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乡村景观范文
传统乡村景观范文(精选9篇)
传统乡村景观 第1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征服自然的能力逐渐提高, 人类开始了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 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失衡, 如自然生态系统的被打乱, 土壤和水的被污染, 物种的灭绝, 大气污染造成的森林的枯死, 臭氧层的被破坏等;随着城市化过程的不断推进, 城市人口的剧增, 城市居民的生活如住房、卫生、治安、交往等方面出现了大量问题。
2、传统乡村景观体系的基本构成元素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构成包括两个方面:1) 物质构成方面田园山水、聚落形态、乡土建筑等;2) 精神文化构成方面民俗文化、乡村生活方式等, 二者的有机结合, 构成了优美的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景观。
1.1 物质元素
1.1.1 田园山水风光
田园景观、自然山水等元素组合成了田园山水风光。村庄的形成都有其自然、历史等渊源和经济、社会条件, 千百年来形成的风格各异的村落民居, 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 是一笔宝贵遗产。田园风管凸显出的是古朴、富庶、兴旺, 它不仅是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 而且是中华儿女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
因此, 新农村建设要留住田园风光, 在开展乡村规划和设计时, 要组织规划人员深入农村, 实地考察农村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生活习惯、民族风情、经济状况等情况, 收集农民意见和建议, 对民居、农田、林园、水利、道路、供水、供电等重大事项要通盘考虑, 处理好乡村规划与保持田园风光的矛盾, 对有特色的田园风光要重点保护, 保持乡村规划与田园风光的统一和谐。
1.1.2 村落聚集形态
“乡村村落”是我国古代的袭称, 目前更多地被成为“乡村聚落”, 是指各种乡村居民点, 既包括乡村中的单家独院, 也包括由多户人家聚居在一起的村落、村庄和尚未形成城市建制的乡村集镇, 还包括建于野外和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站以及城市以外的别墅区或度假村。而聚落形态是, 这是指由乡村的街巷、民居等物质要素构成的乡村总体布局。每一个村落的发展都有一个自然演化规律, 均有各自的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 自成体系, 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布局、道路骨架和水系网络。因此, 在对传统乡村村落的塑造中, 不应该采用城市单一化的大拆大建改造模式, 而应疏通地脉、因势利导、错落有致, 有效地保护村落原有形态。
1.1.3 乡土建筑状况
在传统的乡村系统中, 具有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的古老建筑普遍被视为当地乡土建筑的代名词, 这些建筑保留了多种当地传统元素, 建筑尺度适宜、错落有致, 形成了很好的空间效果。因此, 在新建建筑的设计上, 不能一味追求时尚, 而应从地方乡土建筑特色出发, 在建筑用料上突出环保化、未来化和生态化;在建筑风格上应与原有建筑保持一致。
1.2 精神元素
1.2.1 民俗文化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地区的人们, 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 民间所特有, 并广泛流行的爱好、风尚、传统和禁忌。
民俗文化不仅是悠久历史的沉淀, 而且近年来,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 民俗文化旅游也成为当地农村的经济增长点。例如, 怀柔精心打造的“凤山百果”、“四季花卉”、“神龙峪红梨”三个农业生态产业公园已经正式开园迎客, 成为市民野趣的新去处。大批市民争做垂钓烧烤、赏景采摘、体验民俗的“周末农民”, 充分地表达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民俗文化的向往。
因此, 在民俗文化的规划中, 应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使其得到传承和延续, 从而使乡村生活方式以稳定、渐进的动态模式得以发展。反之, 民俗文化体系将随之动摇和瓦解。
1.2.2 当地生活方式
“乡村生活方式”的提出, 一方面承续着技术文明下生活方式异化的问题, 另一方面缘于城市化过程中所导致的人的生存的困境。一部分环境美学家从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建立宜人的生活方式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乡村生活方式”的概念。在他们看来, “乡村生活方式”有助于缓解城市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对立导致的人的异化, 有助于克服“城市生活方式”的不足, 建立于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扬弃与对“乡村生活方式”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的基础之上。如果“城市生活方式”体现出更多的理性色彩, 那么“的乡村生活方式”就体现出更多的审美色彩, 是审美的生活方式。
3、构筑传统乡村景观体系的思路
乡村毕竟和城市不同, 在我国程式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 构筑传统乡村景观体系时, 既要统筹乡村村落系统的整体性, 同时还要兼顾多样性;既要把握乡村的不同地域性特征, 又要能够跟上时代的脉搏;既要注重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现实性, 同时还要对乡村景观的发展性有一定的前瞻。因此, 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来构筑传统乡村景观体系。
3.1 发挥当地村民的主体性
传统乡村景观是当地社会文化长期发展而沉淀下来的的历史印记, 是该地区地域文化的固化, 这些历史印记, 正是被一代又一代生活在当地的村民通过岁月的洗礼长期形成的, 换言之, 他们是当地历史文化的直接造就者和见证者。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民俗文化、生活方式越来越收到城市化的冲击, 处于变革状态, 村落景观也随之正在逐渐发生变化。由于当地春明是该区域变革和发展的原动力, 因此, 这种变化本质上来自于长期生活在当地的居民变化。
离开了生活在其中的居民, 传统村落的特色和生命力也就无所依附了。这就需要在保护当地传统生活方式、挖掘历史文脉和人文元素的同时, 逐步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 提高生活质量。
3.2 以乡土特色景观为切入点
例如, 南宁市2003年提出了“把南宁市建设成富有壮民族特色、南国园林化、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陕西非常重视维护和发展当地的近二十种民俗旅游资源, 如秦腔、社火、凤翔泥偶、关中皮影、锣鼓艺术、陕西饮食风俗、陕北秧歌、碗碗腔等;江南一些古村落至今还保存有鼓楼, 一般位于村落的中心, 村民们在这里可以进行聚众议事、宗教性活动、公益演出等社会活动和文娱活动。
上述例证均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 当地的乡土特色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最鲜明之处, 也是发展当地乡村景观体系的最容易着手之处, 因此, 已乡土特色景观为切入点, 不仅可以保存沉淀多年的乡村历史文化, 使之得以延续, 还可以节约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 能够在低成本投入下带来很大的收益。
3.3 尊重村落的原有形态
每一个村落从最初的形成到现在, 无不经过了若干年与环境的适应和交互化, 已经和当地环境融为一体。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很多的农民新村规划建设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城镇化倾向, 这不利于营造乡村聚落中应有的景观环境。
田园山水格局、交通网络、交流空间、乡土建筑的特色保护及民俗文化的认同等五个重要元素, 是乡村景观体系的较完整反映。这就要求在规划中, 从村落原有形态着手, 充分挖掘对维护村落景观塑造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景观素材、节点元素、空间位置及空间肌理, 从而构建完善的乡村聚落景观安全格局。通过对上述个元素所蕴藏功能的挖掘、判别、整合和传承构建完善的乡村聚落景观安全格局, 同时采用“拼贴”手法, 引入新的景观和开发建设。如此一来, 可以在保持村落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同时, 创造一个生态环境良好、历史延续、文化鲜明的和谐新农村景观体系。
参考文献
[1]薛群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探析》[M].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王丽娜《.陕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乡村景观规划 第2篇
乡村景观规划
授课老师:王艳梅 院 系:林学院
专 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学 生:翟 耀 学 号:08202017 完成时间:2009年04月
乡村景观规划
翟 耀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
摘要:总结近年来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分析乡村景观的类型,归纳乡村景观规划的特点,并重点研究了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前景和重点,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乡村景观规划的趋势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关键词: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类型;特点;发展趋势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Zhai Yao(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02)Abstract: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both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ly years.Analyze the types of rural landscape, includ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emphasis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in our country, point out its shortcomings, and makes a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future trend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rural landscape planning;type;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tendency 1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现状
1.1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
