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育苗范文
人工育苗范文(精选10篇)
人工育苗 第1篇
1 选择一定胚龄的优质果荚
白芨种子的成熟度对种子的启动和萌发有很大的影响,选择4~6个月胚龄未开裂的果荚中的种子,其启动分化快,萌发率高。种子质量的好坏对后期种苗的质量也有很大影响,选择生长健壮、果荚大饱满的白芨果荚,对培养出优质白芨种苗也有重要作用[1]。
2 选择适宜的诱导培养基
白芨种子自然条件下极难萌发,主要是因为种子无胚乳,无法满足种子萌发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要使白芨种子萌发必须人为补充种子萌发所需营养。试验结果表明,较适合白芨种子萌发的培养基为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蔗糖20 g/L,马铃薯汁5%,活性碳0.15%,琼脂粉5 g/L,p H值5.8的固体培养基。
3 材料的消毒及无菌播种
用0.1%洗衣液浸泡未开裂的果荚5 min,将表皮用软毛刷清洗干净,自来水冲洗10 min,净化工作台上用75%酒精消毒1 min,0.1%Hg CI2消毒20 min,无菌水洗4~5次,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手术刀剖开果荚后,用镊子将细小的种子均匀撒播在诱导培养基上[2,3]。
4 培养条件及培壮管理
4.1 培养条件
接种好的种子放入温度25℃暗培养室中培养1周,种子开始萌动时移入光照14 h/d、光照强度1 000~2 000 lx、空气湿度70%~80%条件下培养,约1个月瓶内可铺满绿色的小芽。
4.2 培壮管理
白芨从种子播种到壮苗出瓶要经过3个培养阶段,第一培养阶段约需1个月,当瓶内长满绿色小芽即要进行一次转瓶,此时瓶内约有几百个小芽,如果长时间培养小芽会长的很细弱,无法培养出优质壮苗。第二培养阶段约需2个月,此时培养条件与第一阶段相同,第二阶段的培壮培养基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蔗糖30 g/L、马铃薯10%、活性碳0.15%、琼脂粉5 g/L、p H值5.8的固体培养基较适合。此时转瓶约1瓶母苗分转5瓶为宜,每瓶10~15丛小芽(每丛约10个小芽),经过2个月的生长,小苗可长至2~4 cm高,2~3片小叶,此时瓶内营养基本耗净,还需进行最后一次转瓶,即进入第三培养阶段,此阶段培养条件及培养基同第二阶段,一瓶母苗约分转3~4瓶为宜,每瓶10~15丛芽(每丛2~3个小芽),经过3~4个月培养,小芽可长到5~8 cm高,3~5片叶,基部长出小球即可出瓶驯化[4]。
5 炼苗驯化管理
炼苗驯化是种苗应用到生产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白芨驯化需要有一个能控制温度、湿度及光照的温室。通过试验发现,白芨炼苗基质以保湿性、透气性较好的锯末加腐叶土较适宜,以1∶1的比例混合较好,基质应彻底消毒后才可以使用。
瓶苗应先移出实验室,在室内自然光下炼苗1周,打开瓶盖炼苗2~3 d,后取出小苗,洗净基部琼脂,根部在0.3%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 min,移栽在消毒过的基质上,浇透水,控制温度在20~25℃,湿度在85%以上,采用遮荫管理。每周喷施1次多菌灵1 000倍液,每2周喷施1次MS大量元素1 000倍稀释营养液,促进小苗及根部生长。待上部长出新叶,下部长出新根,茎部小球明显增大即可移入大田种植[5,6,7,8]。
参考文献
[1]王军,王春宏,任晓玲,等.白芨胶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9):556-557.
[2]余朝秀,李枝林,王玉英.野生白芨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0):601-604.
[3]李浚明.植物组织培养教程[M].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4]刘振祥,廖旭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5]汪庆平,张东华.颇具开发应用价值的白芨资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4):216-217.
[6]付志惠,张建霞,李洪林,等.白芨种子萌发与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6,24(1):80-82.
[7]吴章华.论述现代林业育苗现状及育苗技术[J].自然科学(文摘版),2015(12):79.
大竹蛏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第2篇
为探索大竹蛏人工育苗技术,解决大竹蛏人工增养殖苗种短缺问题,2013-2014年,我们在东港市新有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进行了大竹蛏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工作,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项目预定的各项目标。2013年培育出平均壳长4.2 mm(其中最大壳长5.3 mm,最小壳长2.6 mm)稚贝1.12亿,并利用其中的5 000万粒进行池塘中间育成试验,获得壳长12 mm的苗种2 650万粒;2014年,培育出平均壳长15 mm的苗种1.18亿粒,现将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1 组建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
课题立项后,在站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挑选具有多年从事海水贝类、鱼、虾类等的人工育苗及养殖的科研和生产技术人员组成课题组,课题组成员技术全面、实践经验丰富,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课题组成立后,依据大竹蛏的繁殖习性、生态习性、借鉴其它双壳类的育苗方法,大家集思广益,反复推敲,确定以大竹蛏亲贝促熟、产卵方式和受精卵的采集、幼虫培育、附着基选择以及底栖稚贝培育、病敌害防治为主要研究方向,精心制定实施方案。
2 大竹蛏人工育苗
2.1 环境条件
东港市新有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育苗场有海水沉淀池2.67 hm2,池深2 m。砂滤池一座,每小时滤水量约20 m3。育苗池单池有效水体20 m3(91 m×2.0 m×1.1 m),底面积18.2 m2(9.1 m×2.0 m)。植物饵料培养池总水体120 m3。育苗期间水温17~25 ℃、海水盐度18‰~24‰、pH值8.0~8.3。
2.2 饵料培养
4月初从辽宁省海水研究院引进藻种,品种为叉鞭金藻20 000 mL、扁藻20 000 mL、角毛藻10 000 mL、小新月菱形藻20 000 mL。利用5 000 mL三角烧瓶80个进行一级培养,利用56 L白塑料桶56个进行二级培养,利用水泥池(共计120 m3)进行三级培养。
2.3 水质控制
采用沙滤水,减少细菌、有害微生物、有机碎屑的进入;浮游幼虫培育期间适时加大换水网目,前期250目,中后期200目,提高换水质量,保持水质清新;每日投放青霉素0.5 mg/L,预防病害发生;浮游幼虫培育期间投放EDTA 3~5 mg/L,以络合重金属,减轻重金属离子对幼虫的毒害。
2.4 人工育苗
2.4.1 亲贝来源与培育 亲贝采自渤海海区。大竹蛏在渤海海区的繁殖季节在5-6月,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中旬,在繁殖盛期开始的5月中旬前后采集亲贝。亲贝采用高压水枪喷射法捕获,选择壳面完整无损伤、活力好,壳长9~12 cm的大竹蛏作为育苗用亲贝。采集的亲贝性腺饱满,雌、雄性腺均呈土黄色,围绕在内脏囊周围,并延伸到足基部,雌、雄比约1∶1。运输采用泡沫箱干法运输,运输成活率100%。
培育池底铺细沙20 cm,进排水口各留出0.3 m2的空间,以便进排水和清理粪便等杂物。细沙经100 mg/L高锰酸钾消毒并充分清洗后使用。
亲贝培育水深80 cm,密度25~30只/m2。以小新月菱形藻、金藻、角毛藻、扁藻为饵料,每日投喂4次。每日全量换水2次,同时清除死亡的亲贝、残饵及粪便。
2.4.2 产卵与孵化 亲贝经暂养促熟,性腺发育到产卵水平时,将亲贝移入预先铺有细沙的硬质塑料桶中,放入产卵池待产。
亲贝产卵采取自然排放法。大竹蛏产卵一般在夜间进行,当产卵密度达到10~15个/mL时,及时将产卵桶移到下一个产卵池继续产卵。受精卵原池孵化,孵化池投放青霉素0.5 mg/L、EDTA 5 mg/L,孵化过程中保持中等气量充气,每半小时搅动孵化池底一次,以避免受精卵沉积影响孵化率。大竹蛏的卵子分批成熟,多次产卵。在水温18~20 ℃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28~37 h发育为D型幼虫
2.4.3 幼虫培育 受精卵全部发育成D型幼虫后,用250目筛绢网收集,根据数量分池培育。D型幼虫培育密度5~8个/mL。每日换水2次,每次50%,换水网目前期250目,中后期200目。幼虫前期投喂叉鞭金藻,中后期叉鞭金藻、角毛藻、小新月菱形藻混合投喂,每日投喂4次,投喂量5万~15万细胞/mL。培育期间EDTA维持 5 mg/L以络合重金属,每日投放青霉素0.5 mg/L预防疾病。在水温18~25 ℃的条件下幼虫经8~11 d培育,壳长190~200 μm时,幼虫进入壳顶后期,足开始出现并匍匐爬行,此时开始倒池附着。
