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认知转喻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认知转喻范文(精选10篇)

认知转喻 第1篇

关键词:转喻识解,认知语用学,内涵外延传承说,语境因素

一、引言

从定义上来讲, 普遍认为, 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 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到达在同一理想认知模型中的另一个实体的心理途径。转喻在我们语言表达、心智思维中无处没有, 无时不在。它以独特的魅力引起了哲学家、修辞学家、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们的注意。

转喻研究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Plato、Aristotle直至20世纪70年代, 转喻作为修辞现象来研究。第二阶段, 转喻从修辞现象上升为意义关系。第三阶段, 人们把转喻视为概念机制。转喻概念研究的兴起始于Lakoff 和他的合作者, Lakoff & Johnson第一次用认知术语将转喻描述为一个过程, 指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语言使用的两种心智策略。Lakoff & Turner又给转喻定义以新的补充, 将转喻作为一种概念映射, 而且发生在两个概念认知域之间。

近年来, 国内外关于转喻的认知阐释层出不穷, 人们在尽可能地拓展转喻研究视角, 本文试图以认知语用学为导向, 具体从内涵外延传承说研究转喻在某一特定语境下的意义推导过程, 即转喻识解的过程。

二、认知语用学

认知语用学是个新生的语言学研究范式, 认知语用学是在认知科学催生下出现的研究语言运用的学科。研究语言使用, 就要研究意义与语境和语言使用者的关系。首先, 语用学家清楚表明“语用学是研究语境意义的学问”。认知语言学研究也离不开语境。要真正探讨语境对话语理解的制约作用, 语用研究就应该同认知研究结合起来, 在一定语境条件下人们是如何恰当地生成某一言语行为, 就必须获得恰当的语境条件。在不同的语境下, 说话者会对说话者的意图有不同的假设和推理, 话语最后所取得的语境效果肯定就不一样。

认知语用学的中心任务是要探讨人的心理模型中语用知识是如何习得、储存和表征的。语言运用必定包含了认知活动, 语用研究同认知研究有“天然”的联系。认知语用学与传统的语用学有很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以研究人类语言使用中的思维机制为取向的, 正是这个原因, 本文将转喻的识解看做是思维的产物, 可以在认知—语用的视角下进行研究。我们希望揭示其使用中的思维过程和操作, 最终的目标是想借助转喻识解的研究部分程度地发现人类的认知过程, 认知特征, 认知原则。

三、内涵外延传承说

近年来, 语言学家在对转喻的研究中发现, 转喻的运作涉及喻体和本体的概念的外延内涵, 运作的深层机理是作为本体和喻体的两概念的外延内涵的传与承。这就是转喻研究的“外延内涵传承说”。徐盛桓提出“外延内涵传承说”是从转喻研究的现况出发的, 是希望能更系统地揭示转喻发生的机理, 对转喻为什么可能作出更具心理实在性的理论阐释。

转喻机理的核心是“本体是喻体”, 可抽象为“A是B”。“本体是喻体”是将本体的外延内涵内容的一部分转换为喻体, 这好像是将本体的外延内涵内容的一部分输传出去, 喻体就是从本体输传出的这部分的外延内涵内容所选择和认定的, 从而使人们获得用喻体对本体作出还原性阐释的认知效果。这个过程我们形象地称为本体与喻体的外延内涵的传承。

“本体是喻体”是转喻的底层组织结构, 也是转喻机理的核心;本体与喻体的外延内涵的传承是转喻机理运作的基本形式。传承可以归结为四种模式:结构和位置传承模式、特征和属性的传承模式、生成和来源的传承模式、功能和作用的传承模式。转喻的发生, 就是在语言运用者的心理上、认识上生发出这样的外延内涵传承的过程中实现的。由于B其实是A的一部分, 所以它们之间的外延内涵的传承关系必定能发生, 这是不言而喻的。

四、转喻识解的认知语用机理分析

在转喻研究的历史上, 有四个重要的转喻定义——Barcelona:转喻为从源域到目的域的认知域映射。源域和目的域同处于相同的功能域中, 通过语用功能相连, 以至激活目的域。Langacker:转喻表达的实体作为指称点, 为目的域提供了心理通道。Ruiz de Mendoza:转喻为域内的单对应概念映射, 其中多域可以是源域也可以是目的域, 目的域是源域的非中心特征。Kövecses & Radden: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 其中一个概念实体源域为另一个概念实体目的域提供心理通道, 这两个域又同处在一个认知域中。

从语用功能角度, Panther 和Thornburg将转喻分为三类:指称转喻、谓词转喻和言外转喻。在语用分类的基础上, Ruiz de Mendoza & Diez和 Ruiz de Mendoza & Otal从抽象程度将转喻分为低层转喻和高层转喻, 低层转喻指在语义激活中利用非类属理想化认知模式操作的转喻。高层转喻指直接利用类属理想化认知模型进行的转喻操作。

转喻的识解是在认知语境中进行的意义推导过程, 需要交际双方在共识语境下, 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话语含义进行推理的思维过程。意义推导是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共同关心的核心, 在语用学领域从Grice到 Sperber & Wilson的推理研究, 都没对认知操作做出深入的解释。本研究的重点在于“为什么”和“怎么样”转喻达成的识解, 即转喻识解的认知机制。本文试图用内涵外延传承说具体解释这一认知机制, 并且进一步认为内涵外延的寻找过程是受主观语境和客观语境制约的。

认知语境认为, 社会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场合, 在特定的人之间进行的。语言的使用脱离不了这些因素, 它们是构成言语环境的客观因素;影响交际双方发出言语行为的目的和动机等则是语境构成的主观因素。试分析以下的例子。

例1 在这股购车热中, 那些收入丰厚的市民, 则把目光盯住了“方向盘”。 ——北大语料库

这个例子可抽象为“ (某种代步工具例如) 汽车是方向盘”。转喻机理运作的过程如下所示:受话人从字面上读到的“方向盘”的外延入手, 并受客观语境的影响, 了解到在这股购车热中人们正在忙于购车, 在这一客观环境下通过对方向盘的功能和作用的内涵内容的分析, 根据方向盘是汽车的一个重要组件, 这一内涵内容来认定“方向盘”可指代“汽车”。这一转喻运用外延内涵传承的全过程如图1。

例2 程红有一种报复的敌意, 不觉狞笑道:“你还不走, 你们那个老头子已经扣起来了, 关在许有武的后院里, 你回家哭去吧, 准备准备木料。——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说话人为了达到报复的目的, 说了以上这段话。受话人从字面上读到的“木料”的外延入手, 并受主观语境的影响, 了解到程红是充满敌意的说了这段话, 在这种语境下通过对木料的功能和作用的内涵内容的分析, 根据木料可以用于制作棺材, 这一内涵内容来认定“木料”可指代“棺材”。这一转喻运用外延内涵传承的全过程如图2。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 转喻依靠的是这样的一种思维形式:通过转喻将本体和喻体这两个概念进行认识上的联系, 从而获得在认识上使喻体在一定的语境下对本体作出还原的认知效果;其运作原理是在认识上把握二者在外延内涵的传承, 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的外延内涵形成一个复杂认知系统的构形。转喻义就是以外延和内涵的内容的传承的方式发生的。

五、结语

转喻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人类理解和使用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独特的魅力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普遍关注, 但传统的理论研究没能对转喻识解的认知语用机制作出全面的解释, 本文应用内涵外延传承说, 对转喻识解的认知语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这样的探讨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和把握转喻的识解思维情况, 有助于我们在语言研究中对转喻现象作出深入的剖析。

参考文献

[1]陈香兰.仿拟理解与转喻思维的异同[J].外语学刊, 2007 (5) .

[2]陈新仁.“转喻”指称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语学刊, 2008 (2) .

[3]童珊.从传统语境到认知语境——语境理论的动态发展[J].国外理论动态, 2009 (3) .

[4]徐盛桓.转喻为什么可能——“转喻与逻辑”研究之二:“内涵外延传承”说对转喻的解释[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8 (1) .

[5]徐盛桓.外延内涵传承说——转喻机理新论[J].外国语, 2009 (3) .

词义扩展的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探微 第2篇

试图对隐藏于词义扩展背后的认知机制――隐喻和转喻思维进行探究.通过对两种认知机制及两种词义扩展形式进行具体分析,发现隐喻机制是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则是词类转换现象的主要认知理据,从而为词义演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作 者:陈瑜 赵华俊 CHEN Yu ZHAO Huajun 作者单位:陈瑜,CHEN Yu(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

赵华俊,ZHAO Huajun(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认知视角下的俄语转喻研究 第3篇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 转喻不仅是历来被看作的一种修辞格, 而且是人类概念系统的一部分, 是我们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的最根本性的认知手段。将转喻视为认知现象, 这种现象的本质是凸显、易记忆、易感知及易辨认, 以部分来代替整体或者代替整体的其余部分, 或用整体代替部分的一个认知过程。例如, 以部分来取代整体的转喻模式早已深入人们的概念系统中。最常用的例子是用一个人脸部替代整个这个人, 如: Говорили,что на набере-жной появилось новое лицо: дама с собачкой. ( А.Чехов) 脸是用来区分人与人之间最典型的特征, 从最重要的特征和部位, 人们开始有了认知。因此, “脸部代替整个人”这一转喻现象不仅仅是一种语言问题, 更是我们在概念系统形成出的重要的一部分。

一、转喻的本质

传统意义上的观点认为转喻是用一种事物名称替代相邻事物名称的修辞手段, 是一种指称现象, 如地点 ( 首都) 代替机构 ( 国家) : Однако впоследствии дворецКремлю неизменно. ( 克里姆林宫代俄罗斯政府) ; 容器替代容器内容: Я выпил три стакана ( воды) .. ( 杯子替代杯子里的水) , 而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目前, 转喻在认知语用学中最普遍的定义为: 转喻是同一认知域或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范围内的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的认知过程。

