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离份额法范文
偏离份额法范文(精选8篇)
偏离份额法 第1篇
国内外研究产业结构的方法有很多种, 如:投入产出法, 多元统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 偏离-份额法。在这些方法中, 偏离-份额法凭借其综合性和动态性, 现已广泛应用于产业结构分析和区域经济分析中。自20世纪80年代末, 周起业、刘再兴将偏离-份额法引入中国以来, [1]已有很多学者利用偏离-份额法进行了研究。王晓亚等 (2011) 对广州市产业结构及其对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 得出广州市第一、二产业已逐渐衰减, 竞争力下降, 第三产业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的结论。[2]朱玉林等 (2008) 研究湖南省产业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湖南省整体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但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具有地域差异性, 因此各市还需加大工业化步伐。[3]李武军等 (2010) 以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中部地区三产业产业结构极不协调, 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 六省都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4]曹旭平等 (2012) 运用偏离-份额法对1996年~2010年苏州市产业结构及竞争力进行分析, 提出应大力发展第一产业, 对第二产业进行升级和高端化要求, 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 提高其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5]安静 (2010) 对成都市1997年~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 针对各产业的优势和劣势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6]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和核心, 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 同时也关系到生态环境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优劣。[7]因此, 研究城市地区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上述文献, 笔者发现研究者中少有人以成都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 并且数据已经过时, 对21世纪最近十几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尚属空白。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 对成都市2000年~2012年三个产业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据此提出了发展建议。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 Method, 简称SSM) 是1942年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首次提出, 后经过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的发展, 由Dunn于20世纪80年代初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的形式。它通过对一个地区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可以得出该地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程度, 对该地区未来规划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因此, 偏离-份额分析法现已广泛应用于产业结构分析和区域经济分析中。
(一) 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析法是以一个国家或比自身更大的区域的经济作为参照物, 把自身经济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与其相比较。它把区域自身经济变化分成三个分量, 即份额分量 (the national growth effect) , 结构偏离分量 (the industrial mix effect) 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the shift share effect) (区域经济增长=份额分量+结构偏移分量+竞争力偏移分量) , 通过比较一段时期内区域经济变化与参照物经济变化的偏移量, 分析该区域各类产业的优势与劣势, 进而提出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建议。
(二) 构建数学模型
假设成都的经济总量为b, 全国的经济总量B为其参照物, 在经过一段时期[0, t]的发展后, 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发生改变。设成都产业被划分为j (j=1, 2, 3) 个, 则bj0表示成都市第j产业初期经济量, Bj0表示全国第j产业初期经济量, bjt表示成都市第j产业末期经济量, Bjt表示全国第j产业末期经济量。
设r为在[0, t]期内成都市经济增长率, R为在[0, t]期内全国经济增长率, 则n表示在[0, t]期内成都市第j产业经济增长率:rj= (bjt-bj0) /bj0, Rj表示在[0, t]期内全国第j产业经济增长率:Rj= (Bjt-Bj0) /Bj0。
以全国第j产业占总量的份额将成都第j产业规模标准化得到:bj0'= (b0-Bj0) /B0。
这样, 设在[0, t]期内成都市第j产业的增长量为Gj, Gj可以分为份额分量Nj, 结构偏离分量P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j, 表达式为:
设Mj为总偏离分量, 则Mj=Pj+Dj;
Nj表示份额分量, 指成都市第j产业若按照全国的增长率增长所应产生的增长量。Pj表示结构偏移分量, 指成都产业部门比重与全国产业部门比重的差异所引起的成都市第j产业增长相对于全国标准的偏差。若结构偏移分量为正, 则表示成都市产业结构优于全国产业结构, 且数值越大表示成都市产业结构对经济的贡献越大。Dj表示竞争力偏移分量, 反映了成都市第j产业的增长量与全国第j产业增长量的差异。若竞争力偏移分量为正, 则表示成都市第j产业的增长量大于全国, 表明成都市该产业比全国更具竞争力, 且数值越大, 代表竞争力对经济的贡献也越大。Mj表示总偏离分量, 指在[0, t]期内成都市实际的产业增长量与份额分量的偏差。若总偏离分量为正, 则表示成都市第j产业优于全国, 且数值越大, 代表优势越明显。
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一) 数据说明
本文以上述理论为基础, 选取2000年~2012年这十三年来成都市及全国分产业本地生产总值及构成进行分析,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0~2012) , [8]《四川省统计年鉴》 (2000~2012) 。[9]
(二) 计算结果
将成都市和全国各年的经济数据分别代入偏离-份额模型计算出偏离-份额各分量, 结果如下所示。
(三) 结果分析
1. 总体偏离分析
2000年~2012年间第一产业的总偏离分量均为负数, 第一产业的增长总量均低于按全国增长率增长所应产生的增长量, 且低幅很大, 这说明成都市的农业发展较差, 农业发展水平低于全国水平。成都市所处的成都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适宜, 水资源丰富, 土壤肥沃, 是全国重要的水稻、棉花、油菜籽, 小麦等农作物的产区, 还是全国最大的生猪、水牛、蚕茧产区。虽然成都市农业资源比较丰富, 近年来也在推动农村改革, 但目前农业水平仍较落后。第二产业的总偏离分量除2003年为负值-211.46最大以外, 其余各年均为正值且逐渐上升至2012年的430.63, 说明相对于全国而言, 成都市第二产业属于快速上升阶段, 增长量高于全国发展水平。第三产业的总偏离分量由2000年的8.98增长到2012年的230.69, 期间2004年~2009年均为负值, 说明成都市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不稳定, 总体水平不高。
2. 从结构偏离分量来看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结构偏移量始终为负值, 说明内部结构存在严重问题。通过分析成都市农业结构, 发现主要有以下原因导致农业落后:种植业和养殖业集约化程度较低, 优质的经济作物、园艺等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的农副产品生产不发达, 单位面积产量很低;[10]科技创新意识弱, 技术推广人才比例低, 导致农业技术提升效果慢;农产品物流体系不健全, 不能适应农业市场的需求;品牌优势不明显, 成都已有的农产品品牌数量较少, 且在国内不具有竞争优势。第二产业虽为成都市主要发展产业, 但整体产业结构水平偏低。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一是工业布局不合理, 分布较分散;二是产业关联性不强, 融合性差, 分工不明确, 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联系不紧密;三是工业集聚优势不明显, 产业链不长, 因此缺乏竞争优势;四是资源密集型工业应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五是缺乏核心技术,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成都虽已为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 但这些问题仍然使其面临第二产业技术不高的困境。第三产业结构偏移分量均为正值, 但其数值不大并呈上下波动的状态, 说明在经济增长中第三产业结构对经济的贡献不太稳定。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第一、二产业的繁荣发展为基础, 第一、二产业结构矛盾异常严重, 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3. 从竞争力偏离分量来看
成都市第一产业竞争力偏移分量为负值, 这和前面分析是一致的,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矛盾严重, 效益低, 直接导致了其竞争力很弱。第二产业竞争力偏移分量除2002年~2004年为负值外, 其他年份均为正值且逐年增加, 在2012年出现最大值434.08, 增长幅度巨大, 说明2004年以后成都市第二产业竞争力有所提高, 且优势相对明显。第三产业竞争力偏移分量2000年~2003年微负, 2003年~2004年为正值67.54, 但2004年~2008年均为负值且出现最低值-104.71, 其后2009年~2012年均为正值且出现最高值188.15, 说明在这十年期间成都市第三产业竞争力变化幅度大, 不稳定。第三产业内部层次发展不协调, 特别是金融、信息、综合科技服务业发展不足, 且服务业整体水平不高。但是在汶川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成都市通过加快应对灾后重建工作, 重振旅游业等服务型行业, 其灾后四年的竞争力逐渐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成都市第一产业基础薄弱, 生产结构单一, 缺乏竞争力;第二产业近年来总量增长较快, 属于快速上升阶段, 但同时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发展方式较为粗放[11]等问题;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 在未来经济增长中将占据重要地位, 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2000~2012年各年的偏离-份额分析表明,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成都市产业结构得到一定调整,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第一产业发展水平落后, 不能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基础保证,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在经过不断的调整及技术支持后已得到优化, 然而, 具有竞争优势但缺乏结构优势的结果则说明,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会成为制约成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导致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受到限制, 抑制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正验证了这个观点。
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是成都经济发展的关键点, 基于产业结构分析, 对成都市三大产业的发展提出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开展多种经营,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增强其竞争力;全面振兴第二产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向工业化后期迈进;大力推进服务业的发展, 使之成为就业主导产业, 结合城市建设目标加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具体如下。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利用高新技术改变传统农业在生产上的制约性,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提高生产技术, 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 走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生态环境方面,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同时将旅游业与农业相结合。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工业在我国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 但引进高新技术, 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已成为传统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改造传统工业,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有效方式。
3.结合城市建设目标加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成都以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为城市发展目标, [12]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应该与之一致。成都具有丰富的旅游自然资源, 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极大地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同时, 应该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并建立金融、信息、物流中心, 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将成都独有的人文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摘要:选取2000年~2012年成都市和全国的分产业本地生产总值及构成, 运用偏离-份额法分析成都市产业结构的变化, 发现成都市产业发展整体良好, 但第一产业发展较差, 竞争存在劣势, 第二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稳定增长, 但结构水平偏低, 第三产业处于快速上升阶段, 已成为对GDP贡献最大的产业。提出大力发展新型农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结合城市建设目标加大支柱产业的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竞争力,偏离-份额法,成都
参考文献
[1]周起业, 刘再兴, 祝诚, 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2]王晓亚, 张争胜, 沈璐璐, 罗丰.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广州市产业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1) :173-179.
