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界范文
城市边界范文(精选12篇)
城市边界 第1篇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城镇化的进程带来了城市发展, 城市数量、 城市人口以及城市中心区的面积都在过去30 多年里都得到迅速增长, 但由于缺乏配套的科学城市规划和建设,随之而来的是随着城市“摊大饼”式空间的扩张,造成了城市蔓延现象,引发了一系列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耕地减少、住房紧张及就业困难等城市病。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城市增长边界(UGBs)作为在国外一种较为成熟的治理城市蔓延的规划手段近年来一直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并从实践上验证其有效性。 本文从经济学意义上探讨了城市增长边界对城市蔓延的有效管理,为城市规划政策提供经济学依据。
2城市蔓延的经济学解释
城市的发展诸如经济、人口、环境、住房以及基础设施等等,都需要空间来支撑。 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无中生有,因此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要么诉诸于内,高密度再开发或建设已存在的建成区;要么诉诸于外,将原有的农业用地划为可开发的建设用地。 旧有的空间再开发成本较高,且发展的密度也有其上限,因此,城市的空间诉求诉诸于外就是现实的选择。如图1所示,中国的城镇人口数以及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增长态势,增长的速度从图上来看也保持稳定,2014年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是2000年的2.2倍,年末城镇人口数是2000的1.4倍。
城市蔓延的问题最初由美国提出的。 通常认为,城市蔓延就是低密度或跳跃式(空间不连续)发展城市。 这种说法并不全面,也没有深入地挖掘城市蔓延的本质。 低密度和跳跃式发展是美国城市发展主要表现特征。 但是,美国城市蔓延包含了内容更为广泛,它还涉及到诸如城市风格设计、城市规划的失误、不必要的相当显著的负面效应和城市成本(如不必要的交通需求及其成本投入正价了对小汽车的依赖等)。 主要特点是:1不同功能型土地区块高度分离;2区块间的联系程度低,道路可达性较低。
新古典城市经济学对于城市蔓延的解释。 Brueckner(1983)就用Muth(1969)、Mills(1972)经典的新古典单中心城市模型来解释城市蔓延问题。 通过建立单中心的城市蔓延模型,Brueckner得出城市蔓延与城市人口、 城市居民收入, 以及农业土地租金有关。 Brueckner(2000)发表了一篇城市蔓延的经典性论文“城市蔓延:诊断和治疗”,对城市蔓延的内在机理作了系统地分析,指出城市空间的大小是由城市住户或房地产开发商与非城市土地使用者的农民以及农业土地使用者之间的竞争决定(如图2),并区分了而市场力量和市场失灵两种原因导致的城市蔓延。
假定城市的商业中心(CBD)坐落于一个均质平原中心,且交通网络均匀分布,所有的就业机会集中在CBD,城市居民住在CBD的外围,城市居民交通费用就取决于从住所到市中心的距离;同时假定所有城市具有相同的收入、消费倾向和效用函数。城市居民的效用函数有两个自变量:土地消费以及除土地之外的所有商品。空间均衡的条件是城市居民的满意程度不随居住地而变。
在这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再满足城市居民收入的约束条件(总收入等于在土地上的花费,在除土地之外的所有商品上的花费和交通上的花费三项总和), 最大化城市居民的满意度时,推导出城市土地价格的隐含函数r=r(t,x,k)。 该函数有以下三个特征:土地租金随时间而上升,随距离而下降,随交通的投资而上升,即:
未发展土地的土地拥有者的目标是获取最大的土地收益。假设土地开发密度是一定的, 根据Brueckner (1990)、Ding(1996)和Mills(1983)等的模型,目标函数定义为:
式中:r(x,t)代表城市土地地租;ra代表非城市土地地租;T代表土地发展时间;i代表折旧率(discount rate);D代表土地开发成本;x代表区位;t代表时间。 T是决策变量,即某块未开发土地的未来开发时间。 也就是说,在时间T,非城市土地开发成城市土地。 式(1)右边的第一项代表土地发展前的总土地收益,第二项代表土地发展后的总收益, 第三项代表土地发展成本。所有的土地收益和发展成本都折成当前的价值以便比较。
解式(1)得出最优土地发展时间T的隐含函数:
土地最优发展时间隐含函数有如下特征:
, 意味着土地价格的上升将促进土地开发( 使土地开发的时间提早);
, 意味着交通成本的降低( 例如建设高速公路),将促进土地开发;
,意味着农业土地地租的上升将推迟土地开发;
,意味着土地开发成本的上升将推迟土地开发。
城市向外进行空间扩张有两个不同的动力机制,一是由于城市化和收入的增加导致城市土地地租曲线向外平移。 另一个是在城市总人口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交通的发展使城市土地地租曲线成逆时针旋转。 当城市边缘地带的土地地租高出农地地租时,土地就从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城市建成区也就向外推移,空间表现形式就是“摊大饼”。
3我国城市蔓延的原因分析
第一,城市规划政策的碎片化,不连续。 城市发展是自发的市场行为,城市发展的问题千头万绪,城市管理者在制定城市规划政策时,并没有从历史宏观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作一个长期的规划,处理城市问题一事一议,使得城市政策的制定相互隔离,没有相关性。 致使城市呈无序化发展。
第二,房地产行业的急速扩张。 从2003 年起,我国的房地产行业进入发展的高速通道。 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卖地,同时,银行对于房地产大力扶持,致使巨额资本流入房地产,使得房地产的发展更加处于一种“大而不能倒”的境地。 政府、银行、开发商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从而绑架政府对于建设用的决策倾向于房地产开发,使的建设用地急剧减少,甚至侵占了耕地资源。
第三,环境资源的侵占成本低。 我国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并没有做到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缺少相应的保护政策。 由于缺少有效的环境政策,企业和开发商并不支付(至少不全部支付)他们的土地龙方式或土地开发决定对环境施加的影响。 结果,一方面导致土地的过度开发,并使社会来承担其产生的负面外部效应;另一方面,导致土地利用的无效率或低效率。
4城市增长边界(UGBs)内涵及管理实践
城市增长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ies,UGBs)是西方国家为了遏制城市蔓延所带来的严重社会、 经济以及环境问题,由美国首先提出的一种城市用地管理政策工具,并以期提供一项新的技术解决措施与空间政策响应。 最早在1976 年由美国的塞勒姆市(Salem)提出,为“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之间的分界线” 。 该市通过城市增长边界划定了塞勒姆都市区的发展范围,用于解决当时塞勒姆市与其相邻的波尔克(Polk)和马里恩(Marion) 两县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冲突: 规定边界以内的土地可以用作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开发,边界以外的土地则不可用于城市建设用地开发。 不同的学者以不同的方式定义了UGBs。Richard Sybert在1991 年提出: “UGBs是围绕城市划定一条限制其外部发展的线”。 D.Porter在1997 年提出:“城市镇站边界将城市增长边界限制到某个特定区域,并且阻止城市延伸到外围村庄。 ”Williams则提出UGBs是“城市地区周围抑制市区范围增长的一条边界线,边界以外的土地,应保持在低得多的密度,不提供供水和排水服务,形成城市和农村明确的分界线”。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版)》明确规定“划定禁建、限建、适建和已建四区,控制和引导中心城区发展”。 但是,由于对其内涵理解和划定标准出现不一致,在城市发展中的现实意义并没有凸显。 例如,适建区的开发时序;限建区作为禁建区和适建区的过渡与两者的区别并不明显,在实际操作中有明显的漏洞,且在城市发展的未来时间内相互转化机制不明晰。 由此引入城市增长边界的概念,对四区划定进行深化和整合,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第一,通过城市刚性增长边界整合严格限建区和禁建区。 城市刚性增长边界在对禁建区和限建区中对城市生态格局安全起控制性作用的因素整合的基础上划定,明确区分未来应保留和开发的区域,并且依托河流、道路、山体等地理要素进行标识,具有明确性。 第二,通过城市弹性增长边界深化适建区和一般限建区。 城市弹性增长边界通过综合经济效益、土地需求的时空尺度控制、环境保护等要素确定适宜建设用地的发展时序,并识别限建区中哪些区域可以发展、何时发展及何种程度地发展,在城市建设用地突破适建区情况下满足城市用地需求。
5小结
城市增长边界(UGBs)作为一种针对治理城市蔓延的工具被引入我国。 国内外增长边界产生的背景不同。 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应用增长边界主要是为了应对小汽车交通带来的城市蔓延及郊区化带来的中心城市衰退; 而我国与美国相比,郊区用地更为紧凑,应用增长边界主要是为了应对快速城市化时期大中型城市急剧膨胀对周边生态用地的侵占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控制与管理的工具复杂多样,一些传统的城市规划手段, 如土地利用区划(Zoning)、 土地细分规则(Subdivision) 和开发许可(Development Permit) 都属于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实施工具。 而从具体的实施步骤来看,则可以将城市空间增长管理工具划分为边界设定和配套政策设定两个层面,后者还可包含税收调节、产权控制等内容。 在我国,可以尝试在不同的区域将绿带、城市增长边界和城市服务边界加以结合使用。 如将城市周边需要永久性或长期保护的开放空间和农用地划为绿带区域,禁止其开发;在需要一定时期内加以保存的开放空间和农用地边缘设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其在特定的时期内受到城市化的侵蚀;而在环境承载力高、周边基础设施配套良好, 需要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地区则划定城市服务边界,使新的城市发展能够集中在该地区,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此外,包含税收、产权管理等内容的综合性的配套政策对于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内外税率的调节, 可以加大边界外开发的成本,将城市扩展引导至设定的边界内。 对于城市空间增长边界外的房地产交易和保有征收高于边界内的税费,可以抑制边界外的开发,同时保障边界内城市开发土地的正常供应,防止出现房地产投机,促进城市用地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
中国学界一直对于城市增长边界持较为积极的态度,但大多肯定其理论作用,忽视了综合配套措施的使用,并缺乏对其特定地区实践的探讨,以及成本分析和机制探讨。 事实上,在实现类似目标的过程中,绿带、城市服务边界、设定开发上限和暂缓开发等政策,都可以替代城市增长边界来加以使用;而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区划、开发许可控制等手段,则是与城市增长边界配套加以使用的。 在城市增长边界的实施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城市增长边界是一整套政策,而非简单的地理划线。 因而,只有把城市增长边界政策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政策来加以制定和实施,才能获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丁成日.城市经济与城市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周京奎.城市土地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美]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M].第6版.周京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版.
