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精选4篇)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 第1篇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技术
第二期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技术
肩痛穴
定位: 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针刺手法:(滞针)采用28号3寸毫针1支,行直刺法,进针约2.5寸,可行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待出现针感即可快速出针,整个针刺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病情较重、病情较长的患者可留针以增强针效。留针期间可适当配合肩部运动。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
歌诀: 肩痛穴称中平穴,外丘一寸片腓侧。交叉取穴腓神经,肩部病变与落枕。胸痛腹痛与偏瘫,降压腰痛与昏厥。
技术关键环节
1.定位准确 位于小腿腓侧,腓骨小头与外踝高点的连线上,髌骨中线下5寸处,或髌骨中线与踝连线之中上1/3处。也可根据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虚穴上1寸,以偏于腓侧1寸的原则取穴。2.交叉取穴 即右侧肩周炎取左侧穴位,左侧肩周炎取右侧穴位。3.快速进针 针尖与皮肤呈90度角向下直刺2.5寸左右。4.快速手法 即进针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内。5.针感要求 以局部酸、麻、胀,并向足部放射为宜,个别患者可传导至肩部,传至肩部者疗效最佳。治疗时间及疗程
发病2周以内者,每日针1次,14次为1疗程;发病2-4周者,每日针1次,21次为1疗程;发病4周以上者,每日针1次,28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1.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不能进行功能锻炼。2.在急性炎症期水肿期所引起的肩部疼痛严禁在局部进行机械性治疗,如按摩、针刀、局封等。
3.对体质虚、体质过敏、伴有慢性病的病人,针刺肩痛穴后可出现局部痛或不适感,可以通过交叉针刺膝痛穴缓解。特点
1.取穴少,痛苦小。2.见效快,疗效高。
3.操作简便,易于普及。4.安全性较高。5.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本法具有安全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适宜于广大农村,值得推广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 第2篇
(一项目背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基层医院及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医 疗技术水平, 决定在 “ 十五 ” 期间投资巨额专项资金实施 “ 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 ”(简 称 “ 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 ”。该项目计划在 5年内在全国筛选 100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实用、确 有疗效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技术进行系统整理,在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评价临床效应 和建立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法和技术标准后,向全国推广。“ 针刺 „ 肩痛穴 ‟ 治疗肩痛技术 ” ,系 “ 百项中 医临床实用技术 ” 之一。
(二技术介绍
本技术是由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由以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治疗中心王文远主任医 师为组长的专家组,从 80年代起开始深入基层,对数万肩痛病人进行平衡针治,积累近20年的临床 经验而探索出来的。课题组首次发现了治疗肩痛的有效穴位,将其命名为 “ 肩痛穴 ” ,针刺该穴可以 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肢肩痛,即时见效率达 90%。
1.方法简介
“ 肩痛穴 ” 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治疗中心王文远主任为首的专家组首次发现和总结的一个 经外奇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尖连线之中上三分之一处,相当于足三里下 2寸,偏外 1寸。经过多 年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起效快,一针见效;取穴少,一次仅取一个穴位。医 者易记忆,患者易接受,能够减少患者的就诊时间和医疗费用,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需 要,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临床实用技术。
2.适应症与禁忌症
针刺 “ 肩痛穴 ” 治疗肩痛技术主要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肩关节部位的疼痛,对合并有冠心病心绞 痛、胆囊炎、妇科的痛经、精神病患者也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禁忌症主要针对妊娠期的患者。3.治疗原理
肩痛的发病原因与年老体虚、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又感受风寒湿邪致慢性劳损,或肩部外伤 导致气血不畅、经脉阻滞等因素有关,通过针刺平衡穴 — 肩痛穴,可激发经气、调整气血、调节体 内平衡,使肩部经络疏通,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从而达到缓解肩痛的目的。
