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母乳性黄疸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母乳性黄疸范文(精选9篇)

母乳性黄疸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 完全母乳喂养, 生后4~7d出现黄疸并持续不退超过2周; (2) 黄疸以轻、中度为多, 重度极少, 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3) 生长发育正常, 精神、食欲好, 肝功能正常, HBsAg (-) , 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 (4) 停喂母乳2~4 d, 黄疸迅速减轻, 再哺乳后又加重。

1.2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择2008年1月至6月我院收治的符合上述条件的母乳性黄疸100例, 其中男61例, 女39例, 日龄3~21d。将100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 0例, 两组一般情况相似。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常规母乳喂养, 未用其他治疗黄疸药物或影响胆红素代谢药物;予鲁米那钠5mg/ (kgd) , 分3次口服。治疗组加用整肠生 (沈阳第一制药厂生产) 口服, 0.25g, 2次/d, 温开水送服。治疗6 d后复查血清胆红素 (TBIL) 值。

1.4 疗效判定

显效:肉眼黄疸基本消退, 血TBIL<85.0μmol/L;有效:肉眼黄疸大部分消退, 血TBIL85.0~171.0μmol/L;无效:肉眼黄疸消退不明显, 血TBIL>171.0μmol/L。

2 结果

治疗组5 0例显效3 3例 (6 6.0%) , 有效1 4例 (2 8.0%) , 无效3例 (6.0%) 。对照组5 0例显效2 3例 (4 6.0%) , 有效1 1例 (2 2.0%) , 无效1 6例 (3 2.0%) 。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 6, P<0.0 5)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目前研究认为, 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过高或由于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 因此, 抑制肠道重吸收胆红素, 减少肠肝循环增加成为治疗母乳性黄疸的有效措施。

母乳性黄疸不用怕 第2篇

50%~70%的新生儿均可发生黄疸。其中中度黄疸>205.2μmol/L(12mg/dL)中母乳性黄疸占14%。它可与生理性黄疸同时出现,也可能紧接着生理性黄疸之后发生,或者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再现。所以,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确实很难与生理性黄疸相鉴别。但也有细微的差别。

生理性黄疸:

常在生后2~3天出现,4~5天明显,7~10天后渐渐消退,2~3周将完全消退。黄疸较轻,宝宝没有其他不适。

母乳性黄疸:

一般发生在生后4~7天,可持续3~12周。可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两类:早发型在生后3~4天出现,5~7天明显;晚发型则多在生后6~8天出现,2~3周最明显。宝宝精神、吃奶、大小便与正常婴儿一般无异,不至于导致胆红素脑病神经损害。黄疸较生理性黄疸重,持续时间也更长些。

追根溯源

为什么宝宝会发生母乳性黄疸呢?目前发生原因还不是很明确,专家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1、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较牛奶中多且活性强,它能分解胆红素的结合,产生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在小肠吸收经肠-肝循环入血,引起黄疸。

2、新生儿摄入不足,肠蠕动减少或开奶延迟,肠道正常菌群建立晚,可使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

3、其他因素:如非酯化脂肪酸的作用等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母乳性黄疸应对法

如果宝宝黄疸持续不退,但身体状态很好,一般考虑是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对婴儿生长发育并无多大影响,体重增加正常,你只需去一次医院,请医生排除病理性黄疸,然后按下面的方法去做。

1、多次喂哺。母乳性黄疸较轻者无需特殊处理,对足月健康宝宝,增加喂养次数,在24小时内哺乳8~12次,或者更多;刺激肠蠕动,减少胆红素吸收可预防早发性母乳性黄疸。

2、停喂2~3天。黄疸较重的宝宝可暂停母乳喂养2~3天,如果黄疸出现明显下降,基本可确诊母乳性黄疸。在停喂母乳期间,可改用其他配方奶,必要时可以与光疗配合。暂停母乳喂养期间宜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分泌,待黄疸减轻或消退后再继续母乳喂养。

3、服用益生菌制剂。若宝宝停哺母乳有困难,不喝奶粉,可给宝宝服益生菌制剂(如培菲康、妈咪爱、整肠生等)口服1周,按说明用药,多数也能使黄疸逐渐消退。

4、新妈妈少吃肉食。哺乳妈妈要适当减少膳食中脂肪的比例,对防治宝宝的母乳性黄疸也有一定帮助。

妈妈要知道的就医信号

生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比较轻,血中胆红素浓度较低,不会影响小儿智力。但出现病理性黄疸时,血中胆红素浓度超过340μmol/L(20mg/dL),血中间接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影响脑细胞的能量代谢,脑细胞因能量不足有变性坏死,此病变称为核黄疸或胆红素脑病。所以孩子出现黄疸进行性加重或消退延迟,就要及时就医。