转喻通常被定义成一种类型, 是基于一种连续的关联性, 不同于隐喻, 是将两个事物真正连接到一起, 这种关系是一种逻辑思维的相互关系, 可以是两个不同类别。最常见的转喻类别是将其归为三个群体: 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中内部的逻辑联系。但所有这些尝试都围绕整个多样化的语言形式, 这是通常意义上的转喻, 不能清晰地区分出边界, 区别于隐喻、提喻等。转喻, 也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简洁的描述。例如“剧场鼓掌”我们说的是剧场里的观众们在鼓掌, 而不是由剧场来做出这一动作, 这里的“剧场”是一个简洁的描述标签。转喻, 这种类型可以用于突出显示各个方面或特征的对象, 如容貌、身材、个性等是否适用于一个人。

二、理想化认知模型下的转喻

“理想化认知模型” ( ICM) 是指人们利用自身大脑中的世界知识表征及他们所生存于其中的文化模式, 达到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事件以及人们自身行为的典型状态的认知。

莱可夫 ( Lakoff) 认为, 人们通过理想化认知模型来组织自身的系统, 转喻的认知过程是以作为重要认知机制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为基础的, 这种认知机制甚至被认为是语用推理的基础。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里的任意成分均可以是通向这个模式里的另一个成分或整个模式的指称点。认知模型在人与世界的联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储存所接收到的信息, 同时还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理想化认知模型为我们的言语活动和行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参照, 是对我们的生活经历和行为方式的高度概括。转喻的生成和理解与理想化认知模型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认知语言学中, Radden和Kovecses提出了转喻的较为系统的分类整体与部分、整体中部分间的转喻。

三、原型理论范畴下的转喻

“原型”是指含有典型的代表类型, 是一种属性的集合体。提出原型理论的最典型代表是Rosch, 他认为原型是一个特点的范畴, 具体的表象特征, 对范畴的识别有着重要的作用。原型是一种有着较多的共同特质和相近范围中的最基本、最富有典型性的特性。从原型理论角度出发, 某事物是否属于一个范畴内的先决条件并不是由全部的充分条件来决定的, 是基于是否属于相同范畴内的同一个家族相似性。原型 ( 抽象视觉信息的过程) 形成新的模式分类 ( 分类生成的原型) 。根据中央倾向的模型, 原型是一个跨所有的具体实例, 或者用数学术语多维空间中的一个点, 相交的平均距离的所有功能。根据原型模型的频率特性, 体现了时尚, 或最频繁的功能组合, 它是“复制”了一套激励机制。该理论反对古典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分类, 按照类别掌握常见的体征, 其列入类别中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的对象类, 类是抽象的逻辑思维和一致的事情在世界上的产品。其理论依据是对心理研究的自然过程形成的类别, 这是基于日常形式的身体经验, 如完形感知, 电机运动和想象力 ( 隐喻、转喻、心理图像) 上的IP设置。

四、转喻和隐喻的统一及连续现象

修辞语通常被定义为一种比喻, 但它也可能是一个转喻。修辞格, 一方面, 像一个隐喻, 但从另一方面, 构建了转喻部署的原则。矛盾修饰法, 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这是可以理解的, 无论在特殊的情况下, 还是在通常状况下, 转喻都可被理解为既是本体给予其他事物, 又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本体意义存在。雅各布森关于隐喻和转喻两方面主要类型的阐述, 同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密切相关, 他注意到, 人类言语障碍 ( 失语) 基于两种类型: 当人类不能选取正确意义的词汇时, 就会用另一种邻近词汇来取代; 另一方面, 当他不能构建流畅连贯的话语时, 可能就不再依附于语法的束缚。前一种情形下, 假定是人类隐喻思维能力, 后种情形即人类转喻思维。根据雅各布森的说法, 转喻和隐喻是基于任何语义结构的词汇构造, 但在现代科学中反映出的转喻和隐喻的普遍存在性是不容忽视的。例如: Война уже произошла в Дунае. ( 战争已经发生在多瑙河。) Война уже кипела в Дунае. ( 战争已经在多瑙河爆发了。) ; 在特征相近的基础上,符号之间也可以相互替换,从而形成转喻。例如: человек в синем свитере ( 穿蓝毛衣的人) Синий свитер обернулся. ( “蓝毛衣”转过身。) 这些替换都会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Лотман ( 洛特曼) 认为, 语义类型形成了“双方互相不同的重要元素间的对比, 两者稳定于任意对话框架的关系中”。从这个角度上看, 转喻和隐喻是双方形成的互制机制。因而, 无法断定Лотман所引用的这两种意识类型同转喻和隐喻有着直接的关联。但是如果他所描述的关于 雅各布森的理论术语, 这种对应性变得显而易见。我们可以假设, 所有的比喻修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世界的认识和文本生成都是基于隐喻和转喻机制的基础上进行。我们将转喻视为这样的情形: 如果有客人来家中, 我们需要宴请; 如果新年到来, 我们需要给孩子们准备圣诞树; 如果开始休假了, 我们可以准备出去郊游。因而, 隐喻是将一个元素来替代另一个元素。我们提供客人茶代替咖啡, 而不是去马戏团剧场, 而不是狩猎和捕鱼等因素的情况可以被描述为一组。如果你改变其中任何一种元素, 都会影响整个情形的总价值。如果有些因素是发生在过去的情况下, 它们又见面了。转喻, 将吸引其他元素的情况, 包括已采取的行动。

转喻和隐喻的特殊意义在其他类型和特殊意义的全新构造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毫无疑问的。研究者发现, 在他们所撰写的科学论文和著作中, 其他构造机制在文中的组成或多或少占有一定的比例, 然而, 转喻和隐喻的应用却是必不可少的。隐喻和转喻通常被理解为在意义的迁移上应用于词和词组, 也就是从一种意义的符号迁移至另一种意义符号。在隐喻机制中, 强调的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 而在转喻的情形下, 对毗连在空间、时间、因果关系或逻辑顺序进行联想, 将个别元素的事情或情况转移到相邻的元素, 作为一个整体事物或情况, 或由一个转移事物到一个单独的元素。在言语行为中, 隐喻“接近于语言符号的疏导化、人为的、扩展性的用法” ( 王铭玉, 2000: 28) 。例如, 形容词“оригинальный”的直义是“原著的”, 在相似意义的联想下, 其意义可扩散表示为“独特的、新奇的、独创的”等意义, ,оригинальное решение задачи ( 习题的新奇解法) 。转喻,“接近于语言符号的习惯性的、缩约化的用法” ( 同上) 。例如,студенты аудитории слушаютауди-тория слушает ( 学生听课) 。

转喻和隐喻可描述为标志的变化机制, 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 这种标志存在于不同方面。行为的意义可称为现实隐喻和转喻实用的基础上的样本集。如果这样的实际值存在, 相关的语言过程转让其言语行为中的体现, 到相同的程度, 言语行为是一种行动。

摘要:转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作为隐喻的类型之一, 其目的是为了更深入了解新现象。与此同时, 隐喻是指从一个事物在另一个事物的术语概念中的理解方式, 而转喻实现了专著性的功能, 也就是说, 允许一个实体替代另一个实体, 以取代其他的借鉴作用。认知语言学下的这种转喻观为转喻的发展及应用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手段。

关键词:转喻,认知转喻,理想化认知模型,隐喻

参考文献

[1]Арутюнова Н.Д.–Вкн.: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M].1990.

[2]Бадеева Е.Я.Метонимия имени в обществен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лексике английского языка:когнитивный и прагматический аспекты[D].Дис....канд.филол.Наук, 2004.

[3]Голованова Е.Н.Введение в когнитивное терми-новедение[M].ФЛИНТА, 2011.

[4]Илюхина Н.А.О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и когнитивнызх механизмов метафоры и метониимии в процессах порождения и развития образности[J].Вестник СамГУ, 2005, (1) .

[5]程琪龙.转喻的认知机制和过程[J].外语教学, 2011, (5) .

[6]蔡晖.俄语转喻的认知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7]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3) .

[8]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9]徐存良, 孙磊.转喻在俄语政治语篇中的功能[J].外语研究, 2009, (4) .

[10]杨波, 张辉.隐喻与转喻的相互作用:模式、分析与应用[J].外语研究, 2008, (5) .

认知转喻 第4篇

关键词:概念转喻;洪荒之力;认知语言学;网络语言

我国接入互联网的时间已经超过二十年,根据全国互联网络中心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的网民高达7亿人,是世界上拥有网民最多的国家。在网民与他人在网络媒介上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时,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对于怎样去定义网络语言,于根元在自己所著的《网络语言概说》中这样定义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于根元:2001)也有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邝霞、金子:2000)从广义上来说,网络语言指网民在网络中与他人沟通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本文中所研究的网络语言“洪荒之力”,也是网络上使用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自然语言。

一、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

网络语“洪荒之力”的由来:2016年8月的里约奥运会的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中国姑娘傅园慧发挥出色,以58秒95的成绩排名第三,晋级决赛。赛后,傅接受了记者的参访。在采访中,当傅被问及是否有所保留时,傅用“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此话一出,引发了各方的关注。傅用这句话来表示自己在泳池中已经竭尽全力,毫无保留。又因她夸张逗趣的肢体语言和可爱的表情,在主流媒體播放出这段采访视频之后,“洪荒之力”这四字短语爆红整个互联网,网民纷纷参与到这个热点事件的讨论中,并且用该词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情感,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也评论转载了关于“洪荒之力”这一网络用语。一时间,“洪荒之力”四字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并成为了2016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

这一词之所以能在网络上引发流行效应,很大程度上与人们认知的这一事物的方法相关。而转喻在此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概念转喻