(1促进炎症介质和炎症细胞的吸收 我们认为炎性反应是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肩关节 周围的组织粘连,引起其组织细胞因子、生化介质、炎性物质、免疫反应细胞等浓度的变化,诱导 痛觉过敏和神经受损,产生严重的关节疼痛,并活动加重。针刺肩痛穴可以
从整体进行调节使机体失衡状态逆转,不仅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可促使炎性反应物代谢、排泻, 恢复神经的生理功能,而且可以产生弹性避让和维持正常神经传导功能。当局部肩周组织粘连或形 成斑痕时,则会发生淤血、水肿、缺血而形成恶性循环。平衡针法能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因此临床 获得较好疗效。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发现有时局部取穴反而使患侧疼痛加重,病程迁延,考虑与肩关 节周围组织渗出、水肿、炎症性变的加重有关,取健侧则可避免这一矛盾。在临床实践中取健侧肩 痛穴不但可以消肿止痛,减少渗液,而且可以加强新陈代谢、调整生理功能,进而具有松解粘连、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因此肩痛穴对肩痛的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无菌性炎症性病变,疗效满 意。
(2调整神经通道,松解组织粘连
引起肩痛的原因,主要导致肌肉疼痛、痉挛、粘连,松解组织粘连、减少不良刺激,对于缓解 疼痛十分重要。平衡针刺肩痛穴,通过针刺神经的强烈针感而引起局部肌肉的伸展和随后出现的反 射性肌肉松弛而使肌肉痉挛得到松解,提高了神经肌肉 的兴奋性,促进新陈代谢;通过皮肤神经感 受器的神经传入,输送信息,促使受累的神经复苏功能恢复。因此,临床上不能盲目认为局部按摩 组织粘连,痉挛可以松解,我们在肩痛患者中发现有些患者由于病情在急性期炎症期水肿期越在局
部治疗症状越加重,尤其疼痛,功能受限,作为临床医师应引起重视。另一方面,肩痛与肩关节局 部代谢发生障碍,使血液及淋巴的回流受阻,导致在关节周围如关节囊、肱二头肌腱长头及喙肱韧 带发生退行性痉挛有关,这种痉挛长时间发展下去,从渗出液、细胞浸润继而出现纤维化,限制肩 关节的功能活动。实际上,从解剖学上的特点,其周围神经分布十分丰富,平衡针刺神经支或神经 干及神经节段,这对调节本病是十分有效的。
(3镇痛及提高组织痛阈
针刺肩痛穴的镇痛作用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及提高组织痛阈来实现的。在临床实践中,肩痛患 者在发病过程中由于致痛物质 5-羟色胺(5-HT 等的大量生成和释放,而止痛物质 β-内啡肽(β-EP 的减少,疼痛越来越重,功能活动严重受限,平衡针法可以调节神经体液系统,提高痛阈,促进致 痛物质的排泄、吸收,刺激止痛物质的分泌。肩痛穴位于足三里偏下 2寸,针刺神经都是腓总神经支 配的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与足三里有许多共同的性质。目前研究表明,足三里对人体许多系统有 明显调节作用。能使三磷酸腺苷酶、单胺氧化酶以及 5-羟色胺等单胺物质含量增加,从而提高痛阈, 加强镇痛效果。肩痛穴对肩痛患者疗效显著,我们对病情、年龄基本相同的 100名肩痛患者用随机法 分为二组。一组用传统穴,一组用肩痛穴, 10天为一疗程。一疗程后比较,肩痛穴治疗组优于传统 穴治疗组,肩痛穴组优良率 82.6%,传统穴组优良率 73.2%。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肩痛的软组织急 性无菌性炎症是肩痛的根本病理,肩关节囊粘连是无菌性炎症后期的病理改变。平衡针灸,既具有 镇痛作用,又可间接地松解粘连,其具体原因在于肩关节周围附着肌腱较多,而肌腱处神经末梢丰 富,血管少、血液循环差,肩关节囊和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受风寒和反复产生的一种广泛的慢性无菌 性炎症,使患处疼痛而活动受限,炎症代谢产物吸收缓慢,久而久之,产生广泛粘连,影响肩关节 功能活动,其主要是炎症性反应。平衡针灸在这一点上具有优势,即消除炎症,是治疗本病的根本。4.临床技术操作
(1药品及器械准备: 29#3寸、弹性良好的不锈钢毫针,消毒备品等。(2取穴原则:交叉取穴,右侧肩痛取左侧穴位,左侧肩痛取右侧穴位。(3消毒:常规消毒患者的针刺局部及医者的双手。
(4进针:快速进针,针尖直刺 1寸左右,行提插手法,以泻为主,使患者出现局部酸胀麻木 感,并有向足背方向的触电样放射感。
(5出针:快速出针,并以消毒后的干棉球按压针孔 1分钟,以防出血。3秒内完成 1次针刺 过程。疗程:发病 2周以内者,每日针 1次, 14次为 1疗程;发病 2~4周者, 每日针 1次, 21次为 1疗程;发病 4周以上者,每日针 1次, 28次为 1疗程。
5.技术要领(1取穴要准确;(2进针要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 3秒内;(3针尖要刺在腓浅神经上,以患者出现局部酸胀麻木、并有向足背方向传播的触电感为宜。6.注意事项
(1使用一次性针灸针,消毒要严格、彻底;(2针刺前必须检查针具的质量,严禁使用有质量问题的针具,以防弯针、断针的发生;(3 针刺后嘱患者避免肩关节的剧烈活动。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起效快, 一针见效;取穴少, 一次仅取一个穴位。医者易记忆,患者易接受,能够减少患者的就诊时间和医疗费用,适应现代人 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临床实用技术。
肩痛穴
这是平衡针灸的一个穴位。定位:位于肺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 1/3处。解剖:在腓骨长肌与 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浅神经。取穴原则:交叉取穴。针刺特 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除显得针感为宜。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 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滞针手法: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 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隹并,颈间肌筋膜 炎,落枕,以及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 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痫,精神分裂症。
