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华南虎》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华南虎》设计(精选9篇)
七年级语文下:《华南虎》设计 第1篇
中考资源网
28.华南虎
一、所在单元(第六单元)
二、授课学时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2、感受这首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
四、教学手段与方法
自主、协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华南虎的图片与新闻。
六、教学过程
1、《华南虎》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
2、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观众”代表什么? 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华南虎象征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观众”是冷漠、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写照。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4、诗人笔下的这只老虎具有怎样的个性? 请从课文中找出诗句说明。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中考资源网期待您的投稿!zkzyw@163.com
七年级语文下:《华南虎》设计 第2篇
学习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2、感受这首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
第一课时
自学提纲
1、《华南虎》体裁是,作者是。
2、为下列加点字词注音释义
铰():劝诱:
沟壑():不羁():
石破天惊:
3、你认为文中哪些字词还需注音释义?
4、诵读诗歌,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观众”代表什么?
(2)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3)观众为什么“可怜而可笑”?
(4)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5)“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是在描写老虎的斑纹和眼睛的颜色吗?
(6)诗人笔下的这只老虎具有怎样的个性?请从课文中找出诗句说明。
5、“我终于明白”中“我”这时明白了一些什么?
学习笔记
课后练习
(一)
1、《华南虎》作者,原名,是“”诗派的重要成员,本诗作于
的特殊年代,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借虎来表达。
2、写出下列诗中各形象所代表的深层含义。
⑴观众:
⑵铁笼:
⑶“我”:
3、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铁栅栏()抽搐()不羁()和着鲜血()
铰()劝诱()沟壑() 叽叽喳喳()
4、解释下列词语
斑斓: 恍惚:
安详: 石破天惊:
5、用恰当的词语概括画线部分的文字内容。
①(你)是屈辱的心灵在痛苦地颤抖吗?()
②恍惚之中听见一声声音大得惊人的咆哮()
③有一个不受束缚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
④我挤在声音零乱细碎的人群中()
(二)
华南虎
①在桂林/小小的动物园里/我见到一只老虎。
②我挤在叽叽喳喳的人群中,/隔着两道铁栅栏/向笼里的老虎/张望了许久许久,/但一直没有瞧见/老虎斑斓的面孔/和火焰似的眼睛。
③笼里的老虎/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有人用石块砸它/有人向它厉声呵斥/有人还苦苦劝诱/它都一概不理!/又长又粗的尾巴/悠悠地在拂动,/哦,老虎,笼中的老虎,/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
④你的健壮的腿/直挺挺地向四方伸开,/我看见你的每个趾爪/全都是破碎的,/凝结着浓浓的鲜血!/你的趾爪/是被人捆绑着/活活地铰掉的吗?/还是由于悲愤/你用同样破碎的牙齿(听说你的牙齿是被钢锯锯掉的)/把它们和着热血咬掉
⑤我看见铁笼里/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我终于明白/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1973年6月
阅读第三小节:
1、它“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这句话刻画了老虎怎样的个性?为什么观众“胆怯”,“绝望”?
2观众们“有人,有人,有人,”表明他们对笼中老虎什么样的.态度?
3、“哦,老虎,笼中的老虎,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这两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找出抒发诗人对笼中老虎感情的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6、“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观众为什么是“可怜而可笑”的?
阅读第四小节:
1、“直挺挺地向四方伸开”中的“直挺挺”能否改成“笔直”?为什么?
2、“凝结着浓浓的鲜血”中“浓浓”一词能否省略?为什么?
3、诗句加括号的“听说你的牙齿是被钢锯锯掉的”能否省略?为什么?
4、“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刻画了老虎怎样的个性?这“沟壑”为何让“我”感到“像闪电般刺眼”,以至于“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阅读第五小节:
1.第四节诗句内容可用第五节诗中的一个短语概括,这就是老虎具有。
2、“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3、“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句中“石破天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出自于______________诗,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这几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5、“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这只是在描写华南虎斑纹和眼睛的颜色吗?
6、“我终于明白”中“我”这时明白了一些什么?
(三)
鹫峰鹦鹉(节选)张抗抗
⑴就在这时候,我忽然看见,那棵树的最顶端处,矗立着一片玉米穗大小、毛绒绒的绿叶,像是树王头上一顶绿色的王冠。
⑵但那不是绿叶,而是一只大鸟。确切地说,是一只翠绿色的鹦鹉。
⑶它的身子比起我们在花鸟市场的鸟笼里看到的鹦鹉,似乎更壮硕些。
⑷然而,这只鹦鹉站立的位置和姿态,却又实在太不像鹦鹉了。它高高地盘踞在古松的顶端,像一只老鹰一般,昂首挺胸,俯瞰众山,居高临下,目空一切。
⑸我停住了脚步,不敢惊动它。
⑹瞬间,我和那只鹦鹉的目光相接,对峙了足足有几十秒钟。
⑺后来我轻轻说了一声:你好。
⑻它没有答理我,忙着用自己的钩嘴和双脚来回倒换,在树顶上灵活地走来走去。后来它歪着脑袋瞥了我一眼,猛地张开翅膀飞了起来,强劲的翅膀像两片对称的绿叶,煽动一阵绿色的山风。它发出一声声清脆而温婉的低吟,从高高的山顶,十分舒展而惬意地掠过幽深的山谷,消失在莽莽林间。
⑼鹫峰以鹫命名。但在鹫峰绝顶未见老雕,却意外地见到一只鹦鹉。
⑽在城市的窗下,处处可见美丽的虎皮鹦鹉。鹦鹉是早已被娇养惯了的城里人。
⑾但这却是在京都远郊的野外山林,海拔几百米高的山顶。更尤其,最低气温零下二十几度,冬季长达三五个月。
⑿如果那是一只春来北归的大雁或是天鹅,也许不足为奇。但鹦鹉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北方的山林里,尚未听说过有野生鹦鹉生存,难道是西藏大鹦鹉吗?