究竟什么是转喻?“转喻”源于拉丁文,最初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的匿名拉丁文献中,转喻是一种词格,在描述难以命名的事物时借用与之相近、相邻的事物来表达,以便人们理解。在传统的修辞学中,转喻几乎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法。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普遍意识到转喻的认知本质。它不单是一种修辞工具,也是一种认知机制。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的本质与隐喻一样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手段,转喻是概念、思维层面上的问题,对人类推理起着重要的作用。(Lakoff & Johnson,1980)赵艳芳(赵艳芳,2001)认为转喻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替代关系。转喻一般发生在一个相关的认知域内,是通过某一事物内部比较突出和较清晰的一部分来指称和理解该事物的全部或该事物内部另外的较模糊的部分。Barcelona则认为,转喻是从一个概念域,即源域,向另一个概念域,即目标域的映射。源域和目标域属于同一功能域,它们之间的语用功能联系使目标域在心理上被激活。王寅在自己所著的《认知语言学探索》中这样定义转喻:“转喻主要是基于对各种"事件域”体验和认知之上形成的:人们在对事件域中个行为要素和/或事体要素的认识基础上,形成了知识块贮存于大脑之中,知识块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交错牵涉,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其他部位或全身,在思维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转喻现象。”(王寅,2005)笔者认为,转喻是在同一个认知域内,用凸出的、明显的、带有标志性的部分去替代整体或者整体的其他部分,它反映了事物本身与修饰词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邻近的。在层出不穷的网络语言中,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洪荒之力”的转喻分析

在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中,就是以转喻构建的。“洪荒之力”中的“洪荒”,原指地球形成以后早期状态,因为地壳运动而产生地震,除此之外,造山运动也引发了多次大洪水。可见,源域——“洪荒之力”指的是强大的自然威力,即大自然的内力。而傅园慧所用的“洪荒之力”中的目标域“力”指自己的全部力量,和“洪荒之力”的原有含义“强大之力”都属于“力量”这一单一的认知域,并不涉及跨域,即网络流行语——“洪荒之力”所隐藏的转喻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二者属于“力”这一整体,当人们听到“力”这个词时,(即都是指力量、能力)便激活了人们头脑中目标域的概念。在网络上,如果有人用“洪荒之力”来形容某人或某事时,那么就是“不遗余力”,“用尽全力”的意思。

网民对于“洪荒之力”的理解与热衷,主要是由对“奥运”这一特定的事件域中的各种行为要素或者对此事物的认知基础上所形成的。众所周知,奥运比赛受到各国的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代表着世界体育竞技的最高水准。参加奥运会比赛的选手都是各国精挑细选的精英,能参赛的运动员都代表着各国的最高水准,这不仅是个人的竞争,也是国与国之前的竞争。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奥运比赛的赛场上比赛是非常激烈的,运动员必须拼劲全力,才能获得好的成绩。比赛结束后,傅园慧赛后接受参访时的大口喘气,就可以看出运动员体力的大量消耗,在比赛中耗费了很大的精力。而她对自己所进入决赛表示出的惊讶之情,也让观众了解到比赛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傅所说的“洪荒之力”包含了很多行为要素,通过各个部分的各种行为要素连接在一起,相互联系,引发了网民新的认知,至此,网民头脑中的目标域被激活。转喻这一现象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在“洪荒之力”这个事件域中,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们对奥运会、运动员接受采访时的神态表情和肢体语言等这些特定的事件所形成的认知。而“洪荒之力”这一词,也让紧张激烈的奥运赛场上增添了一份轻松,让观众与运动更关注于体育竞技所带来的乐趣。

四、结语

从以上所分析的例子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转喻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认知手段。它是概念、思维层面上的问题,对人类的推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网络流行词语句子,都是人们在脑海中思考推理得到的结果。在网络语言中新词新句的产生中,体现了人们转喻的思维方式。人们用整体代替部分或是用部分代替整体来表现这一思维方式。网络语言的构成,也深受转喻的影响。人们用更加直观、更具体的词语去表达那些抽象、晦涩的事物。这也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人们可以使用简单明了、省时省力的网络语言去沟通交流,这符合时代的当代网络语言发展的大方向。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语言的产生依旧会遵循着事物的发展规律;而转喻,也依然会在网络流行语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强有力的认知工具。

参考文献:

[1] 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邝霞,金子.网络语言——一种新的社会方言[J]. 语文建设, 2008 (8):21.

[3]王寅. 认知语言学探索[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159.

[4]于根元. 网络语言概说[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2.

认知转喻 第5篇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自我观念, 传递情感的交际工具。语言以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认可为前提, 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形成的一个符号系统。因此, 可以说语言既是社会的, 又是个人的。语言是社会的, 它为语言社团内的所有成员所共享, 承载着特定的社会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信息。语言也是个人的, 个人出生成长在特定的言语社团之中, 并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语言, 社会的语言只有通过个人的心智活动将其内化才能成为个人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这里的心智活动即人类的认知心理。

英语中的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非常普遍,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究其词源, 研究其体现的修辞手段, 以及揭示其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然而这样的研究仅仅限于对语言现象的描写, 而未解释其产生的深刻的人类认知根源。因而, 本文主要从认知角度探讨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 旨在揭示其在社会文化影响下体现的人类转喻认知模式。

2. 人类转喻认知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观念。认知语言学以人类认知和语言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主张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 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 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认知是语言的基础, 语言作为承载民族社会文化的表现形式, 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最佳手段。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 莱考夫 (Lakoff) 于1987年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语言认知模式理论, 充分阐述了人类究竟是以何种方式认知世界并组织认知结果。在四种语言认知模式中, 转喻认知模式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传统语言研究把转喻仅仅看作是一种特殊修辞现象, 很少有人问津。莱考夫则认为转喻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 是人类基本认知能力的体现。转喻认知模式建立在人类完型感知心理基础之上, 从而奠定了自己扎实的生理和心理根基。根据心理学研究, 人类的完型感知遵循一定的规律, 即相似原则、接近原则、顺接原则和凸显原则, 而转喻认知模式则体现了接近和凸显的认知原则。

人们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 注意力往往容易集中于事物那些最突出、最显著的特征上。而对事物显著特征的焦点注意源于人类不自觉的一种认知方式。如下例中:

(1) The kettle is boiling.

(2) He saw some new faces in the classroom.

例1中, 水壶 (“The kettle”) 正在沸腾, 而根据我们的基本经验, 应当是水在沸腾。句1中说话人观察注意的焦点是水壶, 水装在水壶里本身不易看到, 说话者由自己的观察视角出发, 用水壶替代了水。例2中, 人们通常通过脸部特征 (face) 来识别他人, 而不是手脚等其他因素, 反映了人类认知要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因而在认知“人”的概念中, 最显著的特征“脸 (face) ”代替了人。

由此可见, 转喻并不是简单的词语的替代关系, 而是基于人们的完型感知心理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无意识的认知方式。简而言之, 本质上转喻是相接近或相关联的认知域中, 一凸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 体现了人类的认知方式特点。

3. 专有名词普通化

专有名词是指称特定的人、地方或机构的名称, 如人名、地名、国家名、单位名、组织名等。专有名词普通化, 顾名思义, 指的就是专有名词失去了原来单纯的指称功能, 而转化为普通词语。本文不是要描写这一语言中的独特现象, 而是要揭示其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转化生成过程中所反映的人类认知根源。

3.1 专有名词普通化与社会文化

语言与所属的社会文化紧密相连。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社会文化, 而这是各民族在生产活动和生活过程中所沉淀积累的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一方面, 人类需要语言这种最简便的媒介来保存和流传所创造的灿烂的文化遗产, 所以特定的语言能够反映特定的社会文化。另一方面, 特定语言形式意义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另外, 已经形成的社会文化必然会对新的语言形式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而, 作为语言中独特词汇现象的专有名词普通化的意义阐释也必有其社会文化根源。

3.2 专有名词普通化的转喻认知分析。

认知语言学是解释语言学, 它将对语义的研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认为语义不是语言符号对物质世界的直接客观的映现。语义体现了与语言使用者, 与人类认知能力非常密切的关系。下面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 探讨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在实现语言意义的转换过程中所体现的人类认知模式特点。

3.2.1 人名普通化的转喻认知分析

人名是专有名词中重要的一部分。人名仅仅是指称某一个体的符号而已。通常所见的人名, 既包含真实历史人物的姓名, 又包含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的虚构人物的名称。英语中存在大量的人名专有名词普通化现象, 它们又是怎样转化为普通词语意义的呢?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杰出的历史人物为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看起来一个个简单的人名, 却能够激起人们其所包含的历史、文化等内容的联想。如“牛顿 (Newton) ”, 听到或看到这一人名, 人们基于基本知识经验, 可以联想到与此相关的其他内容, 如他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正是建立在对人名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经验基础之上, 通过凸显此名称包含的重要的人物文化特征经典力学的奠基人, “牛顿”这一人名专有名词, 实现了语义的转喻表达“牛顿” (力学单位) 。可以看到, 从对人名所相关联的社会文化内蕴的联想出发, 通过凸显人物最显著的特征, 实现了语义从特定的指称意义到文化意义, 最终到普通词语意义的转变。类似例证如下:

Faraday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 farad (法拉, 电容单位)

Ohm (德国物理学家欧姆) ohm (欧姆, 电阻单位)

Watt (英国发明家瓦特) watt (瓦, 电力单位)

人类的历史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所组成的, 因此英语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代表人物的名字普通化现象也很常见。如美国革命家, 政治家John Hancock (约翰汉考克) , 基于人们的知识经验, 可以联想到与他相关的许多内容, 但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 他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之一, 是第一个在《独立宣言》上签名的人。由于凸显了这一事件, 因此在英语中“John Hancock”成了“亲笔签名”的代名词。相同的, 如Sir Robert Peel (英国历史上罗伯特皮尔爵士) , 他于19世纪早期创建了伦敦的警察队伍, 因此他的名字Robert的昵称“bobby”成了英国英语中“警察”的非正式代称。

英语中也同样有许多虚构的人物名称发展为表达形象, 具有了生动的普通意义。这些虚构的人名通常来自于古希腊、罗马神话, 《圣经》, 以及其他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如在希腊神话中, 普罗特斯 (Proteus) 是拥有预知能力, 能够自如变幻形体的海神。在揭示这一词语的相关文化意义的认知基础之上, 通过凸显人物的显著特征, 达到了对这一词语转喻意义的认知:protean“多变的;易变的;变幻无常的”。再如, Titan (泰坦) 为古希腊神话中统治世界的巨人族的一名成员, 因此titan的转喻意义指“巨人”、“巨物”。此外, 在希腊神话中, Apollo (阿波罗) 为主管光明、青春、诗歌、医药、畜牧等的神, 一说为太阳神, 因而, 在现代诗歌中其喻指“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同样, 在文学作品中如西班牙伟大作家塞万提斯所创作的著名小说Don Quixote (《堂吉诃德》) , 向读者讲述了主人公堂吉诃德因读骑士小说中了毒, 变成了一个脱离生活、以幻想代替现实的骑士迷的故事。因此, 在认知小说的主题之后, 人们突出了小说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在英语中“quixotic”意为“having or involving imaginative ideas or plans that are usually not practical” (想入非非, 异想天开的, 不实际的) 。由此可见, 虚构的人名普通化反映了与真实人物名称普通化相同的转喻认知方式。

3.2.2 地名、书名、商标名称普通化的转喻认知分析。

地名、书名及商标名称是专有名词中另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否与人名普通化一样揭示相同的认知方式?