等到小儿黄疸明显加重,开始表现为嗜睡、吸奶无力或呛奶,四肢无力。如治疗不及时随后可出现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则考虑出现核黄疸。即使治疗将来也会有合并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可能。

链接:病理性黄疸

黄疸还可由疾病引起,常见的疾病是以下三种。

溶血性黄疸:多见于母子血型不合、新生儿败血症、红细胞形态及功能异常、小儿生后用某种药物,如大剂量维生素K3、磺胺、水杨酸、新生霉素、利福平等而引起。

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脏发育不成熟,肝细胞内酶的活力低下,或因缺氧、窒息、感染等抑制了肝脏酶的活力,先天性代谢性疾病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等都能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而使小儿出现黄疸。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干预及远期观察 第3篇

关键词:母乳性黄疸,干预,远期观察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现在对我院门诊随访未治疗组儿和住院治疗的母乳性黄疸儿共60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对象

1.1.1一组为门诊电话随访资料完整的未治疗的母乳性黄疸儿, 多于生后7~10d发现黄疸, 符合母乳性黄疸的诊断标准[1], 因患儿无疾病及其他并发症, 一般状况良好, 其祖父母、甚至父母反对治疗, 劝说无效, 共40例, 男性24例, 女性16例, 均为足月儿, 纯母乳喂养, 出生体质量平均为3.68kg, 身长50cm, 无产伤、窒息史, 宫内感染抗体、新生儿筛查试验阴性, 血清总胆红素222~390μmol/L。

1.1.2另一组为住院治疗的母乳性黄疸儿, 均为足月儿, 纯母乳喂养, 出生体质量平均3.25kg, 身长49.6cm, 全身皮肤黄染较重, 将已知的、能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因排除后作出诊断, 共20例, 男性11例, 女性9例, 本组血清胆红素最高462μmol/L, 最低171μmol/L, 入院后停母乳喂养, 应用光疗、白蛋白或苯巴比妥口服及静注茵栀黄等综合治疗, 疗程为7~15d, 血清胆红素下降明显。

2 远期观察

以上60例患儿在新生儿期均无神经系统受损症状, 并且继续母乳喂养, 随访黄疸消退时间 (表1) , 无1例核黄疸发生。同时于患儿30d、3、6个月龄时行体格发育及行为神经评分, 在1、2岁时行体格、神经发育及智商检查, 其平均值与中国正常小儿体格发育量表对照均属正常, 其中5例婴儿期有高热惊厥史 (均为未治疗儿) , 余均无异常神经系统症状。

3 讨论

母乳性黄疸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 多认为与母乳中32-2β孕二醇及高活性脂蛋白脂酶, 未脂化长链脂肪酸增高有关, 也有报道,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2]增高是原因之一。其特点是纯母乳喂养, 生后1周左右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黄疸高峰发生在生后第3周, 胆红素可达171~462μmol/L, 以后胆红素逐渐下降, 且维持低水平3~10周, 无其他并发症, 一般状况良好, 由于黄疸高峰期胆红素过高, 有潜在的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核黄疸发生的可能, 从表1上数据对照, 治疗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缩短, 进而减少了对核黄疸发生的预测和担心, 所以临床上也应多给予早期干预。干预的标准[3]为足月儿光疗和换血的血清胆红素分别为>220.6μmol/L和>342μmol/L, 情况良好的换血标准血清胆红素可>427.5μmol/L, 按照这个标准, 本文40例门诊随访患儿均应给予光疗干预治疗, 但是由于家长的拒绝, 不能实施。本文对两组患儿的远期观察结果, 其体格发育正常, 核黄疸未发生, 且神经发育、智商评分均正常, 未发现远期潜在的神经智能发育异常。其原因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 (1) 胆红素中毒性脑病不单一与血清胆红素浓度有关, 而是与众多高危因素如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高热、低血容量等密切相关, 也与新生儿的血脑屏障的功能状态有关。 (2) 发生母乳性黄疸的患儿, 一般状况良好, 机体代谢正常, 血脑屏障功能状态良好。虽血清胆红素浓度高达390μmol/L, 未经治疗, 并未发现神经系统损害。目前对高胆红素血症的干预指标已提高到健康足月儿>256μmol/L, 但是对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标准, 在不存在高危因素的情况下, 是否对干预标准进行再提高, 仍需要进一步的观察, 也需要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

参考文献

[1]吴瑞萍, 胡亚美, 江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465.

[2]周晓光, 杨杰, 杨琳琳, 等.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母乳性黄疸发病中的作用[J].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 (3) :159.

