 隐喻认知理论可以为教师深层次讲解词义提供一条便捷有效, 符合认知规律的途径。教师可以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词汇多层意义的隐喻联系, 培养学生发展其“隐喻能力”, 即对隐喻的意识和理解、掌握运用隐喻的策略, 使之运用这一联系将一个词的多层意义贯穿起来, 系统有效地理解、记忆词汇的多层含义。

当然, 隐喻式词汇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 英汉两种语言中完全一致的概念隐喻, 有时也存在纯粹语言层面上的差异。另外, 英语习语中存在大量隐喻, 但一些喻体比较模糊, 有些很难归入一个系统的概念隐喻框架下, 这些都给教师进行隐喻式词汇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 结合既有的词汇教学方法, 灵活地进行词汇教学。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 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 是认知和语言的纽带。隐喻在词汇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笔者从隐喻理论促进英语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词语的隐喻性质两方面, 阐述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可行性, 并提出相关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讨论了隐喻式词汇教学的可行性及其策略, 应该说是对当今方兴未艾的隐喻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积极回应, 并为认知科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全面展开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 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表层记忆的不足。

关键词:隐喻,认知,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Cameron L, Low.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Richards L 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York:OUP, 1936.

[3]柬定芳, 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和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 2002, (2) .

[4]严世清.隐喻理论史探[J].外国语, 1995, (5) .

认知隐喻 第10篇

1 隐喻与认知的关系

隐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特性, 是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最基础方法。同时隐喻也决定着人类语言的发展, 与人类语言的发展密切相关, 隐喻是语言发展的最基本因素。语言的发展是具有创造性的, 是对世界认知的改变, 随着对世界的认知, 人类语言通过隐喻性特点产生新的语言词语以及语言的理解。因此人们的认知性就是一个隐喻性结构, 是为了继续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 从人们本能的角度创造隐喻。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认知体系理解为感知世界的方式, 这种隐喻式的认知对于人们认知世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1.1 隐喻的认知性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Lakoff&Johnson对隐喻进行了研究, 他们从认知学角度出发, 得出认知语言理论, 指出人类思维的其中一个重要特性就是隐喻, 是人们对抽象事物理解的方式之一。我们可以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的现象, 隐喻的理解应该从其包含的两个域理解, 目标域与源域。源域是我们已经了解到的事物, 是事物原本就具有的, 是我们熟悉的具体事物。而目标域是赋予新意思的事物, 通过源域映射到目标域, 这样目标域就能够得到理解, 帮助我们认知新的事物, 从原先事物的基础之上获得对新事物的理解。

人们通常把隐喻的基础认为是概念, 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概念组合在一起。由于思维受到限制, 或者缺乏基本的语言基础, 阻碍了隐喻的使用, 这样很难从一个事物的角度去理解另一个事物的角度, 正好违背了隐喻使用的基本原则。从而无法获得事物所传达的意思, 没有办法获得更好的认知效果, 也无法展开对新事物的谈论。

1.2 隐喻在翻译中的认知性

正是因为隐喻的基本特点, 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隐喻在翻译中需要以认知学角度来开展, 无法从基本的方向入手。在翻译隐喻性语言词汇和语句时必须寻找到隐喻所产生的基础。因此做好隐喻性翻译也就需要掌握该种语言的语言人文文化以及社会文化、基础知识和一些客观的现实事物。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 隐喻是有基础的, 有其产生的生理基础和心理上的运作机制。隐喻的依托是语义的概念化, 是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已有经验和认知事物所带来的表现, 这完全与人类认知世界的方法和规律相一致。

不同语言之间的隐喻表达方式不同, 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 对世界的认知性体验也不同, 从而导致了在隐喻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同时隐喻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相似性, 由于人们都拥有相似的生理基础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例如“空中楼阁”与英语就有完全相同的词语, 在英文中为“castle in the air”。同时由于人们认知经验来源于人与自然, 社会文化就成为决定语言翻译的重要必备条件之一。