2.4.4 倒池附着 附着基采自当地海滩,为颗粒细小的粉沙状海泥,海泥经暴晒干燥后备用。海泥在使用前用1 000 mg/L的次氯酸钠浸泡消毒6~8 h,再用硫代硫酸钠中和消除余氯,用120~150目筛绢网洗进附着池,首次干泥用量约200 g/m2。附着基投放后,沉淀3~4 h,排掉浑水,重新注入清水,然后将即将附着的壳顶后期幼虫移入附着池,通过观察浮游幼虫的数量变动情况来判断幼虫附着情况,当附着量达到100万/m2左右时,将仍在浮游的幼虫收集出来,移入另外的池子继续附着。
2.4.5 稚贝培育 刚附着的稚贝培育密度为100万/m2,培育水深60 cm,每日换水一次,换水量70%,饵料为叉鞭金藻、角毛藻、小新月菱形藻、扁藻,每日投喂4次,各种饵料混合投喂,投喂量为5万~15万细胞/mL。当稚贝壳长达到2~3 mm,人工培养的饵料不足时,利用养殖池塘中的天然饵料培育底栖稚贝,期间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80%。稚贝培育前期每3 d倒池一次,中后期5 d左右倒池一次。重新更换附着基,并根据稚贝大小适当增加海泥用量。倒池时用不同孔径的筛网筛苗,清除水痘(玻璃海鞘)、管虫等敌害生物,同时根据稚贝生长情况适时分池疏养。
nlc202309061545
在稚贝培育阶段,我们在不同附着基的对比试验中观察发现,以海泥为附着基的稚贝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明显高于用60目筛下的河沙为附着基的稚贝。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①大竹蛏壳顶幼虫变态为稚贝后,即开始营潜居生活,沙子虽然经过60目筛子筛过,但相对于稚贝而言颗粒还是太大,不利于稚贝下潜。②以河沙做附着基,在稚贝培育过程中无法倒池,时间一长,不但底质环境变差,而且敌害生物(水痘、管虫)大量繁殖,严重影响稚贝的生长和成活。③以海泥为附着基,可以进行倒池操作,通过倒池重新更换附着基,保持底质清新,稚贝壳面清洁干净,有利于稚贝生长和成活。④通过倒池筛苗、洗苗,可以绝大部分清除玻璃海鞘、管虫等敌害生物,有效减轻敌害生物的威胁。
2.4.6 病害防治 大竹蛏人工育苗过程中病害防治采用以防为主的形式。由于育苗期间水温较低,使得大竹蛏孵化及发育时间延长,故在受精卵孵化及浮游幼虫培育阶段投放青霉素及EDTA,对培育水体内细菌及水环境的稳定性进行预防性控制。试验用水为沙滤水,但是由于滤水设备等条件限制,使得聚缩虫、钟形虫、水豆、管虫和桡足类等有害生物大量繁殖,给浮游幼虫和稚贝培育造成一定影响。试验中主要采用加大换水量、增加倒池次数及筛洗分离的方式,减轻敌害生物的影响。
2013、2014年育苗试验情况见表1、表2。
3 大竹蛏稚贝池塘中间育成
3.1 池塘中间育成
2013年7月14日,大竹蛏稚贝人工育苗期结束,进入中间育成阶段。以育苗场的海水沉淀池作为大竹蛏稚贝中间育成池,池塘面积2.67 hm2。苗种投放前,对池塘底质进行清理,清除敌害,修筑蛏田。蛏田有2条,宽3 m,长度分别为100 m和120 m,总面积约667 m2,蛏田边缘设置40目围网,防止野杂鱼、虾蟹等敌害生物进入暂养区。苗种投放时,将大竹蛏稚贝均匀投放到蛏田上,7月14日在面积为667 m2的蛏田上投放壳长4.2 mm的大竹蛏稚贝约5 000万粒。日常管理过程中,经常检查围网破损情况及稚贝存活情况。稚贝经2个月的中间育成,到9月15日共获得平均壳长12 mm(最大个体18.6 mm,最小个体9.8 mm)的蛏苗2 650万粒,成活率53%,见表3。
3.2 室内中间育成
2014年7月6日,将壳长4~7 mm 的稚贝按10~11万/m2的密度分池进行室内中间育成,育成池底铺海泥 8~10 mm左右,以后根据生长情况适当补充附着基。育成期间水位100 cm,每日换水2次,每次80%~90%,饵料以池塘中的天然饵料为主,人工培养的单胞藻为辅,至9月14日中间育成结束,共获得壳长15 mm苗种118亿,成活率90%,见表3。
4 技术创新点
4.1 大竹蛏产卵孵化技术
在大竹蛏产卵期间,利用产卵桶产卵,产完卵后移出亲贝,受精卵原池孵化,避免了受精卵收集过程中对卵的伤害,大幅度提高了受精卵的孵化率。
4.2 底栖稚贝培育技术
以海泥为附着基培育大竹蛏稚贝,通过倒池重新更换附着基,保持底质清新,稚贝壳面清洁干净,有利于稚贝生长和成活。通过倒池筛苗、洗苗,可以绝大部分清除玻璃海鞘、管虫等敌害生物,有效减轻敌害生物的威胁。
5 预期目标与完成情况
5.1 预期目标
育苗水体100 m3,大竹蛏产卵孵化1亿粒。掌握大竹蛏的生态习性和一整套的苗种繁育技术。
5.2 完成情况
2013年浮游幼虫培育水体80 m3,稚贝培育面积180 m2,培育出平均壳长4.2 mm的稚贝112亿枚,平均出苗量62.69万/m2。2014年利用总面积1 280 m2,培育出壳长6.9 mm大竹蛏苗种1.3亿粒。平均附苗量10.2万粒/m2。至9月 14 日中间育成结束,共获得壳长 15 mm苗种1.18亿,较为完整地掌握了大竹蛏生态习性及人工育苗技术,形成了一套操作简便、实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较高的大竹蛏人工育苗技术。
6 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在亲贝产卵孵化方面,目前国内均采取在池底铺沙暂养亲贝,亲贝在暂养池产卵,再将受精卵收集到孵化池孵化的方式。在受精卵收集过程中,由于受到冲击、挤压等,受精卵受损严重,孵化率低下,一般仅有40%~60%甚至更低,并且受精卵收集不完全,损耗严重。在本项目研究中,我们采用产卵桶产卵,产完卵后移种不移卵,受精卵原池孵化,对受精卵没有任何伤害,受精卵利用率100%,孵化率可以达到85%以上。
在底栖稚贝培育方面,目前国内大竹蛏育苗试验或生产基本以细沙为附着基,铺设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一次性铺设和中间逐渐添加这两种方式。大竹蛏壳顶幼虫变态为稚贝后,即开始营潜居生活,沙子虽然经过60目筛子筛过,但相对于稚贝而言颗粒还是太大,不利于稚贝下潜。同时稚贝的贝壳非常薄而脆,以细沙为附着基时倒池会造成大量稚贝贝壳破损从而导致成活率下降。本试验中采用粉沙状海泥为附着基,不但有利于稚贝潜居,而且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倒池操作,通过倒池重新更换附着基,保持底质清新,稚贝壳面清洁干净,稚贝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明显提高。
在敌害生物防治方面,大竹蛏稚贝培育期间,正是水痘(玻璃海鞘)、管虫大量繁殖的季节,它们大量附着于池底,不但与稚贝争夺栖息空间和饵料,而且分泌粘液粘附稚贝,影响稚贝的生长和成活。目前通过沉淀、沙滤等方法无法阻断水痘、管虫等受精卵和幼虫的进入,同时他们很快在池内长大并开始繁殖,从而造成其爆发性生长。以海泥为附着基,通过适时倒池筛苗、可以绝大部分清除玻璃海鞘、管虫等敌害生物,有效减轻敌害生物的威胁。
7 技术成熟度
在本项目中,我们在大竹蛏繁殖盛期采集性腺饱满,个体健壮活力好、壳长9~12 cm左右的二龄蛏作为亲贝,经暂养促熟,采取自然排放法,利用产卵桶进行产卵,移种不移卵,受精卵原池孵化,有效解决了受精卵收集过程中的损伤损耗问题,不但使受精卵得到了完全有效利用,而且受精卵孵化率大幅度提高。
nlc202309061545
在底栖稚贝培育过程中,我们以当地海滩上的粉沙状海泥做为附着基,可以方便地进行倒池操作,通过倒池重新更换附着基,保持底质清新,稚贝壳面清洁干净,有利于稚贝生长和成活。
大竹蛏稚贝培育期间,正是水痘(玻璃海鞘)、管虫大量繁殖的季节,它们大量附着于池底,不但与稚贝争夺栖息空间和饵料,而且分泌粘液粘附稚贝,影响稚贝的生长和成活。为了消除这些敌害生物的危害,我们一方面通过二次沙滤,减少其受精卵和浮游幼虫进入培育池,另一方面,采用海泥作为附着基,通过及时倒池、筛苗洗苗等技术手段,清除水痘和管虫,有效减轻了敌害生物的危害。
两年来的试验结果表明,运用本项目技术进行大竹蛏人工育苗,无论是受精卵孵化率、幼虫和稚贝培育成活率、生长速度、还是单位水体出苗量,均达到生产性育苗的技术要求。
8 推广应用的前景和条件
辽宁地处黄渤海,环境条件极适合大竹蛏的生长,是大竹蛏的重要产区。大竹蛏肉味鲜美,消费市场广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然资源的日益减少,大竹蛏的经济价值不断升高,养殖价值日益突出。我省海域辽阔,拥有丰富的池塘及浅海资源,为大竹蛏人工养殖和增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充足的苗种供应是大竹蛏人工增养殖的基础。由于自然资源的日益减少,天然苗种的极度短缺,极大地制约了大竹蛏增养殖生产的发展,大竹蛏人工育苗是解决人工养殖和海区人工增殖苗种来源的重要手段,本项目的成功,为大竹蛏规模化苗种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项目所采用的各项技术不但适合本地区,对其它地区大竹蛏人工育苗生产也具有广泛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技术推广条件优越,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9 技术需要完善的地方
9.1 敌害的防治
