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种储蓄
人生是一种储蓄(精选6篇)
人生是一种储蓄 第1篇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有句古语:“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当今, 我以为此语该为“人之患在不好读书”。人生活在文化中, 生活在语言中, 生活在历史中。观今宜鉴古, 无古不成今。今天的一切, 来自于昨天的尝试与积累, 昨天的宝贵经验与惨痛教训, 都存在于浩若烟海的书籍之中, 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 更不会有明天。柳斌讲:“在现代社会里,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缺乏获取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文化内涵浅薄的平庸家庭,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呆板沉滞的令人窒息的学校,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人民日报》曾公布过关于国人阅读的一组数字, 颇为触目惊心:1990年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为5.2册, 2009年为5.6册, 20年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 而阅读量只增加了半本, 同期俄罗斯的人均年阅读量为55本, 美国为50本, 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 而对于有五千年文明史、几乎人人都会背几句唐诗的中国, 书香能否历久弥新、浸润国人心灵呢?将中外读书状况作一番比较, 我们发现:在以课业负担重闻名的中国, 孩子们也鲜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 一项调查显示, 中国儿童能够独立阅读的年龄比美国儿童晚4年, 阅读量仅为美国同龄儿童的六分之一。功利性阅读, 正在影响着孩子们的阅读品位, 甚至造成他们对读书的反感。遗憾之余, 我们必须正视, 正是我们过于强调“苦学”而忽视了“乐学”, 过于强调“正襟危坐”而忽视了“随性阅读”, 过于强调读书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功能性”。致使阅读难以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 难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而过于浓烈的功利色彩也将知识庸俗化, 将读书引入歧途。
学校是人类传播、传递文明的主要场所, 而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是文明、文化的传播者, 教育工作者的行为示范作用, 不仅支撑了国家、民族的未来, 同时也可给子女成长树立了典范, 筑就了书香家风。学校是读书的地方, 是读书人培养读书人的地方, 我们要构建书香校园, 首先让教育工作者成为读书人, 然后引领学生们成为读书人。“曾经沧海难为水”, 笔者作为管理干部履次“横刀立马”, 为使干部教师读书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十八般武艺尽遣———选书增读、有奖书感、搭台博论、考评逼学, 等等, 其目的在于唤醒, 因为人成年以后“谁也改变不了谁”, 便成了定论, 重塑心的文化, 需要人自身的觉醒, 自己认识到生命真正的价值。唤醒是外在的, 而觉醒才是发自内心的, 教育工作者的觉醒在于改变从自己开始、从阅读开始, 做一个读书人。
什么是“读书人”?读书人就是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以读书为生活方式的人。人是要一辈子读书的, 而能否养成读书的习惯和品位, 基础教育阶段最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论述:“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一本好书开始的,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个精神宝藏, 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的一二百好书;如果少年时没有品尝过阅读激动人心的快乐, 没有自己心爱的书和喜爱的作家, 其全面发展是不可设想的。”从中我们可以感悟, 对学生而言, 任何教育都不能取代经典好书的阅读, 办学应从阅读开始, 没有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既然基础教育阶段是养成读书习惯和品位的关键时期, 那么能够引领学生读好书的教育工作者, 是关键中的关键。“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工作者自己应该是爱读书、会读书的真正读书人, 才能把学生也熏染成爱读书、会读书的读书人。周国平说: “好教师一辈子只做两件事———读书和教书, 读书利己, 教书利人, 教师的幸福在于二者是完全统一的。”
我一直坚信, 读书不仅仅是一种行为, 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态度。
读书真的很幸福
有一个道理, 大家都能懂得, 那就是人类的生存不仅仅是为了工作, 工作只是手段, 目的是生活幸福。工作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而幸福来自于闲暇之余你所从事的。有的人醉心于于功利, 有的人忙于推杯换盏, 有的人沉迷于麻将, 这些人明知阅读的意义, 却禁不住物质与金钱、享乐的诱惑, 不去亲近图书, 这是一种主动放弃的堕落, 着实可怜;有些人为功利而读,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虽孜孜不倦, 但读来读去, 难脱俗气, 也品味不到阅读的快意。我一向反对读书的唯一目的是“学以致用”, 试想如果我每天的阅读都是为了明天的赶考, 一生都在应考, 苦不堪言, 何谈读书之乐, 读书之幸福?