2 隐喻翻译的策略

翻译是否准确的衡量方法是看语意中翻译地是否自然贴切, 是否能够充分体现原文的自然性和所要表达出的意思。从隐喻的认知性来看, 英语翻译可以考虑其对等性, 以及转换、异化等方式。我们可以从语言的认知学角度充分地去探讨。

2.1 对等策略——英汉隐喻基本概念的对等原则。

世界上有很多民族, 而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语言, 但是语言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变化规律都有一部分相似, 这也就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人们也有相似的认知经验。因而在隐喻上也会出现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相似性。针对隐喻, 我们可以采用对等的方式进行翻译研究。通过对语言隐喻的理解, 使用相同的翻译方式映射, 译者和原文作者达到一样的认知体验, 这样也就提高了翻译的准确率。

举例说明, 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是隐喻性的概念, 在英语中有很多类似的语句。典型的隐喻表达You are wasting my 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金钱就是隐喻中的具体概念, 时间是隐喻中所表示的抽象概念, 这样由金钱这个具体概念映射认知域时间这个抽象概念。在我们国家的语言中, 也有很多类似的隐喻方式, 例如比较常说的“时间就是金钱”。还例如“一寸光阴一寸金”, 由光阴隐喻到寸金。

对等翻译主要依据就是相同的认知对应, 翻译结果可以保留原来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色彩, 尤其一些社会文化类文章或者书籍的翻译, 可以充分利用好对等翻译策略, 最大限度地将原文的风貌展现给读者, 使读者体会到真正的社会文化, 而不是带来一些翻译的误差。

2.2 认知角度的转换策略

有些语句或者词语我们没有办法用对等方式来翻译, 因此在翻译此类语句或者词语时我们可以考虑用其他合适的代替, 将隐喻进行一定的合理转换。我们暂且就把这种翻译策略称之为转换策略。 (1) 认知学语言角度考虑, 语言的认知是对世界客观事实的组织, 而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信仰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使用隐喻时会用不同的源域。虽然源域不同, 但是所要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源域代替, 来映射到同一个目标。这样同样能表现出翻译后的准确性, 可以达到意思的一致性。 (2) 直接翻译目标域, 这种翻译方式虽然也能体现出翻译的准确性, 但是相对于其他翻译方式不够一致。这种方式主要是用于当原文源域比较难以理解, 无法对等或者转换的方式翻译。只能采取直接翻译目标域。在翻译难度上, 这种方式相对有一定的难度, 能体现出译者自身的翻译功底。需要译者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 将目标域准确的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合理的组织。

2.3 异化策略

翻译的目的是解决人类的交流, 是信息与文化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传递。在有的文字翻译过程中对等与转换无法实现。由于不同民族之间语言中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样的情况下, 只能从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中进行翻译。直接将隐喻移植。将原文作者最终的表达目的翻译准确, 体现出文化交流的具体形式。

隐喻移植的使用例子有很多, 在汉语中“特洛伊木马” (Trojan horse) 。英语中也有类似的移植例子, 例如“纸老虎” (paper tiger) 。伴随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不同认知方式的特点, 这种隐喻移植会越来越多,

3 隐喻认知与英语学习

隐喻认知的存在是非常广泛的, 人们不经意间通过它进行创造性的思维。隐喻是一种心理学行为, 能够帮助人们丰富新事物的理论, 表达出人们对新事物的最基本认识和看法, 以及通过其思维特点加深和丰富人们对一些事物的理解。正是因为隐喻的这种本质上的特点, 隐喻认知可以在英语教学中开展更深度的研究, 使之成为促进英语学习的有效方法。

3.1 利用隐喻认知掌握新词

在任何的语言中都会有大量的新词产生, 英语作为语言的一种也在每天产生大量新词语, 新词汇的产生与隐喻有着重要关系, 特别是在网络语言中有着鲜明的特点。有些词语在网络语言上给予了新的词义, 且词语形象化。在网络用语中, 例如“mouse”不再是原本老鼠的意思, 赋予了它新的意思。鼠标因为其外形非常像老鼠, 有着一个长尾巴, 所以被称作“mouse”。再如, 昆虫“bug”在网络英语中也不再是原本昆虫的意思, 被隐喻映射成为电脑故障的意思。

