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青铜器的价值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青铜器的价值范文(精选9篇)

青铜器的价值 第1篇

青铜器的鉴定

目录

青铜器鉴定

青铜器鉴定的涵义

青铜器鉴定的基本方法

青铜器仿制

青铜器作伪历史

辨伪基本方法

1.铸造辨伪

2.器形辨伪

3.铭文辨伪

4.纹饰辨伪

5.材质辨伪

6.声味辨伪

青铜器鉴定

青铜器鉴定的涵义

青铜器鉴定的基本方法

青铜器仿制

青铜器作伪历史

辨伪基本方法

1.铸造辨伪

2.器形辨伪

3.铭文辨伪

4.纹饰辨伪

5.材质辨伪

6.声味辨伪

展开百分网青铜器鉴定

bronze ware,identification of

对古代青铜器中的传世品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工作,青铜器的鉴定。

青铜器鉴定的涵义

鉴定工作的第一步是辨伪。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研究确定某件真品的价值,给予恰当的评价。为了确定每件青铜器的价值,首先要确定其年代及文化性质。有的青铜器能依据其铭文确定其绝对年代,一般应确定其时代或分期(相对年代)。文化性质一般指的是中原青铜器或是巴蜀青铜器、滇文化青铜器。然后从其形制、纹饰、铭文及铸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已知的古代青铜器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判断其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本身发展历史上、古文字学上、美术史上和铸造史上的地位以及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意义,从而确定其价值。

青铜器鉴定的基本方法

主要是比较法。无论是辨伪,还是研究某件青铜器的价值,都是运用与已知的古代青铜器及其研究成果和价值进行对比的方法来进行的。熟知各个时期、各种文化的各类青铜器的特征及价值,不断了解古代青铜器的新发现及新的研究成果,亲手抚摸观察各种伪品,才有可能做好鉴定工作。另外,还应逐步引进推广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X光检测、荧光光谱分析及范土的热释光测定等。

百分网青铜器仿制

自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制礼作乐均依周制,政府或私人为了举行祭祀等礼仪活动的需要,不断仿照《三礼图》或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而铸作新的青铜礼器,这就是仿制品。它是对于古代文化的尊重与仿效。其特点是在器物上大多标明仿制的时间、用途及仿制者等。在进行鉴定工作时,首先要区分仿制品与伪品,不应将仿制品列为伪品。其次仿制品对研究历代礼乐制度及文化艺术也有着一定的价值,不应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宋代以前的仿制品已很少见。宋代由于金石学兴起,收集了大量的古代青铜器,并认识了《三礼图》的错误,遂改依古代青铜器仿制礼器,用来作为庙堂之祭器。宋代仿制情况见于宋翟汝文《忠惠集》及清孙诒让《政和礼器文字考》等。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仿春秋时期宋公戍钟而制作的大晟钟,尚有流传至今者。清代的青铜器图录书中也著录了一些宋仿铜器。元代官府出蜡局亦曾仿古代青铜器而制作了一批祭器。明代著名的宣德炉有许多是仿照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加以变化而制作的。

百分网青铜器作伪历史

作伪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宋元明时期。自宋代金石学兴起以后,古代青铜器成为研究资料与艺术欣赏品,公私竞相收藏,遂使青铜器具有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从宋代起商人就开始作伪。宋代的伪品已见于宋代的青铜器著录书中。第二阶段,清初至嘉庆时期。由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统治者的提倡,金石学有了新的发展,作伪也兴盛起来。此时主要是仿照宋代青铜器图录作伪。特点是整器皆伪,即铭伪者器亦伪,作伪技术水平低,易于辨识。第三阶段,道光时期至清末。一方面由于金石学者重视铭文,另一方面作伪器费力而易辨,因此,这时期商人大多转而在真器上摹刻伪铭以牟利。另外,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大肆掠夺中国文物,刺激作伪有了很大发展,伪器大量出口。外国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青铜器中就有不少伪品。第四阶段,中华民-国初期。由于政治腐-败,军阀混战,不仅各地盗墓之风大盛,而且作伪之风更炽。上海、苏州、北京、西安、潍县等地是作伪的中心,有许多作伪的高手。这时由于西方科学技术传入,商人运用新技术作伪,使作伪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例如用真铭的拓本照相制版、然后用化学药品腐蚀的方法制作伪铭,比过去铸或刻的伪铭要逼真得多。用化学腐蚀法伪造的,与真铭颇为近似,非仔细辨识不能识其伪。同时由于外国人喜欢新奇的器形与花纹,也使伪作新奇器形与花纹兴盛起来。此时著录青铜器的书中每每混有大量的伪器。从作伪的历史可以总结出伪器的基本情况是:①全器皆伪。例如晋侯平戎盘,约为乾隆年间伪作,原藏北京怡王府,1870年流入英国,现藏于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腹外上饰乳丁纹,下饰兽面纹,双耳不伦不类,圈足系焊接,伪作明显。盘内有铭文23行550字,是已知伪器中铭文最长的。内容仿《尚书》及《左传》,字体仿《散氏盘》及《石鼓文》,书法拙劣,一望而知其伪。②器物的一部分为伪作。例如上海博物馆藏的一件商代兽面纹斝,器真,但在流的口部伪加一个流,画蛇添足。③拼凑真器残片作成伪器。例如《西清古鉴》著录的蟠夔鼎11,系用鬲的上半部下加三足而成,似是而非。④器真铭伪。这又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铭文全伪。或用刀錾刻而成,或用化学药品腐蚀而成。内容或仿某一真器铭,或拼凑,乃至随意杜撰。二是在真铭之外,加刻伪铭。例如现藏于镇江金山公园的遂启?鼎,曾著录于《敬吾心室彝器款识》上32,原来仅有9个字,后来在其前后伪刻了124个字,使铭文增至133字。⑤铭真器伪。例如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陈侯午敦,原器早年被火烧毁,仅余底部铭文残片,后经商人将残片嵌入伪器之中,制成一个铭真而器伪的陈侯午敦,鉴定材料《青铜器的鉴定》。⑥器真而花纹伪。即在真的素面或花纹少的青铜器上伪刻花纹。例如上海博物馆藏的西周鸟纹尊,原仅肩部有一条鸟纹带,后在其上下伪刻蕉叶纹及鸟纹。还有的在原有的花纹上加嵌绿松石等。