地名仅是指代某一地理区域的名称而已。如China (中国) , Rugby (拉戈比, 英国城市) , Russia (俄罗斯) , Scotch (苏格兰) 等。但是, 语言不仅仅是标示客观事物分类的符号, 简单的名称还可以引起人们与之有关的丰富的联想。中国 (China) 这一地名蕴含了有关中国的所有特征, 如它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瓷器作为首批从中国引入欧洲的商品之一, 反映了中国独特的商业文明。因而, 正是建立在对某一地名包含的有关的文化知识经验之上, 通过凸显此地名引起人们联想有关的某一文化特征, 进而实现了语义的转喻表达。如:China (中国) china (瓷器) , Rugby (拉戈比) rugby (英式橄榄球) , Russia (俄罗斯) russia (俄罗斯皮革) , Scotch (苏格兰) scotch (苏格兰威士忌酒) , Afghanistan (阿富汗) afghan (毛毯) , Jersey Isalnd (美国泽西岛) jersey (针织物) , Champagne (法国地名香巴尼) champagne (香槟酒) , Waterloo (滑铁卢) waterloo (惨重的失败) , Watergate (华盛顿水门大厦) watergate (丑闻) 等。

英语中, 书名普通化现象也并不少见。如托马斯莫尔 (Thomas More) 发表于1516年的代表作Utopia (《乌托邦》) 。书中作者通过对“乌托邦”岛上情况的描写, 向读者描绘了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商品货币关系、人人参加劳动、社会拥有丰富产品、实行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 从而揭露和抨击了当时英国由于圈地运动而导致的“羊吃人”的不合理社会现实。因而, 建立在对作品内容的认知基础之上, 通过凸显作品中作者所要表达揭示的主题意义, 书名Utopia转化成为普通名词utopia (一个想象的完美理想社会) 。荷马史诗Odyssey (《奥德赛》) 描述了主人公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之后, 辗转十年返回故乡途中所经受的种种磨难。建立在此认知基础之上, odyssey喻指“a long journey full of experiences” (艰苦的跋涉;漫长而充满风险的历程) 。辛克莱路易斯在其著名作Babbitt (《巴比特》) 中描写了一个一心追求名利的主人公巴比特的形象, 凸显了人物特点, babbitt因此喻指“庸俗的市侩,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

在英语中, 商标名称普通化也非常普遍。建立在商标名称和商品相关联的认知基础之上, 人们在认识新鲜事物时, 可以直接用商标名称替代商品, 而无需为商品命名, 这也符合人类认知的经济原则。如Kodak是美国一家生产照相器材的公司的产品商标, 它源于静电复印机的商标名称, 因而可指代复印机这种商品。同样地, 英语中下例商标名称也已转化为表示商品名称的普通词语, 如Ajax (清洗剂) , Walkman (随身听) , Frisbee (飞碟, 飞盘) , Hoover (真空吸尘器) , Kleenex (面巾纸) , nylon (尼龙) , Dacron (涤纶) , Orlon (奥纶) , rayon (人造丝) , Omega (香烟) 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 专有名词普通化并非是语言词汇所独有的一种现象, 专有名词的指称意义与普通化后的意义之间也不是没有任何关联的语言使用者的任意发挥, 而是反映了人类认知方式对词义发展的影响, 反映了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影响下, 人类转喻认知模式在词义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人名, 地名, 书名及商标名称的普通化过程, 指出专有名词普通化并非是语言词汇所独有的现象, 而是反映了社会文化影响下人类的转喻认知模式, 以及这种模式在词义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化,专有名词普通化,转喻认知模式

参考文献

[1]Lakoff, G.Women, FireandDangerousThing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Hornby.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the6th edition) [Z].Oxford University Press&TheCommercialPress, 2004.

[3]贺宁, 石红霞.英语专有名词普通化后的商业文明[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2) .

[4]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5]张维友.英语词汇学教程[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7]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第6版) , 2004:1382.

[8]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第6版) , 2004:1412.

认知转喻 第6篇

关键词:委婉语,认知转喻,认知机制

1. 委婉语的定义和分类

委婉语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了避开禁忌或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语言形式。《朗文当代英语词典》 (1997) 对委婉语的定义为, 委婉语是一种用来代替比较直接的词语以免令人讨厌或不安的礼貌词语或表达。传统修辞学认为, 有些词语直接说出来会令人不愉快, 往往被人用曲折的方法说出来, 就形成了委婉语 (张永奋, 2014) 。

从语义出发, 孙保国 (2007) 把委婉语分为正委婉语和负委婉语, 即积极委婉语和消极委婉语。积极委婉语实际上指委婉语相对于本语来说在语义表达上有所增强。如把“小偷”说成“梁上君子”。消极委婉语相对于本语来说在语义表达上有所减弱, 如疾病、死亡及战争等方面的委婉语。

2. 转喻的定义和分类

转喻来源于希腊语, 意为改变名称及用一物来代替另一物 (Lakoff& Johnson, 1980) , 是英语修辞学中最常见的修辞格之一。Radden& Kovecses (1999) 提出了被广泛接受的转喻定义: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 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过程。Kovecses (2002) 根据同一认知域或理想化认知模型中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 将转喻分为两大类: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和整体内各部分之间的转喻关系。董成如 (2004) 又分别对转喻的两大类进行了详细分类。

3. 委婉语的转喻生成机制分析

3.1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委婉语

①整体代部分构成的委婉语。有时为了避免提及禁忌的或令人难堪的事物, 往往选取表示整体概念的词汇来代替, 以增强语义表达的模糊性, 即整体转喻部分。例如, 用胸部转指乳房, 这种转喻形式扩大了凸显范围, 从而达到避讳的目的。

②部分代整体构成的委婉语。 有时人们并不直接指明某人或某物, 而是用它们的某一部分来指称, 即部分转喻整体。如用寿木指棺材, 用big C指人们不愿提及的cancer一词。用寿木这种材料转指该材料构成的整体;用cancer一词的首字母C转指该词, 都是通过构成转喻形成的委婉语。

有些委婉语是由事物的特征转喻该事物形成的, 如用白粉转指毒品。用毒品的这一特征转指毒品这一事物形成转喻;还有用长虫转指蛇。用比较长的虫子这一特征转指蛇这一事物, 这些都构成了范畴与其特征之间的转喻。

3.2 整体内部分之间的转喻委婉语

这种替代关系主要包含行动转喻、领属转喻、容器转喻等。

行动转喻包括多个与行动有关的因素, 如行动本身, 行动方式等。如The knife he hired claimed sixty thousand dollars. 这里用knife这个行动手段婉指killer这个行动成员, 形成行动转喻。

领属转喻涉及到使用者和使用物之间的指代关系。如人们用Ladies代替Ladies’ Room, 借助使用者指代使用物, 形成领属转喻。

利用容器本身代替容器内容物形成容器转喻也是构成委婉语常见的方式。比如用囊中羞涩婉指缺钱, 用贪杯婉指嗜酒。这里分别用口袋代替口袋里的钱, 用杯子代替杯中的酒, 都是通过容器转喻形成委婉语。

4. 结论

转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 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中, 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相邻或相关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 是以邻近性或相关性来建立两事物间的替代关系。而以转喻机制形成的委婉语的本质也是以相邻性或相关性为基础, 用一种更加委婉、更加曲折的方式来表达令人难堪的事物, 通过增加认知难度来达到委婉表达的目的。两者在构成方式上是一致的, 因此可以说, 转喻是委婉语生成与理解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Kovecses, Z.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5]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 2004 (2) .