我以为书是可以这样读的:“数间茅屋闲临水, 一盏秋灯夜读书。”工余之晚, 不论外面春日细雨, 夏日蝉鸣, 秋日落叶, 冬日北风, 给自己泡杯茶, 曲卷于沙发中, 漫漫岁月, 文字便成为最好的朋友。杨绛先生曾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 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 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 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 而且可以经常去, 时刻去, 如果不得要领, 还可以不辞而别, 或者另找高明, 和他对质。”读书其实就是面对面谈话, 读一本适合你的好书, 便是你与作者、书中主人公进行了一次情投意合的谈话, 你会产生收获的幸福感。在这样的谈话里, 有时你种下一缕思绪能收获一个灵感, 种下一个“眼神”能收获一串笑声, 种下一个疑问能收获一句至理名言。读书养人, 养人的气韵、养人的信念、养人的心智, 更养人的境界。
书还可以这样读:“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余秋雨先生给青少年警示:应避免陷入信息海洋和虚拟世界的游乐场, 要张开双臂去拥抱广阔的现实世界, 走出书斋, 走向自然。这固然好, 但我们的现实世界, 除了外在的高山、湖泊、草原、大海……物质世界, 还有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 我们可以遍游世界, 但很难“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为了旅游而旅游, 换来的只是身心疲惫, 除匆匆行走、疯狂购物、视觉观感、到此留念, 怕再也找不出什么了, 绝无什么体验, 更难谈发现、反思、创造。这样的行走, 看的再多, 走的再远, 获得的只是一大堆粗浅的感受, 很难培养理性的洞察力, 难以开启生命的智慧。王阳明说“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 心外无学也”, 我们“身”在游历, 实际上是“心”在体验、在创造, 而阅读是基础, 是唯一可以帮助我们走入精神世界的大门。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 才能享受高一级的物质世界, 体味现实世界带给人类的快乐和幸福。
阅读是一种习惯, 一种愉悦, 一个享受, 一种境界。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 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 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 未信我庐别有春。”经常阅读, 自有一股缭绕身心的别致“书香”, 就像不会枯竭的丰盛水源、盛开不败的鲜花。因此, 阅读不能有太多的功利, 它是心灵的一种需要, 是充实生活、引导灵魂前行的一种方式。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特别讲究刨根问底;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有些书是需要反复精读的;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 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和没有止境的“自我教育”。不论我们从事何种教育工作, 只要我们经常阅读, 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便是一个幸福的人。书香弥漫的人生岁月, 能在有限的生命时间欣赏无限的生命美景, 使我们活得更加丰富与智慧、充实与从容, 人生也因此而精彩。
“好书悟后三更月, 良友来时四座秀。”读书吧, 让我们少一些功利, 多一些闲暇;少一些负担, 多一些乐趣;少一些宏大, 多一些平凡与真实;让读书放下高贵的身段, 成为一种寻常的生活状态;让我们以“玩”的心态, 享受和品味读书吧。
推荐书目
《傅雷家书》, 傅雷著, 三联书店
《顺生论》, 张中行著, 中华书局
《鲁迅的彷徨与呐喊》, 陈静著, 东方出版社
《哲学与人生》, 傅佩荣著, 三联书店
人生是一种储蓄 第2篇
1、爱又是什么?自古以来的人们都在讨论,都在思索。可是终究没有一个定论。曾经为了爱不顾一切的追寻,曾经为爱而放弃一切能够放弃的东西,发誓要做一个敢爱敢恨的人,可是现在呢?所有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岁月在漫漫的流逝。也许最终什么也不会剩下。
2、一个男人愿意给女人多少时间,就是他有多爱你。一个男人条件再好,他不花时间陪你,几天没见一个电话,也是多余的。爱情是不可以望梅止渴的,拿着他的照片,抱着回忆,能度过每一天么?他爱你的话,怎么会挤不出时间打个电话?