[3]朱玉林, 李佳.基于偏离份额分析的湖南省区域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8 (2) :73-76.
[4]李武军, 黄炳南.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研究[J].经济经纬, 2010 (6) :25-29.
[5]曹旭平, 杨佳帆.基于偏离——份额法的苏州市产业结构与竞争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 2012 (21) :82-85.
[6]安静.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与建议——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J].经济论坛, 2010 (7) :79-82.
[7]刘刚, 沈镭.1951~2004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J].地理学报, 2007, 62 (4) :364-376.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9]国家统计局.四川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10]卢阳春“.十二五”时期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10) :30-36.
[11]何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都要下哪些功夫[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2012 (22) :75.
偏离份额法 第2篇
关键词:动态偏离份额模型;海洋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2.9;F326.4 文献标识码:A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特别是进入“十一五”时期,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部署和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海洋经济已逐步成为带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有力支撑,并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2012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1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 9.3%,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与此同时,广东海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依旧突出,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海洋产业内部结构中传统行业比重大、科技含量低、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制约着广东在新形势下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广东海洋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对广东省2006-2012年期间海洋产业结构状况做一个综合考察,分析存在的问题。
1.动态偏离份额模型
根据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把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其中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之和称为偏离分量。通过对这三个分量的分析说明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原因,分析产业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广东省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海洋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广东省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假设广东海洋产业在[0,t]时间段内三次产业结构和产值均发生了变化,广东省海洋总产值在初期和末期的总产值分别用go和gt表示,将广东省海洋产业划分为i个产业部门,第i产业在初期和末期的总产值分别用gio和g表示,全国海洋经济作为参照大区其初期和末期的海洋产业总产值分别用Go和Gt表示,第i个产业部门在初期和末期的总产值分别用Crio和G。表示。同时,以ri(t)表示广东省海洋第i产业部门在[0,t]时期内的总产值变化率,以Ri(t)、R(t)表示全国海洋第i产业总产值和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的变化率,则有:
设Ni表示区域增长份额分量,Ni(t)表示年度区域增长份额分量。即在研究时段内广东海洋产业如果与全国以相同比例增长,到期末应该增加的数量,用来衡量由于宏观海洋经济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共性增长。如果广东省海洋产业总产值实际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则值为正值。其中:
设Pi表示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i(t)表示年度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即表示假定广东省海洋产业所有各部门与全国相同的部门均按相同的比例增长,如果这时广东海洋经济应该达到的增长速度与全国海洋经济实际达到的增长速度偏离,那就是由海洋产业结构差异造成的,反映的是广东省海洋产业内部结构对海洋产业增长的影响。因此,结构偏离分量如果为正值,则说明广东海洋产业结构优于全国海洋产业结构,反之,则说明广东海洋产业结构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
设Di是竞争力偏离分量,Di(t)表示年度竞争力偏离份量。即假定广东海洋产业所有部门均按全国相应部门的增长速度增长,如果这时应该达到的增长量与实际达到的增长量相偏离,那就是由竞争力的差异造成的。D值越大,表明广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因素对产值增长的贡献越大;反之则说明产业竞争力因素对产值增长的贡献很小。其中:
2.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全国海洋产业结构状况为参照,选取2006-2012年为考察区间,参考《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中的原始数据。其中,2006年为基年,以海洋产业总产值为研究目标,根据上述测定模型,分析广东省海洋产业在此区间内的总变化量以及偏离份额分量,计算结果见表1。
2.1总体偏离情况分析
由表1,我们可以得到2006-2012年间广东海洋产业总产值增长总量G为6392.767,比较份额增长分量N(N=5420.983),广东海洋产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比全国海洋产业增长速度高,与此同时总偏离为正(971.784),这说明,在考察区间内,广东省海洋产业整体发展水平高于全国海洋产业平均发展水平。考察结构偏离分量P(P-27.557),广东海洋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平均为4.593,说明广东海洋产业结构中增长速度快的部门所占比例较大,结构优势略高于全国海洋平均水平,但是结构效益并不明显。相比于P值,广东海洋产业在考察区间内的D值为944.227,平均为157.371,广东海洋产业竞争力优势还是比较突出的,这也是广东海洋产业一直领先全国其他省份的原因之一。
从时间序列考察分析,在2006-2012年间由图1,广东海洋产业呈现波动式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2006-2008年间,广东省海洋产业总体偏离分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其中主要是由于竞争力偏离分量的带动作用,说明广东省在这两年中大力发展具有竞争力优势的海洋产业部门,但是结构偏离分量不断下降,这说明广东省海洋产业兴旺部门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与全国海洋产业发展方向有所差异。第二阶段:在2008-2011年间,广东省的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出现连续下降,结构优势不复存在,同时竞争力偏离分量出现了很大的下降,在2011年时,下降到了负值(-191.504),说明广东省在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海洋产业兴旺部门时,出现了“瓶颈”,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部门发展缓慢,并且占海洋产业部门比重较大,导致广东省海洋产业发展在2011年时低于全国发展水平(G为937.600,N为1128.539)具体在此区间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在下面分析各产业部门时会详尽讨论。第三阶段:2011-2012年间,广东海洋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结构偏离分量提高了近40倍,说明在发展中增长速度缓慢的产业部门比重不断减小,增长速度快的优势部门比重不断增加,同时增长速度快的产业部门具有竞争力优势,海洋产业结构逐渐得到改善,对经济总量的增长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nlc202309042000
2.2各产业部门偏离情况分析
通过对以上广东省海洋产业的整体偏离份额分析,可以得出在考察区间广东省海洋产业虽然在总量上一直保持优势,但是在时间序列上结构优势、竞争力优势都出现了很大的波动,为进一步考察哪些是海洋产业优先发展的优势行业以及需要深入进行改革的劣势行业,本文将根据国家标准分类法,从广东海洋三次产业部门的角度进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表2是广东省海洋三次产业的动态偏离结果。
2.2.1海洋第一产业偏离情况
由表2和图2,在考察区间内海洋第一产业竞争力偏离分量始终为负值,结构偏离分量平均为-4.399,份额分量大于总增量,结构偏离分量与竞争力偏离分量都有下降的趋势,说明海洋第一产业不具有竞争力优势,同时内部结构效率低下,主要靠全国海洋第一产业发展的带动。值得注意的是,在2009-2010年间,竞争力偏离分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结构偏离分量出现了相反方向的变化,表明海洋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与竞争力的矛盾,发展具有竞争力优势的部门会导致内部产业结构效益下降的情况,这点也可以从2011-2012年两者的变化反映出来。
2.2.2海洋第二产业偏离情况
由表2和图3可知,广东海洋第二产业的偏离情况在考察区间出现了较大的波动,结构偏离分量一直处于横轴左右波动,平均为负值(为-34.074),说明海洋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内部结构效率低下,并且有下降的趋势,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竞争力分量变化与总增量变化趋势十分一致,纵观2008年和2010年竞争力分量和总增量同时达到了波动的峰值,海洋第二产业竞争力优势为海洋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竞争力总体上保持着一定的优势。所以要大力发展广东海洋第二产业的具有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部门,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具有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部门在总产业部门的比重。
2.2.3广东海洋第三产业偏离情况
由表2和图4可以得出,在2006-2008年与2010-2012年间,份额分量大于总增量,广东海洋第三产业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这些年中,结构偏离分量与竞争力偏离分量都处于很低的水平,其中竞争力分量均为负值,说明海洋第三产业既不具有结构优势也不具有竞争力优势。在2008-2009年间,竞争力分量有了很大的增长达到358.156,同时,总增量大于份额分量,海洋第三产业体现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和强劲的增长势头。从而说明第三产业部门竞争力优势对于产业发展的巨大贡献作用。
3.结论