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间关节,内脏病变为主。特别对于冠心病, 心绞痛,急腹证疗效更为显著。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是开始研究的第一个穴位。研究时 间最长,治疗病人血为最多,用途最广泛,疗效更为理想,治愈率 98%,一针治愈率 11%,穴位的名 称先后经历了肩周穴,中平穴,肩痛穴三个阶段。
歌诀:肩痛穴称中平穴,外丘一寸片腓侧。交叉取穴腓神经,肩部病变与落枕。胸痛腹痛与偏瘫, 降压腰痛与昏厥。
“ 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技术 ” “ 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 ” 之一 “ 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技术 ”
一、项目介绍(一项目背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基层医院及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 决定在 “ 十五 ” 期间投资巨额专项资金实施 “ 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 ”(简称 “ 百项中医临 床实用技术 ”。该项目计划在 5年内在全国筛选 100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实用、确有疗效的中医(含 中西医结合临床诊
疗技术进行系统整理,在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评价临床效应和建立规范的临床 研究方法和技术标准后,向全国推广。“ 耳尖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技术 ” ,系 “ 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 术 ” 之一。
(二技术介绍
本技术是由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由以浙江中医学院陈华德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经过 多年的临床验证而总结出来的,为高血压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课题组曾采用耳尖放血治 疗高血压病 360例, 并与口服络活喜片和耳尖放血 +口服络活喜片进行临床对照观察, 发现耳尖放血 +口服络活喜片治疗高血压病效果最好, 总有效率达到 93.33%;而单纯耳尖放血的疗效又明显高于单 纯口服络活喜片,总有效率达 80%。
1.定义
耳尖放血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一种重要的针灸疗法,是用采血针点刺耳尖穴放出血液的方法。该方 法具有祛风清热、清脑明目、镇痛降压之功。其特点是疗效明显,作用迅速,无副作用,被广泛地 应用于临床。
2.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1年龄在 18岁到 70岁之间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证的患者。它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面红目赤,或者面部烘热,烦 躁易怒,口苦而渴,脉弦等。
禁忌症:(1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妇女;(2年龄在 18岁以下及 70岁以上的患者;
(3身体特别虚弱或有出血倾向者。3.治疗原理
耳尖放血为什么能有效治疗高血压病呢?因高血压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而 耳与脏腑关系密切,耳尖穴的周围,散在着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 肠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的支脉、支别;足太阳膀胱经则至 “ 耳上角 ” ,与耳尖穴有着更直接的关系。耳尖放血具有祛风清热、镇肝潜阳、清脑明目之功。研究证明,耳尖放血可以影响血中一氧化氮的 浓度,抑制交感神经活动,降低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进而降低血压,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同 时,该疗法还能减轻高血压病对肾脏的损害。
4.临床技术操作
(1器械准备:一次性无菌采血针、2%的碘酊、75%的酒精、消毒干棉球、止血钳、无菌指套或 手套。
(2体位:让患者选择舒适的体位,以坐位为佳。
(3 取穴:取患者单侧耳轮顶端的耳尖穴。耳尖穴在耳郭的上方, 当折耳向前, 耳郭上方的尖端处。
(4操作步骤: ①按摩耳郭:先用手指按摩耳郭使其充血。
②消毒:医者双手消毒后戴上无菌指套或手套后(指套一般只戴接触穴位的指头即可,先用 棉球蘸取碘酊仔细擦拭穴位及其四周,再用酒精棉球擦拭以严格消毒。
③针刺手法:医者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约 1~2mm 深,随即出 针。
④放血: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郭,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酒精棉球吸取血滴。出血量一般 根据患者病情、体质而定。每次放血约 5~10滴,每滴如黄豆大小,约 5毫米直径大小。
