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因素范文
品质因素范文(精选11篇)
品质因素 第1篇
1 牛乳品质
1.1 牛奶的化学组成
据分析, 牛奶中的化学成分有100多种, 但主要是由水分、脂肪、蛋白质、乳糖、盐类、维生素和酶类等所组成, 其中水分占86%~89%、脂肪占3%~5%, 乳糖占4.5%~5%、蛋白质占2.7%~3.7%、无机盐占0.6%~0.75%。诸成分中变化最大的是乳脂肪, 其次是乳蛋白质, 其他成分则基本稳定。
1.1.1 水分。
乳中的水分大都呈游离状态, 少量 (2%~3%) 以氢链与蛋白质及其他胶体亲水基结合, 称为结合水。
1.1.2 乳脂肪。
是牛奶的重要成分之一, 由于营养价值高, 其含量常被用做衡量牛奶质量的依据。乳脂肪在乳中呈球状悬浮存在。脂肪球的大小直接影响乳品加工, 这是因为大的脂肪球较易分离, 在分离的过程中损失也小。脂肪球的大小与奶牛品种、个体、泌乳期、饲养等均有关系, 但以品种的影响最大。
1.1.3 蛋白质。
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约为3.4%, 其中主要是酪蛋白, 占2.8%, 其余为白蛋白 (0.5%) 和球蛋白 (0.1%) , 白蛋白和球蛋白又统称为乳清蛋白质, 另外牛奶中还有一些含氮化合物。
1.1.4 乳糖。
乳糖是哺乳动物乳中特有的一种糖类, 在动物的其他器官中并不存在。牛乳中乳糖的含量约为4.5%, 一般情况下变动不大。乳糖的营养作用是供应机体能量。乳糖的甜味仅是蔗糖的1/6左右, 因此虽然牛乳中乳糖含量达4.5%, 但在感觉上仅有微甜味。所以在牛乳加工产品中不能依靠乳糖作为甜味来源, 而需加其他甜味剂。
1.1.5 矿物质。
牛奶中含有初生牛犊所必需的一切矿物质, 这些矿物质多以与有机酸和无机酸结合的形式存在, 如钙、镁、钠、钾、铁盐等。此外, 钙与酪蛋白结合的部分被认为是极易消化吸收的形式。乳中矿物质的总含量为0.7%, 在正常情况下乳中矿物质含量变化很小, 如果在常乳中发现矿物质有明显变化, 就能说明奶牛健康情况出现问题。
1.1.6 乳中的其他成分。
乳中除以上成分外, 尚含有少量其他成分, 如维生素、酶类、色素、免疫体、柠檬酸、磷脂与硬脂醇等。乳中的维生素种类比较全面, 但其含量很不稳定, 易受季节、温度、阳光、饲料、加工方法等影响, 故依靠牛乳中的维生素作为婴儿营养上唯一维生素来源, 不一定能满足婴儿的全部需要, 而需根据情况另加补充。乳中的色素如胡萝卜素、叶黄素, 除具有营养价值外, 还能使奶具有黄色。
奶中还存在一些气体, 其数量由于多种原因变动很大, 一般每升奶中约含有57~87 mL, 在加热时乳中气体大部分挥发。
1.2 牛乳品质鉴定
1.2.1 感官鉴定
1.2.1. 1 色泽鉴别
良质鲜乳--为乳白色或稍带微黄色。
次质鲜乳--色泽较良质鲜乳为差, 白色中稍带青色。
劣质鲜乳--呈浅粉色或显著的黄绿色, 或是色泽灰暗。
1.2.1. 2 组织状态鉴别
良质鲜乳--呈均匀的流体, 无沉淀、凝块和机械杂质, 无粘稠和浓厚现象。
次质鲜乳--呈均匀的流体, 无凝块, 但可见少量微小的颗粒, 脂肪聚粘表层呈液化状态。
劣质鲜乳--呈稠而不匀的溶液状, 有乳凝结成的致密凝块或絮状物。
1.2.1. 3 气味鉴别
良质鲜乳--具有乳特有的乳香味, 无其他任何异味。
次质鲜乳--乳中固有的香味稍使或有异味。
劣质鲜乳--有明显的异味, 如酸臭味、牛粪味、金属味、鱼腥味、汽油味等。
1.2.1. 4 滋味鉴别
良质鲜乳--具有鲜乳独具的纯香味, 滋味可口而稍甜, 无其他任何异常滋味。
次质鲜乳--有微酸味 (表明乳已开始酸败) , 或有其他轻微的异味。
劣质鲜乳--有酸味、咸味、苦味等。
1.2.2 酸度测定。
用滴定法测定奶的酸度比较麻烦, 另外在生产中往往只要牛奶不超过一定酸度即可使用, 所以常用的指标是界限酸度。它是指在某一用途下作为原料奶的酸度要求的最高限度数值。例如, 市场所售牛奶酸度一般要求不超过20°T, 制造炼乳的原料乳要求不超过18°T。
2 影响牛乳品质的因素
2.1 品种
在影响牛乳品质的诸多因素中, 乳畜的品种对乳的化学组成影响最大。我国的水牛、牦牛、黄牛所产的乳汁浓厚、干物质和乳脂率高, 而荷兰牛、杂交黑白花则相反。一般来说, 泌乳量高的牛, 其干物质和乳脂率都相对较低。
2.2 年龄
乳畜的年龄及分娩次数, 对泌乳量和乳的成分有着明显的影响。在壮年期内产的乳, 量大而乳脂率高, 牛在第七胎以后, 乳脂率多呈下降趋势。
2.3 营养因素
2.3.1 干物质 (DM) 采食量。
日粮干物质采食量 (营养摄入量) 影响着奶牛奶产量和乳品质。提高奶牛干物质摄入量达到最大, 就会相应提高奶产量和乳品质, 特别是乳蛋白的含量, 可提高0.2%~0.3%。正常情况下, 成年泌乳牛对干物质采食量为每日每头平均占体重的3%~3.5%, 干乳期牛为2%。
2.3.2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瘤胃和组织代谢的主要生能物质, 是瘤胃中合成微生物蛋白质所需的主要能源。能量不足时, 合成乳蛋白的氨基酸会被当作能量利用, 降低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量, 使进入小肠内的瘤胃微生物蛋白减少, 乳腺中乳蛋白的合成减弱, 导致乳蛋白率下降。在实际生产中, 为了给高产奶牛或泌乳高峰期奶牛提供所需的能量, 常常减少配合日粮中粗纤维的比例, 增加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 (NFC) 的含量。
2.3.3 饲粮的精粗比。
奶牛能量的摄入量可通过改变日粮的精粗比来实现。通过提高精料水平或改进粗饲料品质可增加奶牛的能量摄入量, 从而提高乳蛋白率和产量。在实际生产中, 一般精粗比为3∶2, 高浓度的精料日粮会改变瘤胃的发酵类型, 造成酸中毒, 采食量降低, 体况差等, 可根据生产需要和日粮内粗料的组成来调整适宜的精粗比。
2.3.4 蛋白质。
日粮中的蛋白质:蛋白质是乳蛋白合成的主要原料, 也是泌乳奶牛日粮的主要限制性营养成分之一。奶牛产奶量随日粮粗蛋白含量增加而增加, 并按上升的顺序从13.5%到16.5%呈正相关。因此, 日粮中蛋白质缺乏导致乳蛋白浓度下降, 而补充蛋白质可显著提高乳蛋白浓度。
瘤胃可降解蛋白 (RDP) 和过瘤胃蛋白 (RUP) :乳蛋白的合成受小肠蛋白供给量的限制, 而奶牛小肠蛋白的主要来源则是饲料中的过瘤胃蛋白 (RUP) 和微生物蛋白 (MCP) 。只有保持RUP和MCP的平衡, 才能使乳腺获得合成乳蛋白的理想蛋白质, 这样才能使乳蛋白合成达到最优化。因此, 饲料中含有适量的降解率低的蛋白饲料是调控乳蛋白的有效途径之一。
2.3.5 脂肪。
日粮的能量是由需要量和采食量来决定的。为保证高产奶牛 (产奶量大于35 kg/d) 或处于泌乳高峰期能量负平衡奶牛的正常代谢和牛乳品质, 在不增加日粮中淀粉含量和不减少纤维含量的情况下, 就要补饲脂肪。
2.3.6 添加剂。
瘤胃保护性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是代谢蛋白质 (MP) 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目前, 使用最多的是瘤胃保护性蛋氨酸和赖氨酸这两种氨基酸。奶牛日粮中添加瘤胃保护性氨基酸可不同程度地提高乳蛋白含量和产量。
维生素:B族维生素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代谢有关。尽管奶牛瘤胃微生物能够合成B族维生素, 但对于高产的奶牛而言, 瘤胃微生物合成的维生素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奶牛日粮中补充叶酸, 可以使血清中叶酸浓度升高, 导致瘤胃内丙酸产量增加, 进而提高乳蛋白质产量 (Grummer等, 1987;Girard, 1992, 1998) 。目前在奶牛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是烟酸。
微量元素:在奶牛日粮中添加复合微量元素缓释丸, 可提高产奶量、乳糖、乳脂及乳蛋白。
缓冲剂:在谷物含量、非纤维性碳水合物含量高和纤维低的日粮中添加瘤胃缓冲剂, 可减少消化紊乱, 防止酸中毒, 提高血液pH、奶产量和乳脂率。常用的缓冲剂有碳酸氢钠、氧化镁、膨润土等。2.3.7饲料的种类及品质对乳的色泽、风味、维生素的含量等均有较大影响。当乳畜食入具有刺激味的植物后, 其乳汁也往往具有不良刺激气味和苦涩味。
2.4 产奶牛的管理
牛舍相对湿度大于90%, 乳脂率将下降0.16%~0.18%;环境温度过高, 也将促使乳脂率下降。冬季天气良好时, 让奶牛进行运动, 可促进乳脂率提高0.17%~0.24%。由于环境卫生条件差, 使产奶牛患上乳房炎, 乳成分合成机能明显降低, 造成乳脂率、无脂固形物明显降低;由于饲料饲喂的不均衡、体况不良、饲喂变质饲料等原因, 造成肝脏机能下降, 使转化成乳成分原料的营养供给不足, 乳脂率下降, 无脂固形物合成减少, 牛奶变稀。
2.5 泌乳期
在乳畜同一个泌乳期的不同时间, 乳的组成、性质和产量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于常乳的成分及性质稳定, 常作为加工乳制品的原料。但基于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十分丰富的特点, 近年来国内市场上出现了利用初乳作为原料生产功能保健食品-免疫乳制品, 但是末乳不宜。
2.6 健康状况
猪肉品质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 第2篇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猪肉产品生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猪肉产品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何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猪肉品质,是畜牧兽医工作者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本文主要就猪肉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措施。
生猪是泰安市畜牧支柱产业,2005年,泰安市肉产量达到42.1万吨,与实施“十五”规划前的2000年相比,肉产量增长66.7%。到“十一五”末,2010年全市猪存栏达到210.9万头,出栏达到423.5万头,肉产量达到52.7万吨。泰安市生猪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涌现出银宝和八戒两个猪肉加工龙头企业,成为猪肉产品的领军人物,但因卫生、添加剂、药物及有害重金属残留等问题影响,猪肉出口量相对较低。
