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七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内容(精选8篇)
七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第1篇
七年级上册
第一部分:古诗词诵读篇目 要求:26首古诗词熟练背诵。
1.采薇(节选)《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3.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4.十五从军行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①,人生几何②?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③。慨当以慷④,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⑤。青青子衿,悠悠我心⑥。但为君故,沉吟⑦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⑧。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⑨?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⑩,枉用相存⑪。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⑫,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⑬。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⑴,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⑵,一去三十年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⑷。开荒南野际⑸,守拙⑹归园田。方⑺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⑻后檐,桃李罗⑼堂前。暧暧⑽远人村,依依⑾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⑿,虚室有余闲⒀。久在樊笼⒁里,复得返自然⒂。
7.杂诗(其五)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①,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②已非常身。落地③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④酒聚比邻。盛年⑤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⑥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8.赠范晔 陆凯 折花逢驿使①,寄与陇头②人。江南无所有,聊③赠一枝春④。
9.与诸子登岘首
孟浩然 ①
人事有代谢②,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③,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④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0.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11.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4)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5)暮成雪。
人生得意(6)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7)一饮三百杯。岑夫子(8),丹丘生(9),将进酒,杯莫停。与君(10)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11)馔玉(12)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13)昔时宴平乐(14),斗酒十千恣(15)欢谑(16)。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17)沽(18)取对君酌。
五花马(19),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20)同销(21)万古愁。
12.子夜吴歌
李白
①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②声。
③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④,良人⑤罢⑥远征?
13.山中问答 【唐】李白 ①问余何意栖碧山②,笑而不答心自闲③。桃花流水窅然④去,别⑤有天地非人间⑥。
14.锦 瑟
李商隐
锦瑟①无端②五十弦③,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④,望帝春心托杜鹃。⑤ 沧海月明珠有泪⑥,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5.登 快 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6.冬夜读书示子聿(yù)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7.诉 衷 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8.关 山 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19.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20.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一作“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⑧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xiě)。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1.小 重 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22.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4.鹊 桥 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5.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26.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第二部分:课外经典文言文
要求:下列四篇全文背诵:《诫子书》《少年中国说(节选)》《正气歌》《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其余两篇熟读。
1.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1),静以修身(2),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3),非宁静无以致远(4)。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5),非志无以成学(6)。淫慢则不能励精(7),险躁则不能治性(8)。年与时驰(9),意与日去(10),遂成枯落(11),多不接(12)(13)(14)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少 年 中 国 说 ⑴(节 选)
梁 启 超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⑵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恶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
任公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⑷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⑸。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⑹。干将发硎⑺,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此岳武穆《满江红》词句也,作者自六岁时即口受记忆,至今喜诵之不衰。自今以往,弃哀时客之名,更自名曰少年中国之少年。
3.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⑴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⑵⑶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
⑷乎天地之间,称(chèn)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⑸?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xiàn通“现”)乎其文,而不自知也⑹。
辙生十有(yòu通“又”)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⑺。恐遂汩没(gǔ mò),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⑻。过秦、汉之故都,恣(zì)观终南、嵩(sōng)、华(huà)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yuàn)囿(yòu)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⑼。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⑽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dàn)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shào)公,出则方叔、召(shào)虎⑾。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⑿。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⒀。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⒁。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⒂。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⒃。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⒄
4.狱中上母书
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1),两易春秋(2)。冤酷日深(3),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4),以报大仇,恤死荣生(5),告成黄土(6)
.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7).一旅才兴(8),便成齑粉(9),去年之举(10),淳已自分必死(11),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12),菽水之养无一日焉(13)。致慈君托
(14)(15)
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16),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17),下有妹女,门祚衰薄(18),终鲜兄弟(19)。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20),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21),生母托之昭南女弟(22)。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23),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24)。会稽大望(25),至今而零极矣(26)。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27)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28),(29)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
(30)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31)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32),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33),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34),则吾愿毕矣。
新妇结褵二年(35),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36)。
(37)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38),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39),视身若敝屣(40)。但为气所激(41),缘悟天人理(42)。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5.正气歌
文天祥
序:余囚北庭(1(,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2),单扉低小(3),白间短窄(4),污下而幽暗(5)。当此夏日,诸气萃然(6):雨潦四集(7),浮动床几,时则(8)(9)(10)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11),(12)(13)(14)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15),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逐(16),腥臊污垢(17),时则为人气;或圊 溷(18)、或毁尸(19)、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20),叠是数气(21),当侵渗(22),鲜不为厉(23)。而予以孱弱(24),俯仰其闻(25),于兹二年矣(26),幸而无恙(27),是殆有养致然(28)。然尔亦安知所养何哉(29)?孟子曰(30):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31)。”彼气有
(32)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33)。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34);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35)。皇路当清夷(36),含和吐明庭(37)。时穷节乃见(38).一一垂丹青(39):(40)(41)(42)(43)(44)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45)(46)(47)(48)(49)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50)。鬼神泣壮烈(51);或为渡江楫(52),慷慨吞胡羯(53);或为击贼笏(54),逆竖头破裂(55)。是气所磅礴(56).凛烈万古存(57)。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58)!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59)。三纲实(60)道义为之根(61)。嗟予遘阳九(62),隶也实不力(63)。楚囚缨其冠(64),传车送穷北(65)。鼎镬甘如饴(66)求之不可得。阴房阒鬼(67),春院院天黑(68)。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69)。一朝蒙雾露(70),分作沟(71)(72)(73)(74)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渗自辟易。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75)?顾此耿耿在(76),仰视浮云白(77)。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78)(79)(80)(81)极!哲人日以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82)。
6.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1)
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3)也。而浮生若梦(4),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5),良有以也。况阳春(6)召我以烟景,大块(7)假我以文章(8)。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9)之乐事。群季(10)俊秀,皆为惠连(11);吾人咏歌(12),独惭康乐(13)。幽赏(14)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15)以坐花,飞羽觞(16)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17)。