3、给女孩子的话---亲爱的,请记住:谈过许多次恋爱,却依然要相信爱情。很少有初恋就成功的`恋人。少年时分手,大多因为不懂得如何去爱,但那时的爱一定是真的。恋爱是门技术活,那些你在恋爱过程中学到的技巧、领悟的道理,不是别人能轻易能给的。
4、The people who get on in this world are the people who get up and look for circumstances they want,and if they cannot find them,they make them.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寻找他们想要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就去创造机会。
5、1.别总为了失去的伤心,心不是用来伤的,是用来保持坚强和淡定的。2.要说怎样的人生不是虚度,面对镜子里的自己,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眼神。3.别人给你的评价不代表你是优秀的,你可能自欺欺人,你可以骗过任何人,但是你却不能骗得了自己的心。4.有爱心,从行动上和思想上去做一些事才会感动人的心灵。
6、没有危机是最大的危机,满足现状是最大的陷讲。下对注,赢一次;跟对人,赢一世。老板只能给你一个位置,不能给你一个未来,舞台再在,人走茶凉。
7、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软弱展现给别人看;千万不要把自己的狼狈述说给别人听;因为根本没有人会觉的你很可怜,只会觉的你很无能很没用。什么事情都要学会自己一个人承担,因为没有人会帮你。什么事情都要学会自己一个人坚强,因为凡事都靠自己。
8、人生是一种选择,亦是一种放弃。能自由选择是种幸福,能适度放弃是种洒脱。可惜,有时我们的选择,只有等待,没有结果,只能黯然离开;有时我们的放弃,迫于无奈,含泪转身,却心有不甘。所以,有些曾经,关于幸福或苦痛,只能深埋心底;有些希冀,关于现在或将来,只能逐步遗忘。
9、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未来的某一天,终会远去,不再回来。那一天,已然到来。有些伤,是没有办法愈合的,即使愈合,也会留下永远的伤痕,是永远的。我想,无论过多久,我都不后悔把你留给回忆,把那些美好的日子留给回忆。......若十年之后,你未娶,我未嫁,就让我们在一起把!
10、人生,并不是一场戏,我们不要故意去演绎,遵循着我们的习惯,去实现真实的自己。人生,也不要总是在等待,老相信缘分,无疑是那无能背后的无奈。人生,并不是遗憾的,上天赐予我们生命,本身就是精彩,就靠我们自己去体验,如果你不珍惜,回报你的当然都是遗憾。
11、当能用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每一个喜怒哀乐的日子,人在路上走,沿途中总会有风雨不定时来袭击,不可能因为有风雨而止步或退缩。迎上风雨,勇敢面对,相信走过风雨后,彩虹的美丽就在前方的风景处等你。这时,平凡和平淡都是一种幸福。
12、习惯了一个人,习惯了现在生活状态,习惯躺在床上静静的想,习惯一个人呆在房间,习惯了深夜失眠,让自己的伤口在心里一点点蔓延。我不想长大,可是必须要面对长大,一个人更要照顾好自己,天冷了给自己加件外套,饿了给自己个面包,病了给自己坚强,即使是一个人,也要好好地开心生活。
13、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14、1、付出并不一定有结果。2、过去的事情可以不忘记,但一定要放下。3、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4、坦然接受生活给你的馈赠,不管是好还是坏。5、可以不美丽,可以不可爱,可以不温柔,但是一定要诚实和善良。6、喜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赞美并享受它们所带来的美好。
