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精选8篇)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第1篇

《琵琶行》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型:鉴赏

授时间:一时

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前预习中掌握。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最后设计一个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导语设计

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唐宪宗元和十年(81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行”是古体诗的一种,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变化,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2、明确内容: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在叙事中充满着丰富的感情(教师明确)。请学生根据叙事的特点概括每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口头总结)。

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诗人为什么流泪最多?(学生自由回答)

3、理清结构:叙述事必须脉络清楚,白居易是怎样将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身世联系在一起的(启发学生理清叙事线索,分析诗章的圆型结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秋江夜送客(叙事起笔)

琵琶女

诗人

月夜奏琵琶

我闻琵琶已叹息

凄凉话身世

又闻此语重唧唧

(详叙事)

(略抒情)

(叙事抒情融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旨)

为君翻作琵琶行

满座重闻皆掩泣

(叙事结尾)

讲析:诗人以叙事起笔,直写秋江月夜送客,用“枫叶荻花”、“江浸月”这样极富动感的景物和“惨将别”这样“典型”的情怀,描绘出一幅寂寞凄凉的图画,给人以萧瑟凄惨的感受。一个“忽”字,别生情怀,美妙的琵琶声使主人客人一时忘掉悲伤的情感,从而引出下文。接下来诗人依次展开一幅幅画面,一是写琵琶女的身世(通过琴声及其“自言”),一是写诗人的感受。最后,这两方面的内容交汇融合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人生体验上。写琵琶女的身世是叙事,写诗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诗章到此并未结束,由于琵琶女和诗人有着相同的人生体验,才有“莫辞更座谈一曲”,才有“满座重闻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诗以叙事起笔,中间交叉着描述与抒情,最后以叙事结尾。这实际上是一种首尾照应的圆型结构,体现了一种结构上的对称美。

4、诵读指导: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诗歌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后,请学生分析应该如何朗读《琵琶行》(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第一段:开头几句应读得沉重舒缓,“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

第二段:“寻声”一句可轻声读出,以示情节由此开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调先有情”应读得轻缓诚恳。“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语气中速,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分层读出相应情感,每层后稍作停顿。

第四段: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慢读;“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写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请求,应读得恳切。

第五段:结尾两句余味无穷,读完上句宜稍稍延长,再缓缓读出下句。

【说明:“自主阅读”是“诵读明意,把握结构”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原则。因为只有自主性的阅读,才能使学生对内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无须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首先将生字词预先写在黑板上。至于讲析内容的详略,则应视学生对“问题3”的回答而定,讲析应定位在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起引导作用这一原则上。】

(三)、品味美妙的音乐描写,欣赏语言的形象美

、请一位同学按以上的诵读指导朗读第二段,然后再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2、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美妙、节奏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美妙的音乐形象。诗人选用普通的声响作喻体,将诉诸听觉的音乐形诸文字,使那飘渺即逝的无形音乐变得仰之可视,俯之可感。这些美妙的文字对刻画音乐形象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师示例后请学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乐曲之浊重沉响,节拍急促。

如私语:形容乐曲之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曲之错落有致,明快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曲之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②、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学生找出描写诗人“听”的感受的诗句并作简要的分析,然后教师归纳)

诗人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声情并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诗人从旋律节奏的仰扬快慢的变化之中“听”出了琵琶女的“有情”,“听”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一个“漂沦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后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受抒发作了厚实的铺垫。

③、用环境描写表现音乐的魅力。(由学生分析,教师启发性提示。)

3、全班集体朗读第二段。

【说明:欣赏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妙,不能完全由学生完成,因为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品味欣赏”这一教学过程,须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感悟诗人的人生体验,慢慢培养学生独自领悟的能力。】

(四)、外拓展(预先印制好,下时发给学生)

、比较《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分别指出其描写音乐的目的。

2、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琵琶行》亦是绝作。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岂唐时法令疏阔若此?盖特香山借以为题,发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闻歌者》一首云:“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珍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则闻歌觅人,竟有其事,恬不为怪矣。(赵翼《欧北诗话》)

①、赵翼认为白居易不应该不顾身份地邀请琵琶女弹奏琵琶。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的?(可从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风及其能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拨插弦”之后,主动“自言”身世,而歌女“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差异?(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③、你爱读《琵琶行》和《夜闻歌者》两首诗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说明:知识的海洋是无穷的,必须培养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能力。“外拓展”设计的题目,给了学生充分的想像空间,同时又能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研究性阅读。】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前一次课对诗歌进行了整体感知和把握;本次课赏析诗歌第二段对琵琶演奏的描绘,领悟诗句以声喻声,以形写声的特点,领会本段名句在其它语境中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研讨文学作品中抽象事物具体化及作品间借鉴、引申、创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领悟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写法特点;语言的积累、感悟、引申、应用。

教学步骤:

一 引入:

温州是全国知名的经济发达地区,因为这儿有许多著名的民营企业,如正泰、奥康等,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国,因为这儿孕育出许多不朽的作家作品,如屈原的《离骚》,曹雪芹的《红楼梦》,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企业著名是因为它创造了在大量物质财富,而作品不朽是因为它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在于它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至今仍会让我们享用不尽。而这一篇不朽的《琵琶行》究竟有何感染力和表现力,它的妙处何在呢?下面我们通过学习本篇对琵琶声的描绘,将会领悟到它的妙处所在。

二 音乐描绘赏析;从以下方面赏析第二段中的琵琶声描绘:

1多层次摹写声音:文章描绘音乐并非笼而统之,而是按一定的层次结构,从开头出场到未尾余韵,中间摹写三个乐段,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根据提纲摘录相应诗句:

2以声喻声,以形写声:诗中用哪些其它声音比喻琵琶声?