在大竹蛏稚贝培育过程中,最主要的敌害是玻璃海鞘(水痘)。每年的夏季,玻璃海鞘大量繁殖,附着于稚贝培育池的池底和池壁,不但与稚贝争夺生活空间,而且争夺饵料,严重影响稚贝的生长和生存。采用倒池筛苗的方法虽然可以清除个体大的海鞘,但小的仍然和苗混杂在一起,很快又会长大,难以根除。并且大竹蛏稚贝壳很薄很脆,频繁倒池筛苗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稚贝损伤,从而影响成活率。如何采用其他方法根除海鞘,尚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9.2 工作的细化和量化
由于受诸方面因素的限制,一些工作还是粗线条的,例如在水质监测上,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测定;在幼虫和稚贝饵料投喂方面还没有做到严格的量化等,尚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10 总论
在项目协作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项目预定的各项目标,所采用的各项技术措施操作简便,实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较高,极具应用推广价值,为大竹蛏人工育苗从科研走向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竹蛏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项目虽然取得了成功,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更加努力,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这一技术,为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收稿日期:2015-02-27)
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 第3篇
1 育苗条件
在赣榆县水产苗种场河蟹育苗室开展了大黄鱼育苗工作, 育苗室屋顶为玻璃架结构, 顶部及四周备有遮光黑塑料布。
育苗池为长方形水泥池, 面积7.2 m4.0 m1.2m, 池内装有加热钢管, 每5 m2放置1个充气石。育苗用水经室外池沉淀、二级砂滤池过滤, 再经暗沉淀、预热恒温后备用。
受精卵是从福建厦门空运至育苗场, 共历时17 h。受精卵总量为2.25 kg (7.5105粒/kg) , 采用18个0.3 m3聚乙烯薄膜袋加0.1 m3海水充氧, 外加泡沫箱包装。
2 受精卵孵化和幼体培育
孵化器采用4个60目筛绢制成直径80 cm, 高90 cm的圆柱形网箱, 悬挂在水泥池中, 水深1 m, 箱底部加散气石充氧, 使卵粒保持悬浮缓慢流动状态, 不致于下沉堆积。孵化水温21.8~22.0℃, 盐度22.1‰~23.4‰, 在弱光 (1 000~1 500 lx) 条件下孵化。待仔鱼孵出后停气, 虹吸去除死亡的孵化仔鱼, 倾斜孵化箱, 让仔鱼自然进入池中。
仔鱼前期为孵化出膜至卵黄囊和油球完全吸收, 是仔鱼的营养过渡期。此期仔鱼的活动能力和对不良环境的耐受力极弱, 全长<5 mm, 宜静水培育。仔鱼期适度密养, 以减轻劳动强度并节约生物饵料, 提高饵料利用率。初孵仔鱼培育密度为6万尾/m3, 培育池中砂滤海水深度80 cm;开始一周内不换水, 只需每日清早加小球藻液5~10 cm, 保持微冲气, 水温控制在21.8~23.8℃, 避免光线直射。孵化后7日龄全长4.8~5.0 mm, 卵黄囊和油球消失, 进入仔鱼后期阶段。
仔鱼后期卵黄囊和油球吸收至各鳍条发育完整, 体长<10 mm, 营养类型由内外源混合型转为纯外源型。水环境条件同仔鱼前期, 可适当加大充气气量, 日换水1/3左右;每1~2 d吸污1次。仔鱼后期有很强的趋光性, 应避免光线直射和夜晚灯光照射。仔鱼全长达10.0~11.3 mm, 各鳍已完全成形, 发育进入稚鱼阶段 (见表1) 。
稚鱼期各鳍鳍条发育完整至鳞被形成, 全长10.0~20.0 mm。每日换水1/3~1/2, 充气量适当增大, 温度控制在23.0~24.5℃, 盐度22.0‰~23.4‰, 每天早晨吸污1次。稚鱼阶段不宜阳光直射和夜晚灯光照射, 以免集群缺氧。为防互残此阶段应适时分池。当全长达20.0~22.3 mm时完整的鳞形成, 稚鱼期结束进入幼鱼阶段 (见表1) 。
幼鱼期鱼苗全身披鳞, 外部形态似成鱼。换水量每天保持1~2个全量, 每天吸污1次;分池培育, 降低培育密度, 促进生长, 减少残食和疾病发生。当幼体鱼全长达25.0~30.0 mm时, 经降温培育使之适应外界养殖环境后, 可作为商品苗出售和放养。
3 各龄投喂饵料
全长3.1 mm的初孵仔鱼, 以自身卵黄为营养不需投饵, 仔鱼孵出后第3天开口摄食, 投喂营养强化后的轮虫, 密度为8~10个/m L, 4~5日龄后维持密度3~5个/m L;14日龄开始, 增投营养强化的卤虫幼体0.5~1个/m L;17龄开始投喂经60目筛绢过滤的桡足类, 每天以每万尾仔鱼投饵30~50 g, 每天5~6次;43日龄后, 投喂用桡足类与鳗鱼饵料1∶1.5的比例加工调制成的粉末状饵料, 投喂量视摄食情况, 以少量多次饱食不留残饵为原则。
4 生物饵料的营养强化
4.1 轮虫的营养强化
根据仔鱼所需轮虫的投饵量选择大小适宜的容器, 每立方水体加入 (1.5~2.0) 104个/m L的小球藻液, 被强化轮虫的浓度控制在300~500倍海水搅匀加入强化容器内, 强化培养12 h后投喂。
4.2 卤虫幼体的营养强化
所用容器及强化方法同轮虫, 容器中加入砂滤海水, 卤虫幼体密度控制在100~200个/m L, 每立方水体加50 DE微囊30 m L, 充气强化6 h后投喂。
4.3 病虫害防治
每3~5 d施1mg/L土霉素1次, 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并对生物饵料进行严格消毒。
5 结果与讨论
大黄鱼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 无色透明, 单油球;在水温21.8~23.0℃, 盐度22.0‰~23.4‰条件下, 受精后24 h仔鱼陆续破膜而出。经计数, 共孵出仔鱼1.59106尾, 孵化率94.6%。经50 d培育, 共出池全长28.0~32.0 mm的大黄鱼苗种53.5万尾, 育苗成活率33.5%。育苗过程中仔鱼期成活率达87.3%, 稚鱼期成活率63.9%, 幼鱼期成活率达60.3%。
中后期鱼苗相残是影响成活率的重要因素。除投饵不足外, 鱼苗培育密度大、个体差异悬殊, 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观察, 残咬现象出现于稚鱼期以后, 15.0 mm以上个体尤为明显。残咬时大个体鱼苗因吞不下去小鱼苗而同归于尽。本项试验因分池不及时, 鱼苗相残损较大, 生长速度变慢。至45日龄发现部分鱼苗体弱, 游动能力差, 分散仰游于水面下, 死亡率增高。之后采取分池稀养和加大换水量等办法, 鱼苗体质恢复较快, 分出的鱼苗生长速度和活力明显优于原池, 死亡率降低。因此, 鱼苗发育至稚鱼期后应适时分池培育, 将密度降到1万尾/m3以下。分池可于夜间用光诱, 带水操作, 条件允许的话, 应移池 (倒池) 培育。
轮虫和卤虫是海水育苗过程中重要的生物饵料。通常海水鱼苗需要从饵料中获得高不饱和脂肪酸 (n-3PUFA) , 主要有甘碳五烯酸 (20:5n-3, EPA) 和甘碳六稀酸 (22:6n-3, DHA) , 这两种脂肪酸是海水鱼苗维持正常生长所必需的物质。轮虫和卤虫中EPA和DHA含量很低, 必须进行营养强化提高其含量。实验采用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生产的轮虫和卤虫专用营养强化剂50 DE微囊, 强化生物饵料, 使仔、稚鱼期鱼苗生长健壮, 摄食能力强, 集群能力强, 集群环游, 鱼苗成活高, 生长速度快, 抗病能力强, 未发生营养缺乏导致的仔鱼鳔异常膨大症。
仔鱼前期的开口饵料、仔鱼后期的饵料系列转换以及稚鱼期的鳞片生长阶段, 鱼苗死亡率高, 是苗种培育的3个主要危险期。仔鱼3日龄开口, 5~7日龄卵黄囊和油球先后吸收, 处于从内源性转向外源性的急剧变化, 完成从卵黄营养转入外界摄食的机能转变, 这期间饵料的大小、密度和质量与仔鱼器官发育的不协调会导致仔鱼大量死亡。因此, 除满足适宜的环境条件外, 及时投喂适口、营养、易得的饵料尤为重要。褶皱臂尾轮虫大小适合仔鱼营养期吞食, 适宜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11~14日龄仔鱼摄食与运动器官仍在继续发育, 轮虫已不能满足仔鱼的生长和营养的需求, 是仔鱼存活的危险期。所以, 随着仔鱼的生长, 及时转换添加相应系列的饵料生物 (如卤虫、桡足类等) , 以满足仔鱼生长发育的需要。
天津沿海青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第4篇
关键词:青蛤;人工育苗;生长;成活
中图分类号:S917 文献标识码:A
青蛤属双壳钢,帘蛤目,帘蛤科,为我国南北沿海重要的滩涂养殖贝类之一[1]。青蛤是天津沿海主要经济贝类[2],因其对盐度难受范围广泛[3],是一种适于在天津滩涂及池塘中大面积推广增养殖的经济贝类。近年来,天津市青蛤养殖面积逐年增加,增殖放流力度逐年加大[2],但苗种主要来自南方的浙江、福建,在天津的养殖过程中出现生长速度慢、死亡率高的现象,成为天津青蛤产业发展的瓶颈,故本地土著苗种的大规模人工繁育迫在眉睫。