15、有些事,我们总是弄不懂;有些人,我们总是猜不透;有些道,我们总是悟不尽;有些理,我们总是想不通;有些坎,我们总是跨不过;有些伤,我们总是治不好;有些天,我们总是睡不着;有些地,我们总是去不了;有些情,我们总是说不出;有些爱,我们总是得不到。
孝顺是一种储蓄 第3篇
妈妈看着我,一字一句地说:“你看看,你怎样对待我,以后,妞妞也会怎样对待你。”
我看了一眼桌边的女儿妞妞,她正眨巴着天真的眼睛,似懂非懂地听着。我被妈妈的话吓着了,赶紧收敛起来。
年轻时气盛,做事根本不考虑后果;有了后代,好像看见了自己的翻版,看见了世事轮回。我非常害怕孩提时代的遗憾在孩子身上重现。家长对孩子一味地严格要求,却忘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诊治妈妈疾病的那一年里,我常跑医院,把腿都跑细了,因为有了妈妈那句话,我又有一种储蓄的感觉,一边在为妈妈做事,一边就在想,今天我对妈妈孝顺,妞妞以后也会孝顺我。
果然,女儿长大后,对我非常贴心。母亲节、妇女节和我的生日,她都会买一样东西给我,表达自己的心意,小到一朵花、一张卡片,大到一枚银戒指。进了大学,因为她选读第二专业,周末,寝室里只剩她一个人。她便请我去大学“旅游”。我早早地乘车前往,女儿在校门口迎接我,挽着我进小店,拍电脑“大头贴”,我们脸贴着脸,一张张摆造型,母女像恋人般亲热。随后,她带我买小吃,又买鸡蛋煎饼和爆米花。
来到寝室,女儿安顿我休息,铺好床,把杂志、台灯、收音机、茶水放到我的手边,然后,她去教室上课。我任凭女儿安排,由她付账,听她数落,心里竟是异常欢喜。我好像看到10年前的自己,在对妈妈尽着女儿的孝心。
这时候,我想起妈妈说过的话:“你怎样待我,以后,她也会怎样待你。”幸好,我对妈妈够孝顺的,幸好,这些年我对婆婆也很好,我长长地舒了口气。
孝顺是一种储蓄,储蓄到期了,总是能兑付的。
人生是一种储蓄 第4篇
如果,有一天,我们再次相遇于人海。我会如初相遇般淡然,不悲不喜。仿佛,我们从未交集。忘记你在风里的承诺,忘了我的开心又失望。仿佛一切似乎来过,又似乎从未来过。
忘记是一种境界。有时,我们就把那个置于凡间的自己忘记了。忘记俗世生活中的名与利,忘记俗世生活中的争与斗,忘记俗人之间的恩与怨。或许,每个人生来都是仙石一颗、仙姝一枝,只是,贪恋了人间的一点儿烟火,所以,被俗世浸染得忘了前身仙意的自己。或许,试着忘记那个被俗人、俗世、俗趣纠结的自己,才可以找回一种诗意与仙意的自己。
忘记,是一种境界。有时,我们就把悲喜忘记了。总以为,所有的痛都是人生的历练。所有的悲伤都是对心承受力的一种磨练。所有的烦恼都是对修养的一次提高,是在修行中善意的.提示。所有的纠绊都是一份赠予,为了打磨一个更好的自己。忘记,是对过去的结束,是对自己的救赎,是对记忆中的善待。无怨遇见,无怨悲欢,无怨别离。
忘记,是一种境界。有时,我们就把一些人与事忘记了。就像山与水早要相逢,就像云和月早晚要分离。依依不舍阻挡不了残酷的无声。唯有,残酷的告别才可以结束无法拒绝的依依不舍。就这样轻轻放下了。可以,不再痛苦地面对现实。可以,不再空欢喜地憧憬未来。多情亦是无情,薄情也是多情。
忘记是一种境界,有时候,我们把自己也忘记了。世间,哪一份拥有是强求可以得来的呢?心若是伤得深了、痛了。忘记就是遁入空门,空白了记忆。忘记,是对自己千般万般好后,最后给自己需要的最好的好。忘记,是一份轻松。情如不能心心相系、莫不如江湖相忘,岂不是更加快意恩仇。忘记,是一份超然、淡然、超脱。
“笨”是一种人生智慧 第5篇
率真的孩童之心
连君曼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南方家庭,画国画的爸爸带给她很多艺术的熏陶。她说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很笨的女孩子,甚至还有些自闭——对于生活的琐碎很大条,记忆力也超乎常人的差。小时候离开家到厦门读书,待了一学期到期末想打电话回家,就已经把家里的电话号码忘了,拨了好几个都是错的,直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比如完全依赖汽车导航;自己的手机号码花了将近两年才记住;如果看见谁觉得面熟,那一般这个人已经见过十几次了,每次见过后五官会模糊掉……她笑说:“好像这个应该已经超出常人的‘笨’了。”