这些声音有何特点?

3象声词增加乐感:划出象声词。

4侧面烘托魅力:标出相应诗句。

三 揣摩诗句的引用、引申:

这首诗这一段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赏析的点,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语言材料,让我们沿用至今,时常引用、引申,如:

此时无声胜有声、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所发资料上作练习,在空缺处选择以上三句诗中的其中一句填上:

1 叫你出吃饭,却让人等那么久,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呀。

2 这项法案历尽波折,多次修改,十多年后才得以通过,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3 男大当婚,去相亲是正大光明的事,不要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

4 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已经急不可待,却“犹抱琵琶半遮面”,弄出一番“劝进”的丑剧。

5 琵琶声停了,没有喝彩,没有惊叹,但“此时无声胜有声”。

6 山无言,地无语,天垂泪,没有人哭泣,雨中的人们一片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不在沉默中死亡,必在沉默中爆发。

辨析:诗句在引用的过程中有时意义有所引申,注意它们意思的细微变化。1句用本义,多次召唤才出来;2句引申为历尽曲折后产生结果;3句接近本义,偏重于害羞神态的描绘;4句取故作掩饰,遮掩、掩盖之意;5句指在无声中更加沉迷陶醉;

6句指在无声中压抑悲痛,原句指在无声中更显出愁绪伤感。

四 抽象事物形象化(化无形为有形):

不具体可感,不能呈现鲜明视觉形象或不具体可感的事物即抽象事物。

接下来我们将课内研讨的这两个问题联系课外的材料研究一下,首先是诗歌描绘音乐时最主要的写法特点: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无形的琵琶声具体形象化,其实,这种抽象事物形象化的方法运用很普遍,如:

1 当头棒喝 迎头突然大喝一声,如当头一棒。

余音绕梁 声音延绵不绝,给人印象深刻。

2 不仅是声音,其它任何抽象无形的事物,如思想、情绪、时间等,都可以形象描绘,请简析以下句子抽象事物具体化的写法。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 分析下面诗歌,哪句将哪一种抽象事物形象化了,标示相关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桥夜枫泊〉〉张继

4 研讨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将抽象事物形象化的问题:将运用抽象事物形象化写法的句子标示出来。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是否还会是一片云烟,今天的你,依然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5 研读《乡愁》,简要分析一下这首诗抽象事物具体化的写法特点:

运用比喻,将乡愁比作( )、( )、( )、( )四个具体可感的形象,激发人想象表现乡愁的四幕场景:贴邮票给母亲寄信;握船票登船去见新娘;看坟墓祭奠母亲;望海峡不能团圆。

五 引用、引申、创新:

运用课外材料继续探讨引用、引申的问题。引用,将词句借用过来时意思没有多少变化;引申则是在引用过程中词句意思有所发挥、变化。刚才探讨过这一问题,现再举一例,如《诗经》中《郑风.子衿》一句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思是指女子忘不了男子的衣领, 忘不了男子的容颜,与这个意思相照应的还有香港歌星王菲唱的一首歌,“忘不了你白色袜子,忘不了你身上味道”。但曹操在引用这句话时,加以了改换。(背《短歌行》)曹操在诗中引用这句话,不是表达女子对男子的牵挂,而是推陈出新,表达一位政治家对贤才的倾慕与牵挂。

能够恰当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引用、引申,紧跟的一步自然就是创新了,下面我们研究一下手中几项材料之间的引申、创新问题。

研讨《涛声依旧》与《枫桥夜泊》的联系,歌词对古诗引申最明显的是哪一句诗:

;古诗通过叙写景物寄托 ,歌词则表达出对的感慨。

研讨《涛声依旧》与《乡愁》的联系,歌词借用了诗歌中表现乡愁的四个意象(事物)中的一个,是哪一个意象: 。

六 写作片断训练:选择一种抽象事物,运用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写法写一个片断或几个句子。

乡愁、真情、往事、愤怒

七小结:这次课赏析了诗中的音乐描绘,着重研讨了第二段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并向课外作了一些引申,如果同学们能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那么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作品,都会获取自己独特的体会。

《琵琶行》课堂训练设计

一 音乐描绘赏析:

1 多层次摹写:根据层次结构提纲摘录相应诗句。

移船相见,歌女出场: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2 以声喻声,以形写声;诗中用哪些其它声音比喻琵琶声:

3 象声词增加乐感;写出诗中的象声词:。

4 侧面烘托魅力;写出侧面烘托琵琶曲魅力的两句诗:

二 诗句引用、引申;选择合适的诗句填空:

A此时无声胜有声、 B千呼万唤始出来、C犹抱琵琶半遮面

1 叫你出吃饭,却让人等那么久,真是“”呀。

2 这项法案历尽波折,多次修改,十多年后才得以通过,真是“”。

3 男大当婚,去相亲是正大光明的事,不要羞羞答答,“”的。

4 袁世凯一心想当皇帝,已经急不可待,却“”,弄出一番“劝进”的丑剧。

5 琵琶声停了,没有喝彩,没有惊叹,但“”。

6 山无言,地无语,天垂泪,没有人哭泣,雨中的人们一片沉默,“”,不在沉默中死亡,必在沉默中爆发。

三 研讨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写法特点:

