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精选12篇)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共收治子宫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3例。其中腹壁切口内异症10例,会阴切口处内异症3例。患者年龄25~40岁,平均32岁。发病时间术后6个月~4年。病灶2~4 cm。

1.2 临床表现

患者主诉切口局部周期性疼痛,进行性加重。体检发现切口瘢痕处有肿块,月经期可增大,月经后可变小。随时间延长,肿块逐渐增大,疼痛加剧。肿块触之质韧、实性,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

1.3 治疗方法

所以患者均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肿物切除术联合中药治疗。术中见5例病灶局限于皮下组织;3例位于腹直肌前鞘,累及部分腹直肌;2例病灶累及腹膜;3例会阴切口病灶位于切口皮下组织,未累及肛门括约肌及直肠壁。手术用锐性分离法型肿物切除术,切除全部病灶及部分正常组织。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确诊。术后辅以中药治疗2月。中药方剂如下:桂枝10 g,茯苓15 g,桃仁15 g,丹皮12g,赤芍12 g,木香6 g,川楝子10 g,延胡索12 g,没药6 g,三棱10 g,莪术10 g,枳壳10 g。1剂/d,水煎取汁400 ml,早晚各温服200 ml,月经干净后服10~15 d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

1.4 疗效观察

对以上患者术后3月、6月、1年进行跟踪随访,均无复发。

2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包括: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及血行-淋巴播散学说。13例患者既往无痛经病史,均于剖宫产、侧切产后在切口瘢痕处,出现与月经同步同周期性疼痛的肿块,故腹壁及会阴部内异症验证了医源性种植理论的成立[2]。子宫内膜一旦异位种植成功,局部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影响,发生与子宫内膜一样的周期性增殖、分泌、出血,形成周期性变化的肿块疼痛[3]。因此手术时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以免有活性的蜕膜组织的间质成分种植到手术切口处。保护好手术切口,缝合前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口。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痛经”、“瘕”、“不孕”等范围。多因正气不足,肾虚气弱,六淫外侵,七情内伤,或经期、产后养息失调,余血流注于子宫冲任脉络以外,或手术损伤等因素导致脏腑失和、气血乖违,离经之血不循常道,阻滞冲任而发生,其主要病机是血瘀。瘀血阻滞,不通则痛而见痛经;瘀血积久遂成瘕。故治疗原则总的是活血化瘀。本文对患者术后进行中药辅助治疗,方中桂枝温通经脉而行瘀滞;茯苓消痰利水,渗湿健脾,以助消之力;丹皮、桃仁、赤芍化瘀消,活血养血;木香、川楝子、延胡索、乳香行气散结,活血止痛。手术切口处异位肿块边界不清,手术不易彻底切除干净。故术后口服中药,全方具有行气活血,散结化瘤,抑制异位内膜生成,促进异位内膜消退、分解和吸收的功效。从而预防术后复发。本资料显示术后3月、6月、1年跟踪随访均无复发。

总之,手术切除病灶联合中药治疗手术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操作方法简单、安全、疗效明显,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治疗手术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方法 对13例手术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手术切除病灶联合中药治疗。结果 对患者跟踪随访3月、6月、1年均无复发。结论手术切除病灶联合中药治疗手术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显著。

关键词:手术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药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李亚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和治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3):133-135.

子宫内膜异位症怎么检查 第2篇

子宫内膜异位症怎么检查 现在很多女性都有妇科疾病,在身心和健康上我们女性都备受影响,有的时候还受到异性的另眼相看,子宫内膜异位症也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很多女性患者因为这一症状导致不孕,很多女性关注这个问题,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引起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痛经、性生活疼痛、月经过多、不孕等症状。在发现这些症状时就应及时到进行检查,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子宫内膜异位症怎么检查?一般会做以下几种检查:

1、B超检查:目前B超显像是辅助诊断内异症的有效方法。内膜样囊肿声象图呈颗粒状细小回声,如囊液粘稠,内部漂浮有内膜碎片时,易与畸胎瘤内脂肪中含有毛发的回声特点相似,有时内部见分隔,将其分成数个大小不等的囊腔,各个囊腔之间回声不一致,常与子宫粘连,而两者边界不清。

2、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方法。腹腔镜可以直接窥视盆腔,见到异位灶可明确诊断,且可根据检查所见进行分期,便于决定治疗方案。

3、X线检查:可做单独盆腔充气造影、盆腔充气造影及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和单独子宫输卵管造影,多数内异症患者有内生殖器官的粘连及与肠曲粘连。异位内膜最易种植于子宫直肠陷凹,故粘连的内生殖器易发生于子宫直肠陷凹,使之变浅,尤其在盆腔充气造影侧位片显示更明显。输卵管卵巢可形成粘连团块,在充拍片或在充气造影显示更清楚。

通过以上3点,我们通常可判断为是否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当出现时应及时治疗,防止病情加重,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所以对于此病要多加认识,这样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有所帮助,有效的预防可以让人们远离此病所带来的痛苦,那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妙招是什么?

