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PICC管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PICC管范文(精选12篇)

PICC管 第1篇

1 临床资料

2 例患者均为女性, 平均年龄60岁, 其中1例肺癌未手术行化疗患者, 1例长期静脉高营养治疗患者。2例患者均使用三项瓣膜式4Fr PICC (美国, Bard公司) , 带管时间平均150d。

2 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1 个体差异

1例患者在置管120d左右后出现每次维护时用消毒液消毒皮肤, 皮肤就出现红、痛、痒, 起初没引起注意, 后来发展为局部皮肤起疹、渗出多, 以致不能继续使用贴膜。1例高龄 (82岁) 腰椎结核患者, 长期抗结核治疗, 导致肝功能受损, 血中白蛋白降低, 血浆外渗, 周围组织水肿, 患者食欲和体质差, 营养不良, 血管弹性差, 同时皮下脂肪少, 组织松弛, 置管后组织包裹不严, 加之穿刺点周围皮肤反复消毒和贴膜保护, 皮肤屏保作用下降, 置管后30d皮肤出现红、肿、痛、痒和渗出。两例患者均无全身感染症状, 考虑为穿刺点局部感染或皮肤过敏。

2.2 护理对策

有报道指出, 医院感染中, 30%~50%与护理操作和管理有关[3]。为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我们采用如下护理步骤:先清洁穿刺点周围皮肤, 即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湿棉球, 擦拭穿刺点以外1cm范围的皮肤, 直至完全清除渗出及分泌物;再在穿刺点上涂上少量百多邦软膏予以覆盖, 周围涂抹扶严宁软膏, 最后覆盖6~8层8×10cm无菌纱块包裹。起初, 根据渗出情况每天换药涂药3~4次换, 3d后改为2次/d, 一周后改为1次/d。经过两周的护理, 局部皮肤痊愈, 继续按常规维护, 直至治疗结束。

3 讨论

PICC导管为肺癌患者及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国外资料报道PICC导管可留置2年, 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用药过程中患者的恐惧, 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成功地穿刺留置导管后, 离不开细致的导管护理, PICC导管毕竟是一种异物, 长期留在体内, 在留置期间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 因此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 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无菌技术, 做好相应的护理, 保证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秀华, 王丽娟.三项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3) :245-247.

[2]郑春辉, 王凤, 陈强谱.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防治[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9) :700-702.

PICC置管操作流程3 第2篇

1操作前准备:医生下医嘱,操作者初步评估血管情况。开展穿刺前病人教育:向患者讲明置PICC导管的意义、用途、注意事项,并简单介绍操作程序。随时准备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同时做好心理指导,避免紧张。与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2选择导管:根据病人的经济水平,用药方案,血管情况选择导管。在输液流速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最小最细型号的,管腔最少的导管。因为较粗的导管易引起周围血液动力学改变而增加置入后并发症,增加静脉炎或血管阻塞的可能。健康的静脉一般是可容纳较细的导管的。

3备物:PICC穿刺包一个(含PICC导管一条、穿刺导入针一个,BD导管包内有软尺,其他导管需另备软尺)、10ml注射器2支、肝素帽或无针正压接头1个、无菌无粉手套2副、0.9%生理盐水100ml一袋、肝素盐水适量(成人为100u/ml生理盐水、儿童为10u/ml生理盐水)、穿刺术包一个(镊子1把、孔巾1块、治疗巾2块、无菌透明敷贴1块、胶布纱布若干)、止血带、消毒棉签、消毒剂、一次性隔离衣、一次性手术帽,(BD导管包内有切割器,巴德三向瓣膜管需备无菌剪刀一把)

4病人及环境准备:穿宽松的上衣,上厕所排空大小便,若患者四肢发凉可用热毛巾敷上臂以助血管扩张。彻底清洗术肢,必要时先行沐浴。环境要减少人员走动,尽量在治疗室单独进行。

5操作者准备:洗手、戴口罩、戴一次性手术帽(无菌操作前穿一次性隔离衣),再次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宣教工作。6选择静脉:首选贵要静脉,90%的PICC导管放置于此,因其血管粗直、静脉瓣较少,当手臂与躯干垂直时为最直和最直接的途径,经腋静脉、锁骨下、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其位于肘窝前连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血管粗直,但静脉瓣较多,分支因人而异,个体差异大,当肘正中静脉加入贵要静脉形成最直接的途径达上腔静脉时可作为首选。第三选择是头静脉,其血管前粗后细且高低起伏,在锁骨下方汇入腋静脉,因进入腋静脉时有较大的角度,导管易反折于腋静脉,所以10%的患者经头静脉穿刺时不能顺利进入腋静脉,引起进管困难或导管易位。另应尽可能避免接受乳房切除术和/或腋窝淋巴结清扫、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肢,及上腔静脉压迫和颈部淋巴结肿大者。既往有锁骨下静脉穿刺史的一侧手臂不作首选。一般不选择下肢静脉穿刺,以免静脉栓塞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选择左右臂各有优缺点,左臂活动少,能减少导管对血管的摩擦,导管折叠次数也少;另因其测量时较右臂长,如果穿刺失败有利于再次修剪,但路径较长。而右臂活动多,血管粗,穿刺路径短,但活动较多易损伤导管,且如穿刺失败,因已修剪较短不利于再从左臂穿刺。

7选择穿刺点:穿刺点常规首选肘窝区肘下两横指处,如果进针位置过下,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回流受阻或导管与血管发生摩擦而出现并发症;进针位置过上易损伤淋巴系统或神经系统,且上臂静脉瓣较多也不宜作穿刺点。8测量长度:测量时上肢外展90度,一般预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二、三肋间注意外臂的测量不能十分准确地显示体内静脉的解剖。如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损伤、心包填塞等。

9测臂围:于肘上7cm处测量臂围,用于监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渗漏、栓塞等,新生儿及小儿应测量双臂臂围。10建立无菌区:打开PICC无菌包,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应用无菌技术准备肝素帽、抽吸生理盐水,将第一块治疗巾垫于病人准备插管的手臂下,注意病人的手臂外展90度放置。

11穿刺点消毒:按无菌原则,先用酒精脱脂3次,再用碘伏消毒穿刺点3次,范围应达10cm×10cm以上,待其自然干燥。更换手套,铺孔巾于穿刺部位上,铺第二块治疗巾扩大无菌区。

12预冲导管并修剪导管:用吸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导管并冲洗导管,润滑亲水性导丝。BD导管应剥开导管保护套至预计长度,撤出导丝至比预计长度少1cm处,按预计长度修剪导管。即将PICC导管插入相应型号的切割孔中使切割器的两侧边缘对应的刻度都与预计长度相距0.5厘米时进行切割。注意剪切导管时不要切到导丝,以免损坏导管伤害病人。(巴德管插后再修剪)13穿刺:让助手在上臂扎止血带使静脉充盈,将保护套从穿刺针上去掉(BD导管应握住回血腔的两侧,切忌按压针尖保护按钮。),活动外套管,以15到30度角实施穿刺,一旦有回血立即放低穿刺角度再进少许,以确保导引套管的尖端也处于静脉内,再将外套管送入少许。

14从导引套管内取出穿刺针:松开止血带,用左手食指固定导引套管避免移位,中指压在套管尖端所在的血管上以减少血液流出,从导引套管内取出穿刺针。

15置入PICC导管:用镊子轻轻夹住导管或用手轻捏导管保护套(贝朗管和BD管有保护套),将导管从导入鞘末端逐渐送入静脉。当导管进到肩部时,让病人将头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肩,以防导管进入颈静脉。达到预计长度时可将头转回来。注意不要用镊子过紧夹持导管,以免损坏导管;送管时用力要均匀、缓慢,禁止用暴力置入导管。

16退出并撤离导引套管:BD导管送入至离0刻度10到15cm时(巴德管和贝朗管送至预计刻度),用左手指压套管端静脉稳定导管,从静脉内退出导引套管,撕开并撤离导引套管(巴德三向瓣膜管不用撕直接退出就行)。再将导管置入预计刻度,注意移去导引套管时要固定好PICC导管。

17移去导引钢丝:一手固定导管,一手移去导丝。注意移去导丝时动作要轻柔、缓慢。若导管呈串珠状皱折改变表明有阻力,应停止抽取导丝,并使导管恢复原状,然后连同导管一起退出少许,再试着抽出导丝,重复这样的过程直到导丝较容易的抽出,一旦导丝撤离再将导管推进到预计的位置。(巴德管需修剪长度,一般体外留5到7cm为宜,然后装好导管配套的兰色连接器,并将白色固定翼固定在穿刺点处的导管上。)

