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服务生命周期论文
按需服务生命周期论文(精选7篇)
按需服务生命周期论文 第1篇
智能电网以现代输配电网为物理基础,有机融合了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智能决策、电力电子技术等,与传统电网相比,具有自治和自愈能力、防御能力、电网兼容性、高效运营和管理、优质和友好型、电力交易的方便性[1]。智能电网将在传统电力网络中应用最新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其目的是优化系统运行,提高系统的安全稳定性[2],而信息集成作为智能电网信息建设的主要基础工作和关键技术之一,需利用面向服务的架构体系建立统一信息平台,整合相关业务数据和应用,能自动完成数据和应用的整合,实现全部业务系统的集成[3],促进对整个电网信息的充分掌握。
1 智能电网信息集成的特点
智能电网信息化建设需要运行控制信息化与企业管理信息化有效地集成与融合,建立统一的信息治理体系与信息共享机制。而电力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根据各业务部门的特定需求,分别部署了实现不同功能的应用系统,这些系统所关注的业务对象不同,且基于不同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等;此外,大量数据以多种形式分散存放于不同的应用系统、数据库、操作系统之中,随着不断扩展的业务以及兼并、收购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业务应用和组织机构牵涉其中,复用历史遗留系统与新系统进行集成的成本也随之持续增长,这些原因使得应用系统成为相对孤立的信息孤岛。国家电网公司通过SG186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以及基于SOA的应用集成工作的有序进行,逐步解决了应用系统间信息共享与集成的问题。
随着智能电网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增业务应用不断增多,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需求也在迅速增长,集成相关的接口服务呈现爆炸性增长趋势,服务蔓延的现象也愈加严重。
1)服务的建设缺乏可视化:难以把握服务的建设状况,难以了解业务需求和服务建设之间的差距,经常发生服务的重复建设。
2)无法定位突发故障原因:缺乏服务建设和再利用的规范,服务的不规范调用引起诸如安全等问题。
3)部门之间服务的共享风险非常高:无法确定服务变更的影响范围,跨系统的调用使得定位故障的原因很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有必要对集成相关服务进行科学、有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服务资产的重用性及兼容性,减少服务重复开发成本。
2 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主要组成
目前,对于服务全生命周管理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基于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Discovery,and Integration)规范对服务进行元数据、标识与分类、发布与发现、版本控制等管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通过创建相应的技术平台和管理流程,明确角色与职责,以最小的成本构筑高质量、易重用、调用安全、运行可控的服务。可将服务全生命周期分为服务定义与开发、服务测试、服务部署与使用、服务运维与监控4个阶段,进而从业务域、服务域、支撑域3个层面对各阶段的组成要素进行划分(见图1)。
1)服务定义与开发:应先调查、记录、深入地验证核心需求并以清晰明了的方式表述,确保需求的有效性和稳健性,进而使用具体、完整、易于理解和沟通的术语来定义服务,并寻求稳定且经过验证、开放、通用的技术及标准来实现复杂的系统、以及与业务保持一致的粗粒度服务和接口。
2)服务测试:在开展Web服务测试时,应准确定义Web服务质量并明确其指标,通过测试来度量、加强和保障合格的Web服务质量,此外,还应结合软件测试类别和规范条目来开展标准化的Web服务测试。
3)服务部署与使用:对已通过测试的服务进行合约信息(由一个或多个描述服务的技术接口、质量水平、版本等的文档所组成)完整性验证与资格审批后方可上线部署,且根据相应的服务规划与业务需求及变更对服务的状态进行管理。
4)服务的运维与监控:将监视投入生产应用以后的服务对于不同请求者的及时响应能力,监控服务的运行状态(如服务停止工作、负载不均衡,甚至停机等)或不能满足服务水平协议(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的情况,帮助在问题出现之前检测、预防和确定问题,并对此进一步造成重大影响之前发出警告,甚至可尝试自动纠正问题,恢复系统的可操作状态。
3 管理平台的功能架构
基于上述从业务域、服务域、支撑域3个层面对服务全生命周期各组成要素的划分,并结合智能电网信息集成的现状分析、问题总结及其发展趋势,对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可基于智能服务管理平台来实现,其功能架构设计如图2所示。
3.1 服务智能搜索
服务发现包含了2个过程:服务的发布和服务的查询[4]。在由服务请求者、服务提供者、服务注册中心所组成的SOA架构中,服务请求者向服务注册中心发送查询请求,服务注册中心将请求映射为服务请求描述,并通过对基于UDDI的服务注册中心上注册过的服务名称、服务标识、服务属性等信息进行关键字匹配,缺乏对用户查询请求中所需服务能力信息的提取和处理以获得服务功能信息,因而查准率不高,难以保证服务调用的质量,影响服务自动组合的效果[5]。而Web服务的本体语言(OWL-S,Web Ontology Language for Services)作为一种语义Web服务描述语言,相较于传统Web服务描述语言(WSDL,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从语法上来描述服务接口,它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服务描述,包括服务实体的联系信息、服务的输入与输出、服务执行的前置条件、服务执行产生的预期效果、服务所属的种类、服务质量的评价,以及一个不限长度的服务参数列表,运用OWL-S可在现有Web服务标准的基础上为Web服务扩展语义信息,以一种机器可识别的形式来标识用于服务发现的信息,因而能在可接受的时间和资源限制下,自动操作和推理,极大地减少了人为参与。
3.2 策略模型管理
元数据用来描述原始数据的特征和属性,服务的元数据管理主要包括对业务元数据(描述业务需求)、技术元数据(描述服务接口的技术细节)、管理元数据(描述服务管理的具体信息);此外,可对UDDI中的分类与标识系统进行自定义扩展,对服务的元数据信息进行分类管理,以有助于更好地对资源进行定位与检索。
而策略信息管理则从原子服务和组合服务的角度,结合评价模型对服务的质量进行审批,包括业务目标遵从性、规范性、性能、可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可重用性、可组合性、事务完整性等,同时,根据业务变化和服务管理的需要,适当组合服务的访问控制策略、变更管理策略(包括版本变更、状态变更等),并对此进行监控,提供有效的预警机制和事件处理机制,从而促进服务的高效使用,节约系统资源。
3.3 分析监控
1)基于合适的策略模型,对服务的状态变更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通知管理员和用户进行相应处理。
2)对构成组合服务的原子服务、服务及其引用资源之间的依赖关系进行分析,并以易于理解的可视化方式呈现关系视图、详细信息与相应建议,确保在服务变更时降低影响范围。
3)服务的用户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对服务的质量进行按级评价;同时,可对用户的评论列表,以及自动收集的用户使用习惯信息,进行智能筛选、分析归纳,而据此提出服务使用与服务改造的优化建议。
对上述对投入生产应用以后的分析监控,服务的使用分布以及调用情况等提供易于理解的统计报表。
3.4 服务管理流程
从业务流程管理的角度,确保服务的建模、开发、测试、运维的各个活动环节是有序进行的,且每个活动环节都是可度量的,产生规定的输出,并始终符合业务目标和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需要。它基于业务流程建模标注(BPMN,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Notation)、业务流程执行语言(BPEL,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等技术标准来定义并控制这些自动活动与人工活动的执行顺序。这些流程包括服务规划流程、服务开发流程、服务测试流程、服务资格审批流程、服务发布流程、服务异常处理流程、服务版本变更流程、服务退役流程、服务优化流程等。
3.5 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
主要从标准化的角度以规范文档的形式对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与组成要素进行管理,包括业务需求分析方法、服务设计规范、服务开发规范、服务测试规范、服务运维规范、服务质量管理规范、服务安全管理规范、服务组合规范、服务变更管理规范、服务优化建议书等。在这些规范文档中,应明确管理流程、人员角色与权限分配,以及所应遵循的操作规范与技术标准等,如在服务开发规范中,其内容包括服务开发流程的前置条件、流程说明,以及开发分工、服务规约、消息模型、命名规范、参数格式规范、技术实现参考等。
4 结语
基于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智能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可有效解决智能电网信息集成中服务蔓延的现象。
1)通过服务的智能搜索、元数据管理及其分类管理、策略信息管理,以及业务需求分析、服务规划、服务识别等促进服务的重用性与兼容性,使服务建设符合业务需求,并以统计报表与视图的形式提供服务使用分布以及调用情况等。
2)结合服务管理流程、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分析监控等规范服务的使用,并提供有效的预警和事件处理机制,快速定位突发故障原因。
3)基于业务需求对服务进行合理规划,并通过集中的服务注册中心,以及明晰、严格的管理规范与流程,以易于理解的可视化方式呈现服务依赖关系与影响分析,促进服务的共享。
参考文献
[1]林宇锋,钟金,吴复立.智能电网技术体系探讨[J].电网技术,2009,33(12):8-14.LIN Yu-feng,ZHONG Jin,Wu Fuli.Dis-cussion on Smart Grid Supporting Tech-nologies.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9,33(12):8-14.