首先需要人们注意的是尽可能不要过晚生育。因为从女性的生理发育来,大于25岁生育就属于晚育了。而过晚生育,对于本来就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潜质的人来说,是引发疾病的一个不利因素。如果能在25岁之前生育,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可以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其次是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很容易造成流产的现象,所以要避免意外妊娠。一旦发生意外妊娠,接着要发生的事就是人为流产。都是对妊娠的人为干预,强行终止妊娠会造成内分泌的紊乱,成为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诱因。因此平时应采取可行的避孕措施,避免意外怀孕的发生。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3篇

关键词 腹壁切口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特点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160

子宫内膜异位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1],是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部位,目前由于种种因素,剖宫产率大幅度上升,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呈上升趋势[2],为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00例,年龄23~47岁,平均33.5岁,发病时间为术后8个月~8年,但大多数在术后8个月~2年。

临床表现:①症状:腹壁切口处出现周期性疼痛的肿块,经前或(及)经期肿块增大,胀痛明显,可呈渐进性加重。经毕后肿块缩小,疼痛可逐渐减轻缓解,经毕后3~7天局部疼痛消失,有典型的周期性。②体征:切口包块多位于皮下,固定,呈圆形或椭圆形,周边可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韧或呈实性,活动差,术前检查测量病灶最大径线1~6.5cm,有不同程度的触痛,尤以经期明显,病灶表浅,经期局部病灶皮肤呈紫蓝色。

方法:200例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有21例病灶<1cm采用局麻,其余均行联合阻滞麻醉。手术切除范围:切除距肿块处2~3cm,2例病灶累及腹膜,故开腹切除受累腹膜。

结 果

临床特点:肿块均为单个,固定不活动,触之质韧并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均有不同程度与月经相关,经期增大,经后缩小[3,4]。

20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和4~24个月随访,均未复发。

讨 论

据统计,约7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典型的继发痛经、性交不快或性交痛、不育及月经改变。当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其他特殊部位时,可出现许多其他令人迷惑的临床表现。而大多数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继发性痛经,伴下腹部和背部进行性疼痛,常可放射至腿部。疼痛常于月经前1~2天开始。相当于异位子宫内膜出血时,月经开始达到最高峰。大多数患者在行经期疼痛可缓解。但在晚期患者中,尤其是当盆腔有广泛和显著粘连时疼痛可持续存在。典型的继发痛经患者年龄多在30~45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不孕率可高达40%。重度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不孕的原因可能与解剖结构的改变有关。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的原因决非单纯解剖因素所致,现多认为与腹腔内微环境因素、卵巢功能异常等有关。

腹壁切口内异症的治疗:腹壁切口内异症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5~7],因为1cm以上病灶靠药物清除比较困难,切口愈合过程中形成坚硬的瘢痕,药物很难渗透到局部发挥作用,故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效果差,手术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腹壁切口内异症的预防:①降低剖宫产率:目前剖宫产率逐年上升,主要因素有来自产妇的因素,有的产妇担心不能顺产还得再剖宫产,受二次痛苦;还有的产妇迷信生辰八字,选择时间生产;还有来自医生的,担心阴道分娩不能顺利,怕引起医疗纠纷,而行剖宫产。因此,要积极宣传阴道分娩的益处,正确解说剖宫产的利害关系,认真开展产前教育,正确引导产妇如何配合助产士进行生产,降低剖宫产率,从而减少腹壁切口内异症的发生率。②进一步提高手术质量,手术医生要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加强责任心,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差错和大意,减少切口内膜种植几率,从而减少腹壁切口内异症的发生率。

本组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00例,肿块均为单个,固定不活动,触之质韧并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均有不同程度与月经相关,经期增大,经后缩小。200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和4~24个月随访,均未复发。结果表明,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月经相关,手术治疗是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Lriicians and Gynecologissts.ACOG Commitlee Opinion.Number 310,April 2005.Endometriosis,in adolescents[J].Obstet Gynecol,2005,105(4):921-927.

2 Fkhan KN,Masuzaki H,Fujishita A,et al.Differential macrophage in filtration in early and adranced endometriosis and adjacent peritoneum[J].Fertil Steril,2004,81:652-661.

3 Bai SW,Cho HJ,Kim JY,et al.Endometriosis in an adolescent population:the severance hospital in Korean experience[J].Yonsei Med J,2002,43(1):48.

4 Marc RE,Jones BW,Watt CB,et al.Neural remodeling in retinal degeneration[J].Prog Retin Eye Res,2003,22(5):607.

5 Bats A S,Zafrani Y,Pautier P,et al.M 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sis to clear cell carcinoma: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Fertil Steril,2008,90(4):13-16.

6 Ballweg ML.Big piclure of endomelriosis helps provide guidance on approach to leens:comparalive hislorical dala show endo slaring younger is more severe[J].J pedialr Adolesc Gynecol,2003,16(3):21-26.

7 Ventolini G,Horowiatz GM,Long R.Endometriosis in adolescence:along-follow-up fecundability assessment[J].Reprod Biol Endocinol,2005,3(1):14.

8 Propat AM,Lsufer MR.Endometriosis in adolescents.Incidence,dignosis and treatment[J].Reprod Med,1999,44(9):751.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1例, 均经手术病理确诊;年龄28~48岁, 中位年龄34岁;所有患者均有剖宫产手术史, 其中腹壁纵切口6例, 横切口15例;发病时间为术后8个月~7年, 其中在术后6个月~2年发病10例。

1.2 临床表现

2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剖宫产切口区疼痛, 15例患者疼痛呈周期性, 与月经周期相关, 呈渐进性加重, 经后肿块缩小, 疼痛逐渐减轻缓解直至消失。6例患者胀痛呈持续性, 与月经周期无明显关系。体检切口包块多位于皮下, 固定, 呈圆形或椭圆形, 边界欠清晰, 质地韧或呈实性, 活动差, 术前病灶最大径线为1.0~5.0cm, 有不同程度的触痛。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腹壁内低回声肿块, 边缘不规则, 无完整包膜, 包膜内缺少血流频谱。

1.3 手术方法

21例患者均于月经干净2~5d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切口大小根据包块大小确定, 切缘距肿块2~3cm。均完整切除病灶, 其中病灶位于脂肪层及腹直肌前鞘8例, 病灶向下侵及腹直肌者10例, 病灶累及腹膜但未侵入腹腔3例。术后病理切片均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

2 结果

21例患者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切口均为甲级愈合, 手术后均痊愈出院, 术后症状、体征全部消失, 住院时间5~7d。术后口服孕三烯酮或米非司酮3个月, 随诊1~3年, 症状均消失, 未见复发。