18抽吸与封管:用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生理盐水,确认通畅后连接肝素帽,再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注意10ml以下的注射器可能造成高压而使导管破裂,建议使用10ml及以上的注射器。

19清理穿刺点:撤去孔巾充分暴露肘部,用消毒棉签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必要时涂以皮肤保护剂(注意不能触及穿刺点)。

20固定导管,覆盖无菌敷料:将体外导管放置呈“S”形弯曲,BD管在圆盘上贴一胶布(巴德管在连接器上),在穿刺点上方放置一小块纱布吸收渗血。覆盖一透明贴膜在导管及穿刺部位,贴膜下缘与圆盘下缘平齐(巴德管与兰色接头平齐)。第二条胶布在透明敷贴的远侧交叉固定导管,第三条胶布再固定圆盘,写上日期时间操作者,再依次固定外露的延长管使病人舒适。注意禁止在导管上贴胶布,容易危及导管强度和导管的完整。21整理用物:整理床单位,使病人舒适。将垃圾分类放置。

22通过X线拍片确定导管位置:导管末端应位于上腔静脉的中上段为宜,解剖位置在第四到第六胸椎水平。注意在没有经过X线验证导管尖端位置前,不得轻易使用此导管。

23穿刺后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臂围,诊断,住院号,置入导管的名称,型号,编号,置入的长度,所穿刺的静脉名称,继往有无穿刺置管史及次数和部位,本次几次穿刺后成功,术中渗血约几ml,术后有无止血措施及其效果,穿刺点周围皮肤情况,X线片示导管末端位置,穿刺者姓名,穿刺日期,时间等。

24穿刺后宣教:穿刺后24小时内伤口停止渗血前,减少穿刺上肢的活动,可适当做握拳松指动作,穿刺侧上肢的日常生活如:吃饭,洗漱,更衣等不受影响。置管后置管侧上肢避免提重或做剧烈的运动。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通知护士:手臂出现红肿热痛活动障碍;伤口渗血渗液较多或有红肿,化脓;敷料污染潮湿或脱落;导管渗水,脱出或打折。告诉患者置管后如无输液每周得上医院冲管换药一到两次,发现贴膜被污染,潮湿,脱落或危及导管时应随时更换。如有胸闷、气促、心慌请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穿刺时的注意事项

1穿刺前应了解静脉走向及静脉情况,避免在疤痕及静脉瓣处穿刺 2作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放松,确保穿刺时静脉处于最佳状态

3穿刺进针角度约为15到30度,见回血后降低角度进针少许,再送导引套 管

4避免穿刺过深而伤及神经 5避免穿刺入动脉,尤其是幼儿

6穿刺时避免损伤静脉内膜/外膜,以免发生机械性静脉炎或渗漏 7退出针芯前,务必先松止血带,在套管上方加压后再撤出针芯 8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要注意加压止血 9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严密观察

注意:在任何时候注射部位下方出现水肿,而这种水肿不是由于衣服或固定胶带过紧产生的止血带效应,则应考虑是导管相对静脉较大导致静脉回流受影响造成,应是拔管的指征。

穿刺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

送管困难:

症状:阻力感,无法送管,导管皱起或蛇样弯曲

原因:选择的血管小;血管的静脉瓣多;静脉疤痕;静脉硬化;静脉分叉;送管速度过快;病人过度紧张至静脉痉挛;病人体位不当;当选择头静脉穿刺导管进入上腔静脉时易出现导管易位或送管困难等

处理:送管速度不宜过快,可暂停片刻使患者尽量放松;调整位置;嘱病人做握拳送拳动作;调整导丝或撤出导丝;选择粗直及静脉瓣少的血管穿刺;尽量不要在头静脉进行穿刺;在腋窝处扎止血带后送管;一边推注生理盐水一边送管;热敷 导管易位:

症状:阻力感,病人不适,导管可有弯曲打折,无法抽到回血 原因 :异常静脉解剖;继往有手术史或外伤史;病人体位不当;测量误差;在头静脉穿刺

预防:摆好病人的体位再进行穿刺;阻断颈内静脉的方法(当送管达肩部时,病人头偏向穿刺侧,下颌靠肩);准确测量;准确修剪;抽回血

处理:尽量避免在头静脉穿刺;如导管易位入颈静脉,可用5到10毫升生理盐水快速冲管;改变体位;给予时间通过重力自然下降;照片确认;重新定位

渗血,水肿:

症状:穿刺点渗血,剧痛,红肿,麻木,皮肤冷有斑纹

原因:导入针型号过大,留置导管过细;穿刺不当或创伤性穿刺;选择血管不当;有出血倾向;穿刺部位活动过度 预防:了解用药史及实验室结果;熟练穿刺技术

处理:加压止血;避免过度活动;停服抗凝剂,必要时予止血剂 误伤动脉:

症状:血液颜色鲜艳,回血呈冲击状,推入有阻力感等 原因:辨认动脉失误;穿刺过深误入动脉 预防:识别动脉,穿刺不宜过深 处理:立即拔除,加压包扎止血 导丝拔除困难:

原因:强行送管,导管扭曲所致;在生理角度处;未预冲导管

处理:保持好穿刺时的体位;不得强行送管,如遇阻力,暂停数分钟后再轻轻拔出导丝,穿刺前用盐水冲管 心律失常:

原因:导管尖端位置过深刺激上腔静脉丛;病人体位改变或测量静脉长度不 准

处理:准确测量静脉长度,避免导管插入过长;导管退出少许 刺激神经:

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处理 第3篇

【关键词】 PICC导管;并发症;护理

【中国分类号】 R478.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30-01

PICC导管全称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主要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和化疗的病人,它能为病人建立一条良好的静脉通道,可减少对外周静脉的刺激,保护血管, 减少渗漏、感染以及穿刺的痛苦。现将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置管前的相关护理

1.1心理护理:置管之前,做好患者和家属之间沟通。患者由于对PICC不甚了解易产生恐惧心理,导致不愿意配合接受治疗, 因此护士要向患者和家属说明置管的重要性、可能发生的情况和护理中患者的配合要点,消除患者疑虑,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为后续置管做好铺垫。 

1.2.相应置前护理:首先要评估患者血管,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指标和血糖指标,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贵要静脉,察看穿刺部位有无疤痕、感染或损伤。

通过以上置管前的相应的处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治疗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2.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常见并发症有穿刺点出血、导管堵塞、漂移或脱出、全身或局部感染、静脉炎等,现针对PICC常见并发症症状原因和对症处理分析入如下:

2.1 穿刺点出血: 置管中, 导管送入预定长度拔出插管鞘时, 应立即在局部按压止血, 按压时间根据患者的凝血情况而定。如出血较多, 嘱患者屈肘10~20min 或加压包扎, 必要时用云南白药局部外敷[1]

2.2 导管堵塞、漂移或脱出分析及护理要点:(1)导管堵塞:堵塞常见原因,仔细检查导管的体外段,一般导管堵塞主要是冲管、封管方法不正确或没有定期冲管成导管扭曲、打折和血栓形成。

护理要点:每日输液前要观察液体流过,每日用肝素盐水封管[2]。检查导管是否通暢,先回抽血,检查有无血栓的形成,另外避免扭曲、打折穿刺,送管时动作要轻柔, 避免损伤血管壁。若发现有血栓,必须取下接头,将血栓抽出后再用10ml 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内径,然后再连接接头。(2) 导管漂移或脱出:常见原因分析:患者肢体频繁活动、导管固定不牢、更换贴膜时手法不正确。护理要点:指导患者休息与活动(爬楼梯), 穿刺侧肢体勿频繁活动, 妥善固定导管。定期检查导管, 记录好外留导管的位置与长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更换贴膜时手法轻稳、正确, 顺着导管方向从下往上揭去贴膜, 以免将导管拔出。

2.3与置管有关的感染分析:主要原因有:消毒不彻底,敷贴卫生质量差,皮肤过敏,药膏涂换不及时和患者白细胞低。

护理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根据常态原因有的护理,做好预防护理措施。若发现穿刺点局部红肿、疼痛和局部出脓性分泌物,取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和药敏,应按伤口感染处理:局部给予外用抗生素外敷, 每日换药, 直至痊愈。如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 应考虑是否并发感染性败血症, 应严密观察。

2.4静脉炎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常见原因有PICC置入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导管、药物在血管内造成异物刺激,加之患者紧张致使血管收缩痉挛, 造成上肢肿痛、疼痛而发生,护理人员对PICC日常护理缺乏知识和经验。