[2]钟金,郑睿敏,杨卫红,等.建设信息时代的智能电网[J].电网技术,2009,33(13):12-18.ZHONG Jin,ZHENG Rui-min,YANG Wei-hong,et al.Construction of Smart Grid at Information Age[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9,33(13):12-18.
[3]乔·苏蒂斯.SOA实践指南-分布式系统设计的艺术[M].程桦,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姚梦雪,万晓冬.基于普适计算的服务发现系统设计[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19(3):130-133.YAO Meng-xue,WAN Xiao-dong.Design of Service Discovery System Based on Perva-sive Computing[J].Computer Technologyand Development,2009,19(3):130-133.
[5]郭学俊,杜春,秦雪杰.基于本体的Web服务发现模型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16(6):207-212.GUO Xue-jun,DU Chun,QIN Xue-jie.Research of an ontology based Web Ser-vices discovery model[J].Computer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2006,16(6):207-212.
Web服务全生命周期应用实战 第2篇
Web服务的应用包括创建、发布、发现、使用四个过程。在封闭使用环境中, 可以在发布后利用服务地址直接进行发现, 此时的Web服务只供内部使用, 不向外公开。而对于互联网上商业应用的Web服务, 则必须对Web服务进行注册发布。本文将从Web服务的创建开始, 一步一步说明Web服务的应用方法, 用Windows 2003下搭建的UDDI服务器为基础来着重说明Web服务的注册发布方法。
2 创建Web服务
创建Web服务可在微软体系或Java体系的多个平台下实现, 与具体编程语言无关。以Visual Studio 2008为平台, 使用C#语言开发。步骤如下。
首先, 打开VS2008, 选择“文件”→“新建网站”, 然后选择“ASP.NET Web服务”并指定位置, 如图1所示。
其次, 点击“确定”后, 系统将在指定位置创建一个简单的Web服务Service。其中包含对外暴露接口:HelloWorld () 。这里修改HelloWorld的返回值为“我的Web服务”, 如图2所示。
最后, 发布服务到IIS上, 路径为:http://192.168.0.7/myWebService/Service.asmx。如图3所示。点击“服务说明”, 则链接到服务的WSDL (Web服务描述语言) , 如图4所示。
3 注册发布Web服务
UDDI, 统一描述、发现与集成, 是用于Web服务描述及注册的规范。UDDI服务器则为Web服务的注册中心。本文所采用的UDDI服务器是由Windows 2003本身提供, 其Web操作界面如图5所示。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3.1 添加“提供者”
点击“发布”按钮, 转到UDDI发布界面, 在左边树中选择“提供者”, 单击鼠标右键, 选择“添加提供者”, 在左边窗体中添加服务提供者的姓名和描述信息。服务提供者的名称可作为服务发布后供发现的分类特征之一。这里添加提供者“Qiao”, 如图6所示。
3.2 建立tModels
tModels通常表示服务界面的描述, 本例中将把服务的WSDL文档与tModels绑定来获得服务的接口描述信息, 这也是Web服务最常用的服务描述方式。t Models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能够支持多种服务技术规范信息, 这里只以简单的WSDL描述类型使用为例说明。建立一个tModels, 可添加详细信息、标示符、类别、概述文档四个方面的信息。其中, 详细信息、类别和概述文档的设置是必要的。
3.2.1 详细信息的设置
这里假定设置的tModels的名称为helloworld_tModel, 其他内容默认, 如图7所示。
3.2.2 设置tModels的类别
由经验可知, 如果以WSDL描述为基础的Web服务要在UDDI的服务发布界面中可发现, 则其对应的tModels的分类架构必须严格按图8指定, 其叶节点子类名称为:Specificationfor a web service described inWSDL。
3.2.3 设置概述文档
这一步将设置服务的WSDL描述文档地址为tModels的概述文档URL, 服务的使用者正是通过这一文档来了解服务的接口信息, 如图9所示。
3.3 发布服务
有了服务“提供者”和服务规范“tModels”, 就可发布服务。文中, 在提供者Qiao下新建一服务名称为:mySrv1, 一个可用服务需要有详细信息、绑定和类别3方面的描述信息, 绑定时, 将建立服务与tModels的关系, 步骤如下。
3.3.1 添加服务名称
如图10所示。
3.3.2 绑定tModels到服务
进入“绑定”页面后, 单击“添加”, 在出现的页面中, 设置绑定的详细信息和实例信息两项, 其中详细信息中设置服务的访问地址, 实例信息中选择要绑定的tModels, 这里就选择上文创建的helloworld_tModel, 如图11所示。
3.3.3 类别
用来对Web服务进行分类, 这里默认不分类。但要注意的是, 前面的tModels必须设置分类。
4 发现服务
服务只有被发现才能够使用, 以Visual Studio 2008为例, 进入项目后, 右键点击解决方案, 选择“添加Web引用”, 将弹出添加服务窗口。下面介绍两种发现服务的方法。
4.1 内部使用
此时直接在URL中输入服务的直接访问地址 (假定你知道服务的地址, 如图12所示) , 单击“前往”就可访问到服务的描述界面, 即发现了服务, 从而就可通过程序进行引用。
4.2 商业使用
此时无需知道服务直接访问地址, 而是统一通过访问UDDI的服务发布界面来引用服务, 本实例中Windows 2003所提供的UDDI服务器发布地址为:http://192.168.0.1/uddi addwebreference/。进入界面后, 在服务名称搜索框中, 输入要使用的服务全名或部分名, 则可搜索到相应服务, 这里以“my”为搜索对象, 搜索到了服务mySrv1, 如图13所示。点击“界面定义”的WSDL地址后, 将自动链接到服务的接口描述界面, 并显示被发现服务, 如图14所示。
5 使用服务
为了验证所引用服务的可用性, 下面一段简单的代码将调用服务所提供的接口HelloWorld () 。步骤如下:
5.1 设置测试按钮
在ASP.NET界面设计器中放置一个按钮Button1和一个标签Label1, 如图15所示。
5.2 双击Button1, 在其相应事件中添加代码
5.3 运行程序
如图16所示。
5.4 测试结果
点击按钮后, Label标签内容被服务接口返回的内容替代, 表示服务引用成功, 如图17所示。
6 结语
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描述了Web服务的应用过程。在微软的编程体系下, Web服务的创建、发现和使用都是比较简单的, 但服务的注册发布则需要一定的应用技巧。希望本文能够给准备学习服务编程的人员带来一定的帮助。
摘要:通过一个实例, 图说Web服务从开发到应用全过程, 叙述直观、详尽。
按需服务生命周期论文 第3篇
1 医疗服务的生命周期模型
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新产品管理》一书被提及之后,医疗服务生命周期理论也开始得到业内重视并较快发展。精神医疗服务除了具有服务生命周期的特点之外,精神病患者还具有特殊人群参与性、涉及高危领域和群体的风险性等特点,因此,其生命周期显示出了独特性。本文综合ISO20000等主流服务标准,建立医疗服务生命周期模型,核心框架见图1。
由图1模型可以看出,服务战略是整个生命周期的轴心,在模型的最里层;服务设计、转换和运营作为执行层面,使战略具有可操作性;服务改善在服务运营的外层,通过服务不断地校正,进入良性的PDCA循环。
2 花都区精神卫生服务管理
2.1 医疗服务战略
服务战略是驱动服务生命周期运转的轴心,体现出医疗服务的核心价值。应建立由卫生、残联、民政、公安、财政等部门组成的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卫生分管领导任组长,负责综合协调和组织实施本地区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区指导中心进行督导和体系管理,对存在问题形成反馈-改进-再反馈-总结的流畅督导体系;加强应急和处置管理,安置好患者并做好处置记录和报告。原卫生部第三次全国精神卫生服务调查表明,各种疾病应住院而未住院率高达41.61%[3]。因此,对需要住院的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时转入相应社区,形成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康复模式。依托健全的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和完善的精神卫生三级管理网络体系,进行资源与信息管理。