百分网辨伪基本方法

辨伪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法与综合分析法。即将需要辨伪的器物,首先分别从铜质及铸造工艺、器形、纹饰、铭文诸方面与真器逐一进行对比,并参考伪器的各种情况作为反面标准进行考察,从而对该器各个方面的真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综合该器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的分析。真器的器形、纹饰与铭文等各方面是一致的,而伪器的各方面之间往往有矛盾。由于夏商周时期与后代的铸造工艺不同,留在器物上的铸造痕迹也不同,通过铸痕的观察可以判断真伪。夏商周主要采用范铸法,器体上留有范线,有时夹有垫片,细部花纹棱角细腻圆滑。而现代或用翻砂法,则粒粗胎厚;或用失蜡法,则没有范线。从铜质上来分析,夏商周时期为青铜质,而后代的伪器有不少为黄铜质。又由于夏商周之青铜器入土已三四千年,经过长期腐蚀,已发生化学变化,铜质已糟朽,因此,真器比同样大小的新制的伪器重量要轻,有经验者用手一掂,即可知其真伪。例如上海博物馆藏的真的西周史颂簋重9350克,而其所藏之伪史颂簋却重12420克,比真器重3070克。其次,真器的表面锈色是经长期腐蚀而自然形成的,致密而有金属光泽,与器体是连为一体的。尤其是铜锈已渗入器物内部,渗入花纹或铭文字口之内。而伪器的表面锈色一般是用快速腐蚀法作成,其特点是很薄且浮在表面。而厚的伪锈一般是用漆调颜色作成,灰暗,呆滞,既没有金属光泽,又没有层次,浮于器表,疏松,易脱落,而露出新铜地子。第三,从器形上来说,中国古代各类青铜器的形制是有一定之规的。如被鉴定者器形不符合古代的规律,则有可能是伪作。第四,真器的花纹及铭文自然而生动,风格古朴、生动。而伪器则呆板、软散,无生气。伪铭錾刻有刀凿之痕,往往又破坏了原来的表面,腐蚀者模糊而臃肿。伪铭大多书法拙劣,文义不通,与真铭拓本逐字逐笔对照,自可辨伪。第五,伪器的器形、纹饰与铭文三者之间往往有矛盾,露出破绽。再者,铭文的性质与器物的类别不合者,或铭文所在的部位及行款不合于格式者,均有可能是伪作。需要指出的是,辨伪时详细了解该器的出土情况与流传经历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能为辨伪提供重要的线索。

1.铸造辨伪

从铸造技术进行辨伪的前提是十分了解青铜器各时代的冶铸工艺。

商周时期,极大部分青铜器是用陶范法铸成。也就是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都有数块陶范拼合浇铸后留下的范痕,即范线。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有所变化,范痕会随着变化,但要想在合范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工匠也难免做到。有的铸器表层纹饰不多,合铸面较大,合范痕迹容易忽饰,但在隐蔽处,如鼎的耳内和腹下部,还会遗留痕迹的。后代伪者不知道占人铸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讲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表面较精细,无需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却往往与原器物的时代特征相去甚远。新铸之器一般的重于原器。这是通常伪器或仿制品埋藏在地下的时间很短,非真器久埋深藏经2000多年矿化锈蚀而成,使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器没有这一过程,自然较重。用蜡模翻制的伪器也会略重于原器,仿伪者会连同锈迹、砂眼一同浇铸表现出来,加上前面一点伪器特征更加明显。占代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表面光洁度好,纹饰甚至纤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气孔,也没有铜液灌注不到而产:生缩孔的情况。而失蜡和翻砂铸造的伪器,经常在表面出现一些砂眼,有的甚至产生缩孔等铸造缺陷。如不了解这一点,很可能错误地以为砂眼和缩孔是旧铸的特点。

另外,陶范所铸铜器为控制器壁的厚度,往往会在内外范之间垫一垫片,因材质跟铜液有异,锈迹也就不同,而失腊法铸器却无需垫片,锈迹自然一致。

2.器形辨伪

通过器物的型制进行辨伪,是对青铜器在各时代的型制特征熟悉程度的考验。

每一种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制、大孝高矮都会产生变化而形成规律。如青铜器中的大类鼎,自商代二里冈期到汉代,流行的时间最长,但每个时代鼎的形状都有不同的特点。全面掌时代各类器的形制特点,是青铜器鉴别知识的基矗通常伪器可以分为直接铸造和拼凑改造两类。直接铸造的又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依照真器或者依照相关资料铸造伪器,其器形、铭文、纹饰等都有来历和参照,有的是器型或铭文只有部分做r参照,部分有意改样。如参照铸造了器型,但却铸刻了杜撰的铭文,或将参照的锦义铸刻住毫不相十的铜器上。此类伪器尽管模仿得并不精准,但也有一一定水平。第二种则是毫无根据的拼凑,意在作奇,达到以稀为贵的目的。此类伪器对青铜器形制特征不甚熟悉的人很有挑战性,如果不仔细观察,就有上当的可能。