国外开展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和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较早的主要是欧洲一些国家,如捷克、德国、荷兰等。一般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始于50~60年代,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世界的农业与乡村景观规划起了推动作用。如著名的捷克斯洛伐克景观生态规划与优化研究方法LANDEP系统,德国Haber等人建立的以GIS与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为基础的用于集约化农业与自然保护规划的DLU策略系统,都在乡村景观的重新规划和与城市土地利用协调上起了重要作用。此外,美国Forman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原则和景观空间规划模式,特别强调了乡村景观中的生态价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以Van Lier为主席的“国际土地多种利用研究组(the International Studygroup onMultiple Use of Land)”简称ISOMUL,则是一个由来自世界各国从事乡村土地利用和景观规划的著名学者组成的研究组织,在推进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保护和恢复乡村的自然和生态价值,协调城镇边缘绿地和乡村土地利用之间的特殊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起到了核心指导作用。他们提出了以“空间概念(spatial concepts)”和“生态网络系统(ecological networks)”等描述多目标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与景观生态设计的新思想和方法论。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其农业或乡村景观规划研究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保护农耕地和传统乡村景观起了决定性作用。在韩国,分布于丘陵沟谷和河川平地之间的传统而安静的乡村群落和规划有序的梯田稻田、人工草地和果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的优美景观大大推动了本国乡村旅游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正如日本学者Masao Tsaji博士曾论述过: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的实质就是要科学地协调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公共资源(common goods)”的一面和“私有资源(private goods)”的一面,并且公共资源优化的实现就是通过严格限制和优化各种私有资源来达到的,同时他还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公共资源的优化经常受到忽视,而必须通过科学的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或景观规划来保证。
1.2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
在国内对农业或乡村景观问题的研究大致可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从传统的农业或乡村地理学方面进行的一些有关研究,例如郭焕成等在80年代末开展的“黄淮海平原乡村发展模式与乡村城镇化研究”,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的经济问题,探讨了区域乡村发展机制与模式,因此严格来讲,这只是从乡村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与农村景观相关的一些问题。二是比较全面而积极地从景观生态学方面进行的应用研究,目前其主要研究重点是针对一些生态脆弱地区(如黄土高原、西北农牧结合带以及土石丘陵山区等)和城乡交错带进行景观系统分析和景观生态设计的研究,在1989年和1996年的第一、第二届全国景观生态学术研讨会和1998年沈阳亚太地区景观生态学国际研讨会上有比较集中的反映[1]。其中,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组织和推动景观生态学在中国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肖笃宁等先后主编出版了《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和《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等2本具有代表意义的系统性研究文集。此外,景贵和、傅伯杰、陈昌笃、王仰麟、俞孔坚等在农业景观分析、景观系统分类、景观生态设计和布局等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如景贵和的“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生态设计”,肖笃宁等的“沈阳西郊景观格局变化的分析”,傅伯杰的“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王仰麟的“景观生态分类的理论与方法”等。三是目前在一些高强度土地利用区进行的乡村土地整理或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其侧重点主要在优化配置土地利用,以及调整不合理的乡村住宅用地和规模化合并农业用地,改善乡村景观面貌,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潜力上,但并没有深入到更加具体的农业或乡村景观系统分析、景观模型研究和生态规划上去。当然,这部分工作应该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具体研究内容之一[2]。
从以上分析来看,对城镇化发展所引起的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问题已有一些不同侧面的研究;同时在景观生态学方面的应用性研究也有很多基础,但是在系统地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推进。乡村景观的类型
从乡村景观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种植业景观:指观光功能的现代化种植,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作物品种园地,或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农业最新成果。如引进优质蔬菜、绿色食品、高产瓜果、观赏花卉,组建多种农业观赏园、自摘瓜果园、农俗园、农果品尝中心等。
林业景观:指具有观光功能的人工林场、天然林地、林果园、绿色造型公园,开发利用人工森林与自然森林所具有的多种旅游功能和观赏价值,为游客观光、野营、探险、避暑、森林浴,提供空间场所。
牧业景观:指具有观光性的牧场、养殖场、狩猎场、森林动物园等,为游客提供观赏和参与农牧生活的乐趣。如草原放牧、马场赛马、猎苑狩猎等活动。
农村副业景观:包括与农业相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展出及其制作过程,都可以作为观光副业进行开发。如利用竹子、麦秸、玉米叶编制的多种工艺品,南方用椰子壳制作的具有纪念意义的茶具等,可以让游人观看艺人的精湛技艺,也可让其亲自参与制作过程。
生态农业景观:建立农、林,牧,渔,土地综合利用生态模式,强化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绿色保洁食品,为游人提供观赏和研究良好生态环境的场所,形成新的农业生态景观。如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及供灌溉和养殖的水库等生态农业典范。
风俗民情景观:田园风光,水乡景色,憨厚的民风民俗,美味的农家饭菜,是当代城市生活的人们节假日休闲的好地方。由此看出,乡村景观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特定文化渲染的综合产物,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资源,具有比单纯的应用价值更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3]。3 乡村景观规划的特点
3.1它涉及景观生态学、乡村地理学、乡村社会学、建筑学、农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高度综合性,是一种全方位的规划。
3.2它集中于乡村景观的结构和空间布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根据景观优化利用原则,通过一定地点的最佳土地利用或一定利用方式的最优地点进行布局规划和设计。
3.3它不仅关注景观中的核心问题——“ 土地利用”、景观的“土”及人类的短期需求,更强调景观作为整体生态单元的生态价值、景观供人类观赏的美学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
3.4它的任务是协调土地利用竞争,提出生态安全上恰当、美学上满意的规划方案,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3.5它既协调了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又强调生物环境的多样性,以丰富多彩的空间格局为各种生命提供持续的、多样性的生息条件。
4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前景和重点
80年代以来,乡村城市化的冲击已经对我国的农业与乡村景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正处于由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的转变过程中。这一过程的特点是大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及现代农业工程设施的使用,以及向土地利用多样化、均匀化、易变性方向发展,其结果是使乡村景观中人类活动过程和自然生态过程交织在一起,生态特征和人为特征的错综镶嵌分布。农村各产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不断改变区域内乡村景观格局,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4]。例如,耕地遭到蚕食或被破坏,土地利用布局趋于零散和无序,乡村布局混乱而出现了所谓的“空心村”现象,以及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城市化现象而破坏了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等。这种乡村景观时空格局的改变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传统的农业生态系统研究不能满足农业或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乡村景观进行整体性的规划设计显得日益迫切。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近郊区,是近阶段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重点地区。
乡村景观规划必须体现出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3个层次的功能。传统农业仅仅体现了第1个层次的功能,而现代农业的发展除立足于第1个层次功能外,越来越强调后2个层次功能。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状况存在差异,乡村景观规划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景观生态学和现代景观规划在我国得到广泛重视和发展仅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而对乡村景观规划的注重也只有最近10来年的时间。因此,今后有关乡村景观规划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将主要集中在继续完善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探讨,以及一些重点区域的典型研究和应用实践。理论和方法论上的研究主要包括:(1)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方法和标准,这是研究和评价乡村景观状况和演变规律的基础,也是开展景观规划的前提。但是景观评价牵涉到评定景观多重价值的多个方面,建立一套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将是今后的重点研究内容;(2)景观空间模型的建立方法,这是描述乡村景观空间格局和变化特征的一种手段,是建立未来景观规划模型的基础;(3)应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乡村景观系统分析和规划的方法[5]。
