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测工具范文
评测工具范文(精选3篇)
评测工具 第1篇
相关学习能力评估框架综述
通过文献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 从2000年开始, 欧共体就开始关注“终身学习的核心能力”, 涉及的项目包括终身学习核心能力框架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6) 、学会学习的能力、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能力等。与之相对应, 所提出的设计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框架包括学会学习的欧洲核心能力框架、学习能量框架 (Carr&Claxton, 2002) 等, 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设计和研发评估学习能力的量表。此外, 美国“21世纪技能伙伴”从2002年开始, 就致力于21世纪核心能力的研究和21世纪学习框架的构建。
1. OECD提出的重要能力框架
1997年底, OECD组织由美国、英国、芬兰和法国等在内的12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启动了DeSeCo项目。该项目从新时代的大背景出发, 对能力的哲学认识、选择重要能力的原则以及评估重要能力水平的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最终确定了新时代环境下重要能力的概念框架 (OECD, 2001) 。其中, 该项目确定的重要能力的原则是: (1) 能促使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为社会创造价值; (2) 能帮助学习者应对不同情境中的问题; (3) 重要能力不仅仅对专家学者有用, 而应该适用于所有学习者。基于这三个原则, DeSeCo项目确定了重要能力的三个主维度, 即交互性的使用工具、与不同群体的学习者交互、自主地行动。
2. 欧盟的终身学习能力框架
为了使学习者个人需求得到满足、能胜任工作任务和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欧盟教育研究者协会成立了专家研究小组, 确定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学习者应具备的重要能力, 并基于这些能力对其进行评估。这些评估结果可以为教育决策者、教育从业者提供教育策略支持;为教育研究人员提供理论研究支持;为成人学习者提供终身发展的支持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6) 。经过四年的努力, 该研究小组最终确定了包括8项重要能力框架, 即母语交流的能力、外语交流的能力、数学技能与基本的科学和技术能力、数字化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社会与民主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意识与表达能力。除此之外, 还分别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对每一项重要能力进行了阐释说明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6) 。
3. 美国的21世纪技能
“21世纪技能合作伙伴委员会”根据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变化, 从学习者在工作中或者为社会做贡献、训练和发展自己的个人技能、培养个人的民主责任感、推动传统和价值观的发展这四个方面分析得出:21世纪的教育应该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学习者。基于这一结论, 该组织确定了“21世纪学习框架”。此框架以美国目前的核心课程能力和21世纪需求的时代主题意识为基础, 囊括了能使学习者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知识、一般技能以及专门技能, 具体包括要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媒体素养与技术技能和生活与职业技能。其中, 学习和创新的技能包括创新能力、评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信息媒体素养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和ICT素养;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驱动的能力、社交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领导力和责任感以及创造力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2010;特里林和菲德尔, 2011) 。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发现, 培养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能力已在国际上达成共识。21世纪的学习者不仅应该具有习得知识的基本学习能力, 还应该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技术解决问题能力。另外, 还对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给予了共同的关注。最后, 这些框架中都对学习者具有创造性能力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世纪学习者能力框架的设计研究
从囊括新环境下学习者必备的能力和考虑不同学习者个性和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这两个角度出发, 本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在参考国际上已有的学习能力框架的基础上, 运用系统分析法, 提出了21世纪学习者学习能力框架。其中包括能力框架第一阶层的能力维度和第二阶层的能力要素。
1. 能力框架第一阶层能力维度的设计
本研究中提出的21世纪学习者学习能力框架主要包括三个维度, 即“基础维度综合维度高阶维度”, 如图1所示。在学习中, 我们需要关注、培养和评估个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得到提升和发展的能力。因此, 为了体现能力提升的梯度变化, 设计的框架中包括了“基础维度”与“高阶维度”的学习能力。“基础维度”的学习能力是学习者成为合格终身学习者必须具备的能力要素, 它是学习者能完成复杂学习任务的基础能力。与之相比, “高阶维度”的学习能力则是学习者通过长期复杂的学习而获得的能用来应对生活、工作中不同问题的行为表现。与“基础维度”的学习能力相比, 它体现为学习者在认知、技能以及态度情感等方面具有更高层次的发展。