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广东海洋产业2006-2012年发展情况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份额分量与总增量的对比来看,广东海洋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海洋第三产业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应该调整发展思路,不能只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更要把握好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海洋产业与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海洋第三产业。第二,通过分析结构偏离分量,可以得出广东海洋产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结构偏离分量表明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广东海洋经济虽然一直领先于全国其他省市,但是通过分析内部结构,就暴露出海洋经济“大而不强”的特点,所以应该抓紧调整内部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同时,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部门时应注意避免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从而利于海洋经济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第三,竞争力偏离分量是本研究最突出的点,广东海洋产业总体上具有竞争优势,但是竞争优势主要集中于海洋第二产业,海洋第三产业则表现出竞争力弱势。具有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部门要么占产业结构比重过低,要么具有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部门发展具有“瓶颈”效应,不能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长期稳定的贡献作用。
偏离份额法 第3篇
1.1 健康服务业定义
我国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健康服务业做了诠释,即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
目前学术界对于“健康服务业”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其中较为准确和全面的定义是:健康服务业是以生命技术和生物技术为先导,以健康至上理念为指导,涵盖健康检查、疾病预防、医疗卫生、营养健康、身体养护、健身娱乐、康复治疗与休养、身心与精神治疗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多产业集合。
1.2 健康服务业范围界定
虽然我国健康服务业定义将药品、医疗器械等健康产品的生产研发也作为支撑行业计入健康服务业,但由于其流通性和替代性较强等特点,本研究在收益分析时将暂不考虑药品器械等产品生产对健康服务业产值的直接和间接贡献。
本文所指的健康服务业是仅包含第一部分医疗服务领域及第二部分新型业态部分的狭义范围内的健康服务业。这样定义的目的有两个:首先,由于第三部分支撑层现阶段处于多、小、散、乱的状态,目前研究意义并不大;其次,第三部分支撑层现阶段的规模较小,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时,对结果的影响不大。
因而,在文章中先将这一部分从健康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将健康服务也定义成仅包含第一部分医疗服务领域和第二部分新型业态部分的狭义范围内的健康服务业。
2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2.1 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将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大区(本文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及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模型建立:
南京市GDP增长量用g表示,将南京市的经济增长划分为全国份额量(RS)、产业结构偏离量(PS)和竞争力偏离份额(DS)。
其关系式可以表示为:南京市GDP增长(g)=全国份额量(RS)+产业结构偏离量(PS)+竞争力偏离份额(DS)。从而将南京市GDP实际增长量分解为三个分量:
上述分量中,RS为南京各产业按全国GDP增长率增长所实现的增长份额,PS为南京市按全国第i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全国GDP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南京第i产业随全国第i产业增长而增长的情况;DS为南京地第i产业按实际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按全国统一产业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与全国相比竞争力优势或劣;Yi0为南京第i产业的基期产值;R为全国GDP增长率;Ri0为全国第i产业的基期增长率;ri0为南京市第i产业的基期增长率。
2.2 实证分析
2.2.1 数据整理与结果分析
南京市GDP的增长可分为第一、二产业和剔除了健康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健康服务业这四个产业进行研究,数据整理分析如表1至表6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江苏卫生统计年鉴》等整理。
在样本期2009—2011年内,南京市实际增长额大于全国的份额,总偏离为419.76亿元,GDP增长率大于全国9.93个百分点,可以发现南京市在2009—2011年这三年中经济发展速度与全国水平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其中利用产业结构具有的优势带来的增长为220.2亿元,贡献5.21个百分点,优势十分明显,竞争力优势带来的增长为199.56亿元,贡献4.72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南京地区2009—2011年这三年在其产业结构方面和区位竞争力方面的优势都十分明显,共同推动着南京市经济增长。
2009—2011年南京第一产业的偏离为-26.94亿元,增长率低于全国GDP增长率20.86个百分点,其中结构偏离分量小于0,贡献12.9个百分点,竞争力偏量也小于0,贡献7.9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偏离为85.12亿元,增长率高于全国GDP增长率4.41个百分点,其中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均大于0,结构偏离分量优势相对较大。剔除了健康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偏离为362.41亿元,高于全国增长率18.06个百分点,其中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均大于0,结构偏离分量和区位竞争力优势均较为明显。健康服务业偏离为-0.83亿元,低于全国GDP增长率0.51个百分点,其中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均小于0。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江苏卫生统计年鉴》等整理。
从以上数据分析中不难发现,从2009—2011这三年内,南京市整体经济优势明显,最主要的原因是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本文的研究对象,健康服务业无论是在产业结构还是在区位竞争力方面,优势都不明显。
在样本期2012—2014年,南京的实际增长额大于全国的份额,总偏离为433.74亿元,GDP增长率大于全国6.0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南京市在2012—2014年这三年中经济发展速度与全国水平相比仍然具有很大的优势。就其组成份额来看,产业结构带来的优势具有的增长为243.7亿元,贡献3.38个百分点,区位竞争力带来的增长量为190.04亿元,贡献2.64个百分比。由此可以看出,南京地区2012—2014年这三年在产业结构方面体现出较大优势,区位竞争力的优势虽然没有产业结构明显,也体现了一定的优势。和前三年相比较,南京市在产业结构方面和区位竞争力方面的优势略有下降,一方面说明全国的产业结构在进一步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南京市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
在偏离—份额分析法中,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的原因比较明显,是地区产业结构带来的优势,而竞争力偏离分量却是个十分复杂的因素,它的大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区位因素、投资规模、经营管理水平等,实际上竞争力偏离分量值囊括了除产业结构以外的其他一切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南京经济发展历程中,产业结构一直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且优势地位越发得明显,可以更好地促进南京经济发展的过程,深化其产业结构以增强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2012—2014年南京第一产业的偏离为-4.04亿元,增长率低于全国GDP增长率2.18个百分点,其中结构偏离分量小于0,竞争力偏离分量大于0。南京第二产业偏离为-116.87亿元,增长率低于全国GDP增长率3.68个百分点,其中结构偏离分量小于0,竞争力偏离分量大于0。剔除了健康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偏离为473.41亿元,增长率高于全国GDP增长率13.25个百分点,其中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均大于0。健康服务业偏离为81.24亿元,高于全国GDP增长率29.72个百分点,其中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均大于0,结构偏离分量优势明显。和前三年相比较,南京市产业结构优势和区位竞争力优势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健康服务业的增长对产业结构的优势业逐渐体现了出来。
2.2.2 实证模型结论
第一,从发展现状来看,南京市2009—2011年以及2012—2014年三次产业以增长性强弱(全国份额量的大小)来排序,都分别别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整体而言,南京市的三次产业的全国份额量均较为乐观,说明南京市整体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基础都较好。
第二,在产业结构方面,与全国水平相比,南京市的优势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而单独列出作为对比的健康服务业,在2009—2011年在各方面的优势都不是很明显,到了2012—2014年在产业机构方面较全国保持了明显的优势,说明这三年间健康服务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且对南京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发的明显。
第三,从竞争力偏离分量来看,南京市各产业都呈现出了较全国而言,有着微弱的优势,其中单独列出作为对比的健康服务业优势尤为明显,说明在南京市发展健康服务业有较强的区位优势,这些优势会在第五章分析,这些是在南京市建立健康服务中心的基础。
综上所述,南京市产业结构较全国而言有着较明显的优势,其中健康服务业的优势尤为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所以在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未来,围绕健康服务业的新的产业体系的形成,将会为南京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2.3 政策建议
南京市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我们可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为了更好的实现南京市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我们应当加强政府政策的引导、推动科技进步、扩大消费需求和多元发展产业。健康服务业有望成为南京市的支柱产业为南京市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肖月,赵琨,单婷婷,邵刚.构建健康服务业产值预测分析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08):44-47.
