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基成分范文
培养基成分范文(精选12篇)
培养基成分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7月我院住院部及门诊中临床疑似尿路感染患者400例, 其中男146例, 平均年龄 (42±3) 岁, 女254例, 平均年龄 (37±5) 岁。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取患者洁净中段尿放于无菌器皿中送检,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均在尿液收集的1 h内完成。
1.2 仪器与试剂
德国宝灵曼的Miditron JuniorⅡ自动尿液分析仪, 美国IRIS公司的i Q 200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美国Micro Scan auto SCAN 4细菌分析仪及法国梅里埃VITEK2微生物鉴定系统及配套试剂和配套鉴定卡, 一次性尿培养皿、血平板 (郑州安图生物公司) , Olympus CX 21显微镜 (上海优浦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1.3 方法
1.3.1 尿液细菌培养及鉴定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 将清洁中段尿用定量的接种环取尿液接种于血平板内, 在37℃的孵育箱中培养24~48 h计数菌落, 用美国Micro Scan auto SCAN 4细菌分析仪及法国梅里埃VITEK 2微生物鉴定系统及配套试剂和配套鉴定卡进行比对鉴定。质控的菌株有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和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由卫生部生物制品鉴定所提供。结果判定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NCCLS) 标准。
1.3.2 IQ-200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
按照仪器的说明进行维护保养, 并用配套的质控物检测保证其在控后再进行尿液标本的检测, 同时两尿液分析仪器做比对。
1.4 评判标准
观察IQ 200分析仪所测各项目的分类图像, 发现可疑假阳性图像时, 由两位以上经验丰富的主管技师筛选判断。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 分析尿有形成分诊断UT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各组间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比较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检测阳性率为29.5% (118/400) , 阴性率为70.5% (282/400) , 尿培养白细胞和细菌计数阳性率为24.0% (96/400) , 阴性率为76.0% (304/400) , 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采用χ2检验, P=0.632
2.2 尿液培养阳性结果分析
96例尿液培养阳性标本中不同细菌检出的结果统计, 阳性标本共培养出74株革兰阴性杆菌, 占77.08%;23株革兰阳性球菌, 占23.96%;真菌16株, 占16.7% (部分阳性标本同时存在2种及2种以上病原菌) , 见表2。
2.3 两种方法用于尿路感染诊断的评价
由表3可看出以患者临床诊断作为“金标准”共有147例患者诊断为尿路感染, 感染率为34.25%。分别将细菌培养结果及有形成分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比较分析发现:尿培养法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7%、97.72%、70.07%、86.51%;有形成分检测 (白细胞和细菌计数阳性) 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83%、95.82%、86.13%、93.26%。
3 讨论
尿路感染,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 其诊断不能单纯依靠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 常需结合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综合判断。尿液细菌定量培养法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金标准”, 但是其培养周期长, 且阳性率较低, 常导致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产生。在尿液形成过程中, 泌尿道常有组织的脱落物和细胞渗出, 尿离体离心或自行沉降, 形成尿液中的有形成分, 包括细胞、管型、细菌、霉菌、结晶、药物等。通过分析尿液有形成分可确定进入尿路中的细胞种类, 如白细胞增多则提示尿路感染, 红细胞增多常提示尿路出血, 不同尿路上皮细胞增多有助于判断各种尿路病变部位[4]。因此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可反映泌尿系统各部位的变化, 或可成为提高尿路感染检出率的新手段。此外, 郑曦等[3,5,6]的研究亦表明尿有形成分分析可作为尿路感染的重要辅助检测方法, 甚至是早期筛查方法。
本研究应用i Q 200全自动尿有形成分分析仪, 在Yellow IRIS基本原理基础上,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结合数字成像和自动颗粒识别分析技术条件下的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 在鞘液、稀释液、染液的作用下对尿液有形成分进行多角度散射光和不同级别的荧光检测, 能消除大部分干扰因素。通过对疑似尿路感染的400例患者, 进行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液细菌培养, 比较两种检测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液细菌培养两种检测手段对于尿路感染的检测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尿有形成分分析法阳性检出敏感度及阳性准确率高于尿培养法 (P<0.05) 。因此临床上可运用症状和体征结合尿有形成分分析检测手段早期筛查可疑尿路感染的患者, 当出现阳性检测结果时再进一步结合尿液细菌定量培养明确诊断。两种检测方法的有机结合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筛查, 早期合理地指导临床用药, 减轻患者痛苦, 杜绝抗生素滥用, 防止细菌耐药。
参考文献
[1]孙霞, 董春忠, 周卫岭.尿液分析三项指标对早期发现尿路感染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师, 2012, 23 (5) :78-79.
[2]匡红, 林波, 李静.细菌培养与尿沉渣细菌定量分析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12) :2115-2116.
[3]郑曦.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培养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11 (5) :3637-3641.
[4]白云, 侯天文.尿液有形成分分析的方法学发展[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2 (5) :657-659.
[5]桑建列.尿路感染诊断方法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15 (5) :539-540.
培养基成分 第2篇
语体的通用成分、专用成分和跨体成分
一般说来,语体成分从色彩上可分为通用成分和专用成分两种,但是在语体分析中还出现了跨体成分.通用成分是通用于大部分语体中的成分.专用成分是只用于或常用于某一语体的成分.跨体成分是在具体的言语成品中出现的非本语体的成分,是本语体的.言语成品中引入的其他语体的专用成分.这三种成分,在词语、句子、辞格、篇章等方面都会出现,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语体现象.研究它们是语体学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同时对于语言学的其他部门也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作 者:袁晖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刊 名: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8(1)分类号:H15 H030关键词:语体分析 通用成分 专用成分 跨体成分
培养基成分 第3篇
关键词:乌拉尔甘草;悬浮细胞;有效成分;提取;黄酮类化合物
中图分类号: R28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1-0063-03
收稿日期:2014-10-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460064);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3MS051);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编号:NJZY13152)。
作者简介:孟婷婷(1991—),女,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药用植物生物技术研究。E-mail:wymtt1991@163.com。
通信作者:李雅丽,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植物次生代谢调控研究。E-mail:btliyali@126.com。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被称为“众药之王”,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是多种中成药与配方制剂的主要成分,同时也因为其特有的甜味而作为食品添加剂(低热值甜味剂)广泛应用在食品行业,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很大[1-4]。近些年来,由于无序采挖、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甘草主产区野生资源濒临枯竭[5],表现在栽培品种收获期过长、病虫害严重、质量低下,导致甘草资源面临危机。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因具备不占用土地、培养周期短、培养条件和环境人工可控等优势,成为现有的植物资源替代生产天然药物途径中最有潜力的方法之一[6-7]。在对甘草细胞进行离体悬浮培养的过程中,细胞内有效成分的提取是一个主要的研究内容,充分高效地分离出细胞培养物中的有效成分是下一步应用的保证[8]。本研究以产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乌拉尔甘草种子获得的离体悬浮培养细胞为材料,通过双因素无重复试验筛选悬浮细胞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以期促进甘草细胞大规模培养,加快工业化生产天然药物的进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试验材料为乌拉尔甘草种子,购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主要试剂为芸香苷标准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纯度92.5%;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2仪器与设备
BRANSON超声波清洗器,必能信超声(上海)有限公司;722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菁华科技仪器有限公司;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YP502N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SynergyTM HT多功能酶标仪,BioTek。
1.3试验设计
对乌拉尔甘草悬浮培养细胞有效成分的提取采用全面试验设计法进行优化,全面试验设计法是对所选取的试验因素的所有水平组合全部实施1次以上试验,此方法适用于单因素和双因素试验,可获得全面试验信息,准确地估计各试验因素主效应的大小及各因素之间各级交互作用效应的大小[9]。从有效成分提取的影响因素中抽取2个主要因素设置均匀水平,本试验分别以甲醇、乙醇作为提取剂,采用超声提取法,选择提取剂质量分数(10%、20%、30%、40%、50%、60%、70%、80%、90%、100%)、料液比(g ∶mL,1 ∶10、1 ∶15、1 ∶20、1 ∶25、1 ∶30、1 ∶35、1 ∶40、1 ∶45、1 ∶50) 2个主要影响因素,分别设计10个水平,进行双因素无重复试验。
1.4乌拉尔甘草悬浮细胞供试样品的制备
将生长1个周期(21 d)的乌拉尔甘草悬浮细胞用布氏漏斗抽滤后,用无菌水冲洗,去除表面残留的培养基,置于37 ℃恒温烘箱中烘干至恒质量,研磨成粉末后过100目筛得乌拉尔甘草细胞粉末。准确称取180份0.5 g的甘草粉末于180个100 mL的三角瓶中,依据所设计的双因素无重复试验,按不同料液比(影响因素A)加入不同浓度提取剂(影响因素B),放置24 h过夜后,置于超声清洗器中超声提取30 min,超声后的料液立即置于漏斗过滤得滤液,静置,取上清样于4 ℃冰箱中保存[10]。
1.5酶标仪法检测
采用酶标仪检测供试样品。分别吸取5 μL样品溶液,点入96孔点样板中,加入245 μL超纯水混匀,依次放入酶标仪检测槽中。分别在254、377、410 nm波长下检测样品的吸光度D254 nm、D377nm、D410 nm,以不加样品组为对照。
1.6细胞培养物中黄酮类化合物测定
1.6.1芸香苷标准样品的制备准确称取干燥至恒质量的芸香苷标准品并用甲醇溶解,配成0.1 mg/mL的芸香苷标准品溶液。分别取0.0、0.5、1.0、1.5、2.0、2.5、3.0 mL芸香苷标准品溶液置于7支试管中,添加5 mL甲醇、0.5 mL 10% KOH溶液,充分摇匀显色5 min后,用甲醇定容至10 mL,摇匀,用分光光度计检测410 nm处的吸收度D410 nm。
1.6.2黄酮类化合物测定各取出0.2 mL制备好的5批乌拉尔甘草悬浮细胞供试样品溶液,分别置于5支10 mL试管中,各加5 mL甲醇、0.5mL 10% KOH显色剂,显色5 min后,定容到10 mL,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其在410 nm处的吸光度D410 nm。同时制备1份野生甘草根粉样品作为对照[11]。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提取剂条件所得提取液的D254 nm