2.2 精神卫生服务运营
精神卫生服务运营是预防为主,结合治疗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的运营,注重体现患者全方面的服务。运用教育和促进、方案和实施、业务督导管理及转诊和风险评估流程管理,通过实施以心理治疗为主导,药物治疗为基础,结合工作、行为、娱乐、体育、家庭等全方位治疗原则,把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知识结合起来运用到本学科中[4]。把患者与社会的双向影响减少到最小并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卫生工作管理体系。
2.3 精神卫生服务改善
服务改善的理念不仅是对医疗服务具体工作的改进,也是对服务管理体系的改善。服务改善的实施可以使医疗服务不断地与患者需求相适应,改善医疗服务成本。通过每年培训管理,为组建多学科的专兼职精防服务队伍打下坚实基础;质控和评估管理,把精神病患者监护、查、防、管、治、康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层层落实服务机制;实行无偿性与有偿性相结合的各级精防经费支持法;推进精神患者免费门诊工作并进行精防知识宣传。最终实现指标循环“七个率”改善,让患者得到更多机会为自己承担责任,包括树立目标、与专业人员、家人、朋友制订计划来实现目标,以及工作中能自主、生活中能自理[5,6]。
3 花都区精神卫生服务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
3.1 成熟度模型
本文采用以美国项目管理学会开发的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OPM3)为基础的医疗成熟度模型。第一维度:成熟度等级由低到高划分为标准化的、可测量的、可控制的及持续改进的4个等级。第二维度:服务生命周期包括医疗服务战略、医疗服务运营及医疗服务改善。
3.2 指标体系
医疗服务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客观评价组织的医疗服务管理状况,通过最佳实践的比对识别优劣,分3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敏锐反映成熟度状况和存在问题。评价体系见表1。
3.3 评价方法和过程
采用简易德尔菲法进行评价,分别对指标权重和指标评价调查问卷表评分。采用匿名问卷方式,经过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结果。
3.4 评价计算
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原理,通过各个评价因素对服务管理成熟度的影响程度建立一个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确定管理成熟度的级别。计算步骤见图2。
由图2可见,计算方法分3个步骤,指标权重计算用于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合理的评价权重,模糊综合评价计算将专家的评分转换成为评价矩阵,通过特征向量计算出各层级及单因素评价结果和总体成熟度及多因素评价结果。
4 评价结果与分析
4.1 评价结果
经问卷发放和回收计算,花都区精神卫生服务战略成熟度为2.3分,服务运营成熟度为2.7分,服务改善成熟度为2.4分,总体成熟度为2.5分。以上结果表明,该区精神卫生服务管理成熟度均处在“可测量级”和“可控制级”之间,也是大多数医疗服务行业管理水平所处的阶段,即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流程和服务体系并处在一定控制水平状态。在这个阶段,多数医疗机构都处在平台期,经过快速成长阶段之后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需要借助于组织自身变革或外部促进力量获得新的提高。
4.2 问题分析
在服务战略层面,长期规划不足,路线图不够清晰。在资源保障层面,缺少长期的投入和保障。精神病患者因病程长且反复发作再加上财政保障力度不够,较少的免费治疗政策和较高的治疗费用导致患者不规律服药或放弃治疗。
在服务运营层面,专业服务团队的内部运作机制和流程尚有待进一步强化。基层精防人员是由多学科组成的康复服务队伍,缺乏精神专科医生,使得一定数量的精神疾病患者在社区和家庭康复期间仍旧主要依靠专业机构和药物治疗[7,8,9,10,11],得不到综合性的医疗照顾,致使精神疾病患者在社区和家庭中难以全面康复。同时,因精防人员身兼数职,人员又不断调整,工作成效时有滑坡现象。
在服务改善层面,没有真正将患者纳入到改善体系之中。虽然有专为精神患者设置的工疗站等,但因家属的配合能力落后,社会的督导力度薄弱,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仍然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需求。
5 讨论
本研究充分考虑医疗服务行业特点,针对性强,操作性和复制性较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花都区在本研究的基础上,还需不断完善精神卫生服务的中长期计划,提高财政保障力度,合理使用资金以配合每个阶段目标实现;加强服务运营管理,设计更为合理的服务流程,稳定精防队伍,增强团队专业知识水平;加大社会宣传力度等;逐步开始以患者个案管理模式为切入点,尝试组建多学科的专兼职服务队伍,采取少量患者进入管理项目,部分多学科专业人员兼职并逐渐培养专职队伍服务的方式,提高精神卫生管理工作水平。
摘要:目的 分析和评价广州市花都区精神卫生服务管理情况。方法 以服务生命周期理论和管理成熟度理论为基础,提出服务战略、运营和改善3个层面和12个要素的精神卫生服务三维成熟度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并用模糊综合算法计算广州市花都区精神卫生服务管理成熟度评价结果。结果 广州市花都区精神卫生服务管理成熟度得分为2.5分。结论 广州市花都区精神卫生管理成熟度处于可控制级别,研究方法具有推广价值。
按需服务生命周期论文 第4篇
一、面向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的档案管理服务的需求
1.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大数据对国家的治理模式, 对企业的业务模式、组织和业务流程, 对个人生活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整个世界步入了大数据时代, 这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一方面, 传统档案的纸质文件管理, 已远远不适应信息发展的需要, 同时各类文件的增多, 库房资源也成为档案管理存储的瓶颈;另一方面, 传统的档案系统已无法满足大数据档案的管理, 必须采用新技术对大数据档案进行分布式存储和快速化检索。因此, 全方位的平衡科研用户的研究资源及其档案处理工作, 支持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 对档案管理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2.科研项目的挑战。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 各类学科的逐步交融, 提升了科研项目的规模性[4], 必然促使着科研项目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科研项目覆盖学科多, 涉及人员多, 更加注重全球性、跨领域的协同研究, 使得研究过程中档案的编研与分类工作具有极强的多变性和综合性特征;另外, 科研项目的复杂性要求科研用户必须自己从得到的档案信息中进行二次加工, 增加了档案用户对信息理解和分析的工作量, 同时也拉大了数字档案管理主体与档案服务对象的距离。因此, 这种综合性与交叉性的科研项目不断促使着档案管理的理论含义不断扩展, 档案管理的技术手段不断创新, 档案管理的业务环节不断灵活, 档案管理的内容载体不断丰富。
二、面向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的档案管理服务的影响因素
