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品读四季写景作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品读四季写景作文(精选7篇)

品读四季写景作文 第1篇

春江水暖鸭先知

雪白的冬天,一晃而过。花坛里小树们不知什么时候也悄悄地吐出了嫩芽,心急的花儿们早已是争芳夺彩,而风呢?仍然是悠闲而紧张地工作着,“吹面不寒杨柳风”是的,带着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名花的香,走在校园的小径上,听着鸟儿的歌声,一片生机盎然的样子,看!似乎那毛毛虫也在吹乐的舞蹈呢?

“看校园如此多娇”我的心一下变的宽阔明亮起来,我笑了起来,是一个礼貌的回礼……

映日荷花别样红

樱桃热的`胀红了脸,知了一声又一声地叫着,我找了一个凉快树荫下躺了一会儿,正准备睡上一觉,没想到姐姐也来了。

“好呀,你竟然在这儿偷懒,我看你采了多少茶叶。

“我才不是玩呢,我是刚才太累了想休息一下!

“还休息!你没听见知了在“快要”吗?它不是说你“要快”

“才不是呢,它是说“热了”,所以我才休息……

“不,就不是”……

我想它到底在叫什么呢?想着想着便笑了起来。

我言秋日盛春潮

有人说秋天是一个残忍的季节

有人说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因为秋天是单调的,所以残忍

因为秋天是秋天是金黄的,所以丰收

秋天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看一看那农夫脸上的笑容

看一看那孩子嘴上的果皮

再看一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境。

还有谁来同意秋天是残忍的呢?

千树万树梨花开

当一切趋于平静之时,雪花女开始从深乌的天空静静飘下,模糊间,脚底已沾满了厚实的雪,不忍,踏碎这光滑的肌肤。雪野下有苍青的万年松,白中隐红的腊梅,渐渐淹没在雪中的冷绿杂草。

“晴,风吹雪盈空际。”大约是天气放晴而又刮起了凛冽的朔风,满地的白雪被垂得漫天飞舞,在灿灿的阳光下,蓬勃奋飞,旋转开腾。这番壮美的自然景观,引起了我对未来的美好遐想。

春、夏犹如圣哲,美丽沉稳。秋、冬犹如断木,可赞,可叹。

品味四季,我读懂了自然,四季造就了世界生命的美丽。

品读四季写景作文 第2篇

品读四季作文800字

诗意,带我走过斑斓的四季。春来,夏去,秋至,冬逝。

走向枝头的季节

清明前后,淫雨菲菲,从先人的墓地离开,心中抑不住的是思念。走过葱葱小道,迎面拂来徐徐清风,夹这丝丝细雨,和着点点花香,似乎欲带走我的泪眼朦胧。“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映入眼帘的新芽在风中怯怯的舒展开来,我不禁感叹春的神奇。雨疏了,一旁的花圃里,花开的极艳,沐浴过后,更显妩媚,我有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枝头随风摇曳的芽儿,和站在路上的我一样,惊叹着春的艳丽!

荷叶田田的季节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不错的,昨日踏青时残留的暗香尚未散去,今日已手执香扇扑打那顽皮的蛾儿。点点汗珠渗出衣衫,我起身走近荷塘来寻取一丝凉意。月中的荷花较白日多了一番滋味,人道是:“映日荷花别样红。”我言:“沐月芙蓉态更妍。”我是极爱荷花的出淤泥而身不染。“四君子”高风亮节,惟独少了荷,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塘中恬静淡然的荷花,和沐浴在月光下的我们一样,感叹着夏的活力。亲吻落叶的季节

枯藤,老树,昏鸦。秋的基调,是一片枯黄,秋节至,华叶衰,但我却爱品秋景中蕴涵的诗意。“湖水秋月两相加,潭面无风镜未磨。”秋水,没有春的妩媚,夏的磅礴,却别有韵味,那种宁静,是处在喧闹中的我渴求的。一叶落,飘零而下,直抵湖面,荡开一圈涟漪,又显秋水静而不寂。湖畔的树,大多只剩张开的树枝,叶,已层层铺在树下,有人叹息生命的逝去,却没有读懂叶儿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豁达。

