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俄语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论文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俄语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论文(精选9篇)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俄语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论文 第1篇
摘要:任务型教学法作为我国外语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完成各种任务或活动为目标,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被大家所接受。基于此,从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概念出发,结合俄语教学的特点,探究任务型语言教学对俄语教学设计的影响,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为公共俄语教学方法提出新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俄语教学;任务设计;原则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概念
任务型语言教学这个术语是从英文中的Tack-BasedLanguage Teaching翻译过来的,在英文文献里通常简称为TBLT。从这个英文术语可以看出,所谓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一种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途径(也有人称之为任务型教学法),根据这一教学途径,设计语言教学大纲以及编写语言教材不是按一定的顺序罗列或介绍语言项目(Linguistic Items),而是设计一系列的任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逐一学习各个语言项目,而是完成各种各样的交际任务。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语言习得理论
代表人物Krashen认为,对于语言学习,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材料系统而掌握语言的习得过程远比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的学得更为重要,而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的输入”。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能理解的语言材料必须是稍稍超出习得者现有语言水平的i+1模式;其次,应该是障碍小,以便习得者的语言吸收。大学俄语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语言材料,如果按照习得理论向学生讲授其特点,而不让学生参与其中习得,将其转化为障碍小和i+1模式的语言材料,势必影响学习效果。语言学家Long(1983)发展了Krashen的习得理论和可输入理解,提出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机制是“变化性的互动”即任务,因为学生所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式,而是可理解的输入与输出的机会。鉴于此,外语课堂教学增加“变动性互动”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俄语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和模拟操作性互动,产生语言习得,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
2、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个人构建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重视学习过程,反对现成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学应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而最理想的情景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在其中得到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由教师按照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充分参与完成任务、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学生建构对客观事务的理解和意义。而在俄语教学中,设计真实的语言环境提供给学生一个可同时进行探究的环境,可激活学生的内在系统让其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样的知识体系正是学习者所要达到的理想学习效果。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
1、通过交流来学会交际。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各项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真实的交流,交流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能力的提高。
2、将具有真实性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的环境。因为真实的场景能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不受任何约束地真正体会语言,理解语言并大胆地运用语言,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
3、既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学习过程。任务型语言课堂把整个教学目标设计成符合本目标的若干个任务,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各项任务,进而按步骤完成课堂的总体目标。
4、具有师生角色。学生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教师是助学者、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有时也加入到活动之中担当学生的伙伴,与学生共同完成交际任务。
5、学习者个人的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因素。任务型语言教学追求的效果,是让学习者能用自己的语言知识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二、任务型教学设计原则
根据俄语教学的特点,在高校大学俄语教学定位上:
第一,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真正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第二,教学中要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重视语言基本技能应用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但打好基础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教学内容不片面追求系统完整,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
第三,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确保各项语言能力的协调发展,为今后进一步提高俄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俄语教学的目标是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策略方面,明确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为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目标的“任务型”教学方式,使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亲身参与制定、选择任务的完成,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语言。
以任务为核心,将课堂活动任务化,任务的设计的好坏是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所以任务设计时应该考虑到下列三点。
1、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认知心理学将人看做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它关心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即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语言学家long也主张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的输入将有利于语言习得。而可理解的输入必须首先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大学阶段的学生其心理机制已接近成人水平,他们学习的潜在目的是将在真实交际世界中的可能利用,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尽可能模拟真实交际世界,这样才能激起学习者的兴趣,让其积极地参与到任务当中。
2、兼顾学习任务和交际任务。以Edtair和Zanon为代表的广义任务派认为,任务可分为交际任务和学习任务。集中在语言方面的练习,以语言为主的活动是学习任务。而以意义为中心的练习属于交际性任务。Ellis(2000)认为,任务型教学法要达到促进语言习得和促进有效交际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首先,要设计一些必要的语法层面的练习,如呈现新的语言点,如练习词汇等,如必要的词汇用语,让学生做必要的练习。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适当注意其语言形式,提高其语言准确性和复杂性,以此拓展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进而促进语言习得。其次,任务的设计也要让学生在交际中能体现、达到并提高语言流利性。
3、设计出合理的任务链。任务链即一系列前后相连的任务。Nunan(1996)的任务依赖性原则指出,任务的设计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相互依存、层层深入,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每一项任务逐步发展,使教学阶梯式层层递进。
任务型的教学设计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任务完成的情况。通过任务型教学可使学生体验自信,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磨炼意志。这就要求教师备好学生,以一颗童心去体验观察学生的生活。同时要吃透教材,把握本课的重点、难点,精心备课,每节课要设计完成一个好的任务,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俄语去和人交流沟通,使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俄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须有足够的语言输入,没有听和读的输入就没有说和写的输出,输入是输出的基础。学习俄语的过程和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一样,都需要进行大量听的训练。儿童通过“听”逐渐学会“说”,听的内容越多,说的内容也就越丰富。因此,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多听、多说俄语。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Willis(1996)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任务前阶段(pre-task)、任务中阶段(task-cycle)和任务后阶段(post-task)。任务前阶段是准备阶段,任务中阶段是实施阶段,任务后阶段是验收与提高阶段。这三个阶段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其中任务中阶段是核心,任务前阶段为其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任务后阶段是前两个阶段的归宿,是促进学习者语言内化过程的具体手段。在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不但要考虑到语言的可操作性,还要考虑到其是否具有交际性。