论边界道德与边界文化 第2篇
论边界道德与边界文化
摘要:边界道德与边界文化具有互渗性.两者的矛盾是道德边界和道德规范的矛盾、文化边界和文化规范的矛盾.边界道德难于达致理想道德的崇高境界,边界文化无法问鼎科学文化的合法地位.走出无规范、无立场、无原则的边界,是道德和文化的进步之路,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 作者: 杨竞业 Author: Yang Jing-y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期 刊: 探索 PKU Journal: PROBE 年,卷(期): 2009, (6) 分类号: B829 关键词: 边界道德 边界文化 道德边界 文化边界 人的全面发展 机标分类号: G12 B82 机标关键词: 边界文化 理想道德 矛盾 和文化 文化规范 文化边界 全面发展 科学文化 合法地位 道德规范 道德边界 崇高境界 无立场 无规范 互渗性 逻辑 基金项目:
城市计算的内涵和边界 第3篇
通常认为,现实世界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远郊、城市和室内三个空间。相对于其他两个空间,城市空间因其涵盖的多种元素(如房屋、车辆、道路和各类传感器)和人类行为而变得最为复杂,也最为有趣。如何有效利用这个空间里蕴含的信息来为人类服务已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
在这样的场景下,城市计算的概念被提出并很快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在这个概念中,城市里的任意传感器、道路、房屋、车辆和人都可作为一个计算单元来协同完成一个城市级别的计算(不仅仅在一条道路上或者一栋楼房里)。通过城市感知、数据挖掘、智能提取和服务提供这四个主要环节来建立一个生态循环系统,以产生一个双赢的结果。即,为城市里的人提供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同时也让城市变得更加绿色和智能,提升整个城市的环境。
近几年来,涌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前期研究工作。具体应用包括:整个城市级别的交通流量预测,并为驾车人员设计实际快速可行的行车线路;或为乘客推荐有可能找到空载出租车的打车地点;或实时检测一些异常事件(如道路坍塌、临时交通管制和大型集会等),以便提前预警或及时处置。通过对长期数据的分析,还可以发现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不足,并从一定程度上验证已经实施规划的有效性。
在一些城市(如哥本哈根),研究人员通过在自行车上安装传感器来探知城市中不同地方的空气质量和温度,并利用手机将这些数据共享给信息中心或自己的朋友。在新加坡,研究人员利用人们的手机信号来探知城市里的人流、热点地区和异常事件等。以上这些事例同时用到了车、手机、各种传感器、道路和兴趣点等多种计算单元及其产生的数据,产生的结果也反映了整个城市的韵律和动态。
还有一些研究,结合大量用户在社交网络(如Twitter或Facebook)上产生的数据来完成城市计算,如异常事件检测、旅行推荐和广告投放等。这里异常事件检测基于的假设是,当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时,会有很多目击者在社交网络上发布大量的相关信息(如微博)。也有一些应用通过分析大量用户在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如Foursquare)中产生的带有位置属性的数据(如照片、轨迹数据或签到记录等)来发现一个城市中的热门景点和经典旅行线路,从而为外来的游客提供更好的旅行线路设计和推荐服务。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利用人们在城市中的移动性来分析不同地域的相关性,从而实现一些娱乐和广告推荐等应用。假如发现大部分人在去过一家电影院之后都会去附近的一个超市,那么在考虑投放超市促销信息的地点时可以重点考虑这家电影院。这些应用中,除了前面提到的道路、传感器和兴趣点等,人也变成了一个计算单元,其所处的社交网络和生成数据也融入了城市计算中。
城市计算在未来将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感知城市动态,包括人在城市里的移动性、车流、环境和能耗等。这个感知过程既要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并考虑到能耗和环保,同时也要有足够大的覆盖范围、实时性和准确性。
2)如何管理和挖掘大规模的异构数据,如道路和地理数据、视频和图像数据、轨迹数据和文本数据、以及社交网络结构数据等。首先,由于城市计算所涉及的很多应用均有很高的实时性要求(如异常事件预警和交通流量感知等)。虽然数据规模巨大,但这个挖掘过程必须快速高效。再者,一方面数据往往只能告知我们局部的信息量,融合来自不同数据源的信息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事件的根源。例如,通过路面上的传感器我们可以知道某条道路发生了拥堵。通过摄像头获取的视频数据,我们进一步发现这条道路上发生了车祸。再进一步,通过用户发表在微搏上的数据,我们就可能知道车祸的原因、具体责任人和一些更详实的信息。但这些数据具有完全不同的结构和特性,目前也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挖掘算法。因此,数据的庞大规模和异构属性将为快速的协同挖掘和深度理解带来很大的挑战性。
3)如何将获取的知识有效地表达出来,并从中提取能用来做决策的智能。比如城市中人们在不同时间段中的移动规律如何展现,以及如何利用已获悉的交通流量来指导人们的出行;或者,如何从车流和人流中发现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如何改进。从知识到智能(尤其是可以帮助我们作决策的智能)的飞跃仍需要相当大的努力。
当前的城市计算还处于初期阶段,可探索的空间非常巨大,并且任重而道远。
(本文作者系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有关问题研究 第4篇
近些年,国内城市的扩张速度越来越快,不仅是特大城市,几乎每一个城市都在迅速“变大”。从数据来看,1990-2000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了90.5%,但城镇人口仅增长了52.96%,土地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的1.71 倍。2000-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了83.41%,城镇人口仅增长了45.12%,相差1.85倍。2013年,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12个省的15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145个,占92.9%。12个省会城市全部提出要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共规划建设了55个新城新区,其中沈阳要建设13个新城新区,武汉也规划了11个新城新区。在144个地级城市中,有133个地级城市提出要建设新城新区,占92.4%,共规划建设了200个新城新区,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1.5 个新城新区。另,161个县级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67个,占41.6%。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认为,城市的定位和目标都太离谱,好大喜功,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口号泛滥。截至目前,中国有655个城市提出要走向世界。在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城市提出要建国际大都市。规划标准高,投资规模大。生态城、智慧城、科技城、现代城、国际一流、世界领先之类的口号,比比皆是。为了GDP发展、政绩和财政等多重原因,我国城市面积正以脱离现实的规模扩张,中央提出城市开发边界,将对城市发展规模边界做出明确界定,对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加以有效遏制。
城市开发边界是在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需求过大过快而耕地资源日益短缺,城市过度蔓延且土地与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低下,外延式拓展突出与内部空间结构失衡,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不断呈现的情况下提出的。
2 城市开发边界提出的历程
2010 年10 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
2014年1月召开的全国国土工作会议上,国土部部长姜大明透露,国土部、住建部将配合修订相关规划给城市划定边界,以制止各地城市无节制扩张规模的“摊大饼”现象,今后将逐步调减东部地区新增建设用地供应,除生活用地外,原则上不再安排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的新增建设用地。国土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也在采访中指出:耕地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是密不可分、互为前提的几条线;如果城市开发边界定不下来,永久基本农田就不可能划定,反过来说,开发边界确定之前,也得先把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优先,是划定红线的基本原则,也就是先在规划图上把永久基本农田和需要保护的生态用地“抠出来”,尽可能以此为基础来划定开发边界。
2014 年1 月,住建部《关于开展县(市)城乡总体规划暨“三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建规〔2014〕18号)要求,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调整城乡空间结构,统筹规划各类城乡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合理确定城乡居民点布局总体框架,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2014年2月,国土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指出,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规划硬约束。
2014年8月,国土部《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报告》中指出,坚持底线思维划定“三线”,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引导城市串联、组团式、卫星城式发展。
3 城市开发边界在学术领域的情况
研究领域没有“城市开发边界”的概念,与之对应的是城市增长边界或者城市发展边界,英文翻译为“Urban Growth Boundary”,简称“UGB”。UGB最早是由美国俄勒冈州塞勒姆市提出的。1973年该市与Marion和Polk两县因对塞勒姆都市发展进行管理的问题发生了冲突, 也产生了美国的第一条城市增长边界。UGB以内的土地可以开发为城市用地,UGB以外的则不可以。该界线既是土地利用计划的核心及关键组成部分, 也是整个规划的基础。UGB确定了地方政府在规划期20 年内的住房、工业、商业、娱乐、开放场地及其他所有城市用地的需求。
关于UGB的概念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学者从政府管理角度理解为“被政府所采用并在地图上标示,以区分城市化地区与周边生态开敞空间的重要界限”;也有学者从保留地形、地貌的角度出发,认为“大都市区域是应该具有地理界限的有限空间。这些地理界限的来源是地形、农田、分水岭、河流、海岸线和区域公园等……发展不应使城市的边界变得模糊或者是消失”;也有学者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UGB是一条划分城市与乡村的分界线,是一种城市空间控制和管理的手段”,还有学者认为“UGB是城市的预期扩展边界,边界之内是当前城市与满足城市未来增长需求而预留的土地”,或者认为“UGB是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分界线,是控制城市无序蔓延而产生的一种技术手段和政策措施,也是城市在某一时期进行空间拓展的边界线”。
国内关于UGB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①概念引入。2006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和第三十一条均明确指出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及中心城区规划中要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之后,有学者介绍美国UGB的提出背景、概念与内涵,针对中国当前城市空间拓展特征与UGB研究面临的问题思考UGB的中国化。②UGB制定方法探讨。通过分析UGB的设定动因,依照“反规划”理念,从生态适宜性分析与景观生态格局构建入手划定UGB ;基于城市增长的阻力因素分析,探讨划定城市扩展边界。国内的UGB研究目前基本停留在概念与技术层面的解说,并未系统全面地构建起UGB中国化的规划管理体系。
4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注意的问题
鉴于目前对城市开发边界还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本研究将城市开发边界暂定义为“城市在某一时期或实现终极发展目标时的空间扩展边界线”。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旨在:①限制城市无序蔓延,圈定明确的城市边界;②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③保护生态环境和城市外部开放空间;④实现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城市开发边界是为控制城市无序蔓延而产生,既是一种技术手段,也是一项政策措施。目前,关于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国土部仅制定了一个《关于开展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试点的工作方案》的内部文件,如何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既没有一个明确的技术标准予以参照,也无政策性管理文件予以遵循。因此,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需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 明确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对象
国土部(国土资发〔2014〕18号)文,“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住建部(建规〔2014〕18号)文,“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规定,“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关于开展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试点的工作方案》规定,选择现状(中心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以及三大城市群的重点城市,率先开展划定城区开发边界的试点工作。因此,明确对象是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前提。
4.2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规模的确定
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应与城市资源承载力和发展阶段相适应,在科学论证城市远景空间结构和规模的基础上,确定城市开发边界。目前,建设部和国土部都在开展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试点工作,一个城市开发边界的范围最终是由城市总体规划的城镇用地规模确定,还是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确定,或者是由城市预期的人口规模、人均用地标准进行推算都需进一步探讨。
另外,由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个规划的编制期限不同,所以城市开发边界规模确定的时限也是需要明确的问题。
4.3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后的影响
①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后,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也就确定了,因此城市开发边界内的土地价值因稀缺性而相应提高;②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后,城市扩展受到限制,发展方向有可能会转向无开发边界限制的开发区或示范小城镇,因此,应对开发区或示范小城镇进行合理规划,对其土地利用进行规范管理,避免土地浪费现象的产生;③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后,需对现行的土地管理方式进行调整以适应城市边界内、外土地不同的管理和发展要求。
4.4 城市开发边界的后续管理问题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后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实现其预期目标就根本无从谈起。城市开发边界由谁划定、由谁监督执行,也是此次划定工作的关键。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后,如果城市发展超出预期,城市开发边界是否可以调整,如果同意调整,其频繁调整是否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或者适当调整,应该履行怎样的程序,这些都是需要明确的问题。
5 天津市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思考
5.1 如何进行组织
关于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是全市统一开展还是选择试点区县开展的问题,建议结合“三规合一”的工作部署,选择试点区县先行划定。由区县政府牵头组织,市规划、市国土房管局、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协调指导。
5.2 主要考虑因素
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主要考虑的因素: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主要考虑满足耕地保有量和粮食安全的要求;②生态红线,从生态平衡、生活适宜角度确保生态空间安全;③城市的规划人口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等,同时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④城市公共设施的合理辐射范围,主要考虑交通等;⑤城市目前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及未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合理水平;⑥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合理结构;⑦各地区划和地物的法定边界线、地理边界线、行政管辖线等。
5.3 划定过程
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确定城市周边需要保护的耕地和基本农田;②确定城市内部和周边的生态红线范围;③确定城市发展定位,预期城市人口规模,根据人均用地标准与城市发展需求确定用地规模;④分析城市空间的扩张和演变过程;⑤分析当前城市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调查城市各类建设用地结构及非建设用地情况;⑥依据用地规模,考虑城市扩展方向,在综合考虑城市的用地状况下,选择较为明显的地理界限或城乡分界线来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5.4 后续管理
仅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并不能有效解决城市过度扩张蔓延等问题。关键是城市开发边界法定地位的保证以及有效的实施管理。因此,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开发边界编制方法和程序,并从法律法规角度明确城市开发边界的法律地位。将城市开发边界纳入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且通过“三规合一”科学合理的划定。同时,在规划期内城市开发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确需调整应进行评估分析,并履行相应的程序。
摘要:城市开发边界作为一项新的政策措施,被各方寄予了“防止城市无序蔓延,优化城市布局和形态,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厚望。鉴于目前缺乏相应技术标准和具体的管理性文件,因此更加深刻、具体地研究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相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分析城市开发边界提出背景和提出历程的基础上,对城市开发边界的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进行探讨,一方面为技术人员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城市管理者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开发边界,UGB,规划
参考文献
[1].Urban Growth Boundaries:A New Planning Solution in California to Stop Urban Sprawl,Protect Open Space and Strengthen Our NeighborHoods and Cities.Greenbelt Alliance Home
[2] .Duany A.Plater-Zyberk E.Lexicon of the New Urbannism.Time-Saver Standard for Urban Design.1998.5
[3] .牛惠恩.合理确定城市生长边界的途径.中国城市规划行业信息网
[4] .黄慧明.美国“精明增长”的策略、案例及在中国的应用思考.现代城市研究.2007.5
边界优秀作文 第5篇
人际边界及对他的意识的产生,缘由有人性与社会的因素,“我”与“他”的不同,先天被赋予人权之中。告诉自己与“他”是相互区别,相互独立的存在,而社会的产品离不开私有性。这种观念把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和分隔延伸,因而形成了如今我们认识到的人际边界意识。
人际边界意识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关键因素,它对社会的存在有基础的作用,他是私有制形成的观念,他在教导人不去侵犯,打扰他人的同时,也维护了自己拥有的权利和独立人的自由。因而,每个人的劳动、生产,与此同时,人类全人类的财富便增长了,如果没有人际边界意识,人们将陷入无尽的争吵,冲突之中,社会生活因财务的归属问题将被迫停滞,由此可见,人际边界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固然,人类边界意识积极,作用巨大,可是将其发扬至极将会产生问题。
对于一个个体而言,适度的人际关系边界意识,给自己留下空间,同时也给别人留出余地与隐私,但当他过于强调人际边界,他或许就变得无比的自我,一切行动都出于自己考虑,而这道屏障又将关于新鲜空气抵挡在外,他被囚禁在自己的思虑之中,被自己消极情绪所困扰折磨,他将止步不前。
推而广之,过度的人际边界意识,将会在社会中制造灾难,它使人们变得冷漠,制造人人自危的局面。近年来,关于老人摔倒扶扶的争论不止。固然,老人碰瓷的行为绝不值得同情,但无人愿扶老人的情形,确实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卢梭说,人类先于理性存在的有两个本能,其一是为自我保存,其二为见到同类受苦,自己产生痛苦情绪。如今,人与人之间的屏障严密至此,以致人为地规避风险,宁愿遏制天性,抛弃道德。当人们过于重视他们之间的屏障,社会便成为一座座孤岛,其中的人们虽处于人群中却愈发孤立无援,这不是相当可悲吗?
