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提问点亮高效课堂
巧妙提问点亮高效课堂(精选4篇)
巧妙提问点亮高效课堂 第1篇
一、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质疑
课堂提问,选择时机非常重要。教师在提问时,不仅要考虑问题是否优化、问法是否艺术,而且要总览全文,在最恰当的时候提出问题。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选择以下时机提问:(1)学生思维受到局限无法突破时;(2)学生受旧的知识影响很深,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3)学生学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教师把握提问时机,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文本意图,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二、遵循规律,引导学生答疑
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其效能就越高。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也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1)由点及面。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相同的,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能最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点进行设问,然后从这一点扩散开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问题系统,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深层思索,由一点到全面地把握课文内容。(2)由表及里。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即字、词、句、段、篇,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3)由浅入深。课堂提问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效果。(4)由具体到抽象。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提问设计也应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注重实效,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有效的提问需要教师倾注心血,不断追求创新。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做到角度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首先,变“曲”为“直”。“直”就是直接提问,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回答。但直问的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单一,缺少变化,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曲”就是“曲”问,不从正面提问,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曲”问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富有情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从而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曲”问,可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其次,化“顺”为“逆”。“顺”就是“顺”问。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提问,学生回答只需顺藤摸瓜。“顺”问的最大不足在于思考的价值不大,而且多次顺向提问,学生的思维还会出现暂时的停顿。“逆”就是“逆”问。它从相反的视角切入,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训练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合理巧妙提问 创建高效课堂 第2篇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质量,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典型问题,就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尽快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境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要营造一种和谐、欢快的课堂氛围。多用描述性的语言,少用评价的语言。热情地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平等、轻松地和学生相处。据我观察,学生对高高在上的老师只会避而远之,更不会说喜欢。不喜欢我,又怎么会喜欢我的课呢?要让学生在我的课上抬起头,爱答问,敢答问,会答问。教师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上进,教师要淡化过去思想品德课说教者的身份,改变过去居高临下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不要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学生,努力改变学生知识存储器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相信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视自己为帮助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手握真理的知识权威。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自由,学有所得。
其次,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每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对于一些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不浓,极容易游离在课堂之外的学生,如何使他们参与课堂,体会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是创建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这部分学生,我会设计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提问的目的在于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切入主题,获得直接的答案。如:《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种提问主要是通过师生的一问一答,帮助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为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教师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对于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可以采取一种迂回的提问方法,退中求进。问在此而意在彼,曲径通幽地引入主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如二战后美国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种总结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小组辩论的方式,对二战后50—60年代和90年代美国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得出结论,这种做法更能激发优生的求知欲,也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
再次,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要将问题分解才能讲解清楚。这时的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如:《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谁在何时颁布的?“叛乱地区”指的是什么地区?该文献起到怎样的历史作用?这样,通过几个设问,加上教师的进一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他们很快就得到相关结论,因而这个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教学中要善于联系,并运用一些综合性、思维性强的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对某些国家或某些阶段的历史进行总结和分析。如在学完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这一课后,我启发学生总结一下美国的诞生和发展的历史,我为学生简单地理出一个提纲:美国独立战争—工业革命—南北战争—第二次科技革命—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并让学生以美国的诞生和发展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学生运用基本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这种做法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很多学生通过整理撰写小论文对美国的历史有了全面细致的了解,并将这种做法进行了运用,对英国、日本的历史也进行了总结,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善教者,必善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气氛,设计能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精当问题,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去质疑、探究、发现,并从中获取知识、经验、方法。也只有巧妙地提问,方能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找到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创建真正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朱晓.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技巧[J].中国校外教育, 2011(11).
巧妙设计提问 实现课堂高效 第3篇
一、问题要设计在有疑之处
教师设计提问必须设计在学生普遍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是问在学生有疑之处,而是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影响探究教学的效果。
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精心设问,层层设疑,一次又一次掀起教学的高潮。
演示:屏幕上先出现一片树叶,再出现一只蚂蚁, 再动画演示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缘走了一圈,然后闪烁边缘线。
师:同学们,谁知道蚂蚁走过的一周的长度是这片树叶的什么?
生:是树叶的周长。
师:大家想象一下,把树叶的周长展开后会怎样?
生:是一条线段。
师:那么如何计算树叶的周长呢?
生:用绳子沿着树叶的边缘绕一周,再测量出绳子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师:直接用尺子测量可取吗?
生:不可取,因为树叶的边缘不是直的,不好量,量出的数肯定不准确。
师:( 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 这样的长方形怎么知道周长?
生 :把它的四 条边的长 度量出来 ,再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积极动手测量自己的课本或作业本表面的周长, 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教师的提问层层设疑,激活思维,不断掀起高潮,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
二、问题设计要重难点突出
老师在课前要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抓住教材的关键,于重、难点处设问,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的应用题 ,关键是通过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于是在复习了“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后出示例题:“一个发电厂有煤250吨,用去了3/5,还剩多少吨 ? ”学生读题后,边提问边作图:
1.用去谁的3/5?