1、任务前阶段。如在开始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预习课文,主要任务是搜集相关资料,并对搜集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分类和总结,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归纳出文章的主题和提纲。
2、任务中阶段。语言教学的出发点是语言知识,终点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在对语言规则、语言知识的反复操练下产生的。课堂语言教学应实现由语言形式到语言运用的转变。教师应在活化教材上下工夫,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交际,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交际活动。这一阶段是整个任务的执行阶段,教师可根据前一阶段的情况,以具体任务的形式来完成这一阶段的活动,如设计小组讨论、两人对话、分组辩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民意测验和采访等交际任务,以激发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兴趣,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3、任务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前两个阶段各类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在课内,学生主要通过复述课文和写作来完成对课文的全面理解。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出了课堂,往往就进入了汉语世界,俄语学习环境难以保证。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布置任务帮助学生加强课外俄语实践活动,营造课外俄语学习氛围。在俄语课外实践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设计、组织、安排好任务活动,如开办俄语俱乐部、俄语协会、俄语社团、举办俄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并对任务活动及时督促、检查、总结、评价。
参考文献:
[1] 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廖晓青.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课堂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0,(11).[3] 曹群.任务型教学方式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实施[J].首都教育学报,2008,(7).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俄语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论文 第2篇
【摘 要】任务型语言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语言研究者和教育研究者提出来的一种教学途径,本文阐述了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实施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高职英语 课堂实施
一、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意义
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指基于任务的一种教学途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各种各样的语言运用活动,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接触语言、理解语言和学习语言。
作为国家制订的指导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英语课程标准》除了规定课程目标以外,还要倡导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之所以要倡导任务型语言教学,主要有二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学习过程,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任务型语言教学刚好就是一个强调学习过程的教学途径。我们可以按照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路径,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是新课程自然要倡导一些新的教学理念,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教学发展的一个最新的形态,这也是值得倡导的一个理由。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课堂实施
作为一种途径,任务型语言教学有很多具体的实施方式。同样一个教学途径可以有不同的实施模式。我们要准确理解模式这个词,不要把它当成一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步骤。我们把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环节称为任务链,即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活动,也就是任务型教学活动的三个阶段。
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有几个具体环节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在任务前的活动中有一个环节叫做介绍任务,或者叫做呈现任务。其作用有三个,第一是呈现语言运用的形态,就是如何去运用语言,一般包含着要学的新语言内容;第二是呈现教学目标,也就是通过呈现任务让学生知道要学习的重要语言内容是什么,要学的新的语言项目是什么;第三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学生就会很积极地去参与后而的学习活动。
二是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最后要有一个展示结果的活动,即把最后的结果向全班同学展示出来,它是任务型语言教学必要的一个环节。如何使这个环节更有效一些呢?这涉及一些必要的组织策略,比如,是由小组成员共同展示还是由小组长作为代表进行展示,是一个小组展示还是所有的小组都得展示一遍,这需要根据各个方面的因素来确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运用语言完成任务以后还有足够的时间,就应该尽可能地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个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语言成果的机会。在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环境中,由于课时相对较少,要更多地关注完成任务的过程,也就是把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给开展任务。
三是在展示任务完成结果之后的语言聚热环节,需要把一节课里面学生学习的或者用过的重要的语言现象梳理一下,包括对句型和语法在内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提炼,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有时也可以把这个环节放在完成任务之前先,让学生对语言本身进行一次详细的梳理,然后再来开展任务,到任务完成之后再用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语言运用情况进行评价。也就是说用于语言准备的时间要长一些,这也是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在具体使用时,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方式与方法。
三、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任务的设计问题
一个好的任务设计者,应有“具象思维”的能力,也就是能预想到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该运用的语言和他们当时的想法。设计者可以从“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来推测学生可能运用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要达到这种程度,任务设计者不仅要有较好的语言知识基础,还要具备语言在各种情境下综合运用的知识,了解在各种交际情境下,人物的身份、关系、场合、对象、时间等各方面情况所带来的.语言使用的变化。这种语用能力不仅涉及任务设计者对教材的理解、对于语言知识的掌握,还涉及他们本身的知识结构。所以,作为一个任务设计者,应具备对语言、情境、对象、社会文化、策略等各方面的知识和深人了解。
2.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经常要开展小组活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优等生表现特别地突出,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不开口;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浑水摸鱼,不参与活动。这往往是因为教师在设计小组的角色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设计小组活动或任务的时候.要规定小组每个成员分别代表某个角色。同时任务的设计还要能够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需要为这个活动作贡献,都感觉到要为小组最后出色地完成任务贡献一份力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就感。这样就能避免因优等生利用较多机会而其他人旁观的现象。另外,可以设计一些竞争性的活动,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如果出现小组活动不均衡现象,或出现与教师期望相差甚远的情况时,建议教师多想一想活动设计本身,而不要去责备学生。
3.任务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以及那些强调语言学习过程的教学途径,而不是要求教师必须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倡导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并不是说要彻底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要继承过去的一些有效的方法。另外,一些教师可能因为操作还不特别熟练,理解还不完全到位而影响了实施任务型教学的效果,这些都是正常的。我们设计的任务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学生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即便目前有一些不够理想的情况,大家也不必担心,不必为了眼前的一些困难束手束脚而不去尝试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的评价手段、评价方式、评价理念也会更新。