母乳性黄疸 第4篇

我院自2004年7月~2006年7月采用吗咪爱、思密达联合中药菌陈蒿汤治疗母乳性黄疸50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诊断标准: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1]:①完全母乳喂养,生后4~7天出现黄疸,并持续2周。②黄疸以轻~中度为主,极少重度。③生长发育基本正常,肝脾无肿大,肝功正常,HBsAg(-) 。④停喂母乳2~4天黄疸明显减轻,再次哺乳后又加重,并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即可诊断。

我院收治的100例患儿全部符合上述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男28例,女22例,胎龄 (38.4±0.6)周,就诊时间(21±4.6)天。两组治疗前均抽取静脉血行肝功能检查,治疗组血清胆红素值TB205.6~339μmol/L,对照组203.9~342μmol/L,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就诊时间及治疗前TB值等临床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妈咪爱每次0.5g口服,3次/日;思密达每次1g加温开水15ml调匀口服。3次/日;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茵陈蒿汤,即茵陈5g,生大黄2g,山栀子2g。

煎服方法:将生大黄2g加水200ml煎煮5分钟后,加入余药文火煎沸10~15分钟,取药汁10ml,分服,3次/日。

疗效标准:①显效:治疗1周后,皮肤黄疸明显消退,巩膜黄染消失,TB<95μmol/L。②有效:发肤黄疸大部分消退,巩膜黄染明显减轻,TB95~171.0μmol/L。③无效:皮肤黄疸大部分消退,巩膜黄染无明显变化,TB>171.0μmol/L。

结 果

治疗组显效15例(30%),有效33例(66%),无效2例(4%);对照组显效10例(20%),有效25例(50%),无效15例(30%);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两组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讨 论

母乳性黄疸是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由于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建立不完善,使排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素在肠道内大量积聚,同时由于来自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的活性过高,将积聚在肠道中的结合胆红素上的胆红素基团与葡萄醛酸基团结合的氢键水解断裂,再次变为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为脂溶性,很容易经肠道重吸收,这就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2];因母乳性黄疸主要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其为脂溶性,故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肾脏、肾上腺、脾脏、胃肠道等损害。以往常采用蓝光照射疗法、或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等治疗,疗效不确切。且费用昂贵。

我们采用未停母乳喂养,旨在减少未结合胆红素肠肝循环为目的的情况下,应用妈咪爱、思密达联合茵陈蒿汤治疗该病,疗效确切。思密达主要成分为双八面蒙脱石散,进入人体后不被吸收,只分布在消化道黏膜表面上,是一种高效、无毒的胃肠黏膜保护剂,可以吸附胆红素,在肠壁上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胆红素重吸收[3];妈咪爱为含活粪链球菌、枯草杆菌、多种微生素及锌钙的复合剂,粪链球菌在肠道内繁殖力特别强,能迅速促进有益菌繁殖并抑制有害菌生长,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正常菌群可促进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母乳性黄疸中医称之为“阳黄”,茵陈蒿汤中茵陈、大黄具有利湿退黄之功,全方能抑制β-GD的活性,从而使葡萄糖醛酸不被分解,加速其在肝脏中的解毒能力;同时茵陈挥发油及6.7-二甲氧基香豆素均有利尿作用,从而促进尿胆红素的排泄[4],有利于黄疸的消退,此方应用以来,无任何不良反应,特别适合于基层医院,不仅疗效确切,费用低廉,同时不影响婴儿的母乳喂养,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苏宫.整肠生、茵栀黄联合治疗母乳性黄疸40例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2005,16:36

2 余加林.新生儿黄疸.新医学,2005,8:478

3 史训统,胡国华等.思密达联合妈咪爱治疗母乳性黄疸54例疗效观察.儿科药学杂志,2006,1:54

母乳性黄疸 第5篇

关键词:母乳性黄疸,四磨汤,宝乐安,胆红素

随着全球母乳喂养的普及, 母乳喂养引发的母乳性黄疸发病率逐年上升。我院以四磨汤, 宝乐安佐治母乳性黄疸,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09年8月收治母乳性黄疸患儿162例, 年龄4天~1月, 男89例, 女73例, 总胆红素180。2μmol/L~320.2μmol/L, 直接胆红素均<26μmol/L, 符合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1]。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网织球计数均正常, G-6-PD活性正常, 肝功正常, 乙肝表面抗原 (-) 、TORCH (-) 、抗人球蛋白 (-) 、肝胆B超正常, 排除了新生儿溶血病、G-6-PD缺乏症、败血症、头颅血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肝炎综合征、TORCH感染等。随机分为治疗组82例、对照组80例, 其中治疗组轻度黄疸患儿 (总胆红素<256.5μmo/L) 69例, 中重度黄疸患儿 (总胆红素>256.5μmol/L) 13例;对照组轻度黄疸患儿67例, 中重度黄疸患儿13例。两组病例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苯巴比妥5㎎/㎏/d,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四磨汤5mL, tid, 宝乐安0.25bid, 治疗7d, 治疗期间均不停母乳喂养。