1980年以来,我国的青蛤育苗研究在多地展开,取得全人工育苗的重大突破[4],但由于水处理以及饵料等方面的限制,传统的育苗技术在天津沿海难以应用。2013年5-7月,天津市海升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与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天津综合试验站合作,开展了天津土著青蛤的生产性室内人工苗种繁育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结合天津沿海特有的水质和气候条件,大胆改革育苗工艺,实现青蛤苗种规模培育,为青蛤在天津的产业化养殖奠定了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育苗室房顶覆盖玻璃钢瓦和保温板,育苗池长方体、半露式,规格为5 m×3.2 m×1.3 m。采用锅炉和热交换器配合进行海水升温,采用地下水和热交换器配合进行海水降温。给水管道均宜采用PVC管,每个育苗池并列设置海水和淡水龙头各1个,用来调节海水盐度。育苗池底设排水孔,废水通过排水沟流出,排水沟低于池底30~50 cm。
育苗场内设沉淀池,海水由面积为133.3 hm2的粗养虾池引入,单胞藻含量保持在1×105~5×106cells/mL,盐度范围28‰~35‰。水处理措施为:由沉淀池进水,200 目筛绢配合脱脂棉滤袋,将海水滤入室内30 m3水泥池,加入淡水,曝气混匀,盐度调节至25‰,进入育苗池前再经200目筛绢过滤。经处理的海水,悬浮泥沙颗粒明显减少,海水褐绿色,含丰富单胞藻类,作为育苗用水。
亲贝采于海升公司133.3 hm2的粗养虾池,壳龄3~4龄,性腺成熟,平均壳长(39.80±3.56)mm,暂养24 h后催产。
1.2 催产与孵化
种贝阴干4 h,置入注满新鲜海水的育苗池中,充气流水加生殖产物刺激,0.5~1 h后排放精、卵,当产卵池卵子密度达15~20粒/mL时,立即将种贝移入下一产卵池。受精卵孵化阶段保持微充气,水温24~25 ℃,经20 h发育至D形幼虫,立即进行倒池并选幼。
经过促熟,种贝性腺饱满充盈,采用阴干、流水及性腺产物刺激的综合方法进行催产。当产卵池卵子密度达30~50粒/mL时,立即将种贝移入下一产卵池。受精卵孵化阶段保持微充气,水温24~25 ℃,经20~22 h发育至D形幼虫,立即倒池,并以300目筛绢进行选幼,统计幼虫数量。
1.3 浮游幼虫
幼虫培育密度,面盘幼虫初期10~15个/mL,壳顶期,结合倒池,逐渐减小密度至5~10个/mL,受精后4~5 d,幼虫转入底栖,密度减至3~5个/mL,临近变态以及变态期间不超过2 个/mL,变态后的稚贝随生长不断降低密度。浮游幼虫及附着变态阶段控制水温在24~25 ℃,盐度25‰,光照强度1 000 lx以下。
购入浓缩盐藻(2×108 cells /mL)、新月菱形藻(2×108 cells /mL) 以及小球藻(2×1010 cells /mL)作为幼虫饵料。转变为D形幼虫第2 d开始投喂盐藻及新月菱形藻(2×104 cells /mL),另加海洋红酵母1×104 cells /mL,2 d后,幼虫消化能力增强,饵料主要来自海水中的天然饵料,每天换水以补充自然饵料。适量搭配小球藻,维持水体单胞藻浓度5×104~1×105 cells /mL。变态后,维持水深0.5 m,每天早晚纳入海水,每次换水量50%~80%,同时投喂螺旋藻粉1~2 g/m3。
1.4 数据分析
定期取样,测量幼虫壳长(30个样本),Tukey 法计算平均壳长及标准差;孵化率为初始D形幼虫数与受精卵数之比;浮游幼虫期成活率为测量时幼虫数量与初始D形幼虫数量之比;变态率为变态后稚贝与匍匐幼虫数量之比;稚贝成活率为测量时稚贝数量与初期稚贝数量之比。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卵与孵化
亲贝性比(♀:♂)为19∶18,排卵率72%,平均每枚雌贝排卵量为89万,获得受精卵24.2亿,受精率97.6%。受精后22 h统计D形幼虫,共获得D形幼虫19.8 亿,孵化率81.8%。青蛤卵径86 μm,初始壳长(120±1.28) μm。
2.2 浮游幼虫生长与成活
受精16 h开始出现D形幼虫,经3 d后转变为壳顶期幼虫,受精后5~6 d,幼虫下沉转变为半浮游半匍匐状态,受精后19 d后壳长达到216 μm,全部转变为匍匐幼虫,足伸缩频繁,大部分幼虫面盘退化,陆续进入变态阶段。在此期间,每3 d测量平均壳长及成活率(表1)。
浮游幼虫阶段,壳长日均增长5.05 μm,其中,1~4 d和13~19 d生长较快,但第7~10 d,水温升高,导致幼虫生长缓慢,日增长仅0.2 μm,同时幼虫死亡近半,通过热交换方式,将水温降至25 ℃,幼虫生长及存活恢复正常。经过19 d的培育,得到即将变态的青蛤幼虫4.6亿。
nlc202309011858
3.3 变态期及稚贝
青蛤幼虫经过15~20 d的培育,陆续出现眼点,受精后第19 d,倒池,采用无附着基采苗法(无沙采苗法)进行采苗。 同时加大换水量、增加投饵量。投饵量增加到6万~10万个细胞/mL,另补充螺旋藻粉或蛋黄作为替代饵料。变态期幼虫壳长增长14.1 μm/d,幼虫成活率37%,变态率32.9%(表2),至受精后31 d,得稚贝1.5亿。
稚贝附着后,生长迅速,且成活率较高。2~3 d后壳长达400 μm,出水管形成;再过20 d左右,平均壳长达1 100 μm,成活率82.3%,出、入水管完全形成,开始营穴居生活,进入苗种中间培育阶段。得到双水管稚贝1.25亿。
3 讨论
3.1 天津沿海青蛤人工育苗的特点
由于天津沿岸滩涂纵深广阔,且为泥沙质海滩[5],因此,在开展育苗的5-7月份,天津海区近岸海水水质混浊,有机质丰富。经过沉淀池后,用封闭式砂滤器处理海水,滤料堵塞,砂滤器使用周期短(5~10 d),成本提高。未经砂滤的海水,难用于培养单胞藻类。
天津地区池塘及浅海水质肥沃,池塘水体中自然繁殖丰富的单细胞藻类,密度可高达107 cells /mL,主要藻类种群因池塘条件而不同。因此,可通过选择不同池塘水源以及大量的换水,供应幼虫饵料。幼虫开口后2 d内,需要搭配投喂开口饵料,如等鞭金藻、盐藻、海洋酵母等,通过购买解决,2 d后依靠自然饵料,变态后,稚贝食量明显增加,加大换水量,同时搭配投喂螺旋藻粉。在整个育苗期间,采取以自然饵料为主,购买的开口饵料与螺旋藻粉为辅的投喂方式,简化了育苗程序,降低了成本。
由于海水未经砂滤等处理过程,随水流进入池内的敌害生物较多,特别是匍匐期及变态期间,幼虫移动性差,抗逆性弱,池底的敌害生物导致幼虫和稚贝大量死亡,观察到车轮虫等原生动物进入体弱稚贝,吮食软体部。育苗池经常换水,清除池底杂物,可降低敌害动物的危害。
3.2 无附着基采苗
传统的青蛤育苗技术采用细沙基采苗,采苗效果良好,但制作、处理及投放附着基极大地增加了人力成本,而且底质中带入的浮泥影响幼苗的变态率及存活率。
本试验采用无附着基苗种繁育方式,简化了幼苗换水流程,显著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变态期幼虫壳长增长14.1 μm/d,生长速度基本正常。幼虫成活率37%,低于任福海等人2001年青蛤育苗试验的85.6%[6],陈坚的研究也表明,对比用黄沙和海泥采苗,无泥沙采苗方式的稚贝成活率低[7]。但本实验中,稚贝阶段生长迅速,且成活率高,其原因为:采用未经砂滤处理的海水作为育苗用水,且应用无泥沙采苗,造成池底敌害生物滋生,对贝苗影响较大,在匍匐期和变态期淘汰弱苗,造成此阶段存活率降低;完成变态的稚贝适应性增强,成活率提高。
3.3 抑食性海球金藻的影响
2011年以来,在天津海区,抑食性海球金藻的爆发已呈常态化,每年5月底至6月底为高峰期,恰逢贝类性腺发育及苗种繁育的关键时期[8]。在抑食性海球金藻影响下,种贝不能摄食,D形幼虫摄食完全抑制,不能存活,因此,即使种贝性腺发育成熟,亦不能进行催产育苗。
改变育苗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小海球金藻的影响,是北方海区贝类育苗成败的关键。本次育苗试验中发现:不同海水池塘中,抑食性海球金藻浓度不同,个别池塘未检出,可以作为贝类育苗的水源,这为今后的贝类育苗活动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星星,陈坚,于业绍,等.青蛤工厂化育苗生产性试验[J].海洋渔业,2004,26(2):126-130
[2] 邢克智,高一力,郭永军等.天津市贝类产业现状及发展展望[J].水产科学,2013,32(9):555-558
[3] 王兴强,曹梅,阎斌伦,等.青蛤的生物学及其繁殖[J].水产科学,2006,25(6):312-316
[4] 于业绍,周琳.青蛤工厂化育苗[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8,7(2):121-129
[5] 张润生,孙秋岩.天津市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海洋生物[M].天津:天津新闻出版管理局,1986
[6] 任福海,刘吉明,杨辉,等.青蛤室内人工育苗试验[J].水产养殖,2003,22(3):27-28
[7] 陈坚,杨星星,柯爱英等.青蛤人工育苗中附着基的选择.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6,15(1):114-117
[8] 柯巧珍,李琪,陈常杰,等.黄河三角洲青蛤的繁殖生物学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增刊):99-103
菊黄东方鲀人工育苗技术 第5篇
1 亲鱼来源及培育