舞着旋儿的落叶,一如不断成长的我们,品读秋的韵律。

雪花分飞的季节

我喜欢冬天,喜欢那种一尘不染的感觉;喜欢白色的精灵漫天飞舞;喜欢在空旷的雪地上席地而坐,双手抱膝;喜欢在清晨拉开窗帘那刹那的惊喜,一片纯白的世界。轻轻的用手抚着树干,因为覆雪的冰凉使我手心微微一颤。我把悲欢离合刻进了树的皱纹,喜怒哀乐渗透进树的年轮,然后,我一身豁达,无比轻松。

洁白无暇的雪花,一如纯洁率真的我们,坐赏冬的素净。

品读四季写景作文 第3篇

一、注重“引写”

文无定法, 成熟的写作高手或大家常这么讲。但是, 中学生毕竟不是成熟的文章家, 对于他们而言, 还是需要老实一些, 即要老老实实地接受教师的引导, 扎扎实实坚持入格、循序的训练。那么, 在这个训练过程中, 教师到底该如何引导学生做实做好这些呢?洪宗礼先生给我们开具的第一个“方子”是重视“引写”。请了解一下洪先生的“引写十法”。

一是导源引写法。即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留心自己的生活圈子,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课文教他们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积极主动地反映生活。二是厚积引写法。即引导学生平时多渠道广泛收集积累各种写作资料, 屯足写作的“粮食”并在厚积的过程中自然地提高捕捉、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三是知识引写法。即教师以知识为先导, 运用启发式讲授精要的写作知识,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写作规律, 并独立运用这些知识和规律、按照特定的写作要求来练习写作。四是阶步引写法。即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写作学的基本原理, 以及《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训练程序, 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 由片段到整体, 有层次地设计写作训练, 扎实有序地进行训练。五是观察引写法。引导学生运用定点、移位等观察方法, 观察生活、社会、自然、人物、事物和景物, 从中获取自然、社会及人们自身方面的写作素材, 并把观察过程与结果按一定要求写出来。六是情境引写法。即教师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物理情境和虚拟情境等, 并在这些情境中激发学生触景生情, 辞以情发, 自觉地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七是激思引写法。即激发学生观察、想象、联想, 或就社会、学校、家庭的某人某事某问题作多维思辨, 思如潮涌, 写出妙文。八是例文引写法。即教师凭借课文或课外例文的典型解剖, 范文引路, 引导学生借形取神、由篇及类、仿中有创地进行写作。九是活动引写法 (或称任务引写法) 。即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写作实践活动, 如课外文学社, 小记者采访以及办小报、建网站等形式, 让学生带着“任务”, 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写作。十是说文引写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先说后写, 以说促写, 边说边写或先写后说, 以促进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和书面作文能力双提升。

实事求是地讲, 洪先生的“引写十法”绝不意味着穷尽了所有的引写之法, 但它确实是从教学一线的真实土壤里生长出来的, 很符合中学作文教学的本质和规律, 也确实是植根于学生真生活和真生命的, 是在真切地唤醒学生的写作自觉, 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培育他们的写作智慧, 可谓归真返本、务实有效。

二、建构“模式”

洪宗礼先生在一线从事了四十多年初高中作文教学, 为了落实好“引写”理念, 他根据教学实际总结、建构了几种作文模式, 如阶步模式、读写思同步模式、从读练文模式和自主写作模式等。