PICC置入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消毒面积大于20CM*20CM,每次输液前充分注意刺激性较强药物的稀释和点滴速度。静脉炎穿刺成功后根据患者情况,3-4小时后可外加局部热敷,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如发生静脉炎症状,应立即处理,应抬高患侧手臂,局部给予50%硫酸镁冷敷,第二天湿热敷(温度40-50摄氏度), 也可以外敷如意金黄散,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等处理。若三天内症状不缓解,则考虑拔管,拔管后继续湿热敷,必要时局部涂金黄散治疗。

3.结果:

通过对病患症状日常的观察和预防护理,15例未发生并发症、局部血肿及静脉栓塞等状况,出现2例出现导管阻塞,通过上述方法及时进行处理,解决了导管堵塞问题,预防并发症发生。

4.结论:

如何减少化学药物治疗中对皮肤及血管伤害和院内感染、环境保护、避免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发生, 一直都是护理的工作重点。而PICC静脉置管的出现,避免了治疗时药物对静脉及皮肤的管阻塞, 且PICC 管留置时间较长, 减轻了患者因反复刺穿静脉造成的痛苦, 也减少了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组织坏死的危险性。PICC 管因其穿刺点在外周静脉, 比较直观, 穿刺成功率高,穿刺点表浅,容易止血,可避免中心静脉盲穿所造成的严重并发症, 而且操作安全, 简单, 可有护士独立完成, 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总之,PICC 置管一方面减轻了患者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长期输液引起的静脉炎、化疗药物外渗造成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并能始终保持静脉通畅。另一方面护士操作简便、安全,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降低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和应用机制,使得临床应用更为广泛。

参考文献

[1] 王晓勤 .浅谈PICC管的护理[J]. 医疗装备2010,01(01):85

[2] 杨智凤 PICC 管的护理【J】 内蒙古中医药 2008,02(09:):155-156

70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分析 第4篇

关键词:PICC置管,方法,护理措施

PICC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全称是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 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 将一根高生物相容性的导管插入并使其尖端位于上下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PICC减少了静脉穿刺的次数, 由于药物进入大血管后迅速被稀释, 有效防止了静脉炎的发生[1], 正确的置管方法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保证PICC正常使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自2011年7月20日至2011年11月30日, 我科对70例肿瘤患者成功置管, 其中男39例, 女31例, 年龄14~79岁, 平均49.2岁。其中贵要静脉46例, 肘正中静脉20例, 头静脉4例。9例患者出现静脉炎的症状。

1.2 置管方法

1.2.1 置管前宣教

向患者介绍留置PICC的目的、方法、优点, 置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取得配合。

1.2.2 评估血管

穿刺部位为肘部血管, 首选是贵要静脉, 其次是肘正中静脉, 最后是头静脉。因为贵要静脉静脉瓣少, 走形直, 管径粗, 为到达上腔静脉最好的途径, 经贵要静脉置管可以降低PICC静脉炎的发生[2], 故为首选。

1.2.3 准备用物

垫巾, PICC管, 大静脉置管包, 明胶海绵, 无菌手套, 贴膜, 输液接头, 10m L注射器, 0.9%生理盐水100m L, 肝素钠注射液.

1.2.4 方法

(1) 患者仰卧, 去枕, 穿刺侧上肢伸直, 与躯体呈90°角平放。测量从穿刺点至对侧胸锁关节的长度。 (2) 将一次性垫巾垫于手臂下, 消毒穿刺点, 范围为穿刺点上下10cm, 两侧至臂缘, 先用2%碘酊消毒两遍, 再用75%酒精脱碘。 (3) 戴无菌手套, 建立无菌区。 (4) 进行静脉穿刺:进针角度为15°~30°, 见回血后, 放低角度, 将导入鞘送入血管, 松止血带, 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导入鞘, 中指和无名指轻压在血管上方, 可减少血液流出, 退出穿刺针。 (5) 将导管均匀缓慢地送入静脉, 到预计的长度。 (6) 用肝素钠盐水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 确定是否通畅, 后正压封管, 同时嘱患者听取穿刺侧耳后有无水声, 若无水声, 撤出导引钢丝和导入鞘, 连接正压接头, 再次正压封管。 (7) 将体外的导管呈“S”型固定, 在穿刺点上放置一块明胶海绵和纱球压迫止血, 覆盖透明料贴, 用弹力绷带加压粘贴。 (8) 通过X线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尖端最佳位置在第2、3肋间, 并记录。 (9) 第2天更换敷料, 观察穿刺点情况。

2 护理

2.1 置管前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

2.2 置管中护理

(1) 严格无菌操作。 (2) 穿刺前用肝素钠盐水预先冲管, 并润滑导管。 (3) 进针要轻及送管动作要缓慢均匀, 避免损伤血管内膜, 出现机械性静脉炎。 (4) 当导管送入血管15cm时, 嘱患者头偏向穿刺侧肢体, 用下颌使劲贴近锁骨, 此动作可防止导管进入头静脉。

2.3 置管后护理

(1) 穿刺部位的护理, 穿刺完毕固定好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固定, 并按压穿刺点半小时。 (2) 更换贴膜:置管后第2天必须更换贴膜, 以后每周更换贴膜和输液接头。 (3) 封管:每次输液结束后须用20m L注射器抽取稀释的肝素钠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

3 总结

70例PICC置管患者中, 有64例一次成功, 成功率91.4%, 6例进行第2次穿刺后亦置管成功。有3例导管位于颈内静脉和腋下静脉, 进行调整后有2例复查X线片位置正常, 其余1例始终不能到达上腔静脉, 后留至锁骨下静脉。在所有PICC患者中, 有9例患者出现肢体肿胀或局部皮肤红肿、疼痛, 发生率为12.9%。

4 讨论

PICC是肿瘤患者理想的输液治疗通道, 因为PICC末端位于上腔静脉, 而上腔静脉的血液流速是2000~2500m L/min, 化疗药物到达上腔静脉后迅速被血液稀释, 到达全身各处, 避免了对血管的局部刺激。PICC最长可留置1年, 期间避免了反复穿刺。在这70例置管患者中, 没有发生渗液及感染的情况, 所以, PICC是简单、安全的输液通道。

参考文献

[1]胡翠环, 孙玉梅, 刘洋.对30例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8) :581.

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 第5篇

1、PICC穿刺后隔着无菌贴膜压迫穿刺点4—5分钟。置管当天手臂不能过分用力,避免穿刺点出血。可做适当手腕,手指活动运动。穿刺后当晚开始热敷30分钟,后三天连续热敷,每天4次,每次30分钟,热敷范围为贴膜上方1厘米处开始到肩部,用半湿的热毛巾包裹整个手臂,或者用热水袋隔着湿的毛巾压在静脉走向热敷,以不烫伤为宜,热敷时适当按压穿刺点。静脉条件较差时,热敷后可用喜疗妥沿静脉走向涂抹,以促进热敷效果。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2、适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置管者不会影响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置管后须多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可多做握拳松拳活动及轻微家务,如擦桌扫地、洗碗,洗菜等,但活动幅度应控制,置管侧手臂不宜做肩关节大幅度甩手运动,不宜游泳,不宜打乒乓和打网球,不宜做引体向上和托举哑铃等持重锻炼,避免置管手臂重体力活,以不超过一热水瓶的重量为准。如平时喜欢打牌的患者,要留意穿刺侧的导管,是否有折损、折痕。

3、携带PICC患者应每周定时至医院进行一次冲管,一次换贴膜,一次换肝素帽等专业护理,不得擅自自行处理。出汗较多、沐浴等因素导致贴膜褶皱、滑落等现象,请及时至医院更换贴膜。保持穿刺处皮肤的清洁干燥。

4、当做CT和MRI检查时,应提醒医务人员禁止在这根导管上使用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而影响到正常使用。如果到外地或到其他医院就诊(输液、维护时),应提醒护士使用10—20ml注射器。

5、请注意不要在置管侧手臂上方扎止血带、测血压,以防血液返流造成导管堵塞;衣服的袖口不宜过紧,尤其在冬天穿脱衣服时,应防止把导管带出,由于PICC导管有外露接头容易钩住衣服,为防止这一现象可用干净的女士无跟袜或透明袜子剪去袜头和松紧带,套在外露的PICC导管外,这样可以巧妙的起到保护导管的作用。

6、如发现以下情况请及时来医院就诊:

(1)如遇透明敷料污染、卷边、潮湿等导致不完全脱落时,应及时到医院更换敷料;

(2)如发现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有瘙痒、皮疹、红肿、肿胀、疼痛、有分泌物活动障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至医院就诊;(3)如遇输液时疼痛、输液停滴、缓慢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至医院就诊;

(4)如发现导管内有血液返流,外露导管打折、脱落、漏水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至医院就诊。

PICC管 第6篇

[关键词] 外周静脉;神经外科;置管;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erve surgery in the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vein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Methods: 34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urosurgery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PICC puncture method of puncture, analysis in the process of penetration of the causes of and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Results: 34 cases of patients, 2 cases of peripheral vein condition is poor, from internal jugular vein into the duct; 3 cases of catheter heterotopia, the adjusted into the superior vena cava. The rest of the patients are well to puncture the vena cava.