乡村景观规划在一些重点区域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1)城市近郊区乡村景观规划,城市近郊区内的乡村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区域生态系统,是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空间结构逐步从城市向乡村特征过渡的地带,具有强烈的异质性,景观的镶嵌度也很高,不是引进斑块就是残留斑块,耕地和其他非建筑用地斑块日趋缩小。农业主要为都市农业,以园艺业和设施农业为主,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该区域的发展易产生盲目性和随意性;(2)生态脆弱地区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主要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目的是改善胁迫或被破坏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其整体生产力和稳定性,将人类活动对景观演变的影响导向良性循环,优化和美化乡村景观,发挥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经济、生态和美学综合价值,使之更加适于人类生存。如肖笃宁总结了我国黄土高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荒漠化地区的林——草——田镶嵌景观格局、平原农田区的防护林网络等几种景观生态建设类型即属于此类;(3)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些经济高速发展地区的乡村景观规划,这些地区由于快速的城镇化步伐和长期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乡村景观中的自然植被斑块所剩无几,人地矛盾突出,传统的乡村景观正在被“农村中的城市化”景观所取代。因此,通过乡村景观规划建立一种和谐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现代乡村景观变得十分迫切。
5.乡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5.1观念认识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居民对其居住环境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但往往缺乏乡村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正确观念的指导,并且受到当前城市居住标准、价值观以及建筑形式等影响,误导乡村景观的发展。调查中发现,发展中的乡村大多向城市看齐,把城市的一切看成现代文明的标志,乡村呈现出城市景观[6]。如有的村庄在规划建设时,提出了“建成城市风貌”的口号,一些在城市早已开始反思的做法却在乡村滋生、蔓延。殊不知,乡村居民在羡慕城市文明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自身有价值的东西,造成传统乡土文化的消失。乡村居民还缺乏规范的规划设计观念,自行拆旧建新,大量的、缺乏设计的平顶式、甚至没有外墙装饰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造成乡村建筑布局与景观混乱的现象。把景观建设简单地理解为绿化种植。虽然一些地方有“见缝插绿,凡能绿化的地方都绿化”的意识,但不是通过规划设计,而是自作主张,完全随意行事。这些观念认识上的偏差都将导致乡村景观的低层次和畸形发展。
5.2规划设计方面
目前,虽然全国有63.46% 的村庄已经编制了村庄总体规划,但是总的看来,规划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总体布局大多千篇一律,有的采用城市居住区的布局模式,缺乏乡村的环境特征;有的形式单一,布局采用大片的行列式排列,实在无异于兵营,虽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但缺乏乡村应有的自由、亲切的生活氛围和特色。建筑上盲目模仿城市类型的住宅或别墅,尤其是所谓的欧陆风格,更是造成建筑景观上的负面影响。乡村景观也是一样,似曾相识,毫无乡村特色而言。
这些问题在于规划设计不切实际。虽然设计人员已经认识到乡村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是他们往往又忽略了乡村的环境特征,将只适用于城市环境的设计规范生搬硬套到乡村景观和乡村住宅设计中去。设计缺乏对乡村居民的心理、行为进行充分的研究,造成使用不便,缺乏吸引力。规划设计没有有效地保护和继承乡村景观的固有风貌,反而造成更多景观上的新问题,使得地方特色随着乡村的更新改造而逐渐褪色。
5.3生态环境方面
由于片面追求乡村经济的增长,造成对乡村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使乡村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基本农田面积减少,自然斑块面积减少,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及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使传统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等等。
大树、河(溪)流、池塘与自然植被等是任何一个乡村地区固有的特征。然而,乡村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很少考虑乡村这些所固有的自然元素。相反,原有浓荫的大树不见了,河边、池边的自然植被被毫无生气的混凝土驳岸所取代,还出现了大面积硬质铺装的广场„„,这一切不但使乡村失去了田园景观特色,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转的[7]。6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趋势
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发展同样具有21世纪信息化、复杂系统化与可持续性的广泛特征,发展趋势集中在:
6.1乡村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景观资源是乡村资源体系中的一类特殊资源,有的是可再生资源,而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资源。乡村景观资源的破坏意味着乡村景观资源的破坏与乡村景观灾害的频繁发生,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乡村景观资源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乡村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与技术是乡村发展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乡村景观资源规划设计的重要趋势。
6.2乡村地区现代化与乡村景观遗产保护
乡村地区的现代化过程迎来新的景观阶段,同时又将每一个阶段推进历史,历史性的景观成为新景观体系中的遗产景观,成为人类认识自己的重要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景观遗产的保护是乡村现代化过程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更是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景观遗产的保护模式与技术是21世纪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的主要趋势。
6.3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结合
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结合是21世纪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重要发展趋势。生态化、环境化和视觉优化与净化、环境艺术化、景观功能化使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客观需求以更大尺度景观环境为背景,将景观背景的生态特性、环境的艺术性和环境功能与规划设计景观的生态性、艺术性、功能性高度结合,形成景观相互渗透、功能协调的景观系统。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高度结合的理论与规划设计是21世纪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
6.4乡村人居环境与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乡村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景观空间。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是为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而对乡村整体人类生存环境的规划设计。其中,人居环境是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核心领域,乡村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居住功能和游憩功能等都是乡村景观功能的重要体现。因此,基于可持续目标的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人居环境的信息化与数字化成为新世纪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
6.5基于可持续目标的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基于可持续目标的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术所提出的新的原则、目标与模式。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不是短期的规划设计,不是功利主义的规划设计,也不是规划设计的实验场,它是以整体人类生存环境为对象,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构建为主体,与地理环境系统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模式。寻找适宜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景观旅游规划模式是新世纪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的主要趋势之一。
6.6乡村景观图谱的建立
新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与主体产业类型。乡村景观资源图谱就是信息时代技术在景观科学中的重要应用,是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重要技术途径。景观图谱是景观数字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景观图谱形成乡村数字化的景观体系,实现数字化景观管理、景观模拟、景观模型与景观过程、景观演变以及景观旅游规划设计过程的数字化与工程体系化,是21世纪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主导趋势[8]。
结语
乡村景观规划是与自然景观高度结合的,因此要求我们在做规划时不仅要重视自然景观的保护,更要以长远的目标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来做规划,尤其要注意贫困地区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要一味注重发展而损害了资源的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2] 杨 华.加快乡村旅游景观建设破解“三农”问题[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4年10月
[3] 刘滨谊, 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 2005年 [4] 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 李佐军.中国的根本问题,九亿农民何处去【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6] 邱国锋,张正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地质出版社,2001. [7] 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出版社,2003.