4.任务型教学与学生专业结合
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专业思想及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专业内容使大学英语教师转变知识与能力结构,不断学习、研究与创新,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从“维持型”转为“创造型”,从“单一型”转为“复合型”,以满足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要求与目的;同时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要求学生以一种主动者、探索者的身份去自主学习,使英语学习个性化、任务式及专业化。
总之,任务型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关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希望一线教师能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地尝试,摸索出一条适合目前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Ellis,R.2003.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俄语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论文 第3篇
任务型语言教学这个术语是从英文中的Tac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翻译过来的, 在英文文献里通常简称为TBLT。从这个英文术语可以看出, 所谓任务型语言教学, 就是一种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途径 (也有人称之为任务型教学法) , 根据这一教学途径, 设计语言教学大纲以及编写语言教材不是按一定的顺序罗列或介绍语言项目 (Linguistic Items) , 而是设计一系列的任务,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是逐一学习各个语言项目, 而是完成各种各样的交际任务。
(一) 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 语言习得理论
代表人物Krashen认为, 对于语言学习, 通过交际无意识地接触语言材料系统而掌握语言的习得过程远比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的学得更为重要, 而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的输入”。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 能理解的语言材料必须是稍稍超出习得者现有语言水平的i+1模式;其次, 应该是障碍小, 以便习得者的语言吸收。大学俄语对于在校学生来说,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语言材料, 如果按照习得理论向学生讲授其特点, 而不让学生参与其中习得, 将其转化为障碍小和i+1模式的语言材料, 势必影响学习效果。语言学家Long (1983) 发展了Krashen的习得理论和可输入理解, 提出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机制是“变化性的互动”即任务, 因为学生所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形式, 而是可理解的输入与输出的机会。鉴于此, 外语课堂教学增加“变动性互动”的各项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俄语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性和模拟操作性互动, 产生语言习得, 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
2.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个人构建的, 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 重视学习过程, 反对现成知识的传授, 强调教学应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而最理想的情景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在其中得到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由教师按照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设计任务, 要求学生充分参与完成任务、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有利于学生建构对客观事务的理解和意义。而在俄语教学中, 设计真实的语言环境提供给学生一个可同时进行探究的环境, 可激活学生的内在系统让其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这样的知识体系正是学习者所要达到的理想学习效果。
(二)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
1. 通过交流来学会交际。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各项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真实的交流, 交流的最终目的是交际能力的提高。
2. 将具有真实性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的环境。
因为真实的场景能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不受任何约束地真正体会语言, 理解语言并大胆地运用语言, 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
3. 既关注语言本身, 也关注学习过程。
任务型语言课堂把整个教学目标设计成符合本目标的若干个任务,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各项任务, 进而按步骤完成课堂的总体目标。
4. 具有师生角色。
学生是交际者, 其主要任务是沟通。教师是助学者、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监督者, 有时也加入到活动之中担当学生的伙伴, 与学生共同完成交际任务。
5. 学习者个人的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因素。
任务型语言教学追求的效果, 是让学习者能用自己的语言知识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二、任务型教学设计原则
根据俄语教学的特点, 在高校大学俄语教学定位上, 第一, 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 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真正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第二, 教学中要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重视语言基本技能应用的训练,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但打好基础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教学内容不片面追求系统完整, 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 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第三,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并确保各项语言能力的协调发展, 为今后进一步提高俄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俄语教学的目标是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教学策略方面, 明确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 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为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目标的“任务型”教学方式, 使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让学生亲身参与制定、选择任务的完成, 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语言。
以任务为核心, 将课堂活动任务化, 任务的设计的好坏是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所以任务设计时应该考虑到下列三点。
1.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认知心理学将人看做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 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 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 它关心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 即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语言学家long也主张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的输入将有利于语言习得。而可理解的输入必须首先符合学习者的心理特点, 大学阶段的学生其心理机制已接近成人水平, 他们学习的潜在目的是将在真实交际世界中的可能利用, 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尽可能模拟真实交际世界, 这样才能激起学习者的兴趣, 让其积极地参与到任务当中。
2.兼顾学习任务和交际任务。以Edtair和Zanon为代表的广义任务派认为, 任务可分为交际任务 (communicative task) 和学习任务 (enabling task) 。集中在语言方面的练习, 以语言为主的活动是学习任务。而以意义为中心的练习属于交际性任务。Ellis (2000) 认为, 任务型教学法要达到促进语言习得和促进有效交际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 首先, 要设计一些必要的语法层面的练习, 如呈现新的语言点, 如练习词汇等, 如必要的词汇用语, 让学生做必要的练习。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适当注意其语言形式, 提高其语言准确性和复杂性, 以此拓展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进而促进语言习得。其次, 任务的设计也要让学生在交际中能体现、达到并提高语言流利性。
3.设计出合理的任务链。任务链即一系列前后相连的任务。Nunan (1996) 的任务依赖性原则指出, 任务的设计要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相互依存、层层深入, 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每一项任务逐步发展, 使教学阶梯式层层递进。