⒀它究竟从哪里来?--同鹦鹉会见,总共只有短暂的两分钟时间。而因着这一只亲眼所见的“野生”鹦鹉,留给了我一连串的问题与问号:如果它是遛鸟人放养的鹦鹉,它不会飞得那么高;如果它是从南方逐渐迁徙过来的野生鸟类,又为何到此驻足?
⒁想起了家养的鹦鹉,素有逃亡的习性,我就写过一篇散文,题名“鹦鹉流浪汉”。再看它那么翠绿鲜亮的羽毛和自信傲慢的气度,我宁可相信它是一只从谁家的鸟笼中逃跑出来的鹦鹉。说不定,它就是从我家、从我父母家里跑出来的那只鹦鹉呢。
⒂它厌倦了笼中的禁锢和城市的封闭,终于不辞而别,毅然“下海”而去。
⒃它不愿再被人豢养,而宁可到山林的自由空气中,吃苦耐劳、自食其力。
⒄可是它在这漫长的寒冷的冬天里,以何物充饥呢?它能在雪层底下去寻找树种草籽、昆虫蚂蚁吗?它住在哪里呢?以往娇生惯养的笼中之鸟,会在树上自己搭窝吗?又怎样躲避野物的袭击和恶劣天气的侵害呢?
⒅不必再问。不用担忧。看它那踌躇满志的样子,足见衣食无虑。如今它已在鹫峰安身立命,悠然独处。它的翅膀被山野的风A得矫健,它的目光被绿色的森林B得睿智;它的歌声C在山谷里,D了不知名的小鸟温柔而深情的回应,一声声从树梢上升起
⒆鹫峰没有鹫了,却有归隐山林的鹦鹉,活得像鹫一般自在,不再回城里去。
1、段⑵中加点的“那”字指代的是
2、请结合文中的语句回答这只与众不同的鹦鹉“站立的位置和姿势”是如何的?
3、从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这只鹦鹉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4、从这只鹫峰鹦鹉身上,你可以悟出点什么道理?
5、若这只鹫峰鹦鹉和《华南虎》中的华南虎相遇,二者会进行怎样的一段对话呢?请展开想像,用生动的语言记下这段别致的对话。
七年级语文下:《华南虎》设计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七年级在初中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学生的初中学习模式、学习习惯多半在此期间养成。语文教学是所有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传承中国文化、感受文字魅力的重要途径。七年级的语文教师将新课标中新理念———“综合性学习”代入到日常教学中去, 可以帮助学生巩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 与课本紧密结合在一起, 为学生的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目标
1.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初中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身, 是在教师引导下开展的自主学习实践活动。它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紧密结合语文教材, 使语文教学环境更开阔, 教学内容更丰富, 学生兴趣更浓烈, 教学效果更突出。
2.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课程, 集自主组织文学活动的能力、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动力、将语文学科知识运用于其他学科的能力等各项技能于一身。教师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课堂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巩固教学基础知识,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理念
1. 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基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他认为孩子的学习发展可以分为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 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范围介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实力可以达到的学业成就和经过他人的协助后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引进“最近发展区的”的概念, 可以让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师通过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 紧密结合语文课本, 提前制定出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 在期末对每一次的阶段性目标进行汇总, 就能了解是否达到了总目标。
2. 以推动学生的发展为原则
( 1)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分工要有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定位应是一个促进者、引导者而不是传统教学所定义的单纯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应发挥主人公思想, 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会自主学习, 培养独立思考意识。在每一次“综合性学习”中, 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主观需求和客观条件, 参考学生想要学习的主题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 2) 迎合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过程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 身心都在变化。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逐渐告别小学阶段的稚嫩, 渴望成长为一个“大人”, 他们会通过多种渠道去感知成人的世界, 求知欲逐渐增强, 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渴望。七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要符合这一时期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过程, 不可操之过急, 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 3) 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方案
学生间存在客观的智力、行为能力差异,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因材施教, 找到适合每位学生的教学方式, 充分给予每位学生的智力发展空间。从学生的不同兴趣方向和能力水平出发, 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最大程度地发挥综合性学习的效果。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法
1. 教学准备阶段的要点
( 1) 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缺点, 制定教学方案
学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教学主体, 教师只是协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七年级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教学中, 教师应在课前了解到每一位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综合性学习情况和学习中的兴趣方向, 以此为依据, 开展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
初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课余时间增强师生间的交流, 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聊天中掌握到学生的表达能力、兴趣爱好等情况;在课上留意学生的上课情绪, 通过对不同学生的发言状况观察哪些学生思维清晰、哪些学生表达有条有理、哪些学生逻辑性强等。
( 2) 合理规划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对全班进行小组编排,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 增进学生间的互动性, 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认识新同学, 同时增强团体意识和协作能力。还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学生兴趣范围, 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2. 教学过程中的要点
教师在为教学做好铺垫后就要真正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首先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教学目标, 然后针对该目标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最后对学习成果进行点评。
( 1) 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参考学生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 紧密结合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目的, 尽量全面地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 2) 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七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 教师应采用发展型的教学策略寻找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迎合学生的一般认知特点,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意识和能力。
( 3) 点评阶段学习的成果