3 讨论

3.1 AIEM的发病机制

AIEM多继发于剖宫产、子宫切除、羊膜腔穿刺等术后。剖宫产术后发生于腹壁切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可能是由于术中手术者将小块子宫内膜带至腹壁切口内引起的。由此可见, 不论是通过经血逆流或医源性扩散, 子宫内膜组织均可在身体其他部位种植, 并发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但能否发展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也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 性激素水平及遗传基因决定的个体易感性等多方面的差异有关[2]。

3.2 AIEM的诊断

(1) 有剖宫产手术史; (2) 手术后切口瘢痕处出现疼痛性包块; (3) 包块经期增大, 疼痛加重。 (4) 彩超示中低回声或低回声区病灶位于腹壁瘢痕附近, 内部血流稀少。根据以上特点可做出确诊[3]。

3.3 AIEM的治疗

AIEM的治疗目的是尽早局部病灶切除, 缓解和解除疼痛, 减少和避免复发。因药物治疗多不敏感, 虽能暂时缓解症状, 但肿块不能消除, 达不到治愈的目的, 这是因切口愈合过程中形成坚硬的瘢痕, 药物很难渗透到局部而发挥作用。且病程越长, 病变侵及范围越广越深, 甚至侵及腹膜, 因此, 对临床上已出现可触及的切口下结节, 病灶>1cm应尽早手术治疗。切除病灶宁多勿少, 以防复发, 在切除病灶时, 应同时切除病灶周围的纤维组织[4]。应切除病灶周边≥1cm的正常组织, 以期切缘干净, 防止复发, 保证无残留异位灶。

3.4 预防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大幅度提高, 预防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显得极为重要。严格选择手术时期, 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务必选择经后期进行。加强孕期的宣传教育, 降低社会因素及医源性导致的剖宫产, 掌握剖宫产指征, 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术。保护好创面, 避免宫腔血液污染手术切口, 提高手术质量及良好的预后, 如术中注意盆腹腔切口的保护, 缝合子宫肌层时, 不能穿透子宫内膜层, 关腹前, 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切口1~3次后, 再逐层缝合, 关闭腹腔后, 再用生理盐水洗净腹壁切口。剖宫产术后, 母乳喂养可推迟月经, 因此, 大力宣传母乳喂养优点, 提倡母乳喂养, 有利于预防AIEM的发生。

综上所述, 剖宫产后AIEM是剖宫产术后的并发症。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超声及体格检查等做出正确诊断。预防本病首先应控制剖宫产率, 倡导自然分娩;其次在行剖宫产手术时, 应注意对切口的保护及术中器械的清洁[5]。手术为治疗的有效办法。

摘要: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方法 选择该院2006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1例进行手术治疗, 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21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 痊愈出院, 随诊13年, 症状均消失, 未见复发。结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并结合B型超声可初步诊断, 术后病理确诊, 预防该病的发生极为重要, 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切除的彻底性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腹壁切口,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丽萍, 李妞妞, 程萍.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6例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12, 14 (6) :707-708.

[2] 罗翠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I临床诊治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 (12) :156-157.

[3] 杨炜, 唐雄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 2012, 39 (17) :69-70.

[4] 刘建康.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6) :58-59.

中医怎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 第5篇

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激素依赖性疾病,故西医治疗以激素为主,但疗程长,往往需要半年以上,且副作用较大,有男性化表现,闭经,绝经期综合症等,治疗期间尽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缓解,但随之而来又给患者带来新的病痛,停药后复发率较高。

如中西医结合,可先用激素疗法治疗1~2个月见效后即可停用,继而改服中药,以活血化瘀为主,分别治以疏肝理气,温经散寒,益气升阳,清热,补肾等法,同时结合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口服不同的汤药以调整月经周期。消除了痛经,并可起到调经助孕的作用,即减少了激素药的用量,又使机体阴阳达到平衡,气血调畅,祛除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而且中药无明显副作用,在治疗期间可以妊娠,患者容易接受。

2、人工流产术后用中药进行预防性治疗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6篇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98-02

子宮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一般发生于卵巢、子宫直肠陷凹、盆腔腹膜和子宫肌壁等,其他部位也可发生,但较少见。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率逐年增多,术后并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也逐年增多,在妇科剖腹产手术中,约5%~15%患者发现有此病。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1年3月—2014年3月以来1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肿块经手术及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以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肿块,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手术后又均经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25~37岁,发病时间距剖宫产术1~7年。临床表现腹壁切口瘢痕处触及肿物,多有疼痛,月经期前、月经期肿物增大、胀痛明显,月经期后肿物相对缩小,胀痛减轻甚至消失。查体见腹壁切口不同部位可触及直径5~40mm的不规则肿物,多为结节状,边界不清,质韧实性,不活动,有不同程度的压痛。12例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

1.2仪器与方法采用日立-8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12MHz。患者平卧,在腹壁切口肿物处以纵、横、斜等多切面扫查,观察记录肿物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及后方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肿物内部及周边部血流分布情况,脉冲多普勒记录血流频谱,测量峰值血流速度(Ws)和阻力指数(RI)。

2结果

2.1高频超声检查

12例患者均在腹壁切口处软组织内探及肿物,位于皮下脂肪层6例,累及腹直肌前筋膜5例,累及腹直肌1例。肿物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类似浸润状,无包膜回声;肿物内部呈不均质低回声,间有1个或几个不规则较小的无回声区,或有不均匀点状或斑片状高回声;肿物后方回声轻度增强或衰减。

2.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肿物内部可见散在的点状或短棒状彩流信号,短棒状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频谱为低速高阻的动脉血流频谱,肿物外周组织亦可见点状或条状血流信号,条状血流信号也以低速高阻的动脉频谱为主。