质量安全问题既制约着泰安市猪肉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又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实施供应链管理是解决目前我国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优质猪肉供应链中,猪肉加工企业处于核心地位的作用,其质量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水平上,还是在精神追求上,都开始进入了一种追求更高层次的状态,人们对食品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消费安全食品的意识增强。由于发展安全畜产品可以减少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威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生产消费者常吃的安全猪肉就显得更为重要。
安全猪肉是指猪肉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及标准,从种猪培育到商品猪饲养管理、饲料生产、疫病防治、屠宰加工、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而严格的管理控制,使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尤其是安全卫生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及国际质量标准的猪肉。
研究表明猪肉质量安全受到猪的品种、饲料安全、兽药安全、饲养规模、猪的疫病、运输工具消毒情况、生猪检疫方法和结果、猪肉检验方法和结果、屠宰 水质检测方法和结果、猪肉冷却温度、屠宰工人的健康状况和兽医的资格、销售人员健康状况、猪肉存储卫生条件、以及猪肉分割点的卫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典型企业的做法介绍和生产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的分析,发现影响,并对影响其因素进行以下系统的归纳和分析。
一、遗传因素
(一)品种
品种是影响猪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品种,肉质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我国地方猪肌肉颜色鲜红,系水力强,肌肉大理石纹适中,肌内脂肪含量高。食用口感“柔嫩多汁,肉香味美”,但也存在生长速度慢、脂肪多、皮厚、瘦肉率低等缺点。引进猪种虽然具有生长速度快,屠宰率高等和酮体瘦肉率优点,但肉质普遍不及我国地方猪种。杂交猪种,我国杂交猪种多以外来猪种做父本,地方猪种做母本,所生产的后代杂种猪具有高瘦肉率,快速生长等优良性状,但肉质与地方猪相比都有劣化现象。实际调查表明本地猪种的肉质好于杂交猪,而杂交猪又好于引进品种。
(二)基因
大多数肉质性状属于数量性状,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并存在主基因效应。目前,基本明确的影响猪肉品质的主效基因包括:氟烷基因和酸肉基因。
氟烷基因也称作猪应激综合症(PPS)基因,Christian(1972)认定氟烷基因与种畜有关是在观察到猪由于应激而受到损伤时存在一个单基因变量,Eikelenboom(1974)发现氟烷气体能引发PPS。以后,做了许多有关应激阴性和阳性肉品质的比较研究。许多研究结果发现肉品质的主要差别为pH、颜色和系水性。两个基因型的这些差别直接与PSE发生率的显著差异有关,这可由不同肌肉代谢方面来解释。事实上,在应激阳性猪肉中,肌纤维的面积较大,而毛细血管张力降低(Karlstorm等,1992)。Pommier等发现PSE并不是氟烷基因作用的直接结果,但氟烷基因常常加剧PSE。
对于育种组织而言,最好的策略就是确保被屠宰猪的母本为氟烷基因阴性,而父本的氟烷状态能适合特定的胴体需要。
酸肉(RN)基因的概念是由Naveau提出来的。其表达结果产生“酸性猪肉”,随后在两种具有不同品系的法国猪中进行的种群分离分析实验中得到证实,是一个显性遗传基因。这个基因的名字来源于Rendement Naploe(RN),RN测试是一种预测化产出的实验方法。通过降低内中蛋白质含量和降低最终的pH值,这个显性等位基因导致技术品质的下降。最终pH的降低是白色纤维中糖原含量增加的结果。如低磷火腿热化加工过程中,RN基因携带者的产量要相对低3%~5%,而且这些火腿肉可能产生十分严重的切片损失。
二、饲养管理因素
(一)饲养方案
报道指出,饲喂适量青饲料有降低猪肉滴水损失和提高肉品风味的作用,背最长肌中次黄嘌呤核苷含量提高6%~8%;生长期补充酵母铬,有改善眼肌面积和瘦肉率的趋势,对其他屠宰性能指标和肉质参数无影响;肥育期添加维生素E,对肉色、pH值及滴水损失等肉质指标无影响;肥育期适当降低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提高瘦肉率和降低背膘厚有一定的作用。
饲养水平。自由采食有利于提高猪肉的嫩度和多汁性,增加脂肪硬度;而限制饲养可以提高瘦肉率,增加不饱和脂肪比例。
(二)饲养环境
饲养环境对猪的肉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低温饲养对肉质指数有影响。相对于适温条件,冷应激(12℃)生产的猪的红肌(半棘肌)的脂肪含量上升了22.3%。张树敏等将育成肥育猪分成舍饲和放牧2种形式,结果表明:肌内脂肪含量放牧组为4.92%,舍饲组为3.60%,差异显著(P<0.05)。
三、营养因素
(一)能量、蛋白质水平
营养学研究表明,日粮中蛋白质含量对胴体成分有着显著影响。日粮中蛋白质含量与猪的需要量相适应才能获得最大的蛋白质沉积量。若与能量相比,蛋白质供应不足,瘦肉生长则会受到限制,而多余的能量便会沉积为脂肪。另一方面,如果蛋白质供应过量,多余的蛋白质则会作能量来源,从而导致胴体的脂肪增加,降低了猪肉品质。增加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能使 28~104kg 猪的胴体背膘厚度降低,瘦肉率增加,但肌肉大理石花纹减少,嫩度下降。
(二)氨基酸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考虑,补充合成氨基酸可提高猪的生产性能,改善饲料转化率,减少营养物质特别是氮的排出,缓解养猪业排泄对环境的压力。据报道,通过补充合成氨基酸降低日粮蛋白质4%,猪的生产性能最佳,但胴体瘦肉率降低。补充合成氨基酸的低蛋白日粮可使猪的背膘厚增加,苏氨酸是维持猪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它在玉米中为第三限制性氨基酸;在高粱、大麦、小麦和其他谷物饲料中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当低蛋白日粮中有合成赖氨酸添加时,苏氨酸则可能成为猪日粮中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日粮中添加某些氨基酸会影响屠宰后肌肉组织的理化特性和肉质。补充赖氨酸对肌肉纤维类型没有影响,但能增中某些肌肉面积和肌纤维的直径,增加背长肌面积,降低肌肉的多汁性和嫩度。henryh 和 seve(1995)研究表明:添加色氨酸可有效降低与屠宰前应激有关的 pse 肉的发生。1.脂肪
猪肉中脂肪的品质与其脂肪酸密切相关。如果胴体中饱和脂肪酸比例越高,脂肪硬度就越大,加工越容易成型且耐储存。反之,如果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越高,胴体中软脂比例就越大,产品越不容易成型,而且脂肪易发生氧化,产生异味。研究表明,猪能完整地吸收脂肪酸并沉积于脂肪中,猪肉脂肪中的脂肪酸组成与日粮中的脂肪酸密切相关。猪饲粮中添加1%或3%鱼油,显著增加体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脂肪异味增大,且随鱼油的用量增加益趋明显。改变口粮中脂肪的组分和含量,会影响肌肉中的脂肪酸类型和水平,从而改善肉的风味和嫩度。日粮中加入饱和油脂或氢化油脂,可以减少脂肪酸的沉积,有利于改善肉质。在口粮中添加鱼油,会因鱼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易酸败产生异味,从而影响肉的脂肪酸组成和风味。
2.维生素 e、维生素 c、β 一胡萝
维生素 e、维生素 c 和 β 一胡萝卜素均为断链抗氧化剂,能阻断脂肪氧化的链式反应,抑制动物体内氧化反应的发生。能提高猪肉的抗氧化特性,有效降低猪肉脂肪和胆固醇的氧化,改善肌肉颜色和提高系水力。monahan 等(1994)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高水平v 有利于保持猪肉细胞膜的完整性,减少滴水损失,bllrk 等(1998)实验表明:每只猪每天补饲500~1000mgv,饲养对天,可增强贮存过程中猪肉的氧化稳定性,延长猪肉的货架期。可显著提高贮存过程中 新鲜鸡肉或加工鸡肉的氧化稳定性。morrissey 等(1997)发现:在肉鸡日粮中添加 200mg/pgv,饲养 4~5 周,效果较好。,可显著提高牛肉中 α 一生育酚的含量,缓解牛肉脂质的氧化,减少牛肉的滴水损失。westcott 等(1997)研究表明:每头牛每天喂饲添加 500iuv,饲养 100 多天,可明显改善牛肉颜色,提高牛肉的氧化稳定性,延长牛肉的货架期。mourot(1992)发现在日粮中添加 250mg/kg 的 vc 可改善猪肉的 ph 值和颜色,并减少 pse 肉的发生。在猪日粮中添加 15mg/kg β 一胡萝卜素,可以改善猪肉品质。
维生素 e、维生素已 β 一胡萝卜素均具有抗氧化特性,能够有效降低肌肉中脂肪和胆固醇的氧化程度,从而改善肌肉的颜色提高肌肉的系水力。一般来说,猪日粮中添加 200mg/kg 的维生素 e。250mg/kg 的维生素 c 和 15mg/kg 的 β 一胡萝卜素,饲养 64 天,对肉质的改善效果明显。对鸡和牛而言,分别添加 100kg/kg 和 500iu 的维生素 e,饲养 4~5周和 100 天以上,效果较好。
生物素影响着动物体内脂肪的合成,缺乏生物素,饱和脂肪酸会转化为不饱和脂肪酸,使肉中积蓄过量的亚油酸和亚麻油酸,从而产生质地柔软的油性背膘,同时不饱和脂肪酸易于氧化而产生异味,不利于加工和贮藏。在生长猪日粮中添加生物素能够提高猪肉脂肪的饱和度和硬度。可以减少猪肉的滴水损失,改善肉色。3.微量元素
铬:可作为一种抗应激物来减少动物应激而提 高肉质。通过补铬可以降低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和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使动物更安定。铬的补充增加了肉的嫩度,提高背最长肌中的肌眼面积和肌间脂肪的含量。铬还能促进脂肪的分解和蛋白质的合成,降低脂肪总量和脂肪率。在动物屠宰前,铬的补充可以降低肌肉糖原的消耗,从而减少乳酸的生成,最终缓释屠宰前应激,防止 pse 肉的发生。
镁:是多种酶系统的辅助因子,它能降低由钙产生的神经肌肉刺激和减少神经冲动引起的乙酸胆碱分泌,也能降低神经末梢和肾上腺儿茶酚胺的释放,它通过抑制屠宰前应激所导致的糖原分解反应来改善肉质。