教师在每一个阶段性学习结束之后应及时对该阶段的学习做出客观的评价, 并以此评价为依据, 及时改进今后的教学策略, 调整教学方向。教师可以以阶段性评价为年终总结的基础, 通过阶段性小结客观地回顾阶段性工作成果, 并启发下一阶段的工作灵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特殊的成长阶段, 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语文学科是中学生传承中国文化、感受文字魅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他们的民族荣誉感, 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怀, 让他们体会到中华五千年的丰富文化底蕴。在七年级的语文教学课堂中, 教师要重视“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教学活动, 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满足他们特殊年龄阶段的求知欲和探索愿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他们建立独立思考的意识、迎合他们一般的认知过程, 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四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注重的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 (34) .
略谈七年级语文作业的设计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50-02
七年级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如果语文教师不注重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想让学生在初中学好语文恐怕有点难。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的练习设计思路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语文作业模式基本为“教师布置练习—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打分—教师公布答案”,其侧重的是“练习”二字,而新课标程教材中的练习都是围绕课文设计的,注重学生的“研讨”与“练习”,对课堂教学起指导作用。教师只有把握好练习的这些变化,才能更科学地布置语文作业,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便减轻学生负担。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通过科学设计作业来引导初中生学好语文呢?
一、设计竞赛型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如果语文教师重视语文作业设计,设计出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完成的作业类型,将会促使学生喜欢上语文作业,进而喜欢学习语文。鉴于此,设计语文作业时我们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想方设法设计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的作业类型。学生都喜欢在竞争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竞赛型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和《济南的冬天》的“研讨与练习”分别安排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学习内容。对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让每个学习小组课后整理出整册书中出现的比喻句和拟人句,然后结合身边的案例谈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打分规则是:每小组搜集到一个比喻或拟人句,加1分,每小组联系自身实际谈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合理得当的加1分。看哪个小组收集的比喻、拟人句最多最完整,看哪个小组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最妥当、贴切,以分数最高者为优胜,优胜组有一定的物质奖励。在这样的激励制度下,学生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完成语文作业。
二、设计有层次的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由于先天禀赋不同以及受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不同的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都有较大的不同,他们所需的知识也都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应该考虑层次性。例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斑羚飞渡》一课的作业设计,成绩较不理想的学生只需熟读课文,完成两道把握课文内容的练习即可,成绩中等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文中的几个句子进行品味(要求联系上下文进行品味),并回答练习后面括号中的问题;绩优生则可以以“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作为能力拓展题,把握课文的中心和主旨,达到思考课文的目的。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三、设计生活化作业,提高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语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联系生活,给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呢?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巧妙构思作业的形式。例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五单元中以“亲情”为主题,阐述浓浓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特别是《诗两首》以对母亲的深情倾诉展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母爱,教师可以结合“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给学生安排这样的语文作业:请你回家后抽时间与妈妈交流沟通,让妈妈回忆一下从你出生至今,发生了哪些事件是最让她印象深刻的。请你把妈妈述说的这些印象深刻的事件记录下来,同时写下你对这些事件的感受,然后自拟题目写成一篇作文。完成这篇作文后拿回家给妈妈看,并让妈妈把读后的感受附在文后。设计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深沉和伟大,而母亲也能从孩子的作业中感受到孩子的感恩之心,这就很好地达成了本单元课程的情感教学目标。
四、设计实践型作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要与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那么,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智发展水平,结合教材实际,把语文作业和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例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中的几篇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学生学完这个单元的知识后基本上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初步培养了科学精神。那么,教师可以结合课后练习,巧妙设计作业。如《绿色蝈蝈》一文有一道课后练习是:“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后作业:请你根据自己的兴趣、条件和特长,或写科学报告,或做绘画插图,做一期以“热爱大自然”为主题的手抄报。要求:内容围绕主题和中心;题目可自拟;注意长短文章的安排;插图应根据内容及版面的需要进行设计,突出活动主题;收集的资料应积极向上。这样,学生既能在实践活动中激活知识和经验,还能在活动中增强团结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要注重研究和设计个性化作业,使学生能在七年级这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对语文重新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
七年级语文下:《华南虎》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诗歌,鉴赏诗歌形象,在朗读中感悟老虎不羁不屈的形象。2.学习诗歌凝练新颖的语言,能鉴赏生动的词语和优美的诗句。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诗歌,感受这首诗浓厚的象征意义。
2.学会通过鉴赏关键词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及感情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2.通过学习诗歌,鼓励学生培养追求自由的精神,鄙弃庸俗,保持高尚独立人格。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初步感知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华南虎相关内容。 老师: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 教学难点
诵读品味诗歌,理解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品味全文,了解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虎的形象成为古今中外人们描绘、书写的常用素材,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牛汉笔下的《华南虎》不只是描绘了华南虎本身,更重要的是给华南虎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
二、走进作者,资料助读
华南虎是现代虎的八大亚种之一,为中国特有,所以又称中国虎。原分布于华南、华中、华东、西南等广大地区。体型较小,尾较细短;毛较短;毛色较深;身上有黑色条纹,宽而密集,体侧常出现上下两纹相接连成的菱形纹;毛皮幅大艳丽;性格凶猛,动作敏捷。华南虎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然而今日,华南虎的分布范围日益缩小,存活数目极少,野外数量不过20只左右。目前,华南虎已被国际上列为世界最濒危和第一需要保护的物种。