2.3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同一肿物的大小、回声均随月经周期而改变,经前期、经期肿物增大,回声减弱,经后期肿物缩小,回声增强。

3讨论

3.1经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机制和临床表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生与机体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当机体免疫能力降低时,异位内膜可在宫腔以外的人体其他部位种植成功,如子宫肌壁、卵巢、输卵管、腹膜、腹壁等,根据出现部位不同可分为子宫内子宫内膜异位和子宫外子宫内膜异位。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子宫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其发生机制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和手术操作过程中将脱落的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碎片通过手术器械直接种植在腹壁切口[1],形成异位病灶,在卵巢分泌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同子宫内膜组织相同的增殖期、分泌期、剥脱性出血等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局部肿块。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术后1年以上,邻近手术切口处出现逐渐增大的触痛性结节或包块,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周期性胀痛症状,因而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

3.2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机制和超声表现(1)二维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腹壁脂肪、肌肉、筋膜层,分辨肿块累及腹壁的层次;利用患者深呼吸时腹壁与腹腔的相对运动,判断肿块是否侵入腹腔、或与网膜粘连[2]。本组资料显示:肿块多位于腹壁切口处的皮下筋膜层(脂肪层)和腹直肌前鞘,亦有浸润腹直肌、腹直肌后鞘和大网膜者,肿块无包膜,边界多呈毛刺类似浸润状,形态不规则;肿块回声多呈中低不均质回声,间有小的暗区,或有不均匀点状或斑片状高回声,肿块后方回声略有增强或衰减。一般认为超声下肿块边缘呈毛刺浸润性特征是因为肿块周期性出血,血液刺激激发成纤维细胞增殖伴纤维化、内膜细胞粘附和临近组织结构的破坏等病理过程而形成的特征性改变。(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肿块内部血流信号稀少,周边部血流信号较为丰富,可呈点状、短棒状、条状、分支状。月经期肿块增大,周边部血流信号增多,血管增粗。脉冲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以动脉频谱为主,动脉频谱呈高阻力型。一般认为主要由于异位内膜间质内存在螺旋动脉的缘故,其可随着卵巢激素的分泌出现周期性增殖、分泌和剥脱出血。(3)超声随访发现,随月经周期,肿块的大小出现周期性增大和缩小,肿块的回声出现周期性减弱和增强的特征。一般也认为是肿物在卵巢分泌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同子宫内膜组织相同周期性变化,引起大小和回声出现周期性变化的特征。因此,剖宫产后,当在临床腹壁切口处发现有周期性疼痛包块时,应密切结合病史,仔细分析二维声像图特征、血流分布、血流频谱和周期性变化的特点,诊断多不困难。

3.3根据剖宫产手术史和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病史,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并不困难。鉴别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必须结合临床。若不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和体征,则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应注意鉴别诊断,主要有以下几种。

主要有:①腹壁脓肿或炎性肉芽组织 常有感染史,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包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②腹壁血肿 常为术后或外伤所致,早期新鲜出血时超声表现为高回声包块,形态欠规则,周边无包膜;陈旧性血肿呈低回声,但与月经周期无关,无周期性变化,与周围组织分界清,CDFI显示内部无血流信号。③腹壁转移肿瘤 肿瘤质硬,形态不规则,肿块呈非均质低回声灶,与月经周期无关,CDFI显示肿块内有较明显血流信号,而转移性肿瘤又常常伴有其他原发部位病灶发现或恶性肿瘤手术史。④腹壁疝 腹壁内可见肠管或网膜回声,患者用力屏气时可见腹壁包块增大,经多方位扫查,可见腹壁回声连续中断(回声中断小至数毫米,大至数厘米),并见包块与腹腔内容物相连续。⑤腹壁脂肪瘤 位于腹壁脂肪层内,形态多呈扁圆形,大部分呈高回声,少数呈低回声,边缘光滑,边界清晰,高回声者内部回声常较均匀,低回声者内部回声常呈分叶状,CDFI显示包块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本文提示女性患者超声发现腹壁切口下肿块,结合患者剖宫产手术史及临床表现特点可对腹壁切口下子宫内膜异位症作出正确的诊断;内膜异位病灶大于1 cm者依靠药物清除已不可能[3],因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肿块坚硬,纤维组织增生包裹,药物难以渗透到局部发挥作用,故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异位内膜具有侵袭性,病程越长,病灶侵袭周围组织范围越广,甚至可能恶变,曾有文献报道切口内异恶变的病例[4—5],因此发现腹壁内膜异位病灶在1 cm以上者,应以手术切除为主。超声检查是临床对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诊断的一种有效方法,操作简单且准确性高。

参考文献

[1]李春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中国医学创新,2009,6(21):35-36.

[2] 李秀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频彩色多普勒声像图分析.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3):281-282.

[3] 石一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现状[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6,31(10):591.k

[4] Blanco RG,Parithivel VS,Shah AK,et al.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ms[J].Am J Surg,2003, 185(3):596—598.kk4/l,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分析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共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例, 年龄23岁~38岁, 平均年龄30.5岁, 均有手术史。发病有潜伏期, 最短半年, 最长5年, 平均26个月。病灶大小2.0 cm~5.0 cm, 多为单发病灶, 除2例位于肌层、侵犯筋膜外, 其他病例病灶均位于腹直肌前鞘。产后哺乳半年以上者发病时间在1年以上, 而哺乳半年以内者发病时间在1年以内。

1.2 临床症状

1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经期切口处疼痛, 并自扪及局部结节或硬块, 月经期明显增大, 经后缩小, 肿块质韧, 为实性, 不规则状, 与周围界限不清。

