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的阅读答案
认识自己的阅读答案(精选8篇)
认识自己的阅读答案 第1篇
在希腊一座古老的神殿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每当游人来到这里,都要驻足凝思,玩味着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认识你自己”,有何难哉!难道人自己不认识自己吗?其实不然。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古希腊维奥蒂亚境内的底比斯城,来了一只狮身人面的怪兽,称之为斯芬克斯。它站在山顶上,用缪斯传授的谜语难人。谁猜不中这则谜语,就要被它吃掉;谁猜中了,它就自杀。这则谜语是这样的:今有一物,同时只发一种声音,但早晨是四条腿,中午只有两条腿,而到了晚上却有三条腿,这是何物?许多人因猜不中
谜语,被怪兽吃掉了。后来,城外来了一个名叫奥狄浦斯的青年,终于猜中谜底是“人”。因为人在婴儿时期,呀呀学语,匍匐爬行,似用四只脚走路; 慢慢长大,少年英俊,青年潇洒,中年如日中天,只用两脚走路;而到年迈体衰,老态龙钟,需拄杖而行,似有“三脚”。奥狄浦斯猜中了此谜,斯芬克斯随即自杀。
一个看来十分简单的谜语,而且谜底就是“人”,为何许多人都猜不中,被迫葬身于狮身人面怪兽的腹中?可见人认识自己之难。
我们要感谢祖先,创造了“人”字这个象形汉字,给人认识自己以许多启迪。
“人”字一撇一捺,一撇是长处,一捺是短处。它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既不要骄傲自满,也不要妄自菲薄。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应凭借这长处和短处组成的体态平衡,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勇敢地站立起来。
“人”字一撇一捺,一撇代表品格,一捺代表学识。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是“真、善、美’’和“德、识、才、学”的完美统一。高洁的品格和渊博的知识不仅是有志者腾飞的双翼,而且是其终身的奋斗目标。
“人”字上部合并,底下分叉。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生之路有许多叉道。有的通向光明,有的通向黑暗;有的走向成功,有的走向失败。而人生之路,数青春的叉道最多。每个青年理当谨慎,好好把握。
“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扶持,相互支撑。一辈子写好了这个“人”字,就会多一些爱心,多一些春天的温馨,多一些自由自在的.海阔天空。
普天下的人,不论国籍和肤色如何,都应穷尽毕生精力认识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堂堂正正写好一个大写的“人”字。
认识自己的阅读答案 第2篇
2.认识自己的艰难人应该怎样认识自己
3.A用设问句,起强调作用,引起读者思考;B句运用陈述句,语气平淡
4.示例:“人”字一撇一捺,一撇为文,一捺为武,具有文韬武略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少了一撇一捺,就会失去重心,倒在地上。人应智勇双全,才能适应生活的需要
认识卑微的自己 第3篇
子曰:“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真正的君子在困厄中认识另一个自己, 他们才能正确把握人生的航向;而小人眼中只有无上的光环, 不知道也不承认艰苦险境中暴露出的另一个自己。君子在卑微中寻出路, 小人在出路上陷入卑微。
坐在教室里的大人物———邓亚萍, 一身荣耀悉数褪下时, 她似乎只是一个普通人, 没有了在乒乓球桌边的霸气, 没有了站在冠军领奖台的激动。她明白, 此时此刻的邓亚萍只是教室里的一名学生, 她没有被自己的成就所迷惑, 而是及时找到了那个“知识匮乏”的自己。她不能任其如此下去, 她得做些事情, “重整旧山河”, 她背上书包, 重走一回人生路。一路上, 她捡拾自己遗下的初衷, 感受自己无悔的青春, 她坐在内心深处没有阳光, 阴冷潮湿的墙角, 重新认识自己, 了解到自己的不足, 及时采取不同有效的措施来弥补一切, 最终邓亚萍成为了一个不为人所知的邓亚萍。