“可能是因为太‘笨’的缘故,从小我就不大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因为很多游戏规则什么的总是记不清楚,那个应该很受人鄙视的吧?所以这种情况下,人就变得比较安定了,童年里大部分时间喜欢自己安静地待着看书。”这也造就了连君曼浪漫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记忆力这回事在她这里是有偏差的。在对艺术的感知方面,连君曼比其他人更充满灵性与悟性。她可以对喜爱的设計过目不忘,渗透入心的是一般人领会不到的、内在的艺术感觉。
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
对于当初成立工作室,连君曼说自己想都没想过:“从来不想回忆太多过去——反正也记不住太多,也不去担心观在和将来的生活走向——脑子不够用到去想这些复杂的事情,所以当初我一直安安心心地打着一份工,拿着一份工资。但是有一天因为老板的食言,我一气之下就辞职了。那个时候正好手里有两个设計案,又赶上春节,我就想那就在家画图完成这两个方案,春节过后再去找新工作。没想到,这两个设計还没做完,又陆续接到新的。就这样,自然而然的,从此我就‘一直在家待着画图了’。”
如此随遇而安,是连君曼的生活哲学。她说大大的欲望是给人造成痛苦的根源,在这方面人人平等,无论地位、身份还是金钱。她反复说着自己的“笨”给她带来的生活体会,“我觉得自己没什么要求,可能也是因为太‘笨’的缘故,没办法去考虑那么多复杂的问题。每天睡到自然醒,我喜爱这种悠闲的生活感觉,没有那么多压力,也不需要挣太多的钱,因为挣钱这件事主要还是为了让自己开心,所以大多的闲暇时光我都留给了看书。这种满足使我的内心变得很有弹性,即使某天面对压力与灾难,我内心的承受能力也都应该已经达到很强的状态了。”
可以拥有内心的平和是至高无尚的生活态度和智慧。它让连君曼收获了年轻而干净的心,收获了成功,收获了知足与幸福,也收获了爱。正如三毛曾说:“生活,是一种缓缓如夏日流水般地前进。我们不要焦急在三十岁的时候,不应该去急五十岁的事情;我们生的时候,不必去期望死的来临,这一切,总会来的。”
他们眼中的连君曼
陈先生(丈夫)
“她是个在事业上很有上进心的女人,对工作很负责,追求完美,对于做设計这件事她很执著。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她太不爱做家务了,这方面笨手笨脚的。”
陈辉设計师(朋友)
“用‘妖孽’形容她再合适不过了!她的方式无法拷贝,思维独特而跳跃。对于空间整体的理解、色彩的把控等协调能力很强。她是我见过的最敬业的设計师,一天跑工地两三次是常有的事。”
Q&A
Elegance:您最想要哪种特异功能?
连君曼:范冰冰的外貌(这也算特异功能吗?)
Elegance:还记得您第一份工作是做什么吗?
连君曼:设計。你知道因为我很“笨”,所以别的事情我做不来的,学很多东西都很困难。好不容易学了画画,考进了大学学习了这个专业,我不能放弃啊,再去学别的实在也是很费劲。
Elegance:在工作中第一次充满成就感是在是什么时候?
连君曼:终于有一次机会自己的设計可以转化成实物成品了,看到了很开心。
Elegance:您有什么梦想、期待和规划吗?
连君曼:我觉得目前的状态就挺好的。每天起床后看到表,我心里就觉得“睡得挺幸福的”!我好像对生活没有什么太多要求,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挺好的。
Elegance:女人要梦想成真,该如何去做、去想?
连君曼:耐心与锲而不舍。这个可能也是因为我比较“笨”的缘故。(笑)
Elegance:您觉得怎样的女人称得上“淑媛”女人?她的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呢?