要实现能力梯度的变化, 我们还应关注学习者在应对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问题时表现出的能力和与不同人交互时表现出的能力, 也就是能力框架中的“综合维度”的学习能力。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互联网, 从技术上突破了人际交互的物理局限, 扩展了社会性实践的社会生态, 为支撑协作学习这样一种社会性实践提供了新的连接方式, 使得研究者将学习从关注个体转向关注社会性 (Stahl et al., 2006) 。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技能不仅仅是在自我体验和反思中得到提高, 也是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因此, “综合维度”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 学习者在面对不同的事物和人时应具备的应对能力。
2. 能力框架第二阶要素的设计
本研究中, 从理论角度提出的21世纪学习者能力的二阶层能力框架如图2所示。首先, “基础维度”的学习者能力是指学习者成为会学习的学习者必须具备的知识性、情感及态度等一般性技能, 可以理解为“学会学习的能力”。Carr&Claxton (2002) 认为, 要使人们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 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等技能外, 还应该具有积极的学习性格 (learning disposition) , 即不仅包括学习者在面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时候有信心解决它, 还包括学习者准备、愿意并且能够感知学习情境中的变化因素, 然后积极地解释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所以, 借鉴OECD从态度、技能和情感三个维度对重要能力进行细化的方法, 我们将基础维度的学会学习能力细化为学习感知能力、学习策略意识以及学习情感控制能力。其次, “综合维度”的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应对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问题和与不同人交流沟通时应具备的能力。具体地可以将其归纳为“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在新型学习环境中, 与接触到的具有系统性和良构性的课本知识相比, 学习者需要面对的“问题”更多地体现为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接触到的海量信息以及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生活环境中遇见的劣构性问题。因此, 将学习者接触的“问题”细化为知识、信息以及情景化的问题, 与之相对应, 学习者需要具备的能力有:知识习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另外,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改变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同时, 也在扩大学习者的学习空间。因此, 在信息化与全球化的学习环境中, 学习者能从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群体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一变化不仅对学习者的自我表达与交流能力提出了要求, 还对学习者的协作能力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 将学习者和与之交流的“人”细化为与自我、团体和跨文化团体, 与之相对应, 学习者需要具备的能力有:自我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协作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最后, “高阶维度”的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通过长期复杂的学习而获得的能够创造性应对生活、工作中问题的综合能力。综合国内外已有的能力框架中的能力要素, 这一维度上的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时代主题下的学习素养。
研究方法
1. 编制评测量表和初步完善
本研究中设计的评测量表主要采用的是5点李克特式量表形式。依据提出的学习能力框架, 本研究通过参考Claxton教授在ELLI项目中得出的研究成果编制“基础维度”能力要素所对应的量表题项;通过参考信息素养测量量表 (刘孝文, 2006) 、PISA项目中的评估量表 (陈慧, 2007) 、跨文化沟通能力量表 (李荣荣, 2010) 等编制“综合维度”能力要素所对应的量表题项;通过参考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测验 (CCTST) 、美国21世纪能力框架编制“高阶维度”能力要素所对应的量表题项, 之后, 运用出声思考的方法, 找了一批被试者, 对初步设计的量表进行了试测, 最后设计出了包括55道题项的评测量表。
2. 试测量表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试测选取的对象是上海市预备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总共发放了900份问卷, 回收了868份, 其中, 有效问卷有732份, 有效问卷率为81.33%。
本研究运用了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论
1. 评测量表中学习能力组成要素的分析
在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分析和判断学习者的能力水平, 验证和完善从理论角度提出的学习能力组成要素。具体地, 首先进行项目分析, 判断设计的评测量表对不同的被试是否存在区分度。然后, 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来抽取因子, 判断学习者表现出的能力情况, 并根据分析结果, 修正和完善设计框架中的能力组成要素。
项目分析项目分析主要是鉴别量表中每一题目对于不同水平的被试而言的区别程度 (吴明隆, 2011) 。具体地, 运用SPSS软件,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 求出高低二组被试在每题得分平均数上差异的显著性。运用SPSS软件分析后的数据结果显示:评测量表中的55道题目的T值均达显著, 即量表中的题项能鉴别出不同被试的反映程度, 故不用删掉题项。