任务型的教学设计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任务完成的情况。通过任务型教学可使学生体验自信, 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磨炼意志。这就要求教师备好学生, 以一颗童心去体验观察学生的生活。同时要吃透教材, 把握本课的重点、难点, 精心备课, 每节课要设计完成一个好的任务, 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俄语去和人交流沟通, 使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俄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 必须有足够的语言输入, 没有听和读的输入就没有说和写的输出, 输入是输出的基础。学习俄语的过程和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一样, 都需要进行大量听的训练。儿童通过“听”逐渐学会“说”, 听的内容越多, 说的内容也就越丰富。因此, 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多听、多说俄语。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Willis (1996) 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任务前阶段 (pre-task) 、任务中阶段 (task-cycle) 和任务后阶段 (posttask) 。任务前阶段是准备阶段, 任务中阶段是实施阶段, 任务后阶段是验收与提高阶段。这三个阶段相辅相成, 互相作用。其中任务中阶段是核心, 任务前阶段为其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任务后阶段是前两个阶段的归宿, 是促进学习者语言内化过程的具体手段。在任务型教学法中, 任务的设计不但要考虑到语言的可操作性, 还要考虑到其是否具有交际性。
1.任务前阶段。如在开始学习课文之前, 教师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预习课文, 主要任务是搜集相关资料, 并对搜集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分类和总结, 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 归纳出文章的主题和提纲。
2.任务中阶段。语言教学的出发点是语言知识, 终点是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在对语言规则、语言知识的反复操练下产生的。课堂语言教学应实现由语言形式到语言运用的转变。教师应在活化教材上下工夫, 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交际, 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交际活动。这一阶段是整个任务的执行阶段, 教师可根据前一阶段的情况, 以具体任务的形式来完成这一阶段的活动, 如设计小组讨论、两人对话、分组辩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民意测验和采访等交际任务, 以激发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兴趣, 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3.任务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前两个阶段各类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在课内, 学生主要通过复述课文和写作来完成对课文的全面理解。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出了课堂, 往往就进入了汉语世界, 俄语学习环境难以保证。因而,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通过布置任务帮助学生加强课外俄语实践活动, 营造课外俄语学习氛围。在俄语课外实践中, 教师应帮助学生设计、组织、安排好任务活动, 如开办俄语俱乐部、俄语协会、俄语社团、举办俄语演讲比赛、辩论赛等, 并对任务活动及时督促、检查、总结、评价。
摘要:任务型教学法作为我国外语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 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以完成各种任务或活动为目标, 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被大家所接受。基于此, 从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概念出发, 结合俄语教学的特点, 探究任务型语言教学对俄语教学设计的影响, 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为公共俄语教学方法提出新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俄语教学,任务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廖晓青.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课堂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0, (11) .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俄语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论文 第4篇
【关键词】任务型 教学 模式 动画设计 教学中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TP391.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07-01
本次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分为八个层次:以学习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当我们要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时,我们必须首先确定这个活动的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有时一个单一的学科,有时多个学科),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确立学习的目标,而学习目标往往是隐含于预期要完成任务的之中;第四步,根据所学知识和学习者的特点,选择的合适的学习策略,包括情境的创设,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第五步,学习资源的选择,包括学习活动中的材料和工具。如果有必要,学习资源与环境的设计和开发可能还需要教师来完成;第六步,自行设计学习活动;第七步,形成性评价工具的设计,包括例子,评价表,问卷调查和活动记录等等;第八步, 学习者根据上述的设计开展自主学习的活动,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形成性评价。依据反馈的结果对学习活动和教学设计进行修改。
一、任务驱动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实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式教学的模式的转变;实现了由模仿式学习向探索式学习的转变,这种转变使学生的学习一直都处于高度集中与积极的状态,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特有的看法与小组内成员的共有的知识对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以相同的任务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恰当的情景的引导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探索和交互式协同学习,通过主动获取学习资源,并找到方法来完成任务,完成知识的建构。
二、任务驱动法的特征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主线是任务,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
(1)主线是任务
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教学过程也将以任务为中心,课堂教学的主线是“任务”,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进行互动。知识是否掌握是任务完成的质量为标准。
(2)主导是教师
在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地调动。任务驱动法对老师的要求是老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由高高在上的角色转变为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帮助者和辅导者。老师既要在知识的学习上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还要在怎么学、如何更好地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应该怎样结合掌握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并且还是课堂教学的秩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的保障者。任务驱动中主导是教师体现在教师是任务的设计者;任务情境的创造者;学生完成任务的帮助者;任务完成的评价者;课堂教学监控者。
(3)主体是学生
站在学生的角度,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能让他们更好地学习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任务驱动将帮助学生发挥主体地位。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针对所得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任务驱动法的流程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教师制定一个合理的任务,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将积极主动完成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习中就会发现更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能诉诸解决时,他们会求助于老师、同学,在这个时候,学生也在教师更深入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主体对于主导的促进、主体对于主导的推动将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直到整个教学任务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任务起到了中介的作用,它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顺序进行,任务驱动教学顺利完成是教师,学生,三良性互动的体现。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进行学习的,而应该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小组的成员)的帮助、依赖于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完成意义的建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种元素或四个属性。