(一)

离愁渐远渐无穷, 右边诗句将“愁”这一抽象事物

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欧阳修 进行形象描绘,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

问君能有几多愁, 角度略作分析: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二)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标划出歌词中将抽象事物形象化的

江枫渔火对愁眠。诗句。

姑苏寺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三)涛声依旧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标划出歌词中将抽象事物形象化的

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词句。

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是否还会是一片云烟,

今天的你,依然保存着那张笑脸,

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四)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诗歌运用比喻,将乡愁比作、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四个具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体可感的形象,激发人想象出凝聚着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乡愁的四幕场景:贴邮票给母亲寄信;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握船票登船去见新娘;看坟墓祭奠母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亲;望海峡不能团圆。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四研讨作品间的引申、创新:

研讨《涛声依旧》与《枫桥夜泊》的联系,歌词对古诗引申最明显的是哪一句诗:

;古诗通过叙写景物寄托 ,歌词则表达出对的感慨。

研讨《涛声依旧》与《乡愁》的联系,歌词借用了诗歌中表现乡愁的四个意象(事物)中的一个,是哪一个意象: 。

五写作片断训练:选择一种抽象事物,运用抽象事物形象化的写法写一个片断或几个句子。

乡愁:

真情:

往事:

《琵琶行》教学心得 第3篇

关键词:想象,模仿,参与课堂,诗与思

前言

我国古代诗词语言精练含蓄, 在有限的文字内, 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如何理会诗词意境向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深掘诗词留白的想象空间, 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 感受诗词的情感、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怎样达到这一要求呢?直接的讲解诗词的知识不可行, 教师可以适时融入想象或模仿因素, 鼓励学生感受、描述别人做过的事情, 让学生从情绪上参与课堂, 借助想象让诗词作品里的情感如同学生身受。

一.思在诗的重要性。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以语言之家为家。思的人们与创作的人们是这个家的看家人”。在一切语言艺术中, 诗是最为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 这使得哲学家海德格尔一生致力于“诗意地栖居”, 又说“必须有思, 诗者的话才能倾听”, 可见想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离开了思, 离开了想象, 诗歌就丢失了。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 作为人的一种思维能力, 反映在教学中, 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能够有个性、有创意地自由表达。记得在一次教学中, 讲到唐诗无意中提到王勃的《登鹳鹊楼》, 要求学生想象当时诗人的登高望远的心情。有的同学说诗人在登高之后看到太阳徐徐没入高山, 兴尽之后, 不免有悲来之感, 面对滔滔江水会有夫子的“逝者如斯夫”的时光飞逝而壮志未酬之感, “更上一层楼”是一种自我的鼓励与安慰。有的同学则说这首诗全是自信高昂的流露, 因为“白日依山尽”可以理解为日光出来了, 被大雾遮挡的高山逐渐清晰起来了, 流水之下有巍峨高山, 面对如此江山秀水怎么不叫人兴致顿起, 更上层楼, 这是个好男儿对未来前途的一片光明的自信。可见通过想象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激情, 还让多种不同的理解在一起碰撞。

想象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和接受思想教育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 是学生接受知识, 理解教材的重要条件。中高年级学生, 一般能借助自己的知识经验, 创造性地加进一些新的、别出心裁的故事情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放宽理解的自由度,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是一个自由的国度, 不要总是企图把学生往一个既定的方向引导, 多给他们一些思维的自由空间, 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以《琵琶行》的教学为例, 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在诗歌中想象, 让诗与思在教学中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一) 引导学生对琵琶女的猜测来激起学生对诗人身世的好奇。

《琵琶行》全篇记叙诗人白居易贬谪江州时, 在一个萧瑟的秋夜, 送客浔阳江头, 偶逢琵琶女, 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 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 悲怆之意油然而生, 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 尽情倾述悲愤之情, 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虽然是千古绝唱, 由于时间的久远, 空间的广漠, 学生常常有隔膜感, 很难对作品产生兴趣, 那么对语言所诠释出来的感情, 恐怕有一定的距离。往往开始时都不知如何下手, 情绪上等待着这种疑难的解答。如果单单依靠教师的讲述, 学生被动地接受, 势必课堂可能会很乏味, 学生的思维也会产生惰性。在课堂上,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如何吸引学生进入文章中来?首先从诗人入手, 这是文章进入学生视野的最新信息。

开始, 初次接触课文, 有的学生会想:诗人怎么会遇到琵琶女?是旧识, 还是他们事先约好?序中说“予出官二年, 恬然自安, 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为什么诗人被贬官二年都能恬然自安, 而偶然遇到琵琶女, 一席话就让他有了迁谪意呢?有的说“诗人怎么会写诗给这位琵琶女”等等, 在学生的头脑中会产生很多疑问。

这些疑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让他们产生联想, 根据序言和课文给出的注释, 学生基本就会明白:诗人白居易得罪权贵, 遭谗被贬为江州司马, 满怀抑郁, 无处宣泄。这时候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写作动机, 学生会依据现实生活, 产生很多理解。

