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功能锻炼范文
盆底功能锻炼范文(精选8篇)
盆底功能锻炼 第1篇
关键词: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盆底功能,盆底肌肉锻炼
在行全子宫切除术时, 子宫韧带被切断, 导致神经组织损伤, 出现女性盆底功能障碍, 如阴道顶端脱垂、尿失禁、阴道松弛等, 给患者术后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1]。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接受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盆底肌肉锻炼的专业指导, 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接受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35~70岁, 平均 (48.1±7.5) 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36~70岁, 平均 (47.8±7.3) 岁;对照组患者年龄35~68岁, 平均 (46.3±7.3) 岁。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指征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盆底肌肉锻炼
全部患者术后1个月来院复查, 包括切口愈合情况与盆底功能测定。完成上述检查后,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一对一指导的盆底肌锻炼, 具体方法为:指导患者进行Kegel运动 (缩肛运动) , 每次保持在3 s以上, 每天进行150~200次;同时, 收缩盆底肌持续约4 s, 放松4 s, 重复10次为1组, 每天进行3~5组, 盆底肌肉连续锻炼2个月为1疗程。
1.2.2 研究方法
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进行盆底功能相关问卷调查, 由专人负责询问并记录填写[7]。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尿失禁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均为尿失禁情况, 术后2、6、12个月观察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两组患者盆腔器官脱垂比较
术后患者随访2~12个月未发现达到盆腔脏器或阴道顶端、前后壁脱垂诊断标准的病例, 但发现部分患者阴道松弛, 随时间延长, C点测量值降低, 阴道顶端下移。两组患者术前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2、6、12个月, 观察组盆腔器官脱垂值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cm
2.3 两组患者盆底肌肉肌力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盆底肌肉肌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2、6、12个月观察组患者盆底肌肉肌力均大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cm
3 讨论
3.1 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
行全子宫切除术, 女性患者正常盆底解剖受到破坏, 损伤盆腔自主神经, 盆腔生物动力学被改变, 造成了盆底静态解剖、动力解剖、功能解剖、肌肉组织系统、韧带等支持系统的改变[2]。在切除宫颈的同时, 切断子宫主、骶韧带, 下推直肠与膀胱, 导致盆底整体结构与生理状态改变, 对盆底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3]。在本文研究中, 术前患者均无尿失禁情况, 术后25例 (20.83%) 出现尿失禁, 可能与手术切断子宫主韧带, 腹下神经部分分支受到破坏有关, 进而影响肠道、阴道及膀胱功能[4]。在随访过程中, 虽然未发现盆腔脏器脱垂与阴道脱垂者, 但部分患者阴道出现松弛, 阴道顶端下移现象, 结果提示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盆底功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行此手术后, 盆底肌肉肌力呈下降趋势, 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差异明显, 说明全子宫切除术对盆底肌力有影响[5]。
3.2 盆底肌肉锻炼对盆底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Kegel运动是一种锻炼肛提肌为主的盆底复健方法, 通过反复盆底肌肉群收缩和舒张, 有利于增大盆腔器官肌肉支持张力, 促进盆底肌张力恢复, 实现预防和改善盆底功能障碍的目的[6]。在本组研究中, 术后1个月入院复查, 完善盆底功能检测后, 观察组患者由专人指导进行盆底肌肉锻炼, 对照组患者进行简单的健康宣教, 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盆底功能整体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可见, 行全子宫切除术后, 由专人指导进行盆底肌肉锻炼, 能有效改善盆底功能障碍, 确保盆底功能早日恢复和保持。
综上所述, 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 术后应根据其实际情况, 由专人指导进行盆底肌肉锻炼, 有效降低手术对盆底功能的影响, 若能坚持锻炼, 可成为术后患者长期自我康复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周晓华, 冯丽嫦, 康淑泉, 等.盆底肌锻炼在全子宫切除术后的应用[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1, 11 (1) :53-54.
[2]王喜爱.子宫切除术后进行盆底肌肉锻炼的远期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7) :35-36.
[3]谢娟, 沈美云, 范惠萍, 等.盆底肌肉锻炼对全子宫切除患者性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5) :94-96.
[4]包军荣, 谢素娟.女性盆底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2) :21-22.
[5]陈翠辉, 许雪梅, 黄丽, 等.Kegel运动和全程性健康教育对产后性问题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4) :74-75.