[Key Words] peripheral vein; Neurosurgery; Catheter; nursing

神经外科患者因有意识障碍、躁动、肌张力高、长期卧床关节僵硬,需功能锻炼及康复治疗、肺部感染(气管切开)咳嗽多致胸腔压力加大等特点。所以其治疗时间长、使用的药物刺激性大、渗透压高;为解决其输液难问题,本科对神经外科患者实施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Peripherally l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PICC穿刺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34例行PICC置管术,其中男性26例,女性8例,年龄32–76岁,平均54岁。重型颅脑损伤14例,高血压脑出血20例。贵要静脉穿刺置管22例,肘正中静脉置管7例;头静脉穿刺置管3例,颈内静脉置管2例(一例塞丁格技术),置管时间最长1年,最短45天(出院拔管)。

1.2材料 选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巴德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材质为高等级医用硅胶,柔软、有弹性。形号为4F,导管全长60cm;内有双翼穿刺针一枚,白色护翼1;另备止血带、皮尺、2副无菌手套、一瓶稀肝素盐水稀释液(5-10U/ml),复合碘棉签,3M敷贴,塞丁格穿刺包(PICC导管套件及附件)

1.3方法 向家属详细介绍PICC置管的目的、作用、注意事项及并发症;了解PICC的优点,介绍已置管患者,加强交流沟通,消除担忧,主动并配合签署置管同意书。患者取仰卧位,臂与身体呈90°,扎止血带,确定穿刺点,首选贵要静脉,其次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点为肘窝下二指处最佳;测量:1、原始臂围,穿刺点上方10cm或肩下10cm。2、导管置入长度:穿刺点至胸锁关节然后向下反折至第三肋间隙长度;常规消毒酒精脱脂3遍,PVP-I消毒3遍;范围上臂中段至前臂中段20cm,两侧至臂缘;铺巾,戴无菌手套(有粉需先冲洗),严格无菌操作,检查针芯,用稀肝素盐水预冲导管、连接器,确认三向瓣膜功能良好;穿刺,见回血,送外鞘,松止血带,撤出针芯,缓慢送导管,至20cm时即管端至肩部,将患者头转向穿刺侧手臂,下颌靠近肩峰,防止误插至颈静脉,继续送管至预测长度,抽回血,拔导丝,撤外鞘,修正导管,安装连接器,再抽回血,以脉冲方式冲洗导管且正压封管,连接肝素帽,打“S”弯,白色护翼,3M贴膜固定,做好导管标识,弹性袜套保护;第一时间内行X线胸片确定导管位置。

2 操作过程中因病人原因出现的问题及护理对策

2.1躁动 神经外科病人意识不清,躁动明显,有抵抗,肌张力高,穿刺治疗不配合,可致穿刺失败或静脉损伤。对策:尽量选择肘上穿刺,穿刺前安抚患者稳定情绪,正确使用约束工具,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按医嘱给予适量镇静剂,使患者安静,两人或三人配合:一人穿刺;一人固定患者上肢;另一人固定患者头部,并协助患者将头部下颌靠近穿刺侧肩膀,确保穿刺顺利进行。本组患者中躁动有12例,均穿刺成功。

2.2偏瘫或全瘫:神经外科病人因颅脑损伤至半身不遂多,再加上因长期卧床,肌肉萎缩,患者血管条件差。对策:神经外科患者应尽早使用PICC穿刺。当患者一侧肢体瘫痪时,应选择健侧肢体穿刺,利于偏瘫肢体康复治疗。当患者双侧肢体瘫痪时,应尽可能选择右侧肢体,进行肘上穿刺。本组病例中有2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均穿刺成功。

2.3关节僵硬:长期卧床、持续肌肉张力高致肢体关节、颈项僵硬,无法肘下穿刺及转颈配合。对策:先按摩肢体及关节使其尽量放松,选择塞丁格技术肘上穿刺,两人配合,当导管置入20CM时,配合护士用食指和中指在锁骨上窝阻断颈内静脉入口,避免导管插入颈内静脉。本组病例中有8例患者关节僵硬,其中7例穿刺成功,1例因配合护士手阻断颈内静脉方法不当,导管入颈内静脉,立即导管室影像下调整至上腔静脉。

2.4穿刺失败:长期输液治疗外周静脉条件差,老年患者血管质量差,肘部血管条件差,看不到或摸不到,攥紧止血带,轻轻拍打穿刺点、穿刺前热敷未能使血管充盈差。对策:改用塞丁格技术穿刺。本组病例中有2例因穿侧失败,改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因外周静脉条件差,后改经颈内静脉置管,穿刺成功。

2.5导管异位插管前测量误差,患者个体差异因素,1例入右心房,未引起心律失常;护士操作不熟练,术中未及时将患者头转向肩峰,1例入颈内静脉。患者关节僵硬、颈项强直,用手阻断颈静脉不到位,1例入颈内静脉。对策:插管前准确测量,充分评估肢体有无外伤手术史、放化疗史、静脉血栓史;患者配合程度,颈部活动情况;(2)对于关节僵硬、颈项强直,先按摩肢体及关节使其尽量放松,尽量让患者转头压低,两人配合用手阻断颈静脉时需到位,避免导管插入颈内静脉。(3)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时,患者病情允许取坐位输注0.9%NS500ml,术后适当走动。(4)上述措施无效,拔出导管一定长度,严格无菌操作导管室影像下调整至上腔静脉。本组2例穿刺时入颈内静脉,经上述处理后,均到达上腔静脉。

3 讨论

PICC置管操作方便、简单安全有效,创伤小患者痛苦少,管质柔软无刺激,为治疗建立了良好的静脉通道,避免高渗药液对患者血管的损害,解决外周静脉致药液外渗的后顾之忧,而且不影响患者肢体活动及功锻炼,满足神经外科患者需求,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护理重点为置管前对患者认真评估,做好心理护理及相关准备;置管中严格规范操作,避免导管异位发生;置管后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加强病情观察,确保治疗有效安全。

参考文献:

[1]郭丽娟,王立,任少林,等.预防PICC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实用护理杂志,2003,19(7);5

[2]王春妹.护理操作对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护理研究,2004,18(6B):1009.

[3]陈萍.B超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护理.现代实用医学,2008,20(7):575

[4]朱慧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异位部位分析及对策,护理与康复,2010,9(2):153-154

PICC置管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 第7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2月~2010年8月共开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83例患者,年龄25~71岁。其中,87%为癌症患者,为多疗程化疗置管治疗。最长留置时间295天,最短21天,平均置管时间92天。

1.2材料

采用德国贝朗医疗股份公司生产PICC导管,规格型号375(70 cm)和257(45 cm)两型,PICC穿刺包、3 M透明贴膜。

1.3操作步骤

1.3.1操作前向患者介绍PICC相关知识,使其了解到操作目的、过程、带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做好心理护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由患者或家属签定置管同意书。

1.3.2备好用于穿刺的物品,房间光线充足。协助患者平卧摆好体位,并选择合适的血管及导管。测量穿刺点至上腔静脉的长度为置管长度及臂围,并作记录。

1.3.3置管步骤:(1)确定静脉和插管穿刺点,首选贵要静脉[1]。此静脉管径粗、直、静脉瓣少。其次可选肘正中及头静脉。患者平卧,手臂外展与躯干呈90°。测量定位(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向下折至第3肋间)。(2)建立无菌区,术者戴无菌手套,按无菌操作原则操作,消毒穿刺点,生理盐水预冲导管,确定导管应插入的长度(另一护士协作操作)。(3)扎止血带,以15°~30°进针,一旦回血立即放低角度推入导管针3~6 mm,推送外套管,左手食指固定导引套管,中指压在套管尖端处的血管上,松止血带,抽出穿刺针,用镊子夹住导管尖端,逐渐将导管延血管解剖走向缓慢推送入预定的长度,达到上腔静脉后,退出导引套管并掰开移去导引钢丝,用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生理盐水,连接肝素帽,固定导管,覆盖无菌纱布,贴无菌透明敷贴。操作完毕进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位置是否正确。(4)置管成功后,局部压迫20 min,并嘱置管肢体避免剧烈活动,以防出血。