nlc202309021028
254 nm是甘草中主要成分——以甘草酸为代表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主要检测波长。如图1所示,采用60%甲醇、90%甲醇作为提取剂,料液比为1 g ∶10 mL时,在254 nm处有较大吸光度;以70%~90%乙醇作为提取剂,料液比1 g ∶10 mL、1 g ∶15 mL时,在254 nm处有较大吸光度。
2.2不同提取剂条件所得提取液的D377nm、D410 nm
377、410 nm是甘草中另外一大类主要成分——以甘草苷为代表的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检测波长,如图2所示:以80%甲醇作为提取剂,料液比1 g ∶10 mL时,在377 nm处有最大吸光度;以70%乙醇作为提取剂,料液比1 g ∶10 mL时,在377 nm处有最大吸光度。如图3所示,以80%、90%甲醇作为提取剂,料液比1 g ∶10 mL时,在410 nm处有较大吸光度;以70%乙醇作为提取剂,料液比1 g ∶10 mL时,在410 nm处有最大吸光度。
综合以上3个波长下所测的样品光吸光度,确定选取70%乙醇作为提取剂,在料液比1 g ∶10 mL条件下,提取液在254、377、410 nm处均有较大吸光度,表明甘草悬浮细胞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无论是三萜皂苷类化合物还是黄酮类化合物都能被充分地析出。
2.3细胞培养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2.3.1芸香苷标准曲线的绘制以芸香苷溶液浓度为横坐标、对应的吸光度为纵坐标,用Origin 8.0绘制标准曲线,并得到标准方程D=4.125 7C+0.082 98,r2=0.998(D为吸光度,C为芸香苷标准品浓度),详见图4,表明芸香苷标准品浓度与D410 nm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3.2乌拉尔甘草悬浮细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5份乌拉尔甘草悬浮细胞供试样品溶液经分光光度计检测后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悬浮培养的“2.3.1”节所得标准品的回归方程计算,乌拉尔甘草细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是 0.020 0 g/g,同法测得野生乌拉尔甘草根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是0.088 0 g/g,悬浮乌拉尔甘草细胞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大约是野生乌拉尔甘草根粉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23%。
3结论
以产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乌拉尔甘草种子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的离体悬浮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双因素无重复试验筛选了乌拉尔甘草悬浮细胞培养物有效成分提取的最佳工艺。甘草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与药理学活性,而起主要作用的有效成分通常被认为是三萜皂苷类和黄酮类化合物。试验结果表明,以70%乙醇为提取剂、料液比1 g ∶10 mL 的条件下超声提取,甘草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得到充分析出。
分析了悬浮乌拉尔甘草离体细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悬浮培养的乌拉尔甘草细胞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是野生乌拉尔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23%。虽然悬浮培养的乌拉尔甘草细胞中黄酮类化合物总含量远低于野生乌拉尔甘草,但悬浮培养周期短,仅需3周,而野生甘草生长周期长达4~5年;此外,悬浮培养方便、快捷、易人工控制,避免了病虫害等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利用甘草细胞大规模培养生产黄酮类化合物为缓解甘草野生资源危机提供了可行的途径[12]。
参考文献:
[1]Zhang Q Y,Ye M. 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Gan-Cao (licorice)[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2008,1216(11):1954-1969.
[2]惠寿年,董阿玲. 国内对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 中草药,1999,30(4):313-315.
[3]贾国惠,贾世山. 甘草中黄酮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1998(9):3-6.
[4]Haraguchi H,Tanimoto K,Tamura Y,et al. Mode of antibacterial action of retrochalcones from Glycyrrhiza inflata[J]. Phytochemistry,1998,48(1):125-129.
[5]董静洲,易自力,蒋建雄.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概况[J]. 医学研究杂志,2006,35(1):67-69.
[6]Vanisree M,Lee C Y,Lo S F,et al. Studies on the production of some import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medicinal plants by plant tissue cultures[J]. 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2004,45(1):1-22.
[7]Cai Z,Kastell A,Knorr D,et al. Exudation:an expanding technique for continuous production and release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plant cell suspension and hairy root cultures[J]. Plant Cell Reports,2012,31(3):461-477.
[8]郑成,李卫,杨铃. 植物有效成分微波萃取的研究进展[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6,28(5):52-61.
[9]程艳芹,孙秀梅,张兆旺,等. 均匀设计法优选甘草的半仿生提取工艺条件[J]. 中药材,2007,30(5):598-601.
[10]邓引梅,宋发军,崔永明,等. 甘草叶总黄酮提取工艺[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1):41-43.
[11]王磊,杨英,周圆圆,等. 甘草细胞培养物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J].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046-3047.
[12]Sheludko Y V. Recent advances in plant biotechnology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for produ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J]. Cytology and Genetics,2010,44(1):52-60.李慧. 红颜草莓的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66-68.
培养基成分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收治的疑似尿路感染患者共568 例,其中男88 例,女480 例,患者年龄17~77(55.4±12.2)岁。 所有患者均使用无菌容器采集尿液中段清洁的样本以备检测之用。
1.2 检测方法尿液细菌培养检测法:尿液病原菌细菌培养过程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进行,将充分混匀的尿液样本接种到血平板与蓝色培养基上,并将其置于35℃环境中培养大约20~24h,取出培养基计数生成的菌落数量。 采用法国Auto SCAN4 病原菌鉴定仪对培养基上不同菌落进行病原菌类型鉴别。 规定革兰阴性杆菌数量大于105cfc/ml为阳性,革兰阳性杆菌数量大于104 cfc/ml为阳性。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法:采用日本SYSMEK生成的Sysmex UF-1000i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对尿液样本进行有形成分分析,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照UF-1000i分析仪的说明说进行,详细记录检测结果。
1.3 评判标准以确诊尿路感染患者的相关临床诊断作为本次研究中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培养检测法检测结果的评判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 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两种检测方法结果比较采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法检测出病原菌阳性率为35.4%,尿液细菌培养法检测出病原菌阳性率为28.7%,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种检测方法临床价值分析采用尿液细菌培养法共检测出病原菌163 例,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居多,共检测出138 例, 占84.7% , 革兰阳性杆菌20 例, 占12.2% , 真菌类感染5 例,占3.1%。 利用Yerus Lamy评估模式[5]对尿液成分分析法与尿液细菌培养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评估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法检测结果的真阳性率、真阴性率、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以及准确度等均低于尿液细菌培养法检测,其中真阳性率、阴性预测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3。
注:1 表示真阴性;2 表示假阳性;3 表示假阴性;4 表示真阳性
3 讨论
尿路感染多由单一的致病细菌引起的,其中以大肠埃希氏致病菌为多[6]。研究结果表明,尿路感染多发于女性,尤其是以育龄女性及绝经后女性发病率居高[7]。及早发现尿路感染并有针对性的治疗,可避免尿路感染造成的肾脏及周身器官严重损伤。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尿路感染检测方法是采用尿液中段细菌样品培养检测法、尿干化学分析法、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检测法等[8,9],尿液细菌培养检测法具有检测精度高、可靠性好等特点,成为尿路感染临床诊断的金标准,然而尿液细菌培养法检测时间较长,对治疗造成一定的延误影响[10]。采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法检测尿路感染病原菌,具有快速、简便等特点,逐渐成为尿路感染早期筛查的检测方法之一。
本组采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法与尿液细菌培养法对568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尿液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法检测阳性率为35.4%,尿液细菌培养法检测出病原菌阳性率为28.7%。 通过与尿路感染患者临床诊断结果对比分析,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法的真阳性率、真阴性率、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精确度分别为79.6%、74.7%、61.8%、88.8%、76.4%,尿液细菌培养法的真阳性率、真阴性率、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精确度分别为100%、81.2%、68.2%、100%、86.6%。 结果表明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法检测结果与尿液细菌培养法结果相比虽较差,但是可用于尿路感染早期筛查。
总之,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法具有操作简便、分析迅速、结果可靠性好,可用于尿路感染的早期筛查,对尿路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摘要: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疑似尿路感染患者共568例,分别采用尿液有形成分检测与尿样本细菌培养法检测,以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作为两种检测方法的金标准,分析尿液有形成分与尿培养的临床诊断价值。采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法检测出病原菌阳性率为35.4%,尿液细菌培养法检测出病原菌阳性率为28.7%,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有形成分分析法检测结果的真阳性率、真阴性率、阳性预测率、阴性预测率以及准确度等均低于尿液细菌培养法检测,其中真阳性率、阴性预测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有形成分检测法具有操作简便、检测迅速、重复性高、准确性好等特点,对于早期尿路感染筛查具有重要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关键词:尿液有形成分,尿培养,尿路感染,临床诊断
参考文献
[1]朱冬菊,张群,吴祥,等.尿路感染中肠球菌的耐药性分析及利奈唑胺疗效评价[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39(9):697-700,714.