三、朗读诗歌,感知华南虎
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华南虎形象。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听,标出生字生词,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出老师读得怎样。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读出感情。
教师提示: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歌颂华南虎时,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对华南虎怜悯时,要读得深沉些。
3.学生比读(可配背景音乐)、评读诗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也可把你最佩服老虎的诗句读一读。
教师朗读指导: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 1 才能和诗人的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4.请学生谈谈诗人笔下的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体会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情感。请以“华南虎是一只 的老虎”的句式来表达。
学生回答,教师评点:
威严、高傲、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教师小结:华南虎高傲不羁,虽身陷囹圄,骨子里却涌动着威严,反抗压迫、威逼、囚禁它的人们,追求自由独立。
四、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1)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诗中有没有关于老虎外形的描写?)
斑斓的面孔;火焰似的眼睛;又长又粗的尾巴;健壮的腿;破碎的,凝结着浓浓的鲜血的趾爪;破碎的牙齿;火焰似的斑纹。
(2)诗人笔下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讨论明确:这是一只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的华南虎,但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山林。它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诗句如:①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②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③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3)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讨论明确:“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我”良知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醒。
2.理解象征: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么:
(1)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呢? 讨论明确:
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2)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讨论明确: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3.合作探究:(难句理解)
请学生找出值得品析的句子,思考并合作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或质疑:(1)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讨论明确: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2)“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观众为什么是可怜而可笑的”? 讨论明确:观众用“砸”“呵斥”“劝诱”等方式来对待华南虎,而且不知道自己践踏华南虎的尊严是无耻的,在高贵的华南虎面前他们显得多么卑微和可笑;卑微的观众害怕华南虎,隔着两道铁栅栏仍感到“胆怯”,岂不显得可怜?
(3)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讨论明确:“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华南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2 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4)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讨论明确: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五、提供背景,探究主题
1.提供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十年**”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
70年代特有的政治环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与华南虎的遭遇何其相似。 2.主旨探讨:
诗歌结尾作者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了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补充,口头回答)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讨论明确:(1)“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
“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奋然前行。
(2)作者写这首诗时,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的不羁个性唤起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我们应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种种诱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3)这首诗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六、延伸拓展,联系实际
1.假如你就是那只被囚在“铁笼”中的华南虎,当时你会怎样想呢? 2.假如你是观众,当你看到“铁笼”中的华南虎时,你又会怎样想呢? 3.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学生自由表述,教师评点。
板书设计
华南虎
观众:冷漠无情、愚昧无聊、人格堕落、市侩可笑 老虎:高傲不羁、向往自由、追求独立、勇敢抗争
“我”:良知未泯、深有感悟、超越苦难、奋然前行 期盼:向往精神自由、生活的强者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一课时完成。课堂结构比较紧凑,问题的设计也很精炼。课堂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对于诗歌教学,我重视朗读课文,在读中学,读中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课堂中,不忽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学生要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在现实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要迷失自己,还要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独立。
七年级语文下:《华南虎》设计 第6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怅然、怂恿”等字词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过程与方法
学习针对事件观点明确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客观公正地待人处事方法(2)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客观公正地待人处事方法(2)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猫情态的图片,制作教学幻灯片 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障碍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①出示猫的图片,问“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猫怎样的动作神态你觉得最可爱?” ②归纳: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把猫作为宠物来养。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这三只小猫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猫》,聆听一段生动感人的养猫故事,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
2、整体感知(2)检查预习
(4)快速浏览课文,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结局相关内容,分组给猫建立小档案。小档案格式可如下: 第一只猫(昵称)来历: 外形: 性情: 结局:
分组展示建立的小档案
(4)你喜欢哪只猫?请用这样的句子说话:我喜欢第___只猫,因为它____________,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其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5)我的家人对待三只猫又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三、重点研读
为什么会造成冤案?(猫处在不平等位置,“我”对这只猫情感上排斥,厌恶。)就小猫受冤这件事,你想说些什么?(得到哪些启示?)