(2)
第三部分:《大学》原文
要求:《大学》全文背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传文(共九章)
1.《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天諟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2.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3.《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4.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6.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7.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8.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9.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榘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榘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七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第2篇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白话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经典诵读2【原文】: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翻译】:
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经典诵读【3】: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译文:
人的品德随着胸怀而提升,胸怀因见识而扩大,所以,想要提升品德,就不能不扩大胸怀,要扩大胸怀就不能不增长见识。
经典诵读【4】: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译文:
不要因为坏事小而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事小而不做。只要贤能和品德能够服人。
经典诵读【5】: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译文】:
七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第3篇
《国学启蒙》四年级(古诗、词、古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诵读古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
3、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过诵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古诗文,拓展知识面。
三、各学期教学标准及评价方式
四年级上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1《观沧海》——16《登飞来峰》)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五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3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四年级下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古文。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滕王阁诗》三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4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会读优秀古文。
五、活动安排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课程设置基础上,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明确了各时间段的任务要求。
1、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诵读课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天晨检上课的前10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重在复习;
3、每天上课前时间10分钟,重在检查,待诵读结束后自然转入学科课程;
经典诵读知识答题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经典诵读教材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拥有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分为小学高、中、低段。其中小学四年级为中段。内容是《弟子规》,《论语》。
二、经典诵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每两周开展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担任,通过晨课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三、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此次活动是通过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学生的数据来看,我校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单一,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次活动是通过经典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师参与。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对经典诵读十分重视,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评价措施,但是教师认为教材太难,学生很难理解。
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保证教师、学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国学课及诵读国学的时间;定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经典诵读的路子。
(2)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教师。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
(2)陶怡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怡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存在问题:
1、国学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在早读时间和少年宫活动时间学习、诵读。
2、活动开展不够,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诵读。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经典诵读与活动结合。
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经典诵读与学科结合
与语文科相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3、与音体美等学科结合。
一年级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第4篇
《笠翁对韵》节选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一(1)班《弟子规》节选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一(2)班《小儿语》四言
一切言动 都要安详 十差九错 只为慌张 沉静立身 从容说话 不要轻薄 惹人笑骂 先学耐烦 快休使气 性躁心粗 一生不济 能有几句 见人胡讲 洪钟无声 满瓶不响 一(3)班《弟子规》节选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一(4)班《三字经》节选
七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第5篇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
【北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闲居初夏午睡初起
【南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增广贤文》
(一)第1则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第2则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第3则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第4则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第5则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第6则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第7则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第8则
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第9则
为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第10则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两人一条心,有钱堪买金。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
第11则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第二单元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秋山
【唐】张籍
秋山无云复无风,溪头看月出深松。草堂不闭石床静,叶间坠露声重重。
钟山即事
【北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增广贤文》
(二)第12则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第13则
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
第14则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第15则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第16则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第17则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中仁。
第18则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第19则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第20则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再三须重事,第一莫欺心。虎身犹可近,人毒不堪亲。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第21则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第三单元 送沈子福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增广贤文》
(三)第22则
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平生莫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第23则
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
第24则
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第25则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第26则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美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第27则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
第28则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百年成之不足,一旦败之有余。
第29则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善化不足,恶化有余。
第30则
水至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谋。
知者减半,愚者全无。
第31则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第四单元 竹枝词(其一)
【唐】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词(其二)
【唐】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增广贤文》
(四)第32则
竹篱茅舍风光好,僧院道房总不如。
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第33则
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但看三五日,相见不如初。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第34则
会说说都是,不会说无礼。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求财恨不多,财多反害己。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有福伤财,无福伤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第35则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
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第36则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嫉财莫嫉食,怨生莫怨死。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
第37则
墙有缝,壁有耳。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第38则
贼是小人,智过君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第39则
不以我为德,反以我为仇。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第40则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第41则
晴天不肯去,直待雨淋头。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第42则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第五单元
题张司业
【北宋】王安石
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如神。看似寻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泛舟
【南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增广贤文》
(五)第43则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第44则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
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第45则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第46则
路逢险处须回避,事到头来不自由。
第47则
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第48则
人贫不语,水平不流。
第49则
击石原有火,不击乃无烟。为学始知道,不学亦枉然。