1.3 疗效判定

显效:皮肤巩膜黄染消褪, 总胆红素<85μmol/L;有效:皮肤巩膜黄染大部分消褪, 总胆红素85~171μmol/L;无效:皮肤巩膜黄染无消褪, 总胆红素>171μmol/L。

2 结果

经检验,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01, 治疗结果见表1。

(例)

3 讨论

母乳性黄疸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目前的观点认为是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 其发病机理是: (1) 患儿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 (β-GD) 含量高, 通过母乳喂养供给新生儿, 使新生儿肠腔内β-GD含量过高, β-GD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链, 产生间接胆红素; (2) 正常肠道菌群的建立可使直接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 随粪便排出, 减少间接胆红素重吸收, 母乳喂养儿肠道菌群组成单一, 肠腔内以双歧杆菌为主, 缺乏将胆红素转化为尿胆原的梭菌和大肠杆菌, 使肠腔内胆红素不能顺利转化为尿胆原, 最终使肠腔内间接胆红素增加, 经肠肝循环吸收入血。胆红素可对神经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测定脑干听觉诱发反应发现, 胆红素浓度在256.5~427.5μmol/L的母乳性黄疸患儿有1/3显示异常, 提示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较小的早产儿即使胆红素<171μmol/L也可能发生核黄疸。因此, 对于母乳性黄疸患儿应尽早给予治疗, 降低胆红素, 预防脑损伤。

母乳是新生儿天然食品, 能提供充分营养成分和免疫因子, 增加喂养次数能刺激肠蠕动, 减少胆红素重吸收, 故目前对于母乳性黄疸患儿不再建议停哺母乳。对于中重度黄疸患儿进行照光治疗是安全快速有效的方法, 可降低胆红素水平, 缩短高胆红素时间, 但部分家长不配合, 拒绝光疗。我院在坚持母乳喂养的情况下, 佐以四磨汤、宝乐安治疗母乳性黄疸。四磨汤主要成分是木香、槟榔、枳壳、乌药。其中槟榔可引起消化腺特别是唾液腺分泌的增加, 增进食欲, 从而增加喂哺次数;枳壳可增强小肠平滑肌紧张度和收缩能力, 并抑制非生理性收缩;乌药对消化道平滑肌有双重作用, 又能增加消化腺分泌。实验证明, 四磨汤能促进胃肠蠕动, 减少肠粘膜对胆红素的重吸收, 减少肠肝循环, 加速黄疸的消褪[2]。宝乐安 (口服酪酸梭菌活菌散剂) 属益生菌制剂, 能快速恢复肠道正常菌群, 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 使直接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和粪胆元, 随粪便排出。宝乐安进入肠道产生酪酸, 从而降低β-GD的活性, 竞争性地阻止直接胆红素分解为间接胆红素, 减少肝肠循环, 通过产生酪酸促进肠蠕动, 促进排便, 增加胆红素排出, 此外宝乐安还能提高免疫力, 增强新生儿抗病力。经临床检验, 四磨汤、宝乐安佐治母乳性黄疸安全经济有效, 治疗期间, 未出现不良反应, 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倪亚兰, 思密达, 培菲康.四磨汤治疗母乳性黄疸52例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 2003 (5) :54.

母乳性黄疸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11月间确诊为母乳性黄疸患儿76例列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儿均足月, 体重、精神和活动均正常, 均为纯母乳喂养, 皮肤黄染时间为出生后2~9d, 持续未退超过两周, 且呈逐渐加深趋势, 停喂母乳2~3d黄疸有明显减退, 若恢复哺乳又加深。所有患儿均已排除直接血清胆红素过高与肝功能异常现象, 且亦排除母婴血型不合、婴儿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不足、感染等其他病因[2]。将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38例患儿中男21例, 女17例;胎龄为19~41d, 平均 (23.55±3.77) d;对照组38例患儿中男20例, 女18例;胎龄为18~42d, 平均 (24.22±3.14) d;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 P>0.05, 具备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治疗方法:待新生儿确诊为母乳性黄疸后, 每天给予9g思密达进行治疗, 分3次服用, 每8h一次, 每次以10%葡萄糖15mL调匀药物后喂服, 母乳照常喂养, 不中断。用药5d为1个疗程。

对照组治疗方法:应用蓝光箱对确诊为母乳性黄疸的患儿进行治疗。光疗方法为进行连续的单面光疗, 光源距离患儿皮肤应超过35cm, 尽量曝光患儿的光照面积, 但男婴需用黑布遮盖生殖器。光疗强度需控制在4~8μW/cm2nm, 治疗过程中需部分或完全中断母乳喂养, 用奶粉补充患儿每日所需营养。