1.3.4记录操作护士姓名及PICC放置日期、PICC类型、导管型号、导管尖端位置、插入长度及外露长度、所穿刺静脉名称、穿刺过程是否顺利、固定情况。

2护理

2.1 PICC操作前护理

置管前,操作护士要向患者或家属讲明置管的重要性,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在操作过程中需患者配合的要点,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和同意,并与其签订置管同意书。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的数值,仔细测量置管长度。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

2.2 PICC操作中的护理

置管过程中注意保暖,当导管进入肩部时,让患者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肩以防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如遇推送导管困难时,可稍拉回导管,轻微调整穿刺针再推送导管,或边推0.9%氯化钠注射液边推送导管,遇阻力不可强行推送导管,嘱患者适当调整体位,使上肢与躯干垂直,或稍作停顿后再继续操作,如果仍有阻力可改为对侧静脉置入。

2.3 PICC操作后护理

在穿刺点处放置一块约2 cm×2 cm大小的纱布,再覆盖透明贴膜固定,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加压止血的作用,另一方面利于观察出血情况。一般情况下24 h更换贴膜,以后每周更换一次,如有出血、污染、潮湿应随时更换。更换时注意要自下而上的去除贴膜,不要用手触动贴膜覆盖区内的皮肤,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水肿,触摸穿刺点有无疼痛、硬结。如出血量较少直接更换贴膜即可;出血量较大时,可在贴膜外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或在穿刺点放置凝胶海绵止血。每日观察导管的刻度并记录,查看导管有无打折。如导管有部分脱出,可采用局部固定,切不可将脱出导管再送入血管中,以防感染。每次输液时观察输液速度,如滴速不畅,可能有管道堵塞现象,并于每日输液完毕后用20 ml生理盐水脉冲封管。交待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2.4拔管的护理

导管拔出前应用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皮肤,体位最好是卧位,导管拔出时应从穿刺部位轻轻地缓慢拔出,用力要均匀,忌暴力,防止过快,以免损伤血管壁,导管尖端拔出后立即压迫止血,消毒穿刺点,无菌敷料覆盖24~48小时[2]。测量导管长度,仔细检查导管尖端是否完整,检查导管有无损坏、断裂、缺损。

3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留置时间过长可能会有局部感染、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漂移或脱出、导管破裂或断裂等并发症。

3.1导管堵塞*

护理人员需掌握正确的脉冲式正压封管技术,正确的封管可防止血液进入管腔内,致使血液凝固而发生堵管。输血、血浆、脂肪乳剂等可使导管堵塞的可能性增加,输液完毕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一旦发生导管堵塞,不可强行推注液体,强行推注液体有导管破裂或导致血栓栓塞的危险。先检查导管是否打折,排除以上原因后,若为不完全堵塞,用0.9%氯化钠注射液反复抽吸或冲洗导管,可获通管。经以上方法处理仍不通畅时,可用含20~50 U/ml的肝素钠液10 ml的注射器抽吸,然后放松,借助负压,使液体充满管腔,边抽边推,如此反复数次,导管可再通。3.2静脉炎行PICC后,由于血液流速减慢及导管在血管内造成异物刺激,加之患者紧张致使血管收缩痉挛,少数患者可并发上肢水肿、疼痛等静脉炎。为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选择导管的型号与血管的管径相适宜,穿刺动作要轻柔,可减少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血管内膜。输入刺激性较强的化疗药物,易引起化学性静脉炎,输注前应确保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内。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程度与置管前接受化疗药物的程度呈正相关[3],发生静脉炎后,抬高患肢,局部湿热敷,每日4次,每次20~30 min,3天内症状未能缓解,应考虑拔管。拔管后,应继续给予湿热敷,并停止从此部位输注液体。

3.3导管漂移或脱出

用3M透明贴膜覆盖导管体外部分导管,并用纸胶布妥善固定,每周更换贴膜一次,防止贴膜卷曲、松动。更换时注意要自下而上的去除贴膜,不要用手触动贴膜覆盖区内的皮肤,严格无菌操作。每次观察刻度并记录,导管有部分脱出,应采取局部固定,不可将脱出的导管再送回血管。

3.4导管破裂或断裂

查找损坏点,确定导管种类和规格,更换连接器修复导管。如果发生断裂应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重新固定导管。断裂部分游离体内应尽快定位取出导管。

3.5局部发红、肿胀、疼痛

及时拔出导管,局部用硫酸镁湿热敷,无好转改用洁优神局部喷涂每8小时一次。

4结果

笔者所在医院行PICC术83例患者,其中,11例带管出院。83例技术操作顺利,除2例患者局部出血,1例患者肢体远端(手指)轻度肿胀。其余80例未发生并发症。83例置管期间达到良好的治疗通路作用。

4.1出血

发生于穿刺置管后12小时内,原因与凝血功能、穿刺部位剧烈活动等有关。穿刺后用无菌纱布按压时间10~15分钟再行绷带包扎。适当限制置管侧上肢活动,并用冰袋冷敷。本例患者置管后出血给予局部加压,更换敷料后未见继续出血。

4.2肿胀

多见于导管破裂或静脉回流受阻。如出现肿胀、疼痛,再次输液时症状加重,即为导管破裂液体泄漏,应立即拔除,重新更换导管。本例患者表现为穿刺后肢体远端(手指)轻度肿胀,给予湿热敷和嘱其适当活动,尤其是手指,2天后肿胀完全消退。

4.3远期随访

4.3.1出院前告知患者穿刺侧肢体可以做适当运动,但不能剧烈运动,持重物或作引体向上。出院后每周到医院进行冲管,更换敷料一次,如有潮湿及时到医院更换敷料。

4.3.2嘱患者及家属注意观察穿刺侧肢体有无红、肿、热、痛等现象,如有异常及时拨打咨询电话,若遇PICC留置管脱落、阻塞、折断等不能自行处理,应立即复诊。

4.3.3指定专门护理人员负责,采用电话随访,加强双向联系,尽可能详细了解患者置管期间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5体会

5.1 PICC导管采用硅胶材质,非常柔软,不论是穿刺过程还是长期置管,都不易损伤血管内膜,不会造成血管壁穿透,降低了静脉炎或血栓形成的可能。

5.2 PICC技术操作程序简单,易于掌握。留置时间长达一年。实现静脉输注全程“一针治疗”。既消除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又降低感染的危险,对长期输液、肿瘤患者多疗程化疗尤为适用。

5.3 PICC选用肘部静脉插管至中心静脉,肘部静脉易于看到或扪及,其周围无重要组织结构,操作创伤小,不易发生出血、气胸,动脉损伤、空气栓塞等并发症。其安全性优于锁骨下静脉及颈静脉置管。

5.4输液中的高渗性、高黏稠度、刺激性药物通过PICC导管,直接进入中心静脉,从而被血液迅速稀释,解除了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毒性作用,保护了外周血管网,解决了药物外渗、药物性疼痛等问题。

5.5患者病情变化或病情危重时,随时保持通畅的静脉通道,保证给药捷径,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

5.6成功的穿刺留置导管后,更离不开细致重要的导管护理[4]。因此严格无菌操作,做好穿刺部位的清洁、消毒、保护,非常重要。

5.7 PICC管携带方便。间歇期可以带管回家,不限制臂部的正常活动和日常生活。只需每周做一次导管维护,而且维护费较低。降低了医疗成本,减少患者的费用和痛苦。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5.8由于长期带管,治疗时不必重复穿刺,节约了护理时间,减轻了护理工作强度,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摘要:2008年12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开展83例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PICC置管技术操作简单、易掌握、安全、并发症少,具有不需要局麻、缝针,患者留置后活动不受限制,留置时间长,避免反复穿刺及化疗药物、高浓度液体对局部血管的刺激等优点。通过定期观察和电话随访掌握患者置管情况,本组2例局部出血,1例穿刺者肢体远端轻度肿胀,其余未发生并发症。

关键词:PICC,置管,临床应用,护理

参考文献

[1]黄晓华.PICC的临床应用体会.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48.

[2]孟春英.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25例.实用护理杂志,2003.19 (2):42.

[3]赵洁.白血病患者应用改良的PICC的护理96例.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11-12.