[2]吴大鹏.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2,(06):173-176.
[3]Daniel,C.K.Shift of Manugacturing Industries,inIndustrial Location and NationalResources[J].Washington D.C,U.S.National Resource Planning Board,1942.
[4]杨向阳,陈超.江苏服务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分析——兼评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04):415-420.
偏离份额法 第4篇
一、偏离份额法原理及评价模型
偏离份额法(Shiftshare Method,简称SSA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提出,后由邓恩ES和A埃德家胡佛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偏离份额法以其所在的大区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增长额G分解为份额分量N、结构偏离分量P和区域竞争力分量D三个部分,分别从结构和竞争力两个方面来解释区域各产业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评价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劣和竞争力的强弱。
假设区域j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经济总规模为Fj(t0)(可用总产值或就业人数表示),末期(截止年)经济总规模为Fj(t),区域j第i个产业在初始期和末期的规模分别用Fij(t0)和Fij(t)表示;参照区域在初始期和末期的经济总规模为F(t0)和F(t),第i个产业在初始期和末期的规模为Fi(t0)和Fi(t)。在[0,t]内j区域第i个产业部门的增加量△Fij可分解为三个部分:
1. Pij=Fij(t0)(R-1)为全国增长分量,即j区域i产业按全国总产值增长速度而应有的增长额,其中(R-1)全国总产值增长率。
2. Pij=Fij(t0)(Ri-R)为区域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即j区域i产业产值增长偏离全国产业平均增长部分,反映了j区域以全国为标准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其中(Ri-R)表示全国i产业增长率和全国总产值的增长率的差异,当Pii为正值,表示区域产业结构素质较好,促进区域经济总量增长;当Pii为负值,表示区域产业结构素质较差,影响区域经济总量增长。
3. Dij=Fij(t0)(rij-Ri)为j区域i产业增长额分解的剩余部分,反映该部门在全国同行业的相对增长水平,体现区位条件或区域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因而也叫竞争力分量。其中(rij-Ri)表示j区域i产业产值的增长率与全国i产业产值的增长率的差额。如果Dii为正值,表示区域处于有利区位,Dii为负值,表示区域处于不利区位。
二、实证分析
根据偏离份额法模型原理,本文选取2000年~2005年作为考察区间,2000为基年,2005为目标年,以全国为参照区域,分析烟台市工业产业在此区间内结构偏离和竞争力偏离状况。数据来源于2001年~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烟台统计年鉴》,本文选取烟台市工业中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0.5%的25个行业进行比较分析。借助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生成偏离份额表格,具体运算结果参见表1。
为方便起见,对各行业进行编号,依次为:
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3-非金属矿采选业,4-农副食品加工业,5-食品制造业,6-饮料制造业,7-纺织业,8-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10-造纸及纸制品业,1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医药制造业,13-橡胶制品业,14-塑料制品业,1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8-金属制品业,19-通用设备制造业,20-专用设备制造业,2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2-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4-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2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 偏离总量分析
从经济总量看,烟台市工业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但结构偏离分量为负(-62.54),说明烟台市工业行业中增长快的朝阳产业部门比重小,发展缓慢的部门比重大,现有的产业结构对工业经济发展还有一定的滞后影响;而总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1099.6),说明烟台市有较多的部门,其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行业竞争力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对工业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
2. 具体产业分析
烟台市25个工业行业中,只有7个行业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制造业偏离份额较大,说明这些部门基础较好,经济结构对经济总量的贡献较大,其余18个行业结构偏离分量为负,说明烟台市工业产业结构整体水平偏低。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有20个为正,排在前6位的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饮料制造业,这些行业竞争力较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的有5个产业,偏离份额最大的是纺织业,竞争力最弱;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均为正值的只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6个行业,这些行业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高的竞争力;结构和竞争力偏离份额都是负值的有纺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塑料制品和专用设备制业4个行业,这些行业发展速度慢,无竞争优势。
3. 支柱产业分析
食品(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机械(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子(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的66.5%,是烟台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支柱产业。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行业除了专业设备制造业,其余行业竞争力偏离份额都为正值,且偏离值很大,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结构偏离份额和竞争力偏离份额均为正值,说明这些产业基础好,结构合理,发展速度快、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链条长,对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有重要作用,是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核心。
三、结论及发展战略
通过对烟台市关于产业偏离份额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烟台市工业整体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竞争分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行业竞争力较强,比较突出的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这些产业是烟台区域经济中需要重点规划和大力支持的优势产业;但烟台市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工业行业中增长快的朝阳产业部门比重小,发展缓慢的部门比重大,产业结构不具备优势,现有的产业结构对工业经济发展还有一定的滞后影响,纺织业、有色金属矿开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占比重大,发展速度慢,同行业中又无竞争优势,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产业结构。
烟台农业资源丰富,产业化发达,已形成酿酒、蔬菜、食品、饮料等加工制造业集群。烟台要以果蔬、水产、粮油、酿酒等为重点,突出发展果汁、葡萄酒、保鲜菜、水产品、食用油等系列产品加工和制造,加大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的配置力度,更好的推动食品工业的发展。机械制造业要以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设备等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数控中心、组合机床等基础设备制造业,强化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壮大产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的优势产业是黄金产业,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资源和产业优势,提高探、采、冶水平,拓展金银珠宝深加工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要以产业龙头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计算机及板卡、通信设备及网络产品、数字及信息终端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计算机软件等电子信息产品。要依托烟台港西港区,发挥万华集团品牌优势,推进港口建设和输油管道工程,推动石化产业迅速崛起。依托烟台造船产业基础,抓住建设海阳核电项目的机遇,加快船舶业和核电产业发展,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陈月梅: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南京服务业结构和竞争力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3~116
偏离份额法 第5篇
产业结构演进是一个国家(区域)实现经济起飞和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可能出现同构化,也可能呈现空间上的分异。产业空间分异是指产业在空间层面上分化演进,形成不同形态的空间结构以及要素空间结构的差异化分布的过程和结果,产业集聚与扩散、产业集群、网络化等是产业空间分异的动态过程[1]。产业空间分异的视角有助于研究产业布局的空间不均衡性以及产业的区域差异化,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等人提出偏离—份额分析法,后经Dunn完善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国外学者Nazara和Hewings[2]考虑到空间结构对经济的影响,首次将偏离—份额分析与空间结构结合,提出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拓展模型,推演出20种含空间结构和不含空间结构的区域增长分解公式。该空间拓展模型假定国家影响区域,而忽略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事实上,区域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此后,国外学者在空间拓展模型基础上展开了大量的理论论证与实证研究[3,4],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偏离—份额分析法引入中国,并在中国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新经济地理学兴起,长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产业集聚现象引起学者们对产业结构空间格局的关注。梁琦[5]、李瑞林[6]等利用新经济地理学核心—边缘垂直联系模型,论证了产业区位的形成是生产要素空间集聚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何雄浪[7]等认为,产业空间格局是产业集聚力与扩散力的联合作用形成的。在产业集聚力与扩散力的作用下,产业结构分层演化,进而产业结构呈现空间分异[1]。有关产业结构空间分异的研究以中尺度的实证研究为主,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城市群,如京津冀[8]、长三角[9]、浙江中部城市群[1]、中原经济区[10],西部地区相关研究的力度比较薄弱,尤其是对某一省区产业结构空间分异的研究尚不多见。