[2]李敏,姜旭东,李传刚,等.膀胱冲洗次数的选择及其与尿路感染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9):832-833,836.
[3]陈科帆,冯秀娟,吕晓菊,等.70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36(12):939-942.
[4]周艳丽.458例尿路感染的病原菌菌种及其耐药性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38):100-101.
[5]Dielubanza EJ,Mazur DJ,Schaeffer AJ,et al.Management of noncatheter-associated complic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J].Infectious disease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4,28(1):122-134.
[6]胡晓舟,崔艳梅,王小林,等.三种方法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中的对比观察[J].检验医学,2011,26(2):100-104.
[7]丛玉隆.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及镜检筛选标准的制定[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6):481-483.
[8]郑曦.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与尿培养对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5):3637-3638,3641.
[9]陈雨,程闽,李薇,等.自动化尿液干化学和有形成分分析复检规则的制定和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6):501-506.
成分输血和护理 第5篇
护士应掌握哪些与输血有关的知识?
1.了解国家及有关部门制订的有关输血的政策法规;
2.熟悉主要血型、全血及其成分的主要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证,尤其要熟悉经血液能转播哪些疾病,并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感染;
3.掌握各种血液成分的输用方法、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及主要抢救措施;
一、输血技术 输血速度
应根据病情决定输血速度。如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输血速度应较快,心脏功能差者输血速度较慢。通常开始输血时速度应慢,约5ml/min,以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及循环系统耐受情况;10-15分钟后一切正常时可适当加快速度,一般200ml血液可在30-40分钟输完
二、护理
(一)输血前的护理 心理护理
输成分血和输全血一样,也有发生输血传染病的危险,病人担心害怕在所难免。护士应根据病人病情和输血风险三者关系做好解释工作;并做好输血前病人各种传染性指示检测工作,让病人放心。输血前
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掌握输血的有关知识,熟悉输血的全过程,操作熟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查”:的内容
查血液有效期及血袋外观:
有效期、检查血袋封口有无破损和渗漏,标签是否清晰或有无脱落等。
查血液质量:①正常库血:肉眼观察主要分为二层,上层为淡黄色、半透明的血浆,下层为均匀暗红色的红细胞,上、下层界限清楚,无血凝块或异物。②异常库血:血浆变红或浑浊或有泡沫,红细胞呈暗紫色,两者界限不清或有较明显的血凝块存在等,说明血液可能变质或有细菌污染,切勿输入。
查输血器:①有效期;②包装有无漏气、污染;③输血器是否完整无损。“对”的内容
认真对照病历上医生医嘱、输血申请单、血型血清学报告单和交叉配血报告单,核对患者的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鉴定抗体筛选结果及交叉配血试验单的各项内容;还要核对血袋上的编码、血型、血量、血液品种、有效期等是否正确和一致。
其他血制品,如血浆、白细胞、血小板、某些凝血因子(冷沉淀)等均需要核对血型,必要时也需做交叉配血。配血和输血的准备
抽取配血标本时,由责任护士到床边与患者核对,要确定输血申请单内容、试管标示内容、病员资料,三者完全一致后方可抽取血标本,并贴上标签。
抽取后在输血申请单上签上责任护士全名,连同血标本送输血科(血库),由输血科工作人员当面核对无误后签收,做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执行输血医嘱 先将领血单与患者病历夹中患者资料(内存有血型鉴定报告单)各项内容核对无误后,再去输血科(血库)取血。
取血时,与输血科(血库)人员根据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试验单、血袋进行“查对”,无误后方可领取。
取血后,需责任护士根据病历夹、血型鉴定单、交叉配血试验单、血袋、输血器等先后在治疗室、床边与患者资料认真进行“查对”,(包括姓名、年龄、住院号、床号等)完全符合后才能进行输注;必要时,向患者或家属询问血型、有无输血史、献血史等,进一步求证血型鉴定有无错误。护理要求
严格遵守一次只能为一位患者抽取配血的血标本或输血的原则。配血血标本需直接从静脉中抽取,不得从已补液的静脉中抽取。护理要求
一次配血的血标本,应为患者3天内的血液标本。逾期需要输血时要重新抽取新的血标本进行配血;当天配血超过3次时,也需要重新抽取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只有这样才能反映输血患者当时体内的真实情况;因为多个献血员之间的血液在患者体内可能会发生不相容的情况,这时重新抽血做交叉配血可以杜绝以上情况发生,而危及患者生命。
与患者核对时,遇有神志不清或幼儿患者反复仔细核对,必要时也可请家属协助。手术室护士还必须在术前患者清醒时核对血型
输血的动作要轻而稳。血袋不能震荡,只能旋转式轻轻摇匀,避免造成红细胞大量破坏引起溶血或凝血因子活性的下降。
为了防止输血引起的变态反应,应在输血前半小时根据医师指示使用抗过敏药。认真查对,对疑问处需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
每项操作前需向患者做好解释与心理护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二)输血过程
输血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静脉输血法可分为直接输血和间接输血两种。直接输血法是将献血员的血液抽出后,立即输给患者大方法。仅用于婴幼儿的少量输血以及无库血的基层医疗单位紧急救治患者时。
间接输血法是将已抽出的血液按静脉输液法输入患者体内的方法。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密闭式静脉输血的方法。使用物品包括:静脉输液盘内另加一次性带过滤装置的输血器(从血液中心或当地血站购进)、输血针头(成人一般用8号、婴幼儿或儿童可选用小一号的)、静脉用生理盐水、血袋、交叉配血单,另带患者病历(含血型鉴定单)。
经责任护士在床边与患者再次“查对”核实后,按静脉输血操作法,先静脉输入少量生理盐水(控制输液量的患者也可采用直接静脉推注生理盐水),待静脉滴注通畅后换上血袋,并在交叉配血单上和医嘱执行者签上责任护士全名后存入病历中。
开始输血时速度应稍慢,15分钟后患者若无不良反应,即根据需要调整滴速。注意事项:
成人每分钟40~60滴,儿童酌减。婴幼儿每分钟10~60滴为宜,新生儿一般每分钟8~10滴,如有心力衰竭、肺炎或为早产儿每分钟4~5滴为宜。
年老体弱、严重贫血和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输血量和输血速度要限制,一般每分钟10~20滴。
大量出血的患者,应选择粗针头,快速输血,必要时也可加压输血或多通道进行输注。若输血时血液突然不滴,软塑料的滤网滴管瘪陷,证明输血器上端针头堵塞,这时应将调节器关紧,取下血袋,松开伴随液一段的夹子,让伴随液将堵塞物冲回血袋,随即将血袋稍倾斜,将堵塞物引流至血袋一边,立即用手指将堵塞物连同血袋捏住,然后用止血钳将其夹住固定,使其不再游动,继续输血,血液就能顺利滴入。血液输完时,可更换生理盐水少量滴注,以减少残血。拔针后,用无菌敷料及胶布按压针孔止血。填写有关记录和输血卡
需要加温输血时,护士应怎样给血液加温?