1.3 治疗方法及效果

10例患者诊断明确后, 直接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一般选择月经期或月经刚过, 因此时症状明显, 结节增大[1]。手术范围应尽可能切除病灶, 包括病灶周围1 cm的正常组织。术后病理检查显示在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组织。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 切口愈合良好, 1例侵犯腹膜者术后给予孕三烯酮治疗3个月后愈合。随诊1年均无复发。

2 讨论

2.1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医源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说明其发生与子宫内膜种植有关。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为3.5%[2], 发生与否取决于在位内膜。本组10例患者均有手术史, 说明手术与切口内异症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2.2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临床表现: (1) 有经腹妇产科手术史; (2) 手术切口处与周围边界不清的质韧肿块; (3) 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切口瘢痕处胀痛, 并有痛性肿块, 经期肿大, 经后可缩小。超声检查可见边界不清、形态不规整的肿块, 此肿块生长速度较慢。一般根据上述典型症状和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超声可提供一些帮助。是否需要CT检查和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 尚存在较多争议。

2.3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对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手术切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常一次可以切除干净。切口要充分, 逐层解剖, 要求切除范围在病灶外0.5 cm.我们对10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 其中1例侵犯腹膜者术后辅以孕三烯酮治疗3个月, 无复发。10例随诊至今1年余治疗效果良好。与其他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比, 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治疗效果较好, 是可以治愈的妇科疾患。

2.4 预防

子宫内膜种植与内膜异位症发生有关, 本文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有手术史。为了防止子宫内膜腹壁种植, 我们的经验: (1) 剖宫产时, 注意切口盆腹腔的保护, 缝合子宫肌层时不能穿透子宫内膜层;注意入宫腔的所有器械包括辅料在宫腔外不能使用。 (2) 子宫肌瘤剔除术时, 尽量只剔除肌核不刺破内膜层, 若黏膜下肌瘤, 必须切开内膜层, 注意保护腹壁切口及盆腔; (3) 巧克力囊肿是很常见的一种内膜异位症, 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并且发病年龄多在生育期。手术一般采用姑息的病灶切除, 但此病一般与周围脏器粘连, 为了防止在剥离中囊壁破裂引起种植, 对粘连严重者, 先从易分离处入手, 不宜强行剥离, 在关腹前先将腹壁切口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再关腹。另外我们提倡产后哺乳时间要达半年以上, 这样也可预防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郎景和.妇科手术笔记 (第2卷) [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09.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8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8例。年龄20~42岁,其中足月妊娠剖宫产13例;中期妊娠剖宫取胎2例;行2次剖宫产术3例。临床表现:患者主诉发现腹壁包块且逐渐增大,每于经前肿块增大且伴胀痛,经后疼痛减轻肿块缩小。发病时间为手术后10个月至3年,平均1年4个月。查体:原手术切口瘢痕部位可扪及不规则实性结节,直径2~6 cm,压痛明显,局限不活动。B超检查示:腹壁内低回声团块,边缘不规则欠清晰,无完整包膜。除1例外科误诊为腹壁纤维瘤行手术切除外,余均诊断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1.2 治疗方法

12例予孕三烯酮2片,每周1次口服,治疗3~6个月(其中2例治疗后未接受手术治疗);2例使用避孕针2号治疗3~12个月(停药后均行手术治疗);余4例未行药物治疗直接手术(其中包括外科误诊为腹壁纤维瘤的病例1例)。

2 结果

本组16例病灶切除中,发现肿块均侵及腹直肌前筋膜层,形状不规则,质韧,对术后创面过大者采用切口减张缝合,切口均甲级愈合。2例孕三烯酮治疗后未接受手术治疗者,均于停药后短期内再次出现症状。全部术后患者病理报告有子宫内膜腺体,有吞噬细胞,吞噬含铁血黄素。16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未见复发。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学说颇多,而用内膜种植来解释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已被普遍接受。本组18例均发生于剖宫产术后,发病潜伏期多在1年左右。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由于医务人员在进行手术时,无意中将子宫内膜组织带至腹壁切口种植。异位的子宫内膜有周期性出血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反复多次出血和致密粘连形成瘢痕,聚集成大小不等的结节和包块。患者可于数月或数年后,在腹壁切口瘢痕处出现典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表现为瘢痕深部有硬结,每于经期时即有痛感[1]。

3.2 诊断与治疗

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常深藏于皮下肌肉或筋膜中。(1)诊断:剖宫产术后切口出现痛性硬结节应首先考虑到本病,该病症状与月经密切相关,月经来潮疼痛加重,肿块增大,有的甚至呈紫蓝色;月经过后疼痛缓解,肿块缩小。B超检查有团状低回声。本文仅1例术前误诊为腹壁纤维瘤,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未行手术治疗者,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诊断为本病。(2)治疗:药物保守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假孕和假绝经疗法,目的在于使异位的内膜出现坏死及萎缩,临床反应及病检证明本组14例接受药物治疗者,均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有文献报道:药物治疗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不能达到预期效果[2]。甾体激素对不同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以腹壁切口病灶最差,可能是由于腹壁切口周期性疼痛,愈合过程中形成坚硬瘢痕,病灶被大量结缔组织包围,药物难以进入有关。而本组16例接受手术治疗者,随访中无1例复发,说明手术切除是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佳选择。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以免病灶发展、增大组织受累范围和加重组织粘连程度,避免复发。

3.3 预防

剖宫产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宜用纱布保护腹壁切口,防止子宫内膜碎屑植入腹壁组织;(2)缝合腹膜后,用生理盐水洗净腹壁切口,再分层缝合;(3)子宫腔内容物勿带入腹腔;(4)进入腹腔的敷料,不宜再使用;(5)污染的机械和手应及时清洗;缝合子宫切口时,缝针勿穿透子宫内膜。