阶步模式。就是以知识梳理和能力训练双线交叉作为序列, 初高中各设若干台阶和步点, 注意训练的合理序列, 力求逐层深入, 环环相扣, 兼顾写作知识点的覆盖面和能力训练、思维训练的完整性, 以充分体现中学作文训练阶段性和层次性。具体是把写作训练设为十六个专题, 分为“基础阶”“提高阶”“灵活阶”三个阶梯, 以便同学们拾级而上, 稳步提高。“基础阶”的十个专题, 专门指导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各类文体的写作;“提高阶”五个专题, 专门指导各种表达技巧 (包括提炼主题、谋篇布局、选词炼句等) ;“灵活阶”的一个专题, 专门指导如何审题和临考阶段的适应性训练。第一阶着眼基础, 突出一个“准”字。即通过若干次专题指导和训练, 有计划地复习巩固以前学过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方面的基本写作知识和基本写作技能, 让学生把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路子搞准确。第二阶着眼发展, 突出一个“实”字。即通过几次专题指导和训练, 使学生逐步掌握和巩固各种强化表达的方法, 力求从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遣词炼句等方面, 把文章写得更深入、更扎实、更有色彩。第三阶着眼综合应用, 突出一个“活”字。即着重通过语言训练、审题训练和各种表达方法的综合训练, 以及各类文体不同形式的作文训练, 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各类命题的题意, 灵活而熟练地运用语言, 准确、鲜明、生动地表情达意, 真正把文章写活, 对于多种形式的作文都能应用自如。

洪宗礼先生的这种阶步训练模式力求达到三点:一是科学有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则体现在每个学段三个年级, 起始年级 (初一、高一) 打好基础, 过渡年级 (初二、高二) 发展提高, 毕业年级 (初三、高三) 应用拓展。二则体现在每个年级每层台阶, 由记叙到说明再到议论, 由单项到综合再到深化。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逐步发展, 逐层提高。二是读写结合。以读文为基础, 以写作训练为主轴, 按照写作需要, 阅读典范文章、同题例文, 从中汲取营养, 获得启迪。以读为径, 以写促读, 提高写作效率。三是切实管用。让学生能自主阅读、自主写作, 以达到“自能作文”的理想境界。

读写思同步模式。就是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同步安排, 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紧密结合, 体现了较高层次的能力训练。如注意把思维训练同语文学习和文史哲知识、自然常识等尽量融为一体, 所选短文内容翔实、短小精悍, 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和启发性。为了配合读写思同步模式的教学实践, 1993年9月洪宗礼先生还正式出版了专项实验教材《写作与辩证思维》。教材共列出30个系列专题, 体现了30个哲学基本观点;同时还编入了一百三十多则思维训练材料, 每则训练专题包括“感悟哲理”“阅读选粹”“分析思考”“写作练习”四个训练层次。这一模式完整系统、步步落实、循序渐进地安排训练过程, 把思维训练 (尤其是要重视辩证思维训练) 贯穿于读写训练的全过程, 达到了在读写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又以辩证思考来指导学生读写实践的教学境界, 实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步发展。这套教材的实践价值深受一些语文教育专家的首肯和称誉, 在当时的国内中语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读练文模式。就是与教科书阅读教学同步, 在各单元课文后, 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提出的作文训练目标编写系列化的写作知识短文并设计相应的作文练习。洪先生设计了100个专题 (亦称作文百课, 高、初中各50课) , 每个专题都把读写合成一个紧密联系的集成块, 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主线构成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体系。

自主写作模式。就是打破单一课堂作文的框框, 以课内为端点, 把作文拓宽到课外生活的方方面面, 把作文的自主权放手交给学生, 以课外作文训练为主。课内教师着重进行规划、点拨、授法、评价等引导。写什么、怎么写、写多少, 虽然受课堂上师生共同的“规划”的制约, 但原则上学生可以自主确定。学生可以随时写下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大至家事、国事、天下事, 小到吃喝玩乐, 无所不写。同时文体不限, 形式不拘, 篇幅不限, 可天天写, 也可想到才写, 真正使学生做到了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不难看出, 在处理好放与收、课内与课外等方面的关系的前提下, 这种模式不仅会使学生的作文具有鲜明的个性, 而且还会给学生的思想“松绑”, 真正激发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兴趣, 使他们获得写好作文的真能力。

可见, 洪先生所建构的这些写作教学模式, 确保了写作教学的可控、规范、有序、开放、自主和高效。考察洪先生当年的“引写”教学实践成果, 也确实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三、融通“读写”