认识卑微的自己, 不是自甘落后, 低于泥土, 而是在卑微中重新找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卑微的自己, 是使自己更理智, 更客观, 面对自身的优势长处不为所动, 而是悉心发现更有价值的“瑕疵”, 从而想方设法不断提升自我。
“传诵礼乐不息”的孔子受困于陈蔡, 仍潜心治学、思考,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他意识到“君子能以其道小而不能为客。”那一刻, 他除去圣人的面孔, 认真反思自己道义上的不足, 分析自己 “至于此”的缘因。“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他贤于苌弘、师襄、老聃等人, 但却师从门下, 只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技不如人的一面, 所以他虚心向别人学习。不断认识自己的卑微, 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 孔子终能流芳百世。
陋室里的杨绛, 牛棚里的老舍, “何妨一下楼”里的闻一多, 他们有才却不过安逸的日子, 因为他们对自己卑微的一面有着清醒的认识;工程师布兰德雷, 航海家库克, 诗人伯恩斯, 地理学家休·米勒, 作家兼雕刻家阿兰·卡林汉姆以及因蒸汽机发明而闻名于世的纽卡门、瓦特和史蒂芬森, 均出自普通劳动者阶层, 他们从来没有因为自己身份的卑微而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
守候住自己的卑微, 当我们站在人群中间拼命仰头的时候, 我们会通过别人头颅闪开的缝隙, 看到美丽的风景, 炫丽的阳光将会洒在每个人的脸上, 加速的心跳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念—认识自己的卑微, 成就的将是更璀璨的未来。
认识真正的自己 第4篇
透过别人,
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你从别人身上看到的其实是自己。
我们对别人的意见,主要是取决于他们使我们看清自己什么,而不是我们如何看他们。
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们,你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
你在发掘对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你也等于是发掘你自己。去了解他的感觉、想法,你也更了解自己,你们相互成为对方的镜子。
如果你觉得伴侣对你失去热情,可能是因为你也对他失去热情;就像一位婚姻专家说的:“如果我们的婚姻变得乏味,可能是因为我觉得乏味,或更糟的是我这个人很乏味。”
事实上,那些令你厌恶的人是在帮助你,他帮助你了解自己,让你发觉你的阴暗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跟一个人越亲密,就越容易产生厌恶,因为他让你看到自己的真面目。
别人最惹你讨厌的地方,通常也是你最受不了自己的地方。
法则二: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么样。
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就会怀疑别人的品德;一个对别人不忠诚的人,也会怀疑别人对他的忠诚;一个不正直的、不正经的人,就会把别人的任何举动都“想歪”,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一个对别的女人有非份之想的人,自然而然地,也会猜疑自己的女人。老遇到讨厌的事的,往往是令人讨厌的人。喜欢挑人毛病的人,其实自己才是最有毛病: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其实自己才是最不三不四。
如果你很爱发脾气,你就会认为别人常惹你生气,每一件事都可能变成你愤怒的理由。
并不是说每一样东西都是错的,而是你会投射,你会把隐藏在自己内在的东西投射到别人身上。你会谴责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你有太多的怒气,所以即使是一点小事也能引燃怒火。
