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带管患者
PICC带管患者(精选4篇)
PICC带管患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入院的血液科98例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53例, 女性45例, 年龄23~69岁;文化程度:小学23例, 中学36例, 大专28例, 本科11例;城镇47例, 农村51例。随机将98例淋巴瘤患者分组, 观察组50例, 对照组48例。
1.2 方法
1.2.1 置管方式
98例患者中, 经右侧上肢浅静脉穿刺40例, 左侧上肢浅静脉穿刺58例 (贵要静脉穿刺45例, 肘正中静脉穿刺39例, 头静脉穿刺14例) 。置管时间为60~260天, 化疗间歇期在家休息15~20天。PICC均采用的是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导管。
1.2.2 干预方法
干预人员由责任护士及PICC换药护士担任, 要求对PICC留置护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大专以上学历, 中、高级职称。
观察组:患者出院前, 责任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PICC留置期间护理知识宣教与讲解;换药护士给予每周两次PICC导管标准化维护指导, 教会一名家属PICC正确维护方法并实践;出院时, 给予PICC维护手册一本及换药护士或责任护士的联系电话。出院后, 换药护士主要负责每日电话随访PICC维护情况, 详细询问是否有贴膜卷曲、冲管受阻、导管脱出、穿刺点出血等情况;责任护士每周随机3天, 抽查患者是否有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 如静脉炎、出血及血肿、血栓等, 对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及处理。
对照组:出院前给予PICC维护手册, 要求出院后定期复查。
建立PICC维护登记本、护理记录表, 记录两组患者床号、姓名、置管时间、插入长度、外露长度、穿刺过程是否顺利、穿刺前臂围、返院后臂围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还要记录出院时间、在家休息天数、家庭护理情况、是否有并发症发生、应急措施、返院时间等。
1.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患者满意度
通过电话随访进行正确的家庭护理指导, 观察组患者PICC留管时间最长为8个月, 减轻了反复穿刺的痛苦和家庭经济负担, 提高了生活质量。通过电话干预及定期返院复查, 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总体满意度较高, 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而对照组患者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患者经济负担未减轻, 满意度较低 (见表1) 。
注:P<0.01
2.2 不良反应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差异, 其中观察组1例发生导管堵塞拔管, 1例因死亡拔管;对照组6例因感染拔管, 2例因维护不当导管脱出拔管, 2例因死亡拔管, 4例因导管堵塞拔管。观察组PICC家庭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见表2) 。
注:P<0.01
3 讨论
PICC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保护血管、防止药物外渗的一个重要输液通路, 正确护理是保证其长时间使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化疗间歇期PICC带管患者尤为重要。因患者认知程度、学历、家庭情况、自身免疫力等原因, PICC维护过程中经常有相关并发症发生, 造成导管堵塞、静脉炎、导管移位、导管相关性感染等。我们运用电话干预方法, 有效帮助患者更好地维护PICC导管, 减少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 延长导管使用时间, 节省医疗费用, 提高患者满意度。我们发现患者出院前家属对实践操作流程并未真正掌握, 在担忧及不敢操作的心理状态下, 对PICC实行了错误的维护, 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因此, 我们组建了优秀的护理团队, 定期对化疗间歇期PICC带管患者进行电话回访, 对家庭护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给予指导, 对PICC维护流程给予讲解, 鼓励家属大胆、细心地操作, 增进了护患沟通,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延长了PICC使用时间。因此, 可以说电话干预对化疗间歇期PICC带管患者家庭护理具有重要作用[6]。
参考文献
[1]姚莉芳.PICC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9) :1203-1204.
[2]祁康宁, 刘东军.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27) :140-141.
[3]安玉杰, 韩影, 姜斌.PICC导管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6) :191-192.
[4]席卫华.家庭护理指导在PICC置管患者化疗间歇期的应用与体会[J].医学信息:医药版, 2010, 23 (1) :51-52.