2.250吨的3/5是什么意思?
3.根据整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求 250 吨的3/5是多少? 怎样计算?
4.谁能用最简明的语言概括出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 多少的计算方法?
这样抓住关键,于重、难点处设问,使学生观察有序,思路明晰,加深了理解,增强了记忆。
三、问题要设计在知识衔接处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而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系统性强、联系紧密,课堂上所要讲的新知识,一般是旧知识的延伸、扩展或综合,也是以后教学内容的基础,因此教学时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于知识衔接点处设问,让学生凭借原有的认知结构去组织、发现新知识,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
例如,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和有关计算后出示“16.5÷0.5”,让学生尝试计算。当学生按除法是整数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难以确定时,老师问:“我们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那么,除数是小数的能不能转化为整数呢? 怎样转化? ”这样学生的思维集中到“变”上去,接着在引导:“怎样能使除数变而商不变呢? ”引导学生利用商不变的性质使除数由小数转化为整数, 沟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内在联系,从而解决了矛盾,学生在老师的诱导下自己总结出计算法则,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观念系统中,开成了新的认知结构。
抓联系,于知识衔接点处设问,可使学生顺藤摸瓜,教师则如顺水推舟,相当省力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巧妙提问, 打造高效小学数学课堂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巧妙提问
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可以改变以往学生的被动参与和机械接受, 而是实现学生以主体身份所展开的主动探究, 促进学生获取知识, 掌握方法, 提高能力, 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提问只是作为一种检测学生知识的手段, 教师问学生答, 为了提问而提问, 这样并不能发挥提问的激趣启思功效, 并不能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 延伸学生的认知空间。 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的。 要实现高效提问, 使提问成为学生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的契机, 构建高效课堂, 就必须要深入研究提问艺术, 以问题为主线来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 创设故事情境
故事是学生的最爱, 我们可以借助故事来引出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如在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取经途中, 路过一村庄, 化得一个西瓜, 悟空要求每人分得四分之一, 但是贪吃的八戒很不高兴, 想要多吃, 说自己要吃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 悟空给他切了六分之一, 大家都开心地吃起了西瓜, 这时八戒却一脸茫然, 怎么自己的反而比他们的少呢? 进而通过生动的故事将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中来。
(二) 创设游戏情境
学生活泼好动, 对游戏情有独钟。 将游戏与数学结合起来, 设计具有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活动, 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关注与探究。 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教师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做游戏, 由一方出示数字让对方来判断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 学生摩拳擦掌, 参与积极性非常高。但是却纷纷败下阵来, “我们这么多人竟然无法战胜老师一个人, 而且老师的判断既快速又准确, 这其中一定有什么奥秘。 ”这样在学生强烈好奇心的驱动下展开了主动的探究。
二、把握时机有针对性的问, 推动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
(一) 激发学生兴趣的趣味性提问
小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 且注意力易分散, 要想让学生整节课中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确实需要教师多下工夫。 富有趣味性的提问不失为有效的途径。 如导入阶段, 学生往往还处于课下的松散状态, 此时我们就可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 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关注,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的学习上来。 如在学习“轴对称”时, 我们可以出示半幅图形, 告诉学生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将图形补充完整。 这样自然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图形上, 学生想要完成就必须要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进而顺利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在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日渐分散, 此时我们同样可以趣味性问题来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再次集中起来。 这样不断地用问题来吸引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让学生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与活跃的思维, 全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 启迪学生思维的启发性提问
正所谓“不愤不悱, 不启不发”, 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渐进过程, 但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学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这正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最佳契机。 如果只是直接告诉学生结果, 学生并没有展开深入的思考, 这是灌输式教学。 为此, 我们可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为迷茫与困惑中的学生指明思考的角度与方向, 从而让学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从而完成自主探究, 这样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相反还会为学生带来一丝曙光, 指导学生思考。
三、问题要兼顾学生个性差异, 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
全体学生全面参与、自主探究, 整体发展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因此,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提出不同的问题, 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正是现代教学所倡导的“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才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学生, 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提出不同的问题。 如对于概念与定理, 差生的提问在于对概念与定理本身的掌握, 而中等生的提问在于对形成过程的掌握, 而优秀生的提问更要上升一个层次, 要涉及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这样的问题才能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 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 实现对同一知识点不同程度的掌握。 这样更能强化学生的信心, 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当然, 学生所处的层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要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动态的了解, 当学生有进步或退步时要即时对学生的层次进行调整, 这样才能真正使教学面对学生个体, 兼顾学生差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兵.高效课堂从有效提问开始——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 2012 (8) .
巧妙提问点亮高效课堂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