[6]段世齐.认知视域的委婉语[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

[7]朗文出版公司.朗文当代英语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8]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谈转喻与词的转义 第7篇

英语的委婉语体现了转喻与词的转义。在军事上, 美国人在越南战争中, 为了掩盖其暴行, 把空中的狂轰滥炸说成是logistical strikes (后勤行动) , close air support (近距空中支援) 。对越南平民的杀戮则称为wasting the enemy。

在社会生活中, 委婉语的用法很多, 忽视或滥用这些用法有时会引起笑话。曾有一名中国女学生想一起跟外国留学生的男朋友洗洗手, 便说“wash her hands”外国人迷惑不解, 连说No!No!很明显这里wash one's hands只是go to the toilet去厕所的委婉而非真的洗手。“厕所”的委婉表达法类似的还有bathroom, lavatory, power room, comfort room, the smallest room等;有时对身体过于清瘦的妇女我们用“slender”代替“a skinny woman”, 过于肥胖的用plump或overweight代替fat。

在国际政治和外交事务中, 委婉语的表达法更是举不胜举。里根政府时的“增税”政策不用increase而用Revenue Enhancement (税收加强) ;明明是穷人 (poor) , 却称为needy, 又改为culturally deprived, 再改为underprivileged, 最后变为disadvantaged, 这样, 让人觉得这个国家富得连一个穷人也没有。同时, 英语里看不到穷国poor nations, 有的只是backward nations (滞后国家) , underdeveloped nations (欠发达国家) , developing nations (发展中国家) 和emerging nations (新兴国家) , person who grata (不受欢迎的人, 实际上指要驱逐的外国间谍) , developing nations (发展中国家) 和emerging nations (新兴国家) 。

在经济领域也是委婉语的沃土。商品匮乏是have the low availability factor;商品降价/涨价是downgrade economic readjustment/upward price readjustment;旧车叫used car, 而sanitary engineer则是garbage collector (清洁工) 的委婉说法。正如汉语中所说的某人有“经济问题”是指他贪污受贿。这些其实都是转喻在起作用, 只是人们并不知道这是转喻, 认为这只是一种委婉语, 是一种词语的替换而已。认知语言学中转喻的表达则可更进一步揭示委婉语的认知机知。

转喻在语言中的反映不仅仅是上述这些, 还有很多, 这里仅就几个比较突出的方面简单阐述一下。转喻是我们的认知基础之一, 这种认知基础反映在语言当中是自然的事情, 所以有些语言现象我们以前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语言中的语法, 语义, 语用不能孤立理解, 要把三者联系在一起。因为语言说到底是认知的产物。

二、转喻出现的形式

转喻是一种一个词或词组被另一个与之有紧密联系的词或词组替换的表达方法。其形式是多样的。

(一) 以人代物的转喻。

转喻对文学文本的构建有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我们常看到以人代物的转喻。比如说, We like reading Shakespeare.to say`he spent the evening reading Shakespeare.it substitutes the author himself for the author's works.?他整夜在读莎士比亚'的作品。Shakespeare是转喻, 因为作者本人代替了他的作品此处用Shakespeare这一作者身份来替代其作品。They are listening to Mozart.此处的Mozart不是指其人而是其所创造的作品。此处有人的转喻更加突显人所创造出的有价值之物。

(二) 地点转喻为有关人事或机构。

Lakoff (1989) 和Gibbs (1994;1999) 对转喻的论述和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Jakobson的转喻观。把转喻的基础从具体的空间邻近性扩展到概念邻近性。把转喻从体现文本的语言和结构特征发展确认作者和读者的认知能力。换句话说, 转喻是基于作者和读者生活体验的一种思维方式。The whole town showed up.全城的人出动。Oxford will publish the book...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部书。此处Oxford指Oxford university press.。Bill plans to use lasers and computers to sell Saville Row quality at Nain street prices.比尔打算用激光和电脑缝制出不下于精品店的高级西服。这里“Saville Row”是一条卖优雅, 精致服装的街道, 可延伸译为“精品店”。也是英语中地点转喻 (metonymy) 为机构。

(三) 以物代人。

Pankhurst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转喻在Toni Morrison的长篇叙事小说Song of Solomon中的诗学功能, 说明转喻思维在文学语篇的鉴赏和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我们从转喻这一认知方式, 从而为理解语篇构建的新语境或体验提供便捷通道, 即借助转喻思维有助于读者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以英语诗歌为例,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进一步分析指称转喻的诗学功能在诗歌中的体现。

Death the Leveller

James Shirley (1596-1666)

The glories of our blood and state

Are shadows, not substantial things;

There is no armor against Fate;

Death lays his icy hand on kings;

Sceptre and Crown

Must tumble down,

And in the dust be equal made

With the poor crooked scythe and spade.

Barsalou (1999) 提出的“感受符号系统” (pemeptualsymbol system) 可以为转喻词语的理解提供认知心理学依据。“感受符号”主要是指人们从看和触摸这样的感觉, 上面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的转喻思维。该诗中, 节杖 (sceptre) 为君主所持, 王冠 (crown) 为帝王所戴, 二者都是权力和权势的象征, 代表权力至高无上的君主;镰刀 (scythe) 和铁锹 (spade) 是农民和工人的劳动工具, 代表工农大众。从以上英语诗歌为例表现了以物代人的转喻。

(五) 抽象事物向具体事物的转喻。

In the eye of the lover, his beloved is a beauty.情人眼里出美人。这里“beauty”指代“beautiful girl”, 句中的beauty不是指美丽而是指美人, 是有抽象概念代替具体的人或事物。.He discovered a breadand-butter field in agricultural weeklies journals.他在那些农业周刊上发现了谋生之道。这里“bread-and-butter”指代“necessaries for life”, 所以我们可译为“谋生之道”。

(六) 因果转喻 (即原因代结果和结果代原因) 。

A sad book. (悲伤的书) 代指一部读了之后令人感到悲伤的书。He was a failure.failure这一结果借指失败是他自己所导致的。以上的转喻正如Lakoff&Johnson (1980所) 认为的, 转喻植根于我们的经验之中, 其本质是以邻近性联想为基础的一种认知方式, 使语言简洁明快、具体形象, 并给人以新鲜感。

三、在教学中, 利用思维的认知联想, 扩展学生的词汇量, 使英语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了解词义发展的转喻机制对英语词汇教学有重要的启发。英语不仅一词多义, 而且词汇量丰富。因此扩大学生词汇的“广度”和“深度”是英语教学一项艰巨而富有意义的任务。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审视词汇意义的扩展会给词汇教学带来有意义的启示。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 语言中大量的隐喻是基于转喻才产生的。因此转喻成为基本意义扩展的根据, 是基本的认知方式。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 应从认知角度分析词汇语义的引申机制, 给学生很好的解释一些词的具体义项与抽象义项之间的转喻与隐喻关系, 使其深刻理解词义及其演变机制,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一个词的含义非词典解释所能穷尽的, 在了解了词汇的基本意义的同时按照认知思维的认知联想, 利用不同的语境, 掌握该词的更多含义, 以便了解一个词的多义范畴。学生通过掌握理解这些词汇演变的基本认知机制, 使学生能在英语学习中做到合理推理, 举一反三, 必能使词汇量大大的增加和扩展, 以便使英语学习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以我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不仅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 而且建构了我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转喻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忽视了其存在。Lakoff&Johnson认为, 转喻植根于我们的经验之中, 其本质是以邻近性联想为基础的一种认知方式。其在军事、外交、经济、社会、及学术活动中无处不在而且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概括并研究其特点, 更加深刻的了解转喻的各种形式并掌握其丰富的英语词汇及表达习惯, 从而使人际间交流更为顺利、愉快而卓有成效, 并使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英语学习,英语词汇,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蒋童.从认知角度看多义现象[J].外语研究, 2002

[2].梁晓, 钟厚涛.语修词语翻译[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认知转喻 第8篇

关键词:隐喻,转喻,死亡委婉语

死亡是人类的生命终点, 人们对于死亡的出现总是无能为力, 对死亡的恐惧及死亡带给人的痛苦, 使人们不愿直接提及这个词, 而是选择更加委婉的方式来表达。 死亡委婉语的出现, 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禁忌, 汉语和英语中都出现了大量死亡委婉语, 说明以英语为母语者和以汉语为母语者都对死亡怀着一定的厌恶和恐惧心理。 利用隐喻和转喻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死亡委婉语的生成机制。

1.委婉语和死亡委婉语

委婉语是人类自觉使用语言的一种重要而常见的现象,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了避开禁忌或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而创造的一种语言形式。《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对委婉语的定义为:euphemism:a polite word or expression that you use instead of a more direct one to avoid shocking or upsetting someone. (委婉语是一种用来代替比较直接的词语以免令人讨厌或不安的礼貌词语或表达。) 传统修辞学认为, 有些词语直接说出来会令人不愉快, 往往被人用曲折的方法说出来, 就形成了委婉语 (张永奋, 2014) 。它是一种用不冒犯人或令人愉快的词语去替代直截了当、触怒人的词语, 即用好听的话来掩饰事实 (Neaman&Silver, 1990) 。

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禁忌语, 其中, 最典型和最常见的莫过于对死亡的禁忌。 死亡是全人类的共同归宿, 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 是人类无法避免的最终结果, 人们害怕死亡。 王德春指出, 死亡委婉语产生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们为求吉利、避凶灾;二是为了避免刺激对方。 死亡委婉语的作用在于可以使人们避免直接提到那个可怕的字眼, 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和对生者的安慰。 一般来说, 当人们不愿说出死亡这个禁忌而在日常交际中又不得不说明时, 就会采用相对含蓄的词语暗示不愿说出的死亡一词, 于是就产生了死亡委婉语。

2.隐喻和转喻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成是一种修辞方法, 是语言装饰的手段。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语言学家们逐渐意识到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更是一种认知活动, 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心理过程。 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的定义是,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体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体。 转喻同隐喻一样, 也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 (赵艳芳, 2001) 。 隐喻的认知基础是相似性, 转喻的认知基础是临近性 (束定芳, 2005) 。 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 而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 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 两者构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相对于隐喻研究来说, 转喻研究起步较晚。 早期语言学家在研究隐喻和转喻时, 往往倾向于将转喻研究置于隐喻研究范围内。 Lakoff和Johnson认为, 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它不但表现在语言中, 而且根植于我们的思维和行动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 从根本上说是隐喻式的。 随着学者们对转喻研究的深入, 人们开始意识到转喻不仅仅意味着一种简单的替代关系, 更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中, 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相邻或相关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 二者都是基本的认知现象, 都可以为死亡委婉语的构成提供依据。

3.死亡委婉语中的隐喻和转喻

3.1死亡委婉语中的隐喻

大多数委婉语都是通过隐喻的方式形成的。 当人们无法用抽象思维能力来理解事物时, 就会倾向于用表示具体事物的词来表达抽象事物, 借助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来完成言语交际。 死亡委婉语中有多种隐喻形式, 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死亡是休息。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隐喻, 在这一隐喻中, “休息”是始源域, “死亡”是目标域。死亡和休息存在某种相似性, 比如休息时人处于静止、无意识状态, 在这一层意义上, 死亡确实是休息, 而且是永久的休息, 这种隐喻体现了人们对死亡最直观的认识, 凸显了两者的相似性, 淡化了死亡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感。比如:汉语中用“长眠、安息、永眠、沉睡、永远地睡着了”等隐喻死亡;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如:fall asleep, eternal sleep, sleep forever, to sleep with one’s father, 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 to be at rest, to be called to one’s eternal rest, to rest in peace...