sachaefer 等(1993)认为:添加镁是改善肉质的有效手段。d’souze 1998)的研究发现,屠宰前 5 天在猪的日粮中添加无冬氨酸镁,降低了血浆内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及肌肉中的乳酸浓度,提高了 ph 值,降低了肌肉的失水率,减少 了 pse 肉的发生。
硒:是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它作为谷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组成成分起着抗氧化作用,通过防止脂质过氧化的发生来提高肉质。eden 等(1996)报道:添加 0.lmg/kg 有机硒能显著降低鸡肉的滴水损失。munoz 等(1997)发现:有机硒能防止 pse 肉的形成,它与 v 等共同作用,能显著降低猪背最长肌的滴水损失。
铁: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必要组成组分,对保持正常肉色具有重要的作用。铁缺乏时会导致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使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的清除发生障碍,过氧化氢作用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巯基,影响膜的完整性。但过量的铁会导致自由基增加,加剧了脂质过氧化,使肉质下降。如日粮中添加 209~420mg/kg 铁时,猪肉中的非血红素铁和脂类过氧化反应产物含量显著增加,而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能加速氧化反应,导致脂质过氧化,使猪肉产生异味。因此,应尽量避免在日粮中添加高铁。
铜、锰、锌:作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成分,参与机体的抗氧化体系。锌还可在特定化学系统中通过保护流基抗氧化和抑制活性产生而发挥抗氧化作用。但高铜日粮(125~250mg/kg)会使体脂显著变软,从而增加脂类氧化程度,这可能与高铜提高了猪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有关。因此,应严格控制日粮中铜的含量。
锌、锰作为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成分,参与动物机体的抗氧化体系,抑制活性氧的产生,防止肌肉脂肪的氧化,合理添加锌和锰能有效改善肉质。铜和过量的铁,会使自由基增加,提高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加剧脂质过氧化,从而导致肌肉产生异味,因此,应严格控制日粮中铜、铁的量。此外,高铜对体脂变软的影响,可通过添加 0.l~0.5mg/kg 的生物素来消除。
四、运输及屠宰加工因素
把握语言因素,提升阅读教学品质 第3篇
关键词:语言因素 阅读教学 品质
语言是世界在人脑中呈现的方式。“从根本上而言,语言既非表达,也非人的活动。”(海德格尔语)由此可见,语言是我们接近万物、理解事件、感悟世界的重要手段。如果我们摒弃语言,那么我们不仅孤立了自己,也最终疏远了生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语言学习才是每个人成长道路上的第一站。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而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识记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基于此,语文教学归根结蒂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而语言文字的教学则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才能最终实现其目标。这不仅因为文章是语言文字的信息载体,而且因为文章是语言文字的意义家园。尤其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篇章都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性场所,这种意义场的信息容量是巨大的,不但关系到某些单一词语的规范运用,而且涉及到篇章结构的形式定型知识。因此,语言因素不单是个别词语的意义问题,也是篇章结构的写作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因素,既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汉语传统中的语言因素类型
汉语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使用率高、分布范围广、典籍累积多、变异形式丰的语种,它的传统是深厚而绵远的。如果我们运用系统语言分析法对汉语传统中的语言因素加以概括和厘定,就能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有如下发现。
1.宏观层次上的语言因素
我国历代诗人、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都非常重视诗文中的炼字炼意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精深的见解。运用现代语言分析法,就能在宏观层次上获得汉语语言因素的分布类型。包括:语言的情趣、格调、节奏、层次、空白、造型、色彩、变异、延伸、距离、逻辑、调节等。概而言之,这种宏观层次上的语言因素可以从格调、理趣和逻辑等三方面去规范其一般规律,因为,这是对汉语中普遍现象的提炼与分解。也可以说,这些宏观层次上的语言因素更多的属于形式范畴,既是对语言运用一般规律的提示,也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可示范性。
2.微观层次上的语言因素
宋人魏泰《临安隐居诗话》中说:“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几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语言功能的实现最终是指向其所指(意义)的,如果我们停留在语言的能指(形式)上就无法获得语言言说的信息。在现代语言分析法的解剖中,汉语从微观层次上看,至少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语言因素:结构形态、时间空间、视角视点、心理深度、寓意功能、情境画面、意义层次、主题归属等。概而言之,这种微观层次上的语言因素可以从时空、感觉、意境等三方面去规范其一般规律,因为,这是对汉语在使用中的表达功能的分解与廓清。也可以说,这些微观层次上的语言因素更多的属于意义范畴,既是对语言运用手段的提示,也在意义上具有准确的可解读性。
二、汉语语言因素在中学教材中的表现
汉语由自己的特点形成了特殊的语言之美。那就是:语言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一点是其他拼音文字所无法体现的,因为表音文字的形式与意义是隔离的,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汉语实现了自己的表达丰富性。诗人艾青在《诗的形式问题》一文中深刻地指出:“语言文字构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它的外表,即所谓的形式;一个是它的含义,即所谓内容。在这里语言文字又是工具又是材料。”汉语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使得汉语同时具备语言的形式美和内容美。
1.语言的形式美——语言因素的外在表现
语言的形式美,我国古代文论中主要把它概括为对偶和音律两方面。诗文中运用平仄声调,读来上口易诵,使人感受到一种音乐的旋律,充满美感。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节奏上追求平仄交替之美,声调上追求错综变化之妙,讲究让语言以悦耳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强调在音乐的氛围中陶冶性情,这是中国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把语言的形式美归纳为:整齐美、抑扬美、回环美。也是指语言的形式美是通过使语言和谐达到音乐美。诗人闻一多先生则把诗歌的语言美归纳为:形式美、雕塑美、绘画美。在注重形式美的同时,指明了语言的意境美与形象美。
其实,语言的形式美在现代文中的表现也是非常具体而丰富的。如:对偶句与排比句的运用就是属于整齐美范畴的;语言的音步(即停顿)和节奏就是属于抑扬美范畴的;而宽泛的韵脚和反复的修辞在现代文中则依然是比较普遍的;象声词的运用则更是为了追求语言的音响美。这种例子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俯拾即是。如《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中口语的刚劲有力、节奏明快的短句和反复等修辞的运用,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大义凛然、嫉恶如仇的思想感情。又如《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一诗则运用了押韵、反复等修辞营造了回环复沓的意境,深情表达了亿万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挚感情。总之,语言形式美在本质上是一种声音的美、音乐性的美,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吟诵中体验趣味、获得美感,以唤起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感知。
2.语言的内容美——语言因素的内在表现
古人告诉我们,读书当求“言外味,声外韵,题外意”。其实就是指语言的内容美是要悉心去领会才能明其旨归。语言的象征性含蓄就是语言的所指,语言本身作为能指的表达功能是而且仅是手段。这种现象并非汉语言所独有,海德格尔在《诗·语言·思》一书中也指出:“言说从非所道,所道尽在无语。”可见,语言的象征性含蓄在西语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语言内容的含蓄美在传统文学作品中表现在言在此而意在彼、意象之美、意境之美等方面。如古代的咏史诗,大多采取借古喻今、托古讽今的方式实现其曲折叙事的目的。而古代诗文中的意象之美则更是所有文人倾心追求的目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的交叠使用,所构成的雄浑旷阔的意境则是一种令人心神摇撼的境界。再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连用九个意象从正面和侧面分别撷取带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极力渲染一种悲秋气氛,从而非常形象地烘托了羁旅之思。这种对语言内在美的追求在我国古代诗人文中比比皆是,教学中,我们必须启发学生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的暗示之情、隐含之意。