盆底功能锻炼 第2篇
【关键词】盆底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14-02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各种病因导致的盆底支持组织薄弱,盆腔脏器移位引发的盆腔器官位置异常和功能异常,成为严重影响女性日常生活的常见病。据报道,其患病率高达40%-60%。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妇女的健康意识日渐增强,改善盆底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多,盆底功能障碍防治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这种盆底康复功能治疗技术的核心是使产妇的盆底组织结构和功能逐渐地恢复正常,使其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的组织机构和功能。[1]我院于2013年引进盆底康复治疗新技术以来。收治的患者效果显著,而且越来越多的患者要求治疗。现将来我院治疗的患者中抽取96例,患者的疗效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治的96例患者,年龄在25-69岁,平均年龄38.5岁,接诊的患者盆底肌障碍的症状不同。主要症状有:轻、中度阴道前后壁膨出,压力性尿失禁,轻、中度子宫脱垂,腰部不适及会阴堕胀等。多数患者存在两种以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时间为8次一个疗程,其中有6例患者做了1个疗程,82例为两个疗程,8例患者为3个疗程。
1.2治疗方法
1.2.1由临床医生进行盆底肌功能障碍筛查,筛选出需要治疗的病人。由一名经验丰富且专门接受培训的助产士对患者实施盆底康复仪的操作治疗。治疗前应与患者做好盆底康复治疗技术要达到的目的及治疗中所要注意问题的宣教工作,让患者清楚盆底功能障碍发病原因,及盆底功能锻炼知识和康复治疗的疗效、优点和目的。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1.2.2采用PHENIX USB4治疗仪对患者进行治疗目的是通过电流刺激引起生物电反馈,从而指导患者训练盆底肌,达到提高盆底肌收缩力,以改善盆底肌松弛的作用。治疗前根據患者的年龄、肌力测试等级及机体耐受来调节不同的电刺激从而制定不同的个案护理治疗。治疗时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腹部、髌骨处贴上极片,阴道内置入盆底肌肉治疗头,连接电源给予电刺激,根据患者肌力选择不同的电刺激。护士耐心地指导患者按照操作屏幕的画面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每星期3次,每次30分钟。8次为一个疗程。一般建议做2个疗程以上。每次治疗结束后,嘱咐患者回家后进行盆底肌训练,训练前需排空膀胱。训练时可根据患者需要选择站位、坐位或卧位都可,每天2次,每次做提肛运动3-5秒,然后放松3-5秒,连续重复做10-15分钟左右。疗程结束后患者在家继续训练。
1.3疗效评价:患者疗程结束时,由病人填写医院自制的疗效调查量表,量表的内容:患者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消失(护垫实验阴性)或好转(尿失禁程度减轻,漏尿次数减少),子宫脱垂症状消失或缓解,阴道前后壁膨出症状消失或缓解,会阴堕胀症状缓解。另外,治疗3个月后,患者返院做肌力测试,测阴道肌张力增加Ⅲ级以上为有效果。
2结果:
采集以上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接受治疗的96人中各种症状的治疗效果如下:
阴道肌力增加Ⅲ级以上者92例,占96%;阴道前后壁膨出52例,治愈13例,缓解20例,有效率63%;压力性尿失禁74例,症状消失48例,症状减轻23例,有效率95%;轻、中度子宫脱垂45例,治愈11人,减轻8人,有效率42%;腰部不适及会阴堕胀症状12例,症状缓解9例,有效率75%,由此可见,盆底康复治疗仪对有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效果显著。
3讨论:
女性的盆底主要由肌肉群和筋膜组成,就像一张吊床,紧紧地吊、托住尿道、膀胱、子宫、直肠和阴道等脏器,牢牢地将它们分别固定在正常的位置,维持排尿、排便等生理功能。如果这张“床”的弹性变差,“床”上的器官就不能固定在相应的位置,就会出现相对应的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盆腔脏器脱垂症状。欧美发达国家二十年前就重视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问题并且普及对产后女性盆底肌肉训练。女性盆底支持组织因退化,创伤等因素导致其支持薄弱,从而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组女性常见病,由于妊娠和分娩对女性盆底造成损伤,以及盆腔脏器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衰老,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病率也日益增加。随着医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手段也增加了。盆底肌锻炼可使盆底神经改变(如有效运动单位和兴奋率增加),肌肉收缩力量和张力加强,为膀胱,尿道提供结构支撑,同时增强尿道括约肌的力量。
PHENIX USB4盆底康复治疗仪的原理是:通过电刺激促进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唤醒部分因受压而功能暂停的细胞,锻炼肌肉收缩力,防止肌肉萎缩,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康复,增加盆底肌肉群的张力。通过生物反馈治疗,使放置在阴道内的盆底肌肉治疗头将患者的盆底肌肉收缩的信息传输到计算机控制系统,再以图像和声学信号反馈出来。护士应结合图像和声学信号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训练,使患者掌握盆底肌收缩运动的正确方法。达到真正训练提肛肌的作用。其原理是通过神经肌肉刺激增强肌肉的收缩能力,使盆底肌肉强度和弹性增强;同时反射性抑制膀胱收缩功能,降低逼尿肌代谢,增加膀胱容量,提高膀胱储存功能;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自主的盆底肌肉训练,使尿失禁及子宫脱垂及阴道松弛得到控制,加快阴道和会阴肌肉的弹性恢复,从而提高肌肉收缩力和延长肌肉收缩的持续时间,以改善盆底肌的张力。因此采取盆底功能的治疗是有效解决盆底与膀胱颈尿道括约肌收到的损伤,从而对女性产后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具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2]
从临床效果来看,对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的方法,可通过生物反馈机制来灵活实时调控治疗进程,针对性强。同时,也具有无痛、无创、无药物副反应、简单易操作等种种优点。这将会大大减少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率及手术率,保障妇女的身心健康,提高妇女的生活治疗。值得在广大妇女中大力推行。
参考文献
[1]吴君,周蓉.不同产科因素对产后尿失禁的影响[J].吉林医药,2006,27(5):551-552.