(2) 死亡是离去。

这一类死亡委婉语的形成是基于“人生是旅途”的隐喻, 旅途的结束便是生命的终结。在这一隐喻中, “离去”是始源域, “死亡”是目标域。离去意味着离开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即一段旅程的结束, 随即又开始了另一段旅程。于是人们将死亡看做是离开现实世界去到另一个世界, 减少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逝者的悲伤。比如:汉语中有“辞世, 逝世, 与世长辞, 去世, 过世, 离开, 走了, 去了, 不在人世”;英语中也有“to depart with the world, to pass away, to be gone, to be no longer with us, to go west, to say the last goodbye, to go to a better world”。

(3) 死亡是草木凋谢。

这里, “草木凋谢”是始源域, “死亡”是目标域。 把人生的四个阶段分别对应一年中的四季, 春天象征着新生的婴儿时期, 夏天象征着青春活力的青年时期, 秋天象征着硕果累累的中年时期, 而冬天则象征着萧瑟荒凉的暮年时期。 这里将人生的不同阶段与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相对应, 萌芽对应幼年, 成熟对应成年, 落叶对应死亡的来临或是老年, 枯萎对应死亡 (尚绮, 2004) 。 以草木凋零来隐喻死亡在汉语中比较常见, 如:“凋零、昙花一现、叶落归根”等, 英语中也有 “fade as a leaf” 的表述。

3.2死亡委婉语中的转喻

转喻是通过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实现的, 基本可以分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和整体内部分之间的转喻两种形式, 有些死亡委婉语可以通过转喻理论得到更好的分析。

(1) 死亡特征转喻死亡。

根据人们的了解, 死亡有很多特征, 凸显不同特征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转喻形式。 比如:人死之前最后的动作一般都是在痛苦地挣扎, 于是汉语中出现了“蹬腿”一词来转喻死亡, 同样, 英语中也有“to kick the bucket”;呼出最后一口气象征着死亡的来临, 于是就有了“一命呜呼”的说法, 同时, 英语中有“to draw the last breath”;死亡时都伴随着闭上眼睛跟停止呼吸, 所以用“闭目、瞑目、断气、咽气”来转喻死亡;中国人死后会装进棺材并埋进土里, 因而用“入土、就木”来表示死亡。

(2) 死亡方式及目的转喻死亡。

汉语中有用不同的死亡方式来表示死亡。 如:“自缢、遇难、一病不起、自寻短见、葬身鱼腹、马革裹尸、吃枪子儿”等。还有一些为公死亡的表达, 如:“就义、殉国、殉职、牺牲”等。

4.结语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 对于死亡的禁忌使得人们不得不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构成更加委婉和温和的话语来代替这一字眼, 即死亡委婉语。 本文通过用隐喻和转喻理论对死亡委婉语的分析, 发现中西方民族对死亡的认识大同小异,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类似的死亡委婉语, 同时表明隐喻和转喻理论在人类认知世界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3]胡元群.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汉死亡委婉语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 .

[4]朗文出版公司.朗文当代英语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5]尚绮.汉英“死亡”隐喻对比及汉语“死亡”隐喻的英译[D].华中师范大学, 2004.

[6]束定芳.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方向——语言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7]王德春, 孙汝建, 等.社会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8]张永奋.汉意委婉语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

认知转喻 第9篇

摘要:从认知角度研究语境已经成为当今语境研究主流。对于认知语境的定义、构成、范畴及其应用,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认知语境的动态构建过程和机制还亟待研究。文章考察了认知语境的动态建构性并探讨了认知语境的静态和动态的辩证关系,认为认知语境的建构即大脑相关图式和知识激活过程中对于共有的知识部分是一种转喻恩维模式,对于新的图式和知识则体现了一种隐喻思维模式。

关键词:认知语境,动态构建,图式,转喻思维,隐喻思维

中国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6-01149-06

一、关于认知语境

随着认知科学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角度研究语境。对于认知语境的定义、构成、范畴及其应用,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认知语境的动态构建过程和机制还亟待研究。为了更好的揭示其思维过程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与认知语境研究有关的本质属性、相互关系、共有知识概念。

(一)动态建构性是认知语境的本质属性

sperber和Wilson在其“关联理论”中提出了“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这种语境,也可以称之为“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mptions)”,它不仅包括上下文和说话时的社交环境,还包括双方的各种期待、设想、信念、记忆等。因此,语境假设并非固定不变的,它不只是一个可能世界状态的反映,它至少还是一个连续的世界状态的反映,因为世界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认知语境是一系列事件发生的过程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过程包括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最终状态。

从认知角度研究语境特点时,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动态构建性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Ballmer认为所谓的动态语境研究,就是要为自然语言建立深层的心理认知模型,即自然语言生成和分析相关的认知过程。他认为动态研究更能揭示语言运作的真实过程。冉永平2000年提出认知语境的动态性体现在言语交际中就是认知语境不是听话人在话语理解之前预先确定的,而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胡霞”对认知语境的动态性进行了研究,她认为认知语境的选择是动态的,认知语境的建构是动态的。彭建武认为“语境”其实是通过类似情景重复出现的规律性积累起来的,并呈现出高度结构化和规律性与传统语境不同,认知性质的语境不再是静止不变的常项,它在逻辑推理过程中成了变项,而说话人先前假设和话语相关性却成了常项。许葵花对于认知语境的特点作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她认为认知语境有以下特点:静态性、动态性、历史性、地域性、文化性、个体性、模糊性及网络性,其中动态性是基本特性。许葵花还着重探讨了认知语境的动态功能、

由此可见,认知语境的动态性已经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并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知学派认为认知语境是一个构建过程,对此探讨的不多,仅仅值得一提的是黄华新和胡霞对建构性的专门论述,理论丰富也有解释力。他们认为认知语境与传统语境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因此也就有着比后者更强的建构性。他们从建构基础、建构视角和建构过程三个方面探讨了认知语境的形成。笔者基本认同其对于认知语境建构过程的划分,但认为对于语境认知这一关键过程的机制和本质还须进一步探讨。

(二)动态和静态的辩证统一

关联理论语境观认为认知环境中的每一个概念表征都是潜在的认知语境,交际者在建立认知语境时会在认知环境中选择与新信息关联程度最大的概念。认知语境是一个个体性的、即时性的、变化着的心理实体,不可能对其进行准确的描述,因为它的变化之快,参与因素之多,其表达形式又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的现时认知语境,在我们的神经科学还没有解开大脑这个“黑匣子”之前是无法穷尽其描述的。这当中涉及到一个动态和静态关系的问题,语境的建构过程是动态的,然而对其描述必须取其静态。当然认知语境也有其静态的特性,就如同语言学研究中的共时和历时两个平面一样。许葵花在谈到认知语境的特点时认为静态性是指人们对于诸如大自然的普遍规律的认知模式长时间不变,保持了其相对稳定的特性。显然她对认知语境静态性的理解是针对语境要素中的某些成分性状而言的。Ballmer认为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指出有些语言现象是静态的,或者说在一定时间内是静态的,而有些现象是动态的,不应该把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完全对立起来。我们认为认知语境的静态和动态之分只是一个研究视角的区别,他们是一种辩证互动的关系,每一个静态都是一系列动态变化中的一个截面或是动态变化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没有绝对的动,也没有绝对的静,两者共存于同一过程中,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甚至相互转化,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的确是传统认知理论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认为认知语境是一个静态和动态、历时与共时的综合体,即是说在认知语境构建过程中我们所认为的那些所谓的静态其实是以前多次动态构建的结果。由此我们认为动态建构性是认知语境的本质特征,对于认知语境动态建构的过程和机制的研究便也成为了语境研究的关键所在。

(三)共有知识与语境假设

“语境假设”是Sperber和Wilsonl在其“关联理论”中提出的“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的代名词,是语言交际双方共享的前提或共有的知识。关联论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存在于大脑中的,这些概念表征的集合构成思维和理解的认知环境,当人接受到新信息时他会在这个认知环境中搜寻并调用与新信息相关联的概念与新信息相互作用,进而推导出发话人的交际意图,这些被调用的概念即是认知语境。我们认为“共有知识”既是认知语境建构的基础又是建构过程的结果。“语境假设”一词体现了交际双方信息的不完全对称性,也就是说说话者意欲表达的话语所激活的认知语境与此时的听话者的认知语境是绝对有差异的。说话者将个人的与话语有关的认知语境传递给听话者。相应听话者有一个激活和调整其认知语境的过程,对于原来共有的知识会激活相应的心理图式,对于听话者传递的新信息通过识别和调整从而成为其新的知识图式,形成新的共有知识从而听话者的认知语境达到即时的新的建构。当然此过程是建立在一定的共有知识基础上的,否则将会导致交际的失败。所以“语境假设”是一种包含共有知识在内的信念,只有当交际双方互明时才真正变成共有知识。实现这一过程的思维模式便是一种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模式。

二、隐喻和转喻思维

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隐喻的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