三、把握语言因素,提升阅读教学品质
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让我们部分语文教师形成了狭隘的以成绩代替质量的教育意识,这不仅歪曲了对语文学科教学性质的理解,而且进一步扭曲了教师的教育行为。一种“轻视文本解读重视要点归纳、轻视能力培养重视题目训练、轻视人文熏陶重视解题技巧”的教学现象甚嚣尘上。这种教学模式以其机械、粗暴、乏味的教学行为解构了语文作为形式美与内容美高度统一的艺术体,并进一步损毁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言语传达情意,文字传达观念。”(让-雅克·卢梭语)语文教学应该是通过文本解读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并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人文训练过程。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对话文本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1.把握语言因素,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在于以文本为平台、以信息交流为方式、以对话为手段的“知”“情”“意”相融合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教学。只有真正把握汉语语言因素,才能让学生在亲近文本、对话文本的过程中获得语言熏陶,从而理解汉语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养成意志品质,并最终达成语文学习的整体目标。
“我们直觉中的语言的语言意识和言语中的语言知识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感。”(刘大为语)语感的获得只有在语言文本的体悟与语言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体悟文本的前提条件应该包括基本的汉语言知识、一定的生活与语言积累、必要的阅读经验以及写作实践知识。这些前提条件无不与语言因素有关,因此,语文教学中把握语言因素是有序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基础。
2.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酝酿学生语感,提升阅读教学品质
语文教师的职责应该是在引领学生对话文本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获得语文知识、情感共鸣、人文修养和审美情趣。当语感训练成为语文教学活动主线得到长期思想重视与实践贯彻之际,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不再是平面的知识交接、片面的重点归纳、机械的解题训练和乏味的微言大义,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知识与能力、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多维互动促成的生成性语文教学。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逐渐普及的今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的环境和资源优势,可以使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的过程中,整合训练内容、优化训练方法、强化反馈分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字是共同记忆的符号。”(博尔赫斯语)语文教师只有把握语言因素,通过富有创造性与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才能带领学生在亲近文本的过程中不断识记、理解、运用语言,并获得感知、领悟、甄别、创造生活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与科学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师生乐于参与其中的富有成长性的生活,也才是体认共同记忆、生成共同记忆的源头活水。
综上所述,语言因素既是阅读教学落到实处的标的,又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必须顾及的语言载体,我们必须正确把握语言因素,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规范安排教学训练,全面提升阅读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诗·语言·思》
2.让-雅克·卢梭.《论语言的起源》
3.刘大为.《比喻、近喻和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
4.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谈诗论艺》
影响水稻品质的因素分析 第4篇
1 品种
水稻的遗传特性是影响水稻品质的内在因素, 也是主要因素, 不同水稻品种遗传特性不同, 品种间遗传特性决定粒长度、宽度、长宽比等。
2 生态环境
水稻产地的地里自然环境, 包含土壤、水分、气候等生态环境影响水稻生长发育过程, 进而对水稻品质都有一定影响。
2.1 土壤
土壤供应水稻生长所必须的水、气、肥等营养物质, 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都产生直接影响。土壤肥沃、土质良好、通透性好、排水良好的地块生产的水稻品质良好, 而土壤贫瘠、土质较差、通透性不好、排水不良的田地生产的水稻品质较差。据调查:壤质草甸土生产的水稻品质较好, 而沼泽泥炭土生产的稻米品质较差。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有机质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 增强土壤的供肥保肥能力、通气性、微生物活性等。所以, 改良土壤可以改善水稻品质, 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可以逐渐调整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2.2 水质
江水灌溉的稻米品质优于河水灌溉的稻米品质, 清水灌溉的稻米品质优于污水灌溉的稻米品质, 地上径流水灌溉的稻米品质好于地下井水灌溉的稻米品质, 间歇灌溉的稻米品质优于常期淹灌的稻米品质。
2.3 温度
水稻生长前期遭遇低温, 产生延迟型冷害易造成水稻生长发育延迟, 降低水稻千粒重和成熟度, 严重时不能安全成熟, 导致水稻品质下降。孕穗开花期遇低温冷害会造成障碍性冷害, 从而导致花粉活性下降甚至死亡, 降低结实率, 导致稻米品质下降。水稻出穗后40d内平均温度以20℃左右为宜, 超过30℃以上的高温 (昼夜温差又小) , 影响后期淀粉积累, 乳白米增多, 品质下降;结实期温度在20℃以下低温时, 灌浆速度减慢, 成熟度不好, 品质变差。
2.4 光照
光照弱会对稻米品质产生不利影响。抽穗期以后光照弱, 粗糙率和精米率会下降。七、八月份遇到阴雨连绵且低温天气, 易发生稻瘟病、鞘腐病等病害, 叶瘟、穗颈瘟发生严重时会降低水稻产量和品质。
2.5 雨水
成熟期多雨, 导致稻米多次经过干湿交替, 增加水稻裂纹, 加工时碎米粒增加, 进而影响稻米品质。
3 栽培管理
3.1 秧苗素质、叶龄及移栽质量
秧苗素质、移栽时间和植伤直接影响移栽后水稻返青时间长短, 对水稻分蘖能力及后期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影响水稻分蘖抽穗期是否一致, 进而影响水稻成熟期是否一致, 从而导致水稻成熟度和千粒重、垩白率和垩白度的变化。插秧密度要根据品种特性决定, 分蘖率低插秧基本苗数应相应增多, 反之则应减少每穴基本苗数, 如插秧密度过大, 会导致秧苗生长空间不足, 影响秧苗后期生长发育, 增加空秕率, 降低水稻品质。
3.2 施肥
合理施用氮磷钾, 可减少稻米垩白率, 降低空秕率, 提高稻米品质。氮肥施入过多, 导致水稻贪青晚熟, 一旦遇霜冻冷害, 水稻空秕率、垩白率提高, 青米粒增多, 加工时碎米也相应增多。所以应该控制氮肥的施入量, 适当提高磷钾肥。
3.3 灌溉
水稻生长后期对水分的需求也较大, 此时要浅水间歇灌溉, 增加土壤空气含量, 防止根系早衰。成熟期停灌过早, 导致后期根系吸收营养受阻, 植株早衰, 影响千粒重, 空秕率增加, 稻米品质下降。
3.4 病虫害
病虫害会使叶片、茎干受损, 降低水稻叶片光合作用及营养物质运输, 致使灌浆缓慢, 子粒不饱满, 水稻出米率低, 碎米粒、青米粒增加, 降低水稻产量和品质。
3.5 收获及存储
品质因素 第5篇
随着预混料产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高品质的预混料将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因此,制造商在提高和保持其产品质量上大做文章,以保持其产品的竞争力。
预混料产品是指由几种微量组分(如维生素类、微量元素类、氨基酸类及生长促进剂等)加载体/稀释剂精制而成的混合物质。预混料是用于生产全价配合饲料的核心部分,预混料品质特性实际上取决于其组成物质-包括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载体等的物理特性,预混料的品质特性指标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操作特性有:流动性、吸湿性、结块性、静电性。
一、预混料产品的品质特性及其影响的理化因素
1.流动性
好的流动性是预混料产品应具备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对饲料混合均匀度有重要影响。产品流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微量组分及载体/稀释剂的颗粒大小、分布、结构及其静电性能的影响,还取决于颗粒形式及吸湿特性,颗粒表面光滑程度等。
2.吸湿性
预混料吸水后引起形态变化(如由粉末状态变成胶块),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结晶、重结晶或凝固,都会使预混料中维生素的稳定性下降,此外,由于吸水后维生素浓度降低,致使通过计量补充获得实际含量不足,使产品质量进一步降低。颗粒越小,吸水性越强,流动性越差。含吸湿性成分(如经喷雾干燥的维生素、胆碱和烟酰胺等产品)时吸湿性增强。