亲鱼选自海区网箱养殖3年以上的成鱼,平均体重达400 g以上,体表无寄生虫,无烂唇、烂鳍及其他外表损伤的健壮个体。催产前45 d,将亲鱼移入室内强化培育,并用LRH-A25μg/kg促熟,达到催熟、强化的目的。饵料投喂以海蛎、鳀鱼和冰鲜魷鱼为主,日投喂量为鱼体重6%~10%,少量多次,以饱食为度。亲鱼培育控制光照600~900 lx,水温23~25℃,日吸污1次,日换水量为60%~80%。
2 人工催产
雌鱼选择腹部明显膨大、柔软,生殖孔红润,雄鱼轻压腹部有少量白色精夜流出,雌∶雄=1∶1。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催产,注射剂量为1 500IU/kg,雄鱼减半,亲鱼催产后应保持环境安静。
水温23℃时,亲鱼效应时间约45 h。临近效应期时每1 h检查亲鱼1次,当发现雌亲鱼生殖孔扩张,挤压腹部卵子能顺利流出时,立即进行人工干法授精,并将受精卵洗净,记数后放入孵化池孵化。
3 受精卵孵化
菊黄东方鲀受精卵为沉性、粘性卵,受精卵应采用圆锥型网箱(60目筛绢)孵化器孵化(Φ1 000mm),锥底适量充气,使卵上下翻滚,不粘连、沉底,孵化密度控制在30万粒/m3左右,日换水30%~40%,仔鱼孵出后应及时分离,记数后放入仔鱼池培育,死卵也应及时去除,保持水质清新。
4 育苗环境条件
控制水温22~29℃,盐度22~27, pH值7.5~8.6, DO值5.5~8.0 mg/L,氨氮0.10~0.30 mg/L,气石1.0个/m2。
5 仔鱼培育密度
1~10日龄仔鱼培育密度控制在2.0万尾/m3以内,11~25日龄约1.0万尾/m3, 26~40日龄约0.4万尾/m3。
6 育苗水质控制
仔鱼1~8日龄日换水1次,换水量40%,换水后添加小球藻使池水呈微绿色,改善水质。8~12日龄日换水70%,以后逐步增加到100%,保证水质清新。投喂轮虫及卤虫无节幼体阶段,日吸污1次,投喂桡足类阶段,日吸污2次(早、晚各1次),投喂糠虾时,日吸污3次(早、中、晚),减少底部残饵,降低细菌兹生,保持水质清净,防止病害发生。
7 育苗饵料系列
仔鱼2~12日龄投喂轮虫,密度约10个/mL,投喂前需经高浓度小球藻强化12 h以上,增加轮虫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强仔鱼体质。8~12日龄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密度1~3个/mL,卤虫需经卤虫营养强化剂6 h以上强化,增加卤虫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其他的营养成份,增强苗体抗病力。10日龄后开始投喂桡足类,日投喂3~4次,密度2个/mL, 21~39日龄结合投喂糠虾活体,适量多投,减少苗种残食,提高成活率。桡足类、糠虾投喂前需经20010-6福尔马林消毒。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 第6篇
1 泥鳅的人工繁殖
泥鳅的苗种来源有二:一是在市场上购买无伤而且活跃的泥鳅;二是在池塘、稻田、湖泊中捕捉。泥鳅的亲鱼要求体型端正,体质健壮,无伤无病,体色正常,体长15~20 cm,要求雌鳅体重在100 g以上,雄鳅体重在30 g以上,2龄以上的亲鳅,性腺发育良好。
亲鳅主要在苗种繁殖季节从市场上购买天然泥鳅或者是人工饲养的体质较好的亲鳅。将待催产的亲鳅经强化培育后,就可以进行人工催产,但培育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2 d。因为大量的亲鳅暂养在一起,势必导致亲鳅缺氧,体质下降,还可能导致自产。将捕获的亲鳅,按雌雄比例1∶1~1∶2放入培育池中进行强化培育。放养密度在6~10尾/m2,培育期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例如动物碎肉、碎内脏、鱼粉等为主,辅以少量的麦麸、豆渣、米糠、饼类等植物性饵料。
雄鳅在达到性成熟的时候“追星”明显,挤压腹部有白色的精液流出。雌鳅如果产过卵,在其腹上侧有一灰白色的圆斑。除以上两雌雄明显的特征外,可以将泥鳅分成成熟期和生殖器,雌鳅在成鱼期胸鳍较宽短,边缘圆滑,尖端圆,呈舌状。第二鳍条基部无骨质片,雄鳅在成熟期胸鳍大而狭长,末端尖而微外翘;第二鳍条的基部有一骨质片。雌鳅在生殖期,腹部丰满膨大,背下侧无纵向突出;雄鳅在生殖期,腹部稍扁平,背下侧有纵向突出。
2 人工催产和授精方法
2.1 人工催产方法
亲鳅选定后即可进行催产,催产适温为22~28℃,最适水温为25℃,水温超过30℃,受精率差,由于温度过高,胚胎发育过程中易出现卵的死亡。催产药物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垂体(PG)的效果好。HCG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100~200 IU/尾,PG 0.5~1.0 mg/尾,雄鳅剂量减半,也可将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药物用0.9%的医用生理盐水配制。50~60 g雌鳅注射800~1 000 IU/尾,雄鳅注射剂量为雌鳅的一半,在注射时可根据亲鳅的个体大小,性腺发育成熟度的不同,灵活调整注射剂量。如果雄鳅性腺成熟,精液充沛也可不注射,注射的时候可用纱布包住亲鳅并路出注射的部位,为了有效的控制入针的深度,可在四号针头的基部套上胶管或者塑料管,使针头露出0.6~1.2 cm注射器与鱼体呈45°角注射,注射后将亲鳅放回产卵池或者网箱中待产。当水温22℃时,亲鳅14 h后便可发情产卵,水温25~28℃时,10 h后便趋于成熟发情产卵,其中水温在27℃时,效应时间为8~9 h。注射时间最好在12:0013:00,经过10~12 h的效应时间,泥鳅就发情产卵,这样人工授精时间刚好安排在后半夜。
2.2 授精孵化
亲鳅发情多活动于水的表面,表现为亲鳅在水中激烈翻腾,雌雄追逐,继而产卵在进行人工催产时,当亲鳅出现追逐等现象的时候,轻压雄鳅腹部流出精液。如果雄鳅催产效果不好,可将精巢剪破,用生理盐水洗出精液。把卵子和精子在短时间内同时挤入事先清洗干净的瓷碗或瓷盆内,用羽毛轻轻搅拌,使卵粒和精液混匀,待充分受精后,加入清水,漂洗干净,将受精卵均匀的撒在经过消毒的鱼巢上,放入孵化器中进行孵化,整个受精过程不宜在强阳光下进行,以免杀死精子和卵子。受精卵在20~28℃的水温中都能孵化,最适水温25℃,孵化即可放入孵化缸,孵化槽,也可放入孵化环道内孵化。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孵化,要求水质清新,含氧丰富,溶氧量要求6.0~7.5 mg/L。水温25℃时,大约24 h即可出苗。2 d便可摄食,可投喂熟蛋黄,连喂2~3 d即可转入苗种培育池。
3 苗种培育
3.1 培育池的选择与使用
苗种培育池的建立,主要有水泥池和土池为主,选择水泥池的原因在于鳅苗阶段,鳅苗还没有钻泥的现象,水泥池便管理与捕捞。先在池底铺上20~30 cm厚的松软土,并在泥土中混入腐殖质,以利于泥鳅的生长和泥鳅天然饵料的培育。并注入40~50 cm的池水,进水时必须用80目的筛卷进行过滤,以防有害生物的进入。在培育池的上方,搭建遮阳棚,即满足鳅苗喜欢阴暗的环境,又避免了天上敌害生物的侵略。育苗池的四周最好也围起防护栏,避免敌害生物的进入。池水放置少量的水葫芦遮阴降温。即为鳅苗提供了遮阴避暑,身体吸附的环境条件,又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池的进出水口要安装拦鳅设施,池中要挖鱼溜。
苗种培育池也可以用土池进行培育,育苗池在使用前10 d用生石灰0.3 kg/m2彻底消毒,放苗前3天换一次水,每平方米施0.3~0.5 kg的粪肥作基肥[,并且灌入20~30 cm的水,在进排水口用120目密眼网布做栏网,以防泥鳅逃逸及敌害生物和野杂鱼进入。池塘池排水口建一集鱼坑,为方便捕捞,池中设置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面积约为池底面积的5%,比池底深30~35 cm,鱼溜四壁可用水泥砖石砌成。池进排水口设双层过滤网,以防操作过程中跑苗。泥鳅喜阴暗环境,鳅苗喜欢附着,池中投放浮萍等遮阴物约占总面积的1/4。
3.2 开口饵料的选择
泥鳅的初孵仔鱼依靠内源性饵料卵黄生存。各器官开始发育,并随着口、消化道和鳍等与初次摄食有关的器官迅速发育开始开口摄食,随着生长的延续,器官发育的日趋完善,其呼吸和食物选择发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以开口时饵料的选择影响最大。孵化后约3 d,卵黄全部消失,口器形成,肌节增多,尾鳍出现,胸鳍显著扩大,鳔也形成。这时鳅苗开始从侧游转变为短距离平游,肠管内充满食物,开始主动摄食,人工投喂从此开始。一般投喂煮熟的蛋黄,但蛋黄由于易沉降、散失和败坏水质,致使鱼苗生长慢,存活率低,因此只有降低蛋黄的颗粒,使其在水中呈雾状均匀分布,可使悬浮时间保持在1 h左右,方法是将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20目筛卷袋中,在装水的烧杯中摇洗,取蛋黄悬浊液泼洒投喂,投喂时环道中水流减慢,投喂量第1天为每100万尾苗10个,第2天15个,第3天20个,每天投喂4次,3 d后,苗体的颜色由黑色转变为淡黄色时,便可以出池转入苗种培育池。
刚开始孵化不久的鳅苗,身体弱小,不好动,肠道消化能力弱等,选择优良适合的饵料来进行投喂,饵料最好满足以下条件:形态及大小适于仔鳅摄食,游泳速度及分布便于仔鳅摄食,饵料比较容易消化,饵料的营养价值高,对水质的影响小等,以便提高鳅苗的成活率。
除了合适的饵料种类,营养成分外,重要的是投喂方法。由于刚下池的鳅苗善于在小范围内活动,不善于全池奔走觅食,所以不宜在少数位置定点投喂,应多设投喂点,分散、均匀投喂,且少量多次。若忽略了这一点,将会使鳅苗因缺食而大量死亡,成活率极低。鳅仔鱼的开口饵料为浮游植物和轮虫,用浮游生物喂养开口的仔鳅不仅成活率高而且生长较快。