3.铭文辨伪

通过铭文辨伪,是检测对占代历史知识广袤、书法研究深浅和铸工艺水准高低与否的标尺。

青铜器的铭文是对历史的记录,是金石书法发展演变的例证,是铸工工艺高超的体现,宋、清两代是青铜器铭文作伪的主要时期。宋代以来,金石义字成为金石家的研究重点,作为有记载历史文献铭文的青铜器,往往受到广泛的重视,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故而收藏家们对青铜器的搜集,则侧重在铭文方面。

首先,铭文从单字族徽发展而来,形状奇特古老,难以辨识;发展到后来的成为简洁精炼的长篇铭文,更足提供断代依据的历史资料。如“利簋”铭文。第二,铭文从笔画简单的刻划到规范的书写锲刻,无论笔画、结构还是字形都有明显的时代变化。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铸造,是另做一块铭文范,嵌入主体内范中。有的铭文嵌得很平整,周围没有明显的痕迹。也有嵌得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的铭文即是。商周时代在铸造长篇铭文时,有的还要划好线条或打好格子,所以铭文都横平竖直,比较规整,刻铭文技工的技术高超,书写也很流利。第三,随着时代的崇尚和锲刻新工具的出现,铸工锲刻水平在青铜器的铭文上得到了体现。由于范土的铭文是阳线条,因此铭文范上阳文在刻完后,乘湿嵌入丰体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与外范接触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与主体范修正,这样阳文宁的上口就火,而铸成的铭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人的感觉。这必须精细的观察才能发现。同时在字口内具有磨砂玻璃那样均匀的无光感,字体笔画的转折处,呈非常自然的圆势。当然,这只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是如此。而后刻的铭文,有的是有参照,字体比较拘谨、呆板,字口内有或隐或显的刀凿痕。而用翻砂法铸造的青铜器,泥料粜页粒比较粗,铭文笔画的表面与细腻的范土铸造不同。

青铜器铭文的作伪多有如下几种:添铭法。即在无铭文的真器卜錾刻伪铭,后錾的铭文大多字体呆板、松散、不自然,字口面宽底窄,同时有錾痕,伪工用铜丝刷刷去錾痕,却又留下刷痕,也影响了字的笔锋。铭文字体、内容虽能仿刻,但其韵味却是难神似。另外,真器伪铭者皆伤皮色,器表有锈而字口无锈,即使字口处作上假地子、假锈,也异于器表。增铭法。就是原有简单铭文的真器上增刻伪铭;或真器上本应对铭,因器缺失使铭文也缺,在进行修配时将铭文也一起补刻。增刻伪铭后,其字口、锈色、地子与真铭不同,再者,一器之上铭文非一人所出,其笔体、韵味自然不符,特别是铸铭与刻铭就截然不同。腐蚀法。将青铜器需要刻铭的部位涂上蜡,并在蜡上刻好字,再用三氯化铁在刻好字的蜡上进行腐蚀器身,将蜡去掉后,凹陷的铭文自然显现。这样腐蚀的铭文字不成体,字口深浅不一,笔画边缘十分粗糙。

4.纹饰辨伪

纹饰是器型华丽的外衣,合体、适时的外衣是纹饰辨伪的重要依据。

不同年龄的人着装自然不同,青铜器亦是如此。拿到器物,首先看看器型和纹饰的时代风格是否一致,纹饰的作伪大致有如下几种:加花法。即在真器原有的简单纹饰上或光素无纹的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纹。一般来说加刻的花纹与原器花纹是一致,但应注意走刀和崩茬的痕迹。掏花法。即在原本无花纹或有破损穿孔的器物镂刻、改刻花纹,使原器变成一件镂空之器。这种伪掏花的作法,如此做法刀痕非常明显,且不符合原器的特征。

5.材质辨伪

辨别不同时期青铜的材质是对青铜器身份的考证。

战国以前的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的青铜器。锡的成份越大,铜质的灰色色泽越浅淡。商至战国的铜器铜质纯净,极少有沙粒。宋仿铜器,合金成分为铜、锡、铅和少量的锌,铜色为黄中泛红。明清伪器含锡成分很少,而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但明代伪器色为黄中泛白,清代伪器色却是黄中透黄。因此,鉴定铜质的真伪,还要看、足、日沿、底部露铜的质色。

6.声味辨伪

声音和气味是青铜器辨伪的必要辅助手段。

青铜器由于在土中埋了几千年,有一股土气味,新出土的铜器土气味更浓烈。而经过地下腐蚀较深的青铜器,铜质已属矿化,所以发音以浑浊者居多。当然埋藏在极其干燥而又纯粹的土层中的青铜器,敲击音也有甚佳的。而宋以后的伪器多为黄铜,未曾氧化或氧化时间较短,以手敲击,声音细长、清脆,也无土香,却有汗腥味,这是由于作伪者多用化学药品,如酸盐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锈,虽经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气味。有的用石膏制作或修补的伪器,质地轻,颜色白,用手敲击,其声嘶哑。这些只是一般规律,因铜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时间长短、地区、土质等不同,轻重声音有所区别。

青铜器的价值 第2篇

制社会鼎盛的时期,也是一个以青铜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时期,青铜冶铸业曾达到很高的

水平,历史学家们将这一时期称之为“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铜器的工艺最能反映

物质文化发展的水平和特征。楚文化,是我国青铜时代的一种区域文化,青铜文化成为

构成楚文化的主体的支柱之一。

青铜礼器是楚国铜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的风俗好尚、意识形态、工艺水平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 第3篇