有的学生说:一个人官场失意, 很落魄的时候, 心情肯定很郁闷, 这个时候会想应该如何去排遣这种苦闷, 喝酒吟诗;有的说:诗人会找朋友去谈心, 抒发自己的痛苦;有的说:通常的很多人会选择避开他熟悉的人, 逃离到一个陌生的世界, 寻找心灵的安慰等等。

经过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学生开始与作品有了感情, 这种感情会慢慢地渗透到作品的每个角落, 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 课堂也会变有趣味性。

(二) 开展对“天涯沦落人”的相遇进行想象。

教师因势利导, 从让学生动情的句子中引到“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评析, 并用“他们同在哪里?”等问题将思考引向深入。在初步把握这篇诗歌以后, 很多学生提出了疑问:这样一个才力高绝的琵琶女, 为什么会沦落江湖, 空船独守?一个是当时的伟大诗人, 一个只是天涯歌女, 他们的相逢怎么会有如此精彩的作品产生。

学生他们有自己的理解, 有的说:很多人会在情绪低落时, 用音乐来抚慰自己, 用酒来消除忧愁, 恰好诗人送客的地方有了音乐, 煽情而又悲伤, 一下子就攥住他的心。

有的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 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 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

因此, 诗人同情琵琶女悲惨的遭遇, 同时也是在感伤自己, 借此抒发自己的迁谪之意和政治沦落之情, 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可以说, 诗人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

二.开展角色模仿, 力求与诗人情怀产生共鸣。

心理学家提示:模仿是人的天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能融入个人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 最终能实现质的飞跃创新。因而, 教师充分利用课文的吸引性, 激发学生有欲望模仿,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课文的优美, 触动学生心灵和情感, 调动学生审美情趣和生活体验。教师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诗意的美”, 产生全身心的感知和共鸣, 才能唤起他们对诗歌的热爱。要想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学预期设定的情感, 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 形式上模仿, 内容上创新, 思想上升华, 才能完成。否则, 即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 学生理解得也比较肤浅。

《琵琶行》这篇作品, 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诗人的坎坷失意与琵琶女的苦难身世, 产生悲怜与同情, 甚至让他们对这种情感在他们内心不断激荡与震颤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的进行模仿, 力求与诗人情怀产生共鸣。如何模仿?鼓励学生利用原文的诗句, 让学生的心灵与创作者的心灵发生一次撞击, 在撞击中去神交去感动去洗涤去熔化。

我问:有人说艺术具有宣泄痛苦、缓解伤痛、净化心灵的作用。“它使孤独的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 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为什么座中泣下最多的江州司马, 听得双颊流泪, 全身流汗, 想象下为何会产生如此情景。

有的学生说:那是因为诗人回忆眼前的生存困境和昔日辉煌际遇的强大反差, 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觉得自己如今就是一歌女, 谪居天涯, 年事又高, 所以不觉就有想哭之感。

有的则说:应该是诗人看到琵琶女, 听她的身世哀怨, 对比自己, 心生出对比自己不幸的人更多的同情, 以致座中泣下最多。

有的说:是因为艺术的力量, 乐音触动了诗人的那根敏感的神经, 那种无法遏止的悲苦, 一下子宣泄出来。本来作者被贬官之初的忧愤不平平复之后就随遇而安了, 可碰到琵琶女后, 欣赏了演奏的美妙音乐, 了解她悲凉的身世, 又勾起了作者的忧愤悲伤的情绪, 产生了“迁谪意”, 如今的泣下最多更是泣出最多的不平, 这就是艺术的净化作用。

综合在教学过程中的收获, 发现学生在课堂中, 喜欢参加对自己来说有意义或完整的学习活动, 教师融入想象或模仿因素, 会让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展现出千姿百态的语文课堂, 能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心灵深处的图画, 只要我们去发掘、去引导, 定能像诗人荷尔德林所说, 充满劳绩地思、说会让诗意栖居在读者, 在学生的心灵里。

参考文献

[1]Thomas L.Good Jere E.Brophy.透视课堂[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王益编.教师应用心理学.湖南大学出版社。

《琵琶行》教学设计 第4篇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魅力”。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描写艺术(音乐和绘画)的文学作品的学习,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知识,积累一些基本的鉴赏技能,进而培养学生们对艺术的热爱之情。但这个目标对于目前的高中学生来讲却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学生自身已有的艺术素养不足以支撑他们对描写艺术的文学作品的品读鉴赏。因此当作者用一些相对专业的术语把对音乐和绘画的理解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的时候,学生很难通过抽象的、自己也不甚理解的文字去还原艺术作品的本来面目和真正魅力,在此接受层次上进行艺术鉴赏几乎不可能。因此在教学上,多数老师不过是把它们上成文学课罢了,对于如何真切地感受艺术魅力觉得无从下手。笔者力拙,但却想从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角度去作一尝试,力争使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感受艺术魅力上能有所收获。

阅读是打开文学艺术作品宝库的钥匙。学生要想体味用文字呈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就要到文字上去找突破口;要想体会文学艺术作品的美,感受文学艺术作品的魅力,就必须从它的载体——文字入手;要想深刻体会文字所传达的艺术气息,就必须在明白语义的基础上反复阅读,在阅读中感悟、体会、升华,由文学形象还原为艺术形象,由艺术形象上升为一种个人情感体验。因此在设计本单元的教学时,要把阅读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