2012年,国务院在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均衡、缺乏创新等现象依然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11]。甘肃地处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过渡地带,是中国形状最为狭长的省份之一,由于资源禀赋、区位基础、制度环境等差异,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呈现多样化,且差异明显。因此,在国家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扩大向西开放、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对甘肃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异现象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研究,为该地区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优化,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支撑。与已有研究相比,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在传统偏离—份额分析的基础上引入经济空间权重矩阵,构建了偏离—份额分析的空间模型,并分两个时间段进行了动态研究;二是运用ESDA方法,采用GeoDa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直观的空间表达形式研究甘肃产业结构的空间格局。
2甘肃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甘肃产业结构不断演进:自1978年以来,甘肃省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上升和下降交替状态,第三产业在波动中上升,见图1。可以说1996年是甘肃产业结构转型的拐点,自此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2000—2003年,出现了“三二一”型产业结构格局。
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差异明显:2012年,甘肃省嘉峪关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4∶81.8∶16.8,农业仅占GDP的1.4%,甘南为22.2∶26.9∶50.9,第三产业占GDP的半壁江山,定西为30.3∶27.0∶42.7,优势工业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型行业。2012年,甘肃省石化、有色金属、电力、冶金、煤炭等资源型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401.32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0.41%,具有很强的资源依赖性。
3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研究方法
在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基础上,考虑区域间经济联系,选用人均GDP测度经济距离,建立经济空间权重矩阵,构建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公式:
空间差异性是由于空间单元的异质性而产生的空间效应在区域层面上的非均一性[12]。地理因素并不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唯一因素,经济距离对空间格局也产生重要影响。Boarnet[13]等构建了经济空 间权重,该权重是基于空间单元的某项产生空间效应的经济指标的绝对差异,取值为该经济指标之差绝对值的倒数。朱平芳等[14]根据不同空间单元经济变量的相对差异而不是绝对 差异来构 造经济权 重矩阵。本 文根据Boarnet定义的经济空间权重来表示区域之间多方向的空间效应,Wj*k表示两个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空间权重,也称为研究区域j和邻近区域k的空间联系度,0≤Wj*k≤1,计算公式为:
3.2数据来源
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甘肃省14个市州产业结构空间格局的差异进行研究,选取2001—2006年和2007—2012年两个时段,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动态分析。数据 来源于相 关年份的 《甘肃发展 年鉴》,指标的选取按照三次产业划分的产业量值。
4甘肃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异分析
根据式(2)确定经济空间权重矩阵(表1),根据式(1)计算2001—2006年和2007—2012年2个时段的三次产业空间结构分量(表2)。空间产业结构分量的数值呈现不同的正负量值,反映了产业结构不同程度的异质性。
4.1基于偏离—份额分析的空间分异
2001—2006年甘肃三次产业的空间结构分量均为正,说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起着正向推动作用。天水第一产业空间结构分量最高、张掖次之,嘉峪关、金昌较低;在第二产业空间结构分量中,以兰州、天水的较高,临夏、甘南较低;兰州第三产业空间结构分量最高,嘉峪关、武威较低。
注:表中部分数据为“0”,是四舍五入的结果,实际计算中保留6位小数。
2007—2012年甘肃第一、二产业的空间产业结构分量为正,反映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推动作用。嘉峪关、庆阳和甘南的空间产业结构分量为负,可解释为第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对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武威、张掖作为西北干旱区典型的绿洲型农业城市,第一产业空间结构分量最高,嘉峪关最低,这与其产业基本格局相符。兰州第二产业空间结构分量最高,金昌、甘南较低。在第三产业空间结构分量中,兰州最高,庆阳最低。
4.2基于四分位图的空间分异
采用GeoDa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绘制甘肃产业结构的四分位图,图2、图3、图4分别是甘肃第一、二、三产业空间结构的四分位图。甘肃第一产业由于区域的定位不同,产生比较明显的空间分异。兰州从发展农业的第一等级区域下降为第三等级区域,庆阳从第二等级下降为第三等级,可解释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地位在下降。天水从第二等级区域上升为第一等级区域,在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下,天水农业地位得到强化。酒泉从第三等级区域上升为第二等级区域,反映了酒泉啤酒原料、制种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张掖、武威、平凉保持着发展农业的第一等级区域的地位,嘉峪关和金昌仍为第二等级区域,这与近年来该地区农业发展相一致。从总体上看,地区差异明显且随时间变化较大。
甘肃第二产业整体调整力度不大、结构效率偏低。传统工业、资源型产业、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并存,且各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各异,空间分异现象明显。酒泉、张掖、武威、定西、天水等产业结构等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折射出这些地区存在产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产能落后、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不足等问题,加上自身产业结构调整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优化受到制约。庆阳为第二等级区域上升为第一等级区域,说明其工业化进程加快,尤其是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快速发展。兰州、白银保持着第二产业的领先地位。
甘肃第三产业整体结构效率有所提升,可见传统第三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生活服务业与生产服务业等的协调发展程度较高。兰州市是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较好地区。自2005年以来,兰州市第三产业产值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007年第三产业产值高达370.59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50%以上,比第二产业高5%。兰州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和企业,对生活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的需求量大,各方面的需求使商贸、餐饮、房地产、医疗服务、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在兰州集中布局,形成集聚效应,第三产业获得规模经济、较低成本竞争优势,从而促进产业的进一步集聚和优化发展。由于产业间的相互渗透、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相互渗透等,周边城市如武威、白银、临夏等地产业结构等级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4.3产生空间分异的原因及对策
韦伯[16]认为,运费差别、劳动力差别、集聚和扩散等三种区位因素交互作用决定了各产业在区域中的分布;王辑慈[16]将产业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归结为区位与空间、社会文化、产业组织与经济、公共机构与组织支撑四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笔者认为,在造成产业结构演进出现空间分异的各因素中,资源禀赋是决定产业结构演进的基础条件,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区位和交通条件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前提,区域政策环境是产业结构演进出现空间分异的外力诱导和调控手段。
资源禀赋:甘肃资源禀赋包括自然条件、人文历史背景、文化传统、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制约因素都存在很大差异。由此决定各地政府在选择本地区发展战略和主导产业时,必然会有不同的选择。金昌、白银、酒泉、嘉峪关等地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比重高的重型工业为主,经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一些地区面临资源枯竭问题的产业结构急需转型。因此,必须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淘汰耗水、耗能过多的企业;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化产业;加快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甘肃科技创新对农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的驱动作用并不明显。马铃薯、酿造、葡萄、中药材、果蔬、畜产品等特色优势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加工深度和精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生物、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仍滞后、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市场创新方面不断突破,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牧产品加工的精细化和高技术化;全面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水平,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区位和交通条件:区位优势是产业发展的前提,不同区位的地区具有不同发展特征、优势和层次性,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和分工必然产生不同产业格局。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区位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加速了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陇南、临夏等地形条件复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内开发程度低、毗邻区域经济落后致使产业结构低级化、不合理。针对甘肃交通运输需求,依托国道、机场、铁路等的建设,使自然条件、资源禀赋要素与区位条件更好地结合,带动沿线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区域政策环境:不同区域间产业政策、农业政策、资源与能源政策、市场配套服务体系等区域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均存在一定差异。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部大开发的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快速启动等成为甘肃产业结构调控的重要契机,对甘肃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构建一个纵横有序、结构合理的区域政策体系是优化甘肃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
5结论
考虑到经济差异,在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经济空间权重矩阵,从而构建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并利用GEODA对空间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甘肃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其中以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效果较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结构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2资源禀赋、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区位和交通条件、区域政策环境是甘肃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造成空间分异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3甘肃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空间分异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区位、交通条件差异,政策引导和科技创新等因素的驱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逐渐形成,县域特色优势农牧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地区间的产业结构演进呈现差异化。