科研用户、档案资源与档案管理服务团队是服务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不可或缺的主体, 只有把握三者之间的交互关系, 才能充分发挥其相应的优势, 其中重要环节包括: (1) 档案管理服务团队。面向科研全生命周期开展档案管理服务工作, 具有专业背景强、支撑材料复杂的特点, 传统被动的档案查阅服务已阻碍了档案管理服务的发展, 因此, 必须对档案采取进一步的加工、转换, 因此, 依靠专业化的档案管理员和档案信息分析师是档案管理创新服务的重要条件。 (2) 科研用户沟通机制。建立稳定的科研用户沟通反馈机制是开展档案管理服务的重要环节。事实上, 此环节贯穿于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 需要多种服务沟通机制来保证服务模式的开展。因此, 档案管理服务团队与科研用户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交流会, 及时收集科研用户需求, 辅助其完成档案编研工作, 保证档案工作持续规范地推进, 此外, 在借助传统面对面、电话等交流方式的基础上, 同时采用讨论组、微博、论坛、微信等即时工具进行反馈交流[5]。 (3) 档案分析利用模式。传统的基于馆藏档案的手工整理、汇总和归档, 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工作, 在大数据时代, 档案管理将是在云平台上建设云档案系统, 实现云存储, 并基于此, 将支持档案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进行不断地整理、分析、挖掘, 形成档案的智慧分析库, 为科研项目的实施提供支持。
三、面向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的档案管理服务分析
科研项目生命周期包括项目开题、项目计划、项目执行和项目结题, 科研项目的档案管理服务团队根据不同层次用户的研究进展, 以合作的方式, 获取项目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实时档案资源需求, 同时以档案资源集为基础, 建立档案智慧分析库, 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档案分析与管理服务。档案管理服务团队围绕科研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 对科研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与获取。首先, 档案管理服务团队通过深入到科研用户的物理场所, 了解、分析和解答科研用户的档案编研等相关问题;其次, 档案管理服务团队成为科研用户的成员, 共同参与到科研项目之中, 在了解科研用户档案文献资源需求的同时, 能够及时地提供档案资源管理服务;最后, 档案管理服务团队通过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进行档案资源的分析与服务[6]。这样, 通过多种方式的综合应用和灵活转化, 确定科研用户需求, 并结合档案管理服务团队关于项目的具体推进情况, 实时提供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服务。
1.相关档案推荐。在科研项目选定过程中, 由于科学项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档案信息对于科研用户对研究问题趋势的了解和思路的梳理是很重要的。档案管理服务团队通过当前现状的调查, 向科研人员提供其支持项目研究发展的相关研究历史档案成果, 为科研用户提供系统化的档案报告。
2.规划档案咨询。由于科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局性, 档案管理服务团队可以根据项目的总体规划纲要, 帮助科研用户能对项目的档案分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整体性的把控, 同时, 通过与科研用户的沟通和反馈, 提供个性化的档案信息咨询服务。从而, 加快了科研用户的技术路线报告、技术方案文件等档案的编研工作进度, 促进项目推进。
3.文件档案分析[7]。在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 针对支持项目的数据档案公共平台, 科研人员必须利用相关项目的档案信息文件, 从中发现问题的解决思路和经验, 防止重复性工作。而通过对具体相关科学领域档案的组织, 档案的分析、支撑科研问题的档案鉴别是档案管理服务团队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可以减轻科研人员的负担, 能够形成严格标准地面向过程监控的科研档案集, 其中包括和资源协调文件等相关文件档案。
4.专题档案总结。在大型科研项目结题过程中, 由于档案信息门类繁多, 项目持续时间较长, 因此, 档案管理服务团队可以作为整个科研项目组的一员, 依据数据生命周期全面分析整理并记录科研用户的纸质和数字档案处理情况, 同时, 依据研究生命周期, 细致总结各阶段研究成果和档案文件资源, 并进行相关性的处理、统一的整理和归档, 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的总结与推广。
四、面向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的档案管理服务的挑战
当然, 面向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的档案管理服务工作, 在实际过程中主要有两方面的挑战:
1.档案信息安全性。档案管理服务团队对科研用户的档案信息是实时获取的, 并且与其进行深度的反馈, 但是, 一个完成的科研项目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在这整个时间段, 由于人为或突发事件的影响, 可能导致科研用户的部分档案信息遭到泄露。因此,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档案安全保密意识。另外, 科研用户在与档案服务人员共享档案的同时, 应该及时告知档案信息的重要程度以及存储访问方式, 这样, 通过科研用户与档案服务人员的协同, 就可以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2.档案信息的深度整合[8]。档案管理服务是在传统相关档案信息资源有序配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因此, 围绕一个科研项目, 所涉及的档案信息种类繁杂, 同时, 参与项目的科研用户也在不断地更替和变化, 加大了对于庞杂的档案资源的有序整合难度。此外, 为了支持项目的执行进度, 还需要对相关档案信息进行获取、共享和分析, 这又进一步增加了档案信息的多层次整合的难度。
面向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的档案管理服务, 能够以综合化的方式参与到科研用户的档案管理和服务过程中, 深化了科研用户的互动体验。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 能够发挥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才能, 为科研用户提供基于实际问题的档案知识资源方案[9], 此外, 档案管理服务团队能够与科研用户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反馈, 这样可以对档案管理服务进行跟踪, 从而有效增强档案服务价值, 提升用户满意度。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档案管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也将促使档案管理的服务理念与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本文分析了面向科研项目生命周期的档案管理服务的需求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支持科研项目全过程的档案管理创新服务的模式及其挑战。
关键词:档案管理,项目生命周期,服务创新,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淑改.企业科研档案管理初探[J].北京档案, 2012, (1) :28-29.
[2]Big data: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R/OL].[2013-01-11].http://www.Mckinsey.com/insights/mgi/research/technology_and_innovation/big_data_the_next_frontier_for_innovation.
[3]兰祝刚, 惠英, 李刚.大数据时代下的档案工作[J].中国档案, 2013, (9) :74-75.
[4]强伯勤“.大科学”与“小科学”的统一[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7, (3) :291-292.
[5]邓菲, 李宏.嵌入科研的情报研究服务新模式探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3, 36 (7) :10-14.
[6]初景利.学科馆员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认知与解析[J].图书情报研究, 2012, (3) :1-8, 33.