情境是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这就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而且还考虑创设的情景是否有利于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有很多优势,也是很多人在推崇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受到了客观条件与主观方面的限制。主观上,笔者对任务驱动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不多,尤其是如何更好地把新知识与旧知识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还要进行更多的思考与实践。客观上,任务驱动法中任务的设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并且还要考虑到是否适合职业高中的学生的特点。其次,学生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驱动,有一部分学生仍然是别人活动,他做自己的事情,不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第三,由于上面原因的存在,导致小组内有“伪合作”的现象出现,影响了小组的整体成果。这就需要教师体现其主导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将教学过程设计更加细致,小组的分工中对学生情况考虑要更加全面,使分组更合理,组内活动记录要更准确,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新的教学与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一个全新而丰富的教学环境,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方法的指引之下,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能快速、有效地查找所需信息,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来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也在极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均有良性的帮助。本次实验证明这种教学方法适合职业高中FLASH动画制作课程的教学。
四、结论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教师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创建一个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气氛,同时为优秀的学生提供一个机会来展示自己,教师及学优生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指导与帮助,减少他们的自卑感和挫折感。所以,学习中有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李龙.教学过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8
[2]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俄语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论文 第5篇
虽然任务是按照课程对应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来设计的,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把所有的课程知识都体现在工学任务中,任务型课程容易把课程知识分割成几部分,缺少显而易见的联系。这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一个工学任务既可胜任对应的工作岗位,但是也会造成纵观全局的缺失,不利于学生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或者发展。利用微课可以适当弥补这一缺陷,在每个工学任务之间设计相应的引导衔接性的微课,通过微课对课程知识的描述,使学生自主的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课程结构框架。
2.2以任务为主,分层建设关联微课的网络教学资源
基于大数据技术,分层建设与任务相关联微课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微课的网络教学资源除了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外,还应具备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功能。微课的载体除了视频,还应包括如PPT、Word、图片、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其涉及的内容以任务为主,包括微课学习任务引导、人机交互、达标考核、讲义。全部的微课网络教学资源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分层设计和引导。满足学生明确工学任务目标,自主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解决任务型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
2.3以任务为主,建设其最密切关联理论知识的微课,通过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中更重要的是怎样通过对学生个别化的需求分析,探究他们在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教师通过在微课建设中合理设计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打破自身的应试思维,锻炼自己的全局观和创新性思维。
3小结
在任务型课程中应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课堂内、外的学习时间和重点进行了重新分配,也有意的打破学生传统的应试思维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搭建专业知识结构化体系能力、全局意识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傅志铭.高职院校基于翻转课堂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3):49-51.
[2]周贤波,雷霞,任国灿.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项目课程中的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1):97-102.
[3]尹凤伟.任务型教学资源在“机车检修”课程中的应用[J].时代农机,,42(7):113-113.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俄语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论文 第6篇
论文摘要:现代外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引起了教师们的极大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概念和如何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来进行大学综合英语教学。
论文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大学 综合英语
引言
在我国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长期形成了“注入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主导位置。于是,学生在课堂中极少有机会参加教学活动,课堂不能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由于学生只是一味地听课,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变成“哑巴英语”。外语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需要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目前国内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研究表明,在大学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借鉴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念。
1.任务型教学的特点和构成环节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approach)是建立在第二语言洗得研究基础上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从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出发,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求的过程,在教学目标上突出教学的情感功能,追求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它强调教学中学生基本心理的满足,特别是归属感和影响力,具有较强的情感性。
典型的任务型教学分为5个环节。“课堂导入”环节:按照常规的课堂教学导入程序,课堂教学首先需要导入;“参与任务”环节:任务呈现环节。任务型教学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明确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去学习语言知识;“学习新知”环节: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语言知识教学,学习的内容可以围绕课本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巩固新知”环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操练运用”环节:学生掌握新知后,形成“活学活用”能力。
2.教学实例说明
本文以《致用英语综合教程2》(程晓堂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Travelling without Trampling”一课为例,说明“任务”的设计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该文主题集中在travelling 与trampling之间的关系,提出旅游可能会对环境起到破坏的作用,提倡“无破坏”旅游,以良好的旅游管理来发展地域文化和经济。旅游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突出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围绕本课文,笔者设计了以下5项task-oriented的活动。
Task 1: Today we are going to deal with the topic “travelling”. Do you like travelling? Where have you been travelled? What other places do you want to travel in the future?
任务1分析:这是一个导入步骤,目的是想激发学生对主题或任务的关注和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任务情景氛围中。教师所问的问题要贴近本课文所涉及的.内容。 Task2: Look at the topic in our text “Travelling without Trampling” and try to predict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任务2分析:学生的兴趣被激起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今天的主题或任务,即对标题的预测。在预测之前,要理清一些语言理解上的障碍。
Task3: Discuss in groups: Wha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an travelling bring to our life and the environment? Try to make a list of them. (The whole class may be divided into 7-8groups. After discussion, each group do a report.)