传统乡村景观 第3篇
河北在历史上遗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文学、美术、音乐、曲艺、杂技、舞蹈、手工艺品等等,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使河北人们更加自豪。而其中传统美术更是应用广泛,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
作为河北省的省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石家庄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而石家庄的无极县剪纸艺术更是为河北乡村景观建设带来了不小的优势。剪纸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最流行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它是人们通过劳动和生活实践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无极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国剪纸艺术中非常重要组成部分。无极剪纸源于清末民初,在无极县很早就有过节日或者喜庆之日剪纸贴窗花的习惯,而无极剪纸的风格也是受山西和天津杨柳青年画影响,后来渐渐经过长期发展变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无极剪纸的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多样,作品大多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在继承传统技艺风格的同时又被赋予新时代的特色。无极剪纸造型丰富、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广泛应有。剪纸艺术深入到每家每户,从窗花到屏风,从墙体到家居平面设计,每一处需要装饰品就有剪纸艺术的存在。剪纸作为装饰不仅仅是一种美化环境的设计和创新,更是一种对文化的敬仰和传承,它使农民在城市化建设中不仅仅享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更不会遗忘传统艺术的美,遗忘本身质朴简单的生活价值观。
河间皮影戏是河北省河间市一个独特稀有的戏种,也是冀中皮影戏的重要代表,更是传统美术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冀中皮影戏是中国西部甘、陕皮影传入华北的落脚点,它也是北京西城皮影戏的前身。河间皮影戏体现着我国西部皮影造型的特征,体现着与北京西城皮影戏同宗同脉的特征。
皮影影人雕工精巧,造型丰富、逼真,既是皮影戏演出时的道具,又是一件极其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品,建筑学家将它应用在建筑美学上无疑是另一种创新。在河北民间建筑中最常见的是将皮影融入到平面设计上,以墙壁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浮雕绘画,塑造出生动逼真的影人,可以作为背景墙,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宣传形式雕刻在宣传墙上,更可以创造出三维立体的人物形象,通过不同色彩和图形的组合创造出现代时尚的影人。皮影艺术承载着民族文化,代表着历史的记忆,不仅是传统艺术的代表,更是文化多样性的证明。将皮影艺术和现代乡村景观相结合,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既有传统气息又存在现代时尚的设计,使乡村景观与城市有很大差异,而不是在城市化建设中一味的模仿城市建设。
曲阳石雕是汉族民间的雕刻艺术,其具有逼真的造型,圆润细腻的手法,流畅洒脱的纹式。曲阳雕刻工艺历经千年而不中断,誉满海内外。随着曲阳雕刻材质从大理石、玉石到木质、象牙、青铜、不锈钢等的扩展,其雕刻技艺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圆雕、透雕、镂雕、浮雕等造型门类,技法不一而足。在乡村景观建设中,采用石雕技术已经很普遍了,不仅仅是在河北,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见到石雕造型,一些公园、广场、公司建筑装饰,我们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石雕工艺,最常见的石雕就是门口摆放的两个石狮子,几千年来,在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里,石狮一直是守护人们吉祥、平安的象征。
中国古代石雕建筑也有悠久的历史,它可追溯到史前东夷地区的石棚建筑。另外,坚固美观的夯土木结构建筑,也离不开石制构件和石雕装饰,应用大型的建筑石雕装饰构件,用来衬托大型建筑华贵庄严的气派。可见,石雕技术在建筑美学中的应用广泛。甚至可以在保定的名景点中见到石雕名人,雕塑的名人英雄可以为大众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可以提升文化品位,使游客对景区有更深刻的印象,他们逼真的造型和神态更加显示石雕的手法精湛。石雕技艺很好地与当地文化和习俗进行结合,将石雕应用在城乡建设中可以很好地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精湛的石雕技艺更是当地特色传统文化的体现。注入了传统石雕工艺的乡村建筑,更好地做到了将传统于现代相结合,让我们重新领悟河北传统美术工艺之美。
唐山的陶瓷工艺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制瓷技艺。始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唐山陶瓷工艺装饰的主要技法有雕金、喷彩、釉中彩等,手法之多,形成了唐山陶瓷的特有风格。用陶瓷做出的产品有餐具、茶具、酒具、瓶、盘等日用细瓷和陈设品,共500多种,由于形式种类之多很自然地应用到乡村景观建设上。陶瓷装饰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如新彩、喷彩、雕金、雕金加彩、结晶釉等。除此之外,还有工业瓷、建筑卫生瓷和工艺美术瓷。采用不同的手法,结合美术工艺的多种形式,应用在乡村景观建设上能够突出乡村本有的特色。在河北唐山,还开办了一些小作坊来提供给游客自制陶瓷工艺品,这种形式可以吸引游客,展示当地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陶瓷艺术可以区别乡村与城市,采用泥土为原材料的陶瓷工艺品,带着它与生俱来的芳香和自然的味道,展示了原始的、原生态的工艺品,陶瓷工艺多变的手法和多样的造型,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应用于不同的乡村景色,展示出优雅大方的文化特色。
除了以上提到的传统美术工艺,在河北还有许多历史流传下来的传统艺术,武强木版年画、蔚县剪纸、玉田泥塑、白沟泥塑、木板大鼓、盐山竹板书、大名草编传统手工技艺等等很多形式,河北政府没有让传统被遗忘,而是采取保护措施,将很多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更是不断创新,将传统美术文化与乡村景观建设完美融合,打造与众不同的河北文化,创造了一个有特色的河北。不同地区互相学习借鉴,将地方特色极强的传统艺术通过具体的建筑、具体的工艺品来装饰、点缀乡村景观,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建设,提高了河北人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了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响应了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我们在乡村景观建设中,仍要不断寻找有特色的文化,将传统美术结合乡村景观建设,不仅保留乡村的质朴特色魅力,同时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和对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王伟.河北传统美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与效果[J].明日风尚,2016(09).