盆底功能锻炼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自愿基础上选择2008年9~12月在我科行剖宫产的产妇80例, 年龄22~34岁, 孕次1~2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 对照组40例, 2组均为足月分娩, 产妇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术式、新生儿体重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2组产妇术后均为母婴同室、早吸允、按需哺乳。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行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 不进行足部按摩和盆底肌功能锻炼指导。
1.2.2 观察组
(1) 采用全足按摩, 要点突出、重点加强的方法。待产妇术后6小时生命体征稳定后, 按摩护士先指导其取仰卧位, 放松心情, 用温热水 (38~40℃) 浸泡双脚20分钟, 然后用毛巾将其一脚包好, 保暖。按摩者用单食指扣拳法、拇指推拳法, 自足跟向足心端推压3次[1]。每个反射区按摩1~2分钟。因产妇术后较虚弱, 耐受力稍差, 故应掌握施力的角度, 用拇指指腹代替指扣拳法推、点、按、揉等, 每个反射区按1~2分钟, 全程30分钟, 每天上、下午各1次, 间隔6小时[2]。 (2) 按摩护士同时负责产妇一对一盆底肌功能锻炼指导。在产妇入院进行身心评估时与其交流, 介绍盆底肌功能锻炼的目的、方法, 术后开始锻炼的时机及注意事项, 以取得产妇的配合。产后第1天开始指导产妇取仰卧位, 头下垫一软枕, 试做排尿 (排便) 动作, 先慢慢收紧盆底肌肉, 再慢慢放松, 吸气时收缩肛门3~5秒, 呼气时放松, 反复练习直至掌握。随术后天数的增加, 逐渐增加锻炼次数并设定预期目标, 使其做到收缩持续时间8~10秒/次, 连做10遍, 2~3次/天, 以不感觉疲乏为宜[3]。
1.2.3 评价方法
(1) 令产妇排空尿液, 用手按摩宫底5秒, 用同一条皮尺测量耻骨联合上缘到宫底的距离, 观察子宫复旧情况。 (2) 采用徐晓阳等[4]肌张力和肌肉自主收缩力分度, 将耻骨、尾骨肌 (PC) 肌收缩力分为3度, 分别评估产妇术后6小时、产后第5天及第42天门诊复查时的盆底肌张力恢复程度。 (3) 记录首次肛门排气时间。 (4) 记录术后挤压产妇乳房首次泌乳时间。
1.2.4 统计学方法
2组均采用相同的观察指标, 测量工具与方法相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
2 结果
2.1 2组术后不同时间宫底高度比较 (见表1)
2.2 2组盆底肌肌张力、尿管拔除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泌乳时间比较
2组PC肌收缩力术后6小时及产后第5天盆底肌张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但产后第42天随访, 有显著性差异 (χ2=5.71, P<0.05) 。观察组产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 (23.04±1.57) 小时, 对照组为 (37.38±6.10) 小时,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t=14.49, P<0.01) 。观察组泌乳时间为 (34.25±17.00) 分钟, 对照组为 (54.88±18.60) 分钟,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t=5.32, P<0.01) 。
3 讨论
(1) 人体足部分布有60多个穴位, 用不同手法按压这些穴位反射区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调节人体各部分机能[5]。全息论学说把人作为一个整体, 人体每一个有独立功能的器官都含有人的整体信息和图像。包含人体全部信息的每一个有独立功能的局部器官, 称之为“全息胚”[6]。通过按摩足部子宫、性腺、卵巢、输卵管、脑垂体穴等反射区后, 可促进子宫收缩, 促使坏死的蜕膜等组织排出。由表1可知, 观察组剖宫产术后3天子宫复旧情况优于对照组, 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 产妇产后生殖系统恢复较好。
(2) 盆底肌功能锻炼是法国凯格尔 (Kegel) 医生提出的, 初始用于治疗张力性尿失禁, 以后发展为防治盆肌松弛[7]。坚持盆底肌功能锻炼可促进产后盆底肌肌力的恢复及治疗盆底肌薄弱综合征[8]。2组产妇术后第42天随访, 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产褥期产妇坚持盆底肌功能锻炼, 可有效收缩尿道口、阴道、肛门周围的肌肉, 增加盆底肌的紧张度和收缩力, 改善盆底肌的血液循环, 促进盆底肌肌张力恢复。
观察发现, 足部按摩及盆底肌功能锻炼, 可提高剖宫产术后产妇康复效果, 促使乳汁分泌、子宫复旧, 促进盆底肌肌张力恢复, 提高了产科护理质量。盆底肌功能锻炼方法简单, 产妇掌握技巧后可有意识收缩盆底肌, 不受时间、地点和体位的限制, 具有多样性、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杨茗茗, 陈宁, 宋健.足部按摩师资格培训鉴定教材[M].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出版社, 2001.
[2]黄丽红, 钟翠芳, 李晓惠, 等.不同护理措施对产后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9) :1~2.
[3]李小萍.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徐晓阳, 姚珍薇, 王焕英, 等.产后性生活质量与分娩方式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3, 38 (4) :219.
[5]杭雄文.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学习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6]张秀风, 于方英, 王佳荣, 等.涌泉穴按摩解除产后寒战的临床应用[J].南疗护理学报, 1999, 106 (6) :15~16.