任务3分析: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及想象力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展充分的讨论,同时也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深入挖掘。
Task 4: Each group reports the discussion result to the whole class. Compare the items each group provides. Then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items you mention and those mentioned in the text.
任务4分析:通过讨论比较,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Task 5: Nowadays travelling is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what travelling can bring to us,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evelop tourism or we should just stop developing tourism so as to protect our home from being trampled?
任务5分析: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整个班级可以分为两大组,分为正反两方展开英语辩论。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语言交际技能灵活用到实际生活中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上。
结束语
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发展,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应该根据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积极探索任务型教学模式,使之在教学中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程晓堂. 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Ellis, Rod. Task-based Language and Teaching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俄语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论文 第7篇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高职英语;精读教学
1 任务型教学理论
所谓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其运用英语的能力。
简单说来,任务型教学法的三阶段过程即“任务前”、“任务”、“任务后”。韦利斯(J.Willis)进行了阐释。
“任务前”阶段有两个基本功能:(1)介绍和激发学习者对所选话题而设置的任务的兴趣;(2)激活跟话题有关的词汇、短语、句子,促进任务的完成。本阶段附带的作用是使学生们能在任务执行阶段尽可能流利地进行交流。
“任务”阶段包括任务筹划和汇报阶段。本阶段学生以配对或小组形式运用任何他们所拥有的语言资源来达到任务的目标。为了避免以牺牲语言的精确来发展语言的流利,学生们与教师一起筹划他们的汇报,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在全班进行展示。在任务执行之前或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聆听别人完成任务的录音或让他们阅读一篇关于任务话题的文章来熟悉必要的相关的语言。
“任务后”阶段是聚焦语育的阶段,为关注语言形式提供了机会。本阶段,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会被自然使用的语言得到鉴别和分析。这些语言分析可以是关于功能、句法、词汇或构词、意义或语用的范畴以及语音特征。分析之后是操练词汇、短语和句子阶段。
2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
精读是高职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因此英语精读教学也应采取适当的方法。高职英语精读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在深入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从词、句、语篇等角度进行听、说、读、写、译等多方面的语言操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通过结合任务型教学法,可以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教学互动的效果。学生通过运用英语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应用英语综合能力进行了多方面的训练,通过熟练运用英语真正实现了交流的最终目的。
2.1 “任务前”阶段
该阶段旨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图示、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并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主题紧密相关的录音。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歌曲、小故事、短文等,要求学生上课前预习时听。教师在本阶段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搜集大量的与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进行知识的输入。或者可以为学生准备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可以熟悉主题,预习新单词和短语,从而完成所需的语言知识。这个阶段为学生起到充分热身的作用。学生要注重运用英语达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但切记在遵循语言的流畅性的原则下不能忽视语言的准确性。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本阶段布置任务时,应向学生介绍清楚任务的要求,任务实施过程中的要求以及相应的实施步骤。以便引导学生更好的完成任务。通过活动,学生获得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在活动中自然的锻炼了英语交际能力。在本阶段,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难度相对较低的任务,做到使每个学生真正愿意并积极的参与到任务中来,并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此过程中会有强烈的成就感,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这样可以为之后的执行“任务”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好铺蛰。
2.2 “任务”阶段
课文内容各不相同,首先需要学生阅读。在阅读过程之前,布置相应的任务。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技巧,注意不要养成用手或笔指着单词阅读,或是逐字逐句朗读的习惯。可以在一些新单词或有理解困难的句子处标上记号。在快速阅读过程中,梳理文章的整体结构。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风格。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提炼,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话题,将学生进行适当分组,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给与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他们能够理清自己的思路,考虑如何更好的表达所想表达的意思,总结本小组的讨论结论。该过程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英语表达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重点是使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和兴趣进入课文。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活动,并且适时地鼓励和帮助一些能力比较薄弱或者提出问题的学生,能够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于文章的理解,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意义上,还应从深层次去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很好的掌握文章的形式,也要更好的把握文章的内容。传统的逐字逐句的讲解方式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挑选能突出文章中出现的表达故事主题的重要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至于课后列出的需要操练的词或词组,可以通过其它任务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如:要求每个学生用一个单词造一个句子,或用一些词组成一个连贯、遵循语法规则而又符合逻辑性的段落或一篇故事性短文。学生能够很好的运用到所学的语法知识和语法结构,提高书面英语的写作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在学习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对文章进行复述或概括文章主旨。复述是建立在理解、掌握原文内容基础上的一种再生产过程。完成复述对于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归纳概括、总结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精读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复述这种教学任务,学生们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很自然地融入其中、兴趣盎然。有些论说性的文章。可以要求学生概括文章中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并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2.3 “任务后”阶段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俄语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论文 第8篇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强调教育应以发展素质教育为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王守仁, 2007) 。 大学英语的教学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双重性质”。 大学英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教育部高教司, 2007:5) , 要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言本身知识的传授, 更要兼顾英语和汉语、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学习, 掌握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高校英语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传授型教学法, 采用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等, 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上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国际上和国内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思路。 笔者拟以《全新版大学英语 (第二版) 综合教程III》 第七单元Making a Living TEXT A Life of a Salesman为例, 分析阐释任务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设计、应用及反思。