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探索性因素分析主要是检验设计量表的结构有效度, 其目的是在找出问卷中潜在的结构, 减少题项的数目, 使之变为一组较少而彼此相关较大的变量 (李荣荣, 2010)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前, 还需对量表中的题项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 看其是否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一般地, 若KMO的值大于0.8, 则说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Kaiser, 1974) 。通过SPSS软件分析后的数据结果显示:KMO检验的结果是0.968, 大于0.8;Bartlett球形检验的Sig取值是0.000, 表示各题项不是相互独立的, 因此, 说明数据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
探索性因素分析在本研究中, 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主要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因素, 判断“能力要素”。具体地, 运用SPSS软件, 以正交方法进行因素转轴, 将题项负荷在单个因子上小于0.4的题项删除, 并且每删掉一道题项后重新进行因素抽取。经过多次因素转轴以后, 最终删掉了13道题项, 得到了10个特征根约大于1, 可解释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58.709%, 各个题项在因素上的负荷如表1所示。
从抽取的结果可以看出每个能力要素层面包含的题项情况, 在因素一上负荷较高的题目有:t1002, t1003, t1004, t1005, t1006, t1007, t1008。根据量表的原始设计, 它包含了学习感知能力与学习策略意识的相关题项, 因此, 研究中将这一因素称为“学会学习能力”。在因素二上负荷较高的题目有:t2019, 2020, t2021, 根据问卷的原始设计, 在研究中将这一因素称为“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同理, 我们分别分析出了在因素三、因素四、因素五、因素六和因素七上的题项, 得出每个因素下面的对应题项, 所表示的能力要素分别是:问题解决的能力、协作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高级学习素养。
因此, 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后, 本研究形成了完善后的含42道题项的评估量表, 并且得出结论:21世纪学习者学习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学会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协作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和高级学习素养”。通过初步构想出的能力要素与通过实证数据分析后的要素进行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因子结构与本研究的理论设想大体一致 (如图3) 。
3. 评测量表中学习能力组成要素所属维度的分析
在建构能力框架时, 我们的研究假设之一是:21世纪学习者能力是从“基础维度综合维度高阶维度”这三个维度递进发展。为了能验证和完善这一假设, 我们主要运用Pearson积差相关法、最近邻元素分析法判断评测量表中能力组成要素所属的维度。
能力要素相关关系的分析采用了Pearson积差相关法一方面可通过假设检验的方式对样本的总体进行统计推断, 另一方面可大致知晓每两个能力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关系。运用SPSS软件分析得出的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得出:学会学习能力 (P1) 与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P2) 这两个要素之间不相关的双侧检验值为0.000, 其值小于显著性水平α值 (α=0.05) , 应拒绝零假设, 故可以判断:这两种能力在总体上是相关的。根据Pearson积差相关法, 从表中我们还可以得出P1与P2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88, 即表示所测学生的学会学习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488。根据相关关系程度之间的判断标准 (李红, 2008) :我们可以判断学会学习能力与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是低相关。同理, 学会学习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P3) 、高级学习素养 (P7) 和协作交流能力 (P4) 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相关。同理, 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与协作交流能力、高级学习素养和协作交流能力较显著相关;问题解决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学会学习能力较显著相关;协作交流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高级学习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较显著相关;跨文化沟通能力与高级学习素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和协作交流能力较显著相关;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与高级学习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交流能力较显著相关;高级学习素养与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较显著相关。