[7]李丛业, 冯容庄, 王子芳, 等.实用产科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盆底功能锻炼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0月-2008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分娩产后6周复诊的初产妇顺产女性60例, 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 产后恶露干净, 排除阴道炎及泌尿系统感染。随即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均为30例。试验组年龄 (24.2±3.07) 岁, 对照组 (24.5±3.65) 岁;试验组新生儿体质量 (3.14±0.27) kg, 对照组 (3.1±20.34) kg;试验组妊娠期尿失禁发生率为23.1%, 对照组24.0%, 2组一般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处理方法
试验组产后开始盆底肌肉训练, 主要包括生物反馈和应用DJZ-A型低频神经肌肉治疗仪 (广州市杉山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 对盆底肌肉进行电刺激, 每周2次, 每次20~30min, 共10~12次, 对照组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2组均于产后1周、6周测定盆底肌肉张力, 并问卷调查了解尿失禁发生率。
盆底肌肉张力测定由本院的资深临床医师进行手指阴道盆底肌肉系统检查, 检查者将涂有润滑剂手套的食指插入患者阴道内, 感觉患者盆底肌肉的收缩力, 并根据改良牛津分级尺, 将其分为6级[1]。0级:无肌肉活动;1级:无肌肉震颤;2级有非震动样的弱压力;3级:较2级压力增大, 并有弱顶举感;4级:检查者手指被较牢固地抓住并吸进;5级:手指被牢牢地抓住并有明显的顶举感。尿失禁的诊断标准:当咳嗽、打喷嚏、大笑、运动或体位改变时发生的不自主漏尿。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试验组产后6周的盆底肌肉张力恢复较对照组明显, 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骨盆底由肌肉和筋膜组成, 封闭骨盆出口, 为尿道、阴道及直肠所贯穿, 有承托盆腔器官, 使之保持正常位置的作用。分娩过程可通过直接机械损害以及阴部神经损害等对骨盆结构及盆底肌肉造成功能受损, 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 因此早期进行盆底肌肉的锻炼对提高女性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产妇首先要学会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方法, 本研究有专业的资深临床医师指导, 通过阴道触诊配合生物反馈及电刺激, 进行盆底肌肉的锻炼。试验组盆底肌肉张力明显优于对照组, 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显示产后早期盆底肌肉的锻炼可明显改善盆底肌受损情况[2]。有研究显示[3]有尿失禁者盆底肌肉张力明显低于无尿失禁者, 这与本实验中试验组盆底肌肉张力提高与尿失禁发生率降低相一致, 盆底肌肉锻炼中电刺激有明显治疗作用, 其作用机理不明, 有研究者[4]认为可能通过刺激阴部神经传入、传出纤维, 向上通过作用于神经元, 向下增强盆底肌肉及尿道周围肌肉功能等途径起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盆底肌肉锻炼对女性产后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 探讨其变化机制。方法选取60例年龄在22~28岁初产顺产女性进入研究, 经检查盆底肌肉肌力为1级,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试验组产妇给予盆底肌肉锻炼采用电刺激与生物反馈联合锻炼, 每周2次, 10次为1疗程, 对照组产妇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2组均于产后6周进行尿失禁问卷表调查及进行盆底肌肉张力测定, 评价盆底肌肉锻炼的效果。结果经过电刺激和生物反馈联合治疗后试验组盆底肌肉肌力恢复较对照组好, 试验组及对照组产后6周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2.5%和11.9%,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盆底肌肉锻炼能够提高盆底肌肉张力, 降低尿失禁发生率。
关键词:盆底肌肉张力,尿失禁
参考文献
[1]Jeyaseelan M.凤旭东, 手指阴道盆底肌肉系统检查的信度[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2002, 22 (4) :192-194.
[2]Hay-Smith EJ, BO Berghmans LC.Pelvic floormuscletraining Forurinary incontinence in women[J].CochDatab Syst Rev, 2001, 1:14-25.
[3]Siv M.Pelvic felvic floormuscle strength and thickness incontinenent and incontinent nulliparous pregnant women[J].Int Urogyneco, 2004, 15:384-390.