洪宗礼先生的“双引” (引读和引写) 教学观的显著特色就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融为一体, 读中有写, 写中有读, 读读写写, 写写读读, 紧密结合, 互相促进。这一点, 前文已略有提及, 下面我们继续作具体、深入的分析, 看一看在教学实践中洪宗礼先生到底是怎样始终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的。

1. 以读导写。

指在常态性的阅读教学中始终融入写作指导, 结合课文教读有计划地渗透必要的写作指导与练习。如:解题时, 可适当指导学生审题;分析文章结构时, 可指导学生布局谋篇;归纳中心思想时, 可指导学生学习立意取材和表情达意的方法;讲解字词句时, 可指导学生炼字造句;欣赏艺术手法时, 可设计现场“照猫画猫”的写作练习;等等。不仅如此, 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经常联系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从矫正的教读再适当进行“以读导写”。当然, 洪先生也同时强调, 这种以读导写, 绝不是要把阅读课上成单纯的写作指导课, 把所有课文都变成学生仿写的范例, 处处牵强附会地联系写作, 致使学生把握不住阅读物自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我们要做好的是,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重点有选择地、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有机的写作指导, 把文章的精髓转化成写作营养。

2. 从读练写。

指在阅读教学中, 指导学生借鉴范文进行写作练习, 现学现用, 学用结合。首先, 要制订周密的计划。在计划中明确各单元、每篇课文读写两方面的要求和“结合”的重点, 精选好内容、语言、写法上有明显特色且与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相适应的从读练写范文, 并做好统筹安排, 使“从读”和“练写”的组合与配对尽量一致, 做到读写两线交叉、互相配合, 有主有从, 形成一个紧密结合的较完整的系统。其次, 要选择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内容上能给学生深刻的教育、感情上能深深感染学生的范文, 就从思想内容着眼, 指导学生写体会、读后感、随笔、日记之类的文章;在结构和写法上有明显的特色, 学生易学易仿的范文, 就从写作技巧着眼, 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形式, 来反映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事物;构思新颖、思路开阔的范文, 就从思维训练着眼, 指导学生在课文的启发下, 通过习作拓展写作思路;语言优美, 写景、状物用词非常准确、形象、生动的范文, 就从语言文字着眼, 指导学生学习借鉴课文的语言, 来描写景物。当然, 从读练写并不要求包罗全册课文, 也不必篇篇落实。如一些较长较深的论文、鲁迅杂文、诗歌、文言文等, 虽然也可以从某个角度、某一知识方面“从读练写”, 但内容、写作、语言都与学生写作实际距离较大, 就可以仅着眼于阅读训练,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不必考虑从读练写了。

3. 抓写促读。

指在常态性的写作教学中, 从命题、指导到批改、评讲, 教师都要有意识地联系阅读教学, 让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更好地巩固阅读课上学到的语文知识, 提高阅读效果。抓写促读训练必须在写作教学的各个主要环节上, 根据各阶段写作教学的要求和特点,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在教学实践中, 洪先生一方面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结合课文, 如紧扣课文内容出题, 让学生写读后感、体会、杂感, 或扩写、缩写、改写课文。这样的作文命题重在消化课文的思想内容, 让学生反刍课文, 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也使写作成了学生阅读的一个动力。另一方面, 洪先生充分利用写作指导课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消化和运用范文中所学到的知识, 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重读课文, 类比启发, 示范导引, 把所学的有关写作知识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四、找到“活路”