3.3 日常管理
苗种下塘时的前期培育(鳅苗体长小于2 cm) 水位一般在20~30 cm,下塘后3 d内不加水,以后视鳅苗生长情况每隔一天加水3~5 cm。日投喂量控制在3%~5%,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上午一般在8:30,下午在18:00,下午的投喂量占投喂量的约为3/5。以鳅苗在2~4 d内吃完最好,每天观察鳅苗的活动情况,有无缺氧现象、有无病害发生,若发现鳅苗浮上水面呼吸时,应及时加注新水。气温在30℃以上时加盖遮阴网,消除敌害,通过近30 d培育,鳅苗长到5~8 cm,就可以转入成鳅池进行养殖。苗种后期培育(鳅苗体长大于2 cm)水深控制在30cm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 cm左右。同时,每20万尾泥鳅苗种用1 kg黄豆磨成15 kg豆浆,每天早晚各泼洒1次投喂。随着鳅苗的长大,对空间的需求,饵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要定期清洗饵料台,做好饵料台、工具的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预防药。也需要防止敌害入侵及泥鳅的逃逸,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3.4 饵料培育与选择
在苗种培育时,在苗种培养池的边上在建一个蚤(藻)种培养池。在苗种培育期,鳅苗主要以水中的轮虫和水蚤为食。随着鳅苗的日渐长大,因生长的需要对饵料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往往仅靠育苗池自身的浮游生物的培育,远远不能满足鳅苗的需求,所以建立独立的浮游生物培育池是非常有必要的。水体浮游生物的培养,基肥可用鸡粪、猪粪、绿肥等,以发酵鸡粪最好,放入新水使池水达到0.8~1m,特点是不容易坏水,而且对轮虫和单细胞藻类培养效果良好。每平方米水面用250 g,肥水后观察效果,如果培养效果不佳,可在培养池四周或中央,再用塑料麻袋装上鸡粪等悬挂在池中,通过以上措施,培育鱼苗等适口的天然饵料。培养时应使池中溶氧达到5 mg/L以上,pH值7.0~8.0,底层水氨氮小于0.2 mg/L,透明度30~50 cm为宜。
将开口摄食的鳅苗转入苗种培育池,最好是土池。育苗池在使10 d用生石灰3 kg/10 m2彻底消毒,消毒后池底铺10~12 cm腐熟人畜粪肥作基肥,注新水20~30 cm,等水色变绿,透明度15~20 cm,即可投放鳅苗进行培育。静水放养密度1 500~2 000尾/m2,在池中放入适量沙头式增氧机。因为池中的鳅苗放养量比较大,如果因为缺氧,那么鳅苗将会在一晚上之间全部死亡。在同一苗池中,要放养同批孵化,同等规格的鳅苗,以确保鳅苗均匀生长,避免出现大吃小,饵料投喂难度增加,鳅苗得不到适合的饵料,而降低成活率。
南方红豆杉人工育苗技术 第7篇
1 自然分布状况
南方红豆杉主要分布在陵川县马圪当乡磨河、门河、龙洼河,古郊乡抱犊沟河谷两岸及峭壁上。这些地方的海拔在764 m~910 m,距河道水位线1 m~50 m的狭窄条带状区间分布有几万株。林带内大部分红豆杉成年树胸围多在50 cm~80 cm,树龄约50 a~100 a,有较好的立木更新。笔者曾调查过一株80 a生雌株,在其近30m2的冠幅范围内,共找到1 a~5 a生的小苗木18株。其生长速度与广西省有关资料比较接近,这充分说明这里的环境较适合南方红豆杉的生存和繁衍。目前,生长在陵川县境内的南方红豆杉大树主要有:古郊乡马武寨村二仙庙内,海拔1 300 m,树木根径胸围已达2 m(已被砍伐,目前仅留树桩);六泉乡廖池村二仙庙,海拨1 350 m,庙前的一株树木胸围1.60m,胸径约51 cm,基干高4 m,株高12m,多分枝,冠幅直径8 m,估计树龄400 a~500 a,至今枝繁叶茂。
陵川县南方红豆杉是北方地区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带。山西省人民政府于2002年6月20日批准建立南方红豆杉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理座标为东经113°72′~113°32′、北纬35°20′~35°40′范围内,南与河南省接壤,西与本县夺火乡凤凰、水章村相连,北与世界围棋发源地———棋子山为畔。该保护区地跨马圪当、夺火、古郊3个乡镇、18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辖区总面积2.14万hm2,其中有林地1.64万hm2。保护区共辖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3个区域,核心区面积9 382 hm2、占总面积的44%,缓冲区面积6 770 hm2、占总面积31%,实验区面积5 289 hm2、占总面积25%。
2 生长环境与生物学特性
2.1 生长环境
2.1.1 气候条件
南方红豆杉在陵川县的自然分布区域属于温带气候类型,气候温和,水源充足,森林茂盛。年平均气温在7.90℃左右,年最高温度34.50℃,极端最低气温-23.70℃,平均超过10℃的有效积温3 500℃。年无霜期150 d。年平均降水量650 mm。
2.1.2 地形条件
南方红豆杉天然分布区域多在中低山地貌类型地带,海拔764 m~916 m,多在北向阴坡、沟谷溪旁、山坡中下部水湿条件好的地方。
2.1.3 土壤类型
南方红豆杉分布区域,土壤为山地褐土和棕壤土,但土层较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PH值在5.5~6.5,腐殖质层3 cm~12 cm,立地质量等级Ⅰ级或Ⅱ级。
2.1.4 植被群落
南方红豆杉在保护区峡谷两旁有集中成片分布的纯林,其他则是零星散生在山地中下部天然阔叶混交林中,群落组成和层次结构简单。一般的乔木层有鹅耳枥、栎类、山杏、青檀、榉、黄檀、刺五加、漆等树种,灌木层有照山白、绣线菊、柠条等。
2.2 生物学特性
2.2.1 生长特点
南方红豆杉为一般速度树种,零星散生的生长速度较快。根据南方红豆杉树干解析,树高生长初期较慢,5a~35 a为速生期;胸径生长前期缓慢,10 a~30 a为速生期;材积生长前期缓慢,20 a~40 a为速生期。林木成熟期树龄需50 a~60 a以上。
2.2.2 开花结果
南方红豆杉一般30 a~40 a生后才能开花结果。该树种在陵川县4月开花,10月底种子成熟,采种季节宜在农历寒露至霜降之间进行。
2.2.3 根系生长
南方红豆杉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须根细小密集透明状,十多年生的树,侧根呈网络状结构。
3 繁育栽培技术
3.1 种子处理与催芽
南方红豆杉种子休眠期为1 a。天然条件下种子保存3 a发芽能力,有利于在自然条件下天然更新,主要在天然阔叶林下进行。
3.1.1 种子处理
南方红豆杉种子在10月下旬成熟,果实呈深红色时即可采收。种实采摘后浸在水中3 d~5 d,每天换水1次,搓去假种皮,洗净,摊放在室内阴凉干燥处阴干1 d~2 d。种子千粒重80 g~90 g,未成熟种子不发芽。
3.1.2 贮藏催芽
南方红豆杉属深休眠种子,播种前必须经过青霉素浸种处理(或其他方法处理)。青霉素浸种处理方法是:南方红豆杉种子在200 ppM浓度青霉素溶液中,浸种24 h后,沙藏几个月或半年后播种育苗,圃地种子发芽率可以达到80%。
3.2 播种育苗技术
3.2.1 育苗
圃地宜选择向阳、土层深厚、湿润、疏松的沙质壤土以及排水方便的地方,采用条播,每公顷播种量225kg,播幅20 cm,沟宽3 cm~5 cm。将拌有细沙的种子均匀撒在沟内,每沟播种约30粒,撒种后盖土0.50 cm~1cm。经湿沙催芽的种子15 d左右即可出苗,出苗率均在85%以上。
3.2.2 苗期管理
要盖草和淋水以保持土壤湿润,防止暴雨高温伤害。种子出土后及时揭去覆盖物,以后每星期喷一次波尔多液或800倍托布津溶液,以预防苗木病害。4月底前要搭棚遮阳,遮阳透光度60%为好。9月底至10月初可拆除遮阳棚。
3.3 扦插育苗
皱肋文蛤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于2010年5月在湛江市遂溪县草谭镇湛江银浪海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贝类种苗场进行。亲贝采自湛江市湖光镇北月村滩涂养殖群体,贝龄1.5龄,规格(壳长壳高壳宽)为(52.20±1.97)mm(44.40±1.84) mm(23.54±1.36) mm,鲜质量为(37.23±1.37)g。皱肋文蛤性成熟年龄为1龄,性比在自然繁殖期早期的4月~5月经常出现雄性大于雌性的情况,最高可达9:1,繁殖盛期的6月~7月则接近1:1。
1.2 方法
1.2.1 亲贝促熟培育
亲贝促熟在室外水池中进行,规格为3 m2.5 m1.2 m,顶盖95%遮光率的遮光网。水温为26.2~29.4 ℃,盐度为26.3~28.7,试验按照不同养殖方式与不同饵料种类设置6个试验组合,各组合2个重复,方案为A组(扇贝笼立体吊养+投喂生态饵料)、B组[底播平养(无底质)+投喂生态饵料]、C组[底播埋养(池底铺5 cm厚海沙)+投喂生态饵料]、D组(扇贝笼立体吊养+投喂生态饵料+鸡蛋黄)、E组[底播平养(无底质)+投喂生态饵料+鸡蛋黄]和F组[底播埋养(池底铺5 cm厚海沙)+投喂生态饵料+鸡蛋黄]。促熟期间亲贝培育密度为50个m-2,每天投饵4次,每次各组投喂的生态饵料均为高位虾塘养虾过程产生的各类浮游植物,藻种处于动态变化,有各种硅藻、小球藻和绿藻等,各组投饵量以维持水体淡淡的藻色为度,投喂鸡蛋黄组其投喂质量浓度均为0.5 gm-3。各组每天上午10:00换水1/2,换水后注意观察是否排精产卵。每天检查死贝情况,防止污染水质。每隔1周各组随机抽取10个亲贝,肉眼观察生殖腺在内脏团表面的覆盖率,若发现覆盖率达80%,说明生殖腺已成熟,若有50%个体生殖腺覆盖率达80%,即可用于催产。