3.2 通过隐喻记忆一词多义

在记忆词汇和英语语句时, 可以通过一个词语联想记忆到其表达的多种意思。例如“heart”本身的意思是人体器官“心”的意思, 但是结合隐喻式记忆方法, 我们可以想到它表达的另一个意思, 在“lose your heart to someone”这样的句子中, “heart”词语表达的是感情的意思。

例如“apple”, 通过隐喻认知的方式, 我们可以记忆它表示讨人喜爱的意思, 在“the apple of sb’s eye”, 这类英语句子中的意思, 表示心肝宝贝。通过隐喻认知记忆, 不仅可以记忆到词语的多种意思, 还能掌握到英语的一些使用的技巧。通过隐喻认知记忆词语, 可以了解到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的不同使用方法。这种方法同时还可以提升整体认知性学习, 可以有一部分词语向更多的词语过渡记忆。

3.3 隐喻认知促进英语文化认识

语言承担着文化传承交流的作用, 是文化的基础工具。英语与汉语是不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 因此在文化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隐喻认知在文化认识中可以起到一个促进作用, 通过英语中的隐喻认知去发现民族文化, 了解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异同。

英语成语语言精练, 具有非常突出的民族文化特点, 可以非常形象地表示出被修饰对象的特点, 大部分都使用了隐喻。一些成语中包含了民族的文化特点, 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和“挥金如土”, 意思都是来形容对于金钱的浪费挥霍, 语义本质是相同的, 只是表达方式有所差异。中文中是把金钱和土联系在一起, 英语是把金钱和水联系在一起, 水土都是到处可见的资源。因此成语即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是表达的意思, 不同点是文化背景的不同。再例如在中国形容一个人的嫉妒心理可以用“红眼病”, 来表达嫉妒心非常重, 而在西方人中是“green-eyed”, 这个相同意思词语中, 西方是用绿色表示。这些不同的隐喻中明显地表示出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中都会用到隐喻, 不同语言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即使表达相同的意思, 隐喻方式也有所不同。

4 结束语

对隐喻的理解是认知过程。隐喻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语体, 它包含了主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还包含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统合性。总之, 英语隐喻的认知性对于英语学习非常重要, 能够使学生了解英语文化背景, 将被动式的英语学习方式改变为主动式, 从而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J].外语研究, 2010 (1) .

[2]蔡金亭, 朱立霞.认知语言学角度的二语习得研究:观点、现状与展望[J].外语研究, 2010 (1) .

[3]郑开春, 刘正光.认知语言学三个基本假设的语言习得研究证据[J].外语教学, 2010 (1) .

[4]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习得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 (1) .

[5]胡建伟.认知语言学视角的大学英语教师语言观调查[J].山东外语教学, 2010 (2) .

认知隐喻 第11篇

关键词:人体隐喻;对等性;非对称性;思维共性;文化差异性

一、引言

隐喻是人类赖以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并认识世界的基础和手段。隐喻是人们对抽象世界的形象认识,它是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设的桥梁。自从亚里士多德强调隐喻的重要性以来,隐喻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研究热情。隐喻研究传统上局限于修辞层和语言层,其主要理论包括三种:比较理论、替代理论和互动理论。近年来,隐喻研究发展到了认知科学领域。认知隐喻学奠基人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尊为隐喻研究“认知转向”的风向标。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拓宽了隐喻的研究范围。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用某一方面的经验来解释、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是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工具。

人类是通过身体和世界的互相作用来实现与世界的相连。我们整天生活在客观世界中,无法与其分离。“身体既是一个环境(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我的中介(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写作、语言和宗教为中介,身体恰好处于人类劳动作用于自然的结合点上,因此,身体决定性地处于世界的自然秩序和世界的文化安排结果之间的人类结合点上。”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着人体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几乎把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各种方式映射于客观物质世界中,采用人体隐喻化的认知方式来认识世界。人体隐喻本质上是概念隐喻的一种,即本体隐喻。“概念和意义是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与客观世界互动的结果,它们通过体验而固定下来。”