一般输血不需要加温。如大量快速输血,可提前将血液置于室温,适当升温后再输,还可以加温输血端肢体以消除静脉痉挛;还有一些特情况如:大量输血超过5袋、输血速度大于50ml/min、新生儿溶血需要换血、病人体内有强冷凝集素等,则可遵医嘱给血液进行加温。但加温血液必须有专人负责操作并严密观察。注意事项如下:
1.将血袋置于35~38℃水浴中,轻轻摇动血袋,并不断测试水温,15分钟左右取出备用; 2.加温的血液控制在32℃,不得超过35℃,水温不得超过38℃,以免造成红细胞损伤或破坏而引起急性溶血反应;
3.加温过的血液要尽快输注,因故未能输注不得再入冰箱保存; 4.有条件可用血液加温器给血液加温(按说明书操作)。袋装血液如何加压输血? 加快输血的方法是加压输血,塑料血袋加压输血比以往的瓶装血液更为方便,可选择下列方法之一种:
1.将血压计袖带围绕血袋,然后打气使袖套充气胀起来,便可加压的作用;
2.把血袋卷起来用受挤压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加压方法,但血袋内的空气必须很少; 3.采用专门设计的加压输血器。输血过程 护理要点: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操作规程和无菌操作是安全输血的重要措施。调换每袋血液时,也必须坚持查对制度。
除白蛋白外,输注血液和血液制品一律使用一次性带过滤装置的统一输血器。
同一输血器,在连续使用5小时以上后,部分血液成分在过滤器粘着沉淀,不仅可能会繁殖细菌、破坏细胞、还会使纤维蛋白析出诱发DIC,故需要更换新的输血器。
常温下1单位红细胞(全血)200ml应在3~4小时内输完。如室温高,病情许可,可适当加快滴速,防止血液成分的变质或损耗。
输血量较多时,血液由输血科(血库)取出后,在室温放置10~20分钟即可输入,不宜超过30分钟,防止血液变质或被污染;若不能及时使用,可暂时放入4℃冰箱保鲜,但最好不要超过2小时。
1、血液内避免加入其它药物,也避免与其他溶液相混合,如复方氯化钠含钙剂,可使血液凝固性增强;还有PH不同或渗透压不同液体(如:5%葡萄糖溶液、胶体液等)会使血液变质。因此除生理盐水外,不可以通过输血通道给药。如果必须与血液成分一起输注,最好通过不同的静脉通路。
2、输注2个或以上的血液时,两袋之间需要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内血液,以免发生血液凝集现象。
3、同时输注多品种血液时,则首先输入成分血制剂,顺序为:血小板→粒细胞→冷沉淀→红细胞悬液→血浆。
4、给有冷凝集现象的患者输血时,血液制品须复温至接近体温(36℃左右)
5、血袋及输血管不能随意直接加温,防止血液溶血,变性。
6、加压输血或者为变异血型患者输血时,护士要全程陪护,严密观察,直至输血结束。成分输血的护理 血浆输注: 冰冻血浆由输血科(血库)人员在37℃水浴条件下融化,其水面应与冰冻血浆面持平,保持融化水浴的温度,以免因融化时间过长发生纤维蛋白析出。
融化后的冰冻血浆为半透明、淡黄色液体,如内有异物或不溶物时不可输注。
融化后的冰冻血浆,应尽快一次输完,4℃保存不应超过24小时。一次未输完的剩余血浆不得再用
红细胞制剂输注:
常温下输注1单位红细胞悬液,一般勿超过4小时。
洗涤红细胞制成后,需尽快使用,勿超过24小时,以防止污染。红细胞黏稠大于全血,可用静脉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充分轻轻摇匀,并选用粗针头进行输注。经常观察滴速,如有阻塞时需更换输血器,不可硬行挤压针头内的凝血块。白细胞制剂输注:
白细胞是一种短命细胞,离体后很容易寿命缩短、功能减退。白细胞常温不振荡保存一般不超过8小时。护士领取时和输注过程中动作均要轻,避免振荡使白细胞被激活。选用带滤器的输血器输注,并控制输注的速度。
护士应严密观察病人在输注过程的反应,如果发生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白细胞。浓缩血小板输注:
本品外观是均匀一致的混悬液,无肉眼可见的血小板聚集现象。
领取时动作要轻,不宜过多振荡,以防血小板发生不可逆的聚集或破坏。
领取后立即输注,输注速度宜快,每分钟80-100滴,一次输注时间不应超过半小时。因滴速快,输注过程中护士不得离开,需严密观察。
浓缩血小板不能冷藏,以防止血小板损坏,失去其功能。低温沉淀物(冷沉淀)
由输血科人员将冷沉淀置37℃(不得超过此温度)水浴中轻轻摇动,使其在10分钟内迅速融化后即刻应用,融化时防止产生泡沫,否则会引起蛋白质的变性和凝血因子的消耗。溶解后的冷沉淀一般为澄清的溶液,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如血袋内有大量或大块不溶物则不宜输注。冷沉淀: 冷沉淀融化后应加入40ml无菌无热原生理盐水稀释后立即静脉输注。每分钟滴速60滴或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一般应在30分钟左右输注完毕,以达到最大的疗效。
每袋冷沉淀20-30ml,需要输注量多时,护士不能离开,需及时更换并严密观察。融化后的冷沉淀应在2小时内用完,如因故不能及时输注,不宜再次冻存。观察止血效果及不良反应,一次大量输入应防止肺水肿,尤其对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如此。
纤维蛋白原、抗血友病球蛋白和凝血酶原复合物制剂: 使用产品规定的溶剂。溶剂可沿瓶壁缓慢滴入,轻轻转动瓶子,直到完全溶解。不得剧烈摇动,避免产生泡沫,以免引起因子蛋白变性和活性锐减等。完全溶解后应为澄清液,如发现大块不溶物时,则不可使用。
随时溶解随时输注,不得再冷藏,未用完的制品只能弃去,不再保留或再用。滴注速度宜控制在30~60分钟内滴完。大量反复输注抗血友病球蛋白时,应注意出现过敏反应和产生因子Ⅷ抗体等的可能性。使用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复合物制剂时,还需注意患者有无发生血 其他血浆蛋白制品:
白蛋白与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均只能单独输注,不能与血液或其他药物混合使用。两种制品滴注速度均宜慢。
注意观察过敏反应,尤其是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时。
输血应讲“成分” 第6篇
那么输全血有哪些缺点呢?我们得从头说起,当献血者在中心血站抽血后,血液被装入一个密封、无菌的袋中。为了防止血液凝固,需加入一种“抗凝剂”,为了防止血液变质,还需加入一种“保养液”,再放入冰箱于4℃冷藏。这样处理并不能使血液中的各种成分都保存良好,因为这种“保养液”是专为红细胞设计的,而对血液中的其他成分是保存不住的。如血小板须在22℃震荡状态下方能保存,在4℃情况下。12小时后,血小板将丧失大部分活性,24小时后丧失全部活性;凝血因子活性极不稳定,在全血中保留一天其活性已丧失50%;白细胞在4℃状态下保存时间最长也不超过4小时。由此可见,全血成分比较“全”的观念是不科学的,在全血中除了红细胞以外,其他成分是极少的,试图通过输全血来提升白细胞、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作用不大。大量输入全血有产生循环超负荷的危险,进入病人体内的构橼酸钠、乳酸、氨、钾等也越多,这些都是对病人不利的。“成分输血”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血多用,节约用血,一人献血,多人受益,临床上获得最佳疗效,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输血反应。同时有研究资料表明:输全血能够抑制癌症病人的免疫功能,使复发率增高,5年生存期缩短。曾多次输过全血的病人,若日后施行骨髓移植则难以成功。因此每位医生在决定给病人输血时,要从病人的切身利益着想,从第一次输血起就要成分输血,尽量不用全血,尤其是医生不能迁就病人或家属的无理要求,输所谓的“人情血”或“安慰血”。
此外,有人认为急性出血失掉的全血,理应用全血来补充。其实这种想法也不尽合理。实际上,急性出血病人不但丢失全血,还有大量的功能性细胞外液转移而使血液浓缩。在补充血容量、止血和输血这三项抢救措施中,当务之急是恢复血容量。因为病人对血容量的耐受性最差,所以应尽快输液而不是输血,尤其不要马上输全血。有实验证明,单纯输血可以使红细胞恢复到失血前水平,但细胞外液减少28%,死亡率达80%。合理的做法应先行输液,以达到水与电解质平衡,再适当输入浓缩红细胞,这样既能纠正病人贫血,改善缺氧状态,又能减少代谢并发症。
目前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中心血站已开展了成分输血,如输浓缩红细胞、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新生红细胞、照射红细胞、白细胞、浓缩血小板、特制血小板等服务项目,以适应各种不同病情的病人需要。
1、全血输血:适合严重缺乏血细胞、血容量的病人,或当地无成分血供应。若病人为血容量正常的贫血、心功能不全、年老体弱及儿童的慢性贫血或可能施行骨髓移植及其他器官移植者,禁忌使用全血。
2、浓缩红细胞:其特点为体积小,容量只有全血的一半,因含有大量的红细胞,故携氧能力超过全血,且保存时间长达35天。临床疗效快而好,并能减少发热反应及过敏反应。因其比全血粘稠,输注时流速应减慢。浓缩红细胞适合各种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急性用血或手术中输血;心、’肾、肝功能不全者;妊娠后期并发贫血;年老体弱及幼儿患者。
3、洗涤红细胞:因用生理盐水洗涤去白细胞及血浆,故能显著降低输血反应。洗涤红细胞适合过敏反应患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4、新生红细胞:因含有大量的网织红细胞,故具有存活时间长、携氧能力强的特点。新生红细胞适用于需长期输血的患者,以减少输血次数。
5,白细胞输血:因含有大量的粒细胞(>1.5×1010/L),故适用于有严重感染而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对新生儿败血症效果尤佳。
杜仲化学成分研究 第7篇
1 材料
X-4熔点测定仪(温度计未校正),Bruker AV-300和AV-500核磁共振波谱仪(TMS内标);柱层析及薄层硅胶(青岛海洋化工厂);Sephadex LH-20(Pharmacia Biotech公司产品);ODS(40~60μm)(Merck公司);ODS(50μm,12nm)(YMC公司);大孔树脂D101(天津化学试剂二厂)。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盐炙杜仲购自安徽,经李友宾研究员鉴定为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 的干燥树皮。
2 提取与分离