1. 量大。

中国青铜器究竟有多少, 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 其原因在于它的数量太大, 难以确知。殷墟:1949年后殷墟出土的青铜礼器已有1000余件, 兵器约有3000件左右, 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1976年妇好墓的发掘, 该墓共出土铜器460余件, 其中礼器210件, 兵器130余件, 另有乐器、工具、生活用器等。该墓出土铜器的总重量估计达到1600余千克。就陕西而言, 从1949年10月到1979年, 三十年间先后出土商周青铜器三千余件。1976年12月扶风庄出土微氏家族铜器群, 一个窖藏就埋藏了103件精美的青铜制品。

从汉代出土青铜器至今, 仅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就在一万件以上。当然有铭文的青铜器毕竟是少数, 反过来推算, 加上没有铭文的青铜器, 其数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现存的数量可以说是数以万计。《中国青铜器全集》16本, 集中了国内外博物馆的精华, 收藏了3000多件青铜器精品。

2. 品种繁多、造型丰富。

古代青铜器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各种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仅酒器就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 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 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 犹如百花齐放, 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使研究赏析更富有情趣, 更具有吸引力。

3. 千姿百态、制作精湛。

中国古代青铜器享有盛誉并非以数量取胜, 关键在于它的质量。中国青铜器精品极多。尤其在商末周初, 青铜器制造处于顶峰阶段, 以其制作精湛、形制瑰异、花纹繁缛、富丽堂皇而为收藏家们所钟爱。当然春秋战国也有很多式样新颖别致的青铜器。青铜器不同于甲骨, 它有复杂的形制, 多彩的花纹, 增加了其艺术观赏性。

4. 地域跨度大, 风格各异。

中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 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 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 从东北到广东, 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的差异, 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晋北、陕北及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青铜器, 即我们以前称之为“鄂尔多斯文化”的青铜器, 有不少青铜制品不同于中原地区。像羊首、马首、鹿首之类的动物头像作为装饰, 还有短剑、短刀和饰牌等, 别具一格。又如三星堆青铜器怪异的人头像凸显了古蜀国的风韵。它们体现了中国青铜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

5. 优美的铭文, 历史的见证。

中国青铜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铸刻有文字,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金文。这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青铜器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青铜器铸刻铭文是从商代中期开始的, 起初只是一两个字, 即郭沫若先生称之为“族徽”的文字。商代晚期开始铭文增多, 但最长也不过48字。西周时期是铭文大发展时期, 鸿篇巨制不少, 如毛公鼎铭文达497字, 是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春秋以后铭文渐趋减少, 战国时往往是“物勒工名”, 罕见长篇铭文。这些铭文书体或粗犷或瘦劲, 或工细或秀美, 本身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而文字对于历史研究十分重要, 一篇长篇铭文不亚于一篇尚书, 可见其珍贵程度。而铭文本身又是我们鉴别断代的重要依据。

6. 以青铜礼器为大宗。

与世界青铜器多为武器不同, 中国青铜器的大宗是青铜礼器, 这是中国青铜器的又一重要特征, 在世界青铜器家族中担任绝无仅有的角色。青铜器的发展是以夏商奴隶制社会的建立为起点, 在商末周初奴隶制发展到高峰时期, 青铜礼器也达到了它光辉的顶点。春秋以后, 奴隶制开始衰落, 青铜器也开始走下坡路。到战国晚期, 青铜礼器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在每一个奴隶制王朝, 青铜礼器被统治阶级用来祭天祀祖, 宴飨宾客, 歌功颂德, 死后埋葬于地下, 显然它是为奴隶制统治服务的。对于一个奴隶制国家来说, 青铜礼器, 尤其像鼎之类的重器是社稷的象征, 它的存亡就是国家的存亡, 所以古书有“桀有昏德, 鼎迁于商”、“商纣暴虐, 鼎迁于周”的说法。显然青铜器不是一般的实用器。在青铜礼器上, 各级奴隶主贵族寄托着他们的信条与期望, 反映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当这种要求用形制与纹饰表达仍嫌不足时, 便诉之于文字, 这就是中国青铜器铭文很多的原因之一。青铜器是物质的, 但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产品, 这是中国青铜器的奇妙之处。

7. 悠久的历史, 1500年的流行。

中国青铜器流行时间很长, 就青铜容器来说, 在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期已经出现, 经过商、西周、春秋、战国, 直至汉代。战国以后青铜礼器便衰落了。当然工具与小件青铜饰件的产生则更早些, 应该在原始社会末期。青铜器发展历史之长, 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8. 贵族身份地位的表征, 严格的组合形式。

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制度在青铜器上的“物化”, 它用以表明奴隶制等级制度, 以器的多寡与不同的组合形式来显示不同地位身份。即青铜礼器在使用与埋葬时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例如在商代盛行以觚、爵配对组合。一般奴隶主贵族墓葬常出一觚一爵。身份高的则多埋藏几套。西周则盛行鼎、簋组合。尤其当时形成“列鼎”制度, 天子九鼎八簋, 诸侯七鼎六簋, 卿大夫五鼎四簋, 士三鼎二簋, 都有一定的规矩。了解这一点对于分析青铜器本身及其文化背景都有重要意义。

9. 独特、成熟的制作工艺。

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合范法, 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制模、翻范, 花纹均极为考究, 浑铸、分铸、铸接、叠铸、锡焊、铜焊等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无须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 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 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有绿松石、玉、陨铁 (如铁刃铜钺) 、红铜等。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1 0. 诱人的艺术魅力, 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青铜器:市场与价值的碰撞剧 第4篇