第50则
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
第51则
惜花须检点,爱月不梳头。大抵选他肌骨好,不搽红粉也风流。
第六单元 春游湖
【北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湖上暮归
【元】赵孟頫
春阴柳絮不能飞,雨足蒲芽绿更肥。正恐前呵惊白鹭,独骑款段绕湖归。
《增广贤文》
(六)第52则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成仇。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
第53则
休别有鱼处,莫恋浅滩头。去时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第54则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第55则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将近寻死路。
生不认魂,死不认尸。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第56则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
第57则
英雄行险道,富贵似花枝。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来有冷时。
第58则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第59则
但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第60则
假缎染就真红色,也被旁人说是非。
七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第6篇
国学经典诵读
(三年级上册)
教
案
第一单元 采莲
一.诵读内容:
1、《江南》
2、《采莲曲》
3、《采莲词》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江南》
2、《采莲曲》
3、《采莲词》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采莲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一)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5则。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前5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第二单元 清溪
一.诵读内容:
1、《栾家濑》
2、《桃花溪》
3、《兰溪棹歌》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栾家濑》
2、《桃花溪》
3、《兰溪棹歌》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清溪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二)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千字文》6-10则。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6-10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劳者
一.诵读内容:
1、《江上渔者》
2、《陶者》
3、《蚕妇》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江上渔者》
2、《陶者》
3、《蚕妇》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劳者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三)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千字文》11-15则。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11-15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边塞
一.诵读内容:
1、《塞下曲(其三)》
2、《哥舒歌》
3、《塞下曲》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塞下曲(其三)》
2、《哥舒歌》
3、《塞下曲》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边塞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四)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千字文》16-20则。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16-20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气概
一.诵读内容:
1、《凉州词》
2、《剑客》
3、《乌江》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凉州词》
2、《剑客》
3、《乌江》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气概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五)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千字文》21-25则。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21-25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沧桑
一.诵读内容:
1、《八阵图》
2、《行宫》
3、《河满子》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八阵图》
2、《行宫》
3、《河满子》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沧桑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六)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千字文》26-29则。2.了解这4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26-29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杨山小学
2017-2018 学年
七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第7篇
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通过背诵经典,让语言文字在儿童心底多一些积淀,多一些感悟,激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经典诵读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积累,提高学生文化与道德素质。
二、教学目标 :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诵读内容: 小学国学经典四年级下册。
四、活动形式及方法:
(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就能成为一个诵读老师。
(2)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接龙念、想方法多听多念。只要熟读成诵,了解内容大概即可,而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3)每日利用早读前在校读10分钟。在学校由老师(以语文老师为主,不限于语文老师)利用语文阅读课、课间背诵。也可以在每节课前由班干部带领读。
(4)每日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2分钟。诵读措施:
1、采取多种形式,确保诗文诵读活动的质量。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办诗文黑板报、诗文图展、诗文手抄报、诗文朗诵会等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定期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背诵比赛,情境写诗比赛,诗配画、背诗大王评选等。营造诗文学习的浓厚氛围,使该项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形式多样,既让全体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3、采取读、诵、记、背的方法,读熟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
五、教学进度表
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第8篇
一、学而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二、为政
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8.子曰:“由,诲(huì)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â),其何以行之哉?” 10.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11.子张学干禄(lù)。子曰:”多闻阙(quē)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dài),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yú)矩。”
15.子曰:“君子不器。”
1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三、八佾(yì)
17.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8.子谓韶(sháo):“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9.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四、公冶长
20.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ū)也。于予与何诛(zhū)?”2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2.子曰:“十室之邑(yì),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五、里仁
24.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5.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2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8.子曰:“君子欲讷(nâ)于言而敏于行。” 29.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30.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3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3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pâi)必于是。”
国学经典诵读——《中庸》(节选)
天命之谓性,率(l ǜ)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shân)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shân)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yǐ)乎!民鲜(xiǎn)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国学经典诵读——《大学》(节选)(1-6章)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第三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第六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大学》始教,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国学经典诵读——《道德经》(节选)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色相合,前后相随。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尔骄,自遗其咎(jiù)。功成身退,天之道。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chěng)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6.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9.将欲歙(xī)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0.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之,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11.明道若昧(mâi),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â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
德若偷,质真若渝(yú),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jiù)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14.无为而无不为。15.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7.治大国若烹(pēng)小鲜。
18.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比作于易,天下大事比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9.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0.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1.江海所以能为天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22.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24.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为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25.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我宝。故抗兵相加,哀兵胜矣。
26.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á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2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2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2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3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31.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国学经典诵读——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ïu)(左应为“车”)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î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xǐng)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jí)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qíj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îu)。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shàn)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诗词十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无题(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采桑子 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宋•范仲淹)
七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