干燥的盐炙杜仲10kg,粉碎成粗粉,95%乙醇回流提取3次,2h/次,减压回收溶剂得浸膏。加水混悬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其中,乙酸乙酯部位(120g)经硅胶柱色谱分离,氯仿-甲醇(100:0~1:5)梯度洗脱得Fr.1~Fr.4。Fr.2经SephadexLH-20柱色谱反复纯化,得化合物6。Fr.3经硅胶柱色谱分离,氯仿-甲醇(9:1)洗脱,再经反复硅胶色谱分离和SephadexLH-20柱色谱纯化,得化合物5、8、和4。Fr.4经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反复纯化,得化合物 3和1。水部位(60g)经大孔树脂柱D101,乙醇-水梯度洗脱。30%乙醇部分(10g),经硅胶柱色谱,氯仿-甲醇(4:1-1:4)梯度洗脱得到Fr.1和Fr.2。Fr.1经ODS柱色谱和SephadexLH-20柱色谱纯化,得化合物9、10、和2。Fr.2经ODS柱色谱和SephadexLH-20柱色谱纯化,得化合物7。
3 结构鉴定
(1)化合物2
白色针状结晶(甲醇),2%香草醛-浓硫酸试剂显紫红色。 1H-NMR(300Hz,DMSO-d6) δ6.89(2H,d,J=1.5Hz,H-2′,2″),6.77(2H,d,J=1.8Hz,H-5′,5″),6.74(2H,dd,J=8.1Hz,1.8Hz,H-6′,6″),4.61(2H,d,J=4.2Hz, H-2,6), 3.03(2H,m, H-1,5),4.12(2H,m,H-4α,8α),3.76(6H,s,3′,3″-OCH3)。13C-NMR数据与文献[4]报道基本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松脂素(pinoresinol)。
(2)化合物4
白色粉末(甲醇),2%香草醛-浓硫酸试剂显紫红色。1H-NMR(300Hz,DMSO-d6) δ6.71-6.89(6H,m,arom.H),4.31(1H,d,J=6.9Hz,6-H),4.75(1H,d,J=6Hz,2-H),3.76(6H,s,3′,3″-OCH3)。13C-NMR数据与文献[5]报道基本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表松脂素(epipinoresinol)。
(3)化合物6
白色无定形粉末(甲醇),2%香草醛-浓硫酸试剂显紫红色。1H-NMR(300Hz,DMSO-d6) δ6.70-7.09(6H,m,arom,H),8.78(1H,s,-OH),3.76(6H,s,3′,3′′-OCH3)。13C-NMR数据与文献[6]报道基本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1-OH-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1-hydroxypinoresinol 4′-O-β-D- glucopyranoside)。
(4)化合物7白色无定形粉末(甲醇),2%香草醛-浓硫酸试剂显紫红色。1
H-NMR(300Hz,DMSO-d6) 6.70-7.09(6H,m,arom,H),8.78(1H,s,-OH),δ3.76(6H,s,3′,3′′-OCH3)。13C-NMR数据与文献[6]报道基本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1-OH-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 (+)-1-hydroxypinoresinol-4′′-O-β-D- glucopyranoside)。
(5)化合物10
白色片状结晶(甲醇),mp:183℃~185℃。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呈阳性。1H-NMR(300Hz,MEOD) δ7.55(1H,d,J=1.8Hz,H-2),7.54(1H,dd,J=8.4,1.8Hz,H-6)6.83(1H,d,J=8.7Hz,H-5),3.89(3H,s,-OCH3 )。13C-NMR(300Hz,MeOD)给出8个碳信号:δ56.9(OCH3),114.3(C-5),116.3(C-2),123.7(C-1),125.8(C-6),149.1(C-3),153.1(C-4),170.9(C=O)。上述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与文献[8]报道的基本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原儿茶酸甲酯(protocatechuic acid methyl ester)。
(6)化合物1,3,5,8,9的波谱数据与文献对照结构分别确定为
(+)-松脂醇单糖苷[3]、 (+)-松脂醇-4’,4”-O-β-D-葡萄糖苷[3]、鹅掌楸苦素[3] (+)-中脂素-4′,4″-O-β-D-葡萄糖苷[3]和(+)-丁香脂素-O-β-D-葡萄糖苷[7]。
摘要:目的:研究盐炙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乙醇提取、硅胶等柱色谱分离纯化,并根据NMR、MS等波谱方法和理化性质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木脂素类化合物9个,分别为(+)-松脂醇-O-β-D-葡萄糖苷(1)、松脂素(2)、松脂醇-4′,4″-O-β-D-葡萄糖苷(3)、表松脂素(4)、鹅掌楸苦素(5)、(+)-1-OH-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合物(6)、(+)-1-OH-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7)、(+)-中脂素-4′,4″-O-β-D-葡萄糖苷(8)和(+)-丁香脂素-O-β-D-葡萄糖苷(9);其他类化合物1个,为原儿茶酸甲酯(10)。结论:化合物(10)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4)为一对对映异构体,化合物(6)和(7)为一对同分异构体。
关键词:盐炙杜仲皮,化学成分,结构鉴定
参考文献
[1]李川,江文君.杜仲炮制历史沿革研究[J].中药材,1990,13(1):26-30.
[2]董立莎,陈晓昱.杜仲炮制沿革考[J].中药材,2007,30(9):1175-1178.
[3]T.DEYAMA.The constituents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I.I-solation of(+)-Medioresinol Di-O-β-D-glucopyranoside[J].Chem.Pharm.Bull,1983,31(9):2993.
[4]吕静,贾凌云,袁久志,等.红松松针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1,28(1):21-24.
[5]T.DEYAMA,T.IKAWA,S.KATAGAWA,et al.The con-stituents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Ⅴ.isolation of di-hydroxy dehydrodiconiferylalcohal isomersangphenolic Com-pounds[J].Chem.Pharm.Bull,1987,35(5):1785-1789.
[6]T.DEYAMA,T.IKAWA,S.KATAGAWA,et al.The con-stituents of Eucommia ulmoidesOLIV.Ⅲ.isolation and struc-tures of three new lignan glycosides[J].Chem.Pharm.Bull,1986,34(2):523-527.
[7]T.DEYAMA,T.IKAWA,S.NSHIBE.The constituents ofEucommia ulmoides OLIV.Ⅱ.isolation and structures ofthree new lignan glycosides[J].Chem.Pharm.Bull,1985,33(9):3651.
五指山参营养成分分析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五指山参即箭叶秋葵根茎 (Abelmoschus sagittifolius (Kurz) Merr.) 由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自产。
1.2 方法
1.2.1 水分含量采用105℃常压干燥恒重法。
1.2.2 粗蛋白含量微量凯氏定氮法[4], 粗蛋白含量 (%) =含氮量 (%) 6.25。
1.2.3 氨基酸含量采用日立L-8800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
水解样品前处理:准确称取样品200mg于18180mm的试管中, 向盛有样品的试管加入14mL 6M HCl, 振荡混匀。用酒精喷灯把该试管口下1/3处拉细到4~6mm, 抽真空10min后封管。处理过的试管置于 (110±1) ℃恒温烘箱中沙浴水解22h, 拿出后冷却至室温, 摇匀过滤, 取1 mL滤液倒入50mL烧杯中, 置于60℃恒温水浴锅中蒸干滤液。然后加入0.02 mol/L HCl释4倍, 用0.45μm滤膜过滤后上机。分析周期:53 min。分析柱: (1) 分离柱 (4.6mm60mm) :洗脱液流速0.4mL/min, 柱温70℃, 柱压9.627MPa; (2) 反应柱:茚三酮及茚三酮缓冲液流速0.35 mL/min, 柱温135℃, 柱压0.982MPa。
色氨酸含量测定采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比色法[5]。
1.2.4 脂肪及脂肪酸含量粗脂肪含量采用索氏抽提法[6]。
脂肪酸含量采用气相色谱法 (岛津GC2100) 。
1.2.5 碳水化合物测定总糖和还原糖测定采用
3’, 5’-二硝基水杨酸 (DNS) 法[7]。可溶性糖含量测定采用蒽酮法[7]。
1.2.6 粗纤维含量采用重量法[7]。
1.2.7 矿物质元素含量均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TA5-99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
称取样品粉末1g置于50mL锥形瓶中, 加入混酸 (硝酸∶高氯酸=3∶1) 15mL, 静置过夜。完毕后, 于电热板上适当温度下加热硝化, 直至液体澄清 (未澄清者反复加入适量混酸) , 然后转入25mL容量瓶并用1%硝酸定容后用TA5-99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五指山参水分含量
经测定五指山参水分含量为 (14.97±0.37) %, 与一些豆科作物相差不大。
2.2 五指山参粗蛋白含量
经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得五指山参粗蛋白含量为 (9.22±0.09) %。略高于大米, 均低于相比较的其它常见作物 (详见表1) 。