所有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不加用可对血清胆红素代谢产生影响的药物, 每隔24h测量一次血清胆红素, 观察血清胆红素下降幅度, 并严密观察有无副作用。

1.3 疗效判定

一疗程治疗结束后, 根据患儿身体症状与血清胆红素值评定疗效。痊愈:患儿皮肤黄染明显消退, 血清胆红素<119.5μmol/L;有效:患儿皮肤黄染大部分消退, 血清胆红素处于119.5~171.0μmol/L间;无效:患儿皮肤黄染无明显消退, 血清胆红素>171.0μmol/L。总有效为痊愈与有效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显著性水平σ=0.05。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研究表明, 试验组应用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痊愈21例, 痊愈率为55.26%;有效13例, 无效4例, 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9.47%;对照组应用光疗法进行治疗, 痊愈20例, 痊愈率为52.63%;有效7例, 无效1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1.0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2.2 不良反应

试验组患儿无用药副作用, 对照组患儿1例出现轻微皮疹, 治疗结束后自行消退。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 婴儿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其发病与婴儿血清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 来自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结合血清胆红素分解为脂溶性未结合的血清胆红素, 并迅速被肠道再次吸收进入婴儿体循环导致高血清胆红素症, 增强血清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方面, 诱发母乳性黄疸, 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严重时甚至可能诱发胆红素脑病[3]。

母乳性黄疸的传统疗法是光疗法, 该疗法副作用小, 但是其疗效并不显著, 且治疗需要用到较先进的仪器, 需中断母乳喂养, 住院治疗, 极不方便, 经济费用较高[4]。思密达是一种以双八面蒙脱石为主要成分的肠胃黏膜保护剂, 进入人体后不会被吸收, 黏附于消化道的黏膜表面, 形成一层肠壁保护膜, 减少肠道对血清胆红素的吸收, 减少肠-肝循环, 治疗极为高效, 且无毒副作用, 不需中断母乳喂养, 可在门诊治疗, 安全有效, 经济可靠[5]。

本研究中试验组应用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总有效率高达89.47%, 对照组应用光疗法治疗的有效率则仅为71.05%, 两组差异显著P<0.05, 两组患儿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由此可见, 思密达可在不中断母乳的情况下较好的治疗母乳性黄疸, 方便安全, 可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效果。方法 将2008年5月至2011年11月间我院76例母乳性黄疸新生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 试验组应用思密达进行治疗, 对照组应用光疗法进行治疗, 对两组患儿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9.47%, 对照组为71.0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两组患儿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思密达在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治疗中疗效好, 且无需中断母乳, 安全方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思密达,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参考文献

[1]何侯锐, 刘成国, 朱苏阳, 等.t3-葡萄糖醛酸苷酶在母乳性黄疸发病中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10, 21 (1) :33-35.

[2]孙倩, 周秋伟, 杨红秀.新生儿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29) :37-40.

[3]刘裕忠, 储文华, 刘军.晚发母乳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和胆汁酸的变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0, 31 (30) :53-54.

[4]黄殷涛, 王启琴, 周宁.不中断母乳喂养蒙脱石散治疗母乳性黄疸40例分析[J].中国药房, 2009, 19 (23) :113-114.

母乳性黄疸 第7篇

关键词:常乐康,思密达,母乳性黄疸,疗效

随着人们对母乳喂养知识的普及, 进行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逐年增多, 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已成为新生儿黄疸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母乳性黄疸发生于小儿3个月以前, 由于患儿一般情况好, 且黄疸会随年龄的增长自行消退, 以前认为对患儿无不良影响, 不需要特殊治疗。但近年来研究表明, 血清胆红素过高的母乳性黄疸, 可以导致轻微的中枢神经功能损伤, 引起以后认知障碍。所以黄疸是儿科医师临床工作中经常面对的一类疾病症状, 尽早地给予有效的诊治措施, 是患儿恢复健康的重要保障[1], 对防止患儿后遗症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 对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没有统一的治疗模式, 我科于2011年4月-2014年5月用常乐康散联合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50例, 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1年4月-2014年5月收治母乳性黄疸50例, 其中男24例, 女26例, 日龄 (31±9) d, 病程 (16±9) d, 体重 (5.21±1.92) kg, 血清总胆红素 (TBIL) (296.18±86.71) μmol/L, 均为足月儿, 肝胆B超正常。将两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在日龄、性别、体重、病程、治疗前血清TBIL值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1.2 诊断依据[2]