资本催生下的城市边界演进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城市空间边界;资本;同质化;衰败
在城市快速的信息交流中,人们游离于城市中,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发现自己所处的城市熟悉又陌生。城市如机器一样被城市决策者控制着,只要决策者在城市某空间按下发展按钮,相关部门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实现空间结果,这是城市的主人们最愿意看到的景象,城市建设越快,显现经济能力越强。而这些空间结果让处于城市中的人产生一种幻觉,城与城的边界模糊化,空间的形态同质化,城市天际线在相互竞高分不出谁胜谁负,建筑单体相互模仿毫无特色,自然景观在钢筋混凝土森林里奄奄一息。如果说空间之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个体独立于整体又融合其中的秩序美,那么空间之间的你我不分混沌无序便是衰败的前兆。城市是地方文化、经济、社会、伦理等集合成的伟大的空间载体,生活在不同城市中的人对城市进行再塑造。每座城市都应有它与众不同的历史、容貌、性格、空间地理等,而城市中各种不同元素拼贴成空间吸引力,它们的不同使得空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促使热爱旅行的人踏过千山万水,出去看看藏在不同空间的诗和远方。
一、城市天际线的蚕食与同化
作为某一城市的过客,从车窗外远远望向即将到达的城市,城市赋予你最直接的印象是在移动视角中的一道道天际线,天际线是城市整体结构在天空衬托下的边界意象,是人对城市的第一个记忆捕捉点。进入城中,站在城市各空间轴点上,正在向上生长的城市体朝你卖弄它以此为傲的高度,工人们在吊机、铁管、塑料、钢筋框架中机器式来回运作,一栋栋未完成的建筑被各种颜色的网布包裹着,互相挤压在城市天际线中,时刻改变,越改越相同。最近几年,听过很多人对所去的城市描述,谈到最多是所去的城市风景和自己的城市差不多,是否大家对城市印象不刻意的描述恰恰反映了城市被刻意相仿与同化式的建造?而在城市空间的不断同化过程中,天际线中识别性较强的旧建筑逐渐被新建筑体抵消,人类的视域对城市的框景如相机拍下一张照片一样,构图中有比例,当构图中类同因素过多会被人自觉地归类理解,那些形态独特因素与类同因素构成图底关系。
对于城市天际线,其构成存在两种情况:
其一,天际线中具有形态突出的建筑体,该建筑是让人快速识别城市的直接标志,如上海陆家嘴天际线中的东方明珠,在2012年前,上海中心大厦没有建起时,东方明珠在高度与形态都与周边的建筑形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了上海陆家嘴极具特色的城市天际线(图1)。不可否认的是城市天际线不可能处于一成不变,创造新的事物往往源于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与天际线的稳定性是成正比的,而在一定程度的空间稳定性是塑造城市文化的必要基础。2014年上海陆家嘴天际线中最高的建筑不再是东方明珠,堪称中国第一、世界第二,623m的上海中心大厦拔地而起,上海中心暂短地刷新了世界建筑高度记录,却永久改变了陆家嘴天际线的构型。东方明珠相对高度降低,独特的形态依然突出,但在视域宽阔状态下,高度是影响人视觉捕捉空间顺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道出了城市对建设“最高”地标建筑引起大众注意并彰显资本力量的狂热,而周边不断新生的超高建筑逐渐割裂东方明珠独特的形态(图2)。当天际线独特性因素的比例消减到一定程度时候,天际线中个体构成差别性变弱,剩下的只是在竖向空间中的高低之别,在时间轴上同一城市的天际线识别性开始降低,是城市天际线突出要素被同质单体蚕食后的结果。
其二,当城市天际线中构成个体之间形态、颜色、结构相似的情况下,天际线的轮廓起伏韵律成为城市特有的风景线(图3),但城市急于求成导致了由不同高度的建筑物构成的轮廓线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城市地标建筑不断创新高,今日你高,明日我高。就如褚冬竹在论述城市膨胀现象时所说的“铁打的地铁,流水的冠军”[1]一样,没有哪个建筑可以维持最高的地位,谁都笑不到最后。如深圳这座城市,从383m地王大厦到441m京基一百再到646m平安大厦,在最短时间争取高度之最的荣誉。在资本大行其道之下的建筑体中,机械般的建构方式,唯一值得他们骄傲的就只有高度,高度成为他们嘴里所谓的地标,而扭曲的城市设计观催生天际线同质化,城市天际线变化的是轮廓的幅度,不变的是玻璃钢筋盒子形态,于是人们现在所目睹到的城市现象无外乎异城同化、千城一面。请问外面的世界都一样,还能看到所谓的诗和远方吗?
二、建筑单体边界不确定性与模糊化
城市空间边界塑造中,建筑单体无非是关键的物质要素,建筑从居住单一性功能演变到如今的复合性功能,而其形态表现却从异质到同化。环视周边环境,已建成的建筑或多或少有些相同特征,一栋栋建筑长得像多胞胎。而正在施工的建筑毫不逊色,在城市不同空间中扎根生长,朝着向上的目标,唱着鲜明的口号,诉说着资本与权力的强大,这时身边的人常常指着那些未建成的建筑侃侃而谈,某某建筑将是这片区域未来地标,将辐射影响面积是多大多大,而大众逐渐被建筑高度与经济膨胀遮住发现美的眼睛,这种以高度取胜的城市地标观,是城市走向无趣的开始,所谓未来地标只不过是地产界对外宣传的噱头,是资本控制下的一种营销手段,建筑高度让人们记住的往往是一时的,而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地标是与人生活、文化、环境等息息相关的建筑。当然缺乏文化意识的人们还是喜欢仰望高不可及的建筑物,那是证明自己强大的可视物。同时决策者似乎憎恨那些老旧的建筑物,追求更多更高的现代建筑物,以最快的速度焕然一新,促使集体遗忘了城市除了经济与政治还有文化与生活,城市每个有血有肉的人潜移默化中成为钢筋森林的一部分,被操控被接受,甚至盲目追求和默認生活空间的现状。
以风格为导向的居住建筑被居民追捧,以为那是融入向往阶层的第一步,可在相同的建筑结构表面贴上对应风格的瓷砖、装饰品,配套对应的表面景观,搬来的是人们的虚荣、丢失的是本真的生活。当建筑风格与区位成为了阶层的象征,促使商品房大同小异,大同是样式、风格,不一样的是容积率与名字,居住者对与身体接触最近的空间感受度开始降低,邻里之间冷漠是常态、人们跨过围墙成为某一阶层,同时在心里砌起一堵墙,表面化居住风格的选择导致建筑与建筑特性边界模糊庸俗(图4)。
作为21世纪最为炫酷的写字楼,迅速成长为城市中的佼佼者,写字楼位置与城市区位发展价值相匹配,白天,城市经济与文化在高高的写字楼中心热火朝天般输送;夜里,人烟肖静,靠着LED等维持自身的在城市中无敌之位。如果细心观察,大部分写字楼就如3D打印机拷贝式雕刻一样,玻璃幕墙、钢铁结构、方形轮廓,灰色调、直冲云霄,怎么看怎么像(图5)。
经济的活跃带来是文化转型,城市开始建设文化建筑以激发文化生成的可能性,博物馆、歌剧院、科技馆等数量成为城市文化进步的象征,而让人可笑的是,来自不同的大师笔中的文化类型建筑却都在描绘圆的变形记(图6),决策者为此感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使用者却感受不到建筑所应具有的场所与文化的特殊性。再看看那些经过历史推敲与考验的优秀建筑作品,1957年被沙里宁发现伍重设计的威尼斯歌剧院方案,其独特的形态与周边环境相映相生,创造了新的文化意向与空间形式;1950年柯布西耶晚年杰作朗香教堂,抽象的空间语言渲染着宗教的神秘;1965年路易斯·康设计的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运用了方形、圆形、三角形等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营造一种强烈而具有时空感和冲击力的空间体验,书写知识的庄严和空间的魅力(图7)……前人每一次下笔都在遵从场所与文化的边界,最终呈现是丰富多样的建筑单体,充满金钱味的现代城市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着某些大师的创作价值观,带来的是城市中追求浮夸、气势的文化建筑边界,夺人眼球又被快速忘记。
三、自然景观边界消解
自然景观是评判城市整体空间质量的软质边界,如果说建筑是城市资本的手段,那么自然景观就是缓冲城市机械化的途径。城市天际线中异质被蚕食与同化,建筑群体蔓延式的生长,自然边界不断被消解,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景观永远处于被动的状态,规划空间先把自然消滅抹平,建起硬质结构,再用景观衬托其光环,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景观只是一种装饰工具,因此城市的硬质体面积越来越大,生怕自然景观遮住其宏伟形态(图8)。而自然景观的缺失,带来是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降低,自然边界的不连续,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热岛效应、灰色无趣充斥着公共空间,人们不得不逃离不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剩下空空的大广场、街道都是城市建设中忽视自然景观效应的诟病。
首先自然景观具有时间性的空间特征,不同的季节呈现出的色调不同,生长状态各异,与周边人造文明形成鲜明对比,同时渲染空间的氛围,因此有了四季分明的城,即使在深圳四季如春的城市,花开随季节轮流展现,只要有自然景观连续的界面,定有不一样的城市调色板。令人失望的是在机器美学的影响下,为城市街道空间的整齐划一,行道树要选用雄性为佳,而保障雄株足够多,理所当然要采用粗暴的方法:换头、打针、喷药[2]、配置,要足够直,显示几何的美学。再者,自然景观具有想象性,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色肺,是人休闲放松的自然空间,以自然群簇为主的公园区域在城市整体秩序构成纵深感的空间意象,当人处于被自然包围的公园中,层层叠叠的边界提供无限的空间想象,近处自然的遮拦部分空间构成远处空间的虚。当人所处位置前景是城市建筑,远处是自然景观,给人留下开阔空间感受,城市中的公园景观边界与街道、建筑线形成多样性的透视空间。而在建筑群体不断增多增高的过程中,城市区域自然景观不断被压缩,横向面积减少,竖向界面相对高度降低,城市自然区域中人与自然被强势的建筑物紧紧相拥,自然景观边界演绎的纵深感被耸立的钢筋玻璃森林截断,构成的城市空间意象是拥挤、堵塞与紧张。
四、结语
在资本强势催生下的城市,其更新发展方向是不可扭转的,但忽略城市文化与人日常生活所需的空间塑造是非常值得反思的,在用金钱堆砌的城市体中,有没有一处是可以安放奔波不息的灵魂居所的,有没有一处是友好适宜的公共空间可以逗留的,有没有一条可以慢慢走的林荫小道。决策者自上而下把城市当作运行资本的载体,城市变得不再是开始美好生活的地方。既然城市是人渴望聚集的场所,城市与人的关系应该是友好的,如果城市的剧变使人对城市产生陌生感,那是否符合人当初的愿景;如果庞大的建筑物吊着渺小的清洁工显现了人类的卑微,那是否符合人对建筑作为衣服般亲密的依赖感;如果走进公园还是躲不掉城市嘈杂,那是否人符合对自然山水的情怀。城市本该是秩序的游戏空间,而在硬质群体边界同化、单体的相仿、柔质自然边界扁平化同时作用下,城市空间不久将因无趣走向衰败、继而走向死亡。
注释:
[1]褚冬竹. 城市显微——作为一种态度和工具[J]. 新建筑,2015,(04):5.
[2]郝培尧. 起一个行道树的范儿——美丽街道. 嗯微问答,2016,(06).
图1来源:http://www.gettyimages.cn/activity/oriental2
013/show.php?id=1615.
图2来源:http://weili.ooopic.com/weili_11545683.html.
图3来源:http://citylife.house.sina.com.cn/detail.php?gi
d=1913.
图7a来源:http://www.mypsd.com.cn/detail/?2312892.
图7b来源:http://www.qsn365.com/qsn365/articles/282
68.
图7c来源:http://www.gooood.hk/journal-american-archi
tecture.htm.
图8来源:http://www.gooood.hk/main-axis-hunnan-niek
-roozen.htm.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Kevin lynch). 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2][美]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文化[M]. 宋俊岭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马岩松.鱼缸[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4]褚冬竹.办公建筑那点事[J]. 城市建筑,2010,(08):6-7.
[5]方晓风.城市空间边界设计的伦理思考[J]. 装饰,2011,(07):18-21.
[6]徐磊青,刘念,卢济威.公共空间密度、系数与微观品质对城市活力的影响——上海轨交站域的显微观察[J].新建筑,2015,(04):21-26.