注:表中数据除五指山参外, 其余来源于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14739/14745/21522/2907407.html) 。
2.3 五指山参氨基酸含量及组分分析
经日立L-8800氨基酸分析仪分析五指山参水解样, 得到17种氨基酸, 色氨酸采用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比色法测定。水解样总氨基酸含量为6.18% (含色氨酸) , 其中天冬氨酸 (Asp) 含量最高, 占总氨基酸含量23.04%。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28.93%, 半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13.45%, 各种氨基酸含量详见表2。
2.4 五指山参粗脂肪含量及脂肪酸分析
经索氏抽提法测得五指山参粗脂肪含量为 (17.57±0.11) %, 与豆科作物大豆相差不多, 均高于相比较的其他豆科作物和大米、小米及面粉等 (详见表1) 。
气相色谱法 (岛津GC2100) 分析了五指山参脂肪酸, 按峰面积归一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算出各峰面积的相对百分含量, 即各个物质所占质量百分比, 结果见表3。
五指山参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33.16%, 其中棕榈酸含量27.20%, 硬脂酸含量5.96%;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42.24%, 其中油酸含量8.46%, 亚油酸含量28.85%, 亚麻酸含量4.93%;未知脂肪酸含量共占总脂肪酸含量24.59%。总体比较,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尤其是亚油酸含量较高。
2.5 五指山参碳水化合物含量
经HCl水解DNS法测得五指山参总糖含量为 (55.75±0.80) %;经DNS法测得其还原糖含量为 (2.08±0.06) %;经蒽酮比色法测得其可溶性糖含量为 (4.41±0.23) %;经重量法测得其粗纤维含量为 (4.35±0.19) %。总糖含量高于大豆, 低于大米、面粉, 与其他豆科作物相差不多, 如绿豆、豌豆等 (详见表1) 。
2.6 五指山参矿物质元素含量
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得五指山参钙、铁、锌、锰、铜、钾、镁含量分别为4.0mg/g、0.12mg/g、53.5mg/g、14.0mg/g、11.5mg/g、3.4mg/g、1.3mg/g。与一些常见作物相比, 五指山参矿物质元素含量相对较高, 尤其是钙含量、铁含量和锌含量 (详见表1) 。钙含量均超过了与之相比较的一些作物, 如谷类和豆类;铁含量超过了大部分豆科作物, 与黑豆和豆腐乳等相差不多, 略低于决明子[8];锌含量也超过了一些常见作物及蔬菜, 如油菜、冬瓜、青椒、茄子、西红柿等, 接近于蘑菇。
3 小 结
五指山参粗蛋白含量虽然没有常见作物高, 但氨基酸种类丰富, 必需氨基酸和半必需氨基酸含量共占总氨基酸含量42.38%, 故是一种很好的蛋白源;五指山参脂肪含量较高, 与大豆相当, 其脂肪酸各组分中,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42.24%, 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人体血脂和血压, 调整胆固醇在血液和组织间的分配, 促进胆固醇脂化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 长期食用可以降低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9], 所以五指山参可作为一种预防老年疾病的保健品, 也可应用于食用油的开发;五指山参矿物质元素含量相当丰富, 尤其是钙、铁、锌等元素的含量, 而钙、铁、锌等元素是人体最重要的必需元素, 并且也是人体容易缺失的元素, 所以五指山参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值得开发和利用。五指山参中含有一种粘性物质, 其物理性质相似于秋葵属黄秋葵蒴果中的粘性多糖, 是否属于同一种物质,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测定和分析五指山参 (箭叶秋葵根茎) 的主要营养成分。方法:105℃常压干燥恒重法, 微量凯氏定氮法, 氨基酸分析仪分析法, 索氏抽提法, 气相色谱法, DNS法, 蒽酮法, 重量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结果:五指山参水分含量 (14.97±0.37) %;粗蛋白含量 (9.22±0.09) %, 水解样氨基酸 (含色氨酸) 含量6.18%;粗脂肪含量 (17.57±0.11) %, 其中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未知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分别为33.16%、42.24%、24.59%;总糖含量 (55.75±0.80) %, 可溶性糖含量 (4.41±0.23) %, 还原糖含量 (2.08±0.06) %, 粗纤维含量 (4.35±0.19) %;钙、铁、锌、锰、铜、钾、镁含量分别为4.0mg/g、0.12mg/g、53.5μg/g、14.0μg/g、11.5μg/g、3.4mg/g、1.3mg/g。结论:五指山参营养结构较优, 矿物质元素含量相对较高, 尤其是钙、铁和锌, 值得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五指山参,营养成分,矿物质元素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59.
[2]孙德夫.人参伪品箭叶秋葵的鉴别[J].安徽医药, 2003, 7 (2) :86.
[3]胡能兵, 孙子学, 隋益虎, 等.外源生长素对箭叶秋葵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J].激光生物学报, 2009, 18 (3) :315-319.
[4]张志良, 瞿伟菁, 李小方.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20-122.
[5]刘再胜, 李永才, 张晓梅.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比色法测定饲料中色氨酸的含量[J].饲料工业, 1998, 19 (6) :21-22.
[6]宁正祥.食品成分分析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145-147 (Ch) .
[7]张志良, 瞿伟菁, 李小方.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8]苟兴.中药决明核型、抗氧化酶谱及营养成分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大黄藤营养成分分析 第9篇
本文对大黄藤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开发利用其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处理
本实验所用大黄藤(Common fibraurea Stem)采自云南河口。维生素、氨基酸、营养成分和矿质元素质量分数测定均采用干样(干质量)。样品烘干,研细,过40目筛,备用。
1.2 营养成分测定方法[2]
① 水分:重量法;
② 灰分:干灰化法;
③ 粗纤维:粗纤维法;
④ 粗脂肪:索氏浸提法;
⑤ 蛋白质:凯氏定氮法;
⑥ 总糖:费林试剂法;
⑦ 维生素和β-胡萝卜素用岛津Lc-6A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
⑧ 氨基酸:样品用标准蛋白水解法处理,采用PICO-TAG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
⑨ 矿质元素:样品经酸化消化法处理,采用日立Z-80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每份样品重复3次测定,取平均值。
2 结果与讨论
2.1 营养成分
大黄藤中水分、灰分、粗纤维、粗脂肪、粗蛋白和总糖的质量分数见表1。结果表明,大黄藤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其中粗蛋白质量分数较高。
2.2 维生素
大黄藤维生素(表2),结果表明,大黄藤中含有Vc,Vpp,Vc1,VB2和β-胡萝卜素,其中VB2质量分数较高。
2.3 氨基酸的组成
大黄藤氨基酸的组成(表3),由表3可看出,大黄藤至少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7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中缬氨酸质量分数最高。
2.4 矿质元素
大黄藤的矿质元素(表4),由表4可见,大黄藤
*人体必需氨基酸
中含有Na、Mg、Fe、K、Ca、Cu、Zn、Co、P和Mn等矿质元素,其中Ca质量分数较高。
3 结论
野生植物大黄藤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维生素和多种营养成分,至少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大黄藤中缬氨酸含量、钙含量、VB2含量、粗蛋白含量较高。
大黄藤营养成分丰富,具有重要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其潜在的药理作用有待于研究,开发利用大黄藤将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对野生植物大黄藤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黄藤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丰富的矿质元素和维生素及其β-胡萝卜素。大黄藤中至少含有17种氨基酸,旨在为开发利用大黄藤的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野生植物,大黄藤,营养成分
参考文献
[1]高丽,符德欢,戚育芳,等.云南药用植物大黄藤的资源现状及保护意见[J].药品评价,2005,2(1):7.