四、拓展延伸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案设计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比较两首诗,体会“直抒胸臆”与“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重大选择。
二、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激学生学诗之趣,循诗歌鉴赏之路,使学生体情明理,兼得学诗之法。
四、本课学法的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五、本课的教学设想
学诗之法,诵读为第一。入情而读、读中想象、读中思维、读中品位、读中领悟,直至熟读成诵,诗中意象、意境、语言、哲理,在诵读中释然,学生认知(智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熏陶、知识得到积累,可谓一举多得。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
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生比作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道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3.读诗,理清诗的思路.
学生自己概括,小组展示
第1节:伫立林间岔道口
第2节:我择幽寂路上走
第3节:路径绵长难折返
第4节:人生之路不回头
4.读诗,说说“路”的含义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的选择。
5.读诗,体会诗的内涵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从而深化了主题。
6.读诗,感受语言特点
特点: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读诗,了解诗的方法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8.读诗,练习一下迁移
1.抄读汪国真的《生活》一诗。请回答,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征服了别人/也就被别人征服/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你拥抱了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提示:汪国真的《生活》一诗告诉我们:生活让我们学会了不计较得失,但更多的是教会我们一种在得失之间作出选择的能力。
2.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2.勾画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作者的情感变化。
3.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小桃树上的“志”。
教学重点:
1.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感情。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
3.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明暗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查找贾平凹的资料。制作PPT。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贾平凹,生于陕西商洛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秦腔》《古炉》等。小说《秦腔》曾获全国茅盾文学奖。
二、整体把握
出示任务:1.概括我的小桃树的来历。
反馈指导:小桃树是“我”吃完桃子后,种在院子的角落里的长出来的。
出示任务:2.“我”和小桃树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反馈指导:知道作者在小桃树上存着自己的梦。
出示任务:3.作者的梦是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的梦有了些什么变化?
理清作者“梦”之路。
反馈指导:幸福希望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
出示任务:4.作者为什么要感激小桃树?
生可能会回答:因为小桃树顽强生长的精神打动了“我”。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出示任务:1.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反馈指导: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出示任务:2.我的小桃树经历了哪些艰辛与磨难?
要求:先找到小桃树生长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可以联系上下文来谈句子的感受。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自主批画,写体会,教师巡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及时指导学困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反馈:“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小桃树生长的艰辛与磨难。
“我却怎么也不能安睡,想起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生存环境的恶劣
“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将来开花也界不出果子。””体会大家对小桃树的嘲笑
他们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体会小桃树的坎坷
“我看着它,却发现从来没有一只蜜蜂、一只蝴蝶来看它。”体会小桃树的孤独与寂寞
出示任务:3.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
反馈指导: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
四、问题探究
出示任务:1.本文运用了什么手法?
反馈指导: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出示任务:2.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反馈指导: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
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着为理想而坚持不懈的信念。
出示任务:3.理解“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反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人生的道路上有鲜花,同样也布满荆棘,只有坚持不懈、顽强不屈、追求梦想而不屈不挠就一定能读懂人世的大书。
出示任务:4.作者表面上是在写小桃树,实际上是在写谁?
反馈指导: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出示任务:5.本文一方面写小桃树的成长过程,一方面写自己的经历,这是什么写法?
反馈指导:明线与暗线。
五、总结全文
小结讲解: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六、作业
1.课外阅读贾平凹的《丑石》和《我的小桃树》原文。
2.以《我的》为题写一篇作文,尝试使用明线暗线交织的叙述方式。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案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要词语。
2、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品味主要句子的含义。
3、明确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小桃树顽强的精神,培养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领悟小桃树顽强的精神,并且学习这种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二)牛刀小试:
词语:孱头猥琐魂魄矜持忏悔破绽
注释:伫立孱头矜持垂垂暮老忏悔猥琐赤裸
(三)文题解说:
(四)读一读:读出桃树心声。
1、圈点勾画,回答:这是一棵怎样的的小桃树。
2、学生交流。
(五)说一说:说出自我感受。
1、本文写的主要物是什么?主要的人是谁?另外还写何物何人?有什么作用?