人体隐喻化认知是人类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英汉两种语言的人体隐喻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但是由于不同的地理、文化、历史、语言等背景,英汉人体隐喻也存在着许多的差异性。本文将以英汉人体隐喻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大量英汉语料的对比研究,探讨两种语言在人体隐喻上的异同,并分析造成英汉人体隐喻异同的原因。

二、英汉人体隐喻的对比研究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就是用始源域(喻体)的一个概念去表述目标域(本体)中的另一个概念。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性的,是在一种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另一种概念。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隐喻化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对等情况,即完全对等性、部分对等性和非对称性。

1.英汉人体隐喻的完全对等性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原始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原则。沈家煊认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不仅始源域相同或相似,而且目标域也相同或相似的人体隐喻,即英汉人体隐喻存在着完全的对等性。

例如:硬脖子(stiffneck),丢面子(loseface),保全面子(saveface),瓶颈(theneckofabottle),新手(newhand),老手(oldhand),脚注(footnote),武装到牙齿(bearmedtotheteeth),眼球(eyeball),隔墙有耳(wallshaveears),牵着鼻子走(leadsomeonebythenose),二手的(second-hand),热心的(warm-hearted),箭头(theheadofarrow),火柴头(theheadofamatch),针眼(theeyeofaneedle),首脑(thehead),闭嘴(shutonesmouth),面对面(facetoface),手牵手(handinhand)等。英汉人体隐喻的完全对等是英汉语言中人体隐喻最常见的现象。

2.英汉人体隐喻的部分对等性

英汉人体隐喻的部分对等性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始源域对等,另一种为目标域对等。

(1)英汉人体隐喻的始源域对等性

英汉人体隐喻的始源域对等性即英汉人体隐喻存在着始源域相同或相似而目标域不同的现象。

例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红眼(redeye)的表达方法。汉语中人们使用“红眼”是用来描述一种眼部疾病或形容一个人“羡慕、嫉妒、恨”的心理。但是在英语中却是用来指代一种廉价的威士忌酒。因为饮用廉价的威士忌酒,眼睛就会变红。汉语中“黑心”用来描述人的阴险狠毒,而英语中的“blackheart”却用来特指“黑尖果樱桃”或植物的黑心病。汉语中的“白眼”用来描述看不起人的神情,而英语中的white-eye却指的是“绣眼鸟”。

(2)英汉人体隐喻的目标域对等性

英汉人体隐喻的目标域对等性是指英汉人体隐喻存在着目标域相同或相似而始源域不同的现象。

例如:同一种东西,汉语中表述为“手表”,英语中表述为“wristwatch”。汉语以“手”作为始源域,而英语则以“腕”作为始源域。汉语中的“耳机”,在英语中与其对应的是“headphones”。汉语中的“手提电脑”,在英语中与其对应的是“laptop”。汉语强调的是电脑可以用手提,而英语强调的是电脑可以放在膝盖上。在英语、汉语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烟囱口(throatofachimney),椅子的扶手(armofachair),泉眼(mouthofaspring),以牙还牙(aneyeforaneye),眉开眼笑(smilefromeartoear),手舞足蹈(kickuponesheels),俯首帖耳(serveonsomeonehandandfoot),引火烧身(burnonesfinger),眼皮底下(rightunderonesnose)等。

3.英汉人体隐喻的非对称性

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隐喻的表达上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非对称性,即当一种语言中有某种人体隐喻化的用法时,另一种语言却没有。