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是先秦时代用铜锡等合金铸造的器物,夏商周是其鼎盛时期,而能够流传至今的青铜器,无一不具有超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众多收藏者梦寐以求的收藏品。鱼龙混杂的市场

2001年,一件“皿天全”方鲁在纽约拍出924.6万美元,而这仅仅是器身,方罍盖则被湖南省博物馆收藏。3月20日,从纽约传来消息,这件颠沛流离近一个世纪,器身与方罍盖“身首异处”的国宝青铜器,将重新合璧,这也将成为2014年最重要的文物回流事件之一。

“金石字画”,在诸多收藏品之中,排在首位的“金”指的便是青铜器,青铜器的价值源于其悠久的历史渊源。

“贵贱之分始于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先秦时代,青铜器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且被铸成礼器,教化万民。

先秦之后,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和铁器的广泛使用,青铜器逐渐被取代。而到了汉代之后,基本上所有的青铜器都因为历史发展的主导因素而失去了存在意义。基于此,有研究者表示,自汉代以后,再也没有青铜器,之后的青铜器皿,都是仿品。

所以,收藏青铜器,不仅拥有一件千古传奇的物体,更是体会一段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人群分类的起始。一个收藏家如果开始收藏青铜器,那其应该算是站到了收藏的顶端。

在今天,虽然因国家政策法规的限制,青铜器收藏处于低谷,但其价值依旧在一路攀高,甚至一些重器能够如房产等一样当成银行抵押物。

但是,青铜器市场也如同整个收藏市场一样,鱼龙混杂,仿制品、赝品充斥其中,许多商家开始打出回流文物的“幌子”,但事实上,回流的青铜器真假混淆,造假现象猖獗。

一些不法商人用旧铜部件拼凑成整器,或用旧薄铜片贴在器物上,这种类型的假货成交量可占到真货的70%上下,但是购买者花的却是真品价格。

此外,目前高仿品技术也大大提高,过去认为红锈斑不能造假,因红锈斑里由结晶体组成,而这一难题也已得到突破,令水锈斑、蓝锈可达到真假难辨的程度。

由于市场没有细分,文物出处不明,也助长了仿造青铜之风,出现了市场假货比真品多的现象,一般的古玩市场很难买到真正的青铜器。无可估量的空间

2006年,西周青铜器“周宜壶”在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会上以2640万元成交,创下内地青铜器拍卖纪录。2007年,纽约苏富比推出了纽约水牛城Albright-Knox艺术博物馆旧藏品专拍,其中商代晚期青铜带盖方斝以810.4万美元的高价成交。也是在同一年,香港苏富比征得当年圆明园流散的十二生肖马首铜像,拍卖成交价高达6910万港币。

事实上,青铜器受国家文物部门保护,不准随意在市场交易和上拍,其市场并没有放开,每年少之又少的青铜器拍卖,是相关部门依据《文物法》操作的,上拍必须是1949年前出土的,并有明确的流传著录,再者,便是从国外回流的青铜器件。

受制于这一规定,青铜器除了少量在拍场成交,大量中低档青铜器都是私下交易。市场中存世最大的都是战国、汉代以后的,明清时期的也非常多,价格也比较便宜。所以,比陶瓷字画更易保存的青铜品,虽然存世量很大,但成交却少之又少。

而且,高价成交的精品青铜器一旦进入藏家手中,就会藏而不露。所以,在未来,精品青铜器的稀缺性决定了它的涨幅,精品越来越少,需求量越来越大,随着买方市场的扩大,青铜器必然迎来一波上涨行情,其升值空间无可估量。

描写青铜器的说明文 第5篇

青铜是红铜、锡、铅等金属的合金,硬度高、熔点低,用青铜造的工具,更为耐用、有效。青铜在浇铸时气泡少,流动性好,可铸出锐利的锋刃及精细的花纹,适于制作坚实的兵器、工具及金光亮丽的容器。青铜除被制作成生产工具外,更被人用于战争。《考工记》上说,青铜冶炼在商、周时期已有6种不同比例的配方,称为“六齐”,表明当时的冶金科技已很高明。

商、周时代,军队的武装已全面依靠青铜器,这一时期的青铜武器主要有戈、

精湛的青铜器教学设计 第6篇

2007年10月06日 星期六 21:41 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知道明白,培育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本领,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辉煌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式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式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录象带(L49)。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最开始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模范标准典范代表。

这一讲,就向同学们说明介绍解释青铜工艺的发生和发展和进步同主要艺术特点特征。(出示课题)

人类经历的过程了最开始的原始公社时期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期称为“青铜时期”。

青铜器的兴旺的铸造工艺充足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和进步的创造力水平,它的丰厚多彩的外观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令人感动的激动民出色的艺术发明。

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

2.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的范围特别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4类:

(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等。

(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能够认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状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

(4)工具同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4种。当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外观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点特征: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成就,是丰厚多样的外观造型和纹饰,以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外观造型特点特征为由腹、足、耳3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品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分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文献记录:“天子9鼎,诸侯7鼎,大夫5鼎,元士3鼎或一鼎”。(又有成语“一言9鼎、问鼎中原、3足鼎立”)

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溢了神奇、威慑的色彩。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的过程。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江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灵巧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成功后,1946年6月,大鼎再次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办处。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奇色彩逐渐平淡,风格趋向朴实,目标追求朴实、典雅之美。如《孟鼎》,外观造型雄伟凝重,纹饰朴实。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外观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领会。如,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另外《曾侯乙编钟》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编钟共56件,分上、中、下3层。经检验测试每件编钟不但都能发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这是 当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同时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12个半音的乐器。(录象:曾侯乙编钟)