1.2.2 亲贝催产与受精卵孵化
试验用5种人工诱导方法,单一或组合催产为4组:Ⅰ组[阴干刺激法(室内阴凉处阴干3 h后,放入正常海水中催产)]、Ⅱ组[升温刺激法(将亲贝放入比生活海水温度高4 ℃的海水中催产)]、Ⅲ组[升降温刺激法(将亲贝放入比生活海水温度低4 ℃的海水0.5 h后,放入正常海水0.5 h,再将亲贝放入比生活海水温度高4 ℃的海水中催产)]和Ⅳ组[阴干刺激法+升温刺激法(室内阴凉处阴干3 h后,将亲贝放入比生活海水温度高4 ℃的海水中催产)]。每组采用100个养殖区自然成熟的亲贝进行试验,设置2个重复。待亲贝排放完毕统计总产卵量及受精率,受精卵原池孵化。由于雌雄亲本外表难以判别,无法控制雌雄比例,通过控制卵子排放密度在4~5 个mL-1,可控制精子密度,不用洗卵。试验前通过解剖100个个体,得出雌雄比为53:47。孵化期间,微充气,水温为28.2~30.0 ℃,盐度为24.3~26.7,pH 为8.1~8.2。
1.2.3 生产性幼虫培育
浮游幼虫的培育选择在3个室外池中进行,规格为25 m3,每个培育池设有12个充气石保持微充气。D型幼虫由自然海区成熟亲本催产孵化所得。幼虫培育密度为2个mL-1,前3 d通过加水方式保证水质,开口饵料为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投喂量为5 000 cellmL-1。3 d后开始换水,每天换水20%,保持水质新鲜,换水网目随幼虫的增大做相应的调整,换水温差不超过2 ℃,每天7:30和17:00各投饵1次,每次投喂湛江等鞭金藻(1.5~2.0)104 cellmL-1和牟氏角毛藻(Chaeroeeros moelleri)(0.4~0.8)104 cellmL-1。每天上午8:00左右测量密度、壳长、壳高(测30个幼虫)、温度和盐度。
1.2.4 不同附着基的附苗效果和稚贝培养
当幼虫规格达壳长160 μm、出现明显的平衡囊和足部时,即转移至附着池等待附着,幼虫长至壳长170 μm时即进入变态附着阶段。附着基试验方案见表1。
细砂粒径为0.12~0.46 mm,砂层厚为3 mm;遮光网规格为0.3 m0.9 m,遮光率为90%;附着板黑色,材质为黑色聚乙烯塑料薄板,规格为25 cm35 cm,每吊6片,片距为10 cm。各组设置2个重复。所有附着基用高锰酸钾消毒,用清水洗净后备用。稚贝培育期间加大充气量,投饵量为湛江等鞭金藻(1.5~2.0)104 cellmL-1,亚心型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trois)(0.5~1.0)104 cellmL-1,牟氏角毛藻(1.0~2.0)104 cellmL-1,日换水量50%。
1.2.5 指标的测定
亲贝生殖腺覆盖率=(生殖腺表面积/内脏团表面积)100%;孵化率=(D形幼虫数/受精卵数)100%;幼虫成活率=(成活的幼虫数/D形幼虫数)100%;附苗率(变态率)=(刚出现次生壳的稚贝数/D形幼虫数)100%;稚贝育成率=(出池稚贝数/ D形幼虫数)100%。幼虫和稚贝的壳长、壳高用目微尺测量,测量时每次随机抽取30个个体。
2 结果
2.1 养殖方式与饵料种类对亲贝促熟效果的影响
亲贝促熟效果以F组最好,3周左右亲贝生殖腺覆盖率达80%以上的个体占90.5%;其次为D组,3周左右亲贝生殖腺覆盖率达80%以上的个体占77.4%, B组对亲贝促熟效果最差,3周左右亲贝生殖腺覆盖率达80%以上的个体仅占31.6%,而该组合的亲贝,在试验开始5 d后陆续出现死亡现象,死亡率较高(表2)。
2.2 诱导方法对亲贝催产效果的影响
采用Ⅳ组方法对亲贝实施催产效果最佳,获得总产卵量、个体平均产卵量、受精卵和D形幼虫分别为17.4106 粒、0.328106 粒、15.6106 个和14.4106 个,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可达89.7%和92.3%(表3)。其次为Ⅰ组,催产后获得总产卵量、个体平均产卵量、受精卵和D形幼虫分别为7.8106 粒、0.147106 粒、7.2106 个和6.6106 个,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可达92.3%和91.7%。而采用Ⅱ组和Ⅲ组的方法,催产效果不及Ⅳ组和Ⅰ组。
2.3 浮游幼虫培养效果
浮游幼虫的培育选择在3个室外池中进行,幼虫培育密度为2个mL-1,浮游幼虫初始壳长为(117.8±3.2)μm,壳高为(104±3.15)μm,在29.2~30.0 ℃下培养7 d,成活率达(88.4±2.1)%,壳长为(176.2±5.29)μm、壳高为(165.4±4.24)μm,幼虫平衡囊大而明显,足频繁活动,此时幼虫进入变态期。幼虫壳长、壳高生长曲线见图1,壳长和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8.34 μmd-1和8.77 μmd-1。壳高与壳长回归方程为H=1.077L-23.86(R2=0.998)。
2.4 不同附着基的附苗效果
29.2~30.0 ℃ D形幼虫经过7 d发育,浮游幼虫壳长为(176.2±5.29)μm、壳高为(165.4±4.24)μm时即进入变态附着期。采用6种附苗方案进行采苗,投苗量350104 粒池-1(采苗池规格为4.2 m3,密度为83.3104 粒m-3),2~3 d附苗结束统计附苗数量和附苗率。结果表明,皱肋文蛤幼虫变态附着时对附着基具有选择性,其中以池底铺沙采苗效果最佳,在B组和F组附苗量分别达273104 粒池-1和245104 粒池-1,合计附苗率分别为78.2%和70.1%。而C组和D组采苗效果不理想,附着板采苗仅为56104粒和60104粒。遮光网采苗最差,试验中未发现稚贝附着(E组和F组)。对照组(A组)在无附着基情况下其附苗数量和附苗率与C组和E组相近,幼虫出现大量死亡,采苗效果不理想(表4)。
2.5 稚贝培育
皱肋文蛤浮游幼虫在第9天完全进入底栖期,成为稚贝。利用采苗效果最好的2个池底铺沙的培育池,对稚贝进行后期培育。稚贝经过32 d的培育共培育稚贝355.8104粒,平均壳长和壳高分别达790 μm和758 μm,壳长和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17.63 μmd-1和17.19 μmd-1(图2),稚贝出苗密度平均为42.4104 粒m-3(后期浮游幼虫投放密度为83.3104 粒m-3),稚贝育成率平均为44.9%,皱肋文蛤稚贝壳高与壳长回归方程为H=0.984L-13.25(R2=0.999)。采用相同方法进行生产性育苗,3个25 m2的水池中共投放后期幼虫
1 856104粒,密度为28104 粒m-3,育出相同规格种苗1 293.6104粒,稚贝出苗密度平均为17.2104 粒m-3,稚贝育成率平均为61.6%。
3 讨论
生殖腺的质量是贝类繁殖成败的关键,其中脂质的积累是影响生殖腺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脂质是贝类生殖腺发育的重要能源和结构物质,脂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在生殖腺发育过程中经历了重要的量变,这些变化直接影响性细胞的质量,从而影响胚胎发育和卵子孵化,同时在生殖过程、生化和物质代谢等方面均有很重要的作用[8]。研究表明,亲贝促熟培育时通过强化饵料蛋黄的投喂不仅可以人为加强亲贝营养,增强其体质,让亲贝逐渐适应育苗环境,降低诱导催产过程中对亲贝的伤害和催产后的死亡,而且有效地促进了亲贝的性腺发育,保证大批亲贝集中产卵排精[9,10]。该研究选择鸡蛋黄(其中脂肪成分约占35.2%,蛋白质质量分数约为17.5%)作为皱肋文蛤亲贝性腺促熟培育的强化饵料,分析其对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亲贝促熟试验方案A组、B组和C组缺乏强化饵料鸡蛋黄,对亲贝促熟均未取得理想效果,而D组、E组和F组是分别在A组、B组和C组基础上添加鸡蛋黄,亲贝促熟效果均取得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48.0%、106.3%和153.5%。可见人工促熟皱肋文蛤亲贝时通过投喂强化饵料鸡蛋黄可有效提高促熟效果。这与邓陈茂等[9]促熟珠母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梁飞龙等[10]促熟大珠母贝(P.maxima)时投喂蛋黄以提高性腺发育的营养需求的做法类似。双壳贝类亲贝人工促熟培育采用的基础饵料多为单胞藻活饵料,均取得较好效果[11,12],该研究试验各组投喂饵料为生态饵料,即高位虾塘养虾过程产生的各种浮游单胞藻,包括各种硅藻、小球藻和绿藻等。投饵量以维持水体淡淡的藻色为度,也取得较好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每年7月~8月为南方海域养殖水温最高季节,一般室外简易棚架培藻池水温达到32 ℃,而没有棚架的室外培藻池水温高达35 ℃,双壳贝类常用饵料如扁藻和金藻等纯藻难以培养,该研究以生态饵料代替各种纯藻不仅克服了高温季节单胞藻难培养的问题,而且为亲贝促熟提供较为丰富的基础饵料。此外,亲贝促熟培育时其养殖方式同样不容忽视,该研究表明亲贝促熟以底播埋养(池底铺5 cm厚海沙)最佳,其次为扇贝笼立体吊养,而底播平养(无底质)效果最差。底播平养条件下亲贝易出现大批死亡,可能与底质出现的残饵及粪便易引起环境恶化有关。考虑皱肋文蛤为底内埋栖生活的生态习性,应采用底播埋养方式促熟亲贝。