例如:汉语中的“银耳”“山腰”“书皮”“插头”“砖头”“奶嘴”“手机”等,英语中的deadeye(神枪手,其字面意思为“死眼睛”)、bullseye(靶心,其字面意思为“牛眼睛”)、headwind(逆风,其字面意思为“头风”)、earsofwheat(麦穗,其字面意思为“麦子的耳朵”)、mothertongue(母语,其字面意思为“妈妈的舌头”)、anarmofthesea(海湾,其字面意思为“海的手臂”)等。

三、英汉人体隐喻异同的原因

人体的认知源于身体。共同的生理基础、相似的身体经验使英汉民族的人体隐喻概念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而身体经验又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外,不同文化的人体隐喻概念又存在差异性。

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人体隐喻认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共性特征,体现了不同语言、肤色、种族、民族的人们的思维共性。

人类的认知模式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并由文化决定的,因此隐喻和文化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种日常现象和人类认知的基本模式,隐喻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进而显示出强烈的文化色彩。英汉两个民族虽然生理基础相同,身体经验相似,但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类的身体经验并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外,不同文化的人体隐喻存在着差异性。千百年来英汉民族各有其独特的文化传承,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表达形式,英汉民族独特的文化沉淀在人体隐喻语言中必然留下不同的痕迹。

英汉人体隐喻的差异性不仅是由英汉不同的社会文化特色造成的,而且还受到了英汉民族各自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英语中出现了许多利用人体来描述海洋的人体隐喻表达,而汉语中则几乎把人体从头到脚都用来喻指山的不同部位和形状。

四、结语

隐喻既是一种修辞现象,又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和认知方式。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内容,隐喻直接参与到人类的认知过程中。从认知角度来看,隐喻借助于一个相对具体的概念域去说明或理解另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域,这就决定了隐喻在人类认知由低级到高级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们常常利用自己最熟悉的身体器官和部位构成人体隐喻概念来认知、体验和感受其他领域的隐喻概念。通过人体隐喻,人们可以认识和了解那些复杂和抽象的概念。同时,人体隐喻揭示了人体以及人类的身体经验在人们理解外部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虽然人体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但是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地理、历史和语言等背景,英汉人体隐喻认知也难免存在着一些差异性。“语言从其诞生之日起便与其属身的社会和文化签订了一份万古千秋的契约,作为语言现象之一的隐喻也无处不显示着各自的社会文化属性”。

参考文献:

[1](英)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2]陈家旭.英汉语人体隐喻化认知对比[J].聊城大学学报,2005(1).

[3]Lakoff,G.&M.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6).

[6]刘贞玉.英汉人体隐喻认知对比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4).

机械术语的认知隐喻性解析 第12篇

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修辞学》中开始关注隐喻现象, 已不仅仅把隐喻看成一种修辞手段, 一种只有诗人和演说家才能掌握的语言技巧。亚里士多德认为, 隐喻是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 显然, 他已把隐喻当做词义转移的方式之一。1936年英国文艺理论家理查兹 (Richards) 出版《修辞哲学》, 其中把隐喻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联系起来, 影响了当代隐喻研究的方向。理查兹认为, 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 (束定芳, 2000:153) , 人类对世界的感受是隐喻的。这样看来, 隐喻就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

1980年, 莱可夫 (Lakoff) 和约翰逊 (Johnson) 合著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提出隐喻认知理论, 确立了隐喻在认知研究中的地位。他们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不但存在于语言中, 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 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始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这个认知过程正是隐喻的核心, 它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作不寻常的并列, 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 (胡壮麟, 2004:3) 认知隐喻既不同于修辞隐喻, 也不同于传统的语言隐喻。“认知隐喻是概念化的形式之一, 是表达和形成新概念的认知过程, 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获得新知识。” (转引自吴哲, 2009:50) 我们认为, 从认知角度来考察隐喻, 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也较好地揭示了隐喻的本质。

2 科技术语中的隐喻

历史上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认为, 理想的科学语言应该像数学一样确切、具体, 在科学中运用隐喻的理论是荒谬的、毫无意义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 需要创造一些新词或使原有词语赋有新义,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隐喻化。科学中的隐喻并非纯粹意义上的隐喻, 实质上它是思想和比喻的结合与体现, 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隐喻可以为读者连接长期记忆, 能够帮助他们以其自由知识体系来理解新的科学理论知识和信息”。 (郭贵春, 安军, 2003:3)