(5疗程:一般是隔日治疗 1次,一周治疗 3次, 12次(即 1个月为 1个疗程。初次治疗取双侧耳 尖放血,以后两耳隔次交替操作。
5.技术要领
(1针刺前要先对病人的耳郭进行揉按,使其充血;(2注意进针的深度,以刺入约 1~2mm 深为宜,以不穿透软骨膜为度;(3每侧放血 5~10滴,每滴如黄豆大小,约 5毫米直径大小。6.注意事项
(1局部要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2刺入的时候要迅速,以防疼痛;(3放血量要恰当;(4挤压要注意方法,不能在局部挤压,要从远端向近端慢慢地轻轻地挤压,以防血肿产生;(5当有血肿发生时要及时按压,应该用消毒干棉球按压出血点 1分钟左右,以防血肿扩大。耳尖放血疗法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无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易学易用的治疗高血压病的 中医针灸疗法。
Ⅱ 参考资料(一高血压病简介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以头痛、头晕、头胀、颈部有扳住感、耳鸣、眼花、健 忘、失眠、烦闷、乏力、四肢麻木、心悸等为临床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等器官功能性 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最多见的基础性疾病。据统计,世界各国的患病率 高达 10%到 20%,属于中医学的 “ 头痛 ”、“ 眩晕 ” 等范畴。
针灸治疗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1年9月收治的100例偏瘫肩痛患者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近3个月内均有脑卒中史, 且均经颅脑CT、MRI等确诊, 脑卒中后患者偏瘫、患侧有肩关节疼痛、肿胀、僵直等症状。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 (49例) 与对照组 (51例) 。实验组中, 男31例, 女18例;年龄43~76岁, 平均 (54.3±10.2) 岁;其中脑出血23例, 脑梗死26例;左侧肢体偏瘫19例, 右侧肢体偏瘫30例。对照组中, 男34例, 女17例;年龄42~77岁, 平均 (54.8±10.5) 岁;其中脑出血24例, 脑梗死27例;左侧肢体偏瘫22例, 右侧肢体偏瘫29例。
1.2 方法
100例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及康复治疗。对有脑水肿、脑压增高患者给予20%甘露醇降颅内压治疗;对血压过高患者给予心痛定等药物治疗;同时给予脑神经生长素等营养脑细胞治疗;对肩痛部位适当给予微波治疗以减轻疼痛, 禁用止痛药物。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开展主动、被动肢体康复训练以促进肢体功能康复。实验组在该基础上另给予针灸治疗, 取患者患侧水沟、通里、足三里、上阴交、悬钟、涌泉穴为主穴经温针疗法进行针灸治疗, 留针0.5h。同时以对侧曲池、阿是穴、合谷等疼痛敏感穴位进行剧刺法, 即毫针加电刺激穴位, 电频率为每分钟120次左右, 留针15min。针灸治疗1次/d, 每隔2d休息1d, 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项目
入院时与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肩痛情况进行视觉模拟评分 (VAS) ,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肩痛改善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4 疗效判定[2]
痊愈:患者肩痛完全消失, 且患肢肩关节活动无限制。好转:患者肩痛有明显减轻, 患肢肩关节被动运动有所好转。无效:患者肩痛未见肩痛, 活动明显受限。痊愈及好转纳入总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实验组治疗后VAS评分有明显降低 (P<0.05) , 且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治疗后疗效比较
实验组49例患者痊愈19例, 好转28例, 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51例患者痊愈7例, 好转24例, 无效20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60.78%。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98, P<0.01) 。
3 讨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由于患肢血液循环不畅, 可引起患肢肩关节、韧带及周围肌肉、肌腱组织挛缩、过度牵拉等而造成患侧肩痛[3], 并进一步引起患者患肢功能康复。从中医上看, 偏瘫肩痛属于“痹证”, 主要病机为患者气血逆乱、肩部气血壅滞、筋脉失养所致。针灸可调和患者气血, 使肩关节局部气血通畅、运行正常, 即得到“通而不痛”的治疗效果。目前已有大量文献[1,4]证明针灸治疗偏瘫肩痛疗效明显。本研究在常规西医、康复治疗等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温针、剧刺等针灸治疗, 从观察结果可以看出, 实验组患者肩痛视觉模拟评分远低于对照组, 且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说明针灸配合治疗偏瘫肩痛可显著提高西医、康复治疗疗效显著。针灸用于偏瘫肩痛患者治疗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但由于针灸治疗时间长, 患者遵医行为对其疗效的取得有重要影响,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并动员其家属多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陈国珍, 陈立典.针灸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应用进展[J].福建中医药, 2008, 39 (2) :63-64.