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文旭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以一件事来理解和经历另一件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思维过程基本上是隐喻性的”,并且“隐喻认知的基础是意象图式(image schema),这些图式是基本经验,它们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概念域的投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家从人类借以认识世界的概念系统出发研究隐喻,认为语言中的隐喻是概念隐喻的体现,即在概念上将一个范畴隐喻化为另一个范畴,反映在语言中则是一个词语隐喻化为另一个词语,现在隐喻反映的是认识的结果——经验、知识、文化的积累与沉淀。人们对隐喻的认识正逐渐从一种辞格上升到思维方式。因此,隐喻不属于纯语言范畴,而属于认知范畴。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反映的是积极、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过程,隐喻思维的核心表现在于通过把不熟悉的事物和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从而加深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朱波认为如果说隐喻的本质是以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另一件事或经验,那么隐喻思维过程就是指人们参照他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对待或经历那些不熟悉的、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隐喻和转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已经得到学界的认同。隐喻和转喻既指语言范畴的词汇实体,是认知的结果,又指产生这种结果的思维过程,是一种认知方式。一般来说,广义的隐喻包括转喻,具体来说,隐喻体现的是两个概念域之间存在相似性,转喻体现的是两个概念域之间存在相邻性。隐喻和转喻反映的是一个认知过程,一种产生结果的动力机制。隐喻使人们通过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由熟知的事物认知陌生的抽象的事物;转喻使人们能从两个事物之间的相邻性来由部分认知整体或整体加深对部分的认知。这两种认知方式无疑都是人类认知经济性的体现。

认知语言学家指出,我们日常生活中70%的话语是隐喻,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那么人类知识经验的获得,包括曾经发生的和现在正在进行的,绝大部分是一个隐喻思维的过程。认知语境作为一种人们认知的前提式和背景式知识,其构建无疑具有一个隐喻思维的过程。

三、意义动态模式的语境观

认知语境的建构是一个即时的动态的过程,动态和静态是一个辩证的互补的关系,并且是交际双方基于原有的共有知识基础之上的语境假设通过互明从而形成新的共有知识的机制。但是,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交际双方的语境知识是处于一个不完全对称的分布状态,“共有知识”并不仅仅是关联理论语境观所认为的“前提”而且还是交际所要达到的目的——寻求新的共有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下一轮的会话。在此过程中,是否所有的语境知识都处于同一种地位、通过同一种模式进行传递呢?

由Istvan Kecskes在探讨意义动态模式时提出的语境观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我们以启示。他将语境主要分为个人语境(private context)和现实语境(actual context),个人语境中包含着同一个语言社团的共有的公共语境(public context)和其他个体独有的知识(individual-specific knowledge);个人语境是由一定语言团体说话者凝聚在个体大脑中包含着先前经验(prior experience)的词汇所构成,也就是说这些词汇本身蕴涵着一定的前经验语境(prior expe-rience context);个人语境中的公共部分——公共语境为同一社团所共有并蕴涵着核心知识(core knowl—edge)。交际是指现实语境(本人认为是情景)中完成的,并且以达到实现新的共有知识为目的,IstvanKecskes认为这种共识(consense or actual contextualsense)是交际双方在核心意义(coresense)基础上结合实际语境而形成的一种认同。核心意义与具体词汇语义特征(the word-specific semantic properties/WSSP)和具体文化概念特征(culture-specific con-eeptual properties/CSCP)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WSSP将核心意义联系到词汇层面,而CSCP将其与概念特征联系在一起,因此,WSSP是词汇本身特征的体现而CSCP则属于概念层面。

Istvan Keeskes的意义动态模式很好地解释了交际双方对意义的动态建构过程,也对于认知语境提出了新的看法,即个人语境,并且分析了个人语境的两个组成因素:特定语言社团共有的公共语境知识和个体独有的语境知识。我们认为个人语境中的公共语境部分对应于“语境假设”中的原共有知识,即交际双方进行会话的基础,而个体独有的部分则是说话者需传递给听话者的新知识,这种新知识在听话者那里便会成为其建构新语境的因素,当然前提是听话者能够在原来共有知识的基础上对说话者所传递的新信息进行识别,由此双方建构起新的共有知识,即新的认识语境。这一过程始终贯穿会话的过程,交际双方互为新信息的提供者和接受者,因此,认知语境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相互的过程。

当然这里我们没有考虑情景、认知双方的情感和认知状态等因素对于认知语境建构过程的影响。人对世界的认识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存在于大脑之中,认知语境是人对语言使用的有关知识,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或图式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

认知语境的建构过程其实也就是激活原有的知识图式和建立新的知识图式的过程。因此,对于认知语境的建构的考察应该主要是对于心理图式运作模式的考察。

四、构建过程分析

对于认知语境的构建,黄华新和胡霞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构建的心理模式。该模式认为大脑在受到话语刺激时,认知主体通过自己的认知能力,根据对当前物理环境的模式识别,运用已有图式结构中的知识形成语境假设的过程,它包括模式识别、图式激活、知识选择和假设形成四个阶段。模式反映了一般心理认知过程,基本认同其对于认知语境建构过程的划分,但对于语境认知这一关键过程的机制和本质还须进一步探讨。如模式识别激活的足认知主体已经形成的心理图式,图式或者知识之间是否处于同样的地位?对于那些没有主体经验和知识的信息认知主体会作怎样的处理?图式被激活后,图式所蕴涵的知识怎样进入“假想集”?

笔者认为认知主体的心理图式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对于同一图式,个体的知识有差异,如西方人的就餐图式与东方的肯定不同;心理图式数量不一样,各种人群、各个个体在不同年龄段其心理图式的数量和形成状况不一样,如山区孩子对于大城市的心理图式和他长大进城后的心理图式不一样。因此,认知主体的心理图式也存在一个建构和完善的过程,在动态建构认知语境过程中各种图式所起的作用和运作方式不同。“语境假设”是一种包含共有

知识在内的信念,只有当交际双方互明时才真正变成共有知识。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认知语境是一个具有各自特性的假想集,认知主体在受到话语刺激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情景因素加工而成的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认知前提,只有当双方在明示的基础上达到认知语境一定程度上的重叠或共识才能产生成功的交际。

根据意义动态模式的语境观,笔者认为对于交际双方个人语境中的共有语境认知主体更多的采用的是转喻思维模式,而对于个人语境中的私人独有的语境在传递时更多的采用的是一种隐喻式的思维方式。

(一)公共语境(public context)知识图式与转喻

认知语境的公共语境部分的建构过程之所以主要体现了转喻思维是因为公共语境是个人语境中的公共部分,为同一社团所共有并蕴涵着核心知识(core knowledge)。这一部分语境本来是存在于交际双方的个人认知语境中的,只是在交际当时说话者用蕴涵这以语境的词语形成交际话语传递给听话者从而激活了听话者相应的心理图式和知识,也就是激活并建构了几乎相同的认知语境中的共有部分。如两个中国人之间在谈到“龙”、“凤凰”等词语时会形成几乎同样的有关“龙”、“凤凰”的形象和社会文化价值观。又如对于“John is Picasso”、“I'm all ears”等转喻,理解必须建立在交际双方对于“Picas—so"和"ears”共同认知图式上,即公共语境所蕴涵的核心知识。转喻是由相同经验域或概念结构内的映射构成的,转喻关系的图式表征被描述为A指代B,因此转喻体现为一种邻近关系。认知语言学将转喻描述成单一领域矩阵(domain matrix)内发生的概念扩展,领域矩阵指在多重领域内作为某一特定意义的概念背景而激活的知识结构的整和。对于个人语境的公共语境部分知识在认知语境的建构当中说话者设定是互明的,出于语言交际的经济性原则,说话者往往只提供心理图式所蕴涵的部分知识或者同一经验域内的部分经验,而听话者能够基于共有语境知识而成功的扩展概念。如“John is Picasso”、“Pic-asso”的图式角色包括:一个画家的名字、他本人的肖像、他的生平、他的作品、他所代表的艺术风格、他是天才画家的代名词。说话者话语(utterance)中的“Picasso”是用“人名”图式角色来指代“天才画家”这一图式角色,受话者在听到“John is Picasso”会激活相应的认知图式,因为双方有着相似或者相同的背景式知识。如果听话者不具备与说话者相应的公共语境,如听话者不会英语或者对于“Picasso”没有认知概念,则会导致误解或者交际的中断。

上面的例证是一个典型的转喻句子,它体现了在认知语境建构中的转喻思维。其他的不包含转喻语言形式的话语是否就不是一个转喻思维过程呢?从纯思维层面讲,动态意义模式语境观认为个体语境中的词汇(lexical)都蕴涵和凝聚着个体的前语境经验(prior context experience),是与个体在以前某个特定的语境反复使用该词汇的语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然而一个词语可以和许多的特定语境绑定在一起,从语义上看体现为词义的多元性,从概念上看体现为心理图式的多样性。在现实语境(情景)中该词语与交际意图或者焦点有关的图式得以显现,其他的图式或者知识处于一种亚激活的状态从而成为背景式的知识。所以说话者话语中的语词只代表了他意欲传递的与交际意图有关的图式知识,对于听话者来说,接受到的语词起到一个触发(trigger)的作用,激活与之相关的图式和知识,由于双方具有共同的核心知识(Core knowledge),从而公共语境部分在听说双方得以互显。人们在受到话语刺激之后激活的只是相关的图式或者图式的一部分知识。图式本身就是一种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我们的大脑不会将图式所蕴涵的所有知识激活,也不会将所有的图式投射到语境假想集中去,我们认为话语所激活的图式和知识是受制约的,即一个图式所蕴涵的知识是多不胜数的,哪些知识会最后进入假想集受交际目的的限制,在此过程里语词所在情景中所突显的图式和知识是部分的,对于同一概念领域的其他图式和知识来说是一种邻近的关系,因而是一种转喻式的思维模式。

(二)个体独有的语境知识与隐喻

个体独有的语境(individual-specific context)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发话者所具有而听话者不具备的一种语境知识,这种知识也就是听话者将要构建的认知语境中的新的知识成分。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两个不同的语言社团或者是两个共有语境知识较少的的交际个体之间。对于听话者来说这种语境知识往往是十分新奇的、陌生的甚至是抽象的,为了更有效地传递并建构新的互明的临时认知语境,发话者通常用隐喻思维来形成话语,而听话者则会有一个相应的重温的过程来发现或者体验两个认知域之间的相似本质。

与转喻不同,隐喻体现的是两个认知域之间的相似性,隐喻被描述成不同领域矩阵的概念扩展。因此,隐喻思维常被用来认知新奇的、模糊的和抽象的事物。就如同新奇隐喻更能揭示隐喻思维过程一样,在语境建构当中认知主体对于那些不成熟的或还没有形成心理图式的信息是怎样通过隐喻形成语境假设的?例如一个刚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A,在美国亲戚家过圣诞节时给中国农村的母亲B打电话:

A:妈妈。我圣诞节过得可高兴啦!