2、本文多次写梦,请找出来,并且说说自己的感悟。
(六)品一品:品出桃树深意。
“我”从小桃树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七)知人论世,拓展延伸:
生活中总有磨难,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联系作者经历,说说课文留给我们的启迪,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八)课文小结:
小桃树的经历就是作者人生的经历,追求理想追求幸福是我们的坚定目标,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小桃树抗争的精神,昭示我们:不屈不挠的奋斗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多一点正能量,朝自己的目标,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九)作业布置:
小桃树的经历让我们印象深刻,请以贾平凹的名义给小桃树写一封信,不少于500字。
附:板书设计
《一颗小桃树》
贾平凹
小桃树---------哆嗦慌乱容颜褪尽柔弱
瘦瘦黄黄艰难
我----------坚持梦想不屈不挠顽强抗争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七年级语文下:《华南虎》设计 第8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 版) 明确了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性, 它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 尤其是七年级英语教学中应采用听说领先的策略 (教育部2012) 。口语是英语交流和交际的最基本形式, 口语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交际能力和交际效果。在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 口语不仅是语言运用最基本的能力, 而且对其他语言各项能力的发展起到制约或促进的作用;同时, 七年级英语口语教学对初中段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起着关键的作用。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 2014 年底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关于完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与普通高中学校招生改革的指导意见》, 在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上提出了升学考试可采取机考等不同考试形式, 嘉兴市2015 级七年级学生将在中考中试行“人机对话”的测试, 2018 年将在全省全面推开。在这种新形势下, 初中英语教师要适应这种转变, 就要积极探索有效口语教学, 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境, 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一、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英语口语教学有异化现象
对于处于初中起始阶段的学生来说, 虽然这是一个重新塑造口语的好机会, 但由于长期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 不少教师仍然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点、语法和解题上, 将英语学习等同于做练习, 考什么就教什么, 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训练, 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语言能力的缺失。
(二) 重知识掌握的口语教学有急功近利现象
长期以来, 不少教师忽视了能力培养和情感交流, 课堂互动方式单一, 较多沿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简单评价”的方式, 很难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的语言输出量偏少。而这种消极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参与口语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也压制了学生的心智发展。合理引导教与学向语言运用的方向转变, 改变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重笔试, 轻口试”的倾向, 成为“人机对话”考试面临的当务之急。因此, 初中教师在口语教学活动中 (尤其在听说课上) 应该以话题—结构—功能为核心, 结合语境, 依托听说文本, 有效进行七年级英语口语教学的活动设计, 开展朗读、复述、讨论、辩论等多种口语活动, 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七年级口语教学活动的设计策略
(一) 夯实基础, 创设开口说的机会
1. 推进语音与听说教学的融合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初一是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 也是初中生重建英语基础的好时机, 而语音又是学好语言的先导。因此, 学好语音是学好初中英语的第一步。新课程标准三级目标针对初一学生“说”的能力提出了八项要求, 包括在上述活动中做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强调语音教学应注重语义与语境、语调与语流相结合。在语音和听说教学的方面,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听说课型中呈现的元音与辅音音标教学内容, 利用好教材每个模块单元一设置的Pronunciation and speaking环节, 结合听说内容开展语音教学。
外研版初中教材中的听与说的文本是紧密结合的, 离开了信息输入的听, 也就无从谈起信息输出的说。因此, 口语教学应在听的基础上开始, 尽量让学生多听, 再模仿着说。听得越多越仔细, 学生就越能说得准、说得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跟着磁带朗读, 课后让学生在家跟读磁带并作好听读的情况记录, 或者间断性地把自己的朗读录制下来, 比较核对, 不断培养自己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听读技能, 为开口说打下良好的基础。
2. 鼓励参与, 培养开口说的自信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Chomsky) 认为, 人的大脑内存在一种天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他把这种能力叫作“语言习得机制”。他的理论表明, 只要给予适当的条件和环境, 在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下, 每个人都有能力把语言学好。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任务布置完后, 在要求个别学生进行表达时, 有些学生缺乏勇气, 难以将个人的观点完整地表达出来。因此,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计划地、逐步地渗透练习口语的基本方法, 抓住每次机会, 让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
在说前环节, 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所需要的词汇和句型, 让学生理顺思路;在说的环节,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完成活动任务, 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在说后环节,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二) 注重课堂口语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1. 明确目标, 任务设计有针对性
外研版初一每个模块都是围绕一个话题而展开, 因此, 教师设计的口语任务要有针对性, 以便达到训练语言知识的目的。例如, 在教学七年级 (上) Module 6 A trip to the zoo Unit 1 Does it eat meat?时, 教师可以把活动设计为小组竞猜活动, 让学生用一般疑问句形式“Does it eat meat?”“Does it come from China?”等询问另一位学生最喜欢动物的有关信息, 然后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进行动物猜测, 有针对性地渗透口语能力的训练内容。
2. 联系生活, 活动设计情景化
生活化、情景化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例如, 在教学七年级 (下) Module 5 Shopping模块时,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展示购物的情节, 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教师应帮助学生归纳和梳理出该对话中体现语言交际性功能的句型, 让一位学生站在台前扮演店员, 其余学生扮演顾客, 进行真实情景的会话交际, 激发他们想说的欲望, 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说, 满足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心理需求, 同时巩固要求掌握的句型, 如:What can I do for you? / Can I help you? I’d like to buy ...How much is it ? / How much are they? /May I try it on? /What size do you take? 等。教师要结合所有的教学内容, 多创设能让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对话情境,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 宽容评价, 准确流畅相结合
流利度和准确性并不存在矛盾, 更不是对立的。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习者在社交场合流利而又准确地使用英语的能力。初一学生口语出错是难以避免的, 英语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不断认识错误并自我纠正的过程。为了保障交际的顺利进行, 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对于不影响意义理解的错误可以暂且搁置, 尽可能地让学生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 鼓励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但在书面表达时, 要力求语言准确, 以便促使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均衡发展。
4. 面向全体, 活动体现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定教”, 就是要求活动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所以,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Free talk活动时, 选用的语言拓展内容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难易度要适当,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会说”。例如, 在学习七年级下册Module 6 Around town的问路与指路有关知识后, 教师可以选用学生所熟悉的社区或街道来口头练习学过的句型。
(三) 丰富教学活动形式, 开展多元化训练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 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 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 学习的更加轻松, 更加迅速。”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爱表现, 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年龄段的特点, 利用教材和教辅资料, 开展多元化训练。
1. 游戏和猜谜
游戏和猜谜是初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七年级 (上) Module 4 Healthy food这个模块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教师课前准备一个盒子, 里面放置实物以及图片, 课上与学生进行这样的口语练习:
T:Boys and girls, let’s play a game! Ask me a question one by one:Have you got... If you are right, I will give you a present.