[5]金立莉.家庭护理干预对PICC院外护理质量的影响[J].健康必读 (下半月) , 2011 (9) :219.
PICC带管患者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的离院肿瘤患者60例,初中以上学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2~72(50.60±3. 2 7)岁。对照组男22例,女8例,年龄40~74(52.83±3. 5 8)岁。2组材料均为美国巴德国际有限公司生产的单腔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置入部位均为肘上贵要静脉或肱静脉,置入方式为超声引导配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出院后先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再加入微信交流平台,并指导微信交流平台的使用,交代使用微信交流平台的目的和意义。(1)交流平台的内容:PICC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通过上传语音、图片、文字、视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及时提醒复诊时间。(2)由PICC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作为指导员更新交流平台内容,对患者的疑问进行指导和解答。保持微信交流对患者指导的及时性。
1.2.2 对照组:出院后做常规出院指导,发放PICC指导手册,交代复诊时间。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1)复诊情况。
(2)并发症。对未能及时复诊的患者进行电话通知复诊,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在置管后出现静脉炎、局部感染、导管堵塞、导管异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标准:静脉炎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中静脉炎的诊断标准评价[4]。导管相关感染:导管出口处及周围持续红肿;导管出口处或隧道有异常分泌物;出口处有疼痛、压痛或隧道部位疼痛。以上3项出现1项诊断为局部感染[5]。导管堵塞:输液滴速减慢或停止,无法冲管也无法抽到回血。导管移位:置管过程中,导管前端未进入中心静脉误进入颈内静脉或滞留在外周静脉,或置管后患者肢体频繁活动使导管漂浮到颈内静脉。行X线拍片证实。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复诊情况观察组及时复诊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置管并发症观察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3.3%(1/30)低于对照组的2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PICC目前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中,为患者提供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治疗通路[6]。目前经多方面改良,PICC引起的并发症较以往明显下降,但仍有感染、导管脱出、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发生,甚至非计划性拔管,给患者带来痛苦,特别是离院患者,得不到在院期间护理及指导,患者之间自我管理能力的差别,仍影响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所以可寻找一个好的方式,提高延续护理的效果,作为住院护理的延伸,可减少离院患者PICC带管并发症的发生[7]。
微信目前广泛地运用于生活,可及时发送语音、图片、视频、文字消息[8],可在微信平台发送常规指导,护理指导的延续和便捷,提高自我管理能力。PICC带管患者出院后,如出现疑问或不良反应时,可及时利用微信向专业人员咨询,而专业人员及时回复,使问题能及时得到处理。患者间也可交流和经验分享,能相互鼓励,建立正面情绪,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护士通过微信平台,及时通知患者复诊时间,使PICC导管的护理准时、正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说明通过微信平台可提高延续护理的效果,减少离院患者PICC带管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微信平台的使用也有局限性[9],老年人对微信的使用不熟练。观察组2例未能及时复诊的患者就是年龄70岁以上的老龄患者,以后工作中可让患者家属加入微信平台与患者一起参与,提高效果[10]。综上所述,对离院PICC带管肿瘤患者,通过微信平台,导管维护可规范、及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丽丽,刘威,高艳,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临床护理应用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9(13):2866-2868.
[2]师佳佳.肿瘤患者静脉通路装置选择影响因素及症状困扰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3]张晓菊.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54-555.
[4]王建荣.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22.
[5]邱想英.棉质粘料伤口敷料用于夏季锁骨下静脉置管换药的观察[J].护理研究,2009,23(5A):1180-1181.
[6]孙红,王蕾,关昕,等.全国部分三级甲等医院静脉治疗护理现状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0):1232-1237.
[7]张季萍.延续护理对留置PICC妇科肿瘤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3):169-171.
[8]任瑞芳,黄振丰,张茜.微信随访对结肠造口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院管理论坛,2014,31(4):37-38.
[9]鲁华,董元玲,桑娟,等.微信随访对PICC置管患者延伸服务的影响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4):1268-1270.