科技术语应该是严谨的, 可术语的严谨性并不一定非要反映科学现象的直接事实, 隐喻是术语产生和传播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中指出,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 不仅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 即使在严密的科学语言中隐喻也随处可见。”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隐喻是科学思维的异变” (Кулиев, 1987:29) 。现代术语的命名, 不是建筑在人类认知活动的零起点上, 而是根据人类已有的认知图式和现有的语言系统来描述客体的内容。例如在计算机运行中能把自身精确复制或有修改地复制到其他程序内的一种程序, 人们自然地由它很大的危害性和很强的传染性联想到医学领域里原有的概念“вирус” (病毒) 。再如:усталость由日常义“疲劳”<技>疲劳、疲乏, 含义是材料或构件在交应变力作用下, 经过一定的时间, 在内部缺陷或应力集中处, 局部产生细微的裂纹, 裂纹逐渐发展以至在应力远小于屈服点或强度极限下突然发生脆性断裂。用“疲劳”作喻体来命名这种导致质变的量变过程。新术语的产生命名, 经常会出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词汇之间通过隐喻互相参照、互相借用的情况。这种方法克服了感知抽象的复杂事物时出现的思维和语言的“贫困”, 非常典型地体现了隐喻性术语的认知功能。

“术语研究的认知途径建立于术语与其描述现象的本体间关系的基础上。词的意义已经不仅仅被看做语言中某些要素的内在关系网络, 而是要与对世界、对人的思维活动及其认知能力的认知过程联系起来。” (转引自吴哲, 2009:50) 如果术语排斥了隐喻, 其结果要么是表述能力有限, 只能命名非常直观、浅显的事物和现象;要么表述繁琐得惊人, 使术语的理解和传播十分困难。这两种后果都与人类现代文明对术语的期望不相吻合。

由此可见, 隐喻在科技术语中是不容忽视的, 许多基本的科技术语都带有隐喻性。“隐喻意义在客观上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它行使着认知功能, 加强了隐喻意义在整个词义结构中的地位。” (Харченко, 1989:87) 尽量用熟悉的理论来说明新现象, 用最少量的词汇来描写更多的现象, 使得整个科技术语成为一种方便语言形式和方便概念结构的系统, 从而更有益于人们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3 隐喻性俄语机械术语的认知特征

俄语机械术语中的隐喻性词汇数量庞大、纷繁复杂, 但是分析这些隐喻性词汇始源域的认知特征可以发现, 它们主要来自以下四个范畴:

(1) 人体器官范畴

大量的人体器官名称被应用于机械零部件的命名, 如пята踵, 脚后跟<机>枢轴颈, 竖轴颈, 地板心盘 (机车) ;ручка小手<机>摇把, 杆摇;旋钮;подъём脚背<机> (螺旋) 起重机, 千斤顶;лапа手, 脚, 爪子<专>爪, 抓手;带抓工具;палец手指<机>曲柄销, рука手, 胳膊<机> (机器、工具等的) 臂;челюсть颌骨<技>导框;颚板, плечо肩<技> 臂, 力臂, кулак拳<技>凸轮;卡抓, (车辆上的) 钩舌, губа唇<技>钳嘴, 钳口, щека面颊<技> 颚版, 颊板, 侧板, 曲柄, глаз眼<技>眼, 孔;通气孔。 (转引自吴哲, 2009:50) 不仅人的рука (手臂) 等肢体器官被用作机械部件的命名, 细致到губа (唇) 、палец (手指) 等小型器官与机械零部件均形成隐喻映射。

相似性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 这些被借用的人体器官与相应的机械零部件之间存在着位置、功能或形象上的相似性, 如губа (唇) 和进料的溜嘴在形状、功能上非常相似。