B:什么,圣诞节?……哦,就是美国春节是不

A:哈哈哈……反正差不多拉。

B:那他们有没有给你压岁钱呀。

在此段对话当中,B在听到“圣诞节”这个词语时由于没有关于西方圣诞节的心理图式,因此激活的是中国传统的春节的心理图式,当然她知道这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母亲将自己熟悉的事物(春节)投射到对于她来说不熟悉的、抽象的事物上,其投射基础是两个节日都是临近年末的对各自来说很重大的节日,从常识来说自然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当然该隐喻化过程的结果美国春节(圣诞节)对于母亲来说只是一个设想,在后面的谈话中她的语境设想会得到证实或者修改,但是由于这部分设想对于会话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或阻碍,不会妨碍会话目的的实现,所以A没有做出更正。

对于隐喻理解而言,说话者必定注意到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点并对其有深刻的认识或体验才会采用隐喻,对于新奇隐喻尤其如此。对于听话者而言,隐喻会激活这种相似的体验,对于受话者而言的新奇隐喻则会起到一种启发性的作用,使其重新审视平时被忽视的或从未体验的两个事物关系的一种新的视角或联系。对于认知语境的建构而言,说话者为了使听话者更好地理解他的话语如表达某些陌生的抽象的概念或者出于表达新奇、幽默等其他目的而采用隐喻来表达的过程也体现了一种隐喻性思维,因为说话者意欲表达的隐喻也就是其语境假设的一部分,对于听话者而言,在听到隐喻话语之后会有一种重新体验的过程,新奇隐喻尤其如此,如果听话者原来的认知语境中具有与说话者相同的或者相似的认知图式或知识,那么他将会在其体验中达到一种认知,从而将该隐喻作为其认知语境的新的构成因素,相反则会导致误解或中断交流。由此可见,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使用和理解隐喻话语过程当中本身就反映了一个隐喻思维的过程。如在中学物理课上教师在讲授原子结构时往往会用鸡蛋来作比喻,对于教师和学生当时的认知语境而言,隐喻性思维对其建构和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们将公共语境(public context)与转喻个体独有的语境与隐喻放在一起考察并不认为它们是单一的对应的关系,隐喻和转喻思维在两种语境知识的建构过程中都是同时存在的,只是有一个趋势问题,转喻是同一概念领域内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起到激活从而建构认知语境中的公共语境知识的作用;隐喻更多的是一种概念的扩展,起到一种认知并建构认知语境中新的、陌生的、抽象的语境知识的部分,是说话者向听话者传递个体独有语境知识的主要的思维模式。

我们考察“隐喻和转喻思维”过程更多地是从语境的静态和动态的辩证关系和建构机制的本质属性而言的。从共时看对于许多已经定型的图式或知识在进入“假想集”时并没有体现“隐喻和转喻”过程,但从历时来看它是一个隐喻和转喻交互的过程,也就是说图式的形成和演变的动力机制是隐喻和转喻思维。

五、结论

认知转喻 第10篇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出现了认知教学法, 讲究培养学生的隐喻与转喻能力。许多学者都着眼于这些理论的研究, 重视实践应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 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隐喻这一理论, 即“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普遍存在日常生活中, 也就是说思想和行动所表达的日常概念系统, 在本质上是隐喻的。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熟悉的事物理解和体验不熟悉的事物。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 而是人们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认知。隐喻是某一领域中人们所熟悉的经验说明和理解另一个领域的经验的思维方式, 是人们感知世界, 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

Radden&Kovecses (1999:21) 认为转喻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 (源域) 为另一个概念实体 (目标域) 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过程。Panther&Thornburg (2007) 认为转喻思维方式较之隐喻在意义形成的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胡壮麟 (2004:131) 指出, 隐喻能力 (1) 隐喻产生的原创性; (2) 发现隐喻意义的能力; (3) 提取隐喻意义的速度; (4) 对隐喻做出解释的流利程度。隐喻能力对英语语言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级英语学习中同样需要转喻思维能力。 (1) 理解转喻的概念本质; (2) 感知 (包括发现、认知与解释) 转喻的能力与速度; (3) 上升到从宏观与微观看事物的能力。

2. 隐喻与转喻的概念及联系

大学英语阅读中, 蕴含了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丰富的语言表达手段,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隐喻和转喻思维方式,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语言的魅力, 进一步鉴赏语言。社会在发展, 思想需要更新, 观念要变化, 语言作为一种思维的表达方式, 就要求我们依赖已有的概念和知识, 认知和表达新事物、新概念、新思想 (王建卿, 2006:58) 。

认知语言学自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兴起以来, 从人的认知角度观察和研究语言, 认为隐喻和转喻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 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们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 构成日常的思考和行动方式。语言中的隐喻和转喻是随着人的认知发展而产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人们认知世界, 特别是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

隐喻和转喻是人们重要的认知方式, 是传播意义的两种基本模式, 对人们认识事物、事物概念结构的形成、语言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两者在本质、联想机制、语义结构、语义功能等方面有着根本的差异。隐喻以事物间的相似联想为心理基础, 从一个领域投射到另一个领域的认知方式, 其主要功能是对事物的描述;转喻以事物间的邻近联想为基础, 在同一认知域内用凸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 其主要功能是对事物的指称。

3. 功用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普遍存在日常生活中, 也就是说思想和行动所表达的日常概念系统, 在本质上是隐喻的。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熟悉的事物理解和体验我们所不熟悉的事物。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 而是人们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认知。隐喻是某一领域中人们所熟悉的经验来说明和理解另一个领域的经验的思维方式, 是人们感知世界, 形成概念的重要手段。如eye这个词, 最初是用来指人自身的一个重要部位, 通过隐喻的认知功能, 发展为指其他动植物及其他物体的“眼睛”、“中心”:The eye of typhoon台风中心the eye of a needle针眼。“连贯是意义领域的概念, 它是情景语境与语言形式相互作用的结果。” (张德禄, 2000:103109) 构建说话人或作者的目的或意图是通过一个连贯的语篇来进行的, 这样听话人或读者在理解时能够推导出语句的各种关系。篇章的连贯可以通过一个或更多的概念隐喻来实现。

以Bertrand Russell“How to grow old”为例:

Some old people are oppressed by the fear of death the bes way to overcome itso at least it seems to meis to make your interests gradually wider and more impersonal, until bit by bi the walls of the ego recede, and your life becomes increasingly merged in the universal life.An individual human existence should be like a riversmall at first, narrowly contained within its banks, and rushing passionately past rocks and over waterfalls (1) Gradually the river grows wider, the banks recede, the waters flow more quietly and in the end, without an y visible break, they become merged in the sea, and painlessly lose their individual being (2) The man who, in old age, 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 will no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 since the things he cares for will continue (3) ...

这个例子建立在概念隐喻“An individual human existence is a river”上。这个隐喻中出现了两个概念, 目的域“fill individual human existence”和源域“river”。源域“river”被投射到目标域“an individual human existence”上, 得出了概念隐喻“An individual human existence is a river”。隐喻“an individual human existence is a river.”构建篇章中的隐喻表达式 (1) (3) 的连贯。在这个篇章中, 每个隐喻表达式都来自隐喻的一个蕴涵, 而这正是该篇章连贯的来源。因为这些隐喻表达式本身是连贯的, 所以它们的隐喻意义也是连贯的。这种方法使得语篇上下连贯, 层层递进, 衔接得当。教师在阅读课中对英语文章中的语法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和对比, 并对语法隐喻做出必要的分析和讲解, 可以加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篇章衔接等高深层面的阅读理解。

在Lakoff、Langacker等人研究的基础上, Gunter Radden和Zoltan Kovecses提出了一个后来被广为接受的转喻概念特征:转喻是在同一个认知模式里, 一个概念实体 (源域) 向另一个概念实体 (目标域) 提供心理可及。他们坚持一种最宽泛的转喻观。语言学家Panther和Thornburg (2007) 更认为转喻思维方式较之隐喻在意义形成的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一直以来, 转喻被看做一种修辞格, 是对真实世界的“邻近”;但作为一种认知思维模式, 最初是由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 转喻被看成是概念层面的“邻近”。转喻通常被理解成意义上的“借代” (metonymy) 。转喻与隐喻一样是人们感知社会, 构建经验的认知思维方式, 是人类语言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Shakespeare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中有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s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这里的the eye of heaven指的是太阳。

总之, 转喻如同隐喻一样是人类感知社会构建经验认知思维模式。

4. 结语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出现的隐喻和转喻, 并对隐喻和转喻语言做出合理的解释, 使学生把隐喻转喻看做人类认知的一种思维方式, 具备隐喻转喻思维能力, 掌握理解隐喻转喻的概念;具备了发现、认知与解释隐喻转喻的能力, 也能透彻地理解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方式, 对大学英语阅读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摘要: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而且是一种人们认知世界感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生活和学习中隐喻和转喻无处不在, 培养学生的隐喻和转喻运用能力将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在大学英语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存在大量的隐喻和转喻现象, 引导学生利用隐喻和转喻思维理解和欣赏整个语篇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隐喻,转喻,隐喻与转喻联系,大学英语阅读

参考文献

[1]Lay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Radden&Kovecses (1999:21) Radden&Kovecses.Towardsa Theory of Metonymy[A].In Panther and Radden.Metonymy inLanguage and Thought[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17-59.

[3]Panther&Thornburg.Metonymy[A].Oxford UniversityPress, 2007.

[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王建卿.谈英语者隐喻能力的培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3) :58-60.

认知转喻范文

认知转喻范文(精选10篇)认知转喻 第1篇关键词:转喻识解,认知语用学,内涵外延传承说,语境因素一、引言从定义上来讲, 普遍认为, 转喻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