PICC带管患者 第3篇
1 临床资料
2005年4月至2007年11月在本院妇科病房行PICC置管术共81例, 年龄28~65岁, 平均45.7岁。其中宫颈癌73例, 卵巢癌5例, 外阴癌、阴道癌和侵蚀性葡萄胎各1例。化疗药物以5-FU为主, 其次是铂类。导管停留时间7~183 d不等, 平均122.2 d。文化程度小学以下31人, 中学45人, 大专以上5人。导管置入贵要静脉50例、正中静脉24例、头静脉7例。居住于城镇的有63人, 居住于农村的有18人。
2 并发症
患者带管出院后发生穿刺部位肿胀明显9例;导管外移3例, 外移长度为6~9 cm, 经重新拍X光片确定导管仍位于上腔静脉内, 继续使用至治疗结束;皮肤过敏3例, 其中1例较严重, 表现为置管侧手臂皮肤大片皮疹、瘙痒, 并且有水泡、渗液;局部感染2例, 其中1例较严重, 表现为局部有较多脓性分泌物, 无合并全身感染。
3 原因分析
3.1 患者方面
3.1.1 知识缺乏和依从性差
患者对护士所交代的注意事项不以为然, 没有遵守执行。本组患者中有1例出院后照样用置管之手劳动, 而且敷料松脱了未及时到医院更换, 而是在家里用普通胶布胡乱固定一下了事, 导致导管外移9 cm。另有3位患者, 交代其出院后每天坚持用喜疗妥外涂或新鲜马铃薯外敷穿刺部位静脉走向, 但是患者却认为化疗已完成, 无需再用药来预防静脉炎了, 因此没执行, 导致局部红肿、疼痛明显, 才前往医院处理。
3.1.2 经济原因或交通不便
有些患者因为居住地离医院较远;或能省则省, 单纯考虑经济, 未能定时到医院进行导管维护。本组有2例患者因住在较偏远的农村, 到县级医院不方便, 因而半个月才到医院换药1次, 导致1例局部感染和1例导管外移6 cm。
3.1.3 体质问题
局部皮肤过敏可能与固定导管的敷贴透气性、透氧性不够高, 渗血、渗液、局部代谢产物及汗液等潮湿物长期刺激局部皮肤有关[2], 也与患者的体质有关, 本组患者有1例出现皮肤严重过敏反应, 皮肤大片红疹, 有水泡、渗液, 局部刮片检查未见真菌, 经对症处理2周后痊愈。
3.1.4 年龄和文化程度
本组患者文化程度偏低。在导管外移的3例患者中, 年龄最大的65岁;在局部感染的2例患者中, 年龄分别是50岁和56岁。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 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 可能是导致其未能很好领会出院宣教内容的原因。
3.1.5 同住者
本组患者除2例是跟保姆一起居住以外, 其余都是跟家人同住, 在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当中, 因为家人工作忙而疏于过问的高达11例, 有2例患者怕影响家人工作而隐瞒插管事实, 家属根本不知PICC是何物。提示健康教育的对象要包括患者及其家属。
3.2 医疗条件限制
由于当地医院暂时还没开展PICC置管术, 没有相应的换药设备, 操作者未掌握PICC换药技术。本组2例局部感染的患者到县级医院换药1周后逐渐出现脓性分泌物, 其中1例较严重, 经每天换药后局部用百多帮药膏外涂1周, 分泌物逐渐减少直至痊愈。
4 对策
4.1 加强健康教育力度, 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措施, 提高患者的护理意识袁玲等的调查显示:高达88.8%的患者担心出院后的导管护理[3]。这充分说明做好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学会自我护理。在患者住院期间就必须对其进行PICC置管的相关知识宣教, 提高患者的护理意识。对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大的患者要不厌其烦地进行相关宣教, 同时要做好家属或同住者的宣教工作。
4.3 防止导管外移甚至脱出 指导患者敷料湿了导致敷料松动或卷边要及时更换, 置管侧手臂不要提重物, 穿脱衣服要防止把导管带出, 穿宽松透气的上衣, 揭敷料时切记要从远心端向近心端方向揭。
4.4 预防局部感染和皮肤过敏 指导患者除换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外, 还要严密观察穿刺点情况, 若发现发红尤其有分泌物时, 要及时回医院检查, 千万不要自己乱涂药。
4.5 预防静脉炎 指导患者出院后仍应每天坚持用喜疗妥药膏外涂或新鲜马铃薯外敷穿刺部位静脉走向, 保护好血管, 预防静脉炎, 为下1个疗程化疗做好准备。若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明显, 自行涂药无效, 则应及时回院处理, 以免症状逐渐加重而影响下1个疗程。
参考文献
[1]张跃辉.探讨如何建立系统的中心静脉置管管理机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7) :782.