(2) 人的生物属性范畴

人的生物属性也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映射到机械的属性概念上, 如在мёртвая пружина (失去弹性的弹簧) , мёртвая точка (死点, 止点) 等词组中, мёртвый (死的) 等属于人的生老病死等生物属性范畴。与源自人体器官范畴的隐喻性词汇相比, 源自人的生物属性范畴的隐喻性词汇作为喻体和其本体之间的映射过程更加抽象, 用人体мёртвый (死的) 状态下“僵直、失去灵活性”的特征来隐喻弹簧“失去弹性”。

(3) 生产生活工具 (或生活用品) 范畴

机械本身就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大量借用其他领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名称是机械命名的一大特色。如канал (人工的) 水道, 运河<技> 管、道, патрон枪弹<技> (车床的) 夹具;卡盘, 在велосипедная вилка (自行车车叉) , штепсельная вилка (插头) 等机械术语中вилка (餐叉) 就是俄罗斯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餐工具。

此外, 与生活用品范畴中衣着服饰相关的隐喻词汇特别多。如рукав (衣服的袖子) 也被隐喻为“软管;风管”, 作为隐喻本体的机械和作为喻体的其他生产、生活用具之间的相似性主要是形状和功能上的。

(4) 动物范畴

在机械的命名中, 源自动物范畴的隐喻词汇也占相当一部分, 如жураврь (鹤) 起重机, 作为喻体的动物和作为本体的机械之间的相似性主要是形状、动作上的。鹤与起重机之间的相似性在于鹤腿长、脖子长, 与起重机形状相似, 而鹤只要头部运动就能够轻松抓鱼的动作特点和起重机只要延长臂上部运动就能搬运物体的动作特点也很相似。源自植物范畴的隐喻性词汇比例明显少于源自动物的隐喻性词汇。我们认为, 形成这种比例差别的原因主要是机械活动性较强, 与活动性强的动物范畴相似性较大, 而与活动性差的植物范畴相似性较小。

束定芳论述了隐喻相似性的三个方面, 即物理相似性、心理相似性、记号性作为相似性 (束定芳, 2000:172) 。我们不难发现机械术语中的隐喻相似性主要是物理相似性, 这是因为机械本身是物理性的, 和抽象的心理及记号差别较大, 缺乏密切相关的认知基础。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隐喻映射的产生不是任意的, 不能脱离客观现实这一认知基础。

4 结语

隐喻不是词的单纯替代或转换, 而是以已知喻未知, 以熟悉喻不熟悉, 以简单喻复杂, 以具体喻抽象, 从而形成抽象思维的手段。科学是抽象思维的产物, 当然它也离不开隐喻思维。正如《隐喻的认知理论》一书中指出的, 科学的本质就是科学家必须以隐喻作为原有理论与新理论之间的桥梁, 只有借助于隐喻才能创造新理论中的新思想。” (转引自吴哲, 2009:50) 尽管科学理论的建构主要是非隐喻性的, 但科学必须利用隐喻去建构、陈述并且传播新发现。研究探讨科学中的隐喻功能与特征, 将揭示隐喻在科学中起着比现在公认的更大的作用, 同时, 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科技术语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吴哲.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术语的隐喻性解析[J].中国俄语教学, 2009, (1) :50-54.

[4]郭贵春, 安军.隐喻与科学理论的陈述[J].社会科学研究, 2003, (4) .

[5]КулиевГ.Г.Метафора и научное познание[M].Баку, 1987.

[6]Харченко В.К.Переносное значение слова[M].Воронеж, 1989.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8]辽宁大学外语系《新俄汉词典》增订版编写组编.新俄汉词典[K].沈阳:辽宁人民版社, 2002.

[9]《新编俄汉分类词汇手册》编写组编.新编俄汉分类词汇手册[K].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认知隐喻范文

认知隐喻范文(精选12篇)认知隐喻 第1篇隐喻十分普遍, 英国修辞学家里查兹 (I.A.Richards) 曾经说:“我们日常会话中, 每三句话中就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