盆底功能锻炼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来我院定期产检的98例健康初产妇, 将其分为2组, 自愿参加盆底肌锻炼的初产妇为观察组, 共49例, 未参加盆底肌锻炼的初产妇为对照组, 共49例。所有产妇均为单胎, 年龄22~34岁, 孕周均<28周;均无严重内 (外) 科合并症、并发征。两组产妇年龄、新生儿体质量等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较小,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盆底肌功能锻炼方法
产妇头下垫一软枕, 取平卧位, 双腿屈曲稍分开, 首先收紧盆底肌肉, 然后慢慢放松, 吸气时收缩肛门3~5 s, 呼气时放松, 反复指导产妇练习直至掌握。逐渐增加锻炼次数并设定目标, 直到收缩持续时间能够达到8~10 s, 每天进行2~3次, 每次15~20 min。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产妇在分娩前的盆底肌张力;产程时间 (第一、第二产程时间) ;分娩方式、妊娠结局。
1.4 盆底肌张力的评估方法
应用盆底肌肉康复仪, 评估盆底肌肉肌张力。受试者取膀胱截石位, 打开气囊阀排气, 使阴道压力探头呈负压, 套上一次性避孕套后放入阴道5 cm处, 打开气囊阀, 观察阴道自然张力, 产妇吸气后, 观察压力表上升的压力指数压力指数越高, 阴道肌肉张力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妇分娩前盆底肌张力评估情况
见表1。
2.2 产妇妊娠结局比较
对照组49例产妇中有45例产妇为足月产, 4例产妇早产;观察组49例产妇中有46例产妇为足月产, 3例产妇早产。两组产妇比较, 差异较小,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产妇分娩方式比较
对对照照组组有有2266例例产产妇妇为为顺顺产产, , 观观察察组组有有3355例例产产妇妇为为顺顺产产, , 具具体体情情况况见见表表2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产妇产程比较
观观察察组组总总产产程程为为1133..11±±44..99, , 对对照照组组总总产产程程为为1133..33±±66..11, , 两两组组总总产产程程比比较较, , 差差异异有有统统计计学学意意义义 ( (PP<<00..0055) ) , , 具具体体情情况况见见表表3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盆底肌主要由肛提肌、尿道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等组成。妇女怀孕时, 随着孕周及胎儿体质量的增加, 孕妇腰部会向前突出, 腹部会向前、向下突起, 盆底肌肉处在持续受压当中会变得松弛[4], 极易造成产后张力性尿失禁。因此, 应当重视对产妇盆底肌的锻炼。本研究表明, 在产前妊娠28周开始对孕妇进行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 不仅能够有效收缩尿道口、阴道、肛门周围的肌肉, 改善盆底肌力的恢复, 还能缩短分娩产程。本研究中, 观察组产妇宫缩活跃期和总产程均优于对照组 (P<0.05) 。比较2组产妇的妊娠结局, 对照组49例产妇中有4例产妇早产;观察组49例产妇中有3例产妇早产, 该结果表明, 产前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 并不会使早产等不良的妊娠结局增加。本研究还发现, 产前进行系统盆底肌锻炼的产妇, 阴道顺产的比例明显高于未进行系统盆底肌锻炼的产妇, 剖宫产比例明显低于未进行系统盆底肌锻炼的产妇。
综上所述, 孕期进行盆底肌锻炼是安全有效的, 对改善盆底肌力、促进阴道分娩有积极的作用, 且不增加早产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对产妇分娩结局及盆底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49例参加盆底肌锻炼的初产妇为观察组;49例未参加盆底肌锻炼的初产妇为对照组, 观察2组产妇妊娠28周和分娩前的盆底肌张力, 妊娠时限以及分娩方式等。结果 观察组孕妇产前盆底肌力及阴道顺产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2组产妇早产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孕期进行盆底肌锻炼是安全有效的, 对改善盆底肌力、促进阴道分娩有积极的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盆底肌锻炼,分娩结局,盆底肌张力
参考文献
[1]Jones HW.The risk of stress incontinence 5 years after first deliv-ery[J].Obstet Gynecol Surv, 2002, 57 (2) :81-82.
[2]Jonasson A, Larsson B, Pschera H.Testing and training of the pelvic floor muscles after childbirth[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1989, 68 (4) :301-304.
[3]李亚, 刘慧姝, 郭晓俭, 等.产前盆底肌功能锻炼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10 (11) :2129-2131.
盆底功能锻炼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收治住院产妇200例, 年龄21~28 (28±3) 岁。产妇会阴无损伤114例, 会阴Ⅰ度裂伤11例, Ⅱ度裂伤2例, 行会阴侧切73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100例, 对照组100例, 两组均为足月分娩, 产妇年龄, 产式, 第一、第二产程时间, 新生儿体质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试验组由经验丰富的助产士负责盆底肌功能锻炼指导。