洪宗礼先生历来主张作文教学一定要找到一条“活”路, 要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导、启迪学生自己循标探路, 联系生活独立地写作文, 特别是要激发学生写作中的创造思维, 使作文与创造思维“联姻”。为此, 洪宗礼先生提出了自己“引写”教学的初步思路, 共包括八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找“米”, 建立自己的“粮仓”, 完成知识积累、情感积累和语言积累;二是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 要说真话、记真事、抒真情、做真人;三是允许学生有规有“犯”, 划地不设牢, 既要按照基本规范来写作, 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允许学生“犯规”, 写出自己的个性;四是作文教学训练程序要有序列, 讲求科学性, 不宜过于烦琐;五是让学生在写作前自由阅读与本次作文有关的大量资料, 吃饱喝足;六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上网搜集写作材料;七是让学生打开“想”这个总开关, 始终引导学生去想, 去发挥无穷的思考力;八是结合阅读教学, 引导学生重视观察生活、自然和社会, 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辨习惯。洪先生认为, 这八个方面就是作文教学的基本“活路”, 必须首先要找到, 而后还要严格落实, 否则作文教学只会走进死胡同。

品读写景类文本的“美”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46-01

语文教材中的写景类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在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理解和体悟写景类课文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教师应怎样对写景类文章进行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师应突破“现实风景”的限制,将教学的视野指向语言、指向情感、指向学生,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情”,品出文本的“味”,悟出文本的“旨”。为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铺设情感基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刻品读文章内蕴,感受语言文字魅力,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写景类文本别样的美。

一、领略写景类文章的语言美

笔者曾聆听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一课,在演绎“三亚美”环节时,教师通过多媒体,以其高超的图象编辑能力,向学生展示了洋溢着热带风情的三亚风光——湛蓝的海水、碧玉般的椰子树、软软的细沙、低空飞翔的白鸥、热情的伴侣……一幅幅画面将三亚的风景尽显学生眼前。诚然,对于教师来说,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现代化手段为教学服务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教师不能把文本里的风景等同于现实中的风景,文中的风景不单单是对现实风景的再现,更是作者结合自身感受,经过遴选、组合、打磨后呈现出的风景,既反映了现实中的风景,又体现了文字的优美,渗透了作者的深刻情感。

写景文章大多文字优美、词汇丰富,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适当进行词句的理解和扩展训练,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如课文《三亚落日》通过“海、椰子树、白鸥、细纱、落日”等典型景物的挖掘与描写,将具有浓浓热带风情的三亚展现出来,让人心旷神怡。又如“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句中一连串叠词的运用展现了三亚之美。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带领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巧妙,适当进行词句的理解和训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感受写景类文章的情感美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样,在写景类文本中,作者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文本中蕴涵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熏陶。《三亚落日》这篇文本中并没有谈及作者的情感,教师可通过“还原分析”句子的方法引导学生设想:“如果没有了作者的幻想,三亚的落日会是怎样的呢?”教师将原文句子“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与改后的句子“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是那么灿烂夺目,太阳光照耀在大海上,海面上闪烁着无数的亮点”作对比朗读,学生就可以发现,原文中的这句话由于有了作者的想象和情感的融入,文字就多出了一份温度和韵味。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体会其他句子,如“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等,体会作者对三亚落日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三、感悟写景类文章的结构美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对生活美的独特发现、理解与创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文本是学习的媒介,文本中的风景只有被学生认同,这个风景才更美,更有价值。在《三亚落日》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领略文章语言的美,还要让学生感受情感的真,领会文本布局的妙。教师引导学生首先体悟课文“开门见山”述说三亚落日“真有诗意”“美妙绝伦”,让人欲罢不能,正当人们急于欣赏三亚落日这一美妙风景时,作者却宕开一笔,把笔触伸向了三亚的海滩,伸向支撑这一落日的整体落脚点,接着通过对落日的三种想象——“快乐的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将作者喜爱的“情”与落日美丽的“景”融为一体,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最后文章在一句“哦,三亚落日”中戛然而止,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教师只有带领学生慢慢品读文本,认同文章的结构之美,才能于“风景”之外创造出更美的“风景”。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在写景类课文教学中,带领学生细细品味文中精美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基础上,体会写景类文章语言的美、情感的真、布局的妙,领略文本的别样风景。