作者简介:
洛阳市城市绿地的边界设计调查分析 第7篇
关键词:边界空间,城市绿地,河南洛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传统封闭式的城市绿地使得绿地的公共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出来, 城市绿地的围墙将城市空间与其自身割离开来, 不仅打破了城市环境的协调统一性, 也进一步破坏了城市景观的连续性[1], 人们需要更多的开放空间。绿地的边界空间作为城市绿地与周边环境的中介, 对城市绿地和整个城市环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边界空间往往是人们停留最多的地方。关注边界空间对改善人们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有着非常直观的效果, 是对人性的关怀, 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2]。
1 城市公共绿地边界的形态和特性
城市绿地的边界空间很容易被忽略, 其往往成为了思想上的“边界空间”, 充分远离构图中心和视觉焦点而没有被重视[3]。明确边界形态和特征, 对于认识边界环境、把握边界效应、进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1.1 城市公共绿地边界的形态
点、线、面、体是空间中的基本元素。绿地边界的视觉感受可以简单抽象为点、线、面等单个元素, 单个的点和线不构成边界围合, 多个点形成线, 多条线形成面, 面可以处理成多种形状, 面的形状使所围合的空间与相邻空间产生隔断或关联, 遮蔽或渗透[4]。当然, 对点、线、面的界定是人为和相对的, 所以在一定的方式条件下点、线、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1.2 城市公共绿地边界的特性
城市绿地与周边用地之间的联系与转化是通过边界空间完成的, 边界空间主要具有以下特性:一是模糊性。边界空间因其独特的模糊性, 能把相互矛盾的空间要素联系起来, 并赋予其新的含义, 形成了相互转化的矛盾并存的统一体。二是识别性。边界的识别性程度决定了边界空间对空间划分的明确程度, 同时识别性也使得空间之间产生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 它是空间之间交流的动力之所在[5]。三是中介性。边界空间的位置在景观、交通、生态等方面都使其作为异质空间之间的中介空间, 与外界空间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干扰、整合, 形成一个与边界两边相融合的边界空间。四是导向性。城市绿地边界空间的连续性在空间上给游人较强的导向性, 引导游人的游览方向, 同时又强调了其因为连续性而具有统一的整体。
2 研究方法
采用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的方法, 选取洛阳市开放空间的绿地边界进行研究。按照绿地系统类型, 对市区内主要公园绿地、广场绿地、居住区绿地和附属绿地的边界进行调查, 总结各类绿地边界的形式, 并对其边界特性、设计方法和使用情况等进行分析。
3 调查内容与分析
调查范围主要涵盖西苑公园、王城公园、隋唐遗址植物园、洛浦公园;周王城广场、牡丹广场;中泰世纪花城、世纪华阳居住区;河南科技大学开元校区和洛阳师范学院的附属绿地。通过实地调查, 归纳各类绿地的设计元素和设计形式, 并从空间分隔程度对绿地边界设计进行分类及分析。
3.1 不同类型绿地的边界形式调查
3.1.1 开放性城市公园绿地的边界形式。
在城市公园开放以前, 其边界的处理很简单, 通常沿公园用地红线砌起围墙或围以栏杆。随着公园边界由封闭走向开放, 公园边界地带成为公园里人群性质最丰富、各种活动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带[6]。活动的丰富、边界形式的多样化, 使城市公园边界由线状向带状转变, 其进深增加, 形成若干入口区、活动区、隔离带、景观带等空间。因此, 探讨公园绿地的边界, 要对公园的边缘地带进行研究, 如入口区、活动区、隔离带、景观带以及滨水区等。
3.1.2 广场绿地的边界形式。
广场空间限制通过墙面、建筑、绿化围成所需的空间来限定, 不同的围合方式产生封闭与开放强弱不同的空间感觉。广场的边缘地区要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和必要的小品布置, 对过往的行人产生吸引。另外, 边界是对广场空间进行划分和限定的空间要素, 存在于广场与道路、建筑、地形、河流之间的中介体, 使广场与周边环境既分离又联系。在设计中, 广场与其他地界交界处, 应有较明显区别, 使广场空间更为完整, 人们亦对广场图案产生认同感。
3.1.3 居住区绿地的边界形式。
居住区绿地包括道路绿地、公共设施绿地、宅旁绿地以及居住区公共绿地。在居住区绿地中, 人们的活动重心是居住区公共绿地, 即中心花园。因此, 中心花园的边界空间处理尤为重要, 而连接住宅和中心花园的线性道路的边界空间同样重要。
3.1.4 单位附属绿地的边界形式。
单位附属绿地是指城市中分散附属于各单位公共建筑庭院, 以改善和美化人工建筑环境为主要功能, 不对公众开放的绿地。主要分为工业企业单位附属绿地和公用事业单位附属绿地, 此次主要调查校园绿地。
校园绿地由于其位置不同, 可分为中心绿地、楼前楼后绿地、道路绿地、花坛、运动场等, 中心绿地是校园里综合性较强的绿地, 不同的边界设置提供更为丰富的活动空间;楼前楼后绿地由于学习的需要产生安静、隐蔽的边界空间;运动场开敞和座位区较多的边界空间可以为活动者提供更舒服的休息空间。
通过对不同类型绿地的调查, 其边界形式各有特点, 现将各绿地边界空间的位置、使用的园林要素和空间处理进行汇总, 具体如表1所示。
3.2 边界处空间分隔的效果调查
3.2.1 完全分隔。
由围墙、建筑、假山或密集的植物群落将绿地内部与外部环境完全隔绝, 构成内外相互影响较小的2个部分。通常应用于边界空间人流量较大, 为了提供私密空间的情形下, 如在绿地与外部环境 (尤其是较嘈杂的地段) 之间设置阻隔空间或利用明确的边界将学习空间部分围合, 使用者就会觉得能够躲避可能出现的干扰。这种阻隔仅是针对边界空间需求私密性、隔离性的阻隔, 使整体的绿地通过阻隔物 (如装饰性围墙、建筑等景观) 与外界联系。
在应用过程中应避免视觉上的孤立, 同时也应注意不要形成没有回路的死角。这些受人喜爱的空间的共同特征是构成空间边界的自然元素 (树木、灌木、草坪、小溪) 部分或全部地挡住了周围的建筑和道路。在这里可沐浴阳光、小睡, 还可安静的学习、谈话、进餐或观察他人, 享受个人的平静时光。
3.2.2 隔而不断。
视线无阻碍但交通阻隔或交通无阻碍但视线遮挡, 强调的是有分有合, 既满足需要起到部分阻隔作用, 同时还保留与外界的视线或交通联系。从绿地与外部环境的功能需求出发, 可以分为2种隔而不断的方式:一种是交通阻隔而视线可达型, 通过通透的小品, 植物组合等景观划分空间, 让身处边界两边的人都能看到另一面的景色, 强调了绿地内外的“互借”, 适合边界两边景色比较优美的地段;另一种则是交通无阻碍, 但视线被大部分遮挡。这种手法常常在起到入口作用的边界空间中使用, 这种方式往往起到的是欲扬先抑的作用, 增加景观的神秘感, 让游人保持好奇心, 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景深, 增加景观层次, 起到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无限景观的作用。
在建筑的边界设置镂空的景墙, 搭配各种植物, 起到了很好的框景作用, 同时淡化边界。边界的体量轻盈、通透, 利用借景的手法, 室内外的景物很容易的相互渗透, 从而增添空间的可变性 (图1、2) 。
3.2.3 完全开放。
园林中的开敞空间视觉和交通没有阻碍, 人活动自由, 无私密性, 是用于游憩活动的良好场所。这种空间的交互作用非常明显, 游人可在绿地内外自由穿梭、观赏。多用于边界空间作为小广场与道路相接时或入口处。
4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城市绿地的开放性逐渐增强, 绿地边界空间的设计需求逐渐增加。在保证绿地原有特色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丰富边界空间的内容, 为城市提供一个真正优美的绿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设计者应从多个角度对边界空间进行研究深化, 为城市绿地的设计拓宽思路, 以促进城市绿地不断发展。结合洛阳市绿地边界空间的调查情况, 现将结果归纳如下。
(1) 大多数绿地的边界被看作简单的线性围合、绿地的附属物, 没有把边界作为一个独立的空间来设计。边界空间的目的并非是单纯作为一种空间限定存在, 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和重要的城市实体空间要素来对待。
(2) 公园、广场的绿地边界空间形式过于单一, 不如居住区绿地丰富, 应加强与各种空间要素的结合, 融入各种园林要素, 如园林小品、雕塑、乔灌草的合理搭配, 尽可能地丰富边界空间。
(3) 滨水区绿地应该在保证使用者安全的前提下, 考虑边界空间的亲水性[7]。同时避免过多的人工痕迹,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4) 边界空间在利用空间内各组成要素的基础上注重动态的空间序列变化, 将边界空间设计成横向、纵向以及竖向上空间层次丰富、视觉空间深远、动态景观优美、立面变化多端的自然感强的舒适空间。
(5) 应提高绿地边界空间的复合感觉体验, 结合游人的心理, 在边界空间提供更多的休息设施, 满足游人的使用需求。
参考文献
[1]苟小燕, 蒋小洪.开放空间及其边界[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09 (12) :130-131.
[2]王寅, 赵仲明.中国建筑应该有更多精神性的东西[J].艺术, 2004 (5) :3-4.
[3]邢忠, 王琦.论边缘空间[J].新建筑, 2005 (5) :81.
[4]张大玉.对现代城市人性化空间创造的思考———从中国传统园林谈起[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97 (1) :33-34.
[5]李霞.浅谈开放式城市中心公园边界空间的处理———以绵阳市人民公园为例[J].现代农业科学, 2008, 15 (10) :59-60, 73.
[6]李静, 杨杰, 张鑫.园林中边缘空间的研究[J].山西建筑, 2008, 34 (8) :344-345.
城市建设对边界层大气环境的影响 第8篇
城市作为人类主要的生存聚居地和工业集中的生产场所, 其气候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地区相对于周围的乡村地区而言, 由于其独特的下垫面, 地面动力学粗糙度明显增大, 地面热容量和热释放量也均比乡村地区明显增加, 从而使其上空的边界层特性与周围的乡村地区大为不同。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结果都表明,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 导致城市内边界层的结构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为了研究城市下垫面变化对城市边界层环境的影响, 根据在葛店进行的3次污染气象试验中探测的温度和风廓线资料, 分析了该地区边界层随下垫面变化而产生的变化。
2 试验方法及数据来源
葛店位于鄂州与武汉之间, 鄂州市西北部, 武汉市洪山区东侧, 长江之南。在葛店分别进行了3次污染气象试验, 第一次在1987年的12月, 第二次在2003年的12月, 第三次在2007年的12月。温度探测均采用GNZ3型遥测接收仪, 用双经纬仪同步跟踪气球, 每隔20s读数一次, 用矢量法计算气球高度和各高度的风向、风速。
3 风场的变化特点
3.1 地面风场
在1987年12月的观测中, 地面主导风向为E风, 对应的平均风速为2.1m/s;次主导风向为SE风, 对应的平均风速为1.8m/s。地面风的最大风速出现在10时, 风速为1.6m/s;傍晚18时和早晨06时, 风速最小为0.8m/s。观测期间的静风频率为30%。
根据2003年12月的观测结果, 当地的地面风的主导风向为NE, 次主导风向为NNE。静风频率为18.5%。地面最大风速出现在早晨06时, 风速为3.4m/s;最小风速出现在夜间22时, 1.3m/s。
2007年冬季的观测结果中, 地面风的主导风向为NNE, 次主导风向为NE。2007年的观测期间风速较大, 静风频率为0。地面最大风速出现在中午12时, 风速为4.5m/s;最小风速出现在16时, 风速为2.3m/s。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和建筑群与日俱增, 城市下垫面的粗糙度加大, 使得城市边界层的湍流加大, 风场结构发生较大的改变。根据第一次1987年的观测到2007年观测结果 (表1) , 当地的地面主导风向由E风逐渐改变为NNE风, 静风频率逐渐变小, 可见由于这多年的发展导致当地的地面主导风向发生较大的偏转, 地面风速较以前变大。
3.2 风场随高度的变化
3.2.1 风向
1987年在评价区的低空风场在250m以下主导风向为N风, 300~400m高度层的主导风向为NNE, 450~500m高度层为NE, 750~1000m范围内E风占主导。各高度层的静风出现频率较小, 在650m高度层以下静风频率均小于5%, 700m高度以上的静风频率在6%~10%之间。
2003年的观测记录显示, 100m高度的主导风向为NE, 随着高度的增加, 200m主导风向右偏一个方位为NNE, 200~600m主导风向一直稳定在NNE方向上, 但偏右方位的风频率逐渐增加, 700m高度主导风向又右偏一个方位, 转为NE风, 800~1000m的主导风向稳定在WSW方位。观测期间的静风多出现在地面, 400m以下静风频率小于5%, 400m以上高度层的静风频率均为0。
2007年的观测结果中, 50m以上高度层的主导风向大多为NE, 仅200m高度层的主导风向为ENE, 但200m的次主导风向也为NE。观测期间各高度层的静风频率均不高, 主要集中在300~700m高度, 其他高度的静风频率均为0。
根据3次的观测数据, 第一次的观测时主导风向随高度的增加存在较明显的右偏, 由N风偏转为E风。第二次观测时的主导风向在高层一个较大的切变, 在70m高度以下风向主要为NNE和NE, 700m高度以上则突然偏转为WSW。而在2007年的观测结果中, 从低层到高层的主导风向较为一致, 大部分为NE。
3.2.2 风速
图1是1987年在鄂州进行观测得到的各高度层风速的变化曲线图, 可以发现观测点白天风速明显小于夜间风速。各时次在50~100m高度均有明显的风速增大。14时的风速为全天最小风速, 该时次的风速随着高度的增大, 风速也逐渐增大。夜间20时和02时的风速随着高度增高而逐渐变小。
2003年的观测中, 在300m以下, 中午14时的风速最小, 清晨08时的风速最大;但到了800m高度以上, 02时的风速为最小 (图2) 。
根据2007年的观测结果, 在700m以下, 除08时外其他各时次的风速随高度变化不显著, 08时的风速随着高度的升高而迅速变大。在700m高度以上, 02时的风速略有下降, 其他各时次的风速则迅速减小至1.0m/s以下, 变化很大 (图3) 。
相较于3个观测结果, 观测地点的白天风速小于夜间风速, 其中尤以第一次观测 (1987年) 的结果明显。观测期间, 夜间风速在地面~100m高度之间风速增加明显, 到了高层 (800m高度以上) 风速会略有减小, 但是在2007年观测期间, 在700m高度以上则出现风速迅速下降。
4 温度场的变化特点
4.1 地面温度
1987年的测试期间, 地面气温最低气温出现在06时, 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观测地点的地面气温与鄂州气象站的观测结果相关系数为0.9929, 呈显著相关;而与武汉气象站的观测结果相关系数则为0.8507。
2003年的地面气温观测结果, 与鄂州气象站的相关系数为0.965, 与武汉气象站的相关结果为0.963, 二者相差不大, 与鄂州的相关性略大于其与武汉的相关性。而到了2007年, 地面的气温观测结果中, 与鄂州气象站的相关系数为0.915, 与武汉气象站的相关结果为0.917, 变成了与武汉的相关性略大于其与鄂州的相关性。同时, 可以发现, 观测地的气温与临近气象站的相关性在逐渐降低。
4.2 低空温度场
图4为1987年各时次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曲线。在观测期间, 从傍晚18时起, 至次日08时为止,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逆温现象。其中在02时的逆温强度最大。逆温均出现高度在350m以下, 近地面50m以下的逆温强度均高于50m以上的逆温强度。
在2003年的观测结果中, 从夜间20时之后才开始出现逆温, 直至早上08时。逆温频率最强时次同样为夜间02时 (图5) 。
在2007年的各时次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曲线图 (图6) 中, 逆温最强出现在夜间02时, 在早间08时出现在100~200m的低悬逆温。在2007年的观测中可以看出, 观测点逆温多出现在近地200m以下, 200m以上几乎无逆温出现。
结合图4~6的变化曲线可知, 1987年观测得到的02时的逆温最强, 自地面一直持续到350m高度, 而此之后观测的逆温厚度逐年降低, 2003年观测的逆温厚度在250m以下, 2007年则为200m以下。
5 结语
由于这多年的发展导致当地的地面主导风向发生较大的偏转, 观测地点的地面主导风向由E风逐渐改变为NNE风, 地面风速较以前变大, 静风频率逐渐变小。在地面~1000m的高空风场中, 白天风速均小于夜间风速, 但是白天与夜间风速差异在逐年变小。各高度层主导风向也有一定变化, 从之前的随高度增加, 主导风向由N风偏转为E风 (1987年) 而改变为各高度层主导风向较为一致, 大部分为NE (2007年) 。在温度的观测中, 地面气温从最开始的与鄂州气象站相关最好, 逐渐变为与武汉气象站相关最好。1987年观测得到的02时的逆温最强, 自地面一直持续到350m高度, 在此之后观测的逆温厚度逐年降低, 2003年观测的逆温厚度在250m以下, 2007年则为200m以下。
摘要:根据在葛店进行的3次污染气象试验的结果, 分析了19872007年当地的低空风场与温度场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观测地点的地面主导风向发生偏转, 明显由偏E风转为偏N风;地面气温从最开始的与鄂州气象站相关最好, 逐渐变为与武汉气象站相关较好。
关键词:风场,温度场,观测
参考文献
[1]沈觉成.南京城郊、乡村大气边界层内温度特征初步分析[J].南京气象学报, 1991, 14 (4) :545~550.