PICC管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行PICC穿刺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静脉输液时间≥6 d者,化疗者,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且意识清醒者,知悉研究内容且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其分为对照组(n=35)与试验组(n=45),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0~70岁,平均(52.3±3.6)岁;试验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21~70岁,平均(53.1±3.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即盲穿):操作者以肉眼观察、触摸方法或根据临床穿刺经验评估下臂血管,标记穿剌点,左手固定穿刺处皮肤,右手以16G钢针穿刺针30°角度从标识处进针刺人血管见回血,退出针芯,将导管通过穿剌鞘送人到预期位置。

1.2.2 试验组

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MST)穿刺法:在超声引导下,准确探测到满足占位影响最小的上臂静脉,先用21G塞丁格穿刺针刺沿导针器角度刺入血管见回血,将导丝穿过穿剌针进人血管,退出穿剌针,以局部利多卡因进行局麻,扩开穿剌点皮肤,将扩张器、插管鞘组件沿导丝走向送人血管并撤出导丝,再把PICC由插管鞘置人血管,并缓慢送达指定位置。

1.3 观察指标

(1)置管效果:该项指标主要包括就带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达到预期置管目的、舒适度、疼痛评分以及穿刺失败比例;(2)成本效果比;(3)不同血管直径患者置管成功率,该项指标主要包括一次成功率、二次成功率以及三次或以上成功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1)舒适度: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舒适度调查表进行调查,该调查表经查阅文献后选取10个患者最为关切的问题进行编制,共计10个条目,每条目分值为1~5分,满分为50分,45~50分表示非常舒适;35~44分表示舒适;25~34分表示一般,15~24分表示不舒适;<15分为非常不舒适,即患者得分越高表明舒适度越高。本调查表由5名临床专家评定,内容效度CⅥ为0.81,Cronbach’α系数为0.856,表明该问卷具备良好的信效度[3]。(2)疼痛评分:采用数字评分法对其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将一条长度为10 cm的直线条分为10等份,依次标为0~10分,患者参照自身疼痛程度自主划线,得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重,0分表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分为重度疼痛[4]。(3)成本效果比(C/E):确定好输液治疗效果后,患者、主管医生、静脉治疗护士以及责任护士分别就带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达到预期置管目的、舒适度、疼痛评分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分,每项为1~10分,权重值为其分值除以总分值,而后计算静脉输液治疗的综合效果指标EI,EI=1为平均水平,EI<1则差于平均,EI>1则效果好于平均,期间的所有收费均按照医院PICC置管收费经行核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置管效果

两组置管期间并发症、达到预期目的以及舒适度对比差异显著;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试验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穿刺失败率0.0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3%;试验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成本效果比比较

经研究后的结果显示,对照组EI值为0.70,CER为(2051.42±124.65)元;试验组分别为1.13、(978.76±56.15)元。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设定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并发症,行敏感度分析后的结果显示对照组CER为(2487.14±153.25)元,试验组为(1972.57±102.75)元。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于治疗过程中均会存在并发症发生风险。

2.3 不同血管直径患者置管成功率比较

试验组45例患者中,血管直径为2.0~2.5 mm的一次、二次、三次及以上成功率分别为20.0%、60.0%、20.0%;直径为2.6~3.0 mm时分别为85.7%、9.5%、4.8%;直径为3.1~4.0 mm时分别为91.7%、8.3%、0;直径为>4.0 mm时分别为100%、0、0,可见,血管直径越大,首次成功率越高。

3 讨论

传统穿剌法使用触摸方法、体外肉眼观察法进行穿刺,部分会根据经验对血管状况进行评估后再穿刺,而超导下MST穿剌技术其可借助超声,可直观看到被穿刺血管的直径大小,进而可将穿刺视野放大,因微血管鞘的穿刺针小,故而超导下穿刺成功率较高[5]。除此之外,穿刺导管均为一次性使用,且成本较高(一般其单根造价为1751元),而进行传统盲穿时,若未经超导下MST穿刺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卫生资源浪费现象出现,虽MST穿刺技术在置管时成本高,但患者于带管过程中的并发症较小,避免了患者因并发症频发导致的后续治疗费用增高的问题,因而避免了卫生资源浪费[6]。

采用传统穿剌法者于后期带管治疗过程中,会因非计划性拔管、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因素而要求拔管,对患者带管期间的舒适度造成较大影响,而超导下MST穿刺技术置管则可有效避免,或与观察组置管部位在肘关节以上,而因肘关节屈伸事不会出现不适感和牵拉感有关,且随着带管时间的延长,患者更关注的是置管的安全性、是否能缓解痛苦、能否顺利完成治疗,再加上超导下MST穿刺技术PICC置管成本效果较好,疼痛小,因而在临床采用率较高[7,8]。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置管期间并发症、达到预期目的以及舒适度对比差异显著;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试验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穿刺失败率0.0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3%;试验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试验组EI值以1.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70,CER明显低于对照组,行敏感度分析后的结果显示对照组上述二值均明显低于试验组;且当血管直径越大,首次成功率越高,上述指标均表明患者采用超导下MST置管技术的置管效果明显优于传统PICC置管技术的置管效果。

综上所述,PICC超声引导下MST置管技术较之于传统盲穿技术,具有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舒适度高、穿刺失败率低以及疼痛评分低等优点,可作为具有长期输液治疗需要患者的首选穿刺方案,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敏.关于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和护理方法的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97-99.

[2]张晓菊,陆箴琦,等.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上臂PICC置入与盲穿置管的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11,15(1):1259-1260.

[3]叶祝芹,徐小慧,邓琦芳.非超声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1):103-104.

[4]詹敏.基层医院PICC开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152-154.

[5]王秋凤.PICC在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3):8-9.

[6]王建意.B超引导与传统PICC置管技术的对比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0,4(22):123-124.

[7]毛世方.循环质量管理护理模式在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8):90-91.

PICC管 第9篇

1 患者方面

1.1 心理状态

一旦让患者签置管同意书就会产生担心甚至恐惧心理。有研究表明, 患者在置管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担心影响平时的工作及生活和美观, 担心出院后导管的维护, 担心费用过高, 害怕穿刺失败引起生命危险, 害怕穿刺疼痛, 化疗药物外渗知识缺乏[2]。

1.2血管状况

护理人员应掌握血管的特点, 血管的粗细、弹性, 是否弯曲, 有无静脉瓣, 走向是否清晰, 既往有无反复多次穿刺, 患者或环境温度过低等因素造成血管不充盈均可影响穿刺的成功。

1.3 病情

患者病情严重, 神志异常, 烦躁不安, 操作时不配合, 也容易导致穿刺失败。

2 操作者方面

2.1 操作者的情绪及心理状态

操作者在操作时若情绪不稳定或因其他原因导致紧张、焦虑、烦躁, 造成注意力不集中, 判断失误导致穿刺失败。

2.2 技术水平

静脉穿刺能力是衡量护理人员技术水平的指标之一, 穿刺成功是送管顺利的先决条件,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是否对血管有信心, 选择血管的大小、是否有分支、静脉瓣、进针点、角度均会影响穿刺的成功, 穿刺失败, 送管就不成功。因此PICC穿刺应由经过正规培训并考试合格取得相应证书者。

2.3操作时间及地点

操作时正是下班时间或中午人员有限时, 会使操作者不定心, 体力透支, 做事容易操之过急。在患者病床旁操作, 缺乏相对安全、舒适的操作环境, 导致穿刺失败[3]。

2.4 临床经验不足

对PICC的置管操作流程不熟练, 新手应在技术熟练的老师指导下进行操作。对每发生一例失败案例及时分析原因, 共同讨论、总结, 进行相关资料收集, 掌握技巧, 积累经验。

3 护理对策

3.1 置管前的护理

3.1.1 术前宣教及心理护理

术前评估患者, 做好沟通, 向患者详细介绍PICC置管的优点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并发症, 解释置管的重要性、签同意书的必要性, 穿刺中的配合, 参观带管患者, 消除紧张情绪, 减轻心理负担。

3.1.2 操作者

操作前做好充分物品准备与患者的沟通, 取得患者的配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 穿刺过程中的应急处理及与助手的协助与配合。因此我科对操作者首先进行心理方面的培训,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沉着, 冷静, 而且穿刺第1例给予静脉条件好的进行, 以增加患者的成功感[4]。

3.1.3 选择合适的操作时间及地点

PICC穿刺不同于普通的外周静脉操作, 操作时间长, 用物多, 无菌条件严格, 应避免急诊操作, 应安排在专门的操作间。光线充足, 温度适宜, 时间充足, 用物准备充分, 是提高穿刺成功的前提。

3.1.4 导管选择

在操作最初就选择适宜的器材和规格, 根据血管条件及输液流速要求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 如无要求, 应尽量选择最小最细型号的导管。

3.1.5 血管选择

在评估患者血管时, 首选贵要静脉。据报道, 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置管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7%, 头静脉成功率为78%[5]。作好评估选择最适宜的血管穿刺, 如患者循环差可先作热敷, 调节室温力求达到最佳血液动力学状态再穿刺。