同样,别人对你说什么,也反映了他们是谁及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批评你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不满,甚至他们自己就是他们所批评的“那种人”。
当你内心走向良善时,你将停止批评别人和对别人的批评产生反弹。
如果你对一颗长满苹果的树木丢石头,掉下来的就只会是苹果,不管谁丢都一样。一个真正良善的人,不管你对他怎么样,他显现出来的就只会是平和、良善,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
法则三:
你内在是什么,就会被什么样的人吸引。
一般而言,那些我们相处愉快的人,正是反映了我们喜欢且接受的内在自我面向;而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也反映我们不愉快且不接受内在的自我。
教双方和谐相处,不如教他们让自己内心和谐,那样双方自然会和谐;教他们如伺增进彼此感情,还不如教他们增进自我成长,那样彼此关系自然会成长。
当有人问我要如何改善关系,我总会告诉他们:
“首先你要深入内在,除非你内在的问题先解决,否则你不但无法改善,而且会制造更多问题。”
一个有控制欲的人,除非内在的空虚得到填补,否则就不可能放下别人,也难以解放自己;一个满怀怨恨的人,除非内在愤懑的情绪得到纾解,否则就不可能停止怨怼(不认识这个字去查字典,呵呵);一个爱嫉妒的人,除非内在能找到自信,不再跟人比较,否则就不可能停止嫉妒。
每个人外在的言行举止都是内在思想的呈现。你如果无法信任自己,就很难信任别人:你如果无法尊重自己,就很难尊重别人;你如果无法肯定自己,就很难肯定别人;你如果不能照亮自己,就不可能照亮别人。
当伴侣们没有了爱而彼此伤害,我不会告诉他们要如何努力爱对方,而是要求他们先学会爱自己,因为伤害对方其实就是伤害到自己。
你与每个人的关系,都反唤出你与自己的关系。如果你不断与自己的内在>中突,那么你也会不断地与别人冲突;如果你自己内在的情感挣扎,那么你也会与别人在情感上发生挣扎。
我们在感情中所遭遇的问题,就是我们内在的问题。
我们吸引的关系,都反映出我们拥有的特质,以及呈现我们的内在自我。所以,关系出问题的人,不仅要检讨你跟别人的关系,也要反省你跟自己的关系。以下是一些你可以自我检视的问题:
“当我观察你所反映的我,我感到。”(诸如愤怒、恐惧、失控_______、困惑之类的感受。)
“你反映了我的哪个自我?”
“外在”困扰我们的问题,正是我们“内在”无法整合的部分。如果你想改善外在的一切,就必须从改变内在开始。
法则四:
你约束别人,自己也会被约束。
当你掌控别人时,你同时也被掌控;如果你绑住别人,别人也会绑住你。你想想看,当你控制别人,不准他们做这做那,那如果他们不照你说的话去做呢?你会怎么样?你就会不高兴,对吗?你的喜怒哀乐是由别人来决定,你认为他们是被你掌控的吗?不,其实你才是被掌控的。
以眼还眼,结果是大家都瞎了。
如果你不断在记忆中反刍旧伤痛,你就是给了最初导致伤痛的人、事一再伤害你的力量。那就是我为什么说,当你怨恨别人时,表示某种程度上,你也怨恨自己。
要怎样彻底消灭敌人?把敌人变成你的朋友!
你会发现,那些最难得到原谅的人,正是你最需要原谅的人;最难放手的人,正是你最需要放手的人。
法则五:
如果你很排斥,它就是你必须学习的课题。
我们主要的人际关系,不断地反映该学习的课题是什么。
无论是你的老板、同事、朋友、情人、配偶或小孩皆然,这些人所拥有的你所不喜欢的个性、想法和行为,往往都是你需要学习的部分。他们会显露你的阴影,会一再地重复你所厌恶的言行来让你学习。
当有人指出你的错误,你很气那个人,但这是他的错吗?不,他只是帮你把“发霉的阴影”拿出来晒晒太阳。
你不会因为别人说你想偷窃海洋馆里的一只鲸鲨而冒火,因为那是你连想都不会想做的事。但是,如果你太太说你旅游出差是想借机去“偷腥”,你可能就会辩驳,甚至发火。为什么?因为这种事有可能发生,或曾经甚至已经发生了。没错,一般而言,越接近事实的指控,你越有可能奋起辩护和发火。
所以,以后当别人指责你的时候,不要再像以前一样,立刻去攻击或反击,你要开始反问自己,因为他们说的很可能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你又何必那么“当真”,对吗?