青铜器鉴定的四种方法 第7篇

锈色铜器经过几千年流传,至今大致有三种方式:入土、坠水、传世。行家们说:“铜器坠水千年,则绿如瓜皮,而莹润如玉;未及千年,虽有青绿而不莹;未入土水之传世铜器,其色紫褐,而有朱砂斑,甚至其斑凸起。”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铜器,由于铜质差别及各地土质、水质的差异,入土铜器的锈色也不尽相同,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拿到一件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这时再做进一步的审定,把手搓热触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铜腥味,因为千年古铜的无铜腥味的;还可用热碱水洗刷,伪锈就会脱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脱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盐卤味,也是伪锈。

手感和声响用手掂量,若过轻或过得就要引起注意了,当然,这全凭经验。另外还可用手敲击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轻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了。

花纹和款识这是鉴别铜器的一个重点,夏代铜器花纹简单;商代花纹则华丽繁缛,且多遍体生花;西周大致与商同,但后期趋向素朴;春秋战国的花纹则清新活泼,富于生活气息,秦汉重实用,花纹少且不及前代精细。另外,还可以从不同时代纹饰图案内容的改变来推断、判别。至于款识,则主要可从其字体加以辨别。商代字体规整,笔势遒劲大方,优美洒脱,后期多典雅秀丽的波磔体;周朝早期沿袭波磔体;春秋时书体有肥体和瘦体,还有形似蝌蚪的“笠斗文”,以及图案化的“鸟虫书”;战国金文字体大金不考究,但也有字体竖笔引长下垂,末端尖锐的“悬篆”雏形;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掌握了这此若一件号称三代时的铜器上却出现了小篆字体,那就笑话了。另外,还可根据铭文字数的多少、内容来判定。

铜质与器式铜质的鉴别较简便,翻看铜器的是底,若出黄铜质地,则是伪品;足底若已伪制了铜色,用热碱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来面目。除要记清楚铜器的器式、名称外,还要了解什么年代铸什么铜器、什么样式的铜器是什么年代铸的。例如钫,钫是方形,盛器,是国末期出现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锈色制,为伪品。再如鼎,各代皆有,但若有盖、短的鼎则不大可能是三代物品。

商周青铜器的发展研究 第8篇

一、商周青铜器的主要特征

1.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造型特征。

在商周前期, 是我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 青铜器的造型特征也在随着时代风尚和审美标准的变化而变化, 商周前期的青铜器大多具有肃穆、狞厉和威严的特征。首先, 商周青铜器具有器型丰富, 形制规范的特点, 以商代鼎为例, 器型包括四足方鼎、圆形鼎、方形扁足鼎、圆形扁足鼎、分鼎等。在青铜器的型制结构上, 一般都采取左、中、右或上、中、下的方式, 腹部位于青铜容器的中间位置, 通常为整个器物的中心, 如商鼎一般都由上耳、中腹、下足三部分组成。其次, 商周青铜器具有肃穆庄严、厚实雄伟的特征, 这在商代的青铜器设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我国现存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通过合范法铸造而成, 结构比较复杂, 耳、身、足分别铸成后再合铸成一个整体, 鼎四周有饕餮纹和盘龙纹, 重达875公斤,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当时的青铜器生产与制作工艺水平。再次, 在商周后期, 青铜器更加趋向“人本化”和“日常化”, 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巨大进步[1]。

2.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纹饰特征。

在商周时期, 虽然我国已经逐渐进入阶级社会, 但在商周前期, 人们并没有完全摆脱以神秘特征为主的原始思维的影响, 因此尊神重巫的思想比较严重, 而青铜器是祭祀祖先和天神的重要法器, 因此其纹饰特征与动物和祭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动物纹饰也就成了商周青铜器纹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动物形象既包括现实中的动物, 也包括饕餮、夔凤、夔龙等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或从现实中演变而来的动物。在动物纹饰方面, 饕餮纹、野兽面纹类纹饰是商代和西周时期最典型的纹样, 大多数将饕餮看成是牛与虎的多重组合, 特征是主要表现在宽鼻瞪眼、横眉咧口、口中有獠牙、额有大犄角或立耳、下有利爪等;凤鸟纹则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主要特征表现为长尾高冠, 造型优美、明确且千姿百态;龙纹类 (夔、蟠龙等) 纹饰则是在我国造型设计中流传最为久远的纹样之一, 在商周的青铜器中一般将躯体为蜿蜒形的动物都划归为龙类, 如卷屈龙纹、爬行龙纹、双龙纹和交体龙纹等[2]。

此外, 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中, 还具有植物纹饰、人物纹饰、几何纹饰、综合性纹饰等特征, 通常被装饰在器物的盖、颈、腹和足部等位置, 大大提高了商周青铜器的艺术效果。

二、商周青铜器的发展与演变分析

1. 商与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发展。

在商代与西周早期出台的青铜器文物中, 主要是以兵器和礼器为主, 如扁、斧、爵、鼎、绎、签等, 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则是用在战争和祭祀方面, 例如商代的青铜器———爵, 最初以为是人们饮酒的器具, 但这显然不符合商代的生产力水平, 因此从商墓中出土的爵, 虽然表面上看像是酒器, 但是由于酒精能够使人进行昏迷状态, 可能被当成与神界进行交流的重要器具, 所以爵的主要用途在当时最可能还是用来祭祀。同时, 虽然这段历史时期可能存在一些青铜器作为生产工具, 但由于青铜器在当时是比较奢侈的, 所以作为生产工具的青铜器非常少, 人们的生产工具仍旧是以木器和石器为主[3]。