偏离份额法 第6篇
关键词:经济收敛,产业结构,生产率,偏离-份额模型
一、引言
贫穷经济体是否会与富裕经济体达到相同的生活水平?这个问题一直是经济增长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也可以表述为各个经济体之间是否会出现经济收敛。如果用人均福利来替代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水平,那么经济收敛就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经济体(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它初始的人均福利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贫穷经济体要比富裕经济体增长得更快一些,因此这两类经济体的人均福利差距会不断缩小。实际上,经济收敛并不是一个现代词汇,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1750年Hume就提出了这种理论,他认为:富裕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会因为一种“内生衰退”的过程而表现出一种自然放慢的趋势,这就给贫穷经济体创造了迎头赶上并实现收敛的机会。现代收敛理论的研究起源于Gerschenkron(1962),他认为“相对落后”的经济体可以在技术、经济、制度、知识等多方面模仿发达经济体而获得后发优势,这种优势会使得落后经济体以更快的增长速度不断追赶发达经济体并最终与其实现经济收敛。
尽管各种经济增长理论都不同程度地预言了经济收敛,但经济收敛是否存在仍需要大量的实证文献予以解答。Baumol(1986)对OECD国家的收敛分析开创了此类研究的先例,至此以后,大量的学者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Barro and Sala-i-Martín (1991)通过研究不同的经济体(美国各州之间或欧洲各国之间等)证实了经济收敛的存在,他们认为各经济体的人均收入大约以每年2%的速度收敛。其他学者通过采用不同的实证方法对经济收敛进行了研究,但他们的研究结论基本上都证实了Barro and Sala-i-Martín的看法(Mankiw,Romer and Weil,1992; Durlauf and Johnson, 1995)。此后,Barro(1996)系统总结了各国学者对经济收敛的研究成果,并分别考察了各种因素(人均GDP的初始水平、受教育程度、预期寿命、生育率、政府支出、法律的执行情况、通货膨胀率、贸易条件、政治自由程度、政治权利和民主)对经济收敛的具体效应。
国内学者对经济收敛是否存在有着很大的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区域间并不存在经济收敛趋势,例如林毅夫等(1998)利用基尼系数分析了我国区域间经济收敛问题,他认为1978-1995年期间我国省际间以及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都不存在经济收敛趋势,不过省际间反收敛(经济发散)的趋势并不明显,而三大区域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反收敛趋势。蔡昉、都阳(2000)分别利用了泰尔系数和β收敛检验来分析经济收敛问题,他们认为我国省际间和东中西三大区域间都不存在经济收敛趋势,但三大区域内部却各自存在着俱乐部收敛。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区域间存在着经济收敛趋势,例如申海(1999)利用β收敛检验法考察了经济收敛,他发现我国省际间存在着β收敛,但是省际间人均收入的收敛速度要慢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刘强(2001)也根据β收敛检验法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发现我国各省在1981-1998年期间的收敛系数β仅为0.0014,即我国各省存在着并不明显的弱收敛趋势;但把这一段时期拆分为两段以后,各省就呈现出不同的增长趋势:在1981-1989年期间,我国省际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收敛,其收敛系数β为0.024,这意味着落后省份以每年高于发达省份2.4%的速度实现着收敛;但1989-1998年间,我国省际间并不存在经济收敛趋势,即在不同时期,我国地区间具有不同的经济收敛趋势。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经济收敛发生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存在着较大的争议,随着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的改变,学者们对经济收敛的存在与否有着不同的看法。近些年,已经有大量学者开始关注经济收敛的内在形成机制,不过主要都是从资本、技术、制度、贸易等传统角度去思考经济收敛的形成逻辑;但对经济收敛的结构特征却鲜有人关注。众所周知,产业结构的变动就是劳动力不断从传统产业转移到现代产业,也就是从低效产业不断转向高效产业的过程,这个过程随着高效产业不断替代低效产业而实现了生产率的提高,更高的生产率会推动更高的人均福利,贫穷经济体的产业结构通常远远滞后于富裕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因此贫穷经济体可以从产业结构变动中获取一种后发优势,即产业结构变动推动了经济体之间的经济收敛。本文组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引入偏离-份额模型,并从产业结构角度重新探讨了该模型的意义,以及如何从这个模型出发去研究区域间经济收敛问题。第三部分为计量实证部分,首先讨论了我国六大区域的划分标准和产业结构的衡量基准,并据此寻找模型所需数据然后进行计量分析。第四部分为总结,在此部分中,我们将根据计量的实证结果给出相应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模型的建立
产业结构变动是“促进生产率提高的一种重要机制”Dunn (1960)之后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这种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地区性经济问题:例如区域内或区域间的产业结构、失业率或者劳动生产率等经济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Baumol (1986)等学者大量采用, Hotelling(1933)认为“它是一种能够真正用来测量收敛趋势的方法”。我们将t期的区域间生产率水平的变异系数可以定义为: CVt=STD(yj,t)/AVER(yj,t) (2)
其中CV表示生产率的变异系数,STD表示生产率的标准离差,AVER表示生产率的算术平均值,而yj,t表示在t期的生产率水平。显然,如果生产率水平的变异系数CV随着时间不断下降,那么就表示各个经济体之间实现了经济收敛。
另外,为了考察经济体之间的收敛趋势,我们需要考虑单个经济体的生产率水平与所有经济体的平均生产率水平(算术平均值)的比值,其表达式为:rj,t=yj,t/AVER(yj,t) (3)
rj,t表示j经济体的生产率水平与所有经济体的平均生产率的比率。显然,只有每个区域基期的比率都大于末期的比率,经济体之间才可实现经济收敛。
根据偏离-份额模型的定义,我们将把每个经济体的生产率增长区分为产业结构效应所带来的生产率增长和产业竞争效应所带来的生产率增长,其中,产业结构效应所实现的生产率增长是指各个经济体的三大产业的生产率都保持在基期水准,从而由于各个产业劳动力份额的变动所达到的生产率水平。其表达式如下:undefined
其中yj,0表示i产业在基期的生产率水平,ei,t表示i产业在t期的劳动力占总劳动人数的比例,Sj,t表示j经济体在t期由于产业结构效应所实现的生产率增长。
产业竞争效应所带来的生产率增长是指各个区域的三大产业劳动力份额保持在基期水平,而由于各个产业的生产率随着时间提高所实现的生产率水平。其表达式如下:undefined
其中yi,t表示i产业在t期的生产率水平,ei,0表示i产业在基期的就业比例,Tj,t则为j区域在t期由于产业竞争效应所实现的生产率增长。
除了这两种效应意外,还存在着交叉效应,其实现生产率水平的表达式为:
undefined
综上所述,各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收敛的影响,即经济收敛的产业结构效应,可以通过比较整体生产率、竞争效应和交叉效应三者的变异系数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CVt随时间下降的速度快于CVT*I,t,那么这种速度差异就是因为区域间产业结构变动所致。
资料来源:黄作平.中国经济区域新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三、计量实证
(一)区域划分
区域的划分要考虑到省份间的同质性,即区域内部各省份间应该具有类似的产业体系、经济结构以及经济水平等,而通常的东中西三大区域划分方法却显得过于笼统,因为每个区域内部都包括彼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省份,有鉴于此,本文采用黄作平(1998)的区域划分方法,他认为区域划分应该考虑四种标准:首先,中心-外围标准,即将经济中心以及它所覆盖的外围地区算作一个区域;其次,地理自然环境标准,即应该讲具有相似自然禀赋的地区算作一个区域;再次,行政、经济区域标准,即将一个完整的行政省份以及经济功能相似的地区算作一个区域;最后,目前发展和未来演变标准,即将目前发展水平相似以及未来演变趋势相近的地区算作一个区域。由于港澳台地区的经济制度与中国大陆整体的差别,故将排除这三个地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我国分为六个区域,详细见表1。
(二)数据收集
根据前面的模型可知,我们收集数据的时候需要考虑三个维度:首先,我们只考虑大陆地区六大区域的31个省份(或直辖市)Gerschenkron (1962)、Baumol (1986)等学者强调的,落后经济体之所以具有追赶发达经济体的可能性,是因为它们在落后的前提下获得了某种优势(后发优势),这种优势(落后经济体可以不断模仿、借鉴发达经济体的先进之处)使得落后经济体具备了快速追赶发达经济体的可能。我们通常把这种后发优势定义为技术的模仿、资本报酬的递减、人力资本的积累、贸易的自由化和先进制度的借鉴,却对产业结构变动这种后发优势缺乏足够的重视,正如文中所表明的那样,落后经济体的传统低效产业往往占有较大的结构比例,随着劳动力不断从这类产业移往更加高效的产业,落后经济体的总体生产率会不断提高,正如前面所证实的那样,产业结构变动具有显著的经济收敛效应。
偏离份额法 第7篇
一、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数据处理
(一) 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 Method) 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提出的, 后经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等人在应用中又作了进一步发展, 现已成为国际学术界通用的用于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变动决定因素的基本方法。其基本思路为:地区经济增长率的差别, 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两个方面来解释。假如一个地区的产业构成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 那么该地区的总体增长率将快于全国 (省) 的平均水平。即该地区的产业具有“有助于增长的结构”。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构成与全国 (省) 完全相同, 那么该地区总体增长率与全国 (省) 增长率的差异就是由于竞争力因素引起的。
偏离份额分析法将被研究区域的增长与标准区域 (通常指整个国家) 的增长联系起来比较, 将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 (G) 可以分解为三个分量:地区增长分量 (N) 、产业结构偏离分量 (P) 、竞争力偏离分量 (D) 。用关系式即:G=N+P+D。
1.地区增长量N表示研究区域各产业部门按全国GDP增长率增长所实现的增长份额。把这种假定的增长额同实际的增长额相比较, 如果高于实际增长水平, 则N为正;反之, N为负。
2.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表示研究区域按全国第i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全国GDP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 反映了该区域第i产业随全国第i产业增长 (下降) 而增长 (下降) 的情况。若某个区域以快速增长的产业为主, 说明其产业结构素质较好, P为正;反之, P为负。
3.竞争力偏离分量D表示研究区域第i产业按实际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全国同一产业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 反映了该区域在发展第i产业方面与全国比较具有的竞争 (区位) 优势或劣势。若研究区域竞争力大于全国水平, 则D为正;反之, D为负。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计算期内第i产业的地区增长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用公式表示分别为:其中0表示基期 (年) , t为末期 (年) , 故yi0代表东北老工业基地第i产业产值, Y代表全国GDP总值, R代表全国GDP增长率;
其中Yi代表全国各产业产值 (i=1、2、3) , Ri代表全国第i次产业增长率;
同样地区经济增长率 (Gr) 也可以分为地区增长份额 (R) 、产业结构份额 (R'-R) 和区位竞争份额 (Gr-R') 。用公式表示为Gr=R+ (R'-R) + (Gr-R') 。其中, Gr代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增长率, R代表全国GDP增长率, R'代表东北老工业基地各产业按照全国该产业的增长率计算的假定的地区增长率。R'=∑yi0 (Ri+1) /∑yi0-1。如果东北地区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 则R'-R>0;反之R'-R<0;若以竞争力水平高于全国水平, 则Gr-R'>0, 反之, 则Gr-R'<0。