训练产妇时取舒适位, 吸气时收缩肛门3~5s, 呼气时放松, 反复练习直至掌握。于产后30min开始试行, 逐渐增加锻炼次数, 延长收缩持续时间达每次8~10s, 10~15min/次, 训练的同时记录排尿量。
1.2.2 对照组行产后常规会阴护理, 不作盆底肌功能锻炼指导, 采取诱导排尿。
耐心解释尿潴留的原因、消除患者紧张心理, 让患者听流水声, 用温水冲洗会阴, 热敷等方法, 并予以心理暗示[1], 利用条件反射使患者产生尿意, 以促进排尿。
1.3 疗效判断标准
有效:术后6~8 h内正常排尿并且排尿量正常。无效:术后6~8 h未排尿或已排尿但尿量少。
2 结果
对照组100例, 有4例发生产后尿潴留。试验组无一例发生尿潴留, 有显著差异性。
3 讨论
3.1 产后容易发生尿潴留或排尿困难的原因
3.1.1 拔管后引起尿潴留
剖宫产术前常规留置导尿管, 加上硬膜外麻醉, 且大部分产妇术后使用镇痛泵 (布比卡因、氟哌利多、吗啡) 加重了排尿困难。留置导尿后持续引流尿液, 膀胱呈空虚状, 易引起膀胱张力消失, 影响排尿功能。还有插尿管过程中损伤尿道黏膜, 拔管时会造成尿道口黏膜机械性刺激, 使尿道黏膜水肿, 拔管后害怕排尿。
3.1.2 宫缩乏力
各种原因引起的宫缩乏力致第二产程延长, 胎先露的压迫时间过长, 导致骨盆神经麻痹, 及膀胱三角与尿道内口处粘膜进一步充血, 增加了产后尿潴留的机会。
3.1.3 平产侧切
为防止会阴的弹性和完整性, 行会阴侧切, 侧切缝合后, 排尿用力伤口疼痛, 反射性地控制排尿动作, 另一方面产妇惧怕会阴伤口感染、裂开而不敢排尿, 极易形成尿潴留。
3.1.4 精神过度紧张
部分产妇因缺乏分娩知识, 对宫缩痛及分娩过分焦虑恐惧, 寝食不安, 不能自解小便引起尿潴留。
3.2 常见诱导排尿法的缺陷
热敷、按摩、听流水声等诱导法的原理是通过按摩推压, 达到反射性刺激膀胱逼尿肌收缩引起排尿, 但效果欠佳, 并有可能造成膀胱破裂。
3.3 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尿潴留的优点
通过一对一的指导、训练、讲解, 有意识、节律性收缩盆底肌, 促进产后盆底肌张力的恢复, 增强盆底肌的紧张度和收缩力, 使衰弱、松弛的盆底肌恢复控尿能力, 有效收缩尿道口、阴道、肛门周围的肌肉, 增加会阴部血液及淋巴液循环, 促进炎症、水肿的吸收, 促使膀胱和尿道消肿, 反射性刺激膀胱逼尿肌收缩, 以促进排尿。同时可以预防尿潴留, 膀胱炎, 此方法简便, 且效果好。
本资料显示, 试验组在患者术后进行盆底肌锻炼促进排尿, 明显优于传统的诱导排尿, 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患者乐于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盆底功能锻炼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产科住院的120例产妇,按照单双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纳入标准:孕期14周~37周,且为头胎,无流产史;B超示单胎;产前检查无高危因素存在;无盆腔相关疾病;无精神障碍或其他疾病;产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观察组年龄26岁~42岁;孕周30.42周±4.32周;中专9例,大专15例,本科3 5例,研究生1例;月工资≤3 0 0 0元1 3例,3 001元~5 000元24例,>5 000元23例。对照组年龄21岁~40岁;孕周29.67周±5.26周;中专7例,大专11例,本科40例,研究生2例;月工资≤3 000元10例,3 001元~4 999元26例,>5 000元24例。两组产妇年龄、孕期、文化程度、工资收入、健康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从产前1个月开始至产后3个月内每天根据制订的干预计划进行盆底规律锻炼,参与相关干预活动。具体如下。1.2.1.1干预前培训从科室挑选干预人员8名,护士长作为组长负责总的培训监督指导,其他7名均为主管护师以上且工作年限超过10年以上的人员。理论培训内容包括盆底肌结构组成及功能、盆底肌锻炼方法及意义、常见产后盆底相关疾病和干预要素等。技能培训主要是由护士长先进行现场演示,然后每名成员各操作1遍,护士长逐一指导,汇总分析存在问题、统一标准。理论和技能培训后分别由护士长进行考核,过关后方可进入干预团队。培训考核在1周内完成。
1.2.1. 2 产前盆底锻炼
干预团队先初步制订产前和产后盆底锻炼计划,请我科2名主任医师、1名盆底康复训练师审核修改定稿,并制成音频、视频文件通过QQ及微信平台发于观察组产妇,产妇通过手机播放提示训练。产前锻炼音频内容由引导语和操作指导两部分组成,共分为4段。第一段:排空膀胱,平躺练习,展平背部,双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膝微曲并拢,闭眼,慢慢收缩臀部肌肉,并感受收缩的感觉,尽量保持5s或者最初只收缩2s~3s,理想状态坚持10s,缓缓上提阴道,最后放松盆底肌10s,避免拉伤,完成10个循环。第二段:直立位,闭眼,向外慢慢转动臀部并尽量上提,同侧转动胯部,然后回收,完成10个循环。第三段:直立位,合并两腿,闭眼,快速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然后分开两腿与肩同态,缓慢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最后分开两腿,宽度为肩宽两倍,缓慢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这段操作每日早、午、晚共进行3次,每次10个循环,计时20min。观察组所有产妇每日记录完成情况,干预护士做监督调整指导。
1.2.1. 3 产后盆底锻炼