[7]毕建新, 张照余.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效电子文件管理模式研究[J].档案学研究, 2013, (5) :42-45.
[8]丁德胜.我国数字档案室建设新思路[J].档案学研究, 2014, (1) :12-16.
按需服务生命周期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全生命周期,智慧公共服务,模式设计
1 引言
自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的概念后,智慧城市这一新型城市建设理念立即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应用[1]。我国也积极加入了“智慧城市”的建设队伍。2014年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都相继提出智慧城市及公共服务的目标和任务,使公众真正有感于智慧城市的“智慧”。智慧公共服务是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方向。但我国智慧公共服务的应用和建设仍然缺乏一个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顶层设计,以及缺乏创新性的、可落地的实施方案,政府公共服务的诸多模式仍以单向信息发布、被动服务的方式提供,重建设而轻运营,影响了智慧公共服务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各地智慧公共服务建设布局、建设方法存在着盲目跟风、不系统且无序的混乱状态。
针对于此,本文提出了以公众的全生命周期所需的公共服务为核心,以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为基础架构,整合已有系统建设,构建融合式的智慧公共服务云平台,面向公众提供“从生到死”的服务,最大限度地为老百姓在医、食、住、行、游、教等方面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2 全生命周期概念概述
全生命周期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于1966年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提出[2]。其观点指出制成品、产品都与生物同样具有生命周期,在生命过程中按序经历着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标准化期和衰亡期五个不同的阶段。同样,可以把人的一生看作是一个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
而智慧公共服务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公众主动提供智能化的服务,使公众真正感到政府的主动贴心服务。因为公众在人生中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需求,包括教育、就业、社交、娱乐、养老等需求,而全生命周期理论注重公众在各个阶段的特定需求,通过在不同阶段提供对应的公共服务来满足公众的需求,因此本文引入全生命周期的方式,即以需求为主导,构建主动式公共服务模式,向每一个公众提供围绕公众全程的,从“从摇篮到坟墓”中所需要的各种公共服务。
3 基于公众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公共服务模式设计
根据公众全生命周期中所需的公共服务内容,以及结合最前沿的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针对当前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业务、流程、基础设施等内容,构建了基于公众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公共服务模式,以云平台为研究载体从理念、平台、管理服务及运营四个方面展开设计,以公众的角度出发为公众提供“人民有感”的服务。
3.1 理念设计
服务模式以“前台统一受理、数据共享交换、后台分工协作”的采办分离管理服务模式为理念,首先,统一平台,一窗式受理。平台作为一个综合收件和发件的窗口,公众通过智慧公共服务云平台可进行个人全生命周期中所有公共服务的申请和受理,无需再进行部门和事务的判别,可在线一站式办理各种政务和公共服务。其次,资源共享,数据聚合。利用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的信息资源库将各部门割裂的数据统一起来,实现平台与各条块业务系统之间、内外网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平台与业务部门内的互联互通数据将存放于资源库中并开放共享数据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管控各类资源,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公共数据资源的价值。最后,平台上移,后台分工协作。公众在智慧公共服务云平台提出申请,平台作为统一受理窗口受理业务,将其存储于数据资源库并进行自动划分,由各职能部门人员直接在线受理业务。
3.2 云平台设计
智慧公共服务云平台是利用云计算、智能化实现政务集约化建设,通过物联网实现实时感知,通过大数据实现公众需求深度挖掘和公共服务精准提供,通过移动互联实现新形式下的便捷高效,从而为公众提供主动的、精准的公共服务。
3.2.1 平台总体架构
智慧公共服务云平台分为四层,如图1所示:
第一层为接入层,是公众通过PC端、手机、自助终端、数字电视、热线、社区服务站以及市民卡等多种载体获取多样化和便捷式的服务,政府办公人员通过平台门户进入办公服务;
第二层为服务应用层:整合公众全生命周期中所需要的政府公共服务,以系统服务的形式为公众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
第三层为平台支撑与服务层,是集成业务支撑和平台服务等的服务层,采用资源管理、整合应用、渠道管理、统一认证、共享交换、决策支持服务等技术和服务;
第四层为基础设施层,包括信息资源和云基础设施层。信息资源是一套平台与其他系统间“共建共用”的共享数据库,用于集中存放和沉淀数据。云基础设施是构建云平台的基础设施支撑,包括物理主机及虚拟化,以及相应的网络和硬件等设施。
3.2.2 平台技术架构
智慧公共服务云平台采用云计算的基础架构,分为五个层次,如图2所示:
第一层是接入层,即展现层。采用门户框架、单点登录、静态缓存等功能构建,实现用户接入的功能。第二层是基础服务层,为用户提供系统应用服务,包括任务处理、大数据、移动服务、缓存处理等功能。第三层是服务运行支撑层,是搭建各类系统、程序和应用以支撑云平台的运行,包括有虚拟机提供系统;运行库封装程序模块;框架进行应用开发和敏捷Web应用;容器提供网络服务器和编译器等。第四层是基础设施层,采用虚拟化、网格、存储以及物理主机等构建基础设施平台,同时进行数据交换和数据存储的技术构建。第五层是安全层,从客户端、应用、数据和云基础设施四个方面保障云平台各层次的安全运行。
3.3 服务与管理设计
智慧公共服务云平台的搭建仅仅是万里长征的一步,服务内容、方式及管理等问题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在服务与管理模式设计上,本文创新性地加入城市网格化管理和社区运营模式的元素,展开模式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以及管理与服务体系三方面的设计。
3.3.1 服务内容设计
针对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随着时间演变而存在的不同,引入公众的全生命周期概念来对公共服务的业务内容进行剖析,明确公众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所对应的公共服务需求,使其成为全方位、全覆盖、连续式的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由于公众全生命周期中所包括的公共服务涉及到方方面面且内容丰富,结合公众主要的人生轨迹和对政府公共服务业务内容的了解和梳理,本文主要选择了包括出生鼊、升学、就业、婚姻、住房、生育、生活、退休、养老及离世共十个主要人生阶段,定义每一阶段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形成围绕每个市民从出生开始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的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内容体系。如图3所示:
3.3.2 服务方式设计
构建智慧公共服务云平台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主动式服务的提供。平台服务方式主要采取主动推送式的服务。主动推送式服务方式是利用线上平台、移动APP以及通信运营等手段,一方面结合公众的个人基本信息和服务资源库进行匹配分析,根据公众情况将公众可能需要的服务和可能关心的服务资讯主动推送给市民,以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另一方面,将公众在平台上、APP以及线下所咨询和办理的各项事务与个人进行匹配分析,将其办理事务相关联的服务进行主动推送。例如公众在平台上进行实名注册并办理退休证,那平台将以移动APP、短信等形式推送与退休证相关的如养老服务、社区服务信息,并主动推送与退休证业务相关联的服务。
除此之外,还提供订阅式、热点式、场景式、检索式等的服务方式,满足公众需求,为公众提供更为便捷、人性化的公共服务。
3.3.3 管理与服务体系设计
由于教育程度、年龄、特殊人群、信息化程度等因素,知识经济、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建设目前仍离不开实体操作。因此智慧公共服务模式采取线上线下一体化方式,线上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数字电视等为市民提供在线网上办事;线下利用网格化管理方式实现社区、街道、市级等的协同服务,创新终身式、立体化、智慧型和就近办理的社区公众服务模式,便于市民以及特殊群体在社区内进行实体业务的办理,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形成多服务和多人群集结模式,面向公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个性化、主动型和人性化公共服务,真正实现“服务就在家门口”。