参考文献

[1]谢美珍.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14例临床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05,26(6):673.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9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共收治的3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年龄22~40岁, 平均年龄 (34.5±6.5) 岁;所有患者均为剖宫产术后6个月~5年间自觉腹壁切口周围疼痛、可触及质地较硬的肿块, 局部有压痛, 而术前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其中25例疼痛随月经周期有进行性加重, 而经后缓解的特征。患者入院后我们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病史、体征等初步认为是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并行超声检查[4]。

1.2 超声检查

采用Philip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5~12MHz, 以患者腹壁切口肿物为中心, 向周围进行多切面扫查, 详细观察并记录肿块部位、大小、数量及内部回声。然后应用彩色血流显像 (CDFI) 仔细观察肿块内部及肿块周围血流血布情况, 记录血流频谱, 测量Vmax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 、Vmin (舒张期最小流速) 和RI (阻力指数) 。

2 结果

2.1 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

3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肿块多呈不均匀低回声, 形态不规则, 包膜无明显回声, 较小的肿块后方回声轻度增强, 较大的肿块后方轻度减弱。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超声检查结果, 均确诊为腹壁切口异位子宫内膜症。病理结果显示肿块质硬、边界不清楚, 呈灰白色或紫褐色, 不易与周围组织剥离, 肿块切开后有小结节散在分布, 呈紫褐色或紫红色, 病理诊断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5]。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完全相符。

2.2 CDFI结果

30例患者中, 19例无明显彩色血流信号, 8例周边部有短线状血流信号, 3例周边部有星眯状血流信号。PW (脉冲多普勒) 显示为低速高阻型的动脉频谱, PSV (峰值血流速度) 最小为5.9cm/s, 最高为20.6cm/s, RI为0.67~0.84。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未能全部覆盖于子宫腔内面, 而且部分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的一种疾病, 研究表明, 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是好发于育龄期妇女的一种良性疾病, 但是该病具有明显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具有恶变的能力。因此,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诊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子宫内膜异位症分为内在性异位及外在性异位, 而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外在性异位, 在患者剖宫产术后数月至数年内发病, 患者主要表现为腹壁切口疼痛、随或不随经期变化加重, 疼痛多呈规律性和周期性[6]。体征检查时可触及单发或多发的直径在8~40mm的肿块, 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质地较硬, 活动度差。

临床上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医源性肿植有一定的关系, 属于一种医源性疾病, 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可随患者体内孕激素与雌激素水平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 从而对周围组织产生明显的刺激作用, 最终使异位的子宫内膜周围的组织发生增生、粘连、纤维化等病变, 最后可形成紫红色或紫褐色小结节[7]。

从本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采用超声检查, 典型的超声检查特点为: (1) 腹壁切口处不均质低回声肿块, 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晰或欠清晰, 包膜无明显回声。 (2) 回声与腹壁肿块大小一样都随患者经期变化, 经前期时回声减弱, 经后期时回声略增强。 (3) CDFI显示肿块内部血流信号少, 肿块周边部可见短线状血流信号, 月经期血流信号增粗且增多。总之, 采用超块检查应用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中, 可显示腹壁肿块部位、大小、数量内部回声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指导临床医师决定手术切除的范围[8]。而CDFI可清楚显示肿块内部及肿块周围组织的血流分布情况。但是超声检查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声像图显示特异性并不高。因此, 在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进行诊断时, 需紧密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体征及病史进行综合判断。而且, 结合我们多年的临床实践及文献报道, 我们认为, 在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超声诊断时, 需与以下几种疾病加以鉴别: (1) 腹壁慢性脓肿或血肿:此类患者常有感染或外伤史, 而且这类肿块多位于皮下或腹直肌鞘内, 边界清楚。超声检查时, 脓肿肿块中央无回声或伴有细小点状回声[9]。新鲜血肿肿块内部为强回声, 陈旧性血肿肿块内部无回声。而且这两种肿块均无血流信号。 (2) 腹壁肿瘤:脂肪瘤呈椭圆形或分叶状, 界限多清楚, 内部回声均匀。纤维瘤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楚, 内部回声高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RI一般<0.7。血管瘤内部回声低, 边界多不清晰同理。恶性肿瘤内部一般为不均质低回声, 内部血流信号丰富。除了与上述疾病鉴别外, 还应与腹部脐尿管囊肿及腹壁切口疝等疾病相鉴别。

综上所述, 超声检查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具有操作方便简单、经济快捷, 无痛苦, 重复性高, 可清晰显示肿块的特点及血流,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及病史, 诊断准确率高, 是诊断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手段[10]。

参考文献

[1] 罗翠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诊治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1;7 (12) :156~157

[2] 王淑梅, 张丽芳, 赵红, 等.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 例[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1;8 (8) :1821~1823

[3] 廖柯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分析[J].当代医学, 2012;18 (12) :47~48

[4] 孙景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检查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4 (16) :197

[5] 赵倩.瘢痕子宫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10 (3) :385~386

[6] 葛凡.彩色多谱勒超声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 2013;32 (9) :170~171

[7] 管春玲.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16 例分析[J].当代医学, 2010;16 (21) :88~89

[8] 李靖, 温宏林, 张玉荣, 等.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体会[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1;27 (1) :74~75

[9] 叶绮玲.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24 (3) :916~917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8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7.9岁,孕次1~5次,产次1~2次。均有腹腔手术史,其中30例(78.9%)有剖宫产史,6例(15.8%)有子宫肌瘤剔除术史,2例(5.3%)巧克力膜囊肿剔除术史。38例患者平均妊娠次数2.3次,其中3例(7.9%)有2次剖宫产史。首发症状距腹腔手术时间为3个月~6年,平均2.2年。5年间共收治71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占5.3%。