他们之所以会安排在你身边,都是“有原因”的。因此,不要说不喜欢就排斥或试图逃避他们,因为他们都是“天赐的良缘”,你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机缘来蜕变自己。
去爱一个喜欢的人,没什么了不起。
去爱一个爱你的人,你什么分数也得不到。
去爱一个你不喜欢的人,你一定会在生命中学到一些东西。
去爱一个无缘无故责备你的人,你就学到了生命的艺术。
爱是什么?爱就是欣赏你不喜欢和不爱的。如果在你生活周遭有太多你讨厌或不爱的人事物,那是因为你一直在排斥,所以他们才会一再出现,你必须学会生活的艺术——将它们蜕变成爱。
(编辑:唐棣)
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阅读答案 第5篇
①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希尔顿钢板价值说。大意是:一块普通的钢板价值5美元,如果把这块钢板制成马蹄掌,它就价值10.5美元;如果做成钢针,就价值3550.8美元;如果把它做成手表的指针,价值就可以攀升到25万美元。
②多数人出生在普通的家庭,或许还资质平平、容貌一般,犹如一块普通的“钢板”,只值5美元。然而,那些饱受了一次又一次残酷打磨、敲击,成为手表指针的“钢板”,可以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千百倍,实现人生价值的成倍增值,从而成为一个高附加值的人。
③究竟是什么使我们在公正的时间面前有了这么大的差距,有了无法跨越的鸿沟?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你自己。是做钢板、马蹄掌、钢针,还是手表的指针,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④价值越高,所经受的磨难和所需要的付出就越多。很多人都很羡慕那些明星和偶像的一夜成名、一炮走红,但又有几个人想过他们光鲜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那些明星和偶像也不能例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的功成名就也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辛苦换来的。也有很多人说他们的成功是方方面面的众力合促,是外部条件造就了他们的成功。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常识——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他们的功成名就也是主观努力的结果。
⑤成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努力。别人只能扶你一程,扶不了你一生。过了这一程,后面的路还得你自己走。清代书画大师郑板桥有句名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⑥生长于参天大树下的树苗,因依赖大树的庇荫而最终只能成为灌木,甚至死去。人亦如此。有些人思想上不能自立,生活上不能自理,学习上不愿自强,皆因过分依赖他人。须知,依赖只能滋长惰性、束缚手脚,最终泯灭自立自强的勇气和毅力。
⑦尽管这是一个合谋的时代,但要想成功还得靠自己。所以,不要把前程和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要让你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应该。只有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才能最终到达成功之巅。
1.请你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2.请你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3分)
3.根据第⑦段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写一句适当的话。(2分)
参考答案:
1、人要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经受住磨练,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2、第④段的论证过程是:首先指出价值越高,所经受的磨难和所需要的付出就越多;然后举明星和偶像例子,论证成功需要艰辛的付出;接着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说明功成名就是主观努力的结果。
摆渡自己的阅读答案 第6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两个重要人物。第一个写的是20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他是因为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于是,他便在轮椅上给自己叠了一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第二个写的是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讨星系、黑洞、夸克
做自己的朋友阅读答案 第7篇
13.(3分)对比论证(1分),将自爱者和不爱自己只爱自己的人作对比(1分),更有力地论证了自爱者才能爱人这一观点,令人信服(1分)。
14.(2分)以生动的事例告诉人们,世上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放弃自我(1分),从而有力地证明我们必须做自己的朋友这个中心论点(1分)。
认识你自己——自恋下的偶像崇拜 第8篇
关键词:偶像崇拜,科胡特,自恋