3.2 置管中的处理

为患者摆好体位, PICC穿刺取平卧位, 穿刺侧上臂外展90度角。选择粗直及静脉瓣少的血管进行穿刺;避免穿刺过深误入动脉和刺激神经。进针角度常规为15~30度角, 但遇到静脉较深者角度应大些。穿刺见回血后不能急于退针芯。由于穿刺针的外套针的外套管长度比针芯长度略短1 mm左右, 回血后外套管未安全进入血管, 正确的方法是穿刺后见回血再压低进针角度平行进1~2 mm后退针芯[6]。穿刺成功后送管应轻柔、匀速推进, 禁止快速、用力一次性将导管送入。当导管进入肩部时, 让患者头转向穿刺一侧, 下颌靠肩以防导管误入颈静脉。遇到送管困难不能强行用力推进:可暂停送管等待片刻, 使患者尽量放松;检查导管鞘是否在血管内, 患者是否紧张导致血管痉挛, 与患者交流, 分散其注意力, 降低应急反应, 嘱患者作被动握拳松拳动作, 对置管侧肢体热敷使肢体放松, 血管充盈。适当调整体位及肢体角度, 导管末端接注射器一边送管一边推注0.9%氯化钠注射液, 强调推进时动作轻柔。准确测量置管长度, 避免导管插入过长导致心律失常。

3.3 置管后的护理

送管成功后应检查回血, 如无回血应适当调整导管长度, X线定位。对血管条件差的患者选择其他技术增加穿刺成功率, 如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 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及我们努力的目标。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术不仅能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 且在疑难病例的置管操作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可作为常规PICC置管穿刺失败的补救措施。

4 结束语

PICC目前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尤其是应用于肠外营养补液和化疗中, 能满足各种液路要求, 消除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 保留静脉通道为抢救赢得时间[7]。护理人员应尽量减少或去除影响置管成功的相关因素, 将置管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进行总结, 提高了PICC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完善了这项技术,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邹勤, 谢娟, 陈民宵, 等.PICC置管后肢体肿胀的护理及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 2007, 15 (9) :1367-1368.

[2]张松云.肿瘤患者PICC置管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 2011, 18 (5A) :16-17.

[3]杭燕, 储小红, 康群.影响PICC穿刺置管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护理, 2009, 47 (35) :60-62

[4]陈立荣, 吕桂玲, 邵菲, 等.影响重型肝炎患者PICC置管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河北医药, 2009, 8 (16) :2176-2177.

[5]周日莲, 胡峰霞, 杨健美, 等.PICC置入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J].山东医药, 2007, 47 (25) :102-103.

[6]黄石群, 胡敏芝, 梁艳芳, 等.影响PICC置管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7, 9:872-88.

PICC管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筛选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肿瘤科接受化疗的8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包括男47例, 女41例;年龄23岁~67岁, 平均年龄50岁;导管留置时间60 d~325 d, 平均天数118 d;其中肺癌患者28例, 结肠癌患者10例, 食管癌患者15例, 乳腺癌患者25例, 宫颈癌患者10例。

1.2 评估

置管前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静脉条件;了解患者既往史:胸腔内是否有肿瘤或肿块, 有无血管内留置器材既往史, 手臂、肩膀、胸部手术创伤史, 血管手术史, 消毒液过敏史等[1]。

1.3 静脉选择

贵要静脉因其管径粗大且通向中心静脉的路径较直, 因此作为首选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均按照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规范操作流程穿刺置管, 操作后行X线检查, 确定PICC导管尖端是否位于第三肋间 (上腔静脉上端) 。

1.4 健康指导

1.4.1 置管前健康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PICC的优点、适应证、置管前具体事项、价格, 重点讲解PICC导管可以有效避免长期化疗对患者血管造成的损伤及提供高效的给药途径[2]。向患者讲解术后有可能出现血栓及静脉炎等并发症,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要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疑虑和恐惧心理, 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 避免使用过多的术语, 以取得患者主动配合, 增加治疗疾病的信心。

1.4.2 置管中健康指导

操作过程中经常询问患者的感受, 并观察患者有无不适, 适当运用鼓励性语言, 可充分调动和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及潜能;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减轻心理负担, 并结合患者的特点指导具体配合方法, 以利于顺利完成置管。

1.4.3 置管后健康指导

置管后需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压迫止血24 h, 思乐扣固定导管, 次日更换贴膜观察渗血情况, 嘱患者将置管侧肢体适当垫高, 多做握拳动作, 利于静脉回流, 减少局部血栓及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告知患者置管侧肢体如出现疼痛、酸胀等不适症状时, 应立即通知护士, 便于及时对症处理。告知患者禁止使用10 m L以下的注射器推注药物及使用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做CT或MRI检查, 禁止将导管外露部分再置入体内。

1.4.4 出院后健康指导

1.4.4. 1 注意事项

如为外地患者应将出院期间维护PICC导管所需用物备齐带回, 加强护理宣教, 告知导管的维护时间, 由当地医院的PICC专业人员进行导管的维护及换药工作, 不可随意操作, 以免损坏导管, 缩短PICC使用寿命。同时填写PICC维护记录本, 定期电话随访患者导管的情况。

1.4.4. 2 日常维护

告知患者可从事家务劳动、一般性日常工作, 避免游泳, 可适当锻炼但避免做引体向上、托举哑铃等持重锻炼, 不能做大幅度的肩关节甩手动作。注意不要在置管侧手臂测血压及扎止血带, 睡觉时避免长时间压置管侧肢体, 以防血液流动滞缓, 形成血栓。衣服的袖口不宜过紧, 穿脱衣服时防止将导管带出体外。置管期间可进行淋浴, 不可盆浴或泡浴, 沐浴前先用塑料保鲜膜缠绕置管侧肢体数圈, 可将小毛巾放于保鲜膜下, 再用胶布将保鲜膜上下边缘贴紧。沐浴后检查贴膜有无潮湿松动, 以免发生贴膜脱落或导管脱出等情况, 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对症处理。

1.4.4. 3 并发症处理

告知患者科室电话, 如出现以下异常情况及时打电话或返院, 由PICC专业护士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如出现穿刺点发红、肿胀、烧灼、麻木、疼痛、出血、化脓、渗液、皮疹, 导管不通畅、冲管困难, 导管内有血液反流, 导管破损或折断, 导管移位或脱出, 贴膜脱落。

2 结果

对我科88例行PICC化疗患者进行了健康指导, 患者均能积极配合, 住院期间出现3例静脉炎, 护士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后好转。化疗间歇期, 有1例患者发生了PICC导管不全脱出, 家属给予固定导管后及时就诊, 护士实施相应的处理。通过对化疗患者进行PICC置管术前、术中健康指导, 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 护患关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提高了导管穿刺的成功率。对化疗患者进行术后及出院期间的健康指导, 可使患者掌握维护导管的基本知识, 减少了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 有效延长了导管使用寿命。

3 体会

在PICC导管维护工作中, 通过健康指导能使患者更多地了解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 给患者支持性诱导, 使之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增加了克服困难、治疗疾病的信心, 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 保证了患者用药安全, 使化疗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最终达到康复。因此对化疗PICC置管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蓓雯, 方琼, 朱唯一.肿瘤专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29-138.