四季写景作文 第5篇

春风,吹变绿柳条、群山、田野。吹红了花束、太阳公公、亲妹妹的红脸蛋。春风轻拂我的脸,仿佛母亲抚摩着我娇嫩的脸。春风是温婉的。

秋霜是调皮的。炎炎夏日,烈日当空,烤的地面像热笼屉。大家无论走哪,全是大汗淋漓,大家是多么的期待能有一丝凉爽啊!学时,这调皮的风偏要和大家躲猫猫。即便吹来一股风,也是热烘烘的.。

秋风是愉悦的。秋风产生了愉悦和大丰收。秋风划过田野,你就会看到那样的景色:庄稼人一个个身强力壮,全身上下黑溜溜的。她们有的手执长刀,不断地割呀割,割呀割,她们背后一排排水稻,都早已堆起来小山了。有的在田野上掰棒子,娴熟的技术性令人看得目不暇接。

冬风是纯真的,它,沒有春季花香鸟语,都没有夏的活力四射,更沒有秋的丰收在望。而冬却不为人知。冬风吹过我的脸,我立刻觉得刺疼。冬风送过来山羊毛一样的小雪花。

四季南山写景作文 第6篇

说到南山,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说到新疆乌鲁木齐,大家就众所周知了。南山位于乌鲁木齐的东南边,那里有直插云霄的雪松,有一望无际的草原,还有朴素的牧民南山的四季大不同,现在我为大家介绍一下。

春天,万物复苏,南山的泉水渐渐的融化,结冰的草原也从白色变绿色了。听,叽叽喳喳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好像是在为春天的到来而感到激动和兴奋呢!那棵挺拔的雪松上的雪花落了,俨然一位身姿挺拔的士兵站在那草原上,直插云天。春,象征着生机勃勃,愿南山在春天里散发活力!

夏天,春光明媚,骄阳似火。火红的太阳撒落到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使草原变得闪闪发光。那里的空气很迷人,很新鲜,很纯洁,吸上一口,仿佛全身舒畅了。若这是你躺在绿油油的草原上,望着那片永远不忘的美景,拿上一件多模惬意的`感觉!

秋天,草原就像一片麦田,金灿灿的,但那雪松却依然挺拔。奔驰在草原上的骏马可以带游人们攀上山顶,俯瞰南山的景秀山川草原被金黄的树叶所覆盖,走上去软软的,可舒服了!

冬天,那雪松被厚厚的积雪裹住了,好似为它穿上了外衣。草原变得雪白,整个森林成了“白衣女皇”,一片白茫茫的景象,让人流连忘返啊!

四季写景作文 第7篇

春天,百花盛开,百鸟争鸣,溪水叮叮咚咚地流着。树木开始发着嫩黄可爱的小芽,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像是为春天添上了生机,几只燕子站在电杆上像一个五线谱的音符,花儿们被春姑娘唤醒了,聚在一起像赶集一样,真不愧是花的海洋啊!

夏天,树木郁郁苍苍,嫩苗长成了深深叶,小池塘的水波粼粼有一些荷花在绿的发光分“绿盘子”上,亭亭玉立,有一些荷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不敢绽放它的美,有一些快要绽放花瓣,有一些已经含苞待放,烈日炎炎,真是荷花的天地啊!

秋天,花儿枯萎,果实累累,苹果涨红了可爱的.小脸,上面往下面挤,小面往上挤生怕农民伯伯看不到他们可爱的小脸。

一个个可爱的小梨上背着一个胖娃娃,一片片红枫叶像一把把红色的小雨伞为人们遮风挡雨,白玉米刚刚醒了一个饱觉伸出白嫩嫩的小手,稻谷田一眼望去金黄金黄的讨人喜欢,我抬头仰望天空无边无际,真是一个丰收的快乐节日呀!

冬天,那一年我四岁时下去了一阵小雪,雪花飞舞,这是我出生看过第一次雪,虽然不像春天花开,夏天树木成群,秋天丰收,但是,冬天下雪的场景不刻在我心里,让我终生难忘。

品读四季写景作文

品读四季写景作文(精选7篇)品读四季写景作文 第1篇春江水暖鸭先知雪白的冬天,一晃而过。花坛里小树们不知什么时候也悄悄地吐出了嫩芽,...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