[2]杜国琴.透明敷贴所致皮肤问题的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下旬版) , 2006, 22 (10) :35.
PICC带管患者 第4篇
关键词:病人俱乐部,自我护理能力,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有操作简单、创伤少、血管定位准确、留管时间长等特点, 常用于需长期输液或输入刺激性化疗药物、高渗透性及黏稠药物的病人。PICC是一种很好地为病人提供长期治疗和营养的途径[1], 但同时也可引起多种并发症。治疗间歇期病人出院PICC导管的日常护理和观察需病人在家完成, 对治疗间歇期肿瘤PICC置管病人进行护理干预, 可使其主动协助保护好导管, 延长置管的使用时间,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自我护理是以病人为主体而开展的一系列护理活动, 其目的是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我院自2007年成立PICC专科护理门诊, 建立PICC置管病人俱乐部, 针对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知识水平进行健康教育, 从而提高PICC置管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 减少带管并发症的发生, 延长导管使用时间, 改善病人的生活及生存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我院PICC专科护理门诊进行导管维护的肿瘤病人440例, 年龄18岁~70岁;均为肿瘤确诊并进行化疗, 能准确回答问题;排除文盲、智力障碍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20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病人未加入俱乐部, 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加入病人俱乐部,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地认知干预。PICC置管病人俱乐部的结构与运行模式如下。 (1) 工作小组:由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及以上人员组成。选出1名组长、负责安排日常接待和各项活动的筹备工作, 将俱乐部的活动宗旨和计划在PICC专科护理门诊公布, 使病人及家属就诊时可获取入会的细则和课程安排的信息, 根据自己对知识的需求情况, 决定参加俱乐部学习的时间。 (2) 活动场所:俱乐部场所设在PICC门诊, 在室内制作PICC置管、维护方法、并发症的发生及预防措施以及各种肿瘤疾病的防治知识宣传栏等。 (3) 开展肿瘤PICC置管后的维护及并发症防治知识讲座。以Orem理论为依据, 以病人为主体而开展系统护理活动, 以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病人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处于自愿参与、主动积极的最佳状态。根据教学内容及活动计划, 每周安排1次专题讲座, 每次讲课1h, 讨论半小时, 以了解课时所学的内容掌握情况。所讲的内容印成详细的书面资料, 以便课后阅读。不定期召开会员座谈会, 征求意见, 随时采纳合理化建议, 及时调整教育计划及内容, 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便于记忆, 提高教学效果。讲课内容包括PICC置管相关知识;PICC的换药、冲管、封管等日常维护;并发症的症状、预防以及危害;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识水平等。 (4) 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护理干预。对于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差的PICC置管病人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PICC知识, 并采取示范、现场指导等直观教育。对于文化水平高、理解能力强的病人, 发放一些有关PICC知识的小册子与肿瘤相关的书籍, 让其自行阅读, 鼓励病人及家属参与PICC导管的日常维护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早期发现的工作, 教会病人及家属一些简单的护理操作。 (5) 建立PICC置管病人护理档案, 对导管进行动态监测。记录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联系电话、置管时间、导管型号、置管手臂、静脉、臂围、置入长度、外露长度、并发症的发生、类型、处理方法、结果等。对出现并发症的病人进行电话随访, 了解病人并发症的发展与转归以及病人目前自我护理所需要的协助, 针对性实施指导。
1.2.2测评方法
对2010年6月—2011年5月加入俱乐部256例病人实施一系列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完成问卷调查, 所调查问卷完成≥95%为有效问卷, 反之为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4例, 有效率83.59%。并分次补充人数, 使人数达到预期数的220例。
1.2.2. 1 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 (ESCA)
ESCA是美国学者Kearney和Fleischer于1979年根据Orem的自我护理理论设计制订的[3]。该量表包括43个条目。分为4个维度, 即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识水平。5分制评分, 其中11个条目是反向评分, 得分越高自我护理能力越强。2000年我国台湾学者Hsiu-Hung Wang[4]将其翻译成中文。并在我国台湾人群测得很好的效度和信度。在收集资料之前测定Cronbach’sα为0.91.