(1) 母乳喂养; (2) 黄疸在生理性黄疸期内 (3~14d) 发生, 但不能随生理性黄疸消退而消退; (3) 黄疸轻重不等, 以轻、中度为多, 血清胆红素浓度205.2~342.2μmol/L, 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 (4) 患儿一般情况良好, 无感染征象;肝功能正常, HBS-Ag (-) , 除外溶血、败血症、窒息头颅血肿、先天性胆道畸形等。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给予碱化血液、肝酶诱导剂及白蛋白应用、蓝光照射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思密达1.0g/次, q8h, 空腹口服, 连用7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常乐康散0.5g/次, bid, po, 连用7d。每天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测定胆红素值, 并在治疗前、后抽静脉血检验血清胆红素值,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下降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肉眼黄疸基本消退, 血清TBIL<85μmol/L (5mg/dl) ;有效:肉眼黄疸大部分消退, 血清TBIL85~171μmol/L (5~10mg/dl) ;无效:肉眼黄疸消退不明显, 血清TBIL>171μmol/L (10mg/dl) 。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26例, 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24例, 总有效率为58.3%,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BIL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总胆红素值比较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血清胆红素值均有下降, 但治疗组 (67.41±15.78) 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 (109.67±17.48) μmol/L, 两组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母乳性黄疸见于母乳喂养儿, 母乳停喂3~5d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可助鉴别[3], 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 其中早发型又称母乳喂养性黄疸, 发生于生后3~4d, 由于奶量不足, 开奶时间晚, 肠道蠕动缓慢, 致使肠肝循环增加, 血清胆红素水平增高。同时肠道正常较晚建立使胆红素转变尿、粪胆原的细菌过少, 亦可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减少[4]。晚发型母乳型黄疸常发生在生后1周, 持续3~12周消退, 母乳在晚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病因不详, 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目前认为母乳性黄疸患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 其可能是由于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建立延迟, 以及母乳中的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患儿肠道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所致[5]。健康人体的消化道内存在大量正常菌群, 它们在消化道内繁殖能力非常强, 并抑制消化道内的某些致病菌, 促进益生菌生长繁殖, 维持正常的肠道蠕动, 调节菌群平衡, 调节肠道pH值, 减少胆红素重吸收, 促进胆红素排出[6]。由于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较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晚, 缺乏将结合胆红素还原成粪胆原的细菌, 使结合胆红素排出减少;脂肪酶使母乳中的未饱和脂肪酸增多, 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使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减少;葡萄糖醛酸苷酶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脂的脂键, 使结合胆红素又转化为非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在肠道内又被重吸收, 进入血液循环, 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以上多种因素最终导致患儿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出现黄疸。

常乐康所含菌株是酪酸梭菌及婴儿型双歧杆菌, 是婴儿肠道的主要益生菌, 两者是菌株的最佳组合。口服后在肠道定植并迅速繁殖, 使肠道菌群达到最佳状态, 发挥降低胆红素作用: (1) 降低肠道pH值, 能阻止结合胆红素分解为非结合胆红素, 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 促进胆红素从粪便排出; (2) 将胆红素转化为粪胆素从粪便排出; (3) 在肠道发酵分解产生的乳酸、乙酸和酪酸, 刺激肠蠕动, 促进排便, 胆红素随之排出体外; (4) 能生成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 及时补充光疗引起的核黄素缺乏。

思密达是由双四面体氧化硅和单八面体氧化铝组成, 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口服后均匀覆盖在胃肠道黏膜表面, 形成一层保护屏障, 吸附肠道内的胆红素, 阻止胆红素重吸收并促进其排泄, 减少肠肝循环, 达到降低血清胆红素的作用。

通过两组疗效对比可以看出, 两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值均有下降, 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显著, 表明常乐康联合思密达口服治疗母乳性黄疸, 能迅速建立新生儿肠道菌群, 降低肠道pH值, 刺激肠蠕动, 促进胆红素随大便排出, 减少肠肝循环, 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达到治疗母乳性黄疸的临床效果, 有益无害,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继.探讨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J〕.中外医疗, 2011, 1 (3) :174.

[2]金汉珍, 黄徳珉, 官希吉.实用儿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74.

[3]薛辛东, 杜立中.儿科学 (八年制)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37-139.

[4]成泉, 李戈彦.母乳性黄疸44例的临床治疗及文献回顾〔J〕.吉林医学, 2011, 32 (17) :3486.

[5]周晓光, 杨杰, 杨林.葡萄糖醛酸苷酶在母乳黄疸发病的作用〔J〕.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 (2) :15.