以《琵琶行》为例,笔者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学习目标、自主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不管是学习目标还是探究的问题,都要强调在阅读的基础上去设计,去理解。这样,阅读就成了课堂的主轴线,在阅读品味中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在阅读品味中学生初步感知艺术形象,在阅读品味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本单元的教学总目标才会达成,学生才会真正从本单元的学习中得到可能受用一生的东西。

教学过程

1.导入

这个单元的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魅力”。大家知道,艺术的魅力是永恒的,但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学习这个单元的任务就是来尝试掌握这一本领的。而《琵琶行》主要是为了锻炼大家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力的,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琵琶行》,一起品味、感受音乐文学艺术的魅力。

2.检查预习

明白文意是理解文本的基础,检查内容主要是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

《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传世佳作,阅读全诗,结合学案,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为本课设计一个学习目标,并根据自己设计的学习目标,设计一个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学生设计的目标和问题,尽管表述各不相同,但都不外从情感、音乐描写、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着手,老师此处可根据学生设计,选择两个问题进行课堂处理。教师备课要充分,所有的方面都要准备好。笔者执教过程选用两个目标:⑴阅读品味音乐描写的特点。⑵ 阅读品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针对第一个学习目标,老师引导学生从集中描写音乐的第二段入手去品味琵琶曲之美。首先,学生高声朗读第二段,总体把握琵琶曲的特点。学生多数能体会到琵琶曲的美。此时老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来描绘琵琶曲的美的。学生带着问题再读文本,很快就会发现作者运用的一些典型艺术手法。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席如此美妙的“听觉盛宴”。音乐本身是流动的时间艺术,主要通过音调的高低和旋律的变化等来塑造艺术形象,作者的文字描绘当然会捕捉到这些变化。而学生也要捕捉到这些变化,并利用朗读的轻重缓急来反映这些变化,就要再读文本,边读边体会。当学生掌握后,请学生朗读,老师趁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学生就能越来越准确地把握琵琶曲的变化,并读出自己的情感,此时老师再适时范读,把整个阅读体味推向高潮。此时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在通过阅读而再造的琵琶曲的艺术境界中,个个摇头晃脑,跃跃欲试。

由此老师总结过渡,进入第二个目标的学习。音乐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语言,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困苦,我们也能感受《二泉映月》的辛酸,没有经历过爱情的痛苦,我们也能感受《梁祝》的悲欢。音乐是用来表达情感的,那琵琶曲表现琵琶女怎样的情感呢?同学们再读文本。

学生通过阅读会从乐曲中得到愉悦、激愤、哽咽等不同的情感体验,老师趁势点拨,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一首繁复的琵琶曲就是琵琶女一路走来的人生经历的高度凝练的概括,总体情感基调是由喜转悲的。这种理解是否正确,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第三段,印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琵琶曲旋律的变化和琵琶女身世的经历是如此的契合,学生真正体会了音乐作品和演奏者合二为一的境界,也就自然体会到了艺术的震撼力和表现力。

对于琵琶曲作者的体会是“我闻琵琶已叹息”,对于琵琶女的诉说作者的感受是“又闻此语重唧唧”。学生阅读第四段,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学生能概括出作者的人生经历,由此联想琵琶曲的繁复多变和琵琶女的身世经历,不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最后让学生自由朗读二、三、四段,深入品味艺术作品的魅力。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大家表现很优秀,通过一起讨论交流,我们共同积累了感受文学艺术作品的方法,提升了感受艺术魅力的能力,达成了同学们预先设定的目标。有了这些能力,如果我们能重返两千多年前俞伯牙所生活的地方,那么相信他将不再会感到知音难觅,相反他会说:高山流水,知音无限。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文学艺术作品的感受力为目标,以阅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最终形成了学生、作者、琵琶女、琵琶曲多方面的共鸣,真正体会了艺术的感染力。从这个角度说,这节课是成功的。本节课还尝试了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自我设计探究问题的环节,从实际的课堂效果看,学生经过这么多年语文素养的积累,完全可以放心地把这个工作交给他们自己去完成,这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捕捉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这节课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在对音乐的描写方法归纳时,应该更详细,让学生学习具体鉴赏的步骤和答题思路,对音乐描写的方法进行归类整理,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文中很多环境描写的句子优美动人,老师应该捕捉其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一两句进行写作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艺术的感受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教材中随处都有值得挖掘的写作素材,只要老师引导到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单位: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251100)

《琵琶行》优秀教案设计 第5篇

解题

1、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年长色衰”后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成衬。 诗中运用比喻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对音乐的描写可谓绝唱。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guī (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现实主义诗人。贞元十五年(唐德宗李适、后唐顺宗,又宪宗李纯元和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代表作《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中文名:白居易

别名:白乐天,香山居士,白傅,白文公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河南新郑市(今郑州新郑)

出生日期:公元772年2月28日

逝世日期:公元846年

职业:诗人、官员

主要成就: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 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代表作品:《白氏长庆集》,《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葬于:洛阳香山

祖籍:山西太谷后迁下邽

阅读《琵琶行》一诗的小序,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带红色的词语

A:明年秋 ( )

B:穆曹二善才( )

C:年长色衰( )

D:委身为贾人妇( )

E:曲罢悯然( )

F:因为长句( )

G:凡六百一十六言( )

总共

⑴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⑵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诗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看正文前从过去高考出题思考:名句