1.2 临床表现

本组所有病例均有腹壁切口瘢痕处不规则、不同程度压痛的包块。34例(89.5%)肿块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经前和(或)经期增大,伴有胀痛或刺痛,经后缩小,疼痛也随着减轻或消失。包块随着病情的发展,周期性疼痛加剧。切口包块病变均在皮下,呈圆形或椭圆形, 边界模糊, 活动度差,质地较硬。未发现突破皮肤表面者。B超检查发现腹部切口瘢痕下方腹壁内有低回声或无回声肿块,边缘欠清晰。

1.3 治疗方法[2]

本组患者均在月经干净后3~5d,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口疤痕部位病灶切除术。在距肿块边缘外侧1cm处切开,切口大小根据包块大小确定。充分暴露包块后,切除全部病灶和包块外侧缘1cm的正常组织。26例(68.4%)术后未给予药物治疗,8例(21.1%)合并盆腔内异症病灶患者术后月经第1天开始服用孕三烯酮,2.5mg/次,2次/周,持续6个月。

2 结果

术中发现病灶向下侵及腹直肌肌层者6例(15.8%),累及腹膜者4例(10.5%)。病灶大小1.2~4.0cm,平均2.6cm,发现多个病灶者3例(7.9%)。术后病理显示,全部病例增生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3年,发现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复发者2例(5.3%)。患者病灶位置、病灶大小以及术后复发情况详见表1。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产科常见疾病, 好发于育龄妇女,该病可以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腹膜切口内膜异位症是在特殊部位发生的一种[1]。关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有各种学说,主要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免疫学说以及血行-淋巴播放学说等,较为广泛接受的是子宫内膜种植学说。一般认为,子宫内膜由功能层和基底层两部分构成,基底层的作用是增殖、分化,构成周期性脱落的功能层,而功能层在行经或分娩时会退化变质,并带着一些基底层组织脱落,基底层细胞在适宜的环境中会继续增殖、分化。若是这些基底层组织被带到腹膜切口,切口愈合后,包围于其中的子宫内膜细胞会随着激素的作用继续生长,形成新种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一个阶段后,逐渐增大形成硬结,引起疼痛等临床症状,严重时引起皮肤破溃而出血[3]。

剖宫产手术一般在切开腹壁后不再保护切口,一种情况是在吸取羊水和用干纱布擦拭宫腔的过程中,脱落的子宫内膜间质易黏附在新鲜腹壁切口上;另外一种情况是,胎盘大而切口偏小,胎盘取出时将脱落的子宫内膜间质种植于切口内。从子宫内膜种植学说的角度出发,以上因素均可能造成子宫内膜间质在切口内的种植。但是接受剖宫产的人数十分庞大,可能携带有内膜间质的羊水沾染在腹膜切口几乎是不可能避免的,但是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发生切口内膜异位症。有学者证明不同时期子宫内膜种植能力不同,妊娠期、分娩期子宫内膜增殖和生存能力最低,加之分娩后雌激素水平非常低,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子宫内膜在切口处的种植。故而,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低于盆腔内子宫内膜异位症[4]。本研究表明,所有患者均有腹腔手术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占所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5.3%。

腹壁切口内异症的典型临床表现是腹部切口固定位置周期性疼痛;切口瘢痕下可触及包块,位置较深,边界不清,经期增大明显。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种植侵蚀能力,病程越长,病变侵及范围越广、越深,一旦确诊应及早行局部病灶切除。甾体激素对该类型内膜异位症疗效较差,可能因病灶处于大量结缔组织包围中,药物难以进入。异位病灶直径在1cm以上者依靠药物清除已不可能,手术是治疗本症的最好方法,通常一次便可以切除干净。在切除病灶时,应同时切除病灶周围的纤维组织,切除范围应按肿瘤切除对待,以保证无残留异位病灶。如结节较深,侵犯筋膜、腹膜,可行皮瓣移植或补片。术后配合药物治疗,防止复发。本组病例全部行硬膜外麻醉下切口疤痕部位病灶切除术。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诊3年,2例(5.3%)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复发者。

腹壁切口内异症与子宫内膜种植有关,预防该病的发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提倡自然分娩,使孕妇认识到阴道分娩的益处和剖宫产的近、远期并发症,医生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2)手术中医生要注意切口保护,缝合腹壁切口前冲洗切口,减少医源性腹壁切口内膜种植几率;(3)宣传母乳喂养,使体内雌激素保持较低水平以推迟月经,延缓内膜的增殖,防止腹壁切口内异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67.

[2]路光升,林婉君,周丽.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65例临床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0,37(4):291.

[3]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与设想(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7):478.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11篇

【关键词】腹部切口瘢痕;治疗;剖宫产;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60-02

子宫内膜异位症又称为内异症,指的是具有活性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高发人群是育龄妇女,疾病常发部位是盆腔腹膜、卵巢以及子宫,而会阴与腹部的手术切口是较少见的发病部位。随着近些年来剖宫产率的增加,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腹部切口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具体报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6月到2013年9月我院治疗的48例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剖宫产腹壁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30.2±2.1);48例剖宫产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都是进行剖宫产手术后检查发现腹部存在肿物,此时距离患者剖宫产手术6~120个月,平均(34.2±12.1)个月。

1.2临床表现

39例腹部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表现为月经期腹部切口瘢痕处出现疼痛,并且能够触碰到质韧、不规则肿块,同时感觉到不同程度的压痛,肿块多为单个,同周围组织边界模糊,且肿块大小同经期有关,经期增大,经后变小;9例腹部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出现剖宫产切口两侧都有肿块。

1.3方法

1.3.1治疗方法

6例患者采用腹部包块切除术;24例患者腹部包块切除术前给予药物试验性治疗,采用的药物为促性腺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以及孕三烯酮,其中18例患者通过用药腹壁病灶有缩小趋势,疼痛感也减轻,但用药停止后都出现了短期的复发迹象,对于该类患者我院采取手术切除腹壁肿块进行治疗,另外6例患者用药效果不明显,我院对此类患者采取手术治疗。18例患者的腹壁肿物较大或者浸润过深,我院对其术前用促性腺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等患者病灶变小后,症状得到缓解,再对其进行手术。