S1:Have you got a ...
T:No, I haven’t got a...
S2:Have you got any...
T:Yes, I have. Congratulations! A present for you! Tell us what you’ve got.
S2:I have got a ...
T:What has he/she got
Ss:He/she has got...
在上述活动中, 学生始终存在着期待的心理, 这可以促使他们动脑、动口, 在玩的过程中, 自然地习得have /has got的基本句型。当然, 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设置不同的游戏, 如教学七年级 (上) Module 2 My family时可采用现场采访的活动, 学习七年级 (下) Module 11 Body language时可以进行Touching game等游戏。
2. 说话和讲故事
外研版教材中题材广泛, 体裁多样, 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沃土,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给学生一些不同的话题, 例如, My family, My class, My favourite animal, My weekend plan, My home town, Weather report等。教师也可以采用抽签讲话方式, 轮流让学生根据话题即兴演讲, 例如, 编故事、造句、故事接龙、故事续尾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幻灯片上呈现一家人做着不同事情的图片, 并给出故事开头:It’s fine today. The Greens are all at home...然后让学生描述图片内容。在教学Module 8 Story time的一般过去时后, 教师可以呈现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的一些图片以及关键的动词原形, 如decide, pick, be lost, hurry, knock, enter, try, return等, 让学生讲述故事内容。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叙述他们所熟悉的小故事, 如Snow White and Seven Dwarfs, Littler red Riding Hood, Three little pigs等, 也可以穿插提问, 让学生共同参与口语教学活动。
3. 朗读配音和角色扮演
朗读可以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口语交际材料, 也能克服学生的胆怯心理,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采用朗读配音的方式, 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强化语言的表达功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2012 年修订版教辅资料中教学资源包中的资源, 让学生进行丰富的口语训练, 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模仿和扮演真实情景中的人物角色, 可以愉悦学生的身心, 提高学生口语语音语调的标准程度。在教学七年级 (下) Module 7 My past life时, 为了使学生掌握be动词的过去时态, 练习be动词过去时的有关句型, 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角色扮演:让两位学生扮演Tony和Betty, 其余学生扮演小记者询问他们以前的有关信息, 并做好记录。为了降低学生表演的难度以及预控说话的范围, 教师可以给予七年级学生一些关键提示语, 如:be born, first school, first teacher, first friends, famous people born in his /her hometown, house... 让学生练习这些句型:Where were you born? I was born...What was your first...like? Were they...? Who were born there too? Was anyone famous born in your hometown?等, 有利于学生充分开动脑筋, 进行两两对话, 以达到巩固语言知识的目的。
4. 对话和追问
师生对话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 对生生互动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追问可以改进师生互动方式, 给学生更多自我表达和语言输出的机会。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的问题, 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体现真实的交际功能。如在教学一般过去时后, 教师可设计讨论旅游的交际性任务, 通过不断追问, 激活生成性资源, 促进课堂互动。
T:Hi, on May Day, did you travel?
S:Yes, I did.
T:Where did you travel?
S:I went to Hangzhou.
T:How did you go there?
S:I went there by car with my parents.
T:How long did you stay there? And what did you do there?
S:I stayed there for two days. I visited the West Lake and went boating. And then I went shopping. I had a great time.
(四) 精心设计口语作业, 落实检查与评价
1. 结合学生水平, 分层设计口语作业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异较大, 学生的口语作业不能盲目地“一刀切”, 而且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一样的要求。教师可以将作业设计成基础训练和闯关训练两部分。
2. 及时恰当评价,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标》指出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 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教师可以设置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表并利用课余时间对口语朗读、话题口述的学生进行及时反馈评价, 定期汇总并表彰。教师可以定期播放口语表述完成好的学生的录音, 并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其他学生进行交流问答, 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 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 留下自我成长的足迹
评价角度应注重过程性、表现性和发展性, 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可以在学习完每个模块之后进行自我评价。如学完七年级下Module 9Life history模块之后, 设计的自我评价内容如下:
Can you say the following now? Check the square brackets.