年全国高考题:2、在横线上填写所引诗赋句子。(4 分) 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2)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其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本题考查考生识记默写名言名句的能力。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柳永的《雨霖铃》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 《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或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解析]这道题除了常规的填充式默写之外,还有情景默写。情景默写更突出了对名句名篇的理解,这是一种考试方向。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概括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次写听弹琵琶

一闻琵琶(第一段)主人忘归客不发;

再闻琵琶(第二段)唯见江心秋月白;

三闻琵琶(第五段)江州司马青衫湿。

赏析第二段

作者在这一段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乐声变化和弹奏效果。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相关诗句。

琵琶女的出场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白居易、识记文言基本知识点。

2、 赏析本诗结构艺术。

3、 学习描绘音乐的方法。

4、 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

5、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6、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7、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的曲折岁月。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也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是谁? 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白居易。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琵琶行》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60首,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明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谏官”;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行: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多用于铺叙记事,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换。

【简析小序】

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文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内容感知】

1、 通过诵读和对小序的学习,简要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明确:诗人被贬官后谪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诗人自己和琵琶女。

3、 学生再读诗歌,并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各个诗节的内容。(教师逐字逐句解释翻译每一段,讲析一段,叫学生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浔阳江边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江中听诉身世苦(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同病相怜感慨多(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如今:谪居卧病浔阳城)、重闻琵琶青衫湿。

4、 请同学们概括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看看两者有没有共同点。

诗人:当年在京城曾位居高官,作为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每日诗酒流连,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但因为犯颜直谏被一再贬官,而今谪居浔阳城,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琵琶女:年轻时在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只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过着凄凉的生活。

共同点:①两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沦落之感;②两人都曾有过欢乐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③两人同居穷乡僻壤,举目无亲,知音难觅,倍感凄凉寂寞;④两人前程未卜,对未来都怀有深深的忧虑。因此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5、 作者在听琵琶女弹奏时心情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明确:诗人的心情应该是孤寂落寞、凄清感伤的。诗中“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处即是这种心情的印证。产生这种感受是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他从她的琵琶声中听出了其中哀怨凄凉的感情,进而想到自己的不公遭遇和坎坷仕途,自伤身世。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既同情琵琶女的遭遇,又悲叹自己的不幸。

【结构艺术】

文中有几次写到了琵琶演奏?每一次的演奏从详略布置上来说,有什么不同?

6 琵琶行并序 教学设计 教案 第7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了解歌行体的特点。熟记名句,积累词语。

2、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 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能力目标.

1、体会诗人感情,鉴赏诗歌意境,品味音乐描写艺术。

2、训练朗读能力、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品味语言。

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2.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描摹音乐的妙处,进而领会作者的感情。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同”。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与诗对照,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例如序文中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六句(“予出官二年„„有迁谪意”)跟诗的第四段对应。由此了解故事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十分必要的,必须切实完成。

二、导入 :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三、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下面是有关白居易的一则资料。

白乐天去世,大中(唐宣宗年号)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摭言》卷十五)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四、疏通文字

1、读准字音

琵琶()()

湓()浦口

悯()默

迁谪()

荻()花

瑟瑟()

慢捻()

嘈嘈()

水浆迸()

虾蟆()()

红绡()

钿()头云篦()

呕哑嘲哳()()()()

Pí Pá、Pãn mǐn、zhã、dí、sâsâ、niǎn、cáo cáo、bâng、hā má、xiāo、diàn、bì、ōu yā zhāo zhā

环节二:

五、理清思路

1、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简析诗歌的内容

(师生互动,依次简析各节诗歌内容。)

1).第一节:诗 人:浔江送客闻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

其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2).第二节: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

诗 人:江心聆听琵琶声

3).第三节: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 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

4).第四节: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 如今:谪居浔阳处境艰

诗人:同病相怜感慨多

5).第五节:诗 人: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

感情在“送客闻满座皆泣”中达到高潮。

同情歌女遭遇 感伤身世时局

双线结构

虚实相生 对比衬托 深化主题

五、课文串讲

1.诗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3.在这首叙事诗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4.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明确:乐妓:早年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6.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从小序中找)

明确:铮铮然有京都声。

7.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8.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9.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实乃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明确: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10.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

11.分析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明确: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12.分析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总结: 正是因为有了相同的境遇,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才写下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六、诵读

请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放课文磁带(最好是配乐朗读),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如此范读有替代讲解、创造课堂良好氛围、帮助学生记诵等作用)。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诵读指导——诵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意境,读得凄楚动人。

1.开头: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读最后两句,情绪应有变化:“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说的“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音乐境界中,忧伤暂被驱散。

2.关于音乐描写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3.关于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划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

4.关于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二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请,应读得恳切。

5.结尾部分: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平缓些。中间两句转入抒情,当用低沉声调。最后两句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顿,然后徐徐作答,这是全诗抒情的高潮。

诵读不单纯是为了记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种鉴赏手段来运用。

七、鉴赏

要点:①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②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这两条都是诗中的精髓,如能切实完成,就给学生课后继续领悟创造了条件。其余如全篇的结构艺术、景物描写、叙事手法等,可以三言两语带过或略而不讲。实践证明:读诗主要靠学生自行领悟,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抓不住主要的内容或一时消化不了,未必有益。1.音乐描写

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十分出色。

诗人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人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然后分两个阶段写她的演奏内容。开始演奏的大概是她根据当时的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因为诗人从那“掩抑”的琴声中听出了愁苦和“平生不得志”的诉说。与此同时,诗人又描写了她的演奏姿态,从“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看到了她技艺的娴熟。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虽是淡淡的几笔,却有引人人胜的魅力。接着写她演奏琵琶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这原是一件难事,但诗人写得很巧妙:他只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同时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读者在想像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一—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果然,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进”,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呜”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读了这一段文字,掩卷沉思,会有“余音绕梁”之感!