枇杷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第10篇
1 枇杷化学成分
1.1 枇杷叶化学成分
目前, 已从枇杷叶中分离出皂苷类、三萜酸类、挥发油类、黄酮类等成分。
1.1.1 皂苷类化合物
洪燕萍等[1]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法直接测定枇杷叶皂苷含量, 实验结果表明:香草醛-高氯酸法直接测定枇杷叶中皂苷含量适于样品中糖杂质含量较低的样品, 而系数倍率法适于测定样品中糖杂质含量较高的样品。
1.1.2 三萜类化合物
吕寒等[2]采用硅胶柱、ODS柱、制备薄层、制备液相等方法分离枇杷叶中化学成分, 运用化学及有机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从枇杷叶中分离得到9种三萜类化合物, 通过鉴定分别确定为白桦脂酸甲酯、齐墩果酸、乌苏酸、2α-羟基齐墩果酸甲酯、科罗索酸甲酯、2α-羟基齐墩果酸、科罗索酸、委陵菜酸、蔷薇酸等。化合物白桦脂酸甲酯、齐墩果酸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及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鞠建华等[3]进行中药枇杷叶的化学和药效学研究, 利用溶剂提取、萃取、柱色谱和化学衍生化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 (IR, MS, 1H-NMR, 13C-NMR) 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该研究从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得到6种三萜酸类化合物, 即齐墩果酸 (oleanolic acid) 、2α-羟基齐墩果酸 (maslinic acid) 、乌苏酸 (ursolic acid) 、2α-羟基乌苏酸 (2α-hydrox yursolic acid) 、坡模酸 (pomo licacid) 和蔷薇酸 (euscaphic acid) , 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坡模酸。
李迩娜等[4]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枇杷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 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 从枇杷叶中分离得到齐墩果酸 (oleanolic acid) 、熊果酸 (ursolic acid) 、2α羟基熊果酸 (2α-hydroxyursolic acid) 、2α-羟基齐墩果酸 (maslinicacid) 等14种化合物。
鞠建华等[5]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枇杷叶中熊果酸的含量, 并建立了中药枇杷叶中抗炎镇咳有效成分熊果酸的含量测定方法。
韩小龙等[6]运用薄层扫描法测定枇杷叶中熊果酸, 试验结果表明, 枇杷叶中熊果酸含量较高。
1.1.3 黄酮类化合物
陈剑等[7]取干燥枇杷叶, 粉碎, 用75%工业乙醇回流提取, 减压浓缩得浸膏。浸膏用适量体积蒸馏水混悬, 依次采用石油醚、醋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 得到极性不同的3个部分。各部分反复用硅胶柱层析、RP-18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ex LH-20柱层析处理, 得到10种化合物, 其中3种经结构鉴定为黄酮类成分 (山柰酚、金丝桃苷、枇杷甲素) , 枇杷甲素 (5-羟基-4’-甲氧基-O-7-β-O-D-吡喃葡萄糖基- (6→1) -α-L-吡喃鼠李黄酮苷) 为首次在枇杷叶中发现。
吕寒等[8]用高效液相色谱与多级质谱联用法 (HPLC-MSN) 从枇杷叶中检测并鉴定出3种黄酮类物质, 其中1种为黄酮苷类成分。该研究表明, HPLC-MSN法可迅速鉴定黄酮类化合物。
1.1.4 挥发油成分
台琪瑞等[9]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从枇杷叶中提取挥发油, 对分离物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 (GC-MS) 鉴定, 采用归一法确定其相对百分含量, 共鉴定出77种成分, 占总离子流图峰面积的73.15%, 其中主要成分为:A-红没药醇 (1.93%) 、十六酸 (13.79%) 、 (E) -橙花叔醇 (10.95%) 、亚麻醇 (5.45%) 、 (+) -香芹酮 (2.56%) 、榄香素 (2.4%) 、2-己酰呋喃 (2.23%) 、二氢猕猴桃内酯 (2.37%) 、金合欢醇 (1.82%) 、醋酸法呢基酯 (3.09%) 。
王义潮等[10]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 运用GC-MS技术, 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 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其中已鉴定组分共47种, 占流出组分总量的86.33%, 含量较高的组分包括:β-倍半水芹烯 (4.14%) 、环己酮 (5.25%) 顺-3-己烯-1-醇 (5.30%) 、异桉叶油 (5.0 7%) 、香叶烯D (5.35%) 、10, 10-二甲基-2, 6二 (亚甲基) -双环[7.2.0]十一烷 (7.95%) 、水杨酸甲酯 (11.72%) 等。
1.2 去毛枇杷叶及其绒毛化学成分分析
俞长芳等[11]研究去毛枇杷叶及其绒毛, 结果表明去毛枇杷叶及其绒毛所含化学成分基本相同, 且绒毛中不含其他致咳或产生副作用的特异化学成分, 但叶中所含皂苷明显高于绒毛中含量。
1.3 枇杷花化学成分
1.3.1 挥发性成分
宋艳丽等[12]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技术抽取枇杷花挥发油, 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保留指数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 使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相对质量百分含量, 分别从枇杷花的花蕾和花中鉴定出10种和13种化合物, 各占总峰面积的98.63%和97.18%, 结果表明枇杷花花蕾和花的主要成分相同, 均为苯甲醛, 为枇杷花的赋香成分。
张丽华等[13]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富集枇杷花的香气成分, 并结合GC-MS法对香气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共分离出64个色谱峰, 其中确定化合物49种, 峰面积占总挥发性成分峰面积的93.34%, 相对含量最高成分为苯乙醇 (8.84%) , 其次为苯甲醛 (7.00%) 、大茴香醛 (6.84%) 、乙酸 (5.41%) 、4-甲氧基苯甲酸甲酯 (4.36%) 、辛酸 (4.21%) 等成分。
1.3.2 总黄酮、三萜皂苷成分
成丽等[14]通过化学方法从枇杷花中提取分离得到4种三萜皂甙元类成分, 并通过波谱分析手段 (IR, MS, 1HNM R, 13CNMR) 确定化学结构分别为:齐墩果酸 (oleanolic acid) 、熊果酸 (ursolic acid) 、2α, 3α, 19α-三羟基熊果-5, 12-二烯-28-酸、2β, 3β, 23α-三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
李琪等[15]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枇杷花中总黄酮、齐墩果酸、熊果酸含量进行测定, 研究不同产地、不同年份枇杷花总黄酮和三萜化合物的含量差异, 以确定其含量较高的产地及年际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同一产地不同年份样品中总黄酮和三萜化合物含量变化较小;根据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表明齐墩果酸与纬度、经度等具有一定相关性, 而其他成分的相关性不大。
1.4 枇杷核化学成分
翁爱彬等[16]采用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测定枇杷核中苦杏仁苷、绿原酸、阿魏酸、山奈酚、槲皮素和熊果酸等6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研究表明:枇杷核中6种物质可完全分离, 采用大体积样品堆积的富集方法, 富集电压为-20kV, 富集时间为3min, 绿原酸、阿魏酸、山奈酚、槲皮素和熊果酸等具有较好的富集效果。
林国荣等[17]通过提取枇杷核淀粉, 对枇杷核淀粉的颗粒形貌、晶体结构、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溶解度和膨胀度等特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枇杷核淀粉颗粒大小为5.2~13.9μm, 平均粒径为9.3μm, 具有典型的偏光十字。
2 枇杷叶化学成分提取方法研究
主要包括枇杷叶中三萜类、总黄酮及多糖等成分的提取。
2.1 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枇杷叶多糖工艺研究
王志高等[18]经单因素和正交组合实验, 研究超声-微波协同作用提取多糖最佳工艺, 当料水比为1∶15、提取温度为85℃、提取时间90min时, 提取效果较好。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法相较于微波提取法、水提醇沉法, 具有提取率高、提取时间短等特点, 是一种枇杷叶多糖提取优选的新型方法。
2.2 超声波提取枇杷叶总黄酮及鉴别
黄锁义等[19]采用超声波乙醇浸提法从枇杷叶中提取黄酮类物质, 并对提取的黄酮类物质进行验证,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测得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C=0.909 0mg/mL, 回收率为100.9%, 纯度和产率均较高。研究表明, 该方法为枇杷叶黄酮类物质的有效提取工艺。
2.3 超声波与回流技术对枇杷叶中乌索酸提取效果
李开泉等[20]研究超声波和回流提取方法对乌索酸的提取效果:采用相同原料、相同介质, 分别采用超声波和回流两种方式进行提取, 经滤过、定容、离心和微孔滤膜过滤后测定, 用外标法计算质量分数;研究结果表明, 超声波提取效率为热回流法的2.63倍。
2.4 枇杷叶齐墩果酸超声波辅助提取效果
李开泉[21]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枇杷叶有效成分齐墩果酸, 并用HPLC法测定提取液中齐墩果酸的含量。结果表明, 超声波可作为枇杷叶齐墩果酸提取的有效辅助手段, 而传统乙醇回流提取效果不理想, 提取率仅为50%, 且提取次数多, 提取效率亦无明显提高, 加酸水解也不能提高收率。
2.5 枇杷叶中熊果酸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
李跃中等[22]采用正交试验法筛选其有效成分熊果酸的最佳提取及精制工艺条件, 使用90%乙醇进行超声提取2次, 每次提取20min, 将提取物采用石油醚除杂3次, 可除去脂溶性杂质, 每次加入量为沉淀的15~20倍。采用活性炭脱色, 活性炭用量为3g/100mL, 70℃下脱色30min;脱色后采用薄层分离, 展开剂为氯仿∶丙酮 (V/V) =4∶1, 收集得到熊果酸样品, 经HPLC测定纯度达到95.8%。
2.6 正交试验法优选枇杷叶中科罗索酸提取工艺
陈龙胜等[23]以科罗索酸提取率为指标, 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枇杷叶中4种三萜酸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因素, 研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80%乙醇, 温度80℃, 回流提取2次, 提取3h, 科罗索酸得率为0.984%。
3 枇杷活性成分影响因素研究