能力要素相似关系的分析通过“最近邻元素分析”的方法可以判断每个能力要素与其余能力要素的“相似性”关系, 具体是根据个案间的相似性来对个案进行分类, 相似个案相互靠近, 而不同个案相互远离, 其中, 相互靠近的个案为“邻元素” (SPSS INC, 2007) 。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软件进行最近邻元素分析后, 我们可以得出:学会学习能力的邻元素是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和高级学习素养;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邻元素是学会学习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与高级学习素养;问题解决能力的邻元素是学会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处理的能力与高级学习素养;协作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和高级学习素养的邻元素都分别是学会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根据能力要素相关关系和相似关系的分析, 以每一能力项的“邻元素”为线索, 我们可以得出能力要素所属维度图, 如图4所示。其中, 单向箭头表示箭头两端的能力项指出方为指向方的邻元素, 双向箭头表示箭头两端能力互为邻元素。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学会学习能力属于基础维度的学习能力, 它不仅是基础的学习能力, 也是核心的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交流能力是综合维度的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高级学习素养属于高阶层的能力, 这与我们前面的假设基本吻合。
本文基于国外学习者能力评估相关研究成果, 从理论角度提出二阶层的评测21世纪学习者学习能力研究框架。通过对上海部分中学生试测评测量表并收集数据, 最后运用SPSS软件对提出的学习能力框架进行了验证和完善。一方面得出包含了学会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协作交流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和高级学习素养这7项能力的21世纪学习者学习能力框架, 其中学会学习能力属于基础维度的能力要素, 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属于综合维度的能力要素,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高级学习素养属于高阶层维度的能力要素;另一方面, 形成了一份包含42道题项的评估学生学习能力的评测量表。本文完成了以能力为研究起点, 设计和研究评测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在后续的研究中, 将以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努力完成“设计评测学生学习能力的量表, 评测学生学习的能力发展水平, 以及依据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支持和服务”等待解决研究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个人终身发展。
摘要:目前, 以培养学习者终身能力为研究起点, 变革新时代下的教育方式和评估方式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本文首先基于国外学习者能力评估相关研究成果, 从理论角度提出二阶层的评测21世纪学习者学习能力研究框架, 在此基础上初步设计了学习者能力评测量表。之后, 对上海部分中学生试测评测量表, 最后借助SPSS软件分析收集的学生数据, 检验提出学习能力框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并根据分析结果对评测工具的框架进行完善, 为后续设计评估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数据库系统做好准备。
评测工具 第2篇
我现在随便选择一篇yahoonews上的文章rewrite看看
大家看看,三篇的可读性怎么样,如果再加上稍微人肉下,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个人感觉,那个rewrite按键可以提到首页界面上这个便于使用,还可以在每个文章窗口旁边加一个复制到剪贴板的按钮,当我们大量使用这个工具时,能有这个按钮还是非常方便的。
这个easyrewriter从第一个版本到现在 升级的非常快,使用的技术应该是 google 的翻译引擎,rewrite出来的文章可读性不错,大家在使用的时候,可以对加工出来的文章duplicate check下,择优选择下。
★ 站长如何每天轻松发布伪文章
★ 英文短篇哲理文章
★ 伪人
★ 英文励志文章_励志英语
★ 保研自我介绍英文文章
★ 植树节英文文章带翻译
★ 伪忠诚两面人对照检查材料
★ 小辣椒手机怎么样 小辣椒手机评测
★ photoshop基础教程工具
评测工具 第3篇
1. 罗兰贝格消费者分类模型:
罗兰贝格将全中国的消费者分为8个类型:进取精英型消费者不守陈规、性格外向, 是目标驱动型的。其关键消费偏好有时尚和新渠道。自我中心型消费者抵触传统价值观, 极易接受新鲜事物, 其关键消费偏好是时尚和奢侈。现代理智型消费者严肃、专业, 是高收入人群, 其关键消费偏好是效率和性能。极致享乐型消费者追求乐趣与享乐, 追求时尚, 其关键消费偏好是创新和新渠道。传统安逸型消费者重视家庭, 有较强的传统价值观, 其关键消费偏好是质量、长期价值和环保。传统奢华型消费者持传统价值观但追求享乐与社会地位, 他们偏好服务与长期价值。勤俭持家型消费者谨慎, 重视隐私和平静, 是风险规避类型, 偏好低价、传统渠道和实用性。简约中庸型消费者喜欢平静的生活, 遵守社会传统, 偏好低价、传统渠道和实用性
罗兰贝格消费者分类针对8种类型消费者, 在创新、时尚、奢侈等13个维度将8种类型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进行了排位。从1到8分别是极其赞同到极其不赞同。如下表所示
2. 契合模型
其中Rc为综合契合度指数, 即综合了所有的单位分类标准契合度分数之后的最终契合度分数。Ri为单位分类标准契合度分数。n为单位分类标个数。
将Hi从小到大排列, 最小的得8分, 以此类推, 最大的1分, 由此得出Ri分值。
其中Si为被访对象对于特定因素的排序或者特定问题的认可程度分值。O为分类标准中各类型对特定因素的排序或者特定问题的认可程度分值。I为问题标识。J为消费者类型标识。当j=1时, Oi1表示勤俭持家型消费者对于第i个问题的回答。
3. 测试结果展示
通过契合模型分别得出被访者与8类典型消费者之间的契合度指数后, 使用雷达图将最终结果展示给被访者。如下图所示:
如测试者1, 其与进取精英型的契合指数为7.3, 而与简约中庸型的契合指数为1.15。
结论
以上的这个模型能够较为直观的将测试者与各类典型消费者进行比较, 根据契合度的高低, 消费者可以很清楚直观地了解自己与哪种典型消费者更为相似。本工具简单易操作, 结果展现精准而适用于普通消费者自测。又因为是基于罗兰贝格消费者分类开发的, 因此其背后的一整套问卷系统都能较准确的测评被访者的消费观。
摘要:目前, 学界有非常复杂的消费观评测工具, 然而不论是其过程还是其结果, 对于没有相关基础知识的普通人来说都是晦涩难懂的。市面上, 很少有测试工具能直观的表现测试结果, 因此本文以罗兰贝格消费者分类为基础, 制作了能直观表现又不乏精准的消费观评测工具。
关键词:罗兰贝格,消费观,评估
参考文献
[1]石文典.国内外消费观研究评述.重庆理工大学, 2010.2
评测工具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