各个时代, 人们选择娱乐明星、文化名人、草根阶级的成功人士等来充当自己的偶像, 不管是小朋友、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崇拜。追星、偶像崇拜似乎成了这个社会不变的主流。追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而且偶像似乎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自恋这样一个概念引入精神分析是从弗洛伊德开始。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 幼儿时期的原初自恋是作为个体成长的一个阶段, 但是在他的病人那里, 他看到很多人总是过分的关注自身;过少的投注于环境中的客体;与这些客体有不成熟的病理关系。弗洛伊德解释这是因为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挫折过早或严重的打断了婴儿早期的完美感和无所不能感, 从而使力比多没能投注到外部的客体上, 而是固着到自身, 形成神经症。所以成人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恋倾向是病理的, 是不正常的。
从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到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再到温尼科特费尔贝恩的自恋理论的奠基, 到了科胡特这里, 他研究自恋是从客体关系理论强调的关系 (环境) 出发。他没有仅仅局限于弗洛伊德内驱力模式和力比多观点。科胡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恋的倾向, 自恋是维系自我意识, 获得生存能量的必不可少的部分。科胡特认为婴儿开始是没有自体的, 但是他有内部驱力和双亲的投射。儿童天生的有自我成长的需求, 另外, 双亲对于儿童的反应、需要做出相应的理想化的响应。双亲是儿童的自体客体。随着成长过程中个体经历的非创伤性的挫折, 儿童会给自己创造一个夸大性的自体和理想化的双亲意向, 因为自体在强大的不能改变的现实中不能忍受, 所以需要一个夸大性的自体为自我提供能量、雄心和自尊。因为父母自身的缺点不能满足幼儿的幻想, 幼儿会感到失望, 为了填补失望, 幼儿要自己创造理想化的双亲意向, 之后理想化的双亲意向会被内化为超我。在这期间核心自体形成, 核心自体经传换性内化, 自体客体和它的功能被自体和自体的功能所取代。也就是说个体开始比较现实的看待被理想化的客体和世界, 开始用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如果童年经历重大的创伤和剥夺, 会妨碍紧密结合的自恋型自体结合为一个健康的人格。[1]这段对自恋的描述会给我们提供一种角度来理解偶像崇拜。
对于偶像崇拜这种现象来说, 个体在选择偶像的时候, 是从自身的不能满足的需要出发, 也就是说在偶像身上有个体一直渴望的缺少的某种体验或品质, 个体把自己的精力投注到偶像或明星身上的时候, 感觉是美好的、完整的。这时, 个体体验到的是理想化的双亲意向所带来的感受:你是完美的, 但是我与你在一起, 我是你的一部分, 所以我也是完美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 个体一直把偶像当成自体客体, 他不同于与我没有关系的客体, 而是能够满足我的需要, 幻想, 与我完美融合的客体, 是自体延伸, 是能够使我的存在得以确证的客体。随后自体客体的功能就会被自体和自体的功能所取代。这种自恋的投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巩固核心自体的稳定。在个体生理成熟之后, 一个人在潜意识里还是期待着能够回到小时侯那种无所不能的感觉中。出现在成人身上的这种退行是使个体在无可奈何的现实中暂时得到心灵慰藉和维持自尊的能量来源, 这表现在偶像崇拜中就是个体能够从偶像身上获得心理的幻想的满足。这种正常的自恋投注使个体的自我界限是清楚的, 他能够知道从偶像身上可以获得怎样的体验, 而不会过分的干涉偶像的生活。
但是在偶像崇拜现象中, 还有不能让人接受的粉丝, 做出不能让人接受的事情, 也就是说这些人的做法超过了人们可接受的度。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正常状态与病理状态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两者之间有一个临界点, 过了临界点, 人的病理状态就会呈现出来占领人的心灵。对于这种表现, 我们可以用下面一段话来进行解释:“在自恋的世界里, 每个人或每件事, 都是自体的延伸或充当自体。如果有任何挫折, 只是被体验为这个完美世界的瑕疵, 这种瑕疵或自恋性损伤激起一种不知足的愤怒, 但是他却不能识别出入侵者是与自体分离的。入侵者或敌人被体验为对延伸性自体的敌对部分, 自恋者希望对这部分进行完全控制。如果绝对控制的幻想被破坏, 这个自恋者就会体验到强烈的羞愧和愤怒。他们的自尊会受到伤害。”[2]表现在行动上就是粉丝们会用自杀、恐吓等各种方式来消除自己不能忍受的羞愧和愤怒而不考虑后果。在这种现象中, 个体就没有能正确处理与客体的关系。
综上所述, 从自恋角度理解这一问题, 会有助于我们从狂热的追逐中停下脚步, 反观自身, 从多角度理解自己。古希腊圣城德尔菲神殿上的著名箴言“认识你自己”道出了人生在世的真谛, 只有不断认识你自己, 进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有健康人格的人, 我们才会善待自己, 善待他人, 善待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Michael.St.clair著, 贾晓明、苏小波译《现代经典很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
[2]斯蒂芬.A.米切尔, 玛格丽特.J.布莱尔著《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年版
[3]查尔斯.布伦纳著, 杨华渝译, 北京, 《精神分析入门》, 北京出版社
[4]ichael St.clair著, 贾晓明、苏小波译《现代经典很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
[1]Michael.St.Clair著, 贾晓明、苏小波译《现代经典很分析圣经——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 2002年。第195页到196页
认识自己的阅读答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