(二) 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1978-2009年全国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GDP总值、三次产业产值等数据, 将相应数据分别代入上述公式, 计算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偏离份额分量, 其中各项产值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根据统计资料,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 经计算得到表1所显示的运算结果。
单位:亿元
二、结果分析
从1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978-1982年, 东北老工业基地GDP的实际增长额小于假定的地区份额, 总偏离为-22.54亿元。其中由于产业结构引起的增长为-11.72亿元, 区位竞争优势带来的增长量为-10.82亿元。从增长率角度来看,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1952-1957年间GDP增长率低出全国5.03个百分点。其中产业结构贡献了-2.70个百分点, 而竞争力的贡献为-2.33个百分点。
1994-1998年东北老工业基地GDP的实际增长额小于假定的地区份额, 总偏离为-504.49亿元。其中, 产业结构引起的增长为24.25亿元, 区位竞争因素带来的增长量为-528.74亿元。从增长率的角度来看,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1994-1998年间GDP增长率低于全国10.60个百分点。其中产业结构贡献了0.22个百分点, 而竞争力贡献-10.82个百分点。
2006-2009年, 东北老工业基地GDP的实际增长额小于假定的地区份额, 总偏离为-1681.20亿元。其中, 产业结构引起的增长为64.67亿元, 区位竞争因素带来的增长量为-1745.87亿元。从增长率的角度来看,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2006-2009年间GDP增长率低于全国9.90个百分点。其中产业结构贡献了-0.24个百分点, 而竞争力贡献了-9.66个百分点。
从以上分析的几个阶段可以看出, 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中区位因素并不是主导力量, 主要是由产业结构因素所带来的竞争优势正向或负向作用的结果。1978年以来, 东北老工业基地经过多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到了较大的正向推动作用, 特别是1990-1994年间,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了157.90亿元, 2006-2009年间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了64.67亿元, 产业结构调整的确促进了经济增长, 但由于区位竞争力较低, 所以拉低了整个地区GDP水平。
若要详细了解各产业对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可计算出地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明细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见表2。
由表2可知, 从1978年至1982年, 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处于优势, 带来增长量26.30亿元, 区域竞争力均处于劣势, 损失了11.69亿元;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均处于优势, 损失了28.13亿元和25亿元;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为劣势, 损失9.89亿元, 但第三产业竞争力较强, 带来增长量为25.87亿元。1994-1998年及2006-2009年间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均处于劣势, 区位竞争因素处于优势地位, 但优势并不明显;第二产业无论在产业结构方面还是区位竞争因素方面军处于劣势, 区位竞争因素带来的损失在2006-2009年间较大, 达到了1623.49亿元;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势较为明显, 但区位竞争力处于劣势。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并没有得到比较良好的改善, 与全国平均产业相比竞争力一直较低。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二产业的结构偏差一直为负值, 第三产业的结构偏差在1994-1998年以后由负值变成正值, 表明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效益偏低、产业竞争力不高的原因就是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 第二产业的发展缺乏优势、进而导致其对第三次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在区位竞争力偏离份额的比较中, 1994-1998年之后第一产业的区位竞争力偏离份额值为正值, 显示其较强的竞争力, 其竞争力效果指数也证明了产业结构以外的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了正面作用, 而第二、三次产业的区位竞争力均为负值, 说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第二、三次产业的区位竞争力较弱。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看, 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的产业结构状况还难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虽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经过了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果, 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在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问题, 产业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 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转变。
(一) 走有实质性内涵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 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
企业信息化是使传统制造业步入新型工业化轨道的重要手段, 也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举措, 是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有效途径。东北地区的企业新化改造, 要以机床、石化、重型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为突破口, 重点推广数字化设计、数控加工、现代管理和网络等信息技术, 提高企业的设计、制造和管理水平, 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做优做强支柱产业。
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淘汰落后, 防止重复建设。大力发展东北地区具有优势的大型铸锻件、核电设备、风电机组、盾构机械、先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农业机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高档数控机床等市场急需产品及关键配套件。努力促进东北地区汽车产业调整结构, 重点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继续调整钢铁工业产品结构, 加强节能减排, 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和对外合作力度, 提高矿石资源的保障水平。优化提升石化产业, 抓紧组织实施大型炼油、乙烯项目, 提高加工度, 发展精细化工、化肥等。
3. 积极培育潜力型产业。
依托装备制造业整机制造能力强的优势, 发展基础配套零部件、加工辅具和特殊原材料等。依托国防军工企业汇集的优势, 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促进军民融合, 增强军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原材料加工基地的优势, 努力发展下游特色轻工产业。依托农林产品商品量大、品质好, 畜牧养殖业发达的优势, 大力发展农林畜产品精深加工业。依托地处东北亚中心的地缘优势,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和资源开发合作。积极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鼓励地方政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 支持潜力型产业发展。
(二)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东北地区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要在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和增加投入的基础上, 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确保农业的基础作用和全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抓紧研究制定加快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形成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
2.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条件建设
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水、电、路、气等为重点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 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服务水平。统筹城乡发展,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发展, 全面改善村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取消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县及县 (场) 以下资金配套。
(三)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三产业发展受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较小, 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是主导产业后续接替的产业, 东北老工业基地把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和升级摆在突出的位置, 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特别是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努力消除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制制约, 着力推动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信息和中介、旅游和文化等行业做大做强, 提升服务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城市整体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2]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
[3]蔡定萍.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 2001
[4]吴文丽.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2
[5]于素慧.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社科纵横, 2002
[6]罗永乐, 魏海涛.湖南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域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 2005
[7]杨竹莘, 韩国高.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8]杨旺舟, 武友德.湖北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效用的区域差异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7
偏离份额法 第8篇
山东沿海城市存在着有利的区位优势, 经济较内陆发达, 在全省中占比重大, 对全省的经济贡献也大, 但沿海各城市之间的经济也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重视各城市产业结构优化配置和竞争力的差异, 从而协调山东沿海经济的整体发展, 更好地促进山东省经济的发展。
1 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原理及方法
1.1 概述