1.2.2. 2 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统计两组并发症例数。
1.2.3 统计学方法
收集的资料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统计,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PICC置管病人加入俱乐部前后ESCA得分比较
观察组PICC置管病人加入俱乐部前后的ESCA总分及各项目的得分比较, 除自护责任感外, 两者总分、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识水平得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分
2.2 建立PICC置管病人俱乐部对PICC置管病人导管并发症的影响 (见表2)
3 讨论
3.1 建立PICC置管病人俱乐部实施一系列护理干预, 提高了肿瘤PICC置管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 加入PICC置管病人俱乐部实施一系列活动使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总分、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识水平得到提高。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4]。自我护理能力是满足自身需要, 维持正常的生命过程, 保持个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 促进个体完满状态的能力。是一种后天学习而得的并受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身心状况所影响的能力。包括四个方面即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识水平的综合体现。PICC置管病人俱乐部针对肿瘤PICC置管病人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识水平进行的健康教育。增强了病人的责任感, 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使其能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到PICC导管的维护过程中, 以延长导管的时效性, 保证治疗能有效地进行。3.2建立PICC置管病人俱乐部实施一系列护理干预, 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人类与生俱来就有照顾自己的能力与需求, 当个体的自理能力受限或缺失时, 可以由他人帮助建立、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护理工作中重视健康教育, 为病人传授自我护理的知识及技能, 让病人及家属参与其中是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的关键。建立病人俱乐部是健康教育的形式之一, 它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育者为主, 单向传授教学内容, 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 不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5]。病人俱乐部是由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参与, 结合了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优点, 是最理想的教学模式[6]。它通过知识讲座、咨询、座谈会、宣传栏以及个体指导等形式进行宣教和指导, 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激发病人的学习热情, 因此, 能提高教育效果, 以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提高病人的生活及生存质量。
3.3 建立PICC置管病人俱乐部实施一系列护理干预, 降低了带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病人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通过开展俱乐部活动, 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 掌握PICC导管维护及疾病的相关知识,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治疗间歇期带管过程中的生活护理和导管维护中, 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延长导管的有效时间, 安全顺利地完成治疗过程, 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病人的生存及生活质量。另一方面, 并发症发生率的下降, 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降低了病人的维护成本, 达到护患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艳丽, 张振香, 李俊玲, 等.留置PICC肿瘤病人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6) :88-89.
[2]刘里里, 郑熙琳.胡余玲, 等.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恶性胸腔积液的健康宣教[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7, 30 (3) :253.
[3]Mincko, Yamashita.The exerdse of self-car agency scale[J].Western Joumal of Nurnsing Research, 1998, 20 (3) :370-381.
[4]Hsiu-Hung Wang, Shirlcy C.A predictive model of well-bring and self-care for rural elderly womcn in Taiwan[J].Research in Nutsing&Health, 2001, 24:122-132.
[5]包家明, 霍杰.护理健康教育问答[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42-47.
PICC带管患者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