[2]刘立忠.南京近郊地区初冬大气边界层风、温场的探测与分析[J].气象科学, 1998:63~71.
[3]王海龙.兰州市东部地区冬季低空风场和温度场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35) :117~123.
[4]卞林根.北京大气边界层中风和温度廓线的观测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 :13~25.
[5]陈建文.宝鸡热电厂近地层温度场、风场及大气稳定度特征分析[J].陕西气象, 2006 (2) :36~40.
城市边界 第9篇
其实, 城市公共空间园林边界绿化形态可以由植物单体、植物群体或植物组团形成边界, 亦可是植物的生态效应对人及场所产生影响的区域。近些年随消费水平与大众审美的提高, 观光茶园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休闲形式日趋热门, 体现了新时期下人们对旅游及休闲模式需不断更新的需求, 本文以观光茶园为研究范例, 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传统的休闲观光项目, 主要集中在资源优渥的风景名胜区或旅游地, 其观光主要目的即远离城市的喧嚣, 亲近自然;新型的生态观光茶园, 更注重体验、互动、交往的同时实现。那么城市公共空间当中的边界区域和过渡区域, 巧妙的嵌入观光茶园设计, 也为人们的休闲、观景行为提供可能性的认知与多元化的视角。
1城市公共空间绿化景观功能
1.1丰富公共景观层次
植物绿化作为公共空间中独具特色的景观形式, 可以装饰、改善其他景物的外观, 软化建筑物、构筑物、铺装等硬质景观较为规整的线条形式感。公共空间中丰富的植物配置形式, 亦可以完善空间层次, 并对场所氛围及使用者行为产生影响。公共空间中的园林边界, 运用绿化植物不同的构图及配置形式, 可以延伸景观视线, 弱化区域及场所之间的突兀过渡形式, 如在节点式绿化和绿道式绿化模式中运用季相植物, 也可以让观赏者随时间季节变化, 感受到空间的变化与延伸。
1.2改善区域环境
园林植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可以改善公共空间的生态环境, 以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绿色植物具有吸热、遮荫和蒸发水分的作用, 可提高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并调节气温。公共空间中绿化覆盖面积大的场所相对没有树木遮蔽的空间, 温度相对低些, 因而合理的城市绿化布局, 如由带状绿地、行道树组成的“通风廊道”, 利用绿地和路面之间的温差产生的环流能形成微风, 以改善城市通风条件。同时, 城市绿化还可以降低人口密度, 缓解交通压力。
1.3体现城市面貌
城市绿化能够营造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具有美化城市、体现城市文化内涵及特色的作用。城市绿化与市民生活、工作息息相关, 已成为市民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内容。以云南普洱市为例, 普洱市曾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 是著名的普洱茶重要产地之一, 也是中国最大的产茶区之一。现在普洱市内很多主干道的绿化带上, 都种满了生机盎然的茶树, 一些茶农就在绿化带内采摘鲜嫩的茶叶, 种满茶树的公路绿化带成为普洱市内的别致一景。
2园林边界景观绿化原则与模式
城市园林绿化, 被誉为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在优先考虑生态效益的前提下, 合理配置公共绿地, 是促进城市绿化形成点、线、面、环、楔相衔接, 提高城市景观效益和体现城市个性特色的重要途径。在景观设计中园林边界所围合的区域往往具有模糊性, 但根据设计形态和介质范围, 往往有软硬质边界、场所边界、精神边界和生态边界之分。观光茶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边界绿化模式, 因其景观形态多变同时又具有生态效应, 在设计运用时应遵循整体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人性化原则, 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模式优化园林边界的绿化效果。
2.1节点式景观绿化
公共休闲空间的观光茶园与其他形态的绿化景观相比, 在设计原则上有共同之处, 但也存在着差异性。人们在茶园游赏的过程中, 身心愉悦, 互动与交往的频度增加, 停留驻足赏景的机会也比一般场所中多, 适当的在一些空间过渡区域增设节点绿化, 既可以减缓空间转移的生疏感觉又起到衔接过渡的作用, 可以延续景观视线。节点绿化模式在兼顾美学设计原则的前提下, 还应考虑更新和变化, 如在观光茶园的边界空间, 植物设计中可以根据主题与景观小品结合, 通过造型、图案及空间组合等外在形式把内在的设计立意表达出来, 结合茶叶形态以及不同色彩的植物形象, 达到整体形式的高度美感。
2.2廊道式景观绿化
在开放式空间的观光茶园场所, 运用廊道式绿化方法, 可以使分散的绿化空间或区域节点进行有机串联, 形成互相贯穿的综合性步行脉络, 并满足现代城市休闲活动的功能需要。带状绿化形成的廊道空间既体现相对独立场所的区域性、边界性, 又能与公共空间中的其他景观要素产生良性互动。在空间形态表现上, 廊道式绿化的连通性较强, 层次结构得宜的绿化配置, 具有良好的表达性, 亦可优化茶园边界景观的整体效果。从开放性上来说, 观光茶园边界的绿化形式相较于其他形式的景观更具有包容性, 廊道式绿化景观通过带状延伸, 与其他空间及要素相互作用又相互关联。
2.3综合性游园式景观绿化
绿色植物通过数量、形态、空间布局对环境场所进行补充和优化, 但观光茶园边界空间采取的游园式绿化模式一般面积较小, 并多与景观小品、景墙、坡道、硬质广场等其他景观形式相结合。在茶园边界空间以群植、丛植方法设置自然式的植物布局, 辅以景观构筑物, 多能达到小游园效果。这种综合效应的绿化形式在观光茶园这类休闲景观设计中非常适用, 设计中以具象的节点景观为中心, 同时连接廊道式模式, 丰富点线面景观。总体上以生态茶园为主, 其他植物乔、灌、藤、草结合搭配, 形成地被植物、攀援植物、灌乔木、高大的复层森林群落景观, 力求达到游园式绿化的综合效果。
3观光茶园作为植物边界景观设计的误区及策略
3.1观光茶园作为植物边界景观设计的误区
我国茶文化经历几千年发展, 由茶文化与传统文化、美学艺术及山水景观结合的茶园不胜枚举。观光茶园是一种新式的观光农业专类园, 提升景观品质, 促进和增强茶叶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意义重大。现阶段我国一些观光茶园与城市景观设计相结合, 让市民在休息的同时体验茶文化。但在这类主题茶园中, 基于绿化景观设计角度, 当前仍存在有待改善的问题。
3.1.1功能不明确
目前观光茶园的开发缺乏系统性, 有些观光园功能集中在城市休闲度假区域, 有些则着重体现茶叶制作过程及茶叶文化层面。大部分茶园景观方面未实现专业的规划统筹, 园区内各个场所功能不明确, 绿化景观也较为散乱, 形态不一。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城市景观形式过于单调, 休闲项目缺乏与时俱进的前瞻性眼光, 服务对象也逐渐缩小, 缺乏自身特点。
3.1.2地域文化缺失
很多城市的植物边界景观设计发展时间不长, 在茶文化体现和地域特色的体现方面存在缺失, 在城市植物边界景观设计层面特色环节的薄弱往往影响经济效益, 与茶文化的连接也显得苍白。部分城市公共空间的茶园设计形式雷同, 游览项目也相对枯燥, 绿化设施的设置与完善无法实现, 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定位也会产生影响。
3.1.3休闲形式单一
很多城市设计中的观光茶园休闲形式较为单一, 主要以赏景和观看茶文化为主, 与目前提倡的休闲旅游模式的结合尚不同步。因初期定位的不明确导致城市植物边界景观设计的形式也较为模糊, 受众群体的层面局限, 使得在经济效益方面无法提升, 更无法体现特色。茶园景观与建筑物、构筑物的结合往往只体现形式, 无法体现功能。
3.2观光茶园作为植物边界景观设计策略
观光茶园绿化景观设计, 应在充分考虑游客消费形态、消费心理、文化特征、基地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 贯穿“茶文化”, 合理布局功能区域、景观结构与视线, 并在体现地域特色和使用情感的基础上, 体现茶园文化景观, 提升观光价值与美感。
3.2.1合理的植物布局
观光茶园园林边界空间必须根据空间主题, 合理分区。不同分区内植物种植形式可选用孤植、从植、群植等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景观格局。在有实体介质围合的空间利用树形树态较好的树种, 作为临界区域的转折性节点景观;与道路和带装空间产生互动的空间植物布置可采取从植的形式;园林边界空间较为模糊的区域或两块异质性功能空间的边缘地带, 可以采取从植与群植结合的形式, 形成一定的植物景观层次。
3.2.2动态的植物景观视线
相较于其他景观元素来说, 茶树景观具有生命力和变化性, 在整体茶园景观设计中形成动态的观景结构与视线, 既可节约造价成本又具有生态效应。除异质性外, 茶树还具有多样性, 茶树景观与水体、道路、园建设施等景观小品与构筑物的结合亦能产生积极效果, 在观光茶园的体验区域, 设置与晒茶炒茶动作相关的人物小品, 可以调动观赏者的好奇心与参与感, 不失为人与环境、人与景观的良性互动的有效策略。
3.2.3多元的色彩艺术
茶园景观设计以地形为基础骨架, 以空间脉络为基本格局。城市植物边界景观设计边界空间有地形的变化, 可以在茶园设计环节加以利用。色彩的变化是茶园景观中最为直观的视觉效应, 富于变化的色彩艺术可以让废弃或疏于管理的边缘空间产生积极的变化。彩色地被、花镜、花台及花田的种植形式多可在观光茶园中应用, 既可以丰富景观层次, 又可以实现较为直接的视觉审美过程。地面铺装与景观小品的色彩也可以在呼应主题的前提下突显特色, 成为茶园景观中的亮点与特色。
4结语
观光茶园的开发过程要保留传统茶园的自然生态美, 又要体现新时期下农业观光产业的特色。在城市公共空间边界绿化中建设观光茶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本文的探讨, 以期能达到改善城市边缘空间消极场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庆书;园林边界:园林景观设计的新视角 (Ⅰ) ——园林边界的概念和类型[J];海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03) .