走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之路 第4篇
走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之路
随着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建设速度的`加快,乡村景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乡村景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现从乡村景观规划的基础理论入手,分析建设有乡土特色的乡村景观的重要性.在借鉴国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设乡村景观有效方法和途径.
作 者:祝自敏 胡希军 赵晓英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410004刊 名:北方园艺 PKU英文刊名:NORTHERN HORTICULTURE年,卷(期):“”(8)分类号:S731.7关键词:乡村 乡土特色 乡村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分析对比 第5篇
1.1 纽约中央公园
纽约中心公园位于高楼耸立的曼哈顿中心区。此公园于1856年有奥姆斯泰德和瓦克斯两位风景园林设计师设计建成。中央公园坐落于高楼林立、现代化气息浓厚的的曼哈顿正中新, 占地843英亩, 是纽约最大的都市公园, 也是纽约所有公园当中首个完全以园林学为设计准则建立的公园。
中央公园南北方向总长4km , 包括植物园、动物馆、运动场、美术馆、影剧院和大面积的湖面、喷泉、草坪、游步道等公园所需的功能和景点、设施, 还有可以游览观光整个公园的无轨电车游览线, 还有野生动物保护中心。
中央公园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设计者把四条自东向西通行的城市主干道设计为从公园的地下贯穿整个公园, 从而确保公园景观环境的完整和游人游览公园时的安全性与悠闲性。有东南通往西北方向斜向贯穿穿曼哈顿的框架性道路———百老汇大街, 在公园的西南一角形成了地上地下的交通枢纽, 十分合理而巧妙。
中央公园作为一块超大绿地, 既是整个城市中重要的景观, 又是城市居民闲暇时远离都市喧嚣, 亲近自然的场所。同时, 大面积的绿地还起到了改善城市环境, 调节城市气候的生态作用。
1.2 天津意租界马可波罗广场
自1902年, 天津意租界已有一百余年。其中由意大利建筑师设计的风貌建筑就有130余幢, 是现今我国保存最完好的意大利建筑区。1907年, Vince nzo File t担任意大利租界地行政长官后, 对该区进行了规划建设。2002年, 意租界于百年之际进行整体修复和改建, 成为现在的集文化、商业于一体的意式风情区。
而位于意式风情街中心地位的马可波罗广场则是该区内重要的标志和景观。广场中心有喷泉, 喷泉池内的台基四面均刻有头像, 台基上立有约10米高的科林斯柱式柱式顶端则是胜利女神的雕像, 反映了西方文化传统。广场四周的建筑也都呼应其作出相应的变化, 在街角处空出一个建筑的位置, 由此加强广场的中心性和开敞性。同时, 广场周围的每幢建筑都有角亭, 同时以角亭的不同高度以及圆柱、方柱, 圆拱、平拱、尖拱的区别, 表达建筑的不同个性, 这是典型的意大利南部即地中海风格。
广场半径约为30米, 在广场四周都设有行人休息的座椅, 建设初期为沥青铺地, 景区改造后改为粗糙的小方砖铺地, 既起到了防滑作用又起到了给机动车减速的作用。广场与商业街共同形成了城市居民的休息空间和景观。
1.3 分析
以上两个实例反映了城市景观所具有的两种重要意义。其一, 在忙碌和喧嚣的城市环境中创造一个人工的自然。其二, 作为城市中的标志或节点, 并表现城市自身的特性和纪念性。美国中心公园属于前者, 它被建设的时期美国经济发展迅速, 但城市环境却愈发恶劣。而马可波罗广场则属于后者, 在新开辟的一片殖民地中, 为了创造城市中心的领域感而设立了广场, 同时作为了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这种先确立中心广场和十字轴线, 然后沿轴线布置道路和建设用地的方式很容易联想到古罗马的建城方式。因而广场又具有一种城市的纪念性。
2 乡村景观实例分析
2.1 德国莱茵河谷
享誉世界的莱茵河是德国境内最长的河流, 全长1320公里, 源头在瑞士, 流经国家包括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其在德国境内的部分流域有867公里。德国境内中上游的莱茵河谷段是整个莱茵河沿途风景最美的一段, 位于德国的美因兹到科布伦茨间。政府为了使自然风景的原始面貌得到最好的保护, 莱茵河河谷段没有架设任何桥梁, 往来两岸都靠轮渡。沿河两岸的山坡上遍布着葡萄园, 点缀着无数罗马时代的古堡。
美丽的自然风光, 神秘的古堡, 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带来的特别的生活方式和植被景观, 这些共同组成了这个美丽如诗的景观区。因此中上游莱茵河谷也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内。
2.2 分析
乡村景观的产生与其所处的自然景观密不可分。同时“乡村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关键在于乡村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 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莱茵河中上游景观带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是葡萄酒的生产。种植葡萄所产生的葡萄园, 酿造及储存葡萄酒所产生的酒庄, 运输葡萄酒的河流运输活动和伴随其产生的神话传说, 这些同是组成这个乡村文化景观的组成要素。
3 对比分析和预测
城市景观的设计意图或是隔绝城市中的不良因素, 或是表彰城市中美好的部分。而乡村景观则是与自然, 生活密切相关的, 甚至有一些就是在人的生活与自然相互作用时所逐渐形成而非刻意规划的。但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他们所处环境的产物, 不同之处不过是人工环境还是自然环境的差别而已。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边界将会逐渐模糊化。那么这两种景观将会如何发展呢?既然二者都是由其所属环境所决定的, 那么在城市与农村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新的环境中也就会产生相应的新的景观形式。城市目前仍是经济, 文化等社会要素发展的重点地区。那么很可能未来的乡村可能会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而对乡村而言, 越来越接近城市的乡村生活和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也对乡村景观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未来的农业景观可能也会突出某种人工性和纪念性。而科技的发展使生态农业成为新的发展模式, 这对乡村景观的发展是有利的。
在城市周边发展乡村景观既可以为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休息放松的场所, 也可以解决城市发展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同时也可以为乡村带来额外收入, 促进城乡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继军, 杨小军.由纽约中央公园谈城市公园与公共空间.山西建筑, 2009.