1. I can say something about William Shakespeare. ( )
2.I can say something about Mark Twain. ( )
3.I can talk about the plays, poems and books Ilike. ( )
4. I can express myself when I am talking about people in the past. ( )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对于初中七年级英语教学工作而言, 口语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而“人机对话”测试和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有着密切联系, 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观念, 在教学方式上充分体现“学为中心”, 依托学情有选择性地采用适合所授课型及内容的教学形式, 合理安排设计教学活动, 科学有效地开展口语教学, 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七年级语文下:《华南虎》设计 第9篇
本单元学生已掌握了怎样表达自己喜欢的动物、原因和描述动物来自的地方等信息,所以对于动物应该有兴趣去更深层次地了解。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一篇网页文章为学生介绍泰国象的有关信息和面临的危机,从而唤醒大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本节课我们将带领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文章进行全方位的理解,要教会学生怎么样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在信息输出的时候要学会用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达。
[教学目标]
一、语言技能:能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理解大意;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二、语言知识:1.Key Vocabularies and Phrases:save;symbol;flag;forget;place;water;danger;cut;down;tree;kill;ivory;over get lost;be in(great)danger;cut down;(be)made of
2.Target Language:The elephant is one of Thailand’s symbols.This is a symbol of good luck.But elephants are in great danger.We must save the trees and not buy things made of ivory.
三、情感态度: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还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四、学习策略:捕捉文章主题;在学习中善于利用图画等非语言信息理解主题;注意生活中和媒体上所使用的英语。
五、文化意识:了解泰国的重要标志“大象”。
[教学过程]
(活动一)学生观看有关濒临灭绝的动物的视频。
师:播放视频,为学生介绍一些动物的名称。告诉学生这些动物越来越少了,从而引入新的短语be in great danger.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于濒临灭绝的动物有一定的了解,也为后面讨论哪些动物正面临危险做好铺垫,同时扫除部分生词的障碍。
(活动二)学生讨论哪些动物正处于危险中。
师:引导学生说出一些濒危动物的名词,如:panda,giraffe,dolphin,elephant等。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哪些动物正濒临灭绝,由此引出今天的主题,“泰国象”也正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中,我们将进一步地了解。
(活动三)学生快速阅读,找出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并为文章找出最好的标题。
①The elephant is one of Thailand’s symbols.
②Elephants are smart animals.
③But elephants are in great danger.
④We must save the trees and not buy things made of ivory.
Title:Let’s Save the Elephants.
师:引导学生采取快速阅读的方式,找出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并告诉学生,主题句一般位于段落的开头和结尾,有时候每个段落不止一个主题句。最后通过所找出的主题句,找出最好的标题。
设计意图:主题句能帮助学生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为后面标题的选择做好铺垫,降低难度。
(活动四)学生再次阅读文章,完成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尝试复述课文。
Importance in Thailand:(1)first flag had a white elephant on it;(2)symbol of good luck
Abilities:(1)can play soccer or music;(2)can also draw well;(3)can remember places with food and water
Facts and figures:(1)people cut down many trees;(2)people kill them for ivory;(3)today there are about 3,000 in Thailand(over 100,000 before)
How to save them:(1)don’t cut down so many trees;(2)don’t buy things made of ivory;(3)March 13th is Thai Elephant Day
师:引导学生完成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在完成思维导图后,用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达。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文章的脉络,了解文章的大意。要求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达,帮助学生在获取信息后对信息进行整理,同时训练学生的句子重组能力。
(活动五)学生阅读老师挑选的句子,找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Our first flag had a white elephant on it.This is a symbol of good luck.
②Elephants are smart animals.They can play soccer or music.
③They can also remember places with food and water.This helps them to live.
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找出各句中代词所指代的部分。
设计意图:代词在理解上下文时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此活动对于文章的上下逻辑关系有更深的理解。
(活动六)观看视频,迈克·杰克逊的Earth Song
师:播放歌曲视频。
设计意图:与开课的野生动物的视频首尾呼应,再次唤醒学生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分层作业设计]
一、利用思维导图写出完整的句子,简单复述文章。
二、仿写文章,介绍熊猫。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
课后反思:①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②最后的歌曲與一开始的野生动物的视频形成了呼应,起到了很好的点晴作用,为整节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有的孩子还哭了。③本节课在处理思维导图时过于急躁,让学生一次性找出所有的信息,这样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下次可以把难度降低,分部分完成,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
教学的机智:最后受到歌曲的感染,即兴地让学生说了说对于保护地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孩子们能说出不少,如: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都应该保护好他们。我觉得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是一个升华。
|
七年级语文下:《华南虎》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