城市边界 第10篇
1 尺度转换
尺度问题是城市研究和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正确的操作方式可能会变成错误。在生态学、地理学、建筑学等领域中, 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尺度转换问题进行了研究, 吕一河、傅伯杰对生态学中的尺度转换方法进行了综述 (2001) ;孟斌、王劲峰总结了地理学中尺度转换的研究进展 (2005) ;朱晓华、李亚云研究了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多尺度转换特征 (2008) ;刘纪根等研究了土壤侵蚀模型中的尺度转换问题 (2004) ;在建筑学领域, 徐伟、李娟探讨了建筑类型学中的尺度转换策略 (2006) 。
“尺度”从内容来说具有丰富的地学含义, 包括尺度转换、跨尺度的相互作用、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相互关联和多空间尺度数据处理等问题 (郝仕龙、李壁成, 2004) [2]。尺度转换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 包含3个层次的内容:尺度缩放, 系统要素和结构随尺度变化重组, 依据某一尺度上的信息 (要素、结构、特征等) 的跨尺度研究。其中, 所研究的尺度是一种时空尺度, 是指所研究客体或过程的时间维和空间维, 常用粒度 (grain) 和幅度 (extent) 来描述 (赵文武、傅伯杰, 2002) [3]。
尺度转换在自然地理及其相关领域研究中常常与层次理论紧密联系。Wilby等认为尺度转换就是信息在不同层次水平的变化;层次理论因研究“复杂性”问题而产生, 在管理科学、经济学、心理学、生物科学、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等领域均有;O’Neill等将层次理论作为生态学中联系空间尺度和信息的理论框架;景观生态学结合斑块动力学理论和层次理论发展了层次斑块动力学理论;此理论提供了一个研究时空异质性、尺度和层次组织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动态的理论框架;鲁学军等尝试应用层次理论建立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问题[4]。本文将“尺度转换”的概念和方法运用到规划设计中, 针对不同的比例尺解读不同信息, 探讨其跨尺度影响, 帮助形成相应的规划策略。运用层次理论对于丰富城-景边界景观尺度层次、拓展设计思路和方法具有价值。根据等级理论, 复杂系统具有离散型等级层次, 处于等级系统中高层次的行为或动态常表现出大尺度、低频率、慢速度的特征;而低层次行为或动态则表现出小尺度、高频率、快速的特征。不同等级层次之间还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即高层次对低层次有制约作用, 而低层次则为高层次提供机制和功能[5]。
一方面, 城-景交界处可共享风景资源, 是边界效应最活跃的区域, 更是市民 (游客) 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另一方面, 城-景边界的设计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基于此, 本文对城-景边界的研究借鉴城市设计分层规划的研究方法, 将边界按宏观中观微观进行尺度划分。宏观尺度上通过用地类型调整, 实现城市向自然的渗透与自然向城市的映射 (互动关系) ;中观尺度关注空间布局结构, 创造丰富的城市体验;微观尺度探讨界面形式, 结合边界处重要节点的设计, 实现自然风景向城市空间的过渡 (表1) 。
2 宏观尺度
宏观尺度以用地类型调整为主, 一般不涉及具体明确的空间形态。用地功能布局是否合理, 对空间环境品质、交通流线组织、景观环境营造、城市运行效率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在城-景边界处的设计中应加强城市用地的综合研究, 而非单纯对景区自然要素的隔离保护, 提倡“设计结合自然”。《风景名胜区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风景名胜区内的景观和自然环境, 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严格保护, 不得破坏或者随意改变。”在实际规划过程中笔者发现, 边界处的城市景观往往会对景区的自然风景体验产生影响, 边界处城市空间的设计应作为风景名胜区内景观和自然环境保护的积极拓展。条例第三十条规定:“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应当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 并与景观相协调, 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这一问题在景区边界处同样存在, 就对城市的影响而言, 该处景观的协调与控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地理学中分形是尺度转化的基本方法, 在城市规划领域陈彦光 (2005) 提出“分形城市”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是指分形城市体系;中观是指城市形态分形;微观是指城市建筑分形。笔者运用分形理论、技术和方法对城-景边界空间的组织、结构和元素等进行描述、分析和预测。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研究, 可以判别风景名胜区边界处的用地类型, 本文提取三个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的边界进行比较研究, 按照出现频率高低进行整理 (表2) 。从表格可以看出, 居住用地出现频率较高, 其原因在于景区周边具有优越的自然景观资源, 可提升项目价值, 是开发商首选区域。《风景名胜区条例》不再提外围保护地带, 风景名胜区边缘区的开发建设控制力度大幅减弱, 在景区边界出现了破坏景区自然风貌的建筑, 高层建筑产生的干扰和破坏最为严重。当今, 很多城-景边界逐渐发展为以人工化景观为主, 土地利用复杂多样, 破碎化程度高, 开发强度大, 视觉景观差的区域, 居民点或工业区产生的气体、噪声、垃圾等污染对景区产生极大威胁。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 休闲娱乐场所需结合人文景观设置。另一方面, 由于景区拥有良好的景观资源, 其边缘地带往往成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选址区域, 为整个城市注入新的科学文化内涵, 如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边界处的武汉大学 (图1) 。此外, 较多城-景边界与农业用地相接。净月潭风景区内部山势起伏, 不利于农业耕种, 主要耕地分布在山脚较为平坦的区域, 农田将景区南部包围起来, 自然与人工区域相互分离又在视线上相互融合, 形成景区边界 (图2a、2b) 。
3 中观尺度
中观尺度研究与城市空间形态的肌理密切相关的边界空间。一方面延续宏观结构, 另一方面考虑与微观尺度的联系, 就如同层次理论中的“层”, 将复杂的系统清晰化再加以提炼分类, 整个操作都需要在宏观尺度结构主线的基础上进行[6]。在城-景边界空间环境中, 分形理论关注环境中各个要素的关联作用, 每个要素都会影响到整体。关注那些以往被忽视或压制的要素, 变“潜在”为“显在”, 将其强化、放大, 进而体现整体远远高于各独立要素相加的效应。中观尺度研究内容包括城-景边界各类公共空间的定性、定量布局、公共空间的组织方式和风貌特征、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主导空间的形成 (节点) 等。本文从空间布局出发, 对景区边界进行点、线、面的系统划分 (图3) 。点包括小型广场、建筑外部空间、小型绿地、滨水空间、景区出入口。空间节点设计影响人们对景区的认知, 设计时应注意组成节点的建筑群风格、色彩、形体组合所体现的景区特色, 应将其视为景区的一部分进行设计, 从现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中提炼创作语汇, 形成相应的景观设计方法。线包括城-景边界处的街道1) 、道路2) 、滨水绿带。道路的延续性、方向性、可度量性特征决定着城-景边界的几何网络。面依托风景要素的街区、城市大型广场、大型绿地、建筑组群。上述要素在城-景边界中只有共同构成图景时才能提供完整的空间。不同要素之间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也可能相互干扰, 甚至相互矛盾。
中观尺度的城-景边界处理应首先建立连续的空间层次, 节点之间要有一定连续性, 笔者从可视层3) 和可达层4) 进行分析, 得出边界的集成度5) 与穿行度6) , 关注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的联系, 为微观尺度的具体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其次营造适宜的空间尺度, 尺度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城-景边界空间的体验和感知, 不同尺度之间的序列与对比能够丰富人们的空间体验。为了营造适宜的尺度感, 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 将大尺度空间划分, 隔而不断, 形成适于交往的小尺度空间, 将观察视角从中观尺度转化为微观尺度进行解读, 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
4 微观尺度
微观尺度的城-景边界与人的行为关系更为紧密, 本文基于10个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边界邻接要素的总结, 将边界空间分为四种类型:与城市道路相接的边界空间;与建筑相接的边界空间;与水体相接的边界空间, 与城市开放空间相接的边界空间。首先, 此分类是丰富边界空间内涵和探讨场所意义的基础;其次, 这一层级的景观空间与人的活动紧密相关, 对人的空间感受和空间利用会产生深刻影响;此外, 此分类有利于进行下一步的景观要素划分, 是探讨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 可指导具体边界设计 (表3) 。从某种意义上讲, 边界空间是一个不同尺度层次的分形系统, 当人接近或进入边界空间或某单体建筑时, 随着距离的不同, 只有存在各种与之相适应的尺度时, 才具有吸引力、趣味性和舒适度。因此, 设计的成功与否与体验其过程的尺度层次有关。当多个建筑形成建筑群体, 开放空间与建筑、水体、道路形成复合空间时, 需转化到中观尺度上对其进行分析与处理。
4.1 景区与城市道路相接的边界空间
城市道路与景区相接的边界空间设计既要形成风景路, 也要屏蔽道路上噪音和尾气的不利影响。可以采用地形处理、植物景观营造、景墙布置等方式进行设计。边界处地形处理方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结合挡土墙、台阶、花坛等对地形进行整体抬升或降低;一种为自然地形结合植物配置。在地形处理上, 不同高度和坡度的地形可以隔离城市道路的噪音, 既阻隔外界环境对景区内部的干扰, 也具有景观层次, 使“风景”延伸到城市空间。通过植被进行营造的方式可采取层次丰富的密林形式对城市空间进行柔性隔离。景墙的布置可提升边界空间的文化内涵, 但由于其厚度和长度存在局限性, 且单独布置较为生硬, 因此不宜过多使用。
4.2 与建筑相接的边界空间
“嵌入”是一种以不破坏既有环境, 使建筑个体以含蓄的方式融入景区肌理的方式。通过弱化建筑本身的形态使其与景观环境融为一体, 建筑在景区边界建造, 应作为结构上的衔接和过渡, 使得原有的景观结构能够连续。
架空是将建筑物的底层部分或全部空间打通, 削弱传统意义上建筑底部的厚重感, 空间在建筑内部延续, 是有“顶”而无围护的空间, 在建筑与景区之间形成过渡空间, 建筑如同从环境中生长出来一般, 呈现出一种轻盈的状态[7]。
隐藏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设计方法, 建筑大部分的体量隐藏于自然环境中, 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和人的活动对景区视觉上的消极影响。隐藏是限定并形成空间的一种方式, 是景区向城市过渡的桥梁。
4.3 景区与水体相接的边界空间
许多景区都会临水而建, 边界空间往往由水域、陆域以及交界的水际线组成。景区与水相交的边界空间, 是具有观赏性、生态特征的多重属性空间, 在设计中应将水与景区融合, 可设置亲水平台延伸到水面之上, 或者利用砂石、水生植物、木桩等材料形成能够维持景区生态平衡和空间意境的驳岸。
4.4 景区与城市开放空间相接的边界空间
开放空间是城市中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流的重要场所, 它包括绿地、水体、待建与非待建的场地、城市的广场和道路等空间[8]。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除需考虑内部绿地不受破坏, 还应与周围城市开放空间进行物理划分, 必须在视线、行为、路线等方面引导游人, 边界空间应具有一定的限定功能, 这种限定功能不应像传统封闭的景区用栅栏、围墙等进行分割, 而是利用地形、植物、水体等景观要素进行行为上的限制, 通过设置不同高差的景观要素过渡到外部公共空间, 结合植物形成天然屏障, 提升边界空间的景观品质。
5 结语
分形作为一种经典的尺度转化研究方法, 可以对研究对象连续尺度上的演化规律予以定量描述, 对于丰富城-景边界的尺度层次、拓展设计思想和手法具有重要意义。城-景边界直接面对城市中各种外界因素, 与城市发生联系, 并激发出多样的活动, 是城市中的活力空间。本文在宏观尺度对用地类型及现状进行分析与控制;在中观尺度指出边界处各空间要素所承担的功能, 优化空间布局;在微观尺度进行系统分类, 提出四种类型边界空间的设计策略。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尺度层级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由此形成了尺度之间的转化。在以上三种尺度对景区边界进行的研究, 有助于充分利用风景资源构建优质的城市空间, 提升城市景观品质。
摘要: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 风景名胜区与所属城市联系日益紧密, “城-景”边界的处理重要性逐渐凸显。边界划定以资源价值为导向, 一般在宏观尺度完成;边界处用地类型及城-景空间关系的疏理一般在中观尺度完成;而边界形式在微观层面探讨。通过分形理论、层次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对城-景边界进行研究, 重点关注三个尺度的主要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衔接关系, 实现尺度转化, 进而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宏观尺度对用地类型进行调整实现风景与城市良性互动, 中观尺度优化空间秩序、提升景观体验, 微观尺度对边界空间进行分类, 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景观规划,景观管理,风景区规划,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边界划定,空间尺度转换,分形理论,层次理论,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根生, 罗仁朝, 徐必胜.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规划策略探析——以江苏三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例[J].城市规划, 2005 (2) :79-82.
[2]郝仕龙, 李壁成.土地利用的尺度和尺度转换[J].中国土地科学, 2004 (05) :32-36.
[3]赵文武, 傅伯杰, 等.尺度推绎研究中的几点基本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 2002 (06) :906-911.
[4]孟斌.地理数据尺度转换方法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 2005 (03) :227-228.
[5]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 2000 (01) :42-52.
[6]赵蔚.城市公共空间的分层规划控制[J].现代城市研究, 2001 (05) :8-10.
[7]吴德雯, 孔宇航.界面的消解与交融——建筑景观一体化创作中的设计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 2013 (12) :50-51.
[8]余琪.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建构[J].城市规划汇刊, 1998 (06) .49-56.
[9]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方益萍, 何晓军,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35-47.
[10]徐伟, 李娟.类型学设计中的尺度转换策略[J].新建筑, 2007 (02) :8-10.
[11]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44-60.