乡村景观设计探析 第6篇
从城市规划专业的角度, 乡村是相对于城市化地区而言的, 即城市建成区以外的人类聚居地区统称为乡村, 是一个空间的地域范围。但这一地域范围并非固定不变, 它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呈缩小的趋势。乡村不是一个稳定的实体, 而是人类和自然环境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产物, 乡村景观正是这一产物最直接的体现。因此, 乡村景观所涉及的对象, 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与人类聚居活动有关的景观空间, 包含了乡村的生活、生产和生态3 个层面, 即乡村聚落景观、生产性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 并且与乡村的社会、经济、文化、精神、习俗、审美密不可分。目前, 中国正处于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转变的过渡阶段。
乡村景观设计围绕着人与景观的共生原理而展开。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应顺应景观生态特点, 两者的互利共生是优化景观利用的前提条件, 是乡村景观设计的目标。协调乡村景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以保护为前提, 勿让城市化“入侵”乡村, 促进乡村自然与人环境保护欲的提升, 是进行乡村景观设计的要点。努力创造一种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乡村美景。
总而言之, 乡村景观设计就是要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有特色、有内涵, 而且舒适、优美的乡村美景, 为社会创造一个既可持续发展, 又不失农家特色的乡村生态系统。
乡村不是一个稳定的实体, 而是人类和自然环境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产物, 乡村景观正是这一产物最直接的体现。因此, 乡村景观所研究对象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与人类聚居活动有关的景观空间, 包含了乡村的生活、生产和生态3 个层面, 即乡村聚落景观、生产性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 并且与乡村的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精神、审美密不可分。
2新农村建设下的乡村景观
近年来, 我国刮起一股新农村建设的风潮, 全国很多地区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乡村重建、改建, 且多以重建为主, 借鉴城市规划的格局, 将城市建造的模式搬入乡村。乡村景观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千篇一律、过于城市化、低品位、低质量。在整齐划一而又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宽阔的大马路、修剪整齐的绿篱与植物球, 城市的各类植物充满房前屋后……曾经以南方水乡、中原村落和塞外游牧生活为代表的风格各异的中国乡村, 现在几乎被清一色缺乏个性的水泥建筑所覆盖, 给乡村大地的生态以及乡土遗产景观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性建设。新农村建设给乡民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 但同时也让我们的乡村失去了它应有的味道, 房屋缺乏乡土文化内涵, 丧失了广大乡村顺应自然、追求地方个性的传统建筑风格, 破坏了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乡土景观和文化风貌, 阻碍了乡村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扬, 失去了自由、安逸、随性的特质, 找不到我们追寻的印记, 许多地方乡村美好的田园风光成为了人们脑海里的美学印象与回忆。
3构成乡村景观的要素
构成乡村景观的物质形态大致可以归纳为6 个元素:自然环境、人工建筑、农田景观、道路、人及动物。农田不仅是指通常的农作物, 在人们的心里更是野趣的象征, 表达了人们对于淳朴乡土风情的追求。
4结语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探析 第7篇
1.1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和目标
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从地域范围来看,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从构成上来看,乡村景观是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从特征上来看,乡村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以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其根本目标是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生态景观[1]。
1.2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应能体现出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3个层次的功能。景观生态规划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证人口承载力并且又维护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必须结合经济开发来进行,通过人类生产活动有目的地进行生态建设,如土壤培肥工程、防护林营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从空间布局而言,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应贯彻以下原则[2]:(1)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2)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张,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3)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4)工程建设要节约用地,重塑环境优美与自然相协调的景观。
2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2.1乡村景观规划主要内容
乡村景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其综合性体现在2个方面。首先,乡村景观规划是基于对景观的形成、类型的差异、时空变化规律的理解。其次,乡村景观规划是对景观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其规划的依据是乡村景观的内在结构、生态过程、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类的价值需求,这就要求在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景观自然要素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人口问题,还要进行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评价。
在乡村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强调充分分析规划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景观生态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注重发挥当地景观资源与社会经济的潜力与优势,以及与相邻区域景观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条件的协调,提高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2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新思路
生态规划必须满足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需求。此外,乡村规划还必须具有整体性原则、重要的生态资源首要保护原则、保护与发展协调原则以及景观生态学原则。有人提出的自然生态优化的“反规划”方法在现阶段过于理想化,基于现实的考虑,所以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以上原则。
以肇庆广新农业生态园为例,引用观光农业作为支柱产业,不仅发展农业,也发展了经济。观光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被认为是继城市游乐园、主题公园之后我国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
建设景观新农村不仅是在视觉和精神上改善群众的生活,还可以适当给群众创造经济效益。景观规划中因地制宜开拓出一片“农家乐”、“乡村果园自由行”等支撑产业,由农民提供场所和农田,让城市人体验施肥浇水的田园之乐,体验采摘瓜果蔬菜的乡村生活,此举不仅带动当地经济也将带动当地相关联动产业。
3对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认识和思考
在越来越占据优势的城市景观对比下,乡村景观生态规划迫在眉睫。以往的乡村只注重经济的发展,无视生态环境,然而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时,才警觉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开始实施生态环境复原的规划策略。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所以我们必须好好保护它,规划时也得讲究方法和策略。以下几点为对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思考:(1)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应该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结合起来,实施经济与生存共同发展的策略。(2)在改变一些景观的时候必须在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不得破坏自然生态环境。(3)可以将斑块分类进行不同的景观生态规划。(4)根据植物对土壤、气候、水、温度、光照等需求的不同,合理安排植物之间的种植方式,以取得更好的景观效果。
摘要:通过对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概念的理解,以此归纳出其规划的目标和原则。本文主要着重于探析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将土地资源运用于可持续发展之道。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艳红.城市设计的生态观与文化观——兼谈可持续的景观设计原则[J].中国园林,2014(03)
传统乡村景观 第8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1引言
“美丽中国”的半壁江山在“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 使乡土传统文化面临危机, 许多有地域特色、民族特征、文化价值的乡村景观遭到破坏, “千村一面、模仿城市”的模式正取代乡村景观的旧有格局。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不应局限于传统新农村单独以经济增长为主的模式, 而应转变为对乡村景观环境的打造, 营造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提升乡村文化品质和优良环境, 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