PICC管 第11篇

关键词恶性胸腔积液引流术局部化疗

恶性胸水又称癌性胸膜炎,系恶性肿瘤的胸膜转移或胸膜本身恶性肿瘤所致的胸腔积液。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恶性肿瘤患者一旦出现胸腔积液,即意味着病变已局部或全身播散,失去了手术治愈的可能性。恶性胸腔积液增长迅速,易复发,大量胸腔积液致肺容量下降,造成肺不张或肺部感染,并可使纵隔移位和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引起胸闷、呼吸困难、短期内全身状况急剧恶化,迅速危及生命。因此,尽早积极地诊治恶性胸腔积液,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和积极合理的治疗方法,对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延长部分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我科2005年7月~2008年7月,共收住69例晚期肿瘤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其中35例采用胸腔PICC置管引流全部积液后注入化疗药物治疗,同期34例患者行常规胸腔穿刺引流部分积液后化疗,现将其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两组患者69例,其中男46例,女23例,年龄32—74岁,平均58岁,均经经B超、X线、CT、细胞学、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胸腔积液中均查找到恶性细胞。其中肺癌44例,乳腺癌10例,卵巢癌4例,食管癌3例,恶性淋巴瘤3例,胸膜间皮瘤2例,肝癌1例,胃癌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胸腔积液和癌症类型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方法:治疗组35例患者均根据B超定位,使用14Ga/2.0mm、长20cm单腔中心静脉导管PICC管胸腔内置管。具体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选择超声定位穿刺点或选择肩胛线第8—10肋间、腋后线第6—8肋间等常规穿刺点,常规碘酒、酒精消毒穿刺点皮肤,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后,用中心静脉穿刺导管针垂直进入胸腔,见胸腔积液流出后,将导丝通过穿刺针送入胸腔,沿导丝进行扩皮后置入PICC硅胶管,导丝留尾,腔内置管PICC硅胶管12~18cm,拔出导丝、夹闭导管,将导管用碟形贴膜固定于胸壁,接一次性引流袋,放开导管夹,进行胸腔积液引流,以1~2ml/分钟速度持续缓慢引流,每日记录引流量,每日更换无菌敷料及引流袋。一般引流3~4天,直至胸水24小时引流量少于100ml,行肺部x线片检查示肺膨胀时,降准备好的化疗药物(其中用顺铂60~80mg 22例,用博来霉素15~30mg 8例,用阿霉素50mg 5例)及生理盐水200ml注入胸腔并夹管,嘱患者翻身改变体位,每15分钟1次,共10~15次,以利于药物与胸膜广泛接触。继续保留PICC管,1周后重复上述治疗1次,第2次治疗后夹管24小时开放引流管无积液流出及B超检查无胸腔积液即可拔管。对照组:实施常规胸腔穿刺,并给予上述化疗药物治疗(化疗药物两组元显著性差异)。

疗效评定标准:按WHO制定的胸腔积液疗效标准评价疗效。①完全缓解(cR):胸腔积液完全吸收,症状消失,持续4周以上。②部分缓解(PR):胸腔积液减少50%以上,症状减轻,持续4周以上,无需再次抽液。③无效(NC):胸腔积液减少不足50%或不能控制、症状不减轻或加重者,胸腔积液继续生长或4周内需反复抽液者。有效率为PR+CR。生活质量评定:治疗后Karnofsky评分增加20分为显著改善,增加10分为改善,无增加为稳定,减少10分为下降,改善率(%)=(显著改善+改善)/每组例数×100%。

结果

治疗结果见表1、2。

讨论

任何原因造成胸膜层毛细血管内压、胶体渗透压,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胸腔内压力改变,均可产生胸腔积液。引起恶性胸腔积液的最常见原因是肺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胸膜间皮瘤。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肿瘤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产生机制是肿瘤直接累及胸膜和伴随的炎症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肿瘤阻塞了血管和淋巴管,或转移至纵隔淋巴结,使胸水的吸收受阻;胸水中蛋白浓度增加,妨碍脏层胸膜再吸收;肿瘤引起肺不张,使胸腔内压进一步降低;肿瘤栓子栓塞了静脉,可引起毛细血管静压力升高,从而缩小了壁层和脏层胸膜间压力差。

单纯抽液治疗仅能暂时缓解症状,据按Andevson报告患者常规胸腔穿刺后96%在1个月内复发,复发平均时间4.2天。反复穿刺可导致低蛋白血症、全身衰竭、脓胸、气胸、支气管胸膜瘘及包裹性积液等并发症。故应给予胸腔化疗防止胸水再度积聚。PICC胸腔置管引流可一次性将胸腔积液有效地排出使肺复张,降低胸腔内渗透压,减少积液形成的驱液压力,有利于胸膜的充分接触和均匀粘连,发挥化疗药物的作用。胸腔内化疗使药物局部浓度高于静脉用药,可大幅度提高抗癌药物的作用面,药物可渗入病灶1~3mm,不仅对较大的瘤体有一定的作用,对游离的癌细胞和微小的病灶也有更好的杀灭作用。

我们采取PICC管置管胸腔引流并化疗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有效率80.0%,与王氏报道的总有效率80.9%相一致,较高氏报道的总有效率95.1%低,但明显高于对照组55.9%。治疗组Karnotksy评分改善率82.8%,与董氏报道的改善率80.0%相近,明显高于对照组50.0%。治疗组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发生1例脓胸、1例急性心衰、1例形成包裹性胸腔积液。故PICC管置管胸腔引流并化疗较常规胸腔穿刺胸腔化疗取得较高的有效率,并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了患者临床症状。

PICC管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我科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60例,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42~80岁,病例类型:脑出血29例,乳腺癌15例,直肠癌5例,胃癌11例。将60例患者按照置管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采用山东百多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末端开口式PICC导管,规格4.0Fr,长度60cm,封管液统一采用10U/ml肝素盐水。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穿刺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PICC的知识,如安全性、优越性、实用性及可能出现的情况,解释置管过程,示范配合动作,PICC使用者现身介绍;对患者做好充分评估,如预插管部位有无放射治疗史、血管外科手术史、是否做过乳腺癌根治术、既往有无中心静脉置管史,血栓史等;评估穿刺血管情况,对静脉条件差,穿刺有困难的请静疗小组成员会诊,必要时在超声引导下探测血管的管径及是否通畅;穿刺前用烤灯照射穿刺部位,使皮温升高,血管充盈,易于穿刺成功[2]。(2)穿刺时:指导做深呼吸,使其心情平静,呼吸平稳,肌肉放松,操作者随时观察患者表情,主动询问有无不适,使患者达到最佳的配合程度;如静脉条件差,估计穿刺有困难,采用预穿刺法,即在不打开PICC导管的情况下,先用14G动静脉留置针穿刺,回血好,撤出针芯,接20ml注射器缓慢推注0.9%氯化钠注射液,确认通畅,由助手迅速打开PICC导管,用肝素盐水预冲并充分浸泡导管后递给操作者送管,减少因穿刺不成功而浪费导管[3]。(3)穿刺后:X线拍片定位PICC导管尖端位置,如不在上腔静脉,消毒后铺无菌孔巾,戴无菌手套,将导管缓缓向外拉,当透视显示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时暂停拔管,边送管边让助手推注生理盐水,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内;保留导丝:曾莉芳[1]报道置管后先不要拔出导丝,应在X线下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无误后再行拔出导丝。

1.4 判断标准

PICC穿刺成功,X线拍片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2]。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穿刺置管成功率为100.0%(30/30)高于对照组的86.7%(2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5)。

3 讨论

PICC导管价格昂贵,若穿刺置管失败,不仅给患者增加痛苦,而且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此我院静疗小组成员采取了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结果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了护理干预的有效性。(1)穿刺前患者对置管长度及造成的后果有思想顾虑,甚至不愿配合,通过讲解及PICC使用者现身介绍,使患者充分了解PICC的用途和优点,为达到康复的目的而自觉接受并积极配合;通过对患者充分评估,了解置管的禁忌证,从而避免出现并发症;置管前对穿刺血管仔细评估,静脉条件差的请静疗小组成员会诊,必要时在超声引导下探测血管的管径粗细及有无分支,确定血管管径小于导管外直径的两倍禁忌置管;尤其是在寒冷季节,穿刺部位因反复消毒,使血管收缩不明显,通过烤灯照射,使局部温度升高,缓解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充盈,利于穿刺,但要注意烤灯与消毒皮肤之间的距离,避免污染穿刺部位[4]。(2)穿刺时给予放松干预及心理支持,患者恐惧和不安,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激素分泌增加,而当引起血管紧张素的分泌增加时全身血管开始痉挛,管腔缩小,导管与血管壁间的摩擦力增加,置管阻力增加[3]。保持与患者的良好沟通,以降低血管应激反应的强度,防止血管痉挛导致送管困难及增加导管与血管壁的摩擦。预穿刺法适用于静脉条件差而患者强烈要求穿刺者,可避免穿刺失败造成的经济损失,减轻了护士穿刺时的压力[5]。(3)穿刺后及时X线拍片定位PICC导管尖端位置,如发生异位及时调整导管尖端位置,使其保留在上腔静脉内。导管异位是影响置管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如发生导管异位不及时处理,只能做短期导管使用,影响置管成功率[6]。

综上所述,PICC置管作为安全可靠的用药途经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通过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大大提高了PICC置管成功率,进一步巩固了良好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曾莉芳.1例PICC穿刺误入胸壁静脉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10):108-109.

[2] 钟华苏.静脉输注治疗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4-9.

[3] 王莉莉,王蓓.体位选择对PICC置管成功率影响的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2):50.

[4] 刘运梅,马金秀,陈莹.基于循证护理的PICC置管患者护理会诊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4,(3):217-218.

[5] 吴柳,高杰.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5):527-529.

PICC管范文

PICC管范文(精选12篇)PICC管 第1篇1 临床资料2 例患者均为女性, 平均年龄60岁, 其中1例肺癌未手术行化疗患者, 1例长期静脉高营养治...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