3.结块性
预混料产品在受热受潮时易发生化学反应,由于气温升高(如炎热气候下运输或贮存过程中),在有吸湿性物质和氯化胆碱存在情况下,载体/稀释剂和微量元素携带水分释出/迁移,导致粉末状产品结块。在某些情况下,酸性反应发生会引起盐类化合物的形成,典型例子是烟酰胺和维生素C不能并存,有时饲料添加剂或载体(如乳糖)的重结晶,可导致坚强的团块形成。含有粘性产品(乳清粉)和那些小颗粒产品时结块的可能性极大。
4.静电性
预混料生产原料所带电荷大小,除引起安全问题外,还会引起产品凝集、结拱、堵塞和分离问题。事实上,少至1克物质就有发出100伏静电的潜力,产品要求应具有尽可能低的静电荷。具有高静电性的维生素与料仓、搅笼混合接触时,几乎要粘到这些设备的每一部分,高静电维生素因经过混合聚集大量电荷而产生分离,都将导致混合不匀,变异系数升高。高静电维生素(如结晶型100%叶酸和96%的维生素B2)都将与混合器紧紧粘附在一起。分子颗粒越小,静电荷越高。
二、改进措施及技术要点
1.原料的选择
一般而言,生产高品质的预混料产品的关键之一是确保原料的质量,因为没有优质的原料就不能生产出优质的预混料产品。目前,生产预混料的原料来源广泛,各自性质差异悬殊,这将给保持原料品质带来不便,遵循以下原则,原料的品质保证就可以做好。一要及时做好保护工作,因为原料品质下降
是非常容易发生并且是不可逆的过程;二要在保护工作做好的同时防止因自由氧化作用和微生物降解所引起的品质下降;三要选择价格合理和效价最佳的原料,主要依据市售的品种、规格及化合物中有效含量而定,同时检验、灰分、色泽、粒度等指标。并应符合人与动物的安全、环境及其他法规的要求。
1.1 维生素类原料选择要求
应购买饲料级的维生素,医用的价格较高,除价格和活性含量外,还要考虑原料的流动性。例如维生素E有油状和粉状制剂两种,油状不易稀释和混匀,故应用粉剂。此外,应购买经包囊及包膜处理的维生素制剂。这对于保持维生素的稳定性的降低加工过程对其所造成的影响很关键。
2.1.2 微量元素类原料的选择要求
我国的微量元素原料最常用的为氯化物与硫酸盐化合物,硫酸盐的吸收利用率一般较高,相比而言,氧化铁几乎不能利用,氧化铜的利用率也比硫酸铜差,只有锰、锌、镁的氧化物具有较好的利用率。由于氧化物不易吸湿返潮,容易加工处理,以元素含量计的成本较低,故国外在猪、牛预混料中氧化物使用较多,在家禽才使用较多的硫酸盐。就铁而言,利用硫酸亚铁较多,而不用畜禽不能利用的氧化铁,但含7个结晶水的硫酸铁(含Fe31%),经过专门的烘干燥后,80%~85%通过20目分析筛后可以做饲料用。作为碘的来源,碘化钾的吸收率很好,但其稳定性差,易体质出碘而损失,而碘酸钙和碘酸钾则比较稳定,故国外使用较多。除此之外,要注意各种化合物中砷、铅的含量,应在国际之内,不得大于标准,微量元素的化合物应选饲料级或化工产品,不应用试剂级的原料,水分是破坏和溶解微量活性成分的重要因子,如选含结晶水高的化合物,使用前应进一步处理(如烘干或疏水处理),使之含水量小于10%,最好选用含一个结晶水的矿物盐。
1.3 氨基酸类原料的选用
为实现“理想氨基酸”模式,需要汪厍饲用限制性氨基酸,主要有L-赖氨酸盐酸盐,和DL-蛋氨酸盐酸盐。纯度大多为98%,但因品种,产地不同,生物效价也存在差异。
1.4 生长促进剂及其他添加剂的原料选用
药物添加剂应选择动物专用抗生素,因其不会与人用抗生素产生交叉抗药性,又对动物无副作用或应激反应,坚决杜绝滥用药物并可能使动物产品中药残超限问题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食品安全,才符合环保要求。
抗氧化剂/防霉剂的添加,可有效的防止饲料中微量活性组分的氧化变质,正确选用抗氧化剂/防霉剂是必要的。
酶制剂/风味剂/着色剂等的开发利用,对于改善饲料品质有很重要的影响,而正逐步被推广使用。重要的是要选择好的产品,并符合人们客观需要。
1.5 载体/稀释剂的选用
载体/稀释剂的粒度和容重是保证预混料均匀度的两个重要因素。其承载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载体的粒度,但并非越细越好,一般认为30-80目分析筛之间为最佳的载体/稀释剂粒度。载体容重应接近微量活性组分的容重。容重大的活性组分难于混合均匀,且在运输和贮存时可发生分层。微量元素的原料应选用无机载体/稀释剂(如碳酸钙),二者容重较接近,维生素类,氨基酸类宜选用有机载体(如淀粉)。载体/稀释剂的pH值直接影响着预混料贮存期间的稳定性,因偏酸或偏碱都会影响活性组分稳定性,故应选择近中性、流动性好、静电性低的非活性物质作为载体/稀释剂。
2.生产工艺
制造商对生产过程初稿良好的质量管理程度,进行持续的品质控制也很重要。这将有助于保证用优质原料制出高品质的预混料产品。
2.1 粉碎
控制微量组分、载体/稀释剂的粒度,使其符合标准要求,以确保预混料其有良好的流动性,均匀性和稳定性。
2.2 干燥、疏水处理
为防止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变质,失效和结块,一般要求其含水量不超过10%,对有些产品要求小于6%,尤其带有多个结晶水的矿物盐,在粉碎前一定要经干燥处理,进行疏水处理,即在载体/稀释剂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矿物盐,也可减弱水分的不利影响。
2.3 硒、碘、维生素B12的预处理
对极微量的活性成分如亚硒酸钠、碘化钾、维生素B12等分别加一定量载体制成1%预混剂,然后备用。
2.4 稀释及混合
一般采用三级预混工艺首先将维生素类、微量元素类化合物分别制成预混剂,然后再加入载体/稀释剂进行混合,并同时按比例添加氨基酸,生长促进剂等其他微量组分。精确称量,准确计时,是生产中尤其重要的操作程序。
2.5 包装、存贮
包装前对预混料产品进行外观抽检。主要检查产品的颜色,粒度、均匀度等指标。及时缝口,贴标签。包装袋要码放整齐。库房宜通风、干燥、避光、阴凉,以免受潮变质造成损失。
影响公猪精液品质的外在因素 第6篇
关键词:公猪,精液,品质,影响,因素
现有化验室常规操作指导手册里或其他相关资料里, 对于稀释液的处理环节上只有常规的配制方法和配方, 在精液的保存方面也只给出了适宜温度的参考。目前常见的同类文献也都侧重于稀释液配方的研究[1];不同稀释液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研究[2];以及延长常温保存生猪精液有效期的研究[3]。鲜见有文献对于稀释精液的具体操作中的技巧性细节处理进行研究报道;本研究主要对影响猪精液品质的外在因素进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公猪精液原液、比利时精液稀释粉CXM-MY;饮用纯净水、一次蒸馏水、二次蒸馏水;恒温冰箱、恒温水浴锅、显微镜。
1.2 方法
1.2.1 稀释液配制用水的筛选方法
规模化种猪场中普遍采用的稀释液用水有三种:饮用纯净水 (Ⅰ) 、一次蒸馏水 (Ⅱ) 、二次蒸馏水 (Ⅲ) 。采取三头精液品质较好的公猪的精液, 分别用上述三种水样配制的稀释液进行稀释, 并观察效果。
1.2.2 稀释液的处理条件的筛选方法
稀释液用于稀释精液前的处理方法一般为:常温水配制, 即配即用;为寻求最佳效果, 本实验中采用37℃温水配制, 配制后静置1h后在进行使用, 并观察效果。
1.2.3 精液保存条件的筛选方法
稀释后的精液保存的方式一般为:直接置于15~18℃恒温冰箱中保存;为寻求最佳效果, 本实验中采用水浴方式保存:将稀释后的精液置于装有常温水的容器中, 然后置于15~18℃恒温冰箱中保存, 并观察效果。
1.3 效果判定标准
活力:指作直线运动的精子量占整个视野精子量的比重, 通常≥70%为合格可用精液, 活力越高, 品质越好。
凝集度:指出现凝集反应的精子量占整个视野精子量的的比重, 凝集度越低, 品质越高。
运动波:指精液群在显微镜视野下的运动状态, 波动越强, 品质越好
2 试验结果
2.1 稀释液配制用水的筛选结果
由表1可知, 三种不同品系的优质原精都对不同的稀释用水产生了较为敏感的反应。随着水样的纯度提升, 其稀释后活力越稳定, 与原精活力越接近, 因精子活跃度较高, 会形成较明显的运动波;同时因稀释产生的应激相应降低, 具体表现为稀释后形成的凝集团较少, 即凝集度较低;再次, 在保存后的同等精液上同样体现了类似表现, 表明其保存时间亦可相应地延长。
2.2 稀释液的处理条件的筛选结果
从表2可知, 长白和大白两头优质公猪的精液对下表中四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均产生了相应的反应, 具体表现为, 稀释用水的温度与公猪体温越接近, 其配制的稀释液效果越佳, 稀释后的精液活力越稳定, 死精凝集度越低, 精液存活时间越长;另外, “待用”即休整一定时间, 约30min~1h后的稀释液稀释的精液效果优于即配即用的稀释液。
2.3 精液保存条件的筛选结果
从表3可知, 精样6073在保存第二天AM的活力对比上可看出, 水浴效果优于常规;精样5615在保存第二天PM的活力对比上可看出, 水浴效果优于常规;精样7381在保存第二天AM的活力对比上可看出, 水浴效果优于常规;精样5425没有产生明显的对比效果, 试验表明, 该项试验对结果产生的敏感性为75%。
3 结果分析
试验一结果表明用二次蒸馏水配制的稀释液效果最优, 一次蒸馏水效果次之, 饮用纯净水效果最差。精液稀释液, 是用于扩大精液容量, 给精子提供营养、中和精子代谢产物、保持精液PH值得胜利溶液。故其渗透压必须与新鲜精液的渗透压接近, 因此要求制备稀释液的溶剂必须为纯的H2O。理论上, 上述三种水样均为纯的H2O, 但饮用纯净水的纯度受商家影响, 若标准过低, 则其电解质的残留会较高;一次蒸馏水受当地水质影响, 若水质过重, 一次蒸馏无法去除所有电解质;综上, 二次蒸馏水应为规模化种猪场配制精液稀释液用水的最佳选择。
试验二结果表明, 采用37℃的温水配制的稀释液稀释精液的效果优于常温水配制的稀释液;充分静置后的稀释液稀释精液的效果优于即配即用的稀释液。原因在于, 药品在高温条件下溶解更快更充分, 同时要保证酶和抗生素不失效, 故37℃最理想;稀释液在配制完 (稀释完) 后, 各种营养物质尚未充分溶解, 性质未达稳定, 其PH亦未达到平衡, 故需要一定时间的静置。
试验三结果表明, 水浴保存的效果优于常规保存, 原因在于, 用水做介质可以保证精液各部分接触的温度更均匀, 也更接近15~18℃的理想状态。
本研究正是从蒸馏水、配制的稀释液的温水温度、保存条件等细节入手, 寻找的突破口, 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 可执行度高。
4 小结
精液从采出到稀释、分装、保存、输精, 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故可对其品质造成影响的因素也较多, 本实验中从三个方面入手去探寻影响精液品质的外在因素, 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以后的工作中, 其他最佳外因还有待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张沿.猪精液常温保存稀释液配方的筛选及精子顶体染色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10, 23-27.