边界,边界,边界…… 第11篇
柬泰边境冲突,凸显了近期国际政治的一个突出问题:由边界/领土问题引发的争执和冲突骤然增多。如果说柬泰冲突毕竟局限于东南亚一隅,那么俄日两国围绕南千岛群岛(日方称北方四岛)的争执,则因为两国在国际上的影响而显得更具冲击力。继去年11月梅德韦杰夫之后,俄多名官员接连登岛,而日本强烈反弹,内阁官房长官空中视察、外相亲赴莫斯科。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朝韩延坪岛炮击事件也都不同程度造成了地区局势的紧张和国际关系的恶化。此外,韩日独岛/竹岛之争、有关国家北极划分之争等领土边界问题,都有随时引发冲突的可能。
直到冷战时期尚非常抢眼的边界/领土争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国际政治焦点的变迁,近年来似乎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上述事件提醒我们:边界/领土问题依然不愿退出国际舞台。
边界与领土争端是引发国家间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关系到国际局势的稳定。一般来说,边界与领土争端主要发生在两个国家之间,但有时也可能发生在多个国家之间。各国之间的边界与领土争端尽管在具体要求上千差万别,但实质上都是一样的,即一方或双方对现有边界的部分或全部走向持否定立场;一方或双方认为处于对方控制下的某地域或部分地域是属于自己国家的领土。所以,在一般意义上,边界争端与领土争端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边界争端同时就意味着领土争端。
国家间发生边界与领土争端的原因错综复杂,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
殖民侵略瓜分的祸根
边界与领土问题有许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其中很多案例的幕后有殖民主义留下的阴影。近代以来,亚非拉大部分地区遭到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列强殖民将许多不同国家,或原属不同国家的不同地区,或原来尚未形成国家的部落地区强行并入一个殖民地;或者将原本是同一国家的土地划入不同的殖民地。列强之间还因争夺和交易而相互交换或割让殖民地土地。这种任意宰割和瓜分的做法,破坏了殖民地原有的领土构成和归属。亚非拉原殖民地获得独立、建立民族国家时,继承的就是这些充满历史遗留问题的殖民边界,这成为许多民族独立国家之间产生边界争执的重要原因。
看一看非洲地图就可以发现,许多非洲国家的边界呈直线式。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继承的是西方殖民者留下的边界,这大多是殖民者在瓜分非洲时人为制造的边界,与非洲原有的历史边界大相径庭。它完全无视当地原有的传统疆域和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不顾当地民族—部落大文化习俗、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和自身生存的利益,这种做法给独立后的非洲国家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患。例如,肯尼亚与坦桑尼亚的几何斜线边界,就是英德当年在东非殖民争斗后妥协的产物。根据1886年的一项英德协议,这条大体呈西北—东南方向的斜线,是两国殖民范围的分界线,界线以北为英属东非(今肯尼亚),以南为德属东非(今坦桑尼亚)。这条线既不是历史形成的,也不具自然地理特征,更不考虑被殖民前当地民族共同生活地域的现实,将游牧民族马赛人的生活地域一切两半。又如,在“非洲之角”,索马里人的居住地被分成英属索马里、意属索马里、法属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的欧加登地区和英属肯尼亚的东北地区五个部分。1966年英属索马里和意属索马里独立后合并成立索马里共和国,提出五部分统一的要求,邻国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吉布提(当时的法属索马里)坚决反对,由此引发了索马里与邻国长期的边界争执。尼日利亚与喀麦隆之间的领土争执是英国与德国殖民者留下的;马里与布基纳法索的边界问题是法国殖民统治后的遗留问题;利比亚与乍得之间的边界问题是法国殖民者与意大利殖民者交换殖民领土造成的。在亚洲,克什米尔问题(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杜兰线问题(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之间)、麦克马洪线问题(中印之间)、巴勒斯坦—以色列问题都是英国殖民者制造和遗留的;而柬越边界问题、柬泰边界问题的历史形成,法国殖民者脱不了干系。拉丁美洲的边界与领土争端也多与西英法荷葡等老牌殖民者的殖民统治有关。
历史疆域与现实边界不吻合导致的认知差异
无论国家大小,其疆域都有一个历史形成过程。边界和疆域从古至今未发生过变化的国家几乎没有。在漫长的历史中,由于种种原因,绝大部分国家的疆界都发生过伸缩进退的情况,其控制地域时大时小,时多时少。一些地区在历史的这个时期曾经属于这个国家,那一时期曾经属于那个国家。一些国家历史上曾疆域辽阔,而现在的面积远不能与当时相比。古代波斯帝国的疆域曾囊括大部分西亚地区;古罗马曾经控制了整个地中海流域;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曾横跨欧亚非三洲,后者还曾长期踞有巴尔干半岛腹地;蒙古帝国曾雄踞亚欧草原;奥地利曾是欧洲中心的大帝国;匈牙利曾是多瑙河流域的大国;东南亚中南半岛上的国家几乎都有过称雄半岛、控制半岛相当大地域的辉煌时期,但也都有过国力衰落、偏居一隅的时候。还有一些国家在建立初期并不拥有今日的辽阔面积,但以后却拓地千里,成为幅员辽阔的超大型国家,例如美国和俄罗斯。再有一些原本没有的国家从别的国家中分离出来,从母国疆域中划得了自己的领土。有时一个民族起源于或最早占有某个地域,建立政权,后又离开该地域,另一个民族又入主该地域并长期居住下来,乃至建立国家。历史变迁使相邻国家的历史疆界发生相互重叠是常见的现象。而不同国家和民族对国家疆域变迁的历史和现实的解读与认知往往相互矛盾,从而导致在边界走向和领土归属问题上发生分歧。对历史地理疆域认知范围的分歧反映在领土争端中,一些国家要求恢复历史上曾经拥有的疆域,这是一些领土争端产生的原因。另外,历史荣誉感与历史沙文主义等因素,也常常与边界和领土争端纠缠在一起。
跨界民族谋求“统一”,诉求升级和大民族主义作祟
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在不少国界两边往往会居住着具有相同文化历史起源,使用同一语言的跨界民族。国家政治疆界与民族疆界的不相吻合,带来了跨界民族统一与国家疆界稳定的矛盾。一些民族的“母国”以“民族国家”的理论为依据,奉行大民族国家理念,认为边界对面的相同文化民族是自己的同胞,其聚居之地理应与本国合并,要求将邻国境内的相同文化民族聚居地区归属本国。由此,一些同源民族“母国”对邻国跨界民族地区提出国家领土“统一”的要求,一些跨界民族力图脱离所属国家,谋求与同源民族“母国”合并。并且此问题还往往与上文中提到的历史疆域变迁纠缠在一起,从而引起国家间的领土纠纷。特别是冷战后,由民族分离主义引发的泛民族主义盛行,泛民族主义情绪膨胀,泛民族“统一”诉求升级,这是导致近年来边界与领土争端多发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问题在跨界民族数量最多的非洲尤为突出。考虑到因跨界民族引起的领土纠纷严重影响了非洲大陆的安定,影响到非洲独立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早在1964年7月,非洲统一组织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开罗召开会议,通过了一项重要决议,庄严声明每个国家必须遵守独立的非洲国家现行边界不变更的原则。即使在国家与民族关系建构相对成熟的欧洲,同样也受到跨界民族问题的不断困扰,尤其是与此相关的领土纠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曾经出现过改变现行边界、使跨界民族得以统一的设想,结果各种利益冲突更趋激烈与复杂,最后人们只得从现实主义出发,1975年欧洲安全委员会成员国及美国和加拿大共35国通过了《赫尔辛基宣言》,其中一条重要内容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确定的欧洲国家边界不可改变。
一般情况下,因怀有不满情绪而对国家政权提出挑战的跨界民族,或要求自治,或要求独立,都涉及领土划分问题,其中的独立要求直接危及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所有跨界民族问题中最棘手的。
战争结局和强权政治的安排
在现代国际关系准则确立之前,国家独立与主权的概念、边界与领土不可侵犯的原则都不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在国际关系盛行强权政治的时代,领土的取得和边界的变更首先取决于国家力量的强弱和战争的结果,战争胜利的一方,不但要求战败一方赔款,而且常常附带让其割让土地。战胜者修改边界取得领土,战败者则割让领土,边界与领土的增减是常有的现象。但是,战争胜负的结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国家力量强弱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重新组合,战争的胜败者经常交替,边界的变更并不能永久维持,这就出现了国际关系中不少地区被多次割来割去,一些领土几度易手,一些边界几经修改,甚至是在多个国家中倒手的现象。例如俄罗斯与波兰的边界就曾因战争数度修改,法德之间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也因战争胜负的交替相互易手多次,日俄战争和日苏战争曾使库页岛的归属几经交替。结果,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由割地造成的领土争端。
当年罗马尼亚与苏联在比萨拉比亚地区的争端也是这样。该地区历史上属罗马尼亚,后被沙皇俄国用武力割占。1918年罗马尼亚乘苏俄内战之机武力收复此地,但苏俄拒绝承认。1940年,苏联以武力相威胁要求罗交出此地,并且要求罗将北布科维纳地区作为赔偿一并割苏,罗被迫屈服。二战中,罗马尼亚参加法西斯阵营,利用德国侵苏机会再次出兵夺回此地。二战后期苏军反攻,又重新控制比萨拉比亚地区。战后签订的对罗和约规定此地属苏,但罗对此一直耿耿于怀,齐奥塞斯库当政时,罗经常与苏联为此地归属打笔仗。终至1991年底苏联解体,由比萨拉比亚主要地区构成的加盟共和国摩尔达维亚(现称摩尔多瓦)宣布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以20世纪为例,无论是两次巴尔干战争,还是两次世界大战,胜利者在战后都对战败国家的边界和领土进行了重新划分。尽管解决了一些边界与领土问题,但又制造了不少新的矛盾。一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的安排,大规模调整了国际边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一系列国家独立,出现了新的边界。战败国如德国、奥地利、奥斯曼土耳其丧失了大片土地,保加利亚丧失了部分土地和出海口。战胜国中的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丹麦等从德国、原奥斯曼帝国得到了新的土地或收复了失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英、法、日等列强瓜分。
希特勒利用了德国民众对《凡尔赛和约》极为不满的情绪,上台后不久即着手用武力修改一战后给德国规定的边界,先后出兵莱茵区、从立陶宛索取默麦尔、通过《慕尼黑协定》割取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向波兰提出但泽走廊的领土要求,在波兰不肯屈膝的情况下,最终对波兰宣战,第二次大战由此开始。
二战后根据美英苏三巨头《雅尔塔协定》,决定了苏联与波兰以“寇松线”为基础的边界线和波兰与德国的奥德—尼斯河边界。这两条边界线使战后波兰在欧洲版图上由东向西搬迁了一大块。苏联据此名正言顺地从波兰得到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而让失去大片土地的波兰从德国获得了一块土地作为补偿。冷战时期,不但西德一直不愿意承认这样的安排,波兰人私下里对苏联的做法也耿耿于怀。
根据二战后的《雅尔塔协定》,作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条件之一,日本的北方四岛(俄方称南千岛群岛)被苏联作为战利品纳入自己的版图。战后日本拒不接受这一现实,一直要求归还北方四岛。
帝国瓦解和国家解体造成的后遗症
历史上不少帝国出于统治的需要或分而治之的需要,对辖地和属地的内部区划界线有过颇多改变和调整。在其崩溃后,往往留下众多的领土与边界纠纷。如历史上的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等。一个帝国解体后,由于原国内行政区划的不确切,或是历史上国家内部调整行政区划时遗留的矛盾,也会造成领土与边界问题。
苏联解体时便形成了大量这样的矛盾,其中突出的是克里米亚半岛问题。在苏联时期,将克里米亚半岛地区从俄罗斯联邦加盟共和国转划乌克兰加盟共和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黑海舰队总部驻地成了外国领土。于是俄罗斯有人旧事重提,要求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占克里米亚人口绝对多数的俄罗斯族人也要求脱离乌克兰,俄乌两国关系一度异常紧张。另外俄罗斯与乌克兰在亚速海出海口的问题上也曾剑拔弩张。苏联解体还导致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的边界与领土争端,里海沿岸国家的海域划分问题也凸显出来。
脱离苏联的格鲁吉亚也与俄罗斯出现了领土问题。自格鲁吉亚独立之日起,其境内的南奥塞梯自治州就要求脱离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境内居住着同族人的北奥塞梯地区合并。阿布哈兹也要求脱离格鲁吉亚独立。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之日,格俄为南奥塞梯问题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俄罗斯公开支持并承认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脱离格鲁吉亚独立。
自然地理和地貌的变化
自然地理环境是会发生变化的,有时这也会导致边界与领土的争端。例如,由于河流改道或自然添附作用而导致边界的重新划定问题。譬如两国规定以河流为界,但河流或发生改道,改变了原来的位置;或水中泥沙淤积,形成沙洲和岛屿,等等,使原来的规定产生歧义。如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界河格兰德河,曾经因为河床经常移位而引起两国近百年关于边界问题的争议。该河一些地段由于经常泛滥,河床不断北移,新旧河道之间的土地,成为美墨两国相争之地。1963年,两国签订条约,将河流改道增减的部分地域平分,各得0.78平方公里,并决定修一条新运河,把这条新运河当作两国的新边界。
界河边界的位置划在何处也是导致边界与领土冲突的原因之一。尽管国际法原则上规定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但在有些河流上,这一点有过争议,以致爆发武装冲突。例如,萨达姆当政时伊拉克曾主张两伊边界划在阿拉伯河伊朗一侧的河岸上;塞内加尔与毛里塔尼亚为界河塞内加尔河上的边界划分也出现过矛盾,法国殖民统治者在1933年的法令中将边界线划在毛里塔尼亚一侧的河岸上,而毛里塔尼亚认为这不符合国际法,塞毛两国由此发生的争执曾导致边界关闭。
边界划界工作中的差错