3.1 不同干燥方法对枇杷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在实际加工中, 枇杷叶需进行干燥处理, 有学者针对不同干燥方法对枇杷叶中功能性成分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纵伟等[24]分别采用冷冻干燥、真空干燥、热风干燥和自然干燥等方法对枇杷样品进行干燥处理, 测定枇杷叶中总黄酮含量 (采用比色法) 及枇杷叶中熊果酸含量 (采用RP-HPLC法) , 分析经不同干燥方法处理样品的羟基清除作用。结果表明:冷冻干燥和真空干燥对枇杷叶中总黄酮含量影响较小, 且不会破坏其抗氧化作用, 4种干燥方法对枇杷叶中熊果酸的影响不显著。
3.2 不同采收季节枇杷叶药材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
韩秀奇等[25]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不同采收季节枇杷叶中槲皮素和山柰酚的含量, 研究发现枇杷叶中槲皮素与山柰酚的含量随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槲皮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大致与总黄酮含量相同, 其中以4月份采收样品最高;山柰酚的含量总体波动较小, 其中5月份含量最高, 3月份含量最低。不同季节采收的枇杷叶中总黄酮类成分及槲皮素、山柰酚的含量变化有一定规律。
3.3 不同产地枇杷叶中化学成分含量比较
吕寒等[26]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不同产地枇杷叶中齐墩果酸、熊果酸、科罗索酸、山楂酸等成分含量。不同产地的枇杷叶山楂含量变化为0.244%~0.571%, 齐墩果酸含量为0.146%~0.192%, 科罗索酸含量为0.352%~0.808%, 熊果酸含量为0.548%~0.834%。研究指出, 不同产地枇杷叶中各种三萜酸类成分的含量有显著差异。
3.4 不同提取方法对枇杷化学成分的影响
贤景春[27]采用超声提取法对枇杷核中黄酮类物质进行提取, 通过正交试验对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进行全面优化, 研究乙醇的浓度、提取的时间、温度等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 确定了超声提取最佳工艺条件。
3.5 炮制方法对枇杷化学成分的影响
鲁湘鄂等[28]通过水蒸汽蒸馏法分别从枇杷叶生品和炮制品中提取挥发油, 并用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采用GC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炮制前后挥发油成分的含量变化较大。该研究为枇杷叶饮片的质量评价及炮制品的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4 展望
枇杷在食品、中医药开发、植物有效成分研究和种植业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枇杷的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随着对枇杷化学成分研究的不断深入, 使用将会更科学、更广泛。
摘要:枇杷叶、花、核均可入药。目前众多学者分别对枇杷各植株部位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枇杷叶、花、核均含有皂苷类、三萜酸类、挥发油类及黄酮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对枇杷叶、花、核的化学成分研究情况、枇杷叶化学成分影响因素及提取工艺等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以供研究者学习及查阅。
运气的成分 第11篇
是因为勤奋够量管理够强,还是专业够硬关系够深——这些镁光灯下的理由足够正能量,却与真实世界的成功构不成完全的因果关系。能够“活下来”的真实原因往往很粗暴,套用王石所列举的企业成功公式——百分之八十的原因,是因为运气够好。
运气?这很残酷,并且有悖于我们自小接受的教育,但人世间确实并非所有的付出就一定会换来回报,因为没有人能保证所有的付出都能打准一切因果转换点。市场所给予弄潮儿的基本价值观,仅仅是不付出就一定没有回报。
所以,在这场指向赢家的战役中,不要再用诸如努力、梦想以及个人能力突出等“大词”来解释商业成功的原因,那样的解读实在太过浪漫。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经营不过是一连串日常琐碎构成的连锁反应,没有人能确保自己的任何决策都能指向正确。赢的原因,不过是比同行犯的错误更少一些。
怎样才能比同行犯的错误更少一些,一个刻板的回答是因为运气够好。当然,这种刻板回答并非消极,而是一把戒尺。一方面提醒那些目前尚且赢着的企业少一些自我沉醉,因为明天的竞争谁也说不准;另一方面也勉励那些曾经坚韧过的输家,少一些自我放弃与自我怀疑。
让我们去复盘整个动态人生的输赢细节,套用马云曾经的一个总结,应该是“胜利时需要总结那些侥幸胜利的因素和不足,為不输下一场比赛做准备;失败时应更多反思哪些事情做好了就会赢,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没做好那个也没做好,那么就没有士气了。”
士气是赢得好运的必要条件。如果将企业成功的原因百分之八十归结于运气,那么另外百分之二十则应是那些经受过人类社会历史检验的可控规律。运气是一种不确定的东西,这点每个参与游戏的人都应该接受;而那些可以确定的要素则是激情、理想主义、平常心以及自省能力等。
所以,不要再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绝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每一场战役,那样的生活太累。真正智慧的心境,不过是在可控的百分之二十内做到一个顶级分数,至于最终的成败得失无关宏旨,只要问心无愧不足以构成遗憾即可。因为人不能总是去和历史打仗。
所以,把握一种人生向前的士气,减去一些自我膨胀继而麻醉的戾气。我们在一个充满偶然的转型时代,唯一能够确定的不过是只此一生必须热情面对,无论成败都是精彩。
腊梅花化学成分研究 第12篇
1 试药与仪器
X4型数字显微熔点测定仪 (温度未校正)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北京普析)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S3000MX (美国伯乐) , Bruker Avanced III 400MHz核磁共振仪。层析用硅胶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石油醚 (60~90℃) 、氯仿、乙酸乙酯、甲醇、乙醇等均为分析纯, 购于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腊梅花购自河南鄢陵。
2 总黄酮提取分离
取10kg新鲜腊梅花, 按照第一部分的腊梅花总黄酮提取、纯化工艺, 得到70%乙醇洗脱液, 45℃减压浓缩至无醇味, 加入一定量的纯水, 使其溶解, 进行初步分离, 用乙酸乙酯萃取, 加入等倍量的乙酸乙酯萃取, 萃取2次, 分成乙酸乙酯部分和水层。40℃真空干燥箱干燥, 得到干浸膏。乙酸乙酯部分12.0g, 水层部分97.0g。得到的乙酸乙酯干浸膏, 用常压硅胶柱层析分离, 用石油醚 (60~90℃) -乙酸乙酯梯度 (10∶1~1∶1) 系统。50mL为1份, 35℃减压浓缩, 通过结晶重结晶、液相制备色谱等手段分离, 得到5个纯的化合物, 利用质谱、红外光谱、核磁进行结构鉴定。
3 结果
本文首次对腊梅花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 从腊梅花总黄酮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 其中2个通过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为:槲皮素 (quercetin) 和山柰酚 (kaempferol) , 为两个常见的黄酮化合物。
化合物Ⅰ:黄色无定形粉末 (甲醇) , 取少量结晶, 用熔点测定仪测定化合物熔点, 熔点为275.0℃, 与报道的山奈酚熔点相符, 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阳性表示有酚羟基存在, 盐酸镁粉反应阳性, 显示为黄酮类化合物。1 H-NMR (400MHz, DMSO, TMS) :12.49 (1H, s, 5-OH) , 10.79 (1H, s, 7-OH) , 10.11 (1H, s, 4, -OH) , 9.41 (1H, s, 3-OH) 为4个酚羟基质子信号。8.04 (2H, d, J=8.0Hz, ) 6.92 (2H, d, J=8.0Hz, ) 示有邻位偶合, 为黄酮B环2, 6, 3, 5位质子的特征信号, 提示“4, 羟基”存在;6.19 (1H, d, H-6) , 6.44 (1H, d, H-8) , 两个互为间位耦合的质子以上数据与文献[6]对照基本吻合, 推断为山奈酚。
红外光谱如图1所示, 有如下吸收:3 426cm-1, 1 659cm-1, 1 611cm-1, 1 569cm-1, 1 506cm-1, 1 446cm-1, 1 374cm-1, 1 309cm-1, 1 250cm-1, 1 178cm-1与山奈酚标准品的吸收图谱[7]基本吻合, 进一步证明了化合物为山奈酚。
化合物Ⅱ:黄色结晶, 测得的熔点为316.7℃盐酸-镁粉反应显玫瑰红色;二氯氧锆反应显黄色, 再加柠檬酸后显黄绿色;Molish反应呈阴性。1 H-NMR (400MHz, DMSO, TMS) :10.50 (1H, s, 5-OH) (1H, s, 5-OH) 10.79 (1H, s, 7-OH) 9.60 (1H, s, 4, -OH) 9.38 (1H, s, 3-OH) 9.31 (1H, s, 3, -OH) 为5个酚羟基质子信号, 6.19 (1H, d, 6-H) , 6.41 (1H, d, 8-H) 为A环质子信号, 7.68 (1H, d, 2, -H) 6.88 (1H, d, J=4Hz 5, -H) 及7.53 (1H, dd, J=8.0Hz 6, -H) 为B环质子信号。与文献[8]对照基本一致, 推断为槲皮素。
红外光谱如图2所示, 有如下吸收IR (KBr) :3 412cm-1, 1 662cm-1, 1 610cm-1, 1 562cm-1, 1 521cm-1, 1 382cm-1, 1 319cm-1, 1 262cm-1, 1 169cm-1, 1 013cm-1, 822cm-1, 其红外光谱与槲皮素标准品[7]基本吻合。
4 结论
从腊梅花总黄酮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得到5个化合物, 其中2个经鉴定为山奈酚 (KaempferolⅠ) 和槲皮素 (Quercetin, Ⅱ) 。
参考文献
[1]肖炳坤, 刘耀明.腊梅属植物分类、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3, 17 (2) :59-63.
[2]江婷, 苑金鹏, 程传格, 等.腊梅花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光[J].光谱实验室, 2005, 22 (6) :1229-1332.
[3]郑瑶青, 朱芸.蜡梅鲜花香气成分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 26 (6) :667.
[4]竺叶清, 黄沁.中国蜡梅属植物开花期与营养期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比较[J].中成药研究, 1987, (7) :31.
[5]肖炳坤, 刘耀明.山腊梅叶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 2005, 26 (9) :518-520。
[6]李宁, 李铣, 杨世林, 等.过山蕨总黄酮的化学成分研究 (1) [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4, 21 (2) :105-108.
[7]陈全斌, 杨建香, 程忠泉, 等.罗汉果叶中黄酮甙元的研究[J].广西植物, 2006, 26 (2) :217-220.
培养基成分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