[2]朱永雄.不同稀释液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11, 23 (9) :1.
影响葡萄品质的环境因素探讨 第7篇
人们在葡萄生产中,发现优质高产的葡萄品种其共同的特点是:比叶重大、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叶片光合作用强。优质品种的葡萄叶片可产生足够的光合产物供给葡萄果实生长,而且糖分含量高的葡萄,果实里所含的维生素C也比含糖量低的高出很多,若是葡萄所含的维生素C越多,其葡萄植株免疫力和耐寒力就会越强。现在人们对优良的葡萄品种特点进行利用,通过现代育种的办法,选育较好的葡萄品种,比如选育出的有红色、抗病、耐贮、早熟、香味以及大粒等一些葡萄品种。
2生态因子
2.1温度葡萄花芽分化及开花结果,必须满足其温度处于相应的范围内。葡萄的果实含糖量、大小、香味以及色泽都受着温度的影响。一定范围里,10℃有效积温是影响果实含糖量的重要气象因素,温度能促进含糖量升高以及含酸量下降。温度太高,就会对叶片光合作用产生影响,对果实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并且还会使得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与有机酸的含量下降。温度过高,还会对果皮的花青素合成产生抑制,改变花青素的成分。对果实品质影响的因素还有昼夜温度差。当白天温度适合并且夜晚温度适当降低,这会提高果实的含糖量和着色。昼夜温差比较大,夜间的温度较低,则晚上呼吸消耗就会减少,白天叶片合成的糖分与有机物质会变多,对果实糖分积累非常有利。在吐鲁番地区的果实含糖量非常高,这是由于当地7~8月的昼夜温差很大。
2.2光照有人认为,果实发育的后期光照是一种环境信号,对叶片的光合产物分配和输入到果实之中具有促进的作用,使得果实中糖积累增加。葡萄属于喜光的一种树,Caladwell对美国东部和中部各州1919年到1923年3~9月晴天的数量和康拜尔果实品质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发现晴天数量多的年份含糖量超出晴天少年份的2.78%,有机酸的含量下降了0.083%。一些人认为,当光强变弱时葡萄果实维生素含量、TSS含量、糖酸比、大小、色泽以及果粒质量等就会随之下降。光照不充足时,叶片的光合产物就会降低,葡萄果实积累的光合产物就会变少。当葡萄处于开花期时,短期遮光葡萄,不会影响到雌蕊受精能力、花粉管伸长以及花粉发芽率。葡萄授粉受精之后,若遮光就会产生落果现象,降低坐果率;当光照充足时,还能加强葡萄花芽的分化。葡萄果实也会受光照时间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葡萄的有机酸、花青素含量、果穗质量、可溶性固型物含量以及果粒质量等长日照都要胜于短日照。日照时间加长就会促进果实增大、色泽变好,同时使果实所含的营养物质增加。
2.3土壤虽然葡萄对于土壤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但土壤的类型差异也会影响其果实的品质。砂质的土壤具有很强的通透性,夏天强辐射,温差很大,所以果实的含糖量就很高,并且风味很好;黏质的土壤其通透性不好,葡萄的根系不深,其结果较差;砾石的土壤排水和通气较好,昼夜的温差很大,其果实的含糖量比较高,香味也很浓。
种植葡萄要求土壤里的磷、钾、氮含量都比较高,钾和氮的供应主要对果实产量与品质产生影响。若土壤中钾和氮很足,则葡萄根系与枝条生长都比较好,浆果量变大,并且土壤里钾含量提高,浆果的含糖量与可溶性固形物也会增加,但浆果含酸量却随氮的增多而提高,可看出土壤的氮超标对改善浆果的品质非常不利。通过一些研究看出,果实的色泽与含糖量都与磷有关系。Flavio等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果实营养元素的吸收受土壤中的湿度、温度等影响比营养元素有效态影响要大。而且,若土壤有机质增多,可改善表层土壤中孔隙状况以及土壤理化性质,使葡萄果皮里的花色素增加。
2.4水分用来酿酒的葡萄,水分的合适与否直接决定着果实和葡萄酒质量的好与坏。水分对葡萄影响极大,比如:葡萄的大小、汁水、风味等等。经过张大鹏等的研究得出,当葡萄果实在第2次快速生长时,在不同情况下,水分胁迫对葡萄果实有利也有弊,其弊是其处理对巨峰葡萄果汁的含糖量以及果皮的色素含量降低;其利是在某些情况下,水分胁迫对葡萄果实品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水分的缺失能增加果实的成熟度,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其色泽以及硬度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所以,正常情况下对果树实施一定水分亏缺处理,不会影响到其果实品质,并且对于某些树种来说,还是提高其品质的一种手段。经Loveys等的研究可知,调亏灌溉与普通滴灌相比,其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59.0%,虽然需要的水分和产量是减少,但是改善了其葡萄果实和葡萄酒的品质。
摘要:通过对葡萄果实品质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阐述具体影响葡萄果实品质的一些情况,对今后我国西北地区葡萄生产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品质,影响因子,葡萄
参考文献
[1]魏勇.影响葡萄品质的环境因素[J].江西林业科技,2003(2)
导致蛋壳品质差的饲料因素 第8篇
产蛋鸡需要大量的钙来形成蛋壳, 日粮中缺钙会导致产薄壳蛋或软蛋。1只鸡一般每天采食50~70克饲料, 而它对饲料中钙的利用率仅60%, 所以应在鸡配合饲料中添加3%~4%的贝壳粉以补充不足。
2. 缺磷。
鸡对日粮中磷的需要量为0.6%, 其中应含有效磷0.5%。饲料中一般加1%~2%的骨粉或磷酸钙, 以补充钙磷不足。
3. 钙磷比例不当。
一般日粮中的钙、磷比以 (6~8) ∶1为宜。如二者比例不当, 会导致产薄壳或软壳蛋。由于鸡蛋壳的钙化主要发生在头天晚间, 因此, 每天傍晚应给鸡补喂贝壳碎粒或骨粉, 并适当延长傍晚采食时间。
4. 缺乏维生素D。
获得维生素D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是让鸡多晒太阳。生产中一般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D3。用鱼肝油作为日粮中维生素D的补充剂和维生素D缺乏症的治疗药物, 可获得满意效果。
5. 添加剂使用不当。
目前我国使用的各种饲料添加剂所含成分大不相同, 必须根据鸡群情况从中选择适合的添加剂, 并掌握好合理用量。
6. 饲料霉变。
影响西瓜品质的因素与其改进措施 第9篇
1 西瓜品质的基本概念
1.1 商品品质
要求皮色鲜亮, 表面光滑, 花纹美观;果实大小适中, 整齐规则, 不畸形;无病斑, 无斑块;皮薄而韧, 不易裂果;耐贮运, 皮厚小于1.2 cm。
1.2 食用风味品质
要求瓜瓤脆、甜、爽口, 口味纯正, 无异味;肉细, 纤维少;不空心, 且中心糖与边糖差异梯度小。
l.3 营养品质
一般西瓜果肉含水量90%, 总糖5%~10%, 葡萄糖3.57%~3.84%, 蔗糖1.77%~2.18%, 中心折光糖12°以上, 不同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
2 造成西瓜品质下降的原因
2.1 甜度下降
2.1.1 品种选用不当。
不同西瓜品种的含糖量有一定差异, 有的品种本身含糖量不高。有的瓜农选用品种时只注意品种的抗病性、产量和耐贮运性, 却忽视了含糖量这一重要品质性状。
2.1.2 采收时间不当。
西瓜因采收过早而未达到生理成熟即为生瓜。生瓜糖度低, 味淡, 风味品质差。由于西瓜本身不耐贮运, 成熟度越高耐贮性越差, 生产者和运销者为了保证西瓜长途运输, 往往摘取生瓜上市。再就是保护地栽培的西瓜, 生产者为追求早上市高价格, 不等西瓜成熟就采收上市。这些瓜的中心糖含量甚至只有6~7个折光糖, 西瓜品质受到严重影响。
2.1.3 肥水管理不当。
生产上过多施用无机肥, 特别是氮肥施用量过大, 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不当;浇水时间选择不合理也是造成西瓜甜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西瓜在结瓜期对水和氮肥敏感, 如果在西瓜变瓤期浇大水或施速效氮肥, 则更易造成西瓜不上糖。
2.1.4 使用激素药剂。
生产上使用坐瓜灵、坐果灵等激素处理花果, 可提高西瓜的坐果率, 但影响西瓜的甜度、风味和品质。
2.1.5 病虫危害。
西瓜易受蚜虫、枯萎病、病毒病的危害, 造成西瓜植株功能下降, 光合作用降低, 影响糖度增加。
2.2 味淡
西瓜味淡主要是由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造成的, 它受品种、气候、土质、肥料、浇水、栽培措施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同一果实中, 其中心部位的果肉含糖量高, 而边缘部位含糖量低, 向阳面含糖量较阴面高。