由于这段时期人类的力量还不够强大, 认为自然是不可战胜的, 万物皆有灵, 所以对大自然还存在崇高的敬畏感和崇拜感, 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具有狰狞肃穆、威严、神秘等特征, 如这段时间出现的夔纹、兽首纹等都是通过一种神秘怪异的形象进行表现, 带着“神”和“主”的形象。其中, 兽面纹是这段历史时期最常见的纹饰, 这主要是想表达一种人世间不存在的、巨大的神力, 给人以威严、高昂或神圣的感觉, 进而满足人们在宗教信仰和祭祀祖先上的各种需求, 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宗教仪式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 一方面是由于这段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容易对自然界和宇宙中的各种解释不了的现象产生畏惧心理和敬畏情感, 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当时人们渴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 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发展。

西周中晚期的中国, 已经达到了奴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 井田制、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等社会阶级制度开始陆续建立, 这也给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特征。这段历史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有盛食器类 (其、豆、盂、敦等) , 炊器类 (鼎、两等) , 水器类 (盘、鉴等) , 酒器类 (角、壶等) , 乐器类 (编钟、鼓、铃、铙等) ,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西周中晚期“人”的观念的逐渐树立。尤其是乐器类青铜器的出土, 种类和数量繁多, 且常常以成套的形式出现, 表明了我国的礼制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 而酒器类青铜器的减少则体现了西周禁酒、纠正社会风气的现实, 这也是酒器类青铜器在西周早期较多, 在中后期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所在。

在青铜器的纹饰方面, 西周中晚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尤其是在周穆王之后, 西周中后期的青铜器更多地采用了重环纹、蛟龙纹、重鳞纹、波浪纹、回纹等意象活泼、和谐的纹饰, 抛弃了商代与西周初期狰狞、恐怖、神秘的婆金纹、夔龙纹等纹饰, 在造型上更具舒展、雄浑、豪放、典雅、饱满, 纹饰给人的感觉也更加的亲切、和谐, 并且增加了开朗、质朴的特征, 放弃了前期沉重、威严的风格, 这显然是周人对青铜器纹饰艺术进行了个性化的改造与发展。

究其原因, 这与西周中后期越来越重视人的力量有很大的关系, 如“以德配天”的民本主义思想的发展, 开启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人道主义思潮的先河, 礼制的推广使青铜礼器及其纹样走向范式化、统一化。因此, 西周中后期动物纹饰越来越范式化、简约化, 这一方面体现了西周中后期人们原始宗教意识的消退和艺术写实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商周早期鬼神文化及意识所遭受的不断冲击, 是对当时社会进步的真实反映。

3. 东周 (春秋战国) 时期。

东周时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春秋战国时期, 这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 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陆续登上历史舞台, 生产力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文化与意识水平不断发展, 这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铜铸造业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在商与西周早期, 青铜器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较远, 主要是供王室贵族使用,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 很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也开始大量铸造青铜器, 铸造青铜器的类型包括礼器类、乐器类、生活用器类、兵器类以及车马器类等多种形式, 种类和造型更是丰富多样。

由于东周时期的战乱较多, 因此兵器类的青铜器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例如当时比较盛行的戈、戟、矛、剑等及其附件, 吴、越铸造的青铜宝剑是最好的代表, 因异常锋利而名闻天下。在进入战国中期以后, 传统精美的青铜装饰越来越少, 镶嵌、镂刻等装饰技法开始得到快速的推广, 因此这时的青铜器趋向于日用化, 以绘画形式运用镶嵌或镂刻技术的装饰图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包括宴饮、狩猎、乐舞、采桑、战争、酿酒等丰富多彩的生活场面。同时, 在青铜器的纹饰方面, 东周时期的青铜器除了铸纹之外, 精细的婆金纹和刻画纹开始大量出现,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装饰史上的重大进步。例如, 著名的“莲鹤方壶”堪称青铜时代的绝唱, 壶上物像众多, 杂而不乱。神龙怪虎, 神态各具;构图极为复杂, 造型设计非常奇妙, 铸作技艺卓越精湛, 堪称春秋时期青铜艺术的典范之作, 尤其是盖顶仰起盛开的双层莲瓣, 以及伫立莲瓣中央一只立鹤, 仙鹤亭亭玉立, 双翼舒展, 引颈欲鸣, 表现出清新自由、轻松活泼的感觉, 形神俱佳, 栩栩如生[4]。

从东周时期青铜器在装饰和纹饰上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出, 春秋战国时期人本主义的加强和周礼的削弱, 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 青铜器与社会大众生活的距离在不断拉近,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开始得到重新的定位, 此时人物画像纹的盛行就是最好的证明, 实现了由“神”的艺术向“人”的艺术的重要过渡, 表明了人类改造自然和与自然作斗争的信心与勇气。

总之, 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实物见证和重要载体, 青铜器的艺术风格和发展对商周这段历史进行了生动、具体、形象的反映, 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杰出代表。关于商周青铜器发展的相关研究, 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青铜器艺术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 其强大的生命张力和美感体验更应当激发我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参考文献

[1]袁艳玲.商周青铜器研究的新思路[J].江汉考古, 2011 (2) .

[2]张俊成.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史述要[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2 (3) .

[3]李岩.商周时期青相器作用及饰表意的演变[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4) .