由干预护士协助产妇完成,顺产者从第2天开始,剖宫产者从第3天开始。护士先评估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情况,根据肌力制订计划。具体锻炼方法:产妇取平卧位,双腿屈曲,吸气同时收缩肛门,呼气同时放松肛门,循环15次。产妇操作的同时护士戴一次性手套,食指涂液状石蜡,插入产妇肛门,嘱产妇做会阴、肛门收缩舒张运动,根据情况逐渐延长每次收缩时间及频率。每天任何时间段均可锻炼。
1.2.1. 4 经验交流会
产前锻炼1周后和产后每隔1周微信平台进行经验交流,产妇之间相互鼓励,所有观察组产妇参加。专业人员主持,说明座谈会的目的,简要讲授女性盆底肌生理结构、肌力减退的因素及影响。然后抛出主题:您进行盆底锻炼后的感受?您在锻炼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锻炼过程中您有什么好的经验?针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座谈交流。交流后由专业人员总结性发言,并给予观察组成员以鼓励和指导。
1.2.1.5出院随访为保证盆底锻炼的效果,干预人员在产后3个月内每隔2周进行电话或微信随访1次,询问盆底肌锻炼情况。在第3个月底复诊测定肌力,观察产妇子宫和会阴伤口恢复情况,评估是否有尿失禁和便秘症状,根据情况指导产妇锻炼改进方法,督促鼓励其坚持锻炼。
1.2.2 观察指标两组产妇的顺产率、总产程时间和产后第3个月月底盆底肌力、产后并发症发生率。
1.2.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盆底肌锻炼的意义
围产期进行盆底肌锻炼可使产妇身心皆受益,持续性的盆底肌肉锻炼不仅减轻产妇对分娩的恐惧感,增强信心,而且可加强盆底肌收缩舒张力量,提高盆底神经兴奋性,增加有效运动单位和兴奋频率,促进盆底血液循环,降低妊娠子宫对下肢静脉的压迫,有助于自然分娩,减少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产后性功能障碍等疾病的发生[2,3]。Salvesen等[4]提出,孕妇在孕20周~36周进行盆底肌锻炼,分娩时可以缩短产程。本研究显示,观察组顺产率和产后第3个月盆底肌力高于对照组,总产程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且在干预过程中发现,观察组产妇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也与音乐本身有改善心理状态的作用有关。
3.2 设专人干预对盆底肌锻炼效果的影响
专人干预的好处在于干预人员与干预对象可以很快建立信任关系,动态掌握干预对象的盆底功能状态情况,了解心理状态,适时给予指导。由于大多数产妇对盆底功能保健相关知识的缺乏,参与锻炼并坚持的人数极少。基于此,干预过程中要求每名干预人员每天抽出10min时间对产妇进行健康宣教,通过引导语监督指导产妇至少做10个循环的盆底肌锻炼,培养产妇坚持锻炼的习惯。
3.3 盆底肌锻炼注意事项
早期以低强度为主,根据盆底肌恢复情况逐步加大活动强度,锻炼强度和时间均应循序渐进,且在初期不是收缩次数越多、锻炼时间越长效果越好[5]。在盆底肌锻炼过程中还需注意盆底肌锻炼主要是收肛运动,避免臀部和大腿肌肉同时收缩,降低盆底肌锻炼效果,同时保证康复锻炼的规范化和持续性。
4 小结
盆底肌是由尿道括约肌、肛提肌和肛门括约肌等横纹肌组成,尤其对于女性病人,有效收缩盆底肌是逼尿肌锻炼的保证[6],从而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盆底肌锻炼以非手术方式加强生物反馈功能恢复性,具有简单易学、风险小、并发症少、锻炼时间地点不受限、依从性好等优点。美国妇产学院委员会认为,在没有禁忌证情况下应鼓励产妇参加规律锻炼[7]。护理人员应将盆底肌锻炼作为围产期常规健康宣教内容,有条件的情况下在社区大力宣传,让更多的人在孕早期即进行积极锻炼,提高产妇围产期和产后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观察围产期盆底肌锻炼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产妇按照单双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围产期盆底肌锻炼、健康宣教、产后随访等方法对产妇进行干预,分析两组产妇顺产率、总产程时间、产后第3个月月底盆底肌力变化和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总产程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顺产率和产后第3个月月底盆底肌力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产期盆底肌锻炼有助于增强盆底肌力,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加快产后恢复。
关键词:盆底肌锻炼,产科,健康教育,分娩结局
参考文献
[1]周锦明,袁晓莉.产褥期妇女坚持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2):13-15.
[2]刘芳,钱永华,林丽.盆底康复操锻炼对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5,30(12):97-100.
[3]罗新.妊娠和选择性剖宫产对盆底结构功能的影响[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8(2):11-15.
[4]Salvesen KA,Morkved 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 of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during pregnancy[J].BMJ,2004,329(7462):378-380.
[5]廖碧珍,周勤,徐晓阳,等.产后系统指导盆底肌功能锻炼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9(14):72-73.
[6]史淑芳,王丽燕,宋佳璐.盆底肌功能训练对女性腰椎术后病人平卧位排尿功能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29(12C):4607-4608.