2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美丽乡村的概念出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 并在2008年正式实行“美丽乡村”计划, 将大力发展经济和全力打造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用10年时间将所有行政村建设改造成为“村村优美、人人幸福、家家创业、处处和谐”的最美中国乡村。而美丽乡村包含乡村环境景观美和乡村社会美2个层面的内容。
2.1乡村环境景观美
在乡村环境景观层面上, “美丽”指乡村物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美, 乡村景观的营造应该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乡村景观的规划应该合理利用当地地形, 发挥地域优势, 营造出能够体现乡村特色和标志性的村貌景观。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合理布置绿地、休闲空间、文化及健身设施, 创造优美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 美化各家院落, 营造处处相宜, 家家美景的良好环境。
2.2乡村社会景观美
在乡村社会层面, “美丽”指让人感觉和谐、美满, 即乡村产业结构合理、规模适中、发展状况良好、村民富裕的美好生活。于此同时, 在生产和生活中, 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融洽, 形成文明友好、和谐的乡村社会氛围。
3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3.1具有生态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3.1.1顺应自然地形
乡村景观设计应顺应自然地形, 自然地形是维持土地安定性的大地形状。改建原则应避免造成土地不安定感。另外, 农村经济不发达, 大拆大建不仅造成土地不安定, 而且会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费。尤其在云南, 地理位置特殊、地貌复杂, 乡村依山就势而建, 不仅顺应自然地形, 而且造就了独特的乡村地理景观。例如云南元阳县牛角寨乡小岭岗村的蘑菇房, 参差错落依山就势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 这种环境自身可修复的建造方式不会割裂自然景色, 并能融于自然之中, 与大地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3.1.2运用地方材料与技术
地区原生材料是可直接利用的资源, 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干阑式竹楼 (图2) 、城子古村的土掌房、大理白族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的建筑等, 把这些材料运用在设计中能够降低造价, 还能使乡村景观更具地域特色。采用传统技术利用地方材料, 将新技术与地方材料同时运用于乡村景观建设, 可以在设计表达上更加适宜。
3.2具有审美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3.2.1乡村自然生态景观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是由植被、水体、山林等组成, 是不可建设用地, 其以保护为主, 规划为辅。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大面积的植被板块, 乡村中原有的池塘、河道及及其它水体,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应以保护为主, 创造出合理宜人的开放空间、灵动的水体, 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
3.2.2乡村聚落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村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 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乡村建筑记载着村庄悠久的历史文化, 体现着村庄独特的审美倾向。著名的云南城子古村 (图3) , 将土掌房很好地保留下来, 给当代人展现了600多年前村庄的历史风貌, 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广场、公园、文化设施等场所。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村庄原有肌理, 尽可能不破坏村庄原始形态, 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
3.2.3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指农业生产景象, 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是以乡村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 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色生态学的角度看, 农田可以看作是一种板块类型, 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 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 使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3.3具有文化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乡村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传承乡土历史文脉和再现地方精神上。乡村的历史文脉是一个地区遗留下来的精髓文化和历史渊源, 使乡村具有文化底蕴和乡土特色。乡村的历史文化是最具价值的非物质文化, 见证了村庄的发展与演变。
地方精神是村民们长期养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财富。乡村中的石井、牌坊、水巷、小桥、古戏台、古庙等典型的村落小品都是村民对乡村的宝贵记忆, 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营造乡村景观特色要从地方的群体记忆、地方遗产出发凸显该地域的文化特征, 寻求符合地方精神的象征。村民的活动影响着该地域空间的独特面貌, 将村民印象深刻、具有重要价值的景观要素作为活化、保存和再创造的特色。以自然地景资源、娱乐休闲及具有人文特色的空间作为设计的素材, 营造出能够唤起该地域村民深厚感情的景观构想。
4昆明近郊美丽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省市县相继掀起了高潮。处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昆明市近郊区的乡村是一种特殊形态区域的生态系统, 是产业、人口和空间结构逐步从城市向农村特征过渡的地带, 具有强烈的异质性。乡村在与城市化同步的建设中, 其小楼房、柏油路带来的强烈冲击, 使得城市近郊区乡村景观遭到严重破坏, 甚至乡村特色逐渐丧失。在此情形下, 建设美丽乡村就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特色, 以美丽乡村理念为指导进行景观设计。
4.1顺应自然地形、构建和谐人居
先民在村落选址过程中, 特别注重择吉而居、为己所用、顺应自然、因地适宜, 利用有利的自然要素创造更加适合生产生活的环境, 并使整个村落、建筑与自然要素相融合。如昆明市近郊盘龙区阿子营乡铁冲村风景秀丽背山面水:背靠梁王山脉, 水田靠河谷地带, 村内水系为昆明主要水源地之一松华坝的支流, 附近大小龙潭遍布, 水源十分丰富, 地势优越。可见, 铁冲村的先民在村落选址中不仅重风水, 更注重因地制宜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因此,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应在顺应自然地形基础上营造乡村文化景观, 将顺应自然的观念融入乡村保护与建筑中, 因地制宜, 结合村庄环境特色、建筑特征、水系及乡土植物等元素进行规划设计, 使得乡村景观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好地保护乡村的生态景观, 营造地方景观特色。
4.2保护乡村景观、延续地方特色
在乡村聚落形态上, 通过调研可知, 昆明近郊地区乡村以弧形聚居模式为主, 体现出诗意田园的审美, 拥有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在营造乡村聚落景观特色时, 应该保持乡邻间友好互动的聚居模式, 保持乡村自然基地, 利用原有的池塘及林地造景, 可依据山势地形用多户围合成院落式建筑群, 其间点缀小片菜地与花草, 再现传统乡村的用地划分、院落空间、建筑形态及生态环境等要素, 形成美丽的田园风光景观。此外, 在适当的地方建造公共基础实施, 以满足乡村村民现代化的生活需求。
在乡村建筑形态上, 昆明近郊的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合院建筑为主, 在建筑围护及保暖防潮等方面有局限性。因此, 要发掘出传统建造技术的宝贵经验加以优化改良, 引入新的技术形成具有多种优势并保持乡村建筑特色的建造体系。例如在承重结构中加入新材料, 提高建筑的耐磨性及安全性, 既能达到现代建筑的建设标准, 又能体现乡村自然的特色, 进而营造出和谐优美的效果。
在农业景观形态上, 昆明近郊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特色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种类繁多、景观空间层次和色彩丰富等。乡村中四季花开, 尤其是地域优势造就的梯田景观,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利用这些特质,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可开拓休闲观光农业园以发展农村经济。
4.3传承乡土历史、再现地方精神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以及盲目模仿城市景观使得乡村中许多重要的雷地域性建筑及生活场景遭到破坏, 割裂了村民对于地方的情感依附, 缺少了地域感。乡村景观应该留有一些最为原始的、当地村民能够认同的生活场域, 成为一个能够容纳居民对地方特殊感情的熔炉。昆明近郊乡村中的村民非常注重精神寄托, 对古神庙、教堂、祭天仪式等非常敬重。乡村里的古庙、古祠堂、古树名木数量众多, 在营造景观特色时就要保留地方性, 最大程度上修复其原貌, 以保留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在美丽乡村营造时保持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村寨建筑特色及少数民族节日, 如苗族花山节盛装表演等, 由此产生的集体记忆能唤起独特的地方情感。
5结语
昆明近郊区美丽乡村建设, 应根据当地乡村特点、民族特色、建筑特征、风俗习惯和经济条件等因素, 尊重村民生产、生活习惯, 提取具有乡村景观的特质来进行乡村景观特色的营造, 以展现乡村浓厚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文化景观, 尊重并融于自然之中, 这种美才是城市无法涉及, 乡村所独有的美。
参考文献
[1]骆敏, 李伟娟, 沈琴.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太远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2012 (3) :11~13.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
[3]徐丽, 李鹏宇.新农村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及营造[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1.