母乳性黄疸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笔者共收治78例迟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 所有病例均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 且患儿均为母乳喂养, 生长发育正常, 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 其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10~35d (16.5±3.2) , 体质量3.4~4.4kg (3.8±0.3) , 发病时间8~31d (14±3.5) ;对照组38例, 其中男21例, 女17例, 年龄11~34d (16.8±3.4) , 体质量3.3~4.5kg (3.9±0.3) , 发病时间8~30d (16.5±3.7) , 两组病例性别、年龄、体质量、发病时间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予鼓励频繁母乳喂养, 保暖、多饮水, 必要时光照疗法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患儿予丽珠肠乐1g/d, 分二次温水送服, 连服10d。对照组予苯巴比妥5mg/ (kg·d) , 分3次口服, 连服10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结束后, 患儿黄疸消退, 血中胆红素<3mg/dL。有效:患儿黄疸明显减轻, 血中胆红素3~6mg/dL。无效:患儿黄疸虽然减轻, 但血中胆红素>6mg/dL。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依然比检验, 使用的软件为SPSS16.0。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27例 (67.5%) , 有效11例 (27.5%) , 无效2例 (5%) , 总有效率95.0% (38/40) 。对照组38例, 显效17例 (44.7%) , 有效11例 (29.0%) , 无效10例 (26.3%) , 总有效率73.7% (28/38) , 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 , 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见表1。

3 讨论

迟发型母乳性黄疸多为母乳喂养儿于生后1周左右出现, 其特点是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常与生理性黄疸重叠, 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血清胆红素甚至可高达20mg/d L, 但患儿一般状态良好, 胃纳好, 体质量增加, 无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可查。其病因至今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新生儿肠黏膜β-葡萄糖醛苷酶含量大, 活性高, 水解结合胆红素能力强, 通过葡萄糖醛苷酸与胆红素的分离, 使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增多, 为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重要原因[3]。如果喂奶延迟, 奶量不足或喂养频率下降, 势必造成肠蠕动减慢, 胎粪内未结合胆红素排出减少, 回吸收增加。新生儿出生时肠道无细菌, 4周后多为成人的1/4[4], 且不同的喂养方式肠道菌群的组成也不同[5], 正常菌群建立后, 虽也能产生细菌性β-葡萄糖醛苷酶, 水解结合胆红素, 参与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但产量较少, 而其重要的作用是能转化胆红素成尿胆原, 随粪便排出, 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回吸收, 恰恰母乳喂养儿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人体肠道中与健康最为密切的双歧杆菌[6]可使结合胆红素还原为尿胆原, 随粪便排出, 阻止结合胆红素被β-葡萄糖醛苷酶水解为未结合胆红素, 且能刺激肠道蠕动, 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7], 从而减少母乳性黄疸的发生。丽珠肠乐为双歧杆菌活制剂, 新生儿内服后可及早补充肠道内的双歧杆菌, 调整正常菌群, 抑制不良菌及病原菌, 从而达到治疗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目的, 且通过临床观察, 疗效较好, 值得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 观察丽珠肠乐治疗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将笔者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迟发型母乳性黄疸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 对照组38例, 两组患者均鼓励频繁母乳喂养、饮水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患儿予丽珠肠乐1g/d, 分2次温水送服, 连服10d, 对照组予苯巴比妥5mg/kg d分三次口服, 连服10d。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7.5% (27/40) 和95.0% (38/40) , 对照组分别为44.7% (17/38) 和73.7% (28/38) , 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 。结论 丽珠肠乐治疗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疗效较优, 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丽珠肠乐,治疗,新生儿,迟发型母乳性黄疸

参考文献

[1]蒋玉麟, 潘家华, 吴圣楣.现代实用儿科诊疗指南[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21-122.

[2]桂家浩.小儿内科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78-81.

[3]董国庆.母乳性黄疸的识别与处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1, 1 (3) :339.

[4]金汉珍, 黄德珉, 宫希吉.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146-166.

[5]王小卉, 杨毅, 王莹.婴儿肠道菌群形成与喂养及食物过敏的方式[J].临床儿科杂志, 2004, 9 (22) :594-597.

[6]林劲.口服金双歧治疗新生儿黄疸32例疗效观察[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1, 13 (4) :237.

母乳性黄疸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儿科门诊收治的BMJ患儿120例, 符合以下诊断标准[2]:均为足月新生儿且单纯母乳喂养, 出生3~5d出现全身黄疸, 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退而消失, 且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暂停母乳喂养2~3d后黄疸症状可明显消退, 再次哺乳时黄疸症状明显加重;患儿一般状况良好, 生长发育正常, 无肝大, 肝功能正常, 血乙肝表面抗原 (-) 。将患儿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35例, 女25例, 发病日龄 (11.9±4.9) d, 体重 (4.3±0.9) kg, 血清总胆红素 (286.2±35.2) μmol/L。观察组:男38例, 女22例, 发病日龄 (12.4±5.1) d, 体重 (4.0±0.8) kg, 血清总胆红素 (280.0±34.9) μmol/L。两组患儿基本情况大体一致。