诱导亲贝产卵排精的方法包括自然排放、温度刺激、阴干刺激、流水刺激、紫外线刺激、化学药物刺激和异性产物刺激等法,实践中常采取多种方法结合诱导,可以提高诱导效果[13]。该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试验结果表明,采用Ⅳ组对皱肋文蛤亲贝实施诱导效果最佳,获得总产卵量、个体平均产卵量、受精卵和D形幼虫分别为17.4106个、0.328106个、15.6106个和14.4106个,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可达89.7%和92.3%,均优于Ⅰ组或Ⅱ组、Ⅲ组。这是因为多种方法结合诱导对亲贝的刺激更为强烈,极易引起成熟亲贝产卵排精。进一步比较发现,阴干刺激较变温刺激对诱导的影响更为明显,通过Ⅰ组刺激,皱肋文蛤亲贝的总产卵量、个体平均产卵量、受精卵、D形幼虫、受精率和孵化率均高于Ⅱ组和Ⅲ组。这可能是阴干刺激引起了亲贝脱水,亲贝放回水中后变得更为活跃,导致大量产卵排精。采取多种方法结合诱导亲贝,阴干刺激是其诱导方法中重要一步,该研究支持了以前的研究结果[9,14,15,16]。
双壳贝类幼虫进入变态时,在其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理机能和生态习性等方面都要经历一番变化。许多双壳贝类浮游幼虫在结束浮游生活即将进入附着生活时,可以看到在鳃原基的背部形成1对球形的由黑色素聚集起来的感觉器官,称为眼点。有眼点幼虫阶段的双壳类幼虫出现眼点的同时,身体的其他器官也发生一系列变化,例如壳形的改变、面盘萎缩和足部的出现等,此时幼虫即具备附着变态能力。因眼点是即将进行附着生活的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所以一般以眼点的出现作为双壳类幼虫具备附着变态能力的标志,此时应适时投放附着器。然而,该研究对3个育苗池进行跟踪观察发现,皱肋文蛤幼虫在进入变态时始终没有眼点出现。幼虫在29.2~30.0 ℃下培养7 d,壳长(176.2±5.29)μm,壳高(165.4±4.24)μm,幼虫平衡囊大而明显,足部已较发达,此时投放附着基幼虫大量附着,说明此时皱肋文蛤具备了附着变态能力。因此,双壳类幼虫是否具有附着变态能力要看幼虫内部构造和生理机能等是否具备了变态的能力,眼点只能作为部分双壳类幼虫附着变态的标志[11]。该研究提出皱肋文蛤在附着变态时以平衡囊作为其附着变态的标志。
人工育苗 第9篇
【关键词】樟子松;育苗技术;管理措施
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r.mongolica Litv),是松科松属的常绿乔木,是我国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主要针叶用材林树种,也是我国北方半干旱沙区宜于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优良防风固沙常绿树种。为了提高樟子松育苗的成活率,促进樟子松的发展,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樟子松的育苗技术。
1.樟子松育苗地的选择
根据樟子松幼苗的生长习性,育苗地宜选择中性或微酸性、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砂壤土为宜。PH值在6-7的沙土或壤土质沙土。还应背风向阳,无风沙危害,无牲畜危害地。翌年春季平整土地,深翻细耙后修筑南北走向的高床,床高15cm,床面宽 40~50cm,沟间距80~90cm。做床时一定要做到床面平整,床面土壤细碎无土块。整地工作完成后即可进行1 次春灌,以增加土壤墒情。另外要改良土壤主要是深耕,增施有机肥,偏沙性土壤要混拌泥炭土,偏黏性土壤可混沙,偏碱性土壤要是磷肥或沙压碱。同时可施松林的菌根土,促进苗木的生长,增强幼苗的抗性,可降低幼苗的死亡率。
2.种子处理
育苗用的种子在播种前要经过病虫害检疫和品质检验。采用由黑龙江购进的国标三级(千粒质量6.90g,发芽率60%-70%,净度达90% 以上) 樟子松种子进行播种,播种量控制在150kg/hm以内。在播种前先将樟子松种子清洗干净,进行种子消毒,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h。或用3%的硫酸亚铁溶液浸种 30min 进行种子消毒。种子捞出后漂洗干净,用清水浸泡24h,然后将种子与湿河沙按1:1的体积比混匀,放置在阴凉的地方进行层积。洒水保持层积湿度。一般层积7~10d即可用于播种。胚根突破的种子不宜用此方法。
2.1播种
当春季表层土壤温度稳定达到10℃以上(一般在4月下旬)为适宜播种期。播种前应土壤消毒,对床面土壤进行喷洒3%的硫酸亚铁溶液1kg/m,苗床表土要保持湿润,播种前要提前2d灌足底水,然后整平床火垄面,为撒种覆土创造条件。播种时先用耙子将床面耙成麻面,然后将催芽后的种子和干沙混合,均匀撒播在苗床上,然后铺地膜,以保持土壤湿度和提高地温。
2.2苗期管理
从播种到幼苗出齐前必须保持表土湿润,含水率在60%左右,以防止种子芽干,造成缺苗断条。干旱气候,降雨量小,日照强度大,蒸发量大,空气干燥,为防止樟子松幼苗遭受日灼,必须进行遮荫处理,以降低地表土壤温度和减弱光照强度。一般在播种后10d左右,幼苗即开始出土,待出苗量达60%以上时即可揭摸,应在傍晚时进行揭膜,以免幼苗受到日光灼伤。要经常保持土壤20cm内含水量在10%。一般到9月以后至结冻前,幼苗已基本停止生长并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时即可拆除遮荫网,以利于幼苗积累有机物质,提高木质化程度,安全越过寒冷的冬季。另外,在幼苗整个生长期内,应勤松土除草,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减少土壤水分、养分损失,为樟子松幼苗生长创造适宜的土壤条件。
2.3施肥
樟子松虽耐瘠薄,但为了促进苗木健壮生长,必须施足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养分和蓄水保墒通气性能。在秋季施用充分腐熟的猪粪和鸡粪作底肥,施用量为15t/hm左右。调节土壤的酸碱性。施肥时注意将肥料撒匀,然后深翻土30cm。一般在一年生幼苗生长高峰期,可叶面喷施质量分数0.1%~0.2%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溶液,每7d喷1次。进入秋季后期,对苗床床间沟内深施1次有机肥,为翌年春季苗木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2.4防治病虫害
防治病虫害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认真做好病虫害的预测和预报,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一般在苗出齐后每隔15d喷雾1次100倍波尔多液,连续3次,也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2.5间苗
樟子松幼苗宜群生,若播种量掌握不当,苗木密度过大影响正常生长,为使苗木均匀分布,适当进行间苗。间苗应间除幼小细弱的苗木,留苗在每平方米600株左右为宜。
3.樟子松的移植
以春季移植为最好,在4月上、中旬土壤结冻30cm即可开始进行,栽植前育苗地要灌足底水,待水渗下后即可栽苗,载苗深度以苗叶不埋入土中为宜。随移随浇水,避免根系受风吹日晒,一般成活率可达90%以上。为促使苗木根系发育,苗圃地应保持适度湿润,移植后每10d浇水1次,夏季松土,保持表土层土壤湿度,于5-6月间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适量追肥1-2次,以保障米哦啊木的健壮生长。
4.幼林抚育保护
根据幼树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按五先五后的原则进行抚育。即先抚育头年造林的,后抚育当年造林的;先抚育高生长短促型树种,后抚育高生长持续型树种;先抚育小苗,后抚育大苗;先抚育杂草多的,后抚育杂草少的。当年造林第一次抚育,主要着重扩穴、培土、抚正、踩实,发现瘦弱病害苗要及时补栽。抚育管理包括土壤管理,树体管理和造林的管护。对造林地连续3-5次除草、松土、造林后,头两年2-3次,以后减少到每年1-2次,松土深度5-15厘米。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应进行灌溉和施肥。直播造林的进行间苗,对截干造林的进行除蘖,在萌蘖条基部未木质化前将多余的萌蘖条除去。对造林地加强管护,严禁放牧,防止认为和牲畜为害幼树。
5.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密度管理措施
人工育苗 第10篇
大竹蛏、花泥鳅等五个水产育苗项目2013年7月通过了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的专家验收。其中, 花泥鳅项目标志着我国北方地区首次人工育苗试验成功。
长山镇卧龙村泥鳅生态繁育基地的技术人员, 利用人工池塘模拟出泥鳅鱼的野外生活环境。据基地负责人介绍, 泥鳅鱼的市场需求和出口量非常大, 但鱼苗长期依靠天然捕捉, 造成鱼苗供应量不足, 人工育苗技术突破为丹东市泥鳅鱼人工养殖奠定了基础。
(www.bbwfish.com)
人工育苗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