青铜器题材邮币藏品收藏价值 第9篇

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黄河流域便出现了黄铜锻打而成的刀等简单工具。时至殷代,青铜艺术已由成熟走向鼎盛。西周时期,青铜工艺沿袭了商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器制沉雄厚实,充分表现了早期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稚拙之美。这个时期,人们凭借高超的冶金技术,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制作技艺,铸造了大量的精美青铜器物,给世人留下了举世罕见的瑰宝。

我国古代青铜艺术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因此,不管是金银纪念币还是邮票,这些作为“国家名片”的载体将瑰丽多姿的青铜器进行了再现。通过艺术再创作的手法,这类收藏品将远古青铜器艺术的神韵通过现代制作工艺予以充分表达,赢得了广大收藏者的喜爱。就金银纪念币板块而言,除了1981年、1992年和1993年所发行的3组出土文物金银纪念币外,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当属从2012年开始发行的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系列。而邮票板块方面,除了三星堆青铜器邮票、编号票中的出土文物邮票和其他个别邮票外,特63邮票、T75邮票和2003-26邮票,将殷代、西周、东周不同时代的青铜器都搬上了票面。

发行概况

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系列已经发行的三组币与相同题材的邮票——特63邮票、T75邮票和2003-26邮票,都对入选的青铜器进行了严格的挑选。为了能够更好地表现青铜器的神韵,这类题材的邮票基本都采用了雕刻技艺,影雕套印。而金银纪念币由于材质与铜一样都是金属,能够比邮票更传神地再现青铜器的神韵。如仿古工艺、喷砂底面、镜面底面、多层次喷砂、反喷砂、内部做亮等。

发行量方面,特63殷代邮票达到100万枚,发行量大的东周青铜器邮票则达到950万枚。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1组)中,发行量最大者是1盎司银币,达到8万枚。而发行量最少者,是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3组)中的5盎司金币,计划发行量仅为1000枚。

面值方面,青铜器邮票最小的面值为4分,最大面值为2元,三星堆青铜器邮票小型张面值为6元。而在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系列中,面值最大者为5盎司金币,达到2000元,面值最小者则为1盎司银币,为10元。

年代选择方面,3组邮票严格按照殷代、西周、东周3个时期来划分,已经发行的3组青铜器金银纪念币基本也是按照年代划分的,除了第1组中的乳钉纹爵是夏代晚期器物外,其他题材均为商代青铜器。

发行时间方面,特63殷代邮票于1964年发行,距今已经有50个年头。而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则是从2012年开始发行。另外,从特63殷代邮票到2003年发行的东周青铜器邮票,历时近40年的时间,时间跨度非常长。而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则是每年发行,按照原计划将发行10组币,而目前仅发行了3组,且已暂停。

发行规格方面,3组邮票每组均发行8枚邮票,是名副其实的大套票。而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每组则有5个规格不同的金银纪念币品种。

市场表现

近年来,不管是金银纪念币市场行情还是邮市行情,总体上仍然不太强势,因此,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1组)(第2组)除了个别品种外,其他品种的市场表现均一般。特63邮票、T75邮票和2003-26邮票的市场表现同样平平。总体上来讲,在熊市发行上市的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1组)(第2组),经过价格的反复震荡后,目前均处于相对安全的底部区域。

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1组)具有龙头品种的概念,按照一般规律,其市场价格应该远高于后面发行的系列题材金银纪念币品种的价格。但是,由于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2组)(第3组)的发行量大幅减少,影响了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1组)的龙头溢价水平。另外,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2组)(第3组)个别品种采用了仿古做旧的制作工艺,受到收藏投资者的追捧,这在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1组)的发行过程中是没有的。

邮票板块方面,特63邮票由于发行时间久、市场消耗明显,其最高的市场价格曾经达到1500元,目前最新的市场价格则为800元,进一步下探空间比较有限。T75邮票最高的市场价格曾达到200元,目前最新的市场价格为140元,处于底部徘徊的状态。2003-26邮票曾经是打折票,后来最高到达30元,目前最新的市场价格则为15元。

收藏价值

3组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的发行量均不一样,与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1组)相比较,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3组)的发行量大幅缩减。第3组各规格品种缩减情况不太一样,减量最多者为5盎司金币,发行量直接由第1组时的2000枚减少至1000枚。其次是1/4盎司金币,发行量由第1组的5万枚减少至3万枚。5盎司银币由1万枚减少至6000枚,减量力度相当大。相比而言,1公斤银币和1盎司银币的减量幅度不及上述3款金银币,发行量分别由6000枚和8万枚减少至4000枚和6万枚。

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1组)是按照计划发行量发行的,而第2组则是按照计划发行量的70%发行的(第2组的计划发行量与第1组相同)。

让金银币收藏投资者记忆犹新的是,在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2组)发行时,其中的一枚5盎司银币,由于采用了仿古工艺,结果大受市场欢迎。中国金币总公司在金银币生产中一般会采用喷砂、反喷砂、镜面等基础工艺,在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2组金银币全套币品中选用了一枚适用的规格运用了在技术环节上已非常成熟的仿古工艺,可谓一次有益的尝试。

仿古工艺的基本流程是:先将压印好的银币放入药水中浸泡,浸泡好的银币会呈现全黑的效果,这一步被称为“上色”;之后每一枚银币都要经过老师傅的巧手打磨处理,以使银币的不同部分有明暗的对比;打磨好之后,经过清洗烘干,还要对银币进行喷涂保护,将特殊的漆喷涂在银币上,给银币最好的保护。与普通工艺相比,经仿古工艺处理的币,古朴典雅,而且最大的特点是可以用手把玩,而不会对其表面造成破坏。

青铜器的价值范文

青铜器的价值范文(精选9篇)青铜器的价值 第1篇青铜器的鉴定目录青铜器鉴定青铜器鉴定的涵义青铜器鉴定的基本方法青铜器仿制青铜器作伪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