2.文献回顾
任务型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机, 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 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学习的成果 (王致华, 2007) 。 任务型教学的设计原则为真实性原则、适宜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 (龚亚夫, 罗少茜, 2003) 。 其中, 真实性原则是指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 任务所使用的材料和执行任务时所创设的情境应来自真实的生活。 适宜性原则是指在设计任务时要难度适中, 不能太过简单, 也不能太难、太笼统 (Skehan, 1996:23) 。 连贯性原则是指在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关系, 要由易变难, 由简及繁, 内容由基础的语音词汇习得过渡到讨论、辩论等高阶段的任务。 任务设计要形成一个任务链条,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实用性原则是指在任务设计课执行时, 要本着实用的原则。所设计的活动和内容要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或是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景。
Prabhu将任务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1) 信息差活动 (Information-gap activities) , 包括语言信息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 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换。 (2) 推理差活动 (Reasoning-gap activities) , 包含通过推理、推断、概况、归纳等方式发现新信息, 感知新内容。 (3) 观点差活动 (Opiniongap activities) , 包括表达个人的观点、 态度、 看法和意见 (Willis, 1996 36) (刘延, 2007 ) 。
下面是任务型教学任务设计案例。 以《全新版大学英语 (第二版) 综合教程III》 第七单元Making a Living TEXT A Life of a Salesman为例。
(1) 课前分析
(1) 学情分析
学生阅读能力是各项技能中最为出色的, 但是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有所欠缺, 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差。 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在传统的课堂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 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从教室最后一排起坐的现象, 更有很多学生上课时低头看手机、不听教师的授课的现象。
(2) 课堂分析
在教学中,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很少, 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听课记笔记, 对自主学习的接受程度比较低, 并且大部分学生不会进行自主学习, 课堂参与程度低, 大多数时间以被动的学习为主。
(3) 教学材料分析
Making a Living这个单元着重讨论谋生的艰难, 以及取得成功所应预备的品质。 TEXT A Life of a Salesman讲述的是美国著名的残疾推销员Bill Porter的故事。 本课的知识目标是, 成功的推销员所应具备的品质是什么? 探索讨论学习并应用一个成功的推销策略, 并能运用这个推销策略做一个模拟的推销过程。 本次课堂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作决定、描述品质、小组协调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让学生在模拟推销中体会一个推销员的工作和生活中的艰辛, 并能在过程中成功地运用策略并积累优良的品质。
(2) 任务型课堂设计实践
任务型教学的环节成为任务链, 有三个阶段, 即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 (罗少茜, 2007) 。 根据这个设计原则, 设计使用头脑风暴、解决问题性任务和创造性学习任务 (袁昌寰, 2002) 来设计课堂任务链。
(1) 任务前阶段
语言聚焦, 针对分析课文中Bill Porter的推销过程, 让学生分析好的推销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这个任务既是对词汇的聚焦学习, 又是为了下一个任务做词汇上的准备。
(2) 任务中阶段
第一个任务。 给学生看一个推销过程的视频, 处理这个音频资料, 回答问题:What was the salesman selling? Why did he choose these things to sell?通过处理这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得出推销员应该不断调整推销策略, 关注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个结论。
第二个任务。 在上述任务的基础上, 讲解一个推销策略, 即DIPADA (Definition Identification Proof Acceptance Desire Action) 。 通过这个任务的讲解, 学生从理论上学习了推销的策略, 为下一个输出任务做策略上的准备。
第三个任务。 学生课堂展示, 模拟一个推销的过程。 前面的几个任务都是为了这个任务做词汇、 目的和策略上的准备。 学生分为3-4人一组, 各个小组要选择一个东西进行推销。 组内成员分工明确, 有的同学扮演推销员, 有的同学扮演顾客, 有的同学提供文案。 小组内模拟推销后, 教师安排每个小组进行展示, 并请其余的小组对其表现进行评价, 教师要给出评价标准, 由学生进行评价。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习得评价推销是否成功的标准, 又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防止学生分散注意力。
(3) 任务后阶段
学生在课堂任务结束后, 以小组为单位录制视频, 并制作一个精良的关于推销的视频作业, 上传到学校的网络平台上, 供所有的学生下载评价。 学生要从中选择一个视频, 运用前面任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评价视频中的推销是否是一个成功的推销, 形成文字, 上交作业。
3.反思和讨论
通过这个课堂实践的任务设计过程可见, 任务设计要遵循的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 即课堂要重点关注学习的过程, 不是学习的结果, 强调交际与有意义的活动和任务 (Feez) , 试图将课堂内的语言学习与课堂外的语言活动结合起来 (龚亚夫, 罗少茜, 2003:37) 。 任务的过程首先要有大量的语言输入, 关注语言的真实运用, 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 从而增加学生接触语言的频度和深度。 通过学生日常常见的活动设计课堂, 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意义上, 运用语言完成任务为终极目标, 在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任务过程中, 每一个任务完成后, 教师都要对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 会出现语言错误、交际失误、策略迷茫等错误。 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引导、指导、纠正,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这种课堂方式, 兼顾了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 也是对语言准确度的再强化。
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地利用各种手段跟学生进行沟通, 包括QQ、微信、微博等。 只有学生明确了自己要做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 要做好的标准是什么, 才能自愿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来参与任务活动, 这也是能否成功的实施任务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而且, 从选题、任务设计到掌控课堂、指导完成整个课堂教学,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不断学习积累这种教学法的理论, 勇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放手把大部分课堂时间放给学生来实践语言, 不断探索教法, 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任务型教学是最近国内教学界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从任务设计环节对任务的设计进行实践性探索。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任务设计,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P.Skehan.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3]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 2010, 07 (2) :4-7.