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如何用文字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形象化表达出来,最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法是比喻。

(1)诗的第二段连续用了八个比喻描写音乐,请同学重点研读第二段,找出这八个比喻句。

(2)八个比喻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一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比喻

特征

变化

如急雨

粗重急骤

如私语

轻微委婉

急促——愉悦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鸟语花底

宛转流畅

泉流冰下

阻塞压抑

轻快——停顿

冰泉冷涩

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

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爆发——高昂

如裂帛

短促急迫

戛然而止

(3)八个比喻有什么特点?

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飞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诗中凭借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转的应接不暇的乐声,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跟白居易精通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上曾流传过一个故事。有一次,有人将一幅乐队演奏《霓裳羽衣曲》图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说这是演奏曲中某个乐句的情形。那人不信,就找一个乐队来试验,当奏到那个乐句时,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照,所有演奏者的姿态及指法都跟图上—样。可见他在本诗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是完全可信的。

2.“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同”在何处?

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然后尽情地倾诉他“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尽管直至诗的最后他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这是无须说明的。在封建社会中,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

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二句的形象说明。江州司马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同之点:

a.来自京都: 去年辞帝京

本是京城女 b.出色才能:誉满京都名艺人

才华横溢大诗人

c.落泊失意:年长色衰守空船

直言相谏遭贬谪

3.艺术结构

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也很值得欣赏。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先用叙事引人,然后浓墨重彩地写她演奏的内容,以证明她技艺的高超。由此自然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而琵琶女的自叙又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原来他俩“同是天涯沦落人”。接着诗人便讲起自己的“沦落”,但主要是围绕着音乐讲的,讲心境的低沉,而关于“沦落”的原因,则仅以“辞帝京”“谪居卧病”二语轻轻带过。这显示了诗人的温柔敦厚之风,但我们不难看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只说调子悲凄,与《霓裳》《六幺》不同,之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这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4.对“江”和“月”的描写

本诗前三段中都有关于“江”和“月”的描写:第一段写诗人及其客人在“茫茫江浸月”的情境中听到了琵琶女的演奏,为之神往;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弹完名曲后的外景;第三段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目下的孤单、凄凉处境。这些描写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形象,使读者能具体地想像出她“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悲惨生活。

课后习题

1.比较李贺《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不同之处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

2.反复聆听一首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借助联想想象,用恰当的比喻描摹音乐,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

琵 比 急雨、私语 珠落玉盘 同是天涯

琶 喻 莺语、咽泉 冰泉冷涩 沦落人

之 独 银瓶乍破 铁骑突出(点题)

曲 特 裂帛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第8篇

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是唐诗中的名篇。唐宣宗在挽白居易联中写到“胡儿能诵琵琶篇,孺子解吟长恨曲”。一直以来,各类中学语文教材将其列为必修篇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首诗的感染力在中学语文课堂却远远比不上它千百年来获得的声誉。究其原因,是琵琶女的身世唤不起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所以,化解这一千多年的“代沟”是讲好这首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在他看来,学习不应该是机械的刺激和反应联结的总和,个人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心理过程。只有学生设身处地参与进来的课堂才会是有效的课堂。所以,在学习本诗的时候,让学生抓住对人物角色的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诗歌序言里写琵琶女“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倡女”的身份让学生联想到的是被打上了某种色彩的青楼女子,而非一个值得同情或认可的对象。学生有限的学习和生活阅历形成的思维定势让他们很快就对琵琶女这一人物产生了排斥心理,若在此情境下完成学习的正向迁移是不太现实的。而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诗,效果也是要打折扣的。

笔者认为,此时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尊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一理念的同时,老师要了解和把握学生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注意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在学习动机这一方面下功夫,明白情绪的积极与消极对学习迁移也有重要影响。

此外,罗杰斯还曾提出“共情”的概念,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对他人的想法、情绪等都有一定的体会和理解。当代心理咨询中运用得较多的“共情体验”就来源于此。所以,在讲授本诗时,老师也可以借用心理学的这种方法,为学生创设、还原一个几近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穿越”到诗人所处的时代,用那个时代的视角看问题。

具体说来,可以从动机情绪的培养和“共情体验”情境的创设两大方面着手来引导和端正学生的认知态度。

首先,在动机情绪的培养方面,从汉字构成的角度解释“倡”字的本义有利于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大背景下客观地看待这个字和这种现象。