1.2治疗方法

治疗期间, 两组患儿均停止母乳喂养, 对照组用茵栀黄口服液 (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Z11020607, 10ml/支) , 5ml/次, 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布拉氏酵母菌 (法国百科达制药厂生产, 注册证号S20040038, 0.25g/袋) , 0.125g/次, 2次/d。7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无效:经过治疗后, 血清总胆红素没有下降到正常范围 (34~171μmo L/L) , 皮肤黄染也无明显消退迹象;有效:经过治疗后, 总胆红素在正常范围内, 皮肤黄染有所消退;显效:经过治疗后, 总胆红素在正常范围内且小于80μmol/L, 皮肤黄染消退明显。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动态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 P S S 1 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下降情况比较 (表1)

观察组第1天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和日均下降值均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表2)

观察组患儿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服药期间, 对照组2 2例 (36.7%) 患儿大便次数增多, 5~6次/d, 加用蒙脱石散大便恢复正常, 未停药;观察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 6.9 4, P<0.0 1) 。

3 讨论

由于BMJ多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且未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患儿脑组织, 引起胆红素脑病, 造成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部分患儿还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BMJ分为早发型与迟发型, 早发型BMJ于患儿生后2~3d出现, 达峰时间为生后4~7d, 与生理性黄疸相似, 但不随生理性黄疸消退而消失;迟发型BMJ多于患儿生后开始母乳喂养的6~9d时出现, 达峰时间为14~21d, 可持续6~12周[4]。BMJ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 多数人认为母乳喂养可促进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 属于母乳中含有3 (α) 、20 (β) 烷乙醇, 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 使间接胆红素增多, 而间接胆红素能透过细胞膜对组织产生毒性作用[5]。

以往认为, BMJ一般无须特殊治疗, 但近年来有人认为除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外, 轻中度高胆红素血症 (无论是否有溶血症) 也可对新生儿产生永久性神经毒性作用, 导致精神神经系统发育异常[6]。因此, 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性不容忽视。新生儿由于开奶较晚或肠道正常菌群尚未建立, 直接胆红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即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加上新生儿早期缺乏肠道细菌, 肠内的结合胆酸不能充分分解, 易形成胆汁淤积。此时, 如肠道有足够的细菌, 可使结合胆红素经水解还原成粪、尿胆素原排出体外。

布拉氏酵母菌是一种耐热、耐酸的非致病性真菌, 保持肠道酸性条件, 通过调节肠道的微生态改善生态菌落平衡, 利于宿主肠道健康。患儿通过口服布拉氏酵母菌, 显著降低肠道内大肠杆菌和肠球菌, 增加双歧杆菌和链球菌。通过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 抑制胆汁和肠道β-葡萄糖醛苷酶 (β-GD) , 降低其活性, 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阻止肠道内直接胆红素转变为间接胆红素, 减轻间接胆红素血症。另外, 布拉氏酵母菌还可以促进肠蠕动增加, 使胆红素排泄增加, 达到防治新生儿黄疸的目的[7]。茵栀黄口服液为中药制剂, 主要成分为茵陈、栀子、黄芩苷和金银花等。其主要作用有促进胆汁分泌及排泄, 抑制β-GD活性, 抑制机体变态反应, 减少红细胞溶血, 促进肠蠕动, 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此外, 茵栀黄口服液还有扩张胆管、加快胆汁分泌及增强肝脏解毒功能[8]。

本文结果显示, 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治疗BMJ效果良好, 方法简便, 无明显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 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治疗母乳性黄疸 (BMJ) 的效果。方法 选择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儿科门诊收治的120例BMJ患儿, 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60例。对照组用茵栀黄口服液,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布拉氏酵母菌, 7d为1个疗程,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动态变化、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第1天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值和日均下降值均大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治疗BMJ效果良好, 方法简便, 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母乳性黄疸,布拉氏酵母菌,茵栀黄

参考文献

[1]魏雪莲, 关晓洁.妈咪爱散剂联合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60例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 (3) :512.

[2]金汉珍, 黄舰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76.

[3]李晓云.口服亿活 (布拉氏酵母菌) 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 (2) :85.

[4]邵肖梅, 叶鸿瑁, 邱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77.

[5]杨英莲.母乳性黄疸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 2013, 42 (14) :1659.

[6]李淑敏, 杨英伟.母乳性黄疸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 2007, 9 (5) :391.

[7]杨丽霞.布拉氏酵母菌散和茵栀黄口服液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180例[J].中国药业, 2012, 21 (14) :100.

母乳性黄疸范文

母乳性黄疸范文(精选9篇)母乳性黄疸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1) 完全母乳喂养, 生后4~7d出现黄疸并持续不退超过2周; (2)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