[2]赵津妍, 郑文英, 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30例[J].中国民间疗珐, 2010, 18 (12) :13.
[3]黄锦军, 粟胜勇, 雷龙鸣, 等.推拿、针刺、拔火罐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及对全血黏度的影响[J].陕西中医, 2009, 30 (5) :591-592.
平衡针灸 一针治肩痛 第4篇
52岁的孙先生受凉后右肩关节疼痛1个多月了,近3天明显加重。曾到其他医院骨科就诊,医生让他做了CT检查,诊断为
①冻结肩;②神经根型颈椎病。给予地塞米松、奴夫卡因局部封闭,效果不明显,又进行理疗按摩,症状还是没有减轻,又进行小针刀治疗,结果症状反而越重疼得夜里睡不着觉,万般无奈之下,经人介绍找到我处求治……
结合病史、CT检查、查体,我们给出了临床诊断:颈源性肩周炎。运用平衡针灸疗法治疗,主穴取肩痛穴,辅穴取颈痛穴,每日1次。经连续治疗7天,孙先生感觉疼痛明显缓解,特别是夜间睡着后再没有痛醒过,每天5个小时的睡眠基本能保证了。治疗3周后,疼痛完全消失,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2年后,我们电话随访孙先生。他非常高兴地告诉我们肩痛经上次治疗痊愈后,直到现在也没再犯过。
生命科学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平衡功能。我们的大脑是按照遗传基因程序,通过外周神经实施对内脏、肢体的科学管理。平衡针灸就是利用人体的自身平衡系统,对脏腑机体的中枢靶位进行管理,提高机体整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镇痛效应,增强机体的代谢功能等,通过自我修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当病人自身的新平衡持久稳固地建立起来时,疾病也就治愈了。
这就是平衡针灸的治疗原理。
特定靶点
肩痛,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急性损伤及,慢性损伤造成的无菌性炎症,以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为上肢筋脉、肌肉、肩关节等部位感受风、寒、湿淫邪侵袭,经络闭塞,气滞血瘀所致。
治疗肩痛时,通过针刺外周神经上的密码定位(治疗肩痛的特定靶穴,也称靶点),将医生的指令信息反馈于病人大脑中负责肩关节的中枢靶位,使失调紊乱的中枢靶位瞬间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间接地依靠病人自己来治疗自己的疾病。
研究发现,针刺特定靶穴——肩痛穴,可以促进炎症介质和炎症细胞的吸收,调整神经通道,松解组织粘连,同时提高组织痛阈,大量释放神经镇痛物质,达到镇痛作用。
发现肩痛穴
肩痛穴是笔者经过40余年临床研究,数万次针感体验,从下肢腓浅神经发现的治疗肩痛的特效靶穴。肩痛穴定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高点连线的上1/3处。采取左右交叉取穴的原则,即右侧肩痛取左侧穴位,左侧肩痛取右侧穴位。临床有效率99%,临床治愈率90%,一针治愈率11%。
技术优势
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早期患者(出现临床症状1周以内者),每日1次,2周为1疗程:中期患者(发病2~4周者),每日1次,4周为1疗程,有肩关节组织粘连者(发病4周以上)。每日1次,6周为1疗程。治疗期间,病人严禁进行功能锻炼。因为在急性期炎症水肿期越进行功能锻炼,症状越重,不利于修复。
无论是从取穴部位、进针手法还是动物实验和大量临床推广后的数据来看,此项技术都是安全的。而且,治疗见效快、一病一穴~根针,病人痛苦小、费用低,易于普及。
平衡针灸针刺肩痛穴治疗肩痛技术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