连君曼:外在要精致一些,更重要的是内在,内心平和应该是“淑媛”女人应该具备的气质吧。
创业是一种人生享受 第6篇
2006年春天,我有幸作为第一批创业家学员加入AAMA亚杰商会“未来科技商业领袖摇篮计划”,至今已经将近两年了。更为幸运的是,我在摇篮计划中结识了我的导师——诺基亚西门子网络有限公司中国区董事长何庆源先生。近两年的学习过程,无数次的面对面沟通,让我的生活中多了一位指引方向的良师益友。如此幸运的不只我一个,这种“一带一”的指导方式,让摇篮计划孕育出了一批新生代的创业者,并为他们铺平了前进的道路,这些年轻创业家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无所畏惧地在创业的道路上向前飞奔。
除了和导师的互动之外,身在摇篮计划中的创业家们也通过各种形式的分组活动、辅导员制、集体活动,结下了深深的友谊。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常有机会和他们谈论起公司创立中的种种问题和困惑,相互介绍解决的办法和经验,关系非常融洽。创业家之间也非常乐于分享各自从导师那里得到的经验传承,让个人的收获也能够惠及所有“摇篮中人”。
前几天,我就和第二期AAMA摇篮计划的创业家、时代图片CEO黎俊辰聊起一些体会,在许多方面,我们的感受很一致。黎俊辰的导师是百度共同创始人、高级副总裁和首席战略官徐勇,拥有艰辛但成功的创业经历的他与正处在创业阶段的黎很有共同语言。另外一位令黎印象深刻的导师是曾在美国成功创立了一家上市公司、目前任北极光风险创业投资基金创始合伙人的邓锋,虽然邓并不是其导师,但两人同样有机会在AAMA的年会、摇篮计划导师与创业家的小组讨论会上交流。
黎俊辰觉得,在与导师们一对一的交流中,学到的最有价值的是他们的做人原则和思考方法。徐勇坚定正直的品质,邓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这些他们长期积累所形成的财富,也许对创业家企业经营的近况没有显效的帮助,但却能让创业家们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更容易在日常处事和企业发展中找到平衡,奠定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企业的基础。企业间的竞争和赛跑,究竟取决于战略,取决于执行,还是取决于人?层层剥笋下来,恐怕最终比拼的还是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观。这一点,正是摇篮计划导师传承给创业家的最宝贵的东西。
让黎俊辰受益匪浅的另一个方面是,AAMA亚杰商会由多种多样身份、职业、背景的成员构成,建立了很好的多文化融合机制。一些自己很困惑的问题,在另一个文化背景不同的朋友那里就很容易解决。我和很多其他创业家也深有同感。在国内时,大家都不愿错过AAMA组织的各种活动。而一年一度的美国AAMA年会,更是融合了各种国籍、更多行业、新老参差的企业界人士。从2007年12月年会的第一天,我和同行的几位创业家严天亦、邓臻、陈翌就忙着换名片,从已经认识的开始,不断通过朋友再认识朋友——典型的Social Network(社会网络)!举个例子来说,一个VC往往会认识好几个同一行业的创业者,而这些人之间却不熟悉,通过VC这个桥梁,创造了很多同业交流合作的机会。
现代交友中有一个很有名的游戏——“8分钟约会”,男女坐成两圈,每人和每个异性只有8分钟的交流时间,没想到竟然这次参加年会时有机会和VC玩了一回。这种“一对一”的沟通模式,不仅可以快速地把创业项目介绍给更多VC,同时也能方便地了解其他创业者的情况,看到VC对于其他项目的反应。一次“Dating(约会)”一下子结交VC和创业者两个圈子的朋友,效率实在很高。
AAMA的成员之间充满了分享、和谐的家庭气氛,在国内,大家时常携妻带子出席AAMA的活动。在美国开年会时,我们也先被安排到当地著名的红酒产地纳帕谷(Napa Valley)参观,AAMA中国会员和美国会员围坐在一起学习红酒鉴赏,氛围十分轻松。半天下来,大家都变得非常熟悉了。
两年过去,我感受良多。AAMA这个圈子中,每一个成员都是一个等待发掘的宝藏,只要你认真去了解。就好像寻找星际的边缘,却发现你能找到更大的空间。这些朋友会让你无论在北京还是在硅谷,都能得到同样热诚的帮助,让创业变成人生的一种享受。
人生是一种储蓄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