[4]龚亚夫, 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刘延.试论“任务型教学”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 15 (1) .
[6]鲁子问.任务型英语教学简述[J].学科教育理论研究, 2002 (6) .
[7]袁昌寰.任务型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7) :40-43.
[8]张笑难.基于任务型模式的主题单元教学在对外汉语写作课中的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23 (3) .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俄语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论文 第9篇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法 中等职业学校 宾馆英语 交际能力
任务型教学法在世界各地都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在中国,也受到了英语教师的青睐。众多的研究与实践证明,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但是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该教学法还是一种新生事物,对于任务型教学法在中职宾馆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设计甚少。笔者尝试设计任务型宾馆英语教学,以改变目前宾馆英语的教学现状,使中职宾馆英语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加有效地提高和发展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最终能满足现代宾馆服务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一、任务型教学的内涵
“任务型教学”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设定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它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体现教学成就的教学活动。
Nunan提出了任务型教学的五个特点:强调通过交流来学会交流;将真实的材料引入学习环境;学习者不仅注重语言的学习,而且关注学习过程本身;把学习者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资源;将课堂内的语言学习与课堂外的语言活动结合起来。可见,任务型教学重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交流活动,其目标不再是机械式的语言训练,而对学习者来说,他(她)必须理解其所学语言的意义才能完成“任务”,因而,任务型教学所培养的是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宾馆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框架
1.前期任务阶段
即教师向学生介绍主题和任务,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首先帮助学生将话题进行分类,然后帮助学生回忆那些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旧单词或词组。但在这个阶段不要急于将大量的新单词和语法结构教给学生。最后还需要确认学生是否都理解并掌握任务的内容、任务的目标以及任务的结果。
2.任务环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为完成交际任务而尽其所能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任务环由任务(task)、构想(planning)和汇报(report)三个部分组成。
在任务阶段,学生和他们的搭档或小组成员共同执行任务。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仅仅是个监督者而非发言者。教师不应该在教室中走来走去、纠正学生的发音、给学生提自己所谓的“好建议”,应该坚持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讨论。如果发现某个小组用太多的母语或者无法继续他们的任务,那么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此外,教师在这个阶段还要注意控制好时间,提醒学生完成该任务阶段的剩余时间。
构想阶段是任务环的关键。学生将为在全班面前呈现任务做好准备。在本阶段中, 教师应该是一名语言的建议者,帮助学生将他们的意思清晰、正确地表达出来。
在汇报阶段,教师是一位评价员,评价学生的任务汇报。在评价时,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表扬与鼓励,这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在汇报过程中犯的错误记录下来,但是不能打断学生的任务呈现,因为教师的打断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很尴尬。 在汇报结束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们的汇报进行简短的总结,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目标更明确。
3.语言点阶段
又称后任务阶段(post?鄄task)。学生在此阶段进一步学习、巩固和掌握前阶段所运用的语言的某些特征。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任务型学习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上来,并对学生使用语言的表现作出适当的纠正和调整。
Willis认为,在任务型学习中,由于完成了真实的学习任务,学生使用语言和交际的手段和范围都明显地扩大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而大为提高。对于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对宾馆英语的运用能力与交际能力也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还能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 课堂教学气氛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宾馆英语任务型教学设计的几点建议
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宾馆英语的任务型教学,以下为笔者的一些建议,与有志于任务型教学法研究的同行共勉:
1. 创设有益的学习氛围
为了创设一种和谐、愉悦、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该设计一些竞赛和合作活动。教师在课前应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还应该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可以涉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个人经历。比如说,让学生收集西餐的菜单,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语言点的归纳部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比如照片、动漫影片等形式进行展示。甚至还可以用肢体语言、夸张的表情,也同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对教材进行改编
来自教材中的任务可以根据实际生活进行改编。生活是多变的,教学任务也应随着生活的变化进行修改。 有些文化背景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才不至于对任务感觉陌生或者难以理解。
4. 多种形式设计互动活动
活动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设计,如两人一组,小组、团队合作, 甚至是全班活动。角色扮演可以两人一组的形式,经验分享可采用小组谈论的形式。活动的多样性是交际教学法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也是任务型教学法的精髓。
参考文献:
[1]Nunan. The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Nunan.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9
[3]Skehan.“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based Instruction. Applied Linguistics,1996,(1):38-59
[4]Skehan.“Review Article: Taskbased Instruction. Language Teaching,2003,36:1-14
[5]Willis. 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London: Longman Press,1996
[6]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7]程晓棠.任务型语言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俄语课堂教学中的设计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