这种现象虽不多见,但也不是绝对没有。例如,泰国与柬埔寨在柏威夏古寺归属问题上的争端。柏威夏古寺位于扁担山脉泰国与柬埔寨边界地区的一个隆起的高地上。古刹由柬埔寨古代王朝历经200多年建成,18世纪末被泰国割占。1904年2月13日暹罗(泰国)和法国(当时统治柬埔寨的殖民宗主国)签订条约,规定双方在柏威夏古寺地区的边界线,应沿着分水岭线划出。为实地划界而设立了泰法混合委员会。当时泰国政府委托一个法国调查队绘制该地区的地图。地图绘成后于1908年在巴黎出版,同时地图也被送交泰国政府。法国人在绘图时将泰国认为沿分水岭划线应当属于泰国的柏威夏古寺,标明到柬埔寨一侧,但是,接到地图的泰国政府直到1935年以前,对此事未表明任何异议。二战期间泰国夺回柏威夏寺,但二战后又被迫交还。柬埔寨1953年独立后,泰国又控制了古刹。之后,柬泰双方多次谈判未果。1959年柬埔寨政府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国际法院宣告古寺的领土主权属于柬埔寨,泰国应撤回它驻扎在古寺地区的部队。1962年6月15日,国际法院以9票对3票判决柏威夏古寺属于柬埔寨,泰国有义务撤回驻在该地的一切军事和民事人员。法院还以7票对5票判定泰国应将其在占领时期从寺内搬走的一切物品归还柬埔寨。尽管泰国政府对国际法院的判决强烈不满,但出于对外政策的考虑,1962年7月3日泰国政府宣布“作为联合国的会员国,泰国必须履行依联合国宪章所负的义务。泰国将在抗议之下这样做,并保留其固有权利”,撤出了驻这个地区的部队和人员,但泰国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舆论对此结果并未完全认可。2008年当柬埔寨将柏威夏古寺申请为世界遗产时,遭到泰国强列反对,两国在古寺所在边界地区不时剑拔驽张,最近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再次兵戎相见。
国际法规则的变化
国际法本身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以海洋法为例,1994年联合国新海洋法公约增加了旧海洋法中并没有的许多新规定,扩大了沿海国对海洋的权益。主要是沿海国拥有最远不超过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最大不超过350海里,最小不低于200海里的大陆架的资源主权。新海洋法的规定一方面满足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海洋权益的要求,另一方面不能不说是导致海洋权益争端增多的一个客观因素。因为一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岛屿,可以据此得到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使一些涉及岛屿的争端升级。大陆架的资源主权,使一些海域相向而宽度又不足400海里的邻国之间在如何划分大陆架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近年来,日本挑起的与中国在东海大陆架的争端、与韩国的竹岛(韩国称独岛)争端都反映了日本想借新海洋法钻空子以争夺海洋资源的企图。日本还将太平洋中的一块礁石“冲之鸟”包装成“岛屿”,企图获得此岛周边海域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2009年菲律宾国会匆忙通过“领海基线法”,也是企图将其非法占领中国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行为法律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围绕北极地区的大陆架争端凸显。2008年以来,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等十来个北极周边国家,为北极海底主权划分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博弈。
边界与领土争端,实质上是国家间利益的博弈。在国际关系的丛林法则时代,国家间边界与领土的进退,是一种以武力为支撑的零和博弈。进入21世纪,国家间的边界与领土问题,必须以符合国际法规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方法,谋求和平与公平的解决。《联合国宪章》第二条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合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对于只顾一己私利,强行修改边界,侵犯别国领土主权完整的行为,被侵犯的国家和人民根据国际法享有保卫国家边界不受侵犯和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神圣权利。
城市边界 第12篇
随着人类社会中城市空间的发展和人文关怀精神的苏醒,大量城市公园如雨后春笋孕育而生,给人越来越多交往、活动的机会,成为中国城市空间中最富人气和最具生命力的载体。然而与此同时,新的发展机遇带来了新的问题:现代景观设计师在极力鼓吹“新革命”,并努力“拿来”西式文化理念的过程中,却渐渐丢失了民族个性,割裂了传统文化,在风格上也杂糅混乱,使现代城市公园失去了本土特色。我们应该在借鉴和学习西方城市空间的文化理念和设计手法的同时,传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找出中国城市公园发展的未来之路。空间边界景观作为景观中两个空间或两个场所的线性分隔,是城市公园中备受人们青睐的逗留场所,是对空间性质的传达和延伸,是引导人群活动的潜在动力,是营造场所活力的内在源泉,因此,营造丰富多样,富有人文气息的界面环境便成为打造空间活力的重要设计原则。
2 城市公园空间边界景观之溯源
城市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内涵与外延均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变化着。纵观中国城市空间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空间的闭关自守,进入现代民居环境的开放通透,由单一的墙体围合的空间限定方式,演变为多元化生态化的边界形态,以原有的对内斥外、孤芳自赏的私家庭院,发展到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城市公园,主要经历了有墙城市、殖民城市和开放城市这三种主要型制,也反映了我国城市公园空间边界的演化过程。
2.1 有墙城市古时围墙封锁下的庭院空间
“国有封闭城,家有封闭院”,帝王时代的中国,自我封闭式的内向意念深深得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在城市空间中所反映的便是高深不可逾越的围墙。这种边界形式下形成的高墙森严的园林空间,只属于达官显贵的专属领域,而非市民大众公有。集市作为公众性最强的公共空间,也是宫廷主导的经济体制的组成元素,并非真正自由民主化的场所。这种面向内而背朝外的空间边界,带来的是死寂沉沉、木纳呆板的城市空间(图1)。
2.2 殖民城市近代沿江开埠的公共公园
中国19世纪受到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城市文化受到了部分破坏,近代的中国出现了被迫对外开放的口岸,比如上海、天津、大连、青岛等,都有殖民城市的典型特征。城市经历外来文化入侵的同时,公共空间的边界形态受到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道道高深的围墙被推翻,广阔、开放的通透型边界应运而生,造就了独特的中西合璧的城市空间。于此同时,中国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尤其一些海归人士,秉着“兼收并蓄,锐意进取”的思想,衣锦还乡时建造园林,虽为私有,却为百姓免费开放,使得这些园林成为中国早批为百姓开放游憩的城市公园。无锡大部分名园如梅园、蠡园、鼋头渚(图2)皆为此时代的产物,其边界形态不同于古典私家园林因封建等级制度所体现的高墙森严、庭院深深、曲径通幽的特征,反之呈现出开放舒展、欣欣向上、雅俗共赏的柔性边界形态。1)
2.3 开放城市当代城墙消失的城市公园
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化的城市广场、城市公园一类的公共空间开始遍布东方土地,也带动了中国整个文化系统的演化。围墙逐渐隐退在城市空间中,随之带来的是开放式边界、象征性边界、共享型边界这类丰富、多样、自然的柔性边界形态。围墙的拆除不仅为城市空间营造了通透的屏障,同时也开辟了许多新的公共区域,构建出灵活的、易于感知的场所。
现代城市空间的多元化,给人越来越多易于交往、活动的机会,然而,这些开放空间也带来了许多与空间活力格格不入的边界形式。许多城市盲目修建与自己城市特色及使用需要并不相关的超大尺度的草坪和广场,巨型的公共空间蚕食着周围的边界,城市的生活场所受到严重的侵蚀。由此,如何在我国城市空间中营造边界的活力效应,使其为城市带来备受青睐和富有人情味的公共空间,赋予城市以更大的魅力和吸引力,成为我们当前的重要课题。
3 城市公园空间边界景观之塑造
城市公园边界景观的活力效应,即人与边界景观之间的互动效应,首先应着眼于边界处的造境,造境要落到造情,造情则要从空间、环境及地域文化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实现对中国传统园林特色的传承,对现代化民居环境的契合,空间边界活力效应的“意境”便由此而生。
3.1 与自然之“融”
江南传统园林的文化核心无疑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这种师法自然、高于自然的造园艺术,其实质都是强调融于“自然”的艺术处理;而在现代高速的城市生活节奏下,人们更需要一方净土,在新鲜的自然环境下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因此,城市公园作为居民的休憩场所,更需要为市民打造亲近自然,融于自然的景观场所。
现代的城市景观所提倡的“大地艺术”、“生命的景观”,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强调,这与传统园林的自然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并加入了生态学概念,提出“廊道”作为景观边界的生态格局2)。绿地廊道作为城市公园的边界形式,一方面能够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景观,起到改善气候环境、净化空气等效果;另一方面,植物围合的空间更令人赏心悦目,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构成一道柔性的“围墙”,既起了很好的阻隔效果,同时形成绿色氧吧,给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一个闹中取景的场所。河流廊道呈现出可亲可近的滨水空间,更是现代城市景观中最宜人、最富活力的场所。
美国越战老兵纪念碑就是以树木、碑体、土山共同完成空间的转折与分隔。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校园内,利用自然山水分隔空间,营造开阔自然的校园环境,起到视野通透、一览无边的优美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宁静的学习氛围。
3.2 与空间之“渗”
“渗”即通透、开放。开放性与封闭性,取决于形式所引起的视觉感受程度。封闭性、领域性往往是一种功能的需要,中国封建时代由于空间领域的限定,古典园林形成内向布局的形式,以墙体划分内外区域,对外空间形态封闭沉闷而缺乏生气。庭院内部的造景处理却截然相反,善用独到的造园法式,将边界消隐于无形,给人以无边无际、永无止境之感。如交错空间的流动、尽端空间的营造、序列空间的景深等,古典园林所追求的这种迂回路转、曲径通幽的空间效果,以及“框”、“断”、“漏”的造园艺术,通过花窗、回廊、水景、山石、绿篱等过渡和分隔空间,能使人畅游其中,乐此不疲(图3)。
对于现代城市公园而言,一方面要考虑人在内部空间活动中的景观体现,同时也要兼顾外部观赏的景观效果。所以现代城市公园的外围边界应摒弃中国传统背外的布局形式,延续庭院内部空间的景观肌理,综合运用内向布局与外向布局结合的手法,并与现代化的民居环境需求结合起来,形成通透的场所空间,能够产生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开放型空间形式。如划分领域的手段宜将围墙做成各种透空的形式来取代实体围墙的分隔,或采用透明围护等办法,使边界虚化,增加视线的透视度,能使心理空间超越围合空间,消除压抑感、领域感和封闭感,取而代之的是相容性与渗透性、开放性与可达性,营造出连续的整体空间,以便人们的进入和使用。
苏州博物馆,从时空上延续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文化脉络,窗外一个个庭院,皆由窗取景,若隐若现。所有的组织,都以简明扼要、出神入化的文化语言传达,无不体现江南水乡的传统气息和神韵。杭州的吴山广场创造了具有场所性和领域感的现代城市休闲场所,在入口及空间边界,通过弧廊、碑墙、水帘、廊桥等景观元素界定广场过渡区,使之与环境融合呼应,既起到半围合的效果,又能保持视线通透,为空间带来立体层次感。透空的边界构成两个场地的剪影轮廓,沿透视线把人们带入远方的端景点,或形成一个个具有特写镜头的取景框。
3.3 与市民之“亲”
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丰富多彩的人居环境是古典私家园林最大的艺术贡献之一。自然写意的庭院风格通过对边界空间的经营,将丰富的景观元素尽量沿边布置,使空间密集的地方更集中,开豁的部分更宽敞,在有限中追求无限,给人无边无际,永无止境之感。廊之所以折线,桥正所谓九曲,这些边界空间的精心布置和巧妙安排,都是为园主打造一种“隐逸”、“亲切”、“悠闲”的格调,使人在移步异景中停留更多的时间,转换更多的视点,细细领略园中幽趣,产生无尽的遐想。
现代城市公园同样需要营造浓厚的空间意境,给人丰富的感官体验,使人充当空间的主角,搭建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和充满诗意的人性空间。与传统园林边界不同的是,现代边界空间更多得纳入城市文化、商业文化,并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为人们提供共享、互动的活力场所,从而调动市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城市公园边界的处理中,要迎合当地民居特色环境引发空间的活力效应,使边界空间形成富有活力的、有秩序的、与市民生活相息相融的边界空间。
比如文化景墙就有着很强的文化教育意义和增添环境美感的作用。合肥市琥珀山庄的黑池坝,在半圆形雕塑墙的围合下,形成一个适宜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集会的场所,其围墙特点也为空间带来文化渲染的作用。再如杭州中山北路、大关路等街道一角,用景墙巧妙分隔出几块小型静谧的绿地空间,有些景墙刻画了丰富的杭州山水风情的中国水墨画,或者是气派典雅的立体浮雕,也有神似中国古代的城墙形象,加以中国吉祥物立于顶端,下面配有供人休息的长椅,以丰富的绿化围绕其中,为行人创造了一个闹钟取静的场所,使街道动静结合,富有韵律(图4)。
杭州南宋御街的墙面,以古民居的形态特征,展示了富有本土特色的边界景观,使趣味性、文化性和生活性溶于一体,增强了空间的魅力,旧时生活场景的再现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和市民。
4 结语
文章以空间边界作为切入点,从中国传统园林背外向内的空间“溯源”展开论述,引入当代城市公园“自在开放”的空间形态,指出城市公园边界景观的塑造在努力向西方进行学习和借鉴的同时,必然需要向传统园林内部的空间模式进行传承和延续,并在“现代”的意义上进行转化的背景和选择。中外交汇、古今交融的发展模式,才是我国城市公园营造活力边界的创新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余高红.传统园林文化:中国当代生态危机的“替罪羊”?[J].华中建筑,2011(9).
[2]邰杰,陆桦.理想景观图式的空间投影——苏州传统园林空间设计的理论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8(04).
[3]董豫赣.透视空间[J].建筑师,2003(05):23.
[4]刘东荣.涂鸦与当代城市景观[J].中国科技博览,2009(03).
[5]王瑞,沈立伟.城市绿地的生态化设计[J].规划师,2003(4).
[6]栾雷.边界场——以建筑为起点的景观设计方法[J].科技前沿,2009(2).
[7]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8]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城市边界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