偏离-份额分析法 (Shift-Share Menthod, SSM) 是西方区域经济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方法, 它是由美国学者丹尼尔.B.克雷默 (Daniel.B.Creamer) 于1942年首先提出来的, 后又由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等人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发展, 已成为国际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法。国内学者运用该方法主要进行了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竞争力的分析研究,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1]。
1.2 基本思路
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以其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 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份额分量 (the nationa1 growth effect) 、结构偏离分量 (the industria1 mix effect) 和竞争力偏离分量 (the shift share effect) , 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原因, 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 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 进而可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2]。
1.3 数学模型
根据SSM原理构建偏离-份额分析模型:
区域经济增长=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
份额分量表示区域的产业部门的产值如按全国或所在大区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把这种变化量同实际的增长相比较, 如果高于实际的水平, 则区域的总偏离值为负;反之为正。
份额分量[3]undefined或undefined
结构偏离分量额反映了研究区域的经济与所在大区经济间的产业结构差距所造成影响。表示为区域部门比重与所在大区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区域各产业部门增长相对于所在大区标准所产生的偏差, 它排除了区域增长速度与所在区域的平均速度差异, 假定两者等同, 而单独分析部门结构对增长的影响和贡献。因此, 此值越大, 则说明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2]。
结构偏离分量[3]undefined或Pi= (Eit/Eio-Et/Eo) eijo (2)
竞争力因素份额 (区位份额) , 反应研究区域内区位优势和竞争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此值越大, 则说明该区域产业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竞争力偏离分量[3]undefined或Di= (eijt/eijo-Eit/Eio) eijo (3)
偏离分量 (P+D) j=Pj+Dj或 (P+D) i=Pi+Di (4)
区域经济总增长Gj=Nj+Pj+Dj=ejt-ejo或Gi=Ni+Pi+Di=eit-eio (5)
式 (1) ~式 (5) 中:E代表背景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e代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j代表第j区域;i代表第i产业, o代表基年;t代表末年。
2 山东沿海城市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本研究选取20042008年山东省7个沿海城市数据为样本, 采用偏离-份额分析的方法, 以2004年为基期, 2008年为报告期, 山东省为背景区域进行计算和分析。本文在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时采用的比较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量和增长率 (表1) 。
数据来源:依据《山东统计年鉴》 (2005年, 2009年) 经过整理.
2.1 山东沿海各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分析
如表1所示, 从山东沿海7个城市的三大产业产值来看, 各个城市第一产业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 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符合库兹涅茨对三次产业在国民收入比重的分析。山东省近年来大力发展工业, 带动了其他产业, 更好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其中青岛、东营、威海第三产业比重有了显著的上升;烟台、潍坊、日照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基本稳定;滨州第二、三产业比重都有明显的上升。
从各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量来看, 各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在这5年间都有了大幅度地提高, 其中青岛、东营、烟台、滨州增长量都超过了1倍, 潍坊和日照的增长量也接近1倍, 这说明山东沿海城市的经济有着较好的增长。
2.2 山东沿海各城市三次产业的偏离-份额分析
对山东沿海各城市的三次产业产值进行偏离-份额法的计算, 山东沿海各城市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负, 竞争力偏离分量也为负, 总偏离分量也为负, 说明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传统产业比重大, 结构因素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 并且缺乏竞争力。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 说明第二产业的结构式相对合理的, 青岛、威海两个城市的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分量为负, 竞争力不强,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结构优势。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 说明山东沿海第三产业的结构合理, 但竞争力分量较第二产业出现更多为负的城市, 只有青岛、滨州和东营为正, 说明山东沿海城市第三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不是很强, 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表2) 。
亿元
2.3 山东沿海城市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
山东沿海城市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 如表3所示, 从份额分量来看, 青岛、东营、烟台、滨州4个城市的份额分量均小于实际的增长量, 其中以滨州和东营最为明显, 这说明4个城市在山东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水平。威海的份额分量最为突出, 大于实际增长量, 威海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山东经济的发展, 是山东经济发展效应带动的结果。潍坊、日照两个城市的份额分量跟实际的经济增长相接近。
从结构偏离分量来看, 青岛、东营、烟台、威海的结构偏离分量大于零, 其中最高的是青岛, 说明就全省而言, 这4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 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潍坊、滨州、日照3个城市的结构偏离分量均小于零, 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 没有充分利用沿海区位优势大力地发展经济, 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大。
从竞争力偏离分量来看, 山东除了威海外, 其他6个沿海城市的竞争力偏离分量都大于零。竞争力分量反映研究区域的区位条件或竞争能力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这说明除了威海的其他沿海城市都有较强的竞争力, 有利推动山东沿海经济的发展。东营、滨州、烟台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尤为突出, 这3个地区经济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是排除了区域总体增长效应的偏离分量, 两者都大于零只有青岛、东营、烟台, 这说明这3个城市在山东沿海城市中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区位优势和竞争力优势, 滨州的总偏离分量 (P+D) 大于零, 但是其结构偏离分量小于零, 虽然有区位优势和竞争力优势, 但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优化将势必会提升它在沿海经济中的地位。
2.4 山东沿海城市偏离份额的分类分析
根据山东沿海各城市经济增长偏离-份额分析的结果, 按照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的情况, 把山东沿海7个城市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在经济增长中, 产业结构和竞争力都占有优越, 也就是偏离份额分量和竞争力份额分量都大于零的城市, 在山东沿海的城市中只有青岛、东营和烟台, 这3个城市由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对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正向的推动, 所以这3个城市属于高速优化型[4]的城市。
第二类是产业结构合理, 但是竞争力不足, 这样的城市只有威海, 由于竞争力的不足, 对产业结构合理的优势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使威海市的经济在沿海城市中的增长率最低。所以威海市需要提高经济竞争力。
第三类是竞争力优势大, 但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对经济的增长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这样的城市有潍坊、日照和滨州。由于滨州的竞争力优势巨大, 弥补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所以滨州的经济增长率还是超过了全省的经济增长率, 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还是有推动作用。这类城市的产业结构需要改善 (表4) 。
二、三类城市都是在单方面 (产业结构和竞争力) 需要提高, 属于中速改善型城市[4]。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山东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各方面的分析, 可以得知:山东沿海城市数量众多, 产业结构和竞争力都占有优势的城市仅有3个, 还不到沿海城市的一半, 说明山东沿海城市经济的发展还不够好, 对周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是很大。虽然不存在两方面都不利的城市, 但仍有4个城市存在着一些问题。沿海城市应立足于自身的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优势产业。山东沿海三次产业值的增长符合库兹涅茨对三次产业在国民收入比重的分析, 但是产业内部不够合理, 因此要利用沿海有利的区位条件, 扩大开放, 发展外向型经济, 引进科学技术, 加快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 在沿海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 发挥好沿海经济在山东的辐射带动作用。
总之, 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 要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方面入手, 制定符合山东沿海资源禀赋特征的产业结构, 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5]。只有各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才能缩小各城市的经济差距, 促进沿海经济的发展, 从而带动山东全省经济的快速的发展。
摘要:文章根据2004年和2008年山东省沿海7个地级城市三大产业产值的数据, 采用偏离-份额分析的方法, 建立偏离-份额分析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分析各城市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得出山东沿海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更好地促进山东沿海经济的发展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经济发展,偏离-份额分析法,沿海城市,山东省
参考文献
[1]沈泓.福建省城市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 19 (6) :71-74.
[2]崔功豪, 魏清泉, 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吉扬, 韩增林.辽宁省6个沿海地级市产业结构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 26 (4) :103-106.
[4]程玉虹, 许学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竞争力比较[J].经济地理, 2007, 27 (3) :418-422.
偏离份额法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