3.4 运营设计
智慧公共服务模式离不开有力创新和持续高效的运营[3]。一方面,持续有效地运营可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业务资源整合,提升信息惠民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降低创新公共服务的成本与风险;另一方面可避免落入重建设而轻服务实效的怪圈,实现平台的长期稳定运营和为公众提供真正所需和便利的公共服务。因此,本文设计了“政府主导、企业协作、公众参与”的三方协同模式。
3.4.1 政府指导
从平台的建设到运营以及后期的服务创新都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平台应用是政府直接面向公众的服务供给[4];其次,政府需要把握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整体需求以及政策制定和法律法规的建设;最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应实现跨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需要建立良好的组织协调机制以把握业务流程的协作。
3.4.2 企业协作
在智慧公共服务云平台的建设运营中,可采取如PPP、BOT、TOT等模式实现政企协作,充分利用通信服务、软件信息企业以及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渠道、用户、资金等多方面优势,集聚社会资源和资金保障,引入竞争机制以获取最优的平台构建和运营技术和方案支持,实现以公众为核心、服务供给与公众需求匹配、服务创新与服务宣传相结合的集拓展、集成和整合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并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降低风险。
3.4.3 公众参与
要实现平台公共服务的长期有效供给和运营,达到真正为民所想,为民所用的服务目标,除了政府主导和企业协作,最重要的是还需要公众持续的参与,指引政府和企业对平台运营和业务服务内容建设的改进方向,通过网络征询、公开投票、投诉建议、问卷调查、有奖参与等形式及时和定期获取公众对平台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为公共服务应用的改进和创新提供新的活力,从而有助于公共服务应用的稳定和有效运营。
4 结语
智慧公共服务是智慧城市中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发展和提升的新方向和新动力,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本文提出的基于公众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公共服务模式,是以公众为中心,以全生命周期为主轴,构建智慧公共服务云平台作为基础载体,采取“前台统一受理、数据共享交换、后台分工协作”的管理服务模式,并进行平台架构设计、服务与管理模式设计以及运营模式设计,整合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和资源,深度挖掘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并实现主动推送式服务。同时,对建设基于公众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公共服务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希冀为实现智慧城市“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璐.智慧城市建设成熟度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林丹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J].管理观察,2010,(26):27-27.
[3]郑从卓,顾德道,高光耀.我国智慧社区服务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9):53-56.
按需服务生命周期论文 第6篇
“一站式服务”即“One-step service”, 概念最早起源于政府服务和商业服务领域, 是指通过不断扩展业务类型和服务种类, 使用户可以通过一个网站或者一个商店完成所有需要的服务, 根本目的是为了给用户提供便捷, 提高服务效率和用户满意度[1]。本文通过分析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及电动汽车销售平台的现状, 提出平台的设计方案与实现方法, 通过建立“一站式服务”的购车平台, 为用户购买电动汽车提供全面服务, 促进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
1 电动汽车行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 电动汽车行业现状分析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 2015年电动汽车产量达34.0471万辆, 销量33.1092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2]。2013年~2015年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中可见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速越来越快, 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选择购买电动汽车。
1.2 传统4S店销售存在的问题
用户购车主要有两种渠道, 一种是传统的线下4S店购车, 另外一种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购车。线下4S店是用户传统的购车方式, 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给用户最直观的感受, 但是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无法对不同4S店优惠信息进行全面对比
传统4S店的价格标准很难统一, 缺少优惠信息的透明化和价格信息的公开化, 用户购车过程中经常存在隐性消费以及捆绑销售等方式。种种原因造成线下4S店销售活动、优惠力度不一样, 用户购车前期在收集各家优惠信息的基础上再进行信息对比, 这不仅会对消费者造成大量时间成本的消耗, 同时也会存在优惠信息获取不全面等弊端。
(2) 缺乏全面的车型资讯信息及用户评价体系
传统线下4S店销售的电动汽车的车型及品牌有限。用户受到线下4S店所售车型及品牌的制约, 对电动汽车的其他品牌了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造成用户了解车型资讯信息不全面。此外, 线下4S店缺少用户评价体系, 用户不能对所购买的车型做出评价, 也就不能为其他购车用户提供参考, 不利于购车者从用户视角了解车型信息。
(3) 车辆库存资源不对称, 造成供需方无法对接
传统的4S店销售模式存在着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一种情况是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逆向选择, 4S店的销售者比购车者拥有更多关于电动汽车的信息, 因此很可能使购车者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第二种情况是二手车车主与购车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供需双方没有渠道了解彼此的真实需求, 从而导致供需双方无法对接[3]。
1.3 传统线上平台存在的问题
用户在购买电动汽车时所选择的较为主流的电商交易平台主要有电动邦、易车网及汽车之家等网站。其中电动邦是唯一一家专业做电动汽车的网站, 专业提供电动汽车资讯、评测、论坛及在线销售等垂直服务, 但其在线销售服务范围狭窄, 目前主要只面对北京地区;汽车购买形式单一, 仅能提供新车在线订购功能, 不能提供二手车交易功能。易车网和汽车之家是综合性的汽车销售平台, 覆盖汽车资讯、论坛、新车销售、二手车交易、汽车养护等全生命周期服务, 并提供汽车金融贷款服务, 但是并没有提供针对电动汽车特点的差异化服务, 例如补贴库资讯提供、充电桩安桩报装等功能, 不能直接为电动汽车购买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4]。传统的线上购车平台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业务覆盖范围较小
传统的线上购车平台未能提供覆盖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 且不具有区别于传统燃油汽车的电动汽车专业性服务。
(2) 业务模式较为单调
传统汽车线上销售属于平台式销售, 融合B2C、O2O的运营模式, 主要是通过厂商入驻平台, 再由平台面向用户进行展示, 用户通过线上选定车型并支付, 线下4S店自行提车。
(3) 业务深度有限
目前电动汽车网站是以销售电动汽车为主, 所提供的增值服务如汽车贷款、汽车保险等业务都只是电动汽车销售环节的一部分, 没有对电动汽车业务进行整合、深度挖掘, 不能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2 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2.1 平台建设的目标
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一站式销售服务平台建设的目标主要有三点。
(1) 在业务范围上, 提供覆盖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 按照用户消费环节划分, 主要包括售前信息服务及试驾体验、在线销售、售后服务、增值服务等。
(2) 在业务深度上, 通过整合系统内资源, 提供集电动汽车、充电桩、车险、车贷、充电、租赁于一体的一站式购车服务, 打造电动汽车业务特色, 形成差异化品牌竞争力。