“倡”是对古代歌舞乐人的称呼。《说文解字·人部》曰:“倡,乐也。”《广韵·阳韵》曰:“倡,优也。”在上古时代,“倡”主要是声乐和器乐演员,本字从“人”,男女不分。之后男艺人分化出来称为“俳优”、“优伶”等,“倡”、“伎”等字才从“女”。《汉语大字典》在解释“倡”和“娼”时,分别这样说:倡,①古代歌舞乐人。②妓女。也作“娼”。并引出义项②所依据的对象“《正字通·人部》:‘倡,别作娼。’”[1]同时在该字典的“女”字部对“娼”字的解释是“妓女”,同时标注其所依据对象是《玉篇·女部》———“娼,婸也,婬也。”[2]《玉篇》一书是南朝梁陈时期的顾野王编撰的,也是继许慎《说文解字》之后很重要的一部字典。尽管现存《玉篇》的版本与原本相比,增字较多,难以还原原本面貌,但根据字典中援引的例证,我们至少可以推断“娼”字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且专门用来代指“妓女”。而“妓”在最初也是另有含义的。(见下文)基于此,教师在对琵琶女的身份进行定位的时候,就要能够抓住学生的情绪动机反应,用强有力的知识加以理性、客观的引导,让学生的积极情绪占主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此外,教师也可以从唐诗和音乐的关系上来阐述琵琶女“倡女”的原身份应该是“宫妓”。《汉语大字典》根据《说文解字·女部》中的解释把“妓”字的意思归结为“妇人小弱。”;根据《华严经音义》中的解释归结为“美女。”;又根据《广韵·纸韵》中的解释归结为“从事歌舞杂技表演的女艺人。”[3]在唐代,上流阶层盛行教养宫妓,音乐和诗歌的结合让这一类人凭技艺在诗歌的舞台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甚至一度成为诗歌传播的主体或描写对象。琵琶女就是其中之一。

由此,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会很容易地完成情感的迁移,即重新定位、客观评价这类被影视剧丑化了的形象。

其次,在“共情体验”情境的创设上,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琵琶女。

一、唐朝的音乐机构———教坊,是朝廷“培养音乐舞蹈人才和教习、排练歌舞散乐”的地方。据记载,“教坊”初设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唐明皇时分别设有内、外教坊。教坊内艺人依声色技艺高低分为若干等级:平民之女选入教坊学习琵琶、箜篌、筝等乐器演奏,称为“搊弹家”;一般歌舞伎,称为“宫人”;技艺水平最高、经常有机会在皇帝面前表演的,称为“内人”或“前头人”。[4]本诗中写到“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可以推测琵琶女平民之女的出身和高超的弹奏技艺。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一句,更能显示在人才济济的京城琵琶女的出类拔萃。

这样的情境铺垫是很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他们爱做梦、敢做梦的心寻找到一个出口的。只有在这种情绪体验的引领下,才能深刻领会诗人“我从去年辞帝京”时的种种痛心和无奈……

二、作为底层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处于被侮辱、被损害的地位。倡伎来路有三种:“诸女有自幼丐有;或傭其下里贫家,常有不调之徒潜为渔猎,失身至此;亦有良家子为其家聘之,以转求厚赂,误陷其中,则无以自脱。入曲以后,教之歌令,责赋甚急,微涉退怠,鞭扑备至……”[5]

这段文字客观记述了封建社会底层女子的悲惨命运,由于出身贫贱,她们无力去选择自己的命运和生活方式,在男权社会只能像物品一样被买卖,不像当今新时代的女性,可以作为社会的半边天存在,活得独立、有尊严、有价值。由此唤起同学们共同的心理沉淀,引导学生“穿越”到琵琶女所生活的“此情此景”中,站在琵琶女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人生遭际,通过这种对比让同学们产生’共情’体验,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感恩自己所处的时代。

三、从这类艺人自身的角度来看,她们自身的苦痛也不可言喻。江淮名妓徐月英叙怀云:“为失三从泣泪频,此身何用处人伦。虽然日逐笙歌乐,长羡荆钗与布裙。”[6]且随着年岁的增长,连琵琶女这样有幸在宫廷表演的优秀艺人也会随着一批批表演人才的出现而交替代谢,流散到民间。如琵琶女者再不遇良人,暮年的凄凉处境是可以想见的。

此点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进入琵琶女的认知世界,理解她由“红极一时”到“终被抛弃”的巨大生活反差,也可以把学生的这种“共情”体验迁移到诗人“京官被贬”的遭遇上,理解诗人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苏联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可以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运用。即让学生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上升到“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7]让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就本诗而言,要想让学生真正明白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背后所包含的深深落寞和无限悲苦,利用“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无疑会让学生理解、接受起来水到渠成。此外,中国古人有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义的文学现象,琵琶女被弃后的心情未尝不是作者心情的一种写照。此情此景中,同病相怜、惺惺相惜,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到此,这首诗的感染力才会真正被当代的学生捕捉到,并释放出来,实现它“名篇”的价值。

学习诗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调动读者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给思维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或写实、或浪漫的文句里,放飞思绪,尽情翱翔。无疑,教师以上各环节的安排会拉近学生和古人间的距离,帮助他们插上飞向诗歌国度的翅膀,以达到真正理解本诗的目的,也给这首流传千年的名篇一个存活下来的理由。

总之,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很难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谅他人。此种情况下,教师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就显得特别重要。首先运用动机情绪的培养让学生的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其次再通过以上三方面不同角度“共情体验”情境创设的引导,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2][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G].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177;1058;1030.

[4]伍国栋.《中国古代音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97.

[5][6](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819---824卷娼妓部)[G].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34:819卷38页;822卷53页.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精选8篇)《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第1篇《琵琶行》教案设计教学目的.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