2.3 畸形果
果实不周正, 不符合该品种形状特点, 常表现为歪瓜, 葫芦瓜等。畸形果发生的原因, 一是品种;二是授粉不均;三是坐瓜节位低或前期低温;四是发育环境不良;五是机械损伤或病虫为害。
3 提高西瓜品质的栽培措施
3.1 选择适宜的品种
选用品种时, 除考虑品种的抗病、丰产、耐贮运等性状外, 还要注意以下条件:一是西瓜品种的含糖量要高, 中心折光糖要达到12°以上;二是果个大小适中, 一般单果重量在4~6 kg为宜;三是品种果形正, 畸形果率低, 且易管理;四是引进新品种一定要遵循先试验后示范推广的原则。
3.2 人工辅助授粉
西瓜一般在每天早晨7~9时采摘刚开放的雄花进行人工授粉, 注意授粉时要让雌花柱头均匀授粉, 避免因授粉不均导致畸形瓜。尽量避免激素处理花果, 也可采取田间放蜂进行人工授粉。
3.3 加强水肥管理
西瓜要施足基肥, 多施有机肥, 注意多施磷、钾肥。在西瓜膨大期也要注意追施磷、钾肥, 钾肥尤为重要 (表1) 。适当进行叶面追肥, 在果实坐住后叶面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 以促使西瓜膨大, 提高产量。一般认为, 西瓜施肥“粪干不如豆饼, 豆饼不如麻饼”。因为粪干远没有豆饼含钾量多, 豆饼与芝麻饼含钾量相近, 但没有芝麻饼含磷量高。增施磷、钾肥可提高西瓜含糖量, 单施氮肥含糖量则降低 (表2) 。并且, 在不同时期增施钾肥含糖量均有不同提高, 且愈早施效果愈好。
西瓜在变瓤期应严格控制肥水, 收前一周禁止浇水, 以防含糖量下降和裂瓜。在西瓜变瓤期可用铺草垫瓜和翻瓜, 以使西瓜上糖均匀。
3.4 及时防治病虫
西瓜田中发现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8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
病害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是降低病害发生的关键所在, 也可采取栽培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如枯萎病可采取嫁接预防, 尽量避免伤根, 或发病初期用抗枯宁40O倍液灌根;病毒病首先预防蚜虫传播, 发病初期可喷20%病毒A500倍液加1.5%植病灵1 000倍液防治;炭疽病发病初期可喷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和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防治。
3.5 适期采收
浅谈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因素及对策 第10篇
【关键词】水稻产量;水稻品质;因素;栽培管理
1.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因素
1.1育苗方式不当
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错误育苗方式包括:(1)从旱苗变为水育苗:旱苗是指在土壤肥沃的旱田里培育出来的健康稻苗,而如今有些农户因各种原因的限制无法实现旱苗,只能用水田来育苗,可是水田却较凉,土质生硬,不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会造成根稀、根少、根短、白根少以及根活力弱的现象,从而让秧苗在苗期生长不良、返青速度变慢,对水稻的发育过程危害极大,从而降低产量和品质。(2)播量从稀变为密:目前个别农户每平方米播种了近0.5kg的芽种,播种量在正常的播量基础上翻了一番,导致秧苗无法在秧床上进行分蘖,茎变成圆的而不是所需要的扁的,秧苗太细,叶片太薄且节间长,使水稻单产产量受损、品质下降。
1.2移植密度过密
所谓移植是指移栽时行株距要在9寸×4寸以上。目前,水稻推广的是宽窄行超稀植的方式。一般是采用(10寸×8寸)×6寸和12寸×6寸两种规格,其目的是为了让水稻充分分蘖,从而满足每平方米550~600穗的要求,可是现今密植的现象普遍存在,而栽得过密,水稻无法分蘖,只能依靠主穗,把过去的稀植高产变成了现今的密植保产,从而大大降低了产量和品质。
1.3肥料比例失调
一般中等肥、亩产稻谷超500kg的田地,需要撒1000~1500农家肥,15~20kg尿素,10~15kg磷酸二铵,3~5kg硫酸钾,但是据调查显示,很少有农户施肥量达到这个标准,个别农户甚至不用钾肥和农肥,还有些农户只是氮肥用量足够,而磷肥用量很少,这样就造成农田里氮、磷、钾的比例失调,根系的吸收效果不佳。另外,有的农户不施用底肥而只追肥,肥料不但没有被合理的利用,而表层的氮肥深层的根系无法吸收,而且极易挥发,无法满足全层施肥的目的,从而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1.4管理措施不当
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错误管理措施:(1)翻地:翻地时深度没有达到水稻根系生长所需的深度。(2)水分管理:在送水时间及水量的控制上没达到水稻正常发育的需要。(3)病虫、草防治:田块在种植多年水稻后,会隐藏多种病菌,并且很多病虫、草对每年使用的各种农药都有一定得抗性,所以,很难治愈那些病虫、草害,从而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2.水稻增产、优质技术措施
2.1培育壮苗
(1)采用中大棚育苗技术,培养壮苗。育苗时尽量避免使用小棚,最好采用棚高为1.5~1.7m,宽为7~9m的中大棚,这样很大程度的避免了小棚无法保证昼夜温差而带来的危害,减少了苗期秧苗的发病率。(2)育苗期使用壮秧剂,保证秧苗品质。结合农田自身的土质状况,采用相应的育苗期的壮秧剂与除草剂,依照一定比例而且全方位的施用各种肥料,保证苗期生长的同时防止秧苗一味徒长。(3)减小苗期播种量,保证分蘖。在育苗播量时播种量最好保持在每平方米0.25kg左右,最大不可超过0.3kg。(4)严格苗床管理,保证秧苗健康成长。要想保证秧苗的健康成长,就得保证苗床一定的温度与湿度,尤其是温度,如果温度高湿度高,就会增大秧苗病虫的发生率。所以苗床的温度必须保持在20℃以下,当秧苗齐苗后,要立即通风,湿度保持在表面土干为佳。这样做能最有效的抑制秧苗徒长,避免节间太长。
2.2合理抛秧与栽培
采用水稻抛秧技术以及宽窄行超稀栽培技术,加强水稻的群体功能。通过各项实践证明,这两种技术在水稻增产、优质方面有很大的潜力。抛秧最好使用人工掰块的方式,保证每平方米在24穴左右。由于只有根系入土稍浅,秧苗才能更好的分蘖。而采用宽窄行超稀植栽培技术能让稻苗在生长中后期具有良好的通透性,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减小病虫害的发生,发挥水稻的群众优势。
2.3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且施足肥,保证水稻的最佳生长。(1)施用足够的底肥。中等肥力的稻田注水前每亩施入1500kg农家肥,10kg酸磷二铵。(2)按期按量的追肥,一般追肥两次。第一次在6月前,稻苗返青分蘖时,每亩施入5~7kg尿素。第二次6月底7月初时,稻苗出穗,每亩施入3~5kg尿素,30kg草木灰。如果水稻长势过旺,或是连遇低温、多雨、寡照和引发稻瘟病时,最好别施用尿素。
2.4科学管理
水分管理上,一定得采取寸水浅灌,同时深水护胎的方式。秧苗播种后返青前,注入秧苗高度的2/3的水,用作扶苗护苗;在秧苗分蘖期至分蘖结束期,利用浅水来增温包蘖。稻苗抽穗前,保证水深在10~15cm;抽穗扬花期,保证水深为7~10cm,然后一直到成熟停止灌溉。当稻田齐穗后,对于那些尚青晚熟的田地,可以适当的喷洒磷酸二氢钾催熟。
2.5病虫草害防治
预防叶稻瘟每亩使用100g兑水50kg喷雾;预防节瘟与穗茎瘟每亩使用20%比艳100g兑入50kg的水喷雾。每亩使用10g40%的氧化乐果或者12g兑水30kg的灭杀毙喷雾进行预防。插秧苗前,为了防治稗草,每亩喷洒150ml的丁草胺;秧苗插入5~7后,每亩用毒土法施入13g农得时加+125ml丁草胺,而且保证水深为3~5cm持续5~7天;7月10日前,采用人工方式除大草,7月中旬左右,除掉田埂的杂草,8月下旬,人工除干净田里的稗草。
3.小结
当水稻产量和品质不断的下降时,我们就必须找出其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更快的提高水稻的生产量,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兴中.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及解决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07(12).
[2]张立娟,王志强,郑大军,戴洪光.浅析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因素[J].吉林农业,2012(09).
[3]马宝.高温对水稻光合特征、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4]金军.氮肥施用量施用期对稻米品质及产量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2.