(3) 在业务模式上, 打造一个集自营型和平台型于一体并整合O2O、B2C、B2B、C2C等多模式的特色化电动汽车销售模式。其中自营型业务用于向用户提供电动汽车特色化的“一站式”购车服务;平台型业务用于汇聚全国电动汽车生产商、经销商及个人销售资源, 向用户提供新车及二手车、汽车用品、汽车配件等销售服务。
2.2 平台总体设计
根据平台建设内容, 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需要与全国各地区电力公司、各地区充电桩及安装服务公司、电力客服中心、第三方支付平台、第三方汽车租赁公司、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外部企业进行系统集成 (对接) 。
2.3 平台功能的实现
根据平台业务框架, 将一站式平台划分为5个频道进行建设:车型信息库频道、一站式购车频道、汽车周边频道、二手车交易频道、汽车租赁频道。
车型信息库频道用于向用户提供全面的电动汽车相关信息查询服务, 支撑用户进行售前车型选择。
一站式购车频道旨在打造电动汽车特色化服务品牌, 提供集电动汽车、充电桩、车辆保险、车辆贷款、充电、在线支付、车辆返租等七位一体的一站式购车服务。该频道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 建立统一车型商品组织体系, 如图2所示。线下通过商务合作或者品牌资质授权等方式, 获取销售资源;线上以经营地区、提车门店、销售车型、车源信息、促销信息为组织架构, 整合线下销售资源, 为用户提供电动汽车全国范围、全部车型的在线订购服务和信息对比服务。
(2) 建立车桩自动适配系统及充电桩自动报装系统, 实现车桩一体化, 如图3所示。
用户在选择完车型后, 系统可从车型库中调取该车型的电池参数、充电接口类型、通信协议等信息, 充电桩自动适配系统能够根据这些信息自动推荐出匹配的充电桩型号;充电桩自动报装系统依据推荐充电桩的相关参数, 按照各地区电力公司的报装格式要求, 自动生成报装工单, 并发送给电力公司, 实现在线自动报装;同时, 充电桩合作企业在线下向用户提供充电桩及安装服务。
(3) 建立线上车辆保险单自动生成机制, 实现购车、保险一体化。车辆保险单包含个人信息和车辆信息。用户选定车型和提车门店后, 在线上填写个人信息并上传相关证件的照片, 同时, 线下提车门店根据用户选择的车型及颜色准备车辆, 并上传车辆编号、发动机编号等车辆信息。系统根据个人信息和车辆信息自动生成车辆保险单;用户线下提车时对保险单进行确认, 从而完成车辆投保。
(4) 对接金融机构, 实现购车、贷款一体化。用户在选定完车型后, 可在线上申请车辆贷款, 同时上传身份证照片及银行流水等资料;系统对接的金融机构对用户申请信息进行审核, 审核通过后会以寄送信用卡的形式向用户“放贷”, 用户线下通过刷信用卡进行提车, 建立购车、贷款一体化模式。
(5) 建立与充电设施服务平台统一账户体系, 实现购车、充电一体化。与充电设施服务平台进行深度合作, 建立统一账户体系, 用户在一站式购车平台购买电动汽车后, 购买信息同步到充电设施服务平台, 则用户在线下利用充电设施服务平台为汽车充电时可享受充电特权及电费优惠。
(6) 与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合作, 共同为用户打造一站式的购车平台。
(7) 对接汽车租赁公司, 打造“0首付、0利息、0还款”购车生态, 从而实现购车、租赁一体化。汽车周边频道主要采取B2C的业务模式, 向用户提供非电动汽车品类的在线销售功能。
3 结语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用户会选择购买电动汽车, 传统的线下4S店销售方式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弊端, 现有的线上销售平台缺乏针对电动汽车提供的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性平台。因此, 建立专业化的基于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购车平台显得尤为重要。“一站式”平台的建立, 为进一步促进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进作用, 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服务能力。随着系统建设的不断健全, 我们将继续完善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一站式平台的建设, 并不断探索新模式, 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和便捷的服务。
摘要: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 用户对电动汽车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现有的线下4S店和线上平台销售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本文针对即将建立的覆盖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重点阐述了一站式服务平台的设计理念与实现过程, 通过建立该平台, 整合电动汽车产业链资源, 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关键词: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晨曦.电动汽车发展的社会综合效益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4 (41) .
[2]中国汽车工业协会[EB/OL].http://mt.sohu.com/20160114/n434537559.shtml.
[3]吕一林.营销渠道决策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按需服务生命周期论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对象
选择2013 - 01 ~ 2014 - 06 在我院住院时间大于3 周肿瘤患者197 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110 例, 女87 例, 年龄38 ~ 92 岁, 平均 ( 68. 57 ± 12. 29) 岁。其中肺癌42 例, 食管癌34 例, 胃癌56 例, 肠癌44 例, 肝癌10 例, 胰腺癌5 例, 其他癌症6 例。本组患者经临床诊断均无法治愈, 以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为主。患者入组条件: 经临床和病理确诊为肿瘤终末期; 年龄≥18 周岁; 患者神志清醒, 能正常交流, 能明确表达自己感受者; 对肿瘤病情完全或部分知情。患者排除标准: 病情严重无法配合者; 有认知障碍或认知异常者, 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感受者; 拒绝参与本项研究者; 住院不足3 周及死亡病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将老年病科、肿瘤科、放化疗科作为本护理研究的试点科室, 将入住以上科室的肿瘤临终患者作为试验组, 符合入组条件96 例, 开展按需层级护理模式。将入住其他科室的肿瘤临终患者作为对照组, 符合入组条件的有101 例, 接受常规疾病分级护理模式, 共计197 例。将2 组病例的基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处理无差异, 资料具有可比性 ( P > 0. 05) 。
1. 2 研究工具
1.2.1生命质量测评:采用欧洲肿瘤研究治疗组织生命质量组开发的生命质量核心量表 (EORTC QLQ-C30) 中文版[4], 应用在中国大陆的肿瘤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包括5个功能量表、3个症状量表、1个整体生命质量表和6个单项量表, 共30项条目。整体生活质量表分7个等级, 其他条目分4个等级 (1=没有, 2=有一点, 3=有一些, 4=非常多) 。计算方法:将粗分转化为在0~100内的标准化得分, 功能领域:SS=[1- (RS-1) /R]×100, 症状领域和总体健康状况领域:SS=[ (RS-1) /R]×100, 公式中R为各领域或条目的得分全距。功能量表和整体健康状况得分高表示功能或健康水平好, 症状量表得分高表示较严重的症状或问题。本研究选取对患者生命质量有代表性的5个功能 (躯体功能PF、角色功能RF、认知功能CF、情绪功能EF和社会功能SF) 、2个症状 (疲倦FA、和疼痛PA) 、1个单项 (失眠) 和1个整体生命质量 (QL) 量表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干预前后组间对比研究。
1.2.2生命态度测评:应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 (修订版) (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 DAP-R) [5], 该量表包含5个维度, 32个题目。5个维度分别为: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逃离接受。我们采用Likert式5点计分, 1=非常不同意, 2=不同意, 3=不确定, 4=同意, 5=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被调查者对相应维度的认同度越高。分别计算DAP-R各个维度分的均值、标准差, 并将各个维度分数以低于均值减2个标准差 (M-2SD) 作为低度认同度者, 均值加2个标准差 (M+SD) 作为高度认同者, 数值在其间的作为中度认同者, 计算被调查者在DAP-R各个认同度的频数。
1. 2. 3 焦虑、抑郁水平测评: 应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 HAD) [6]对两组患者进行焦虑、抑郁水平评价。本表由14 个条目组成, 包括焦虑和抑郁2 个亚量表, 其中7 个条目评定抑郁, 7 个条目评定焦虑。评分为0 ~ 21 分。0 ~ 7 分属无症状; 8 ~ 10 分属可疑存在; 11 ~ 21 分属肯定存在; 在评分时, 以8 分为起点, 即包括可疑及有症状者均为阳性。主要用于综合医院病人中焦虑和抑郁的筛查, 具有较好的信度 ( P < 0. 01) 和效度。
1. 2. 4 患者一般资料和护理需求调查: 自行设计患者一般资料问卷, 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经济状况、对疾病的知情程度、付费方式、主要诊断及治疗方法等。护理需求采用王静[7]研制的陪护需求调查表, 该调查表包括患者的生理需要 ( 8 条) 、安全需要 ( 5 条) 、爱与归属需要 ( 5 条) 、尊重需要 ( 7 条) 、自我实现需要 ( 5 条) 5 个层次, 共30 个条目, 护士可以简明直观的了解到患者需要的各个层次。