[4]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5]邵剑杰, 黄淑娟, 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住宅科技, 2013 (11) :42~43.
[6]刘滨谊, 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 2005.
浅论中国乡村园林景观 第9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觉悟有了大幅提升, 他们迫切希望改善生活环境。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缩小城乡差距等一些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但乡村人居环境是以大地景观为背景, 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的景观环境综合体, 所以农村的居住环境可以结合农村实际特点, 让“稻花香”代替城市的园林绿地。因此, 建设农村景观, 提升人居环境, 对于保护和发展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乡村园林景观的涵义
人类在乡村地区因生产、生活的需要, 逐渐改造自然、适应自然而形成的乡村景观, 展现了农业文明特有的田园风光。乡村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构成区域环境和国土环境的主体。乡村景观园林, 从广义上讲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的环境, 以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从狭义上讲是以乡村景观为背景,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 以及社会文化、生活习俗, 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 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
2 乡村园林景观规划建设的现状
乡村园林景观规划建设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与城市化发展较早的发达国家相比较, 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系统性研究是相对落后的, 总体规划与景观设计脱节, 总体和个体之间规划不合理, 不协调, 景观建设处于无序状态。
2.2 乡村建筑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乡村住宅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文化性, 但大多住宅都是由农民自搭自建的, 没有继承或发展当地民居的传统与特色, 不能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 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 甚至还影响了周边的环境。
2.3 乡村建设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活贫乏、聚落凌乱, 乡村不是一个稳定的实体, 而是人类和自然环境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产物, 乡村景观正是这一产物最直接的体现。
3 目前我国乡村园林景观规划建设的总体目标
乡村园林景观规划建设总体目标是:将乡村生态景观营造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现整体最优化。其侧重点不在于对传统的乡村园林进行保护, 而是对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进行不断地探索, 对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进行积极地摸索, 为今后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进而营造出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通过制定方案、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乡村园林景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建立生态经济系统, 提高其稳定性。
首先, 调查研究乡村园林景观系统, 对传统的乡村园林景观与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园林景观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
其次, 对乡村园林景观的基本类型进行归纳和总结, 通过研究乡村园林景观的构园特色, 寻找乡村园林景观的特点和规律;
最后, 乡村园林景观研究是综合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 以及城市规划、建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的系统性研究。
从自然、社会两个角度去营造一种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环境是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 进而维持景观生态平衡, 确保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
4 乡村园林景观规划建设的重点
在规划乡村景观的过程中, 要将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进行充分的体现, 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维持生态环境平衡, 并以此作为旅游观光资源。另外, 在乡村规划的过程中, 要秉持以下原则:整体性原则、重要的生态资源优先保护原则、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景观生态学原则。现阶段, 进行乡村景观生态规划额重点是:
4.1 进行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 需要将经济与生态两者进行有机结合, 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实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可居性、可投入性和可进入性的前提下实施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要将居住地、生产地和游憩景观地三大功能进行充分地展现。
4.2 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进行对一些景观的改变或调整, 规划乡村园林景观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自然、生产、休闲、娱乐是规划乡村景观园林的核心。
4.3 从经济的角度, 科学、合理地规划人类居住与活动的斑块。但是, 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自然景观为代价。
4.4 根据生态性、文化性、整体性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安排植物之间的种植方式, 并且结合植物对土壤、水、光照等因素的需求, 进而取得最佳的景观效果。在乡村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 对景观规划中设计不合理以及景观区域内存在的矛盾进行解决, 在乡村景观中实现景观效果的价值功能。
4.5 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进行乡村景观建设, 乡村人居环境应当以人为核心, 在景观价值体系充分考虑认知、评价、规划、设计、预测等因素。包括: (1) 乡村单体建筑的特征以及宅院结构; (2) 聚落外部的空间环境以及大地景观环境的特征; (3) 聚落与外部景观环境之间的连通体系。
4.6 在乡村景观规划的过程中, 重点分析规划区内自然环境特点、景观生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充分挖掘景观资源和社会经济的潜力与优势, 确保与相邻区域景观资源协调发展, 不断提升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能力, 包括: (1) 分析景观生态要素; (2) 对景观生态进行分类; (3) 研究景观空间的结构与布局; (4) 研究景观的生态过程; (5) 对景观进行综合评价; (6) 对景观布局进行规划以及生态设计; (7) 管理乡村景观。
5 小结
朴素的自然美是乡村景观园林的重要特征, 而且乡村景观园林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因此, 通过研究分析乡村景观园林规划与建设, 结合乡村的功能、景观、经济等要求, 打造出优美的乡村景观园林形象, 对于我国未来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在80年代中期以后, 对景观生态学和现代景观规划开始进行关注, 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 我国的专家学者分别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同时, 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性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 对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和建设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 城镇化发展对乡村景观园林特别是传统乡村景观造成的冲击和破坏是客观存在的。因此, 研究乡村景观规划及其发展模式,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显得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 1998 (6) :365-370.
[2]唐兰, 鲁长亮.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模式初探——以仙桃市郑场镇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 2006 (9) .
[3]周再知, 蔡满堂.乡村景观规划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 (2) :160-166.
[4]郭晋平, 周志翔.乡村景观生态规划[J].景观生态学, 2006:251-255.
传统乡村景观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