盆底功能锻炼 第8篇
关键词:围生期,持续性指导,盆底肌锻炼,依从性,分娩结局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与妊娠、分娩密切相关[1],并且对盆底会产生远期的效应。目前,女性妊娠期及/或产后进行盆底肌锻炼(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PFMT)对防治PFD的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同[2,3,4,5,6,7,8,9]。然而,康复计划的成功完成常受到许多实际情况的制约。本研究旨在观察持续性指导孕(产)妇进行PFMT对锻炼依从性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3月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产科门诊进行规律产检的孕妇106例,将入选孕妇随机分为持续指导组51例和对照组55例。持续指导组孕妇平均(27.31±2.94)岁、孕前体重指数(BMI)(22.51±3.72)kg/m2、流产(0.51±0.78)次、首诊孕周(24.08±4.22)周;对照组平均(26.58±3.04)岁、BMI(21.97±2.36)kg/m2、流产(0.33±0.61)次、首诊孕周(23.75±4.48)周,两组孕妇年龄、孕前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16周≤孕周<32周;(2)认知力正常且知情同意;(3)无分娩及引产史;(4)经B超检查确诊为单胎妊娠;(5)产前检查及B超检查未发现明显高危因素;(6)无尿失禁、盆腔手术、盆腔脏器脱垂、阴道前后壁脱垂史。
1.2 方法
治疗组由一位专职健康教育的护士任教PFMT课程,授课内容包括:认识女性盆底肌群、导致女性盆底肌力减退的因素、当功能减退可能出现的症状,PFMT的具体方法等。确保所有入选的孕妇正确掌握了PFMT的方法(由盆底理疗师孕期首诊盆底肌力测定时指导肌肉收缩方法),并对参加者给予相同的家庭PFMT方案,所有入选孕妇从首诊至分娩进行PFMT至少持续6~8周。课后对持续指导组采用电话随访,每2周1次,了解持续指导组妇女进行PFMT的情况,进行一对一咨询,敦促妇女进行积极锻炼。对照组未进行PFMT的专人健康教育指导。
1.3 盆底功能情况的评估方法
采用手测肌力法,安静环境下,受检者自主排空膀胱后取膀胱截石位,双下肢分开,盆底理疗师站在被检者右侧,右手戴无菌橡胶手套后以食指和中指探至被检妇女的阴道内,分别放置于阴道后壁距子宫颈外口约1~2 cm处及阴道外口内1~2 cm处(分别检查深层和浅层盆底肌肉的肌力),另一只手放置于被检者腹部。嘱受检者全身放松,指导其做缩肛动作使肛提肌等盆底肌肉收缩。盆底肌力评分为0~5分,评分越高,说明盆底肌肉张力越好[1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以示,计数资料用频数描述。对计量资料行正态性检验,对正态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字2检验;非正态资料用秩和检验,各组肌力指标采用非参数检验。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孕期首诊时盆底肌力测定
持续对照组孕妇的深、浅层盆底肌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注:“深Ⅰ”表示深层盆底肌Ⅰ类肌纤维收缩力,“浅Ⅱ”表示浅层盆底肌Ⅱ类肌纤维的肌力,依此类推
2.2 两组妇女孕期及产后PFMT锻炼频率
两组妇女孕期及产后PFMT锻炼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3。
2.4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第二产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第三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产妇其他分娩结局比较
两组产妇的孕期母体增重、新生儿体重、会阴撕裂患病率、会阴侧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3.1 PFMT持续性指导对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虽然盆底肌锻炼不受时间、地点及体位的限制,练习不需固定模式,卧、座、站等体位均可进行,但因为动作单调,无固定练习模式,在练习过程中会使孕妇和/或产妇感到乏味而不能很好坚持,甚至终止练习。特别是产后,大多数产妇都割舍不了照料自己婴儿的兴趣与责任,另有一些产妇产后不久即必须返回工作岗位,因此康复计划的成功完成常受到这些实际情况的制约。本次研究显示对照组孕妇在接受了盆底肌锻炼的方法宣教及相关知识后,家庭自行进行盆底肌锻炼的行为并不理想,孕期坚持每天进行盆底肌锻炼者只占21.8%,产后更是降至了10.9%,孕期从不进行盆底肌锻炼者占14.5%,产后升至45.5%。而用电话每2周1次随访指导的持续指导组,孕期每天坚持锻炼者占96.1%,产后略有下降,为88.3%,孕期和产后均无从不进行锻炼者。可见持续指导组孕期直至产后3个月整体的盆底肌锻炼频率优于对照组,2周1次的电话随访对孕(产)妇家庭自行练习盆底肌锻炼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并且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个体化指导。在随访的过程中,孕(产)妇也常向医务人员提问一些盆底肌锻炼的以外的问题,如孕期饮食的注意事项、孕期常见的症状、产褥期保养的注意事项、新生儿保健等。医务人员耐心、专业的回答既解决了孕(产)妇关心的问题,又提高了其及家属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更促进了她们锻炼的依从性。
3.2 PFMT持续性指导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美国妇产学院(ACOG)委员会认为,在没有禁忌证情况下,应鼓励孕妇参加规律的PFMT[11]。妊娠期PFMT对孕妇身体和心理都有益。可以促进孕妇盆底血液循环,加强盆底肌肉张力,减轻妊娠子宫对下肢静脉的压迫,使骨盆内脂肪沉积减少,调节心态,有利于自然分娩,减少剖宫产和阴道助产等难产情况的发生,防止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产后性功能障碍等疾病的发生[12]。本研究中,持续指导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的剖宫产率比较尚不能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许跟影响分娩方式的其他因素有关。
3.3 PFMT续性指导对产程时间的影响
Salvesen等[13]提出孕妇孕20~36周进行PFMT,分娩时可以加快活跃期进入第二产程,从而缩短总产程。本研究显示,两组中经阴道分娩者的第二产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指导组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余两产程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持续性指导孕妇进行PFMT更有助于第二产程的缩短,从而缩短总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和产钳使用率。
3.4 PFMT持续性指导对其他分娩结局的影响
本研究中两组的会阴撕裂患病率和会阴侧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妇女的孕期增重及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尚不能认为良好的PFMT行为有助于降低会阴撕裂患病率和会阴侧切率。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量偏小有关,另外可能与国内的社会、文化、经济及医疗原因有关。
盆底功能锻炼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