1. 3 层级护理模式构建与实施
试验组采用层级护理干预模式护理时依据患者QOL - C30 和HAD的测评得分, 结合各层次需求调查, 按人的基本需要的五个层次 ( A、B、C、D、E) 进行护理需要分层, 对应制定分层次的护理方案, 以现存问题为依据确立护理项目内容。本研究将5 个需要层次各对应5 项具体护理措施, 再结合医生下达疾病护理级别 ( Ⅰ级、Ⅱ级、Ⅲ级、) , 确立出个体化的层级护理模式, 如: Ⅰ A5B5C3D2E2, ⅡA5B3C4D2E1, ⅢA2B2C3D4E3模式等, 每班护士可根据患者当前的病情和需要情况灵活调整各层级的护理项目数, 护士交接班时可简明快速知晓患者当前疾病严重程度和各层需要的护理内容。并在实施的层级护理模式中融入死亡教育, 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接受情况采用逐步渗透的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疾病分级护理模式护理时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按医嘱式疾病分级护理模式, 护理级别常规分为Ⅰ级护理, Ⅱ级护理和Ⅲ级护理, 执行分级护理标准。
1. 4 评价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在入院时, 治疗护理干预2 周后应用国际肿瘤患者生命质量测定表 ( QOL - C30)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 HAD) 和生命态度 ( DAP - R) 进行测评。选取 ( QOL - C30) 5 个功能、2 个症状 ( 疲倦和疼痛) 、1 个单项 ( 失眠) 和1 个整体生命质量量表和HAD表作为干预前后评价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生命质量分级标准以QOL - C30 功能量表和整体健康状况综合评定。评分等级为< 40 分为低质量患者 ( Ⅲ级) ; 40 ~ 70 分中度质量患者 ( Ⅱ级) ; > 70 分为高质量患者 ( Ⅰ级) 。对两组患者分别于干预后10d和30d进行QOL - C30 评分及其分级, 求两次均值与干预前对比。对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干预后30d的生命态度 ( DAP - R) 进行各维度认同度频数比较。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 0 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 s)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 等级资料采取非参数检验, 组间比较以秩和检验分析,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不同护理模式的两组患者干预前QLQ - C30、HAD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干预后除疼痛症状外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 ( P < 0. 05, P < 0. 01) , 见表1。
2. 2两组患者层级护理干预前后QOL - C30 等级变化的比较
见表2。
2. 3 两组患者层级护理干预前后生命态度 ( DAP -R) 各维度认同度比较
见表3。
3 讨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临床护理模式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一个人在健康状态下, 自己能满足基本需要, 但在患病住院期间由于疾病与自理能力的下降, 很多需要不能自己满足, 必须由护理人员来协助。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并理解患者各层次的需要, 才能很好的给予满足。肿瘤已经成为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如何满足肿瘤患者的各层次需求, 改善患者临终期的生命质量和面对死亡的态度, 使每个濒临死亡的人平静、无痛苦, 心身和谐地离世, 是当前临床护理工作的一个难点, 亦是护理研究的重点[8,9]。目前医院在面对终末期患者时, 往往过渡追求延长生存时间, 而忽略了患者的内心真实感受, 给患者造成更多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近3 年来我们在护理临终期肿瘤患者时应用了层级护理模式, 我们根据患者疾病生理脏器功能和心理需求的不同, 设计不同级别和护理内容的层级护理模式, 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及生理心理需要, 采取国际上先进的肿瘤患者生命质量测定表 ( QOL - C30) 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 HAD) 进行评分并分级, 在完成现有医嘱式护理工作的基础上, 依据患者需要层次的不同, 制定按层次满足的护理策略, 有效影响了患者生命质量的下降趋势, 减轻了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痛苦, 通过按需层级护理干预患者生命质量等级的有明显提高, QOL - C30 评分5 个功能量表 ( 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社会功能) , 整体生命质量, 疲倦和失眠因子评分层级干预组与常规护理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 P < 0. 05, P < 0. 01) , 住院患者焦虑抑郁评分, 试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有显著差异 ( P < 0. 01) 。层级干预护理组Ⅲ级生命质量病例数由干预前的47. 92% 下降到干预后的26. 04% , 对照组干预前后为无明显变化, 说明层级护理模式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生理症状和心理痛苦,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生命态度指个体对生命结束的认识与反应, 死亡态度是指人们对死亡的思考和看法以及对死亡经历时期的心理状态[10]。所以常常用死亡态度量表来间接的反应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死亡是每个人终将面对的, 但每个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却迥然不同。对于身患肿瘤的患者来说, 对死亡的思考、恐惧远高于正常人群, 且这种心理状态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心理健康, 常见临床住院肿瘤患者到后期大部分要在极度痛苦、恐惧、担心、无助之中度过人生最后的阶段。了解患者的死亡态度, 帮助患者减轻对死亡的恐惧和死亡阴影对其活力的限制. 以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对待余生, 是临床医生护士的责任。我们在层级护理模式中融入了死亡教育, 增加患者对疾病和死亡的认识, 在满足患者各层次需求, 延缓生命质量下降的前提下, 以积极的心态逐渐接受疾病的现状和死亡的临近。本研究结果显示层级护理干预组对死亡恐惧高度认同者显著减少, 自然接受维度高度认同者增加 ( P < 0. 01) , 死亡逃避和逃离接受维度, 试验组较对照组认同度降低 ( P < 0. 05) , 这种死亡态度的改变反过来又对生命质量有一定的积极的影响。经临床实践, 这种按需层级护理模式即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 增强治疗的信心和勇气, 以及对死亡的认识, 减轻面对死亡逼近时的恐惧和逃避心理, 是当前较实用的临终护理模式, 但由于此模式仅用在临终患者护理上, 尚需进一步完善和验证, 以便很好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尹诗, 姜冬九.我国临终关怀模式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12) :48-50
[2]王星明.西方主要国家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 2014, 35 (1A) :40-42
[3]朱雅萍, 张驰, 方均华, 等.居家老年临终患者生活状况与家属心理状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3) :288-290
[4]万崇华, 陈明清, 张灿珍, 等.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OL-C30中文版评介[J].实用肿瘤杂志, 2005, 20 (4) :353-355
[5]朱海玲.DAP-R中文版修订及在中老年基督教信徒中的应用[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1
[6]张孟喜, 李艳群, 付桂香, 等.102例老年临终住院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5) :3-6
[7]王静, 李秀云.住院患者陪护需求调查问卷的初步研制[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11) :22-25
[8]李蕴博, 刘玉荣, 刘国辉, 等.护理干预对青年脑卒中后瘫痪抑郁患者恢复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4, 37 (1) :85-86
[9]赵桂萍, 肖慧燕, 宋艳萍, 等.晚期恶性肿瘤病人护理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2, 35 (2) :101-102
按需服务生命周期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