影响公猪精液品质的主要因素概述 第11篇
1 种公猪的选育
不同品种的繁殖生产性能差异很大, 进行种公猪选育必须根据市场的要求, 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 食肉习惯的不同, 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差异以及本身猪场的因素充分考虑, 力争在同等的饲养条件下实现最佳的繁殖性能。除了挑选公猪的品种, 还需要选择具有优良的种公猪。根据其系谱考察其父本母本和祖代的优良性状, 挑选雄性特征明显, 身体健康, 骨骼坚实, 骨架较大, 前胸宽且深, 体质紧凑, 后躯丰满, 四肢强健;睾丸较大, 发育良好且两侧大小均衡饱满的公猪, 这是保证获得高品质精液的基础条件。
2 科学的饲养管理
科学规范的管理是保证猪场高效运作的前提, 对于种公猪的管理, 必须专人负责, 要建立健全的免疫制度, 完善的卫生消毒方案, 以及定期的检疫检测措施, 对每一个生产环节形成一个良性的生产汇报制度。
为种公猪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保证宽敞、阳光充足;对温度、湿度、通风以及光照等舍内环境调控的相关设备齐全, 带有自动饮水器、降温保温设备等;应注意保证舍内空气流通, 控制有毒有害气体的含量;舍内应保持清洁卫生, 干燥无杂物, 地面必须经久耐用, 防滑无水坑, 易于清扫, 同时需进行定期消毒;周边环境必须安静, 禁止外人进入等。猪场必须建有专门的环形运动场地, 适量的运动可以其促进提高食欲, 增强体质, 避免肥胖, 提高性欲和精液品质, 提高繁殖机能。除了在运动场运动外还应经常对圈内种公猪进行驱赶, 夏季运动时间一般在早晨或者晚上各进行一次, 冬季可在中午进行1次, 每天行程2km, 有条件的可用放牧代替运动。
同时, 为了增强公猪的血液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 增强种猪体质, 同时预防皮肤病、体外寄生虫, 在驱赶运动中, 可用硬毛刷刷拭猪体。经常刷拭也能使种公猪性情温驯, 便于采精和防疫注射等。另外在一年内要定期驱虫, 公猪每年要驱虫3次, 同时应定期体外杀虫。
3 公猪的合理利用
3.1 种公猪的调教、采精频率
公猪的调教时间一般在7~8月龄, 初配月龄在10月龄以后, 在10月龄之前每周采精1次;10~15月龄每2周采精3次;15月龄以上每周采精2次。需定期对公猪的精液品质进行检测, 采精过于频繁的公猪, 除了射精量减少、密度低、精子活力低以外, 还会出现发育不成熟的精子, 精子尾部残留小滴, 受精力下降;而对于性欲旺盛的成年公猪如果经常不采精, 精子在附睾贮存时间过长, 出现死精, 有效精子数减少, 精子活力差, 不适合配种。需要坚决克服易调教、好采精的公猪一直用, 不好用的公猪不调教利用, 否则将导致好的公猪过早淘汰, 不好用的公猪也成为淘汰的对象。
3.2 种公猪数量与使用年限
合理的公母比例可防止公猪过多或过少, 从而获得较理想的配种效果并降低管理和饲料上的成本。如果采取本交, 公母比例一般为1∶20~30。对于实施同期断奶的猪场, 则以1∶15~20为宜。同时应注意调整公猪的年龄结构, 中年公猪的比例应不低于70%。
种公猪一般的使用年限为2~3年, 3岁正值壮年, 为配种的最佳时期。精液品质随着时间的延长会逐年降低, 一般不超过4年。而在育种场为缩短世代间隔, 加快育种进程, 使用年限较短的约1~2年, 对特别优秀的种公猪可延长种用年限。
4 环境因素
研究表明光照周期以及温度对公猪的生长和繁殖性能有重大影响, Borg K.E.的试验表明秋冬季公猪的射精量、精子密度、活力精子数、畸形精子率等各项精液品质指标均要优于夏季。而据Park C.S.的实验结果证实血清睾酮的浓度春季最高, 公猪精液品质最优。因此, 在夏季 (6~9月对公猪肌肉注射250 mg睾酮可以显著减少夏季高温对精子畸形率的影响。
公猪对高温甚为敏感, 在我国南方由于夏季平均气温达到30℃以上, 很容易造成热应激。Suriyasomboon等证实在热应激条件下, 精子密度会明显降低, Huang、Tetsu以及Ciereszko等的研究均证实了随着温度升高密度呈现降低的趋势。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 公猪出现一系列热应激反应, 呼吸次数增加, 精神沉郁, 性欲低落, 采食量明显减少20%~40%, 精子活力下降0.5~1.0级, 精子密度下降30%, 畸型精子增加5%~10%。
5 营养因素
营养是限制和挖掘动物繁殖潜力的主要因素。在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比较一致的情况下, 营养水平过低或过高均可导致公猪健康紊乱和生殖性能减退, 使得种公猪性欲低下或无性欲、精液品质不良等繁殖障碍, 直接关系到猪群的生产水平, 营养因素主要包括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激素等几个方面。
5.1 能量
种公猪供给能量饲料过高易引起种公猪肥胖, 性欲减退, 不愿配种, 甚至造成睾丸脂肪变性, 射出的精子不健全, 不能受胎。Louis等试验证实, 给公猪饲喂蛋白质含量达18%或22%的日粮, 并不能改善精液品质, 反而导致体重超标。黄健等研究结果发现, 日采食能量38.66 MJ虽然能适当提高采精量和精子总数 (P>0.05) , 但降低了精子密度, 并增加了精子畸形率 (P>0.05) 。
5.2 蛋白质
蛋白质和氨基酸是种公猪精液和精子的物质基础, 在种公猪日粮中应给以优质适量的蛋白质饲料, 在配种旺季尤应如此, 黄健等发现提高日粮蛋白质水平能显著增加采精量和精子总数, 提高精子密度;王金全等的研究结果表明, 日粮处理对种公猪体重、日增重、背膘厚、睾丸体积有显著影响。
5.3 维生素
维生素能够有效的改善种公猪的繁殖性能, 在精子的形成及生长发育过程中有重大的作用。Booth、李雪梅等研究证明, 维生素A与精原细胞发育成精子有关, 维生素A缺乏导致公猪的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退化变性, 影响精子的生成。适当超过正常推荐量补充VA能改善种公猪繁殖性能, 有助于精子的成熟和精液品质的提高。有报道证实如果炎热季节每天在公猪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 300mg, 不仅减少了畸型精子或死精, 提高了精子数, 有效抵抗热应激。另梁明振等的研究表明, 公猪饲粮中添加适量维生素E对于采精量、活力、密度以及GSH-Px的含量有显著的提高, 其最适宜的添加量为35.0mg/kg。
5.4 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水平对于提高精液品质有重大价值, 何若钢等证实了酵母硒能促进精子的生成和发育, 杭红仙等 (2003) 研究结果表明, 日粮中添加有机硒90mg/ (d头) , 可有效提高种公猪精液品质。Jacyno等研究证实, 添加有机硒日粮组的公猪爬跨更迅速, 射精更快, 这种效果尤其在冬季更加明显。锌与精子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据报道, 种公猪缺锌则会造成性欲减退、精子质量下降, 在饲料中加入1 000~2 000 mg/kg硫酸锌或400~600 mg/kg氧化锌能在短期内改善缺锌状况, 增强精浆的GSH-Px的活力。此外铬、铁、锰、碘、钴的缺乏均会不同程度导致种公猪精液品质的降低。
5.5 激素
激素对于提高种公猪的精液品质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FSH和LH可调节精子发生的启动和生殖细胞的分化上, 并对维持精子的定量发生起作用;雄激素是维持雄性性欲与性功能的主要调节因子。GnRH主要作用于垂体, 促进FSH和LH的分泌, 并作用于睾丸, 促进睾酮合成。PRL的调节作用PRL作用于间质细胞, 增加睾丸中LH受体量, 进而促进睾酮合成。此外严重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不足会影响生殖功能, 轻微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能刺激精子发生, 促进性功能。
6 中草药因素
龙翔等以熟地、当归等药物组成的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公猪饲喂, 结果证实饲喂中草药添加剂后10~18天、19~30天内, 精液量、精子密度、精子活率两组间差异极显著 (P<0.01) , 顶体异常率、精子畸形率两组间差异显著 (P<0.05) ;蒋磊的研究证明黑蚂蚁对提高公猪采精量以及受胎率有明显效果, 连喂10天后, 公猪皮毛光亮, 性欲旺盛, 赶到采精台前即爬跨而上, 饲喂3个疗程, 采精量上升250mL, 情期受胎率达90%。
罗青凤以仙灵脾、阳起石等药物治疗公猪阳痿30例, 共治愈28例, 有效2例;而郑海使用自拟的二仙散也达到了同样的治疗效果。方海林以维生素E与三合激素配合以党参、枸杞等药物组成的方剂,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种公猪无精死精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7 其他因素
氧自由基又称游离基可造成种公猪性欲机能和精液质量下降, 产精能力降低, 从而获能精子减少, 造成不成熟精子比例升高, 死精率提高。
霉菌毒素是霉菌产生的一种有毒的次生代谢产物, 袁真芝等的研究表明采取措施是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降低, 能够有效遏制公猪性欲及精子质量下降。
摘要: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影响公猪精液品质主要因素的研究进展情况, 概括了改善公猪精液品质的主要方法, 对于今后发展以及推广相关技术, 促进养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公猪,精液,品质,饲养管理,因素
参考文献
[1]冯国民.种公猪的选育条件与饲养管理[J].中国猪业, 2010 (3) :29~30.
[2]吴德标.如何进行种公猪的选育和饲养管理[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9, (5) :85.
[3]熊明雨.采精公猪饲养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3) :313~314.
[4]晋烜.公猪精液品质的控制措施[J].养殖与饲料, 2010, (4) :4~6.
[5]张良.采取合理的采精频率是延长种公猪利用年限的主要措施[J].草业与畜牧, 2010, 176 (7) :36~37.
[6]李春梅, 冯丽莉, 李旭光.合理利用种公猪的饲养管理操作[J].养殖技术顾问, 2009, (12) :33.
[7]Suriyasomboon A, Lundehein N, Kunavongkrit A Et.a1.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on sperm morphology in Duroc boars under different housing systems in Thailand[J].J Vet Med Sci2005, 67:777~785.
[8]Tetsuma MURASE, Noriakil MAEDA et.al, Seasonal Changes in Semen Characteristics, Composition of Seminal Plasma and Frequency of Aerosome Reaction Induced by Calcium and Calcium Ionophore A23187in Large White Boars[J].Journal of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2007, (4) :853~865.
品质因素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