1.3.2随访

对本组48例患者都进行随访,根据患者采取的治疗方法随访时间也有所不同。采取先给予用药治疗后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个月随访1次,接着1年半后再随访一次。对于先给药物试验性治疗的患者随访时应该频繁一些,每月随访1次。

1.4数据处理

以SPSS12.0为统计学处理方法,检验水准为0.05,即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符合方差齐性,因此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

2结果

治疗方法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的治疗效果以及复发情况,本组48例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药物+手术治疗,根据患者腹壁肿物体征、大小、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48例患者中采用手术治疗的有6例;药物治疗的24例,药物+手术治疗的18例。治疗情况:采用药物+手术治疗的患者均痊愈。手术、药物+手术以及药物治疗存在差异,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常见妇科病,发生部位多见于盆腔腹膜、卵巢以及子宫,至于腹部与会阴手术切口较少见。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的增高,腹部切口瘢痕内异症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2]。对于内异症的发病机理至今医学方面还没有确切的解释,目前较常见的学说有免疫学说、种植学说以及血液一淋巴播散学说等[3]。对于剖宫产腹部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以手术为主,配合合适的药物能够减轻患者术后伤痛,提高手术成功率以及降低复发率。对于内膜异位症除了临床积极治疗外,预防也是至关重要的。预防剖宫产腹部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关键的是降低剖宫产率,其次是进行剖宫产手术时注意对子宫切口外周组织的保护,对于接触子宫内膜的手术器械应该尽可能的避免接触到腹壁切口,对于疑似有子宫内膜散落到切口的患者,应该及时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再对患者进行关腹手术。再其次就是孕妇产后在哺乳期雌激素会下降到较低水平,且种植的子宫内膜也不易生长[3],因此,对于采取剖宫产的产妇而言,应该母乳喂养婴儿半年以上,这样可以起到预防手术切口瘢痕内异症发生的作用。此外妇科手术应该选在经后进行,因为此时子宫内膜的种植能力较差。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手术治疗能够彻底切除病灶、降低病灶复发,纯药物治疗病灶复发率高,复发时间短。综上所述,在确诊患者是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辅助治疗,同时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减低该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冷金华,;郎景和,杨佳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进展[J].中华妇科杂志,2000,11(2):99-100.

[2]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6.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12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1-12月我科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 年龄23~41岁;其中足月剖宫产术后25例, 中孕剖宫取胎术后3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10年发病, 术后均经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典型症状为腹壁切口处出现周期性 (经前及经期) 疼痛肿块, 疼痛时肿块增大, 并进行性加重, 后肿块缩小, 疼痛渐减轻或消失。体检在原切口一侧或中央可触及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欠清、质韧、活动度欠佳的肿块, 均为单个, 直径1~3cm, 有触痛, 经期更甚。患者均行不同程度的抗生素治疗或理疗, 无效。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低回声肿块, 包膜不完整。

1.2 手术方法

28例患者均于经后期行手术治疗, 采用腰硬联合或静脉麻醉, 行肿块及病灶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切除术, 切缘达肿块外1.0~1.5cm的正常组织。

1.3 治疗效果

本组患者病灶位于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前鞘20例, 病灶向下浸及腹直肌5例, 病灶累及腹直肌后鞘及腹膜3例。均为一次性手术切除, 切除组织病理提示在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红细胞、炎细胞, 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诊断。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 随访至今无复发。

2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说明其发生与子宫内膜种植有关, 可能因手术操作将子宫或腹腔内游离的内膜碎片种植至切口所致。异位内膜在激素的周期性作用下反复多次出血, 周围组织纤维化, 聚集成大小不等的结节和包块[2,3,4]。患者可于数年后在切口瘢痕处出现典型病灶, 表现为瘢痕深部硬结, 于月经期出现疼痛。然而, 并非所有被子宫内膜碎片“污染”的切口均会发生内膜异位症, 这可能与内膜碎片的遗传特质、生物学活性及患者的局部或全身因素有关。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临床表现: (1) 育龄妇女; (2) 妇产科经腹手术史, 尤其是剖宫产史或中期妊娠剖宫产取胎史; (3) 术后出现腹部切口肿物; (4) 肿物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胀痛或刺痛; (5) 超声检查部分为囊性, 部分为囊实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即可确诊。本病的治疗原则为:一旦确诊, 应尽早局部病灶切除。手术时机一般选择在月经期或月经刚过, 因此时症状明显, 结节增大。术前需充分估计肿块的大小、侵犯范围、深浅, 据此决定手术的范围及麻醉方式。对于肿块大、病程长、侵犯范围较深者以连续硬膜外麻醉为宜[4,5]。由于病灶常与腹直肌前鞘、肌层甚至腹膜有紧密和广泛粘连, 故需切除部分筋膜肌肉或腹膜。术中应切除病灶外≥1cm的正常组织, 以锐性切除为宜, 以期切缘干净、无残留异位灶, 防止复发。术中切除组织范围过大者, 需注意关闭筋膜或肌肉, 防止局部血肿, 影响切口愈合;对于筋膜、肌肉缺损大者必要时可行补片修补缺损, 以防止腹壁疝的发生;对于侵犯腹膜或有残留病灶可能者, 术后给予假绝经疗法或假孕疗法3~6个月, 以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54.

[2]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244.

[3]成宁海, 朱兰, 郎景和, 等.101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J].生殖医学杂志, 2007, 2 (16) :282-284.

[4]李春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21) :35-36.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精选12篇)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共收治子宫切口处子宫内膜...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